淋巴腫大
」 猴痘 發燒 淋巴腫大 確診藍波老師「慘罹淋巴癌」暴瘦!醫曝6大徵兆:初期症狀像感冒
演藝圈御用舞蹈名師「藍波」8年前確診淋巴癌,手術後歷經18次的放射性治療及標靶治療,才得以抗癌成功,因此甚至暴瘦15公斤。對此,醫師也示警,淋巴癌初期症狀「類似感冒」,若是加上出現不會痛的腫塊,應立即就醫檢查。外科名醫江坤俊在節目「健康2.0」曾表示,由於淋巴系統遍布全身,因此只要有淋巴系統的地方,都有可能長出淋巴癌,若是淋巴突然腫大但伴隨疼痛症狀,那麼可能是細菌或病毒造成的一般感染,大多1至2周後會自行消腫;但若是癌細胞引起,淋巴結則會越來越大,且腫塊沒有疼痛感,因此「不痛的腫塊」反倒更加危險。對此,江坤俊也列出淋巴癌的6大常見症狀,包括不會痛的腫塊(常出現在兩側脖子、腋下及鼠蹊部)、莫名發燒、夜間盜汗、持續咳嗽、全身發癢及莫名變瘦等,一旦發現有上述症狀,就要有所警覺並就醫。
20歲男肚痛「以為腸胃炎」看醫生 竟驗出血癌
看起來不起眼的小症狀,都要當心可能是嚴重疾病的警訊外科醫師陳榮堅近日在臉書透過病例分享提到,他收治過一名20歲的年輕男性,因為肚子痛、淋巴結腫大來看診,原本這名男孩子以為自己只是單純的腸胃炎,結果抽血檢查發現,居然自己罹患血癌,一度讓媽媽難過地哭了,還好後來骨髓配對成功,順利撿回一命。陳榮堅近日在臉書書「外科陳榮堅醫師——不藏私的漸健美園地」轉發節目片段,提到有一名年僅20歲男性患者,因肚子痛、淋巴腫大來找他看病。一開始乍看症狀,很像單純的腸胃炎之類的感染,當時醫師只先進行抽血檢查,然後簡單開了抗生素給予治療。結果沒想到早上才抽血送驗,下午檢驗科馬上緊急通知,病患的數字除了異常,還處於危險值;白血球高達好幾萬,還有貧血、血小板低下等問題,於是急忙把病患轉往醫學中心治療,後續並診斷出是血癌。陳榮堅醫師提到,這名年輕男性的媽媽,後來因為需要醫師提供最初發現的日期,所以跑回陳榮堅醫師醫師這邊拿診斷書,媽媽還講著講著就擔心地哭了。且據悉病患一開始的化療效果並不好,也讓陳榮堅醫師相當感慨,這名年輕的生命,竟然面對這麼重大的挑戰。陳榮堅說,後來過一年半之後,某天有位年輕人走進他診間,他馬上就認出那是當初罹患血癌的男生,來找他看甲溝炎,且氣色看起來很好。原來病患後來遇到骨髓配對成功,接受捐贈後,調養半年左右,整個人病情大幅改善,慢慢恢復了日常的生活。
少女高燒1周未見好轉 竟患上「接吻病」恐引發肝臟損傷
蘇州一名少女日前連續發燒了一星期,儘管入院吊了點滴治療仍不見任何改善,後來深入診治後才發現,原來她感染了「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即為俗稱的「接吻病」,導致頸部、腋下等處淋巴腫大,喉嚨痛、高燒不退,而經過醫院感染科對症治療,患者恢復狀況良好。根據陸媒《現代快報》的報導,一名少女原先因高燒、喉嚨腫痛而到醫院吊點滴,但持續將近一周都未見好轉,之後轉至蘇州市第五人民醫院感染科就診,醫生檢查發現少女頸部、腋下等淋巴明顯腫大,白血球異常增多,肝功能也異常。報導指出,經由感染科主任張文勇醫師判斷,少女可能患有「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而再深入檢測後,證實醫師的猜測,目前也藉由專業治療,讓患者良好地恢復。張文勇表示,這種疾病主要由「EB病毒」感染所引起,傳播途徑為口部接觸,因此也被俗稱為「接吻病」;通常大部分病人就醫後便可恢復,但也有部分患者會出現肝損傷、心肌炎、雷氏症候群(症狀包括精神混亂、癲癇發作等,會影響腦部)等併發症,因此當出現發熱、淋巴腫大等感染性疾病時,建議及時就醫,若超過一周仍無緩解,或找不到發熱原因,應當轉往感染科就診,切勿當作普通發燒來對待。
銀髮族癌症「CAR-T治療成功首例」 難治型淋巴癌腫瘤全消失
今年71歲的蔡伯伯,一年半前赫然發現頸部淋巴腫大,原來不以為意,在家人提醒下到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門診,經檢查後被診斷罹患瀰漫性大B淋巴細胞癌,由於瀰漫性大 B 細胞淋巴癌是高惡性度腫瘤,屬於難治型,其病程進展非常迅速,如未及時治療得宜,病人可能在幾個月或1-2年內就會有生命危險之虞,萬不可拖延與輕忽。蔡伯伯在經歷第一線治療後,不到一年淋巴癌就復發,使用數次第二線的化療與標靶治療也無法完全根除腫瘤,困境中再接再厲,經過與中醫大附醫內科部副主任暨淋巴癌團隊負責人葉士芃醫師深入討論,蔡伯伯與家人於今(2023)年2月決定接受全球淋巴癌新治療方式- CAR-T細胞治療法。葉士芃醫師協助導入國際高規格品質、也是國內唯一核准上市的CAR-T細胞治療,整體治療過程非常複雜,須先在醫院內以高規格品質管控認證的實驗室將病患血液中的免疫T細胞收集足量並做濃縮冷凍處理,全程低溫運送到國際大藥廠坐落於瑞士的細胞工廠,經過基因轉殖處理並大量複製後,培養出具有能準確並持續獵殺癌細胞的CAR-T細胞大軍,之後再度冷鏈運輸回台送醫院移植給病人。同年3月底,蔡伯伯住院接受前導性化學治療,緊接著進行CAR-T 移植,住院約兩週後就順利出院。CAR-T移植後一個月,以正子斷層造影(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以下簡稱PET )精密追蹤,蔡伯伯的難治型癌細胞「零檢出」。中醫大附醫內科部副主任暨淋巴癌團隊負責人葉士芃醫師指出,蔡伯伯的成功案例,是國內醫界以CAR-T治療癌症成功的第二例(第一例為孩童血癌),然而,在七旬長者是首例成功,在長者年齡細胞條件相對艱難挑戰以CAR-T成功打擊難治型淋巴癌,屬難能可貴。也讓CAR-T治療長者癌症成功帶來機會,提供蔡伯伯更好的醫療效果與生活品質。葉士芃醫師指出,淋巴細胞在免疫系統極為重要,當淋巴惡性癌化後形成癌症為惡性淋巴癌。瀰漫性大型B細胞淋巴癌是屬於非何杰金氏淋巴瘤亞型,國內約有9成淋巴癌患者屬於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國民健康署 2020 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在國內最新十大癌症發生率排名第十,平均每 10萬人有8.1人發生;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在男性十大癌症死因排名第十(每10萬人有6.5人死亡),女性十大癌症死因則排名第九(每10萬人有5人死亡)。葉士芃醫師進一步分析,「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DLBCL)好發於中高齡者,因病程發展快速且無規律,治療難度高。目前第一線的主力治療為化療加標靶,儘管治療成果佳,但仍有4成左右的病人治療反應不佳或復發。進入第二線治療階段時,需要加強化療強度或進行骨髓幹細胞移植。但對於身體機能較差的中高齡者;高強度的化療或骨髓幹細胞移植有較高的風險,不是每個病人都能承受此種治療,且如果移植前無法有效控制淋巴癌,移植效果也不佳。細胞免疫療法CAR-T對此一困境帶來的突破性改變!葉士芃醫師說,根據臨床研究結果,透過細胞免疫療法CAR-T,逾5成難治型或復發型「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的癌細胞能有效被殲滅,且經過兩年以上的追蹤,有治療反應者仍有6成能維持沒有腫瘤復發。與過往傳統化學治療效果相比,病人治癒與長期穩定控制疾病的機率大大提升。因此,2017年8月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准全球首個細胞免疫療法CAR-T,用以治療「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與「兒童B細胞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此開創性癌症治療將全球醫學進展推進到下一個里程碑,開啟再生醫療的新紀元。衛生福利部也在2021年10月核准台灣首張也是目前國內唯一的一張免疫療法CAR-T藥物許可證,此CAR-T細胞療法也是已通過數個大型臨床試驗驗證的標準治療。葉士芃醫師說,淋巴癌常見的6大症狀有燒、腫、癢、汗、咳、瘦。其中臨床最典型的症狀就是腫,例如,脖子、腋下或腹股溝長了一顆東西,病人往往能觸摸得到淋巴結節或腫塊,也就是淋巴結腫大。此外,臨床表現還包括食慾不振,精神倦怠、發燒,夜間盜汗及體重減輕。葉士芃醫師進一步分析,淋巴癌細胞也可能侵入骨髓,伴有血球低下或不正常之白血球出現等病徵,葉醫師呼籲發現上述病徵者,應儘快到血腫門診接受詳細檢查,千萬不可拖延,以免病人錯失治療黃金期,並指出,癌症是個多變的且複雜的疾病,細胞免疫療法CAR-T是癌症治療的生力軍,卻也不是每個病人、每種疾病狀況都適合採用CAR-T治療,要有完美的配套計畫與團隊照護,才能提高成功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周德陽院長指出,有鑑於細胞免疫療法CAR-T是全球癌症治療趨勢,中醫大附醫數年前全力籌措GTP實驗室及引進國際細胞治療品質管理系統,率先成為台灣可正式提供臨床使用的細胞免疫療法CAR-T之醫學中心。對於「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與「兒童B細胞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的病人而言,即刻起已能掌握治療時機,無須遠赴國外治療或是苦等待療效與安全性尚未確定的臨床試驗、恩慈名額。
男未出國卻出現猴痘症狀 高雄再傳1例本土個案
高雄今(28日)再傳第3例猴痘個案,這起病例是1名30多歲男性,最近沒有出國史,卻在這個月初陸續出現畏寒、肛門口出現水泡等症狀。經研判應是本土病例,目前已匡列8名密切接觸者、2名高風險接觸者及6名低風險接觸者共16人,目前均無出現症狀。據高雄市政府衛生局消息指出,這名高雄市30多歲本國籍男性,3月初接連出現畏寒、倦怠、肛門口出現水泡、鼠蹊部淋巴腫大、皮膚紅疹、喉嚨痛、肌肉痠痛、頭痛等症狀,經醫師評估後通報採檢,於3月22日確診猴痘,目前住院隔離治療中。該個案於今年(112年)未曾出國,僅2月有中部及北部活動史,研判應為本土個案,不過高雄市衛生局表示,該男子的傳播鏈還需進行基因定序才能確定。而經疫調後,匡列8名密切接觸者、2名高風險接觸者及6名低風險接觸者共16人,目前被匡列眾人皆無出現症狀。自去年6月23日我國將猴痘列為第2類法定傳染病起,高雄市至今已累積2本土及1例境外移入,共3例病例;全台則累積14例本土及7例境外移入,共21例確診病例。衛生局也再次提醒,猴痘傳染具侷限性,主要透過親密接觸,如親吻、按摩、擁抱、性行為;接觸患者使用過未消毒的物品;接觸感染動物等。此波疫情主要以親密接觸之人際傳播為主。若民眾曾至流行地區或出入國內高風險場所,應留意是否出現皮膚相關症狀,例如:皮疹、水泡、斑疹、斑丘疹、水泡、膿疱等,以及發燒、畏寒/寒顫、頭痛、肌肉痛、背痛、關節痛、淋巴腺腫大(如耳周、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等症狀,若有疑似症狀,請盡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接觸史TOCC(旅遊史、職業史、接觸史、群聚史)。猴痘好發於四肢、生殖器與臉部。(圖/高雄市衛生局官網)中央疾管署預計將在4月中旬開放第2階段猴痘疫苗,供欲接種之高風險民眾登記。另外,衛生局也提醒已接種第1劑疫苗的民眾,疫苗施打後14天才有保護力,在疫苗生效前,仍應適當保護自己,以免感染。
終於攻陷!猴痘首度出現本土案例 2男陸續發燒淋巴結腫大
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今(1)日公布我國第6、7例猴痘確定病例,分別為北部40多歲及南部20多歲本國籍男性,居住地分別為新竹縣及高雄市,於2月下旬因身體陸續出現發燒、丘狀癢疹、水泡、淋巴結腫大、舌頭潰瘍等症狀,經醫師評估後採檢通報,分別於2月26、27日確診陽性。2名個案近期無出國旅遊史,研判為本土個案,目前於醫院隔離治療中;經疫調匡列相關接觸者共25名,已進行衛教並自我健康監測21天。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說,兩名男子彼此之間沒有關聯性,且與先前國內確診的境外移入個案亦無關聯,為零星、散發的本土個案,目前正在釐清可能的感染途徑。疾管署指出,此波猴痘疫情自去年5月中於英國爆發以來,全球累計至少109國報告逾8.6萬例確診,病例數主要分布於美洲(58,367例)及歐洲(25,849例),其中美國累計30,193例占全球總數35.1%為最多,近期全球疫情趨緩,新增病例數分佈以美洲(183例)為多。鄰近國家中以日本累計22例病例、新加坡21例及泰國15例為多,另韓國、菲律賓、越南、香港及中國等亦有報告病例,其中日本本土疫情近期有增加趨勢。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截至今年2月14日統計資料指出全球病例96.5%為男性;年齡中位數34 歲,小於5歲幼兒病例至少267例,性接觸傳染比例約68.7%。WHO於去年7月23日宣布將猴痘疫情列為「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HEIC)」,迄今仍維持。疾管署說明,我國已於去年6月23日將猴痘公告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截至今日累計通報疑似病例47例,其中確診2例本土及5例境外移入病例(感染國家為德國1例、美國3例、1例奧地利),餘40例均排除。疾管署提醒,猴痘傳播對象具侷限性,此波疫情以親密接觸之人際傳播為主,提醒民眾,前往流行地區或國內高風險場域,應落實自我防護,並避免出入可能與不特定人士密切接觸之社交活動等高風險場域,如出現皮膚病灶,例如:皮疹、水泡、斑疹、斑丘疹、水泡、膿疱等,以及發燒、畏寒/寒顫、頭痛、肌肉痛、背痛、關節痛、淋巴腺腫大(如耳周、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等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及接觸史。
淋巴腫大以為是慢性貧血 美髮師6個月才確診「這罕病」
淋巴結腫、手腳腫脹、感到疲倦、全身又有發炎情形,35歲美髮師反覆就醫找不出原因,一開始以為她是慢性貧血,又或是淋巴相關疾病,也推測可能是免疫類疾病,經過各種檢查,最後切片才發現為卡斯爾曼氏疾病。收治該案的馬偕醫院血液腫瘤科資深主治醫師張明志回憶,因為此病太罕見,花了六個月時間才確診,還好用了IL-6標靶治療藥物後幾乎治癒,而此類藥物須終身服用才能維持健康。卡斯爾曼氏病罕見又難診斷 五年內死亡率30%卡斯爾曼氏症(Castleman disease)是種淋巴結異常增生的疾病,全台灣依盛行率每年應要有100人確診,但實際上一年僅有20至30人確診,相當罕見,主因為許多醫師對此病不甚熟悉,即使有症狀也很難第一時間判斷。根據增生的位置、範圍多寡等又分為三種亞型,有少部分與HIV病毒、疱疹病毒相關,其中一種亞型「特發性多中心型卡斯爾曼氏症(idiopathic multicentric Castleman disease, iMCD)」更是至今成因不明,難以診斷。張明志醫師指出,卡斯爾曼氏症(iMCD)基本上介於良性及惡性之間,但可能發展成淋巴癌;80%患者病情不會有太大進展,不過因為體內反覆發炎、耗損體力,也會造成各種症狀,相當影響生活,且五年內仍有30%患者會死亡。細胞激素IL-6過高 引起免疫風暴「有點像我們新冠肺炎時候提到的細胞免疫風暴,這種病也是細胞激素介白質6(IL-6)起起伏伏、分泌過多,導致免疫風暴,出現很多症狀。」張明志醫師解釋,介白質6這種細胞激素濃度過高,會造成淋巴腺腫、發燒、盜汗、疲累、體重減輕,也因為引起黏膜反應出現腹水、肋膜積水,或脾臟及肝臟腫大。通常發生在30至50歲,張明志醫師指出,相對年長者較不容易產生免疫風暴,年輕者的免疫系統較容易有反應,,由於一百萬人當中只有3至4人罹病,也很難被診斷出來。多發性卡斯爾曼氏病(iMCD)平均六個月才能確診 這些指標應注意「症狀多元就像是千面女郎,通常都要六個月才能診斷出來。」張明志醫師坦言,通常第一時間會懷疑是否為癌症?因為發燒也會被懷疑為感染,抽血可能被判斷為貧血,由於沒有特殊標記可以辨識,淋巴切片也會診斷為良性發炎,診斷的關鍵角色落在病理科醫師。多發性卡斯爾曼氏病(iMCD)進展不快,但有幾個指標可以特別注意:1.免疫球蛋白會莫名上升2.白蛋白下降卻沒有蛋白尿3.血小板減少4.紅血球細胞減少5. C反應性蛋白(CRP)過高6.血液沉降速率極高7.由於肝臟也會受到影響,鹼性磷酸酶也會上升雖然多發性卡斯爾曼氏病沒有立即的死亡威脅,輕型者可以存活很久、相安無事,不過張明志醫師強調,有四分之一機率可能是嚴重型,若未治療,有可能會進展成淋巴瘤,甚至死亡。IL-6標靶治抑制細胞激素 可望達到完全緩解此病威脅在於難以診斷,也無法對症下藥,用錯藥也可能造成不良影響。張明志醫師表示,過往沒有藥物時,僅能當作濾泡性淋巴瘤治療,但改善有限。目前日本有針對介白質6接受器作用的藥物,台灣也已有直接抑制介白質6的IL-6標靶治療。2014年,張明志醫師針對IL-6標靶治療進行臨床試驗發表,四位試驗者當中,有三位反應良好,前述的美髮師接受治療後2至3年也達到完全緩解,他提到使用藥物約八成患者會改善,約4至6個月就會有明顯改善,需要終身服用。醫師提醒,若為嚴重型的多發性卡斯爾曼氏病卻未治療,腎功能惡化、肝脾腫大、肺積水,甚至有生命危險,提醒民眾及醫界應提高警覺,也呼籲能將藥物盡快通過健保給付,減低患者負擔。
女星8歲兒發燒「淋巴腫到兵乓球大」 嚴立婷轉送大醫院才知真相:傻眼了
藝人嚴立婷的大兒子Willson曾兩度確診新冠肺炎,她近日在節中中回想起發現過程,直言超驚悚,因為兒子一開始是淋巴腫到像乒乓球一樣大,卻未見好轉,直到發高燒到大醫院檢查時,她才被告知是PCR陽性,也因此她7天內再也沒看到老公和兒子!嚴立婷透露兒子一開始只是淋巴腫大。嚴立婷透露兒子一開始只是淋巴腫大。根據嚴立婷在《醫師好辣》表示,原先將Willson送到一般診時,醫生只開了抗生素,結果「第一個禮拜開、第二個禮拜開,越開越重」,不久後還出現高燒,這才決定將兒子轉往大醫院檢查。嚴立婷兒子就醫後才發現確診了。嚴立婷當下沒有想太多,於是交待老公陪兒子一起等,她先到樓下超商買午餐。沒想到,嚴立婷途中就收到「張XX先生確診」的簡訊,這才想到Willson發燒可能是染疫的症狀,而她7天內就沒見到老公和兒子,「他們兩個火速就被關到隔離病房」,這也讓嚴立婷相當傻眼。嚴立婷兒子就醫後才發現確診了。護士向嚴立婷解釋原因。不過嚴立婷也表示,由於Willson上學前快篩都陰性,因此始終沒發現兒子確診,對於這樣的情況,醫院護士曾表示,「因為他的CT值已經到35了,所以快篩是完全驗不出來」,也就是病毒量相當低且沒有傳染力,但PCR驗得到,因此,兒子雖然二度確診,但她和老公以及小女兒都沒有被傳染。
第3例猴痘案例出現! 北部20多歲男「淋巴腫大發燒」
疾病管制署(以下簡稱疾管署)今日公布,我國第3例猴痘境外移入確定病例,為北部20多歲本國籍男性,於今年7月前往美國旅遊,8月2日搭機返國後進行居家檢疫,8月3日出現淋巴腺腫大、膿疱、背痛及發燒等症狀,8月4日依衛生單位安排就醫並進行採檢,於今日確認陽性,目前在醫院隔離治療中。經疫情調查共計匡列2名高風險接觸者,為個案在美期間同住且有密切接觸,並一起搭機返國之2名友人,目前均無不適症狀,地方衛生單位已開立健康監測通知書密切追蹤至8月23日;另將調閱艙單,並針對其返國航班左右鄰座乘客,列入中風險接觸者,同時衛教該接觸者自我健康監測至8月23日。疾管署進一步說明,猴痘於今年6月23日公告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已進行密切監測並提醒醫師加強通報,截至今日,累計通報疑似病例21例,其中3例確診均為境外移入(德國1例、美國2例),餘18例均排除。另自 6月30日起,該署將具有本土或不明感染源猴痘個案之53個國家旅遊疫情提升至「第二級:警示(Alert)」,國人若前往該些國家,應避免可能與不特定人士密切接觸之社交活動等高風險場域,返國入境時如出現發燒、皮膚病灶如紅疹、丘疹、水泡或膿疱等疑似症狀,應主動告知航空公司人員及機場港口檢疫人員,並儘速就醫,告知醫師旅遊史及接觸史。疾管署指出,此波猴痘疫情自5月中於英國爆發以來,全球累計85國報告至少27,195例確診,其中以歐洲(16,437例)及美洲(10,288例)病例數最多,累計病例前五名為美國7,102例、西班牙4,577例、德國2,839例、英國2,759例及法國2,239例,亞洲目前新加坡報告13例,已發生本土病例,日本、韓國等亦有報告境外移入病例。世界衛生組織(WHO)已於7月23日宣布猴痘疫情列為「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HEIC)。疾管署提醒,猴痘傳播對象具侷限性、以親密接觸之人際傳播可能性較高,或與照顧確診者的醫護人員有關,該署除持續加強國際港埠檢疫措施及民眾風險溝通與衛教宣導,亦已採購並配置抗病毒藥物 (Tecovirimat)提供國內出現重症患者時使用,且積極洽談採購第三代天花疫苗以供儲備,同時將積極監測國際疫情,並適時調整修正相關防治政策。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s://www.cdc.gov.tw)或撥打國內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猴痘病患房間」哪裡最毒? 醫師Po圖秒懂
雖然6月底世衛組織(WHO)表示猴痘疫情不構成「國際緊急公共衛生事件」,但還是引發歐美各國的民眾恐慌。如今全球猴痘病例已破5千大關,台灣也在6月24日出現首例境外移入。對此,蘇一峰醫師近期在臉書分享一份德國的研究報告,該圖文顯示出猴痘患者的病房裡,病毒都集中在浴室的馬桶與洗手台!猴痘病患的房間在這些地方有最多的病毒量(紅色、橘色)。(圖/翻攝自蘇一峰臉書)台北市立聯合陽明醫院胸腔內科醫師蘇一峰在臉書表示,病毒量最多的地方除了浴室的馬桶與洗手台之外,再來則是猴痘患者的病床棉被與房間門把,中量的病毒會在座椅、枕頭、衣物箱上面,然後如果隔離做得好的話,前室病毒量就會很少。最後他也提醒,猴痘有可能接觸傳染,所以大家還是要小心為妙。疾管署6月23日將猴痘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之後再隔一天隨即就有德國返台的25歲男性被確認為首例境外移入,他當時出現了發燒、喉嚨痛、肌肉痠痛、皮疹、鼠蹊部淋巴腫大等症狀,目前持續在負壓隔離病房接受治療。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在近期受訪時表示,該名患者的皮疹傷口已有部分結痂,也沒有發燒或其他症狀了,但還是要等到傷口完全結痂並脫落才可以解除隔離。而該個案也匡列了9名接觸者,分別是5名醫療人員、3位家人、另還有其他1人,所幸目前這些匡列對象皆無症狀,預計健康監測至7月14日。疾管署日前表示,直接接觸患者皮疹、飛沫,以及沾染上猴痘病毒的物品,或是性行為,皆可能傳染疾病。而猴痘症狀包括發燒、出汗、肌肉痠痛、畏寒/寒顫、極度倦怠、頭痛、淋巴腺腫大(如腋窩、耳周、頸部或腹股溝等處)等,如有出現相關症狀應及時就醫,並在24小時內通報,還須公布相關旅遊及接觸史。
國內首例猴痘患者狀況曝光 羅一鈞:仍處可傳染期「持續隔離治療」
猴痘疫情蔓延,國內24日出現首例境外移入個案,為一名南部20多歲字德國返台的本國籍男性,疾病管制署副署長羅一鈞30日也在記者會上指出,該個案目前情況穩定良好,症狀沒有出現變化或者惡化,但因目前還處於需要被隔離的可傳染期,仍在隔離病房治療中。疾管署24日公布我國首例境外移入猴痘確診個案,為南部20多歲本國籍男性,於今(2022)年1月至6月至德國就學,6月16日搭機返國,機場COVID-19檢驗陰性後返家進行居家檢疫,6月20日出現發燒、喉嚨痛、肌肉痠痛、紅疹、鼠蹊部淋巴腫大等症狀,於6月21、22日就醫,經醫師評估後,進行採檢及通報,檢體送疾管署昆陽實驗室檢驗,於24日確認陽性。對此,羅一鈞指出目前該案狀況穩定良好,症狀並沒有出現惡化或變化,不過現在仍處於需要被隔離的可傳染期,還在隔離病房治療當中,要等到個案皮膚病灶結痂脫落才可解隔。而該個案也匡列9名接觸者,分別是3家人、5醫療人員、其他1位,目前都無症狀,預計健康監測至7月14日。
一家6口確診…「兄弟檔驚現1症狀」機警母即刻送醫 2人都MIS-C
臺灣自今年3月底爆發COVID-19疫情,至五月中下旬達到高峰,截至6月中已有300萬民眾確診,其中兒童約佔20%,雖然多數都是輕症,但也要小心極少數兒童併發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 (MIS-C)。民眾吳小姐分享,他們一家6口5月初確診,兄弟在6月初出現不適,分別出現發燒、紅疹、腹瀉等症狀,且2人都說脖子痛,她有所警覺立刻送醫,目前都已經康復。台大醫院今(29日)舉行「守護兒童健康順利康復」記者會,吳小姐透露,兄弟倆確診後1個月出現不適症狀,其中哥哥發燒到39.8度,還伴隨紅疹、舌頭紅斑等症狀;弟弟則是以腸胃道症狀為主,但2人皆出現脖子淋巴腫大的情形,直喊脖子痛,讓她有所警覺,立刻帶孩子到台大就醫,目前已順利康復。台大醫院表示,MIS-C是在感染新冠病毒後的2至6週可能會發生的併發症,通常發生於18歲以下兒童或青少年,尤其是6到12歲的青少年。美國2021年的研究發現MIS-C的發生率大約是每1萬名確診者會有3位,不同的人種有不同的發生率。非裔與西班牙裔發生率較高,亞洲裔次之。以今年臺灣兒童確診個案約60萬來估計,全臺灣可能會有100多位到近200位MIS-C個案,臺大醫院兒童醫療團隊提醒民眾須提高警覺。臺大醫院副院長高嘉宏。臺大醫院第一例MIS-C是位10歲的小朋友,在今年4月底新冠病毒感染確診。一個月之後,開始發燒合併頸部淋巴結腫脹,眼睛浮腫,身上起疹子,有嘔吐和拉肚子症狀。在發燒3天之後情況惡化,至急診就醫。在急診發現有休克現象,緊急送至兒童加護病房治療。第二位是6歲的男孩,今年5月初確診,約1個月後有發燒、出疹、淋巴結腫大的表現,也發生休克情形,因而進入加護病房照護。第三位是個2歲的妹妹,今年5月中感染後3個星期,開始發高燒、頭痛、嘔吐和腹瀉,同時有結膜炎、淋巴結腫大、草莓舌。發燒多日後,開始有休克症狀,因此送至兒童加護病房治療。這三位孩童後續都順利好轉康復。之後臺大醫院陸續還有其他個案住院,加上1名新竹臺大分院及1名奇美醫院個案,共有11位個案,他們的中位數年齡是6歲,都未打過疫苗,男孩多於女孩,有2位有肥胖、1位有白血病病史及1位有川崎症病史。在確診後約20-30天,出現發燒、紅疹、頸部淋巴結腫及腹痛等症狀,並有6人(55%)曾發生休克。MIS-C的診斷依據包含發炎指數如C-反應蛋白(CRP)及鐵蛋白(ferritin)升高、凝血異常如D-雙合蛋白(D-dimer)升高、及心臟衰竭指數如N端前腦利鈉胜肽(NT-pro-BNP)升高。臺大醫院小兒部副主任張鑾英。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的治療主要是用免疫球蛋白合併類固醇。一開始無法排除嚴重細菌感染,也會使用廣效型的抗生素,如果有休克的表現,同時間會使用升壓劑。如治療反應不佳便會考慮加上免疫調節劑如tocilizumab或infliximab。後續也會使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血藥物治療,如阿斯匹靈。之後病童的心臟、體能及心理追蹤和支持也很重要。院方指出,MIS-C的致病機轉可能是SARS-CoV2病毒攻擊人體之後,有特殊體質的兒童產生免疫風暴而造成全身多系統發炎,其心臟、呼吸系統、腎臟、神經、凝血功能、腸胃道、皮膚等都可能會發炎受傷。根據美國醫師統計分析186名MIS-C孩童之論文,年齡平均為8歲,當中9成的小朋友有腸胃道症狀,8成的孩童影響到心臟功能,其中有2%孩童死亡。各國資料都顯示MIS-C以影響左心室功能為主,但較少像川崎症那樣影響到冠狀動脈。臺大醫院兒童醫療團隊特別提醒家長,當小朋友受到新冠病毒感染,康復之後的6個星期內,一旦有發燒合併出疹、紅眼、腸胃道不適、淋巴結腫、甚至活力減低、尿量減少等,都應該要提高警覺,提早就醫檢查評估。
台灣首例猴痘接觸者「目前皆無症狀」 關鍵21天!最高規格圍堵病毒
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統計,截至6月24日下午5時,猴痘已在47國傳播,並累積4106例確診個案,案例數累積前3名分別為英國910例、西班牙736例、德國676例,其餘國家均未超過400例。世界衛生組織(WHO)25日緊急開會後宣布決議,認為猴痘現階段疫情不屬於「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ublic health emergency of international concern,PHEIC),但有專家認為此決定是個錯誤。台灣也於6月24日出現首例境外移入的猴痘確診個案,患者目前被規劃收治於負壓隔離病房,由於猴痘屬於接觸傳染,卻收治於負壓隔離病房,有專家因此打趣說是「最高規格」。對此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這是因為目前疫情趨緩,負壓隔離病房量能較為充足,為了保護照顧患者的醫護人員,所以才做此安排。這位首例猴痘確診案例,是台南一位20多歲本國籍男性,今年1月至6月赴德國就學,6月16日返台後進行居家檢疫,6月20日出現發燒、喉嚨痛、肌肉痠痛、紅疹、鼠蹊部淋巴腫大等症狀,6月21至22日就醫,24日確診猴痘,衛生局依最新公布指引,匡列9名密切接觸者,分別有3位家人、5位醫療人員、其他1位。莊人祥說,9名密切接觸者目前都沒有症狀,不過猴痘的潛伏期最常可達21天,所以仍要持續觀察。疾管署目前將猴痘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潛伏期約為5至21天,大多數個案為6至13天;潛伏期不具傳染力,不過患者若出現發燒或全身性症狀時可能有傳染力,發疹期間傳染力最強,且將持續至全身疹子均結痂脫落為止。
台南出現國內首例猴痘案例 患者病灶和國外不太相似
台南出現國內首例猴痘案例,引爆市民恐慌,台南市長黃偉哲25日表示,目前所有接觸者均無症狀,但衛生局昨公布確診者患處照片,腿部冒痘和之前國外確診情形似乎不太相似;而外傳高雄匡列多達14人,高市衛生局則鄭重否認,市長陳其邁也說,當時與個案接觸的3名醫療人員都有穿防護衣,應該沒問題。然而,衛生單位原匡列20名接觸者,但疾管署昨下午公布最新疫調、接觸者追蹤指引後,衛生局將接觸者減列至9人。台南市政府衛生局昨指出,確診猴痘的25歲男子20日出現發燒、肌肉痠痛、喉嚨痛、紅疹與鼠蹊部淋巴腫大現象,將患者檢體送實驗室檢驗確診猴痘,目前收治在負壓隔離病房治療,狀況好轉中,預計健康監測至7月14日,不過,昨天下午衛生局公布該個案腿部冒痘照片,和之前看到國外確診的情形並不相似。疾管署原本匡列台南與高雄共20名接觸者,包含家人3人、醫療相關人員10人、司機與其他4人,但昨日公布猴痘疫情調查與接觸者追蹤指引後,根據新的指引已將非接觸者全都排除,目前僅匡列9人,台南6人、高雄3人。猴痘接觸者匡列處置原則。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說,一開始匡列20人,是因為衛生局採取擴大匡列方式,但其實有些接觸者做了相當好的防護。昨日疾管署公布工作指引後,將接觸者的處置分成低、中、高,衛生局根據情境重新匡列,把不需列為接觸者的刪除,例如司機原本匡3個,包含1名防疫計程車司機 ,但是因為有防護、清消、距離遠因素,所以被排除。莊人祥表示,9名接觸者中應沒有高風險接觸者,為中風險及低風險,不論哪一種,都需要從最後接觸日起,實施21天健康監測,其中最晚接觸的對象,需監測至7月14日止。黃偉哲昨到新北出席活動時表示,這位確診市民從德國回來,可能被人傳染,相關接觸範圍已立即清消,接觸者也隔離,全力阻止本土案例發生。高市府衛生局指出,該個案在高雄就醫時,雖與戶外診療站的3名醫護有接觸,但3人皆身著完整防護裝備,應無傳染風險,目前持續健康追蹤無異常。陳其邁也表示,猴痘屬於接觸感染,有特定、長時間接觸或親密行為才會感染,民眾不必過度恐慌。
台灣首例猴痘個案症狀照曝光! 25歲男腿部狂冒水疱
世界衛生組織正評估將列最高層級公衛警報的猴痘正式入侵台灣,家住台南的25歲德國返台男子證實感染,病毒兵臨城下引爆市民驚恐,衛福部緊急匡列密切接觸者20人,25日根據新公布指引,縮減匡列為9人,台南市衛生局25日公布患者大腿水疱照片,聲明台南市共6名接觸者,目前皆無感染症狀。台南市衛生局聲明,確診猴痘的25歲男子16日返台,20日出現發燒、肌肉痠痛、喉嚨痛、紅疹與鼠蹊部淋巴腫大現象就醫,醫療人員將患者檢體送實驗室檢驗確診猴痘,目前收治在負壓隔離病房治療。民眾看了海外猴痘感染者的照片感到驚慌,大呼「這病好醜,我不行」,台南市衛生局25日公布患者大腿水疱照片,與外國感染者的情況不甚相同。衛福部原本匡列台南與高雄共20名接觸者,包含家人3人、醫療相關人員10人、司機與其他4人。不過疾管署25日公布猴痘疫情調查與接觸者追蹤指引,根據新的指引,把非接觸者都排除,僅剩9人,例如防疫計程車司機距離遠,又有清潔消毒,就可以排除。目前匡列的9人都屬中低風險接觸者,因個案正在居家檢疫期間確診,家人未實際同住,不算高風險接觸。台南市衛生局表示,台南市匡列6人,包括3名家人,3名醫護人員,目前皆無症狀。該個案目前收治於醫院負壓隔離病房,衛生單位預計健康監測至7月14日。
首例猴痘入侵台灣…「密切接觸20人」減列為9人 莊人祥曝原因
猴痘(monkeypox)疫情迅速在全球蔓延,台灣24日出現首例確診個案,是一名自德國返台的本國籍男子,出現發燒、喉嚨痛、肌肉痠痛、紅疹、鼠蹊部淋巴腫大等症狀,就醫採檢後確診。疾管署昨(24日)公布,個案密切接觸者共有19人,今(25日)再匡列1名家人,總計20人,但衛生局稍早依公佈之指引重新檢視後,將接觸者減列為9位。臺南市24日通報一名16日自德國返台的25歲男性猴痘個案,該男檢疫期間結束後因出現發燒、喉嚨痛、肌肉痠痛、皮膚出現紅疹以及鼠蹊部淋巴腫大等症狀前往就醫,經研判通報為猴痘確診病例。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透露,男子已收治負壓隔離病房,須待全身皮膚病灶結痂完全脫落,才能解除隔離。莊人祥表示,該名25歲男子今年1月至6月至德國就學,6月16日搭機返台,機場新冠檢測陰性後返家進行居家檢疫,6月20日開始發燒、喉嚨痛、肌肉痠痛、紅疹、鼠蹊部淋巴腫大,在6月21、22日就醫,經醫師評估後,進行採檢及通報,檢體送疾管署昆陽實驗室檢驗,於24日確認陽性。莊人祥24日指出,該個案密切接觸者共20人,包括家人3人、醫療相關人員10人、司機3人及其他4人。不過,莊人祥今天表示,因國內首次出現猴痘個案,最初採擴大匡列方式,今天已公布相關工作指引,把接觸者匡列處置分為高中低,經重新檢視後,不需要匡列予以排除,最後減列為9位。台南市衛生局指出,該名男子目前收治於負壓隔離病房,相關症狀皆有改善。匡列密切接觸者共6人,包括家人及醫療相關人員,目前均無症狀。另外,由於個案曾至高雄就醫,高市衛生局表示,染疫男子到高雄就醫時,戶外診療站3名醫護皆著完整防護裝備,評估應無傳染風險,目前持續健康追蹤無異常。衛生局說明,猴痘主要由齧齒動物和靈長類動物傳播給人,屬人畜共通傳染病,雖證實可有效人傳人,不過猴痘傳播對象具侷限性、多與陽性個案親密接觸或不安全性行為,或為照顧確診者的醫護。相關症狀包含皮膚病灶如斑疹、丘疹、水泡、膿疱、發燒、畏寒或寒顫、出汗、頭痛、肌肉痛、淋巴腺腫大(如耳週、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極度倦怠。由於國際猴痘疫情逐漸擴大,民眾應避免接觸齧齒動物和靈長類動物、生病或死亡動物,所有食物必須徹底煮熟後才能食用,同時避免前往猴痘病毒流行地區以降低人際間傳播,自海外入境者若出現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旅遊史及接觸史。如有猴痘防疫相關問題,可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本局防疫專線06-2880180諮詢,相關資訊可至疾病管制署全球資訊網(https://www.cdc.gov.tw )查詢。
台灣首例猴痘「密切接觸9人」曾至高雄就醫 染疫男最新病況曝光
猴痘(monkeypox)疫情迅速在全球蔓延,台灣24日出現首例確診個案,是一名自德國返台的本國籍男子,出現發燒、喉嚨痛、肌肉痠痛、紅疹、鼠蹊部淋巴腫大等症狀,就醫採檢後確診,目前收治隔離病房。台南市衛生局表示,匡列密切接觸者共6人,包括家人及醫療相關人員,目前均無症狀,預計健康監測至7月14日。臺南市24日通報一名16日自德國返台的25歲男性猴痘個案,該名男性個案檢疫期間結束後因出現發燒、喉嚨痛、肌肉痠痛、皮膚出現紅疹以及鼠蹊部淋巴腫大等症狀前往就醫,24日經研判通報為猴痘確診病例。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透露,男子已收治負壓隔離病房,須待全身皮膚病灶結痂完全脫落,才能解除隔離。台南市衛生局指出,該名男子目前收治於負壓隔離病房,相關症狀皆有改善。匡列密切接觸者共6人,包括家人及醫療相關人員,目前均無症狀,將由衛生單位進行健康關懷,預計健康監測至7月14日。高市衛生局表示,染疫男子到高雄就醫時,戶外診療站3名醫護皆著完整防護裝備,評估應無傳染風險,目前持續健康追蹤無異常。衛生局說明,猴痘主要由齧齒動物和靈長類動物傳播給人,屬人畜共通傳染病,雖證實可有效人傳人,不過猴痘傳播對象具侷限性、多與陽性個案親密接觸或不安全性行為,或為照顧確診者的醫護。相關症狀包含皮膚病灶如斑疹、丘疹、水泡、膿疱、發燒、畏寒或寒顫、出汗、頭痛、肌肉痛、淋巴腺腫大(如耳週、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極度倦怠。由於國際猴痘疫情逐漸擴大,民眾應避免接觸齧齒動物和靈長類動物、生病或死亡動物,所有食物必須徹底煮熟後才能食用,同時避免前往猴痘病毒流行地區以降低人際間傳播,自海外入境者若出現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旅遊史及接觸史。如有猴痘防疫相關問題,可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本局防疫專線06-2880180諮詢,相關資訊可至疾病管制署全球資訊網(https://www.cdc.gov.tw )查詢。
猴痘全台首例匡列9人 專家:酒精不要只是噴噴「曝正確使用模式」
「猴痘」疫情開始在全球肆虐,台灣也發現一名德國留學生返台後確診的病情,疾管署也匡列曾接觸的9人並監控他們的身體狀況,專家則表示,猴痘疫情不典型,不能只靠噴兩下酒精來消除病毒,必須靠勤洗手與酒精搓手來達到防治效果。發言人莊人祥表示,該猴痘境外移入個案,是名德國留學生返台出現不同於新冠肺炎的症狀。(圖/指揮中心提供)疾管署24日公布台灣首例猴痘確診個案,是一名從德國返台的境外移入,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個案6月中旬回台後出現開始出現症狀,有發燒、喉嚨痛、肌肉痠痛、紅疹、鼠蹊部淋巴腫大等症狀,其身上出現水痘樣皮疹,且剛從歐洲回國,經醫師評估後進行採檢及通報,疾管署檢驗確認陽性,目前已收治於負壓病房治療中。政府已經猴痘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疾病,若有類似症狀需24小時內通報。(圖/達志/美聯社)病毒學專家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心施信如則認為,猴痘是人畜共同疾病,有別於新冠肺炎的飛沫傳染,需身體粘膜接觸到高病毒的病痘才會感染,建議還是自帶酒精並勤洗手自保,酒精也不要只是噴一噴就好,要記得手搓一搓來均勻分布,才能達到有效殺菌的功效。而猴痘目前被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若有症狀需要24小時內通報,必要時需要進行隔離治療,疾管署也公布匡列對象達20人,包含家庭成員3人、醫療相關人員10人、司機3人及其他4人,但衛生局稍早依公佈之指引重新檢視後,將接觸者減列為9位,預計健康監測到7月14日止。
猴痘入侵台灣…醫警告:一進社區就「斷不了根」 預防感染關鍵「別做這件事」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未歇,現在又有猴痘(monkeypox)來勢洶洶,台灣疾管署才剛剛公告,把猴痘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結果昨(24日)晚間,國內馬上就出現一例由德國移入的猴痘確診病例,引發國人擔憂,深怕像新冠病毒一樣,掀起大流行。台大前醫師林氏璧也在臉書提醒,猴痘的感染途徑,主要是來自「接觸傳染」,國人除了勤洗手、戴口罩、「不要進行不安全的性行為」才是關鍵;而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則警告,猴痘一旦進入社區,就會「很難斷根」。林氏璧在臉書發文指出,這波猴痘疫情短時間已經有超過3000例,多半都有性行為密切接觸史。WHO報告中表示,此次病毒有一些不典型表現,不少患者不會像傳統的病程發展,先發燒然後再起疹子,這波疫情滿多病患,身上疹子不多,有的甚至只有一顆,這樣不典型的表現,讓他不禁猜測,病毒本身可能已經發生突變了。林氏璧指出,目前還不是很確定,性行為的體液是否會傳染猴痘,但可以確定的是,透過直接接觸受感染的皮膚疹子,是具有傳染力的。不過他也提到,基於「3原因」他不認為猴痘的傳染力會比新冠病毒高,因為第一點,就目前看來,飛沫甚至空氣傳染,應該不是猴痘的主要傳播途徑,但他提醒,「不要進行不安全的性行為」;第二點,猴痘已經有防範的疫苗與治療藥物,且絕大多數會自己康復,對多數人來說威脅不大;最後,猴痘為DNA病毒,不會像RNA病毒一樣,很容易產生突變。至於台灣昨天冒出第一起由德國境外移入的猴痘確診病例,是一名20多歲男性,本月16日搭機返國進行居家檢疫,卻在20日出現發燒、喉嚨痛、肌肉痠痛、紅疹、鼠蹊部淋巴腫大等症狀,接著確診猴痘陽性,目前收治在負壓病房治療中。疾管署指出,這起台灣首例猴痘境外移入病例個案,其密切接觸者共有19人,包含家人2人、醫療相關人員10人、司機3人及其他4人,預計健康監測至7月13日,若在這關鍵20天內,若有人被傳染,代表猴痘疫情入侵社區,疫情控制上就會比較棘手。至於猴痘的傳染力,黃立民指出,猴痘的傳播模式看起來,有點類似淋病等性病,必須要有人與人之間親密、長時間接觸,才有可能被傳染,即便人傳人,也只限小規模族群,但他提醒,一旦猴痘出現社區傳播,基本上就很難斷根,不過猴痘的致死率不高,沒有嚴重到必須全民打疫苗防範,大家不需要太過緊張。
台灣爆首例猴痘「密切接觸19人」 2傳染途徑曝光:死亡率最高10%
猴痘(monkeypox)疫情迅速在全球蔓延,台灣今(24日)也出現首例確診個案,是一名自德國返台的本國籍男子,出現發燒、喉嚨痛、肌肉痠痛、紅疹、鼠蹊部淋巴腫大等症狀,就醫採檢後確診,目前收治隔離病房。醫師提醒傳染途徑,死亡率最高10%,要特別注意。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指出,該名25歲男子今年1月至6月至德國就學,6月16日搭機返台,機場新冠檢測陰性後返家進行居家檢疫,6月20日開始發燒、喉嚨痛、肌肉痠痛、紅疹、鼠蹊部淋巴腫大,在6月21、22日就醫,經醫師評估後,進行採檢及通報,檢體送疾管署昆陽實驗室檢驗,於今日確認陽性。莊人祥透露,男子昨日已收治負壓隔離病房,將治療至全身皮膚病灶結痂完全脫落,才能解除隔離。目前密切接觸者共19人,包括家人2人、醫療相關人員10人、司機3人及其他4人,預計健康監測至7月13日。男子出現症狀,採檢後確診。(圖/達志/美聯社)至於猴痘是怎麼傳染的?主要途徑有2種,分別是動物傳染及人體傳染,直接接觸感染動物的血液和體液、損傷的皮膚或黏膜,食用受感染的動物肉類、接觸到感染者呼吸道分泌物、損傷的皮膚或黏膜或被污染物品,都有感染風險。不過,飛沫傳播需在長時間面對面接觸較容易發生,另外產婦感染猴痘,也可能經過胎盤垂直傳染給胎兒,或在生產過程中因接觸而傳染。外界好奇台灣是否有猴痘疫苗,疾管署署長周志浩表示,國內有儲備第一代天花疫苗,雖然有妥善保存,足夠所有人使用,但第一代、第二代疫苗是活性疫苗,病毒打入體內仍有可能增殖,因此第一代戰備疫苗暫時不考慮使用。目前正在洽談採購第三代疫苗,但世界衛生組織不建議大量接種,僅限於臨床照顧患者、實驗室人員,或與病人有密切接觸的對象。台灣目前正在洽談採購第三代疫苗。(圖/達志/美聯社)針對首例猴痘入境台灣,胸腔科醫師蘇一峰也在臉書提醒,猴痘的傳染對象多是與陽性個案親密接觸或不安全性行為,或照顧確診者的醫護,要小心飛沫與體液接觸就可能會傳染,死亡率1~10%,好在國外研究發現,猴痘的R0值大概2左右,因此努力防疫應該擋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