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安全
」 農業部 陳吉仲 雞蛋 賴清德 國土計畫法有意邀請參加環太平洋軍演!美編97.5億推「安全合作倡議」 強化台灣自衛能力
美國國會日前釋出的《2025財年國防授權法案》草案中,當中多項內容與台灣有關,其中包含對台軍事合作、防禦支援,根據文件內容,這些支援不僅限於軍售與軍事合作,還涵蓋了先進防禦技術、創傷護理、軍事訓練等多方面的合作。而報告中也提到,美國國會有意邀請台灣參加環太平洋軍演。根據這份《2025財年國防授權法案》中,主要有4個部分與台灣有關,分別內容如下:A.台灣軍事創傷照護計劃(Military Trauma Care Program)美國國防部與台灣軍事醫療機構合作,為台灣提供軍事創傷照護相關支援。該計畫內容包含如下:創傷照護:美國將與台灣軍隊合作,進行創傷處理的訓練,特別是對於戰場創傷的處理。這包括提供急救技能、止血、傷口處理等方面的技術支援。假肢技術:如果軍人受到嚴重傷害導致截肢,則提供假肢技術支援,包括設計、製作和安裝假肢。心理健康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除了物理上的治療,還將提供心理健康支援,幫助受創的軍人應對戰後的精神健康問題,並進行心理治療,特別是針對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治療。B.台灣安全合作倡議(Taiwan Security Cooperation Initiative)美國根據《台灣關係法》向台灣提供軍事支援,美國國防部最高可動用3億美元(折合新台幣約97.5億元)的預算,來支援台灣的台灣的軍事、政府安全力量以及相關的民間機構。目的是提升台灣抵抗外來威脅與侵略的能力,包括增強防空、電子戰、反艦能力、長程精確打擊等系統,詳細內容包括:提供先進武器與裝備:美國將向台灣提供高端的防禦性裝備,包括無人機、防空系統、反艦導彈系統、長程精確打擊武器等。這些裝備將幫助台灣提升自衛能力,特別是在防禦中國軍事威脅方面。情報、監視與偵察(ISR)能力:提供先進的情報、監視與偵察技術,使台灣能夠更有效地監控周邊的軍事動態,提升早期預警的能力。防空與反導系統:加強台灣的防空能力,提供先進的防空雷達系統、導彈防禦系統等,特別是在面對中國日益強大的導彈威脅時,能夠有效保護台灣的領空與重要設施。C.台灣參與環太平洋軍演(RIMPAC)根據國會的立場,台灣的海軍應被邀請參加2025年舉行的環太平洋軍演(RIMPAC)。這是全球最大的海上軍事演習,台灣參與其中將有助於提升與其他國家的合作與協同作戰能力。D.BOLSTER法案(第5121條)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台灣問題上的行為,國務院將與歐洲聯盟及歐洲國家進行協商,共同制定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制裁計畫,尤其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涉及破壞台灣政府機構或對台灣採取侵略行為時。若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台灣發動海上封鎖、攻佔外圍島嶼或進行網絡攻擊,將啟動相關的經濟和外交措施。此外,本條文要求美國總統向國會提交報告,評估中華人民解放軍(PLA)封鎖台灣30天及180天的經濟影響,這將有助於美國了解封鎖對全球經濟的潛在後果。條文中強調,美國與歐洲應該加強與台灣的合作,尤其在政治和經濟層面。國會認為,美國、歐洲與台灣共享共同的民主、法治和人權價值觀,並在貿易上保持密切合作。歐洲聯盟被認為可以發揮重要作用,幫助台灣抵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經濟脅迫,尤其是在商業和投資方面,透過與台灣簽訂新的協議來強化合作。此外,條文中也要求美國和歐洲各國協同加強外交努力,促進台灣在國際組織中的有意義參與,並公開強調兩者的「一中政策」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中原則」之間的差異,進一步支持台灣的民主發展。國會呼籲加強與台灣的議會關係,促進高層政府官員和議員的非正式外交訪問,並支持地方政府官員的文化和貿易交流。這些努力都可以提高台灣在國際間的地位,讓台灣能夠在全球事務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台灣的防衛能力也是本條文的重點之一。美國和歐洲被要求協調行動,幫助台灣強化其網絡安全,特別是針對台灣的關鍵基礎設施。條文中建議加強台灣的能源韌性和糧食安全,並加大打擊虛假信息、數位專制及外國干預的力度。此外,美國和歐洲將促進軍事合作,支持軍火銷售,特別是符合不對稱防禦策略的武器,並協助台灣改善防禦基礎設施。該項條文還強調海上航行自由的重要性,呼籲美國與歐洲海軍加強協作,確保台灣海峽的航行自由不受威脅。此外,歐洲、台灣和美國的海岸警衛隊應該建立更多交流和合作,應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海上脅迫。
南島友邦出訪落幕 賴清德:凝聚海外挺台力量開啟價值外交時代
總統賴清德6日晚間抵台,結束7天6夜的出訪友邦之旅,並向外界說明此次「繁榮南島 智慧永續」外交行程的收穫,其中包括深化跟友邦的情誼,開啟「價值外交」的新時代,並成功凝聚海外挺台灣的力量。為期7天6夜的「繁榮南島 智慧永續」之旅能夠圓滿完成,賴清德對此感謝美國政府秉持安全、尊嚴、舒適、便利的原則提供協助,讓此次的採訪不僅可以順利成行。他表示,只要堅定捍衛民主、深化民主,以民主的普世價值,跟世界上的各個國家交往,一定可以得到更多支持,不僅可以守護台灣,也可以維護區域的和平穩定。針對此次出訪的收穫,賴清德分別列舉了三項。第一,成功深化跟友邦的情誼,賴清德表示,訪團在馬紹爾群島共和國、吐瓦魯國及帛琉共和國,都受到友邦人民的熱烈歡迎。他要感謝馬紹爾群島海妮(Hilda C. Heine)總統、吐瓦魯戴斐立(Feleti Teo)總理,及帛琉共和國惠恕仁(Surangel S. Whipps, Jr.)總統熱情接待,堅定支持台灣。台灣和這三個國家共享南島語族文化,在參訪過程中他深刻感受到我們就像是一家人一般。第二,開啟了價值外交的新時代。賴清德指出,在這次出訪中,他看到台灣和這三個友邦國家在公共衛生、糧食安全、氣候變遷、數位轉型以及海事安全,都有許多具體的合作成果。相信這些具體的合作成果會進一步鞏固跟友邦的情誼。第三,凝聚了海外挺台灣的力量。賴清德感謝所有海外僑胞,除了當地僑胞,還有分散在不同地方的僑胞前往他拜訪的地點。大家團結在一起,為台灣喝采、加油,也願意繼續為台灣貢獻心力。這份心意讓身為總統的他非常感動,也為我們僑胞的表現感到驕傲。賴清德強調,「德不孤必有鄰」。只要堅定捍衛民主、深化民主,以民主的普世價值,跟世界上的各個國家交往,我們一定可以得到更多支持,不僅可以守護台灣,也可以維護區域的和平穩定。
《國土計畫法》農業發展權惹議 劉世芳、張麗善互槓
雲林縣長張麗善22日表示,雲林縣近期提出「農業權」入法的理念,是站在支持土地公平正義與兼顧國家糧食安全的立場,增加生產效能與農民收入,並不會變成「農地水泥化」;主管機關內政部長劉世芳則認為,此舉將讓農地更動彈不得,雙方各執一詞。《國土計畫法》號稱2025年上路在即,近期卻有不少跨黨派立委與地方百里侯呼籲緩辦,其中雲林縣政府具體要求增訂「農業發展權」條文。張麗善強調,縣府為保障農民權益,早就於2021年雲林縣國土計畫中提出「農業發展權」,希望中央納入研議,但迄今4年,未見中央政府啟動專案研議,也不見內政部對公共利益與私人財產權的衝突議題,有完善構想。劉世芳則反批,這樣的概念不合實際又僵固「反而會帶來災難」,因為照雲林縣政府擬訂的做法,農地若被列為所謂農業發展權的土地,會接受其他工業用地或住宅用地的「捐贈」,等於承認農地農用為「特別犧牲」並接受「特別補償」,未來更無望在定期修正中調整地目與用途,反而會傷害到台灣現在亟需要發展國家重大工業或重大公共工程設施的土地,因為領了補償,農地將「變更無望」。劉世芳強調,內政部認為「農業權」當然可再討論適宜做法,但根據雲林縣政府版本,根本不能叫農業發展權,反而是農地被完全水泥化跟僵固化,才是不利國土發展。
公糧遲暮1/公糧收購價喊漲 在地批老農呷無只肥農會代耕隊
立法院朝野立委折衝下,明年度總預算終於交付委員會審查,三大杯葛爭議中禁伐補償和健保點值都獲得解答,行政院卻唯獨不願承諾提高「公糧保價」收購。農民私下透露,公糧保價是50年前政府為保障國內糧食安全的政策,近年來國人稻米食用量銳減,政府應該要鼓勵農民發展附加價值高的精緻米食,一味肉桶式補助政策反而突兀,其中更暗藏不少眉角。2025年中央政府總預算8日終於付委,賴政府對禁伐補償、健保點值案皆做了不小讓步,唯獨對「公糧加價購」仍持保留態度。(圖/黃威彬攝)據了解,台灣實施「公糧保價」收購制度始於1974年,當時因為國際爆發石油與糧食危機,政府便開始實施這項政策,確保國內糧食安全,從此公糧收購價格就成了國內稻米市場價格交易的絕對指標。目前國內公糧收購價每公斤新台幣26元,在野黨立委認為務農成本年年上揚,但公糧自2011年至今未漲,主張每公斤公糧應漲價5 元,但農業部認為公糧漲價將誘發更多稻米生產,形同以政策誘導擴大耕地面積,與休耕政策背道而馳,雙方各執一詞。本刊記者12日走訪新竹縣竹北東海與芎林下山一帶水稻田,這裡在日治時代生產上繳天皇的「東海米」,也是當今竹科「璞玉計畫」基地。四代務農的「客家舞獅文化協會」理事長張健銨直言,現今的公糧收購政策對基層農民是很不實際,在農村裡的實況是老農耕不了田、年輕人不願耕田,農地大多廉價租給擁有割稻機、耕耘機的代耕者,這些俗稱「農耕隊」的代耕者與地方農會「緊密結合」,選擇「臺南11號」等單位面積產量較高的米,每年第一穫每公頃9,000公斤收成不是問題,其中可撥交4,800公斤公糧,等於「插了秧就等著領補助」,除了土地使用大量化肥,也因銷路「基本盤」穩固,根本不需擔心市場競爭。關心農政已久的芎林鄉代表劉名揚指出,台灣的公糧收購分為「計畫收購」、「輔導收購」與「餘糧收購」三種,其中計畫收購價格最高,餘糧收購價格最低,約略等於民間市價。他舉例,以2024年第2期稻作來講,「計畫收購」每公頃上限約為1,500公斤,每公斤單價26元,略高於市場平均單價。劉名揚直言,這樣的價格對高產量「農耕隊」來說相當划算,穩定的銷路更可讓農耕隊不必擔心市場競爭。然而,對於追求品質的一般農民來說,就是種植品管和價格高的「越光米」或「牛奶皇后」等品種,他們其實無法受惠到公糧收購價,建議農業部不如把錢來協助技術革新,遠比肉桶式撒錢好。張健銨回顧,過去「戒嚴」時代,工業和商業活動不發達,國家收入主要向農業「吸血」,當時1公頃每穫約2,400公斤,超過9成收穫必須繳給國家、地主以及換肥料,農夫的收穫就剩不到1成稻米,食指浩繁根本不夠吃,只好種地瓜葉配稀飯度過三餐。他說,如今社會開放了,農者能自由去化米製品,多數對自家產品深具信心不怕市場洗禮,根本「不屑」繳交公糧。近年不少老農後繼無人,紛紛廉價或免費將土地租給地方代耕者,代耕者則引進現代化機具,以低成本方式大量生產稻米,也是當今「公糧」的重要來源。圖非當事農者。(示意圖/報系資料照)張健銨批評,不少人打著「照顧農民」的大旗,嚷嚷著要提高公糧價格,實際上只是肥了與各地農會與農耕隊,繼續鼓勵他們以低成本方式大量栽種品質「能驗收領錢就好」的稻米,且各地公糧農會與盤商互通有無輕而易舉,即使每公斤收購價漲了5元,屆時到末端收購時,又是原物料價格上漲等一堆藉口,收購價哪會漲,無力耕田、便宜出租土地給農耕隊的老人根本不可能收到更多田租。劉名揚則示警,如果公糧價格一漲,第一年看似公糧與盤商私糧能稍稍漲了收購價,卻也將吸引玉米、大豆等農者紛紛改種稻米,「第二年又會崩盤」,而稻米的栽種環境相對寬鬆,像芎林下山便因風大,種玉米沒幾天便會被風吹垮,若放棄其他經濟作物,一窩蜂地搶種稻米,除了不久後稻米價格潰堤,更影響了經濟作物供給,「那才是國安危機」他憂心地說。
農奴恐懼籠罩 農業部喊《國土計畫法》5年檢討不必憂
農業部政務次長胡忠一24日表示,《國土計畫法》2025年4月30日後若順利上路,之後每5年一次檢討空間,謠傳農民永遠不得翻身,純屬謠言,不須擔心。立法院內政委員會24日召開《國土計畫法》修正草案公聽會,邀集部會與專家學者等討論。由於現行《區域計畫法》實行多年,儘管名義上嚴格劃分農、林、牧、工分區,多年來民眾開發業者卻頻頻以申請分區變更,只要地方政府通過審議就能開發,農地現況往往千瘡百孔,原訂的土地分區使用計畫形同虛設,2016年內政部制定《國土計畫法》,希望透過「空間綜合計畫」體系建立一套國家層級土地發展藍圖,有效引導並管制土地的使用。然而因為土地劃分爭議不斷,跨黨派縣市首長與立委甚至多次要求《國土計畫法》延後上路,特別是在「農1」和「農2」的認定上涉及權益懸殊,例如農2土地上的違章工廠可能納管拼合法,土地價格料將被炒高,反觀座落農1的違章工廠,外傳將合法無望,引發農村的恐慌,掮客藉機斂財、污染土地事件頻傳。胡忠一指出,地方謠傳國土計畫法上路會讓農民永遠變農奴,但那是過去沒有土地者被地主欺壓的歷史,加上《國土計畫法》還有調整空間,並非變更後就永遠翻不了身,每5年都會檢討一次。胡忠一強調,《國土計畫法》中的農業發展地區將充分提供營農土地需求,不會增加農業使用管制及犧牲農民權益,更會充分考量農業經營實際需求,農業產、製、儲、銷設施均可申請使用,農業設施容許規定之興建總面積及興建高度仍予維持,沒有限縮問題,農業部也持續與內政部討論,看如何幫助繼續從事農業的農友。胡忠一說,其實農業部有研議各項獎勵措施,皆是基於農民耕作模式及品項對於生態環境、糧食安全做出的貢獻,農業是有生產力的,經費而非認定成補償,而是獎勵,其中面向有六:包含「農地對地給付」、「確保糧食安全給付」、「生態環境給付」、「農業設施設備補助」、「農業金融支持」、「農業公共基礎建設」。胡忠一重申,地方持續傳出農民永遠只能變成「農奴」聲浪,那是完全錯誤,現在政府投入新台幣一兆多億要護農,且《國土計畫法》未來還有調整空間,縣市政府更有5年時間可以檢討一次,實在不需要擔心。
全球貿易回暖 海運成本增加!物價恐又攀升
聯合國貿易和發展組織於22日發布的2024年《海運評述》報告顯示,全球海上貿易在2023年成長2.4%,較2022年經歷的萎縮有所恢復。然而,海運貿易雖有復甦跡象,未來的成長仍面臨諸多風險與不確定性,包括地緣政治緊張、衝突以及氣候變遷帶來的挑戰。報告特別強調,地緣政治緊張和氣候變遷對全球主要航道的影響日益顯著,嚴重威脅全球供應鏈的穩定性,對小島發展中國家和最不發達國家等依賴海運的經濟體造成極大壓力。全球雖有80%貿易量賴海運,蘇伊士運河、巴拿馬運河和紅海等重要航道卻受到上述因素影響,船隻通行量減少近半。船隻需改道繞行,增加運輸成本和時間。報告指出,不僅燃料、薪資和保險等費用增加,還導致溫室氣體排放上升,也造成糧食安全、能源供應與全球經濟的巨大挑戰。儘管2023年全球海運貿易回暖,成長2.4%至123億噸,但報告預計,2024年成長率將放緩至2%。報告同時警告,地緣政治衝突和氣候變遷仍然構成「極為嚴峻的營運環境」,將持續抑制海運貿易的長期復甦。此外,2023年下半年,全球貨櫃船停靠港口次數達到創紀錄的近25萬次,亞洲地區部分港口因航線延長和貿易增長出現嚴重壅塞現象。報告示警,由於航線延長、港口壅塞及營運成本增加,2024年全球海運運費將持續上升。如果這一趨勢得不到控制,全球物價可能在2025年上漲0.6%。對於依賴海運的脆弱經濟體將進一步削弱其貿易競爭力,並加劇通膨壓力。預計到2025年,脆弱經濟體的物價將上升0.9%,加工食品價格增加1.3%,對其糧食安全構成威脅。航運業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3%,但報告指出,全球船隊更新速度緩慢,去碳化進程面臨諸多挑戰。報告強調,如果航運業無法加快去碳化步伐,罰款將導致航運成本上升,市場競爭力也將受到影響。《海運評述》還強調了港口數位化的重要性。區塊鏈、人工智慧和自動化技術被視為提升港口效率的關鍵,能夠有效減少等待時間並提高貨物追蹤能力。亞洲地區在港口數位化方面進展顯著,如今可以高效率處理全球63%的貨櫃作業。
APEC經濟領袖代表人選出爐 總統府宣布:指派資政林信義出任
2024年亞太經合會(APEC)經濟領袖會議將於11月15日至16日在秘魯利馬舉行,總統府發言人郭雅慧今天宣表示,總統敦請台杉投資管理顧問公司(Taiwania Capital)董事長林信義,代表出席2024年亞太經濟合作(APEC)經濟領袖會議(AELW)。林領袖代表為現任總統府資政兼行政院經濟發展委員會顧問,資歷橫跨公私部門。出身企業經理人,於企業歷練中華汽車副董事長、新安產物保險公司董事長職務之後,以企業管理專才進入政府任職,先後擔任經濟部長、行政院副院長兼經建會主任委員、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董事長等要職,熟嫻國家經貿政策的制定與執行。郭雅慧表示,林領袖代表曾三度參與APEC會議,熟悉APEC運作及議題,於2000年汶萊及2001年上海兩度代表我國參加APEC部長級年會(AMM),2005年獲時任陳水扁總統指派,擔任領袖代表,率團參加在韓國釜山舉行的AELM,皆圓滿達成任務。今年秘魯APEC主題為「賦權、包容、成長」(Empower. Include. Grow.),三大政策優先領域包括「以貿易及投資促進包容且互連之成長」(Trade and investment for inclusive and interconnected growth)、「以創新及數位化促進正式及全球經濟轉型」(Innovation and digitalization to promote transition to the formal and global economy),以及「永續成長促進韌性發展」(Sustainable growth for resilient development)等,皆與我政府正積極推動的重要政策有共同方向。加上APEC近年高度重視公私部門合作,郭雅慧表示,總統敦請林領袖代表出席,期許以專業經驗與豐富閱歷,於APEC完整闡述我政府政策內涵,有效提升台灣能見度及重要性。台灣自1991年加入APEC以來,即長期積極參與。此行除了針對議題進行交流,未來也將持續在各領域開創合作機會,與其他會員共同推動綠色數位轉型、數位創新、數位健康、中小企業成長、婦女經濟賦權、包容性成長及糧食安全等領域合作,攜手共創永續共榮,以行動實踐台灣有能力也有意願為世界做出更多貢獻。
爆賴要編9000億光電預算到2030 郭正亮:很容易涉圖利
雲林縣長張麗善16日強調,雲林要配合國家糧食安全與能源政策,希望《國土法》修正時,中央與地方的綠能相關法令是一致的,不要讓地方滯礙難行,甚至要公務人員走法律邊緣。前立委郭正亮表示,張麗善凸顯了另一個領域的圖利罪可能的問題,藍營可以在立法院討論清楚此事。據了解,總統賴清德未來好像要編9000億光電預算,一直要做到2030年,這裡面將會有很多標案,這裡面一定有計價問題,很容易涉及圖利。「圖利的界線在哪裡?這個就是要講清楚,不然以後很多人不敢做事。」郭正亮16日在《大新聞大爆卦》節目,談民眾黨主席柯文哲圖利罪爭議時提到,比如說張麗善,張麗善昨天(15日)提了一個好議題,她說:光電標案我不敢標!你中央都不負責任,到時候都是我的責任?郭正亮強調,要知道,那個是給二十年的標案,每個得標的光電廠商都賺一堆錢!那我張麗善也有事?變成她沒有拿錢都有事:到時候人家追究怎麼辦?所以張麗善是凸顯,另外一個領域的類似的「罪」。所以覺得這個是重要問題,所以建議國民黨可以在立法院討論清楚。「說:興利、圖利,到底界線是什麼?不然張麗善現在不敢發包啊!」郭正亮質疑,而且據了解,賴清德好像要編預算,要編到2030年的光電預算,他好像要編9000億!所以立法院早晚要審的,不知道是不是這一屆,可是他要編9000億、到2030,他要把它做完!郭正亮直言,所以接下來我們還會有很多光電標案,這個很容易涉及圖利!因為這裡面一定有計價的問題,還有各個單位,那個過程也是很囉唆的。更不要講今天那個吳敦義突然跳出來不是嗎:怎麼高雄國賓跟遠雄都跟我有關?1998他就卸任了!他就覺得莫名其妙。這個也是,因為這兩個容積率一個超過一千、1142%,另外那個超過兩千!所以現在每個都更案跟農地重劃,或變更地目,大家都嚇得要死!過去十年有多少?
勉勵洄游農村競賽獲獎者 蕭美琴:創新專案激活農村新路徑
「第十四屆大專生洄游農村競賽」頒獎典禮15日舉行,副總統蕭美琴致詞時肯定競賽為台灣農村帶來永續活力和新希望,不僅讓台灣青年更認識自己的家鄉,更透過自身專業、經驗及創新,為農村帶來了發展新路徑。爲鼓勵年輕學子以自身創意或所學專長,學習與農村場域居民互動共識,並參與農村公共事務與農村再生,大專生洄游農村競賽已邁入第十四個年頭,已累計吸引將近7千人報名參加。 蕭美琴表示,農村是台灣歷史與文化發展的根源,更扮演著確保糧食安全、維持生態平衡及永續發展的重要角色,也是台灣最傳統、最具人情味的地方。洄游農村競賽不僅讓青年利用自身專業、經驗及創新,為農村帶來永續活力和新希望,也讓台灣青年更認識自己的家鄉。蕭美琴提及,此次參賽的同學中,有些是在農村長大,回到自己的家鄉;有些是在都市成長,希望更深入認識台灣農村;也有些是來自聖露西亞、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聯邦、貝里斯、巴基斯坦、馬來西亞、印尼、印度、泰國、越南、日本等國的外籍學生,利用暑假來認識台灣農村。相信大家都能透過這項競賽,發揮創意,為農村帶來新鮮觀點,也激勵出農村發展的新路徑。
中華民國與太平洋島國對話登場 外交部:鞏固邦誼以拓展國際空間
第29屆「臺灣/中華民國與PIF國家對話會議」於東加王國登場。外交部表示,我國將透過PIF多邊機制持續推動「區域發展援助」及「臺灣/中華民國-PIF獎學金」等合作計畫,強化我國與太平洋友邦及理念相近國家的合作夥伴關係。外交部指出,田中光政務次長代表政府赴東加王國(Kingdom of Tonga)出席「臺灣/中華民國與PIF國家對話會議」,並與太平洋3個友邦領袖及理念相近國家代表團成員互動,傳達我國高度重視太平洋地區的和平、穩定、發展及繁榮,以總合外交為導向結合台灣科技及經貿優勢,積極與友邦及理念相近國家共同推動各項雙邊及多邊合作計畫,同時增進與友邦高層情誼,以鞏固邦誼、繁榮友邦經濟,並拓展我國國際空間。外交部指出,PIF是太平洋地區最重要的國際組織之一,我國自1993年起持續以「臺灣/中華民國(Taiwan/ Republic of China)」名稱,以「發展夥伴(Development Partner)」身分參與論壇相關機制與活動。外交部強調,我國將持續擴大與PIF、太平洋友邦及理念相近國家的合作,尤其在環境保護、海洋保育、氣候變遷、糧食安全、潔淨能源、人才培訓及醫衛合作等領域,共同為太平洋區域的和平、穩定、發展及繁榮作出貢獻。
《國土計畫法》準時上路難 許淑華張麗善籲先解地方惑
南投縣長許淑華20日表示,《國土計畫法》細節至今仍未公布,民眾擔心還沒搞清楚就上路,農地如同被判「死刑」,希望中央先釋疑地方問題;雲林縣長張麗善也說,雲林縣多次呼籲農業權應納入《國土計畫法》,但中央至今還是沒有正面回應,各界一頭霧水下,上路一定問題叢生。許淑華指出,內政部希望2025年4月《國土計畫法》如期上路,但像南投縣高達73.91%土地被畫為「國土保育區」,而有發展性的「城鄉發展區」僅占3%,等於勒住南投發展,內政部必須提出配套方案孚眾。許淑華強調,該法對觀光空間利用與發展的影響、非都市土地開發許可申請案件審議標準等,都亟需內政部釋疑,否則「國土功能分區圖」,南投真的交不出來。張麗善則強調,自己不反對《國土計畫法》上路,但該法要求雲林縣扛國家糧食安全,而農產獲利不如其他土地利用,雲林縣多次呼籲該有農業權配套以獎勵農用地主,中央卻仍無對應措施,令人難以放心。張麗善批評,攸關氣候變遷因應與國家未來整體發展的《國土計畫法》,居然僅由三級機關國土署執行,雖然內政部長劉世芳親自出席研討會,但同樣攸關此法的農業部只有科長出席,根本做不了主,農業權與土地管制,中央政府仍有必要說清楚。內政部次長董建宏則回應,各縣市政府提出的問題刻正討論中,例如日前自己拜訪南投縣時,縣府有提出18項關於原住民保留地等問題,內政部便刻正研議中,將逐一答覆。
農地死刑2/「國土分區圖」集體遲交 地方政府無奈淪發展劊子手
《國土計畫法》施行過程多次展延,政府拍板2025年5月上路後,近期迭遭朝野立委呼籲「刀下留農」,不分藍綠高達19處地方政府甚至以技術性拖延,不交「國土功能分區圖」。專家建議針對農1要有更妥適的配套,向用地變更得利者徵收「土地受益費」,籌設「國土基金」補償權利受損者,提高被劃入農1 區域者的配合意願。據了解,《國土計畫法》大致劃定區有四:首先是以保育及保安為原則的「國土保育地區」;再者是以資源永續利用為原則的「海洋資源地區」:第三是以確保糧食安全為原則的「農業發展地區」;最後還有以集約發展、成長管理為原則的「城鄉發展地區」。而其中細分為5種的農業發展區中,尤以農1最受爭論,只要農產環境不錯或曾下重本優化排水等農業設施的土地,進一步稽核面積達25公頃以上、農業使用達80%以上,就會被優先劃為「農1」。儘管農1是國家掛保證的「優良農地」,多數地主卻高興不起來,因為《國土計畫法》一旦上路,農1土地將就此限定農用,各界對工商發展的想像就此落空,簡言之就是土地增值的空間被限制,更嚴格的是搭配違規舉發的高額獎金,持有者將無法他用。台灣鄉間「農地蓋工廠」沉痾多年,《國土計畫法》上路後罰則料將加重,引起業主恐慌與不滿。圖為高雄岡山嘉華地區特定農業地上的工廠。(圖/報系資料照)一名嘉義的農民說,《國土計畫法》實行後,「特定農業區」土地多數劃成高度監理的「農1」。然而,目前特農區現況卻有不少農地工廠,令地主不滿的是,部分縣縣市政府願意妥協,在審議時將現有工廠畫成「農2」,正視土地管理現況較有彈性,卻有不少政府人員只坐在辦公室依地籍圖直接畫設為「農1」,昧於土地現況當然引起民眾跳腳。「OURs都市改革組織」秘書長彭揚凱便直言,台灣的農地太貴了,地價與農產所得完全不成比例,持有農地者大多充滿農用以外的想像,期待有一天自己的農地能獲重劃蓋樓賺錢,至少自家子孫不用那麼辛苦拿鋤頭。然而,在《國土計畫法》打出維護糧食安全大旗之下,等於要求各縣市政府當「劊子手」,在國土功能分區圖上,對著地主千刀萬剮,各縣市政府「當然下不了手」,也因此國土功能分區圖,只能根本交不出來。彭揚凱說,目前《國土計畫法》已經延宕3次實施,溝通真的很不容易,如果建立良好且確實執行的「國土基金」制度,讓被劃設為「農1」的農地地主有配套的補償,類似過去對文化古蹟地主的做法,要求對方保留「農1」農用,但能給予一定的金錢補償或容積移轉,而國土基金可以向用地變更得利的地主端徵收受益費,或許稍稍能緩解農1地主被判「農地死刑」的反彈聲浪。嘉義縣高鐵特定區旁88公頃土地,刻正如火如荼進行台積電廠房先期建設,原本一望無際的甘蔗田已不復見。(圖/記者趙世勳攝)地政士蔡岳臻則直言,近期不少土地掮客,看準農地地主對《國土計畫法》的恐慌,聲稱能協助農地變更工業用地,進一步撈了不少仲介費,但其實需要審查要件很多,若2025年05月準時上路,「現在根本來不及」,且這是中央層級介入的地目畫設案,並不是地方政府說了算,因此若有人聲稱能協助在《國土計畫法》實施前做到「農地變工業地」,那恐怕是托大了,提醒民眾不要花了大筆冤枉仲介費。內政部國土署強調,農地本來就該農用,《國土計畫法》能檢視一遍各地土地使用,或許短期動盪,但對國家長遠發展不是壞事。至於「國土基金」的補償構想,會把「農有地」視為補償標的,與現行肯定農業產值的立法精神相悖,目前僅規劃「國土保育用地」有補償機制,暫無「農1」補償計畫。行政院刻正檢討《國土計畫法》的檢舉獎金制度,而不少縣市一直未交國土規劃分區圖,如果立法院決議通過展延,內政部會配合辦理。
形塑未來農業食品科技生態圈 第7屆好食好事加速器盛大啟動
台灣首個農業食品科技加速器「好食好事加速器」, 近日宣布第7屆正式啟動,本屆進入加速器的10家新創公司,各別來自「農業科技」、「農業循環」、「冷鏈物流」、「餐飲與食品加工」4大領域,未來4個月的時間中,加速器將協助入選團隊進行全方位輔導,並共同推動食農產業供應鏈科技化、永續化升級。好食好事基金會由頂新和德基金捐助成立,2018年起啟動「好食好事加速器」,至今已加速55家新創團隊,今年更將鏈結策略夥伴,擇優投資優秀團隊,進一步支持創新發展。好食好事基金會執行長陳茂嘉表示,今年入選參與計畫的10家新創公司,展現出無比的創新能力和潛力,期待結合專業輔導及市場資源對接後,團隊能在全球市場上取得成功,為農業和食品產業帶來更多的變革。今年入選好食好事加速器的10家新創企業,類別涵蓋農業科技、冷鏈物流、食品加工、農業循環等領域。(圖/好食好事基金會提供)放眼全球,各界對農業及永續科技的需求日益增加,這不僅是應對氣候變遷和資源短缺的必要手段,也是提升農業生產效率與糧食安全的重要途徑。根據美國市調公司Grand View Research報告,全球農業科技市場預計在未來5年內將以每年超過12%的速度增長,而永續科技則被視為解決環境挑戰的關鍵。好食好事加速器作為亞洲重要的農業食品科技加速器一員,致力引領此潮流,持續支持和推動創新企業的發展。好食好事亦持續連結新創企業、產業專家、投資人、研究機構和政府等資源,在台灣打造一個協作共好的食農生態圈。在本屆加速器中,累積的產業業師庫已達60位以上,並確認鏈結「SIC影響力投資」、「炙星投創」、「KPMG創新與新創服務團隊」等成為今年度加速器協力夥伴,不僅能夠促進新創團隊技術、知識、營運的成長,還能夠推動創新解決方案的快速落地,為產業發展注入新動力,使農業、食品科技成為整體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柱。好食好事加速器於開學活動舉辦業師專家交流餐會,助新創公司快速建立產業人脈。(圖/好食好事基金會提供)綜觀入選的10家新創企業,類別涵蓋農業科技、冷鏈物流、食品加工、農業循環等多個領域,充分展現好食好事加速器的多樣性和創新力。這些公司將在加速器的支持下,進一步提升產品競爭力與經營能力,並拓展市場機會。今年入選團隊介紹如下:農業科技1. 悠由數據:透過衛星遙測和大數據分析技術,實時監測作物環境並優化資源配置,以提高農業生產力和可持續性。2. 擎壤科技:致力於解決農業噴灑問題,透過銷售農用無人機硬體和建立農噴媒合平台,為農民提供最佳的耕種規劃。3. 蓋婭智壤科技:提供全方位農業創新解決方案,以仿生地下灌溉系統提高灌溉效率,並提供有機營養液及微生物資材。農業循環4. 澄交生技:利用台灣農業資源開發保健食品,推動健康和永續農業。5. 循創生技:專注於黑水虻養殖,利用有機廢棄物創造環保效益和循環經濟,並將黑水虻製成有機肥料和畜牧飼料。6. 陽光娜娜生物材料:以香蕉假莖進行酵素取纖,再生成為紡織布料、人造皮革等工業產品。7. 馳綠國際:以咖啡渣、寶特瓶、農業廢棄物成為再生原料,作為環保鞋履及各項環保材料的解決方案。冷鏈物流8. 奇點無限:專注於智慧移動問題的解決,通過數學最佳化和預測性分析技術,提升物流配送效率。9. Gocochain:提供冷鏈物流的智慧保全服務,透過無線溫度監測器實現即時風險管理與數據透明化。餐飲與食品加工10.Plant Egg植物蛋-煎給能:兼顧環境永續且美味健康的植物荷包蛋。關於好食好事加速器好食好事加速器是台灣第一家農業食品科技加速器,使命是發掘和培育具備創新能力的農業食品科技新創企業,透過專業輔導、資源和市場對接,幫助新創企業快速成長。期待透過科技和永續的解決方案,有效應對農業和飲食供應鏈所面臨的挑戰,並帶動整體產業,為未來飲食產業發展帶來新的希望和動力,助台灣成為亞洲食農科技重要據點。欲了解更多訊息請見:www.hao-shi.org。
農地無人可耕影響糧食安全 邱志偉籲調配農業移工接棒
立法委員邱志偉7日開記者會指出,隨著農村人口老齡化和少子化進程加快,我國農業勞動力短缺的問題已經嚴重存在多年,導致大面積農地無人可耕,農業生產效率下降,對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民收入構成嚴重挑戰,呼籲農業部、勞動部在一個月內共同針對農業勞動力短缺之產業衝擊提出改進報告;另針對移工媒合問題,共同成立跨部專案小組精確配合勞動力與農業生產之供需,提升本地勞動力與移工的媒合率。 邱志偉表示,根據農業部最新數據,25歲至45歲年齡段的黃金農業勞動人口比例逐年減少,特別是25歲至34歲之間的年輕農民減少最多,十年內下降了5.42%。反之,50歲及以上的農業勞動人口比例則顯著增加,已逼近75%,平均年齡超過65歲,且逐年上升。因為鄉村人口外流至城市,導致農業人力發展出現斷層,產生青黃不接的情形。由於勞動強度高、收入相對較低,農業勞動力的供需矛盾長期存在並愈加突出,生產力受到嚴重影響,成為未來農業發展之一大憂患。立委邱志偉說,目前政策對於10人以下小型農民或農民團體聘僱移工核配比率為本外勞1:1;事業單位及大型農戶維持核配比率35%,但這樣的核配比對農主來說仍為一大壓力。在請不到本勞的情況下,可申請的農業移工總額即使達1.2萬人,仍是「看得到、申請不到」。再者,農業勞動力有其「季節性」、「短期性」、「產業差別」等特殊性質,如未確實調查分析農務實際需求與勞動力的缺口,亦難解決問題。立委邱志偉呼籲,為應對農業勞動力短缺,政府應正視問題嚴重性,並積極研究引入農業移工之相關措施,以緩解勞動力不足的現狀。同時,也應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規定,保障農業移工的合法權益,確保他們能夠安心工作,提升農業生產效率。為了有效提升農業移工的核配率,邱志偉向農業部與勞動部提出2點訴求:第一、勞動部與農業部在一個月內共同提出檢討報告,詳細分析當前移工核配過程中的瓶頸和挑戰,提出切實可行的改進措施。第二、針對本外勞媒合問題,共同成立專案小組專門負責跨部會合作,通過專案方式,精準匹配農業生產需求與勞動力供應,提升本地勞動力與外來移工的媒合率。農業部輔導司副司長陳怡任表示,對於移工核配比率,將依雇主端管理人力的能力,並依照不同性質與需求給予適切調整。另針對申請移工的門檻,定期檢討放寬資格與簡化申請流程,針對季節性缺工,目前已規劃試辦計畫。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跨國勞動力管理組專門委員胡欣野表示,對於移工核配比率去年6月已進行修法,放寬核配比以及雇主資格,後續針對兩大訴求將與農業部積極合作。
籲財劃法要照顧農業縣 許宇甄喊話賴清德修法要拿出決心
立法院財政委員會3日續審《財政收支劃分法》,該法案共有14個版本,大部分的版本皆指出「要中央釋出財源,還給地方」,但要滿足各地方政府,又要維持中央財政任性,財政部長莊翠雲也坦言,「難度非常高」。對此,國民黨立委許宇甄3日強調,這次《財劃法》修法一定要多照顧農業縣,達成城鄉均衡目標,也希望總統賴清德對修法要拿出「非過不可的決心」,今年修法一定要通過,不要讓縣市首長的米缸繼續空著。立委許宇甄指出,《財劃法》長年未修,地方首長早就叫苦連天,就連時任台南市長賴清德都曾說,「人口持續往北、中部集中,沒有達成中央政府當時所強調的為了城鄉平衡的目標,造成這個現象的主要成因,是升格只作一半,升格後相關的配套法案,包括財政收支劃分法、公債法並沒有隨同通過。」當時賴清德還跟時任行政院長陳冲喊話,「要拿出非過不可的決心」。許宇甄還提到,時任民進黨主席蘇貞昌也曾主張建立中央與地方財政平等協商機制,擴大財源將餅做大,兼顧城鄉差距與區域發展。她說,蘇貞昌當時還曾說過,縣市首長有一個辛苦是很多人不能瞭解,就是在編預算的時候,那種編不出來的痛苦,「好像媽媽看著孩子嗷嗷待哺,米缸卻是空著的心情」。「關係好就給多一點,關係差就依公式分配,給多給少都要看行政院長的心情。」許宇甄批評,地方政府缺乏健全的財政作為後盾,導致一切施政作為無法展開,為了建設地方,需要仰賴中央的鼻息,這種作法不利於地方政府規劃建設,導致窮縣因此愈窮,人口外流越來越嚴重。許宇甄強調,總統賴清德應拿出「非過不可的決心」,確保《財劃法》修法今年通過,尤其這次修法應特別照顧農業縣市,她說,自民國104年12月《國土計畫法》通過後,全國需維護81萬公頃農地,這些土地是糧食安全的基礎,未來這些被劃為宜維護農地不能隨意變更使用,但受規範的縣市卻未獲得合理補償,損害農民權益甚鉅,也連帶影響農業縣市的發展,政府應該給予農業縣多一點照顧,達成城鄉均衡目標。
陳吉仲反對公糧收購價格提高 農業部回應了
立法院經濟委員會29日邀請農業部長陳駿季列席報告業務概況並備質詢。針對前農業部長陳吉仲28日於臉書發文反對公糧收購價格提高,他認為這將嚴重傷害台灣農業發展,是政治嚴重干預專業的惡例。對此,農業部長陳駿季表示,公糧保價收購提高只是一個選項,不一定是最佳方案,農業部正規劃更適當的方案確保稻農及產業前進,會盡快提出計畫。陳吉仲表示,在農業議題上,國民黨立委以稻米生產成本增加為由,在立法院提案要將公糧收購價格,從現行的計畫收購、輔導收購及餘糧收購每公斤26元、23元及21.6元,一口氣增加 8元,他認為,這是讓台灣農業發展嚴重倒退的主張,也是透過政治力嚴重干預專業的惡例。對此,陳駿季回應,稻米政策任何人都有表示意見權利,他會尊重相關意見,要讓糧食安全以及稻米產銷維持一定平衡,公糧保價收購提高僅是其中一個選項,並不一定是最佳方案。陳駿季也說,農業部正在規畫更好的方案,以確保稻農的收益和產業的發展,但由於還有數據待精確計算和預算待爭取,因此,程序上會儘速擬定,報院同意後就會對外公布。
確保農業永續發展 首批台灣小米種原送達「斯瓦爾巴世界種子庫」
在中央大學極地研究中心推動下,台灣研究團隊5月底將前進北極,把第一批計170種珍貴台灣小米種原送達挪威「斯瓦爾巴世界種子庫」,以維繫小米基因多樣性。小米是台灣原住民重要主食,將小米種原異地保存對全球農業永續發展相當重要。「斯瓦爾巴世界種子庫」有「末日種子庫」之稱,是全球農業的諾亞方舟,2008年建於挪威斯瓦爾巴群島的斯匹次卑爾根島,目前已收藏450萬種植物種子樣本。種子庫位於北極圈內、有人類長住的最北邊據點,鄰近中央大學北極研究站僅2公里。5月29日在斯瓦爾巴將舉辦「台灣參與全球種子庫計畫」入庫典禮,包括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執行長李家維、農業部國家作物種原中心研究員陳述、中央大學校長周景揚及台灣原住民代表等一行人將參與。周景揚說,小米為台灣原住民族的重要主食,也是唯一有完整祭儀的作物,因應氣候變遷衝擊,小米在糧食安全、營養和永續農業占重要角色。此計畫搜集、整理和處理台灣小米品系種子,在確保具備發芽活性後,送入北極全球種子庫,進行「異地安全備份」永續保存。李家維說,2009年莫拉克風災重創高雄甲仙鄉小林村,帶走許多人命,受影響最嚴重的是當地原住民,他們要復耕種植,卻不知道小米的種原在哪裡?他說,1970年代,美國學者在台灣原住民部落蒐集到一些小米種原,放在美國農業部的種子庫,台大農藝系教授郭華仁幾年前發現後,將這些種子帶回台灣,分別儲存在農業部農業試驗所及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由專家培育後,提供原住民種植。李家維指出,聯合國將2023年訂為「國際小米年」,因為在全球暖化下,人類可能面臨糧食短缺,而小米可在乾旱地方種植,也不需要灑農藥,對全球農業永續發展至關重要。
農業部擬縮減陸地魚塭 林岱樺:勿扼殺養殖戶生計
立委林岱樺8日在經濟委員會質詢中指出,農業部目前基於「永續養殖環境」及「糧食安全」為前提,國內養殖漁業政策將縮減陸地魚塭規模,由4.2萬公頃所減至3.5萬公頃,林岱樺表示,引海水養殖的農地已遭鹽化,可能無法耕作,養殖漁民要皮為務農也有難度,要求農業部應研議一個從嚴審查的處理機制,避免影響漁民生計。農業部計劃縮減陸地魚塭規模,並積極輔導業者發展海上箱網養殖,結合室內養殖模式,以降低傳統水產養殖業高耗水土資源之衝擊,但林岱樺指出,過去長期引進海水養殖的土地已遭到鹽鹼化,在無法復養的情況之下,養了一輩子魚的漁民,該如何轉業務農?林岱樺表示,農業部說明指出,以休廢養多年之海水養殖魚塭魚符合農牧用地,可直接恢復農作使用,倘對於該土地之土壤性質及適合栽種之作物品項需要協助,則可向農業試驗所或是各地區農業改良場洽詢。林岱樺對此提出質疑,就算暫時解決土地鹽化問題,要如何確保土地不受周邊符合地目持續用海水養殖的魚塭影響?林岱樺指出,目前農牧與養殖地目混雜的區域,許多既有養殖池因未將地目變更為養殖漁業用途,根據農業部最新規定,既存魚塭所坐落的土地屬農牧用地,若在過去3年若沒有養殖事實,就不能申請復養,若再養殖就是非法使用。然而全台10縣市漁電共生區位範圍申請設面積僅約1,715公頃,仍有18,267公頃用地可設置漁電共生案場,有不少農牧用地已劃設為漁電共生區位。林岱樺認為,無論土地是否要進行漁電共生用途,當農業部劃設為漁電專區就表示原有區塊養殖行為已經先行評估過,而在農地的使用地目是交互混雜的情況下,假設有一塊完整漁電共生區塊中所有鄰地都是海水養殖魚塭,且有漁電共生但中間夾著一塊廢棄魚塭的農牧用地,在無法復養的狀態下,農地土壤鹽鹼化嚴重,亦無法從農,其漁民生計到底該怎麼辦?林岱樺進一步表示,先不論漁民改為務農的巨大轉變,就光改養其他物種都會早成漁民恐慌與抗拒;加上廢棄魚塭長久以來無法使用,容易遭排放污廢水影響環境及土地,農業部的決策是否真的有站在漁民的立場思考?林岱樺強烈呼籲,農業部不可用一刀切的剛性作業規則規範,且以毫無彈性空間的方式冷漠處理,而應該要視個案以柔性審查機制;她要求農業部應思考建立一個可轉呈中央從嚴審查的處理機制來避免影響漁民生計的方案。
全球暖化恐引糧食危機...年初氣溫忽冷忽熱 農漁產量歉收
全球暖化影響農漁產生產,基隆區漁會總幹事陳文欽8日表示,近年來漁產量的確有減少趨勢;中華民國稻米協進會理事長黃麗琴也表示,當夜間溫度升高攝氏1度,不但水稻產量減產10%,米還會變難吃,儘管目前高溫影響稻作產業狀況未顯著,但一定要審慎因應。另花蓮芒果因3月太冷不著果,農業部昨啟動現金救助。陳文欽表示,目前漁會已透過休漁、海洋保護區、放流等方式保育海洋資源,漁產減少是否和氣候有直接因果關係,期待相關機構能夠長期研究來釐清。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副館長林青海表示,氣候變遷已經造成北部海域珊瑚大量白化,南部海域珊瑚白化情況更為嚴重,海科館近年透過引進耐熱珊瑚復育,希望能夠因應氣候變遷對北部海洋生態的影響。黃麗琴則指出,全球暖化是值得重視的議題,這幾年農業改良場持續培育新品種的稻米,以因應極端氣候;在台南市北門區種植洋香瓜的錦湖里里長陳國庸則說,近年氣候不穩定,有時冬天竟然熱到可以穿短袖,洋香瓜和紅蔥頭是當地冬季作物,受高溫影響,使得產量都不甚理想。今年初氣溫忽冷忽熱,除讓屏東玉荷包及龍眼收成不如預期,也讓高屏縣市芒果開花著果不佳。屏東縣政府農業處表示,今年2月出現寒害,造成屏東芒果農損,相較往年產量減少約3、4成;朋泉合作社理事主席盧旺昇表示,他因採高科技管理,農損較少,還是受損約2成。崙背鄉是雲林縣洋香瓜主要產地,面積達130公頃,今年春天炎熱,降雨後出大太陽,不少植株枯死,收成時又遇梅雨,受損嚴重而大幅減產5成,損失嚴重。目前中南部多個縣市均因果樹歉收,紛紛向農業部爭取補助度日。雲林縣農業處副處長蔡耿宇表示,雲林超過6成人口從事與農業相關事業,氣候變遷導致農業難以維持產量與品質,引發糧食安全危機並非不可能,農業轉型是必須積極尋求解方的重大課題。他認為,未來病蟲害可能增多,高溫也會造成稻子稔實困難,最嚴重是無水可灌溉,前幾年的大乾旱已經發生過缺水休耕事件。中研院特聘研究員許晃雄表示,政府現除積極推動淨零減碳工作,也應加強重視因應水資源、農漁業、生態系統國土規畫等;環境部氣候變遷署副署長黃偉鳴也說,將由農業部與地方政府一起進行風險評估,並透過監測、預警系統等,確保農業生產穩定及生物多樣性。
中法歐盟領導人三方會談 習近平:合作的本質是優勢互補、互利共贏
據新華社報導,當地時間5月6日上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應邀在巴黎愛麗舍宮同法國總統馬克宏、歐盟委員會主席范德賴恩舉行中法歐領導人三方會晤。習近平強調,不論是從比較優勢還是全球市場需求角度看,都不存在所謂「中國產能過剩問題」。中歐合作的本質是優勢互補、互利共贏,雙方在綠色和數位轉型中有著廣泛共同利益和巨大合作空間,雙方應該通過對話協商妥善處理經貿摩擦,照顧雙方合理關切。習近平指出,中國始終從戰略高度和長遠角度看待中歐關係,將歐洲作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重要方向和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夥伴,希望中法關係、中歐關係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當今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中歐作為兩支重要力量,應該堅持夥伴定位,堅持對話合作,深化戰略溝通,增進戰略互信,凝聚戰略共識,開展戰略協作,推動中歐關係穩定健康發展,為世界和平和發展不斷作出新的貢獻。習近平強調,中歐關係有著強大內生動力和廣闊發展前景,不針對、不依附、也不受制於第三方。希望歐盟機構樹立正確對華認知,制定積極對華政策。雙方要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維護中歐關係政治基礎和國際關係基本準則。雙方要籌辦好新一次中歐領導人會晤以及戰略、經貿、綠色、數位高層對話,打造穩定互信的產業鏈供應鏈夥伴關係。用好中國對歐洲國家免簽政策和外籍人員來華便利安排,鼓勵民間和地方交往、教育和科研合作,改善中歐關係的民意基礎和輿論氛圍。習近平指出,中國新能源產業在開放競爭中練就了真本事,代表的是先進產能,不僅豐富了全球供給,緩解了全球通膨壓力,也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和綠色轉型作出巨大貢獻。不論是從比較優勢還是全球市場需求角度看,都不存在所謂「中國產能過剩問題」。中歐合作的本質是優勢互補、互利共贏,雙方在綠色和數位轉型中有著廣泛共同利益和巨大合作空間,雙方應該通過對話協商妥善處理經貿摩擦,照顧雙方合理關切。馬克宏表示,今年是法中建交60週年,法中合作取得許多重要成果。很高興在習近平主席對法國進行第三次國事訪問期間舉行法中歐領導人三方會晤。這既是以往幾次法中歐領導人三方會晤的延續,也是應對各種國際挑戰的緊迫需要。當前世界面臨重大挑戰,國際局勢處於關鍵轉折點,法國和歐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同中國加強合作,這事關歐洲的未來。法方希望同中方加強對話合作,增進法中、歐中之間的互信和友誼。歐方不認同「脫鉤」,歡迎中國企業來歐投資合作,希望同中方加強合作,共同維護歐洲價值鏈供應鏈安全穩定。法方希望同中方緊密合作,應對氣候變化、海洋多樣性等全球性挑戰。范德賴恩表示,歐中關係良好,明年是歐盟同中國建交50週年。中國在全球事務中地位作用舉足輕重,同中國保持良好關係對歐盟至關重要,也將決定能否更好應對氣候變化、烏克蘭危機等全球性挑戰。歐盟希望和中國相互尊重,求同存異,增進互信,避免誤解,共同維護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促進世界的和平、安全與繁榮。歐方贊賞中方在綠色轉型發展方面作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認同中方在維護自身發展方面的正當權利,希望同中方持續坦誠對話,加強合作。關於烏克蘭危機,習近平指出,中方、法方和歐方都希望盡快停火止戰、歐洲恢復和平,都支持烏克蘭危機政治解決。我們要共同反對戰事外溢升級,共同為和談創造條件,共同維護國際能源糧食安全、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中方不是烏克蘭危機的製造者、當事方,一直為勸和奔走,為促談盡力。中方的客觀公正立場和建設性作用,得到了國際社會廣泛認同。中方願繼續同有關各方保持溝通。關於巴以衝突,習近平強調,當務之急是盡快實現全面停火止戰,重中之重是確保人道主義救援,根本出路是落實「兩國方案」。中方支持接受巴勒斯坦成為聯合國正式會員國。中歐在巴以問題上有很多重要共識。中方願同歐方一道,支持盡快召開更大規模、更具權威、更有實效的國際和平會議,制定落實「兩國方案」的具體時間表和路線圖,推動巴勒斯坦問題早日得到全面、公正、持久解決。三位領導人認為,此次三方會晤增進了彼此瞭解,凝聚了合作共識,明確瞭解決問題的思路,願繼續共同努力,促進中歐關係健康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