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島效應
」 高溫 天氣 台北 夏天 氣溫台北市推動校園綠化 114年起提高植樹補助
為實踐環境保護行動、改善空氣品質、降低熱島效應,臺北市政府教育局推動各校設置田園、綠屋頂及綠牆,並訂定「臺北市高級中等以下學校田園城市實施計畫」,為擴大校園綠覆率及落實碳匯教育的環境,增加垂直綠化以及植樹項目,透過教育與實際行動,提高環境永續意識及落實淨零碳排目標。教育局表示,為落實2050淨零碳排,將淨零友善行動融入學習,自112年起推動各校運用校內空間參與植樹運動,迄今已累積37校響應增加校園樹木量,更規劃於114年全面推動校園植樹計畫,以「生物多樣性」、「零淨損失」、「自然正向成長」等概念,鼓勵各校將「植樹」融入課程活動,有別於以往提供1萬元補助增加校園樹木量之做法,114年將提高補助金額至每校最高3萬元,著重校園環境之評估、樹種之選擇及加強學生對淨零排放知能之教育,不僅擴大校園綠覆率,更期許加深學生對碳匯及環境永續之知能。教育局擇至善國中擔任示範學校,辦理「種一棵減碳樹,育一片永續林」植樹課程活動,由鄧進權副局長參與課程觀摩,並與學生一同體驗植樹,方健諺老師於903班理化課將減碳知識結合SDGs及植樹行動,讓學生認識二氧化碳對氣候變遷的影響,以及如何透過自己的行動實現碳中和的概念。課程中,學生將學習能量轉換與碳循環的概念,理解植物如何在自然界中扮演「碳吸收者」角色,同時認識「減碳存摺」如何紀錄及量化日常環保行動(如搭乘大眾運輸或植樹)所帶來的減碳效益,激勵學生透過累積「綠色存款」參與永續發展的行動。教育局說明,增加校園綠覆率是推動環境永續的重要政策,學習不應只是知識的堆積,更應有情境及脈絡,各校帶領學生走出課本,耕耘田園及綠屋頂,紛紛發展出校本特色,武功國小展現導入科技結合綠能、循環維護田園的作法、吳興國小更運用田園推動融合教育,普通班與特教班學生共同於田園進行農耕體驗,透過播種及觀察,體驗「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道理,並發展互助學習之品德教育。教育局表示,以創新、前瞻、卓越、永續為願景,高度呼應全球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期待未來環境的友善行動與永續作為,通過「增匯」、「減碳」、「創綠」三大面向的推動,期望能將校園打造成為淨零碳排的示範場域,將淨零排放相關知能扎根。
翻轉新北城鄉風貌 打造「與風同行。沁涼綠洲」韌性城市
近年新北各行政區城鄉風貌改造獲得豐碩的成果,並且在各項計畫初期積極爭取中央經費補助,讓計畫執行資源更完善。市府於112年核定通過的「三重公共服務園區暨周邊景觀整備計畫」,以「與風同行。沁涼綠洲」為主軸,將三重區公所周邊公共間進行人行空間、開放空間及周邊景觀的整體改造,並於今(113)年參加國際「IFLA AAPME Awards 2024」景觀競賽,最終斬獲本年度IFLA「環境規劃類」獎項殊榮。三重「與風同行。沁涼綠洲」榮獲國際景觀建築師協會舉辦2024IFLA「環境規劃類」獎項(圖/新北市政府提供)。市府於112年推動「三重公共服務園區暨周邊景觀整備計畫」,改造範圍涵蓋三重區公所、三重體育場、中山藝術公園、市立聯合醫院等公共區域,除改善環境景觀及人行空間,更設計城市綠廊,導入自然風營造永續宜居的都會空間。計畫於今年參與國際景觀競賽,與數百件各國優秀作品競爭,於11月15日於新加坡烏節希爾頓酒店獲頒景觀大獎,讓新北城市之美一舉躍上國際舞台,展現新北設計力。新北市城鄉發展局說明,計畫過程中將三重區公所前廣場周邊圍牆移除,除拓寬既有廣場及人行空間,更讓城市風能夠有效流通至公共空間;並且拓寬市立聯合醫院周邊人行空間達2.5公尺以上,並將機車格移出至路側,建構友善連續的人本交通環境。三重「與風同行。沁涼綠洲」獲2024IFLA「環境規劃類」大獎(圖/新北市政府提供)。另外,市府將中山藝術公園及三重體育場周邊休憩空間進行重塑,藉由擴大綠地、增加林蔭樹木,更新規劃閒置空間為「城市森林廣場」及「地景遊憩場」,提供在地居民節慶假日辦理活動的優質空間。臨新北大道兩側人行空間更重新規劃綠色風廊,營造沁涼舒適的人行空間。城鄉局長黃國峰表示,感謝國際評審對於新北城鄉景觀建設的肯定,「與風同行。沁涼綠洲」是全國率先以「公共景觀工程」增強城市韌性、舒緩熱島效應之示範計畫,同時兼具景觀改善、微氣候調適及空置空間活化等效益,未來市府將持續以「耕耘民心、強化韌性」建設理念規劃城市改造,讓新北市面對暴雨、熱島效應等極端氣候更具適應力。因應經濟產業結構的轉型及都市化的蓬勃發展,為使市民的生活空間與品質得到相應的提升,新北市政府長期來致力於城鄉風貌的建設,透過整體環境景觀規劃的推動,改善市容景觀、提升生活機能、活化閒置公共空間及提高市民生活水準,持續打造新北成為安心宜居的永續城市。新北市政府城鄉發展局廣告
彰化永靖前郷長和主秘涉光電開發弊案 2人遭收押
彰化地方檢察署執行「靖平專案」,發現永靖鄉詹姓前鄉長、林姓前主秘涉嫌綠能貪瀆案,昨(4)日搜索5處,通知19人到案說明,經複訊後,認為詹、林2人涉犯收受賄賂等罪嫌重大,被檢察官諭知當庭逮捕,今(5)日向彰化地方法院聲請羈押禁見獲准,其他部分人士被諭知具保10萬元至40萬元不等金額。彰化地檢署今(5)日表示,彰檢肅貪專組陳鼎文檢察官偵辦彰化縣詹姓議員在擔任某鄉鄉長時期,與鄉公所林姓前主秘等共同勾結開發業者,涉嫌護航某廠商之綠能不法貪瀆案件,於昨(4)日上午,指揮法務部調查局中部地區機動工作站、航業調查處及法務部廉政署中部地區調查組發動搜索5處,並通知涉案被告及證人共19人到案說明,經彰檢7位檢察官複訊其中16人後,部分人等被諭知具保10萬元至40萬元不等之金額。詹、林2人因涉嫌違反最輕本刑5年以上有期徒刑之貪污治罪條例之收受賄賂等罪嫌重大,檢察官認有相當理由有逃亡、湮滅、偽造、變造證據或勾串共犯或證人之虞,非予羈押禁見,顯難進行追訴、審判,於諭知當庭逮捕後,今(5)日向彰化地方法院聲請羈押禁見,經法院審理後均裁定羈押禁見。彰檢執行最高檢察署「靖平專案」,在今年8月底發動第一波行動,指揮偵辦彰化縣竹塘鄉鄉長、雲林縣二崙鄉鄉長、代表會主席等人涉犯綠能貪瀆犯罪,此次發動第二波掃蕩,詹、林2人亦涉犯綠能不法貪瀆案件。永靖鄉公所出租第6公墓設置太陽能光電發電系統,2020年辦理第6公墓設置太陽光電發電系統暨遷葬整地計畫,同年10月11日舉行動土典禮,但當地村民質疑太陽光電板會產生熱島效應,恐影響當地農作生長,曾組自救會,到公所抗議。彰檢呼籲,如有涉犯貪瀆不法的廠商、公務員及民意代表應勇於自首,盡速檢舉他人不法犯行,檢察機關可依證人保護法的相關規定做好身分保密,若轉為汙點證人,並可減輕或免除其刑,可使自身免於身陷囹圄,且能保障能源產業的健全發展及維護國家重大政策。
拜訪紐約城市規劃局 蔣萬安:台北邁向大都更時代
台北市長蔣萬安一行抵達美國後,台灣時間5日首站造訪了紐約城市規劃局(Department of City Planning, DCP),由該局執行長伊迪絲‧許陳(Edith Hsu-Chen)等詳細介紹紐約目前「City of Yes」市政願景下的住房政策,並以台北「安全之都」的市政願景與紐約方進行深度交流。台北市府指出,紐約城市規劃局作為紐約市都市規劃的主管機關,負責該市的土地使用與環境審查、計畫與政策發展。有著台裔身份、在台北出生的許陳執行長開場親切地以中文歡迎大家,並與局內兩位主管一同詳盡地簡報了紐約市「City of Yes」計畫的背景與措施。她提到,當前紐約出租房空屋率僅1.41%,是1968年以來的最低數字,顯示了房屋短缺的嚴重性,這不僅造成租金上漲、市民房租負擔更重,也連帶影響弱勢族群權益、城市住房品質及產業經濟。會談交流中,紐約方對於台北房價所得比高、但有85%市民擁有住宅感到意外,蔣萬安市長與都發局簡副局長也向紐約分享,台北邁向大都更時代、推動降溫城市的經驗,從都市規劃因應人口老化、住宅屋齡老化、氣候變遷加劇的熱島效應,增進台北的安全韌性並邁向2050淨零碳排目標。台北的理念引起紐約方的共鳴,紐約方也分享,紐約也有房屋老化的問題,有54%房屋是1947年以前建成,也期待透過建設新建築,推進碳中和並增加經濟發展機會,這也是紐約City of Yes戰略的另外兩大重點。許陳執行長更感嘆,外界都以為紐約商業空間已很充裕,事實上他們仍要努力增加高品質的商辦大樓,以防企業「flight to quality」逐漸離開紐約。紐約城市規劃局介紹,面對動搖城市的關鍵挑戰,紐約目前大刀闊斧提出全方位的土地使用分區鬆綁,希望有效且快速增加大量住房供給,他們以不同分區進行對應的土地使用法規鬆綁:在低密度開發區推動重新合法化商業區2~4樓可作住宅 、推動大眾運輸導向的開發(TOD)、開放獨棟住宅增加居住單元;中高密度區域則透過政府補助與稅收減免,推動「普惠可負擔住房政策」(Universal Affordability Preference),參與計畫的住宅能增加20%的住房空間,並由法規規定、專責機構追蹤確保房租的是否符合普惠可負擔性。台北市議長戴錫欽及隨行議員提問,聯邦法規是否限制紐約市的土地使用分區,紐約方說明美國相關管制基本由地方政府決定,且住房短缺為當前全美關注的議題,紐約對此的積極解決方案也受到州政府、聯邦政府的支持。雙方互動熱絡且十分深入,蔣萬安也邀請許陳有機會回台北走走、延續本次交流的緣分。
張文綺怕犯法不敢招惹軍中小鮮肉 錢薇娟曾想從軍看到跳傘卻縮了
最強軍事節目《能戰!全民新視界》邁入第六個年頭,今年的能戰特派員組合,特別搭配奧運熱潮,打造「全民運動風」,由全明星運動會領隊錢薇娟,搭配啦啦隊女神筠熹,能戰六連霸的資深學姐張文綺,同樣搭配啦啦隊甜心、有小張文綺之稱的宜芳,還有知性組合郭彥均以及財經主播王志郁,為節目打造全新風格。錢薇娟與筠熹走訪了馬祖北竿,張文綺與宜芳則前進離島中的離島-大膽島,郭彥均和王志郁,則前往金門,感受最特別的戰地風光,今年拍攝的過程,也讓能戰特派員們吃盡苦頭,除了與官兵一起體會任務的艱辛,更因為離外島的熱島效應,讓他們在拍攝過程中,感受前線官兵要適應極端氣候的不容易。筠熹(左起)、錢薇娟、宜芳和張文綺接受體能考驗。(圖/焦正德攝)錢薇娟透露有些籃球運動員退役後會轉職軍人,就連自己也曾考慮過,原本節本安排她跳傘,看起來大膽的她卻縮了:「我高空彈跳和大怒神都玩過了,我竟然不敢跳傘。」首次參與軍事節目拍攝,錢薇娟體驗搭乘坦克車,直呼夏天坐在裡頭就像烤雞一樣。四人與官兵一起體會任務的艱辛,感受前線官兵要適應極端氣候的不容易。(圖/焦正德攝)單身1年的張文綺,被問到在軍中有無豔遇,笑現在的軍人都是20歲初頭的小鮮肉,去招惹了會犯法吧,「我都去認識長官,連我媽都在問我有沒有認識不錯的長官」。《能戰!全民新視界》全新一季節目將於9月7日(六)起,晚間8點於三立新聞54頻道首播,隔天下午3點於三立iNews新聞台播出。
路樹傾倒上百件賠償案件 近5年共計2757萬餘元
監察院今(21)日表示,近來頻繁發生市區道路路樹於風雨過後無預警傾倒,108年迄至112年10月31日期間,各縣市路樹傾倒通報之賠償案件共計112件,造成3人死亡,23人受傷,124件車損,賠償金額共計新臺幣2,757萬餘元。監察院通過王幼玲委員提出的調查報告,函請行政院督促農業部、內政部及各縣市政府檢討改進。監察院指出,本案調查期間之113年4月26日,連日大雨,彰化縣郵務士於投遞途中遭倒塌路樹砸中身故,同日於高雄市澄清湖園,亦有樹木倒塌砸中在園區散步的66歲李姓男子不治死亡;7月颱風天高雄鳳山區路樹連根拔起,當場砸死路過上班的女騎士。路樹傾倒造成民眾傷亡或財損等憾事,不僅衍生國家賠償爭議,亦重創政府形象。在極端氣候下,強化都市綠基盤韌性之重要性,方能保障我國民生命財產安全。監察院通過王幼玲委員提出的調查報告,函請行政院督促農業部、內政部及各縣市政府檢討改進。根據交通部中央氣象署觀測資料分析顯示,臺灣年平均氣溫近30年增溫呈現加速趨勢。在四季分布方面,21世紀初夏季長度已增加至約120至150天,冬季長度則縮短約70天,且近年來冬季甚至縮短至約20至40天。此高溫現象在都市中,復因都市熱島效應而加劇,凸顯有助降溫、冷卻且提供生物多樣性之公園綠地與路樹重要性。監委王幼玲調查臺北市中山北路1段發生路樹無預警倒塌,砸死機車騎士事件時發現,全國只有11個縣市政府建立例行性巡檢作業標準程序,8個縣市政府有要求執行人員須具備專業能力,7個縣市政府有防治及巡檢褐根病措施,顯示仍有過半縣市政府尚待建立相關機制。調查報告指出,路樹巡檢標準化作業程序與執行人員具備相當類科技師證書或專業能力,為路樹養護品質之關鍵,於現行極端氣候下,形同預防路樹傾倒、危及公安之風險控制措施。監察院表示,行政院允宜督促中央相關業管部會,協同並適時支持各縣市政府持續鍊結科技智慧,以精準預防、妥善巡檢與生物防治法,分進合擊,強化都市綠基盤之韌性,以回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建構具包容、安全、韌性及永續特質的城市與鄉村。監委王幼玲表示,內政部「市區道路及附屬工程設計標準」及其設計規範,雖明定喬木植穴尺寸與存活所需最小土壤厚度,但相關規定僅適用於新建道路,既有道路路樹仍多因人行道寬度不足、地下構造物或管線等配置限制,而無足夠生長空間,導致長久以來樹勢虛弱,易遭病蟲害而生傾倒風險。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允應持續督促各市區道路主管機關參照相關原則因地制宜,俾利營造人本空間及提升生活品質。監察院說明,另外,褐根病為我國樹木病害之首,因樹體結構弱化,易導致樹木連根拔起而傾倒;白蟻蛀蝕、基部及樹幹傷口中空,則為路樹根基及樹幹折斷常見原因,均可能造成路樹於外觀健康下無預警斷裂倒伏,不利大樹成蔭,更損及民眾生命財產。農業部允應策進所屬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林業試驗所,積極鍊結中央專業技術資源與地方主管機關執行人力,落實森林法樹木保護專章意旨,共同朝城市里山方向努力。
停電大魔王!去年落雷29萬次創新高 雷神最愛下凡「這縣市」
台電董事長曾文生日前警示,「氣候變遷已成為供電新挑戰」。而根據台電全台落雷(雲對地)監測,2023年全年落雷數29萬多次創新高,比前一年高出8.7倍。今年才上半年,也已12萬次,有機會連兩年破20萬次。為了預防落雷變多導致設施故障停電,台電表示,會在高風險區、備援系統較少地區,加強提升避雷系統、電塔塔基改善。近幾年台電落雷監測統計。曾文生在總統府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報告電力挑戰,警示落雷已對台電輸配電系統造成壓力。事實上,今年6月大溪福安變電站被雷擊打到,造成2萬多戶停電,就引起注意。台電每年都會進行全台縣市落雷監測,主要是為了保護輸配電系統,以1KA(1000安培)以上電流雷擊統計為主。但根據監測,2023年全年落雷高達29萬3390次,是前一年3萬3077次的8.7倍,高出非常多。今年才上半年,次數累積也逾12萬次,全年破20萬次機率高。根據監測,去年雷公最愛地區是台南市,出現多達4.5萬次,其次是南投的4.3萬次,過去山區密集、落雷最多的嘉義縣,以4.2萬次落居第三。其他高、屏都有1、2萬次,台北、東部宜花東每年數千次相對少,新北市因山區多,也有1.6萬次。落雷形成跟午後熱對流、地形、都市熱島效應都有關係。台電綜合研究所高壓研究室主任曹朝陽說明,從2016年監測到現在,落雷趨勢的確往上增加,這跟極端氣候變化有關。但去年大量增加到29萬多次,推測有一部分原因是去年多增加5座新測站(共13座)後,監測密度提升。曾文生表示,這幾年落雷頻率確實增加,更麻煩的是,落雷能量增加很多,1000安培以上電流增加顯著,已超過避雷設備承受量。「氣候變遷是近在眼前的事,供電增加新挑戰。」曹朝陽表示,落雷能量確實在上升,通常5KA就會對69KV輸電線路造成危害,20KA連345KV超高壓線路都被影響,而這些出現次數都在變多。至於台南成為雷公最愛縣市,曹朝陽解釋,一部分是前面說的南部增加測站關係,但也可能是雲雨比較多在南部。對於落雷危害,台電表示,對輸配電系統有輕有重,輕的熔絲燒掉更換,5分鐘轉供用電,重的連變壓器、變電所都起火燒掉,得停電更換,時間較久。公司對極端氣候造成供電系統衝擊已積極研究,未來會考慮先在落雷高風險區、備援系統較少地區,提升避雷系統、電塔塔基改善。
台灣25年前有這麼熱? 過來人曝「太陽下能聽校長廢話1小時」
台灣已連日高溫38度,部分地區體感更是達到42度,有網友就發問,現在動不動就破35度,體感溫度超過40度也很常見,讓他很好奇25年前的台灣有這麼熱嗎?引起網友熱議,不少人表示,全球暖化嚴重,一年比一年熱,甚至有網友分享,過去校長致詞多在操場舉行,學生在太陽下站1小時都沒事,但現在幾乎都移到室內了,「這就是差異」這名網友在PTT上發文,「認真問,25年前的台灣有這麼熱嗎?」,他表示,印象中一年最熱的時候通常都落在7月中下旬,但7月才剛開始,台灣就熱到爆,「動不動就35度以上,南部甚至接近40度,體感溫度幾乎全台都破40度」。原PO更表示,難怪台灣人冷氣狂開,用電量暴增,「真的是天氣太熱了吧」?對此,原PO不禁詢問廣大鄉民,「25年前,也就是1999年,當年那個還在蓋核四的年代...當時台灣有這麼熱嗎」?貼文曝光後,鄉民議論紛紛,直言「以前國小時教室只有電扇」、「25年前,夏天吹電風扇就非常涼了,一年開冷氣次數5隻手指頭數的出來」、「7年級生!當時32度就算高溫了」、「那時候晚上睡覺只要開電風扇就可以了」、「以前家裡沒冷氣只有電風扇,那時好像也沒熱到哪去」、「我可以很肯定地說,以前能在台下曬太陽聽校長廢話一小時,現在都在禮堂或蓋風雨遮了,這就是差異」、「記得201X年特別冷,冷到會下雪」。另外也有人點出為何一年比一年熱的關鍵,「全球暖化真的在加速中」、「空調普及、電通機櫃和機房也大增 熱島效應」、「歷史溫度看起來是高溫持續時間變長」、「不只是台灣啊都暖化了」、「以前真的沒這麼熱,除了氣候變遷、房屋越蓋越密之外,還有熱島效應」。此外,還有人表示,「機車座墊都能煎蛋了」、「真的熱,現在出門曝曬會危及性命的那種」、「熱還好,重點是變久,春天秋天幾乎消失」,而今天正好是二十四節氣當中的「小暑」,中央氣象署預報員林定宜指出,小暑到大暑在台灣氣候溫度最高,西半部可到35到37度,局部地區有37度高溫,東半部約32到34度。網友在PTT上發文詢問「25年前有這麼熱?」(圖/翻攝自PTT)
11縣市亮高溫燈號!台北恐飆破40度高溫 專家:很快就會有答案
近期台灣天氣炎熱,氣象署指出,今(5)日由於太平洋高壓仍強,各地大多為晴到多雲、高溫炎熱的天氣,氣象專家林得恩發文指出,「今年熱得特別早,6月初以來,每日續飆高溫。大家來預測一下,台北測站今年有機會再刷新歷史高溫紀錄嗎?」氣象署說明,今日環境風場為東南風,台東及恆春半島偶有零星短暫陣雨,清晨至上午中南部也有零星降雨,午後各地山區及嘉義以南平地出現短暫雷陣雨的機率高,南高屏降雨範圍廣,南部地區及中部以北山區有局部大雨發生的機率,午後外出請留意天氣變化,若行經山區路段應提高警覺,留意土石鬆軟、地滑、崩坍及落石,並留意自身安全;各地高溫普遍約32到35度,桃園以北及中南部有局部36、37度高溫發生的機率,中午前後紫外線強,戶外活動請多補充水分並做好防曬措施。氣象署也對11縣市發布高溫燈號,表示今日台北市、新北市、台中市、彰化縣、雲林縣、嘉義縣、台南市、高雄市、屏東縣為橙色燈號,有連續出現36度高溫的機率,民眾須加強注意;桃園市、嘉義市為黃色燈號,提醒民眾避免非必要的戶外活動、勞動及運動,注意防曬、多補充水份、慎防熱傷害。室內保持通風及涼爽,建議採取人體或環境降溫的方法,如搧風或利用冰袋降溫等。關懷老人、小孩、慢性病人、肥胖、服用藥物者、弱勢族群、戶外工作或運動者,遠離高溫環境。氣象署也對11縣市發布高溫燈號。(圖/翻攝自氣象署)氣象署表示,週六因為太平洋高壓偏強,各地晴到多雲、高溫炎熱,環境風場為東南風,台東及恆春半島偶有零星短暫陣雨,清晨至上午因海陸風輻合,中南部地區也有零星降雨,午後熱力作用下,嘉義以南地區及其他山區有局部短暫雷陣雨,南部地區及中部以北山區有局部大雨發生的機率。氣象署指出,週日至下週二太平洋高壓減弱,午後雷陣雨範圍擴大,週日、週一午後西半部地區及東半部山區有局部短暫雷陣雨,大氣環境有利對流發展,中南部地區及北部山區有局部大雨發生的機率,雨勢有可能持續到晚上,週二除上述地區外,東北部平地也有局部短暫雷陣雨;隨著風向由東南風轉為偏南風,這三天除東南部地區及恆春半島有局部短暫陣雨外,週日清晨至上午中部以北沿海地區也有零星降雨,週二清晨至上午中南部沿海地區亦有零星降雨。氣象專家林得恩在臉書「林老師氣象站」發文指出,中央氣象署所屬台北測站的歷史高溫紀錄,是發生在2020年7月24日,當天所量測到的攝氏39.7度高溫。林得恩也說明,當時台灣飆高溫的4個主要原因,第1是太平洋高壓比較強,加上有沉降影響,累積熱量;第2是華南一帶有暖空氣往台灣方向吹,大範圍的暖平流支援;第3是因大台北盆地地形特徵,較不容易散熱;最後則是都市熱島效應加起來導致。林得嗯也表示,今年熱得特別早,6月初以來,每日續飆高溫,「大家來預測一下,台北測站今年有機會再刷新歷史高溫紀錄嗎?會不會衝破攝氏40度?讓我們繼續看下去,很快就會有答案!」
全台依舊炎熱!10縣市「高溫警示」進烤箱模式 周末午後雷雨下到晚間
天氣高溫炎熱,中央氣象署發布明(4日)高溫資訊,10縣市恐連續出現36度,周六前太平洋高壓勢力較強,各地晴朗多雲,次不過仍要留意午後雷陣雨,周日起午後降雨區域擴大,中南部、北部山區雨勢會延續到晚間。明日10縣市發布高溫資訊。(圖/氣象署提供)日頭赤炎炎,氣象署今下午5時30分發布高溫資訊,明日台北市、新北市、台中市、彰化縣、雲林縣、嘉義市、嘉義縣、台南市、高雄市和屏東縣都為橙色燈號,並有連續出現36度高溫的機率。另外在周六前,太平洋高壓勢力比較強,各地為晴到多雲天氣,由於環境風場以東南風為主,台東和恆春半島會有零星降雨,午後降雨以各地山區和嘉義以南為主,南部及中部以北山區則是有局部大雨發生機率。未來一周降雨趨勢 。(圖/氣象署提供)氣象署指出,周五到周日東南風繞流之後,跟中南部海陸風有輻合作用,因此清晨到上午,中南部地區有零星降雨,周日到下周二整體大氣環境有利於對流發展,午後降雨區域擴大,包括西半部、各地山區會有局部短暫雷陣雨,尤其周日、下周一,中南部、北部山區會有局部大雨發生機率,降雨情形可能延續到晚上。氣象署並表示,下周二高壓逐漸往東退減弱的趨勢,環境風場轉吹偏南風, 清晨到上午中南部沿海仍有零星降雨。至於下周三環境吹西南風為主,各地晴到多雲,午後雷陣雨主要集中在中部以北、宜蘭花蓮和各地山區,清晨到上午中南部因為海陸風輻合作用有零星降雨,並受西南風影響,台東地區有焚風發生機率。至於未來一周的溫度仍呈現高溫炎熱的強況,各地普遍來到33至36度,大台北地區因為熱島效應,加上中南部近山區海風調節不易,溫度會更上看37度。近期高溫趨勢。(圖/氣象署提供)
熱爆7月!冷氣逼出用電「4118萬瓩」新高峰 台電備轉容量率仍有16.86%
由於夏季全台熱島效應加溫帶動用電量上升,台電原本預測7月中下旬用電會到4119萬瓩新高,沒想到7月才第2天,下午1時52分時的尖峰用電就來到4118萬瓩,不僅打破前年紀錄,也提前逼近目標量。台電表示,雖然因為天氣太熱讓用電量提前創高。但因光電發電量也創紀錄量,加上日前大修的發電機組都已順利回來,白天備轉容量率仍有16%,供電充裕,夜晚尖峰雖滑落,但也有7%以上。據《中央社》報導,2日下午1時52分,台電記錄瞬時負載達4118萬瓩,超越2022年7月22日的4074萬瓩紀錄,改寫歷史新高。台電說明,原因是天氣太過悶熱,民眾普遍使用空調推升整體用電量,因此數據提前逼近台電原預估的今年尖峰負載4119萬瓩。不過台電官網顯示,今天最大供電能力為4733萬瓩,備轉容量率為16.86%,備轉容量燈號亮綠燈,代表系統供電餘裕充足。夜尖峰則以備轉容量280萬瓩作為準備,相當於3台核三1號機的裝置容量,夜尖峰備轉容量率維持7%。對此,PTT鄉民發起熱議論:「備轉容量率16.86%太穩了吧?」、「穩了,冷氣不能停」、「用越多備載越多,厲害了」、「大家冷氣放心開喔!」但也有人表示,「我是怕你又停電松鼠不夠用」、「又創新高了,世界怎麼跟得上台灣」、「花了多少錢買電怎不說」、「電很充足夏季幹嘛漲價,怕我們吹冷氣嗎?」
14縣市「高溫警戒」一早就熱斃! 專家曝5可能原因:狀況將更加惡化
一早就熱斃!中央氣象署指出,今(25日)雲林縣為紅色燈號,有連續出現38度極端高溫的機率。屏東縣為橙色燈號,有38度極端高溫出現的機率;另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新竹縣、臺中市、彰化縣、南投縣、嘉義市、嘉義縣、臺南市、高雄市、花蓮縣為橙色燈號,有連續出現36度高溫的機率。對此,氣象專家林得恩也指出,一早就這麼熱可能有5個原因。台灣大學大氣科學博士林得恩今稍早在臉書粉專《林老師氣象站》發文指出,本週天氣仍在熱爐強勢的影響下,高溫炙熱。而且,熱的時間提早,幾乎一早的氣溫就上到攝氏30度或以上;熱的範圍也變大,全臺1/2到2/3以上縣市日最高溫都在攝氏35度或以上。林得恩認為,從氣象學的角度來看,一早就這麼熱的可能原因:太平洋高壓軸線西伸或壟罩:由於高壓本身是下沉氣流,它不但不利於雲系發展,且有如鍋蓋一般,穩定將熱悶住在所影響的區域範圍內。當清晨的太陽輻射到達地面,甚至還會有下沉增溫的效益。夜間輻射冷卻不足:夜間大氣層和地面散發的熱量不足,導致地表溫度在夜間降溫相當有限。當清晨太陽輻射一出現,在熱量堆存的作用下,更快使得地面氣溫增高。都市熱島效應加成:在城市地區,建築物、道路等人工結構吸收並儲存大量白天的熱量,夜間釋放出來,使得城市溫度較高。這就是所謂的都市熱島效應,尤其在夜晚和清晨的增溫效果顯著。季風和風向的影響:季風和風向也會影響溫度變化。如果清晨吹來的風是來自於較溫暖的海洋或其它高溫地區(諸如:南風或西南風),則易導致早晨氣溫偏高。氣流太過穩定:當受太平洋高壓西伸或壟罩時,環境大氣層相對穩定,空氣的對流活動減弱,近地面混合層沒有顯著作用,熱量就難以從地表散發出去,這也會使得清晨的溫度較高。林得恩也示警,綜合以上因素,一早氣溫就很熱的現象,是一種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而面對現今全球暖化日益加劇下,狀況將會更加惡化,「我們必須謹慎認真來面對,並思考有效具體的因應對策。」本周天氣預報方面,氣象粉專《天氣風險 WeatherRisk》分析師歐宗學指出,今天太平洋高壓勢力還是稍弱一些,但環境風向稍微改變,轉為偏南至東南風,迎風面南部及東南部地區有局部短暫陣雨,午後依然有旺盛的熱對流雲系發展影響,預估降雨熱區會比較偏向中北部地區,要留意有局部大雷雨帶來短時強降雨的機會,在戶外空曠地區聽聞雷聲時要盡快進入室內躲避。歐宗學提醒,跟昨天一樣,部分地區的雨勢也可能持續到夜間才逐漸停止。還沒有下雨的時候仍然要注意高溫,氣象署持續對全臺大多數地區發布高溫警示,有連續出現36度以上高溫或是達到38度極端高溫的機會,戶外長時間活動務必記得防曬及多喝水,以免遭受熱傷害。至於週三到週四(26日至27日)方面,歐宗學表示,太平洋高壓勢力增強,依然是高溫及午後雷陣雨的天氣型態,但熱對流雲系發展影響的範圍有縮小趨勢,主要的降雨熱區轉移到山區附近,仍然要留意可能有局部較大雨勢影響,尤其是在山區或溪谷河床遊玩要特別注意下午時段的天氣變化。歐宗學續稱,週五到週末(28至30日)期間,太平洋高壓勢力再度減弱,逐漸轉為西南風環境,迎風面中南部地區可能有海上對流雲系發展移入帶來零星短暫陣雨,尤其是早晚時段發生的機率會比較高。午後在臺灣本島仍然會有熱對流雷雨,各地山區及中部以北、東半部地區都有降雨機會。由於西北太平洋地區暫時都還沒有熱帶擾動發展,大氣環境也沒有顯著變化,臺灣附近大致都是處在太平洋高壓勢力邊緣的環境中,風向以偏南風為主,有時會轉為西南或東南風,因此歐宗學指出,未來1週這種高溫及午後雷陣雨的天氣型態還要持續下去。
都市熱島效應加劇…高溫區「基隆延伸至桃園」 專家示警了
近幾年全球高溫不斷破紀錄,台灣也一片熱爆,許多縣市都超過36度,體感溫度更是飆破40度。專家觀察,這現象和東京都熱島蔓延60公里的狀況類似,更坦言已後要降溫會更加困難,因此每年的夏天,就將是「餘生最涼」的夏天。BCLab結合中央氣象署測站和研究團隊的測點數據,繪製6月22日中午12點的氣溫分布,台北盆地中央的萬華區為攝氏36.9度、士林區37.3度,最低溫為大安森林公園的34.9度,敦南林蔭道附近的氣溫也較低;都市由於熱島強度,高溫區和低溫區的溫差為2.4度。台北萬華測得36.9度。(圖/翻攝自都市退燒臉書)據《中央社》報導,成功大學建築系特聘教授暨規劃與設計學院副院長林子平指出,台灣和桃園可能蓄熱的原因不盡相同,但這些熱源聚在一起,就很難再散熱。例如北市萬華區是地屬地窪、信義區則是過度開發,桃園熱區主要出現在河谷地形。研究發現,世紀末極端高溫的情況可能出現在大台北盆地,但就增溫幅度,桃園河谷是最高的地方,包括桃園區、中壢區都是高溫潛勢的區域。林子平提到,台北盆地普遍高、低溫區的溫差在2.5度左右,過去也曾出現3.5度的溫差,目前的高溫區域已從基隆、汐止、萬華等一路延伸到桃園。林子平分析,散熱困難可能導致降溫時間更短,夜間溫度降不下去,隔天高溫又再累積,變成熱的循環。而對照往年的研究時間,今年熱的情況也提早,過去大約7月才出現類似現象,但今年已經往前到6月。因此,每年的夏天,都將是餘生最涼的夏天,居住在都會區中,將同時承受氣候變遷及都市熱島的雙重熱壓力。
台北測出37.9度高溫!市府發布今年首次熱浪通報 10局啟動因應措施
近日氣溫攀升,各地高溫炎熱,氣象署也於今(22)日對12縣市發布高溫燈號,而台北市政府也發布今年首次熱浪通報,啟動熱浪預警機制,相關單位動員執行各項高溫應變措施,以減輕台北市民受到高溫的負面影響,並提醒民眾應注意室外防曬與室內通風,避免受到熱傷害。氣象署指出,今日各地高溫普遍為33至35度,其中大台北盆地、桃園、中南部近山區及花東縱谷溫度可能再更高一些,感受上相當炎熱,其中台北士林的社子測站於上午10時測出37.9度高溫,也是截至今日11時的全台最高溫。氣象署於今日發布高溫燈號,台北市、彰化縣、南投縣、雲林縣、台南市、高雄市、屏東縣為橙色燈號,有連續出現36度高溫的機率;新北市、桃園市、台中市、嘉義縣、花蓮縣為黃色燈號,氣象署也提醒民眾,避免非必要的戶外活動、勞動及運動,注意防曬、多補充水份、慎防熱傷害。室內保持通風及涼爽,建議採取人體或環境降溫的方法,如搧風或利用冰袋降溫等,要多關懷老人、小孩、慢性病人、肥胖、服用藥物者、弱勢族群、戶外工作或運動者,遠離高溫環境。北市府也指出,隨著全球升溫趨勢,高溫發生的頻率漸增,且持續的時間也愈來愈長,台北盆地中央因地形下凹,導致容易蓄熱、散熱不易,為因應城市熱島效應的高溫情形,北市府自105年建立熱浪預警機制並納入地區災害防救計畫,並參照中央氣象署發布之高溫資訊,黃燈時注意警戒,以橙燈及紅燈作為熱浪預警標準,通報相關局處啟動高溫因應措施。環保局表示,市府因應高溫共通報10個局處啟動相關因應措施,包含環保局以回收水執行高溫道路灑水工作;公園處進行公園綠地植栽澆灌,以調節都市微氣候;勞動局進行戶外工作者的勞動檢查,社會局啟動獨居長者關懷服務,以照應易受熱危害的高危險群;教育局進行預防熱傷害宣導,通知各級學校調整戶外課教學地點;衛生局及市場處加強衛教宣導及緊急醫療、輔導食品業者及市集、攤販集中場所食品安全宣導;水利處及衛工處操作截流設施及污水處理系統,提升河川自淨及涵容能力;消防局整備緊急救護,以因應各種緊急救援情況,以降低高溫帶來的潛在危害。環保局提醒民眾,當發生高溫情形時,應儘可能待在通風良好或有空調的室內,無空調設備的室內則應打開門窗並使用電扇,防止悶熱對健康造成危害,尤其是家中有老人或幼兒者要特別注意。此外,減少戶外活動及勞動,避免劇烈運動,若需外出應做好防曬措施,儘量待在陰涼處所和減少長時間室外體力活動。不論在室內或室外,記得隨時補充水分,倘身體有不適的狀況出現,如體溫升高、輕微的噁心、頭暈、頭痛、耳鳴、全身無力等徵狀,可能是熱傷害的徵兆,隨時留意身體狀況,若有不適應立即休息、補水,如症狀持續應尋求醫療協助,以免發生熱傷害。
211人熱死!印度連日近50度高溫 熱到「蚊子都消失了」
印度近期遭遇嚴重熱浪侵襲,5月29日以52.9度高溫寫下印度有史以來最熱紀錄,雖然事後證明測算有誤,比真正溫度高了大約3度,但連日逼近50度的高溫,也為當地民眾的日常生活帶來了巨大的挑戰;不僅日常供水嚴重受限,截至目前為止,印度全國因炎熱死亡人數也上升到211人。在新德里,當地政府因乾旱缺水限制日常供水,許多地區將供水量從每天兩次減少到一次。當地居民稱,運水車是唯一的供水方式,而且運水車來的時間不固定,誰也說不準水什麼時候會來。以往,印度在4月至6月通常較為炎熱,待7月季風降臨後會有明顯的降溫作用。不過據統計資料顯示,在過去10年間,印度4至6月的氣溫變得越來越熱。據陸媒《第一財經》報導,生活在德里首都圈的印度金德爾全球大學教授黃迎虹向記者表示,近20多天來,基本是過了上午10點,氣溫就會升到攝氏40度以上。高溫大幅提升了對水電的需求,讓印度的基礎設施面臨嚴峻挑戰。「氣溫接近了人類生存極限,就連蚊子都受不了。」黃迎虹表示,他居住的社區周邊有農田,以往一到傍晚會有不少蚊子聚集,不過隨著高溫的出現,無論是在室內還是室外,都不見蚊子的蹤跡。高溫對印度民眾的作息也產生了影響。黃迎虹必須每天10點前就趕到學校,不然就要忍受在40度以上的陽光下行走。不過就算走進空調房間,從高溫中冷卻下來也需要時間,所以很多人選擇喝一些冰水降溫。氣候變暖是印度此輪高溫的主因。根據科研機構的說法,此次席捲印度的熱浪為「30年一遇」級別,但由於全球變暖,這種程度高溫出現的可能性增加了約45倍。與此同時,都市的「熱島效應」也是「幫兇」。印度環保組織「環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協會」創始人瓦希斯塔(Akash Vashistha)表示,高溫雖然是印度近來的典型天氣,但在德里等城市,熱島效應將熱量困在低層大氣中,顯著提高了環境溫度,讓大都市的溫度明顯高於周圍地區。黃迎虹對記者表示,連日的高溫給印度的基礎設施帶來了很大的考驗。他說,印度空調普及率並不高,但已經給電力供應帶來很大的壓力。他所居住的社區就遭遇到限電,雖然社區自行備有發電機,但只能滿足基本用電需求,無法提供空調所需的電量,讓夜晚難以入眠。對於在夜晚睡眠時段停電,印度電力公司解釋,在高溫的推動下,印度在5月30日創下了全新的最高用電紀錄,然而日落後太陽能發電停止了運作,因此產生巨大的電力缺口,不得不加以限電。持續多日的高溫還趕上印度長達7周的大選。5月25日和6月1日,印度大選分別舉行第六階段和第七階段的投票,眾多選民頂著酷熱前往投票站排隊投票,許多民眾在投票隊伍中暈倒。而據新華社報導,光北方邦6月1日投票期間,就有至少33名選舉工作人員因中暑而死亡。
氣候變遷報告出爐!全球暖化嚴重「台灣夏天恐達7個月」 3縣市被淹
集結臺灣氣候變遷科學及調適科研諸多學者戮力完成之新版氣候變遷科學報告,於今(8)日假交通部中央氣象署國際會議廳舉辦《國家氣候變遷科學報告2024:現象、衝擊與調適》公開說明會,也是氣候變遷因應法通過後,由國科會和環境部首度聯合公開發布之科學報告。會中由國科會副主委林敏聰、環境部次長施文真以及氣象署署長程家平開幕致詞。本次說明會計有國家調適行動業務相關部會、各縣市政府以及關心氣候變遷調適議題各界共約680人參與。《國家氣候變遷科學報告2024:現象、衝擊與調適》由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許晃雄以及中央大學水文與海洋研究所教授李明旭擔任主編。2位主編於會中說明科學報告費時1年半的編撰流程以及科學關鍵重點。科學報告提到,如果全球暖化無法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臺灣的夏天可能長達7個月,高溫超過36°C的天數將增加75天,除了增加人體健康威脅與都市熱島效應外,水稻、玉米重要糧食作物與畜牧產量皆因高溫影響而減少,海水的升溫也會影響漁獲與養殖漁業;在生態影響上,天然森林面積適合生長的海拔高度將提高173公尺,面積將大幅減少。科學報告也顯示,全臺用水相對敏感的春季,其連續不降雨日數越來越多,豐枯水期的差距增加,乾旱事件的強度及頻率會提高;極端暴雨將成為新常態,現在50年才發生的極端降雨事件,未來可能每10年就發生一次;未來侵臺颱風個數受暖化影響,數量將變少,但颱風的風速與降雨會有增加趨勢,對臺灣的水資源管理與災害風險都會造成影響。海平面上升幅度相較於臺灣既有堤防之防護,影響相對不直接,但加上颱風暴潮影響,仍會造成部分沿岸低窪地區排水困難與淹沒面積增加。此外,在暖化2°C的情境下,海平面上升將導致海岸溢淹面積增加,其中以雲林縣(4.3%)、台南市(3.29%)、基隆市(2.26%)為前3,新北市則居第4,淹沒面積達1.5%。2位主編強調,此報告內容為收錄與參考國內外科研成果,為科學研究階段性成果之彙編,然而氣候變遷科研正快速發展中,建議各界仍須持續關注相關國內外科研成果之更新與發展。同時,此科學報告也反應了科學社群對於現階段國家推動調適工作的期許,期許國家在氣候治理上,除了政府部門現積極推動淨零減碳工作,也應加強重視因應水資源、農漁業、生態系統國土規劃、人體健康在未來降雨不均、熱浪、海平面上升等衝擊下之調適工作,也期待科學資訊的彙整對調適政策的研擬與推動有所助益。
批「非核家園」有違國際趨勢 侯警告政策錯誤更禍國殃民
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8)聲明,為了達到「淨零碳排」,2050年全球核電產能要提升為2020年的3倍,並且獲得美日等國支持。對此,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今天受訪時也痛批,「錯誤政策不但比貪污更嚴重,還會禍國殃民!」,質疑賴清德的非核家園,不但跳票,更是跟國際當前「以核減煤」的趨勢,完全背道而馳,看不到政府具體能源政策,只是不斷髮夾彎,不但讓台灣人民的健康受到傷害,更嚴重衝擊台灣的經濟產業競爭力,是在害台灣。侯友宜表示,賴清德說「所謂光電會引發熱島效應,是為了政治利益在對光電貼標籤」,凸顯賴清德離人民太遠了,還對民眾的痛苦無感,如果賴清德有到七股實地看看,就會知道綠電不但對台南鄉親的生活環境造成衝擊,更對生態造成嚴重破壞。侯友宜說,他多次到訪台南,每到台南一次,就有民眾反映,住家距離光電板只有幾十公尺,就像一個太陽,變兩個太陽,熱到無法居住。也有年輕人陳情,光電板破壞良田、漁塭,魚都不能養了,更嚴重的是,這還牽涉到許多弊案,不然怎麼會引發學甲88槍?這都是台南鄉親眾所皆知的事,但就只有賴清德不知道,國民黨絕不反對綠電,但堅決反對,綠電對人民造成危害。針對賴清德還加碼指出,國民黨質疑開放十萬印度移工根本是假消息,但侯友宜反批,賴清德陣營謊稱開放千萬陸生來台就業,這才是真正的說謊造謠,他已經說得很清楚,大陸人士來台,一切依照現行法規規定,不會有調整,反觀對於開放印度勞工來台一事,勞動部自己都已經證實,要跟印度簽屬MOU,10萬名移工也是引述國際媒體彭博社的報導,誰說的才是事實,非常清楚。此外,針對賴清德說國民黨斷章取義葛來儀要求凍結民進黨台獨黨綱的發言,侯友宜也重申,確保台海穩定和平,是國際友人最關心的重要議題,賴清德支持台獨,讓全世界及人民感到非常恐慌,這是不爭的事實,但民進黨只要到了選舉,說法就騙來騙去、轉來轉去,他呼籲賴清德必須要站出來,好好把人民的疑慮說清楚,尤其賴自稱務實的台獨工作者,究竟會不會引發戰爭?對於賴清德指控中國大陸企圖扶植「親中政權」,侯友宜也說,民進黨看來,應該是選到沒招了,連侯友宜這種一輩子顧台灣的「台灣土雞」也要抹紅,現在還企圖用政治黑手介入選舉,實在沒有必要。
擺爛後花園2/糾正北市府損人民財產權20年 居民質疑:政府民代配合財團圈地
台北關渡平原限建數十年,「不徵收、不開發」就連監察院都看不下去,即使在調查後提出糾正,然而市府就是沒經費徵收,案子一直耗著不解編,難怪居民都質疑政府和民代都在配合財團「圈地」。關渡平原因有自行車專用道,每逢假日,車迷扶老攜幼,全家前往當地遠離都市塵囂。但若再深入自行車道後方區域,景觀卻為之一變,散落的工廠、民宅,屋況都非常老舊,磚瓦老房因漏水加蓋了醜陋的鐵皮,即使早年興建的水泥農舍,也因年代久遠、外觀已呈現嚴重壁癌,農地旁鄰屋間道路狹窄不平,有些老屋屋前明明有寬廣空地,但因為被限建,只能繞路才能進入屋舍,令人不敢相信「首都之肺」盛名背後真實面貌。原本是北市重要稻米產區的關渡平原,隨著農業沒落、工業興起,當地又有焚化爐,導致農地及灌溉用水有被污染的疑慮,當地居民因此建議應鬆綁限建。圖為頗受親子歡迎的關渡稻米節。(圖/翻攝關渡那麼田臉書)當地老農民宋發喜今年雖90歲,從中年反限建到白髮,是居民眼中精神領袖,已在當地務農80年,操著台語,舉凡關渡平原開發的歷史、限建,法令如數家珍。他也是「禁建令」受害者,其農舍前原本是占地廣大土地,前幾年關渡水稻傳出灌溉水、土地有污染疑慮後,農業沒落,他改種有機蔬菜、玉米、咖啡、西瓜等經濟作物,剩下空地就改建簡易倉庫,讓附近業者存放雜物。但倉庫日前發生大火,受限柯P「納管」限建令,再重建難度、成本都相當高(要找建築師規劃送審,消防設備比照八大行業需花數十萬),但他說不會被逆境打敗,已在思考轉型,找資料引進新農業技術做「魚菜共生」。 「政府保留地早過25年法定期限,應予廢止,監察院在民國102年亦提出糾正,指都市計畫保留地若長達三、四十年不取得,就是傷害人民生存財產權,為何關渡平原仍不開發也不徵收?至少也要適度放鬆屋體整修限制。」宋發喜不解的說。他回憶,早年關渡平原未限建前,農地價格相對便宜,買農地想務農的人不少,隨著農業沒落、工業興起,歷任市長又都將關渡平原視為「最後素地」,慢慢的只限建,不依法徵收。但農舍被限建,對地主很麻煩,傳出有大財團暗自遊說地主賣地,近年更有陰謀論,指政府只限建、不開發、或提各種低價徵收替代方案,就是為配合財團方便圈地,待農舍日益毀壞,老農全數凋零,該區才會解除限建,他雖不信是真的,但看到官員還在開2038年的當地建設支票,也不禁滿腹狐疑。「柯市府、中央聯手將關渡平原劃成國保四行水區,很奇怪」。宋發喜說,早年關渡平原水利設施差,大家怕新北瑞芳山區若下大雨,流入關渡平原淹水,但他曾親自建議時任台北市長的前總統陳水扁,在關渡平原多設臨時抽水站,阿扁首肯,再加上基隆河圓山子分洪道整治在2005年完工,關渡平原再也沒大水災。關渡平原號稱「北市之肺」,北市議員張斯綱主張適度解除限建與修繕,保留保育區、採低密度開發,兼顧「降低北市熱島效應」及「活化經濟」的雙重目標。(圖/北市產發局提供)他說,被淡水河、基隆河包夾的社子島開發引起朝野議員關切,柯市府及中央挺鬆綁可開發,反觀地勢高的關渡平原卻被提報行水區,「但水往低處流,哪有同條河流,下流地勢低處可開發、上流地勢高處卻反變成行水區的道理?水要流向哪?」宋發喜不解的問。當地住戶C女士則說,居民多年向市府陳情期盼解編公園用地、鬆綁限建,讓市府居民雙贏,但未獲解決,居民曾以「八仙(里)社區發展協會」名義請立委吳思瑤幫忙,但吳辦回覆「發展協會不能代表多數人意見、請先完成居民連署」。C小姐說,後來她們卻從北市府公開記錄「關渡平原整體發展方案推動歷程」中赫然發現,吳思瑤及議員林瑞圖在民國108年8月12日,曾在市府市長會議室針對承德路六段車商商圈的處理進行協調,居民雖不知協調結果為何,但在中央公布國土規劃法分區後,原被劃為農業區(都市計畫)的承德路六段商圈就因「商業聚落已成」,被改劃成能開發的「城鄉一」(國土規劃法),但承德路七段卻從公園保留地(都市計畫),加碼劃為限制更嚴格的「國保四行水區」(國土規劃法),讓居民感嘆「人單勢孤」,只能期盼市長蔣萬安實際走訪當地,聽聽居民心聲,別再延續有問題的政策。
都市熱島效應加劇 北市夏季均溫破30度
台灣高溫不下,都市熱島效應已對人的健康產生嚴重危害,在外頭高溫和室內冷氣的交互影響下,越來越多人發作氣喘、頭暈、血壓不穩定等,造成許多人的不適。專家表示,台灣地處於高溫高濕的副熱帶地區,因此增加遮蔭與通風都是很重要的降溫措施,而都市中增設水景、噴泉、噴霧也能透過蒸發作用來達成局部降溫的效果。根據氣象局統計,以熱島效應最嚴峻的台北市為例,台北市最熱的6月、7月歷史均溫為29.2度,而近3年即2020年至2022年,6月、7月平均溫度為30.7度、29.8度及29.48度,均超過歷史平均值。「都市熱島效應」為城市區域相較於周邊地區溫度明顯升高的現象,導致城市內部溫度上升,對人們的生活和環境造成不利影響。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謝英士表示,都市熱島效應、氣候變遷等都加劇了社會的不平等,以未來電價調漲為例,有經濟壓力的民眾為了省電費而不吹冷氣,但忽略高溫帶來的熱傷害,嚴重者甚至喪命,也因此關乎基本人權的「健康環境的權利」必須被重視。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理事長陳憲政表示,談到氣候變遷都會談到氣候難民,例如看天吃飯的農民,其他還包含移工、中低收入戶等。這也是為何有專家主張應該收碳稅,如果是碳稅,就可以用這些錢補貼中低階層民眾在氣候危機下的損失,這也是在極端氣候下改善社會不平等的方式之一。銘傳大學都市規劃與防災學系副教授石婉瑜表示,為減少熱傷害,可整備社區型的「納涼所」公共空間,這些場所可以是社區活動中心、圖書館、車站、捷運地下道、有意願的超市與便利商店等,為民眾提供降溫場所。
10萬年最熱1/台灣高溫紀錄「這6城市包辦」 最危險時間出爐!加倍「燒」恐致命
根據《CNN》日前報導,今年恐是地球10萬年來最熱的一年。台灣自7月以來連日高溫,約在攝氏34~36度之間,高溫紀錄由台北、新北、台東、台中、新竹、金門6個城市包辦,專家直言「8月更熱!」「一天24小時都有中暑風險」,尤其要注意下午1~2點,此時「太陽熱」加上「輻射熱」更具致命性。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研究員龍世俊也分析近20年健保數據,指數達「注意」時,熱傷害急診人數成長8成,「警戒」人數增加1倍。全球飽受熱浪折磨,日本東京一日破百人中暑急救,希臘雅典竄出野火,美國加州死亡谷更出現飆破攝氏56度的可怕高溫,打破90年來氣象觀測史上最高紀錄。7月17日,台灣一名78歲男子前往富基漁港海邊採草藥,採到一半時中暑昏倒,送醫前就已死亡。據《CNN》報導,7月以來全球日平均氣溫已3度打破紀錄,根據伍德威爾氣候研究中心(Woodwell ClimateResearch Center)資深科學家佛朗西斯(Jennifer Francis)表示,從樹木年輪、珊瑚礁等狀態推測出數千年的氣候數據,估算現在恐怕是地球10萬年以來最熱的時候,主要原因是氣候變遷、再加上聖嬰現象所致。台灣也無法倖免,觀察氣象局資料,過去平均2~3年才會有一個夏天飆破38度,但近10年縮短為每隔1到2年,就會出現一個飆破38度的夏天,且「更早開始熱」,5月4日台南市北寮就創下今年第一個高溫紀錄38.8度。進入7月後,台灣每天都有10多個縣市發出高溫警報(36度以上),氣象局指出,台灣已進入夏天以來最大規模的高溫天氣,持續時間長、且影響範圍大。觀察氣象局資料,可以發現近年來的夏天愈來愈常飆破38度,而且更早開始出現高溫,今年甚至在5月初就測得38.8度。(示意圖/周志龍攝)查閱氣象局自1971年以來的高溫紀錄,2020年7月25日大武站、2004年5月9日臺東站觀測到40.2度,是有氣象紀錄以來的最高溫紀錄,其他還包括2020年7月26日大武站的40度、2004年7月1日的台中站39.9度、2023年5月6日大武站的39.7度。綜觀近52年的高溫紀錄,前30名全由台東、台中、台北、新北、新竹、金門所包辦,其中台東不僅囊括前三名,還佔了17個名次,主要原因是焚風現象所致。而台北、新北也佔7個名次,除了人為排放熱源多的都市熱島效應之外,也因為盆地地形難以散熱通風。中國附醫健康醫學中心副院長林文元表示,「以前都認為早上10點到下午2點比較熱,但現在溫度實在太高了,我認為只要有陽光就要小心!」中醫大新竹附醫中醫師王禎佑則提醒,對老人、嬰幼童等危險族群來說,其實24小時都需要預防中暑,隨時都要注意補充水分與散熱,但最危險的時間點就是下午1~2點左右,因為此時太陽熱與輻射熱同時存在,兩種熱源相加之後更加可怕,一不小心恐怕會更快速的導致熱中暑、橫紋肌溶解等疾病,可能危及性命,最好避免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