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灶
」 食道癌 腫瘤 胃食道逆流 肺癌 醫師![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84/395784/sm-a0716a783a279b1712b86908f93574b6.jpg)
女子「巧克力囊腫破裂」引發腹膜炎! 手術治療後竟提升懷孕率
36歲林小姐2年前婚後積極求孕,可惜始終未能如願,今年初屢屢出現腹痛症狀,因痛到全身顫抖、冒冷汗就醫,經電腦斷層檢查發現,竟是右側卵巢子宮內膜異位瘤(巧克力囊腫)破裂,引發急性腹膜炎,如果不緊急處理,恐有致死風險。「巧克力囊腫」破裂引發急性腹膜炎 手術清理子宮、卵巢沾黏組織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生殖醫學科主任劉邦斌立即安排「單孔微創腹腔鏡手術」摘除直徑約5公分、外型宛如葡萄般大的病灶,同時清理子宮、卵巢周邊沾黏組織。此外,因患者長期不孕,後續也施行子宮鏡檢查,發現有子宮內膜瘜肉,由於瘜肉會影響胚胎著床、不易受孕,於是採用「子宮鏡冷刀」,利用其高速旋轉咬合並絞碎病灶,將組織抽取出來,有別傳統電燒方式會出現高溫風險,冷刀對子宮內膜較溫和,不會傷害子宮內膜,且術後沾黏率相對也比較低。停經針調節體內荷爾蒙 提高懷孕可能性劉邦斌表示,手術過程十分順利,術後患者也積極表達備孕想法,但檢測卵巢功能發現「抗穆勒氏管賀爾蒙」(AMH)值僅有0.49 ng/mL(依照年齡推算,正常值應落2.10 ng/mL),不僅懷孕機率低,且流產機率高,醫療團隊建議可施打長效型停經針治療,藉此調節體內荷爾蒙,藉此抑制子宮內膜異位症進一步惡化,也可幫助母體創造更健康的受孕環境,從而提高懷孕可能性。手術治療切除沾黏組織 提升3至4成懷孕率患者在出院半年後,回診告知已經自然懷孕,對於她和家人而言無疑是一個難以置信的奇蹟。劉邦斌提醒,若患者本身有備孕規劃,務必先與醫師溝通,評估採用藥物或者手術治療,若患者短期內有規劃備孕,開刀後因沾黏組織都清除乾淨,十分適合受孕,有機會提升3至4成懷孕率,至於45歲以上女性若無生育需求,疼痛感極度強烈者,也會評估是否開刀,至於停經後婦女就會大幅減少相關困擾。【延伸閱讀】熟女罹巧克力囊腫1年內增大如棒球 「單孔腹腔鏡」解除擔憂「子宮內膜異位+巧克力囊腫」試管嬰兒3次都失敗 中醫介入治療成功懷孕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4241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18/392618/sm-aa1da47910e6d2451151ec21562080f8.jpg)
婦罹第一其食道癌 「大腸重建術」成功助重獲進食機能
一名60歲陳姓婦人雖不菸不酒、生活規律,仍因胃部血管瘤病史而定期進行追蹤檢查。在一次例行檢查中,醫師意外發現其食道有2公分腫瘤,經切片確診為第一期食道鱗狀細胞癌。由於病人曾經歷胃部手術,無法採用傳統的胃部重建方式,醫療團隊創新採用大腸重建術,成功替代受損食道,讓病人重拾進食機能。食道癌早期症狀不明顯 定期檢查揪病灶南投醫院胸腔外科謝志明醫師表示,食道癌因其特殊的三層解剖構造,缺乏漿膜層保護,使得癌細胞容易快速向外擴散,加上早期症狀不明顯,往往等到出現症狀時已是中晚期。本次案例幸運透過定期檢查及早發現,癌細胞尚未侵犯肌肉層及淋巴,得以及時進行手術治療。創新手術治療 成功重建組織大腸直腸外科許家榮醫師指出,考量病人先前已進行過次全胃切除手術的特殊情況,團隊創新採用部分大腸進行重建。這項長達9小時的複雜手術,先由胸腔外科進行腫瘤切除及胃部處理,再由大腸直腸外科進行組織重建,包括清除先前手術的沾黏、截取右側大腸並審慎保留血管供應,最後將組織拉至頸部進行精密吻合重建,過程中需要極高的手術技巧與團隊默契。加強營養補充 邁向康復之路手術成功只是治療的第一步,為確保病人能完全康復,醫院特別組建跨專科團隊,結合復健科、呼吸治療師及營養師等專業人員,為病人量身打造個別化治療計畫。透過呼吸訓練增強肺功能、精準的營養補充計畫促進傷口癒合,以及漸進式的吞嚥訓練,協助病人穩定恢復進食功能。醫療團隊也特別提醒,除了傳統的吸菸、飲酒、嚼檳榔等危險因子外,民眾也要注意避免過量食用醃製、煙燻食物,以及留意食道賁門弛緩不能症、胃食道逆流等潛在風險因素。建議高風險族群應建立定期篩檢習慣,若出現吞嚥困難、胸痛、體重減輕等警訊,應立即就醫接受內視鏡檢查,把握黃金治療時機。 【延伸閱讀】胃食道逆流怎麼辦?胃藥怎麼吃?晚期食道癌症成隱形殺手,免疫合併療法帶來存活新機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4108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72/391872/sm-5576fb2c291c8f8bd9121a16567c8e13.jpg)
林珍羽自爆罹肺腺癌!醫示警咳嗽「超過這時間」要小心:初期常被誤認是感冒
民眾黨台北市議員林珍羽昨(22日)自曝,從不抽菸的她,竟被檢查出罹患肺腺癌第一期,所幸經手術後恢復狀況良好。對此,醫生示警,肺癌初期因症狀不明顯,容易被誤認為是感冒,往往被發現時癌細胞已經擴散,且有高達近8成的病患,確診時已是晚期。林珍羽昨(22日)在臉書發文透露,從來沒抽過菸的她,近日進行健康檢查時竟被告知,罹患肺腺癌第一期,得知當下她腦袋一片空白,隨即疑惑為何會染上此疾病,「我們沒有家族病史,平常作息勉強算正常、沒有抽菸,怎麼會有毛玻璃狀肺結節?」並呼籲大家,千萬別以為自己的身體很健康,就忽略了定期做健康檢查的重要性。事實上,癌王「肺癌」已連續20年蟬聯國人10大癌症排行第1名,國民健康署也指出,像是菸害、空氣污染、特殊職場或居家環境暴露、肺癌家族病史、肺部相關疾病史、炒菜油煙等,都是導致肺癌的誘因。對此,台北慈濟醫院胸腔外科主治醫師程建博曾表示,肺腺癌是肺癌的其中一種,因初期症狀不明顯,容易被誤認為是感冒,且有將近75%的肺癌病患,被發現時已是第4期,呼籲民眾若出現包括咳嗽持續2周以上、氣喘、胸痛、背痛、頭痛、喉嚨痛、聲音沙啞及咳血等8症狀,應盡速就醫檢查。另外,新光醫院院務顧問、胸腔科權威醫師高尚志也曾提醒,像是抽菸者、慢性肺部及氣管疾病者、具肺癌家族史、女性等4類人,都是罹患肺癌的高危險族群,需定期進行肺癌篩檢,並建議高風險族群「別只做X光檢查」,因為很難揪出小病灶,應該做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才能早期發現、及早治療。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28/391828/sm-fcdcdfcf42737af613a0c99ee3aaef94.jpg)
罕見!胎兒出生第1天呼吸不規則 竟還在媽媽肚裡就患有闌尾炎
新生兒闌尾炎臨床上較為少見,有可能是因為症狀不典型導致早期診斷困難,更多是透過手術才能得以確診,近日,南京市婦幼保健院小兒外科接診一罕見案例,有位新生兒出生後的第1天,就被發現呼吸不規則有腹脹,醫生決定急診行剖腹探查術,發現腹腔內有黃色渾濁滲出等異狀,闌尾中遠端有壞死穿孔灶,明確診斷是罕見的在胎兒期就發病的新生兒闌尾穿孔、腹膜炎,所幸闌尾切除術後,新生兒病情恢復順利。據陸媒報導,該名患者是陽陽(化名),他因胎兒窘迫,經歷剖腹產出,豈料出生後的第1天,他就被發現呼吸不規則有腹脹,檢查顯示腹腔有遊離氣體,初步判斷為「新生兒消化道穿孔」,緊急收入新生兒加護病房治療。醫生決定急診行剖腹探查術,術中探查見腹腔內有黃色渾濁滲出,右下腹腸管沾黏,膿苔分佈,闌尾中遠端有壞死穿孔灶,診斷陽陽是罕見的在胎兒期就發病的新生兒闌尾穿孔、腹膜炎,所幸闌尾切除術後,病情恢復順利,術後3天開始進食,2周後平安出院。對此,醫師提醒,急性闌尾炎是常見的急腹症之一,但嬰幼兒期闌尾炎尤其是新生兒期闌尾炎少見,因為其解剖生理特點,外加他們無法準確表達,可能僅表現為腹脹、嘔吐、發燒、精神萎靡等非特異症狀。而且由於新生兒的抵抗力較低、大網膜發育不完全,因此缺乏包裹發炎病灶的能力,這就是為什麼新生兒在罹患闌尾炎時常常只表現出哭鬧、拒絕進食等非典型症狀,如果家長們忽略了這些症狀,很容易延誤治療,就醫時往往已出現穿孔,因此要格外注意。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32/388032/sm-4523dc5da132843c67dcc8ed38856cae.jpg)
35歲女子宮內膜癌!「1治療方式」保住子宮 成功懷孕生子
今年35歲的黃小姐,3年前因月經異常就診,經檢查確認為子宮內膜癌,傳統治療須手術切除子宮。然而,她未婚且未來想要生育,在醫病討論後選擇不手術,接受口服黃體素治療,定期追蹤檢查確認癌細胞全部消失。後來結婚並成功懷孕在去年底順利產下健康的寶寶。目前仍持續以黃體素來控制子宮內膜癌的復發,定期追蹤,尚無復發跡象。子宮內膜癌年輕化 與這些因素息息相關臺中榮總婦女醫學部王韶靖醫師指出,近年全球子宮內膜癌發生率不斷上升,根據2021年癌症登記資料,台灣每年約有3200人確診子宮內膜癌,發生率也從過去排名女性癌症第10位,逐漸上升到近年的第五位。40至60歲、停經年齡前後的女性為好發族群,且有年輕化趨勢,在台灣有7%發生在40歲以下、15%發生在45歲以下的年輕婦女。原因與飲食西化、肥胖、未生育有關之外,尚包含比較晚停經、多囊性卵巢、糖尿病、雌激素過度刺激等風險因子。口服黃體素治療 有機會保生育功能目前子宮內膜癌標準治療方式是完整子宮切除,對於正逢生育年齡、尚未完成生育計劃的患者來說,是人生沉重的決定,若可透過口服黃體素或放置含有黃體素的避孕器於子宮,給予大量黃體素治療,並於治療期間每3個月追蹤一次子宮內膜切片,再視治療反應決定是否進行手術,嘗試保留生育功能,可能改變患者一生。然而,非所有子宮內膜癌患者皆適用黃體素治療,王韶靖解釋,患者必須符合是第一型子宮內膜樣癌(endometrioid)、細胞分化良好(grade 1)、沒有轉移跡象,且癌症侵犯子宮肌肉層一半以內(stage IA)。慶幸的是,子宮內膜增生或內膜癌患者,通常在疾病早期就有症狀,易於早期發現、診斷與治療。臺中榮總婦女醫學部醫師王韶靖說明病患經黃體素治療後,經超音波及電腦斷層掃描子宮內膜病灶已萎縮。留意子宮異常症狀 早期發現避免死亡威脅子宮內膜癌常見症狀以月經異常為主,接近9成的子宮內膜癌患者均有異常出血,例如停經後出血,或月經與月經之間出血、滴滴答答拖很久、或是性交後出血等症狀。當出現上述症狀若能及早就醫,80%的病人經檢查診斷多仍在第一期、癌細胞沒有轉移。王韶靖提醒,一般而言,子宮內膜癌的預後良好,能夠早期發現是重要關鍵。如果不幸罹患子宮內膜癌,對於有生育規劃的女性更有機會保留生育能力;對無生育需求患者來說,早期發現、治療可有效避免癌症死亡威脅。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dist/imageholder.jpg)
女子「月經性氣胸」呼吸困難! 檢查竟是「子宮內膜異位症」惹禍
43歲的嚴小姐過去曾被診斷患有氣胸疾病,當時經保守治療後症狀好轉。然而大約一個月前,她又出現了咳血與呼吸困難的症狀,被送到醫院急診後,經胸部X光檢查發現有氣胸復發情形,且其電腦斷層掃描顯示出肺部塌陷並伴隨少量血胸。醫師高度懷疑病人是子宮內膜異位症而造成的胸腔異常,經詢問病史後果然發現,其所罹患的正是罕見的月經性氣胸。月經性氣胸 常見這些症狀廖啓耀醫師表示,子宮內膜異位症是指子宮內膜組織生長於子宮腔外,包括可能在胸腔、腹腔等部位生長,當內膜異位組織受到月經激素分泌的刺激時,這些異位組織可能會出血,進而引起胸腔內的氣體泄漏或肺組織受損,導致氣胸發作。月經性氣胸特徵是每當月經期間即出現反覆性的氣胸症狀,包括:突發性胸痛、胸悶、呼吸困難及咳嗽等。廖啓耀醫師指出,月經性氣胸多見於年輕女性,診斷需由多專科聯合會診。首先應由胸部X光或電腦斷層(CT)掃描確定是否存在氣胸,接下來是詢問病史,尤其是了解氣胸發作與月經週期的關聯,最後綜合詳細的臨床評估、影像學檢查和病理學檢查結果,才能確診是否罹患月經性氣胸。針對反覆氣胸發作的病人進行胸腔鏡手術有助於確認內膜異位病灶,且可以即時移除異位組織。三大治療策略:胸腔引流治療、荷爾蒙治療、手術治療廖啓耀醫師指出,月經性氣胸的治療策略為:一、若氣胸較為嚴重或出現呼吸衰竭的情況,病人可能需要緊急胸腔引流治療。二、由於月經性氣胸與月經週期有關,荷爾蒙治療有助於控制內膜異位症的發作,進而減少氣胸的發生率。三、對於反覆發作或荷爾蒙治療無效的病人,應對其進行胸腔鏡手術去除異位組織或進行肺部修復。及早接受適當治療 病況可獲良好控制廖啓耀醫師強調,如果罹患月經性氣胸沒有及時診斷或治療,可能會導致反覆的氣胸發作,影響生活品質。月經性氣胸的預後與治療反應密切相關,大部分病人接受適當的治療後,病情可以得到良好的控制,建議應該把握治療時機,恢復健康的生活。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96/387196/sm-6a6882affc98ab2728fc261f31f635ac.jpg)
男BMI僅15成皮包骨肚子脹! 一照盲腸「塞滿鵝卵石」醫嘆:也太折磨人
肝膽腸胃科醫師葉秉威近日分享1則病例,一名長年住在國外的二十幾歲男生,BMI只有15,幾乎快成皮包骨,經詢問了解到對方這2年肚子這常常很脹,吃不太下,過去病史僅有腸道感染住院過,葉秉威聽完後只覺得怪,直到大腸鏡作進去後,發現其盲腸有像鵝卵石般的多發性病兆,正式診斷克隆氏症,葉秉威不禁嘆「都已經瘦到不成人形才診斷,我是覺得也太折磨人了」。葉秉威在臉書「胃腸專家 葉秉威醫師」發文指,前幾周作健診時,有名長年住在國外的客戶,特別的瘦,二十幾歲男生,BMI竟然只有15,幾乎快成皮包骨,葉秉威看著他,再對照他以前健保卡的樣子,認為簡直是兩個人,詢問原因,只得到肚子這2年常常很脹,吃不太下,過去病史只有提到曾經有腸道感染住院過。葉秉威聽完只覺得怪,但又說不上來,直到大腸鏡作進去後,發現盲腸有像鵝卵石般的多發性病兆,迴盲瓣狹窄,乙狀結腸有跳躍性潰瘍,肛門周圍有手術痕跡,「他的表現就像教科書上的克隆氏症的樣子阿!肛門周圍手術痕跡應該之前是處理肛門廔管」,在作了病理切片後,病理科醫師針對病灶做出跟他相同的判斷。葉秉威表示,其實他以前也是診斷治療過不少克隆氏症病患,但都沒有像該位病人這麼典型,「我其實不曉得他在作這次檢查前看過多少次醫師,都已經瘦到不成人形才診斷,我是覺得也太折磨人了」。葉秉威說明,克隆氏症是種腸道發炎性疾病,有點像自體免疫疾病般,會在腸道引發跳躍性般的全層發炎,症狀多變,有時會引起腹部膿瘍、腸道狹窄發炎或是腸道肛門廔管等,發生率約萬分之一,較易出現在年輕男性,診斷上需要結合內視鏡、病理、影像及臨床症狀作診斷,所以病患診斷時,大多都要1、2年後才會被發現及診斷。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9/387009/sm-f3cccfd344f691cca998cb858c7136e1.jpg)
11歲童突腹瀉、血便! 就醫檢查竟罹患罕見「克隆氏症」
跨年聚會多,容易因飲食不當引發腸胃不適。近日一名11歲男童出現持續腹瀉、腹痛及血便症狀,原以為是單純的腸胃炎,經診所就醫服藥後仍未見改善。後轉診至臺北醫學大學部立雙和醫院小兒腸胃科檢查,才確診為罕見的發炎性腸道疾病「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克隆氏症診斷關鍵 在於完整檢查小兒腸胃科鄭弘彥醫師表示,男童就醫時已持續數周的腹瀉、腹痛及血便,消化道異常出血不止是重要警訊。經由上消化道內視鏡發現十二指腸有線性潰瘍,下消化道內視鏡則見大腸局部發炎,為完整檢視小腸病灶,進一步安排膠囊內視鏡檢查,發現遠端迴腸有明顯潰瘍伴隨出血,糞便檢體也顯示腸道發炎指數中的糞便鈣衛蛋白明顯上升,這種消化道發炎的跳躍式病灶正是克隆氏症的特徵。在接受藥物治療並配合「克隆氏症排除飲食」後,男童症狀已獲得改善,目前僅需定期追蹤。及早就醫治療 避免併發症鄭弘彥醫師指出,克隆氏症是一種會影響從口腔到肛門之間任何部位的慢性發炎性腸道疾病,具有跳躍性病灶的特徵。雖然確切病因未明,但可能與遺傳基因、飲食習慣及環境因素有關。若未及時診治,可能引發貧血、腸道穿孔、膿瘍、營養不良或生長遲緩等併發症。由於初期症狀易與一般腸胃炎混淆,鄭弘彥醫師建議,兒童及青少年若出現慢性腹瀉合併長期腹痛或血便等症狀,應儘速就醫檢查,以免延誤治療時機。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16/386316/sm-30555a372eeb20c9824cc2033bf0d00d.jpg)
打嗝打不停竟是「這些原因」! 醫示警:恐和癌症有關
打嗝打不停是很多人都遇過的困擾,對此,醫師葉秉威就示警,若發生超過1個月的「頑固性打嗝」強烈建議要就醫檢查,恐與6種癌症有關。很多人都有突然頻繁打嗝的困擾,若出現打嗝打不停,連吃飯、睡眠都受到影響,對此,肝膽腸胃科醫師葉秉威曾在個人粉專表示,絕大多數的打嗝,和胃部發炎、潰瘍、胃食道逆流等胃部病變,或喝碳酸飲料、飲酒以及某些藥物,如類固醇使用有關,這也是最常見造成打嗝的原因。葉秉威指出,大部分的情況可自行改善,但也提醒,若持續超過48小時,稱為持續性打嗝,超過1個月,就是頑固性打嗝,若狀況未好轉,建議一定要就醫,他也進一步列出莫名打嗝要檢查的系統,為以下5大類:1.胃部:症狀大多是胃炎、胃潰瘍或是胃食道逆流,可透過胃鏡來檢測。2.腫瘤:葉秉威提到,只要跟膈神經或是迷走神經路徑有關的腫瘤,都可能造成這類症狀,例如胃癌、胰臟癌、肝癌、肋膜癌、喉癌和食道癌等,可以透過適當的影像檢查判斷。3.中樞神經:譬如中風或腦炎等,可透過神經內科會診。4.代謝異常:例如低血鈉、低血鉀、低血鈣、尿毒和糖尿病神經病變等,可以透過抽血進行檢測。5.食物、藥物:像是氣泡飲料、酒精或特定藥物,例如鎮定劑或是類固醇。另外,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趙有誠也在《名醫觀點》頻道中指出,或許可先避開食用甜食、酸食與高脂肪類食物,或許會有幫助。趙有誠表示,在醫學上將打嗝細分為兩種,其一稱作「噯氣(belching)」指有氣體從嘴巴排出;另一種則為「呃逆(hiccup)」,有聲音但沒有氣,會發出hic、hic、hic短促的聲音。另外,不少患者出現打嗝打不停,甚至無法吃飯、睡覺,已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到門診求診。趙有誠指出,在此情況下會進一步檢查,以確認腹腔內是否有其他病灶,通常噯氣和呃逆都跟橫膈膜不正常的運動有關,不過在目前的醫學書籍上也無法說明詳細發生原因。趙有誠還表示,臨床上發現,呃逆給予藥物即可順利止住,而噯氣則與情緒、睡眠、壓力有關,「會比呃逆還要再頑固一點」,因此他建議,噯氣患者可以少吃甜食、酸食或高脂肪類的食物或許會有幫助。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93/385693/sm-32d690c055a8e5982d2dfdeaf5199c42.jpg)
台灣隊長陳傑憲奪冠秘密!SMILE Pro 2.0近視雷射 讓球員全力出擊
視力清晰是運動表現的關鍵之一,但對許多熱愛運動的人來說,近視常成為最大阻礙。今年大學眼科領先全球率先導入SMILE Pro 2.0,擁「AI導航」、「微創安全」、「快速10秒」三大優勢,統一獅球員陳傑憲、陳鏞基、胡智爲及吳承諭在記者會中也分享透過近視雷射成功挑戰更高的運動巔峰!台灣隊長陳傑憲,過去曾因視力問題影響判斷、錯失接球,在接受SMILE Pro 全飛秒近視雷射後,表現更加亮眼,不僅能精準判斷球的落點,夜間賽事也能看得很清楚。統一獅王牌投手胡智爲表示,SMILE Pro 2.0恢復速度快,術後2天視力就達1.2,非常適合運動員緊湊的訓練行程;同樣身為投手的吳承諭,術前檢查意外發現視網膜破孔,修補後接受了SMILE Pro 2.0手術,術後視力也恢復到1.2,連散光都一併矯正。陳鏞基則透露,因為遠視合併散光,有時近距離傳、接球掌握度不是這麼完美,這次瞭解能夠一次矯正遠視、散光以及老花,覺得CP值很高,希望透過這次手術讓自己的表現更佳,預計將在出席記者會後,立即前往診所進行手術!中和興南大學眼科院長葉威毅醫師說明,SMILE Pro 2.0從測量、定位、手術三大優化升級,術後效果更精準、滿意度更高。桃園大學眼科院長王甯加醫師也分享自身經歷,因為熱愛跑馬拉松,在九年前接受老花近視雷射手術後,不僅擺脫眼鏡束縛,運動表現更上一層樓,也因同時矯正了老花,這幾年不論看遠看近都輕鬆自在。王醫師也提及:「有些民眾會疑惑眼科醫師自己不做近視雷射手術,但主因可能是個人眼睛條件不適合,或對現有視力狀況滿意,並非對術式本身缺乏信心。實際上,包括自己以及眾多眼科醫師都相信近視雷射的安全性與有效性。」台南尚儒大學眼科副院長林日蘋醫師則表示,醫師執業時需精準判斷病患的病灶,因此清晰視力至關重要,高度近視的她在意術後恢復期的長短,經檢查評估後選擇SMILE Pro全飛秒近視雷射,術後隔天即恢復1.0,幾乎沒有恢復期,看診及開刀都正常執行。林日蘋也提到,自己重視時尚流行,特殊活動場合時,還可以選配瞳孔放大片,直呼近視雷射是對生活及工作大大加分的時尚選擇。林丕容榮譽總院長說明,不論是近視、遠視、散光或老花皆可透過微創或LBV景深加強術式來解決,透過詳細的術前檢查及專業建議,民眾可根據自己的運動習慣及視力需求選擇最適合的術式,確保術後效果與運動表現的完美結合。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25/384425/sm-9674e90efb25c1d0dbc01048389f9ed5.jpg)
20歲女稱「私密處長痘」 婦科醫一看傻眼:前、現任都要檢查
北部一名20多歲女子自稱下體長出「青春痘」,因此到婦產科求診,但卻因害羞拒絕接受內診檢查,僅希望醫師直接開痘痘藥。經醫師與護理師多番勸說,她才同意配合內診檢查,然而檢查結果卻震驚所有人。婦產科醫師王樂明日前在節目《醫師好辣》中分享這則案例,他提到,該女子一進診間便直問「可以開痘痘藥嗎?」在醫師建議她轉掛皮膚科後,她才透露「痘痘」其實長在下體。然而當被要求進行內診確認病灶時,女子因害羞多次拒絕,堅稱自己透過Google查詢過,應該是毛囊炎或青春痘。王樂明也耐心解釋,「若誤診,治療效果不佳,反而延誤病情」,而後護理師也加入勸說,強調內診能更準確判斷病情。經過一番苦口婆心的勸解,女子終於同意檢查。檢查一開始,王醫師便發現情況嚴重,「根本不是毛囊炎,而是滿滿的菜花!」王樂明表示,尖形濕疣是由人類乳突病毒(HPV)引起的性傳染病,該女子病灶範圍大,病毒濃度高,需以電燒去除病灶,後續搭配抗病毒藥膏才能改善。王樂明進一步提醒,女子應邀請伴侶一同接受治療,以避免重複感染(俗稱「乒乓球效應」)。然而女子卻表示,「可是我男朋友已經換人了!」讓醫師感到無奈,只能建議她通知前任及現任伴侶共同檢查與治療。王樂明提醒,尖形濕疣初期可能僅呈現小顆病灶,容易被誤認為青春痘或毛囊炎,但若延誤治療,病灶會快速增生甚至擴散。因此,發現疑似症狀時應及早就醫,接受專業診斷與治療,以免病情加重或影響伴侶健康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75/383975/sm-6b0ab4041a87eb53d905840c3e3199d4.jpg)
28歲乾癬病友頭皮屑如白雪 新口服標靶藥物「7成患者改善」
28歲楊先生大學時身體冒出不明紅疹,多次就醫都以為是濕疹,直到紅疹擴散至全身,特別在頭部尤為明顯,再度轉診才確定罹患乾癬,最嚴重時頭頂遍佈疹塊,面部就像曬傷又紅又脫屑,每天都清掃滿地皮屑,雖然一度符合健保生物製劑給付標準,暫時控制住病情,但給付2年時間一到下車,乾癬症狀逐漸重起,導致乾癬性關節炎併發症,手指關節硬化、腳踝關節也飽受發炎之苦。冬季寒風陣陣正是乾癬病患最困擾時節,台灣乾癬協會柯怡謀理事長表示,乾癬病友中約9成病人會有斑塊型乾癬,中重度佔整體中3成,當病灶發生在頭部,讓病友不時頭皮癢就想抓,不小心就摳破皮流血,有時摸乾癬硬塊,忍不住層層撕開,就像在剝洋蔥般,也讓頭皮滿佈傷口,若因治療不得不剪除頭髮,就讓他人彷彿看到「釋迦頭」。柯怡謀理事長表示,乾癬病患很容易受到外來壓力加重病情,頭皮型乾癬更困擾著許多病友,古言「白雪紛紛何所似,撒鹽空中差可擬」,就像在說頭皮型乾癬,頭頂皮屑就像白雪般紛飛且擾人,台灣乾癬協會曾調查,7成中重度病人對頭皮清潔與理髮感到焦慮,並害怕外人目光並影響社交活動。台大醫院皮膚部主任醫師蔡呈芳表示,台灣乾癬盛行率約0.25%,意味著眾多的國人都有不同程度乾癬困擾,目前已有新型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TYK2抑制劑)研發上市,提供病友免打針,一天僅需服藥一顆,大幅提高便利性,為中重度斑塊型乾癬患者帶來更精準、穩定控制的治療新選擇。林口長庚醫院副教授級主治醫師黃毓惠則表示, 新型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TYK2抑制劑) 臨床上大幅提高用藥便利性與效用,不需剪去頭髮為擦藥影響外觀,也不用擔心因針劑需要冷藏保存而影響生活計畫;臨床研究顯示治療16週後,過半病患達到頭皮明顯改善,即達到PASI 75的治療效果,持續使用後有7成病患可以達到PASI 75,且使用4年以上仍有高比例患者維持療效。對傳統治療效果有限的頭皮乾癬患者來說是一大進展,呼籲健保讓病患有更多用藥選擇,讓患者能維持良好治療成果下,轉換合適藥物。柯怡謀理事長指出,在台灣調查可知,50%乾癬患者覺得病症影響職業,76%患者大幅降低外出意願,有30%以上病人急需合宜治療方式,許多乾癬病患長年因病而苦,若未能及時給予協助,整體社會都可能受到影響,在2016年歐洲期刊研究指出,每投資1歐元幫助乾癬病人,就能取得5.4歐元投資報酬率,當乾癬病人能夠改善疾病回歸正常生活,就能提高社會生產力,也不用仰賴他人照顧。柯怡謀理事長呼籲,已有許多國家將新藥放入乾癬治療指引中,台灣應該也要以病友福祉為首要考量,讓治療方式更有彈性,也希望病友能主動充分與醫師討論,找到最適合自身治療方式。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4/381804/sm-4b0a69af76047ea0632e42814887c644.jpg)
60歲翁突雙腳無力!無法站立行走 就醫竟是「脊椎椎體骨腫瘤」險癱瘓
60歲的邱先生過往沒有慢性病史,也沒有特別定期健檢,一個月前突然出現雙腳無力的狀況,並且越來越嚴重,就醫前已無法站立行走。透過X光、核磁共振檢查,發現邱先生胸椎第12節有塌陷情形,且已經壓迫神經管,影像懷疑為腫瘤骨轉移導致的非單純骨質疏鬆之壓迫性骨折,進一步抽血檢查更顯示腫瘤標記數值增高。脊椎椎體骨腫瘤 常見轉移性為主台北慈濟醫院神經外科洪立偉醫師指出,脊椎椎體骨腫瘤的發生原因不明,少數為原發性腫瘤,有些則是從身體其他部位腫瘤擴散而來,為轉移性腫瘤。洪立偉醫師說明,轉移性脊椎腫瘤可能來自於肺癌、乳癌、腎細胞癌及前列腺癌,發生率依腫瘤分類各有不同,且脊椎腫瘤通常容易轉移在胸椎及腰椎處。若沒有及時發現、治療,腫瘤可能增生擴大,進而壓迫神經管,此時病人即會出現雙腳無力、行走困難甚至大小便失禁等情形。減壓及微創釘手術 改善神經學症狀、穩定脊椎神經管受壓迫須進行良好的減壓,才可以讓神經學症狀達到改善,以邱先生為例,醫師在術中除給予良好的減壓外,還進行微創釘固定,幫助穩定脊椎。洪立偉說明,減壓及微創釘手術首先需要將脊椎後側的椎板切除進行完整減壓後移除部分腫瘤,並透過術中X光檢查確認位置,將4根微創骨釘分別固定在胸椎第11節及腰椎第1節,最後再以金屬桿連接兩端,不需破壞很多肌肉層即可達到穩定脊椎的作用。微創釘降低疼痛、破壞少 避免鄰近脊椎節退化又再手術而過去手術通常使用的是傳統骨釘,術中需要劃一20公分的傷口,分離背部肌肉後將8根傳統釘固定於病灶上下各兩節脊椎處。洪立偉指出,微創釘的優點在於病人可以免於大傷口的疼痛,不用破壞很多肌肉就可維持脊椎穩定。此外,相較於傳統釘,微創釘的使用也能夠降低病人之後鄰近脊椎節出現退化而需再次進行手術的機率。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dist/imageholder.jpg)
腦瘤女病患動手術 開刀到一半…醫師突脫口「找不到腫瘤」
太離譜!一名媽媽透露女兒近期有頭痛、視線模糊症狀,看醫生檢查出一顆腦瘤,詭異的是開刀時,醫生卻告知找不到腫瘤,讓全家都傻眼至極,「女兒腦都開了」,引發爭議。原PO在《Dcard》討論區提到,女兒上個月突然出現頭痛、視線模糊等症狀,就醫檢查發現長了一顆腦瘤,於是安排開刀,豈料手術過程中,醫生卻表示「找不到腫瘤」,讓家人都相當錯愕,明明術前有和醫生討論,確認腦瘤位置和手術方案,不解怎麼會找不到。原PO指出,醫生原本在術後有排影響檢查,卻有改口「不用那麼急著做」,但她還是想確認女兒的狀況。她認為在事情尚未釐清前,貿然公布醫院不太妥當,也不是想要責怪醫生,只是病灶在腦部,會擔心後續會不會出現其他問題,最後決定再和醫生討論一次病情,可以的話希望儘快再做一次影像檢查,同時也會調出病歷,詢問第三方意見。經歷曝光後,掀起一陣議論,「台灣醫療品質真的越來越差,本土也很雷,應該要有個淘汰機制」、「太誇張了吧,可以提告他」、「把資料時間、怎麼跟你說的都記好,可能有醫療糾紛了」,也有網友建議換其他醫院檢查,「腫瘤如果不大確實有可能消失,醫學報告有提過,換一間有腦專科的醫院在檢查看看」、「轉其他醫院,這個醫生好恐怖,我是不敢繼續跟他賭命」。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15/380715/sm-81526c4476d4f5bba6583fd1ebd18400.jpg)
腫瘤位置影響是否需要人工肛門 大腸直腸癌手術新選擇 提高術後恢復品質
過去的觀念裡,大腸直腸癌患者聽到手術後要裝人工肛門,因此對手術相當排斥、恐懼,進而導致延誤治療。中國醫藥大學癌症中心外科主任柯道維醫師指出,隨著醫療技術進步,手術有更多選擇,例如使用微創達文西機械手臂手術能提高手術穩定度、腫瘤切除精確度,讓腸道與肛門重建接合得更好,減少術後併發症的風險。此外,柯醫師也針對民眾對手術選擇、是否需要人工肛門等常見迷思及誤解做了詳細解答。手術後一定會裝人工肛門?腫瘤位置影響較大在傳統觀念裡,大多民眾第一直覺反應,認為大腸直腸癌術後要裝人工肛門,因此拒絕開刀。柯道維醫師說明,人工肛門分為暫時性與永久性,需要哪一種,主要是跟腫瘤位置有關係。若腫瘤位置在直腸(指肛門往上12至15公分範圍內)特別是中位與低位(10公分以內)的直腸腫瘤,手術後可能會需要暫時性的人工肛門,待手術後3個月左右,根據腸道與肛門的接合復原狀況,再關閉人工肛門,恢復正常的腸道功能,由肛門排便。目前,唯一會需要裝永久性的人工肛門,就是腫瘤直接侵犯到肛門的括約肌,且經過前導性的治療或其他方式,腫瘤仍沒辦法消除,手術將腫瘤切除的同時才會裝永久性的人工肛門。柯醫師表示,過去在和患者溝通時,會特別明確的標示腫瘤位置,說明是否需要暫時性、永久性,甚至不需要人工肛門,患者在清楚了解病情後,較能提高接受治療的意願。該如何選擇手術的方式?柯道維醫師表示,民眾在手術選擇上有傳統開腹手術與微創手術。其中,傳統開腹手術傷口較大、術後傷口較痛、恢復期較長,且傷口併發症較多、沾黏風險較高,住院期較長等情形。而微創手術分為腹腔鏡手術與達文西機械手臂手術,在腹腔鏡手術上,利用先進的螢幕設備可以清楚看見病灶來做切除,傷口較小且恢復期較短。而達文西手術是透過系統讓醫師操控機械手臂來達到更精準、精細的動作,並呈現更完整的3D影像,因此在手術上能更精確的切除腫瘤,又不傷及周邊組織,保留更為完整的身體功能,降低復發與後遺症的風險。機械手臂輔助手術 精準切除腫瘤手術對於大腸直腸癌患者預後與生活品質有絕對的幫助,柯道維醫師說明,大腸直腸癌腫瘤位於骨盆腔深處,周邊有許多神經、血管等。因此在傳統開腹手術上,摘除腫瘤過程可能會傷及神經、血管,進而導致尿失禁、性功能障礙等,影響生活品質。達文西手術透過優良的視野呈現,能精準地拿掉腫瘤,完整保留周邊神經、血管,對患者泌尿道功能恢復較好。柯醫師表示,越來越高比例病患在接受達文西手術當天或隔天就可以移除導尿管,排尿相當順利。另外,手術後腸道接合的精確度也會影響民眾恢復期。如果接合不良可能會產生腸液滲漏的情況,進而會導致骨盆腔感染、發炎、化膿,即使透過抗生素等治療,也會影響骨盆周圍器官的功能。柯醫師表示,達文西手術透過系統讓醫師操控機械手臂,可以精準地縫合腸道,大大降低術後併發症,並提高病患術後的生活品質。術後保養少量多餐 核心運動改善頻便感不論是何種手術,在完成後2至3個月醫師都會建議民眾要少量多餐,飲食上要選擇較營養且較好消化的食物,避免過油、辛辣等,藉由飲食的調整,讓腸道休養並逐漸恢復功能。另外,柯道維醫師說明,大部分直腸切除手術後,由於結構改變,常會出現切除後症候群,導致患者產生排便不規律、頻便、急迫感等症狀,這都必須要透過後續的飲食以及持續核心肌群的運動訓練來改善。了解病況 選擇合適的手術柯道維醫師呼籲,不論是傳統開腹手術、腹腔鏡手術、達文西手術,都需要先至醫院檢查,確認腫瘤位置才能知道是否需要永久性或暫時性人工肛門。而在手術上可選擇恢復期較短的達文西手術,精準切除腫瘤、縫合腸道與肛門,進而減少使用暫時性人工肛門的時間與腸液滲漏風險,留給患者較好的生活品質與健康。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41/379541/sm-0865f92f51470b0e5ac8878a0522c269.jpg)
67歲男走路吃力「竟是攝護腺癌」 初期無症狀難警覺
一名67歲的患者,平日作息正常,喜歡早起去公園散步,和老朋友下棋聊天,生活看似平靜安逸,但從幾個月前開始,他發現自己走路越來越吃力,腰酸背痛的情況時常發生。起初認為是年紀到了、骨頭老化所致,然而疼痛逐漸變得劇烈,走路的時候雙腿彷彿被千斤重石壓住,常常得停下來休息,才能勉強挪動步伐。直到某天他疼得幾乎站不起來,家人硬是扶他到醫院,安排了一連串的檢查,才診斷為攝護腺癌,且癌細胞已經轉移到肝臟及多處骨骼。攝護腺癌是台灣中老年男性常見的癌症之一,尤其在50歲以上的男性,隨著年齡增長、生活飲食習慣以及家族遺傳因素的影響,罹患攝護腺癌的風險大幅增加。值得注意的是,根據臨床統計,約有三分之一的患者在診斷時,癌細胞已經開始向其他部位擴散。針對晚期或有轉移風險的患者,早期發現與積極的治療介入至關重要。台灣泌尿科醫學會查岱龍理事長指出,睪固酮濃度是攝護腺癌控制的關鍵,它可說是助長攝護腺癌細胞生長的重要因子,濃度越高,癌細胞的增長速度往往越快。透過荷爾蒙治療降低睪固酮濃度,能有效抑制癌細胞的生長並延緩疾病進展。臨床證實,藉由長效型荷爾蒙針劑每三個月注射一次,能降低攝護腺癌死亡風險,為患者帶來穩定的病情控制和提升生活品質。此外,穩定的睪固酮濃度管理不僅能延長患者的生命,更能顯著減少癌症轉移的機率,讓患者在面對病情時更有信心。台灣目前對於攝護腺癌的篩檢方式主要是透過攝護腺特異抗原(PSA)的檢測來進行早期篩檢,同時結合影像學檢查、病理切片,以及多種治療選項,包含手術、化學治療和荷爾蒙治療等。然而,三軍總醫院泌尿外科楊明昕醫師指出,PSA指數僅能作為一項指標,並無法全面反映攝護腺癌的進展狀況,從治療面來看,攝護腺癌細胞的生長與睪固酮濃度息息相關,如睪固酮濃度控制在<20ng/dL內,能延緩腫瘤病程進入去勢抗性的時間。許多研究證明,透過抑制睪固酮濃度的荷爾蒙治療,能有效減緩攝護腺癌細胞的生長。其中,GnRHa(促性腺素釋放素促效劑)荷爾蒙治療更是治療攝護腺癌的主要治療,臨床統計顯示其對攝護腺癌的控制效果顯著,約有90%以上的患者在接受治療後睪固酮濃度降低,穩定病情、延緩癌細胞的進展。楊明昕醫師建議攝護腺癌患者每3~6個月定期檢測PSA與睪固酮濃度,以確保癌症控制,醫師也會依據病況調整治療策略。針對攝護腺癌的荷爾蒙療法,長效荷爾蒙針劑被視為一項重大突破。臨床研究顯示,此類藥物可長期穩定地抑制睪固酮濃度,減少了攝護腺癌患者的死亡風險。研究亦指出,荷爾蒙療法在不良反應的控制上有顯著優勢,讓病人在治療上能有更好的耐受性。雖然部分患者可能會因睪固酮濃度降低而出現情緒波動、睡眠困難甚至擔心有骨質流失等症狀,但透過專業醫師的介入,這些副作用大多可控制,對於生活品質影響不大,建議患者仍應把癌症治療作為第一優先考量。長效荷爾蒙針劑的注射方式有肌肉注射與皮下注射兩種,肌肉注射與一般疫苗注射方式相同,能為患者減少肉芽腫或膿瘍等風險,在第一個月就可以有效地降低睪固酮濃度,且相較皮下注射所造成的睪固酮濃度波動較低,對於病情控制和整體存活都有幫助。不少晚期攝護腺癌的患者因控制不佳而導致疾病惡化,透過荷爾蒙治療打前鋒,及早使用,搶下治療關鍵更顯重要!楊明昕醫師表示,攝護腺癌患者大多早期沒症狀,但癌症早在體內肆虐並轉移至身體各處,直到晚期才發現。上述67歲患者在即時使用長效肌肉注射荷爾蒙針劑治療兩三個月後,患者的疼痛便大幅改善,癌症病灶也都控制良好,PSA指數也從原本的200多ng/dl,降到了2ng/dl以下。查岱龍醫師強調,攝護腺癌的治療目前非常多元,若穩定控制的情況下,平均存活率可達五年以上。採取適當的治療且定期追蹤,不僅癌症病況能得到良好改善,治療所產生的副作用也可被控制,患者無需過度擔心。長效荷爾蒙治療的優點遠遠超過可能出現不適,並且對於延長生命、提高生活品質具有顯著的正面效果,鼓勵患者應積極接受治療。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73/379473/sm-665133fd2d877776442aada3295c2bd5.jpg)
愛吃生魚片小心!50歲女胃不舒服 醫檢查驚見5公分寄生蟲
熱愛生魚片的民眾要多加小心!近日一名年約50歲的女性在進行健康檢查時,醫師竟在她的胃內發現一條活生生的「海獸胃線蟲」寄生蟲,並已導致胃壁紅腫發炎。醫師也提醒,生魚片若未經適當冷凍處理,可能暗藏寄生蟲,民眾應格外留意食用安全。根據《三立新聞網》的報導,禾馨民權健康管理診所院長林相宏分享,該患者數月來胃部時常不適,雖然症狀輕微且未影響食慾,但仍前往檢查。在進行胃鏡檢查時,醫師發現胃壁上有一條可疑的線狀物,仔細觀察後竟發現「那條線會動」。經夾取後確認,這條長約5公分的寄生蟲正是海獸胃線蟲,已造成患者胃壁紅腫發炎,所幸及時移除。林相宏解釋,海獸胃線蟲的蟲卵寄生在海洋甲殼類如蝦、蟹中,當受感染甲殼類被魚類吞食後,幼蟲會寄生在魚體內。若這些魚被捕撈製成生魚片食用,幼蟲可能感染人類。海獸胃線蟲會附著在胃壁上,引發噁心、嘔吐、腹瀉、大便帶血或過敏等症狀,通常在感染後48小時內出現,病程可持續數天至數月。林相宏說明,該寄生蟲的幼蟲無法在人體內長成成蟲或產卵,對人體的威脅不高,治療方法以胃鏡夾取移除為主,目前並無有效的除蟲藥物。林相宏也提醒,高風險魚類包括鮭魚、鯖魚、秋刀魚、竹莢魚、鰹魚、沙丁魚與魷魚等。不過他也指出,台灣確診案例相對稀少,民眾無須過度恐慌。事實上,衛福部曾指出,海獸胃線蟲為可能存在於魚類或烏賊之寄生蟲,若攝食入受感染之魚類,蟲體會侵犯胃壁或小腸壁,出現腹痛、腹瀉、食欲不振、輕微發燒、糞便含血或黏液等症狀。不過海獸胃線蟲症是一種自癒性疾病,病灶大多可在2至3週後自行消失,少部分會持續數月或數年。如以內視鏡檢查發現蟲體或感染病灶,可以內視鏡將之移除,或以手術方式切除。衛福部也提到,目前臨床上並無經證實較有效之除蟲藥物,食用前充分加熱煮熟食物是最好的預防方法。因冷凍處理可殺死蟲體,故提供生鮮魚產品之業者,須落實食材管理,如海鮮產品應先以-35°C以下低溫冷凍15小時以上,或-20°C冷凍7天以上,降低寄生蟲感染的風險,維護消費者健康。食藥署建議民眾,儘量避免生食或食用未煮熟之海鮮產品;調理產品時手部要清潔、食材要新鮮、用水要衛生,並避免交叉污染。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24/378824/sm-5ccdaba1b6156d586c5e551ae0987231.jpg)
無徵兆也會罹癌?!健康不該等到退休後 台灣泌尿科醫學會呼籲男性提高攝護腺癌病灶意識
每年11月為國際男性健康倡導月『*Movember』,旨在提高男性對於健康問題的關注,特別是攝護腺、前列腺等相關疾病的早期發現與治療。為響應此倡議,台灣泌尿科醫學會攜手台灣泌尿腫瘤醫學會、臺灣楓城泌尿醫學會、高雄市高杏泌尿照護協會、亞洲泌尿科醫學會、中華民國泌尿腫瘤關懷協會等專業機構,共同呼籲社會各界關注男性健康,並針對攝護腺相關健康警訊、早期篩檢與積極治療。共同關注男性健康月『Movember』,攝護腺癌早發現積極治療,守護男性健康。(圖/業者提供)攝護腺癌發病率上升,早篩至關重要 在台灣,攝護腺癌已是男性第五大癌症,且罹患人數逐年上升。從101年4,735人增加到110年7,481人,十年間增幅達58%,不僅如此,罹患年齡也有下降的趨勢。雖攝護腺癌的好發年齡通常在60~75歲,但隨著PSA(攝護腺特定抗原)篩檢的普及,越來越多50歲以下的年輕男性,也在早期診斷出攝護腺癌。因此,提升男性自我健康意識,推動早期篩檢與治療,對於降低罹癌風險與改善預後至關重要。台灣泌尿科醫學會秘書長薛又仁指出,無症狀的年輕男性也可能因篩檢而發現癌症,因此必須提高健康意識並推動早期篩檢。台灣泌尿科醫學會薛又仁秘書長指出,有越來越多因篩檢而發現攝護腺癌的年輕男性,通常都屬於無症狀患者(圖/業者提供)兩代病友對話:無關年齡!關注攝護腺健康不該等年老在今天(11/26)記者會上,兩位不同年齡世代的攝護腺癌病友分享了他們的治療經歷。83歲的老年病友蔡先生在與朋友討論攝護腺問題後,主動接受檢查,發現自己患有晚期攝護腺癌,蔡先生更透露出:「治療成功的關鍵,是擁有家人的照顧與支持。」;61歲的鄭先生則是在一次感冒就醫時,發現尿液中有潛血,進一步檢查後意外確診為第三期攝護腺癌。兩代病友對談,無症狀即確診攝護腺癌成救命關鍵,積極配合醫師治療,回歸生活(圖/業者提供)中華民國泌尿腫瘤關懷協會歐宴泉理事長指出,過去晚期且移轉患者治療選項有限,如今有新選擇,有效提升存活率,顯著延緩病程進展(圖/業者提供)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95/378095/sm-665496a06fe41bfc265f8f82526bd868.jpg)
謎樣症狀2/胸痛不一定是心臟病! 已躺手術台上「才知竟是胃病」
心臟病症狀千變萬化,但最典型的莫過於胸悶、胸痛,多數人一感到胸痛就相當緊張。不過,「胸痛不一定是心臟病!但民眾過於恐懼,以至於會執著地反覆檢查,曾有患者直到進行心導管檢查,才知道胸痛竟是胃食道逆流引起的。」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副院長劉俊廷告訴CTWANT記者。 劉俊廷說,大眾十分恐懼心臟病,一胸痛就擔心,其實胸痛原因相當多,建議先檢視自己的風險值。「例如是年輕人,心臟病風險不高,如果出現胸痛,大約3~4成是胃食道逆流所引起的,因為內臟發炎而引起類似心臟病的症狀,通常運動會舒緩、靜態活動時反而不舒服。」劉俊廷透露,曾有患者胸痛懷疑是心臟病,雖然做了心電圖等檢查都顯示正常,但患者依舊不放心,最後甚至進行心導管檢查,這時才終於說服患者胸痛與心臟無關,檢查其他可能的原因後,確定是胃食道逆流引起胸痛。「但我卻有患者認為自己是胃食道逆流,結果竟是心臟病;也有患者突然牙痛,跑到牙科後連拔了6顆牙,最後才知是心臟病引發的轉移性疼痛。」鄒瑋倫中醫師說,甚至有患者一直為「50肩」所苦,後來也證實原因是心臟病。劉俊廷說,心臟病會出現轉移性疼痛,當胸口不適延伸到左手臂、下巴、肩膀、耳朵、牙齦、頸部等部位,並產生劇痛且痠麻時,極可能是心臟病發作徵兆。心臟病會產生轉移性疼痛,從牙齒、下巴、肩膀到背部都有可能,有患者拔了6顆牙後才知原因在心臟。(示意圖/報系資料照)有些心臟病患者會感到上腹疼痛,這是因為病灶部位比較靠近橫膈膜,所以疼痛感會往下轉移擴散。其他病症從輕微的腹脹、消化不良到噁心及嘔吐都有可能,當然一般人不會去聯想到是心臟出問題,常常是去治療腸胃卻沒找到病灶,後來才發現是心臟問題。如果想確認症狀是否與心臟病有關,劉俊廷建議可循序漸進檢查。「第一,先檢視自身風險,例如是否有三高、吸菸等,如果年輕又沒有危險因子,可做一般心電圖檢查;如果有危險因子、且40歲以上,可進一步做運動心電圖。」劉俊廷認為,運動心電圖的檢查結果很值得參考,若無異常通常就可放心,若有異常,可配戴24小時心電圖檢查是否有心律不整的問題;接下來依序可做超音波、電腦斷層、核子醫學檢查、心導管檢查等,從心臟結構到血管都一目瞭然,就能解開心臟病的症狀之謎。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60/377960/sm-428a2997c51e53e13793b21a421131bc.jpg)
指謝宜容「逃避責任、缺同理心」!精神科醫曝「10反思點」:望能推動制度改革及文化重建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北分署日前爆出公務員輕生案,北分署長謝宜容因涉職場霸凌,在神隱多日後,終於在今(22)日午間於自己的YouTube頻道上傳7分鐘道歉影片,引發各界討論。就有精神科醫師針對謝宜容進行分析,認為她逃避責任又缺乏同理心,「希望妳能以此事件為契機,深刻反省,重塑一個真正負責任的公務人員形象」。精神科專科醫師楊聰財,同時是台北市心理健康暨自殺防治委員會專家委員,他今日上午在臉書以「給謝宜容加害主管的公開信」為題,提出10個關鍵反思點,從生理、心理、環境及靈性多面向切入,深度剖析這一事件對個人、機構與社會的影響,希望能作為重建信任、推動制度改革與修復個人內在的方向指引。1、職場霸凌不僅對受害者身心造成傷害,更是對社會心理健康的嚴重挑戰。霸凌文化的存在顯示組織管理層的深層次問題,值得深入檢討。2、作為一名主管,應秉持服務國民的理念,但其言行顯示出責任感的缺失,成為機構文化病灶的縮影。3、長期高壓環境會導致壓力荷爾蒙(如皮質醇)分泌失調,進一步增加憂鬱症、慢性焦慮症、創傷後壓力障礙、以及自殺的風險。這警示組織在壓力管理方面的疏漏,「對此妳無法卸責並且外歸因」。4、從生理角度,舒適與支持性的工作環境有助於降低員工壓力,預防職場悲劇發生。5、吳姓員工遭受的心理創傷不僅是個人痛苦,更反映了霸凌行為對心理健康的深層破壞性。6、妳未能真心反省,反而表現出是被社會大眾欺負出征,其心理模式反映出逃避責任與缺乏同理心的問題。7、該事件揭示了制度性問題,顯示出府文官體系內部的監督與問責機制存在缺失,「妳身為公務人員多年,而且還擔任分署長主官,沒有在任內提出確實有幫助的建議,現在卻說制度會殺人,真是提油救火,十分可惡啊」。8、組織需要建立透明、公平且尊重的文化,消除霸凌行為,保障員工身心健康。9、靈性層面的反思促使人們思考尊重、同理心與寬容在工作中的價值,對生命的敬畏是靈性成長的基石。10、謝宜容需要透過靈性修復與內在探索,理解自己行為的後果,進而承擔責任,重建人性與社會連結。除此之外,楊聰財也向謝宜容喊話,「真心公開虛心道歉,生命的逝去無法挽回,妳作為一名主管,有責任為此負責。請停止對外的抱怨與辯解,向社會與逝者的家屬表達真誠的歉意。這是妳的責任,也是社會對妳的基本期待」。楊聰財接著說到,「妳對媒體與制度的抱怨無助於事件的解決,反而更引起社會反感。真正的領導者應該勇於承擔錯誤,而不是將責任推諉給人……作為長期任職的公務人員,有能力且有機會提出改善制度的建議。現在卻一味抱怨制度壓迫,顯示出缺乏改變現狀的魄力與遠見,這對公務體系形象造成了更大的損害」。「生命的尊嚴需要被尊重,人性的價值更需要被珍視。希望妳能以此事件為契機,深刻反省,重塑一個真正負責任的公務人員形象」楊聰財強調,從這起事件,可以看到職場文化、制度缺陷與人性反思的重要性,職場應是員工實現價值的地方,而非壓力與傷害的源頭,同時希望藉由這篇貼文,促使社會共同努力,推動制度改革與文化重建,為每個生命帶來尊重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