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痙攣
」 熱痙攣 中暑 熱傷害 高溫 熱衰竭8月熱傷害716人送醫「比去年多6成」 醫示警:恐致急性腎衰竭
天氣炎熱,高溫頻頻破紀錄,8月份因為熱傷害送醫就有716人,比去年同期8月增加超過6成。對此,醫師警告,腎臟對極端高溫特別敏感,熱傷害可能產生橫紋肌溶解,若沒有即時治療,會傷害腎臟功能,甚至演變成嚴重的急性腎衰竭。衛福部統計,今年8月總共有716人因熱傷害送醫,比去年8月的442人,增加了61%,其中包括中暑、熱暈厥、熱痙攣、缺水性中熱衰竭、鹽份缺乏所致的中熱衰竭、中熱衰竭、暫時性熱疲勞、熱水腫、其他特定之熱影響、熱及光的影響等。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腎臟內科主任謝至同說明,面對高溫時,除了全身性發炎反應,人體也會因大量流汗、蒸發等導致水份快速流失,若水分補充不及或不足導致脫水,恐造成腎臟損傷。謝至同指出,人體體溫調節中樞主要是透過皮膚、毛細孔、血管和呼吸的傳導、對流、輻射和蒸發來進行調節,因此熱傷害症狀大多類似,像是全身無力、頭痛頭暈、口乾想吐甚至肌肉抽筋等,嚴重還可能出現中樞神經異常,甚至意識不清昏迷。至於哪些是熱傷害的高危險群?包括長時間暴露在戶外的工作,軍人、戶外勞動者、農林漁牧、建築工程等,或一些密閉空間者、運動選手等,而過度肥胖、年長者、孕婦、嬰幼兒也有風險,面對高溫時,身體調節能力較慢都要注意。謝至同提醒,炎熱天氣下,除了應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外,也可以透過平日的飲食管理「三多三少:多纖維、多蔬果、多喝水,少鹽、少油、少糖」,降低對腎臟的負擔,提升對抗環境變化的能力。
快訊/疑太熱!小草熱痙攣暈倒急送醫
前台北市長柯文哲捲入京華城弊案,遭北檢聲押禁見,預計將在1日晚間召開羈押庭;而同被聲押禁見的台北市前副市長彭振聲,也在稍早疑似因身體不適送醫後,再有小草疑似因天氣過於炎熱,身體不適有熱痙攣情形,被緊急送往中興醫院。
酷暑衝擊!7月1188人次熱傷害 老年人、小孩要當心
氣候變遷衝擊之下,夏天越來越高溫,曾有學者示警,往後每年都會是餘生最涼的夏天。衛福部最新統計顯示,全台7月共1188人次熱傷害,比去年的887人次要高。醫師提醒,老年人、10公斤以下的小小孩,都是熱傷害的高危險群,一些老年人早起運動,趕不及到陰涼處休息,就熱昏送醫;小小孩則因體積小,流失一點水分就會脫水,提醒民眾多留意。振興醫院急診重症醫學部代理主任田知學指出,熱傷害由輕至重可分為熱痙攣、熱暈厥、熱衰竭和中暑。其中的中暑,英文名字叫heat stroke,也就是熱的中風。一旦中暑,體溫調節就會失控,達到40度以上,就算吃退燒藥也無法壓下來,也會如同中風一般,出現神經學症狀,如譫妄、意識不清、無力、抽筋、癲癇等,每2人就有1人會死亡。田知學表示,台灣夏季氣溫不致於太高,中暑通常是意外所致,例如臥床的老人,自身不擅表達,家中的電毯沒有關掉,一不小心就熱昏。而早起晨運的老人,若沒人陪伴,沒及時到陰涼處就倒下,也會讓狀況加劇,從熱痙攣演變為中暑。10公斤以下的小小孩,流失一點水分,對身體來說已很多,往往容易熱到脫水,也是高風險族群之一。中暑時,人體組織的水分不足,就會往血液中找水支援。田知學提醒,本身就有三高者,更要當心。當血管的水流失,將加速血管變扁,出現中風、心肌梗塞。慢性病患若身體狀況不佳,前一晚睡不好,就別外出晨運。根據田知學臨床經驗,熱到送醫的老人,大多是從公園,或軍艦岩、象山等小小的山送來,即便沒有三高,老年人的心血管仍比一般人差,務必多加小心;年輕人也別大意,過度運動、水分沒喝足,熱傷害照樣會找上門。台南市立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吳柏青提醒民眾,穿著輕便、透氣的衣物能幫助身體散熱,且要盡量待在陰涼處或空調環境中。若為老年人,更要經常監測體溫變化,一旦出現心跳加速、頭暈、胸口悶痛或意識不清等症狀,務必迅速離開高溫的環境、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設法降低體溫、補充電解質飲料,並立即就醫。
全台飆高溫!10天418人熱傷害 醫示警:不渴也要喝水
全台氣溫炎熱令人難受,根據衛福部統計,7月截至10日,全台已有418人次因熱傷害就醫,已接近去年7月全月的一半,光是6日一天就高達50人次。醫師指出,氣溫超過30℃時,每上升1℃,死亡風險就上升3%,炎炎夏日應避免在中午到下午3點進行戶外活動,如須外出,務必每15到20分鐘喝一次水,不口渴也要喝。今年7月才過不到一半,全台熱傷害就診已累計418人次,平均每天有41人次。相較去年7月全月熱傷害就診累計887人次,今年恐怕會更多。衛福部說明熱傷害定義,包括中暑、熱暈厥、熱痙攣、熱水腫等,以及氣候過熱導致的意外事故等。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急診科醫師鍾稟彥說,熱中暑的早期症狀包括頭暈、頭痛、噁心、皮膚發紅發熱且乾燥、心跳加快和呼吸急促,若不及時處理,症狀往往會迅速惡化,出現高燒(體溫超過40°C)、意識混亂、抽搐甚至昏迷。台灣心肌梗塞學會榮譽理事長、高雄榮總重症醫學部教授黃偉春指出,高溫環境下會導致水分蒸散,血液變得濃稠,血管內皮容易受損而產生血栓,導致心肌梗塞。而水分蒸發也會導致電解質不平衡,太高或太低都可能引發心律不整。鍾稟彥提醒,應盡量避免在最熱的時段外出,通常是中午到下午3點。如必須外出,要確保充分補水,每15至20分鐘喝一次水,即使不口渴也要主動飲水,穿著寬鬆、淺色、透氣的衣物有助於散熱,對於必須在高溫環境工作的人,應調整作息,增加休息頻率,並在陰涼處休息。室內也不可輕忽熱傷害,尤其高齡、慢性病族群更要留意。黃偉春說,當氣溫超過30℃,每上升1℃,整體死亡風險就會上升3%。一旦環境溫度超過30℃,就要想辦法降溫,最重要的是保持體內水分充足,每天飲水量應達到2000到3000毫升,保護自己避免因熱傷害而造成憾事。
全台烤番薯!熱急症就醫人數暴增 急診醫揭「5分類」:這種最慘
進入炎熱潮濕的夏季,加上全球暖化影響,近年來台灣的高溫和極端高溫天數不斷增加。亞東醫院急診醫學部醫師張閎斌指出,最近因熱急症前來急診的民眾數量不斷上升,顯示高溫和高濕度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不容忽視。張閎斌醫師表示,人體會通過「輻射」、「傳導」、「對流」和「蒸發」等方式來維持體溫恆定。然而,當外界溫度高於體溫時,輻射、傳導和對流這些散熱方式會失效,加上在高濕度的環境下,人體透過出汗「蒸發」散熱的效率也會降低。因此當人體暴露在高溫、高濕度環境下,就可能會出現各種熱傷害。張閎斌醫師說明,在急診醫學裡,熱傷害急症可區分為5種:熱中暑:很多民眾會誤解中暑的定義,其實「熱中暑」是熱急症中最嚴重的一類,指的是人體的體溫調節功能失效,出汗蒸發無法有效散熱,導致核心體溫升高超過攝氏40.5,引發中樞神經系統障礙,症狀包括躁動、迷糊、抽搐和昏迷等。如果延遲治療,可能會導致永久性損傷,且死亡率較高。熱水腫:常發生在手或腳,特別是老年人在經過長時間交通旅途後容易出現,也可能出現在從寒冷環境回到溫暖地區的年輕人身上。由於皮膚血管擴張和組織液滯留所致,通常幾天內會自然消退,但少數可能延遲至6週,建議可抬高腿部並穿彈性襪以促進回流。熱痙攣:容易發生於在濕熱環境下進行劇烈運動的人,因大量出汗導致水分和電解質流失,腿部、肩膀或腹部會出現抽筋,可能持續達15分鐘。這時應將患者移至陰涼處,並給予鹽水或運動飲料。若出現小腿痙攣,可抓住腳趾向上翹,腳跟下蹬,同時伸直膝關節。如抽筋持續不止,需立即送醫處理。熱暈厥:可能於熱環境中長時間站立時發生,因下肢靜脈血液滯留引起姿勢性低血壓。只需將患者移至陰涼處平躺並補充水分,通常短暫休息後症狀會很快消失。熱衰竭:常發生於高溫環境中,或因空氣不良而大量流汗,導致水分和電解質流失。症狀包括頭暈頭痛、噁心嘔吐、皮膚濕冷、虛弱、脈搏快而弱、姿勢性低血壓、暈倒和視力模糊;體溫正常或略有升高,但不超過40度,意識清醒。應迅速將患者移到陰涼處平躺,保持呼吸通暢,可慢慢補充運動飲料,降溫後迅速送醫。張閎斌呼籲,民眾應避免在強烈陽光下長時間活動,隨時補充水分,穿著寬鬆、透氣且淺色的衣物,保持良好的空氣流通。此外,也要避免在高溫高濕環境下獨自工作,最好能以團隊方式合作,以避免可能的不幸發生。在炎熱天氣中,定期休息並避免過度勞累也十分重要,以維護身體健康。
沸騰索命2/吃感冒、過敏藥竟易中暑 全台1286萬名慢性病患風險也高
連日高溫,體感溫度更是飆破40度,依衛福部統計,台灣6月1日至26日熱傷害就診已達563人,已超越去年整個6月的517人。多位醫生及藥師告訴CTWANT記者,「在極端高溫下,民眾常服用的感冒藥、過敏藥因為會影響排汗,易增加中暑風險」,「慢性病患者血液循環差,高溫可能使病情加重,甚至是引發心臟衰竭。」專家們提醒,要注意用藥。三總中暑防治中心主任朱柏齡醫師表示,中暑的症狀猶如「溫水煮青蛙」,許多人往往只是覺得熱、頭有點暈,下一秒就已經倒地暈厥,中暑時由於體溫調節中樞功能異常,未及時處理可能引發休克、心臟衰竭、橫紋肌溶解,甚至死亡,所以若已覺得不舒服,就要趕快到冷氣房或陰涼處讓身體降溫,若體溫依舊很高,要儘速就醫。根據國健署資料,熱傷害的風險,從輕微到嚴重可分為熱痙攣、熱暈厥、熱衰竭和中暑等,又以中暑最嚴重,若處理不當,會導致器官衰竭,甚至死亡,其死亡率甚至可能超過30%,「部分藥物會影響排汗功能、或是增加體熱,所以會增加中暑風險!」藥師公會全聯會副發言人、台北予志藥局執業藥師王明媛舉例,例如感冒或過敏時常吃的抗組織胺藥物,因為會抑制副交感神經,所以會影響排汗。另外如治鼻塞用的麻黃素,會造成血管收縮,減少皮膚血液流量,導致散熱減低、同時增加代謝熱能產生,使體溫上升。中暑時體溫調節中樞功能異常,若沒有及時降溫,死亡率甚至會超過3成。(示意圖/報系資料照)另外,根據健保署2022年的資料,全台有1286萬人因慢性病就醫,而這些患者也是中暑高風險族群,因為散熱需要有良好的血液循環,但高血壓、糖尿病、腎臟病、心臟疾病、肺部疾病、代謝疾病與精神疾病患者,身體散熱機能較差,再加上長期服用藥物,因此更容易造成中暑。朱柏齡分享案例,曾有一名三總60多歲男性駐衛警,因為天氣炎熱出現嚴重的噁心、嘔吐症狀,還不到熱傷害的程度。但抽血檢查卻發現,腎功能指數已經飆高到一般人的4倍,出現急性腎衰竭的情形。經查原來男子本身有在吃降血壓藥和利尿劑。朱柏齡解釋,天熱會使血管擴張,血壓會比平時更低,但對於平時有在吃降血壓藥的民眾,若吃平常劑量,血壓就會掉得太低,連帶影響腎功能,造成腎臟負擔增加。另外,這名駐院警衛又因心臟病問題,需要吃消水腫的利尿劑,容易導致體內水分不足,增加腎臟負擔。在雙重因素下,才造成男子出現急性腎衰竭的狀況。朱柏齡提醒,服用降血壓藥、利尿劑的患者,天氣炎熱時,可和醫師討論用藥減量,利尿劑則可討論是否停藥,避免因為高溫天氣造成的急性腎衰竭危險。
新北市啟動熱危害稽查 19家未雇主採降溫措施
炎夏來臨,新北市勞檢處6月初啟動「夏季熱危害及冷氣作業專案檢查」,督促雇主落實熱危害防護工作及冷氣作業安全規定,迄今已檢查35家,其中有20家違規、占比近6成,熱危害專案違規有19家,態樣多為現場未採取降低溫度措施;冷氣作業則有1家未做好人員防墜設施及防止感電用具。氣溫飆升屢創紀錄,戶外工作者與外送員熱危害風險升高,冷氣安裝人員亦常面臨墜落、感電風險,如有物料或機體飛落,更容易危及通行民眾安全。勞工局長陳瑞嘉表示,夏季戶外工作者是發生熱疾病,如熱衰竭、熱痙攣或熱中暑等高風險族群,雇主應依「職業安全衛生設施規則」規定採取「降溫」、「休息」、「飲水」等防護措施,以防止熱疾病的發生。外送員也必須自主休息、喝水與防曬,避免長時間在高溫下勞動。此外,冷氣安裝人員經常在建築物外牆作業,如未做好安全防護工作,將面臨職災發生風險,因此透過專案檢查要求雇主落實各項安全整備工作。勞檢處主祕紀宏琦表示,專案啟動迄今已實施35家檢查,其中熱危害專案的違規態樣以現場未採取降低溫度的措施,如設置水霧、遮陽網等設施、未提供陰涼休息場所及飲料或飲用水為主;冷氣作業部分則以未做好人員防墜設施及防止感電用具,如提供勞工絕緣手套居多。勞檢處強調,針對熱危害專案檢查結果,如有違反規定者,將依《職安法》通知限期改善,屆期未改善,將處3到15萬元罰鍰;冷氣安裝專案檢查,因作業風險較高,如有違反安全規定者,除要求限期改善外,依《職安法》可處3到30萬元的罰鍰,提醒雇主切莫心存僥倖,否則一經查獲,除依法處罰外,如因此使勞工發生職業災害,亦將面臨民事賠償及刑事責任。
南韓女實況主來台熱倒在街頭!醫推斷恐「罹2病」非中暑
台灣正式進入夏季,連日天氣不斷飆出36度高溫,讓民眾哀聲直呼熱到快中暑,南韓一名女實況主「五月」近日來台旅遊,恰巧遇上酷暑,她昨(29日)晚間9時許獨自在街邊直播時,突面露痛苦呼吸困難倒地昏厥,疑似中暑被緊急送醫,所幸救治後並無大礙。對此,有急診室醫生推斷,該名女實況主可能是「罹患2病」而非中暑。南韓女實況主「五月」昨(29日)晚間前往位於新北市板橋區的知名景點「林家花園」附近直播時,疑似中暑引起身體不適,從直播畫面可見,她披頭散髮地蹲坐在路邊,臉色慘白露出痛苦神情,還伴隨急促的呼吸聲。她急忙用英文向路過的民眾求救,但礙於語言隔閡卻遲未有人伸出援手,直至她最後體力不支倒地昏迷,一名目擊男子才緊急衝上前幫忙,協助撥打救護車救援,此段畫面曝光後,網友紛紛認為「五月」可能是受不了台灣高溫,才因此中暑病倒路邊。對此,根據《中時新聞網》報導,急診科醫師李宜恭表示,意識改變、胡言亂語及體溫升高均是中暑患者的常見症狀,且「熱中暑」為死亡率高達50%的急症,但女實況主經送醫休息後,短時間內便獲得好轉,加上她在影片中情緒激動,推測女實況主可能是熱痙攣或熱衰竭,合併過度換氣症候群,症狀不像中暑那般嚴重。
4月熱傷害已增加1倍! 國健署署長提醒:3招預防中暑、熱昏厥
根據衛福部疾管署「即時疫情監測及預警系統」通報急診就醫資料顯示,今(2024)年4月熱傷害就診人次為231人次,相較去年同期(111人次)增加1倍以上。端午節後開始進入夏季天氣,若未多加留意,可能會增加熱傷害風險。尤其嬰幼童、65歲以上長者、慢性病患者、戶外工作者、運動員、體重過重者等熱傷害6大高風險族群更要留心,國健署署長吳昭軍提醒,民眾外出活動時,應避免或減少曝曬於高溫環境下,並牢記預防熱傷害的3字訣「涼、補、心」。預防熱傷害第一招: 保持「涼」爽人體在溫度及濕度高的環境下,若汗水排不出體外、水分攝取不夠等,可能會讓體感溫度漸漸升高,導致熱傷害。因此,預防熱傷害第一個方法就是保持「涼」爽,國健署表示,民眾可以從4方面著手,包括:衣著:建議穿著輕便、淺色、寬鬆、透氣及抗UV的衣服。戶外活動時,可依個人需求,適度使用防曬用具,且能具有散熱效果。避免陽光直射:室內窗戶可以加裝遮光窗簾,並關掉非必要的燈和電器設備,避免產生更多的熱氣。另外切勿將幼童及寵物單獨留在車上,因為不論車內有無空調,都有一定的危險性。加強散熱:可透過增加環境空氣流通、灑水降溫、加強通風設施、採用空氣調節器等方式來加強散熱。適當休息場所:儘可能待在室內涼爽、通風或有適當空調的地方;若是戶外工作者,雇主應提供適當休息場所,避免長時間暴露在高溫或陽光直射的環境中,以降低熱傷害的發生。預防熱傷害第二招: 「補」充分水分第二,則是要「補」充分水分,國健署提醒,民眾應定時補充水分,不可等到口渴才補充,而且應維持每天攝取至少2,000㏄白開水的好習慣,切勿選擇含酒精、咖啡因及大量糖分的飲料,以免身體流失更多水分。而水分攝取量也應依活動強度、身體狀況、氣候環境等適度調整,不過若患有疾病或經醫囑須限水者,則不包括在上述的補充水分建議原則中。另外,若是長時間從事高強度活動或工作者,除了會流失大量水分,電解質也會流失,因此國健署建議,這時也要適度補充含有電解質(鹽分)的液體,避免脫水、熱痙攣、無力、頭暈、抽筋等狀況,但有鹽分攝取限制者,則應遵循醫師建議。預防熱傷害第三招: 提高警覺「心」第三,民眾也要提高警覺「心」,國健署表示,應留心氣象預報,留意中央氣象署所發布的高溫警訊,嬰幼童及長者避免於上午10時至下午2時外出,如果必須外出,建議行走於陰涼處並注意防曬措施。而且要注意身心狀況,國健署提醒,戶外活動者、運動員等,應隨時留意自己及身邊友人的身體狀況,若有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加速等情形,應儘快休息並補充水分。如果已出現無法流汗、頭痛、頭暈、噁心、嘔吐,甚至神智混亂、抽筋、昏迷等症狀,更應立即離開高溫的環境,並設法降低體溫(如: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等),必要時應立即就醫,尋求專業的協助。
疑有熱痙攣病史...6歲男童趴睡猝死 5/7解剖追真相
台中市東區4月30日驚傳家庭悲劇!林姓復健師上午欲叫醒年僅6歲的兒子起床,發現他趴睡,已經沒有呼吸心跳,緊急通報119送醫,經醫護全力搶救仍宣告不治;鄰居指出,林童疑有熱痙攣病史,平時與姊姊、父母同住,發生憾事令人不捨。檢警4月30日下午相驗,均未發現外傷,將在下周解剖,釐清死因。4月30日上午6時47分,台中市消防局勤務中心獲報,東區旱溪西路有1名6歲林姓男童失去生命徵象,立即派遣救護車到場,發現林童已沒有呼吸心跳,採緊急救治措施後,送往中國附醫搶救。院方指出,林童到院時已經沒有生命跡象,經搶救後無效,4月30日上午7時35分宣布死亡,檢視身上並無明顯傷口,已依規定通報家暴中心。警方鑑識人員也到場勘驗,林父指稱,上午到房間欲叫醒兒子,發現他趴睡,經翻身查看已沒有呼吸心跳,不知道兒子為何會突然死亡;鄰居獲知也驚訝表示,林父在家經營民俗復健館,平時上午與晚間開業,昨天上午沒營業,街坊都覺得很奇怪,沒想到會發生憾事。鄰居指出,林姓復健師與妻子感情非常好,育有一對子女,夫妻對小孩也都疼愛有加,不可能有凌虐情事,由於林童有疑似熱痙攣病史,有可能是發病當下未發現,釀成悲劇。社會局表示,家防中心接獲通報,派遣社工前往醫院關心。初步了解,林童身上沒有外傷,過去沒有通報紀錄,確切死因有待檢警調查釐清。警方昨天下午報請檢察官會同法醫相驗,初步檢視林童全身,並未發現明顯新舊傷痕,將在下周解剖,釐清確切死因。
流感攀十年高峰! 專家示警:禽畜病毒「跨物種傳播」勿輕忽
台灣流行性感冒疫情大幅升溫,可謂近十年來最高峰!流感引發肺炎與死亡的整體人數有回升跡象,被視為2024年一大挑戰。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率領團隊於《健康智慧生活圈》直播節目列出全球大流行人畜共通傳染歷史疫情,並指出病毒基因重組成新變種病毒,傳給人類再大量散播病毒,即所謂「外溢效益」,風險不可輕忽。流感引發肺炎與死亡人數回升人類於1918年發現流感不斷變異。COVID-19興起後,流感疫情也上升。目前台灣流感疫情以A型(65.7%)為主,B型(27.1%)其次。流感高風險族群如年長者、有慢性病史、孕婦、癌症病患、具神經系統疾病患者等。流感高風險患者與COVID-19相同,因此疫苗的施打策略也相同,除醫護人員外,以高風險族群為優先施打對象,避免感染流行性感冒後轉為重症的風險。年長者有慢性病史孕婦癌症病患具神經系統疾病患者許辰陽醫師表示,大多數感染流感的病患都屬於輕症,如發燒、倦怠、頭痛、咳嗽,甚至噁心嘔吐、骨骼肌肉痠痛等一般症狀,少數患者會出現重症或併發症如熱痙攣、腦膜炎、心肌炎等症狀;孕婦可能會有早產風險等。▲大多數感染流感的病患屬於輕症,如少數患者會出現重症或併發症。(台大公衛團隊提供)流感引發肺炎與死亡的整體人數有回升跡象,代表台灣的流感疫苗的接種率仍不足。民眾務必在生活中要提高防疫的警覺,除了要施打XBB.1.5疫苗以及流感疫苗,在出入公共場合與醫療場所應配戴口罩。專家提醒,從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CDC)通報紀錄顯示台灣2023年流感接種率,65歲以上長者只佔5成,學齡前幼兒佔6成,須持續注意流感疫苗中脆弱族群(如:年長者、孕婦、兒童、慢性病患者)施打情況,此外,克流感藥物使用、臨床照護也皆須提高警覺。流感病毒容易變異 每年都需接種過去流感包含三價、四價疫苗,現今台灣在可負擔情況下實施四價疫苗施打。然而,人畜共通傳染、流感病毒變異,使得流感疫苗不斷重組。人類流感疫苗發展呼應COVID-19疫苗快速演進,與病毒快速變異、人類生態環境破壞、氣候變遷有關。流行性感冒一直受到科學界與醫界的關注,並投入許多資源研究流感疫苗,主要仍是流感病毒容易造成世界流行,也會出現地方流行。造成流行的原因在於流感病毒中抗原基因轉移(antigenic shift)與抗原基因漂移(antigenic drift)2種機轉影響,當2株不同的病毒在適合的宿主內,就可能使得2株病毒的抗原基因出現變異產生新病毒株,造成大流行,例如1957年亞洲流感與1968香港流感便是如此。新病毒株可能在人類族群內或不同動物群體內經過馴化後,表面抗原出現些微變異,引發季節性的流行,也因此每年都需要接種流感疫苗。由於季節性流感已在人類族群內存在一段時間,通常具有一定的抵抗力,因此通常不會出現重症案例,流行趨勢會較抗原轉移造成之流行來的小型。2023至2024年流感季分離病毒株有H1N1、H3N2、B Victoria等病毒株,這與每年接種得流感疫苗能否提供保護有重要的關聯,如今年所施打的流感疫苗為四價流感疫苗,也就包含針對前述幾種病毒的抗體。進一步證實WHO今年對於流感病毒株的預測正確性,目前施打的疫苗可有效提供對現行流感病毒株保護力,專家呼籲尚未施打流感疫苗的民眾,應盡速接種疫苗。流行性感冒跨物種傳播風險全球大流行人畜共通傳染病毒包含:H1N1、茲卡、伊波拉、MERS等,因生態環境問題,病毒傳播至不同物種之間,基因重組機率越來越高。研究發現,蝙蝠身上帶有多種病毒,通常不會直接傳染給人類,而是先感染中間宿主如:穿山甲、水貂、紅狐等,產生病毒基因重組,利用新變種病毒傳給人類,由人類大量散播這些病毒,即所謂外溢效益(Spillover)。根據《刺胳針》(Lancet)發表一項研究指出,人類經過全球變遷、氣候變遷、土地利用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森林砍伐,人類與動物接觸生態環境改變,原本人類與動物生長在兩個平行世界,因上述人為破壞,使病毒在人類與動物之間有機會產生基因重組,而出現新變異株,這些新變異株經過全球人類傳播而擴散,最後可能逆傳染給動物。若不重視人畜共通傳染外溢、反外溢風險,將不斷出現新變異株,研發新疫苗對抗病毒變化將會變得相當困難。流感病毒跨物種傳播十分需要關注,目前常見禽流感如H5N2、H5N1、H7N9、H10N8等、豬流感H1N1、馬流感H3N8、H7N7。其中禽流感主要在候鳥與家禽中流行;豬流感源於家禽與豬隻間傳播,由於豬隻與人類生活環境關係密切,當豬隻感染禽流感,同時又帶有哺乳類的流感抗原時,就有可能產生新病毒,進而傳染給人類造成大流行;馬流感於馬群間傳播,多數為呼吸道輕症,H3N8致病性較強,感染馬隻併發細菌感染風險較高,偶有獸醫或飼主因高濃度接觸受感染報告。▲流感病毒跨物種傳播需要關注,常見如禽流感、豬流感、馬流感。(台大公衛團隊提供)杜絕病毒 三段防治達到宇宙健康以流感為例,很多中間宿主可能成為傳染病流行的源頭。因此,需面對不同的傳播途徑,包括水或空氣傳播。為了杜絕傳染病的發生,必須構建一個三段防治的架構。在傳染病發生之前,努力避免接觸和避免病毒與共同動物混合,從而防止基因的重新組合;在次段預防中,基因監測變得至關重要;第三段預防則是指希望在傳染病爆發之後,能夠採取有效手段預防進一步擴散和傷害的發生。【影片這裡看】健康智慧生活圈線上直播–宇宙健康防治傳染病大流行-新冠肺炎EG.5/JN.1疫情盛行
夏如芝長期服藥 自曝免疫系統過強難受孕
女星夏如芝日前受邀上中天YouTube頻道節目《健康點點名》,聊到女兒「小芝麻」感染腺病毒時,每晚高燒到39度,加上女兒原本就有「熱痙攣」體質,更讓夏如芝不敢大意,作為父母,在照顧當下,內心不免會希望有哪位厲害的醫師能夠研發這類疫苗,可以一打立見好轉,「每個為人父母見到自己孩子在痛苦中受折磨,真的會很心疼,尤其又不能代替孩子時,真的是很手足無措。」因免疫系統過強,夏如芝不容易受孕。(圖/中天提供)夏如芝表示,當小孩生病時,父母能補充好精神才會有好的狀態,如果都處於高壓且身心疲勞,就很容易發生爭執。自從生了「小芝麻」,夏如芝在工作上也有所調整,除了與老公經營YouTube頻道外,接拍的戲劇或是節目,都希望是能在三個月內拍完的,盡量不影響陪伴小孩,「我會花時間紀錄很多回憶,因為在成長過程裡,真的只有小時候才比較會黏媽媽,等到有朋友、有男朋友,就不會黏媽媽了」,夏如芝言談間滿是母愛光輝:「雖然看起來還很久,但我寧可現在累,但至少我知道未來不會後悔。」夏如芝也透露前陣子有自費進行血液檢測,竟發現自己的免疫系統過強,導致不容易受孕,這不禁讓她好奇詢問醫生為何還能懷上第一胎,才知道很多人是生第一胎後,體質就改變,為了改善血液流動速度需長期服藥,夏如芝也有嘗試,但有時候一忙碌就會忘記,所以現階段讓自己好好放鬆,認為「只要有緣,孩子就會來。」
女星2歲女兒感染腺病毒 發燒4天爆7症狀「無疫苗特效藥」
中國近來爆發呼吸道疾病,流感病毒、黴漿菌、呼吸道融合病毒、腺病毒和新冠病毒5種病菌齊發,又以幼童感染最為嚴重,台灣也有愈來愈多人中標。女星夏如芝的2歲女兒就因為感染腺病毒,反覆發燒1個禮拜,還出現喉嚨痛、急性支氣管炎、結膜炎、小便灼痛、咳嗽、流鼻水、眼睛發炎等7症狀,讓她十分心疼。「腺病毒大爆發!病毒退散,還我健康可愛又貼心的寶貝芝麻」,夏如芝在社群平台提到,女兒從本月17日開始,連續發燒將近4天,每到夜裡就燒到超過39度,加上是熱痙攣體質,令他們感到擔心。由於感染腺病毒除了發燒,出現一般感冒或類流感症狀,還有喉嚨痛、急性支氣管炎和結膜炎、小便灼痛,而女兒通通都有。夏如芝指出,每次看女兒小小的身體,因為病毒造成全身不舒服,不斷地咳嗽,鼻子不舒服同時眼睛發炎,眼淚都是分泌物,眼淚不由自主掛在臉上,就會覺得很不捨,「鼻涕像是永遠擤不完一樣,鼻子也因為一直擤,整個都紅通通的」。女兒因為生病,連最喜歡吃的東西都不吃。(圖/翻攝自夏如芝 Cherry Hsia臉書)夏如芝表示,當時每天都希望女兒可以快點痊癒,女兒生病竟然沒有食慾,所有喜歡吃的東西都不吃了,也因此瘦了一圈。好在經過10天,狀況終於好轉,晚上也明顯睡得比較好。雖然現在只剩鼻水鼻塞和咳嗽,但她提醒還是要小心,因為腺病毒的併發症很多。夏如芝強調,腺病毒目前沒有疫苗可以接種,也沒有可以直接治療的藥物,而且用酒精消毒也無用,若不小心感染會非常辛苦,只有確實使用洗手乳洗手才有辦法預防,「一定要記得隨時隨地都要好好勤洗手喔!」最後她希望大家都健康平安,自帶抗體不易生病。
孩童參加廟會竟熱痙攣狂抖 蘆洲警緊急開道救回孩子
八里五福神將會上月29日舉辦30周年遶境,而當日天氣炎熱,竟有孩童在過程中熱痙攣昏迷,蘆洲警分局員警見狀連忙火速開道,在最短時間內將孩子送醫,所幸患者經救治後已無大礙,孩童父母則連連致謝,十分感激警方的救命之恩。蘆洲警分局表示,當日編排近90名警力維護繞境過程、交通安全,而該繞境另舉辦親子踩街活動,邀請民眾徒步走八里,體驗風土民情,過程中一孩童因天熱突發熱痙攣。警方提到, 繞境活動當天氣溫高達33度,參與人數約800人次,執行交通疏導員警發現踩街隊伍有民眾需協助,立即上前了解,發現為天氣熱導致小孩熱痙攣,立即通報勤務指揮中心指派現場預備警力前往協助。巡官謝宜庭、警員李長銘見狀,連忙駕駛巡邏車鳴笛,將該孩童及其父母一同送往淡水馬偕醫院就醫,經診療後已無大礙,孩童父母則連連致謝、感激涕零,向警方獻上最大敬意。蘆洲分局督察組巡官謝宜庭呼籲,警方為民服務精神永不停歇,若有需急難協助情形,可撥打110或119請求協助。
10月大兒高燒抽搐…臉發紫「失去呼吸」送醫 女星媽嚇壞衝急診室
女星林珈安曾為女團「Roomie」成員,2018年嫁給年紀大她12歲老公Freddy,在2019年育有一子,去年3月迎第二胎,一家4口幸福美滿。沒想到,林珈安今(22日)發文透露,前天凌晨10月大的小兒子Ism突然高燒抽搐,甚至一度沒了呼吸,嚇得她趕緊將孩子送醫,所幸經過治療後,病情已逐漸穩定。林珈安今日在臉書表示,「前天凌晨,弟弟突然全身抽蓄,然後失去呼吸並開始高燒。送往醫院的路上持續高燒,然後不間斷的抖動。上次看到嬰兒的臉變成紫色,是哥哥三個月的時候,哭到呼吸暫停。這次弟弟比哥哥更嚴重,到醫院的時候,好險意識清醒可以大哭。我慌張到抱著弟弟衝去急診室的當下,健保卡直接掉在不知道哪裡」。她提到,「在醫院的一分鐘都像一小時那麼漫長。終於到號的時候,嬰兒也差不多哭到沒力氣了。進去先捅兩次鼻子做新冠和流感篩檢,再來就是埋針抽血和採集尿液。一路上我覺得我的耳朵已經耳鳴到,只聽的到弟弟哭喊的聲音,其他人在我耳朵裡感覺都像被調到靜音模式。接著就是很幸運的用到最後一張急診留停病床」。林珈安指出,清晨醫師巡房時,解釋小兒子出現高燒熱痙攣,「熱痙攣本身是體質問題,有些小孩高燒會出現這樣的症狀。不是小孩溫度燒太高就會熱痙攣,必須擁有這個體質的孩子,發燒時才會有熱痙攣。」後來經過檢查,寶寶的情形還算正常,僅肺部有些發炎,「只要他趕快好起來,叫我怎樣我已經無所謂了」。(圖/翻攝自林珈安 Lyla臉書)
熱死人!與朋友相約富基漁港採草藥 老翁中暑倒地送醫不治
新北市石門區今日驚傳「熱死人」命案,78歲邱姓老翁與75歲鍾姓老翁今日下午相約到富基漁港旁海岸邊採藥,而邱翁疑似因天氣炎熱、中暑倒地,被發現時已失去生命跡象,送醫後宣告不治,鍾翁則同樣中暑,被緊急送往醫院救治,確切案情仍須釐清。今日下午1時許,邱翁與鍾翁在富基漁港海岸石滬區採草藥貼補家用,而2人在烈日下奮力採摘,鍾翁不堪天氣炎熱而到步道休息,這才驚覺不見邱翁身影,前往察看才發現他倒臥在草叢中已去意識.鍾翁則立刻通知警消,海巡、消防及警方到場後發現他已失去生命跡象,緊急送往淡水馬偕醫院後宣告不治,而鍾翁也出現脫水中暑症狀,送醫後並無大礙,確切事故原因則仍須釐清。新北市政府消防局第六大隊表示,近日因天氣炎熱容易造成熱傷害,尤其是老年人及孩童因身體調節能力較成年人較弱的原因,為主要好發的族群,而熱傷害包含熱痙攣、熱暈厥、熱衰竭和中暑。第六大隊提到,熱傷害鍾最嚴重的是中暑,會出現意識不清,體溫超過40度等症狀,嚴重恐有多重器官衰竭、休克、心跳停止等嚴重後果,呼籲民眾做好防曬、多補充水分,遠離熱傷害。
為省錢不開冷氣被熱暈!獨居老人熱痙攣「全身抽搐」咬斷2顆牙
盛夏來臨高溫難耐,近來中暑患者大暴增,大陸杭州一名79歲張姓獨居老婦,疑似想節省電費沒開空調、電扇,家中過於悶熱導致熱痙攣昏迷,緊急送醫救治。據陸媒報導,事發於本月2日下午4時許,杭州一名79歲張姓獨居老婦意識不清被送至急診室時,體溫不僅高達40.2度,且全身大量盜汗、抽搐不止,原來該名老婦在家中不捨開空調、電扇,處於過度悶熱的室內環境,導致熱痙攣昏迷,所幸被子女發現後,趕緊送往臨平區中西醫結合醫院治療。急診室醫護立即展開搶救,緊急替老婦降溫、施打抗癲癇藥物,為了防止呼吸道阻塞,還在老婦嘴裡放入口咽呼吸道維持暢通,但由於老婦不停地在抽搐,咬著管子的牙齒一直在用力,牙齒硬是被咬斷了兩顆。對此,臨平區中西醫結合醫院急診室醫師朱少傑表示,「熱痙攣」屬於重症中暑的一種類型,由於高溫環境下出汗過多,導致人體大量流失水份和鈉離子,進而引起肌肉痙攣、疼痛,若不及時治療恐引起熱衰竭、熱射病,嚴重甚至危及生命,提醒民眾夏天須做好防曬、補足水分,且日正當中應盡量避免外出或運動。
高溫破紀錄…醫揭中暑4前兆 1症狀最危險:死亡率很高
天氣愈來愈熱,台灣已接連好幾天創下高溫紀錄,甚至直逼40度。針對高溫,醫師便提醒小心4個症狀,可能會導致熱衰竭,更嚴重會是死亡率很高的熱中暑,不可輕忽。胸腔暨重症醫學科醫師黃軒在臉書專頁指出,在高溫下,大家耳熟能詳的是「熱中暑」,但在發生之前,其實身體早在高溫下,陸續受到熱傷害,產生一些症狀變化,但很多人自己都不知道,也沒察覺前兆的症狀。熱傷害包括熱水腫、熱紅疹、熱痙攣和熱暈厥。1.熱水腫一般暴露在熱環境內,身體為避免過熱,身體會有血管擴張,身體試圖將盡可能多的熱量散發到系統之外,從而使很多血液積聚在腳踝中,形成腳踝的局部水腫。2.熱紅疹有時即使出汗也無法按預期進行。如果您的皮膚上出現細小的紅點並有刺感,那就是熱疹,當您的汗水孔被阻塞時會引起皮疹。3.熱痙攣通常發生於身體大量流汗,卻又未及時補充水分、電解質,而導致肌肉出現痙攣。治療不外乎遠離熱源,口服或靜脈注射水分電解質補充。4.熱暈厥當您因出汗和血壓低而失去大量體液時,血液會暫時沒有流向大腦引發了頭暈,如果持續長時間的暴露,這與排熱很可能一樣。沒有察覺身體症狀,可能變成更嚴重的熱中暑。(示意圖/翻攝自photoAC)假如錯過這些前兆的情況,沒有及時防止身體健康惡化,接下來可能會出現死亡率一直上升的疾病。黃軒提醒,這些「4大前驅症狀」是身體提早敲出的高溫下警示,每個人的身體反應不同,並非所有症狀都會同時出現,要多注意安全。如果不在乎,身體可能會步入較嚴重的熱衰竭,最終會是死亡率很高的熱中暑。黃軒透露,在高溫下可能不會一次感覺到所有症狀同時出現,只有感到越來越疲勞,這就是最大的危險,因此建議避免在炎熱的時候外出,尤其是上午10點到下午4點之間,並穿著透氣、吸汗的衣物,選擇淺色以反射陽光,同時也要攝取充足的水分,以防脫水和電解質失衡。
花蓮飆38度!建築工人曬到中暑 狂吐後抽搐昏迷
花蓮高溫亮起紅色燈號,連續出現38度極端高溫,7日下午,花蓮壽豐鄉一名建築工地工人,倒臥在自小客車前座,且神智不清,有高體溫、抽搐等症狀,救護人員獲報將患者搬至車外陰涼處降溫,並快給予冰塊以及氧氣,緊急送醫急救。消防局前天(7日)接獲壽豐鄉豐裡村,有一起熱中暑案,一名在工地建築工人,疑因曝曬高溫,發現身體不適,向老闆求救,突然就在工地嘔吐、抽搐,進入自小客車休息時,意識已陷入昏迷。消防局馳往現場,將熱中暑工人搬至陰涼處。(圖/翻攝畫面)消防局第二大隊副大隊長高子翔表示,救護人員到場時,該名工人體溫相當高,皮膚都有感覺發燙,研判是熱急症,現場給予冰塊與氧氣治療,並將男子先搬離陰涼處,緊急送醫救治。花蓮縣消防局指出,氣溫飆高,高溫容易引起中暑、熱衰竭、熱痙攣等各種熱急症,儘可能待在室內,若需外出應先做好防曬措施,應隨時補充水分,如發現自己或他人身體出現熱傷害徵兆時,務必進行急救5步驟「蔭涼、脫衣、散熱、喝水、送醫」,並撥打119請求協助。 建築工人疑因曝曬高溫,熱中暑緊急送醫。(圖/翻攝畫面)今天花蓮持續高溫,下午3時許,在玉里鎮一間官廟前有一間倉庫竄出濃煙,很快被撲滅,幸未釀災,消防局檢視倉庫並無水電設施,稍早宮廟有活動,是否炮竹引燃仍須釐清,但高溫也可能引發自燃意外,不得不慎。
幼童高燒又咳嗽不止 竟是1病毒合併肺炎鏈球菌感染…預防3招曝
3歲的庭庭日前因有咳嗽、流鼻水且持續高燒2天的症狀,醫師給予症狀治療藥物後便讓其返家觀察。但6天後仍舊高燒不退,咳嗽也越發嚴重,甚至出現嘔吐、腹痛等情況而前往醫院急診,經X光檢查,發現其左肺出現嚴重肺炎,透過核酸檢測確診為感染「人類間質肺炎病毒」,又抽血檢查顯示其白血球高達23,000u/L(正常值為4,000-10,000u/L),發炎指數更是上升至18.2mg/dl(正常值小於1mg/dl),安排尿液肺炎鏈球菌抗原檢測發現庭庭還合併肺炎鏈球菌感染,收治入院。人類間質肺炎病 好發2-3歲以下幼童台北慈濟醫院兒科部吳秉昇醫師表示,人類間質肺炎病毒並不少見,臨床表現類似於呼吸道融合病毒,可能導致上呼吸道或下呼吸道感染。常見的臨床症狀包括咳嗽、發燒與呼吸急促,有些個案可能發展成細支氣管炎、哮吼、熱痙攣、肺炎及腦炎等嚴重疾病。此種病毒好發於2至3歲以下的幼童,具有氣喘、肺部疾病史與免疫系統較弱者容易使其症狀更加嚴重。春末夏初的季節可能出現流行期,診斷方式可透過抗原篩檢與核酸檢測來確認,如果懷疑進展為肺炎就需要進一步影像學檢查。尚無藥物或疫苗可治療與預防 2表現需住院人類間質肺炎病毒目前尚無抗病毒藥物或疫苗可治療或預防,主要以支持性療法為主。一般而言,若病人出現痰多、氣促的表現時,就可能有住院的需求,而除了症狀治療藥物外還能夠以蒸氣噴霧治療及氧氣帳等輔助的方式,利用水分子稀釋呼吸道黏液及分泌物,使痰容易咳出,也減輕局部刺激、發炎腫痛等不適。合併細菌感染肺部 恐發生嚴重併發症若是人類間質肺炎病毒合併肺炎鏈球菌等細菌感染時,則需要使用盤尼西林或第三代頭孢子素類抗生素治療。吳秉昇醫師指出,如果兒童除了呼吸道病毒感染之外,一旦合併肺炎鏈球菌或金色葡萄球菌等細菌感染肺部,症狀將會嚴重許多,甚至可能會出現氣胸、廔管以及肋膜積膿等嚴重併發症,不可輕忽。3招有效預防 出現不適應盡快就醫新冠疫情雖漸趨緩,但接踵而來的人類間質肺炎病毒持續在校園、社區傳播。吳秉昇醫師提醒,戴口罩、勤洗手且注意環境清消仍是病毒預防最直接且重要的方式。在流行期間,家長若發現孩童出現咳嗽、呼吸喘、腹痛、持續高燒不退、食慾活力下降等症狀時,應及時就醫診治,避免病情持續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