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化產業
」 台塑 石化 台塑四寶 高雄 油價![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14/392914/sm-d4a1393cbadfcc317db059c2ec1897c5.jpg)
富豪新列傳/金龍年狂飆股民大笑 AI造富科技大老身價三級跳「這6對兄弟檔」入榜
2024年金龍起飛,最亮眼的就屬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掀起的AI狂熱,美股大漲逾2成,台股更在第一排挖金礦,1月22日封關收在23525點,龍年大漲5429點,漲幅約30%,市值高達75.7兆元刷新紀錄,搭上AI浪潮的台灣科技富豪身價全都水漲船高。依《富比士》封關日的即時排行,台灣前50名富豪中科技業者有17名,其中廣達(2382)董事長林百里穩居首富寶座,身家從前一年封關日(2024年2月5日)的112億美元漲到120億美元。「鞋王」華利實業總裁張聰淵因股價從年初的人民幣53元上升到80元左右,身價從86億美元衝上109億美元,穩居亞軍。全球電子代工龍頭鴻海(2317)創辦人郭台銘,因鴻海是唯一能提供AI伺服器全供應鏈的廠商,業績和股票節節高升,身價也從71億美元暴增到107億美元,直追鞋王。台股封關前最後一個周末,1月18日,黃仁勳在台菜餐廳舉行的「AI兆元宴」,出席的「Team Taiwan」35位企業夥伴去年多迎來營收新高,大老闆們身價也翻漲,除了首富林百里,廣達副董梁次震以17億美元排第33名;日月光(3711)創辦人張洪本從14億美元成長到16億美元;跟輝達合作AI迷你超級電腦的聯發科(2454)蔡明介從28億美元、成長到43億美元。而黃仁勳來台必拜訪的台積電(2330)創辦人張忠謀,個人身價從28億美元成長到45億美元,台積電市值一度破30兆元,擔任台股領頭羊,龍年上演「拉積盤」。。電阻大老、國巨(2327)董事長陳泰銘也一改低調,特別公開大呼「我們在AI所有應用領域不會缺席!」以免大家忘了他們家,儘管股價表現平平,這位老牌富豪身價仍從56億美元成長到61億美元。另一位科技富豪、工業電腦龍頭研華(2356)董事長劉克振,身價由16億美元小漲到17億美元,原本也走低調路線的他,去年底宣布要以Edge Computing和Edge AI為核心,並獨家請來黃仁勳在研華家庭日活動上開球,搶盡風頭。金融服務業在龍年可說是大豐收,隨著美國FED啟動降息循環、台股價量齊揚,金融業營收獲利創新高,加上穩定配息、股利政策等,金控股股價順勢而上,大老闆們身價也翻出新局面,50大富豪榜上6對兄弟檔中,有4對來自金控家族。像是富邦金(2881)去年獲利首度破1500億大關,每股稅後盈餘EPS為10.80元,領先同業,股價也從去年初63元漲到封關日的92.8元,讓蔡明忠、蔡明興個人身價漲到71億美元,較前一年添富23億美元。出身自「鹿港辜家」的辜家三兄弟,更首度齊聚富豪榜,打破中租企業總裁辜仲立的獨撐局面。中租-KY(5871)去年因中國市場放緩,獲利年減10%,辜仲立個人身價略增3億美元、達42億美元。辜仲立大哥、中信金(2891)大股東辜仲諒、二哥凱基金(2883)大股東辜仲瑩,去年因金控事業營收獲利大好而股價飛揚,身價各躍升為20億美元與16億美元,同時進入50大富豪榜。富豪榜上另兩對兄弟檔,除了常客頂新集團魏家,另一是長榮集團張家。隨海運看俏、航空受惠觀光旺,創辦人張榮發遺囑官司定讞等,大哥長榮海運大股東張國華、二哥張國明與四弟星宇航空(2646)董座張國煒今年首度同時進入台灣50大富豪榜。相較之下,石化產業因大陸持續開出產能,產能過剩仍深陷谷底,台塑四寶股價腰斬,台塑王家從富豪榜上消失,長春集團創辦人林書鴻身價也從67億美元大幅縮減為35億美元,守住第14名,長春其他創辦家族成員都掉出榜外。至於房地產業及食品通路等富豪們資產增減不一。扮演經濟火車頭的房地產業,去年下半年歷經央行限貸令、第七波信用管制,房市稍有熄火,但寶佳機構創辦人林陳海及遠雄(5522)集團創辦人趙藤雄,兩人資產小增3到5億元,分別以34億美元及27億美元,拿下台灣富豪榜的15名和17名。有「豪宅王」與「超市王」封號的林敏雄,旗下事業包括元利建設、全聯實業、大潤發等,去年資產縮水5億元,以25億美元從14名掉至19名。擁有龐大土地資產的聯邦企業集團創辦人林榮三遺孀林張素娥,原20億美元財產縮水逾三成為13億美元,排名從20名掉到43名。餐飲與內需市場去年表現不差,但不及電子與金融的強強滾,食品通路由旺旺集團總裁蔡衍明領軍,身價從55億美元增長到60億美元,名次則從第6下滑到第7名,潤泰集團的尹衍樑財富從41億美元增為44億美元,但排名由第9名下滑到第11名,第43名為統一集團美麗事業董事長高秀玲,第47名則是「燕麥王」佳格食品董事長曹德風,波動不大。展望2025年,AI熱潮持續增溫,但美國總統川普上任後,多變的經貿新政和美元匯率及利率政策,加上地緣政治衝突、氣候變遷等問題,讓全球經濟情勢波動變大,不確定性成常態,但看台灣富豪們如何在蛇年中運籌帷幄,再顯身手。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6/390806/sm-4495b0bf00dfaf52b08a13cf06c2acd0.jpg)
中油2024累虧691億元 董座:盼政府補貼止血
中油董事長方振仁17日表示,為配合政府穩定物價政策,吸收民生、產業油氣價格,中油2024年營收1.1兆元,稅前虧355億元,累積虧損691億元,負債比近93%,財務狀況堪憂。若2025年油氣價格仍未能合理反映,希望政府給予補貼或增資。方振仁表示,目前中油針對投資項目進行檢討整理,擬將部分計畫緩辦因應,減少舉債空間,更重要關鍵是盼國內油氣價格要有合理調整,並希望政府給予補貼或辦理增資。關於油氣價格走勢,方振仁表示,以哈雖簽署停火協定,但俄烏戰爭持續,美國總統川普上任後對關稅、貿易障礙等不確定因素需持續觀察。不過,川普上任後對石化產業持鼓勵態度,預期供應端會增加,或對油氣價格有緩解。目前年度營運預算預估原油均價75.5美元,比2024年80.5美元趨緩。方振仁強調,天然氣在能源轉型中占很重要角色。天然氣第三接收站3月底測試運轉,以目前進度看來,有信心達成任務,對北部天然氣供應更穩固,預計第一年運作供應增氣50萬噸,三年內逐步拉升至年產300萬噸規模。中油配合政府穩定物價政策,吸收民生、產業油氣價格,虧損持續惡化,2024年因配合天然氣、汽、柴油及液化石油氣政策性吸收金額高達736億元,其中桶裝瓦斯1年約吸收100億元。為此,中油內部研議提出3年3500億元增資計畫;另持續爭取油氣價格合理調整,包含亞鄰最低價、平穩機制予以鬆綁。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27/389027/sm-da8b5f87e09ffa96913f315b40d22f2b.jpg)
台塑史上首度虧損!四寶2024年合併營收1.47兆獲利縮水8成
第一次虧損!台塑四寶10日公布2024年12月成績與全年營收,受中國大陸石化產能過剩的傾銷影響,台塑(1301)2024年出現史上首度的稅後虧損12.73億元,年衰退117%,每股純損0.2元,拉低台塑四寶全年合併營收為1.47兆元,年減2.1%,但獲利僅剩83.73億元,比起2023年獲利440.07億元,縮水高達8成;平均稅前每股EPS為0.29元,導致年終獎金為保底的三個月。台塑表示,2025年業績可望好轉。台塑四寶在2024年被稱為最悲情的集團股,全年總跌幅超過55%,創下22年新低。10日大盤終場小跌,台塑四寶股價也跟著大盤由紅翻黑,台塑跌0.55元、在31.45元,南亞(1303)跌0.3元、收在28.3元,台化(1326)跌0.05元、收在25.3元,台塑化(6505)跌0.65元、收在32.9元。台塑2024年營收2000.4億元,年增0.5%,稅後虧損12.73億元,年減117.3%,EPS為負0.2元。南亞年營收2596.15億元,年減0.1%,稅後純益33.21億元,年減47.4%,EPS為0.42元。台化年營收3486.08億元,年增4.8%,稅後純益3.79億元,EPS為0.06元。台塑化年營收6638.23億元,年減6.8%,稅後純益59.44億元,EPS為0.62元。台塑表示,雖然去年第四季開工率提高、產銷量增加,但原料乙、丙烯成本維持高價,且同業新增 產能陸續投產,市場供過於求,拖累行情,本業持續虧損。但展望2025年,中國大陸將持續推出降準降息、提振房地產景氣等刺激措施,加上歐美降息,川普能源政策有利全球石化產業發展,若俄烏戰爭結束有重建需求,預計2025年石化景氣可望自2024年谷底反彈回升。 南亞表示,2024年各產品消費需求回溫,加上AI發展帶動供應鏈成長,大部分產品營運都比2023年好轉,但產能擴張、美中糾紛、地緣衝突、大陸房產問題等不利因素限制復甦力道,加上認列轉投資收益減少,才讓稅後盈餘大幅減少。台化表示,2024年營業額增加159.9億元,成長4.8%,其中量差增加70.1億元,售價差增加89.8億元。但同業產能大量開出、供過於求格局不變,將持續調整產銷策略,汰弱留強、開發高值化規格產品、拓展中國以外市場,營業利益已較前一年有所改善。台化表示,大陸的紅海很難切入,只有做更精、做更廣。2024年結束嫘縈及台灣紡織兩個業務,這是60年前台化成立時的產品,敵不過紅海競爭,主要是設備規模小且老舊,雖然遺憾,但有助於公司今後的營運。台塑化表示,2025年中國仍有7套輕油裂解廠新產能投產,約765萬噸乙烯,石化產業仍受到產能過剩的衝擊,將視下游需求調節產能及彈性調整入料以維持成本,但市場過多的產能仍待時間去化,毛利難以走強。預計今年第一季產能利用率,平均煉油廠日煉量480萬桶,輕油裂解廠因下游需求不佳,平均產能利用率預計為57%。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84/386784/sm-5a0aad4358c1e8ea105502012f5afa0a.jpg)
不再似寶2/川普2.0石化殺戮戰會更慘 專家:台塑四寶恐等2030年才回神
2024年1月,台塑(1301)股價79.2元,6月開股東會時,跌到60.2元,81歲的前董事長林健男哽咽喊話,「希望各位股東能繼續支持台塑,我們一起努力,共同度過難關。」而2024年最後一天,台塑只剩下35.5元,南亞(1303)更不給面子,跌破30元大關,收在29.9元。股價反映業績,台塑四寶2023年總計獲利達439.47億元,較2022年衰退51.24%,2024年最終數據還沒出來,但1到11月總營收1.35兆元,年減2.3%,第三季財報更驚見稅後虧損80.4億元。「2025年也不會太好,還是要看中國大陸的內需,如果2026年的下半年有機會上來,說不定能讓產業有些轉機」,棣邁產業顧問總經理何耀仁向CTWANT記者強調,「是2026年喔,如果要比較穩,搞不好要等到28、29、甚至到2030年才會好。」過去石化業景氣約7年一個循環,但目前已發生結構性改變。「最大的問題,就是他們還把自己當作是循環性產業,認為只要能撐過去,下一個cycle來就可以活起來,但其實現在整個產業大反轉!」何耀仁2024年5月參加在韓國舉行的「2024亞洲石油化學工業會議(APIC)」時,發現業界共識是「中國大陸的產能過剩問題,時間會拖得很久」。事實上,因低碳經濟當道,世界上老牌的石油公司都陸續在關廠轉型,業內人士跟CTWANT記者表示,像是世界第二大石油公司荷蘭皇家殼牌,近幾年已關閉世界各地多家煉油廠,因全球經濟放緩,加上新廠投產競爭,殼牌在今年第三季煉油利潤率下降近30%,從上一季的每桶7.7美元降至5.5美元,化學品業務甚至出現虧損。美國新總統川普預計會大力發展頁岩油氣。(圖/翻攝自維基百科)而美國新總統川普將在1月20日上任,由於他選前就喊出「鑽油吧,寶貝!」(Drill, baby!Drill!)口號,是否會帶動新一波的黑金商機?「對亞洲市場來說反而更辛苦!」,何耀仁表示,美國德州有很多頁岩氣,川普支持開採,因為它成本更低、量又更大,原本歐美就是用天然氣當原料生產乙烯和丙烯,一噸成本大約是400美元,但亞洲這邊是用每噸900美元的石油腦去煉,每噸賣520美元,成本結構完全不一樣。而中國近期開出大量新產能,設備貴會有折舊成本,為讓銀行覺得有還款能力、保持現金流,而維持開工率,導致這些新廠難以減產的惡性循環。何耀仁表示,還好台灣與日韓星這些地方的老廠折舊差不多結束了,若需求不好,能隨時停工。何耀仁表示,目前外界期待川普上任後的新機會,還是俄烏戰爭結束,畢竟俄羅斯為了打仗要賺錢,產油量一直保持在900多萬桶,若戰爭結束,有機會壓下俄羅斯產量,跟OPEC國家協調,每桶油價可能比現在高個5到10美元。中美兩國的產能是外患,台塑自己也有內憂,一資深台塑員工向CTWANT記者透露,過去台塑成功模式是「化繁為簡」降低成本,但近來化簡為繁、官比兵多,前幾年太好賺所以無所謂,但現在利潤變差,問題全湧上檯面,高層誰也不服誰,管理成本居高不下,反而在cost down製造現場的保養成本,很多管線都已老舊,但等退休的人不想改,新人一進來看到也不敢接,好不容易培育了AI人才卻留不住。棣邁產業顧問總經理何耀仁。(圖/CTWANT資料照)接下來還有碳費問題,先前從事科技業的投資達人「股魚」算出,若碳費每公噸300元,不考慮優惠費率的話,光是台塑石化(6505)一家公司的碳費預估要付73.2億元,但近四季淨利才61.3億元,賺不夠付。「無法逃避,只能全力跳脫紅海!」台化(1326)董事長洪福源表示,大陸石化新增規模是天文數字,會持續推動「做精、做廣」,暫停不賺錢的產品、發展高值化產品,並且把產品賣到更多地方。南亞董事長吳嘉昭表示,集團2024年成立新的「企業轉型專案組」,讓集團各公司一起尋找有前瞻性的產業,包括產品、事業、低碳、能源與數位轉型;像是南亞朝電子用化學品發展,把過去老的PU廠拆掉、改成無菌醫材產線,價值翻倍。台塑董事長郭文筆表示,石化產業明年可能會看到曙光,因為中國有許多提升經濟措施,業界也傳出政府打算出手整併,還有歐美通膨降溫、俄烏戰爭告一段落等利多,狀況有機會改善。台塑化董事長曹明也提到,其實集團在美國路易斯安那州也有頁岩氣的投資項目。不過外界對此還是相當悲觀,證券分析師「股添樂股市新觀點」也提到,四寶現在價格非常便宜,往下空間有限,但沒人投資是為了買到便宜價,是為了賺錢,目前四寶正歷經轉型陣痛期,搞不好要拖上3、5年,今年四寶獲利明顯縮水,可見未來配息肯定跟著縮水,甚至不配息,「試問,你能等這麼久嗎?」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50/365950/sm-97a68b90fbcfc0aa621de9cc81d2539b.jpg)
大陸力推刺激經濟「政策大禮包」 台塑四寶及這類股迎轉機
中國人民銀行周二(24日)宣布一系列刺激經濟措施,國家主席習近平更表態「要努力提振資本市場」。包括下調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降低房貸利率,試圖提振房地產、內需市場,被看好可以帶動石化、能源業。而旺季即將到來,台灣塑化類股也被看好,將迎來轉機。中國央行27日宣布,包括下調7天期逆回購利率至1.50%,並調整房貸政策,還降準0.5個百分點,釋放約1兆元人民幣流動性,都被看好有望刺激消費投資,提振塑化品需求,房貸政策調整可能帶動房市回暖,間接刺激建材及石化產業成長,整體經濟活動增加,製造業對原物料需求也可能上升。台灣塑化類股有望受此刺激提升,台塑四寶(台塑、南亞、台塑化、台化)長期以來都與中國市場有緊密的貿易往來,雖然近年來台塑化已將其基礎油產品外銷至中國的比重從約50%降至32%,但在不少廠區建置於當地,中國仍是其重要市場。此外,台達化(1309)生產ABS產品在中國的銷售占比約16%,隨著中國經濟復甦,可能會看到需求的回升,進而提升營收;華夏(1305)和台聚(1304)雖然已經降低對中國市場的依賴,但仍可能從中國景氣復甦中受益。此外,印度雨季即將結束,營建工程逐步恢復,PVC建材及AE塗料的需求也增溫。印度作為目前亞洲石化原料需求增長最快的市場,包括台塑、華夏、及台達化都積極耕耘,助益營運能量。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0/364600/sm-3ab1332bbff7ac44a92c7d07a91bf384.jpg)
抄底撿四寶2/中國天量傾銷打壞亞洲石化市場 台塑轉身不易幕後大金主也愛莫能助
「中國以外的亞洲石化業者已無法再競爭,石化業在韓國正成為夕陽產業!」這句驚人之語出自首爾興國證券公司分析師張賢久(Chang Hyunkoo),據彭博報導,中國快速擴張的石化產業讓韓國這個亞洲第二大塑膠原料出口國製造商日子越來越難過,包括樂金化學(LG Chem)和樂天化學(Lotte Chemical)營運都受到衝擊。不趕快轉型、就只能關廠或出售。過去就算是2008年最慘的金融海嘯,面臨國際油價的驚天崩壞,台塑集團仍能挺過,就是因為他在許多領域占有市場龍頭地位,當年像是塑膠粉,就是世界最大生產廠之一,旗下包括氯乙烯(VCM)、液碱(Caustic Soda)、丙烯(Propylene)、環氧氯丙烷(ECH)、正丁醇(NBA)、碳纖(Carbon fiber)、 丙烯腈(AN)等產能,也都位居全球前五大。樂金化學是韓國最大石化產品製造商,但今年關閉一家苯乙烯工廠,轉投資太陽能和電池業務。(圖/翻攝自LG CHEM臉書)因為旗下產品多元且分散,受單一品項市場波動衝擊較低,確保台塑度過塑化產業的週期性問題,但「現在整個產業大反轉!」棣邁產業顧問公司總經理何耀仁跟CTWANT記者說,以石化業來說,大約7年會有一個循環,谷底之後就會往上走,「但現在不得了,不再是週期性的改變,而是結構性的改變,全世界目前的產能利用率掉到80%,但石化界的損益臨界點就是85%,而乙烯這種大宗產品更是在80%左右,只要低於這個數字,就會賠錢!」「前台塑員工路過,目前老人太多、轉型困難,除非大刀闊斧轉型成功,否則別進去買。」在各大新聞與股市討論區,都可看到類似的評論,「股添樂 股市新觀點」的分析師陳相州也提到,雖然台塑四寶在5月宣布增資100億元予台塑新智能公司,看來要大幅做電池產業,但這行業很困難,競爭對手也還是中國大陸。台塑資深員工也跟CTWANT記者提到,「這個集團真的太大,大到要改什麼都很慢」,就算是今年台塑董事長從林健男交棒給郭文筆,台塑化董事長陳寶郎換成曹明,看似新人新氣象,但所謂的集團,就不可能因為一個人而做出什麼改變。「台塑不會倒,但若沒辦法回應當前的世界變化與技術挑戰,就只能變成一家平庸的公司了。」「台塑一年營收幾千億,去年研發費用才28.07億,研發比重只有1.4%,」理財達人「存股總編」謝富旭在網路節目上表示,埃克森美孚Exxon Mobil有1500個博士在做研發,去年研發費用280億元,過去20年台灣發展最好的半導體產業,台塑集團卻沒有持續研發相關的特用化學品,讓市場機會都被日本人拿走,像是住友化學、信越化學等,「很可惜,就是創新不足。」現在要追上來,恐怕只能透過併購。台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設立的長庚醫院,後來成為集團股價護盤手。(圖/報系資料照)外在有國際產能過剩,內部則是創新不足、沒有強而有力的話題領導台塑集團的股價向上,業內人士也跟CTWANT記者透露,其實過去台塑四寶被稱為「牛皮股」也是因股價起伏不大,而穩定的主因,就是背後有個「護盤手」長庚醫療財團法人基金會、也就是長庚醫院,是台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在1976年所創,刻意設計為四寶的大股東,除了讓企業獲利供給醫院使用,也可讓股權不分散,長庚醫院過去占台塑9.4%的股票,占台塑化5.78%,南亞超過11%,都是該企業的第一大法人股東,台化更高達18.85%,絕對是台塑四寶的大金庫,每當股價有重大問題時,長庚就會出手調節。但2017年時,長庚醫院爆發改革危機,經營權上也出現內鬨,最後請辭台塑、台化、台塑化3家公司董事,並決定不再加碼台塑集團持股,2018年政府修正的《財團法人法》,也規定財團法人對單一公司持股比率不得逾該公司資本額5%,長庚都已遠遠超過上限,沒有增持空間,所以失去對當前股價的調控機制,所以導致目前「不能以過去的經驗看待台塑的股票了。」業內人士說。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1/364601/sm-23d82e882884d3b5c9b61b90d873c8ec.jpg)
抄底撿四寶3/台灣石化績優生長春走斜槓路線 擁抱AI開發LLM還研究機器人
整個亞洲石化業面臨中國大陸的天量傾銷,已造成結構性改變,無一家逃得過這場風暴,連台灣石化業老二、長年的績優生長春集團也不例外,不過這家老字號今年大力轉身擁抱AI,身為傳統到不行的基礎原物料產業,不但參與自建台灣繁體中文的大語言模型,還想跨界做機器人,就是由最愛親自巡工廠的96歲老董、長春集團創辦人林書鴻的帶頭猛進。中國大陸是全球最大的石化與塑化產品消費國,是亞洲各國進軍的目標市場,但中國在2016年將過去只有國營企業才能經營的石化產業釋放給民間,導致投資一股腦湧出,北從大連長興島、南到福建漳州古雷,一路上就有七大石化園區推動煉化一體,石化產能從2015年占全球12%,去年已翻倍增長至25%。產能開出的時間剛好遇到疫情後全球去庫存的景氣低迷時刻,大陸本身經濟也未恢復,導致這些新增產能無處可去,傾銷造成整個亞洲市場價格崩壞,「現在東北亞的國家,很多公司都在討論要怎麼把生產線直接結束掉。」產業人士跟CTWANT記者說,而台化董事長洪福源在6月股東會時感嘆「中國產能太荒唐,都是天文數字」的供給過剩,恐怕到明年都難以解決。中國大陸正在興建的煉油化工廠產量驚人。(圖/新華社)「中國石化業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擴張,台灣花30年才能推進100萬噸的產能,中國大陸在2、3年間就直接超車達到200 萬噸。」長期低調的長春集團之大連化工董事長林顯東也看到了石化業的隱憂;身為林書鴻的長子,且做為長春集團常務董事、長捷士科技公司董事長,同時擁有石化與電子兩種領域之管理經驗,他在這場中國低價傾銷風暴中,選擇的應對作法,就是善用AI預測與「斜槓」。長春集團與台大資工系、資管系,以及和碩、長庚醫院、欣興電子等業者,剛在7月共同宣布要開發臺灣繁中大型語言模型(LLM)計畫Project TAME,以70億參數的開源模型Llama-3 70B為基礎,使用5000億個Token和NVIDIA開發者計畫技術訓練而成,希望未來可用於原物料價格預測、企業戰情中心資訊分析和機器人大腦等3大領域。台大團隊與長春、和碩、長庚醫院、欣興電子等業者共同推出Project TAME。(圖/業者提供)就戰情中心來說,長春集團資訊中心將過去2年的內部銷售與財務資料,加上外部的關鍵經濟指標,發現LLM真的可給出人類分析師沒注意到的意見。而高齡96歲的長春集團總裁林書鴻也力挺集團數位轉型,直接買下一台輝達DGX H100放在集團運算中心進行AI訓練,更在2023年10月投入機器人研發,與台大團隊合作,計畫在一年內開發出通用型機器人,結合AI大語言模型,可以聽指令做家事、陪伴老人,更能進入危險的石化工廠出任務。像是台灣大學機械系教授郭重顯的研究團隊,最近推出台灣首創且自主研發的AI機器狗NTU DogBot,93公分長、40公斤重的工作型機器狗Dustin,就可應用於工業巡檢與物品遞送,搭載各式工業用途的感測器,包括音噪、視覺、溫度、氣體等,並結合Line Bot即時訊息回報,今年底希望能學會爬樓梯,2025年至2027年加上防水、防塵的戶外場域應用,可用於長春集團提出的化工廠智慧巡檢需求。左為寵物型機械狗Oliver、右為工作型機械狗Dustin。(圖/記者劉耿豪攝)長春石化資訊中心IDX協理黃至善表示,現在切入機器人產業時機點正好,因為全世界起跑點一樣,石化產業競爭激烈,機器人會是集團數位轉型的好方向,計畫明年6月前打造出機器人原型,聽懂主人指令跟操控手指等細部動作,接下來希望能順應不同地形、在虛擬環境做自主訓練,然後在集團工廠服役。「未來石化業若有危險場域都可以由機器人執行任務,即使機器人爆炸了,由於知識儲存在雲端,可以馬上複製。」黃至善得意地說。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54/353554/sm-d2de1275d74de69d6c0222a85f2d0867.jpg)
高雄氣爆10周年 陳其邁獻花致意:沒有忘記仍記取教訓
高雄市在2014年7月31日深夜發生氣爆,如今,高雄氣爆已滿10周年,在31日深夜,高雄市長陳其邁在臉書表示,十年前的今夜,是所有高雄人永遠記得的夜晚,十年後的今夜沒有忘記,仍記取教訓,也貼出獻上鮮花的照片,喊「我們是團結的高雄人,我們會和這座城市一起,堅強地走下去。」陳其邁說,「氣爆十年,我們沒有忘記、我們記取教訓。」如同每一年的這一夜,一束鮮花、一盞燭光、一點心意,與罹難者家屬及傷者共度。他回憶起十年前的今夜,是所有高雄人永遠記得的夜晚,一聲又一聲的巨響、一個又一個噴出的水溝蓋、一台又一台緊急停駛的車輛,是這座城市的居民,無論經過多久的歲月,都會不時在腦海中驚現的場景。「十年後的今夜,我們沒有忘記,我們記取教訓。」陳其邁指出,市府成立「管線安全辦公室(OPS)」,365天、24小時執勤、監控管線運作狀況,建立跨局處與企業單位即時通報系統。一旦有可疑狀況,立即停止運作,並出動消防、環保等專業單位至現場掌握情形;也結合AI科技,推動「智慧石化」管理機制,建立「3D管線路徑數據圖資系統」強化偵測、應變與決策的效率。每年針對業者辦理管線維運查核、教育訓練及災害防救演練等工作,保障作業同仁跟市民的安全。陳其邁強調,最重要的,市府也逐步推動石化產業與石化管線的遷移及減少,預計可減少工業管線長度111公里,管線行經之里減少82個;而由氣爆受害者及家屬、律師、會計師、市府代表共同組成的委員會仍在運作中,受災民眾的權益,市府也會持續照顧。陳其邁表示,感謝24小時運作的市府管線安全辦公室基層同仁、全體警消、醫護夥伴,每一位為城市安全與健康,堅守崗位的夥伴。縱遇挫折與傷痕,耐心照看、堅定爬起,是屬於高雄的精神。「我們是團結的高雄人,我們會和這座城市一起,堅強地走下去。」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2/348602/sm-107dfbf853ff8ae5704490486ad3cbc2.jpg)
四寶腰斬1/台股飆高台塑集團股價卻逆勢創低 「五大隱憂」拚轉型
台北股市在美股與科技股帶動下,大盤指數6月連創新高,總市值突破70兆台幣,一片歡欣鼓舞中,昔日資優生「台塑四寶」卻逆勢重挫,股價跌破10年線,今年以來市值已憑空蒸發近4千億元,小股民急問:四寶怎麼了?自端午節以來,台股共有24檔市值破千億元,中小型股也有172檔個股改寫歷史新高,但今年以來的台塑(1301)、南亞(1303)、台化(1326)都維持在50元左右低點,台塑化(6505)則約65元,導致台塑集團股市值大幅度衰退,台塑化市值約減少1409億、南亞約減少1253億、台塑約減少1158億、台化約減少597億。股價反映著去年以來的業績,台塑四寶2023年總計獲利達439.47億元,較2022年衰退51.24%。面對股價腰斬及業績大衰退,讓台塑四寶董事長在6月的股東會上,頻頻向股東致歉,不斷提及要轉型升級。81歲的台塑董事長林健男在交棒前,6月20日主持的最後一場股東會上哽咽地說,「希望各位股東能繼續支持台塑,我們一起努力,共同度過難關。」究竟是什麼原因逼哭了台灣第一大民營集團的董座?各界眾說紛紜,但從6月18日台化董事長洪福源在股東會的一席話可作為總結:「中國大陸新增石化產品產能情況『太瘋狂!』」,像是PTA(純對苯二甲酸)、POLY(聚酯纖維)為例,年產能高達8000萬噸,「這是天文數字」,這麼多產能要銷出去,就會削價求售,今、明年甚至後年都還是會面臨經濟問題,但是「我們沒有什麼好逃的,只有勇敢面對」,做出差異化。中國石油遼陽石化廠區規模驚人。(圖/新華社)一位業內人士向CTWANT記者解釋,中國大陸2016年允許民間企業做煉化一體廠,美國顧問公司樂得販售大量設備給中國,在不斷鼓吹下,導致一股腦投資過剩、產能集中開出,「目前乙烯、PX、PTA、CPL、MEG、SM、ABS等全都供給過剩,加上中國大陸房地產市況低迷,內需疲軟,影響相關石化、塑料及化纖需求,所以向外傾銷。」這對台塑四寶來說,無異是「非戰之罪」,整個東北亞國家廠商也都面臨相同困境,業內人士透露,包括供需失衡、中國大陸經濟復甦乏力、關稅、碳費、加上國際石油價格波動等五大隱憂縈繞不去。資深石化分析師何耀仁也向CTWANT記者表示,「現在這個時代,傳統產業也要把自己做成科技業,不然很難生存。」何耀仁分析,整個亞洲的石化業者,除了要面對產能過剩問題,接下來還有減碳大挑戰,以美國埃克森美孚公司為例,在過去石化產業大好時,就把錢拿去做併購,去年7月買了專做二氧化碳的運輸管線營運商Denbury,以及德州的頁岩氣公司,就是要降低石油依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甚至以此做產品賺錢。南亞董事長吳嘉昭表示,將逐漸由工業級轉而生產半導體級與特殊化學品。(圖/報系資料照、翻攝自南亞官網)而台塑四寶中,外界認為能轉型最快的就是生產電子材料的南亞。南亞董事長吳嘉昭在6月19日股東會上提到,電子業正迎來幾個新的發展機會,南亞對其成長充滿信心,包括:1.5G到6G等通信技術的升級、電動車和自動駕駛的快速發展、AI相關領域的廣泛應用、以及半導體先進封裝材料的需求。因為這些都需要更高端的材料支援,吳嘉昭表示,所以會持續導入新技術、開發新事業,逐漸由工業級轉移生產半導體級與特殊化學品,電子材料也會朝6G、低軌衛星等先進材料發展,深耕一系列超低損耗材料,並拓展全聚酯可回收用途發展,以及纖維產品應用領域。台塑石化董事長陳寶郎今年起轉作最高顧問,由總經理曹明接董事長。(圖/報系資料照)石化產業轉型除了需要財力,也需要人才,不少小股民憂心台塑集團領導層多面臨退休,因此今年起台塑和台塑化展開專業經理人交棒,例如台塑石化董事長陳寶郎轉作最高顧問、由總經理曹明接董事長,台塑林健男也交棒給原總經理郭文筆,「這波提拔優秀年輕幹部加入經營團隊,已讓員工平均年齡降為43歲。」林健男說。1954年就成立的台塑集團,走過無數次的景氣循環,經歷過高山低谷,這次遇上中國大陸的天文數字量產及傾銷,可說是史無前例,能否順利轉型翻身,走出營運谷底,千萬股民引頸期待著。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49/344449/sm-b8ef21f94662a160b50112d9ebe82540.jpg)
「石化業陷入前所未有低迷」 台塑董座:布局半導體產業鏈+與輝達合作AI
台塑四寶股東會最後一棒的台塑(1301)在20日舉行,董事長林健男將交棒給總經理郭文筆、改任台塑公司最高顧問;因去年全球需求萎縮、加上中國大陸的擴產導致嚴重的供過於求與低價競爭,「石化業景氣陷入前所未有的低迷」,林健男向股東們表示歉意,更忍不住哽咽;不過台塑將攜手輝達(NVIDIA)共同研發,做生成式AI在石化產業的應用,讓工廠順利運轉並維持高稼動率,期望共渡難關。台塑2023年合併營業額僅1991億元,比前一年衰退21%,合併稅前利益額69億元,比前一年衰退84%,稅前每股盈餘1.1元。林健男表示,去年表現不好,而今年第1季因大陸房地產市況低迷,加上美歐維持高利率影響,石化行情未見好轉,產品利差縮小,台塑合併稅前利益3億元,比去年同期衰退85%;但第2季進入石化產品需求旺季,且大陸持續有刺激內需政策,將帶動產品需求,可望比第1季成長,也不看淡下半年的營運展望,相信在持續努力下,今年的業績會比去年好。林健男表示,台塑有多項產品具有世界第一的品質與技術,接下來會加速分散市場,並與台塑美國公司聯合行銷;像是PVC銷售大陸占比已自2021年23%,降至10%以下,而印度市場由2021年的25%提升至34%。創新研發及公司轉型方面,近年來在總裁王文淵的領導下,AI及量子計算已完成241案,下半年將持續進行187案,預估每年效益11.7億元,像是運用量子計算開發VCM製程用抑制劑,大幅縮短約90%的研發時間。也與客戶策略結盟共同開發,朝科技與醫療產業轉型發展,已申請近百件專利;自產的氫氣能發展清潔能源及應用,也參與半導體產業鏈的布局,像是台塑勝高公司12吋新廠即將投產,台塑德山公司目前電子級IPA品質為世界第一,已廣泛用在半導體的先進製程,台塑大金公司已完成電子級氫氟酸大發廠擴建,為半導體先進製程的主要供應商,並擁有半導體製程用的化學品原料,已評估發展半導體級的化學品與氣體。台塑化(6505) 在14日的股東會後完成董事改選,推選總經理曹明任新董事長,原董事長陳寶郎轉任最高顧問;台塑這次也交棒給年輕一輩,林健男表示,因應外在環境快速變化,陸續提拔優秀年輕幹部加入經營團隊,目前員工平均年齡已降為43歲。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48/343248/sm-fb0ab2a0dc9c49ccac43e10c46900d4e.jpg)
台塑化前五月獲利不到百億下半年有望轉好 陳寶郎談「AI兩大目標」
台塑四寶股東會起跑,台塑化(6505)在14日首先登場,由董事長陳寶郎親自主持,他表示,去年情況真的非常糟糕,今年的經濟前景也沒有太多有利因素,不過在集團長年累積的產銷調度經驗,靈活應對市場變化,今年前五月獲利不到百億元、低於目標,但預計下半年會比較好。台塑化14日盤中股價小跌0.4%,約在65.6元左右。陳寶郎表示,去年整體經營環境可說是變化很大,但台塑化仍逆勢成長,2023年稅前利益為247億,比2022年增加了46%。去年煉油部門平均日煉量是44.2萬桶,年成長3.2%,銷量的部分,內銷油品成長4.6%,但受到通膨、升息、全球經濟疲弱、中國經濟復甦不如預期,油品跟原油價差大幅縮小,使煉油部門獲利年減69%。針對ECFA(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近期連被開鍘,他表示「對我們影響不大」,因為銷中國大陸免稅一年在1000萬美元左右,現只剩潤滑油基礎油,銷往中國大陸產品3年前占比約58%,但現在只剩32%,將來銷售市場會持續轉移,其他石化產品則沒有銷大陸,影響不大。至於碳費問題,陳寶郎表示,台塑化會符合政府規定,在逐漸趨嚴的環保規範下,石化產業發展勢必要調整,台塑化將在兼顧既有事業之際,朝產品升級與轉型計畫前進,以綠色工廠、綠色能源及綠色創新三大主軸為基礎,加速投入數位轉型、AI 應用、潔淨能源及去碳技術等領域的開發。陳寶郎也提到,台塑化很早就推動AI,由總裁王文淵親自領導AI工作,相關應用在台塑化進行很順利,面對AI浪潮,利用數位科技,設定「數位」與「永續」兩大目標,帶動整體產業導入低碳、綠色的經營理念。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48/332448/sm-8f2e2d79992eec51d001dc31c4d9d857.jpg)
中油林園廠事件不斷 林岱樺要求加速四輕更新再造
中油高雄林園廠事件狀況不斷,從3月起至今陸續已有五起事件發生;立委林岱樺24日質詢經濟部長王美花時指出,她早在2月27日總質詢時,已請行政院應加快速度並於加速核定四輕再造,但至今仍無下文,即便是今年可以完成新四輕的核定及預算審查,仍需至2030年才能完成新四輕建設、試俥及量產,要求提高行政效率,以免當地居民安全繼續受威脅。林岱樺指出,基於國內下游石化產業主要仰賴中油供應原料,現有「新三輕」、「舊四輕」是必須要繼續運作生產以滿足相關產業需求,其生產效能低下暫且先不論述,公安及環安等相關問題不斷,對於在地居民安危及中油員工的安全都應該受到重視。林岱樺說,中油林園廠陸續發生多起洩漏、失火及惡臭排放等問題,究竟是SOP標準作業程序規範出了問題?或是新三輕設備老化嚴重所造成?她多次在質詢中提出,中油應盡速導入5G、AIoT等智慧化管理機制,以落實智慧管理,數位轉型以達到安全節能。林岱樺舉例說,1988年中油林園廠油管破裂所漏出來的油,沿著林園大排流到出水口處,土地汙染嚴重且水質受到破壞,導致漁民無法繼續從事養殖漁業,更也無法從農,已嚴重侵害民眾的生命財產與工作權。林岱樺表示,就以目前現況來說,高雄市林園區中汕段17號等約11公頃土地,因早期林園工業區沿著高屏溪規劃開發,再加上林園大排開挖,導致在高屏溪出水口處還留有一塊農業用地,而這塊農地三面臨海,又礙於農地須農用,造成地主在使用上遭遇極大的困難。林岱樺認為,土地及水源已遭受嚴重汙染,又無法從事農業使用,政府應該協助地主活化土地資產應用或是納入工業區中,不要讓土地任其荒廢,白白浪費土地資源,同時更不能讓民眾的生命財產受到侵害。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22/331522/sm-8cd6aff1f0f1a5a06c811c8b5c35d44d.jpg)
大陸明起課台灣PC產品「反傾銷稅」 經濟部:協助業者開拓印非市場
中國認定台灣聚碳酸酯(PC)存在傾銷,宣佈明(20)日起對台灣進口聚碳酸酯產品課徵反傾銷稅,衝擊我石化產業。經濟部貿易署指出,過程中補助費用協助業者應訴,有把稅率從17%降至9%~12%。面對石化產能過剩的紅海市場,也會整合石化、機械、紡織等產業,組團前往印度、東協、非洲開拓新興藍海。聚碳酸酯主要用於電子電器、板材/薄膜、汽車、光學、包裝、醫療器械、安全防護等領域。大陸課反傾銷稅後,台化、台灣出光進口當地要被課徵9%,奇美、奇菱科技12.2% ,其餘公司更重 22.4%。面對大陸確定開徵反傾銷稅,經濟部貿易署表示,2022年12月上旬中方展開調查時,就鼓勵我業者積極應訴,也補助聘雇律師費用,最終也爭取到終判裁定較低稅率,從約17%降至9%到12.2%。為因應中國石化產能過剩情形,經濟部表示,將持續協助業者分散市場,透過異業結盟,產業鏈結新興市場,協助受影響企業拓展商機,開拓藍海市場。例如整合石化、機械、紡織等產業,組團前往印度、東協、非洲等新興市場。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61/320461/sm-17459cda70a887adf8943e2124da47d5.jpg)
籲加速建林園新四輕 林岱樺:520前送高雄市民大禮
立法委員林岱樺27日質詢行政院長陳建仁日表示,中油高雄林園石化廠的舊四輕營運迄今超過40年,乙烯量產已經無法充分供應,中油擬斥資新台幣823億元蓋新四輕,但卻因為行政流程延宕,導致預算增加,高雄地區民眾期待落空,更無法滿足產業需求三輸,呼籲行政院應於今年5月20日新政府上路前核定,送給高雄市民淨零轉型的大禮。陳建仁回應表示,會來加速評估核定;經濟部長王美花則說,此計畫對台灣石化產業非常重要,跟產業界與地方溝通很多次,目前還有些意見再確認,確認後就會進行後面的程序。林岱樺表示,台灣每年乙烯需求總量超過400萬噸,主要來自中油及台塑集團,台塑主要供應集團內下游企業,而國內各級產業乙烯原物料主要還是由中油供應,現在每年有超過40萬噸需要進口。中油四輕已經運轉40年,設備過於老舊,生產效率逐年遞減,還有花巨額費用養護、大修,能源消耗上更無法滿足全球淨零排碳的趨勢,在經歷過高雄氣爆、石化工安事件頻傳後,高雄鄉親對新四輕有相當的期待。「四輕內所放置的原物料和產品皆屬易燃、易爆的危險物品或毒化物,四輕若不加速汰舊換新,只會讓高雄地區民眾面臨更巨大的風險,高雄民眾已經沒辦法再承受重大工安事件的再度發生。」林岱樺指出,四輕原本預計2022年啟動程序,展開環境影響評估,2025年動土、2028年投入生產,但目前因為行政流程延宕,造成如今三輸的局面,以目前流程來看,要等到2030年才會正式投產。林岱樺說,由於新四輕將創造4.5萬個就業機會,其中600個是新增就業機會,將可帶動地方發展以及周邊商機外,產業升級後,導入智能化設計與管理,引進低碳製程,使用低碳燃料,可以降低污染,還給民眾乾淨的居住環境。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84/317384/sm-0c137a908e01d3d0d213e44151ce3fc3.jpg)
富豪新列傳/石化同業口中的「老妖怪」 千億身價卻戴夜市表開老爺車在北海岸海泳
台灣的隱形富豪、長春集團創辦人林書鴻,身價有67億美元,但他在台北總部、位於松江路舊大廈的辦公室卻非常簡樸,隔間用的還是老舊的三夾板,一旁桌子上擺滿了正在看的書和雜誌,有講歷史的、有管理、還有家庭醫學,看到重點時,林書鴻還會拿螢光筆畫下來。1949年,林書鴻與廖銘昆、鄭信義三人合夥創業,林書鴻和廖銘昆是台北工業學校(今台北科技大學的前身)化工科、鄭信義就謮讀機械科,用3台腳踏車變賣所得資金,湊足500元成立長春人造樹脂廠,而長春這個名字,就是「長長久久、三人每日在一起」。儘管廖銘昆在1999年、鄭信義在2016年相繼過世,但至今三個家族沒分家、也沒有任何股權的問題,在台灣產業界是極其罕見的和諧企業。CTWANT記者約10多年前曾與這位鮮少在媒體前露面的隱形富豪一起吃飯,林書鴻親自開著一台老爺車接記者去餐廳,席間有記者問起他的手表看起來很舊了,他笑說這是在基隆夜市買的,當時花了200元、後來陸續修理又花了200元,所以價值400元。戴這樣破表去談生意時,不會被客戶看不起嗎?林書鴻笑著說「如果是從外觀去判斷人的,那我也不會想跟他做生意。」不過,他也補充一句「也是沒發生過這種事啦!」畢竟,長春石化在業界可是響噹噹的。儘管跟記者說話時幽默風趣,但在工作上可說是一絲不苟,「因為化工業就是很危險。」石化業的工安非常重要,除了消防災難演練,也要時常巡視。(圖/報系資料照)林書鴻說,每天睡覺前他想的不是賺錢,而是工安,所有主管都很怕下班後接到工作電話,「電話一響,可能壽命會嚇到少10天」所以他常去巡廠,看到不對就會罵人,廠區處處都有防爆設計與機制,連工廠種的樹也有明確規定。林書鴻於2012年獲選為工研院第一屆院士,在2016年獲得國家科技貢獻獎,2018年拿到台灣科技界最高獎項之一的「潘文淵獎」,還有許多大學的名譽博士學位;2023年勞動部「112年國家職業安全衛生獎」,也將「個人奉獻獎」頒給林書鴻。「工安管理必須從頭做起,因此董事長與總經理要帶頭做起;而且要做到24小時巡邏,才能更大機率防堵爆炸或工安危機發生,不然大火燒起來就來不及了。」林書鴻也在頒獎典禮上呼籲。第一屆工研院院士包括台積電張忠謀、聯發科蔡明介、台達電鄭崇華等,林書鴻是唯一傳產代表。(圖/報系資料照)受日式教育的他,平日生活嚴謹,每天4點起床,5點時一邊看NHK新聞、一邊做體操暖身,5點50分出門打羽球,每天運動1小時,不僅全年無休、且風雨無阻,8點30分到公司上班,晚上大約10點睡覺。林書鴻跟記者說,他不打高爾夫球,因為太花時間、假日就沒空陪老婆孩子了。石化同業曾偷偷說他是老妖怪,「誰會像他一樣都80、90歲了,還親自第一線去巡查工廠,在七、八層樓高的梯子間爬上爬下,速度還比年輕的員工快。」他說,有一次到北海岸玩,居然看到林書鴻在海裡游泳,速度快到讓他以為認錯人。長年游泳、爬山的林書鴻,嚴以律己,身體好得很,記者更是驚訝地發現這位健康老董吃東西不忌口,甚至喜歡吃甜食,那是他放鬆的好夥伴,不過他對自己的身體還是很小心,「身體一有奇怪的地方,就要趕快去看醫生。」一如工安管理般嚴謹。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3/316403/sm-bdd5dcfcdc22690fed735f0399f86b61.jpg)
小英政府任職最久的經長 王美花:公部門將率先導入AI研究應用端
民進黨總統當選人賴清德將於520上任,其內閣是否會有「新氣象」,經濟部部長王美花5日表示,身為42年的老公務員,不管在哪個位置都會全力以赴。對於今年的投資台灣三大方案,2024年目標為新增投資2300億元、創造就業1.9萬人,過去主力放在半導體的晶片,今年新增高階伺服器的供應鏈,以及AI、5G和雲端伺服器。2020年6月接任經濟部長後,王美花成為小英政府任職最久的經長。經濟部5日舉行年終記者會,王美花回顧2023年施政成果、展望今年政策推動要點,對於近期社會上熱議的經濟議題,也都一一陳述。像是近日台糖肉品被檢驗出瘦肉精Cimbuterol,王美花表示,食安要讓科學說話,台糖70年來從未使用過瘦肉精,無論如何,希望台灣的豬產業不要受到影響。針對大陸可能中止ECFA早收清單的關稅優惠,王美花表示,除了已受影響的石化產業,紡織、機械等業者提到,未來可以採取異業結盟方式,整合石化、機械、紡織業者一起組團拓銷,並加緊分散市場、海外拓銷,幫助業者找到利基市場,並發展高值化與差異化產品。現在進入AI時代,王美花提到,會讓公部門率先導入AI技術,並與業者一起思考能如何應用,除了有硬體製造,接下來要擴大影響力,就是要增加應用端的面向。今年有兩個重要方案到期,包括5月到期的中小企業加薪減稅方案,以及《產業創新條例》10-1條有關智慧機械、5G、資通安全投資抵減的優惠案於12月31日屆期。王美花說,會力拚優稅法案展延,初步有4大精進方向,第一是刪掉原先需要失業率連6個月超過3.78%才能啟動的門檻,第二是適用期程能再延10年,第三,減除率擬從現行130%提高至150%;第四是現行基層員工薪資標準5萬元以下加薪才適用,修法時會按國人薪資水準提高至6.2萬元。產創條例10-1條,除了希望能優惠延期外,也會擴大適用至低碳化、AI化、半導體EDA等都能納入適用。對於核電運用,王美花也鬆口,提到新的民意對核電有不一樣的想法,經濟部是執行單位,會做好準備,其實核電安全才是神主牌,不管是修法或是核安會的審核,經濟部與台電都會配合。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48/307248/sm-7bf9df9d3517d44477040a77b3d68fcf.jpg)
ECFA被凌遲2/兩岸談判卡關政府只願訴諸WTO 前經長:「這是騙老百姓」
十三年前開啟的兩岸ECFA協商,自2014年卡關迄今,今年12月大陸官方重提在「九二共識」基礎上談判,我方仍定調要在「WTO架構下談」,雙方各持己見,談判依然無門。「這是在騙老百姓!」前經濟部長、ECFA推手尹啟銘怒言,「訴諸WTO機制是根本做不到,民進黨執政8年來與其他國家的FTA也沒下文!」在全球供應鏈分裂,美中兩大陣營下選邊站,政府沒有與其他國家簽關稅優惠,台灣產業「被迫」出走,恐促成製造業空洞化。「其實當初簽ECFA,是想從中國走向世界,」熟知國際貿易的政府官員跟CTWANT記者解釋,台灣2002好不容易加入WTO,但在簽署FTA的過程上,始終難以其門而入,放眼中國大陸已有230多個經貿夥伴,140多個國家和地區主要交易夥伴,以及26個國家和地區簽署19個自由貿易協定,又正推動中日韓FTA。「過去的計畫,是台灣藉由ECFA逐步推動貨貿,到大陸市場免關稅,再轉一手去其他各國,等於搭順風車、享有大陸的『朋友圈』關稅優惠,讓產業『根留台灣』。」這位官員解釋。尹啟銘表示,2010年兩岸簽署ECFA後,政府順利與紐西蘭、新加坡簽署FTA,原本還有好幾個國家洽談中。世界各國都積極做經貿結盟,包括RCEP和CPTPP的成員都是台灣重要貿易夥伴與對手。(圖/新華社)沒想到2014年因為抗議服務貿易簽訂,出現太陽花學運後,引發極大的社會撕裂,與大陸的協商因此暫停,連同與其他貿易夥伴的洽簽工作也一併中止。2016年政黨輪替,儘管總統蔡英文在2000年曾任陸委會主委,但執政後再也沒有跟對岸有實質官方往來,原因就是民進黨不承認「九二共識」這四個字,甚至今年4月中國商務部宣布要做貿易壁壘調查時,我方也完全沒參與,任憑局勢一步步惡化。民進黨副總統候選人蕭美琴12月20日中午在三三會以「台美關係現況與展望」為題演講,台下來自全台各產業大老闆座無虛席,全程直視、仔細聆聽,然而講了27分鐘,對於要如何與其他國家簽FTA一字未提,兩岸政策上仍延續「軍事實力第一、經濟擺第二」的民進黨傳統路線。當蕭美琴一行人浩浩蕩蕩離開會場,CTWANT記者觀察,「不能發言提問的」與會老闆們,收起笑容一片沉默。石化產業涵蓋萬物,台灣在疫情時能擁有口罩國家隊,也是仰賴在地化的原料供應。(圖/報社資料照)針對民進黨政府堅持在「WTO架構下談」,長年參與國際級會議、前金管會副主委李紀珠接受CTWANT記者專訪時說,「這不該只是政府面子問題」。她分析此招背後的兩大盤算,第一就是拖延時間,因為WTO程序要走很久,加上美國先前不滿WTO爭端解決機制缺乏透明度、複雜且拖延,2017年後就持續阻礙上訴機構的任命,目前人數不足下根本無法運作。此外,「我們的確對大陸是不公平的貿易限制」,李紀珠說,「若真的去WTO仲裁,我們也不會贏,問題更大,信用不好的紀錄,後續跟其他國家簽FTA時會有阻礙。」第二就是凸顯政治意義,在國際機構上呈現2個國家,「可是我覺得那沒有意義,因為我們在WTO的名稱是『臺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她直白地說。前金管會副主委李紀珠認為,政府不解決貿易壁壘問題,是不負責任的做法。(圖/報社資料照)李紀珠進一步提醒,「不能小看ECFA帶來的『國際暗示』!台灣想進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和CPTPP《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若我們連ECFA都做不下去,這是信任危機;加上這兩個組織的成員,很多是大陸的盟友,兩岸關係好的時候還可以找機會幫台灣,但若大陸直接抗議,根本沒辦法進行下去。」熟知國際法規的政府官員無奈地向CTWANT記者說,「其實,WTO的貿易爭端解決機制,第一步也是要雙方自己先協商。」說來說去,兩岸還是必須先坐下來談。「不然就重新檢討出一個兩邊都能同意的名稱,也是好事。」為此,三三會會長林伯豐跟CTWANT記者說,為了這四個字要犧牲多少人的生計?「如果沒有對中國這40%的出口,台灣人就會失業,年輕人找不到工作就會有感,」林伯豐痛心地說,「勞資合作才能發展成功,若資本、市場不夠,勞工減少,雙方都會損失。」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34/306134/sm-e2fabbb0db03df750406621ba80b3f09.jpg)
石化業衝擊巨大!ECFA關稅優惠若遭砍 稅金恐多噴163億天價
陸方以違反了《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規定,對丙烯等12項產品進口中止協定稅率。對兩岸關係不佳,石化業被拿來祭旗,石化公會表示,這次幾乎國內所有石化業都受到衝擊,未來若進一步擴及石化88項適用E產品,以去年出口數字及平均稅率7.38%計算,要多繳新台幣163億元稅金,且實際對產業的衝擊更大。石化公會呼籲政府應立刻開啟協商之門,與對岸對談,解決貿易壁壘問題。「上次只針對丙烯下游如PC等少量產品低價傾銷,要求繳交保證金。」石化公會指出,這次直接取銷丙烯、氯乙烯等12項石化產品優惠關稅,影響層面大很多。石化公會表示,因石化原料與上下游生產有密切關係,不是單一產品,這次初看僅有12項,但乙烯、丙烯、丁二烯基本原料都會受到衝擊,因為石化產品上下游相互牽動,受打擊層面相當大,可說是幾乎石化產業全面都受到波及,因為下游產品取銷關稅優惠,連帶上游需求也會遭到影響。業者直言,大陸此舉,就是要台灣政府出來談,解決貿易壁壘問題,政府應積極出面處理。不然近年來全球經濟不佳,已衝擊石化營收獲,如今還要面對大陸取銷ECFA對12項關稅優惠,處境更雪上加霜。依經濟部資料顯示,石化業適用ECFA共88項,2022年出口額71億美元,換算約2215.2元台幣,以全部恢復正常課稅,平均稅率7.38%計算,一年要繳的稅金就高達163億元。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22/306022/sm-60b3dd9255cdd730ec9c4019486f453f.jpg)
中斷ECFA第一刀砍向石化 業界大老嘆「靠政府會完蛋」
中國大陸官方15日宣布台灣有貿易壁壘問題,要求我方溝通解決,未有進展下,21日宣布將在明年1月起中止ECFA早收清單中,包括丙烯、對二甲苯等12個稅目進口產品的關稅優惠;消息一出業界沸騰,石化公會、工業總會第一時間都表示,恐造成產業外移,盼政府盡快協商,但經濟部仍波瀾不驚,以書面表示影響不大,有傳產大老無奈表示,儘管他不是石化業,但早就想過有這一天,已做好相應措施,陸方手上還有很多「籌碼」可以慢慢砍,「等政府做好才行動,公司絕對會完蛋。」大陸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21日公告,決定中止《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定》(ECFA)中,包含丙烯、對二甲苯等12個稅目的關稅減讓後,大陸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表示,民進黨長期對大陸產品出口採歧視性禁止,支持相關主管部門中止ECFA部分產品關稅減讓,希望兩岸雙方可在「九二共識」基礎上,協商兩岸經貿關係中的各類問題。大陸官方這次直接挑明,就是要「九二共識」來協商,但經濟部的新聞稿還是要求以WTO機制討論解決,並再度把問題朝向影響我方總統大選,甚至還提到這次影響的18億美元出口「只有1.3%」,且「相關產品的稅率為1%到6.5%不等,絕大多數金額為1%跟2%」,「不是不能出口」,讓業界大嘆後續無望。工業總會表示,陸方這次公佈中止的丙烯、對二甲苯等12個石化相關產品的關稅優惠,對於全球布局的石化大廠來說,會增加海外產能、縮減國內產能;規模不大的中小企業廠商,只能透過減產或轉換跑道來因應,這也可能會影響國內就業。由於ECFA中,關稅優惠項目除了石化,還包括機械、紡織等台灣從業人口眾多的傳產,工總建議,還是需要與陸方建立協商溝通管道。石化公會理事長曹明表示,這次對國內石化產業一定會產生衝擊,雖然影響程度仍須評估,但希望政府能站在貿易公平的立場上,積極協商解決。曹明表示,台灣的石化產業受惠於早收清單為17億美元左右,但國內約4成的石化產品都是銷往中國與香港,此次中國終止ECFA部分優惠也絕對不是最後1次,可能會分批、陸續宣布,希望政府重視。台化表示,這次中止ECFA的部分項目,對台化會有一定程度的影響,主要是對二甲苯PX及聚丙烯共聚物COPOLYMER的部分,但台化早有料想到關稅減讓可能生變,已有對策處理因應,也會想辦法進一步再減輕影響程度。台塑化則表示,台塑寧波廠已蓋丙烷脫氫廠,產量會慢慢開出,這次影響不大。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88/305988/sm-a0380b1a1047acdca812e750493cbe2d.jpg)
ECFA關稅優惠「12項石化產品」遭中止 工總示警「1大產業」未來堪憂
中國大陸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今(21日)指稱,台灣單方面對大陸產品出口採取歧視性的禁止、限制等措施,違反了《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規定,因此針對丙烯、對二甲苯等12項產品進口中止協定稅率。對此,石化公會也示警,國內所有石化業幾乎都會受到衝擊,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則坦言,上述消息勢必將衝擊國內就業。據《澎湃新聞》的報導,大陸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今發出公告,指稱台灣單方面對大陸產品出口採取歧視性的禁止、限制等措施,違反了《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規定。根據《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依規定和程序決定,中止《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部分產品關稅減讓,陸方「希望台灣地區採取有效措施,取消對大陸的貿易限制。」現將有關事項公告如下:自2024年1月1日起,對原產於台灣地區的附件所列丙烯、對二甲苯等12個稅目進口產品,中止適用《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協定稅率,依現行相關規定執行。 中國大陸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針對原產於台灣的丙烯、對二甲苯等12項產品進口中止協定稅率。(圖/翻攝自澎湃新聞)對此,石化公會也感嘆,這次國內所有石化業幾乎都會受到衝擊,光是關稅影響就超過60億美元,實際對產業的影響更大。石化公會也呼籲政府立刻開啟協商之門,與對岸溝通談判,解決貿易壁壘問題。石化公會續稱,「上次只針對丙烯下游如PC等少量產品低價傾銷,要求繳交保證金」,這次直接取銷丙烯、氯乙烯等12項石化產品優惠關稅,影響層面擴大許多。因為石化原料與上下游生產有密切關係,不是單一產品,這次初看僅有12項,但乙烯、丙烯、丁二烯基本原料都會受到衝擊,打擊層面相當大,石化產業幾乎全面受到影響,連帶上游需求也會遭到波及。業者直言,大陸此舉就是要台灣當局出面談判,解決貿易壁壘問題,因此呼籲政府應積極出面處理。不然已受全球經濟增長衰退影響的石化業勢必將雪上加霜。工總也坦言,已習慣在全球布局的石化大廠,會以增加海外產能的方式,來因應大陸取消12項關稅優惠,不過縮減國內產能的結果,就勢必會衝擊國內就業。至於規模不大的中小企業廠商,亦只能透過加速海外投資布局來因應,其結果也是對國內就業造成負面影響。尤其若大陸未來持續取消台灣出口大陸產品的既有關稅優惠,不僅石化業,還針對機械、紡織等傳統產業,那對台灣從業人口眾多的傳產來說,都將是一大衝擊。因此,工總建議政府一方面協助加速我廠商全球布局;另一方面與陸方建立協商溝通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