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炎症候群
」 新冠肺炎 MIS-C 兒童 確診 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56歲女染新冠併發嚴重症候群 等28天成功配對心臟完成移植
56歲的葉小姐赴國外旅遊,返台後出現高燒,嗅覺及味覺喪失,自行使用家用快篩確診為新冠肺炎,症狀惡化出現胸悶胸痛等心肌炎的症狀,符合成人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A)的診斷,緊急裝上葉克膜救治後轉為雙心室輔助器支持,在等待了28天之後,成功配對到心臟,完成移植手術。感染新冠肺炎 併發嚴重症候群目前國外已有數篇文獻警示,感染新冠肺炎後少數人會併發嚴重的「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造成身體各器官嚴重發炎,包括心臟、肺、腎臟、大腦、皮膚、眼睛或胃腸等都可能受到影響,依照美國CDC的統計數據表示,在221位MIS-A的個案中,平均年齡落在19至34歲,且男性佔比七成。MIS-A從確診到發病間距為20天到36天,平均天數28天,一般發生在距離確診三週以後,有五項常見症狀,包含發燒、低血壓、心臟功能低落、喘到呼吸困難和腹瀉。心臟是MIS-A較常攻擊的器官,且MIS-A對成人的致死率高達3%至7%,相當危險。心室輔助器支持 造福心衰竭病患葉小姐經診斷MIS-A後便進入加護病房接受免疫球蛋白注射治療,初期病況改善,但一週後病情又急轉直下,經緊急裝上葉克膜救治後轉為更進階的雙心室輔助器支持。在等待心臟移植期間,葉小姐已恢復到可以自己呼吸、用餐,並且開始進行床邊的復健療程,經過28天的等待後成功配對到心臟完成移植手術。三軍總醫院的心衰竭治療團隊迄今共完成120例藉由短效型雙心室輔助器支持救治心臟衰竭病患,最年輕的病人僅13歲。其中使用短效型雙心室輔助器最久的患者支持了將近9個月,經過漫長的等待最終等到心臟並成功移植。
6旬男接種AZ疫苗有副作用 受害救濟結果出爐
最新預防接種受害救濟結果出爐,本次共有21案獲救濟。雲林縣一名60多歲男性接種AZ疫苗後下肢無力、雙手麻木,診斷為多發性神經病變,經審議核予20萬元救濟金,為本次案件中獲救濟金額最高。另有兩名國中生接種BNT疫苗後分別出現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和心肌酵素上升,分別核予救濟金6萬及2萬元。衛生福利部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小組(VICP)近日公布第203次會議紀錄,本次共審議170案,其中21案核予救濟金,有20案皆與新冠疫苗相關,分別為13案AZ、5案BNT 、1案高端、1案莫德納,另有1案與卡介苗相關。本次獲救濟的21案當中,金額最高的是雲林縣60多歲胡姓男子,接種AZ疫苗後32日因雙手麻木與步態緩慢等情形就醫,接種後約4個月再次因步態不穩及下肢無力症狀就醫,其神經傳導檢查結果符合多發性神經病變,依據病程及臨床表現研判,無法確定其症狀與接種新冠疫苗的關聯性,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18條第1項及其附表嚴重疾病給付的規定,核予救濟金新台幣20萬元。本次有2名國中生施打BNT疫苗後不適,經審議後獲救濟。一名台北市鍾姓少女接種BNT疫苗後13日起陸續出現發燒、皮膚紅疹等情形,就醫後診斷為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由於個案接種疫苗前並無相關疾病史,研判其症狀與接種疫苗相關,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18條第1項及其附表嚴重疾病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台幣6萬元。另一名為宜蘭縣陳姓少年,接種BNT疫苗後第3日出現間歇性頭痛與胸悶症狀就醫,血液檢驗顯示心肌酵素微幅上升,研判個案症狀與接種疫苗相關,且經住院治療,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18條第1項及其附表其他不良反應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台幣2萬元。
9歲童確診3周後「突發高燒5天」…紅眼睛、紅斑狀皮膚疹 血壓一量嚇壞醫
新冠肺炎對兒童的威脅不容小覷,至今已有多起孩童確診後,引發多系統炎症徵候群(MIS-C)。一名9歲女童日前確診後康復,不料之後突然發高燒5天,陸續出現紅斑狀皮膚疹,到了急診量血壓,血壓為75/39 mmHg,把眾人嚇傻,所幸在進行MIS-C併發休克的治療後,已順利康復出院。吳昌騰在粉專《來講兒科急診的543-吳昌騰醫師》分享,前一段時間,兒科急診來了一名9歲女童小玲,小玲3個星期前曾確診,當時沒有太嚴重的狀況,康復後也沒有任何不舒服,但在到急診的前5天,開始發高燒,前3天開始出現皮膚疹,是紅斑狀,不會癢的,最初出現在胸部和軀幹,但進展到全身,而到了急診當天,出現紅眼睛。吳昌騰表示,當下跟小玲媽媽提及MIS-C,媽媽也覺得女兒越來越像是MIS-C,「驚險的在後頭,因為MIS-C的診斷需要實驗室的檢驗數據,當小玲在兒科急診室抽血時,沒多久,我們發現她出現心跳過快,脈搏微弱,當下我們馬上幫她量血壓,血壓為75/39 mmHg,媽媽看了也嚇一跳。」吳昌騰指出,一發現立即開始做MIS-C併發休克的治療,包括即刻輸液的灌注等,並且安排轉入加護病房做後續治療;經過診斷,確認是MIS-C,不過還好,治療後小玲順利康復出院。吳昌騰直言,「MIS-C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一直都在大家身邊,MIS-C通常在SARS-CoV-2感染後2-6周出現,當然也有超過6周才出現的,其臨床特徵與川崎氏症(Kawasaki disease)及毒性休克症候群(Toxic shock syndrome)有些相似。他也提及,MIS-C患者會出現發熱(3天以上)、腹痛、腹瀉、嘔吐、凝血功能異常、皮膚黏膜病變、結膜炎、低血壓甚至休克;MIS-C主要是因為病童感染新冠病毒後,導致病毒攻擊人體,這會讓體內產生很強的免疫反應,形成免疫風暴,也會使體內的中、小血管發炎,進而表現出全身多系統發炎,例如心臟、呼吸系統、腎臟、神經、凝血功能、腸胃道、皮膚等都可能發炎受傷。吳昌騰說,所以MIS-C是一個影響到多系統的疾病,因此支持性的療法,穩定生命徵象最重要,目前針對MIS-C的治療主要以「免疫球蛋白」注射為主,再根據病人病情是否改善,醫師再搭配其他後線藥物的治療。經過這次經歷,吳昌騰直呼,「兒科急診真的是很有挑戰性的工作。」
0+7最後上路 預計10月可開放邊境
新冠肺炎疫情延燒超過2年半,不少國家都已開放邊境,台灣邊境何時解封?國人都在等。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昨透露,邊境預計10月就會開放,且首度說明解封規畫,將從9月「3+4」全改為1人1室開始,後續將提高入境人數、開放旅行團,最後才考慮推動「0+7」。王必勝表示,邊境開放的腳步沒有停下來過,只是目前的措施看起來幅度比較小。指揮中心於6月15日將入境檢疫從「7+7」改為「3+4」,入境總量也在8月22日由4萬人放寬至單周5萬人次,另自9月起,「3+4」的後4天自主防疫檢疫處所改為1人1室。對於接下來的放寬邊境管制,王必勝表示,要先觀察這波疫情狀況,待疫情到達高點,確定趨勢往下後才來開放,高點預期將落在9月中下旬,若連續2、3周,疫情都下降,就可確認趨勢往下,估計10月就會開放邊境。對於邊境開放的步驟,王必勝透露,會從「3+4」改為全部1人1室開始,再提高每周入境人數、開放旅行團,往後才是考慮推動「0+7」。推動「0+7」時,要考慮入境要不要篩檢、醫療量能夠不夠、要不要總量限制,以及是否恢復免簽等。對於國人最關心的開放旅行團部分,交通部觀光局指出,考量國內醫療量能,內部定調「先入再出」,但最終執行是先入再出或同步開放,要到行政院一起討論。根據觀光局規畫,入境旅客必須團進團出、完整接種疫苗,旅行社接待人員也要打滿3劑疫苗。不過,想開放旅行團入境,需要外交部配合開放簽證,而未來的入境0+7是針對所有人,還是只開放給團體旅客,都有待疫情指揮中心決定。王必勝也透露,自己有信心把疫情弄好,不是為了前指揮官陳時中,而是為了所有國民,希望自己「越早下台越好」,疫情早日平復、穩定,他就可卸下指揮官工作。昨天國內新增2萬6409例本土,案例較上周上升17%,同時新增77例中症、39例重症個案,包含3例孩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個案,及新增45人死亡,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疫情逐步增加中,預期會持續一段時間。截至目前國內累計514萬2279例確診、9728例死亡。
台中5月大男嬰「確診康復2個月後猝死」 母痛哭:無法接受
台中一名5個月大男嬰5月中確診,康復後卻在7月13日猝死,傷心的媽媽到茂盛醫院請領孩子的就醫紀錄透露寶寶疑為新冠病毒所引起的MIS-C(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致死;該院兒科副院長簡佳裕表示,嬰幼兒長新冠案例因目前並無治療用藥,台中嬰幼兒新冠疫苗22日開打,家長儘速帶小小孩接種疫苗才是王道。茂盛醫院兒科門診近日遇到幾位患有長新冠的嬰幼兒來就診,有的寶寶發生語言及情緒障礙,另有5個月大的男嬰在確診康復2個月後猝死。但對於該疑似MIS-C死亡個案,台中市衛生局解釋,MIS-C非中央訂定1到5類法定傳染病應通報疾病,目前也未接獲家長或院方通報。院方轉述,日前一名媽媽突然來醫院請領二寶就醫紀錄,經了解她原育有兩個可愛的兒子,2歲半的哥哥在5月中旬確診,接著傳染給媽媽和5個月大的弟弟,不過哥哥痊癒後並無不適。弟弟也只發燒發燒1天即恢復正常,但卻在7月13日清晨卻猝死,經相驗發現男嬰肺部有白點,疑為新冠病毒所引起的MIS-C。媽媽還在診間傷心表示,二寶從出生至今健康情形良好,也都按寶寶手冊的時間表準時接種各類疫苗,這次卻因新冠病毒而猝死,讓她無法接受。但對院方此說法,台中市衛生局表示,迄未獲相關個案通報。另一名1歲3個月大的女童被媽媽帶到茂盛醫院接種預防針,媽媽說,女童在新冠確診之前未曾生病,在確診時連續3天維持39度高燒,痊癒後,原來很愛說話的寶寶,變得一句話都不會說,甚至還會亂生氣、大聲尖叫,從溫馴的乖寶寶變成爆燥的小怪獸,讓她一度懷疑女兒是不是燒壞腦袋,同時也很自責將新冠病毒傳給女兒。茂盛醫院兒科副院長簡佳裕醫師說明,目前台灣出現不同典型的嬰幼兒長新冠案例。因目前並無治療用藥,只能給予症狀治療,提醒家長給寶寶均衡的營養、讓孩子多休息,可適度補充綜合維他命。他也呼籲,台灣首度開放給嬰幼兒接種新冠疫苗,建議儘早點打、早安心。
兒童MIS-C暴增8例 最年輕才7個月大
台大醫院昨天公布共收治14例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醫師質疑中央僅公布15例,實際數量應不只這些。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明,今天新增8例MIS-C個案,都是由台大醫院收治,其中4例原本列為中症個案,另外4例是新通報,經檢視皆列為重症個案,目前已有6例出院返家。國內MIS-C病例暴增。(圖/指揮中心提供)國內今天新增291例中重症個案,其中186例中症、105例重症,其中包括8例MIS-C個案。羅一鈞說明,8例都是台大醫院收治的個案,其中4例是6月中旬列為中症,另外4例是昨天提報,經檢視重新分類為重症個案;個案年齡介於7個月到11歲,其中3位有慢性病史,其中6位已於6月中下旬出院。羅一鈞說明,其中一例為7個月大男嬰,是目前國內年紀最小的MIS-C個案,先前沒有確診,6月20日發燒、嘔吐、咳嗽、流鼻水、結膜炎、紅疹,6月22急診檢驗PCR陽性,由於Ct值高達33.1,研判非急性感染期,懷疑為MIS-C,經住院檢查治療,已於6月27日出院。至於目前仍在住院的2例個案,皆為1歲女童。羅一鈞說明,其中一名女童有先天性甲狀腺疾病,5月6日確診,6月15日出現咳嗽,後續出現血便、腹瀉、皮疹、發燒、呼吸費力、有胸凹現象,6月22日住院並使用免疫球蛋白及類固醇,目前仍在一般病房住院中,病況穩定。另一位1歲女童無慢性病史,5月29日確診新冠肺炎,6月23日發燒、食慾下降、結膜炎、全身紅疹,6月26日至急診發現血壓偏低,懷疑是MIS-C並收治加護病房,使用免疫球蛋白及類固醇,心臟超音波顯示冠狀動脈擴大,目前仍住加護病房治療中。指揮中心統計,目前國內累計兒童重症個案共78例,其中20人死亡;分別為腦炎21例、肺炎15例、敗血症3例、到院前死亡6例、哮吼8例、MIS-C 23例、共病2例。
一家6口確診…「兄弟檔驚現1症狀」機警母即刻送醫 2人都MIS-C
臺灣自今年3月底爆發COVID-19疫情,至五月中下旬達到高峰,截至6月中已有300萬民眾確診,其中兒童約佔20%,雖然多數都是輕症,但也要小心極少數兒童併發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 (MIS-C)。民眾吳小姐分享,他們一家6口5月初確診,兄弟在6月初出現不適,分別出現發燒、紅疹、腹瀉等症狀,且2人都說脖子痛,她有所警覺立刻送醫,目前都已經康復。台大醫院今(29日)舉行「守護兒童健康順利康復」記者會,吳小姐透露,兄弟倆確診後1個月出現不適症狀,其中哥哥發燒到39.8度,還伴隨紅疹、舌頭紅斑等症狀;弟弟則是以腸胃道症狀為主,但2人皆出現脖子淋巴腫大的情形,直喊脖子痛,讓她有所警覺,立刻帶孩子到台大就醫,目前已順利康復。台大醫院表示,MIS-C是在感染新冠病毒後的2至6週可能會發生的併發症,通常發生於18歲以下兒童或青少年,尤其是6到12歲的青少年。美國2021年的研究發現MIS-C的發生率大約是每1萬名確診者會有3位,不同的人種有不同的發生率。非裔與西班牙裔發生率較高,亞洲裔次之。以今年臺灣兒童確診個案約60萬來估計,全臺灣可能會有100多位到近200位MIS-C個案,臺大醫院兒童醫療團隊提醒民眾須提高警覺。臺大醫院副院長高嘉宏。臺大醫院第一例MIS-C是位10歲的小朋友,在今年4月底新冠病毒感染確診。一個月之後,開始發燒合併頸部淋巴結腫脹,眼睛浮腫,身上起疹子,有嘔吐和拉肚子症狀。在發燒3天之後情況惡化,至急診就醫。在急診發現有休克現象,緊急送至兒童加護病房治療。第二位是6歲的男孩,今年5月初確診,約1個月後有發燒、出疹、淋巴結腫大的表現,也發生休克情形,因而進入加護病房照護。第三位是個2歲的妹妹,今年5月中感染後3個星期,開始發高燒、頭痛、嘔吐和腹瀉,同時有結膜炎、淋巴結腫大、草莓舌。發燒多日後,開始有休克症狀,因此送至兒童加護病房治療。這三位孩童後續都順利好轉康復。之後臺大醫院陸續還有其他個案住院,加上1名新竹臺大分院及1名奇美醫院個案,共有11位個案,他們的中位數年齡是6歲,都未打過疫苗,男孩多於女孩,有2位有肥胖、1位有白血病病史及1位有川崎症病史。在確診後約20-30天,出現發燒、紅疹、頸部淋巴結腫及腹痛等症狀,並有6人(55%)曾發生休克。MIS-C的診斷依據包含發炎指數如C-反應蛋白(CRP)及鐵蛋白(ferritin)升高、凝血異常如D-雙合蛋白(D-dimer)升高、及心臟衰竭指數如N端前腦利鈉胜肽(NT-pro-BNP)升高。臺大醫院小兒部副主任張鑾英。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的治療主要是用免疫球蛋白合併類固醇。一開始無法排除嚴重細菌感染,也會使用廣效型的抗生素,如果有休克的表現,同時間會使用升壓劑。如治療反應不佳便會考慮加上免疫調節劑如tocilizumab或infliximab。後續也會使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血藥物治療,如阿斯匹靈。之後病童的心臟、體能及心理追蹤和支持也很重要。院方指出,MIS-C的致病機轉可能是SARS-CoV2病毒攻擊人體之後,有特殊體質的兒童產生免疫風暴而造成全身多系統發炎,其心臟、呼吸系統、腎臟、神經、凝血功能、腸胃道、皮膚等都可能會發炎受傷。根據美國醫師統計分析186名MIS-C孩童之論文,年齡平均為8歲,當中9成的小朋友有腸胃道症狀,8成的孩童影響到心臟功能,其中有2%孩童死亡。各國資料都顯示MIS-C以影響左心室功能為主,但較少像川崎症那樣影響到冠狀動脈。臺大醫院兒童醫療團隊特別提醒家長,當小朋友受到新冠病毒感染,康復之後的6個星期內,一旦有發燒合併出疹、紅眼、腸胃道不適、淋巴結腫、甚至活力減低、尿量減少等,都應該要提高警覺,提早就醫檢查評估。
成人確診後發生MIS-A「死亡率高達10%」 醫提醒:確診後突發高燒就檢查
台灣本土疫情持續延燒,不少民眾都擔心兒童染疫問題,有可能會產生MIS-C (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但如今MIS-A(成人多重系統發炎症)患者也恐逐漸增加,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李建璋就透露,成人確診後2到12週有可能出現MIS-A的狀況,而成人若罹患有一半人需要進加護病房,死亡率更高達10%。李建璋醫師在臉書發文表示,確診人數逐日下降是好消息,但確診後2到12週成人可能產生MIS-A的症狀,他預期會陸續傳出相關的案例,提醒大家要小心應對。李建璋指出,成人族群通常好發在肥胖、過往健康,年齡落在青壯年、臨床表現為高燒,三分之一有口腔或是眼睛黏膜發炎,實驗室數據發炎指數上升。與兒童不同的是,成年人病患全都有心臟症狀,包含胸痛、心律不整、或是心臟衰竭,另外成人更嚴重的是,約有一半的患者需要進加護病房,整體死亡率高達10%,較兒童的1到3%死亡率高出很多。疫情指揮中心公布CDC對MIS-A的定義,確診後若發生主要臨床標準病況,就要檢查是否罹患MIS-A。(圖/指揮中心提供)而MIS-A病況五花八門,也讓美國疾病管制局制定了一個診斷標準,分別為必須是COVID感染過後,PCR、快篩或是抗體任一陽性都可,發燒加上發炎(血液指標CRP、Ferritin、IL-6、PCT上升),加上必須包含心臟或皮膚黏膜的三個器官受損,最常見是心臟、腸胃、與神經學。民眾可以更簡化,確診過後突然發高燒,就要就醫檢查。只有不到一半的民眾會眼睛發紅或是皮膚紅疹,但如果發生,就是非常特異的症狀,家人同事可以幫忙注意。早期使用類固醇或免疫球蛋白合併抗血栓是目前唯一的治療,所以民眾有懷疑的症狀,趕快就醫,才不會耽誤到病情。
國內疑出現首例30多歲男「MIS-A」 醫曝成人解隔後2症狀要小心
近期國內陸續出現確診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案例,近日更傳出北部醫院收治疑似首例成人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A)病患,為一30多歲男性,確診新冠肺炎後,出現多重器官發炎、高燒、休克、腸胃道併結膜炎症狀;對此,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今(16日)說明,MIS-A較為罕見,也容易和慢性病急性發作、長新冠混淆,目前該個案被列為重症名單內,還需要加以檢視才能判定是否為MIS-A。感染科醫師則提醒,確診民眾進入恢復期,如果突然發燒、開始喘,就要小心。前國健署長邱淑媞昨日(15日)懷疑,日前有一名40多歲男性確診後死亡個案,可能就是出現成人多系統發炎症候群,引起外界擔憂;近日新光醫院收治一名30多歲病人,在6月確診新冠肺炎後,則出現多重器官發炎,入院時還有高燒、休克、腸胃道和結膜炎症狀,疑似MIS-A,不過沒有皮疹類皮膚症狀,因此目前還無法判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圖/翻攝自衛福部直播)對此,羅一鈞於記者會說明,MIS-A相比MIS-C較為罕見,而且常和成人本身慢性病發、長新冠搞混,加上致病方式詳細通報確診等都有困難,因此指揮中心會就媒體報導進行求證,再加以解釋。羅一鈞也補充指出,去年美國團隊分析221位確診個案後發現,MIS-A個案年齡介於19致34歲,平均為21歲,平均發病時間多在確診後28天,也就是3週後較有機會出現症狀,常見發燒、低血壓、心臟功能低下、喘。而根據《蘋果新聞》報導,台中榮總內科部副主任陳怡行則指出,MIS-A相較兒童MIS-C,出現心肌炎、新功能障礙機率多出1倍,血栓更比兒童比率多5倍,不過相對成人出現皮膚、黏膜症狀病例較少,因此診斷較為困難。而台大醫院感染科主任陳宜君則表示,目前醫界還無法掌握MIS-A致病原因,不過一般認為是免疫失調的結果,她也推測是因為患者體質較為特殊,像是免疫基因多型性等。新光醫院感染科主任黃建賢則說明,該院日前收治一30多歲男病患,疑似有MIS-A症狀,入院時出現高燒、休克、腸胃道和結膜炎症狀,不過因為沒有皮膚症狀,因此診斷困難;總體而言,他提醒成人如果確診後,解隔進入恢復期,卻突然發燒、開始喘起來,就必須注意MIS-A可能性。
兒童MIS-C陸續出現 高雄2歲童「兩度進出醫院」…1症狀是警訊
台灣新冠肺炎本土疫情持續嚴峻,因為兒童確診人數持續增加,近期國內陸續有兒童罹患「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日前繼高雄長庚收治一名MIS-C個案後,高雄榮總也收治一名年僅2歲的MIS-C男童病例。據《蘋果新聞網》報導,該病例起初是新冠輕症確診,康復後兩周高燒不退被診斷罹患MIS-C;投以免疫球蛋白住院三天後出院,結果才過一天又因高燒、手腳脫皮症狀住院,全都符合MIS-C病徵。報導中指出,高雄榮總收治的這名因為MIS-C「二度進出」醫院的小病童,是一名2歲男童。他先在上月中,因為新冠輕症確診。結果在康復兩周後,上月底因為突然高燒、眼睛發紅、尿中帶膿、身上有紅疹且左手打疫苗處,卡介苗接種結疤處紅了一圈,就醫診斷為MIS-C。收治病例的高榮兒童醫學部急重症科主任翁根本說,一般尿中有膿,最常見是細菌感染,但男童被投予抗生素無效,且眼睛結膜發紅,加上男童是在染疫後的兩周發病,經過綜合診斷男童是罹患了MIS-C。翁根本說,男童在確診後,馬上給予免疫球蛋白治療,12小時後退燒,觀察3天即出院,沒想到,男童只出院短短一天,又因高燒再度入院,經檢查,男童出現輕度心包膜積水、且手指、腳趾都脫皮,等於一周內因為反覆發作MIS-C而進出醫院,高榮團隊除了給予第二次高劑量免疫球蛋白治療,並加另一種抗發炎藥物類固醇,才成功壓制病情。待男童狀況穩定後才會出院,改成門診追蹤。
專家警告1個月內兒童重症恐增167人 羅一鈞回應這樣說
台灣本土疫情持續發燒,今(11)日公布指揮中心公布國內新增446例中重症個案,當中就有5名兒童有MIS-C(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的症狀,而兒童重症如今也有49例,更已有17兒童已死亡,台大小兒感染科醫師則認為未來一個月會有167名以上兒童MIS-C個案出現,而指揮中心也做出回應。今日重症案例中就有5名兒童。(示意圖/趙文彬攝)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79663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79598例本土及65例境外移入,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明,今年國內累積本土病例273萬4066人,當中有272萬45428人為輕症,輕症比例99.647%,中重症累積9638例,重症中有3155死。今日新增中重症通報446例,當中261例中症、185例重症,重症個案當中有5例兒童MIS-C。兒童重症MIS-C詳細解釋。(圖/指揮中心提供)至於兒童開始出現較多的確診中重症狀況,台大兒童醫院小兒部感染科主治醫師呂俊毅以美國21歲以下確診個案MIS-C發生率推估,預期未來1個月會有167名以上MIS-C個案出現,若假設台灣疫情與發生率都與美國類似,截至年底可能會出現650名兒童確診出現MIS-C症狀。羅一鈞對於國內專家看法,他則認為台灣發生機率應該低於美國。(圖/指揮中心提供)對於國內專家的看法,羅一鈞也回應,該醫師是以美國研究推估,但他認為這是以白人發生機率進行推估,「美國觀察發現亞裔發生率低於其他族裔」,因此就目前國內專家共識認為,台灣發生機率應低於美國一般發生率。今(11)日5兒童的重症狀況。(圖/指揮中心提供)兒童二次疫苗施打指南。(圖/指揮中心提供)若家中孩童有以上症狀且持續發燒就需要趕快就醫。(圖/指揮中心提供)
5至11歲間隔12周縮短 兒童疫苗第2劑6月下旬開打
國內10日新增6萬8311例本土個案,雖連日下降,但高達213人染疫死亡,死亡人數連續3天創新高,且是連2天均破200例。疫情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不排除數字往上增加,不過這都是短期現象,會加以注意。另為降低兒童重症死亡數,指揮中心宣布兒童疫苗兩劑間隔縮短為4周,最快6月下旬開打,醫事人員第4劑也拍板定案,最快下周開放接種。致死率千分之1.1 90歲長者5.31%根據指揮中心統計,今年1月以來,國內累計266萬5809例本土個案,其中2944人死亡,目前全年齡層致死率為千分之1.1。陳時中上月20日曾表示「希望致死率不超過千分之1」,如今已經突破當時所設定的防線,引發外界擔憂。陳時中說,當時也認為致死率到達千分之1是警戒值,現在的數字是相對高的情況,會多加注意,並鼓勵醫院盡量把病人照顧得更好。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分析說明,今年1月以來新增死亡病例當中,70歲以上長者致死率較高,尤其90歲以上致死率達5.31%;0到9歲兒童累計15例死亡,致死率為0.005%。另昨天新增553例中重症個案,包括一名6歲女童,確診後25天突然發燒,經診斷為多發性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指揮中心亦證實,此為高雄長庚醫院日前收治個案,為國內第3例MIS-C個案。目前國內12歲以下兒童重症個案累計44例,其中17人死亡;重症個案包括18例腦炎、9例肺炎、3例敗血症、4例哮吼、5例家中死亡、2例共病(腦腫瘤、癲癇重積)、3例MIS-C。全台感染11.69% 中南部處高原期至於新增確診病例部分,陳時中指出,全台本土個案累積感染百分比平均為11.69%,而台北、新北、桃園都在下降,分別為12.14%、17.67%、15.24%;台中、台南、高雄的累積感染百分比仍低,分別是9.73%、8.67%、10.09%,北部已度過高峰稍微在往下降,中南部還在高原期。民進黨籍高雄市議員陳致中昨晚在臉書發文指出,媽媽吳淑珍採檢PCR確診,祈求老天保佑平安,這是5月31日陳水扁確診隔離後扁家再次有人染疫。繼陳水扁隔離 吳淑珍PCR確診近來兒童MIS-C引發家長關注,新冠肺炎對兒童的威脅不容小覷,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醫師姜冠宇指出,疫苗確實對突破性感染的MIS-C具有保護作用,如果要敞開國門,BA.4、BA.5一定有進來的風險,必須考慮對4歲以下兒童施打疫苗。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昨召開會議,決議5到11歲兒童兩劑疫苗接種間隔由12周縮短為4到8周,並開放醫事人員接種第4劑。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接種作業需要準備時間,兒童第2劑最快2周後開打,醫事人員第4劑最快1周後開放接種。ACIP委員、林口長庚醫院兒童感染科主任謝育嘉表示,5到11歲兒童接種後的心肌炎發生率不如青少年高,目前澳洲、加拿大兒童莫德納接種建議間隔為8周,但疫情嚴重時可縮短至4周,美國建議輝瑞兒童版疫苗間隔3周可接種第2劑;為統一施打間隔,ACIP建議將莫德納及輝瑞疫苗間隔一併縮短為4周。
染疫後拿「無敵星星」攏是假? 哈佛研究:孩童康復仍可能再染Omicron
台灣新冠肺炎本土疫情持續維持高原區,很多人都以為,只要染過一次病,就會像拿到「無敵星星」一樣,短時間內不太會再得病。但根據美國哈佛醫學院專家團隊所進行的最新研究發現,他們篩出2020年或2021年初,曾感染新冠的孩童中,能對Omicron變異株產生中和抗體的人,只佔不到10%。根據《富比世》(Forbes)9日報導,一項由美國哈佛醫學院、波士頓兒童醫院、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所主導的研究,團隊針對沒有接種新冠疫苗的年輕人族群進行研究,並把年齡進行分組,有5歲以下、5歲至11歲孩童以及12歲至21歲青少年,收集分析他們的血清和血漿樣本。研究團隊分析了177名孩童及青少年,這些受試者,分別都是曾因急性新冠、MIS-C(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接受住院治療,以及新冠輕症恢復期門診的患者,針對他們的血液樣本進行抗體分析。結果發現,5歲以下因嚴重急性新冠住院的孩子,對變異株的中和抗體較低,而新冠康復期與MIS-C孩童的中和抗體,高於住院急性染疫者。而所有年齡組對5大變異株呈現,發現與先前感染相比,打過2劑疫苗的孩童,對Alpha、Beta、Gamma、Delta及Omicron的中和抗體效價更高。報導中指出,透過上述發現,期盼能消除外界先前都以為,感染可提供保護,猶如吃下無敵星星的誤解,並鼓勵任何對施打新冠疫苗猶豫不決的家長,可以趕快帶孩子們接種疫苗。
如果要敞開國門 醫:4歲以下兒童施打疫苗是必須考慮的
近來「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引發家長關注,新冠肺炎對兒童的威脅不容小覷,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醫師姜冠宇指出,對突破性感染的MIS-C,疫苗確實有保護作用,他也強調,如果要敞開國門,BA.4/BA.5勢必有進來的風險,所以4歲以下兒童施打疫苗是必須考慮的。新冠疫苗帶走許多兒童的小生命,甚至引發「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姜冠宇提到,丹麥收錄1月1日至2月1日確診兒童青少年95%以上是感染Omicron,而已接種疫苗感染MIS-C的風險明顯降低。不過,他也指出,MIS-C在Omicron時代,應該明顯降低才對。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醫師姜冠宇指出,對突破性感染的MIS-C,疫苗確實有保護作用。(圖/摘自姜冠宇醫師 Pro'spect)姜冠宇表示,從研究分析來看,疫苗對於對突破性感染的MIS-C確實有保護作用,研究報告還分析,從Delta變異株來看就很明顯,疫苗誘導的「免疫調節」,讓兒童青少年在感染後不太容易引起過度炎症。姜冠宇強調,這個訊息蠻重要的,因為我們還有國門要開,讓BA.4/BA.5、後面變異株進來的風險,所以不止目前青少年、學齡兒童的施打,而文獻中4歲以下的施打,是必須考慮的。他也指出,台灣0-4歲的小朋友,看來勢必會被打到針,在美國以BNT來說,劑量是成人劑量的10分之1,由於接種被認為有免疫調節的效果,相信這對防止目前機制偏向是激素風暴論的兒童腦炎也應該有幫助。
7歲童連續高燒3天罹患MIS-C 醫師教診斷5要件
本土疫情持續延燒,國內近日出現2例MIS-C(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患者,讓家長人心惶惶。林口長庚醫院兒科急診主治醫師吳昌騰表示,MIS-C這症狀不常見,家長不用太擔心,他也提供MIS-C的診斷5要件,供民眾參考。吳昌騰9日在臉書發文表示,近日有位媽媽帶7歲女童來看診,女童在5月13日確診,本來以為已經康復了,「但她自6月4日(即22天後)早上起,出現斷斷續續發燒,最高燒至41.3°C。這段期間,她也有去過外面的診所看過,但發燒並沒有改善。」吳昌騰指出,7日他看到女童時,女童的眼睛發紅,加上她有確診病史又連續高燒3天,有噁心、嘔吐、肚子痛等症狀,「這更加深我對她的診斷是MIS-C當我跟媽媽說我覺得妹妹是這個診斷時,媽媽說她也有懷疑是這個診斷!」吳昌騰說,「經過我詳細的解釋之後,於是我們安排小女生接受抽血檢驗,並監測她的血壓。抽血報告出來,該注意的指標及發炎指數都上升了!她應該就是得到MIS-C了」之後吳昌騰便安排女童住院接受治療。吳昌騰表示,有關MIS-C的討論近期很多,「但家長們不需要太擔心!」,因為MIS-C可以說十分罕見,「這種症候群不常見,每10萬名確診COVID-19兒童中,MIS-C的發病率在Alpha流行期間為54.5例,在Omicron流行期間為3.8例。」為此,吳昌騰提供MIS-C的診斷5要件:1.新冠病毒感染證據(2-6週前)。2.發燒,燒得很高,甚至會持續超過3天。3.實驗室檢查顯示ESR、CRP或Procalcitoin等發炎指數上升。4.並且具備至少兩項下列臨床特徵,包括:a.皮膚粘膜症狀:皮膚疹或雙側非化膿性結膜炎或黏膜發炎b.心血管系統:低血壓或休克、心肌功能受損,包括心包膜、瓣膜或冠狀動脈異常等c.凝血功能異常d.急性腸胃道症狀,包括腹瀉、嘔吐或腹痛5.臨床上需排除細菌性敗血症、毒性休克症候群等其他可能導致類似臨床表現感染。
17歲青少年染疫「發病到死亡僅2天」 第二例MIS-C「5歲童連7天高燒」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9)日公布國內通報新增575例中重症個案,其中一個案為先前已經揭露的第二例MIS-C(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5歲男童,於4月底確診康復後,5月底再度發燒,且到診所就醫服用退燒藥後,仍連續7天高燒至40度,後轉至醫院治療,目前已出院。另9日公布國內新增211例死亡案例中,其中一例為17歲青少年,從發病到死亡僅短短2天時間,是國內第二例青少年新冠過世。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指出,今年國內累積本土病例259萬3010人,輕症累積258萬4370人,比例為99.67%,中重症則有8639例,重症中有2731死;而今新增中重症通報575例,當中384例中症、191例重症,另新增211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重症個案當中,其中一例為先前已經揭露的第二例MIS-C(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該個案為5歲男童,本身無慢性病史,4月30日確診住院治療,康復出院後,又於5月26日再度發燒,出現噁心、嘔吐、腹瀉、結膜紅等症狀,前往診所就醫,服用退燒藥後仍高燒至40度且連續7天,6月2日轉至醫院治療,檢查發現結膜充血,發炎指數升高,超音波顯示影響心臟,出現冠狀動脈擴大,使用免疫球蛋白等藥物治療,病況好轉,已於6月7日出院。羅一鈞也指出,今公布的211例死亡案例中,最年輕為17歲青少年,該案有神經系統疾病等,上月30日出現咳嗽痰多、呼吸困難、嗜睡、意識不清,PCR篩檢結果為陽性,插管使用呼吸器收治加護病房,診斷肺炎併呼吸衰竭,使用免疫球蛋白、類固醇、瑞德西韋,最後因併發敗血性休克及多器官損傷,於6/1死亡,歸類死因肺炎。
兒童確診人數日增 醫示警:南部將現兒童MIS-C
兒童確診人數持續增加,近期國內陸續有兒童罹患「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近日收治一名5歲半男童,染疫康復後1個月又反覆發燒,經醫師診斷為MIS-C,險些心衰竭,所幸經治療後,昨天上午出院。高雄市7日新增確診個案1萬2555例創新高,有醫師示警南部將出現兒童MIS-C。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目前已知國內有2例兒童MIS-C個案,將審查病歷以評估是否列入中重症個案。台大醫院小兒部醫師林銘泰日前在臉書發文指出,近日收治一名10歲男童,染疫痊癒後1個月出現高燒等症狀,經診斷為MIS-C,入住加護病房治療多日後病況恢復穩定。北醫附醫近日也收治一名5歲半男童,4月30日確診新冠肺炎但症狀輕微,5月26日開始發燒,並且出現眼睛紅、長疹子、腹痛、輕微腹瀉等症狀,6月2日診斷為MIS-C。北醫附醫小兒科主治醫師陸振翮指出,該童無慢性病史,反覆發燒長達7天經轉診入院,檢查發現心臟酵素、心衰竭指標偏高,且出現冠狀動脈擴大情形,使用高劑量免疫球蛋白治療後順利退燒,住院觀察4天,已於昨天上午出院。陸振翮說明,男童雖然順利出院,但各項指標尚未恢復正常,預計在2周內恢復,但由於MIS-C是比較新的疾病,需長期觀察,建議每半年到1年回診追蹤,需持續追蹤2年。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小兒感染科主任李敏生昨提醒,MIS-C好發於5至13歲之間的幼童或青少年,發生率約為10萬分之2,常在新冠肺炎確診後2至6周發生,致死率最高2%,等南部地區高原期過去,南部將出現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李敏生說,診斷要件為發燒大於等於3天、炎性指標升高、有新冠病毒感染證據等,出現皮疹、皮膚黏膜炎症或結膜炎、低血壓或休克、心臟功能不良、凝血功能異常、急性腸胃道症狀等2項以上症狀。他警告,兒童或青少年不要以為確診過後就真有「無敵星星」,若確診後6周內出現上述症狀,就該立刻就醫。
台灣出現首例MIS-C 孩童解隔後出現「5大症狀」需警覺
台灣出現首例「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臺大醫院小兒心臟科主治醫師林銘泰近日發文表示,一名10歲男童在4月底確診輕症,康復後卻在端午連假前出現「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送加護病房緊急救治才撿回一命。2020年4月開始,世界各國專家發現,有一些兒童在感染新冠病毒後,發生侵犯身體多系統的發炎性疾病,之後並將此病通稱為「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其致病機轉至今仍然不明,主要症狀包括出疹、低血壓、心肌功能受損等。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統計,截至2021年7月底,累積有4,404位個案,其中有37位死亡(死亡率0.8%)。馬偕兒童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瑽寧表示,「MIS-C」主要是病患感染後的免疫反應在病毒清除掉後也沒有停止,並造成體內多處器官產生發炎反應,發生時間以感染後2到6周間最常見,至於發生率還沒有明確數字,但已知亞洲人的發生率比黑人、拉丁裔人種低一半以下。黃瑽寧說,雖然外國已經有統計數字,最糟的推估發生率是「萬分之一」,即一萬個孩子裡面,會有一個發生MIS-C。黃瑽寧說,MIS-C最常見年齡是6-12歲,國外研究發現打過一劑疫苗後,MIS-C的發生率可以降低97%,兩劑者在該研究中則沒有發現MIS-C,因此家長不用過度擔心。針對確診孩童,黃瑽寧說,若康復後2~6周間發現孩子發燒3天,並伴隨皮疹、結膜發紅,或是嘔吐、腹痛或拉肚子等5大症狀,一定要跟醫師詳細報告,多數兒科醫師都會想到這個疾病,並給予積極處理,且多發性炎症有不同器官同時發炎,每個人都不一樣,但讓醫師知道,早期介入可以降低死亡率。
台灣傳首例MIS-C…10歲童高燒休克 症狀、診斷要件一次看
台大醫院小兒心臟科主治醫師林銘泰近日發文表示,有名10歲男童在4月底確診痊癒,在端午連假前出現「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送加護病房緊急救治才撿回一命。「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ultisystem Inflammatory Syndrome in Children,MIS-C)之致病機轉至今不明,主要症狀包括出疹、低血壓、心肌功能受損等。自2020年4月開始,世界各國專家發現,有一些兒童在感染新冠病毒後,發生侵犯身體多系統的發炎性疾病,之後並將此病通稱為「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其致病機轉至今仍然不明。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統計,截至2021年7月底,累積有4,404位個案,其中有37位死亡(死亡率0.8%)。據了解,這群兒科病人的表現是發燒合併有多系統的炎性症狀,症狀發生的時間點為感染新冠後的2.6週,症狀包含腸胃道症狀(嘔吐、腹痛、腹瀉等)、皮膚粘膜症狀(皮疹、非化膿性結膜炎、肢端腫脹)、心血管系統(心肌功能異常、冠狀動脈瘤),另外也可能出現神經學症狀、凝血功能異常、呼吸症狀等,甚至有超過1/3的病童會併發休克。(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資料,MIS-C的診斷要件如下:1.0~19歲的兒童及青少年且發燒超過3天2.以下5項情形符合2項(含)以上:皮疹、雙側非化膿性結膜炎或皮膚粘膜發炎表現(口腔、手、足)低血壓或休克心肌功能異常的表徵、心包膜炎、心瓣膜炎、冠狀動脈異常(包含超音波異常發現或troponin I/NT-proBNP上升)凝血功能異常(PT/APTT 異常、D-dimer上升)急性腸胃道症狀(腹瀉、嘔吐、腹痛)炎性指標上升(ESR、CRP、procalcitonin)沒有其他導致此炎性症狀的微生物因素,包含細菌性敗血症、金黃色葡萄球菌或鏈球菌的毒性休克症候群有COVID-19感染的證據(核酸檢測、抗原檢測或血清學陽性)或有陽性個案接觸史針對MIS-C的治療,目前主要以「免疫球蛋白」注射為主,是否併用類固醇治療目前仍然沒有定論,因此目前各國的治療指引,都沒有將免疫球蛋白注射併用類固醇治療列入第一線,但建議可於免疫球蛋白治療後未改善、疾病嚴重度較高等情況下併用類固醇治療。
10歲確診童康復出現MIS-C 醫:不希望再出現第二個了
疫情嚴峻,有許多兒童接連確診。台大醫院小兒心臟科主治醫師林銘泰近日發文表示,有名10歲男童在4月底確診痊癒,在端午連假前出現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送加護病房緊急救治才撿回一命,林銘泰說,「真的不希望再出現第二個了。」林銘泰5日在臉書發文說10歲弟弟4月底確診新冠,輕症2天後痊癒,卻在端午連假前出現高燒、腹瀉、淋巴結腫大等症狀,1日血壓不穩,入台大兒醫加護病房治療,經診斷發現他罹患系統發炎症候群,5日病情穩定才轉出加護病房。林銘泰說,「一直苦口婆心的勸說家長:趕快帶孩子去打新冠肺炎疫苗,不光是可以預防新冠重症,還能預防如果不幸染疫1個月後可能合併高燒和休克的多系統發炎症候群。」林口長庚醫院兒童一般醫學科主治醫師吳昌騰在臉書轉貼林銘泰貼文說,「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還是出現了!與所有其他呼吸道病毒相比,Covid-19給兒童帶來了不同尋常的負擔。」吳昌騰表示,其實該症狀很罕見,「每10萬名確診兒童中,MIS-C的發病率在Alpha流行期間為54.5,在Delta流行期間為9.2,在 Omicron流行期間為3.8。但是由於其併發症高,冠狀動脈異常的比率可高達10-50%,死亡率也可到1-2%。」吳昌騰表示,MIS-C的臨床症狀有嘔吐、腹痛、皮疹、心肌功能異常等症狀,「另外也可能出現神經學症狀、凝血功能異常、呼吸症狀等。甚至有超過1/3的病童會併發休克,通常呈現暖性休克,而病人這時都需要在加護病房接受治療。」吳昌騰也呼籲家長盡快帶小孩接種疫苗,讓兒童得到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