疱疹
」 腸病毒 帶狀皰疹 病毒 皮蛇 流感![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94/394594/sm-ee56cc2822b252a32b929de353de151e.jpg)
健身女淋浴吐1句會員全嚇傻 清潔員無奈:想賞大白眼
有位在健身房當清潔人員的網友分享,6日中午上班時,得知有女會員得帶狀皰疹還使用公共淋浴間,且女會員私底下還跟其他會員親自爆料,對方嚇壞隨即告知早班客服。面對此舉,她相當傻眼,喊話「拜託大家~帶狀皰疹如果正在發病中,請在家好好休息,不要來健身房運動了,瞭嗎?」該名網友於社群平台Threads發文指,自己在健身房當清潔人員第6年,第一次遇到這種鳥事,今天是五連班的第一天,豈料中午上班就接到「某位女會員有帶狀皰疹(皮蛇)在使用淋浴間洗澡ing 」的指示,她直言「實在很想賞那位帶病洗澡的會員一個大白眼 」。令她更傻眼的是,那位女會員還跟B會員說「她長皰疹,正在洗澡中 」,B會員嚇壞後趕緊告訴早班客服,於是早班客服就要她「洗18間淋浴間順便消毒」,前後她清了2小時,也只能無奈喊話「拜託大家~帶狀皰疹如果正在發病中,請在家好好休息,不要來健身房運動了,瞭嗎? 」據疾管署統計,俗稱「皮蛇」的帶狀皰疹,國人得到該疾病的機率逾3成,等於每3人就會有1人患病,50歲以上長者得到帶狀疱疹的機率為年輕人的3倍。在季節轉換,忽冷忽熱時,都是帶狀疱疹病毒活化,容易發作的時機,其後遺症可能讓人痛苦不堪,包括恐導致面部神經麻痺、聽力下降、甚至失明或失聰。要預防帶狀疱疹,就要做好日常保健,正常作息及適當的飲食,再來是規律運動,最後要記得接種帶狀疱疹疫苗,則是最佳的預防方法。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78/388578/sm-6db1ef9d339ac7e5e161471f08feb119.jpg)
麻疹疫情延燒中!「免疫失憶」副作用常被忽略 醫示警:影響可達數年
近日國內外麻疹疫情開始流行,國內中部群聚感染事件擴大,累計確診病例為16例,已掌握接觸者共3,123人,泰國、越南和柬埔寨等東南亞國家也陸續有疫情傳出,使得民眾人心惶惶。台北榮總婦女醫學部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醫師就指出,民眾普遍對麻疹的印象就是會引起發燒、紅疹,以及傳染力強,但「免疫失憶」(immune amnesia)這一副作用卻經常被忽視!醫師表示,麻疹病毒會消除人體建立的免疫抵抗力,在康復後的好幾年仍會悄悄地持續削弱人體健康。麻疹病毒刪除體內抗體 恐釀其他病毒、細菌反覆感染張家銘醫師分享,哈佛大學一項研究發現,免疫系統裡有一個「記憶檔案庫」,記錄曾接觸過的病原體,當這些病原體再次來襲時,免疫系統能迅速辨認並發動攻擊,但麻疹病毒就像「免疫系統的電腦病毒」,會把這些「記憶檔案」刪除!研究團隊測量了感染麻疹的孩子體內抗體數量,發現麻疹病毒能刪除11%至73%的抗體。這些抗體本是用來保護人體免受其他病毒和細菌,如水痘、肺炎、疱疹等的感染,但是感染麻疹後,免疫系統會變得遲鈍,甚至完全忘記這些「老敵人」。張醫師舉例,一個人在感染麻疹前,若有100種針對水痘病毒的抗體,感染後可能只剩下50種,對水痘的防禦力也跟著減半;如果失去的是特別重要的「中和抗體」,再次感染的風險將更高。影響持續數月至數年 醫籲民眾接種麻疹疫苗麻疹看起來只是急性疾病,但潛在影響卻遠比想像的要更深遠。張家銘醫師強調,免疫失憶的影響可能持續數月至數年。研究人員發現,感染麻疹的孩子需要好幾年才能逐漸恢復丟失的免疫記憶,對營養不良或免疫系統較弱的孩子來說,更可能壓垮他們的健康。張醫師舉例,當民眾得了麻疹,兩年後又因為肺炎住院時,可能難以聯想到兩件事的關聯。實際上,麻疹病毒摧毀了免疫記憶,讓身體對其他疾病「敞開大門」,可能就是這場「健康風暴」的起點,而這些隱患需要花費很長時間才能修復。對於要如何預防麻疹,張家銘醫師表示,接種麻疹疫苗是最簡單的方法,不僅能防止麻疹感染,還能避免病毒對免疫系統的破壞,保護人體對抗其他疾病的能力。此外,張家銘醫師也建議可以適量補充維生素A,幫助免疫系統的恢復,並減少麻疹併發症的發生。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22/388222/sm-ff57dd10031307a496ef8ed53f2ce0d3.jpg)
麻疹疫情升溫 醫揭「1副作用」常被忽略:恐成壓垮健康最後稻草
疾管署今天(7日)公布國內新增4例麻疹確定病例,2例為中部醫院群聚事件相關之30多歲男性和40多歲男性;另2例為50多歲女性及30多歲男性,分別自越南及印度境外移入。醫師透露,一般人對麻疹的印象都是發燒、紅疹、傳染力強等,卻有一個副作用常被忽略,恐成為壓垮健康的最後一根稻草。基因醫師張家銘在臉書表示,最近麻疹開始流行,一般人對麻疹的印象大多是發燒、紅疹、傳染力強,其實還有一個很容易被忽略的副作用,就是「免疫失憶」(immune amnesia),這種症狀會將人體辛辛苦苦建立的免疫抵抗力消除掉,「這種隱形的影響,可能在大家康復後的好幾年裡,悄悄地削弱健康。」醫師說明,美國哈佛大學研究發現,麻疹病毒就像一種「免疫系統的電腦病毒」,專門刪除人體的免疫記憶,「大家的免疫系統裡有一個『記憶檔案庫』,記錄著過去接觸過的病原體。當這些病原體再次來襲時,免疫系統就能迅速辨認並發動攻擊。但麻疹病毒會把這些記憶檔案刪掉!他們測量了感染麻疹的孩子體內抗體數量,發現麻疹病毒能刪除11%到73%的抗體。」張家銘進一步解釋,這些抗體原本是用來保護人體免受其他病毒或細菌感染,例如水痘、肺炎、疱疹等,然而感染麻疹後,免疫系統變得遲鈍,甚至完全忘記這些敵人,舉例來說「如果一個人在感染麻疹前,有100種針對水痘病毒的抗體,那麼感染後可能只剩下50種,對水痘的防禦力也跟著減半。如果失去的是特別重要的『中和抗體』,那麼再次感染的風險就會更高。」醫師指出,免疫失憶的影響不只是短短幾天,而是可能持續數月到數年;研究人員發現,感染麻疹的孩子需要幾年的時間,才能逐漸恢復丟失的免疫記憶,「而對那些營養不良或免疫系統本來就比較弱的孩子來說,情況更糟。麻疹對這些孩子來說,可能不只是一次感染,而是壓垮健康的最後一根稻草。」張家銘直言,麻疹看起來只是一場急性疾病,但其潛在影響遠比大家想像的要深遠,當孩子得了麻疹、2年後又因肺炎住院時,家長可能不會聯想到這2件事有關聯,「但實際上,麻疹可能就是那場健康風暴的起點。它摧毀了免疫記憶,讓身體對其他疾病敞開大門,這些後果需要很長時間才能修復。」至於該如何防範?醫師強調,答案其實很簡單,就是接種疫苗,「麻疹疫苗不僅能防止大家感染麻疹,還能避免免疫系統的破壞,保護大家對抗其他疾病的能力。此外,可以適量補充維生素A,它能幫助免疫系統恢復,減少麻疹的併發症。」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87/386787/sm-8a7621ea22724b01417f36e55590f8f5.jpg)
竹北五大社福新制上路 鄭朝方:2025拚衝22萬人口
新竹縣竹北市長鄭朝方1日表示,2025年起市公所推出五大福利政策,希望照顧孕婦、幼兒、長者,並放寬市民各項福利申請資格,年增約新台幣億元預算。2025年來臨,竹北市推出五大福利新制,首先是實施「竹北好孕媽咪補助」,讓準媽媽們每次可獲300元產檢補助,每生產周期最高補助14次;第二是善用「幼兒教育暨素養導向多元發展補助金」,讓3到6歲幼兒,只要設籍竹北滿兩年以上且持續居住,每名幼兒每年可獲6,000元教育補助,將分別於一月、七月發放,四年共可領到2.4萬元。第三項是用竹北的自治條例「長輩健安津貼」全面取代健保補助,讓補助財源更穩定;第四項則是放寬重陽節禮金發放對象資格,包含調降年齡與調高金額,從七十歲以上才能領2,000元,新制放寬成六十五歲以上市民可領3,000元。最後,竹北市公所也取消帶狀疱疹疫苗補助金額因著年齡補助上限,其中年滿五十歲的市民每年提高補助額度到3,800元,低收入戶則補助4,800元。鄭朝方強調,自己就職兩年多來,竹北市持續轉型中,除了建設硬體設施,包含星際親子籃球場、竹蜻蜓式竹北燈,藉以提升市民生活質感外,軟體方面也不忘照顧市民需求,畢竟竹北市2025年人口可望突破22萬人,團隊將打造竹北,讓竹北不僅是宜居城市,更是充滿創意與溫度的地方。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39/386739/sm-3dfa26a75c769193bf03661b4eed8a84.jpg)
腸病毒2重症!新生兒「併發腦膜炎」險死 40歲女染流感呼吸衰竭亡
疾病管制署今(31日)表示,國內新增2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病例,分別為北部未滿1個月新生兒及南部10多歲男童。新增病例中未滿1個月新生兒,於今年12月18日出現新生兒黃疸、發燒、發紺及血氧下降情形,經檢驗發現白血球及血小板偏低,肝指數升高,疑似腸病毒併發腦膜炎,隨即收治新生兒中重度病房並通報,住院期間發生瀰漫性血管內凝血病變,轉收治兒童加護病房,檢驗後確認為感染伊科病毒11型併發重症。疾管署表示,另名10多歲男童於今年12月5日出現發燒、咳嗽及流鼻水等症狀就醫,12月11日出現肢體無力症狀,12月14日再度就醫並收治住院,經通報檢驗確認為感染腸病毒D68型併發重症。2名個案目前皆已出院。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第52週(12月22日至12月28日)門急診就診計14,434人次,較前一週(16,137人次)下降10.6%,疫情呈下降趨勢,惟仍處流行期;近四週實驗室監測顯示腸病毒以克沙奇A16型為多,其次為克沙奇A6型及腸病毒D68型,社區仍持續具其他腸病毒型別活動。今年累計10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分別感染克沙奇A2型3例、克沙奇A10型2例、克沙奇A16型、克沙奇B3型、克沙奇B4型、伊科病毒11型及腸病毒D68型各1例,其中年齡未滿1歲幼童計7例,籲請民眾留意孩童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疾管署提醒,腸病毒D68型症狀以發燒、流鼻水、咳嗽為主,與典型腸病毒常見的疱疹性咽峽炎或手足口病等症狀較為不同,少數病患可能會發生肺炎、腦炎、肢體麻痺等併發症,目前尚無疫苗或藥物可供預防及治療,最有效的預防方法為做好手部衛生與咳嗽禮節、減少出入擁擠的公共場所、落實生病在家休息等措施,降低腸病毒傳播風險。流感疫情方面,第52週(12/22-12/28)類流感門急診就診約10萬9千人次,近期呈上升趨勢,且急診就診病例百分比達11.2%,超過流行閾值)11.0%),進入流行期。近四週合約實驗室監測顯示,社區流行流感病毒以A型H1N1為主。國內上週(12/24-12/30)新增19例流感併發重症病例,本流感季自今年10月1日起截至12月30日累計369例,年齡層以65歲以上長者為多(占58%),另死亡病例累積85例,死亡數為近十個流感季最高;確定病例及死亡病例均有9成以上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死亡個案中,最年輕為40多歲北部女性,未接種流感疫苗,感染H1N1型流感後病情迅速惡化,12月上旬再度赴急診時,已出現右側肺炎、敗血性休克等,收治加護病房後又併發細菌感染,住院3週不幸病逝,死因為流感併發肺炎、呼吸衰竭。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18/382418/sm-54b8ef089cda940a2fdb6018dd3983fc.jpg)
2025竹北帶狀皰疹疫苗補助近翻倍 鄭朝方:拚施打率達保護效果
新竹縣竹北市長鄭朝方13日指出,2025年元旦起市民帶狀皰疹疫苗補助將提高為新台幣3,800元,補助將近翻倍,希望讓更多市民受益。據了解,目前市面上帶狀皰疹疫苗大宗有二,首先是單劑的活性減毒疫苗「伏帶疹」(Zostavax),自費價格約在4,800至6,000元之間;再者是需接種兩劑的基因合成疫苗「欣剋疹」(Shingrix),每劑自費價格約為8,500元,總費用高達17,000元,實在是不小負擔。新竹馬偕紀念醫院家醫科主任葉姿麟指出,帶狀皰疹俗稱「皮蛇」,是「水痘-帶狀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再活化的表現,急性期皮疹及疼痛持續時間約數周,部分病患會併發帶狀疱疹後神經痛,這種併發症疼痛可能持續數月甚至超過一年的時間。帶狀皰疹好發於慢性病患者及年長者中,而市面上大宗的帶狀皰疹疫苗,都具有良好的保護效果及安全性。她提醒,只要是50歲以上的長者,或是曾罹患水痘的成年人,都是罹患帶狀疱疹風險較高的族群,呼籲能施打此類疫苗。鄭朝方強調,為保護市民免受帶狀疱疹病毒的威脅,並減輕施打疫苗所帶來的經濟負擔,2025年元月起起帶狀疱疹疫苗補助將從現行的每年2, 000元提高至3,800元,低收入戶則可獲得每年4,800元補助,有望讓更多市民受益。鄭朝方感性表示,謝謝竹北市民代表會全力支持,讓市公所有底氣大幅提高補助額度,減輕市民接種疫苗的經濟壓力,並鼓勵更多市民積極接種,預防帶狀疱疹的發生。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48/378748/sm-34e271db75a11389d2c8828683198f7d.jpg)
腸病毒單週逾2.6萬人就醫!「2族群」人數暴增 羅一鈞示警:流行到明年
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今(26日)表示,國內腸病毒疫情仍處流行期且持續上升,第47週(11月17日至11月23日)門急診就診計26,077人次,較前一週(22,720人次)上升14.8%。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說明,目前預估疫情高峰在12月中旬、單週上看3萬人次,預計要到1月中下旬才會脫離流行期。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第47週門急診就診計26,077人次,疫情呈上升趨勢, 另上週社區定點醫師反映國小生及國中生腸病毒個案增加,症狀雖仍以手足口症、疱疹性咽峽炎為主,但常發燒不明顯、手腳卻有明顯紅疹。疾管署指出,上週腸病毒門急診就診人次雖仍以0至4歲幼兒為主(46%),但5至9歲占比(38%)和10-14歲占比(10%)近期持續增加,且5-9歲和10-14歲就診人次增加快速,單週分別增加17%和22%,高於0-4歲增幅(12%),與定點醫師反映國中小生個案增加之觀察一致,呼籲國中小校園仍需加強學生洗手措施,以防範腸病毒威脅。另近四週實驗室監測顯示,腸病毒以克沙奇A16型為多,其次為克沙奇A6型及克沙奇A2型,其他克沙奇A型及腸病毒D68型等亦持續於社區活動,疫情傳播風險持續。今年累計7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分別感染克沙奇A2型3例、克沙奇A10型2例,克沙奇A16型及克沙奇 B4型各1例,其中5例為未滿1歲幼童,籲請民眾留意孩童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疾管署提醒,腸病毒感染者在發病前,喉嚨與糞便就有病毒存在,此時就有傳染力,在發病後1週內傳染力最高,且可持續隨著糞便排出病毒,時間可達8到12週之久,因此痊癒後仍應繼續注意個人手部衛生,避免將病毒傳染給嬰幼兒。此外,酒精對於腸病毒之毒殺效果有限,建議可使用濃度500 ppm的消毒水(10公升清水+100毫升含氯漂白水)進行一般環境消毒,調配時應穿戴防水手套、口罩及圍裙,並注意居家、學校環境的通風及定期清潔與重點消毒,於流行期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公共場所。疾管署再次強調,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且重症病程發展快速,家中嬰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請注意觀察是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如發現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到大醫院接受治療。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89/376289/sm-b9f630cf00d2fc3aa1af6d9a53ecf992.jpg)
83歲糖友染皮蛇「右手肌肉竟萎縮」 醫籲接種4大疫苗預防
83歲的陳爺爺罹患糖尿病多年,某天洗澡時他感覺右側胸部皮膚又紅又癢,隔天起床就發現大片皮疹從右前胸蔓延到後背,還起了水泡。起初他並不以為意,以為是困擾已久的濕疹又發作了,經塗抹治療濕疹藥膏仍不見好轉,患部還會又刺又痛,只要抬起右手拉扯到患部就會感到劇烈疼痛,忍了快一個禮拜才在家人陪同下就醫,經醫師診斷是感染帶狀疱疹惹的禍!糖尿病衛教學會秘書長李淳權醫師說明,帶狀疱疹俗稱「皮蛇」,是水痘-帶狀疱疹病毒再活化的表現,此種病毒初次感染時會引發水痘,並潛伏在背根神經節或腦感覺神經節中,直到再度活化引發帶狀疱疹。根據台灣研究統計,每個人終其一生會罹患帶狀疱疹的機率高達32%,即每3人就有1人可能罹病。發病後不只皮疹、發癢、起水泡,引發的神經痛更是讓人痛不欲生。研究指出,即使皮膚表面的急性症狀消失,疱疹後的神經疼痛仍會持續數月、甚至數年之久,常令患者痛不欲生。值得注意的是,曾得過帶狀疱疹者,仍可能再度復發,帶狀疱疹後神經痛更被許多患者形容「比生產痛還要痛」。罹患帶狀疱疹的高風險族群包括50歲以上成人、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腎臟病、心血管疾病、免疫不全者、生活壓力大或作息不正常、曾感染過帶狀疱疹。李淳權秘書長指出,一般來說,帶狀疱疹只要好好處理,在皮疹發作後72小時內投予抗病毒藥物,就能有效抑制病毒增殖、減輕神經疼痛,通常可在五週內痊癒,但免疫力較差的病人所需時間會比較久。像本身是糖尿病友的陳爺爺就因延誤治療,儘管確診後馬上投藥,皮膚症狀仍持續了一個多月、疱疹後引起的神經疼痛更是拖了超過半年才逐漸好轉,因為老年人易患肌少症,即便藥物治療後皮膚症狀恢復,仍留下右手肌肉萎縮無力的後遺症,握力至今仍無法完全恢復,症狀就像中風過的病人一樣,連握筷子都顯得吃力。李淳權秘書長說明,根據患者自述,發病後不僅身體又刺又痛,奇癢難耐,還會因為身上的紅疹、水泡,連穿衣服都感到無比劇痛,半夜也經常因為壓到患部而痛醒、無法翻身、睡都睡不好、無時無刻都像是被火燒般疼痛,連帶導致爺爺食慾不振、鬱鬱寡歡,治療期間使用了各種不同強度的止痛藥還是無法改善。李淳權秘書長強調,發疹期間,愈早使用抗病毒藥物愈有效,提醒民眾,若有症狀務必盡快就醫,以免留下不可逆的後遺症。國內研究指出,五分之一的帶狀疱疹患者為糖尿病患。對此,李淳權秘書長解釋,糖尿病患者因慢性高血糖的關係,會使免疫系統功能下降變差,除了容易受到其他病毒、細菌感染,且隨著免疫力降低,若體內有潛伏水痘-帶狀疱疹病毒也容易再度激活,進而引起帶狀疱疹。糖尿病患者罹患帶狀疱疹的比例是一般人的2倍,且疱疹後神經痛的風險也增加50%,若不幸感染,可能導致血糖控制惡化,並引發心血管疾病或視力問題等併發症。此外,罹患帶狀疱疹容易造成血糖急速升高,惡性循環下去,也容易出現嚴重併發症,根據研究顯示,糖尿病患者罹患帶狀疱疹後住院率比一般人高出超過六成,顯示帶狀疱疹對糖尿病患者的健康威脅不可小覷。每年的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2024年至2026年世界糖尿病日主題為「糖尿病與健康(Diabetes and well-being)」,提醒糖友關注身體、心理及社會健康。李淳權秘書長表示,響應國際糖尿病聯盟(IDF),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持續推動「健康生活」,呼籲糖友保持良好健康作息及運動習慣、均衡飲食、積極接種四大疫苗(流感及新冠疫苗、肺炎鏈球菌、帶狀疱疹),透過日常保健及接種疫苗,提升防禦力。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68/375668/sm-49d9be356cbc4f679e82735793b004ee.jpg)
腸病毒疫情升溫!單週近2.1萬人就診「今年新高」 南部童重症雙腳無力
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今(12日)表示,國內新增1例感染腸病毒併發重症病例,為南部8歲男童,於今年11月2日出現雙腳無力疼痛、發燒等症狀,隔日因症狀持續且有疱疹性咽峽炎伴隨走路不穩情況,經轉診至醫院並收住加護病房,通報檢驗後確認感染克沙奇病毒A16併發重症,個案目前已返家休養。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第45週(11月3日至11月9日)門急診就診計20,913人次,較前一週(19,982人次)上升4.7%,疫情呈上升趨勢且處高原期,近四週實驗室監測顯示腸病毒以克沙奇A16型為多,其次為克沙奇A6型;其他克沙奇A型及腸病毒D68型等病毒亦持續於社區活動,疫情傳播風險持續。今年累計7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分別感染克沙奇A2型3例、克沙奇A10型2例,克沙奇A16型及克沙奇 B4型各1例 ,其中5例為未滿1歲幼童,籲請民眾留意孩童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疾管署提醒,腸病毒型別多元,目前除腸病毒A71型外,其他型別尚無疫苗可供預防,呼籲大人小孩皆應持續採行相關預防措施,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注意居家及學習環境的通風及定期清潔消毒、時常清洗及消毒幼兒常接觸物品及玩具、避免接觸感染者、有疑似症狀儘速就醫、於流行期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公共場所等,才能防範社區內不同型別腸病毒之感染與侵襲。另外,疾管署籲請家長及教托育人員留意學童及嬰幼兒健康狀況,如孩童經醫師診斷為感染腸病毒時,應在家休息,並避免與其他嬰幼兒接觸或至人口密集的公共場所,如出現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至大醫院,以及時獲得妥適治療。疾管署強調,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且重症病程發展快速,家中嬰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請注意觀察是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如發現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到大醫院接受治療。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63/375663/sm-fda61cb428b644d94077ccfc3ef00e13.jpg)
流感重症死亡數「創10年同期最高」 腸病毒仍嚴峻!南部8歲童染重症
疾管署今(12)日表示,本流感季自今年10月1日起截至11月11日累積202例流感併發重症病例(190例A型H1N1、8例A型H3N2、2例A型未分型、2例B型),其中26例死亡(25例A型H1N1、1例A型H3N2),流感併發重症確定病例數及死亡數均為十年同期最高,且26例死亡個案均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疾管署統計,截至11月11日止,公費流感疫苗接種數約465.8萬人次(疫苗使用率約72.4%),剩餘177.9萬劑;新冠疫苗則持續高於去年,已累計接種109.1萬人次,為去年同期(45.7萬)2.4倍,隨著時序入冬,已進入呼吸道病毒活躍時期,呼籲尚未接種流感和新冠疫苗的長者及幼兒仍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以獲保護力,降低感染後發生重症和死亡風險。另國內新增1例感染腸病毒併發重症病例,為南部8歲男童,於今年11月2日出現雙腳無力疼痛、發燒等症狀,隔日因症狀持續且有疱疹性咽峽炎伴隨走路不穩情況,經轉診至醫院並收住加護病房,通報檢驗後確認感染克沙奇病毒A16併發重症,個案目前已返家休養。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第45週(11月3日至11月9日)門急診就診計20,913人次,較前一週(19,982人次)上升4.7%,疫情呈上升趨勢且處高原期,近四週實驗室監測顯示腸病毒以克沙奇A16型為多,其次為克沙奇A6型;其他克沙奇A型及腸病毒D68型等病毒亦持續於社區活動,疫情傳播風險持續。今(2024)年累計7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分別感染克沙奇A2型3例、克沙奇A10型2例,克沙奇A16型及克沙奇 B4型各1例 ,其中5例為未滿1歲幼童,籲請民眾留意孩童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疾管署提醒,腸病毒型別多元,目前除腸病毒A71型外,其他型別尚無疫苗可供預防,呼籲大人小孩皆應持續採行相關預防措施,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注意居家及學習環境的通風及定期清潔消毒、時常清洗及消毒幼兒常接觸物品及玩具、避免接觸感染者、有疑似症狀儘速就醫、於流行期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公共場所等,才能防範社區內不同型別腸病毒之感染與侵襲。另,請家長及教托育人員留意學童及嬰幼兒健康狀況,如孩童經醫師診斷為感染腸病毒時,應在家休息,並避免與其他嬰幼兒接觸或至人口密集的公共場所,如出現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至大醫院,以及時獲得妥適治療。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73/373273/sm-ff847c6ccabe283fb2f692cf8a95305a.jpg)
5旬婦後腰疼痛有燒灼感!檢查竟是皮蛇作祟 醫曝「這些人」是高風險族群
58歲邱女士因後腰部位疼痛多天並伴隨著灼燒感,至醫院就醫。經醫師診斷,邱女士後腰半邊局部神經痛且皮膚有水泡,應為帶狀皰疹感染,幸好及早就醫,經抗毒藥物治療並休息安養後,已經康復。一生近三分之一機會得「皮蛇」 曾得水痘、年紀大機率高臺中榮總嘉義分院家醫部主治醫師蒲柏瑞表示,醫學名稱為「帶狀皰疹」,就是臺灣大家熟知的「皮蛇」或「飛蛇」。一生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機會,會得到帶狀皰疹,因為小時候得過水痘,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就會終生潛伏在體內的神經節裡,等到年紀大或是身體免疫功能比較差,無法抑制病毒時,潛伏的病毒就會伺機活化。根據衛福部疾管署研究計畫報告指出,台灣人得到帶狀疱疹的機率是32.2%,而50歲以上併發帶狀疱疹後神經痛比率約為28%,越高齡者出現皰疹後神經痛機率越高。灼熱、發燒、倦怠是前驅症狀 儘早治療減少後遺症蒲醫師指出,帶狀皰疹特徵為沿著皮膚感覺神經分布,出現單側、疼痛、水泡性的皮疹,但在皰疹出現前數天就可能有灼熱、感覺異常,輕微發燒、全身倦怠等前驅症狀,數天至數星期內會在發紅之表皮上長出內容物清澈之水泡。神經痛的感覺常被描述為具燒灼感、刺痛、麻痛等,情況嚴重時,連衣服摩擦到皮膚都會感到異常疼痛。若出現這些症狀,一定要及早就醫治療,特別是台灣中南部冬天日夜溫差大,老年人抵抗力差更易引發「皮蛇」纏身。建議施打疫苗加以預防 運動、飲食、規律生活可提升免疫力蒲柏瑞醫師說明,臺灣皮膚科醫學會建議Shingrix帶狀皰疹疫苗接種對象為50歲以上成人,及18歲以上有免疫、代謝、血液性疾病、HIV感染者及罹患惡性腫瘤等高風險族群。感染過帶狀皰疹的人,未來仍有可能再次感染,建議可在感染半年後施打疫苗;對疫苗成分曾發生嚴重過敏反應、發燒中、懷孕或哺乳期婦女不適合接種。蒲醫師建議,眾經由適當運動、規律生活以及飲食均衡來提升自己的免疫力,有症狀可向醫師尋求專業諮詢。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45/372845/sm-cb23172f12a70e878eedf457617c6c1b.jpg)
染新冠致免疫力下降 40歲男菜花反覆發作「醫3招助改善」
「每天醒來的第一件事,就是檢查菜花有沒有復發。」一句話道盡許多菜花患者的無奈。顧家醫療總院長顧芳瑜表示,雖然菜花治療並不困難,但其反覆發作的特性卻常常困擾患者,讓他們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顧芳瑜曾收治一個案例,是位40歲改車行老闆,因為過去曾有過幾次不安全的性行為,後來在感染新冠肺炎後,可能因為免疫力低下讓潛伏在體內的HPV以及疱疹病毒雙雙發作。雖然曾使用口服抗病毒藥以及雷射手術治療,但只要遇到工作忙或壓力大,就會再次發作,平均2-3月就發作一次。於是顧芳瑜建議他完整注射三劑HPV疫苗,調整作息,並且使用一些營養品及營養點滴輔助,藉由以上3個方式,該男子目前已經維持7-8個月沒有再復發。顧芳瑜表示,想有效避免菜花反覆復發,建議患者除了遵循醫囑積極接受規律治療之外,快速增強免疫力可能更是預防復發的重要關鍵。他建議在營養品補充方面,可多補充硒、鋅及維他命E三大營養素。硒是天然抗氧化劑,幫助清除體內自由基,保護細胞健康,還能促進男性生殖健康和重金屬排毒,減少病毒的負面影響。鋅則有助促進正常代謝和皮膚健康,提升身體的癒合能力,對於維持免疫功能非常重要。而維他命E則是強效抗氧化劑,保護細胞不受損,促進血液循環與新陳代謝,提升免疫防禦力,讓病毒難以趁虛而入。但由於現代人生活忙碌,可能連三餐都沒法好好吃,遑論按時補充保健食品。顧芳瑜表示,若真的無法按時補充營養品,也可以考慮注射免疫加強點滴,其原理是直接注入營養物質,讓身體可以更快補充吸收,達到有效提升免疫力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