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變
」 肺癌 肺腺癌 癌症 汪建民 基因能言善道突變沉默哥!以為腦中風 就醫檢查竟是腦瘤作祟
一名60歲陳姓男子,個性幽默、能言善道,但今年七月起家人發現他突然變得沉默寡言,九月初突然出現說話含糊不清、右側肢體無力症狀,家人以為他腦中風緊急送他就醫,醫院檢查赫然發現左腦竟有顆腫瘤!經手術切除後,陳先生恢復昔日性格,目前病況穩定,持續進行化療與放療中。原本懷疑腦中風 卻是惡性腫瘤衛生福利部臺中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陳典廷指出,陳先生就醫時明顯看到右側肢體無力、說話模糊不清,個性沉默不說話,陪同的家人指出,患者身高約一百七十公分、體重原本六十五公斤,最近三個月就掉了十公斤,到住家附近診所檢查都沒查出原因,最近因為發現原本很能聊的他突然性格大變,不愛說話還講話不清、右側手腳無力,懷疑是腦中風,趕快送他就醫。經過醫療團隊進行磁振造影等一系列檢查,意外發現患者左側前腦有顆三公分腫瘤,切片後證實是惡性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3D立體導航 手術精準切除病兆經3D立體導航精準定位,術中並以螢光顯微鏡精確抓準腫瘤位置,再以手術精準切除病兆,大幅降低正常腦細胞與神經手術中受損情況;術後患者右側手腳無力症狀解除,個性、語言能力也也恢復如往昔,目前正配合腫瘤團隊進行化療與放療,病況穩定。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 成人常見腦部腫瘤陳典廷主任提醒,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是成人常見的腦部腫瘤,約佔顱内腫瘤的10-15%,好發於45-55歲,發生率約10萬分之2-3,症狀依照腫瘤壓迫位置可能出現頭痛、噁心想吐、肢體乏力、個性改變等症狀,目前治療仍以手術合併放射治療、化學治療為主,但因癌細胞不易根除且容易復發,屬於十分棘手難以治療的疾病,提醒民眾出現上述症狀應立即就醫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人類滅絕後世界大亂?科學家揭露1生物「接管地球」
未來某一天人類恐怕因為戰爭或氣候變遷滅絕,國外科學家指出,世界不會因此大亂,極大可能會由「章魚」接替人類主宰地球。有研究發現,章魚的智慧、靈巧性和適應力,在動物中脫穎而出,還有成為文明創建者的潛力;科學家們目前只是推測,但章魚的能力的確有科學依據。根據外媒《太陽報》報導,英國牛津大學教授庫爾森(Tim Coulson)表示,在地球上章魚是聰明、適應力佳和資源性豐富的生物之一,他說明章魚的高等神經結構、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都是構建文明的關鍵特徵;加上章魚天生的靈巧性,及早被發現會使用石塊建造棲息地,由此可見在未來演化下,章魚很有可能進化如人類。不過庫爾森也點出章魚的最大缺點,牠們的壽命和其他動物比起來較短,平均壽命約1.5年至5年,此外牠們的身體還缺乏骨骼結構,都是限制其社會發展的因素。然而庫爾森補充,章魚雖然壽命短但相對成長速度快,身體與心理成熟後繁殖率高,多少能彌補進化的劣勢。許多人會質疑章魚只能在水中生活,但庫爾森推測章魚在環境影響下,可能演化出類似水肺的器官,延長沒有水的生存時間,適應陸地生活,甚至進一步發展出捕獵陸上動物的方法。庫爾森也解釋為何不是靈長類動物、鳥類或昆蟲接替人類掌管地球,他認為靈長類動物和人類面臨的威脅類似,在氣候變遷和捕食者壓力下都可能走上滅絕之路;鳥類和昆蟲缺乏靈活性,難以製造工具或進行大規模環境建造。針對章魚最有可能接替人類主宰地球的假設,庫爾森強調目前只是推測,仍存在高度不確定性,因為演化過程受到隨機突變和環境變化影響,未來是否還會出現別的物種具備像人類的智慧或強大的適應能力,都是未知數。而這項假設也令許多人們反思,自身與地球的關係,是否對地球生態負責避免發生遭滅絕的那一天。
上海人妻生出「黑寶寶」堅稱沒出軌 醫吐實際情況:有可能
中國上海一名33歲人妻進行剖腹產,順利生下一名男嬰,但寶寶竟是黑皮膚,由於2人都是中國人,瞬間掀起家庭風暴,懷疑女方外遇,但人妻堅稱沒有出軌,而院方也強調絕對沒有抱錯。對此,台灣知名醫師指出,2個亞洲人真的可能生出黑皮膚的孩子,原因也曝光了。本站曾報導《上海媽媽生黑寶寶爸爸瞬間綠了 她急撇:沒去過非洲》,內容提到30多歲的人妻在上海一家醫院進行剖腹產,生下一名男嬰,但寶寶的黑皮膚讓所有人錯愕。人妻不斷強調自己在懷孕期間沒有去過非洲,甚至到現在為止沒吃過「非洲菜」,更不認識任何一位非洲朋友。醫生和護士也驚訝不已,堅稱絕不會有抱錯的情況。對此,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專長基因遺傳學的醫師張家銘,接受《三立新聞網》採訪,坦言華人父母生下黑皮膚嬰兒是有可能的,但極為罕見,基本上有2種可能性。張家銘說明,一種是父母雙方各自帶有隱性的黑色素基因,導致嬰兒為黑色皮膚,「由於此類黑色素基因為隱性,所以父母雙方即使帶有此隱性的黑色素基因,外觀仍為黃色皮膚」;另一種是嬰兒本身「自帶突變」,由於受精卵在形成過程中發生基因突變,導致嬰兒某些生理特徵出現異常,包括膚色,「這種現象雖然罕見,但並非不可能發生」。張家銘指出,該案例罕見且特別,「我自己未曾遇過,實在很想參與解析過程」,但也擔心嬰兒出生時膚色黝黑,可能是某些疾病的表徵,日後可能需要追蹤觀察。
從小就胖…12歲少女重200公斤「釀心臟衰竭」 醫搖頭:有生命危險
身材肥胖,有時候是先天因素影響。中國河南鄭州有一名12歲少女,身高150公分,體重卻有400斤(200公斤),由於長期肥胖,以致於出現心臟衰竭,無法行走,只能靠呼吸器維持呼吸,甚至嚴重危及到性命。據悉,少女從3歲起就比一般孩子重,當時曾到醫院檢查,但結果顯示沒有什麼問題,而之後雖然家人極力控制飲食,她的食量和同齡小孩也沒差太多,體重卻仍持續飆升。少女的體重暴增是近半年到1年的事,學校當時有發現,擔心出意外,就建議先在加觀察休息一段時間,怎料體重開始瘋狂增加。每天晚上媽媽和奶奶都不敢安穩睡覺,就怕孩子出事。前陣子少女緊急轉院治療,鄭州大學附屬鄭州中心醫院、胃腸外科代謝外科主任胡揚喜指出,少女的心臟、肝臟、腎臟等存在問題,已經危及生命,「她的BMI將近87,而正常的BMI不超過24,還合併了非常多的肥胖並發症」。少女因為長期肥胖,出現心臟衰竭。(圖/翻攝自微博)少女媽媽告訴《九派新聞》,家中一共3個孩子,其他兄弟姊妹體重都正常,長輩有些是輕微肥胖,但也有像女兒這樣誇張,目前還在檢查女兒肥胖的原因,醫師表示不排除是基因突變,預估得等半個月才能知道結果。少女媽媽也坦言,因為家中經濟條件較拮据,一直沒辦法帶女兒去大醫院治病,但也多次尋醫問診,「力所能及的時候,一直也在給她看病,只是沒有去特別大的醫院,因為確實需要很多的檢查費用」,語氣中充滿無奈。
不吸菸肺癌1/別再冤枉橄欖油! 「關鍵2成分」不易製造有毒油煙
不吸菸的藝人汪建民因肺腺癌辭世,56歲的他從確診到過世僅9個月,死亡來得猝不及防更加深大眾對肺腺癌的恐懼。許多民眾都想問:「不吸菸的我,到底該如何預防肺腺癌?」110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肺癌發生人數高達1萬6880例,首度超越大腸癌成為第一位,今年最新報告即將於11月宣布,預估發生人數將突破1.7萬;此外,肺癌的死亡率19.5%、晚期發現比例50.2%都是所有癌症之冠,躍上國人癌症排行的「三冠王」。過去認為吸菸者較容易得肺癌,現在新增肺癌大多是與吸菸關係相對小的肺腺癌。根據衛福部資料,2010年時肺腺癌占整體肺癌的55%,但到了2019年竟暴增至71%,短短近10年增加24%。包括前副總統陳建仁、蕭萬長、舞者羅曼菲、藝人鳳飛飛等,都是不吸菸的肺癌患者。其中女性肺癌中,更是高達9成不吸菸。那為何會罹癌?中研院與台大醫院團隊在2020年7月發表研究成果,宣布找到台灣肺腺癌的癌細胞突變印記,以APOBEC酵素突變為最大宗,高達74%從未抽菸的年輕女性(小於60歲),體內APOBEC突變印記程度高,可能是早期觸發癌症的因素。中研院與台大2020年的共同研究也指出,除了基因之外,廚房油煙也是肺腺癌原因之一。國家衛生研究院2014年的研究指出,每年暴露於廚房油煙環境超過144次,罹患肺癌風險達1.78倍,其中關鍵在高溫烹調時,油品加熱超過發煙點之後,會出現氧化、劣化等變質情形,進而產生有毒物質,提高致癌風險。「以烹調溫度來說,一般炒菜約120°C~160°C,油炸160~180°C,烘烤則是200 °C。」營養師程涵宇告訴CTWANT記者,所有油脂都有一個特定溫度的「發煙點」。當油脂達到「發煙點」時,油會開始分解,此時會出現具有致癌性的化學煙霧,裡面的脂肪酸與甘油游離出來並且氧化變質揮發到空氣中,油煙中的丙烯醛Acrolein是造成肺癌的原因之一,油的溫度越高,丙烯醛產生的速度也越高。根據美國農業部建議,以下這些油具有較高的「發煙點」,適合用於油炸,包括橄欖油、花生油、芥花油、玉米油、葡萄籽油、紅花籽油、葵花油。程涵宇說,除了油脂種類之外,游離脂肪酸、脂肪酸鍊的長度、油品營養成分也會影響發煙點,通常精煉過的油品發煙點較高。藝人汪建民因肺腺癌而驟逝,震撼許多民眾,也對日益增加的肺癌案例感到恐懼。(圖/記者焦正德攝)「除了發煙點,其實油品的多元不飽和脂肪、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都很重要!」程涵宇說,若是油炸食物180°C,就要選擇比180°C稍高發煙點的油品;另外,油品中的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易氧化、單元不飽和脂肪酸比較不易氧化,所以要選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含量低、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這樣的油品氧化穩定性較好,不易產生有毒物質。程涵宇最建議選擇橄欖油,尤其是特級初榨橄欖油,不僅符合上述條件,抗氧化劑含量也最高。「許多謠言說初榨橄欖油不能炒菜,其實它發煙點高達210°C,完全沒問題!」其他如苦茶油、芥花油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含量也高,也都不易產生有毒物質。程涵宇說,每種油都有不同的特性、風味、最適合的用法,價格成本也是考量之一,大家也可以多元選擇,例如涼拌優先用亞麻仁油、橄欖油,一般中高溫可以用苦茶油、橄欖油、芥花油來烹調,部分料理像是麻油雞、三杯雞等就很需要芝麻油的香氣。程涵宇提醒,未精煉芝麻油發煙點較低,所以她自己料理三杯雞時,會先用橄欖油小火炒薑片大蒜,放入雞肉小火煎至上色後,再放入芝麻油簡單炒炒後就可以加入米酒、醬油、糖等。另外,切記不要把油加熱到發煙點才把食材下鍋,如果鍋子已經開始冒煙請即刻停止加熱;也要盡量少高溫烹調,同時縮短食物接觸高溫的時間,較能保留食物營養、也能減少油煙。
嘉惠4千名癌友!健保10月擴大「這1類肺癌標靶藥」給付 年省近115萬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為提高肺癌存活率及降低死亡率,與國際治療指引接軌,提供更好的治療選擇,中央健康保險署自113年10月起擴大給付治療肺癌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基因突變的第三代標靶藥osimertinib成分藥品,適用對象不再限制需腦轉移,及除原EGFR Exon 19 Del基因突變,新增EGFR Exon 21 L858R基因突變,並由原給付於第4期擴大至第3B及3C期肺腺癌病人的第一線治療,預估新增嘉惠4千名肺癌病友。肺腺癌EGFR基因突變最常見 osimertinib成分藥品延長存活率肺癌已連續14年為我國癌症標準化死亡率最高,且110年起亦為癌症發生人數第1名,肺癌以非小細胞肺癌中之肺腺癌發生率最高,約占所有肺癌的70~80%,而肺腺癌以EGFR基因突變最常見,約50~60%的發生率,且約90%為 exon 19與exon 21。根據一項osimertinib成分藥品第三期雙盲、活性藥品對照、隨機分派的FLAURA試驗,納入具EGFR Exon 19 Del或Exon 21 L858R之局部侵犯性或轉移性NSCLC,結果顯示osimertinib成分藥品相較標準EGFR-TKI組,統計上顯著延長無惡化存活期中位數8.7個月,降低54%發生疾病惡化或死亡風險;顯著延長整體存活期中位數6.8個月,降低20%發生死亡風險。健保給付與國際治療指引接軌 助肺癌病友精準用藥健保署致力將具治療效益之藥品納入健保給付及接軌國際治療指引,在侵犯性或轉移性NSCLC且具EGFR基因突變的第一線治療策略,於健保審議藥品給付參考美國國家癌症資訊網(NCCN)2024年第三版非小細胞肺癌(NSCLC)指引,其中osimertinib成分藥品分屬Category 1(證據等級高);另三大主要醫療科技評估組織加拿大(CADTH)、澳洲(PBAC)及英國(NICE)已給付該藥用於未曾接受過治療且具EGFR突變之局部侵犯性或轉移性(第IIIB或IV期)NSCLC病人之第一線治療。經過醫藥界、付費者代表及病友團體的共同努力,同意osimertinib成分藥品以簽訂藥品給付協議方式擴增給付規定。健保給付年度藥費最高 肺癌標靶藥擴大給付健保署石崇良署長表示,本次擴增給付之osimertinib成分藥品,歷經3次與廠商協商,讓藥品在健保有限資源下,得以依實證做有效益的給付。平均每位病友每年節省約115萬元藥費,並新增挹注年藥費約50億元,預估單年最高總藥費支出達91億元,健保史上給付單一藥品年度費用最高之藥品。
清官難斷?表哥被控三年前曾言語性騷 立委表弟廖偉翔這樣說
媒體爆料,指一名女子日前指控,國民黨台中市黨部副主委葉欲立三年前對她「言語性騷擾」,由於葉欲立是國民黨台中立委廖偉翔的表哥,曾在立委選舉時替廖偉翔輔選,該名女子在今年四月向廖偉翔辦公室投訴此事,並控廖偉翔雖表明願全力協助,但卻與葉欲立「裝不熟」,讓該女子相當不滿。儘管廖偉翔三年前還不是立委、對多數選民而言,其實很陌生,但對表哥網路言詞涉及失當的塵封往事遭牽連,他今天仍拍攝影片說分明。廖偉翔表示,葉欲立確實是他的表哥,曾在2023年競選立委期間擔任他的立委選舉助選志工。廖偉翔指出,他的辦公室在2024年4月10日接獲當事人指稱葉欲立於2021年言詞性騷擾的陳情,他要再度重申,對性騷擾零容忍的立場,絕不護短。廖偉翔說明,今年4月10日他的辦公室接獲陳情後,已屢次表達願提供法律服務,但當事人後來說,「不信任廖偉翔辦公室的服務」,他也曾問表哥,三年前究竟發生什麼事,葉欲立告知他,事發當時,就曾為言詞失當數度道歉,但是葉欲立與對方間的情緒複雜、互信基礎薄弱,廖偉翔說,能理解當事人的不安,但也對發生這個情況感到遺憾。廖偉翔強調,他要嚴正聲明,性騷擾零容忍絕不護短,任何與性騷有關的言行,使他人感到不適,都應受到譴責,若當事人要選擇法律途徑解決,廖偉翔辦公室將提供一切必要協助,並堅持依法處理相關責任。熟悉中部政壇人士指出,葉欲立本月月初才剛宣布要代表國民黨角逐北屯區市議員,親綠媒體跟進爆料她被女子爆料三年前曾對其「言語性騷」,甚至扯上當時還不是立委的廖偉翔,令人又嗅到彷彿隱含「雙殺」的不尋常選戰味。葉欲立今天面對台中媒體時則喊冤,他坦承卻曾2021年9月20日,與女性當事人透過社群平台認識,並於某日深夜在網路上聊天,當時氣氛催化下,話題越談越開放,還開啟「閱後即焚」模式,欲確保對話私密性。原本,他還以為對方也有意如此,結果卻發現女方態度突變,在毫無頭緒情況下,自己停止對話。葉欲立說,兩年後,女方又在網路上約他見面,對方雖接受他的道歉,但又邊對他展現好感、邊又將當時的網聊截圖傳給他家人和工作場所,他也出示雙方事後對話截圖,強調自己沒性騷,三年來卻「飽受壓力恐懼」、「恐慌之餘,反不敢與對方斷連繫」,談到激動處,也掩面落淚,讓這起涉嫌性騷疑案顯得撲朔迷離。
夜爬秦嶺冰晶頂遇難!情侶失溫亡 生還者還原經過:2人連包都沒背
大陸多位網友日前發文稱,有10餘人在西安秦嶺冰晶頂遇險;其中1人更稱,自己的親屬在秦嶺被凍死,正到其家中收拾遺物。據悉,當天共有3批人從野路夜爬冰晶頂,想趕在次日早上看雲海,途中天氣突變遇險。救援人員經過10多個小時努力,成功救出部分被困人員,目前已知1對年輕情侶不幸遇難。《揚子晚報》報導,獲救的登山者小鄭(化名)透露,當時天氣惡劣,山頂氣溫過低,「我們穿的是衝鋒衣、抓絨內膽、速乾衣和衝鋒褲,而且我們的物資有一部分分給了其他的路人。最後大風大雨導致我們處於失溫狀態且體力流失,在晚上7點左右就被困在山上。」小鄭表示,幸虧後來他們及時報警,「我們在一個垃圾堆裡面躺著避風,等待救援。來了10多位救援人員和4、5名消防員,把我們一行3人成功救下。」關於罹難情侶檔,小鄭說他們和2人並不是同行關係,只是在上山路上見過,「我們是在中午遇到他們的,當時下著小雨,雖然他們當時已經全身濕透了,但看起來狀態還好。」大陸多位網友日前發文稱,有10餘人在西安秦嶺冰晶頂遇險。(圖/翻攝自揚子晚報)針對外傳該對情侶僅穿著短褲去登山,小鄭提到「整個山上根本沒有穿著短褲的,他們穿的就是常規的外套,好像是翻領款的。但是他們一行四人,連包都沒有。」海天救援隊指出,今年秦嶺已發生幾十起登山遇險事件,提醒民眾在戶外登山時,該帶的裝備都要帶上,別在意重量,雨衣、救生毯都是必備的,千萬別聽人家說的「有腿就行」。西安市鄠邑區應急管理局21日下午通報,10月19日17時28分,接群眾報警求助,有4人被困冰晶頂。接警後,鄠邑區立即組織公安、應急、衛建、消防、救援隊等150餘人迅速進山實施救援。經全力搜救,其中2人安全下山,另2名被困人員發現時因失溫已無生命跡象。早在2023年10月,西安市鄠邑區就發布了《關於遵守秦嶺地區穿越登山活動管理規定的通告》,以加強冰晶頂等秦嶺核心保護區生態環境保護,減少人為活動對核心保護區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避免因非法穿越導致的人員失蹤、失溫等傷亡事故。
雲南哀牢山鳥類說話模仿人! 「打招呼」一群人發毛超害怕
近日,大陸雲南哀牢山因為部落客發布的探險影片而熱度飆升,遊客蜂擁而至。當地發布安全提示,告誡遊客不可貿然上山,以免發生危險。根據陸媒《封面新聞》報導,在哀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的原始森林裡,天氣突變十分常見,只見高大喬木、低矮灌木和底層草本植物層層疊疊、纏繞交錯,植被密度很大,雨水、汗水很快弄濕全身,行進十分困難,之後又遭遇濃霧,能見度迅速降低。除了迷路,變化莫測的天氣和複雜的地形,也可能導致通訊訊號中斷、失足墜落山谷、突然失溫等情況發生。長期進行野外工作的工程師魯志雲說,晚上山上氣溫下降,哪怕到夏天都會下降到10℃以下,尤其是下雨的時候,可能會接近0℃,溫度低就容易失溫。報導指出,不僅如此,除了能聽到長臂猿的叫聲,還能聽到一些鳥類的叫聲,像是杜鵑鳥、布穀鳥、貓頭鷹等,它們會模仿人的聲音,聽起來很像人在說話,有「哈哈哈」的聲音,有嬰兒般的叫聲,還有「哦哦哦」的聲音,就像打招呼似的,令很多人感到害怕。報導強調,貿然前往哀牢山未開發區域是非常危險的,一般只能以科考或護林防火為目的才能進入,尤其是核心區域,哀牢山是國家保護區,裡面不可控因素很多,擅自進入會有危險,此類事件之前已經發生過多次,即使戶外經驗非常豐富的人也不要去嘗試。
東生華再創台灣首例 體液NGS基因檢測通過LDTs核准
東生華 (TW-8432) 在次世代基因檢測(NGS)領域再次創下里程碑。今年8月台灣首篇液態切片(胸水)研究成果成功發表於國際期刊,在10月也成功獲得台灣衛福部核准,成為首例通過「實驗室開發檢測與服務」(Laboratory Developed Tests and Services, LDTs)的液態切片(體液)NGS 基因檢測。隨著台灣於今年2月落實LDTs認證,東生華於本月正式通過該項認證。衛福部於10月8日發函核准確認通過三項檢測項目,包括「癌克準-100 組織切片」、「癌液準-100 液態切片(體液)」及「癌液準-100 液態切片(血液)」。其中,癌液準-100液態切片(體液)是專門獨立針對癌症患者胸水、腹水及腦脊髓液進行NGS基因檢測產品,為台灣首例通過LDTs審查許可。癌液準-100 液態切片(體液)突破了傳統細胞塊檢測的局限。相較於傳統方法只能檢測到約51%的癌症驅動基因突變,東生華的液態切片技術識別出超過92%的突變,涵蓋常見的 EGFR、ALK、ROS1 等基因,以及罕見的非熱點區域突變,如 EGFR、KRAS、MET exon14跳躍突變、NRAS、BRAF和ERBB2擴增等。癌液準-100 液態切片(體液)在靈敏度和檢測範圍上顯著優於傳統檢測。此外,液態切片相對於組織活檢具備更低的侵入性,且能在平均7天內提供報告,大幅縮短了檢測時間,提供了快速且精準的臨床決策依據。目前,該技術已在台灣多家醫學中心完成臨床驗證,累計檢測超過1000例。東生華的液態切片產品不僅為癌症基因檢測帶來了新突破,也在精準醫療領域邁出了重要的一步,讓台灣在國際上更具競爭力。
不吸菸肺癌患者大增 女性占比高!醫勸「別買太便宜化妝品」
藝人汪建民因肺腺癌病逝,再度喚起大眾對於肺癌的重視,肺癌已連續43年為國人死亡率最高的癌症,像汪建民這樣不抽菸卻罹肺癌的例子愈來愈多,台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院長楊志新受訪時表示,不抽菸肺癌在國人相當常見,且大約一半患者發現時都已是第4期。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女性患者大幅增加,不僅多數未抽菸,也少煮飯,卻依舊罹患肺癌。台大醫院外科部主任陳晉興醫師受訪時透露,可能與化妝品常須使用滑石粉,而滑石粉常摻雜一級致癌物「石綿」有關。他表示,由於將滑石粉中的石綿移除,成本相當高昂,不含石綿的化妝品售價會是市售的10倍,「雖然尚無明確研究證明因果關係,但女性要謹慎使用化妝品,勿買太便宜的化妝品。」陳晉興表示,有些先進國家對於化粧品的規範較為嚴格,會檢測是否含有石綿等有害物質,「國內的主管機關尚未能徹底落實此部分,所以,民眾應努力確保自身健康。」國內肺癌中佔比最高、達80%為肺腺癌,肺腺癌患者不吸菸者多於吸菸者。目前已知,肺腺癌與一種上皮細胞生長因子受體基因(EFGR)的突變有關,當突變發生時,易出現細胞癌變,甚至轉移到其他部位,導致病人死亡。」肺癌目前唯一確定的風險因子,是一等親、二等親內有肺癌病史者,罹患肺癌比率上升,建議符合資格的民眾,女性滿45歲、男性滿50歲,應接受國健署補助的LDCT篩檢,早期檢查、早期發現才能讓預後更良好。
汪建民病逝/台灣肺癌2個世界第一 治療最花錢!醫:台人體質因空污易產生肺腺癌
知名男星汪建民7日肺腺癌病逝,享年56歲,讓不少人不捨,也有許多人開始關注肺腺癌。對此,胸腔科醫師蘇一峰說,肺腺癌是台灣的主要肺癌類型,許多研究指出跟空污有關,「台灣人的體質就是會因為空氣污染產生肺腺癌。」蘇一峰在臉書發文,「台灣的肺癌有兩個世界第一,因空氣污染造成的EGFR突變型肺腺癌是世界第一,EGFR突變的比率世界第一,台灣人的體質就是會因為空氣污染產生肺腺癌,台灣肺癌有三個全國第一,每年最多的癌症,最多死亡的癌症,最花錢的癌症!」蘇一峰也指出,肺癌到第四期治療很花錢,「沒錢的人只能靠健保給付的治療,只靠化療為主不但痛苦且治療效果差,有錢的人還可以自費標靶藥物,質子中子治療,免疫療法,上述治療每年都百萬起跳,乃哥採訪中提到,汪建民最後財務困難,他還幫忙墊錢照顧失智的汪母。」文章一出,也有網友感嘆,「治療肺癌花費那麼多錢,並不是醫師醫院賺走,主要還是藥廠。坦白講,真的是做功德而已。」乃哥8日聽聞汪過世消息說,「我知道他身邊有一個女朋友不離不棄照顧他,我覺得很偉大,在他債務纏身、生活工作這麼不順,還有一個女人願意在他身邊,很偉大,祝福他!」
汪建民病逝/汪建民肺腺癌逝世!醫示警「把握3個月治療黃金期」:未吸菸者小心了
男星汪建民去年11月檢查出肺腺癌4期,癌細胞從右肺擴散至頸椎、腦內,前後歷經多次化療後,身體狀況一度好轉,他便努力復出工作。怎料,他的妹妹在今(8)日午間證實,汪建民已在昨(7)日晚間逝世,享年56歲。對此,醫師就指出,台灣的女性和未吸菸者的肺腺癌發生率仍顯著上升,除了吸菸以外,還有其他不可忽視的危險因子,且診斷後3至4個月為治療的黃金期,因此呼籲高危險族群應定期進行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篩檢。據國健署2023年公告最新十大癌症排名,依序為肺癌、大腸癌、女性乳癌、肝癌、口腔癌(含口咽、下咽)、攝護腺癌、甲狀腺癌、胃癌、皮膚癌、胰臟癌,不論台灣和世界,肺部惡性腫瘤都比其它的惡性腫瘤更容易造成病人死亡。高雄長庚胸腔內科醫師王金洲醫師表示,台灣的肺癌在流行病學上有些特徵與西方國家不同,像是女性肺癌發生率特別高,西方國家男性肺癌的死亡率為女性的7至8倍,台灣僅1.8倍,值得注意的是,歐美國家肺癌患者中,有85%是吸菸者,在台灣則不及50%。王金洲接著說到,肺癌病變初期毫無症狀,腫瘤體積太小也難以發現,要大到可以被看出來,可能要花費10年以上時間。因此就算早或晚幾周、幾個月,可能並不會影響整個疾病的癒後,但仍建議患者要把握診斷後3至4個月左右的黃金治療期。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陳育民說明,肺癌可分為小細胞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等,台灣以非小細胞肺癌為主,佔近9成;非小細胞肺癌又有肺腺癌、鱗狀細胞癌及大細胞肺癌等,其中肺腺癌約佔8成,台灣的肺癌患者超過6成都是肺腺癌,以女性居多。陳育民解釋,肺腺癌本來就是很容易產生腦轉移的癌症之1,具EGFR突變的患者又有更高的比例有腦轉移,依據文獻,約有20至30%的患者在初診斷便有腦轉移現象;更有50至60%的患者在疾病治療過程癌細胞也會擴散至腦部,導致預後不佳。 陳育民補充,如今的肺腺癌已走向採用精準治療,不同的驅動基因突變有不同的標靶藥物,患者進行次世代基因定序,找出哪個基因突變,再選擇適合的標靶藥物,可以延長生命。他說,晚期或復發的肺腺癌患者,可先進行基因檢測,有驅動基因突變時,可以使用標靶藥物治療;如果沒有驅動基因突變,可以檢測癌細胞的PD-L1,表現量高可以進行免疫治療,表現量低則採取化療或是合併免疫治療等。衛福部過去曾於官網衛教,雖然吸菸率有逐漸下降的趨勢,肺癌發生率仍逐年升高,尤其罹患肺腺癌的女性有9成是不吸菸的。因此,除了避免吸菸與二手菸害外,同時要減少廚房油煙、遠離空氣污染或廢氣多的地方。成大醫院胸腔內科教授兼主治醫師林建中也提醒,若出現胸悶、胸痛或咳嗽不止等症狀時,很有可能是潛在的肺癌患者;而LDCT便是早期發現肺癌的有力篩檢工具,能有效降低重度吸菸者20%肺癌死亡率。據了解,目前國健署已針對具肺癌家族史和重度吸菸史族群,提供2年1次之免費LDCT篩檢。
2024諾貝爾醫學獎揭曉! 2美國學者發現microRNA作用共享殊榮
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陸續開始揭曉,醫學獎得主首先在7日公布,由來自美國發育生物學家安布羅斯(Victor Ambros)和美國分子生物學家魯夫昆(GaryRuvkun)共享殊榮。兩人發現小分子核糖核酸(microRNA)及其在基因調控中的關鍵作用,這項發現揭示了基因表達調控的新機制,甚至對醫學研究領域有深遠影響。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在基因學中有卓越貢獻,發現小分子核糖核酸(microRNA)在其轉錄後基因調控中的作用。(圖/翻攝自X)根據外媒報導,兩人發現了microRNA,這種新種類的微小RNA分子在多細胞生物的基因組中進化和擴展了5億多年,並在基因調控(gene regulation)中發揮關鍵作用。若沒有microRNA,細胞和組織恐無法正常發育,異常調節可能導致癌症,基因突變導致先天性聽力損失、眼睛和骨骼疾病等疾病。除此之外,基因調控出錯,恐導致嚴重疾病,譬如癌症、糖尿病或自體免疫疾病等。安布羅斯和魯夫昆針對身長只有0.1公分的秀麗隱桿線蟲進行研究,其擁有許多特殊的細胞類型,例如在更大、更複雜的動物中也能發現的神經和肌肉細胞,這使其成為研究多細胞生物中組織如何發育和成熟的有用模型。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在基因學中有卓越貢獻,發現小分子核糖核酸(microRNA)在其轉錄後基因調控中的作用。(圖/翻攝自X)安布羅斯是發現第一個已知的微RNA,同時也美國麻薩諸塞州伍斯特市麻薩諸塞大學醫學院教授,2008年曾獲得拉斯克基礎醫學獎。至於魯夫昆,則是發現了首例微microRNA「Lin-4」通過與目標信使RNA不完全鹼基配對來調控這些目標的翻譯的機制,並發現了第二個microRNA「Let-7」,以及它在動物和人類系統發育中如何保護的。隨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揭曉,2024年的「諾獎週」也正式拉開帷幕。接下來,物理學、化學、文學、和平和經濟學等多項諾貝爾獎將依次揭曉,明日頒發的是諾貝爾物理學獎,每項諾貝爾獎獎金達1100萬瑞典克朗(新台幣約3242萬元),最多由3名得主共享。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在基因學中有卓越貢獻,發現小分子核糖核酸(microRNA)在其轉錄後基因調控中的作用。(圖/翻攝自X)
2024諾貝爾獎將揭曉! AI、減肥藥受關注
2024年諾貝爾獎將自7日起,依序揭曉生醫、物理、化學、文學、和平等5座獎。根據外媒盤點,其中至少5項是諾貝爾可能的獲獎領域。根據CNN報導,人類基因體圖譜是在諾貝爾獎預測中,經常被討論到的,這是一項大膽的項目,於1990年啟動,並於2003年達成,由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和中國等,數千名研究人員組成的國際聯盟。這項努力對生物學、醫學和許多其他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該項目可能無法獲得諾貝爾獎的原因之一是參與這項壯舉的人數太多,依據規則,每個獎項只能授予最多3人。第二是,模仿人體激素胰高血糖素樣肽-1(GLP-1)的減肥藥物,其震撼了醫療保健界,這種降低血糖和抑制食慾的藥物有可能開創肥胖症治療和相關疾病的新時代,例如第2型糖尿病。洛克斐勒大學生物化學家莫依索夫(Svetlana Mojsov)、哈佛大學醫學院內分泌學家哈本能(Joel Habener)、丹麥藥廠諾和諾德研究與初期開發部門首席顧問克努森(Lotte Bjerre Knudsen)等3名科學家,在將其轉變為當今數百萬人服用的有效減肥藥物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第三,變革性人工智慧。人工智慧(AI)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人們的生活,Google DeepMind AlphaFold蛋白質結構資料庫的開發人員哈薩比斯(Demis Hassabis)、強普(John Jumper),與華盛頓大學醫學院蛋白質設計研究所所長貝克(David Baker)被看好未來可能會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第四,「腸道菌相」(gut microbiome)領域。細菌、病毒和真菌,生活在人體表面和體內,統稱為人體微生物組,隨著過去20年基因定序的進步,科學家們能夠更了解這些微生物的作用,它們如何與人類細胞,尤其是腸道細胞相互作用。美國聖路易華盛頓大學教授、生物學家高登(Jeffrey Gordon)是該領域的先驅,呼聲相當高。第五,致癌基因檢測。擁有研究人類和黑猩猩之間遺傳差異的背景,現任華盛頓大學醫學院教授金恩(Mary-Claire King)採取了一種全新的方法,早在科學家繪製出人類基因組圖譜之前,其就花了17年的時間來檢測和確定BRCA1基因突變在乳癌和卵巢癌中的作用,這項發現使得基因檢測能夠識別出乳癌風險增加的女性,以及採取哪些措施來降低風險,例如額外的篩檢和預防性手術。
知名藝人罹患食道癌! 耳鼻喉科醫師呼籲:「2個習慣」快戒掉
知名藝人驚傳罹患食道癌,並自曝有愛喝熱湯及睡前飲酒的習慣。醫師表示,喝熱湯易使咽喉的黏膜產生損傷,飲酒則易刺激食道黏膜,兩種習慣都會增加癌症風險,建議民眾要少喝太燙的湯並戒酒,才能維持咽喉與食道的健康。下咽癌與食道癌致病因相似 都與黏膜長期受損有關光田綜合醫院耳鼻喉頭頸部黃聖凱醫師表示,臨床上耳鼻喉科醫師,常診斷出下咽癌的患者,但是患者之後出現食道癌的機率亦高,反之亦然。黃聖凱解釋,由於解剖位置相近,兩者也有相似的致癌因素:長期飲用烈酒、抽菸、喜歡吃燙的食物等。而下咽癌和食道癌的發病機制,都涉及黏膜的長期慢性損傷與炎症,這些會導致細胞異常增生和基因突變,進而引發癌變。早期症狀不明顯 常誤認為食道逆流延誤黃金治療期黃聖凱醫師強調,由於早期食道癌與下咽癌,根本沒有什麼症狀,頂多會覺得胸口些微灼熱、吞嚥不適,大部分會被當作胃食道逆流而忽略,也常因此延誤就醫時機,往往等到癌症進一步侵犯食道深層組織,或是下咽腫瘤壓迫呼吸道,導致吞嚥困難體重下降,才被診斷。這時候發現再治療,就非常辛苦了。戒除不良習慣 為保護咽喉與食道健康的根本之道在飲酒的習慣上,不少人都有在睡前喝烈酒的習慣,黃聖凱醫師提醒,雖然酒的確能幫助入睡,但是缺點更多,首先是影響睡眠質量,再者是飲酒易使胃食道逆流,增加癌變風險。此外,酒精會放鬆上呼吸道肌肉,增加打鼾和睡眠呼吸暫停風險,提高睡眠呼吸中止症(OSA)的機率;而宿醉也會影響隔日精神狀態,讓早晨容易感覺疲倦、頭昏腦脹,注意力不集中。長期來說,也會增加酒精依賴的機率,造成身心健康的危機,因此他呼籲還是戒除睡前飲酒的習慣,才能維持咽喉與食道的健康。
專家示警!狂掃歐洲病毒在台灣現蹤 境外移入新冠組合病毒XEC
「XEC變種病毒」由新冠病毒變異株KS.1.1和KP.3.3組成,已在全球超過15個國家出現確診病例,其中以歐洲疫情最嚴峻;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指出,台灣目前僅發現1例境外移入XEC病例,但隨著冬季來臨,仍有疫情升溫的可能。陳秀熙說明,XEC變種病毒由KS.1.1和KP.3.3兩種突變病毒株組成,目前在歐洲和美國的流行趨勢明顯加快,8月以來已經在全球15~23個國家出現XEC病例,包括德國、荷蘭、丹麥、法國、美國、加拿大等。陳秀熙表示,歐洲XEC疫情情況最嚴重,隨著冬季即將到來,更要嚴防病例激增風險;英國近期也發出XEC疫情警示,顯示出31.5%的病例增長,與前一週相比增加了530例。台灣目前僅發現一例境外移入的XEC病例,尚未出現本土病例,但仍需持續監測以確認情況。陳秀熙強調,隨著冬季來臨,國際貿易和人員交流增加,東南亞國家包括台灣,可能面臨疫情上升的威脅。陳秀熙呼籲,脆弱族群務必接種疫苗,並在公共場所遵守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的規定。此外,家庭內的通風設備也需加強,以降低感染風險和減少傷亡,提醒民眾提高警覺,做好防疫措施。
機率遠低於10萬分之1!動物園照養出「雌雄同體大鳳蝶」 遊客「1原因」看不到
動物太神奇!台北市立動物園照養的大鳳蝶族群,昨(9月30日)羽化出1隻「雌雄同體」的大鳳蝶,其背面為「左雌右雄」,但腹面卻是雌蝶的表徵,讓照養團隊不禁嘖嘖稱奇,網友們也大讚「太美」、「難得一見」。臉書粉專「Taipei Zoo 臺北市立動物園」昨日下午發文分享,園方照養的大鳳蝶族群,成功羽化出1隻「雌雄同體」、「左雌右雄」的大鳳蝶,同時牠也是昆蟲館紀錄以來的第3隻「雌雄同體」大鳳蝶。園方表示,可惜的是,「雌雄同體」的蝴蝶較為脆弱,無法在蝴蝶網室與大家見面。而保育員則提醒,大鳳蝶在台灣分布很廣,民眾不妨多多觀察身邊的蝴蝶,搞不好能發現與眾不同的蝴蝶。對此,臉書粉專「國立臺灣大學昆蟲標本館」轉發此貼文稱,這是非常少見的「雌雄同體」,許多昆蟲也都找的到雌雄同體的案例,可惜往往比一般個體脆弱,在野外幾乎難以遇見,在人工飼養的情況下反而更有機會有完整的觀察記錄。另外,台北市立動物園曾於2015年在「解開昆蟲密碼-昆蟲多樣性探索」特展中,展出大鳳蝶的雌雄同體鑲嵌型標本,當時那隻便是由動物園自行飼養出,「雌雄同體在自然環境中發生的機率遠低於10萬分之1,發生的原因可能是由於基因突變。雌雄同體通常是左右翅各為雌或雄性的翅型,本園展出這隻標本則左右翅都同時混有雌雄兩者的特徵」。園方在2015年展示出的雌雄同體大鳳蝶標本。(圖/翻攝自臉書/Taipei Zoo 臺北市立動物園)
颱風天讓浪貓進屋躲雨!他一開門「親友全湧入」客廳瞬間被擠爆
颱風天家中突變浪貓避難所!日本一名網友日前分享,上個月颱風來襲時,他打開門窗讓流浪貓進門躲雨,沒想到竟接連湧入10多隻貓咪,家中客廳被浪貓擠爆。一名日本網友日前在TikTok曬出一段「心臟爆擊」的震撼畫面,並透露第10號颱風「珊珊」上個月挾帶狂風豪雨席捲日本時,他待在家中卻突然聽到外面傳來貓咪的叫聲,不捨浪貓淋成落湯雞,他便打開一小縫的門窗讓毛孩進來躲雨,怎料貓咪竟成群結隊擠進屋內,他家瞬間變成浪貓避難所。日本一名網友日前分享,颱風天他打開門窗讓流浪貓進門躲雨,怎料客廳卻被10多隻浪貓擠爆。(圖/擷取自TikTok/@zzz09555)從影片中可見,原本屋主以為只有一隻貓咪在呼救,沒想到一開門10多隻貓咪紛紛排隊湧入家門,客廳擠滿包括虎斑貓、橘貓、乳牛貓等不同花色的可愛「不速之客」。超萌畫面曝後,引起大批網友留言直呼,「是帶了多少朋友來」、「這隻貓是不是把牠族中所有老小通通帶來了」、「這麼多貓進來,你家簡直就是天堂」、「本來以為只有一隻,結果卻陷入無限循環」、「颱風天在外面好可怕!牠們一一進屋的樣子好可愛」、「好多可愛的顧客!貓咪把尾巴翹起代表很信任你」、「太棒了吧!不知道牠們會不會也來我家。」另外,也有人大讚原PO的暖心之舉,「真是個善良的人」、「謝謝好心屋主讓貓咪可以暫時避雨」、「謝謝你,好人一生平安。」
開朗4歲兒突變易怒!食慾下降狂啃指甲 醫生揭原因:缺乏父母抱抱害的
大陸4歲男童小宇(化名)原本活潑開朗,最近突然變得易怒,不僅食慾下降,還喜歡啃指甲。經過醫生檢查,孩子竟得了「皮膚飢餓症」,主要是太少得到父母的擁抱或親暱互動引發的病症,嚴重恐怕會影響發育。對此,醫生提醒,父母適時的抱抱是避免孩子產生「皮膚飢餓症」的良藥。《滄州晚報》報導,由於父母工作比較忙,小宇大多數時間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就連放假期間也住在爺爺家。2位老人平時精心照顧小宇的生活,覺得孩子有吃有穿就沒什麽問題。有時,小宇和小夥伴玩累了跑回家,想讓爺爺、奶奶抱一抱,但祖父母覺得不能太慣著孩子,經常會擺擺手拒絕。暑假快結束時,父母把接小宇回家後,發現他有些不對勁,孩子不僅食慾下降,吃東西比以前少了很多,還常常獨自在一旁默默啃指甲。起先,小宇媽媽還以為兒子缺鈣,特意買來一些鈣片讓他服用。沒想到,小宇回到幼兒園沒幾天,老師就反映小宇易怒、敏感,跟小朋友發生小摩擦就會大發脾氣,甚至還會推其他同學,上課時也常心不在焉。媽媽趕緊帶著小宇到市中心醫院兒保科就診。兒保科主任高超經過詳細檢查和耐心詢問發現,小宇得了「皮膚飢餓症」。醫生解釋,「皮膚飢餓症」是孩子小時候極少得到父母的擁抱、親昵造成的,建議小宇父母多抽時間陪孩子,適時給予擁抱和互動,觀察他心理狀態,並定期複查。高超進一步說明,幼年時代缺少撫愛,缺乏身體觸摸的孩子,往往會有咬手指、啃玩具、哭鬧不安等症狀,這就是「皮膚飢餓症」的表現,多數孩子會出現食慾不振的情況,進而導致身體發育受影響。「最嚴重的後果是對孩子心理的影響,他們常常會有孤獨、膽小等情況。」高超說,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如果需要抱抱,父母一定要適時給孩子擁抱,避免他們產生「皮膚飢餓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