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候群
」 醫師 火燒車 孕婦 肺炎 重症![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76/396376/sm-a48c5516987674e9bc7336acbf450744.jpg)
男子「爬山很喘」!檢查竟是心房中隔缺損 1修補手術重拾登山夢
41歲黃姓男患者一直都熱愛運動,體力也維持得很好,因攀登海拔3000公尺的嘉明湖途中突然發生高山症、低血氧症候群,引發呼吸急促、呼吸困難,連平時看起來很簡單的小階梯跨越,都感覺寸步難行,血氧濃度偵測已降到88%(正常應為95%以上),只能中途折返。下山後到醫院看診,才發現是先天性心房中隔缺損造成,且缺損直徑已達4公分,還合併右心室擴大及三尖瓣閉鎖不全,醫師建議必須接受傳統開胸心臟手術,否則無法再從事爬山運動。心房中隔缺損隨年齡而擴張 不治療易引發心肺衰竭童綜合醫院心臟外科鄭伯智醫師指出,嚴重的先天性心臟病經常在嬰兒期就需手術矯正,但有一部分心房或心室結構缺損的心臟病,在後來的觀察期會自動癒合而不需手術矯正,但也有一部分如同黃先生的病況,心房中隔缺損會隨著年齡而擴張,伴隨的心房內血液分流而導致心臟擴大,如果不接受治療,未來將導致肺動脈壓力上升,甚至引發心臟與肺臟衰竭。心臟修補手術 有這些方式現今醫療技術進步,較小的第二型心房中隔缺損,可以用心導管植入封堵器治療;大型心房中膈缺損(如缺損直徑超過3公分,或無心房中膈的邊緣),就需傳統開胸或達文西機械手臂修補心房中膈缺損,其他如第一型或靜脈竇型心房中膈缺損,也可以使用達文西機械手臂修補完成。達文西機械手臂手術傷口小 健保已核准用於心房中隔手術全球執行達文西機械手臂修補心房中隔缺損有近20年的歷史,鄭伯智醫師將手術進化,只要在右側腋窩切開5個0.8公分的小傷口,就可以用全內視鏡方式完成手術,患者術後隔天就可下床漱洗,三天後追蹤心臟超音波檢查,確認心臟功能正常,即可出院。鄭伯智醫師表示,病患出院後的復健運動,必須依照病情恢復狀況決定,需要強調的是,復健運動切勿逞強或過度勞動。伯智醫師強調,2024年11月起國內健保局已核准機械手臂手術能用於心房中隔的修補手術,相比過去自費額可省下十多萬,對於經濟拮据的心臟病患者而言,是一大福音。呼籲罹患心臟疾病的患者對於心臟手術勿過度擔憂,只要與醫師做好溝通,使用適合自身狀況的治療或手術方式,就能重拾正常生活。【延伸閱讀】經常疲憊、心跳加速,竟是睡眠呼吸中止合併心房顫動作祟?6歲童心房中膈缺損 心導管手術免「開心」!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4281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18/396318/sm-8ab0550758e5d7d7d7f29252aa9eac1e.jpg)
台中氣爆釀4死30傷!重症醫示警倖存者「可能罹PTSD」 83%患者會恐慌
台中市新光三越百貨昨(13日)上午11時許發生嚴重氣爆,造成4死30傷,這次事故也再次引發社會對這類災難帶來的嚴重傷害與長期影響的關注。對此,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也表示,傷者即便倖存,自己及其家屬也將面臨長期身心挑戰,許多後遺症可能在數年後才逐漸浮現。黃軒在臉書粉專「黃軒醫師 Dr. Ooi Hean」發文指出,爆炸當下,高溫、衝擊波與建築倒塌往往直接造成嚴重燒傷、骨折,甚至奪走無辜性命。然而即便倖存,傷者及其家屬也將面臨長期身心挑戰,許多後遺症可能在數年後才逐漸浮現。醫學研究顯示,氣爆傷害通常涉及多重物理與化學攻擊。統計分析全球超過三百起工業氣爆事故後,專家發現,超過八成傷患合併二度以上燒傷,平均燒傷面積高達32%。此外,某些工業氣體燃燒後釋放出的氰化氫,還會使皮膚壞死程度加重。黃軒說明,衝擊波所造成的原發性損傷,可能導致肺泡破裂,影像研究顯示,氣胸發生率高達41%。爆炸產生的大量飛散物進一步帶來次級損傷,例如肝臟撕裂傷的風險比一般創傷高出5.3倍。強烈的氣流衝擊更會將人拋擲至遠處,導致顱骨骨折的機率比一般創傷案例高出數倍。爆炸後的數天至數週內,受傷者往往開始出現更隱匿但同樣嚴重的內部損害。研究發現,那些吸入苯類化學物質的傷患,可能在72小時內發展出瀰漫性肺泡損傷,並且肺部發炎指標急遽飆升,增加日後肺纖維化的風險,同時某些爆炸產生的化學物質,會影響腎臟功能,導致短時間內血清肌酸酐升高,而這類病患未來三年內罹患慢性腎病的機率將增加近五倍。對於氣爆的倖存者而言,挑戰並不會隨著出院而結束。長期追蹤研究顯示,許多氣爆受害者在數年後仍持續面臨小氣道功能障礙,部分甚至提前十年以上出現蜂窩肺等慢性肺部疾病。某些揮發性有機物可穿透血腦屏障,導致大腦白質結構異常,進而加速認知功能衰退。心理層面的創傷同樣不容忽視。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發生率在氣爆倖存者中高達54%。許多患者對瓦斯氣味產生極端恐慌,部分人甚至會在夜間出現「火光閃回」,宛如再度置身爆炸現場。醫學界發現,氣爆暴露者的生物年齡往往加速老化,DNA甲基化分析顯示,這些倖存者的細胞年齡比實際年齡提前老化近九年,而這種變化將使心血管疾病風險大幅增加。黃軒強調,對於氣爆傷者來說,這是一場「沒有終點的馬拉松」。從急性期的多重器官打擊到長期的生理與心理挑戰,倖存者的康復之路往往漫長且艱辛。因此除了急救治療,社會與醫療體系應建立完善的長期健康監測機制,提供受害者適切的醫療與心理支持,幫助他們真正走出災難陰影,迎向新生。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49/394949/sm-c2fae172c3495f7a8190c87e436eb49b.jpg)
她罹怪病屢感性高潮!女子患罕病每天至少嗨5次 隨時隨地高潮不止「連坐車都會」
英國一名 36歲的女子透露,自己罹患罕見的性高潮疾病,讓她飽受困擾,這種疾病意味著她會持續性興奮,每天大約會經歷至少5次性高潮。這種疾病不僅不會帶來愉悅感,反而是導致她因持續的「劇烈高潮」造成腹股溝疼痛、性交時疼痛以及令人尷尬的「體液狂瀉」,也就是日本謎片中的「潮吹」。根據《每日郵報》報導,這名叫做艾蜜莉(Emily McMahon)的女子表示,「這種劇烈的高潮讓我想抓住自己的腹股溝,然後把它撕毀」。她並表示,「想像性高潮時的悸動感乘以20倍,若興奮感真的太強烈,我看起來就像尿濕了一樣」。艾蜜莉透露,連出門都讓她感到恐懼,因為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就可能因為震動而引發性高潮,「這種事也曾在購物中心發生過一次。當我試圖應對身體上的影響,反而引起更多人關注還批評我」。報導引述醫學家說法,這種疾病被稱為「持續性興奮症候群」(PersistentGenital Arousal Disorder,PGAD),大約有百分之一的英國人會有這種疾病,且其中大多數為女性。另據《鏡報》(The Mirror)報導,先前在美國也有一名女子麥勞芙琳(Amanda McLaughlin),引因為同樣的症狀並困擾她10年之久,她從13歲青春期開始,就發現身體有狀況,常常處於「想要」的性高潮狀態,讓她腦中不時地想和男人上床。直到麥勞芙琳19歲那年,她才被診斷出罹患了罕見怪病,據麥勞芙琳的母親維多利亞(Victoria)表示,「起初我以為女兒是個蕩婦,每天只懂得滾床單。之後得知確定她罹患這種疾病後,才知道自己錯得離譜」。同樣在美國,24歲的亞曼達(AmandaGryce)自6歲起便受苦於這種病症困擾,她控制不住高潮,由坐車到聽到響亮的低音貝斯,都可能令她陷入極度性興奮。亞曼達形容,高潮可以發生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有時候一連5次,這種感覺一點也不好,已經變成「受罪」;她因為羞於啟齒,不敢向家人或朋友求救。每當「高潮」降臨,她還得強顏歡笑,假裝沒事。亞曼達最後向骨盆疼痛專家羅伯特(Robert Echenberg)求助後,才找到幾種方式減輕高潮強度,雖然高潮仍不時發生,不過她靠著服用藥物減輕陰部感受,以及透過運動轉移心思,在醫師建議下,她與男友有段時間不能嘿咻,直到治癒為止。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38/394838/sm-6fa471768f107257956763e8b2bb2939.jpg)
米倉涼子抱病演出《劇場版派遣女醫X FINAL》 「我,絕不失敗」台詞秘辛首曝光
被譽為「國民醫療劇金字塔」的知名作品《派遣女醫X》,以集大成新作《劇場版派遣女醫X FINAL》為全系列邁向最終完結。如同膾炙人口的經典台詞「我,絕不失敗」,電影票房也絕不失敗,上映45天勇破30億日元(約新台幣6.05億元),吸引超過226萬民眾搶看,成為米倉涼子演藝生涯當中,最賣座的電影作品,更是日本年度上映1200多部真人電影當中,僅次於《王者天下:大將軍歸來》和《LAST MILE:全面引爆》之後的日本真人電影票房年度第三名。 《派遣女醫X》自2012年開播後,至今已播出七季,還有特別篇跟衍生劇,對於系列作的最終完結,米倉表示:「如果沒有12年的電視劇,我就不會站在這裡。」事實上,就連米倉本人都沒想到會連演長達12年,透露這角色已經成為「自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米倉繼續說道:「所有參演者都如家人般互相尊重及敬愛,多虧有大家,才能完成這部作品。這部作品的看點很多,希望大家能注目大門未知子在說出『我,絕不失敗』這句話前的發展,以及她說出這句話的瞬間。這是我們灌注這12年來所有心意的一部作品,請大家務必進電影院觀賞。」現年49歲的米倉涼子,近年身體亮起紅燈,罹患「低髓液壓症候群」(低腦壓頭痛),不得不減少演藝工作,然而這部作品卻是她怎樣都難以割捨的心頭愛,依然選擇抱病演出。她對此回應:「我還沒有完全康復,拍攝的時候,身體狀況也不是很好,但那段時間我以自己的方式使盡全力,我想這就是我為什麼能夠更強烈感受到生命的珍貴,而這也是本片的主題之一,同時也是我拍攝的原因之一,所以我以細細品味每一個場景的態度,來對待大門未知子這個角色。」《劇場版派遣女醫X FINAL》即將在2月21日於全台上映。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50/394450/sm-835e8ef35cfc0869b377cb439da52492.jpg)
醫不照計畫剖腹產…孕婦自然產後「陰道漏屎」 她一查才知裂開了
新加坡一名31歲程姓女子為新手媽媽,但她自然產後出現「陰道排便」的異常狀況,不只影響婚姻生活,還害她無法正常工作,失去賺錢機會。程女一狀告上法院,稱邱姓男婦產科醫師不照計畫剖腹產,違反她意願進行自然產又強行推壓她的腹部,導致會陰嚴重撕裂,要求賠償精神集相關收入損失。綜合新加坡媒體報導,當地一名31歲程姓女子原本從事殯葬業,於2019年懷孕並在2020年5月3日在一間私立醫院分娩,順利產下一名女嬰;不過程女產後診斷出憂鬱症及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在照顧女兒方面變得心有餘而力不足,且身體還出現陰道有排泄物漏出的情形,影響她的婚姻生活,也使她無法繼續工作。程女一狀告上高庭,主張自己分娩前有簽下緊急剖腹同意書,但接生的邱姓男婦產科醫師違背她的意願,持續要她自然分娩,還強行推壓她的腹部,此舉造成她的會陰嚴重撕裂,雖然生產後邱男有將傷口縫合,卻進而引發直腸陰道瘻管,程女產後數個月內都飽受陰道排便後遺症所苦,到別家醫院才知道會陰嚴重撕裂過,接受治療才得以康復。為此程女要求邱男為其過失賠償,據悉,由新加坡高庭審理的民事訴訟索賠金額,一般25萬元新幣(約新台幣576萬元)起跳。不過邱男否認程女的指控,堅稱自己接生過程完全符合專業標準,為自己辯解「程女子宮頸屬自然擴張」,他也在無需使用器械情況下順利完成生產。至於直腸陰道瘻管問題,邱男說是嬰兒肩膀造成產道撕裂傷,才使陰道和直腸形成瘻管,導致糞便從大腸跑到陰道,並非他的過失。目前這起案件仍在審理中,後續待法院進一步審理裁決。◎勇敢求救並非弱者,您的痛苦有人願意傾聽,請撥打1995◎如果您覺得痛苦、似乎沒有出路,您並不孤單,請撥打1925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73/394273/sm-ac7e0782f96fa4f9bd3515e5b15734bc.jpg)
低頭族注意頸椎退化「4階段症狀」 醫教5招預防
從智慧手機的普及以來,低頭看手機已成為許多人的日常習慣。根據《ElectronicsHub》網站最新統計,台灣民眾每天平均使用手機、電腦和平板等電子產品的時間長達7小時14分鐘,可能比大多數人的睡眠時間還要長。奇美醫院麻醉部主治醫師廖書緯提醒,長時間低頭看手機的姿勢是導致頸椎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有時甚至不到40歲就出現頸椎退化引起神經壓迫問題。頸椎退化有4階段症狀 可能影響循環導致頭暈頭痛廖書緯醫師表示,頸椎退化通常有以下4個階段性症狀:肌肉疲勞疼痛階段:長時間低頭的不良姿勢會使頸部肌肉和肌腱過度拉伸,導致肌肉僵硬和疼痛。這些肌肉會變得緊繃,失去彈性,造成疼痛,如同長時間拉伸的橡皮筋失去彈性一般。典型的症狀包括:後頸部和上背部的疼痛、僵硬感,以及早上起床後頸部的不適感。這個階段可以透過改變不良的姿勢,進行頸部肌肉的伸展和訓練,並搭配弱效止痛藥物來改善。頸椎韌帶和關節鬆弛階段:當肌肉失去張力後,頸部的韌帶和頸後小關節開始承受大部分頭部的重量,韌帶組織是脊柱中主要的穩定結構,儘管其有非常大的強度,但長期不正常受力累積的微小傷害,會造成韌帶及小關節囊鬆弛發炎,這可能導致頸椎骨的排列偏移,椎間盤也會退化。從X光檢查可以發現頸椎骨在低頭時微微向前滑動而抬頭時又回到正常位置;另外,也可發現下段頸椎椎間盤高度下降。病人除了原本的肩頸酸痛,還有從頸椎深處的韌帶及關節發出的疼痛,在後頸部兩側和肩胛骨內緣也有明顯痛感,這些痛點不像肌肉疼痛那麼容易確定位置。這是頸椎問題的警訊,如果病情持續發展,大多數病人可能需要接受外科手術矯正。頸部神經壓迫階段:當頸椎的排列滑脫到一定程度,後側的韌帶也因為受傷而逐漸肥厚,再加上椎間盤退化突出,種種變化都會造成脊椎管狹窄,壓迫到頸椎神經根和脊髓神經,造成雙手開始出現神經痛麻的症狀。臨床症狀表現常見從頸肩背、手臂、手指有放射性疼痛或同時伴有感覺異常,發病時間久了甚至有肌肉萎縮的現象。嚴重狹窄甚至會導致下肢無力或大小便失禁,病程後期在影像檢查可發現韌帶因為長期發炎而骨化,也就是俗稱的骨刺,頸椎的錯位已固定,不會因為姿勢而有所改變,這樣的病人想要回復正常生活通常需要藉由外科手術的幫助。脊椎腦底動脈循環不良:這是個跟頸椎錯位相關但不容易聯想在一起的症候群。頸椎中有2條椎動脈,位於兩側頸椎骨的通道中,供應大腦後半部的血液。頸椎的相對位置可以改變椎動脈的血流,甚至正常的生理性頸部運動(脖子旋轉)已被證明會導致至少一條椎動脈的部份狹窄,最多可達20%或30%。當這些椎動脈的血流不足時,可能會引起脊椎腦底動脈循環不良,導致頭痛、頭暈、眩暈、胸悶、吞嚥、呼吸困難、聽覺或視覺障礙等症狀。如何預防頸椎病變? 醫授5招預防方法預防勝於治療,廖書緯醫師建議民眾可以透過以下方法來預防頸椎病變,包括:保持正確的姿勢:在使用電子設備或工作時,確保頸部保持自然中立的姿勢,避免長時間低頭或彎腰。使用符合人體工學的椅子和桌子,保持正確的坐姿。站立或行走時保持挺直的脊柱,不要駝背低頭。定期鍛鍊頸部肌肉:進行頸部和肩部的肌肉鍛鍊,以增強頸部肌肉和韌帶的穩定性。簡單的運動如:頸部毛巾操可以有助於減輕疼痛。休息和伸展:在長時間使用電腦或閱讀後,定期休息一下,站起來進行頸部和肩部的伸展運動,以緩解緊繃和減輕疼痛。使用符合人體工學的枕頭:選擇一個符合頸部曲線和睡姿的枕頭,以確保良好的睡眠姿勢。控制電子設備使用時間:減少長時間使用手機和平板等電子設備,並盡量保持平視的姿勢,而不是低頭觀看。資料來源:奇美醫訊143期-智慧手機時代下的頸椎健康 每個人都應知道的健康知識【延伸閱讀】當「低頭族」超傷頸椎?醫揭滑手機「NG姿勢」不要做!頭頸肩背僵硬痠痛? 6個日常壞習慣讓頸椎不堪重負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4136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38/394238/sm-3d3adc4885f0cfdc24ba3c2743caad8c.jpg)
大S流感併發肺炎重症離世 專業醫提醒:要注意沉默殺手「快樂缺氧」
藝人大S徐熙媛在春節期間於日本因流感併發肺炎,最終不幸猝逝,享年48歲。消息傳出後,震驚演藝圈。為此,胸腔暨重症醫師黃軒也發文表示,臨床的重症醫療上,確實會遇到一些「隱形缺氧」的肺炎重症患者,這類患者表面上看起來症狀不嚴重,但實際上胸部X光表現或抽血報告是嚴重的不好。黃軒醫師提醒,這稱為「快樂缺氧」的情況是「最嚴重的陷阱」,因為患者及家屬經常因此錯過就診的黃金時間。黃軒醫師在FB粉絲專頁發文表示,「快樂缺氧」是重症肺炎中一個極為隱蔽而致命的現象,指的是患者血氧濃度已顯著下降,但外表上卻未出現明顯呼吸困難,這種現象又稱「沉默性低血氧症」。黃軒醫師表示,當病人接受胸部 X 光檢查或抽血報告顯示肺炎相當嚴重時,許多患者仍因缺乏典型呼吸困難症狀而未及時就醫,導致黃金救治時機錯過,這往往使病情在24至48小時內迅速惡化,甚至引發多器官衰竭或死亡。黃軒醫師也提到,「快樂缺氧」並非醫學正式術語,而是臨床上對這一現象的通俗稱呼。正常情況下,人的血氧飽和度(SpO₂)應維持在95%以上,而當數值下降到92%以下時就是異常。但令人震驚的是,即便部分患者的SpO₂低至70%至80%,他們依然能行走、談笑自若,彷彿完全沒有感受到低血氧帶來的威脅。這種現象特別在病毒性肺炎(如新冠病毒或流感病毒)、嚴重細菌性肺炎以及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中較為常見。黃軒醫師進一步表示,患者之所以無法及時意識到自身危險,部分原因在於身體代償機制的作用。當缺氧逐漸加劇時,人體會透過加速呼吸和心跳來維持氧氣供應,但在某些重症患者中,肺部發炎區域的神經可能受損,加上中樞神經對缺氧反應遲鈍,導致病人無法感受到應有的呼吸急促。此外,快樂缺氧的另一個原因,就是二氧化碳滯留並未同步發生,因為體內二氧化碳濃度正常時,腦部呼吸中樞不會受到刺激,進而不會引發明顯的喘促感。黃軒醫師警告,快樂缺氧最大的危險,就是「延誤就醫」。當患者在感覺自己仍然「還好」時,可能已經錯過了治療的黃金期。低血氧會使腦細胞在缺氧狀態下迅速受損,僅需5分鐘即可能開始壞死;同時,心肌缺氧會導致心律不整甚至心臟衰竭,最終可能引發多重器官衰竭,死亡率因此大幅攀升。黃軒醫師也提到,根據統計,先前心灌救有肺炎重症患者中,20至30%患者會出現快樂缺氧的情況,因此送醫時,時常已經需要進行緊急插管。為了及早識別這種隱蔽徵兆,黃軒醫師建議高風險族群和一般民眾應使用家用脈搏血氧機(Pulse Oximeter)來監測血氧水平,當數值降至92%以下,或活動後突然下降超過3%,民眾就應立即就醫。另外,日常還需注意患者的外在表現,如輕微活動時便感到異常疲憊、指甲床和嘴唇泛青,以及注意力不集中、反應遲鈍等症狀。部分醫院還建議進行俯臥位測試,因為有些患者平躺時血氧下降,而改採俯臥可能使SpO₂回升,這也可能暗示肺部病變的情況。至於要如何治療快樂缺氧,黃軒醫師解釋,醫療團隊通常會採取高流量氧氣治療,利用鼻導管或面罩提供加濕高濃度的氧氣;部分患者則需接受俯臥通氣,以改善肺部血流分布並提升氧合效率。此外,對於發炎因子風暴嚴重的患者,常會使用類固醇或生物製劑進行免疫調節治療。黃軒醫師也強調,醫學界對快樂缺氧一直都是保持高度警惕,因為這種現象顛覆傳統「缺氧必喘」的認知,成為沉默中奪去生命的致命陷阱。因此高風險族群(慢性肺病、心血管疾病患者)一定要定期監測血氧,民眾也可以接種肺炎鏈球菌與流感疫苗,降低併發重症風險。黃軒醫師也提到,自己過去接觸過不少因病人延誤就醫而迅速惡化的案例,因此提醒民眾在面對呼吸道疾病時不應掉以輕心。尤其是在疫情期間,許多隔離病房中的病人看似情況穩定,但隨後可能突然惡化。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70/394170/sm-afd1646b4d8d59229c197c33323b7ffb.jpg)
大S流感猝逝!他出國得流感引發肺炎險送命 醫揭「7種流感併發症」
大S與家人赴日旅遊期間,不幸感染流感併發肺炎離世。對此,營養功能醫學專家劉博仁醫師分享類似病例,一名50歲的壯年男子開心出國旅遊,回國後卻突然高燒不退、呼吸困難,送醫確診為流感引發肺炎,併發呼吸窘迫症候群,在加護病房待了1週才脫離險境,隨後又在普通病房休養1週,才終於康復出院,該名男子不禁感嘆「沒想到開心出國,卻差點連命都沒了」。劉博仁日前在臉書發文表示,流感是一種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除了影響呼吸系統外,還可能引發嚴重併發症,包括肺炎、心肌炎、腦炎、橫紋肌溶解症等,嚴重時還可能會導致呼吸衰竭或死亡。劉博仁指出,目前台灣與日本的主要流行病毒株為A型H1N1,今年施打的流感疫苗與該病毒株吻合,能有效提供防護。不過台灣的流感高峰通常出現在農曆新年後,提醒民眾仍應保持警覺,特別是家中有高風險族群,包括65歲以上長者、孕婦、慢性病患者、醫護人員等,應盡快接種疫苗降低感染風險。許多人擔心2月才接種流感疫苗是否來得及,劉博仁解釋,雖然流感疫苗每年9月至12月開打,但2月接種仍然有效。由於疫苗需要約兩週時間產生抗體,若尚未感染,接種仍能提供保護,特別是對於高風險族群而言,更能有效降低重症與併發症的機率。劉博仁強調,隨著流感高峰期到來,民眾應提高警覺,養成勤洗手、戴口罩、避免觸摸眼口鼻等衛生習慣,才能有效降低感染流感的機率。以下是流行性感冒(Influenza,簡稱流感),可能引發的併發症:1. 肺部相關肺炎:最常見的嚴重併發症,可能由流感病毒本身或二次細菌感染(如肺炎鏈球菌或金黃色葡萄球菌)引起。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嚴重肺部發炎導致呼吸衰竭。2. 心血管系統心肌炎:病毒感染引起心臟發炎,可能導致心律不整或心臟衰竭。心包膜炎:心包膜發炎,導致胸痛與心臟功能異常。3. 神經系統腦炎:流感病毒直接侵犯中樞神經系統,可能導致意識混亂、癲癇或昏迷。吉巴氏症候群:一種自體免疫反應,導致肌肉無力或癱瘓。4. 肌肉骨骼系統橫紋肌溶解症:流感可能導致肌肉細胞損傷,造成急性腎衰竭的風險。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1/394101/sm-693453a5c50f87ce6f2cf88a1b447916.jpg)
大S猝逝/年輕人「免疫力較強」反成高危險群 醫:「1情況」致死率飆200倍
女星大S(徐熙媛)在春節期間與家人赴日旅遊,卻因流感併發肺炎離世,從身體不適到病逝僅5天時間,享年48歲。對此,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指出,流感這種看似普通的病毒,能在短時間內奪走一條生命,有時健康的年輕人反而比年長者病得更嚴重,這其實與免疫系統的「過度反應」有關,當「免疫風暴」失控,強壯的身體反而成了高風險族群。張家銘在臉書粉專「基因醫師張家銘」撰文道,流感病毒每年來襲,多數人經歷發燒、喉嚨痛、全身痠痛後慢慢痊癒,而當病毒擴散,免疫系統立刻啟動防禦機制,「然而,免疫系統並不總是能精準控制攻勢,當反應過度時,就會帶來致命風險」。張家銘表示,年輕人免疫力較強,當身體發現病毒入侵,會立即釋放大量細胞激素(如 IL-6、TNF-α、IL-1β)來對抗病毒,但當這些發炎物質過量時,免疫系統就會陷入「自我攻擊」的狀態,不只針對病毒,就連健康的肺泡細胞也一起摧毀,「這就是所謂的免疫風暴,導致肺泡水腫、血管滲漏,肺部開始充滿發炎液體,使氧氣交換困難,最後發展成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張家銘接著說明,此時病人的症狀不只是高燒,更會出現喘不過氣、血氧快速下降的危險情況,可能在24至48小時內從輕微咳嗽,進展到嚴重呼吸衰竭,「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年輕人得流感後,病情會突然惡化,甚至需要插管、葉克膜搶救」。張家銘提到,當免疫風暴摧毀肺部的屏障,細菌便趁機入侵,而流感病毒不只是直接攻擊肺泡細胞,還會破壞氣道的天然防禦機制,例如影響纖毛運動,使得原本應該被清除的細菌滯留在肺部,增加繼發細菌感染的風險。其中最常見的併發細菌是肺炎鏈球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這些細菌原本可能只是潛伏在鼻腔或喉嚨,但當身體的防線被破壞後,它們就能輕易進入下呼吸道,迅速繁殖並引發嚴重細菌性肺炎,「這類併發症通常會讓病人二度發燒、咳黃痰,甚至出現敗血症,進一步加重病情」。張家銘也示警,每年因流感併發症住院甚至死亡的人數比想像中多,當病毒引發免疫風暴、肺部發炎失控,再加上細菌感染,短短幾天內就可能讓人從健康的狀態轉變為危及生命的重症患者,「流感不是『撐一撐就好』的疾病,年輕人也不是天生免疫。這次的事件是一個警訊,提醒所有人,預防流感、及早治療,才是保護自己的關鍵」。另據《三立新聞網》報導,林口長庚醫院風濕過敏免疫科助理教授、醫師方耀凡受訪表示,大S年僅48歲,又無慢性病史,若如媒體所稱曾出現白肺現象,因敗血症而病逝,可能是「免疫力過強」,引發免疫風暴後,讓免疫系統整個潰堤,導致最後喪命。想避免「免疫力過強」及後續情況發生,「作息正常、適當飲食」是最重要的。而《中時新聞網》報導指出,嘉義大林慈濟醫院胸腔內科主任陳信均說,一般來說,整體流感的致死率約千分之一,高危險群包括65歲以上長者、嬰幼兒、孕婦,或是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症等免疫不全的病人,併發重症的機率才會比較高,但年輕族群一旦併發重症,致死率就會大幅提高,由原來的千分之一激增為20%。陳信均提醒,預防流感最重要的還是直接施打疫苗,事後的就醫、用藥,仍然是亡羊補牢;雖然即使施打疫苗,還是可能感染流感,甚至變成重症,但依臨床經驗,只要有接種疫苗,得到流感後的症狀仍會輕微一些,「按照流行病學公式計算,整個族群裡面幾乎要9成以上的人都去施打疫苗,才會產生群體免疫的效應。所以其實打流感疫苗是一個『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概念,夠健康的族群去打疫苗,能夠保護不能夠施打疫苗的族群,這是利人利己的事情」。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6/394006/sm-08735ea60dc4ba864822ff6a020c7eb8.jpg)
大S猝逝/急診醫列「5大流感重症症狀」:極度疲勞和感冒真的不一樣
女星大S(徐熙媛)在春節期間與家人一同前往日本旅遊,卻因感染流感病毒併發肺炎,於本月2日猝逝,享年48歲。對此,急診醫師白永嘉就列出5點流感重症症狀,包括嚴重呼吸困難、持續高燒、意識混亂或極度疲勞、持續胸痛或胸悶、尿量減少與嚴重脫水等等,提醒民眾「感冒若出現以上嚴重症狀,一定要就醫,越早診斷出流感,使用抗病毒藥物,才不會錯過關鍵治療時機」。1、嚴重呼吸困難:可能是肺炎或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的表現,在老年人或慢性肺病患者中常見。2、持續高燒:發燒超過3天且未見改善。3、意識混亂或極度疲勞:可能是低氧血症或全身性感染造成。4、持續胸痛或胸悶:與心肌炎、心臟衰竭或肺炎有關。5、尿量減少與嚴重脫水:導致腎功能受損,影響身體代謝功能。白永嘉表示,他在急診看了許多的流感病人,就連他自己也得過流感,「那種肌肉骨頭嚴重酸痛和疲勞感,絕對感覺的出來,和感冒不一樣!」白永嘉提到,不久前有位朋友告訴他,感冒吃藥3天卻完全沒改善,更有「非常疲倦」、「燒退不下來」、「完全吃不下」、「呼吸很費力」的症狀,而他聽完後,立即叫對方到急診室報到,果然確診為A型流感併發肺炎,後來住院好久才出院,「本來當天他還要出差,如果真的出差沒來看診,一定會變得很嚴重」文末,白永嘉也呼籲,感冒若出現以上嚴重症狀,一定要就醫,不只是老人、小孩、孕婦,像是慢性病或是免疫力低下的人,就連平常健康的年輕人也是,「越早診斷出流感,使用抗病毒藥物,才不會錯過關鍵治療時機!」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2/394002/sm-d6c88acac402ac46e22f9544f5d0406c.jpg)
大S猝逝/死因非肺炎是敗血症?醫氣炸解釋 以此精闢舉例
女星大S(徐熙媛)春節期間前往日本旅遊,不幸染上流感併發肺炎離世,享年48歲。昨(3)日有媒體稱大S真實死因為「敗血症」,對此,澄清醫院胸腔外科主治醫師杜承哲怒斥,「肺炎本來就可以併發敗血症!這都不懂,在那邊炒什麼屁小新聞,煩死了。」小S昨日證實姊姊過世噩耗,在聲明中提到死因,「我最親愛善良的姊姊熙媛,因得了流感併發肺炎,不幸地離開了我們。」然而,有媒體以「東京消息人士」說法報導,大S初一抵達日本時身體無恙,約1、2天後才開始劇烈咳嗽,且病情急速惡化,進而引發肺炎,被緊急送醫搶救,無奈還來不及裝上葉克膜續命,就宣告不治。報導指出,醫師最後給出的死因是敗血症。對此,杜承哲發文氣喊「我快氣到不行了,歸工欸!在那邊『真實原因』、『知情人士』狂講病情,是怎樣?洩漏病情有錢領是不是?」杜承哲提到,肺炎本來就可以併發敗血症,並解釋得到肺炎後,身體的兩種走向,一是血氧濃度不夠、二血壓不夠,很有可能是敗血症導致的敗血性休克。杜承哲解釋,血氧濃度不夠可能是往ARDS(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走,也可能是肺炎本身,那可以用葉克膜撐撐看;至於血壓不夠,用葉克膜是沒用的,而且還會讓感染更難以控制,一般來說,除了給抗生素,就是用升壓劑試試看,撐到後面不行了,再多的治療方法也只是折磨病人而已。杜承哲強調,這兩種情況當然也可以合併發生,「肺炎有敗血症,一點都不奇怪!」杜承哲以社會事件做舉例,「這就像有個知情人士跑出來說『哎呀,某人的死因不是墜樓啦!』是『頭部外傷加多處骨折、內出血』啦!」因此他聽到「死因為敗血症」的說法感到相當無言。大S染流感併發肺炎不幸猝逝,杜承哲提醒民眾今年1月1日起公費流感疫苗擴大提供全民接種。疾管署也提醒,為降低感染後發生重症和死亡風險,請65歲以上長者、幼兒及慢性病患等高風險族群,應儘速完成流感疫苗接種,以獲及早獲得保護力。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99/393799/sm-f215b528538dee9c2a7c17132fcd305a.jpg)
晚上睡覺腳像有毛毛蟲在爬行? 「不寧腿症候群」診斷治療方法一次看
50歲陳小姐近來晚上都睡不好,總覺得雙腳裡面麻麻癢癢的很不舒服,彷彿腿中有毛毛蟲在爬行一樣,有想要移動雙腿的衝動。白天上班時陳小姐沒有特別明顯的症狀,到了晚上就寢時才出現不舒服,由於活動後症狀能夠減輕,她只好一整晚下床走路。臺中榮總傳統醫學部醫師陳明墾表示,陳小姐很可能就是不寧腿症候群的受害者。什麼是不寧腿症候群? 有哪些致病因素?如何診斷?不寧腿症候群(RLS)又名為Willis-Ekbom disease(WED),陳明墾醫師表示,它是一種中樞或周邊的神經系統病變,可分為原發性與繼發性兩種,原發性多與基因遺傳相關,而繼發性則與妊娠、葉酸缺乏、缺鐵性貧血、末期腎病等生理或病理因素相關。不過,不寧腿症候群的病生理機轉仍尚未完全清楚,陳明墾醫師表示,目前普遍認為是因為腦內多巴胺(Dopamine)系統不穩定,進而造成感覺傳導異常,此症候群女性發病率高於男性,而且隨著年齡增長,發生率會因此上升,文獻指出,臺灣地區的盛行率約為1.57%。而不寧腿症候群的診斷主要是依據國際不寧腿症候群研究會(IRLSSG)於 2012 年修訂的診斷標準。陳明墾醫師提到,不寧腿症候群必須符合以下所有標準:腿部有難以抑制的衝動想移動,伴隨不舒服感覺症狀於休息時,如看電視、躺床、準備入睡時加重肢體活動後,如走動、踢腿,症狀可獲得緩解症狀在晚上比白天嚴重以上症狀並非由於其他的疾病或醫療行為所造成不寧腿症候群中西醫怎治療? 日常生活哪些需注意?目前,不寧腿症候群的治療方法為睡前給予多巴胺致效劑,陳明墾醫師表示,雖然它效果不錯,但最重要的還是盡可能找出原因,如檢驗血中鐵離子濃度、攜鐵蛋白、葉酸、維生素B12等是否缺乏,再給予相應的補充,另外也須注意是否為某些藥物的副作用導致(如:鈣離子阻斷劑、抗組織胺、抗憂鬱劑等)。而中醫觀點則是認為,此病有內、外兩層病因,陳明墾醫師說明,在外多由風、寒、濕邪侵犯,邪客經脈,引起氣血不暢,導致肌肉筋脈失養;在內則多由於心、肝、脾、腎等臟腑不足,造成氣血不足,也會導致肌肉筋脈失養,導致相關症狀出現;臨床上內外原因也可互相影響,以虛實夾雜的形式呈現。陳明墾醫師提到,肝腎虧虛、氣血不足、寒濕痺阻是常見的中醫證型,在中醫師精準的辨證分析之後,可透過中藥、針灸、理筋手法,給予患者最適當的治療,使得肌肉筋脈有所養,不寧腿之症狀得以緩解。而除了治療之外,陳明墾醫師提醒,不寧腿症侯群的患者也可以從以下5點生活作息調整著手:冬天注意保暖,避免過度潮濕的環境。替生活減壓,維持情緒的平和。減少刺激性飲食,如菸、酒、咖啡。建立規律運動習慣,並嘗試溫水足浴。穴位手指按摩,如膀胱經的承山、 胃經的足三里、膽經的陽陵泉等穴位。資料來源:中榮醫訊第320期-臺中榮總傳統醫學部醫師陳明墾「腿裡的毛毛蟲-不寧腿症候群」【延伸閱讀】腳常常像被電的不自覺抽動? 恐是「不寧腿症候群」惹禍夜間腿抽筋補鈣、補鎂沒用? 醫授3撇步遠離痛楚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3962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35/393735/sm-2e03cb4d05c4c0b36d415535257ceaa5.jpg)
農曆年假期間「急診室塞滿人」 專業醫搖頭:天邊孝子症候群
這次農曆新年連假長達9天,在此期間,基本上大小醫院都是休診狀態,只有急診室仍在持續運作,所以這也導致整個連假期間,其實急診室都塞滿滿的患者。而當中是真的有人遭遇意外災傷前來求診,而有部分則被ICU名醫陳志金吐槽為「天邊孝子症候群」,更點出這種人甚至可能透過「大鬧急診室」的方式來彰顯自己的孝心。陳志金醫師在FB粉絲專頁發文表示,農曆新年期間,許多醫院的急診室通常車水馬龍,主要歸因於大多數診所與門診停診,讓有病痛的人不得不轉往急診求治,加上冬季本來就是流感高峰,返鄉與家人圍爐的團聚時刻,更為病毒傳播提供良好的機會。南北往返的移動頻繁,不同病毒株也因此有了互相交換的空間。此外,天氣寒冷時,心肌梗塞、腦中風以及氣喘等疾病的患者也會明顯增多;新年大魚大肉的飲食習慣,也常引發消化不良、腸胃炎或食物過敏,而酒醉、痛風發作等狀況也常於此時同時發生。陳志金醫師也提到,另一項不容忽視的原因就是出遊車輛大增,車禍發生頻率上升;各類旅遊活動中的意外受傷也讓急診收治量飆升。再者,有些醫院在農曆新年「關病房」,使原本就空間有限的急診室充滿等待住院的病人。陳志金醫師表示,在眾多就診高峰中,據以往數據顯示,年初二的急診人數往往最多。有人以為除夕是最繁忙的時段,事實上除夕的圍爐時間相對平靜,但當晚餐結束後,人潮才開始湧現。除夕和初一也可能因為長輩忌諱到醫院而略顯緩和,真正的高峰多出現在初二,特別是中午過後。陳志金醫師解釋,會有如此現象,主要是與過年傳統習俗有著密切關係,由於初二是「回娘家」的日子,平時在外工作的孝順子女見到父母後,發現長輩有不適,或者父母此時才向子女吐露慢性症狀,於是子女帶著愧疚或補償心理,立刻把父母送往急診求診。一家大小擁入急診,只為看父母的慢性病,成了新年的特有光景。陳志金醫師認為,這種行為其實是「天邊孝子症候群」的衍生型,俗稱「過年症候群」,有些子女甚至會因表現孝心而「大鬧急診」。消防單位在此期間也常獲報前往民眾家中,但是到現場後才發現,呼救原因只是因家人希望趁過年為長輩看診,並非真正緊急救援。根據陳志金醫師的說法,其實這樣的情況通常早就存在一陣子,卻選在年節期間擁進急診,往往只是圖一個心理安慰。陳志金醫師也建議,其實如果並非真正急迫,完全沒必要帶老人家來和大批病患一起擠,更何況急診只是臨時處置,依舊需要日後預約專科門診。而為了減少這種不必要的擁擠,陳志金醫師也建議民眾,在返鄉前先問問父母需要什麼,或準備一些保健食品、常備藥品和止痛貼布等;若長期就診有固定需求,可協助上網掛號,等年後門診恢復再帶父母前往。陳志金醫師也在文末表示「希望大家在家團圓就好,把急診留給真正有緊急需要的人」。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22/393422/sm-98d3b52419bf600dfff71446a30c1983.jpg)
40歲男過年熬夜打麻將險死 專業醫示警注意「經濟艙症候群」
這次的農曆新年年假長達9天之久,相信有不少熱愛方城之戰的人,早早就坐在牌桌上大殺四方。而初日診所內科暨減重專科醫師陳威龍就分享一起個案,表示過去急診時曾遇到一名40歲的男性患者,因為長時間打麻將,突發「經濟艙症候群」,導致肺動脈栓塞,險些喪命。陳威龍醫師在FB粉絲專頁發文表示,該名患者身高175公分,體重95公斤,身體質量指數(BMI)超過30,屬於中度肥胖,加上過去有高血壓病史,這些因素使得他的健康風險大幅提升。而當該名患者長時間坐在牌桌前後,因為久坐不動導致身體血液循環變差,結果讓下肢深層靜脈形成血栓,後續血栓脫落,隨著血液流向肺動脈,導致嚴重的肺栓塞,患者當場失去意識。好在同桌朋友送醫及時,患者才撿回一命。陳威龍醫師解釋,肺栓塞這種疾病最早在長途飛行的乘客身上被發現,因此被稱為「經濟艙症候群」。但實際上,任何久坐不動的情況,像是辦公室久坐、長時間開車,以及過年時整日沉浸於麻將牌局中,都有可能引發此類風險。陳威龍醫師表示,肺栓塞之所以危險,主要是因為其通常沒有明顯預兆,一旦發作可能導致胸悶、呼吸困難,甚至猝死。陳威龍醫師也提到,肥胖不僅會增加體內脂肪,還會引發血管慢性發炎,使血液流動性降低、血液變得更黏稠,如果這時候又加上長時間久坐,深層靜脈血栓的風險就大幅提高。陳威龍醫師表示,長時間坐著不動是肺栓塞的主要發作原因,尤其本身有三高、肥胖或心血管疾病的民眾,更需要注意。至於要如何降低肺栓塞的發作機率,陳威龍醫師則建議以下方式來預防:每隔一小時應起身活動,促進下肢血液循環,避免血液長時間滯留在靜脈中形成血栓保持水分攝取,陳威龍醫師解釋,許多人因專注於牌局,經常忘記喝水,而適量飲水能幫助降低血液濃稠度,減少血栓形成的可能性。坐姿應避免雙腿交疊,坐姿要讓膝蓋與地面呈90度,並定時調整姿勢,以減少下肢靜脈受到壓迫。控制情緒起伏,過大壓力、激動的情緒都可能會影響心血管健康,使血管收縮、血壓升高,進一步增加靜脈血栓的風險。維持健康體重,陳威龍醫師解釋,肥胖不僅會導致各種心血管疾病,同樣也會增加肺栓塞的發作風險,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40/393040/sm-695d8ac061344bd8cf7c4ba209b4ba75.png)
楊梅火燒車救人「頭髮燒捲」? 小編曝老闆身體狀況:本身就是超級自然捲
國道1號楊梅休息站25日發生死亡車禍,40歲倪姓男子駕駛電動車載展姓妻子及6名孩童南下回台中住處,豈料意外高速撞上分隔島護欄,車輛當場起火燃燒,釀成4死4傷慘劇。新竹市「富麗鋁模」公司張姓負責人第一時間衝上去救人,被網友讚是「沒有穿披風的英雄」。公司小編表示,老闆沒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謝謝大家關心。公司小編透露,老闆目前很好,除了吸入太多滅火器粉塵,導致呼吸道有點不舒服,還有睡不好、肌肉緊繃外,沒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也沒有其他的不適和燒燙傷,謝謝來電關心問傷口民眾,「順帶一提,老闆本身就是超級自然捲。」另外,公司小編也提到,有來電或傳訊要資助幫忙的,老闆希望大家能把愛心用在真正需要的人身上,過年了,希望大家行車平安。有網友擔心張男狀況,留言「還是請張先生去看一下家醫科,那個手抖的畫面讓我有點擔心」。對此公司小編回應,「老闆說,手抖是因為小時候的傷,再加上平時搬重造成的職業傷害。」回顧張男受訪時曾表示,有一個大哥就說後面有小朋友安全帶解不開,叫他趕快去拿剪刀,自己就趕快衝進去了,後面當時有火,「燒了也要救啊,小孩子欸。」他哽咽地說,「我不知道(我)有沒有受傷,只知道很燙很熱,我抱那個小朋友,那個感覺就是,你知道他可能⋯⋯。」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45/392945/sm-df7d90d78f366ce446aa74f9565ef0ce.jpg)
楊梅休息站火燒車…英勇男救人「躺了一整天」 員工一看驚:是我老闆
國道1號楊梅休息站25日發生嚴重車禍,一輛電動車自撞造成4死4傷,事發第一時間有名鋁模公司張姓負責人不顧火勢衝上前救人,英勇事蹟讓人十分感動,員工直到看了新聞才發現「是我老闆」,還有網友怕張姓老闆會罹患創傷症候群,對此本人現況也曝光了。一名網友在《Threads》驚呼,看了新聞才發現,國道火燒車時,奮不顧身衝去救人的竟是他的老闆,引來其他人留言讚好:「好公司好廠商,請多多支持張老闆」、「你老闆真的很了不起」、「老闆的面相就是帶財,你跟對老闆了」、「老闆一生無煩惱,身體永遠健康,客戶接不完!」、「英雄老闆一生平安」。另外,也有網友擔心張姓老闆會因此罹患創傷症候群,建議去看心理醫生,「我們救難人員是習慣…偶爾會有辦法消化,但一般民眾可能需要好幾年」、「請你一定要多關心老闆,這種後續容易有創傷症候群,如果自己消耗不了,一定要找諮商師聊聊」。對此,該名網友轉達大家的感謝之意,並貼出公司LINE群組的對話截圖,「代表社會大眾對咱們的帥哥老闆說聲謝謝他的奮不顧身英勇行為」,而張姓老闆得知後,先是向大家道歉,因為他感冒幾乎躺了一整天,不過要外界別擔心,「我不會有什麼創傷症候群,沒事的」。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44/392844/sm-044b7b6bc0888d3d5caa4a63bb9b869a.jpg)
電動車自撞楊梅休息站起火!他衝火燒車救人「只是舉手之勞」 員工曝私下對話:讓人崇拜
國道1號北向約70公里處楊梅休息站內,25日晚7時26分傳出1輛5人座電動休旅車自撞分隔島,釀4死4傷慘劇。當時的目擊者張姓男子見義勇為,不顧火勢猛烈衝進去救人,從車內抱出4名孩童,除了團購電商名人「486先生」陳延昶表示想送禮空表達真心感謝外,網友也紛紛表達敬意;有網友還表示,看到新聞才知「英勇奮不顧身救人的竟然是我老闆!」已在公司群組表達致謝,而張先生也回應,「躺了一整天,放心不會有什麼創傷症候群」。協助救人的張姓男子一度哽咽。(圖/翻攝中時YT)《三立新聞網》報導,從事板模工作的網友李先生,在脆(Threads)發文表示,看到國道火燒車新聞才知「英勇奮不顧身救人的竟然是我老闆!」並秀出貼圖,內容寫道,「代表社會大眾對咱們的帥哥老闆說聲,謝謝他的奮不顧身英勇行為,『我的脆留言被灌爆了」」。除此之外,有網友憂心張先生後續會有「創傷症候群」,對此,李先生也詢問老闆,而張先生首度回應,在救人後幾乎睡了一天,「抱歉,我幾乎躺了一整天,放心我不會有什麼創傷症候群,沒事的,感冒而已吧」。至於張先生目前心境,李先生表示,很崇拜他老闆,張先生僅回「舉手之勞而已」,只要是正常人都會去救,「老闆一直很謙虛說是舉手之勞而已,我真的服了他,也希望社會上人人都能有這種精神,這樣社會應該就不會那麼亂了」。張先生英勇救為事蹟也在網路上持續發酵,像是486先生除了在臉書轉發新聞報導,還寫下,「看到新聞,有一位張姓男子見義勇為搶救了幾個人出來,我真的真心感謝他。不知道是否有人知道這一位先生?我想送他一台空清機,真心感謝他」,不少網友也留言表示,「這個人是英雄,他拿剪刀去救後座的小朋友」、「他的聲音和手都在發抖,真的是好心的人」。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73/392673/sm-363c6a10f65e8c2c6563acd9725b09d5.jpg)
楊梅火燒車4死!他狂衝「抱出4孩」手發抖:燒了也要救 網淚:好人有好報
國道1號楊梅休息站昨(25日)發生死亡車禍,40歲倪姓男子駕駛電動車載展姓妻子及6名孩童南下回台中住處,豈料意外高速撞上分隔島護欄,車輛當場起火燃燒,釀成4死4傷慘劇。目擊者張姓男子餘悸猶存地說,「我不知道有沒有受傷,只知道很燙很熱。」張男向《三立新聞》表示,有一個大哥就說後面有小朋友安全帶解不開,叫他趕快去拿剪刀,自己就趕快衝進去了,後面當時有火,「燒了也要救啊,小孩子欸,還有一點聲⋯⋯就是可能無意識的呻吟了,我在救人的時候,腰應該都有骨頭,我去抱腰的時候已經像是沒有支撐,像那個爛泥。」他透露,趕快救小孩,警察也有抱,「我其實那時候還沒有救小孩的時候,就看到爸爸已經,就是駕駛座火已經燒到他身上了,他也無意識,其實一般來說,當下沒有直接進去把它挖出來,基本上就是沒有辦法。」被問到有無受傷,張男手發抖似乎仍心有餘悸,「我不知道有沒有受傷,只知道很燙很熱,我抱那個小朋友,那個感覺就是,你知道他可能⋯⋯。」張男不顧安危,衝上去救人的舉動,讓許多網友相當感動,紛紛留言「他真是好人,講到哽咽!一定很難過!他好人有好報」、「真的很勇敢,但這要注意創傷症候群」、「目擊者真的是英雄,好人一生平安」。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93/391593/sm-e6092c28dbaf88cf36287d0b3c4feaa3.jpg)
小心老鼠!今年全台首例「漢他病毒」 台北女市場工作「發燒乾咳」確診
今(2025)年國內首例「漢他病毒」病例!台北市昨(21)日傳出「漢他病毒症候群」本土確定病例,是國內今年來首例,經疫情調查發現,個案於市場工作時曾發現有鼠類出沒,並出現發燒、乾咳、頭暈等不適症狀,經住院採檢驗後確診,目前已康復出院。對此,台北市衛生局提醒,民眾在清掃住家及工作環境時,務必佩戴口罩避免吸入汙染物,並使用塑膠或橡膠手套防護,避免直接接觸鼠尿、鼠糞或鼠屍。北市衛生局指出,該例病例為居住文山區50多歲女性,無國內外旅遊史,經疫情調查發現,個案於市場工作時曾發現有鼠類出沒,在本月1日起出現發燒、乾咳、頭暈等不適症狀,經住院採檢驗後於20日研判確診,個案目前已康復出院,接觸者無疑似症狀,且個案居家及工作地周邊環境已於20日完成清消工作。北市衛生局表示,全國近3年以來,「漢他病毒症候群」確診病例分別為5例、6例及3例,台北市則為1例、2例及0例。因「漢他病毒症候群」屬於人畜共通傳染病,傳染途徑係經由吸入鼠類分泌物或排泄物、接觸遭病毒污染的空氣或物體、被帶病毒之齧齒類動物咬傷等方式感染,北市衛生局說明,預防的方法主要是防鼠,並避免接觸到鼠類及其排泄物與分泌物,包括住宅、餐廳、飯店、小吃攤、市場或食品工廠均應加強環境清潔,適時驅鼠、採取防鼠措施及發現時立即滅鼠。北市衛生局教3招「防鼠」。(圖/台北市衛生局)北市衛生局提醒,民眾於農曆春節前清掃住家及工作環境時,請務必佩戴口罩避免吸入汙染物,並使用塑膠或橡膠手套防護,避免直接接觸鼠尿、鼠糞或鼠屍。如已觀察到老鼠出沒蹤跡或見有鼠糞,應以市售漂白水以1:10比例稀釋後,潑灑於受汙染環境,待消毒30分鐘後再行清理,並切忌使用掃帚、吸塵器或拖把等,避免揚起灰塵吸入病毒或污染其他區域,而應使用拋棄式紙巾、抹布或舊報紙清理,並以垃圾袋密封後丟棄。北市衛生局接著提到,如有使用捕鼠器捕獲鼠類後,亦應清洗消毒並曬乾再行收存。民眾若出現發燒、頭痛、暈眩、出血等相關症狀,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相關動物接觸史及旅遊史等訊息,以及早獲得妥適治療。最後,北市衛生局也呼籲,民眾應落實居家防鼠3不策略:「不讓鼠來-封閉鼠道、不讓鼠住-整理環境、不讓鼠吃-斷絕糧食」,平時應留意環境中老鼠可能入侵之路徑,修補紗窗門、封住鼠洞及縫隙;廚房、倉庫、儲藏室及居住環境應定期整理,保持整潔避免鼠類築窩;餐具及廚具使用後應儘快清洗,飲水、食物、廚餘或動物飼料應存置於密閉容器中,避免鼠類覓食造成汙染。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24/390724/sm-4b4e5d59cf4ab492306e44e1c09d7c40.jpg)
妊娠糖尿病恐影響母體健康 產後還需追蹤管理血糖情況
34歲的胡小姐,目前懷孕28週。懷孕24週於婦產科診所進行常規孕期檢查時,被檢測出妊娠糖尿病,轉診至醫院新陳代謝科接受進一步治療。胡小姐並無過往病史或不良嗜好,但其母親有糖尿病史,可能為重要風險因子之一。妊娠糖尿病可能導致母胎健康風險 嚴重致難產與死胎林新醫院新陳代謝科廖哲頡醫師說,妊娠糖尿病是由於孕期荷爾蒙變化引起的胰島素抵抗增加,若未妥善管理,可能導致一系列母胎健康風險。對母體的影響包括:羊水過多症、酮酸中毒、難產、妊娠高血壓、水腫、血糖上升、白色念珠菌陰道炎、泌尿道感染等,引起早產的比例也提高許多;對胎兒則可能出現胎兒先天畸型、胎死腹中、新生兒死亡、巨嬰症、新生兒呼吸窘迫症候群、低血糖症、黃疸症或低血鈣症、子宮內生長遲滯、新生兒紅血球增多症和膽紅素過高等問題。此外,長期的高血糖環境也可能對胎盤功能及胎兒發育造成不良影響,甚至提高胎兒未來罹患代謝性疾病的風險。均衡飲食與適量運動為首要 無法改善則以胰島素治療針對胡小姐的病情,廖哲頡醫師制定了一套全面管理策略,強調「均衡飲食、少量多餐」的重要性。治療計劃包括在不影響胎兒生長的情況下,控制熱量的攝取,特別是減少澱粉及甜食的份量,可使血糖較平穩。同時確保足夠的蛋白質、鈣質、葉酸及其他重要營養素攝取。廖哲頡醫師表示,少數孕婦在飲食與運動調整後仍無法控制血糖,則需輔以胰島素治療。胡小姐每天也進行適量運動以提升胰島素敏感性,並定期監測血糖,維持空腹血糖值在80-95 mg/dl及飯後兩小時血糖值在100-120 mg/dl的理想範圍。經過治療,胡小姐的血糖控制達到穩定水準,並可正常生活及工作。即使通過孕期挑戰 產後仍需追蹤與管理血糖變化廖哲頡醫師強調,妊娠糖尿病不僅是孕期的健康挑戰,產後仍需持續追蹤與生活方式管理,以降低未來罹患第2型糖尿病的風險。他呼籲孕婦定期檢查,關注血糖變化,及早發現與治療,確保母胎雙方健康。【延伸閱讀】孕媽咪們快用4招控糖! 妊娠糖尿病者血糖控制建議達「這目標」孕婦「妊娠糖尿病」母嬰健康風險高 專家教你如何輕鬆控糖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4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