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監測
」 陳時中 新冠肺炎 確診 指揮中心 疫苗未成年少女染性病數增!醫憂七夕後性病潮 警告「3異狀」看到快跑
有感染科醫師指出,近期臨床觀察年輕性病個案增加,而且暑假期間接連有好幾個15、16歲的女孩子,與交友軟體認識的網友發生性行為而染病,接下來又是七夕情人節,根據以往經驗恐怕又有一波染病潮。醫師提醒年輕人,要發生性行為前,最好多了解對方狀況。倘若進行性行為時,發現對方生殖器有分泌物、聞到異味或者出現潰瘍等情況,最好趕快跑。據《ETtoday新聞雲》報導,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直言,很多人會藉七夕情人節等節日的名義「放縱青春」,往往導致節日過後因為性病來就醫的人數增加。黃高彬指出,其實從暑假以來,他就接連碰到很多15、16歲的年輕女孩因為性病就醫,其中又以淋病、梅毒為多,這些少女大多懵懂無知,透過交友軟體與網友見面沒幾次就發生性行為。他提到其中一個病例,是雙方已經發生關係2、3次,對方才告訴她自己有淋病,嚇得少女趕緊就醫,事後檢查也確實「中鏢」。還有一名少女是被見面沒幾次的網友強迫發生性關係,來就醫時已經下體潰爛,檢查後確認感染梅毒。黃高彬指出,性傳染病其實相當難預防,即便使用保險套提供保護,如果年輕人動作相對粗暴,依然可能有感染風險。他建議年輕人交往,應該多花一點時間了解對象是否有不好習慣,性行為前如果發現對方有生殖器潰瘍、分泌物、異味等情況,最後快跑。即使當下拒絕可能會有困難,甚至有些品行不佳的對象可能會有暴力行為,但還是要冷靜想辦法安全脫身。另根據疾管署疫情監測數據,國內梅毒、淋病等性傳染疾病確有增加趨勢。統計2023年整體通報梅毒感染人數計9941人、淋病8257人,和2022年相比分別上升2%、3%;其中增幅最多是15歲至24歲的年輕族群以及女性,去年梅毒的新增個案分別比前年上升約20%,「不安全性行為」是主要感染原因。疾管署提醒,梅毒常見症狀包括無痛性潰瘍與硬性下疳、皮疹等,若未接受適當治療,晚期則會出現「梅毒腫」、「心臟血管性梅毒」或「神經性梅毒」;此外,孕婦感染梅毒未接受適當治療,梅毒可透過胎盤傳播給胎兒,導致胎兒死亡或感染先天性梅毒等不良結果。至於淋病,疾管署表示,常見症狀包括尿道化膿,排尿有刺痛或灼熱感,女性感染後大多症狀不明顯,因此常被忽略,若沒有及時接受治療,不論男性或女性,都可能造成不孕;也可能導致泌尿生殖系統外的感染,如:直腸、咽喉部的感染、淋菌性結膜炎等。疾管署也提醒,若有患者一旦確診,務必提醒配偶或性伴侶也接受篩檢及治療,避免互相交叉感染。
凱米颱風釀中南部水患!憂心登革熱再起 衛福部示警「未來2周」是關鍵
凱米颱風重創台灣中南部,甚至爆發多起水患,雖然如今颱風已過境,但由於積水問題,外界也擔憂登革熱疫情恐再度爆發。除此之外,醫界也擔憂鉤端螺旋體、類鼻疽等疫情會隨之爆發。目前傳出衛福部已發醫界通函,要醫師關注發燒民眾的接觸史、受災情況。衛福部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也表示,未來兩周是關鍵。綜合媒體報導指出,2024年登革熱境外移入個案已達150例,創下5年來新高。專家擔憂境外個案數量越多,可能導致更大規模的本土疫情,2023年在台南、高雄的感染人數就曾衝破2.4萬大關。疾管署署長莊人祥表示,颱風過後通常會出現傳染病疫情高峰,例如過去蘇迪勒和卡努颱風後,本土疫情都有顯著增加。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也提到,未來2周最為關鍵,就以高雄為例,目前積水都已經消退,大部分地下室積水也都抽乾,目前正動員人力進行積水之後的清消,預計8月9日前可以完成。為了防範疫情擴散,衛福部目前已採取多項措施,像是對受災的6個縣市調撥了11,992瓶酚類消毒劑,其中南投縣1,632瓶、雲林縣500瓶、嘉義縣500瓶、台南市4,624瓶、高雄市4,256瓶、屏東縣480瓶。其次,衛福部也發布醫界通函,要求醫療院所提高警覺,主動詢問病患的接觸史和受災情況。此外,疾管署也加強了對台南、高雄等登革熱高風險地區的監測。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風災過後的一週,是登革熱防治的關鍵期。他呼籲民眾主動清理居家環境,特別注意清除積水容器和檢查屋簷排水槽等容易滋生病媒蚊的地方。同時,他也提醒民眾在進行環境清理時要做好個人防護,穿戴適當的裝備以避免感染其他疾病。報導中也提到,除了登革熱外,民眾還需警惕鉤端螺旋體病、類鼻疽和腸道傳染病。羅一鈞建議,在受汙水影響的地區,飲用水需煮沸或選擇瓶裝水,並對居家環境和廚具進行徹底消毒。他特別提到,居家消毒可用含氯漂白水稀釋100倍擦拭;遭汙染廚餐具應煮沸或用10公升清水加40毫升漂白水稀釋進行消毒。北市醫師公會理事長洪德仁提醒民眾,如出現發燒、頭痛、肌肉關節痛等症狀,應立即就醫並主動告知接觸史,以利醫生進行診斷和檢驗。衛福部部長邱泰源表示,自7月23日發布陸上颱風警報至7月29日止,各地方政府已調撥34,404瓶漂白水供家戶消毒使用,尚存70,945瓶。目前收容所的疫情監測顯示未有特殊疫情和群聚事件發生。
流感單週增21死!少女家中昏倒「併發心肌炎」 搶救1個月仍病逝
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今(9日)表示,依疫情監測資料顯示,近期類流感疫情上升且處流行期,第27週(6/30-7/6)門急診類流感就診計10.5萬餘人次,較第26週約10.3萬人次略增2.2%,惟增幅趨緩;近4週社區合約實驗室監測顯示流感病毒以A型H1N1為多,須留意疫情後續變化。目前已擴大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下稱公費藥劑)使用條件「有類流感症狀,且家人/同事/同班同學有類流感發病者」適用至7月31日止。疾管署統計,上週(7/2-7/8)新增56例流感併發重症(48例A型H1N1、2例A型H3N2、6例A未分型),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90多歲,其中36例未接種流感疫苗;另新增21例死亡(17例A型H1N1、2例A型H3N2、2例A未分型), 65歲以上占67%(其中近8成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疾管署透露,死亡個案中最年輕是一名10多歲女學生,6月上旬出現發燒、喉嚨痛等症狀,曾到診所就醫研判疑似流感,後續在家中突然意識不清暈倒,急診期間一度心跳停止,經搶救後恢復生命跡象,但持續昏迷,併發心肌炎使用葉克膜,住院過程中均未恢復意識,併發多重器官衰竭,約1個月後病逝。疾管署指出,本流感季自去年10/1起截至今年7/8累計1,268例流感併發重症,年齡層以65歲以上長者為多(占57%);死亡251例中,65歲以上長者為177例(占71%),其中132例未接種流感疫苗(占75%)。疾管署說明,目前我國公費藥劑配置於各縣市衛生局規劃之全國約4千家合約醫療機構(詳見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s://www.cdc.gov.tw或透過疾管署「流感防治一網通」網頁查詢https://antiflu.cdc.gov.tw/),若民眾有類流感症狀,尤其出現危險徵兆(如呼吸急促、呼吸困難、發紺、血痰、胸痛、意識改變、低血壓等)應儘速就醫,倘經醫師判斷符合條件者,不需流感快篩,即可開立公費藥劑,以把握用藥時機。疾管署呼籲,目前正值暑假期間,觀光景點人潮增多,進出人口密集空間請民眾務必做好手部衛生與咳嗽禮節,如出現呼吸困難、急促、發紺(缺氧)等危險徵兆,請儘速就醫,並配合醫師指示服藥,以降低併發重症發生風險。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s://www.cdc.gov.tw),或撥打國內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第6波新冠來襲…急診室百人等病床 台大醫院宣布:恢復疫情時管控措施
新冠肺炎近期有升溫的跡象,上周新增817例本土以及40例死亡病例,全台醫院和醫療院所都明顯發現病患增加。台大醫院證實,近期除了住院人數爆滿,急診設置的新冠觀察區也多額滿,自上周二開始已恢復、強化感控措施。新冠疫情進入第6波Omicron疫情,疾管署疫情監測顯示,國內6月第2周新增623例本土確定病例,較上周暴增近9成,最近一周則新增817例確定病例,病患持續增加。根據衛福部健保署「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急診即時訊息」,台大醫院急診室今(25日)上午候床人數一度接近百人。台大醫院感染管制中心主任陳宜君證實,院內自上周二開始,因應感染新冠病毒住院患者增加,考量疫情升溫,將單人病房、負壓病房回歸感染管制中心改由院級調度管理,不再交由各科控制,恢復疫情期間的感控機制,病人確診,就送到單人房或負壓病房隔離。陳宜君指出,台大病房本來就很擠,為了讓病房更有效運用,先前需要住院病人床位不夠時,可以使用負壓隔離病房,台大醫院負壓隔離室分散於各科別病房區域,平時由各科分別管理,僅在必要時刻交回院級處理統一調度,近期因新冠病人增加,故恢復院級控管。
史上最熱4月!均溫創紀錄 全台已逾400人因熱傷害送醫
全球平均溫度連續12個月創新高,台灣也剛創下史上最熱的4月,還沒進入7月,全台已有超過400多人因熱傷害送醫,交通部中央氣象署指出,今年氣溫可能為正常偏暖,而降雨偏少,也讓氣溫更熱些。衛福部以此推算,今年6月全月熱傷害就診人次將超過去年。台灣今年4月平均氣溫25.7度,全台11平地站平均氣溫較同期高2.4度,是歷年4月同期最高溫。國際組織則調查,今年5月是全球有史以來最熱的5月,已是全球平均溫度連續第12個月,創下對應月份的新高溫紀錄。氣象署預報員林定宜說明,今年5月全台各地的氣溫都比平均值更高,6月的統計數字尚未出爐,不過6月中下旬出梅,時序已進入一年中最炎熱的時期,溫度本來就比較高,加上今年5、6月的雨量偏少,以至於溫度偏高。根據衛福部疾管署「即時疫情監測及預警系統」通報急診就醫資料,今年4月因熱傷害就診高達231人次,相較於去年(2023)同月份的111人次,增加了1倍以上。近日全台高溫炎熱,熱傷害就診人次也不少,6月20日到23日共有173人次,平均每日43.2人次。據統計,去年6月熱傷害就診共517人次,而今年6月截至23日已累計413人次。若未來一周維持高溫炎熱天氣,以此推算,今年6月全月熱傷害就診人次將超過去年。氣象署預報員林定宜說明,未來1周天氣仍是高溫炎熱、午後雷雨的天氣型態,未來2天除了苗栗縣、宜蘭縣、台東縣、基隆市與新竹市,其他縣市都有可能出現36度以上的高溫,民眾一定要多補充水分,慎防熱傷害。
4月熱傷害已增加1倍! 國健署署長提醒:3招預防中暑、熱昏厥
根據衛福部疾管署「即時疫情監測及預警系統」通報急診就醫資料顯示,今(2024)年4月熱傷害就診人次為231人次,相較去年同期(111人次)增加1倍以上。端午節後開始進入夏季天氣,若未多加留意,可能會增加熱傷害風險。尤其嬰幼童、65歲以上長者、慢性病患者、戶外工作者、運動員、體重過重者等熱傷害6大高風險族群更要留心,國健署署長吳昭軍提醒,民眾外出活動時,應避免或減少曝曬於高溫環境下,並牢記預防熱傷害的3字訣「涼、補、心」。預防熱傷害第一招: 保持「涼」爽人體在溫度及濕度高的環境下,若汗水排不出體外、水分攝取不夠等,可能會讓體感溫度漸漸升高,導致熱傷害。因此,預防熱傷害第一個方法就是保持「涼」爽,國健署表示,民眾可以從4方面著手,包括:衣著:建議穿著輕便、淺色、寬鬆、透氣及抗UV的衣服。戶外活動時,可依個人需求,適度使用防曬用具,且能具有散熱效果。避免陽光直射:室內窗戶可以加裝遮光窗簾,並關掉非必要的燈和電器設備,避免產生更多的熱氣。另外切勿將幼童及寵物單獨留在車上,因為不論車內有無空調,都有一定的危險性。加強散熱:可透過增加環境空氣流通、灑水降溫、加強通風設施、採用空氣調節器等方式來加強散熱。適當休息場所:儘可能待在室內涼爽、通風或有適當空調的地方;若是戶外工作者,雇主應提供適當休息場所,避免長時間暴露在高溫或陽光直射的環境中,以降低熱傷害的發生。預防熱傷害第二招: 「補」充分水分第二,則是要「補」充分水分,國健署提醒,民眾應定時補充水分,不可等到口渴才補充,而且應維持每天攝取至少2,000㏄白開水的好習慣,切勿選擇含酒精、咖啡因及大量糖分的飲料,以免身體流失更多水分。而水分攝取量也應依活動強度、身體狀況、氣候環境等適度調整,不過若患有疾病或經醫囑須限水者,則不包括在上述的補充水分建議原則中。另外,若是長時間從事高強度活動或工作者,除了會流失大量水分,電解質也會流失,因此國健署建議,這時也要適度補充含有電解質(鹽分)的液體,避免脫水、熱痙攣、無力、頭暈、抽筋等狀況,但有鹽分攝取限制者,則應遵循醫師建議。預防熱傷害第三招: 提高警覺「心」第三,民眾也要提高警覺「心」,國健署表示,應留心氣象預報,留意中央氣象署所發布的高溫警訊,嬰幼童及長者避免於上午10時至下午2時外出,如果必須外出,建議行走於陰涼處並注意防曬措施。而且要注意身心狀況,國健署提醒,戶外活動者、運動員等,應隨時留意自己及身邊友人的身體狀況,若有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加速等情形,應儘快休息並補充水分。如果已出現無法流汗、頭痛、頭暈、噁心、嘔吐,甚至神智混亂、抽筋、昏迷等症狀,更應立即離開高溫的環境,並設法降低體溫(如: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等),必要時應立即就醫,尋求專業的協助。
美乳牛禽流感爆第3起「牛傳人」案例! 專家分析:病毒正在進步中
美國近期正爆發乳牛感染H5N1禽流感疫情,美國衛生官員30日報告稱,在乳牛持續爆發禽流感的狀況下,已經出現第3起人類感染病例,而且是首例有「呼吸道症狀」個案。感染科權威、台大兒童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黃立民31日受訪表示,出現類流感症狀,表示這個病毒正在不斷進步當中,並對人類越來越適應;雖然現階段禽流感病毒還屬於「牛傳人」,一旦演變為「有效率的人傳人」就很麻煩了。據《Medical Xpress》報導,近日美國乳牛禽流感疫情出現第3起通報人類感染病例,為密西根州一名農場工人。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聲明指出,此前2個病例只有短暫的眼睛不適,出現結膜炎等輕微紅眼症狀。但這起最新病例身上,首次出現「更典型的呼吸道疾病症狀」,包含咳嗽但不發燒、眼睛不適並伴有液體分泌物等。不過CDC在聲明中也強調,這3起病例都屬於「牛傳人」,而不是會讓各界更擔心的「人傳人」,不僅沒有觀測到因流感到急診室就整的人數增加,感染者的家庭接觸者也沒有出現不適的症狀。據《ETtoday新聞雲》報導,黃立民受訪時表示,目前最擔心的是H5N1病毒對於哺乳類動物的適應性增加。如果乳牛變成中間宿主,讓H5N1病毒發生突變,就可能對哺乳類動物的適應性越來越強。如今人類感染個案出現類流感症狀,正說明這個病毒「正在進步當中」,對人類的適應性可能會越來越強。黃立民指出,目前病毒還屬於牛傳人,沒有看到人傳人的情況,但後續一定要持續觀察。一般情況可能是先演變為「有限度人傳人」,最怕則是變成有「效率人傳人」,影響就很嚴重了。黃立民也提到,如果禽流感傳人發生在年長者、免疫力不佳者,通常死亡率會很高。黃立民認為,雖然目前禽流感疫情只出現在美國,但台灣也應該要提高警覺,進行監測。不僅僅在家禽,現在包含家畜、養牛場等地方都要監測禽流感。疾管署日前為此召開專家會議,會中建議,目前國內雖無出現H5N1疫情,但仍呼籲民眾切勿飲用未經殺菌處理的生乳;食藥署則表示國內市售鮮乳皆有殺菌製程。此外亦也建議農業部進行牛隻H5N1疫情監測,倘若發現牛隻出現H5N1疫情,立即透過現行農衛雙方禽流感疫情交換機制,提供疫情資訊予衛生單位對接觸者進行主動健康追蹤。疾管署已預先規劃當國內乳牛等哺乳動物感染禽流感疫情發生時,啟動新型A型流感通報條件修訂,以及預擬疫情發生時,畜牧場工作人員個人防護裝備穿戴建議等措施,以降低疫情對產業與食品安全可能造成之衝擊。
美國9州爆「乳牛禽流感疫情」還傳人 疾管署:勿飲用未殺菌生乳
美國自3月底以來,已有9個州、34個乳牛群爆發禽流感疫情,在德州甚至有1名牧場業者確認感染H5N1病毒。對此,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等機構已開始對商店出售的牛奶和牛肉餡進行檢測。由於擔憂疫情向人類蔓延,世界衛生組織(WTO)也示警,H5N1禽流感病毒有可能透過候鳥傳播到美國以外其他國家的乳牛。而衛福部疾管署今(16日)則呼籲民眾切勿飲用未經殺菌處理的生乳(raw milk)。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指出,乳牛感染禽流感病毒的情況已在德州、密西根州等9個州出現。據FDA的檢測,零售店出售的牛奶樣本中已有1/5含有病毒存在的痕跡。美國聯邦法律規定生產商必須對牛奶進行巴斯德殺菌法(Pasteurization,pasteurisation)。FDA則指出,由於經過巴氏殺菌法,即使牛奶中檢出病毒痕跡,飲用也不會造成危害。目前當局還在繼續針對38個州的市售牛奶樣本進行檢測。衛福部疾管署今(16日)呼籲民眾切勿飲用未經殺菌處理的生乳(raw milk)。(圖/達志/美聯社)不過WHO對禽流感疫情蔓延至人類的擔憂仍然存在,儘管目前尚未確認H5N1病毒已在人與人之間傳播,但是此前被感染的動物致死率「極高」。報導補充,2024年3月,首個禽流感病毒感染乳牛的案例遭到證實。當時,德州1名飼養乳牛的農場員工也被發現感染。WTO流感計畫處負責人也在瑞士日內瓦舉行的記者會上稱,由於候鳥將病毒帶到世界各地,其他國家的乳牛肯定有被感染的風險。雖然WTO認為禽流感病毒造成的整體公共衛生風險很低,但仍呼籲各國保持警覺。雖然一般認為禽流感不會透過牛奶傳播,但她也重申了WTO長期以來的建議,那就是飲用經過巴氏殺菌法消毒的牛奶。對此,衛福部疾管署今(16日)表示,當局13日已召開傳染病防治諮詢會流感防治組會議,邀集農業部、食藥署及相關專家與會,針對國內新型A型流感防治工作進行盤點與討論。會中全面盤點並討論我國在動物禽流感疫情監測、乳製品食用安全及疫情接觸者健康監測部分的防治作為,最後也建議,國內目前雖然無出現此疫情,但仍呼籲民眾切勿飲用未經殺菌處理之生乳,食藥署也補充,國內市售鮮乳目前也皆有殺菌製程。此外,會議也建議農業部進行牛隻H5N1疫情監測,若發現牛隻H5N1疫情,即透過現行農衛雙方禽流感疫情交換機制,提供疫情資訊予衛生單位,對接觸者進行主動健康追蹤。另疾管署也已預先規劃萬一發生哺乳動物感染禽流感疫情時的因應措施,包括啟動新型A型流感通報條件修訂,以及預擬疫情發生時畜牧場工作人員個人防護裝備穿戴建議等措施,降低相關疫情對產業與食安可能造成的衝擊。
食安連環爆1/台灣首見米酵菌酸「10年奪陸43命」 無色無味高溫殺不死「5大原則逃死劫」
台北市信義區寶林茶室發生集體中毒事件,截至3月29日已累計23人就醫,其中2人死亡。令人詫異的是,首位死者年僅39歲且身體健康,用餐後隔日便因急性腎衰竭而亡,病程又急又快,專家認為極不尋常,因此緊急解剖檢驗,3月28日晚上衛福部證實檢體採樣到「米酵菌酸」,這也是台灣首見,許多南洋料理的餐飲業者也紛紛主動停售河粉、粿條等商品,希望降低民眾疑慮。根據中國食源性疾病疫情監測系統資料,2010~2020年共通報19件米酵菌酸中毒事件,造成43人死亡,其中2015年一家四人慘遭滅口,2020年則在親友聚餐中一口氣奪走9條人命。根據新加坡食品局資料,想預防米酵菌酸中毒要掌握5大原則,其中避免在家中發酵玉米或椰漿產品最為重要。根據疾管署統計,截至3月28日,共計有18名患者與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相關,其中2人死亡。首名死者為39歲的呂姓男子,3月22日至寶林茶室吃炒粿條,24日因急性腎衰竭搶救不治身亡。但衛生單位卻在26日才驚覺是食安事件。台北市衛生局長陳彥元表示,「此案首例是在24日由新北市衛生局通報,由於病患出現肝衰竭,並非典型食品中毒症狀,因此直到死亡都沒有被懷疑或通報,後來陸續收到醫院通報疑似案例,才立即要求餐廳停業。」66歲男子3月19日同樣享用寶林茶室的炒粿條,之後出現腹瀉、虛弱、倦怠的症狀,並前往新光醫院就診,經過多日治療,最終在27日也因急性腎衰竭身亡,成為第二位死亡案例。新光醫院內科加護病房主任林嘉謨表示,一般食物中毒大多都在幾個小時內就發作,很少像該名患者「幾天後」才猛爆性肝、腎衰竭,「也是第一次遇到」。疾管署表示,除2名死者之外,目前6人住院治療中(5人住加護病房、1人住一般病房),15人症狀輕微返家休養。陳彥元說,醫院端有對所有病人進行常見造成食品中毒的細菌及病毒培養,包含沙門氏菌、痢疾桿菌、困難梭狀桿菌等,結果都是陰性。新光醫院感染症主任黃建賢表示,該男子住院後有為其進行細菌培養,但無培養出細菌,推測這次情況較像毒素導致。衛福部召開專家會議,初步認定「米酵菌酸」是禍首的可能性高,最後經解剖2位死者檢驗後,確認檢出「米酵菌酸」。由於民眾對米酵菌酸感到擔憂,台中食安處、法制局及經濟發展局也在28日共同組成市府聯合稽查小組,對於提供河粉、粿條等南洋料理的業者,包含非常泰、塔塔加、瓦城、PappaRich金爸爸、海記醬油雞飯等店家,特別針對粿條及河粉類等食材來源、保存等項目稽查。其中台中大遠百的非常泰、塔塔加泰式料理2家業者已停售河粉產品。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顏宗海表示,米或椰子所做的發酵食物,若發酵過程不當,有可能產生Burkholderia gladioli菌,此菌可能再洐生米酵菌酸,這是一種非常毒的毒素,依國外報告,可讓中毒者在1天之內多重器官衰竭,致死率在40%至100%間。台北市衛生局與食藥署、疾管署及專家一起調查寶林茶室信義A13店發生疑似食品中毒事件,現場抽驗高麗菜、豆芽菜、粿條、鴻喜菇、香蘭葉及醬油。(圖/台北市衛生局提供)營養師程涵宇表示,「根據中國食源性疾病疫情監測系統,2010年至2020年共通報19件米酵菌酸中毒事件。這些通報共導致146例疾病、139例住院、43 例死亡。」程涵宇說,米酵菌酸中毒是中國的法定傳染病,中國一開始較多的中毒事件,是自製發酵玉米粉製品、銀耳、地瓜粉和玉米粉製品(果凍),後來又有許多濕米粉、木耳)的中毒事件,最常發生在家裡(79.0%)和餐廳(21%)。顏宗海表示,米酵菌酸毒素無色、無味、耐高溫,民眾難以查覺,高溫烹調也無法消滅,在中國、非洲、印尼都曾傳出米酵菌酸中毒事件,目前沒有解毒劑,只能採取支持性療法,例如中毒者若休克就打強心劑,若是不能呼吸就為他插管。顏宗海說,新加坡食品局曾針對米酵菌酸提出預防5方法,分別是避免在家中發酵玉米或椰漿產品、或添加檸檬汁或醋減少毒素形成的機會、避免食用來源不明的豆豉相關食物、如果需要長時間浸泡白木耳或黑木耳,請在冰箱中浸泡,以盡量減少細菌生長,另外,發酵食品時要採取良好的衛生措施,例如對所有食品接觸表面進行消毒,以防止細菌對食品造成不良污染。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護理師譚敦慈則指出,5到10月是食物中毒的高峰期,建議濕式的麵、米粉、河粉、粿條買回家立刻放冷藏,保存不要超過3天。她也提醒,發酵食物雖美味可口,但是無法控制溫度、濕度環境下,建議還是不要自製,以購買大廠牌有檢驗過後較有保障。
比你所認為的影響更深遠 倡議設立「長新冠症候群」特別門診
新冠病毒的疫情發展至今,病毒突變又突變,已進展到JN1,在美國每天重症進院多達2萬人,而歐洲國家新冠疫情監測數據也顯示JN1、omicron variants占了主要地位且呈現上升趨勢,美國TIME(時代)雜誌2023年12月7日報導疫情持續延燒發展,記者Jamie Ducharme文中說明得COVID後的人,免疫系統受傷害而更容易受其他病原攻擊,是否新冠廣泛地弱化了人體免疫力?還是新冠增加了發炎反應,造成只要輕微感染,過度的發炎反應就會令人感覺或經歷大病一場。按WHO之前的定義,長新冠症候群是在新冠狀病毒感染後3個月內發生一些症狀可能長達1年以上,在台灣約有20萬人,在英國全國的統計數有150萬人出現這個症候群超過4週。而在2021年8月發表的有關1276名住院患者追蹤6-12個月的報告,至少有一種後遺症的從68%降到49%,疲勞或肌無力從52%降到20%,但出院12個月出現呼吸困難、焦慮、抑鬱的比例反而比半年前高,故有一項研究報告宣稱應注意、觀察、追蹤25年,以能早期發現有症兆或無症兆發炎反應造成的慢性病或自體免疫疾,進而使不健康老化的患者增加。不健康老人人口的攀升,會產生許多公衛或長照健保負擔的問題,宜及早預防並教育病患或大眾,尤其是提高大眾對無症兆發炎反應的警覺性。將於2024年1月發表於Lancet(刺胳針)的一篇調查報告指出,英國的死亡率比過去高,其前5年(不含2020年)與2023上半年的比率是7.2%比8.6%,尤其是心臟原因造成的死亡,和小於49歲的年輕人死亡率在增加,新加坡及WHO其他國家的報告也有類似的情況。非營利組織PHMPT在去年9 月於美國德州北部地區區域法院控訴FDA,質疑FDA隱瞞輝瑞等藥廠對2019年新冠疫苗的相關數據,2023年3月1日法院裁定FDA敗訴而公布了第一批副作用,內容多達9頁,包括紅斑性狼瘡、急性腦脊髓炎、心臟驟停等,在參加試驗的46000中有42000人有不良反應,其中1200人死亡。在2022年發表的一篇文章中,提到自然免疫力優於現今疫苗免疫力的保護再感染達13倍之多,而症狀發生則少於27倍。其實在2021年9月13日Nature(自然醫學)期刊刊登的網路文章,在標題就指出,病毒引起的內源性老化機制,是驅動和治療新冠病毒的目標。由病毒引發的衰老化和其他原因引發的衰老化幾無二致,同時也伴隨衰老相關的分泌表現型細胞(SASP),包括分泌的前發炎細胞激素、細胞外模型(矩陣)活性因子、前趨凝媒介物,而在COVID-19病患的呼吸道黏膜可發現老化的標記及SASP因子在血中的濃度上升。一些抗衰老的藥物可選擇性去除病毒引發的衰老細胞(VIS),所以有些專家建議抗衰老藥物使用於新冠或其他病毒感染的病患,但在染疫的患者中,有人症狀輕,有人症狀重,似乎闗鍵在細胞激素的干擾素(Interferon)產生的速度。在出血熱的動物實驗中,如先打干擾素,則病毒容易禁絕,由此可見干擾素有助於預防受到感染,等病毒在血管中蔓延開來才施打就來不及了。而人體正常免疫反應所產生的干擾素,其反應路徑是經由自然免疫反應(Innate)而非適應免疫反應(Adaptive),而現行所研發的疫苗是由適應的免疫效應產生抗體,有其必然的副作用。經由鼻黏膜或呼吸道上皮細胞產生干擾素,可以對抗或阻斷COVID-19的感染。事實上,提升干擾素的生活飲食介紹中,綠茶或紅茶,一天如喝5杯,可增加干擾素分泌5倍,故專家們都鼓勵、主張自然免疫力的提增。因此,設立長新冠症候群特別門診的目的在於:1、早期診斷、早期去除體內殘存的病毒。2、避免慢性發炎造成各種慢性病、癌症、自體免疫反應的疾病。3、避免不健康老化人口的上升造成家庭、國家財務的負擔。4、維護國人的健康,教育國人40歲以後注意抗老化的作為。5、避免醫療的浪費。6、讓全民健保回歸正軌,阻止社會醫療化。7、提供真正的預防醫療。
中國黴漿菌大流行台灣恐現疫情 羅一鈞:國內呼吸道疫情連7周降「不像大陸激增」
中國大陸近期的呼吸道疾病發生率上升,流行病原體一口氣包含新冠病毒、黴漿菌、呼吸道融合病毒、腺病毒和流感病毒等7種類,情況引發國際關注,就連世界衛生組織也要求中國回報疾病數據,台灣也提高戒備,就怕遭受波及。對此,疾病管制署副署長羅一鈞今(28)日公布最新疫情監測,國內呼吸道疫情已經連續7周呈現下降趨勢;另根據林口長庚醫學中心資料,黴漿菌占呼吸道病原比例僅不到1%,屬於低度流行,並沒有像中國大陸激增趨勢。根據羅一鈞表示,黴漿菌非病毒分離可以檢驗,但透過林口長庚醫學中心資料顯示,國內黴漿菌在呼吸道病原占比僅1%不到,處於低度流行,也由於黴漿菌症狀沒有像流感那麼嚴重,可能比較往診所就醫,監測黴漿菌到醫院就醫、住院占比也相當低。羅一鈞指出,社區不是沒有黴漿菌,不過整體評估目前並沒有大流行,根據疾病管制署28日表示,11月19日到11月25日門急診類流感就診人次為5萬2361人次,對此,羅一鈞分析,國內呼吸道疫情在9月底達到高峰之後,過去7周整體呈現下降趨勢,沒有像中國大陸呼吸道疫情大舉攀升,而近四周合約實驗室分離呼吸道病原體以流感病毒(32%)為多,其次為腺病毒(26%)、副流感病毒(14%),另有呼吸道融合病毒及新冠病毒等。另外,坊間診所使用黴漿菌快篩協助民眾確診,台北榮總胸腔重症加護室主任陽光耀表示,一般民眾沒必要這樣做,因為黴漿菌快篩不像新冠肺炎有家用快篩,僅有醫用快篩,且需要抽血檢驗,加上有一定比例的偽陽性問題,其實臨床治療也不太會常規做血清抗體檢驗,而是依據症狀給予藥物治療,建議疑似有症狀還是盡快就醫。國內呼吸道傳染病疫情現況。(圖/疾管署提供)
全台多病齊發!社區呼吸道病毒它最猛 新冠第5波疫情高峰時間曝光
台灣各診間近期「多病齊發」。疾管署今(24日)公布最新疫情監測,指上週類流感就診達8.1萬人次、流感處於流行期;分析各社區呼吸道病毒分離情況,顯示前3名為流感、呼吸道融合病毒、腺病毒。另新冠疫情雖在低點且上下波動,但單週併發症通報達流感重症的6至10倍。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表示,目前為流感流行期,本週就診人數較前一週下降,有81167人次;近4週合約實驗室分離出流感病毒以A型H3N2居多,高於H1N1;社區合約實驗室呼吸道病毒分離中流感病毒占比最高達41.3 %,呼吸道融合病毒23.1 %、腺病毒19.5 %,顯示多種呼吸道病毒仍持續活動。(圖/疾管署)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指出,由於前3年的新冠疫情累積的免疫負債,今年流感疫情一直持續,預估近期疫情會再上升,與往年流感從10月中旬開始流行略有不同。新冠疫情上週新增262例本土(併發症),另新增29例死亡,對比前一週下降,但較再前2週上升,近期處於低點但上下波動狀態,其中近4週本土病例以XBB為主流株,達98%,重點變異株以EG.5的65%為多,其次為XBB.1.16的7%、XBB.1.9.1的5%。(圖/疾管署)曾淑慧表示,過去4週的新冠每週併發症個案約流感重症6到10倍;另依疫情中心模型推估,新冠第5波疫情將在12月底至明年1月中旬達高峰,每天約2萬至2.4萬人感染,並有約200名併發症。此外,XBB.1.5疫苗對目前正流行變異株均具免疫保護力,現已開放6個月以上全民接種;今年公費流感疫苗已接種302.7萬劑,較去年同期增加4.1萬劑,且由於秋冬相關疫情將持續,符合資格民眾應儘速接種,減少感染及重症風險。
猴痘疫情持續延燒!疾管署放寬接種對象「這3類人」可打 預計7月上路
本土猴痘Mpox疫情持續延燒,上周一口氣新增17例本土病例,考量猴痘沒有降溫跡象,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表示,ACIP今天開會決議擴大猴痘疫苗接種對象,新增3類對象,分別為:「近1年有風險性行為者、過去曾罹患性病、或性接觸對象有前述任一情形者,預計下周,7月初正式實施。目前疫苗約剩1萬5127瓶,約可接種5萬人份。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下周放寬3類人可打猴痘疫苗。(圖/疾管署提供)本土猴痘疫情仍在高原期,且沒有降溫趨向,羅一鈞表示,ACIP今天上午開專家會議,最後拍板放寬接種對象。原先猴痘疫苗接種對象,限定六個月內有風險性行為者(例如:多重性伴侶、性交易服務者、於營業場所發生性行為者、性病患者等),放寬到一年內;性病部分,過去也是限定六個月內,這次則「沒有期限」,同時新增一類,只要性接觸對象,只要有前述兩項行為,也可接種。羅一鈞表示,目前猴痘疫苗庫存量共1萬5127瓶,約可接種5萬人份,最快下周,視各縣市政府衛生局與Mpox合作醫療院所作業準備時間,預計於7月初正式實施。疾管署表示,上午召開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會議,會中專家依現階段國內本土疫情監測及疫調資料,以及各類高風險族群(例如:曾罹患性病者)之確診率等資訊,評估為有效控制疫情,使疫苗接種對象觸及可能感染的目標族群,提升風險族群疫苗涵蓋率與保護力,並經參酌英、美等國Mpox疫情防治經驗,建議擴大疫苗對象。疾管署再次呼籲,接種Mpox疫苗已無需先行意願登記,可直接至合作醫療院進行預約(https://gov.tw/CFp),請符合接種條件之民眾,尤其感染過性病或性接觸對象有性病風險,可藉由多元接種管道儘速完成2劑疫苗接種,也提醒可接種第2劑疫苗(即第1劑疫苗接種28天後,但尚未接種完成第2劑之民眾),儘速完成第2劑接種,以達9成保護力。同時提醒,接種疫苗後,身體需要時間(約需14天)產生抗體,以達保護力,且僅接種1劑疫苗保護力較低,因此在接種後14天內或僅接種1劑的民眾仍要適當保護自己,減少暴露的風險。
腸病毒疫情升溫 台中市10所幼兒園13班停課
近日流感、新冠和腸病毒盛行,依據疾病管制署疫情監測資料統計,台中市今年第16至18周(4月16日至5月6日)腸病毒門、急診就診人次持續攀升,已達預警值;台中市教育局統計17日台中市公私立幼兒園共10園13班因腸病毒停課,另有1托嬰中心因腸病毒停托。台中市衛生局長曾梓展指出,台中市今年第16至18周腸病毒門、急診就診分別為1390、1839及1865人次,台中市雖尚無腸病毒重症確定病例,但社區腸病毒感染風險持續升溫,提醒民眾落實3撇步,包含勤洗手、重點性消毒及生病不上課,有效避免腸病毒。開業小兒科醫師施勝桓表示,天氣轉熱但近日病號仍多,流感有退燒,但新冠和腸病毒燒起來了,很多交叉感染,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腸病毒以咽頰炎為主,但水泡不明顯,多以咽頰潰瘍表現,提醒家長症狀不典型,仍有十萬分之一有可能併發腦炎、心肌炎等重症,不能輕忽。曾梓展說,為維護幼兒健康,依據腸病毒通報及停課、停托標準,感染腸病毒學童應請假在家不上課、不收托至少7天,如托嬰中心或幼兒園等學前教托育機構所在的行政區,於今年有曾被檢驗出腸病毒71型陽性個案或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個案,同一班級7日內有2名兒童感染腸病毒必須停課7日;若非為公告的行政區,則同一班級7日內有3名兒童感染腸病毒時,建議自主停課7日。教育局統計17日台中市公私立幼兒園有10園13班因腸病毒停課,托嬰中心部分則有1托嬰中心因腸病毒停托。
已6年未受邀!薛瑞元將率團赴WHA 羅一鈞同行原因曝
第76屆世界衛生大會(WHA)將在5月21日至30日於瑞士日內瓦舉行,衛福部長薛瑞元將親自率團於5月19日出發。今年疾管署將由副署長羅一鈞代表出席,薛笑說,因為團長(自己)沒有經驗,需要比較有經驗的人,且新冠疫情仍然會是今年的熱門議題,因此請羅一鈞同行。我國已連續6年未受邀WHA,近日有媒體向世界衛生組織(WHO)詢問是否會邀請台灣,得到的回覆為「194個會員國才能決定」,台灣恐將連續第7年無法參加。薛瑞元今天赴立院社福衛環委員會前受訪表示「目前還沒收到(邀請函),我們會繼續努力,我會親自帶團過去。」薛瑞元19日將率衛福部相關司署主管前往日內瓦,疾管署預計由羅一鈞代表出團。薛瑞元說,羅一鈞過去曾經跟團前往,他有比較多經驗,今年團長沒有經驗,需要有去過的人、比較有經驗的人,而且新冠疫情也仍然會是hot issue(熱門議題),所以讓羅一鈞跟過去。今年我國WHA代表團今年將打破過去僅與理念相同國家交流的作法,預計將交流範圍拓展到其他國家,例如邀請穆斯林國家參與雙邊會談等。今年將和哪些國家交流?薛今天表示「還在接洽連繫當中」。國內新冠疫情趨緩,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歷經1197天後,即將在5月1日解散。薛瑞元強調,雖然指揮中心裁撤,我們在疫情監測仍然沒有鬆懈,如果疫情再度升溫到一個程度,相應的防疫措施還是會出爐。至於給防疫表現打幾分,他表示「由外界打比較好,自己打沒有什麼太大意義。」
確診0+N、輕症免通報 上路時間點曝光
昨本土疫情新增1萬6477例個案,連續13天下降,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預告,若國內疫情穩定,將在3月調整確診者隔離措施,從「5+N」改為「0+N」,同時會修正通報條件,輕症將不需通報;另外,疫情記者會將改為每周1次。根據指揮中心統計,國內昨新增本土個案,以新北市3117例居多,其次依序為桃園市2059例、高雄市1987例等,另增270例境外移入個案,61例死亡。疫情監測組長周志浩表示,昨日本土新增個案數較上周四下降19.9%,這是連續第13天下降,預期會以此趨勢持續發展。目前國內累計987萬8848例確診,其中1萬7319例死亡。指揮官王必勝表示,由於疫情持續下降,指揮中心記者會的時間將調整朝向於1周1次,細節預計下周一對外宣布。外界關切新冠肺炎何時會從第5類改到第4類?他表示,在這之前要先處理確診者隔離的方式調整、改變通報定義,目前指揮中心正積極擬訂計畫,和專家討論後盡快實施,應是3月才有可能上路。對於確診者隔離的方式調整,發言人羅一鈞表示,屆時確診者的隔離將從「5+N」改為「0+N」,另也會只通報重症,輕症個案不再需要通報。由於疫情明顯下降,目前全國各醫療區專責及負壓病床共5878床,空床率為54.2%,各區空床率介於50.3%到61.7%。羅一鈞表示,過去專責病房設置都是只有「地板」,但沒有「天花板」,因此有部分醫院開設比例較高,達到9%到10%,因此決定設置專責病床上限,以便其他非新冠的病人入住。羅一鈞指出,台北區及北區非應變醫院,專責病床開設比率由「至少4%」調整為「4-8%」;中區非應變醫院開設比率由「至少4%」調整為「3-7%」;高屏區非應變醫院開設比率由「至少5%」調整為「5-8%」;南區和東區因原本開設的病床數較少,目前尚有調度需求,因此本次未調整。
指揮中心曝2個飛機上最易感染時機 民眾應做好防疫措施
疫情解封,再加上今年農曆春節十天連假即將來臨,許多人計畫搭機出國旅遊,也有民眾搭乘飛機返鄉過節,然而最近COVID-19疫情升溫,又有許多新興變異株正在各國流行,現在搭機染疫風險是否大幅提升?對此,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表示,搭乘飛機染疫風險高,主因是空間狹小、時間長、共用盥洗室,在飛機上有2個時間點最容易感染,建議民眾做好2防疫措施。境外移入確診數增加 搭機染疫風險提升?近日疫情升溫,新變種病毒株XBB.1.5在美國和歐洲各國現蹤,而鄰近國家中國疫情爆發又解除出境管制,過年將近,境外移入確診新增人數都有近3、4百人,中國入境來台旅客,不論是金馬春節專案或直航點唾液PCR都有近20%的陽性率。雖然,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指出,境外移入確診人數明顯增加,與開放入境、入境篩檢政策有關。但許多民眾就擔心現在搭乘飛機,染疫風險是不是也跟著提升?指揮官王必勝表示,搭乘飛機的染疫風險與其他場域比起來,確實是比較高一點,但主要是因為飛機上空間比較狹小,人與人的距離很近,待的時間也比較長,還會共用盥洗室,這些都比較容易產生感染風險。機上用餐、上廁所最容易染疫 應做好2防疫措施搭乘飛機什麼時候最容易被感染?過去多數人認為起飛、降落時最容易染疫。不過,王必勝提到,最容易被感染的時候,應該是在飛機上拿掉口罩用餐,以及使用洗手間的時候。針對這兩個最容易染疫的時間點,王必勝提出2點建議,第一,除了飲食之外的時間,民眾應該把口罩戴好;第二,在使用完洗手間之後,民眾應洗手或使用酒精消毒手部。不過,王必勝強調,民眾不需要過度擔心,飛機上的循環系統有滅菌裝置,所以如果把口罩戴好、做好手部消毒,感染風險就會下降很多。此外,他也提醒民眾應盡快施打次世代疫苗,增強自身保護力,尤其過年期間,許多民眾都會出遊、出國,過年團聚在一起,活動也特別多,趁著過年前醫療院所還有在服務的時候,民眾應趕快預約施打疫苗,先把疫苗打好,注意自己的免疫力,才能好好保護自己。
台灣防疫重陸放美 學者:小心調虎離山
本土疫情持續在第三波升溫中,面對大陸開放邊境、小三通重啟陽性率居高不下,專家表示,由於自大陸入境台灣人數有限,且已採取最高強度的PCR檢疫,對岸疫情對台灣暫無影響,現在更應關注在美國快速成為流行變異株的XBB.1,但台灣卻沒有對美國回來的旅客做任何邊境管制,民進黨政府對疫情監測不能被調虎離山。大陸自1月8日起全境開放,各國紛紛提高大陸入境旅客的防疫措施,台灣自1月1日起針對大陸入境直飛4航點旅客執行唾液PCR篩施。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天公布最新1月9日大陸來台旅客落地採檢結果,數據顯示,整體陽性率略降,為12.6%。不過,金馬小三通入境採檢結果,仍高達18.9%的陽性率。新光醫院副院長、陽明交通大學醫管所兼任副教授洪子仁指出,台灣目前沒有開放本國人以外對象入境台灣,僅限4個航點、小三通,人數有限,再加上已對大陸入境旅客採取最高強度的PCR檢疫,因此對岸疫情對台灣暫無影響,「我們只需要擔心一件事,就是大陸境內是否有產生新的變異株是我們所不知道的」。洪子仁認為,現在更應關注在美國快速成為流行變異株的XBB.1、XBB.1.5,因XBB.1.5在短時間內成為美國流行主流,但台灣卻沒有對美國回來的旅客做任何邊境管制,且從從日本、韓國、其他國家入境來台的也都沒有,世界各國不管是XBB、BQ系列,在進入台灣後是否會成為台灣下一波主流,需繼續關注。前國健署長邱淑媞昨在國民黨智庫座談會上警示,XBB.1.5具高度免疫逃脫,傳染性強,美國近1個月染疫人口高達4成是這類新病毒株,歐亞、紐澳也已有病毒足跡,這才是未來應加強防疫重點。邱淑媞強調,目前民進黨政府對境外移入都採自主檢驗,已無系統監測,陽性通報者才基因定序,很多官方資料還在參考大陸,甚至一直在看對岸舊變種病毒延燒疫情,最後可能讓台灣被XBB.1.5木馬屠城都不知道。
證據曝光!指揮中心押寶國產疫苗 王必勝:當時只能做3件事
有民眾爆料,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於2020年9月召開疫苗採購第二次會議,內容指出欲採購400萬劑國產疫苗,其他如BNT、莫德納等疫苗,只預計採購200萬劑,遭質疑「押寶」在國產疫苗。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長周志浩反駁,採購疫苗涉及開發時程,並檢討國內處理冷鏈的量能,不斷修正擴充,當時一期臨床試驗才核准1個月,估算一定會有落差。對於外界質疑政府「押寶」國產疫苗,周志浩回應,政策不斷地調整,首先,2020年8月底衛福部才核准國產疫苗進行第一期臨床試驗,當時估算的數字當然只是估算,一定差很遠,都還沒研發出來,指揮中心會盡量掌握、探詢這些資料,但後面會有很大幅度的修正,這是很正常的事情。至於莫德納和BNT疫苗採購方面,周志浩指出,這涉及到開發時程,這兩種疫苗需要高度冷運冷藏技術,規格非常嚴厲,我們也不斷檢討國內處理冷鏈的能量,不斷修正擴充,各位可以體會到當時面臨的挑戰有多大。指揮官王必勝補充,這是距離現在2年多以前的事情,自己沒有參加這個會議,但他想誠懇地分享,在面對新冠疫情這樣未知的挑戰時,疫苗開發是在初期階段,大概只能做3件事,一是收集資料、二是初步研判、三是滾動式調整,並不是說當時決定的事情,未來就完全照著去做。王必勝提到,到底要買多少國產疫苗和國外疫苗,當時大家都還沒研發出來,做不做得出來都不知道,例如國內3家做第一期試驗的廠商來講,最後只有高端做出來,國光和聯亞沒有,至於當時BNT、莫德納是否會做出來,也不是很清楚。
流感抗病毒藥物 下月起擴大公費對象
流感季進入冬季高峰期,憂心和新冠肺炎同時流行,衛福部疾管署24日宣布,公費抗病毒藥物12月1日起至明年3月31日擴大使用對象,只要有類流感症狀,且家人、同事、同班同學等有類流感發病者,都符合使用條件。疾管署最新統計,流感併發重症確定病例新增6例,為1例男性、5例女性,年齡介於10多歲至80多歲,其中5例感染H3N2、1例感染H1N1,且均未接種疫苗。本流感季累計9例流感併發重症病例,其中2例死亡。現行公費對象為七大類,包括「流感併發重症」通報病例、「新型A型流感」通報病例、孕婦、未滿5歲及65歲以上、具重大傷病、肥胖類流感患者(BMI≧30)等,昨再新增一類:「有類流感症狀,且家人、同事、同班同學有類流感發病者」,不過適用期間僅限於2022年12月1日至2023年3月31日 。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公費抗病毒藥劑包括克流感、易剋冒及瑞樂沙,儲備藥量約372萬人份,占全人口15.9%。目前公費藥劑配置於各縣市衛生局規畫全國約4千家合約醫療機構。依疫情監測資料顯示,類流感門急診就診人次上升後,近3周雖有下降,但仍高於2020年及2021年同期;至於流感併發重症通報近期略升,不過尚處低點。疾管署也提醒,由於今年流感可能與新冠疫情共同流行,若民眾有類流感症狀,除可先用家用快篩輔助檢測外,如有危險徵兆應盡速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