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童
」 腸病毒 醫師 重症 家長 連炳發
健保給付軟骨發育不全症唯一有效藥物 13歲病童成全球首位正式受惠者
年僅13歲的許小妹位罹患罕見疾病「軟骨發育不全症」,身材矮小、生活無法自理,原本由家長自費800萬元透過專案進口使用Voxzogo治療,治療一年以來,從無法摸到水槽水龍頭,到現在可自行開水洗手,生活自理能力明顯提升。如今,健保給付政策上路後,許小妹成功轉為健保支持,成為全國首位正式受惠者。身高與正常人矮約40公分 軟骨發育不全症嚴重影響生活品質軟骨發育不全症是一種罕見的遺傳性骨骼疾病,全球發生率約為2.5萬分之一,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小兒科蔡立平醫師指出,病童平均身高僅約125至131公分,根據台灣的資料,軟骨發育不全症病患平均會比一般人少40公分,而且下肢生長受限、上肢過短,常需仰賴他人協助完成如廁、洗手等日常活動。除了身材矮小,軟骨發育不全症還會引發呼吸壓迫、水腦、脊椎狹窄、O型腿等等問題,患者會因疾病和其他其併發症等時常進出醫院求診。健保給付全球唯一有效藥物 每年有72名病童受惠許小妹的家人原本是自費施打全球唯一可治療軟骨發育不全症的藥物Voxzogo(成分為Vosoritide),但在共擬會議中達成共識,於2025年5月1日納入健保給付,每人每年的藥費約700萬元,藥費將由罕病專款支應,預估全台每年有有72名病童符合給付資格。給付對象為:須年滿兩歲檢附基因報告與通報證明身高低於第三百分位,且具半年以上的身高追蹤紀錄1年內身高成長1.5公分以上蔡立平醫師表示,可刺激骨骼發育,除了提升患者身高,更重要的是改善生活機能、上下肢比例與O型腿等結構問題。病童父親、醫療團隊與健保署齊盼照護再進一步許小妹的父親也說,經過一年的自費治療,孩子終於能自己開水洗手、穿衣服,從生活的小處逐步邁向自立。他感性地說:「這不只是長高的問題,而是讓孩子真正能自己過生活。」許小妹的父親十分感謝藥物能納入健保,讓像他們這樣的家庭得以減輕經濟重擔,也讓孩子的未來多了一份希望。許小妹也親手寫下感謝卡,由父親代為朗讀,向健保署與臺北市立聯合醫表達感謝之意。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總院長王智弘也出席見證這項制度進展。他表示:「聯合醫院作為公立醫療體系的一環,面對罕病這樣資源稀少又挑戰極大的領域,醫療團隊不僅提供專業照護,更是病友家庭的精神支柱,看到許小妹的進步,是我們努力最大的鼓勵。」此外,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軟骨發育不全症病友關懷協會理事長楊芳美也代表病友家庭表示:「這項政策代表台灣在罕病照護上的重大進步,不只與國際接軌,也讓資源真正用在需要的人身上。」健保署長石崇良指出,全民健康保險自開辦以來,始終秉持「自助互助、風險分攤,保障全民醫療權益」的核心精神,Vosoritide通過健保給付,不只是健保在藥物給付上的突破,更是全民共同分擔風險、扶持彼此的實踐。【延伸閱讀】罕病藝術觸及共感!探索軟骨發育不全症患者的世界 籲更多理解與支持克服軟骨發育不全 國三小小人兒站上國際羽球舞台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5435

感染腸病毒不嚴重? 醫示警重症4前兆:死亡率約在3-20%
隨著腸病毒進入流行高峰,小兒心臟科醫師黃斯煒近日於臉書分享一段門診經歷,提醒家長「腸病毒非同小可」,並指出部分家長對於腸病毒的嚴重性認知不足,可能因此錯過防治與就醫時機。黃斯煒在貼文中提到,一名家長因學校要求帶著2歲女童就診,雖無發燒或食慾不振等明顯症狀,但因班上已有腸病毒個案,學校依規定要求二度確認,以防疫情擴散。該名父親對此表達不滿,認為孩子「根本沒事」,黃醫師則耐心解釋腸病毒的傳染性與重症風險,並藉此呼籲家長提高警覺。黃斯煒指出,腸病毒是一群小RNA病毒,包含小兒麻痺病毒、克沙奇病毒及腸病毒71型等。其中以腸病毒71型最容易引發重症。病毒主要經由糞口途徑、飛沫或接觸水泡滲液傳染,特別在高溫時期(3月至6月)最具傳染力,9月開學後則因群聚風險可能出現第二波高峰。黃斯煒提醒,腸病毒感染常見的症狀包括疱疹性咽峽炎,喉嚨出現水泡、潰瘍,造成吞嚥困難;手足口病,口腔、水泡外,伴隨手腳皮膚出疹;黃斯煒提醒,雖多數病童症狀輕微,但腸病毒71型可能引發腦膜炎、腦炎或心肌炎等重症,甚至導致心肺衰竭,死亡率高達3%-20%,「在1998年台灣腸病毒大流行時,死亡率將近20%。而近年由於對於腸病毒重症的了解更加透徹,近年重症死亡率已有明顯下降」。黃斯煒特別強調「重症四大前兆」,一旦出現應立即送醫,包括退燒後持續嗜睡;肌躍型抽搐(類似嬰兒驚嚇反射);持續嘔吐;呼吸急促、心跳過快等。此外,三歲以下幼童、體溫超過39度、發燒超過三天等,都是高風險群。目前腸病毒尚無特效藥,治療以支持療法為主。由於口腔潰瘍會影響進食,黃醫師建議家長可提供果汁、牛奶等冷涼流質食物,並避免熱食以減少疼痛。如孩子無法進食、脫水情況嚴重,則需考慮藉由止痛藥或點滴治療。黃斯煒呼籲,腸病毒預防比治療更關鍵,建議家長帶小孩接種腸病毒71型疫苗;勤洗手、戴口罩;避免病童與其他孩子接觸;使用含氯漂白水進行正確消毒(500ppm一般環境、1000ppm針對排泄物處理)。他強調,酒精與一般清潔劑無法殺死腸病毒,正確濃度與對象消毒是防止病毒蔓延的關鍵,「不是腸病毒不可怕,是因為我們做得夠好。」黃斯煒最後表示,社會大眾對腸病毒的輕忽,很可能是因為防疫得宜造成的錯覺。他呼籲家長,在腸病毒流行期間務必提高警覺,共同守護孩子健康。

長庚接手後首名新生兒誕生! 「大同寶寶」象徵新起點
高雄市立大同醫院2025年1月1日與長庚法人正式醫療合作,6月中旬迎來首位在新醫療團隊照護下出生的寶寶,象徵醫院邁入全新階段的里程碑,這位被暱稱為「大同寶寶」的健康男嬰,不僅帶來新生命的喜悅,也為大同醫院注入更多希望與信心。6月18日上午,36歲林姓產婦在大同醫院順利接受剖腹產,平安誕下重達3695公克的健康男寶寶。(圖/院方提供)6月18日上午,36歲林姓產婦在大同醫院順利接受剖腹產,平安誕下重達3695公克的健康男寶寶,林小姐是首次懷孕,雖然對分娩過程難免緊張不安,但她表示,選擇在大同醫院生產,是基於對醫療團隊專業能力的高度信賴。生產當天,手術由婦產科賴韻如醫師主導,結合麻醉科、小兒科與護理團隊緊密合作,展現出醫學中心等級的醫療協作與緊急應變能力,手術過程順利,寶寶出生後立即由兒科醫師評估健康狀況,確認體溫、心跳、呼吸與肌張力皆屬正常,隨即交由婦幼中心的專業護理團隊接手照護,母子均安。這位被暱稱為「大同寶寶」的健康男嬰,不僅帶來新生命的喜悅,也為大同醫院注入更多希望與信心。(圖/院方提供)院長林孟志強調,此次「大同寶寶」誕生不僅是醫院全面升級後的成果,也象徵大同醫院邁入嶄新的醫療階段,以「在地醫療,醫學中心水準」為理念,醫院積極整合各專科醫療資源,提升整體服務品質,自從產前檢查、手術生產、產後復原到新生兒照護,均為跨科別團隊合作為核心,讓民眾在地就醫同樣能獲得高品質服務。自1月1日以來,大同醫院提供24小時兒科專科醫師急診服務,截至5月底已服務1120人次,兒科中重度嬰兒病房也成功收治13位病童,並提供10個兒童次專科門診服務,未來將持續強化婦產科、兒科等高需求科別的服務能量,擴展社區民眾的就醫選擇與便利性,同時結合長庚醫療體系的資源與管理優勢,提供更精準、更人性化的醫療照護。

2印尼幼童出生即患「膽道閉鎖」 來台接受活體肝臟移植重獲新生
2024年,外交部的國際醫療宣傳短片《第二次出生 My Second Home》,講述印尼Sherlyn與David兩位病童,在台灣接受肝臟移植成功故事,展現臺灣醫療軟實力與人道價值。臺大醫院一般外科醫師何明志表示,這兩位自出生即罹患新生兒膽道閉鎖症的孩童,歷經他國手術失敗、生命垂危,在家屬的努力與臺大醫療團隊的堅持下,成功接受活體肝臟移植,重獲新生。印尼女童「膽道閉鎖」惡化 來台「活體肝臟移植」救命2014年,出生即罹患膽道閉鎖的印尼籍女童Sherlyn,曾於馬來西亞接受葛西氏手術(Kasai operation)。但手術失敗,病況迅速惡化。經由多方轉介及評估,Sherlyn與其母Mey於同年8月飛抵臺灣,在臺大醫院進行術前評估。Sherlyn與捐贈肝臟的媽媽Mey一起入住臺大醫院6天,接受肝臟移植術前的評估等相關檢查。後因病況急轉惡化轉入加護病房搶救20天,期間面臨多重器官衰竭問題、歷經生命威脅,Sherlyn曾有8 天都必須依賴呼吸器,身上插滿了管子,同時也要24小時洗腎及洗肝,家屬非常擔憂搶救後的Sherlyn無法接受肝臟移植,也擔心影響智能發展及重要器官的功能。之後兒科、外科與小兒加護醫療醫師團隊群召開病情說明會,由何明志醫師主導評估手術成功率可達七至八成,大幅提升家屬對於臺大醫療團隊的信任。Sherlyn在臺大醫療團隊專業的照顧下,病況逐漸穩定,後續順利進行活體肝臟移植,最終Sherlyn成功接受母親捐贈的肝臟,手術歷時10小時圓滿完成,母女均安。術後持續於臺大門診追蹤,恢復良好,重拾活力與健康。「國際醫療」鼓舞病患來台 跨科醫療團隊再添佳音Sherlyn成功的移植故事,亦鼓舞了同樣患有膽道閉鎖的印尼男童David與其父Joko。在得知Sherlyn的案例後,Joko主動聯繫臺大醫院國際醫療中心,表明將親自捐贈部分肝臟給David。2016年父子在臺大醫院完成手術,術後健康穩定,至今持續於門診追蹤。國際醫療中心成就卓越 協助重症病患來台就醫臺大醫院自2005年成立國際醫療中心,積極推動國際醫療服務與人道援助,至今已協助眾多國際重症病患來台就醫。2018年起更承接衛生福利部「新南向政策」醫療推廣任務,深化與東南亞地區的醫療交流合作。Sherlyn與David的成功案例,即是臺灣醫療技術輸出與國際信賴的最佳證明。【延伸閱讀】新生兒滿月仍有黃疸 當心「膽道閉鎖症」上身晚期膽道癌存活率低 一線免疫治療2月起獲健保給付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5401

黃鐙輝鼓勵病童背單字 被反問一句當場羞愧:我像被雷打到
《我們與惡的距離Ⅱ》今(19日)舉辦媒體活動,導演林君陽攜主演楊貴媚、黃鐙輝、謝欣穎、白潤音、鄭又菲一同出席,演一家人的他們,分享拍攝的點滴與幕後趣事。黃鐙輝有一場抱謝欣穎衝進急診求救的橋段,一連拍了8次,讓他笑認隔天手臂「不舉」,現場一陣爆笑。黃鐙輝回憶那場需要抱起謝欣穎的戲,他苦笑表示:「我不知道為什麼導演拍了八次!」拍攝過程中,他能感受到謝欣穎有些惶恐,還關心地問:「你還好嗎?你手在抖。」最終一顆鏡頭拍完,黃鐙輝直接腿軟跪地,直呼:「我真的用了最大力氣。」也笑認手痠到隔天,「真的舉不起來!」他強調這與謝欣穎的體重無關,純粹是來來回回拍太多次。謝欣穎劇中是黃鐙輝的老婆。(圖/侯世駿攝)黃鐙輝為更貼近角色,他對思覺失調症患者下了許多苦功。他主動聯繫了嘉南療養院,希望能實際入住體驗病患生活,卻因隱私問題遭到婉拒。但他並未放棄,轉而以幫忙的名義參與病友同樂會。他笑說,這部是他第一次被拒絕,他過去演囚犯,也問監獄能不能讓他去住,當然也是碰壁,他得意表示,自己後來換個方式,到監獄進行演講,也算「滲透」成功。導演林君陽、楊貴媚、謝欣穎、白潤音、鄭又菲、黃鐙輝。(圖/侯世駿攝)而在療養院的同樂會上,黃鐙輝與病友們的互動,「他們都想趕快回家,我希望鼓勵他們不要覺得被關住,身體在這裡,靈魂是自由的,不要浪費時間。」其中,他鼓勵一位小朋友背英文單字,小朋友卻突然反問:「鐙輝哥哥,那你有一天背一個單字嗎?」讓他瞬間無地自容,「我感覺像被雷打到,我自己都做不到。」從那之後,他便下定決心,從今年元旦開始,他每天背一個英文單字,也在自己的臉書上分享。他笑說:「我回去跟他講,我做到了。」預計至少要做滿一年,再回去炫耀,導演林君陽則打趣回應:「一年早就出院了!」

重症孩要轉院!民營救護車「一口價」喊11萬 病童父母慌了:能不能便宜點
救護車收費又惹議!大陸江西省新餘市一名唐姓男子控訴,孩子因罹患重症需要轉院治療,怎料卻遭民營救護車要求支付「逾11萬台幣」的執勤費,質疑是遭到敲竹槓。對此,江西省衛生健康委員會表示,經查發現該輛救護車的確違規超收,已責令退回不合理收費。根據陸媒報導,唐姓男子表示,今年4月孩子從江西省兒童醫院要轉院至上海某醫院,由於孩子病情相當嚴重,院方立刻安排救護車載送,當下2名司機得知目的地及路程中所需的醫療設備後,便向他們開價2.8萬元人民幣(約台幣11.5萬元),孩子母親一聽,立刻緊張詢問「怎麼這麼貴?能不能便宜點?」不過對方並未回應。為了不延誤孩子的治療,夫妻倆當下只好先匯給其中一名司機一半的訂金,直到孩子順利抵達醫院後,唐男又將剩餘1.4萬元人民幣(約台幣5.7萬元)的尾款,轉帳給另一名救護車駕駛。然而奇怪的是,該輛救護車並非屬江西省兒童醫院,而是由一家名為「南昌贛醫醫院」的民營機構派遣,且對方不僅沒給任何收費證明,兩筆錢還是直接匯入司機的個人帳戶,引起唐男質疑是否遭到趁火打劫,於是向江西省衛健部門投訴。對此,江西省衛健委表示,經查發現救護車所有方南昌贛醫醫院存在「收費不合理」等問題,已責令退回不合理收費,並暫停醫療轉運服務,後續將進一步展開調查,如若查獲違規事項將嚴肅查處。

會考考場吐血急送醫!北醫團隊助女學生完成「與媽媽的約定」
今年國中會考傳出有女考生在會考第1天當場吐血,謝北醫附醫兒科醫師張璽也分享,女學生經診斷為胃出血復發,醫療團隊對此緊急止血、輸血並安排內視鏡治療。然而,因會考無補考制度,且學生為實現與已逝母親「考上中山女中」的約定,院方特別協調設立「醫院考場」,最終她順利應考並如願錄取。讓張璽醫師感慨,「用這種方式參與了病童的生命中的重要時刻,也是美好的回憶。」小兒神經科醫師張璽13日在臉書發文指出,在這個高中生學測與國中會考成績陸續公布的季節,北醫附醫兒科乃至整個醫院,都因5月17日至18日的特殊事件而留下難忘回憶。張璽醫師透露,5月17日傍晚約6點,正值急診班的他接到通報,救護車將送來1名在考場吐血的考生。當時他心想:「考試考到吐血,壓力該有多大,肯定嚇壞周遭考生了。」當擔架送進急診室時,映入眼簾的是一位臉色蒼白、看似用功的女學生。令人意外的是,除了學校老師,心臟內科的高偉峰醫師也隨行在側。經詢問才得知,這位考生的父親是醫療器材廠商員工,與高醫師有業務往來。高醫師透露,女學生上個月就曾因胃出血在其他醫院接受過止血夾治療,這次疑似復發。醫療團隊立即為她接上監測儀器,發現血壓偏低、心跳過快,雖然意識清醒但明顯虛弱。護理師測量首次吐血量約300至400克,未料不久後又吐出差不多的血量。由於情況緊急,團隊立即靜脈注射止血藥、安排輸血,同時聯繫兒童腸胃科簡仲璟醫師。原本預計晚餐後才會到院的簡醫師,竟在30分鐘內趕抵。評估後,簡醫師火速準備內視鏡檢查,並因應生命徵象不穩定,預先協調兒童加護病房保留床位。(圖/翻攝自Facebook/張璽醫師-小兒神經)此時高醫師提出特殊請求:校方詢問能否讓考生在醫護陪同下繼續翌日考試?眾人第一反應皆是「冒著吐血風險應考合適嗎?」但高醫師解釋,會考沒有補考制度,而這位學生有個關鍵理由必須完成考試,因為她與已故母親有約定,原來女孩的母親數年前因癌症離世,母女曾約定要考上中山女中。聽聞此事,張璽醫師深受感動,決心協助她完成心願。經與校方討論,決定開立診斷書向會考中心申請「醫院考場」。在社工室主任協助下,協調出PICU病房作為考場,全程監控生命徵象。過程中更獲時任院長的陳瑞杰醫師支持,迅速解決場地問題。當晚10點多,張醫師交班時仍掛心著隔日考試的安排。次日清晨,社工主任、校方人員與護理長全數就位。考試期間特別叮囑護理師,若監測警報響起須立即處理,避免干擾考生。近日會考放榜,這位堅毅的女孩如願達到中山女中錄取標準,實現了對母親的承諾。張璽醫師也在文末有感而發指出,「身為兒童醫療人員,維持兒童健康是責任,但是用這種方式參與了病童的生命中的重要時刻,也是美好的回憶。」

才出生就被宣判「剩1個月可活」!台大醫「活體換肝」2病童獲新生
印尼女童Sherlyn與男童David,一出生即罹患新生兒膽道閉鎖症,被告知「只能再活一個月」,歷經他國手術失敗、生命垂危,分別在2014、2016年在台大醫院成功完成活體肝臟移植,重獲新生。歷經10年,2名孩童再次回到台灣,與大家分享重生的喜悅。台大醫院外科部兼任教授胡瑞恒說明,Sherlyn曾在馬來西亞接受葛西氏手術,但手術失敗、病況迅速惡化。多方轉介下,和母親飛來台灣,在台大醫院團隊幫助下,歷經10小時手術,成功完成由母親捐贈的活體肝臟移植。Sherlyn在台大接受術前檢查時,曾因病況惡化轉入加護病房搶救20天,面臨多重器官衰竭,須仰賴呼吸器、插管,還要24小時洗腎洗肝。病情穩定後,台大兒科、外科、小兒加護醫療團隊評估,肝臟移植手術成功率可達7、8成,順利完成手術,母女均安。台大醫院今日(13)舉辦「從死神手中搶回的小小新生命,印尼病童在台活體肝臟移植成功,台大醫院展現國際醫療實力」記者會。(圖/中國時報李念庭攝)另一名印尼男童David,2014年出生時同樣患有膽道閉鎖,於2016年至台大接受評估,完成由父親捐贈的活體肝臟移植,術後健康穩定。台大影像醫學部主治醫師梁博欽說,David術後曾出現膽管狹窄問題,進行膽管引流、擴張治療約7個月,如今恢復良好。台大醫院今日(13)舉辦記者會,Sherlyn與母親、奶奶,以及David和父親、爺爺一同出席,感謝台大讓他們重獲新生,也展現「Taiwan Can Help」的溫暖實踐。胡瑞恒說,台大醫院從1992年至今,已完成逾200例兒童肝臟移植,其中就有8成是因膽道閉鎖。兒童肝臟移植大多由親屬捐贈,且多在0~2歲半之間完成,由於嬰兒腹腔空間有限、血管等結構細小,手術十分困難,但只要移植成功,預後大多非常好,5年存活率達85%、10年存活率75%。台大醫院國際醫療中心副執行長李怡萱表示,國際醫療中心2005年成立,推動國際醫療服務與人道援助,協助眾多國際重症病患來台就醫。2018年起承接衛福部「新南向政策」醫療推廣任務,深化與東南亞地區交流合作。

不是只有新冠會有發燒與咳嗽 兒科醫師提醒「還有這病毒」
近日,隨著多種病毒交錯流行,兒童感染後交叉重複感染的情況愈來愈常見。兒科醫師黃紹基分享了一起臨床案例,提醒家長們留意一種常被忽略但其實一直存在的病毒「人類間質肺炎病毒」(Human Metapneumovirus,hMPV)。黃紹基醫師在FB粉絲專頁發文表示,一名年僅8個月大的嬰兒,在5月30日開始出現發燒、咳嗽與流鼻水等症狀,家長連續三天(5月30日、5月31日與6月2日)帶孩子前往診所就診。期間,醫師團隊替嬰兒進行了流感與呼吸道融合病毒(RSV)快篩,但結果皆為陰性。為了進一步釐清病因,診所於6月2日將病童轉診至醫院急診處。在急診室,醫師進一步進行新冠病毒與腺病毒的快篩檢查,但仍無法確定感染源。此外,抽血與X光影像檢查結果也未發現顯著異常,因此醫院安排打點滴後讓病童出院。但病童回家後又再度發燒,咳嗽也更加嚴重。家長再次帶孩子回到診所。黃紹基醫師詳閱過去病歷,並詢問母親細節後,心中已有猜測,於是立即安排hMPV快篩。結果顯示,檢體呈現明顯的兩條線,證實孩子感染的正是人類間質肺炎病毒。黃紹基醫師解釋,雖然hMPV近期在新冠疫情話題的壓制下顯得不那麼受關注,但這個病毒其實一直存在社區之中。對於出現發燒與呼吸道症狀的兒童,若常見病毒的快篩與檢查皆無法確診,應列入hMPV的可能性加以考量。這種病毒主要影響年幼兒童,臨床症狀與流感或RSV相似,但診斷上較容易被遺漏。黃紹基提醒家長與第一線醫師,面對疫情多元並存的情勢,應保持高度警覺,對反覆發燒且症狀未見改善的病童,務必考慮多元病毒來源,避免延誤治療。他也藉由這起案例強調,hMPV並未從社區中消失,仍可能是導致孩童重症的原因之一。

加薩醫師埋首拯救空襲難民 7小孩遺體被送到醫院「還有2個被掩埋」
在以色列軍方5月24日對加薩南部汗尤尼斯(Khan Younis)發動的一次空襲中,一位正在醫院搶救生命的加薩兒科醫師納賈爾(Dr. Alaa al-Najjar),痛失幾乎全部家庭。事發當時,她在位於納賽爾醫療中心(Nasser Medical Complex)的急診室工作,留下十個孩子在家。數小時後,加薩衛生部表示有七具被嚴重燒焦的兒童遺體被送到她工作的醫院,其中包括她自己的孩子。最大年僅12歲,最小僅3歲。其餘兩名年僅7個月與2歲的孩子遺體仍埋在瓦礫堆中,截至25日上午尚未尋獲。根據《CNN》報導指出,唯一的倖存者是她11歲的兒子亞當(Adam),但傷勢嚴重,目前仍在醫院接受治療。納賈爾的丈夫也是一名醫師,由於返家的關係也遭到空襲波及而身受重傷,目前仍在加護病房搶救。根據加薩民防單位指出,這場襲擊將納賈爾住家所在的社區夷為平地,造成她九名孩子罹難。加薩衛生部總幹事巴什(Munir al-Barsh)於X平台也曝光了受害小孩的名字,分別是雅希亞(Yahya)、拉坎(Rakan)、拉斯蘭(Raslan)、吉布蘭(Gebran)、伊芙(Eve)、里瓦爾(Rival)、賽登(Sayden)、盧克曼(Luqman)與西德拉(Sidra)。以色列軍方則表示,當時其戰機鎖定數名「在靠近以色列國防軍(IDF)部隊附近建築內活動的嫌疑人」,並正審查有關平民死亡的指控。加薩民防單位隨後公布的影片中,可以看到許多醫護人員正努力將傷者抬上擔架,烈火持續吞噬建築,一具具兒童的焦黑遺體從瓦礫堆中被挖出,用白布包裹後抬走。即便家破人亡,納賈爾醫師仍堅守崗位,照顧其他重症患童。她在工作間隙趕到醫院其他病房,查看她丈夫與亞當的病況。納賽爾醫療中心的醫師法拉(Ahmad al-Farra)表示,納賈爾的丈夫與倖存的小孩都已接受過兩次手術,但情況仍然十分危急,目前還在觀察中。加薩衛生部高級官員阿勒里什(Youssef Abu al-Reesh)表示,納賈爾醫師當天是因責任感與使命感才堅守崗位,因為她知道,那些病童無處可去,只能依賴納賽爾醫院。阿勒里什描述,自己抵達醫院時,看到納賈爾「挺直站立、平靜、堅毅,眼神中充滿了接受,她不言哀痛,只聽得見她低聲念著贊頌真主與懺悔詞。」報導中提到,38歲的納賈爾是一名兒科專科醫師,但如同加薩多數的醫護人員,面對戰火之時,她的專業讓他選擇長期支援急診室前線。而這場空襲帶走了她的家人,也讓外界再度看見,加薩醫護人員在戰火中的處境,不僅是目標,更可能在搶救他人生命時,親手接回自己的親屬的遺體。

亞東醫院曝傷者最新病況 兩名女童恢復中、肇事駕駛仍在加護
新北市三峽區19日發生重大車禍事件,造成3死12傷悲劇。亞東醫院今(21)日針對院內收治的傷患病況發布最新說明,目前院方共收4名傷患,包括2名國中女童、78歲余姓肇事駕駛及事故中不幸喪生的40歲洪女。院方指出,2名國中女童目前情況穩定,正在持續接受治療,恢復情況良好,醫療團隊也同步提供心理支持協助,協助病童與家屬度過身心壓力。至於78歲的余姓駕駛,院方表示,其已於昨(20)日晚間完成第二次手術,目前返回加護病房治療中,意識狀態仍須進一步觀察,後續將持續追蹤並提供必要醫療照護。亞東醫院強調,將全力投入對病患的醫療照護與復原工作,也將針對病患及家屬提供完整的身心支持與協助。

桃園放寬腸病毒停課標準 避免大幅度停課
每年5、6月是腸病毒流行期,不少國小低年級、幼兒園及托嬰中心只要1周內有2個以上確診病例就得停課1周,家長工作無法請假又無後援,一個頭兩個大。桃園市衛生局長賈蔚表示,5月1日起放寬停課規定,排除低年級,且從通報數改採特殊病毒株與重症數,希望精準防疫,避免大幅度停課。有民代反映,桃園市的腸病毒停課標準採「1127」,規定凡是托嬰中心、幼兒園、國小低年級與課後班學童,同1班1周內有2名以上學童感染確診為腸病毒,不管輕症或重症,都至少要停課7天。嚴苛的腸病毒停課標準,不但影響1、2年級學童的受教權,也讓許多家長只能在工作和照顧孩子間疲於奔命,加上若遇停課7天更難照料小朋友。衛生局已於5月1日起公告修正「桃園市腸病毒防疫措施」,修改現行腸病毒停班停課標準,取消國小課後班及國小低年級通報及停課規定,有效減少小學生感染輕症,導致全班停課狀況,也刪除流行期停課條件,真的有重症才會停課。衛生局疾管科指出,桃園本周腸病毒門急診就診有302人次,低於去年同期2252人次,截至4月26日,桃園並無腸病毒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停課班數累計335班。疾管科也提到,停課新制規定限縮到6歲以下學童,幼兒園及托嬰中心,如發現幼童感染腸病毒應於48小時內至「桃園市學校暨機構傳染病通報系統」完成通報。在衛福部疾管署未發布全國發生EV71型流行時,若13個行政區有一區曾檢出EV71型,或有腸病毒重症病例,該行政區的幼兒園或托嬰中心要執行1127停課標準。若疾管署發布全國發生EV71型流行時,才會擴及全市都要執行1127停課標準。另外若病童經通報腸病毒併發重症且檢出D68型,該就讀班級應停課7天。

賴總統提脫中入北 朱立倫駁政府應替台商找新出路非造新障礙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今天強調,台灣原本的貿易戰略就是全球化戰略,除了美國市場,歐盟、東南亞市場以及中國大陸市場,都是缺一不可的,強調全球供應鏈合作,如果今天民進黨政府只要「脫中入北」,那麼以後台商是否全部都要「倚美抗中」?對於台灣經貿戰略是否會產生很大的壓力與風險,這是台灣很多企業都要面對的挑戰。國民黨必須強調,全球每個市場都很重要,每個貿易夥伴都是合作伙伴,政府要幫台商找新出路,而非替台商創造新障礙。國民黨今晚召開「縣市長聯合對策會議」,黨主席朱立倫邀集16位縣市首長與會,會後發表共同四項聲明強調紓困優先,首先,要求政院將補貼擴大規模到兩千億,其次,開放國際觀光客一個月免簽證、開放陸客來台觀光,促進地方消費,呼籲還錢於民,每人發放現金一萬元。第三,政府應啟動赴美談判,組成赴美採購團。第四,國難當頭,執政黨應全力應變,停止政治內耗,籲請總統召開國是會議,邀請朝野政黨領袖、縣市首長、產業代表及學者專家,共商對策。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指出,美國對我祭出高對等關稅,只是台灣接下來要面對挑戰的第一步而已,還有台灣大幅增加國防預算,台幣匯率戰的問題,以及重要的「增購美債」議題,每一項挑戰,都非常重大,此時國民黨當然要全心全意的為民眾面對問題、解決問題,民眾眼睛也是雪亮的,看是誰只為了權力與個人,政黨之私牟利,她強調,國民黨一定會為了全民福祉努力。至於賴總統近期針對美國對台祭出高對等關稅,拋出「脫中入北」的口號,朱立倫表示,今天已經有很多人質疑,會不會賴清德的發音不清楚,其實他講的是「脫中入美」,不是「入北」,否則對於台灣很多已經聽民進黨政府指示、配合新南向政策的台商,豈不是很不公平?國民黨晚間召開「縣市長聯合對策會議」,針對川普擬對台祭出對等關稅共商對策,包括雲林副縣長謝淑雅、基隆市長謝國樑、新竹縣長楊文科 、嘉義市長黃敏惠、宜蘭縣長林姿妙、花蓮縣長徐榛蔚、台東縣長饒慶鈴、新北市長侯友宜、台中市長盧秀燕、台北市長蔣萬安等人都到場。外傳民眾黨新竹縣代理市長邱晨遠原本也會出席,但邱今晚並未現身,朱立倫表示,不論是桃竹竹苗,或者中部八縣市,在此之前都已經相繼開會,容納周邊縣市意見,其中也包括菲國民黨籍縣市長,其意見也列入區域討論意見中,一定會共同面對。朱立倫說明,聯合對策第二項是要擴大內需,觀光先行讓產業升級,並且呼籲還錢於民,每人發放現金一萬元,以提振內需。此外,開放國際觀光客一個月免簽證,開放陸客來台觀光,促進地方消費。並加強基礎建設,解決電力供應等五缺問題,病童時推動第三次進口替代,自行研發關鍵技術以及推動數位基礎建設。今晚出席這場會議的國民黨籍縣市長會後也逐一發表看法,其中,台中市長盧秀燕強調,台灣是大家的台灣,當我們國家發生重大危機,一定要集思廣益、救國救民,化解危機,她已經表達中部縣市產業的心聲,國民黨今天發表的共同聲明也納入大家的意見,大家就一起加油努力。根據國民黨智庫估計,若課徵10%關稅,最嚴峻狀態將影響我國GDP1.4%至2.9%,若課徵稅率達32%,最嚴峻將影響GDP至4.6% 至9.2%,對台灣影響甚巨。

美國6歲罕病童遭安全帶勒頸亡 校車助理「沉迷手機」未察覺!被判刑3年
美國紐澤西州一名6歲身心障礙女童,在搭乘校車途中,因為被輪椅安全帶勒住脖子窒息身亡。遺憾的是,同車的校車助理阿曼達(Amanda Davila)在發生意外當下正使用手機,未及時察覺異狀,最終遭依危害兒童罪(child endangerment)判處3年有期徒刑與2萬美元(約新台幣65.88萬元,下同)的賠償金。據《紐約郵報》(New York Post)報導,現年28歲的阿曼達於2023年暑期接送孩童上學時,因在校車上使用手機,未注意到女童法爾吉(Farj Williams)被輪椅安全帶卡住脖子時的求救動作,導致她在抵達學校前失去意識,送醫後不治身亡。案發當下的監視器畫面顯示,阿曼達戴著耳機、用手機講電話,完全未察覺法爾吉在遭遇路面顛簸後,被輪椅上的四點式安全帶勒住脖子,開始掙扎。據起訴書內容,法爾吉因為患有罕見染色體疾病「伊曼紐爾症候群」(Emanuel syndrome),屬於非語言者,因此無法開口呼救,只能以踢車窗、揮動手腳等方式試圖引起注意,但阿曼達始終無動於衷。儘管辯護律師強調這是一場悲劇,並稱阿曼達沒有前科,且自己也是一名育有重度自閉症孩子的母親,希望法院能給予緩刑。不過,法官彼得(Peter Tober)最終仍判處阿曼達3年有期徒刑,並須支付2萬美元的賠償金給受害人家屬。雖然阿曼達被判處危害兒童罪,但另外2項更嚴重的指控「加重過失」與「魯莽行為」,則未被定罪。阿曼達也在庭上表示歉意,「我很抱歉,我的心與這位母親和家人同在。」判決出爐後,阿曼達有45天時間可提出上訴。檢察官麥克(Michael McLaughlin)指出,「阿曼達只有一個工作,就是照顧車上的孩子,但阿曼達未盡職責,結果導致法爾吉喪命。」法爾吉的家屬開庭當天未在庭上發言。另外,校車營運公司已與家屬達成500萬美元的和解金協議。

《化外之醫》童星謝以樂出演癲癇戲 張鈞甯大讚「感染力太強」
國際醫療犯罪影集《The Outlaw Doctor 化外之醫》將於今(15日)晚播出第三、四集,播出首週持續佔據Hami Video戲劇排行榜冠軍,緊湊情節加上深度探討社會議題,讓觀眾都迫不及待想趕快追下去。本週將祭出三場動作戲,包含張鈞𡩋衝撞警車,飛車甩警只為帶「發哥」連炳發逃離搜索現場,接著又遇獨生兒「晧晧」在家癲癇發作,張鈞𡩋只能再度飆速開車前往醫院,還有連炳發與夏騰宏、許安植拍完之後都累到難忘的商場追逐戲。張鈞𡩋談到面對「晧晧」突然癲癇發作的戲份,忍不住大讚被譽為「天才童星」的謝以樂:「感染力太強!」劇中,飾演張鈞𡩋獨生子的演員謝以樂是新一代「天才童星」,他近年頻繁出現在不同影視作品中,包含兒童情境喜劇《什麼都沒有雜貨店》、電影《BIG》和《小雁與吳愛麗》,此次在影集中飾演患有腦性麻痺的孩子「晧晧」,平日乖巧懂事卻又頗有個性,經常陪著忙碌的「媽媽」張鈞𡩋在醫院工作,在前兩集的重要手術中都是小幫手,讓觀眾直呼「連炳發就像『怪醫黑傑克』,謝以樂則是他身邊的得力助手『皮諾可』」;也有劇迷認為謝以樂飾演的晧晧根本是「化外版柯南」,網友笑說:「真的是『外表看似小孩,智慧卻過於常人』!」謝以樂(左)飾演的「晧晧」在手術中擔任幫手,讓連炳發開始信任這個聰慧的孩子。(圖/公視、中華電信、瀚草文創提供)謝以樂拍攝《化外之醫》時年僅7歲,由於他要演出腦性麻痺的肢體狀態,前置時期每天都在揣摩練習走路時的姿態和癲癇發作時的模樣,張鈞𡩋表示雖然偶爾要提醒他做出「恐龍手」,但對方都能立刻投入演出狀態。談到母子兩人情緒肢體都在極度緊繃狀態的癲癇戲,張鈞𡩋表示該場戲很依賴對方和自己及導演之間的互信感,「導演當下會給指令,例如:『手再更抖一點。』」但她感受到,「孩子很單純,當他相信這件事情時,他就能進入這個狀態。」她也忍不住心疼的說:「如果鏡頭只帶到我的臉,我就會叫他(謝以樂)去休息,不要一直躺在地上。我用想像的就能演了!」值得一提的是,「搖滾教父」黃大煒出道將近40年,影集處女秀獻給了《化外之醫》,飾演一位經營醫療器材代理進口的企業家,同時也是關注移工議題的慈善家,在移工圈赫赫有名,他的角色將帶出更多與移民工相關的議題。黃大煒不僅為了參與演出投入大量心力,更親自創作並演唱片尾主題曲〈The Way I Feel〉,「這是部非常寫實、隨時感受到人生的無奈,同時面對人性本善,同理心中看到一絲希望,令人內心感動的好劇。我們珍惜著,因為每一條生命都是珍貴而脆弱的。不分背景、地位,我們都有責任讓世界變得更美好。」張鈞𡩋(右)和童星謝以樂有許多對手戲。(圖/公視、中華電信、瀚草文創提供)《The Outlaw Doctor 化外之醫》講述在深夜幽暗的停屍間,一場祕密手術使兩位素昧平生的角色命運交織。醫生鄭琬平(張鈞𡩋 飾)專心治療病童,卻忽略了自己的孩子;越南整型外科醫生范文寧(連炳發 飾)為了支付母親龐大的醫療費在台非法執業。這部影集以真實社會議題為背景,深入探討地下社會中人性的掙扎與艱辛。《The Outlaw Doctor 化外之醫》於每週六晚間9點在公視播出,每次播出兩集,共11集;同日晚上10點(臺灣時間),中華電信MOD、Hami Video、公視+、愛奇藝國際版、越南K+和印尼CATCHPLAY+同步上線,八大戲劇台自4月6日起,每週日晚間8點播出,每次播出兩集。

皮膚「牛奶斑」勿輕忽!12歲國中弟得非罕病神經瘤 1方法恢正常生活
現年12歲的周小弟出生時皮膚出現「牛奶斑」,檢查出第一型神經纖維瘤,1個月大時叢狀神經纖維瘤已壓迫氣管導致呼吸困難,雖進行氣切手術,但2歲時頸部的腫瘤已大如2顆棒球,除了導致面容歪斜,甚至壓迫氣管與血管,並造成脊椎側彎等問題。所幸他10歲時加入恩慈療法並服用口服標靶藥物,順利縮小腫瘤、擺脫24小時配帶呼吸器的情況,開心迎接國中生活。身為診治醫師團隊成員的馬偕醫院小兒科醫師林沛炫在今天的「叢狀神經纖維瘤口服標靶納健保」記者會上表示,叢狀神經纖維瘤往往長在特殊位置,以周小弟為例,就是很典型的患者,腫瘤纏身10年造成脊椎側彎與呼吸問題,在服用口服標靶藥物MEK抑制劑後,3個月內腫瘤就明顯縮小,也不再須24小時戴呼吸器,因此只要配合醫囑、積極追蹤治療,叢狀神經纖維瘤患者也能享有美好人生。周爸爸表示,兒子以往歷經多次手術,但腫瘤仍不斷長回來,甚至須和妻子輪流守夜照顧兒子,很怕從此天人永隔,後來兒子經治療後,在學校上課變得更認真、成績更好,也愛照鏡子並更有自信,如今兒子病情穩定,終於有機會可安排全家出國旅遊。林沛炫(左1)說,周小弟(中)在服用口服標靶藥物MEK抑制劑後,3個月內腫瘤就明顯縮小,也不再須24小時戴呼吸器。(圖/林則澄攝)林口長庚醫院兒童神經內科醫師周怡君表示,第一線口服標靶物MEK抑制劑今年2月1日起納入健保給付,適用於第一型神經纖維瘤合併有叢狀神經纖維瘤的患者,但須符合「3歲以上未滿18歲」、「專科醫師評估無法手術切除腫瘤」,也就是腫瘤包裹住或靠近重要器官,具侵襲性或具高度血管分布,易導致術後大量出血、神經損傷或其他嚴重併發症者,及「具有症狀且嚴重的叢狀神經纖維瘤」,即為嚴重疼痛(疼痛指數≥7分),壓迫臟器、呼吸管、頭顱部神經、脊椎等器官影響功能或致受損。周怡君說,口服標靶MEK抑制劑,透過精準阻斷突變基因降低增生、複製細胞,有效控制腫瘤體積。據臨床試驗結果顯示,高達84%患者治療3年後沒有出現腫瘤擴大,且有超過3分之2的病友的腫瘤體積顯著縮小至少20%,並能有效緩解疼痛、改善運動功能障礙,且標靶藥物僅需每日口服2次,提供兒少患者及照顧者更便利的治療選項,不僅幫助穩定控制病情,也提升生活品質。林口長庚醫院兒童神經內科醫師范碧娟表示,神經纖維瘤的病例中,第二型神經纖維瘤(NF2)及神經鞘瘤(許旺氏細胞瘤)為罕病以外,最常見且非罕病的是第一型神經纖維瘤(NF1),全球確診數超過200萬人,發生率為3000分之1,其中50%源自家族遺傳,50%則是基因突變,有30%至50%患者的併發症為叢狀神經纖維瘤(PN),其中10%為惡性腫瘤,癌變5年後的存活率僅30%至50%,有症狀的患者致死率較無症狀、無叢狀神經纖維瘤的患者高出6倍。范碧娟說,神經纖維瘤會沿著神經生長,影響氣管、內臟、臉部等組織,目前仍無法治癒,通常在15歲前的兒童與青少年時期增長速度最快,也為黃金治療期,其中超過50%患者無法手術,過往僅能仰賴支持性療法、定期追蹤。針對診斷標準,包括視神經有神經膠質細胞瘤、眼睛上有2個以上的虹膜色素缺陷瘤或胝格膜異常、皮膚有6個以上咖啡牛奶斑、表皮或皮下有2個或以上的神經纖維瘤或1個叢狀神經纖維瘤、基因診斷、腋下或鼠蹊部(腹股溝)有雀班狀的小色素斑、皮膚有6個或以上的咖啡牛奶斑、特定的骨頭病變,只要符合2項即為確診,若雙親中有病史者,符合1項就確診。范碧娟說,由於神經纖維瘤症狀複雜且不易診斷,除了神經外科,往往須由皮膚科、整形外科、眼科、骨科多方會診,其中88%患者會毀容,或有疼痛症狀或運動功能障礙、視力與呼吸道問題及焦慮症、憂鬱症等情況。台灣小兒神經醫學會林光麟理事長表示,口服標靶藥物納健保後,重燃患者生命曙光,呼籲家長們發現異狀時,盡速帶病童回診,把握黃金治療期。

張鈞甯新戲從影以來最難演出 攜越南影帝挑戰「四大極限」
國際醫療犯罪影集《The Outlaw Doctor 化外之醫》今天(8日)晚上首播,集結國際級卡司,由實力派女星張鈞𡩋、越南影帝「發哥」連炳發、楊一展、許安植、夏騰宏、蔡亘晏(爆花)、黃大煒、陳澤耀、阮秋姮等人共演,全體演員挑戰醫療、親情、台詞與動作的「四大極限」。張鈞𡩋表示在拍攝前進行了大量田調,除了練習外語,還需熟悉醫療術語與動作,每個醫療場景都是在高壓狀態下完成,不只是記憶動作,「所有醫療用語指令都必須以英文表達,這讓我們每個人都感到很大的壓力。」她直言:「這是從影多年來最難的演出之一!」《The Outlaw Doctor 化外之醫》中,張鈞𡩋與連炳發搭檔的「化外雙俠」首集便有一場手術室重頭戲,日前在特映會透過大銀幕放映,現場觀眾無不屏息觀看,張鈞𡩋在此場戲中因手抖由連炳發接手完成手術。這場戲為求真實,特地邀請專業顧問給予指導。張鈞𡩋更自豪自己在手術上的表現超越連炳發,「他的演出讓我覺得他真的很帥,但前期的部分是我完成的,他才能順利進行後面的手術。」劇中,張鈞甯(右起)、連炳發和蔡亘晏共同決定為一位家庭無力負擔醫療費用的小女孩進行手術。(圖/公視、中華電信、瀚草文創提供)影集以「你願意為所愛的人承受多少風險?」為開篇,張鈞𡩋飾演的「鄭琬平」在事業與家庭的拉扯中,不只要照顧失智父親與腦麻兒,還要兼顧繁重的醫療工作,她也因此有非常吃重的親情戲。許安植飾演的檢察官,懷疑心愛的父親因醫療疏失離世,向張鈞𡩋和連炳發追究責任。許安植表示為了呈現對立感,她總是保持不說話的「撲克臉」,結果被朋友提醒「面相變了」,讓她感慨人果然是相由心生。楊一展則透露:「初見許安植時確實嚇了一跳,差點誤以為她就是這種冷面個性。」而張鈞𡩋也大讚她讓自己完全入戲:「我有怕妳!」演員們在戲裡外都需要用多國語言溝通,大家背台詞時直呼吃不消,夏騰宏坦言差點被考倒,有許多印尼話和越南語台詞是「現學現賣」,必須在拍攝現場和外籍演員學習後立刻融入演出中,連擁有超強語言能力的楊一展都佩服夏騰宏背台詞的功力,「我只需要把台式英文講好就行了,他(夏騰宏)演這個角色真的不容易!」夏騰宏(右)表示有許多印尼話和越南語台詞是「現學現賣」。(圖/公視、中華電信、瀚草文創提供)《The Outlaw Doctor 化外之醫》講述在深夜幽暗的停屍間,一場祕密手術使兩位素昧平生的角色命運交織。醫生鄭琬平(張鈞𡩋 飾)專心治療病童,卻忽略了自己的孩子;越南整型外科醫生范文寧(連炳發 飾)為了支付母親龐大的醫療費在台非法執業。這部影集以真實社會議題為背景,深入探討地下社會中人性的掙扎與艱辛,由金鐘製作人湯昇榮監製、金鐘導演廖士涵與詹淳皓聯手執導,呈現引人深思的故事。《The Outlaw Doctor 化外之醫》將於3月8日起每週六晚間9點在公視播出,每次播出兩集,共11集;同日晚上10點(臺灣時間),中華電信MOD、Hami Video、公視+、愛奇藝國際版、越南K+和印尼CATCHPLAY+同步上線。

張鈞甯被傳祕婚導演 凍卵無用已認命
張鈞甯事業心強,跨足戲劇、電影等,更開經紀公司當闆娘,每天忙得團團轉,主演新戲《化外之醫》即將上檔,馬不停蹄返台首映,她穩交馬來西亞導演柯汶利,一度被傳祕婚,她老神在在表示「隨緣」,一點也不婚頭;她喜歡小孩,已經凍卵但被告知不夠,她也完全看開。劇中她飾演腦麻兒母親,同時也是神經外科醫師,母愛噴發,和童星合作默契十足,她自豪帶小朋友不難,平常有帶外甥女的經驗,「因為姐姐有小朋友,現在7歲,是我最好的朋友之一,可能也是因為自己很幼稚吧。」張鈞甯喜歡小孩,劇中母愛爆棚。(圖/公視、中華電信、瀚草文創提供)而她不只自己事業運旺,導演男友柯汶利執導電影《默殺:無聲之地》在大陸大賣13.51億人民幣(約台幣61.6億元),過往跟她合作過的男星也幾乎大紅,這次《化外之醫》合作「越南影帝」連炳發,也讓他在台打開知名度,被封上「旺夫」稱號,她大笑直呼:「那也太棒了吧!期待大家都來跟我合作,我們一起拍出很多很棒的作品,看能不能先旺自己呢。」張鈞甯(右)和連炳發合作,打開他的知名度,「旺夫體質」想先旺自己。(圖/公視、中華電信、瀚草文創提供)她自己開經紀公司約5年,旗下有呂雪鳳、蔡嘉茵、李振浩、詹子萱等,她自認開公司是一場修行,「這裡面也學到很多東西,但是真的不容易,凡事要慢慢學,慢慢經歷,隔行如隔山,還好有好的夥伴幫忙。」呂雪鳳、蔡嘉茵都是實力派演員,詹子萱以《愛愛內含光》奪下金鐘獎迷你劇集新人獎,簽人眼光十分獨到。張鈞甯再披白袍,讓觀眾期待。(圖/公視、中華電信、瀚草文創提供)她發揮所長投資理財,2022年2月砸下6016萬,以每股私募價格235元認購藥華藥私募股票256張,持有3年不得了,3日藥華藥633元的收盤價計算,獲利約上看1億元之多,甚至被說「演藝圈女股神」,她澄清:「這件事情一直都跟大家說誤會大了,但也不知道該怎麼解釋,就變成一場美麗的誤會吧。」張鈞甯喜愛小孩,凍卵無用看開。(圖/張鈞甯臉書)《The Outlaw Doctor 化外之醫》講述在深夜幽暗的停屍間,一場祕密手術使兩位素昧平生的角色命運交織。醫生鄭琬平(張鈞甯飾)專心治療病童,卻忽略了自己的孩子;越南整形外科醫生范文寧(連炳發飾)為了支付母親龐大的醫療費在台非法執業。這部影集以真實社會議題為背景,深入探討地下社會中人性的掙扎與艱辛,由金鐘製作人湯昇榮監製、金鐘導演廖士涵與詹淳皓聯手執導,呈現引人深思的故事。3月8日起每週六晚間9點在公視播出,每次播出兩集,共11集;同日晚上10點(臺灣時間),中華電信MOD、Hami Video、公視+、愛奇藝國際版、越南K+和印尼CATCHPLAY+等同步上線。

張鈞甯曝「跟小鮮肉談戀愛」 雨中撐傘揭心動瞬間:太開心了
《The Outlaw Doctor 化外之醫》中,張鈞甯與越南影帝連炳發組成「化外雙俠」,兩人在各種非醫療場合為有需求的人行醫,感情不知不覺逐漸升溫,不僅讓人感受到化學反應,更充滿了生活化的真實感,張鈞甯笑言:「跟小鮮肉談戀愛太開心了!」張鈞甯和連炳發現實中相差8歲,卻在影集《The Outlaw Doctor 化外之醫》展現極其和諧的默契,絲毫沒有年齡差的感覺,張鈞甯打趣說:「他(連炳發)是老在等!」一場雨中撐傘的情節,讓人感受到微妙而曖昧的情愫,閃滿粉紅泡泡。張鈞甯透露,在這些浪漫場景背後,她感受到連炳發因面對大量台詞而緊張,她也特地陪對方對台詞,開玩笑地說:「我知道他很『剉』!」但兩人相當敬業,只要一上戲就能投入角色,產生專屬於兩人的自然親密感,張鈞甯表示無需特別設計動作:「都是自然而然發生。」張鈞甯在《The Outlaw Doctor 化外之醫》飾演腦麻兒的母親,也因此展現無比堅韌的母愛,為了貼近角色,她與腦麻兒的家長進行了深入的田調。她分享道:「腦麻兒的家長談及孩子時,真摯的情感令人感動。曾有一位家長寫了一封長長的簡訊給我:『我們沒有比別人不好,我們只是比別人慢』,這句話深深打動我。」影集裡不僅勾勒出母愛的力量,也突顯家長在照顧病童過程中的辛苦與堅持,讓人感受到親情的偉大。

天氣濕冷病患人數暴增 疾管署提醒「有7徵兆」要馬上就醫
目前時序已進入12月中,不僅氣溫降低、寒流來襲,由於陰雨的關係,天氣變得又濕又冷,這也讓醫院的病患人數持續增加。耳鼻喉科醫師張弘就在FB發文表示,近期上呼吸道疫情和腸病毒十分流行。而疾管署也表示,如果有7大重症前兆的話,應立即就醫。耳鼻喉科醫師張弘日前在FB發文表示,12月上旬開始,上呼吸道感染和腸病毒交替流行,容易引起兒童發燒、咳嗽、喉嚨痛等症狀。家長應注意孩子的健康狀況,保持警覺,尤其在公共場所要減少接觸,並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張弘醫師也提到,近日頻繁接診病童,許多學校因疫情導致小朋友停課,家長們也因此倍感辛勞。而他也提醒家長,腸病毒主要透過腸胃道與呼吸道傳播。腸胃道感染通常是經由糞口途徑,食物或水源受到污染時也可能引發感染;呼吸道則是透過飛沫傳播。因此,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至關重要。值得注意的是,酒精乾洗手對腸病毒的效果有限,醫師建議應使用肥皂徹底洗手,以有效防止病毒傳播。而根據疾管署資料顯示,1日至7日門急診就診有2萬1911人次,較前一週下降19.3%,但疫情仍處相對高點;另上週就診人次以0至4歲幼兒為主(46.0%),但是10至14歲(10.9%)近期呈增加趨勢。近四週實驗室監測顯示,腸病毒以克沙奇A16型為多,其次為克沙奇A6型、克沙奇A2型及腸病毒D68型,社區仍持續具其他腸病毒型別活動。疾管署提醒,國內腸病毒疫情仍處於流行期,呼籲民眾不可掉以輕心,成人外出或工作返家後,務必先更衣,摟抱、餵食嬰幼兒前,應落實正確洗手,避免腸病毒危害嬰幼兒健康。腸病毒在家庭及人口密集之場所最容易傳播例如家庭、幼兒園、安親班及托嬰中心等,籲請家有5歲以下嬰幼兒之家庭,應更加注意個人衛生、養成正確勤洗手的習慣,並時常消毒、清洗兒童常接觸的物品及玩具。如家中有孕婦、新生兒及幼童,應盡量避免與病患接觸,降低病毒傳播的機會,並請家長及教托育人員留意嬰幼兒健康狀況,一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應儘速送醫治療,以掌握治療黃金時間。疾管署也強調,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且重症病程發展快速,家中嬰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請注意觀察是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如發現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到大醫院接受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