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專科醫師
」 陳威龍 肥胖 脂肪肝 糖尿病 魏士航西班牙人愛抽菸、習慣晚吃…卻比台人長壽! 醫曝「1飲食關鍵」
西班牙人愛抽菸、晚餐習慣到晚上10點才吃,但卻擁有全球數一數二的長壽紀錄,平均壽命甚至比我國還要高。對此,減重專科醫師蕭捷健也分享自己在西班牙旅遊的觀察,點出長壽關鍵可能不在「什麼時候吃」,而是「吃什麼」。蕭捷健近日在臉書粉專發文指出,這幾天在西班牙走走,發現路上的人普遍都很苗條,他為此查了一下,發現西班牙肥胖率只有17至20%,遠低於美國的42%。而且,西班牙人的平均壽命也相當令人驚豔:男性的平均壽命為81歲,女性則達到86歲,完全高於台灣男性的78歲、女性的84歲,「這告訴我們:什麼時候吃可能沒那麼重要,吃什麼才是關鍵。」他覺得差最多的,就是西班牙食物雖然油,但幾乎都是橄欖油,而且加工食品很少,以原型食物居多,「吃對油,代謝提高,很多人減重時習慣算熱量,但同樣是脂肪,不同種類對代謝的影響完全不一樣。」蕭捷健指出,美國佛蒙特大學的研究顯示,當以橄欖油取代奶油、肥肉等飽和脂肪後,他們的活動力提高了 12%至15%,靜態時的能量消耗增加了3%至4.5%,「代謝這樣可是提高不少耶!而且受試者的心情也更穩定,這可能是腸子發炎指數降低,透過長腦軸影響到大腦。」蕭捷健也援引西班牙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研究,追蹤了7447名55至80歲的心血管高風險者,結果發現:低脂飲食組的心血管疾病發生率是4.4%,而地中海飲食+堅果組只有3.4%,「吃對油,心血管疾病會降低將近23%,這簡直就是藥物等級的效果。」相反地,吃錯油的影響可能更嚴重。蕭捷健透過瑞典烏普薩拉大學的實驗發現,若每天攝取含高飽和脂肪(如棕櫚油)的食物,短短7週內內臟脂肪便會增加2倍,肝臟脂肪也會顯著上升;反觀攝取多元不飽和脂肪的族群,不僅肌肉量增加近3倍,內臟脂肪還不會增加,「我在想,以後乾脆去常吃的鐵板燒,擺一罐我專用的橄欖油或酪梨油好了。」
減肥不是只有意志力與熱量赤字 最新研究曝光「復胖原因」
隨著民眾對健康意識的抬頭,相信不少人都有著控制飲食的日常習慣,除了維持健康外,更希望自己能透過飲食的控制、運動等方式來換取優美的體態。但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TH Zurich)的一項研究發現,人們之所以會減重成功後復胖,可能是我們體內的脂肪細胞「記住」了肥胖的狀態,形成了一種難以擺脫的「肥胖記憶」。根據《科學人》報導指出,這項發表在權威期刊《自然》(Nature)的研究指出,這種「記憶」的形成,與一種叫做表觀基因組(epigenome)的機制有關。表觀基因組是附著在DNA或蛋白質上的化學標記,能夠調節基因的活性。研究發現,在肥胖期間,脂肪細胞中與炎症和纖維化相關的基因會變得特別活躍,而那些支持細胞正常運作的基因則會被「靜音」。即使在成功減重後,這些改變仍然頑固地留存在脂肪細胞中,讓它們「記得」肥胖時的狀態。為了驗證這個發現,研究團隊進行了一系列實驗。他們從重度肥胖者和從未肥胖過的對照組中提取脂肪細胞,分析了基因活性和表觀基因組的變化。結果發現,肥胖者的脂肪細胞確實存在著獨特的基因活性模式。研究人員還讓肥胖的小鼠進行減重,結果即使小鼠恢復到「瘦體型」,它們的脂肪細胞仍保有肥胖期間的基因活性模式,並且在高脂飲食下快速復胖。此外,這些帶有「記憶」的脂肪細胞對糖分和脂肪的吸收速度更快,可能進一步加快體重回升的速度。不過,目前這項研究主要揭示了「肥胖記憶」與復胖之間的相關性,尚未直接證明表觀基因組的變化就是導致復胖的原因。美國印第安納大學醫學院的玄哲(Hyun Cheol Roh)博士指出,下一步的研究,就是需要進一步確認哪些具體的表觀遺傳改變是驅動肥胖記憶形成的核心因素。而減重專科醫師吳榛槿也分享了這篇研究,更發文表示自己非常認同「肥胖並非單純意志力不足的結果,還涉及複雜的生物學機制。」這句話,肥胖不是只是吃太多動太少,減重絕非只有熱量赤字。減重跟複雜的生物學機制如荷爾蒙、細胞激素、肌肉激素、粒腺體功能、慢性發炎、表觀遺傳學⋯等等去調控食慾、能量代謝與適應都有關係。
號稱一個月瘦10公斤!35歲女子吃減肥藥「全身抽搐」 醫師:電解質平衡被打破
減重專科醫師陳威龍近期分享一起個案,一名35歲女性患者在半年前因減重停滯感到沮喪,後聽從同事推薦購買了一款宣稱「一個月可瘦10公斤」的減重藥物並自行服用。一週後,患者開始出現嚴重嘔吐、腹瀉、食欲不振,隨後更是頭暈、精神恍惚,全身無力,最終被家人發現倒在臥室內,意識不清且肌肉僵硬抽搐,緊急送往急診。陳威龍醫師在FB粉絲專業發文表示,該名女患者被送醫經血液檢查後,發現患者的電解質多項異常,包括低血鉀(2.6 mmol/L,正常3.5-5.0 mmol/L)、低血鈉(128 mmol/L)及低血氯,並出現代謝性鹼中毒。心電圖檢查也顯示異常,疑似因嚴重低血鉀所引起。根據患者的症狀和血液檢查,陳威龍醫師推測他所服用的減重藥物可能含有大量的「利尿劑」和「瀉藥」,這些成分導致身體過度排出水分和電解質,進一步引發嘔吐、嚴重脫水及電解質失衡,最終造成代謝性鹼中毒並引發癲癇。經過兩週多的住院治療,患者才順利出院。後續該名患者在出院後,就帶著醫院厚厚的出院病歷摘要來找陳威龍醫師求診。陳威龍醫師也向他分享正確的減重觀念。首先,正確選擇食物種類及營養素比例至關重要,減重並非僅靠少吃就能達到效果,過度節食反而會讓身體認為面臨饑荒,導致基礎代謝下降,脂肪傾向於囤積不分解。因此,選擇合適的食物和調整營養素的比例才是減重的關鍵。其次,充足的睡眠和減壓同樣重要。睡眠不足和過大的壓力會導致皮質醇過度分泌,進而影響血糖波動和胰島素的分泌,這些都容易造成脂肪囤積。此外,壓力過大也容易引發補償性進食,導致熱量攝取過多,因此學會自我減壓對控制體重至關重要。最後,合理的減重速度才能持久。過快的減重方式容易造成肌肉流失、營養不良和免疫功能失調,這些都是造成減重停滯的主要原因。而穩定漸進的減重速度則有助於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是避免復胖的關鍵所在。陳醫師強調,減重就像登山,有時坡度陡峭、有時平緩,但只要目標明確,持續努力,終將到達目的地。後經過兩個月的飲食和生活調整,加上運動的配合,這位女性患者成功減重8公斤。陳威龍醫師希望藉此提醒大家,減重應以健康為前提,選擇正確的方法才能達到持久的效果,避免因不明藥物而引發的健康風險。
連呼吸也胖是真的? 空氣汙染恐加速肥胖與「這病症」發展速度
由於健康意識抬頭,現在有不少人都開始會注重自己的體態,希望能透過節食、運動讓自己更加健康。而對於一些人常講「我就是連呼吸也會胖的體質」,減重專科醫師吳榛槿引述一項研究表示,這的確是有可能的,空氣汙染的確會加速肥胖的速度,甚至還有可能加速阿茲海默症的發展。減重專科醫師吳榛槿在FB粉絲專頁表示,一份6月份發表在期刊《Frontiers in immunology》探討空氣汙染對健康的影響研究報告指出,研究人員發現,空氣污染裡的懸浮微粒(PM 2.5P),會造成身體的瘦素阻抗、發炎反應。吳榛槿醫師解釋,瘦素是人體脂肪分泌的一個荷爾蒙,它主要就是可以調控身體的能量平衡,還有飽足感,它的效果就是讓人體不想吃東西,進而達到瘦身的效果。當人體發生瘦素阻抗的話,就是代表身體對瘦素變得不靈敏,原本瘦素應該會讓你吃飽了不想再吃,但如果發生瘦素阻抗,就有可能產生越吃越餓、越吃越想吃,食慾調節出問題的情況除此之外,研究中也發現,PM2.5會產生全身性的發炎反應,慢性發炎不僅是會促進肥胖的發展,同時也會對腦部產生傷害。有些研究甚至發現,PM2.5與阿茲海默症(失智症)有很大的關聯。吳榛槿醫師表示,除了飲食與運動外,其實像是空氣汙染「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因素,也是默默地影響著人體的體重與賀爾蒙的平衡。影片最後,吳榛槿醫師甚至逗趣的表示「家中可以開始放一台空氣清淨機了」。
吃素更健康?「5種陷阱蔬菜」單吃恐害血糖飆高 醫推3類食物最佳
吃素是健康的觀念,對於血糖控制也有一定幫助。不過,減重專科醫師吳榛槿透露,很多人以為只要吃素就能穩定血糖,事實上素食的選擇和搭配方式非常重要,否則很可能掉入「假蔬菜陷阱」,導致血糖控制失敗,越吃越不健康,其中5種常見蔬菜富含澱粉,對血糖影響大,若單吃或攝取過量會使血糖快速上升。吳榛槿醫師在臉書粉專表示,5種富含澱粉的蔬菜首先是馬鈴薯,若升糖指數高,吃多容易讓血糖劇烈波動;再來是地瓜,雖然營養素比白米飯還多,但現在地瓜都被改良得很甜,應適量攝取;第三是南瓜,雖然營養豐富,但碳水化合物含量不低;接著是芋頭,因含有不少澱粉,避免過量;最後是蓮藕,含有較多的碳水化合物,特別是磨粉燉煮過後,更容易引起血糖上升。醫生提到,吃素的人在控制血糖時,建議可以選擇以下3類食物,這些食物有助於穩定血糖。1、綠葉蔬菜(如菠菜、空心菜、芥藍等)綠葉蔬菜富含膳食纖維,有助於延緩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速度,減少餐後血糖急劇上升,可以有效幫助維持血糖穩定。2、豆類及大豆製品(如毛豆、豆腐、豆漿)豆類食品含有高量的植物性蛋白質和膳食纖維,有助於延長飽足感並減緩糖分的吸收速度,還能提供蛋白質來穩定食慾。3、酪梨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抗氧化抗發炎,有益心血管健康。吳榛槿強調,吃素的確對健康有益,能幫助控制體重和血糖,但同時要注意飲食的搭配,選擇健康的食材和烹調方式,才能達到最佳效果,記得多攝取膳食纖維、蛋白質、好油脂以及適量的優質澱粉,讓血糖更穩定,身體更健康。
婦吃辣減重!晚餐狂嗑麻辣鍋 2個月瘦8公斤「血壓飆高」下肢水腫
一名60歲婦人擔心肥胖引起健康問題,下定決心減重並調整飲食習慣,成功在2個月內減下8公斤。奇怪的是,醫生發現婦人雖然體重下降,血壓卻比過去更高,還合併下肢水腫,經詢問得知對方在網路上看到「吃辣有助減重」等資訊,加上近日天氣轉涼,所以經常把麻辣鍋當晚餐,導致鈉攝取過量,血壓也跟著爆表。《ETtoday新聞雲》報導,初日診所減重專科醫師陳威龍透露,該位患者本身有高血壓問題,BMI為34,屬於中度肥胖,她擔心健康出狀況,決定尋求專業幫助。醫師建議婦人先減重,並調整飲食習慣,遵循「水、肉、菜、飯、果」的進食順序,同時增加運動量,以改善血壓、血糖、三酸甘油脂等問題。奇怪的是,患者按照醫生建議,成功在2個月內減重8公斤,血壓卻不斷上升,甚至高達160/90毫米汞柱(mmHg)。陳威龍表示,原來婦人看到網路資訊稱「吃辣有助減重」,加上近日天氣開始轉涼,便常常把麻辣鍋當晚餐吃,導致鈉攝取過量,血壓也跟著飆高。醫師提醒,辣椒素確實能促進代謝,但「吃辣」與「吃麻辣鍋」完全是兩回事,因麻辣鍋湯底含有大量油脂和調味料,鈉含量更是驚人,吃太多會增加心血管負擔,進而引發高血壓、中風、心臟病等疾病。陳威龍強調,冬天是吃鍋旺季,建議民眾盡量選擇蔬菜湯底及優質蛋白質、原型食物,避開火鍋料等加工食品。
60歲男吐血送急診喪命 瘦卻肚大!竟有這「不良習慣」20年
近日一名醫師分享,一位60歲男病患因吐血送急診,醫護發現他身形瘦卻肚子大,確認後是因為有腹水,而吐血是因為食道靜脈曲張破裂,原來男子有「不良習慣」長達20年,最後「肝硬化」。減重專科醫師陳威龍在YouTube頻道《初日醫學-宋晏仁醫師xCofit》表示,一位60歲病患因為吐血意識不清,被家人送到急診室,患者瘦卻肚子大,手術後還是回天乏術。陳威龍表示,一問家屬才知,患者每天喝威士忌持續近20年,檢查後發現,肚子大事因為腹水,吐血是因為食道靜脈曲張破裂,因狀況危急做手術,而這一切都是肝硬化所引起。陳威龍說,肝硬化的前身是脂肪肝,啤酒肚是脂肪肝的表徵之一,如果都不理脂肪肝,會肝發炎,反覆肝發炎會產生肝纖維化,最後肝硬化或是產生腫瘤。陳威龍強調,脂肪肝可逆轉,但肝硬化就不可逆。陳威龍表示,脂肪肝有兩種,一是酒精性脂肪肝,二是非酒精性脂肪肝,根據研究,如果男性一天喝超過30克酒精,女性一天超過20克酒精,就可能傷肝。影片曝光後,網友紛紛留言「運動加飲食控制,戒糖,可快速修復肝臟,只是做起來難度頗高」、「以前體重88kg內臟脂肪用體脂機測14.5,去醫院說有脂肪肝也不太在意,然後168斷食加運動內臟脂肪減到3或4,現在想想好險有減肥」。
減肥喝「炸馬桶特調」體重不減? 醫:恐陷糖害危機
許多人有肥胖困擾,在減重時可能會排便卡關,網路上也有許多「清腸胃神器」或「炸馬桶特調」,而減重專科醫師楊智雯說,喝「清腸胃神器」體重也可也可能不減,養好腸胃道比較重要。楊智雯在臉書發文,網路的「炸馬桶」特調,基底用優酪乳,再加上無糖綠茶、美式咖啡、綠拿鐵等,短期看似可以清胃排便,「但是阿雯醫師要在這邊提醒大家,如果我們喝『炸馬桶特調』或『清腸胃神器』是希望達到減重效果,最重要的優先事項,是養好腸胃道,因為腸道微生物群(腸道菌群)在體重控制、代謝調節以及整體健康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腸道不健康的話會讓身體處於慢性發炎,進而導致肥胖。」楊智雯說,她遇到一位45歲女患者,近兩年追蹤時發現子宮肌瘤,患者150公分,體重69公斤,還有中度脂肪肝,體脂肪率43%,平常要吃軟便劑才能排便,買了「炸馬桶特調」,排便順了,體重卻沒變化。楊智雯指出,患者腸道慢性發炎,腸道好菌和壞菌比例失衡,體內雌二醇極高,原來是患者用餐習慣出問題,「吃進去的營養素明顯不足,影響肝臟代謝雌激素的功能,不健康的腸道菌也影響雌二醇的排出,造成體內雌二醇濃度過高,因此囊腫和肌瘤愈來愈嚴重。」楊智雯強調,「我們要的是「腸道健康」,而不是「只要有排便就好」,與其尋找排便的方法,我們更需要的是腸道健康,腸道健康,排便自然順暢。」清腸胃特調不是不能喝,但要評估自己的身體狀況,像超商綠拿鐵含有26.2克的糖,每天喝2杯反而陷糖害危機。楊智雯呼籲,「真正的健康減重是落實在每一天,從均衡飲食和規律生活習慣開始,而不是只靠某一種飲品或單一食物來實現。」
三餐狂吃2食物!一家人竟「全罹糖尿病」 醫驚:罹病率100%
糖尿病是吃出來的!家醫科暨減重專科醫師楊智雯日前在臉書粉專發文,分享過去的糖尿病看診經驗,其中有一家人先後來找她看診,結果通通都確診糖尿病,罹病率高達100%,她進一步詢問才發現,這一家人每天三餐都吃炒飯、炒麵,「而且一定加辣椒醬、醬油」。楊智雯醫師提醒,很多人都覺得自己吃得很健康,忽略了吃進去的食物種類,長期偏好特定飲食導致營養不均衡,影響了身體健康。楊智雯醫師日前在粉專「楊智雯醫師 |陪你健康享瘦每一天」發文指出,60歲以上的台灣人,每5個人就有1個得糖尿病,機率是20%。她也分享曾遇過的案例,表示有一家人全部確診糖尿病,問診後才發現原來他們三餐都吃炒飯、炒麵,而且一定加辣椒醬、醬油,甚至「一個人可以連吃3碗」,也不需要有配菜和蛋白質,等於一餐吃下10份的醣,血糖立刻飆高到4、500mg/dl。楊智雯醫師指出,只吃大量的醣很快就有飢餓感,因此又會再進食,造成持續的高血糖,再加上醬料裡的鈉含量高,會增加脫水的風險,容易引發高血糖高滲透壓狀態,這是糖尿病致命性的併發症,提醒民眾千萬要注意。楊智雯醫師解釋,糖尿病分成兩型,第1型糖尿病屬於自體免疫性疾病,第2型糖尿病則與家族遺傳有高度相關,所以常會看到一家人都有糖尿病的情況,但她也提醒,不是家裡有人得糖尿病,其他人也一定會罹患糖尿病,糖尿病也可能是吃出來的,「當飲食採取高碳水飲食,就會引發胰島素阻抗、代謝症候群,進而導致糖尿病、高血壓、高尿酸與肥胖」。至於造成胰島素阻抗的原因為何?楊智雯醫師說明,通常與高碳水化合物飲食、異位的脂肪堆積、壓力和睡眠不足等因素有關。若想改善胰島素阻抗,她也分享3招調節方法,分別為「減少攝取精緻碳水化合物,多吃高纖維食物和健康脂肪」、「增加重量訓練和有氧運動」及「調節壓力與保持充足睡眠」。
中年胖男打呼太吵被老婆踢下床 醫:「這症」多和肥胖有關
你睡覺會打呼嗎?內科暨減重專科醫師陳威龍分享,一名45歲男性患者體重近100公斤,睡覺因為打呼太吵被老婆踢下床,「我建議他睡前戒除酒精,而且必須減重,因為呼吸中止症多數患者都跟肥胖有關。」陳威龍在臉書發文,「我遇到的這名45歲男性患者,他的體重將近100公斤,他太太發現枕邊人怎麼打鼾聲越來越大,把他趕到客廳沙發上睡,隔天起床夫妻兩人都沒睡好,精神狀況也很差,雙方情緒欠佳,影響夫妻感情,險些鬧出中年婚姻危機。這位患者到大醫院看了耳鼻喉科、神經內科、胸腔內科,診斷出睡眠呼吸中止症。除此之外,還合併 高血壓、高血脂 以及 血糖偏高等問題。」陳威龍說,胸腔內科醫師也強烈建議患者減重,不然要做手術,但患者不但不減還愛喝酒,生活習性讓症狀惡化,「他來我的診間跟我聊聊男人的煩惱,從檢查數據和身體數值看來,他患有嚴重肥胖合併代謝症候群,因此除了藥物治療外,我幫他制訂了一套健康計劃,包括飲食調整、運動規劃和生活作息建議。一個月後,他成功瘦了5公斤,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症狀有了明顯改善,暫時免去手術的擔憂,也讓夫妻之間恢復了和諧。」陳威龍解釋,「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是一種睡眠中呼吸反覆停止的疾病,會導致睡眠期間反覆缺氧。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症狀通常是由枕邊人先發現的,例如睡覺時發現對方『鼾聲如雷』,甚至有呼吸停止的現象。另外,也有一部分的人是因為睡眠品質不好,常常半夜感覺吸不到氣而驚醒,自己發覺不對勁而就醫,這些都是典型的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徵兆。如果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置之不理,長期缺氧會增加高血壓、心臟病、中風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甚至可能導致猝死。」陳威龍說,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是最常見類型,通常是肥胖、頸部脂肪堆積等情況引起;第二種中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較少見,常見於心臟衰竭、腦部疾病等患者。至於如何改善?陳威龍表示。減重能減少頸部脂肪堆積,也要避免喝酒,因為酒精會放鬆喉嚨肌肉,也要避免仰睡,因舌頭和軟顎容易阻塞氣道,側睡阻塞氣道,「中重度患者可以在睡覺時使用正壓呼吸器(CPAP),幫助維持呼吸道暢通。」陳威龍強調,「如果懷疑自己有睡眠呼吸中止症,應儘早找醫師進行檢查和評估。最重要的,要維持良好的生活和飲食習慣,也要適宜控制體重,降低潛在的併發症風險。」
長期食用「超加工食品」增32種疾病風險 減重醫曝3招拒絕誘惑
泡麵、汽水、冷凍食品等超加工食品,吃太多恐增加各種疾病的風險。對此,減重專科醫師魏士航解釋,超加工食品通常添加5種以上的成分,通常含高糖高鹽、高脂肪,以及各種添加劑,全都是增加肥胖、糖尿病甚至導致癌症的元兇,還可能增加包括心血管疾病、高血壓、氣喘、大腸及直腸癌、精神障礙、第2型糖尿病等32種疾病風險,其中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更上升50%!魏士航近日在臉書粉專發文說明,依照巴西聖保羅大學提出的NOVA分類系統,食品可分為4級,包括未加工或最少加工食品、經過加工的烹飪原料、加工食品,以及最不健康的超加工食品,其中超加工食品是由多種添加劑和天然食材,經工業加工而成,常含大量脂肪、糖和鹽,雖能提升口感和保存期限,卻不利健康。他解釋,超加工食品帶來的愉悅感價值往往遠大於營養價值,又富含高熱量,長期食用會導致營養不均衡,而影響身體健康和免疫系統,而且還會刺激人體的獎勵機制,讓大腦分泌多巴胺,增加食用時的幸福感,導致身體逐漸對這類食品成癮,這也解釋為什麼明知是垃圾食物,但還是想吃這類超加工食品。魏士航補充,長期食用超加工食品,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高血壓、氣喘、大腸及直腸癌、失眠、憂鬱、非酒精性肝炎、過重及肥胖、代謝症候群、精神障礙、第2型糖尿病等32種疾病風險,其中心理疾病風險上升48%至53%、代謝相關疾病風險上升50%。至於如何拒絕超加工食品的誘惑,魏士航提出3招應對,首先是改變購物環境與習慣,盡量到肉舖、生鮮超市等提供更多健康天然選項的店家採買,並於購物前列好清單,減少臨時起意購入不健康食物的機會。此外,也可設定吃零食的時機點和份量,如旅行或聚會時才吃,避免在家裡大量囤積;學會辨認成分標示,選購選擇原味或成分單純的品項,遠離超加工食品的危害!
全家陸續確診糖尿病 專業醫解釋:三餐都「這樣吃」釀禍
根據衛福部資料顯示,糖尿病是國人位居十大死因之一,每年近萬人因糖尿病死亡,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全國約有200多萬名糖尿病的病友,且每年以25,000名的速度持續增加。而家醫科兼減重專科醫師楊智雯解釋,其實很多人的糖尿病都是「吃」出來的,他就分享自己曾經歷過一個案例,一家人陸續確診糖尿病,細查之後,才知道原來與他們家的飲食習慣有直接關聯。家醫科兼減重專科醫師楊智雯在FB粉絲專頁發文表示,自己在出席電視節目錄製時曾提到,台灣60歲以上人群中,每5人就有1人患有糖尿病,患病率高達20%。但是在他的診療經驗中,曾遇到一個家庭的糖尿病患病率竟達到100%,這引發他對飲食習慣與糖尿病之間關係的深入研究。深入了解這個家庭的飲食習慣後,楊智雯醫師發現問題的根源在於他們的日常飲食,這個家庭的每日三餐幾乎都以炒飯、炒麵為主,而且每次都會大量使用辣椒醬和醬油調味。楊智雯醫師表示,家庭成員中有人因為食物太過美味,常常一餐能吃下三碗加了辣椒醬的炒飯或炒麵。但這種飲食方式導致每餐攝入的醣量相當於10份之多,遠超健康標準。更糟糕的是,這戶人家的餐食中幾乎沒有配菜和蛋白質,這也導致血糖迅速飆升至400-500mg/dl的危險水平。由於缺乏其他營養成分,這種高醣飲食很快會引發飢餓感,促使他們再次進食,形成惡性循環,造成持續的高血糖狀態。楊智雯醫師解釋,糖尿病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不當的飲食習慣引起的。楊智雯醫師以台中人喜愛的炒飯、炒麵為例,指出過度使用辣椒醬和醬油等調味料可能導致血糖急劇上升。他同時也提到,有些患者一餐可以攝入相當於10份醣的食物,導致血糖飆升至400-500mg/dl的危險水平。楊智雯醫師也提到,高碳水化合物飲食會引發胰島素阻抗和代謝症候群,進而導致糖尿病、高血壓、高尿酸和肥胖等健康問題。楊智雯醫師特別提醒,雖然第1型糖尿病屬於自體免疫性疾病,第2型糖尿病與家族遺傳高度相關,但適當的飲食和生活方式可以有效預防或延緩疾病的發展。楊智雯醫師還指出,隨著年齡增長,人體的代謝率下降,加上不當的飲食習慣和缺乏運動,更容易出現胰島素阻抗,不利於血糖的調節,其中造成胰島素阻抗的主要原因,包括高碳水化合物飲食、異位脂肪堆積、以及壓力和睡眠不足。為了應對胰島素阻抗,楊智雯醫師提出了三個關鍵的調節方法,分別是調整飲食、增加運動量、以及調節壓力與保持充足睡眠。楊智雯醫師建議降低精緻碳水化合物的攝入,增加高纖維食物和健康脂肪的攝入,同時強調運動,特別是重量訓練和有氧運動的重要性。
吃太多蛋影響膽固醇? 醫揭真相:2類人要注意
雞蛋擁有高品質的蛋白質,因此是許多人偏好的食品之一,但很多人擔心一天吃太多蛋會使膽固醇過高。對此,初日診所的家庭醫學科暨減重專科醫師李唐越指出,其實食物中的膽固醇對體內膽固醇濃度的影響不大,不過他建議膽固醇偏高或有心血管疾病的人,應與醫生或營養師討論適合的蛋白攝取量。李唐越醫師在YouTube頻道《初日醫學 - 宋晏仁醫師 x Cofit》中的影片中表示,雞蛋富含蛋白質和多種維生素,是營養豐富的食物。許多人會擔心一天吃太多蛋會使膽固醇過高,不過人體約80%的膽固醇是自身合成的,人體中只有約20%的膽固醇來自食物,因此食物中的膽固醇對膽固醇濃度的影響相對有限。李唐越補充說明,雞蛋還含有卵磷脂,適量食用對心臟健康有益。一般來說,健康成人一天吃幾顆雞蛋並不會有問題,例如有些健身增肌的人一天吃5、6顆蛋也可以,然而他也建議蛋白質的攝取應該多樣化。李唐越也提醒,如果膽固醇偏高或患有心血管疾病,建議與醫生或營養師討論適合的雞蛋攝取量。事實上,衛福部曾在官網指出,許多研究發現人體內的膽固醇主要由自身生成,飲食中的膽固醇較不易引起血中膽固醇的升高,有文獻指出,健康成年人每日適量食用雞蛋並不會導致血中膽固醇含量增加。此外,也有研究指出,攝取雞蛋與心血管疾病發生的風險沒有相關。因此在美國最新的飲食指南中已將每日限制攝取300毫克膽固醇的建議移除。衛福部指出,但這也因此引起民眾對於雞蛋攝取量的誤解,認為既然都不會影響膽固醇,且雞蛋是優質蛋白質來源,亦可提供葉黃素、類胡蘿蔔素等營養價值,所以可以不限制的食用雞蛋。衛福部提醒,對於一般健康的民眾而言,雞蛋確實是優質的蛋白質來源,在平時飲食中,除了雞蛋以外,也應更多元化的攝取不同食物種類的營養,如同為豆魚蛋肉類的豆製品、魚、海鮮類及禽畜瘦肉等,並增加蔬菜、水果的攝食比例、減少加工食品、飽和脂肪的攝取。衛福部說明,對於已有高膽固醇血症以及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更應注意飲食中的飽和脂肪來源,記得以堅果、白肉等食物與雞蛋互相搭配,並依照「豆魚蛋肉」一掌心的建議,避免過度食用單一食物帶來的健康風險。任何一項單一食物過與不及皆不利於人體的利用,建議以多元化的飲食原則,均衡攝取每樣食物。
吃生魚片隔天上吐下瀉「險釀敗血症」 專業醫解釋「1細菌」致命危險
初日診所內科暨減重專科醫師陳威龍近日分享一起病例,指稱先前曾遇過一名65歲罹患慢性肝炎的患者意識模糊的到醫院求診,詢問後才知道前一天該名患者食用生魚片,隔天就開始上吐下瀉,甚至出現意識模糊、陷入敗血性休克的情況。後續醫師檢查後才發現,竟然是海洋弧菌搞鬼。根據媒體報導指出,陳威龍醫師表示,根據家屬透露,這位65歲的慢性肝炎患者在旅遊時,曾於海鮮餐廳享用了大量生魚片,但隔日開始出現上吐下瀉的症狀。起初,患者還認為只是單純的腸胃不適,選擇自行服用成藥。但病情迅速惡化,到當日晚間,患者已經四肢無力,整個人癱軟在沙發上,家人不得不緊急將其送醫。而當患者抵達急診室時,情況已經相當危急。陳威龍醫師回憶道,患者已陷入意識模糊和敗血性休克的狀態。後續根據患者的症狀和近期的飲食史,陳威龍醫師迅速判斷,推測患者可能是感染到海洋弧菌,好在檢驗結果也證實了這一判斷,在經過治療後,患者順利撿回一命。陳威龍醫師表示,海洋弧菌是熱帶和亞熱帶海域的常見細菌。它們在20度至27度的環境下生存,因此夏季是最有利於其生長的季節。這種細菌通常附著在海洋生物體上,隨著海鮮一同被捕撈上岸。雖然高溫烹煮可以有效殺死這種細菌,但食用生食時就可能不慎攝入。而對於多數健康人群來說,即使不小心攝入了被海洋弧菌污染的食物,通常也只會出現輕微的噁心、嘔吐等症狀。但對於免疫功能較差的人,如癌症、糖尿病或肝病患者,感染可能會引發嚴重的併發症。陳威龍醫師強調,感染海洋弧菌的重症患者如果未能及時得到救治,病情會迅速惡化。過去就有多名重症患者在住院48小時內,因多重器官衰竭或猛爆性敗血症而死亡,死亡率高達50%以上。也因為這起案例,陳威龍醫師特別提醒民眾,日常要注意保護肝臟健康。他建議民眾在生活中應遵循四大原則:首先是戒菸戒酒,減少對肝臟的直接傷害;其次是注意飲食,多攝取富含鎂、葉綠素、維生素A和C的新鮮蔬果,以及含有Omega-3等優質油脂的食物,這些營養素對維護肝臟健康至關重要;第三是確保充足的睡眠,給予肝臟足夠的休息和修復時間;最後是保持規律運動,控制體重,避免肥胖導致酒精性脂肪肝等問題。
30歲OL 2天喝1瓶「健康飲品」 竟喝成重度脂肪肝
許多人會透過飲食來保持身材,但除了要注意均衡攝取之外,也要注意食物的營養成分。近日醫師就分享一起個案,一名30歲的女性上班族,為了補充蔬果攝取,每1、2天就飲用1瓶蔬果汁,沒想到竟罹患重度脂肪肝。對此,醫師提醒,許多蔬果汁、檸檬飲每毫升的含糖量比奶茶還多,若喝1.5瓶就超過每日糖分攝取量。根據中央社報導,開業診所減重專科醫師吳榛槿分享,該名女上班族經常3餐外食、應酬交際,因此她為了保持身材,不僅完全不吃宵夜,還嚴格控制精緻澱粉攝取,沒想到體重不降反升、小腹突出,甚至被診斷出患有重度脂肪肝,體脂率也超標,經詢問才發現,原來她認為自己蔬果攝取不足,因此每1、2天就飲用1瓶蔬果汁。幸好經過飲食調整,該女子4個月內便瘦了近10公斤。吳榛槿指出,市面上常見奶茶、檸檬飲、果菜汁等飲料,含糖量都相當驚人,1瓶400ml的健康果菜汁含有高達26.4公克的糖,1瓶就佔了「建議每人每日精緻糖攝取量」的70%;另外看似成分單純的檸檬飲,375ml實際含糖量達28公克,幾乎與1瓶600ml奶茶含糖量相當,且平均每毫升含糖量甚至高於奶茶。吳榛槿進一步表示,蔬果經加工變成飲品,會讓纖維質流失,但纖維其實對血糖有緩衝效果,若缺了這層保護,糖分就會被身體更快吸收,再加上為提升口感而添加的糖,更容易導致在飲用時攝入過量糖分。最後吳榛槿提醒,研究指出,吃糖與吸食毒品所誘發的腦中活躍區域完全相同,因此一旦「糖上癮」就很難戒除。且糖份不僅會刺激胰島素分泌、脂肪囤積,還會造成身體長期慢性發炎,進而影響記憶力、專注力及反應力,建議民眾嘗試減糖,戒除糖癮。
打呼有救了!3招擊退惱人鼾聲 醫提醒:長期無法改善應主動就醫
在台灣1600萬名成人中,約有800萬人會打呼,其中有不少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初日診所家庭醫學科暨減重專科醫師魏士航教3招「改善睡眠打呼」,透過減重、側睡及睡前不喝酒等方式和「打呼說掰掰」。魏士航醫師還提醒,若長期有打呼狀況遲遲未改善得特別注意,應就醫接受檢查與治療。打呼又稱為打鼾、打鼻鼾,是入睡後呼吸道的肌肉張力下降,呼吸道受到擠壓、呼吸氣流受到阻力,軟顎和舌根震動而產生聲音或呼吸暫停的情形。打呼若持續一段長時間,可能伴隨而來的是呼吸暫停或呼吸中止的危險,也可能出現複雜的併發症,進而危及生命。「睡眠呼吸中止症」指患者在睡眠中,因不能呼吸而導致睡眠呼吸中止,並常於睡夢中醒來,醒後才會回復正常呼吸。睡眠呼吸中止一晚可以發生數十次到數百次不等,每次醒來的時間並不一定,由數秒到超過一分鐘都有可能,但患者自身不易察覺。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人,睡覺時因上呼吸道變狹窄,而使呼吸變淺且費力,因此打呼聲特別大聲,嚴重時甚至可能導致上呼吸道完全堵塞而吸不到空氣、窒息,這也是為何臨床上偶有聽到民眾在睡覺中猝死的案例。據《ETtoday健康雲》報導,魏士航醫師在YouTube頻道《初日醫學 - 宋晏仁醫師 x Cofit》分享影片,提供3種方法解決睡眠打呼問題。一、減重:肥胖者因呼吸道周邊的脂肪堆積,容易使呼吸道變窄,空氣難以流通進而導致打呼。根據臨床的觀察,只要適當減重,減少因為脂肪堆積而產生的呼吸道壓力,打呼狀況就能有效改善。二、側睡:仰躺時舌頭容易往後壓迫到呼吸道,可以改成側躺的方式睡覺,就能避免打呼。三、睡前不喝酒:酒精會暫時降低呼吸道的肌肉張力,所以睡覺前最好不要喝酒。魏士航醫師提醒,打呼除了影響生活品質,也可能是罹患疾病的警訊之一,像是睡眠呼吸中止症、鼻部或扁桃腺問題,另也與其他的內分泌疾病有關。若長期有打呼症狀且遲遲無法改善,應主動就醫接受檢查與治療。
脂肪肝恐致癌!醫示警「這3類食物」:吃水果也要注意
脂肪肝是目前台灣最盛行的肝病,盛行率約在25至33%之間。對此,新陳代謝專科與減重專科醫師周建安提醒,一定要多加注意!因為脂肪肝與許多疾病息息相關,像是糖尿病、高血壓、慢性腎臟病,以及癌症等。他也點名3種形成脂肪肝千萬要避免的食物。即便是健康的水果也要謹慎食用,尤其屬於輕度脂肪肝患者,切勿過量飲食。周建安在診所YouTube頻道《初日醫學 - 宋晏仁醫師 x Cofit》上,以「脂肪肝千萬要避免的3種食物」為題PO影片表示,一旦肝臟脂肪比例超過5%,罹患心血管疾病及癌症的風險分別上升2倍及33%,還可能導致糖尿病、高血壓、慢性腎臟病等纏身。因此周建安也分享3種脂肪肝千萬要避免的食物?首先是高脂肪食物,像是奶油、炸雞等多油食物,長期食用會導致肝臟細胞發炎,組織纖維化,最後演變成肝硬化。再來是酒精,因為它會增加肝臟中脂肪的合成,同時會抑制脂肪酸的氧化,對肝臟健康非常不利。最後則是果糖,周建安舉例,像是果汁、手搖飲、零食甜點等加工食品,皆有可能添加高濃度的果糖,務必要特別小心,因為果糖在肝臟會產生糖解作用,形成大量三酸甘油酯,果糖的代謝過程中,也會產生大量尿酸,造成慢性發炎,導致胰島素阻抗出現,導致脂肪肝的發生至於有網友詢問「若輕微脂肪肝者是否還能吃水果?」周建安則回應,「可以呦,但建議盡量選擇低糖度、低GI的水果,一次也不要吃太多喔。」他也強調,主要還是避開添加果糖的加工食品!
慢性疲勞要小心!醫示警「1類食物」別吃太多 維生素B群狂耗
有30多歲的女性患者因體重和體態問題至減重門診求診,並透露自己還有慢性疲勞的問題,總是有著無止盡的疲勞感。經醫師魏士航檢查後發現,她除了有顯著的維生素B群不足外,還有明顯的胰島素阻抗,而這都是因為患者平時攝入過多的「碳水化合物」,當攝取過量碳水化合物時,體內B群會消耗得較多,其需求量也會變大,更容易產生體內B群不足的狀況,因此適當地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攝取量,才能根治。初日診所家庭醫學科暨減重專科醫師魏士航近日在臉書粉專《魏士航醫師|航向健康減重新體質》發文指出,最近遇到的個案,是一個30幾歲的女生,就診的時候除了體重和體態的問題以外,同時也表示她有慢性疲勞的問題,總是有著無止盡的疲勞感。因此,除了胰島素阻抗的檢查以外,醫師也幫她安排細胞營養代謝的評估。檢查發現尿液中的丙酮酸、α-酮戊二酸、α-酮異己酸、α-酮β-甲基戊酸這些代謝物都明顯地偏高。這結果指向個案有明顯維他命B群不足的狀況,造成攝取的養分無法順利代謝產生能量,「難怪疲勞感會那麼明顯。」魏士航進一步解釋,看到這樣的結果,第一個想到的大概會是個案平日飲食中B群攝取的不足,另外找一些營養品來補充就好了。然而,透過檢查也發現她有明顯的胰島素阻抗,平常的飲食也都是高碳水化合物的飲食居多,「當我們攝取過量碳水化合物的時候,維生素B群會消耗的比較多、B群需求量也會變得比較大,就更容易產生體內B群不足的狀況。因此對這個案來說,除了補充B群以外,更重要的是適當地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攝取量,才能從根源真正的解決問題。」魏士航也在文末補充,在診間,當他建議病人補充一些營養品的時候,需要補充多久是一個很常被問到的問題,「很多時候,我們並不是單純缺乏這些營養,其中更代表著我們的飲食和生活中出現一些不平衡,才會造成這些營養素的缺乏。因此,在補充營養品的同時,我們也需要找出飲食和生活作息中的問題,積極地去調整。當問題的根源能夠透過調整飲食和作息順利改善的時候,作為階段性幫忙的營養品補充,自然也就有了退場的機會囉。」
台灣愈來愈胖!10年後恐破231萬人 「百人新調查」減重失敗原因出爐
根據世界概況(The World Factbook)指出,在同以米飯、麵條等精緻澱粉為主食的東亞及東南亞國家中,台灣成人為第四胖!中華民國肥胖研究學會劉燦宏理事長表示,根據國健署110年健康促進統計年報,台灣成人的過重、肥胖率逐年攀升,18歲以上國人過重(BMI大於24)或肥胖(BMI大於27)率高達50.3%,相當於全台千萬成年人陷體重危機,其中又以35歲以上中壯年占比最高,世界肥胖聯盟更指出,10年後台灣BMI大於30的人口將突破10%,推估超過231萬人。力安妥診所蔡詩力院長表示,肥胖會引發三高、增加腦中風、冠心症等血管疾病的罹患風險;研究也顯示,肥胖者每增加5單位的BMI,就會提升40%的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甚至誘發至少10種癌症,肥胖也會提升成年人罹患憂鬱症的風險,大幅降低整體生活品質。蔡詩力呼籲若有肥胖或體重問題,應積極進行體重管理、有研究顯示降低5-10%體重,便能有效改善肥胖帶來的健康影響,避免對身心健康造成更大的危害。敦仁診所蕭敦仁院長表示,多數人都曾經想過或實際減重過,但使用的方法會影響到成效,根據一項最新的「肥胖世代-百人減重行為調查」結果,顯示7成以上受訪者為了保持勻稱體型而減重,或已危害健康才進行體重控制,顯示多數民眾對肥胖的認知仍停留在體態層面,卻沒有意識肥胖為一種疾病。另外,近8成受訪者採飲食調整、運動解決肥胖問題,但滿意度卻不盡人意,近4成受訪者會於減重前先諮詢專業人士,6成不曾諮詢專業人士,受訪者平均減重期間為5.2個月,未見成效或復胖就放棄。減重失敗的受訪者中,以「缺乏意志力(42.8%)」、「無法克制食慾(35%)」、「太過忙碌(32%)」為主因。蕭敦仁表示,從臨床經驗和百人減重行為調查結果來看,減重會失敗通常都是因為以「缺乏意志力」和「無法克制食慾」。會產生食慾除了生理上的需求產生飢餓感,也會因為壓力或情緒關係而產生想吃東西的慾望,當想吃的慾望被過度壓抑,食慾就會慢慢膨脹,最終變成「食慾怪獸」反撲,導致復胖惡夢連連,減重失敗!台灣現有的合法減重藥物有抑制食慾及減少油脂代謝兩種機轉,目前以抑制食慾為機轉的口服藥物是複方成分,能同時降低飢餓感與對食物的渴望,直接從腦部多巴胺迴路系統抑制對食物的慾望,幫助減重者更輕鬆、安全的打敗腦中的「食慾怪獸」。口服複方減重藥物不僅能達到減重效果,更被證實搭配行為調整,可達到4年以上的減重成效,幫助民眾真正擺脫復胖惡夢,且透過長期的體重管理,能改善糖化血色素、血脂、血壓等心血管參數,並提升體能、工作等整體生活品質,幫助民眾找回身心健康。35歲的陳小姐育有二子,家族肥胖史與不良的飲食習慣讓她在青春期時便有過重問題;生產完後身材更有如吹氣球般不斷膨脹,體重近乎破百100公斤、BMI逼近40。雖想減重,卻無法下定決心戒掉喜愛的甜食、含糖飲料!不斷增加的體重將她逼到崩潰邊緣,連身體健康都出狀況,引發了睡眠呼吸中止症;嚴重的打呼聲讓枕邊伴侶夜不能寐、夫妻間甚至為此爭吵不休。因為體重過重而引發一系列問題讓陳小姐身心俱疲,在親友建議下終於求助減重專科醫師,希望透過專業醫療團隊幫助她做好體重管理。蕭敦仁院長表示,門診中常見此類反覆減重的個案,醫療團隊通常會先協助調整生活型態,搭配飲食、運動以及適當的藥物輔助,幫助個案控制體重並鼓勵其堅持,找回健康、良好的家人關係以及生活品質。為了幫助民眾建立正確的減重觀念,成功達到減重目標,蕭敦仁院長提出最新的「幸福減重計劃H.O.P.E.」觀念,首要從建立健康的生活型態(Healthy life)做起、保持正向的減重態度(Open mind)、與專業醫療團隊合作,保持意志力 (Partner&Persist),即可掌握輕鬆減重,重拾幸福有希望的人生(Easy)。蕭敦仁院長呼籲有減重需求的民眾應採取專業的減重方式,透過專業醫療的協助,從改善生活習慣做起,搭配營養和運動,必要時輔以適當藥物,在專業團隊的協助與持續堅持下,就能安心、輕鬆地達到減重目標,且能維持長期持續的體重管理,擁有健康、幸福有希望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