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診醫
」 確診 新冠肺炎 醫護 指揮中心 疫情立法院辦新冠肺炎公聽會 醫療公衛專家提疫後政策建議
立委林為洲、溫玉霞、立法院厚生會和財團法人厚生基金會今(13)日共同主辦「新冠肺炎回顧與展望」公聽會,並針對抗病毒藥物的實際使用狀況、新冠肺炎重症風險因子評估,以及長新冠後遺症治療方針等議題進行討論,與會立委要求行政部門須採納專家學者意見,檢討評估相關政策,以降低新冠中重症和死亡發生。新冠肺炎對國人健康危害逐漸降低,但病毒的傳播力與重症、住院率還是明顯高於季節性流感,公聽會今日針對抗病毒藥物的實際使用狀況、新冠肺炎重症風險因子評估、長新冠後遺症治療方針,以及基層確診醫療制度等議題進行討論,並由疾病管制署長莊人祥代表將專家建議帶回進行政策討論和研議。長庚大學醫學院教授黃景泰表示,患者症狀需要進行嚴重度分級,進而針對不同嚴重度的患者進行相對應醫療處置。他說,在預防重症上,除了接種疫苗外,最重要的是抗病毒藥物治療,藉此降低高危險族群發生重症或病程延長的可能性,建議放寬高危險因子定義,例如下修年齡規定及納入更多相關共病。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表示,新冠肺炎死亡率至今仍明顯高於季節性流感,政府應參考國外最新研究文獻、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指引,擴大重症風險因子判定範圍,包含納入年齡大於60歲、小於64歲,以及BMI大於25、小於30,現在或曾經吸菸者、未及時接種疫苗者,以及高血壓患者。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秘書長王宗道表示,國外抗病毒藥物實際使用風險評估結果,顯示高血壓患者使用抗病毒藥物後能有效降低重症風險,高血壓及腦血管疾病也應該被視為新冠肺炎重症風險因子之一。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長林文元表示,美國肥胖定義為BMI≧25,新冠肺炎重症風險因子納入肥胖,台灣參考美國CDC,同樣納入肥胖作為新冠重症風險因子,但建議至少將現有的重症風險因子BMI≧30下修至27。台大醫學系系主任盛望徽認為,疫苗接種很重要外,早期給予抗病毒藥品可以降低長新冠風險。中央研究院生醫研究所研究員何美鄉則期盼,針對確診死亡案例的給藥時間進行相關分析研究,釐清確診死亡與給藥時程的關聯性。溫玉霞建議,因應60歲以上高死亡率,應研擬放寬60-64歲使用,依專家建議將高血壓、BMI≧25均列入高風險族群。與會的立委黃秀芳也要求,新冠病毒流感化後,要確保藥物準備量充足,藥品的公費和自費應有明確機制。針對公聽會與會專家建議和委員的要求,會議主席林為洲要求行政部門納入相關政策檢討評估,以利降低新冠中重症和死亡發生。
解封「衝日本」注意!單日415死創新高 林氏璧籲春節赴日「帶三寶」
儘管包括台灣在內,全球許多國家都陸續解封,但各國新冠肺炎疫情起起伏伏,連解封後最多國人去的日本,都發現最近進入第8波疫情,光是昨天(28日)單日,就新增415例死亡,死亡人數再創新高。台大感染科前醫師林氏璧示警,日本疫情再度進入新一波高峰,提醒接下來有計畫到日本的民眾,除了檢視自己的疫苗施打狀態,建議出國時,最好隨身帶著基本症狀治療藥物、體溫計、快篩等「赴日三寶」再出國。林氏璧在臉書「日本自助旅遊中毒者」發文表示,最近台灣很多人都計畫出國行程,以去日本的人為大宗,但日本從11月開始,進入了第8波疫情,此波前面以BA.5為主,進入12月後以BQ家族為主。林氏璧提出厚生勞動省28日公布單日新增死亡人數,高達415人,當天也新增21萬6219例確診,較前一周同期高出9137例,顯示日本的疫情又攀高峰,加上冬天氣溫低,病毒更是蠢蠢欲動。林氏璧提醒,國人寒假、春節假期,不少人都計畫去最方便的日本遊玩,他建議,除了出發前重新檢視自己的疫苗施打狀態,建議出國時,最好隨身帶著基本的症狀治療藥物、體溫計、快篩等同行,「有重症風險者請考慮保有給付新冠確診醫療的旅行平安險。回台灣後,也請務必注意自我健康管理。」
二次感染中央未訂指引 醫護被迫成傳播者
醫護人員在疫情期間相當辛勞,面對政策不斷改變必須很快適應各種突發狀況,台北市醫護人員抱怨,二次確診沒有中央指引,結果還要照顧病人,甚至得到不需隔離的回應,必須請病假扣薪才能去看醫生。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目前尚在規畫相關通報流程,預計近日就會公布。隨著二度感染愈來愈多,指揮中心專家會議達成共識,2周內出現症狀大多屬於原病程復發,3個月內再度驗出PCR陽性,還需符合特定症狀、Ct值、基因定序等,可認定為二次感染。不過,北市1名醫護人員二次確診且Ct值僅10,醫院仍要求繼續上班照顧病人,該醫護不滿說,「你的家人敢給Ct值10的護理師照顧嗎?」北市衛生局未正面回應解決方法,堅稱二度感染與配套還待中央指示,有疑慮就去看醫生。還有另1位醫護人員5月康復後,6月又檢出病毒,Ct值也僅約10,立刻向主管通報,卻得到「醫事人員二次確診不需隔離」的回應,若不舒服的話,可去急診或自行請病假。醫護人員批評,中央遲未訂出二次確診指引細節,還將二次確診醫事人員排除隔離,讓許多醫護被迫成為傳播者,承受極大心理壓力,病人身體不適才會住院,又要暴露在可能染疫風險下。衛生局專委紀玉秋表示,中央將明訂二次感染配套措施,Ct值只是一個指標,還要評估臨床症狀,目前有疑慮可尋求醫生評估,經醫生判定二次感染仍可隔離、居家照顧。莊人祥表示,目前疑似二次感染個案,現行做法應由地方衛生局告知疾管署各區管制中心,以專案方式評估是否再度列為確診;過去曾有個案因症狀嚴重,須住院治療,亦可由醫師協助通報。至於有醫護人員反映疑似二次感染仍需照護病人,莊僅回應,可由任職醫院協助通報。
北市醫護怨「二次感染Ct值僅10」 被迫上工顧病人…請病假被扣薪
面對這波疫情,醫護人員相當辛勞,加上政策不斷改變,醫護人員必須很快的去適應各種突發狀況,北市某醫護人員抱怨指出,醫院因應政策開了一堆專責病房,造成人力不足,好不容易招募到人力支援,結果醫院卻把這些人力調到其他單位使用,相當離譜;也有醫護人員甚至二次確診,卻還得自己請病假扣薪,才能去看醫生。全台醫療量能吃緊,醫護人員就算確診仍要繼續值班,台北市出現一名醫護人員已二次確診且Ct值僅10左右,遭要求繼續上班照顧病人,他痛批,「你的家人敢給Ct值10的護理師照顧嗎?」衛生局未正面回應解決方法,堅持稱二度感染與配套待中央明列,有疑慮「就去看醫生」。隨著二度感染越來越多,如今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會議達成共識,2周內出現症狀大多屬於原病程復發,超過3個月才屬於二次感染。北市一名醫護人員在5、6月兩度確診,5月康復後,沒想到6月檢出CT值僅約10,立刻向主管通報,卻得到「醫事人員二次確診不需隔離」的回應,若不舒服的話,可去急診或是自行請病假。醫護人員批評,政府遲遲未訂出復發、二次確診的相關細節,還將二次確診醫事人員排除隔離,讓許多同仁在自己不願意的狀況下,被迫成為傳播者,承受心理壓力。北市衛生局發言人紀玉秋表示,中央近期將明列二次感染配套措施,Ct值只是一個指標,還要再評估臨床症狀、是否在高風險工作場域等;至於目前若有懷疑二度感染者、或是Ct值低等有疑慮者,「就去看醫生」,尋求醫生評估,經醫生判定二次感染後,仍可採取隔離、居家照顧等隔離治療。議員耿葳表示,現在醫護人力是否不足,才會導致醫護需要「帶病上陣」?批評市府還在等待中央定義,是甩鍋中央,反而導致醫療第一線和病患自己承擔,呼籲北市府要拿出態度,應該自行訂出配套措施,「難道萬一出事,又再甩鍋給中央?」
醫護確診後復工「心得只有XXX」 秒釣出一整排苦主
台灣新冠肺炎本土疫情持續落在高原期,每日確診數依舊維持在至少5萬以上,離自由脫口罩生活的日子,不知道還要多久。而感染新冠肺炎雖有約有99.7%為輕症,但留下像是咳嗽、腦霧、喘等後遺症,卻讓人覺得比染疫還痛苦。急診科醫師白永嘉最近就在臉書發文提到,他關心確診回歸的護理師,解隔後身體狀況還好嗎?結果對方「秒回3個字」,居然與自己內心的想法一模一樣,白永嘉公開他內心「XXX」的答案後,底下馬上釣出一票苦主,狂喊+1。白永嘉今(15日)在粉專發文分享,「確診回歸一起上班的同事,我問她『你現在還好嗎?』她轉過身,給我3個字『XXX』;她也問我『那你現在呢?』我看了她一眼,也轉過身回她:『XXX』,我們這三個字,居然完全一樣。」白永嘉在文末也公布了,他與確診醫護共同的3字感想,就是「咳咳咳」。已經確診過的他,還在留言處分享,他自己測試在睡前服用小兒抗過敏藥水cyproheptadine,不咳又好睡,感覺服用效果最好。而白永嘉的此番確診後感想,瞬間釣出一票與他一樣,確診後飽受咳嗽咳不停的網友認同,有人就回應:「簽到,現在隨身要帶喉糖」、「咳到不行」;還有人提到,自己在確診解隔後,「簽,而且還會喘」。面對咳不停的後遺症,發文底下也有不少網友互相交流止咳秘方,有人就分享,「之前我媽也是咳的很嚴重;後來叫她用生薑片(三片)放保溫瓶沖熱開水喝(也可以加紅糖),之後就沒再咳了…」、「檸檬片搭配溫水我覺得改善很多,而且吃東西比較有味道了」。
「居家照護」要不要理賠住院金惹議 金管會:5月底與產壽險公會溝通
立委財委會委員不論在野黨還是執政黨立委,皆鎖定保戶關切的「居家照護」理賠,到底是否還是像4月金管會、產險公會公布的防疫保單理賠權益措施問答集QA版,只要有「醫療行為」即比照「住院」理賠住院日額保險金?而壽險公司是否也將「居家照護」理賠住院保險金?中國人壽則是在5月20日(上周五)率先表態,因應法定傳染病開發之特定防疫商品保戶,將融通放寬「有藥物治療」者,皆給付住院關懷金。保險局長施瓊華允諾,會在5月底與產壽險公會了解,提出防疫保單的理賠指引。立委羅明才、曾銘宗、江永昌、林楚茵、鍾佳濱、郭國文、李貴敏、賴士葆、林奕華、蔡易餘、高虹安、高嘉瑜等,今天在立院財委會繼續質詢防疫保單相關爭議與處理進度,其中就「居家照護」理賠的範圍從「酌情放寬」到「需用藥限縮」,且比對衛福部書面報告並未事先協調,詢問現在到底要如何理賠?眾立委質疑,之前已提出的「居家照護」理賠指引,為何現在金管會改口說是「交由公會(產險公會、壽險公會)」及「各家保險說明其理賠措施」。4月19日金管會發布新聞稿,表示「金管會針對民眾較為廣泛發生的防疫保單疑問,彙整業者意見作為加強服務消費者的權益處理方式,並且做成問答集,希望能夠有利於消費者在申請理賠時的參考」,其中就「確診COVID-19而被安排為居家照護時,是否能請領防疫保單的住院日額保險金?」提出說明。黃天牧今天(23日)也多次表達立場不變,並說原本依照防疫保單的條款,根本是沒有理賠「居家照護」,而是當保戶如經醫師診斷確定罹患法定傳染病,原應住院診療,惟因地方政府為進行輕重症分流照護,保留醫療量能而調整為「居家照護」。黃天牧說,依照所彙整保險公司的理賠權益方式,保險公司認為「居家照護」期間,仍須經地方政府成立之COVID-19個案關懷服務中心定期進行健康評估,必要時亦須由專責醫療團隊進行遠距醫療或後送就醫等事宜時,將審視隔離通知書及解除隔離通知書之隔離起迄期間,認定為「實際住院日數」,並依保險契約給付。產險公會官網則是在4月19日也同步公布「居家照護」的理賠說明。產險公會表示,近日COVID-19確診之個案遽增,其個案大部分為無症狀或輕症,為避免排擠現有之醫療量能,CDC針對無症狀或輕症得採居家照護方式進行隔離治療,即個案原以住院治療改以居家照護,並擬定「COVID-19確診個案居家照護管理指引」。產險公會因此公布各公司所售防疫商品之理賠應隨之調整,防疫保單若有提供保戶確診醫療項目相關保障者,各公司同意依保險契約條款之約定給付一般住院醫療保險金;針對國人在國外確診之個案,若有居隔之事實,依當地政府之規定或比照國內處理方式認定賠付。至於壽險公會,則是於5月18日發布新聞稿強調說,「壽險公會於5/17召集部分業者針對防疫保單討論居家照護者法定傳染病住院日額理賠事宜,會中各公司交流有關輕症確診保戶的用藥實務情形,並未做成任何一致性理賠作法的決議,更未對於使用何種藥物方得理賠做出決議」。壽險公會也說,「因本會所屬會員公司防疫保險商品之條款約定內容不盡相同,宜由各公司依其商品內容及保單條款約定,並以保戶實際醫療就診狀況,進行判定」,目前中國人壽已於5月20日表態說「只要有用藥,即理賠住院關懷金」。
醫護崩潰線1/醫療拉警報!重症「溢」出加護病房 指揮中心統計數字恐失真
台灣社會近來對新冠疫情的兩個關鍵數字焦慮不已,一是單日死亡率攀高,二是醫療量能夠不夠。5/13台灣單日新冠肺炎死亡人數41人,創新高的這天,基隆2歲染疫男童發高燒,找不到醫院收治,最後找到台北榮總,男童卻病逝。截至5/16,已有282人死於新冠肺炎。旅居台北的美國國家癌症研究院研究員倪誠志(Chase Nelson),曾在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領導跨國團隊研究新冠肺炎病毒基因和進化,他接受英國媒體每日電訊報《The Telegraph》訪問時表示,確診案例從發病、死亡到登記,有2至4周的時間延遲,若以平均每天新確診增加15%至20%計算死亡率,不久後台灣每日確診達10萬例時,單日死亡至少100例,屆時恐癱瘓醫療體系。在疫情攀高之際,究竟台灣醫療量能是否足夠?對此,指揮官陳時中再三強調「醫療量能至今十分足夠」,然醫界人士卻持保留態度,甚至認為,不但「床位」統計明顯失真,還漏掉照護人力及患者人數的統計。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感染科主任張凱音認為,真實的醫療現場未被如實呈現,「指揮中心的醫療資源統計表,都只看空床數,目前並沒有要求醫院降載(減病床數),如果醫院主動降載,就可能會影響未來醫院申報健保,所以沒有醫院敢這樣做,所以統計表上看起來床位十分充足,但實際上我們都快掛了!」張凱音說,病床沒有降載,就沒有多餘的人力去照顧專責或加護病房的患者,「一般病床大約是1位護理師照顧15床病人,專責病房是1比5,換句話說,就是要關掉15床,才能多出一位護理師去專責病房。」而在沒有關床的情況下,護理師仍要去照顧新冠肺炎患者,所以事實上人力是非常吃緊的。醫師田知學經常以文字、圖片反應第一線醫護的真實情況,她期盼能給醫護多一些尊嚴與喘息。(圖/翻攝自田知學臉書)第一線醫護人員的感受最真實。急診科醫師田知學就連續多日在臉書上PO反應心情,她寫道「當大家一直看著大量民眾確診數字的同時,知道也有大量醫護確診嗎?提前解隔方案是為什麼?就是讓傷兵提前回戰場!」田知學說,「看著同事們精疲力竭,有些輕症無症狀的確診醫護自願留下來照顧確診者!這才是現實狀況!醫療量能足??請給醫護基本尊嚴與喘息!」她也表示,急診醫護上班覺悟就是「有機會上廁所就很好了!對精疲力竭的醫護而言,有時候確診反而是一種解脫。」「指揮中心應該要直接統計各醫院的照護人力與患者人數,才能真實了解前線戰場的模樣。」張凱音特別強調,「重症人數被低估」,官方只統計加護病房裡的重症患者,事實上有更多的重症患者「溢出」到一般病房中,都沒有被統計到。除了病患人數沒有確實統計,更嚴重的是重症患者的照護品質大幅下滑。「舉例來說,加護病房裡的護理師是採1對1的照顧方式,但一般病房就會變成1比15或1比5,人手不足的情況下,只能依靠監視系統來幫忙注意病人,在這樣的情況下,很難有良好的醫療品質。」張凱音坦言,如果有重症的危險因子,真的要多自求多福,當務之急一定要打滿3劑疫苗。日本東京都將染疫人數、床數清楚列出(左圖),醫療量能是否充足可以一目了然;反觀台灣的醫療資源圖僅有空床位與比例,卻沒有顯示染疫人數與照護人力。
陳時中1句話…她痛批:仗還怎麼打? 確診醫護、照服員已240人被召回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8日)公布國內新增85,356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85,310例本土個案及46例境外移入(34例為航班落地採檢陽性),另確診個案中新增41例死亡。據統計,4月1日到5月17日這段疫情期間共有240名醫護和照護機構人員確診後被召回。而針對指揮官陳時中說「沒有快篩沒有確診」,國民黨台北市議員王鴻薇忍不住開罵,「還在說幹話。」針對召回確診醫療人員工作者調查結果,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指出,4月1日到5月17日這段疫情期間,在醫事機構這部分,總計是只有3個縣市、3家的醫事機構有召回總共8位確診的醫護人員回來工作,大部分都是一些比較特殊的單位,比如說兒童呼吸治療病房,因為染疫的小朋友有呼吸治療或呼吸器等需要照顧,那如果說確診的護理師本身同意,也經過衛生局、網區指揮官的同意,醫院在尊重本人意願下,可以讓這個確診者回來照顧確診小朋友。羅一鈞表示,長照機構或護理機構方面,總計有35家,總共232位醫療人員被召回,其中有護理師和照服員的部分,基本上都是要無症狀、輕症確診者,而且要本人同意,並經過醫院、衛生局還有網區指揮部取得申請後,且召回陰性的工作人力資源不夠的話,才能把無症狀或輕症的確診者召回。針對指揮官陳時中說「沒有快篩沒有確診」,國民黨台北市議員王鴻薇開罵,「醫護不敢快篩,陳時中還在說幹話。」王鴻薇指出,有護理師透過網路求援表示,不敢快篩,篩了只會讓醫療崩盤,而陳時中對此事居然表示「沒有快篩就沒有確診」,讓許多第一線的醫護人員大感不滿。王鴻薇批陳時中講幹話、鴕鳥心態。(圖/翻攝自臉書/王鴻薇)王鴻薇表示,當醫療第一線人員,冒著確診照顧確診的風險,繼續相忍為國,不敢快篩,「防疫指揮官可以用這種鴕鳥心態,講這些幹話意義在哪裡?當目前醫護人力匱乏,基層苦撐,看到上位者是這種態度,要有多心寒就有多心寒。」王鴻薇說,「防疫視同作戰,有這種指揮官,漠視基層、請問這仗還怎麼打?如果沒有快篩沒有確診,陳時中你敢不敢醫護普篩?怕不怕崩盤?陳時中應該向所有醫護人員及國人道歉。」
護理師爆「確診護士照顧陽性病人」 指揮中心認:有51名醫護被召回
本土確診數持續攀升,一位護理師私訊台灣護師醫療產業工會指出,現在很多醫護人員不敢快篩,篩了只會讓醫療崩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表示,截至5月4日,共有51名確診醫療工作人員被召回照顧確診者,大多是長照機構的照服員和護理師。台灣護師醫療產業工會理事長陳玉鳳在臉書分享一名護理人員的心聲,「這波疫情重創醫療院所,是我執業以來看過最慘重的,從醫院發生第1個案例,1周時間我們全院200多位病人被感染,且醫護人員也全部感染,雖大家生病還是來上班,確診護士顧陽性病人,整個醫療大亂,後續備案也沒有,難怪很多醫院護理人員不快篩了,篩了只會讓醫療崩盤!」指揮官陳時中表示,「沒有快篩就沒有確診」,這個說法沒有被證實。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明,4月1日到5月4日起,共計51位醫療工作人員被召回照顧確診者,須經衛生局和網區指揮官同意,其中多數是長照機構人員,包括照服員和護理師,因為院所內發生群聚而被召回,後續也研議相關補助津貼辦法,追溯到4月1日生效。至於醫院方面,目前有多少確診醫護人員被召回照顧確診者?羅一鈞表示,正在請各區管中心和衛生局了解,如有更新的統計,再做詳細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