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傷害
」 高溫 熱傷害 天氣 中暑 氣象署雷射新技術!恢復速度快 減少乾眼症困擾、降低術後不適
世界衛生組織(WHO)研究指出,2050年全球近視人口將攀升至50億,台灣更是「近視大國」,盛行率居全球前列,7成小六生患有近視,到了高中更是高達9成。高度近視不只影響日常生活品質,也可能引發其他眼疾,已成國人視力健康的重大威脅。為了矯正視力、擺脫眼鏡帶來的不便,許多人會考慮進行近視雷射手術,卻經常因手術風險而卻步。傳統近視雷射手術的風險包括角膜瓣切割、術後恢復期長、以及可能的神經損傷等,成為民眾顧慮的主要原因。近視雷射技術升級 預防術後乾眼症、視力清晰持久新一代極飛秒近視雷射手術,採用專利「雙凸透鏡密合技術」,現已在台灣和國際市場同步上市。知名眼科診所院長林浤裕表示,角膜神經叢影響淚液分泌,與術後乾眼症的嚴重程度密切相關,這項技術避免切割這些神經,並提高手術後角膜的密合度,降低皺褶的可能性,讓透鏡取出後的角膜表面更加平滑,減少水霧感,有助於術後視力清晰持久。知名眼科診所院長潘志勤進一步解釋,以往近視雷射手術在透鏡片分離取出時,容易在周邊殘留組織碎屑;極飛秒近視雷射的超精準度連續掃描技術,使透鏡表面平整細緻降低沾黏,減少手術器械接觸,讓雷射後透鏡取出更絲滑,降低手術傷害,同時配合術中即時監控,提升手術的精確度。低能量雷射降低術後不適感 恢復時間快知名眼科診所院長張朝凱指出,極飛秒近視雷射以降低50%術時衝擊能量減少對角膜組織的熱傷害,有效減輕術後的不適感。此外,針對夜瞳偏大的患者,可精準指定光學區並設定瞳孔區域,有效降低眩光等副作用發生機率,並縮短術後恢復時間。術後後遺症屬暫時性不適 可逐漸改善、適應現代的眼科手術已十分先進,可精確處理各種眼部問題,手術前也會進行全面檢查,以確保手術的效果和安全性。針對術後後遺症,基隆長庚醫院眼科醫師孫啟欽指出,患者可能會經歷眼睛乾澀及夜間眩光等暫時性不適,一般通常會隨著時間逐漸改善或適應。
14縣市大雨特報!大雷雨轟3縣市 下周恐有雙颱接力
今(14日)水氣偏多,台灣西半部、東北部地區及澎湖、金門、馬祖有局部短暫陣雨或雷雨,並有局部大雨發生的機率,其他地區為多雲,午後各地有局部短暫雷陣雨。氣象署預報,今(14日)水氣偏多,大氣環境也不穩定,西半部、東北部地區及澎湖、金門、馬祖有不定時的短暫陣雨或雷雨,午後配合熱力作用下,苗栗以南山區雨勢會比較明顯,並且有局部大雨發生的機率,至於花東地區也是要留意午後雷陣雨;各地高溫約32到34度,沒下雨時感受較悶熱。第13號輕度颱風「貝碧佳」,今(14日)上午8時位於台北東方980公里的海面上,以西北轉西北西方向前進,今天將通過琉球附近海面,周一登陸中國上海一帶,對於台灣的天氣沒有直接影響。氣象署稍早也發布大雨特報,提醒民眾,對流雲系發展旺盛,易有短延時強降雨,今(14日)桃園以北、南投、彰化至高雄地區及新竹至台中山區有局部大雨發生的機率,請注意雷擊及強陣風,山區慎防坍方及落石,低窪地區慎防積水。大雨特報。(圖/氣象署)氣象署針對「嘉義市、嘉義縣、台南市」發布大雷雨即時訊息,持續時間至13時30分止,請慎防劇烈降雨、雷擊,溪(河)水暴漲,低窪地區慎防淹水,以及低能見度。氣象署指出,未來一周南海至菲律賓東方海面仍為大低壓區,有利於熱帶系統發展,部分模式資料顯示,下周有2個颱風生成,其位置及動向有較大不確定性,且和下周天氣有密切關係。氣象署分析,周日(15日)至周一(16日)白天水氣減少,天氣穩定,各地為多雲到晴,僅北部、東半部地區有零星陣雨,午後西半部山區、近山區平地有零星雷陣雨;各地高溫可達33至35度,北部地區有局部36度以上高溫發生的機率,外出應多補充水份避免熱傷害。周一晚上至周二(17日,中秋節)由東邊移入的水氣增加,大台北、東半部地區及恆春半島有局部短暫陣雨,其他地區為多雲,午後各地有局部短暫雷陣雨;周二西半部氣溫仍偏高,北部地區有局部36度以上高溫的機率。周三至周五(18日至20日)台灣位於低壓帶內,北部、東半部地區及恆春半島有局部短暫陣雨,其他地區為多雲,午後有局部短暫雷陣雨。
烈日下曝曬工作 花蓮男突發癲癇送醫不治
時序入秋季,炎熱暑氣仍未退,花蓮1名39歲男子在豔陽下工作,突發癲癇症,到醫院時體溫已飆升超過攝氏40度,經搶救仍因多重器官衰竭離世。面對高溫的「秋老虎」,花蓮門諾醫院心臟外科醫師楊凱迪13日說,此一時刻更容易熱感冒、中暑,提醒在外工作一定要補充水分,避免熱傷害意外。8月下旬,花蓮1名39歲男子在戶外烈日下長時間工作,因耐不住高溫,突然癲癇發作,患者到院時體溫已飆升達到攝氏40度,情況危急,院方雖立即降溫處理,但心律不穩,生命徵象低,一度裝設葉克膜搶救生命,仍因多重器官受損及腸胃道大量出血不治。院方說,男子年紀還是壯年,但過度肥胖,對於體重過重或平時缺乏運動的人來說,豔陽下工作或突然劇烈活動,會增加熱中暑,導致器官衰竭等風險。楊凱迪表示,花蓮地區白天溫差大,尤其「秋老虎」威力仍不可小覷,在烈日曝曬下,氣溫升高速度快,在戶外從事體力勞動,未即時補充水分,人體水分很容易快速流失,務必定期補充水分,並保持警覺,隨時注意身體狀況;若出現不適應立刻休息,並且最好與人同行,以便在突發情況時及時求助。楊凱迪也提醒,身體狀況特殊或有慢性疾病如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等高危險族群,因為這些疾病會降低身體對溫度變化的調節能力,體重過重或肥胖者,也可能因代謝負擔較重,同樣要避免長時間暴露在高溫環境中。
熱危害恐造成腎臟受傷! 醫曝「三多三少」預防方法
全球暖化日益嚴重,天氣一年比一年更熱,很難想像原來氣溫跟內臟健康也有關係,炎熱氣候所導致的熱危害可能對戶外工作者,甚至中年糖尿病患者、慢性腎臟病患者造成危險。這些人都是熱危害高危險族群 應特別留意熱危害泛指大家熟悉的一些狀況,包括像是熱衰竭、熱中暑等因外界溫度上升,導致身體調節失衡的狀況。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腎臟內科主任謝至同指出,一般而言長時間暴露在戶外的工作類別,例如:軍人、戶外勞動者、農林漁牧、建築工程等或一些密閉空間者、運動選手等都是危險族群,其他像是過度肥胖、年長者、孕婦甚至嬰幼兒也都具有風險,面對炎熱高溫,身體調節能力較慢都要特別注意。另外,有一些慢性病患者例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中風患者或罹患呼吸道疾病: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等以及慢性腎臟病都屬於高風險族群。高溫誘發全身性發炎反應 嚴重恐造成腎損傷謝至同說,人體體溫調節中樞主要是透過皮膚、毛細孔、血管和呼吸的傳導、對流、輻射和蒸發來進行調節,因此無論哪個族群一但出現熱傷害,症狀大多相似,例如:全身無力、頭痛頭暈、口乾想吐甚至肌肉抽筋等,嚴重的還可能出現中樞神經異常,甚至意識不清或昏迷,這就比較危險了。謝至同補充,炎熱高溫可能誘發全身性發炎反應,若再加上水分補充不足(缺水、脫水)是兩大造成腎臟損傷的主因。日常「三多三少」 降低熱傷害對健康危害因此,為能降低熱危害帶來對身體的負擔與影響,溫度、濕度以及暴露的時間都是關鍵,高溫悶熱或烈日曝曬的環境,容易導致體溫調節失衡,而溼度太高的環境,也會讓人體代謝蒸發的效率變差,都儘量不要待太久,另外適時補充水分及電解質也助於舒緩。謝至同提醒,除了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之外,透過平日的飲食管理「三多三少:多纖維、多蔬果、多喝水,少鹽、少油、少糖」也可降低對腎臟的負擔,提升對抗環境變化的能力。
颱風環流「沉降效應」發威!10縣市高溫警戒「上看37度」
受颱風外圍環流沉降影響,高溫炎熱,北部地區有局部37度以上高溫發生的機率。中央氣象署今(5日)白天也針對10縣市發布高溫警戒,新北市、新竹縣、彰化縣、臺東縣為橙色燈號,有連續出現36度高溫的機率,請加強注意。臺北市、桃園市、新竹市、高雄市、屏東縣、花蓮縣為黃色燈號,請注意。氣象粉專《報天氣 - 中央氣象署》3日發文提醒,這幾天天氣穩定,「但我們的西南邊有個星座颱風摩羯,4日及5日外圍環流會對南部、東半部、基隆北海岸、大臺北山區不定時的帶來陣雨。至於其他地方,因為這個星座颱風的沉降效應,就是非常熱,記得要注意防曬並補充水分喔!各地高溫普遍可達33至35度,苗栗以北注意局部37度以上高溫!天氣晴朗的時候,紫外線過量達危險級,午後雷雨集中在中南部地區或各山區。」(圖/翻攝自Facebook/報天氣 - 中央氣象署)氣象署今日也指出,今受颱風外圍環流影響,臺灣東半部地區及恆春半島有局部短暫陣雨,東南部及恆春半島並有局部大雨發生的機率,南部地區、基隆北海岸亦有零星短暫陣雨,其他地區及澎湖、金門、馬祖為多雲到晴,午後中南部地區及其他山區有局部短暫雷陣雨,並有局部大雨發生的機率;高溫炎熱,北部地區有局部37度以上高溫發生的機率。氣象署今早7:30也針對10縣市發布高溫警戒,新北市、新竹縣、彰化縣、臺東縣為橙色燈號,有連續出現36度高溫的機率,請加強注意。臺北市、桃園市、新竹市、高雄市、屏東縣、花蓮縣為黃色燈號,請注意。氣象署提醒,避免非必要的戶外活動、勞動及運動,注意防曬、多補充水份、慎防熱傷害。室內保持通風及涼爽,建議採取人體或環境降溫的方法,如搧風或利用冰袋降溫等。關懷老人、小孩、慢性病人、肥胖、服用藥物者、弱勢族群、戶外工作或運動者,遠離高溫環境。地形影響,背風側小區域可能產生焚風或類似焚風的效應,可架設防風設施或噴水、灌水降溫,防範農損。
史上第2暖年!今夏全台2667人次熱傷害 醫師提醒長者、孕婦、嬰幼兒要當心
時序入秋,但全台仍籠罩在高溫炎熱之下,今年1到8月平均氣溫,創下全台73年以來史上第2暖。衛福部統計,今年夏季全台就有高達2667人次,因為熱傷害就醫,比去年同期增加4成;光是今年8月就有716人次,比去年同期高出6成。腎臟科醫師提醒,長時間暴露在戶外者都是高風險族群,務必注意補水,肥胖、年長者、孕婦、嬰幼兒的身體調節能力較慢,也須留意熱傷害風險。根據交通部中央氣象署統計,今年盛夏(7、8月)平均氣溫29.4度,大於1991至2020年氣候平均值的28.8度,是1951年以來第4暖。若以今年1至8月來看,平均氣溫24.8度,大於氣候平均值的24.0度,是1951年以來第2暖。氣象署指出,反聖嬰現象有機會於秋季發展,水氣偏多,台灣南部及東部有偏濕的特徵,氣溫正常至偏高、雨量正常至偏多,中南部10月逐漸進入枯水期。衛福部統計,今年6到8月全台共有2667人次因熱傷害就醫,相較於去年同期的1846人次,成長逾4成。以今年8月來說就有716人次,相較於去年8月的442人次,足足高出6成。馬偕醫院腎臟科教授吳志仁指出,疾病症狀通常是循序漸進的,但熱傷害的疾病模式完全不同,就像是電燈的開關,到了一定程度就直接斷電,快得讓人措手不及,非常危險。北市聯醫陽明院區腎臟內科主任謝至同表示,腎臟是負責維持人體液體平衡的器官,對極端高溫特別敏感,熱傷害還可能產生併發症橫紋肌溶解,若沒有及時治療,肌肉破壞得太嚴重,會導致腎臟機能損傷,甚至急性腎衰竭。吳志仁指出,熱傷害的影響遍及全身器官,腎臟只是其中之一,更可怕的是心腦血管的傷害,可能讓患者走向死亡。若周遭有人發生熱傷害,務必想盡辦法讓皮膚表面降溫,無論是用電風扇、扇子,甚至潑水、撒冰塊等,都有助於減緩急性傷害。謝至同提醒,戶外工作者、肥胖、年長者、孕婦、嬰幼兒面對高溫時,身體調節能力較慢,是熱傷害高風險族群,要特別注意。
8月熱傷害716人送醫「比去年多6成」 醫示警:恐致急性腎衰竭
天氣炎熱,高溫頻頻破紀錄,8月份因為熱傷害送醫就有716人,比去年同期8月增加超過6成。對此,醫師警告,腎臟對極端高溫特別敏感,熱傷害可能產生橫紋肌溶解,若沒有即時治療,會傷害腎臟功能,甚至演變成嚴重的急性腎衰竭。衛福部統計,今年8月總共有716人因熱傷害送醫,比去年8月的442人,增加了61%,其中包括中暑、熱暈厥、熱痙攣、缺水性中熱衰竭、鹽份缺乏所致的中熱衰竭、中熱衰竭、暫時性熱疲勞、熱水腫、其他特定之熱影響、熱及光的影響等。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腎臟內科主任謝至同說明,面對高溫時,除了全身性發炎反應,人體也會因大量流汗、蒸發等導致水份快速流失,若水分補充不及或不足導致脫水,恐造成腎臟損傷。謝至同指出,人體體溫調節中樞主要是透過皮膚、毛細孔、血管和呼吸的傳導、對流、輻射和蒸發來進行調節,因此熱傷害症狀大多類似,像是全身無力、頭痛頭暈、口乾想吐甚至肌肉抽筋等,嚴重還可能出現中樞神經異常,甚至意識不清昏迷。至於哪些是熱傷害的高危險群?包括長時間暴露在戶外的工作,軍人、戶外勞動者、農林漁牧、建築工程等,或一些密閉空間者、運動選手等,而過度肥胖、年長者、孕婦、嬰幼兒也有風險,面對高溫時,身體調節能力較慢都要注意。謝至同提醒,炎熱天氣下,除了應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外,也可以透過平日的飲食管理「三多三少:多纖維、多蔬果、多喝水,少鹽、少油、少糖」,降低對腎臟的負擔,提升對抗環境變化的能力。
下周水氣增…午後雷雨區擴大「襲中南部」 珊珊颱風朝日本前進
未來一周都是午後雷陣雨的天氣型態,受到低壓帶影響,水氣增加,雷雨區擴大,不只北部、中南部也會下雨,一旦發展就會出現劇烈天氣現象,提醒民眾下午或傍晚出門時要注意。天氣風險公司在臉書指出,台灣持續受太平洋高壓影響,各地氣溫炎熱,尤其大台北盆地、西部內陸及花東縱谷,將有36度或以上高溫出現機會,應特別注意防範熱傷害,建議避免中午前後長時間進行戶外活動,做好防曬措施並多補充水分。雖然各地早晚天氣穩定,以晴時多雲為主,但午後因熱力作用,各地山區及近山地區仍有局部熱對流發展的機會,可能帶來短暫雷陣雨,假日期間若有前往山區的計劃,請務必隨時注意天氣變化,防範午後雷陣雨的潛在危險。下周開始,預計高壓將再次減弱,台灣又會落入相對低壓區,整體環境水氣偏多,天氣又會逐漸轉為不穩定,午後熱對流發展範圍將有機會增多擴大,容易有旺盛對流發展,甚至下周三至下周末受西南風影響,迎風中南部也容易在清晨夜晚有短暫陣雨機會。至於珊珊颱風,未來將持續朝日本方向前進,對台灣不會構成影響,而台灣附近亦無新颱風生成靠近的跡象,整體天氣形態仍以高溫炎熱及午後雷陣雨為主,須防範熱傷害及熱對流瞬間強降雨可能帶來的風險。
雲雀颱風北漂「水氣仍偏多」!明起可望轉夏季型天氣
今(20日)清晨低壓帶及西南風影響,臺灣中南部地區及澎湖、金門有短暫陣雨或雷雨,中南部地區及澎湖、金門易有局部大雨發生,尤其南部地區有局部短延時豪雨發生的機率。對此,氣象粉專也提醒,雖然輕度颱風雲雀目前位於東海,正持續朝北方前進,趨向朝鮮半島,且對臺灣並無影響。但臺灣今日依然處於低壓帶西南風環境,需留意午後熱對流短暫雷陣雨,不過明起天氣就會開始逐漸穩定。台灣大學大氣科學博士林得恩今在臉書粉專《林老師氣象站》發文指出,「西南風逐漸減弱中!」今日天氣,由於臺灣仍還處於大低壓帶中,環境風場為西南風,水氣偏多,中南部地區(包含平地或山區)及澎金馬白天不定時都有短暫陣雨或雷雨,並有局部大雨發生的機率。林得恩分析,今日天氣變化的3個階段:第1,清晨至上午階段,對流系統自外海移入,南部地區有局部大雨或豪雨的機率。第2,白天階段,中南部地區雨勢稍稍趨緩,不過仍有局部較大雨勢;午後,換到北臺灣地區及其它山區易有雷陣雨,並有局部大雨發生的機率。第3,晚上開始階段,由於西南風減弱,水氣明顯減緩,各地降雨逐漸減弱或停止。至於氣溫變化方面,林得恩說明,中南部高溫約在攝氏30至33度之間,其它地區在攝氏33至36度,台東地區為攝氏35至37度。氣象粉專《天氣風險 WeatherRisk》天氣分析師林孝儒今也發文分析,目前輕度颱風雲雀位於東海,正持續朝北方前進,趨向朝鮮半島,對臺灣並無影響。今日,臺灣依然處於低壓帶西南風環境,不過西南風的強度有些減弱,清晨前中南部仍有些短暫陣雨,但可以觀察到無論是外海面內陸的對流發展,規模都較昨日減小。儘管今日的天氣型態與昨日類似,但林孝儒提醒,臺灣依然處於低壓帶的西南風環境中,隨著雲雀颱風逐漸遠離並向朝鮮半島前進,西南風偏強的情況轉向臺灣海峽,中南部雖仍有短暫陣雨,不過影響程度大幅減緩。然而,隨著臺灣附近雲量減少,白天起因熱力作用逐漸發展的熱對流依然旺盛,午後各山區及北部平地都還是有較大雨勢發生機會,外出還請記得攜帶雨具。林孝儒續稱,未來幾日,太平洋高壓有逐漸西伸的趨勢,預測明天起將增強至臺灣附近,屆時,環境中的水氣將減少,大氣穩定度將有所提升。明天至週末,臺灣可望轉為較典型的夏季型天氣,各地以晴時多雲為主,午後雖仍有熱對流發展的可能,但降雨較侷限於山區,影響範圍減小。而氣溫方面,將會隨著天氣好轉,氣溫逐步上升,高溫炎熱,就要注意高溫預報並做好防範熱傷害的準備。
酷暑衝擊!7月1188人次熱傷害 老年人、小孩要當心
氣候變遷衝擊之下,夏天越來越高溫,曾有學者示警,往後每年都會是餘生最涼的夏天。衛福部最新統計顯示,全台7月共1188人次熱傷害,比去年的887人次要高。醫師提醒,老年人、10公斤以下的小小孩,都是熱傷害的高危險群,一些老年人早起運動,趕不及到陰涼處休息,就熱昏送醫;小小孩則因體積小,流失一點水分就會脫水,提醒民眾多留意。振興醫院急診重症醫學部代理主任田知學指出,熱傷害由輕至重可分為熱痙攣、熱暈厥、熱衰竭和中暑。其中的中暑,英文名字叫heat stroke,也就是熱的中風。一旦中暑,體溫調節就會失控,達到40度以上,就算吃退燒藥也無法壓下來,也會如同中風一般,出現神經學症狀,如譫妄、意識不清、無力、抽筋、癲癇等,每2人就有1人會死亡。田知學表示,台灣夏季氣溫不致於太高,中暑通常是意外所致,例如臥床的老人,自身不擅表達,家中的電毯沒有關掉,一不小心就熱昏。而早起晨運的老人,若沒人陪伴,沒及時到陰涼處就倒下,也會讓狀況加劇,從熱痙攣演變為中暑。10公斤以下的小小孩,流失一點水分,對身體來說已很多,往往容易熱到脫水,也是高風險族群之一。中暑時,人體組織的水分不足,就會往血液中找水支援。田知學提醒,本身就有三高者,更要當心。當血管的水流失,將加速血管變扁,出現中風、心肌梗塞。慢性病患若身體狀況不佳,前一晚睡不好,就別外出晨運。根據田知學臨床經驗,熱到送醫的老人,大多是從公園,或軍艦岩、象山等小小的山送來,即便沒有三高,老年人的心血管仍比一般人差,務必多加小心;年輕人也別大意,過度運動、水分沒喝足,熱傷害照樣會找上門。台南市立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吳柏青提醒民眾,穿著輕便、透氣的衣物能幫助身體散熱,且要盡量待在陰涼處或空調環境中。若為老年人,更要經常監測體溫變化,一旦出現心跳加速、頭暈、胸口悶痛或意識不清等症狀,務必迅速離開高溫的環境、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設法降低體溫、補充電解質飲料,並立即就醫。
大範圍「季風環流圈」建立…有機會發展颱風 台灣天氣變不穩定
可能又有颱風!日本東南方外海有大範圍的「季風環流圈」建立,環流圈中可能有2~3個低壓中心同時存在,有機會進一步形成熱帶性低氣壓,或是發展為颱風。天氣風險公司在臉書指出,周末受到太平洋高壓脊籠罩的影響,預估只有山區會有局部午後熱對流雷雨,平地的天氣大致都比較穩定,整體降雨較少,適合安排出遊活動,但是要到山區活動的朋友還是要注意一下午後的天氣變化,尤其中部以南的山區,仍有遇到午後雷雨的機會。由於天氣穩定,溫度將會偏高,各地高溫普遍上看33~36度,甚至有些地方會來到37~38度高溫。雖然適合安排假期活動,但是戶外活動一定要注意做好預防中暑、熱傷害的準備,同時也要做好防曬,以免被強烈的陽光所曬傷,預估這樣的天氣可以持續到5日。下周天氣將有所轉變。(圖/翻攝自天氣風險 WeatherRisk臉書)接著,要開始注意台灣以東大範圍低壓區的發展及變化,由目前的預報資料來看,下周在台灣以東、日本以南將有相當大範圍的「季風環流圈」建立,環流圈之中可能會有2~3個低壓中心同時存在,並且有機會進一步形成熱帶性低氣壓或是颱風。不過目前的預報趨勢,大多顯示這些發展的擾動系統,往北影響日本的機會較高,往台灣靠近的機會較低。只是隨著發展和調整,台灣附近到了下周後半,風向有轉變為偏西風到西南風的趨勢,即使不直接靠近,台灣附近的水氣也會增加,天氣將會變得比較不穩定。
颱風後「回歸夏天天氣型態」!熱帶擾動、颱風有機會生成 專家曝對台影響
今(30日)低壓帶影響,臺灣東半部地區及恆春半島有短暫陣雨或雷雨,其他地區及澎湖、金門、馬祖有局部短暫陣雨或雷雨,午後西半部地區易有短延時大雨或豪雨發生的機率。對此,氣象專家林得恩表示,「颱風過後,回歸到夏天天氣型態!」雖然日本南方外海至台灣東方外海可能有熱帶擾動或颱風生成,但目前評估,對臺灣的影響都不大。台灣大學大氣科學博士林得恩今在臉書粉專《林老師氣象站》發文指出,「颱風過後,回歸到夏天天氣型態!」本週天氣型態,大多以西南風影響為主,臺灣各地為多雲到晴、高溫炎熱的天氣;午後,有局部短暫雷陣雨發生的機率,尤其是在山區。林得恩還補充,雖然日本南方外海至臺灣東方外海是一個大低壓帶盤據,在這個大低壓帶內是有機會有熱帶擾動或颱風生成的;但目前評估,對臺灣的影響都不大。氣象粉專《天氣風險 WeatherRisk》分析師林孝儒也發文指出,今天低壓逐漸離開,東部的迎風降雨減緩,但大氣環境仍不太穩定,上午各地還算晴朗天氣,但午後配合熱力作用,預測各地都有熱對流帶來雷陣雨可能,尤其西半部山區將有較旺盛對流發展,瞬間雨勢都會比較明顯,並伴隨強風雷擊可能。而東南風環境下,對流發展起來之後也將會往西部平地擴散,提醒大家,外出記得攜帶雨具,留意午後降雨變化。 林孝儒續稱,週三(31日)起至週末,臺灣轉為西南風環境,雲量減少,各地普遍為晴時多雲天氣,氣溫炎熱,有局部36度高溫發生機會。而午後都還是受熱力作用影響,有熱對流發展機會,不過發展的幅度及範圍多少受太平洋高壓勢力抑制,熱對流發展的趨勢將較往山區縮減。而轉為迎風的中南部夜晚清晨將有西南及海陸風輻合所造成的短暫陣雨機會,目前來看西南風偏弱,雨勢通常也不會很大。總結來說本週,今日將是熱對流降雨最顯著的一天,林孝儒也提醒,外出還請多加留意。明天起至週末,各地基本晴時多雲,氣溫炎熱,而熱對流較侷限於山區發展。戶外活動要做好防曬多補充水分,避免熱傷害。而山區都還是容易有熱對流發展有較大降雨可能,近期於山區活動,還是要多加留意午後瞬間降雨變化,務必提高警覺,確保安全。
小孩「喊腳痛」可能是中暑前兆! 各種不可輕忽的兒童熱傷害訊號
全台高溫肆虐,家長帶子女外出玩耍時,要注意小朋友是否出現中暑症狀,因小朋友會比大人更容易中暑。日本執業醫師塚田佳子透過媒體警示,小朋友因為身高較矮,比起大人更容易接受到地面的輻射熱,即便身處在同一個場所,一名120公分的孩子,體感溫度會比170公分的大人高出7°C。據《集英社Online》報導,進入夏季後,時常聽到有人中暑送醫的消息。令人擔心的是,大人理解什麼是「累」的標準,小孩子卻因為無法準確表達,因此常常無法正確傳遞出求救訊號。集英社為此拜訪兒童醫院院長塚田佳子,請她分享夏天有哪些孩子中暑的症狀,是家長不能輕忽的警訊。塚田佳子表示,所謂的中暑是指「在高溫、高濕度的環境之下,身體無法適應而產生的症狀統稱」,包括出汗過多脫水、體溫過高使血管擴張,導致血液無法循環等。塚田提醒,比起大人,小孩其實更容易中暑。因為孩子個子矮,比起成人更容易受到地面輻射熱的影響。即便身處在同一個場所,一名120公分的孩子,體感溫度會比170公分的大人高出7°C。因此往往可以看到大人覺得狀況還好,但孩子卻哭鬧表示難受的畫面,並不是孩子太過嬌慣,而是他們面對的環境真的比大人更惡劣。塚田指出,孩子在中暑初期,大多會抱怨頭痛或噁心,這時候可能聽起來跟感冒沒有太大的區別,但家長請務必將中暑的可能考慮進去。如果家長看到孩子的小臉開始發紅、潮紅,就是最明顯的警訊,代表孩子的體溫已經開始升高,體內開始累積熱量。如果孩子在外玩耍,回家抱怨腳「疼痛」或者「僵硬」,雖然一般家長常常會先考慮是不是腳受了傷,但其實也可能代表過度出汗,導致孩子體內的鈉含量下降,必須多加留意。那麼,如果發現孩子出現上述中暑跡象,家長應該怎麼做?塚田表示,如果當時家長與孩子在戶外,請先將孩子轉移到陰涼的地方。這時,孩子可能因為暈眩而跌倒,因此建議讓孩子躺下休息。中暑時,必須替孩子補充因出汗而流失的鹽分,可以給孩子飲用體內吸收率高的運動飲料或口服補液鹽。如果條件許可,可以試著用冰袋保持孩子腹股溝區域的涼爽,並在保持水分充足的同時密切關注患者。以上,其實都是治標的方法,真正治本的方法,其實是密切注意天氣預報,避免在過度炎熱的時候帶孩子外出。讓孩子穿著吸汗材質的衣物,並盡量在通風良好的地方度過。此外,為了避免孩子在睡覺時中暑,可以讓孩子在睡前喝一點運動飲料塚田提醒,中暑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可能會危害生命的嚴重傷害,大人們要密切注意孩子發出的訊息,才能幫助他們平安度過炎熱的夏天。
18縣市高溫警戒「2地飆38度」 氣象粉專:持續觀察熱帶擾動發展
今、明(18日、19日)2天各地高溫炎熱,大臺北、中南部地區及花東縱谷有局部37度以上高溫發生的機率;臺灣各地及馬祖為晴到多雲,東南部地區、恆春半島及澎湖、金門有局部短暫陣雨或雷雨,午後西半部地區及各地山區有局部短暫雷陣雨,嘉義以南地區及各地山區並有局部大雨發生的機率。對此,中央氣象署今上午11:29也針對18縣市發布高溫警戒。氣象署指出,各地天氣高溫炎熱,今日新北市地區、屏東縣地區為紅色燈號,有連續出現38度極端高溫的機率,請特別注意。臺南市地區為橙色燈號,有38度極端高溫出現的機率;臺北市、桃園市、苗栗縣、臺中市、彰化縣、南投縣、雲林縣、嘉義市、嘉義縣、高雄市、宜蘭縣、花蓮縣、臺東縣、金門縣為橙色燈號,有連續出現36度高溫的機率,請加強注意。新竹縣地區為黃色燈號,請注意。氣象署提醒,避免戶外活動,若必要外出時請注意防曬、多補充水份、慎防熱傷害。進入室內,採取人體或環境降溫的方法,如搧風或利用冰袋降溫等。關懷並妥善安置老人、小孩、慢性病人、肥胖、服用藥物、弱勢族群、戶外工作或運動者,遠離高溫環境。氣象粉專《天氣風險 WeatherRisk》分析師歐宗學也指出,今天整體大氣環境與昨天差異不大,持續受太平洋高壓邊緣東南風環境影響,迎風面的臺東至恆春半島地區偶爾會有局部短暫陣雨。午後在各地山區、部分平地區域仍要注意會有熱對流雷雨影響,尤其是臺北盆地南側、嘉義以南的平地區域降雨機率會稍高一些,外出登山踏青,或是在溪谷河床戲水活動要時刻注意天氣變化狀況。歐宗學續稱,氣溫方面依然普遍高溫,還沒下雨時在戶外感受相當炎熱,氣象署對全臺大多數地區持續發布高溫燈號,且來到要特別注意的橙色及紅色燈號。除了臨海以及海拔較高的地區以外,都有34至36度高溫出現的機會,大臺北地區、內陸近山區域更可達37至38度,配合過量到危險等級的紫外線,造成熱傷害的風險相當高,提醒大家在戶外活動或工作時,別忘了做好防曬,並要適時休息補充水分。歐宗學還分析,後續到週日期間雖然南方熱帶洋面逐漸有熱帶擾動發展出現的機會,但在臺灣這邊還是以太平洋高壓影響為主,環境風向大多仍維持東南風,天氣型態變化不大,普遍還是高溫並有局部午後雷陣雨。下週的天氣仍然有相當大的不確定性,要觀察後續在菲律賓附近發展的熱帶擾動動態,歐宗學認為,現階段的預報有可能經過臺灣附近海面北上,但由於系統仍在初始發展階段,未來可能的生成位置、強度、移動方向及速度等都還有很大的分歧,需要時間觀察其後續發展狀況,預報才會逐漸穩定下來,所以會有多接近臺灣、影響程度如何都還無法下定論,請大家要持續追蹤最新的天氣預報資訊,另外也可以事先做好防汛的檢整,依後續預報變化狀況來調整應變作為。
午後大雷雨今續轟!吳德榮曝「成颱機率達70%」影響時間出爐
全台天氣依舊炎熱!中央氣象署今(18日)上午針對17縣市發布高溫特報,其中新北市、屏東縣為紅色燈號,有連續出現38度極端高溫的機率,提醒民眾注意防曬、小心熱傷害,至於西半部地區及各地山區仍要留意午後雷雨的發生。持續受到太平洋高壓影響,各地天氣高溫炎熱,氣象署針對17縣市發布高溫特報,新北市、屏東縣為紅色燈號,有連續出現38度極端高溫的機率;台南市為橙色燈號,有38度極端高溫出現的機率;台北市、桃園市、苗栗縣、台中市、彰化縣、南投縣、雲林縣、嘉義市、嘉義縣、高雄市、宜蘭縣、花蓮縣、台東縣、金門縣為橙色燈號,有連續出現36度高溫的機率。氣象專家吳德榮表示,台灣東南方海面有一輕颱,下周成形機率已達70%。(圖/翻攝自三立準氣象.老大洩天機)雨勢部分,氣象署指出,西半部、各地山區午後有局部短暫雷陣雨,尤其是嘉義以南地區及各地山區需留意有短延時大雨的發生,並伴隨雷擊及強陣風,午後外出應留意天氣變化。至於颱風動態如何,氣象專家吳德榮今在「三立準氣象.老大洩天機」專欄表示,據最新歐洲模式(ECMWF)50次系集模擬機率圖顯示,下周三(24日)通過海南島附近的輕颱機率,已從30%降回20%,並續降低;另一輕颱在台灣東南方海面,其存在的機率則已提高至70%,系集路徑模擬圖則顯示,路徑離散程度代表「不確定性」,威脅大小則視其路徑靠近台灣的程度,由於模擬持續調整,應繼續觀察。
工地妹烈日下幹活 腳底突刺痛「驚見黑一圈」!她傻眼:熱到鞋子融化
台灣持續飆高溫!中央氣象署今(16日)上午針對18縣市發布高溫警報,其中新北市為紅色燈號,恐出現連續38度極端高溫,提醒民眾小心熱傷害,全台熱到宛如烤爐,就有一名女網友分享,她突然感到腳部一陣發燙,脫鞋竟驚見「腳底黑一圈」。一名女網友在臉書社團「爆廢1公社」發文透露,她今天在工地作業時,腳底突傳來燒燙的刺痛感,但當時礙於手邊工作還未告一段落,於是她便不予理會繼續忙碌,直到休息時才發現足底已被燙傷,「結果忙到剛剛一看…鞋底融化了…」女網友在工地作業,突感到腳底傳來燒燙的刺痛感,結果發現鞋底竟熱到融化破洞。(圖/擷取自Facebook/爆廢1公社)從原PO曬出的照片中可見,鞋子因承受不住地面高溫熱到融化,底部直接破了個大洞,害得她的腳底板也被燙出一圈焦黑,讓她忍不住驚訝直呼,「真的太熱了!」貼文曝光後,引起網友留言熱議,「好誇張」、「辛苦了!」、「味道飄出來了」、「注意安全啊」、「對自己好一點,該換就換。」事實上,有修鞋專家表示,鞋子太久沒穿或比較老舊,都會導致底部膠質老化,加上陽光曝曬地面溫度飆高,的確容易遇熱融化造成鞋底脫落。
一進冷氣房「莫名頭痛」小心中暑!營養師教戰:多吃6食物助散熱
不少民眾有感今年夏天特別炎熱,中暑意外也不時傳出,營養師余朱青提醒,若進到冷氣房卻突然感到頭暈、頭痛,小心可能是中暑跡象,建議可食用「6食材」幫助體內散熱消暑。余朱青在臉書發文表示,由於台灣環境相對濕度偏高,也會影響身體的排汗能力,因此只要氣溫高於攝氏32度,中暑機率就會大幅增加,而常見的中暑症狀除了體溫上升、皮膚乾躁發紅、心跳過快、呼吸急促、低血壓之外,還可能因為情況惡化讓體溫調節機能失效,導致體溫飆高、頭昏、噁心、嘔吐、視力障礙、抽筋甚至昏迷。對此,余朱青也分享「預防中暑3方法」,第一、補充足量水分、避免電解質不平衡:每日至少喝1500-2000c.c.水分,選擇冷開水協助降溫,且需分次小口慢慢喝,若在戶外每小時則建議補充至少500c.c.水分;若大量流汗也可適度飲用運動飲料,補充流失的電解質。第二、選擇利尿排汗食材:像是紅豆、綠豆、薏仁、西瓜、香蕉、奇異果等食物都是高含鉀量食材,多吃可幫助身體排水、排濕氣,藉此達到散熱的效果。第三、避免高溫時段外出:一天當中陽光最猛烈的時間點落在上午10時至下午2時,若要進行戶外活動,應避開紫外線最強烈的時段,並適時選擇陰涼處休息,才能預防高溫帶來的熱傷害。
恐飆39度極端高溫!鄭明典曝「今午後雷雨加劇」:北部不會太安靜
台灣持續飆高溫!中央氣象署今(16日)針對18縣市發布高溫警報,其中新北市為紅色燈號,恐出現連續38度極端高溫,提醒民眾小心熱傷害。對此,前氣象局長鄭明典也示警,北部今天下午「不會像昨天那麼安靜」,需留意強烈的午後大雷雨。中央氣象署今(16日)上午針對18縣市發布高溫警報,台北市、嘉義市、嘉義縣為橙色燈號,有38度極端高溫出現的機率;桃園市、新竹縣、台中市、彰化縣、南投縣、雲林縣、台南市、高雄市、屏東縣、台東縣為橙色燈號,有連續出現36度高溫的機率;基隆市、苗栗縣、宜蘭縣、花蓮縣為黃色燈號。臉書粉專「天氣風險 WeatherRisk」分析師林孝儒發文表示,受到太平洋高壓東南風影響,今起至周六(16日至20日)各地氣溫持續炎熱,高溫有機會上看36度以上,尤其位處背風面的西半部,由於沉降增溫效應,不排除有37至39度的高溫發生。受到「背風渦旋」影響,北部今天午後雷雨恐更加劇。(圖/擷取自Facebook/鄭明典)降雨方面,林孝儒指出,迎風面的花東至恆春半島地區會有間歇性的迎風地形降雨,但大部分地區的降雨主要來自於午後熱對流發展帶來的短暫雷陣雨,預測雷陣雨熱區主要集中在桃園、新竹、苗栗至中南部山區,且有機會擴及南部平地一帶,提醒民眾慎防大雨、雷擊、強風等劇烈天氣。另外,鄭明典間今天也在臉書曬出衛星雲圖,發文表示從雲圖中可見,在台灣西北方有「背風渦旋」,雖然這代表大氣穩定,不過卻可能加強陸地午後對流的輻合,「所以也有可能讓午後對流更明顯一些,今天下午北部應該不會像昨天那麼安靜。」
今午後雷雨更廣更強 下週恐有熱帶擾動生成颱風
近期天氣高溫炎熱,高溫普遍可以來到32至36度,午後則易有局部短暫雷陣雨,氣象粉專天氣風險公司也指出,下週太平洋高壓有北抬的趨勢,因此南海到菲律賓一帶的季風低壓槽將可望建立,並且隨著高壓繼續北上、東移而逐漸跟著向北調整,季風低壓槽內有熱帶擾動醞釀的機會,也不排除進一步發展為熱帶性低氣壓或颱風的可能性。氣象署指出,今(13)日風向為偏南轉東南風,各地大多為晴到多雲的天氣,清晨至上午因海陸風輻合中南部沿海有零星降雨,午後西半部、宜花地區及其他山區有局部短暫雷陣雨,降雨範圍比昨日廣,特別在大台北、中南部地區及各地山區有局部大雨發生的機率,請留意短延時強降雨、雷擊、強陣風等劇烈天氣現象,外出應留意天氣變化,並攜帶雨具備用,若去山區或溪邊活動更要提高警覺。氣象署說明,今日氣溫方面,天氣炎熱,各地高溫普遍約32至36度,中南部內陸近山區、大台北盆地、花東縱谷也容易出現局部36度以上高溫,戶外活動請做好防曬措施並多補充水分,避免熱傷害。氣象專家林得恩也在臉書表示,今日受太平洋高壓東退影響,環境轉為不穩定,午後西半部、宜花地區及其它山區都有局部短暫雷陣雨的機會,降雨範圍會比昨天來的大,降雨強度也會比昨天來的強;特別在大台北、中南部地區及各地山區會有局部大雨發生的機率。至於大家關注的颱風問題,氣象粉專天氣風險公司指出,從目前的預報資料來看,下週太平洋高壓確實會有北抬的趨勢,因此南海到菲律賓一帶的季風低壓槽將可望建立,並且隨著高壓繼續北上、東移而逐漸跟著向北調整,季風低壓槽內有熱帶擾動醞釀的機會,也不排除進一步發展為熱帶性低氣壓或颱風的可能性,不過季風低壓槽範圍寬廣,在擾動正式醞釀起來之前,不容易掌握它發展的程度跟趨勢,至於是否會升級為今年第三號颱風「凱米(Gaemi)」,什麼時候會有比較明顯的擾動出現可能還需要觀察。不過天氣風險公司也提到,這個訊號也代表南邊的環境將逐漸變得適合颱風發展,原本比較平靜的局面將開始改變,颱風季節也將要展開,但是還不用太緊張,目前只需要持續注意最新的消息就可以,暫時還不會馬上就有颱風影響台灣。
炎熱高溫天氣「午後這區注意短暫雷陣雨」 2熱帶系統有望成颱風
週末出遊要注意天氣變化,根據中央氣象署指出,明(13)日太平洋高壓逐漸西伸增強,為西南風環境,各地為晴時多雲,早晚天氣穩定,午後有熱對流帶來短暫雷陣雨的天氣型態,南部清晨偶有些迎風短暫陣雨機會,不過太平洋高壓的勢力有些增強,午後降雨將較過去減緩,預測較局限於山區,因此前往山區活動,仍要留意午後仍有短暫雷陣雨機會,下週有2個熱帶系統發展機會,是否成颱風要進一步觀察。週六(13)日太平洋高壓逐漸西伸增強,午後雨勢較顯著,大台北、中南部、各地山區留意大雨。(圖/中央氣象署提供)氣象署表示,13日太平洋高壓增強,午後不定時雷雨變得顯著,午後西半部、東北部、東部地區及其他山區有局部短暫雷陣雨,尤其大台北、中南部、各地山區留意局部大雨,而週日(14日),各地晴到多雲,雨勢相較週六減弱,以西半部、東半部山區為主。至於下週一到下週五(15日至18日)天氣與週日相似,台東及恆春半島有局部短暫陣雨,其他地區仍以晴到多雲為主,午後西半部地區及東半部山區仍要留意局部短暫雷陣雨;下周二到下周五,各地山區也有局部大雨機會。在氣溫部分,依舊為持續炎熱的狀況,尤其大台北盆地區、中南部及東部都有機會出現高溫36度或以上的機會,13日各地高溫約攝氏32度至36度,氣象署發布高溫特報,台北市、新北市、雲林縣、高雄市和屏東縣為橙色燈號,有連續出現36度高溫的機率。另外在台中市、彰化縣、南投縣、嘉義市、嘉義縣、臺南市和花蓮縣為黃色燈號,有出現36度高溫的機率。週日(14日)高壓增強,高溫更明顯,大台北盆地、中南部內陸及近山區有高溫達攝氏37度以上機會,周日到下周五都是類似的高溫型態。氣象署也提醒務必防範高溫,留意自身健康狀況,避免長時間曝曬在陽光下,並隨時補充水分,避免熱傷害。針對下週是否會有颱風生成?氣象署表示,隨著太平洋高壓下週北移東退,南海和菲律賓東方海面的大氣有利於熱帶低壓發展,有可能發展成為熱帶性低氣壓或颱風,至於是否會成為今年第三號颱風凱米(Gaemi),仍待週末進一步觀察,據預測系統顯示,其往西或西北方向發展的機會最高,會趨向越南北方或海南島,對台灣部會帶來直接影響。週六(13)日各地高溫約攝氏32度至36度,中央氣象署發布高溫特報,臺北市、新北市、雲林縣、高雄市及屏東縣為橙色燈號。(圖/翻攝自中央氣象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