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地地形
」 高溫11縣市亮高溫燈號!台北恐飆破40度高溫 專家:很快就會有答案
近期台灣天氣炎熱,氣象署指出,今(5)日由於太平洋高壓仍強,各地大多為晴到多雲、高溫炎熱的天氣,氣象專家林得恩發文指出,「今年熱得特別早,6月初以來,每日續飆高溫。大家來預測一下,台北測站今年有機會再刷新歷史高溫紀錄嗎?」氣象署說明,今日環境風場為東南風,台東及恆春半島偶有零星短暫陣雨,清晨至上午中南部也有零星降雨,午後各地山區及嘉義以南平地出現短暫雷陣雨的機率高,南高屏降雨範圍廣,南部地區及中部以北山區有局部大雨發生的機率,午後外出請留意天氣變化,若行經山區路段應提高警覺,留意土石鬆軟、地滑、崩坍及落石,並留意自身安全;各地高溫普遍約32到35度,桃園以北及中南部有局部36、37度高溫發生的機率,中午前後紫外線強,戶外活動請多補充水分並做好防曬措施。氣象署也對11縣市發布高溫燈號,表示今日台北市、新北市、台中市、彰化縣、雲林縣、嘉義縣、台南市、高雄市、屏東縣為橙色燈號,有連續出現36度高溫的機率,民眾須加強注意;桃園市、嘉義市為黃色燈號,提醒民眾避免非必要的戶外活動、勞動及運動,注意防曬、多補充水份、慎防熱傷害。室內保持通風及涼爽,建議採取人體或環境降溫的方法,如搧風或利用冰袋降溫等。關懷老人、小孩、慢性病人、肥胖、服用藥物者、弱勢族群、戶外工作或運動者,遠離高溫環境。氣象署也對11縣市發布高溫燈號。(圖/翻攝自氣象署)氣象署表示,週六因為太平洋高壓偏強,各地晴到多雲、高溫炎熱,環境風場為東南風,台東及恆春半島偶有零星短暫陣雨,清晨至上午因海陸風輻合,中南部地區也有零星降雨,午後熱力作用下,嘉義以南地區及其他山區有局部短暫雷陣雨,南部地區及中部以北山區有局部大雨發生的機率。氣象署指出,週日至下週二太平洋高壓減弱,午後雷陣雨範圍擴大,週日、週一午後西半部地區及東半部山區有局部短暫雷陣雨,大氣環境有利對流發展,中南部地區及北部山區有局部大雨發生的機率,雨勢有可能持續到晚上,週二除上述地區外,東北部平地也有局部短暫雷陣雨;隨著風向由東南風轉為偏南風,這三天除東南部地區及恆春半島有局部短暫陣雨外,週日清晨至上午中部以北沿海地區也有零星降雨,週二清晨至上午中南部沿海地區亦有零星降雨。氣象專家林得恩在臉書「林老師氣象站」發文指出,中央氣象署所屬台北測站的歷史高溫紀錄,是發生在2020年7月24日,當天所量測到的攝氏39.7度高溫。林得恩也說明,當時台灣飆高溫的4個主要原因,第1是太平洋高壓比較強,加上有沉降影響,累積熱量;第2是華南一帶有暖空氣往台灣方向吹,大範圍的暖平流支援;第3是因大台北盆地地形特徵,較不容易散熱;最後則是都市熱島效應加起來導致。林得嗯也表示,今年熱得特別早,6月初以來,每日續飆高溫,「大家來預測一下,台北測站今年有機會再刷新歷史高溫紀錄嗎?會不會衝破攝氏40度?讓我們繼續看下去,很快就會有答案!」
10萬年最熱1/台灣高溫紀錄「這6城市包辦」 最危險時間出爐!加倍「燒」恐致命
根據《CNN》日前報導,今年恐是地球10萬年來最熱的一年。台灣自7月以來連日高溫,約在攝氏34~36度之間,高溫紀錄由台北、新北、台東、台中、新竹、金門6個城市包辦,專家直言「8月更熱!」「一天24小時都有中暑風險」,尤其要注意下午1~2點,此時「太陽熱」加上「輻射熱」更具致命性。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研究員龍世俊也分析近20年健保數據,指數達「注意」時,熱傷害急診人數成長8成,「警戒」人數增加1倍。全球飽受熱浪折磨,日本東京一日破百人中暑急救,希臘雅典竄出野火,美國加州死亡谷更出現飆破攝氏56度的可怕高溫,打破90年來氣象觀測史上最高紀錄。7月17日,台灣一名78歲男子前往富基漁港海邊採草藥,採到一半時中暑昏倒,送醫前就已死亡。據《CNN》報導,7月以來全球日平均氣溫已3度打破紀錄,根據伍德威爾氣候研究中心(Woodwell ClimateResearch Center)資深科學家佛朗西斯(Jennifer Francis)表示,從樹木年輪、珊瑚礁等狀態推測出數千年的氣候數據,估算現在恐怕是地球10萬年以來最熱的時候,主要原因是氣候變遷、再加上聖嬰現象所致。台灣也無法倖免,觀察氣象局資料,過去平均2~3年才會有一個夏天飆破38度,但近10年縮短為每隔1到2年,就會出現一個飆破38度的夏天,且「更早開始熱」,5月4日台南市北寮就創下今年第一個高溫紀錄38.8度。進入7月後,台灣每天都有10多個縣市發出高溫警報(36度以上),氣象局指出,台灣已進入夏天以來最大規模的高溫天氣,持續時間長、且影響範圍大。觀察氣象局資料,可以發現近年來的夏天愈來愈常飆破38度,而且更早開始出現高溫,今年甚至在5月初就測得38.8度。(示意圖/周志龍攝)查閱氣象局自1971年以來的高溫紀錄,2020年7月25日大武站、2004年5月9日臺東站觀測到40.2度,是有氣象紀錄以來的最高溫紀錄,其他還包括2020年7月26日大武站的40度、2004年7月1日的台中站39.9度、2023年5月6日大武站的39.7度。綜觀近52年的高溫紀錄,前30名全由台東、台中、台北、新北、新竹、金門所包辦,其中台東不僅囊括前三名,還佔了17個名次,主要原因是焚風現象所致。而台北、新北也佔7個名次,除了人為排放熱源多的都市熱島效應之外,也因為盆地地形難以散熱通風。中國附醫健康醫學中心副院長林文元表示,「以前都認為早上10點到下午2點比較熱,但現在溫度實在太高了,我認為只要有陽光就要小心!」中醫大新竹附醫中醫師王禎佑則提醒,對老人、嬰幼童等危險族群來說,其實24小時都需要預防中暑,隨時都要注意補充水分與散熱,但最危險的時間點就是下午1~2點左右,因為此時太陽熱與輻射熱同時存在,兩種熱源相加之後更加可怕,一不小心恐怕會更快速的導致熱中暑、橫紋肌溶解等疾病,可能危及性命,最好避免外出。
梅雨季濕疹好難受! 中醫籲:少吃甜食、奶製品
最近進入梅雨季,空氣潮濕、天氣悶熱,有許多人因濕熱而造成皮膚發癢。70歲的林先生長期手、腳、胸、背、鼠蹊部常起一塊一塊的紅疹,癢感越來越明顯,經常抓到流血甚至嚴重影響睡眠品質,遂求診中醫改善。濕疹症狀紅腫熱痛癢 「濕熱內蘊型」最常見台北慈濟醫院中醫部醫師廖振凱說明,濕疹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發生於任何年齡且不分性別,若體內過於濕熱,皮膚就會產生發炎反應,造成紅、腫、熱、痛、癢。然而,諸多辨證分型中,最常見的三種證型為:1.濕熱內蘊型:發病急,皮膚發紅、灼熱、搔癢不止,有時滲液,常伴隨身體燥熱、口乾舌燥。2.脾虛濕蘊型:發病緩,患處顏色黯淡,不如濕熱型那般痛癢,此類患者會感到疲困。3.血虛風燥型: 患處皮膚乾燥,摸起來粗糙,有食慾不振的情況。上述證型中,又以濕熱內蘊型最為普遍,廖振凱指出,高溫濕氣重的夏天,易引發濕邪和熱邪,尤其臺灣四面環海且屬於亞熱帶氣候,本就處於濕熱的環境,大台北地區受到盆地地形影響,相較於其他縣市,又更加濕熱,更容易出現濕疹、痰多、食慾不振、胸悶、排便鬆散等症狀。除了外在環境,飲食上碰到海鮮、芒果、荔枝、鳳梨等過敏食物,也會導致體內濕熱,使皮膚搔癢劇烈。內服中藥與針灸 改善濕疹症狀臨床上,中醫師以把脈、問診、症狀,分清體質後,便會依照病況開立中醫處方。廖振凱醫師表示,濕熱型患者可以透過黃芩、連翹、薄荷等藥材調理身體,或透過針灸曲池、三陰交、血海穴,達到清熱解毒,化濁利濕的治療效果。除了內服中藥外,亦可用天然中藥製作成藥膏消炎止癢。少吃過甜、奶製品 出現不適快就醫廖振凱提醒,濕熱的外在環境無法改變,若要改善濕疹,需要改變個人飲食習慣,少吃油膩、過甜、奶製品、易過敏的食物。若皮膚出現發紅、搔癢建議盡快就醫,由醫師評估體質,給予適切的藥物治療。
強颱軒嵐諾隨便吹都有6級風 這裡達「放假標準」沿海浪高達6公尺明發海警
今年全球最大氣旋的強颱軒嵐諾來勢洶洶,目前外圍環流已經開始影響台灣,中央氣象局表示,預估最快2日上午會發布海上颱風警報,由於外圍環流影響大,沿海地區可能有9至11級強陣風、甚至會有6公尺浪高,北部和東北部防豪雨。另外據氣象粉專「台灣颱風論壇」指出,軒嵐諾的風力隨便吹都有6級以上強度,實測後更發現雲林麥寮的陣風達到10級,已符合颱風天停班停課的放假標準。軒嵐諾步步進逼台灣,受到高壓夾擊影響,氣象局預估將會長時間滯留在東方海面上後北轉。(圖/氣象局提供)強颱軒嵐諾傍晚約在花蓮東南東方480公里的海面上,以每小時3轉7公里速度,向東北轉北北西進行,中心附近最大風速每秒53公尺。根據氣象局表示,軒嵐諾的位置有微微偏西,但對北轉的影響不大,預估行進方向仍然會維持原先的預測,從台灣東方海面通過;最快2日清晨至上午會發布海上颱風警報。另外,象局預報員黃恩鴻指出,根據最新的資料,已經下修軒嵐諾暴風圈侵襲機率,原本基隆、宜蘭有超過50%,但現在都已不到5成;若依此資料推估,發布陸警的機會也跟著降低。強颱「軒嵐諾」預計走向。(圖/氣象局提供)黃恩鴻提到,目前軒嵐諾的暴風半徑約250公里,目前的環境仍然有利於軒嵐諾成長,預估2日、3日在它最接近台灣的時候,暴風半徑可能約300公里,由於軒嵐諾的環流影響範圍很大,加上台北是盆地地形,可能不易感受到它的強風,但在西半部、東北部和東部沿海空曠地區以及澎湖、馬祖、蘭嶼和綠島,易有9到11級強陣風。預估在嘉義以北和東半部沿海地區2日會有3到6公尺左右浪高;另外基隆北海岸、東半部、恆春半島和馬祖易有長浪發生,除此之外,台灣颱風論壇在臉書粉專「台灣颱風論壇|天氣特急」也發文表示,「起風囉!咻咻叫~」,由於軒嵐諾外圍環流影響,西部平原空曠地區開始吹起一陣陣強烈的北風,「隨便吹都有6級以上」,呼籲民眾經過看板等懸掛物要小心,避免發生意外。台灣颱風論壇也實測各地陣風,雲林麥寮測得10級、宜蘭蘇澳9級、基隆8級、台東蘭嶼8級、桃園新屋8級、台南7級、台南永康7級、台中7級、嘉義7級。依照《天然災害停止上班及上課作業辦法》,只要氣象預報的颱風暴風半徑於4小時內可能經過之地區,平均風力可達七級以上或陣風可達十級以上時即可發布停班停課,是否宣布放颱風假,仍視各地方政府決定。
夏日高溫體內水分易蒸發 心臟醫:血液像稀飯變稠粥、栓塞機率增
受到太平洋高壓籠罩影響,台北連日高溫破紀錄,24日台北高溫飆到39.7度,打破台北測站124年來高溫紀錄。醫師對此提醒,高溫對心血管有所危害,恐怕會增加猝死機率,高溫讓體內水分蒸發,血液變的濃稠,像稀飯變成稠粥,會增加栓塞的機率。全台各地近日頻頻出現極端高溫,台北測站24日也測得39.7度高溫,為全台測站歷史上的第3高溫;此外,受到焚風影響,25日台東大武氣象站也測出40.2度高溫,為該站1939年設站以來最高溫,同時打平全台人工氣象站史上最高溫紀錄。研究顯示當氣溫小於攝氏15度或高於32度時,猝死機率相對會提高。根據《三立新聞網》報導,血液腫瘤科醫師戴承正表示「溫度提高其實就像是煎蛋一樣,我們身體就是一個蛋白質,所以溫度太高的時候,其實蛋白質被煮熟的機會就會變大,身體的功能都會受影響。對於高溫所造成血液黏稠的最大問題就是心臟功能會受影響,以及腎臟接下來也會受影響。」心臟科醫師也說,身體大量流汗,血液中缺乏水分,恐怕造成末端血液量供應不足,人體水分大量蒸發,血液變濃稠,醫師形容就像稀飯變稠粥,血管更易阻塞。由於台北地區盆地地形不易散熱,加上都市熱島效應,導致氣溫不斷飆升,醫師提醒,除了要適時補充水分,也盡量別在上午10時到下午3時的高溫區間待在戶外。
台北午後飆39.7度!「124年新高」設站以來最高溫 刷新多項紀錄
今(24日)受太平洋高壓影響,天氣穩定晴到多雲,由於西南風稍增強,將華南一帶暖空氣往台灣吹送,尤其大台北盆地,體感溫度十分炎熱。而台北測站於今下午打破過去紀錄,測得39.7度高溫,為1896年設站以來的最高溫。中央氣象局指出,大台北盆地因盆地地形加上熱島效應以及花東縱谷因縱谷地形不易散熱,有機會出現38度高溫,體感溫度受十分炎熱,應注意熱傷害,其他像是各地近山區平地與河谷亦有機會出現36度以上高溫。(圖/中央氣象局)今日截至15:22前5高溫39.7度 台北(台北市中正區公園路64號)38.6度 富源(花蓮縣光復鄉大豐村9鄰265號)37.9度 中和(新北市中和區錦和路350號) 37.9度 大武(台東縣大武鄉大武街115號) 37.8度 峨眉(新竹縣峨眉鄉峨眉村峨眉街54號)粉絲專頁《中央氣象局報天氣》稍早在臉書指出,台北測站(位中正區)於今(24日)下午2時19分測得39.7度高溫,為該站1896年設站以來的最高溫。而台北站的此溫度為全台測站歷史上的第三高溫,第一名是2004年5月9日台東測站40.2度,第二名為2004年7月1日台中測站39.9度。除此之外,今台北市出現36.1度高溫,為本月連續17天氣溫飆破36度,正式打破紀錄,同時也創下北市7月最高溫紀錄。由於7月不斷出現高溫,氣象局分析,7月的平均溫度可能也會打破紀錄。騎士熱到躲陰影處。(示意圖/報系資料照)受到太平洋高壓及西南風沉降影響,各地天氣晴朗炎熱,東南部易有局部焚風發生。氣象局今(24日)針對16縣市發布高溫資訊,花蓮縣縱谷,台東縣、台北市、新北市為橙色燈號,有38度極端高溫出現的機率。嘉義市地區,南投縣、雲林縣、高雄市、屏東縣、宜蘭縣近山區或河谷為橙色燈號,有連續出現36度高溫的機率,請加強注意。基隆市、金門縣地區,桃園市、新竹縣、苗栗縣、台中市、彰化縣、台南市近山區或河谷為黃色燈號,請注意。氣象局提醒,避免非必要的戶外活動、勞動及運動,注意防曬、多補充水份、慎防熱傷害。室內保持通風及涼爽,建議採取人體或環境降溫的方法,如搧風或利用冰袋降溫等。關懷老人、小孩、慢性病人、肥胖、服用藥物者、弱勢族群、戶外工作或運動者,遠離高溫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