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不良
」 營養不良 營養 保母 大陸 體重感染流感咳不停!中國7歲男童咳出「巧克力腹肌」 醫師解釋:體脂太低
最近不僅是台灣在流行流感,中國當地也是如此。但中國陝西有一名7歲男童,也在這波疫情中得到流感,甚至因此咳嗽10日。沒想到,就因為這樣連日的咳嗽,讓男童單薄的身體,竟然活生生咳出8塊「巧克力腹肌」。根據中國媒體報導指出,針對男童的現象,有醫學專家表示,咳嗽本身是一種生理反射,幫助清除呼吸道中的異物或分泌物,與腹肌的形成沒有直接關聯。但持續劇烈的咳嗽會刺激腹部肌肉頻繁收縮,尤其是對於肌肉纖維較細、體脂率低的兒童,可能使腹肌線條顯得格外突出。除此之外,也有健身教練表示,雖然咳嗽會讓肌肉緊張,但想要真正形成清晰的腹肌,需要有系統的健身訓練和飲食調控。而在照片中,明顯可以看到男童的身材單薄,明顯的八塊腹肌看起來是真的突兀。有專家提醒,家長應注重孩子的均衡飲食與充分營養,避免因過瘦而影響免疫力。此外,持續性咳嗽可能暗示呼吸道或其他系統的健康問題,應及時處理以防病情惡化。專家也提醒,咳嗽雖然是一種令人不適的症狀,但它同時也是身體自我保護的機制。透過咳嗽,可以將呼吸道中的異物和分泌物排出體外,從而保持呼吸道的通暢和清潔。但如果咳嗽持續不斷或伴隨其他症狀(如發燒、咳痰等),則可能是身體某種疾病的表現。此時就應該及時就醫並接受專業的治療。此外,專家也提醒民眾,家長要注意孩子的身體健康和營養攝取。雖然瘦小的孩子可能更容易顯現腹肌線條,但過度的體重減輕也可能導致身體免疫力下降和營養不良等問題。
11歲童突腹瀉、血便! 就醫檢查竟罹患罕見「克隆氏症」
跨年聚會多,容易因飲食不當引發腸胃不適。近日一名11歲男童出現持續腹瀉、腹痛及血便症狀,原以為是單純的腸胃炎,經診所就醫服藥後仍未見改善。後轉診至臺北醫學大學部立雙和醫院小兒腸胃科檢查,才確診為罕見的發炎性腸道疾病「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克隆氏症診斷關鍵 在於完整檢查小兒腸胃科鄭弘彥醫師表示,男童就醫時已持續數周的腹瀉、腹痛及血便,消化道異常出血不止是重要警訊。經由上消化道內視鏡發現十二指腸有線性潰瘍,下消化道內視鏡則見大腸局部發炎,為完整檢視小腸病灶,進一步安排膠囊內視鏡檢查,發現遠端迴腸有明顯潰瘍伴隨出血,糞便檢體也顯示腸道發炎指數中的糞便鈣衛蛋白明顯上升,這種消化道發炎的跳躍式病灶正是克隆氏症的特徵。在接受藥物治療並配合「克隆氏症排除飲食」後,男童症狀已獲得改善,目前僅需定期追蹤。及早就醫治療 避免併發症鄭弘彥醫師指出,克隆氏症是一種會影響從口腔到肛門之間任何部位的慢性發炎性腸道疾病,具有跳躍性病灶的特徵。雖然確切病因未明,但可能與遺傳基因、飲食習慣及環境因素有關。若未及時診治,可能引發貧血、腸道穿孔、膿瘍、營養不良或生長遲緩等併發症。由於初期症狀易與一般腸胃炎混淆,鄭弘彥醫師建議,兒童及青少年若出現慢性腹瀉合併長期腹痛或血便等症狀,應儘速就醫檢查,以免延誤治療時機。
20歲女赴非確診瘧疾重症「返國再發」 疾管署籲:前往流行地區前1個月先至門診諮詢
疾病管制署26日公布國內新增1例境外移入瘧疾病例,為20多歲本國籍女性,她於2024年11月上旬曾至非洲盧安達,但未服用瘧疾預防用藥,到了11月20日在杜拜當地醫院診斷瘧疾重症,經治療後症狀改善,並於11月30日返國,12月21日因出現發燒,伴隨寒顫、骨痛、肌肉痛且無上呼吸道感染症狀,至醫院急診,經診斷為惡性瘧再發,個案經治療後狀況穩定,目前在家休養中,衛生單位將追蹤個案健康狀況及後續檢驗結果。對此,疾管署呼籲民眾前往瘧疾流行地區,請至少於出國前1個月,先至國內旅遊醫學門診諮詢,並依醫師指示於出國前、出國期間及返國後持續不中斷服用瘧疾預防藥物。依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今年截至12月24日共計9例瘧疾確定病例,均為境外移入,較過去5年(2019至2023年)同期2至7例略高,分別為5例外國籍及4例本國籍,發病年齡介於20多歲至60多歲,檢出病原體為5例惡性瘧、3例間日瘧及1例三日瘧,感染國家為非洲安哥拉、喀麥隆、奈及利亞、衣索比亞、尚比亞、馬拉威、盧安達及亞洲緬甸及印度,其中1例死亡。國內近10年(自2015年起)累計63例確定病例,均為境外移入,年齡以21-50歲為多(占71%),感染地區以非洲國家為多,檢出病原體以惡性瘧為主,其次為間日瘧。疾管署指出,國際間瘧疾疫情持續,且於我國發生境外移入病例,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年報資料顯示,2023年全球有2.63億病例及59.7萬例因瘧疾死亡,約94%病例及95%死亡病例發生在非洲區域,超過一半的死亡病例發生在4個國家:奈及利亞、剛果民主共和國、尼日及坦尚尼亞,其中,剛果民主共和國於近期爆發不明原因疫情且已導致近600人罹病,大部分是兒童,致死率約6.2%,亦研判與瘧疾及營養不良有關。另盧安達今年迄今累計逾51萬例,已高於去年同期。此外,亞洲今年疫情部分,印度迄今累計逾20萬例,高於去年同期,泰國及韓國亦分別累計4000及700餘例。疾管署表示,瘧疾是由感染瘧原蟲之瘧蚊叮咬人類而傳染的疾病,可分為間日瘧、三日瘧、惡性瘧、卵形瘧;其中以間日瘧及惡性瘧最常見。大多數人感染後,可能於7天至30天內出現症狀,早期症狀與流感類似,主要為發燒,也可能出現頭痛、肌肉痛、關節痛、噁心、嘔吐和疲倦等症狀,如未接受適當的治療,發病數天後會出現間歇性或週期性的畏寒及顫抖、發燒及出汗等症狀,嚴重者可能導致脾腫大、黃疸、休克、肝腎衰竭、肺水腫、急性腦病變及昏迷。間日瘧跟卵形瘧可能潛伏在肝臟數星期或甚至數年後再復發,所以在治療完血液瘧原蟲之後,必須再服用primaquine 14天做根除治療,以避免間日瘧或卵形瘧復發。疾管署呼籲,民眾前往瘧疾流行地區,請至少於出國前1個月,先至國內旅遊醫學門診諮詢,並依醫師指示於出國前、出國期間及返國後持續不中斷服用瘧疾預防藥物;旅遊期間請穿著淺色長袖長褲,塗抹政府機關核可的防蚊藥劑,儘量安排住在有紗門紗窗的房舍;返國後如出現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提供醫師旅遊史及曾服用的瘧疾預防藥物等資訊,以做為診斷與治療參考。
30歲男瘋狂腹瀉2週!糞便驚見「鬼臉」在蠕動 竟和家中1成員有關
大陸男子小舟(化名)今年30歲,2週前開始出現反覆腹瀉,糞便呈現異樣的黃綠色糊狀乃至水樣,還時不時伴隨著一陣陣令人難耐的噁心感,讓他苦不堪言。為了緩解症狀,小舟嘗試了吃藥及網路上的各種偏方,卻未病情帶來任何實質性的改善,最終只好到福建醫科大學孟超肝膽醫院就診,尋求專業醫生的幫助。《福建衛生報》報導,孟超肝膽醫院感染二科副主任醫師劉路接診後,詳細詢問了小舟的病史,從中發現了一個重要線索,就是患者家中飼養了寵物,初步判斷小舟可能感染了某種寄生蟲病,於是安排了糞便寄生蟲檢查。不出所料,在小舟的糞便樣本中,醫生驚見有「鬼臉」在蠕動,證實患者感染「藍氏賈第鞭毛蟲」。醫生說明,藍氏賈第鞭毛蟲是一種全球性分布的寄生性腸道原蟲,主要寄生於人和多種動物的小腸、膽囊或膽道系統中。牠引起的藍氏賈第鞭毛蟲病(也稱賈第蟲病),以腹瀉和消化不良為主要症狀,嚴重時可能導致營養不良和體重減輕。醫師進一步解釋,貓、狗等常見家庭寵物,常常是藍氏賈第鞭毛蟲的攜帶者。該病是全世界危害人類健康的10種主要寄生蟲病之一,旅遊者很容易被感染導致腹瀉,因此也稱「旅遊者腹瀉」。在確診病情後,劉路迅速為小舟制定了治療方案。經過對症治療,小舟的腹瀉症狀得到了明顯緩解,再也沒有復發。報導指出,藍氏賈第鞭毛蟲的蟲體宿主包括家畜(如牛、羊、豬、兔等)、寵物(如貓、狗)和野生動物(如河貍)。水源傳播是感染藍氏賈第鞭毛蟲的重要途徑,水源污染主要來自人和動物的糞便,同時也可以通過糞口傳播。任何年齡段的人群對藍氏賈第鞭毛蟲均易感,尤其是兒童、年老體弱者和免疫功能缺陷者。感染藍氏賈第鞭毛蟲後多為無症狀帶蟲者,但部分感染者會出現臨床症狀。急性期症狀主要表現為爆發性惡臭水樣性腹瀉、腹痛、腹脹、偶有嘔吐、發熱、厭食等。若治療不及時,可發展為亞急性期和慢性期,其主要症狀為周期性惡臭稀便,可伴腹脹、腹痛、噁心、厭食、頭痛、體重減輕、營養不良等。此外,藍氏賈第鞭毛蟲可侵入膽道系統,引起膽囊炎或膽管炎。
病因不明!神秘疾病「X」肆虐剛果 416人莫名染疫「至少143人死亡」
剛果民主共和國(Democratic Republic of Congo, DRC)近日爆發一種被稱為「X疾病」(Disease X)的神秘傳染病,目前已導致當地至少416人染疫。X疾病主要發生在剛果西南部的夸恩戈省(Kwango Province)的潘濟地區(Panzi),從10月24日出現首例病例至今,至少造成143人死亡,其中40%為5歲以下的兒童。綜合外媒報導指出,「X疾病」的症狀主要有發燒、頭痛、咳嗽和呼吸困難。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數據,感染者的致死率高達7.6%。由於該地區貧困、戰亂不斷,許多兒童因營養不良和免疫力低下,更容易引發併發症。剛果的國家公共衛生研究院(INSP)院長姆萬巴(Dieudonné Mwamba)表示,目前已派遣緊急醫療團隊趕赴疫區,試圖控制疫情。也由於當地的醫療資源極度匱乏,醫院缺乏基本的藥品和設備,無法應對大量湧入的病患。民間社會協商框架主席盧富圖(Lucien Lufutu)坦言,多數病人只能依賴傳統療法。此外,由於通報延遲的關係,疫情的擴散更加難以控制。非洲疾病預防控制中心(Africa CDC)主任卡塞亞(Jean Kaseya)表示,「X疾病」的疫情爆發後,相關報告延誤5到6週,導致防控措施無法及時展開。更讓人頭疼的是,目前「X疾病」的病因尚未確定,所以當地政府僅能採取消極的限制村莊間流動、呼籲民眾戴口罩並避免接觸屍體等基礎防疫措施。目前世界衛生組織已加緊檢測工作,初步收集的12個樣本中,有10個檢測出瘧疾陽性,但專家不排除有其他病原體共同作用所致。剛果衛生部長坎巴(Samuel-Roger Kamba)警告,這種疾病的爆發可能與當地民眾的貧血、營養不良等因素有關,呼籲國際社會提供援助。報導中也提到,目前剛果面臨多重疫情的肆虐,其中包括猴痘(mpox)、馬爾堡病毒(Marburg)和小兒麻痺症(polio)。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剛果每週通報約200至300例猴痘確診病例,累計死亡人數超過1200人。
78歲秦煌賣房「幫女兒還債千萬」 遭拋下獨住養老院領補助
76歲的香港資深演員秦煌,憑藉出色詮釋金庸武俠小說《射鵰英雄傳》中老頑童「周伯通」一角而走紅,被譽為「金牌綠葉」。然而近年來他的健康狀況亮起紅燈,日前再度因跌倒入院,隨後轉介至養老院安置。據《香港01》報導,秦煌近期獨居在香港的飯店,日前卻因跌倒無法站起,幸好友人林偉及時幫忙送入院,入院後醫生發現他有貧血和營養不良的情況,他事後受訪時表示,除了腳傷外身體無大礙,而他出院並獲安排入住養老院,有人照顧且一日有三餐供應。這已經是秦煌近一個月內已兩度因跌倒住院,第一次是在廁所滑倒,導致左側骨盆及頭部受傷。他形容當時痛到以為脊椎斷裂,所幸經檢查確認僅脊骨受傷,經十多日休養後逐漸好轉。第二次跌倒則發生在床邊,他不慎踩滑撞到牆角,頭部縫了四針。經治療後,他目前已康復出院。儘管頻繁受傷,秦煌依然保持樂觀。他在接受訪問時,直言家族成員普遍長壽,對自己的未來充滿希望,笑說目標是活到80歲,甚至邁向90歲。然而秦煌的生活並不如表面樂觀。在與無綫電視(TVB)結束合約後,他的經濟狀況日漸拮据,目前依靠社福機構的安排入住養老院,並順利申請到補助以支付院費及基本生活開銷。更加令人唏噓的是,秦煌曾為幫助長女償還高達港幣300萬元(約新台幣1235萬元)的債務,不惜賣掉房產,卻從未過問債務來源。沒想到長女在清償債務後申請破產並失聯,令秦煌痛心不已,且其他子女也無法聯繫到她,最終在社工幫助下申請綜援應付到院費和雜項支出,住進養老院。
女碩生失蹤13年被找到已生2孩疑遭拐賣 收留者駁斥:不存在拘禁
大陸山西省晉中市一名卜姓女碩士多年前外出後,人間蒸發,家人四處苦尋無果,隔了13年終於尋獲卜女,但她竟然已和一名張姓男子生下一對兒女。事件爆發後引起熱議,與卜女生孩的張男也是收留她的人,但外界卻質疑卜女當年被拐賣到此,張男住處周遭還有監視器,但他本人堅稱「不存在拘禁」更解釋兩人的關係。綜合陸媒報導,來自山西省晉中市的卜女從小成績優異,取得工學碩士學位後,準備考博士班,因為一些原因失去報考機會後,卜女心靈受創罹患精神分裂症,送醫治療後在家休養。怎料,卜女於2011年5月外出後人間蒸發,家人報警尋人也都沒有任何消息。時間一晃過了13年,今年11月25日卜女家人透過尋親志工,找到失散多年的卜女,但卜女消失的期間竟然已嫁為人婦,更與一名張男育有一對子女,分別為12歲兒子和8歲女兒,但精神狀況一樣沒好轉,甚至更加嚴重。卜女家人將她送醫檢查後,發現卜女嚴重營養不良,懷疑她遭到拘禁過著非人生活,收留者張男也遭到警方調查。有當地記者直接前往張男住處,發現屋簷下裝有監視器,張男靠農作維生,詢問張男與卜女如何相遇,張男透露,13年前他在種田時發現卜女,看著她一身衣物都破爛不堪,就先把她帶回家照顧,之後卜女想在家或出門他都不干涉,因此不存在外界所說的「拘禁」,也曾幫她尋找家人。被問及兩人的關係,張男稱卜女沒有戶口,無法領結婚證,但有辦過酒席,後來生下一對兒女,孩子平時住學校,這些年家中的經濟來源都靠他,「我種了10來畝地,主要是種玉米,有時幫人幹幹婚慶,一年總共能掙2萬元(約新台幣9萬元)左右。」張男也說,卜女若發病就是罵人或摔東西,沒發病就是安靜坐著看報紙或電視,不會跟人聊天,也做不了家務事。據悉,卜女被家人尋獲後,卜女的哥哥透露,已與妻子商量好,打算把房子賣了給妹妹治病,至於失聯期間妹妹究竟經歷了什麼,則待她病情穩定後再了解。
浪費錢又傷身!藥劑師列3款保健品「她絕對不吃」 綜合維他命也上榜
許多人平常會吃保健食品、維他命來補充營養,但英國藥劑師兼保健品牌創辦人阿米娜(Amina Khan)卻點出了3種她「絕對不吃」的保健品,並強調不少產品不僅吃了沒效果、會白花錢,長期食用還可能造成身體負擔。根據《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藥劑師阿米娜(Amina Khany)在ㄊ她擁有超過27.1萬名粉絲的TikTok帳號上分享,有3種保健品她絕對不會服用:1、維他命軟糖根據研究報告指出,每顆維他命軟糖中通常含有3至5克糖,且每份軟糖的營養成分往往較傳統維他命更少,因此容易超出每日建議糖攝取量,還可能導致礦物質中毒。阿米娜直言,維他命軟糖基本上就是顆粒狀的糖,不如直接去吃點甜食。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醫師也警告,即使維他命軟糖標榜無糖,仍可能含有其他高糖分的甜味劑,例如果汁濃縮液或糖醇,長期攝取將造成消化問題。2、綜合維他命阿米娜說,這種產品通常只含有微量的關鍵營養素,幾乎無法對人造成影響,也難以滿足人體的實際需求。一些研究人員曾表示,綜合維他命是浪費錢的東西,沒有證據表明它們可以降低心臟病、癌症或過早死亡的風險。但也有一些例外,像是孕婦和營養不良的人可能會受益於多種維生素,即便在大多數情況下,醫生仍建議只需均衡飲食,就可獲得充足的營養。3、頭髮、皮膚及指甲相關的保健品阿米娜指出,由於社交媒體廣告推銷,網路上許多聲稱能改善髮質、膚質和指甲的保健食品變得流行,但在實際上,這些效果並不明顯,且營養素劑量不足。相較於綜合型的保健食品,阿米娜認為,針對特定問題的單一保健食品可能更有幫助,例如維他命B8有助於頭髮生長、增厚,維他命D則有可以改善皮膚健康、促進皮膚細胞再生。
長期依賴胃藥恐罹癌! 醫教「3招」改善胃食道逆流
胃痛是現代人常見的健康問題,許多人會依賴胃藥或止痛藥緩解胃痛。家醫科醫師李思賢指出,長期服用此類藥物可能帶來多重健康風險,反而加重身體負擔。他強調,真正改善胃痛及胃食道逆流的關鍵在於調整生活與飲食習慣,如少喝酒抽菸、多運動、減重等。李思賢日前在臉書發文表示,不少人認為胃酸過多是導致胃痛與胃食道逆流的主因,但胃酸其實是人體消化與防禦系統的重要角色,負責分解食物、吸收營養,還有殺菌的功能,幫助我們對抗細菌、病毒等病原體,但隨著年齡增長,人體多數器官功能會逐漸退化,胃酸分泌亦可能減少。李思賢指出,許多胃痛與胃食道逆流的案例其實源於胃酸分泌不足。他解釋,胃酸分泌不足會引發一系列健康問題,包括影響碘、甜菜鹼、鋅和維生素B群的吸收,導致營養不良、骨質疏鬆、免疫力下降,甚至提高胃癌風險。有研究指出,60歲以上人群中,約有30%患有萎縮性胃炎,胃酸幾乎無法分泌。胃酸不足還可能導致小腸細菌過度生長(SIBO),干擾消化功能,出現腹脹、腹瀉或便秘等症狀,還可能在糞便中發現未完全消化的食物。李思賢提醒,常用的胃藥酸阻滯劑(如質子泵抑制劑,PPIs)雖然短期能緩解症狀,但長期依賴可能會引發貧血、維生素B12缺乏、胃內和小腸細菌過度生長,甚至增加食物過敏的風險。胃酸不足還可能導致胃內食物長時間停滯,發酵後產生酸氣,加重胃食道逆流,讓人感覺喉嚨「酸酸的」。至於如何改善胃酸逆流的症狀,李思賢建議用以下方法改善:1.調整飲食:調整飲食與習慣:避免可能引發敏感的食物,尤其是睡前不要吃大餐。同時,嘗試抗發炎和低碳水化合物飲食(VLCD),這對緩解胃食道逆流非常有幫助。減少飲酒、吸煙,並避免過量攝取會放鬆食道括約肌的物質(如咖啡因和巧克力)。對於一些人來說,添加少量蘋果醋(無糖,稀釋20倍)有助於改善消化。2.支持消化功能:可以考慮補充鹽酸(HCL)、甜菜鹼和消化酶,幫助胃部有效分解食物;鋅(如鋅胺基酸螯合物)和益生菌則有助於修復消化道健康。此外,像洋甘菊茶、生薑和鎂這類天然補充品也能緩解消化不良的症狀。3.生活方式調整:減重(如果有輕中度肥胖)、增加日常運動,並在睡覺時將床頭稍微抬高,都可以有效減少夜間胃酸逆流的情況。胃藥主要用來解決急性問題。李思賢呼籲,要改善胃痛和胃食道逆流,應從根本改變生活習慣,維持健康的消化功能,才是長遠之道。
當心過緊內衣影響健康!中醫師解析胸部經絡 教正確保養乳房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1名24歲女性因長期腸胃不適、長期服用西藥無效,反而出現胃食道逆流加重的情況,經檢查,醫師發現她內衣過緊且馬甲束縛過度,建議患者換穿無鋼圈運動內衣後,腸胃症狀明顯改善。頤鳴堂中醫診所院長康涵菁醫師指出,愛美是女人的天性,擁有堅挺的胸部是多數女性夢寐以求的目標,但過緊的內衣或馬甲會妨礙腸胃蠕動,導致胃酸逆流,讓人感到胸痛、口苦,甚至影響食物吸收,長期下來可能造成營養不良。過緊的內衣可能阻礙經絡循環康涵菁醫師指出,胸部是肝經、膽經和胃經運行的路徑,選擇合適的內衣非常重要,最好能親自試穿、確保合身。過小或過緊的內衣會影響胸形和經絡循環,讓人感到胸悶。從中醫角度來看,過緊的內衣容易引發氣滯、血瘀,導致循環不暢。適當的疏肝、理氣和活血化瘀藥方,則可用來改善這類症狀。長時間穿過緊內衣易影響頸肩背部康醫師提醒,雖然內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護乳房,但是長時間穿著、尤其是過緊的內衣,容易影響血液循環,增加頸椎負擔。肩帶過細的內衣,還會引發肩、背部的肌肉緊繃,導致肩頸僵硬和腰酸背痛等問題。如感到胸悶,可按壓膻中穴以及乳根穴,幫助理氣化瘀;若有肩、背酸痛症狀,可按壓天宗穴和肩井穴,以幫助頸、肩、背的經絡舒緩。正確穿戴內衣才能保護乳房康涵菁醫師建議,合適的內衣不僅可以保護乳房,還能避免過度下垂,在女性的美態中起了烘托的作用。選購內衣時應留意尺寸合適、避免過緊。睡覺時或在家中休息時可考慮不穿內衣,以減少對胸部的束縛,並定期進行乳房按摩,幫助淋巴系統恢復正常運行。特別提醒年輕女性,內衣穿戴時間不要超過12小時,盡量讓胸部有足夠的放鬆時間,以確保淋巴系統的健康。
女嬰遭母「塞抽屜3年」身體嚴重畸形3歲像7月嬰! 訪客聽哭聲才重見光明
英國有名母親於2020年初到2023年初時常將年幼的女兒塞在沙發床的抽屜裡,孩子也從未接觸過陽光或新鮮空氣,直到一名訪客到家中做客時聽到樓上的哭聲後,整件事才被揭穿,孩子被發現時頭髮打結、畸形並出現皮疹,且嚴重營養不良,3歲看起來像1個僅7個月大的嬰兒。女孩的母親在先前的聽證會上承認了4項虐待兒童的指控,並被判刑入獄7年又6個月。據英國廣播公司報導,從2020年初到2023年初的時間,有名母親將剛出生的女兒藏在沙發床的抽屜裡,向全家人隱瞞了嬰兒的存在,是直到一名到家的訪客聽到樓上有噪音,發現女孩躺在床上,才揭發了此事。事情曝光後,一名社工被叫到了家中,她發現孩子頭髮打結、畸形、出現皮疹,社工說「我看著她媽媽問道,這是你們關押她的地方嗎?母親則回答在抽屜裡,我很驚訝母親沒有表現出任何情緒,除了她母親的臉之外,我可能是女孩見過唯一的另一張臉,這讓我感到無比恐懼。」對此,英國皇家檢察署的沃辛頓(Rachel Worthington)表示,孩子被發現時沒有對自己的名字做出反應,並且長時間被獨自留在家裡自生自滅,檢察官稱這名女孩從未接觸過陽光或新鮮空氣。法庭也被告知,這名女孩嚴重營養不良,看起來像7個月大的嬰兒,而不是3歲的孩子,她也患有腭裂和其他一些健康問題,但她的母親從未尋求治療,法官表示,女子讓小女孩缺乏任何愛、適當的感情、適當的關注、任何與他人的互動、適當的飲食、急需的醫療護理,「小女孩現在也許正在慢慢的從幾乎是活死人的狀態中恢復過來。」目前該名孩子被安置在寄養家庭。在接受警方採訪時,這名女子表示,她當時不知道自己懷孕了,且在生孩子時「真的很害怕」,孩子並不是一直被放在抽屜裡,且她從來沒有關上抽屜,她告訴警方,這個孩子「不是這個家庭的一部分」。法官稱這名女子的行為完全違背了人們的信仰,「在我46年的經歷中,我不記得有比這更嚴重的案件。」女孩的母親日前在聽證會上承認了4項虐待兒童的指控,並被判入獄7年又6個月。
號稱一個月瘦10公斤!35歲女子吃減肥藥「全身抽搐」 醫師:電解質平衡被打破
減重專科醫師陳威龍近期分享一起個案,一名35歲女性患者在半年前因減重停滯感到沮喪,後聽從同事推薦購買了一款宣稱「一個月可瘦10公斤」的減重藥物並自行服用。一週後,患者開始出現嚴重嘔吐、腹瀉、食欲不振,隨後更是頭暈、精神恍惚,全身無力,最終被家人發現倒在臥室內,意識不清且肌肉僵硬抽搐,緊急送往急診。陳威龍醫師在FB粉絲專業發文表示,該名女患者被送醫經血液檢查後,發現患者的電解質多項異常,包括低血鉀(2.6 mmol/L,正常3.5-5.0 mmol/L)、低血鈉(128 mmol/L)及低血氯,並出現代謝性鹼中毒。心電圖檢查也顯示異常,疑似因嚴重低血鉀所引起。根據患者的症狀和血液檢查,陳威龍醫師推測他所服用的減重藥物可能含有大量的「利尿劑」和「瀉藥」,這些成分導致身體過度排出水分和電解質,進一步引發嘔吐、嚴重脫水及電解質失衡,最終造成代謝性鹼中毒並引發癲癇。經過兩週多的住院治療,患者才順利出院。後續該名患者在出院後,就帶著醫院厚厚的出院病歷摘要來找陳威龍醫師求診。陳威龍醫師也向他分享正確的減重觀念。首先,正確選擇食物種類及營養素比例至關重要,減重並非僅靠少吃就能達到效果,過度節食反而會讓身體認為面臨饑荒,導致基礎代謝下降,脂肪傾向於囤積不分解。因此,選擇合適的食物和調整營養素的比例才是減重的關鍵。其次,充足的睡眠和減壓同樣重要。睡眠不足和過大的壓力會導致皮質醇過度分泌,進而影響血糖波動和胰島素的分泌,這些都容易造成脂肪囤積。此外,壓力過大也容易引發補償性進食,導致熱量攝取過多,因此學會自我減壓對控制體重至關重要。最後,合理的減重速度才能持久。過快的減重方式容易造成肌肉流失、營養不良和免疫功能失調,這些都是造成減重停滯的主要原因。而穩定漸進的減重速度則有助於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是避免復胖的關鍵所在。陳醫師強調,減重就像登山,有時坡度陡峭、有時平緩,但只要目標明確,持續努力,終將到達目的地。後經過兩個月的飲食和生活調整,加上運動的配合,這位女性患者成功減重8公斤。陳威龍醫師希望藉此提醒大家,減重應以健康為前提,選擇正確的方法才能達到持久的效果,避免因不明藥物而引發的健康風險。
新生兒滿月就斷奶!家長只餵「1食物」 2月大嬰多重器官衰竭險夭折
大陸廣東省東莞市婦幼保健院兒童重症監護室近日收治了一名2月齡的男嬰,其患有嚴重低鉀血症、多臟器衰竭。原來,孩子出生僅1個月時,就停了母乳餵養,之後家長只給他餵食米糊,導致孩子營養不良,鉀元素攝入不足,造成嚴重內環境及電解質紊亂。經過近1個月的救治,男嬰體重增長到4.6公斤,目前已出院。綜合陸媒報導,該名男嬰在出生僅1個月後,家長就停止了母乳餵養,轉而只給他餵食米糊。由於寶寶年齡太小,消化系統尚未發育完全,無法充分吸收米糊中的營養,導致孩子營養不良。更為嚴重的是,米糊中鉀元素含量不足,使得孩子體內鉀元素攝入嚴重缺乏,最終造成了嚴重的內環境及電解質紊亂。孩子最初只是表現出精神狀態不佳,哭聲微弱,但家長未足夠重視。直到孩子病情急遽惡化,出現多臟器衰竭的症狀,才被緊急送往醫院。醫生接診後,立即對孩子進行了全面的檢查和治療,經過近1個月的精心救治和護理,孩子的病情終於得到了控制,體重也逐漸增長到了4.6公斤,目前已順利出院。此次事件為廣大家長敲響了警鐘。醫生提醒,嬰兒在4到6個月之前,主要的營養來源應該是母乳或配方奶粉,過早給寶寶添加不適當的食物,如米糊,會對寶寶的身體造成嚴重危害。家長在育兒過程中,應科學餵養,了解寶寶每個階段的營養需求,避免因不當餵養給寶寶帶來不可挽回的傷害。
22歲女感冒後暴瘦 「體重狂掉25kg」只剩20公斤…醫生揭原因
大陸江蘇省南京市一間醫院近日接診了一位22歲的女孩,患者身高約160公分,體重卻只有20公斤。醫生介紹,女孩體重過去是40至45公斤,本身就有消化功能障礙,一次感冒後加重了相關情況,導致出現了厭食,最終引起了嚴重營養不良,體重一直下降,如果不進行干預,很可能併發各種感染,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綜合陸媒報導,該位女患者原本體重約40公斤,身材勻稱,但一次感冒後竟然出現了嚴重的厭食症狀,體重驟降至20公斤。醫生解釋,患者本身就有消化功能障礙,一次感冒後加重了相關情況,導致出現了厭食,最終引起嚴重營養不良,體重一直下降,如果不進行干預,很可能併發各種感染,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由於常規的治療方案對女孩並不起作用,於是醫生對患者進行了「菌群移植」,也就是把健康人腸道裡的菌群分離提取出來,再移植到女孩體內。經過相關治療,患者的體重慢慢上升,最近一次回診已經恢復到了45公斤以上。醫師提到,目前菌群移植的治療方案正在向全國推廣,希望能幫助更多患者。醫生提醒,厭食症並不遙遠,它可能就在我們身邊,像是工作壓力大、情緒低落等因素,都可能導致食慾不振。雖然大多數人不會像案例中的女孩一樣嚴重,但如果長期忽視,對身體健康的影響不容小覷,因此學會調節情緒,及時就醫非常重要。
南極洲皇帝企鵝流浪到澳洲!牠現身數千里外西澳海灘 專家親揭原因
澳洲的海洋海灘(Ocean Beach)近日出現一隻皇帝企鵝,引發當地人關注,由於皇帝企鵝棲息地在南極洲,推測這隻皇帝企鵝從南極洲到海洋海灘,只少穿越了2200英里,約3540公里。皇帝企鵝只在南極洲野外被發現,不過牠們的生存環境如今飽受氣候變遷的威脅。(圖/達志/美聯社)根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6日報導,澳洲動保部門證實這隻來自數千里遠外南極洲的皇帝企鵝(Emperor Penguin),日前在經歷史詩般的長途海上之旅後,現身西澳州(Western Australia)海灘。報導引述西澳洲生物多樣性、保育、景點部(DBCA)說法,這隻皇帝企鵝在本月2日出現在海洋海灘,而且有營養不良的狀態,目前由當地專業野生動物保育員照顧中,估計需要幾週才能康復。皇帝企鵝只在南極洲野外被發現,不過牠們的生存環境如今飽受氣候變遷的威脅,另外,由於海洋海灘和南極洲相距超過3540公里,也就是這隻皇帝企鵝顯然游超過3540公里,才能現身澳洲。另據《澳洲廣播公司新聞》(ABC News)引述西澳洲大學(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研究員坎內爾(BelindaCannell)推測,這隻皇帝企鵝可能是順著洋流往北漂,「牠們在覓食的時候傾向順著洋流移動,可以找到更多不同種類的食物,所以可能是這些洋流流向了比正常距離更遠的地方」。據了解,皇帝企鵝是18種企鵝中最高和最重的企鵝,體重可達40公斤,站立身高約1.1公尺,雌皇帝企鵝在繁殖季可產下1顆蛋,並交由雄性伴侶孵化,然後花大約2個月時間下海覓食。1隻來自南極洲的皇帝企鵝現身數千公里外的西澳洲的海灘。(圖/翻攝自X)
當12年的胖子減肥瘦到營養不良「肚子卻原封不動」 開刀才發現是27公斤巨瘤
挪威有名59歲的男子有整整12年的時間都深受體重問題所苦,醫生甚至為他報名了減肥和營養課程,還服用了減肥藥,他的體重也明顯下降,臉和手臂都看得出改變,肚子卻依然很大,到了2023年,醫生即將為他進行胃袖狀切除手術,未料醫生卻發覺他胃的堅硬表面並不是脂肪,經掃描顯示,他的腹腔內有個68公分、重超過27公斤的巨大腫瘤。而後,醫生花了10個小時切除腫瘤,儘管腫瘤已被完全切除,但他的腹部仍有一部分惡性組織,需要持續觀察。目前,他正在起訴十多年來未能檢測到癌腫塊的醫生,儘管訴訟最初被駁回,但律師提出了異議。據《每日郵報》報導,來自德國的59歲克勞特(Thomas Kraut)是名配鏡師,後於2008年移居挪威,他花了整整12年的時間與體重作鬥爭,並於2012年被診斷出患有2型糖尿病,醫生起初也一直認為他只是肥胖,並為他報名了減肥和營養課程,而後他也服用了減肥藥。克勞特表示,他透過飲食的改變和減肥藥,體重確實減輕了很多,臉和手臂都變得很瘦,醫生甚至說他營養不良,奇怪的是,他的肚子依然很大。到了2023年,克勞特即將接受胃袖狀切除手術,其中涉及切除大部分的胃,這時醫生竟發覺到他胃的堅硬表面並不是脂肪,而後花了2周的時間才診斷出他患有罕見的脂肪瘤,經掃描顯示,他的腹腔內有個68公分、重超過27公斤的巨大腫瘤,該腫瘤由較小的癌症區域組成,周圍被脂肪包圍,它也擴散到了他的右腎和部分小腸。 9月26日,醫生花了10個小時切除了腫瘤、腎臟和部分小腸,儘管腫瘤已被完全切除,但醫生無法從克勞特的體內取出所有癌組織,因他的腹部仍有一部分的惡性組織,醫生表示由於壓迫了多個重要器官,因此切除太危險。59歲的克勞特。(圖/Instagram)對此,克勞特說自己真的很震驚,「腫瘤被切除讓我鬆了口氣,但知道我體內仍然有一些癌組織,這讓我感到不安。」他現在每2週會去看心理師進行治療,且因為體內仍有正在生長的腫瘤組織,所以他每年還必須去看腫瘤科醫生2次。另外,克勞特現在正在起訴十多年來未能檢測到癌腫塊的醫生,他和妻子聲稱如果早點發現腫瘤,他本可以得到充分治療,儘管訴訟最初被駁回,但克勞特的律師提出了異議,克勞特也說,「一切總會有結果的。」
洗腎患者毒素、營養皆會流失! 醫曝腎友們補身體重點
血液透析治療就是俗稱的洗腎、洗血,當腎臟功能無法正常運轉時可作為腎臟的替代療法,幫助末期腎臟病病人清除體內的尿毒素以及多餘的水分、電解質等。不過,洗腎不只會洗掉體內的廢物,也會洗掉身體所需的營養。洗腎病友們該如何補身體呢?台南郭綜合醫院腎臟內科醫師姜林文祺提供營養補充建議,並帶民眾了解營養針的使用時機。洗腎會洗掉胺基酸並產生慢性發炎 可能致1特殊營養不良洗腎可分為「暫時性洗腎」、「規則性洗腎」,姜林文祺醫師說明,二者之間最大的差異在於有沒有急性的腎臟問題存在,如果是慢性腎臟病病人通常是採規則性洗腎,建立適當的洗腎通路後,將腎友的血液經由此通路帶入洗腎機內,透過洗腎液將血液淨化再送回腎友體內,每次洗腎時間約需4個小時,每週需接受3次洗腎治療。洗腎主要是幫助腎友清除體內的尿毒素,不過在這過程中也會造成某些營養的流失。姜林文祺醫師指出,每次洗腎約會流失6-8公克胺基酸,換算下來一年約會損失1公斤的胺基酸,同時也會洗掉少量的微量元素、水溶性維生素等。醫師分享營養不良評估方法 注意2大重點補充目前腎友可以透過各項指標評估、了解自己是否有營養不良的問題。姜林文祺醫師表示,像洗腎後的乾體重變化,如果3個月下降5%或半年內下降10%,這就代表有營養不良的情形,也可以注意身體質量指數(BMI)、瘦肉組織指數(LTI)、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標準化蛋白質異化代謝率、洗腎前後血清尿素氮和肌酸酐等,或透過飲食訪談跟紀錄評估營養不良的狀況。除了注意自己有無營養不良外,腎友平時也要注意營養補充,姜林文祺醫師表示,在營養上主要可針對2大部分進行補充,包含:熱量: 當身體熱量不足時,蛋白質就有可能會被當作熱量消耗掉,因此足夠的熱量攝取是非常重要的。熱量來源包括醣類、脂質、蛋白質,建議腎友以理想體重為原則攝取,每天熱量攝取量約為每公斤體重25-35大卡。蛋白質: 洗腎後蛋白質流失會開始增加,為維持肌肉量,建議腎友每天蛋白質攝取量約為每公斤體重1-1.2公克。不過要提醒腎友,雖然豆魚蛋肉類、奶類是屬於較高生物價值的蛋白質來源,但市售的鮮奶、奶製品,磷含量較高,較不適合腎友攝取,而蛋肉類又有卵磷脂可能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須注意攝取量。建議蛋白質的攝取來源可以選擇豆類,包含黃豆、黑豆、毛豆、豆製品(如:豆腐、豆干、豆漿)等植物性高生物價蛋白質,它對磷的吸收偏低,可以適當取代肉類,素食者也可以食用。也可用洗腎營養針改善 三合一營養針能滿足較大需求另外,洗腎病友也可以透過「洗腎營養針」來改善營養狀況,姜林文祺醫師說明,洗腎營養針就是在洗腎過程中,將營養液透過洗腎通路補充到腎友體內,如果有厭食、腹瀉、口服營養液耐受不良等狀況,造成胃腸道無法完整吸收營養,或是階段性需要補充營養(如:需禁食去做檢查、開刀等),都可以使用洗腎營養針來補充營養。目前洗腎營養針有包含醣類、脂肪、胺基酸的三合一營養針,能滿足較大的營養需求。姜林文祺醫師表示,有些三合一營養針在脂肪的部分,會特別添加魚油含-3脂肪酸,研究顯示它能保護心臟血管、降低發炎反應、改善皮膚搔癢,另外在胺基酸的部分,有些會加入牛磺酸,補充後可能有提神的效果,而且有些會額外添加微量元素-鋅,研究指出它能降低體內發炎反應、有抗氧化的效果。姜林文祺醫師分享,曾有男性洗腎病友,出院後回到門診洗腎發現他胃口不好、營養狀況偏低,使用口服營養液又有耐受不良情形,改使用三合一營養針後1個月,營養狀況就有改善。
粉絲破278萬…陸網紅挑戰「用最少的錢過活」 每天3元吃豬飼料
許多人為了流量,無所不用其極。中國一名擁有278萬粉絲的網紅博主孔羽豐(網名:大王孔留可)在網路發影片,喊話要挑戰「用最少的錢過活」,竟按照網路的建議,每天只花3元(人民幣,下同)吃起了豬飼料,引發軒然大波。孔羽豐在10月30日晚上6點18分PO出吃豬飼料影片,她表示在網路看到一個很新奇的觀點,如果想要維持生命跡象的情況下,用最低的成本生活,只需要每天吃3塊錢的豬飼料(3塊1斤,一天吃1斤),於是花100元買回一袋豬飼料。然而,孔羽豐看了成分後,忍不住感嘆:「豬飼料是由大豆、花生、芝麻、玉米、小麥、麥麩做成,高碳水、高蛋白、低脂肪,全部純天然,而且怕你營養不良,還配備了維生素,這不比吃外賣健康?大王我今天的挑戰就是吃豬飼料!」聞了後還稱讚很香,像是麥片的味道,只是泡水品嚐之後,表情忍不住失控,「好鹹啊!我要喝水」,透露準備吃1周的豬飼料,看身體的變化。消息曝光後,引發一番討論,多數網友都無法理解,「衛生執行標準不一樣啊,這怎麼能吃」、「這個世界已經如此瘋狂了嗎?」也有人質疑:「沒苦硬吃啊」、「沒有下限博流量!」孔羽豐準備吃1周的豬飼料。(圖/翻攝自上游新聞)至於食用豬飼料對人體是否有不良影響?豬飼料廠商向《上游新聞》表示,飼料都是經過ISO22000認證,對人體無害,「但是牲畜吃的和人吃的是有區別的,(牲畜吃的)沒有人吃的精細,所以不建議給人吃」。雖然豬飼料成分很多都是人體所需營養,但工作人員解釋,不能混為一談,豬飼料雖然無毒無害,但裡面有些只有牲畜能吸收,人體不能吸收。食品安全專家則表示,豬飼料大多是下腳料製成,從成分表來看,豬飼料對人體沒什麼傷害,但長期吃滿足不了人體對鈣鐵鋅碘硒等微量元素的需求,不是適合人吃的食物。
17歲少女被逼吃素…嚴重營養不良「體重剩28kg」 父母怕被告謊報她年齡
青春期的孩子仍在成長,飲食限制太多恐怕後果不堪設想。澳洲有一名17歲少女花花(化名)長期受到父母控制飲食,逼她吃全素,導致體重只有28公斤,一度造成生命危險。花花的父母怕被告,還謊報她的出生證明讓人以為她只有14歲,最終遭舉發後有兒福單位介入,花花才得以接受治療,漸漸恢復健康。根據外媒《每日郵報》報導,澳洲西部警局多年前獲報,一名17歲少女花花的家長疑似沒好好養育她,導致她瘦到體重只有28公斤;此外還有疑似軟禁的狀況,花花除了出門上學和學才藝芭蕾舞課外,幾乎無法離開家門,過著接近零社交的生活。而拯救花花向警方通報的人就是花花的芭蕾舞老師,她觀察到花花太過瘦弱,再繼續練習跳芭蕾舞可能有骨折風險;芭蕾舞老師透露,她曾經向花花母親詢問花花飲食狀況,還說出她太瘦了,但花花母親強調「我女兒完全沒問題」。之後不僅芭蕾舞老師,連舞蹈班其他同學的家長也注意到花花瘦得不正常,眾人一起向當地相關單位報案。兒福單位即刻展開調查,發現花花的父母嚴格控管她的飲食,平時只能吃水果、喝蔬菜湯等素食,也盡可能不讓花花出現在公眾場所。最令人氣憤的是,花花的父母疑似知道苛刻對待女兒可能被告,她的父親還謊報她的出生證明,讓外界以為花花只有14歲,就沒有營養不良的疑慮。花花的父母被兒福單位調查時,還一度不想讓他們看到花花,後來相關單位通知他們不帶花花去醫院檢查,就會增加調查強度,花花父母才帶她去珀斯兒童醫院檢查,年紀近17歲的花花,身高147.5公分、體重27.3公斤,她的體重是9歲兒童的平均體重,醫師指出,花花已經是4級營養不良(grade 4 malnutrition)。醫師立刻替花花進一步檢查,先照X光後插入鼻胃管灌食營養素5天,再替她安排後續膳食計畫,經過住院50天,花花身體狀況好轉,身高增加3.4公分,體重也多了7公斤。目前花花由西澳大利亞社區部門接管照顧,相關訴訟還在進行中。
「老年衰弱症」恐致長者失能! 醫示警:肌肉減少風險更高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冠廷報導】醫院常見有些老年病患,體格偏瘦但看似健康但尚能自我照顧,只是行動稍慢,因泌尿道感染住院治療一週後,竟喪失走路能力,甚至只能臥床,生活不能自理需他人全程照顧,這就是典型的「衰弱」。這樣的老人其身體狀況處於危險邊緣,任何風吹草動都能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衰弱症」老年人 與生心理、社會經濟有關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家庭醫學科主任葉孟奇說,臨床上發現,有「衰弱症」的老年人是不良健康後果的高危險群,往往需要較多的健康照護及社會資源使用,比起強健的老人死亡率甚至高達三至五倍。造成高齡衰弱的原因是多重的,無法以單一問題來解釋,可以分為內在及外在因子。內在因子例如老化、生理、心理狀態、多重慢性疾病、營養不良、生活習慣等;外在因子例如社會、經濟、環境等。內在及外在因子會彼此交互作用而誘發並促使衰弱的發生。五項衰弱臨床表徵 體重、疲憊感、肌握力、行走與體能2001年國外學者曾提出五項衰弱臨床表徵:無預期的明顯體重減輕、費力疲憊感、肌握力下降、行走速度變慢、體能活動度低,若符合3項以上,即認為有衰弱症。研究顯示,衰弱的人在死亡率、住院率、跌倒率、日常生活及行動能力變差的比率等,皆比無衰弱的人高。因此衰弱被認為是失能前的重要表徵,且衰弱的等級越高,其改善的可能性越小,不良預後及死亡的風險也增高。肌肉減少症與衰弱關聯大 使疾病每況愈下葉孟奇表示,目前有許多生理機轉被提出與「高齡衰弱症」有關,其中「肌肉減少症」被認為與「衰弱」有高度的相關。肌肉質量與強度的衰退,容易影響步態和平衡,進而容易跌倒,造成行動能力下降,促使衰弱速度加速。許多急、慢性疾病及老化的相關狀況,也都會間接或直接誘發衰弱的產生;衰弱又會更進一步使疾病、肌肉質量及相關情況惡化,導致衰弱老人進入每況愈下的惡性循環。規律運動、保持動態 降低「肌肉減少症」跌倒率目前尚無標準治療方法,最好是預防並針對有衰弱傾向的老年人及早介入。葉孟奇說,目前認為最有效的方法是規律的運動或保持動態的生活型態,同時加上適當的營養、控制慢性疾病且戒菸、保持開朗的心情及多社會參與的活動,如此多管齊下,才能減緩「高齡衰弱症」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