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指數
」 中暑 熱指數 熱傷害 心臟病沸騰索命3/新研究「高溫讓失智中風更惡化」 夜跑不見得好!「輻射熱」更可怕
英國研究顯示,極端氣候下的高溫會影響大腦的神經系統,讓失智症、中風、偏頭痛等疾病更加惡化,甚至造成死亡。專家建議大熱天出門前先參考「熱指數」,再判斷是否適合外出活動。另外,除了白天,晚上也要慎防輻射熱,專家提醒夜跑仍有中暑風險,一旦輕忽恐會危及性命。根據彭博社報導,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研究人員審查了332份報告,探討環境對19種神經系統疾病的影響,包括阿茲海默症及其他形式失智症、偏頭痛、中風、憂鬱症、多發性硬化症和腦膜炎。研究結果顯示,天氣以不同的方式影響每一種疾病,但在大多數情況下,會引發較高的患病率或導致病情惡化。例如,隨著溫度升高,死於中風和失智症的風險會增加,憂鬱症等許多精神疾病的死亡率也會上升,偏頭痛、多種精神疾病和多發性硬化症相關的住院治療也會增加。上述研究已發表於《刺胳針神經醫學》(Lancet Neurology)期刊。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神經病學研究所教授西索迪亞(Sanjay Sisodiya)說:「大腦必須維持在一定溫度範圍內才可正常運作。如果大腦患有疾病,那大腦的體溫調節能力就會受損。」她同時提醒,氣候變暖對大腦的損害已經慢慢發生。中國附醫健康醫學中心副院長林文元表示,「以前都認為早上10點到下午2點比較熱,但現在溫度實在太高了,我認為只要有陽光就要小心!」三軍總醫院中暑防治中心主任朱柏齡則提醒,夜間也要當心輻射熱導致中暑。輻射熱是指地面、建築物吸收太陽輻射後散發出來的熱能。朱柏齡分享,曾有一名50多歲跑者,參加大佳河濱公園夜跑,晚上6點開跑,結果快到終點時突然昏倒,送醫時體溫41度呈現昏迷、多重器官衰竭,10多個小時後才甦醒,結果他完全不記得自己有去路跑。什麼時候適合在戶外運動?專家建議先參考「熱指數」,另外也別以為夜跑較不會中暑,輻射熱的恐怖往往突如其來。(圖/報系資料照)朱柏齡說,夜間溫度雖然比白天低,但柏油路白天時吸收大量熱氣,晚上時這些輻射熱再散出來,所以還是非常悶熱,建議清晨5~6點時運動比較好。另外,門診中也時常出現到溪邊戲水而中暑的案例。朱柏齡表示,同樣是輻射熱作祟。「如果溪邊有很多石頭,而且都是乾地的話,反而會吸收輻射熱,一旦反射上來反而溫度會更高。」朱柏齡建議可從「熱指數」來判斷適不適合外出活動,熱指數是綜合溫度、濕度、輻射熱等數據計算,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建制有「高氣溫戶外作業熱危害預防行動資訊網」https://hiosha.osha.gov.tw/content/info/heat1.aspx,可以查詢全台不同區域即時的熱指數,用顏色區分,黃色代表容易疲倦、橙色代表可能熱衰竭與筋攣,時間太長時間會中暑、紅色代表中暑高,不適合運動,建議要進行戶外活動時,可先上去查詢相關資訊。
高雄14歲棒球少年熱訓身亡 教練過失致死判刑4個月緩刑2年
高雄市某國中棒球隊的訓練場上,2021年9月發生一起令人痛心的悲劇,14歲國三生黃姓少年為了準備青少棒比賽,進行高強度訓練時,因中暑倒地,最終不幸離世,日前,法院對此案作出判決,球隊總教練與助理教練分別被判處過失致死罪,並緩刑2年。2021年9月20日上午9時,正值高溫時節,棒球隊在勝利棒球場進行備賽訓練,當日氣溫達到31度,相對溼度71%,綜合溫度熱指數(WBGT)達到32.1,處於需注意警戒的水平,然而,訓練強度未因此減弱,球員們進行折返跑和繩梯訓練,外野與內野守備訓練輪番進行,若有球員守備失誤,全隊需在本壘板至全壘打標竿間折返跑,距離達180公尺。據悉,黃男,身高155公分、體重80公斤,屬於中度肥胖體型,是中暑高危險群,訓練期間,多次因其他球員的失誤而需進行折返跑,累計跑至少1800公尺,過程中甚至因不適在一壘休息室旁嘔吐,卻未能引起教練重視,繼續訓練,訓練結束後,黃生因中暑體力不支倒臥教練室門口,接續出現抽筋、嘔吐等症狀,最終失去意識,雖被緊急送往義大醫院搶救,但12天後因多重器官衰竭宣告不治。檢方調查認為,黃男體能狀況和反應已顯示不適合再進行訓練,2位教練未能及時察覺並停止訓練,最終導致悲劇發生,總教練呂姓男子和助理教練盧姓男子,因此被起訴《過失致死罪》。在庭上,總教練辯稱,訓練時間安排是讓球員適應比賽時的氣溫條件,並強調訓練中提醒球員若有不適需立即告知,助理教練則表示訓練方式無過失,並稱2人已考慮到黃生的體能狀態,安排其在跑動需求較少的捕手位置,訓練前後也給予了適當的休息和補水時間。共同辯護人指出,2名教練已盡力顧及大部分球員的訓練需求,要隨時注意每個球員的生理狀況實屬不易,這更是制度和經費不足的問題,不能全責由教練承擔。法院審理後認為,當日氣溫和訓練強度已達危險程度,教練應更加注意防範球員中暑,儘管黃生未能主動告知不適,但教練仍有責任觀察並及時處置球員的身體狀況,由於黃生的身體狀況特殊,教練理應預見其無法承受高強度訓練。法官考量到教練未能即時察覺黃生的不適,但違反義務程度並非重大,加上2名教練與家屬已達成和解並賠償完畢,最終判處總教練呂男4月、助理教練盧男3月有期徒刑,得易科罰金,皆緩刑2年。此案仍可再上訴。
10萬年來最熱2/玩水也中暑?這種熱「悄悄鑽體內」 恐傷腦細胞智力退化
為避開地獄級熱浪襲來,竟有人在溪邊玩水時中暑昏倒,就連夏天夜間慢跑也會「斷片」,CTWANT記者就此採訪,多位專家指出,關鍵在於「輻射熱」,包括岸邊石頭或地面及建築物,吸收太陽輻射後散發出來的熱能,反射進人體後溫度更高,「如果持續時間過長,腦細胞甚至會被『煮熟』,永久受損造成智力退化。」根據衛福部統計,2012年熱傷害就診人次5萬8千人,2020年暴增到將近10萬人,熱傷害死亡人數也從10人增加到47人,今年7月統計至24日,熱傷害通報更高達556人次,已經是去年同期2倍。值得注意的是,熱傷害的個案中,有不少是因「消暑」活動而中暑。花蓮曾有一名男子到溪邊玩水,疑似中暑昏倒;近年也有許多人選擇夏天夜跑,沒想到竟然依舊中暑,三軍總醫院中暑防治中心主任朱柏齡受訪表示,原因出在「輻射熱」。輻射熱是指地面、建築物吸收太陽輻射後散發出來的熱能。朱柏齡說,「如果溪邊有很多石頭,而且都是乾地的話,反而會吸收輻射熱,一旦反射上來反而溫度會更高。」同樣的道理,夜間溫度雖然比白天低,但柏油路白天時吸收大量熱氣,晚上時這些輻射熱再散出來,所以還是非常悶熱,建議清晨5~6點時運動比較好。都市中的柏油路、車輛或建築物,都會散發輻射熱讓溫度更往上竄升,就算不是白天也同樣酷熱難耐。(示意圖/周志龍攝)朱柏齡分享,曾有一名50多歲跑者,參加大佳河濱公園夜跑,晚上6點開跑,結果快到終點時突然昏倒,送醫時體溫41度呈現昏迷、多重器官衰竭,10多個小時後才甦醒,結果他完全不記得自己有去路跑。這種類似「斷片」的案例並不少見,曾有一名59歲男子在豔陽下工作中暑昏倒,體溫飆到43.9度,搶救後雖撿回一命,但腦細胞猶如被煮熟般,男子目光呆滯、反應遲緩,問他今年是幾年,他竟回答民國79年。「熱中暑有6大危險族群,包括5歲以下嬰幼兒、65歲以上銀髮族、服用血管收縮藥物者、服用抗組織胺藥物者、肝腎疾病患者、肥胖者。」中醫大新竹附醫中醫師王禎佑說,中暑的原因就是水分不足與排汗調節不佳,上述這些族群的問題都在於無法順利排汗,身體自然不能降溫,就比較容易中暑,建議天氣熱時避免在戶外長時間活動,同時一定要多補充水分。「尤其是孩童更要小心,如果出現噁心、嘔吐等症狀,意識還清楚的話就要立刻補充水分,意識不清楚就要立刻送醫!」中國附醫健康醫學中心副院長林文元提醒,尤其夏天時千萬別留孩子待在已經熄火的車內,短短時間就可能發生憾事。朱柏齡建議父母帶孩子出遊時,準備開水與2條毛巾,若孩子中暑昏迷,父母除了叫救護車,第一時間務必把孩子移到陰涼處,盡可能灑冷水或泡冷水,再把毛巾沾濕後敷在身體上,不時替換,持續降溫到抵達醫院為止。朱柏齡建議可從「熱指數」來判斷適不適合外出活動,熱指數是綜合溫度、濕度、輻射熱等數據計算,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建制有「高氣溫戶外作業熱危害預防行動資訊網」https://hiosha.osha.gov.tw/content/info/heat1.aspx,可以查詢全台不同區域即時的熱指數,用顏色區分,黃色代表容易疲倦、橙色代表可能熱衰竭與筋攣,時間太長時間會中暑、紅色代表中暑高,不適合運動,建議要進行戶外活動時,可先上去查詢相關資訊。
防範熱傷害 立委籲:政府應保障戶外勞工
近日高溫不斷,嘉義傳出39歲瓜農在35度氣溫下工作,熱到猝死,對此,立委邱臣遠表示 ,極端氣候正嚴重威脅勞工戶外工作安全,勞動部應有保障戶外勞工的機制並主動稽查。邱臣遠指出,根據衛福部統計,今年7月份截至7月15日止,就有470人因為熱傷害就診,是去年同期的1.6倍。另外衛福部報告則指出,每年高溫季節,為發生熱疾病至急診就醫的高峰期,衛福部提醒經常於戶外工作的勞工,必需特別提高警覺及強化相關預防措施。根據求職網統計,目前有高達93.2%的勞工,認為政府應訂定高溫假,企業方面卻只有46.9%贊成;但對於高溫假是否應有行業與職務限制,則分別有53.3%的勞工同意與43%的企業認同。因此高溫假在勞資雙方的看法上,仍難以達到共識。邱臣遠表示,檢視現有勞工高溫保障規範,只有勞動部於108年訂定的〈高氣溫戶外作業勞工熱危害預防指引〉,並在今年6月份進行第一次修正,計算熱指數,並提出工作與休息時間的建議。不過專家表示,因為指引沒有強制性,加上沒有稽查,戶外勞工難獲保障。邱臣遠認為,面對高溫氣候威脅,政府應有保障戶外勞工的機制,並應加強稽查作業,提醒雇主落實相關規範,避免勞工免受熱危害。此外,勞動部也應進一步研議參考日本採行之WBGT指數,將綜合溫度、濕度、風速及輻射熱、工作服的影響也考量在內,更加完善保障高溫勞動者的權益。
公婆捨不得開冷氣…老公妙回「一句」 眾人大讚:兒子講什麼都可
炎炎夏日,許多人不吹冷氣真的受不了。而一名人妻說,公婆因為省錢不開冷氣,老公回嗆,往生去冰櫃吹,一天來還要5000元。對此,醫師也給出建議。作家黃大米在臉書上分享粉絲留言,人妻的公婆因為節省,捨不得開冷氣,老公妙回,「天氣很熱要開,不然等你們往生就要去冰櫃吹,一天還5000貴死了。」此文曝光後,網友紛紛留言「真敢講」、「兒子講什麼都可以」、「有道理,熱衰竭的情況住院,也很慘」、「只有兒子可以說啊」、「這挺狠的,一針見血」、「其實冰櫃沒那麼櫃啦」、「很敢講耶,我都說不出口」、「我之前的主管也不給吹冷氣,常常熱到頭暈想吐,忍了2年真的很怕有天會被熱死就不幹了」。據《ETtoday房產雲》報導,三軍總醫院中暑防治中心主任朱柏齡說,夏天熱傷害很常見,他曾遇過一名青壯年廚師,因為胸悶頭暈到藥局買藥,一測才發現血壓低,原來他在炎熱環境下工作有熱衰竭。朱柏齡呼籲,熱指數超過35,容易造成中暑,算法是氣溫+濕度x0.1,熱衰竭如果超過1天,可能會出現抽搐昏迷等症狀,嚴重會腎衰竭死亡。所以建議在高溫環境工作者,每20分鐘就要喝水,白天在家的長輩也要開冷氣,避免中暑。台電電力粉絲團也曾發文說,吹冷氣想省電,「溫度設定為26~28度+開電風扇就很涼,進出隨手關門,避免冷氣外流,需長時間吹冷氣,可改用變頻且能源效率1級冷氣。」
太熱了!國中生傍晚爬山「橫紋肌溶解送加護」 醫:緊急降溫才能救命
一名國中生7月8日傍晚4點和朋友相約爬山,傍晚6點多突然意識混亂、胡言亂語,就醫檢查肛溫已經41.4度,爆發急性腎衰竭、代謝性酸中毒以及橫紋肌溶解症,且肝指數也上升,立即降溫處理,目前國中生雖仍在加護病房,但狀況已好轉。雖然這名國中生已避開最熱的中午時段,選擇在下午4點爬山,但仍因中暑導致併發問題。三軍總醫院中暑防治中心主任朱柏齡表示,一起爬山的同學說患者在4點多就一直反應很累,一直到6點多開始行為怪異、手腳亂揮,就趕快通知父母,而且後來還只認識父母,不認識其他人。朱柏齡特別提到,雖然國中生爬山時是下午4點,但當時氣溫仍有36.3度,再以相對濕度50%和體感溫度42度來算,熱指數其實已經達到41.3度,一般超過40度就有中暑風險,而該國中生的背包也比較重,所以可能因此增加體力負荷。朱柏齡提醒,若遇到戶外型運動或運動型中暑的患者,可將患者泡在10~15度冰水中,每分鐘可降0.2度,若冰桶或帆布做成的水池僅足以容納軀幹,則可在四肢特別是鼠蹊部、腋窩、頸部敷冰毛巾,並透過不斷替換幫忙降溫。若手邊剛好沒有上述工具,也可先向患者噴水,再透過搧風、吹電扇等模擬排汗方法,讓水氣帶走體表溫度,旁人越早介入,患者活命機率就越大。根據衛福部統計,今年今年1月到6月已有956例熱傷害,創下3年來新高。截至今年6月30日,18歲以下族群因熱傷害就診89人次約為近3年就醫人次2.3倍。容易發生熱傷害的環境包括高溫悶熱的戶外,空氣不流通的室內,以及密閉的車廂裡。衛福部提醒,尤其幼兒因為身形小、新陳代謝速度快、體表水分蒸發速度較快,無形之間排汗量較大,再加上受限於語言能力與自理能力的關係,無法適時的攝取水分與休息擦汗;而較大的孩童則是在活動過程中,容易太投入而忽略高溫和身體缺水產生的不適,一旦發現身體或意識怪怪的,就可能出現熱傷害的症狀。除了儘量避開上午10點至下午2點的時段外出,穿著上以淺色與透氣材質的衣服為主;不論在室內或室外,適時適量的補充水分,避免瞬間大量的補充水分或冰水,且不以含糖飲料取代,保持人體所需的水分,避免脫水等症狀。
曼谷熱翻!體感飆破50°C 泰國熱浪引中暑危機
曼谷熱翻!體感飆破50°C 泰國熱浪引中暑危機後疫情時代已逐漸恢復旅遊潮,但若想要前往泰國旅遊,要特別注意近期掀起的氣溫熱浪。據泰國氣象部門稱,週四(4月6日)曼谷將成為該國最熱的地區,體感溫度甚至飆到50.2°C,前五熱的地區氣溫也均在40°C以上。泰國4月6日下午4時熱指數等值線圖,約一半的地圖被橙色覆蓋,而橙色代表熱指數超過41°C。(圖/泰國氣象局)雖然泰國整年都為炎熱高溫,但仍有雨季、涼季、熱季之分,而3至5月即為泰國的熱季,白天平均氣溫可能高達35°C以上。而該部門表示,在41至54攝氏度的室外久待將有導致肌肉痙攣和中暑的風險,嚴重者可能意識模糊、言語不清,身體甚至無法正常出汗,而政治大亨Chonsawat Asavahame更於上週四因中暑逝世,這也顯示了泰國高溫的危險性。除了持續的高溫之外,據泰國氣象部門預測顯示,之後泰國北部和中部地區可能遭遇惡劣天氣,預計週四至週日將會出現局部雷雨、強風和冰雹。高溫容易加速水分流失,為避免中暑脫水,在天氣炎熱的情況下,室外活動應控制在30分鐘以內,若沒有及時的幫助,中暑將會致命。當遇到中暑的狀況時,應盡快移動到陰涼處,除去多餘外衣並以冷毛巾擦拭身體,也可適度灑水替代,並需要大量補充水分及電解質,必要時仍須送醫求助。
濕熱天氣成各國選手大敵 東京酷暑讓奧運代表團大呼吃不消
在日本好不容易稍微壓制住疫情後,2020東京奧運於7月23日正式開跑,沒想到緊接而來的,竟然是「天氣」問題嚴重影響各國選手的發揮,近日東京的平均濕度達到七月的最高點,就連氣溫也居高不下,日前就傳出有選手因為不耐高溫而發生中暑情況,也有傳出選手因為炎熱的天氣、刺眼的陽光嚴重影響表現,炙熱的高溫燒灼著沙子,讓專業的沙灘盤球選手也無法忍耐。日本環境省提供的「熱指數(綜合溫度熱指數)」,共分藍色的基本安全、水藍色的注意、黃色的警戒、橘色的高度警戒與紅色的危險等5個等級,而根據目前資料顯示,許多奧運場館附近的天氣,都是列在黃色的警戒範圍中,甚至有部分場館的天氣被列為橘色的高度警戒。東京奧運場館部分多數天氣都十分炎熱。(圖/翻攝自環境省官方網站)根據《路透社》報導指出,如此濕熱的天氣,讓不少選手大呼吃不消。目前也傳出有選手因此中暑,俄羅斯射箭運動員斯貢博耶娃(Svetlana Gomboeva)就在23日的比賽中,因為無法承受當地的高溫而中暑昏倒,甚至一度出動擔架將貢博耶娃帶離賽場。而在貢博耶娃恢復意識後,又回到場上繼續比賽。貢博耶娃的教練波波夫(Stanislav Popov)在受訪時表示,其實在此之前就聽聞東京酷熱潮濕的天氣,他們也曾為此進行訓練,但沒想到即便如此,現場的狀況還是遠遠超越自己的想像。俄羅斯射箭運動員斯貢博耶娃(Svetlana Gomboeva)無法抵禦高溫而中暑。(圖/達志/路透社)根據《美聯社》報導指出,東京奧運的網球項目於24日正式開打,但當時賽場地氣溫高達34度,體感溫度甚至達到38度,如此炎熱高溫讓來自俄羅斯的網球女將帕夫柳琴科娃(Anastasia Pavlyuchenkova)大呼吃不消,他就在比賽過程中因為無法忍受高溫而一度叫停。除了氣溫問題外,炙熱太陽所散發出來的刺眼光線也是個嚴重的問題,德國女子網球選手巴特爾(Mona Barthel)在一場比賽中出現了10次的失誤,其中大部分原因是因為他比賽時身處在逆光的位置,而刺眼的陽光讓他無法看清楚拋起來準備擊發的球。俄羅斯網球選手梅德韋傑夫(Daniil Medvedev)受訪時表示,「我們來奧運是為了比賽拿獎牌的,不是來抱怨炎熱的天氣」,不過他也坦言,希望東奧官方能將網球比賽改到傍晚進行。根據《衛報》報導指出,其實就連沙灘排球項目的選手,都在抱怨著這炎熱的天氣,沙灘排球比賽場地是位於東京品川區的都立朝豐公園,但是連日的高溫,讓比賽場地的沙子因為高溫而發燙,就有沙灘排球選手抱怨沙子實在太燙,讓他們無法落腳,逼得主辦單位不得不定時網沙子上噴灑清水來降溫。沙灘排球場地的沙子實在太燙腳,讓選手無法忍受,東奧官方只能派人灑水幫沙子降溫。(圖/達志/路透社)
【夏天猝死潮4】自尋死路 高溫喝甜飲愈喝愈渴
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醫師陳玠宇說,許多人大熱天最愛喝冰涼飲料、手搖飲,自認為補充水分,而當熱指數達到高風險、危險等級時,如果還按照這樣的方式補充水分,就可能因此讓心臟病一觸即發。「流汗量很多時,身體處於缺水狀態,如果這時候喝甜飲,因為含有高糖分,對於血液來說屬於高滲透壓,無法補充細胞水分,所以會愈喝愈渴、身體更加缺水。」陳玠宇說,相較之下,運動飲料、白開水便屬於等滲透壓、低滲透壓,細胞可以順利吸收水分,才是正確補充水分的選擇。亞東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任吳彥雯提醒,心臟病患目前呈現「普及化」趨勢,也就是整體患者人數逐年增多,其中年輕患者更是明顯增加。陳玠宇則說,曾經收治過30初頭就爆發心肌梗塞的案例,所以年輕人千萬不要自恃身體條件好而掉以輕心。吳彥雯說,「只要天氣太熱,超過人體恆溫的攝氏37度就要當心,如果活動中如走路、運動時發現胸悶、喘等異狀,就要趕緊就醫。」醫師會再以心電圖、X光檢查是否有立即性危險,也許多一份留心,就能因此挽救自己的寶貴生命。(左)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醫師陳玠宇,(右)亞東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任吳彥雯。什麼是滲透壓?人體細胞內外有很多水份與溶質,組合成溶液,而這溶液對細胞膜產生的壓力就是滲透壓。滲透壓會影響水份進出細胞的方向,溶質濃度高者稱為高滲透壓,例如含糖飲料、茶飲,此時水份會往溶質高的方向移動,因此不利於身體吸收水份;等滲透壓就是指細胞內外壓力相同,所以對細胞水份平衡較有利,例如許多運動飲料都是等滲透壓;低滲透壓就是指溶質濃度低者,如白開水,通常不含電解質,較適合一般解渴。許多人大熱天最愛喝冰涼飲料,而當熱指數達到高風險、危險等級時,如果按照這樣的方式補充水分,可能因此讓心臟病一觸即發。想追蹤最勁爆消息、想掌握最Fashion、最IN的娛樂流行資訊粉絲團按讚:https://www.facebook.com/want.ctw/YouTube訂閱: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ZtUbkty-OfR4_AQ4B0GtQA
【夏天猝死潮3】大熱天跑來跑去 他們因此心肌梗塞
「極端氣候之下,夏天心臟病的案例數已經跟冬天沒有分別!」亞東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任吳彥雯說,亞東醫院今年7月因為急性心肌梗塞而進行心導管手術案件為43件,而寒冷的1、2月分別為36件、41件,相較之下7月反而更多。46歲的黃先生差點因此見了閻羅王,「我是跑業務的,常常必須在外面東奔西跑,前年夏天,當時我本來熱得滿身大汗,後來突然卻變成冷汗、胸悶、頭暈。」一旁的客戶趕緊送他去急診,檢查發現罹患心肌梗塞及心律不整,緊急施行心導管手術把堵塞的冠狀動脈血管打通,總算幸運地撿回一命。黃先生本來就有高血壓、高血脂,所以爆發心臟病還算有道理,今年60歲的陳先生就覺得自己很冤枉了。「我沒有三高問題,因為工作常常在外面奔波,很熱的時候我最喜歡喝冰涼飲料,從沒想過自己有心臟病。」陳先生因為感冒而到附近診所就醫,超過半個月卻始終不舒服,引起診所醫師懷疑,仔細聽診發現陳先生呼吸急促、喘,因此勸陳先生快到大醫院檢查。「結果發現3條冠狀動脈嚴重阻塞,再晚一步就要心肌梗塞!」幸好及時發現,才及時挽救自己性命。陳先生的心導管檢查顯影圖顯示,3條冠狀動脈阻塞嚴重。想追蹤最勁爆消息、想掌握最Fashion、最IN的娛樂流行資訊粉絲團按讚:https://www.facebook.com/want.ctw/YouTube訂閱: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ZtUbkty-OfR4_AQ4B0GtQA
【夏天猝死潮2】超濕高溫 台灣熱指數長期危險
不管是台東「孩子的書屋」創辦人陳俊朗(陳爸)突然辭世,或是電影院中暴斃於座椅的男子,都讓人印象深刻。而3年前於舞台上演唱《燒肉粽》時突然倒地的台語歌王郭金發,由於發生在大眾眼前,更讓人震撼死亡原來如此靠近,而這些不幸之事都發生在酷暑之下。(左)「陳爸」陳俊朗,今年7月初因心肌梗塞而驟逝。(右)3年前的夏天,藝人郭金發在舞台上演唱時,突然心臟病發倒地不起。冬天一向被視為較容易發生心臟病、猝死,其中心臟病大多是氣溫太低造成血管粥狀動脈硬化斑塊破裂,而造成急性血管栓塞,另外,寒流來臨時引起的溫差變化也容易發生心臟病,但其實夏天進出冷氣房時如果溫差過大,也可能會造成相同情形。「更可怕的是,夏天的酷熱,還可能讓一個健康寶寶突然就爆發心臟病喪命!」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醫師陳玠宇說,醫學上有所謂的「熱指數」,是綜合環境溫度與相對濕度所得的體感溫度,如果是35至40度之間屬於高度風險,大於40則代表相當危險。「如果外面酷熱、濕度又高,身體會呈現極度高溫的狀態,因為空氣乾燥時,身體的汗水才能排出、蒸發,達到散熱效果,就會影響神經系統進而導致心臟病發。」陳玠宇坦言,以台灣特有的夏季溼熱氣候來說,按照熱指數標準來看,應該長期都處於高風險、甚至危險等級,例如近日平均溫度為攝氏36度、濕度為65%,對照下來熱指數高達49度,在這種情況下,任何人都可能突然爆發心臟病。換句話說,夏天有更多引發心臟病發的因素,再加上近年來天氣愈來愈熱,所以猝死案例頻傳。想追蹤最勁爆消息、想掌握最Fashion、最IN的娛樂流行資訊粉絲團按讚:https://www.facebook.com/want.ctw/YouTube訂閱: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ZtUbkty-OfR4_AQ4B0GtQ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