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霍普金斯
」 新冠肺炎 美國 確診 變種病毒 疫苗川普提名外科醫任FDA局長! 前佛州議員為CDC主任「主掌美國公衛」
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Donald Trump),22日宣布將提名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外科醫師馬卡里(Martin Makary)擔任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局長,馬卡里過去曾反對拜登在新冠疫情封鎖措施,深受共和黨喜愛;至於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主任,川普選擇前佛州眾議員韋爾登(Dave Weldon)。川普提名馬卡里擔任FDA局長。(圖/翻攝自X)根據外媒報導,川普在宣布這項提名的聲明中指出,馬卡里需要「糾正FDA的方針並重新調整重點」。他有信心馬卡里將「去除FDA的官僚繁文縟節,確保美國人獲得應得的醫療治療」。川普提名馬卡里擔任FDA局長。(圖/翻攝自X)若參議院通過這項提名,馬卡里將監督FDA達70億美元預算,並向衛生部長報告。馬卡里是一名資深移植外科醫師,他在新冠疫情爆發期間,在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發表文章提出對公衛問題的憂心,並宣揚自然免疫的保護,儘管他並不反對接種疫苗,但反對強制接種,且懷疑疫苗追加劑效果,與CDC建議相左。 韋爾登獲川普提名為CDC主任。(圖/達志/美聯社)馬卡里常在《福斯新聞》節目上及撰寫評論,疫情期間因頻頻挑戰同行防疫觀點聞名,但也經常被同行批評參考數據或背景有誤。疫情後他將注意力轉回抨擊醫療保健系統,批評醫療費用過高及過度檢查,也強調食品供應鏈問題,包括農藥與加工食品的危害,這點與被提名為衛生部長的小羅勃甘迺迪不謀而合。另據《路透社》報導,川普還提名韋爾登擔任CDC主任,現年71歲的韋爾登1995至2009年間擔任佛州眾議員,他曾在眾院撥款委員會負責衛生及公共服務部(HHS)、CDC政策和預算,在眾院監管及政府改革委員會聽證會上也扮演領袖角色,並推動禁止人類胚胎幹細胞專利立法。川普期許韋爾登若順利提名「讓美國再次健康」,努力糾正現任政府的錯誤。 韋爾登獲川普提名為CDC主任。(圖/翻攝自X)
15歲少年研發「治皮膚癌肥皂」!成本僅0.5美元 獲選《時代》年度兒童
美國維珍尼亞州15歲少年貝克勒(Heman Bekele),正在努力研發一種特殊肥皂,希望未來能應用在預防、治療多種形式的皮膚癌,每一塊成本只要50美分,也因此,他被《時代》雜誌選為「年度兒童」(2024 Kid of the Year)。根據《時代》雜誌指出,在衣索比亞出生的貝克勒,4歲時與家人一同搬到維吉尼亞州安嫩代爾(Annandale)居住。在7歲左右,貝克勒就已進行了約3年的科學實驗,他會找出家中的洗潔精、洗衣粉等常見的家用化學品,將其混合後,看看這些黏稠物是否能產生其他作用,但也差點引起火災。此後,父母對他的關注、監督也更加密切。貝克勒進入高中後,在去年10月,他在3M公司與Discovery Education合辦的「青年科學家挑戰賽」中,以一款「未來可能用來預防與治療多種形式皮膚癌」的肥皂,獲得了獎金2.5萬美元(約新台幣80.4萬元),並被評選為「美國最佳青年科學家」。關於為何想研發這項肥皂,貝克勒坦言「當我小的時候,我並沒有想太多,但當我來到美國時,我意識到,當你長時間暴露在陽光和紫外線輻射下時,這是一個多麼大的問題」。報導指出,貝克勒發明的肥皂能夠透過「固體脂質奈米粒」(lipid nanoparticles)來傳遞抗癌藥物,這種顆粒在肥皂被沖洗過後,仍能持續留在皮膚上。貝克勒表示,皮膚癌治療的全球平均價格將近4萬美元(近新台幣130萬元),若肥皂作為藥物傳遞媒介,成本能更便宜得多,「什麼東西每個人都能使用?無論社會經濟地位如何,幾乎每個人都使用肥皂與水來清潔」。在今年2月,貝克勒參加黑色素瘤研究聯盟在華盛頓特區舉辦的活動,並結識了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分子生物學家與助理教授雷貝卡(Rito Rebecca),他們便一起在彭博公衛學院實驗室進行研究,雷貝卡也同意贊助貝克勒,讓他能在兼顧學業的同時,努力實現夢想。
台美跨國重大發現「H3N2流感病毒恐致重症」 研究登國際頂尖期刊
流感病毒經常變異,導致大流行或併發重症及高死亡率,全球科學家紛紛投入研究。一項由長庚紀念醫院、長庚大學與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展開的流感病毒研究國際合作,經過十年努力獲得重大成果。研究團隊從411個感染H3N2的病人取得病毒,以全基因定序加上人工智慧技術,發現H3N2流感病毒出現基因片段重組現象,此病毒具有強大的複製能力和毒性,可能導致病人發生嚴重併發症。這項研究成果也是目前國際最大的一項整合人工智慧、基礎病毒學和臨床流行病學的研究,為流感病毒基因重組與人類疾病之間的潛在聯繫提供了實證,也對未來流感疫苗的開發和流行病學的公共衛生策略制定具有重要意義。這項研究成果已發表在2024年5月的國際頂尖期刊『刺胳針-微生物(Lancet-microbe)』。基隆長庚醫院急診醫學部及長庚大學智慧運算學院陳冠甫醫師表示,每到秋冬季節,急診室湧進許多病毒肆虐導致的呼吸道感染疾病患者,而流感病毒引起的嚴重併發症,如肺炎、腦炎、心肌炎等更是常見,且多發生在兒童、老人、或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免疫不全的患者。陳冠甫說,流感病毒基因組包括8個片段,流感病毒很脆弱,所以一直會突變產生變異株,讓人體的免疫細胞無法辨識,才有機會捲土重來造成流行。但是並非所有的變異病毒都會造成大流行,或導致嚴重的併發症。為預防和控制流感疫情,長庚紀念醫院、長庚大學和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自2014年展開跨國大型合作,涵蓋台灣、美國首府附近多家醫院取得病毒樣本,對病患採用一致標準的世代研究收案標準。由於2017-2018年美國出現特別嚴重的H3N2流感疫情,研究團隊從樣本庫中收集當時的411個病毒樣本,進行全基因定序加上演化樹分析。結果發現這一時期的病毒有明顯基因片段重組現象,人類對這樣的病毒幾無抵抗力。進一步將重組病毒放在人類鼻上皮細胞做培養,結果顯示H3N2病毒具有極強的複製能力。陳冠甫醫師指出,以往的流感病毒基因研究,常無法解決干擾因子,而無法推論是由於病毒變異,還是病人本身疾病因素而導致重症。這項研究結合進階人工智慧技術的應用,排除了常見的干擾因素,模擬出相似病人感染不同病毒的結果,做出令人信服的因果推論,確認了基因重組病毒與嚴重併發症之間的直接關聯,獲得世界頂尖醫學期刊的認可。根據疾管署統計,2023-2024年流感季節併發重症的機率,相較2022-2023年疫情解封前高出14倍,因為流感死亡的機率也高出10倍。陳冠甫醫師表示,接種疫苗是取得保護力與減少併發重症的方法之一,但要〝猜對〞正確的疫苗株相當不容易。相關監控的單位若是能將全基因定序加上人工智慧這類先進技術,得以更精確的確認造成重症的病毒株,進一步在疫苗準備時作為參考,將有助於研發出更具效率的疫苗。
國外研究:「超加工食品」與32種疾病有關 學者籲聯合國應對其訂管制措施
超加工食品(Ultra-Processed Foods,UPF)常被添加甜味劑、色素等成分,雖能滿足一時口腹之慾,但若攝取過量也會造成健康負擔。國外對此展開一項研究,表明人體吃下過多超加工食品,恐會增加心臟病、糖尿病、憂鬱症、癌症等32種疾病風險,還有學者呼籲,聯合國對其應要推出近似《菸草控制框架公約》的規範。綜合《CNN》、《每日郵報》、《衛報》報導,這項研究2月28日被刊登在《英國醫學期刊》(BMJ),是由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彭博公共衛生學院(Johns Hopkins Bloomberg School of Public Health)、雪梨大學(The University of Sydney)、索邦大學(Sorbonne Université)等多國專家共同實驗得出,他們針對近1000萬人進行45種健康風險統合分析(meta-analysis)、探究過往3年和飲食與健康有關的14篇文章,發現超加工食品竟與32種健康風險直接相關。研究指出,一旦人體攝入過多超加工食品,心血管疾病相關的死亡風險上升50%,焦慮與常見精神障礙疾病風險上升48%至53%,至於心臟病、肥胖、二型糖尿病、睡眠問題等疾病風險上升40%至66%,另外腸胃及代謝等問題也有機會找上門,也有學者發表社論,建議聯合國及其會員國,應對超加工食品制定近似《菸草控制框架公約》的管制措施。根據《營養N次方》網站資料顯示,常見的超加工食品(Ultra-processed foods)包括含糖飲料、餅乾、蛋糕、薯條、微波即時食品等類型,即為添加更多成分的加工食品(Processed foods),除了糖、鹽、油在內,還有多種化學成分,像是防腐劑、甜味劑、色素等添加物。
孕期類固醇用藥暗藏危機 新研究曝:增加嬰兒嚴重感染風險
類固醇因為被發現在自體免疫疾病有驚奇療效,被俗稱為「美國仙丹」,是社會大眾耳熟能詳的一種藥物。然而除了月亮臉、水牛肩等外表副作用症狀,過去研究證實長期服用類固醇可能會產生嚴重副作用,因此臨床醫師開立類固醇藥物時多會謹慎以對,民眾無須過度擔心。而近期研究也發現,短期口服類固醇(連續使用天數小於或等於14天)會增加消化道出血、敗血症與心臟衰竭的風險。過去研究證實有早產跡象的孕婦施打類固醇以加速胎兒肺部成熟,可以降低新生兒呼吸窘迫症候群及死亡率,但目前並不清楚孕婦產前施打類固醇對其子女的影響。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兒童過敏氣喘風濕科姚宗杰醫師與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蔡慧如研究員、國立台北大學統計所張升懋副教授、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洪秀梅副教授及美國哈佛大學陳安安講座副教授合作,針對懷孕期間施打類固醇的安全性進行探究與分析。孕期類固醇用藥應審慎評估,孕期施打類固醇將增加嬰兒嚴重感染風險。(圖/國衛院提供)研究發現,孕期施打類固醇會增加其子女出生第一年內發生需住院之嚴重感染的風險。本研究成果已於今年8月發表於國際權威綜合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該期刊最新影響指數高達107.7分,是全世界最具影響力的權威期刊之一。研究團隊利用世代研究法(cohort method)分析衛生福利部資料科學加值中心的巨量健康資料,探討婦女在懷孕期間施打類固醇與其子女出生第一年內產生嚴重感染之間的關聯性。在2008年至2019年間共約196萬對母嬰中,有約4萬5千位孕婦曾於孕期施打類固醇。研究結果顯示,孕婦在產前施打類固醇嬰兒出生第一年內產生任一嚴重感染的風險較未施打類固醇者高出1.24倍,分析特定感染症發現敗血症高出1.52倍、肺炎高出1.22倍和急性腸胃炎高出1.35倍。進一步分析發現,產前施打類固醇對早產兒與足月兒都有增加嚴重感染的風險。孕期類固醇用藥應審慎評估,孕期施打類固醇將增加嬰兒嚴重感染風險。(圖/國衛院提供)根據2020年芬蘭赫爾辛基大學Raikkonen博士團隊的研究指出,婦女於懷孕期間使用類固醇,會增加其子女精神和行為障礙的可能風險。本研究結果進一步指出孕期使用類固醇會增加其子女出生後一年內嚴重感染的風險。姚醫師與蔡研究員提醒,有早產跡象的孕婦於產前施打類固醇雖可降低新生兒呼吸窘迫症候群及死亡率,然而類固醇會透過母體影響胎兒,對嬰兒仍存有潛在的疾病風險,建議臨床醫師針對孕期婦女開立類固醇藥物時需謹慎評估,孕婦如有使用類固醇藥物的疑慮應主動與主治醫師討論,以確保用藥安全。林口長庚醫院陳建宗院長表示,長庚醫院支持醫學研究向來不遺餘力,今天這篇研究是林口長庚醫院第一篇登上British Medical Journal且擔任主要作者的原著論文,未來林口長庚醫院將持續深化與國衛院的學術研究合作,攜手共創雙贏。國衛院司徒惠康院長表示,在現今社會少子化的衝擊下,優化孕婦與嬰兒的醫療與用藥安全一直是國衛院關注的課題,期望這個研究在臨床上對於照顧孕婦與嬰兒的成長有所助益,也將持續與林口長庚醫院一起為國民健康福祉努力。
終於跟上國際!台大成立第一個「台灣腦庫」 有助研發新藥和治療方式
全世界已經有150個腦庫,台灣大學歷經6年,終於成立國內第一個「台灣腦庫」,未來希望針對小腦萎縮症、帕金森氏症、失智症、漸凍症等捐贈者所捐贈的腦做研究,找到更準確的治療方式,研發藥物救治病人。衛福部長薛瑞元則承諾,每年將會編列預算,撥款支援外,也會透過科技計畫等管道給予更多協助。台灣首座腦庫「台大醫學院台灣腦神經組織人體生物資料庫」5日舉行揭牌,幕後推手之一,台灣腦庫協會理事長、台大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謝松蒼直言,「台灣有自己的腦庫,才能回答我們自己的問題」,建立台灣專屬腦庫有必要性。謝松蒼說,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1980年代透過腦庫,發現失智症患者腦部乙醯膽鹼神經元減少,提供失智症治療指標。國內如小腦退化疾病、漸凍人等大腦神經罕見疾病,這些都是無解的病,若經過研究,有機會了解新的致病機制,就有研發新藥的機會。他指出,以往台灣沒有自己的腦庫,需進行人類腦組織研究時,往往須向美國等其他有腦庫的國家申請,拿到的組織非常有限,且基因型、疾病樣態存在差異。至於國內樣本,則礙於法規,只能用病人術後的「剩餘檢體」,因此30年前,病友團體就不斷奔走呼籲希望有自己的腦庫。「台灣腦庫是個大愛的計畫」,謝松蒼有感而發表示,有位病人每次回診都會告訴他:「我走了,但我希望我的腦神經組織可以留下來,提供醫學研究,開發新的治療」,讓他印象深刻。謝松蒼強調,腦庫是搜集捐贈者往生後的腦神經組織、作為研發藥物之用,也是國家研究強弱的指標之一,目前全世界包括美國、澳洲日本、中國大陸等有150多個腦庫,並多有政府經費支持,希望政府也能支持這樣的計畫。薛瑞元表示,支持腦庫有兩大方向,第一要維持腦庫運作,衛福部每年編列一定預算,加以支持;第二、對學界提出有意義的大腦研究,政府於科技計畫都會給予支援。至於經費來源,需視科技預算分配,經國科會、立法院通過預算。
知名導演侯孝賢也難逃阿茲海默症 醫師曝聽損未矯正失智找上門
76歲的國際名導侯孝賢25日傳出正在跟失智症抗爭,其子發聲明證實侯孝賢罹患阿茲海默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全方位聽覺健康中心副院長陳光超表示,認知功能急速下降的患者,有近4成都與聽損有關係。一旦聽力受損,失智的風險也隨之提升,呼籲年長者增進社交活動增加腦部刺激,並配戴助聽輔具已減少腦部疲勞,獲得更好的聲音訊號。外媒「IndieWire」報導,侯孝賢的友人兼影評人湯尼雷恩斯(Tony Rayns)日前指出侯孝賢將退休,且侯孝賢在台北的辦公室已經關閉,員工也都已經離開。侯孝賢的兒子發布聲明表示,侯孝賢診斷出阿茲海默症,雖然籌備中的電影無法繼續執行,但過往作品已在國內外獲得許多肯定,公司持續運行中,也希望各界能給予空間。耳蝸毛細胞 到50歲僅剩一半陳光超指出,人出生時共有35,000個聽覺毛細胞,每10年會死掉3,500個,等到50歲只剩下一半,聽力越來越差。根據統計,每多10歲,聽損盛行率就增加1倍;70歲以上的長者,2/3有聽損問題。聽力損失無聲無息,聽損者常常不自覺地將電視音量調高、或是「雞同鴨講、答非所問」,除了影響聆聽清晰度與溝通效能,隨著時間的推移更會影響到大腦對環境聲音的感知與耐受性。聽損未矯正 失智找上門然而,長時間的聽損讓大腦忘記曾經熟悉的環境聲音如冷氣運作聲、鍵盤敲擊聲、切菜聲、高跟鞋走路聲等。約翰霍普金斯大學Frank Lin博士研究指出,聽損者的失智風險會隨程度而增加,使用助聽器的年長族群,認知能力的下降速度可以減緩一半。輕度聽力損失者(26至40分貝),失智症風險增加1倍。中度聽損者(41至55分貝),失智風險增加3倍。聽力嚴重受損者患(56分貝以上),失智症風險高出一般人5倍。據臨床觀察,認知功能急速下降的患者,有近4成都與聽損有關係。陳光超進一步說明,主要因為腦部功能及結構改變,聽損使得腦部負荷過重與腦部代謝廢物堆積,加速腦部萎縮。聽力一旦受損,大腦得花更多力氣釐清聽到的聲音,造成大腦灰質變薄,負責記憶的前額葉也需要分擔聽覺的任務,腦部負荷不斷加重,就增加了失智的風險,腦部病變就可能導致人與社會脫節。「腦神經聽力學」聽力問題恐演變大腦問題聆聽費力度增加認知負荷增加社交孤立認知退化加速資深聽力師蔡鋕鑫指出,人每天會接收多達50萬個不同的聲音。然而,初次配戴助聽器的民眾中有7成難以適應既有的環境音,進而縮短配戴時間甚至排斥配戴,使得聽損者的失智潛在風險日益增加。4大困擾包括:瞬發大聲聲音、風躁聲、摩擦噪音、短促輕柔聲音。台積電AI晶片翻轉聽損失智風險隨著醫療進入智慧時代,台積電與外國合作,以AI晶片結合腦神經聽力學,運用深度神經元網絡(Deep Neural Network, DNN)晶片處理/分析聲音技術,偵測過濾風聲或摩擦聲等細微聲響,幫助聽障與聽損人士體現無礙人生。陳光超最後呼籲民眾每年進行聽力檢查,也可以從日常生活開始觀察,像是講話需不需要更大聲、電視機聲量有沒有調高、增加社交活動與腦部刺激。與聽損長輩溝通時,語速放慢一點、靠近一點說話,必要時可帶長輩進行聽力檢查,配戴助聽器減少腦部疲勞與失智風險。
沒吃飯卻感覺飽要當心 專家列「5症狀」提醒民眾防癌
癌症為名列國人主要死亡原因之首,大部分癌症會出現如疲勞、體重增加或減少、持續咳嗽等症狀,這些症狀能幫助患者在癌症早期時,就發現異樣,並增加治癒機會。不過有些癌症不會出現症狀,或症狀容易被忽視,專家就提出5種常被忽視的癌症症狀,也提醒民眾若出現這些症狀,且狀況越來越糟,就應盡速就醫檢查。癌症連續40年居國人10大死因首位,而根據英國癌症研究網站的數據,英國有50%的民眾在一生中,會被診斷出癌症,而這些癌症中,大約有40%是可以預防的。大部分的癌症會出現症狀,讓患者能及早發現,不過每個患者出現的症狀可能會不同,而有些癌症甚至不會有症狀。英國癌症中心指出,癌症最常見的體徵和症狀包括疲勞、體重增加或減少、皮下腫塊、持續咳嗽、呼吸困難以及排便或排尿習慣的改變。當癌症在早期病發時就被診斷出來,治癒的機率會更高,不過若是癌症症狀被忽視,導致患者未察覺自己已患有癌症,就可能危及性命。對此,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胃腸病學家安妮瑪麗藍儂(Anne Marie Lennon),提出5種容易被忽視的癌症症狀,分別是:呼吸急促、身體有出血情形、身上有腫塊、吞嚥困難或感覺飽、身體機能的改變。安妮表示,身體機能的變化可能包括突然便秘、腹瀉、排尿困難、或排便後仍有便意。另外,安妮指出,身體有出血情況可能是別的情況引起的,但若有咳血、糞便或尿液中帶血、乳頭有血性分泌物等狀況,就很有可能是癌症所引起的。安妮也表示,若民眾有上述這些症狀,無需太驚慌,可以先觀察,不過若狀況越來越明顯,建議民眾盡快就醫檢查。
爸爸剛好不在家…2歲兒「射死孕婦媽」 肚中寶寶也喪命
美國俄亥俄州近日發生一起悲劇,一名孕婦被2歲兒子拿手槍射死,她跟肚裡的胎兒都雙雙喪命。據了解,槍是爸爸的,而他當時剛好不在家。據《法新社》報導,俄州一名31歲孕婦伊爾格(Laura Ilg)16日報警,她說自己懷孕33週了,而2歲兒子不小心拿槍射中了她的背部。警長史密斯(David Smith)表示,警方接獲通報後,迅速趕往她家中,伊爾爾被緊急送往醫院,但她的胎兒先身亡,幾個小時候她也宣告不治。史密斯說,當警察到場時,她是清醒的,她在洗衣服時,兒子不知道怎麼進入上鎖的臥室,並開始玩槍,警方在床頭櫃發現一把手槍,還有2支上膛的槍枝。據報導,當時伊爾格的老公不在家,他稱那些槍是他的。據悉,美國人口有3.3億,約有4億支槍。今年3月才有一名德州3歲女孩拿槍射死4歲姊姊,當時父母跟其他家人都在家。根據皮尤研究中心的數據,大約40%的美國家庭擁有槍支,其中大多數還包括兒童。根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數據,擁有槍支的家庭,安全地存放了槍支的比率不到一半。史密斯解釋,伊爾格家裡有採取安全措施,但他還是希望民眾能做好預防措施,「扳機鎖、槍支保險箱都不貴,至少讓槍別裝子彈。」
千呼萬喚1/專業省籍性別是副手要件 三女一男藏侯友宜口袋內
國民黨正式徵召新北市長侯友宜為總統角逐人選,知情人士透露,國民黨參選人侯友宜陣營早在去年底,就曾針對侯角逐大選的各種可能沙盤推演,也包括副手人選。幕僚除了建議「副手」人選從專業、省籍、性別互補等原則考量,扮演不同選情衝刺加分的活棋,也獻策侯應保留最高彈性,目前有一男三女納入口袋名單。據了解,針對副手人選,侯友宜心中已經有好幾個腹案名單,可針對階段選情發展推出人選,包括被曾遭綠營以「卡管案」傾全力圍剿的前台大校長管中閔,以及與侯互動頻仍的柯志恩,都曾被點名。(圖/報系資料照)新北市長侯友宜將代表國民黨選2024總統,據傳藍營「挺郭派」仍未放棄促成「侯郭配」,國民黨文傳會副主委林家興雖未正面回應,但也說會邀郭加入最強戰隊,侯副手人選再成話題。若按往年慣例,侯應會在七月國民黨全代會正式提名他參選前公布副手人選。目前已被點名的可能副手人選包括,因「卡管案」聲名大噪的前台大校長管中閔、台中市長盧秀燕、國際智財權律師出身的立委李貴敏以及國民黨智庫執行長柯志恩等人。外界認為,綠營強推「卡管案」,反令管中閔聲名大噪,管若任侯副手,除省籍平衡考量外,管有財經專業,又曾歷經三任教長、側翼反覆檢驗,仍能任台大校長,本身就是反抗綠營國家機器「威權」的活教材,侯無須多罵民進黨,即能爭取中間選民支持。知情人士說,若考量性別互補,盧秀燕、李貴敏及柯志恩都是自帶戰力,隨時可上陣的女性戰將。其中,盧在藍營縣市長中的支持度與侯不分軒輊,但侯盧配雖可所向披靡,但緊跟其後的「縣市長補選」是大考驗,也有風險、只能視為終極備案。另引發討論的柯志恩,目前是智庫執行長,據悉,朱立倫已下令,要智庫從下週起助侯提出「國政亮點」,柯志恩也早居中連繫「侯營」與「智庫」,除侯親組小組掌舵的「兩岸」、「能源」議題外,其它國政領域,雙方幕僚多次交換意見,白皮書也寫得差不多。藍營高層人士透露,侯營去年即與柯互動頻仍,柯一度對選高市長曾有疑慮,侯不僅大力勸進,還承諾南下輔選,扮演臨門一腳推她上陣,果然贏得好評。柯亦受朱立倫信任,當民眾黨總統參選人柯文哲四月訪美,柯也銜命以探視女兒名義赴美,不僅拜會約翰霍普金斯高級研究學院、大西洋理事會等華府重量級智庫,還低調見了美方政壇人士,與國民黨駐美辦事處攜手共為侯訪美「投石問路」,並探詢美方對在野黨大選看法。侯的初選對手郭台銘5月7日晚間在高雄鳳山造勢,欲複製韓國瑜昔日「三山造勢」盛況,外界直指高雄藍營白派大老、前立院長王金平幕後操盤,王鄭重否認之餘,不僅人未現身晚會,白派操盤手高市農會操盤手蕭漢俊、議員陸淑美,當天都與王聯袂北上出席前考試院長關中的餐會,媒體後來發現,這場白派「明志」意涵頗濃的聚會,柯志恩也赫然在座,好奇她是否「奉命」陪王北上,以免初選裂痕擴大?柯聞此言後雖「哈哈」帶過,但也不難看出,她為何會被視為「進可攻、退可守」的副手活棋。
嚴厲史無前例!外媒爆美國將祭企業赴中投資管制規定
美媒披露,白宮即將頒布最新、史無前例嚴厲的美企赴中投資管制規定,並正向美國全國商會(Chamber of Commerce)等產業團體介紹此一行政命令的大綱,預計內容包含要求業者向政府通報對中國科技業的新投資案,以及禁止像晶片等關鍵領域的貿易往來。美國政治新聞網《Politico》18日報導,拜登政府團隊近來雖表示無意與中國脫鉤,但仍準備了一系列針對中國經濟關鍵領域的行動。除即將公布的赴中投資限制外,拜登政府也正考慮封殺在美廣受歡迎的TikTok短影音App;一名高層貿易官員也說美國可能提高對中國加徵的關稅,以表達對北京沒能達標川普政府時代雙方所簽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的不滿。據報導,拜登審查美國對中投資限制的行政命令原定去年敲定,但一直被推遲,因為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NSC)官員與美國財政部,就應針對監管哪些中國行業,及美國政府是否有權阻止、監督美國企業在中國的商業交易有著意見分歧。一位匿名高級政府官員談到此一行政命令時說:「我們希望確保我們做對了,我們正在與盟友及行業協商,然後按照規定執行命令。」他並強調,這本是晶片法案《CHIPS Acts》境外投資條款通知的一部分,所以從那以後並沒有真正改變什麼。報導指出,當前事態發展處於微妙時刻。拜登政府一直想降溫美中緊張,維持與北京經貿關係。但自2月發生中國偵察氣球闖入美國領空事件後,美國國會與民眾反中情緒達到巔峰,再對已然緊繃的美中關係採取大動作,恐將兩國都拖入經濟螺旋下滑的風險。白宮先前表示,正在安排財政部長葉倫和商務部長雷蒙多訪中。葉倫(Janet Yellen)預計20日將在約翰霍普金斯高等國際研究學院(SAIS)發表她上任以來層面最廣的美中經濟關係談話。美國財政部相關聲明稱,葉倫將表明捍衛美國國家安全利益、人權、「尋求公平環境下進行健康、互利的經濟競爭」,及與北京合作應對氣候變遷和債務問題。白宮先前表示,正在安排葉倫和商務部長雷蒙多訪中。在美國晶片法案後,歐盟19日發布聲明稱,已和歐洲議會達成臨時協議,為正式通過《歐洲晶片法案》鋪平道路。法案待跑完程序通過後,預計將投資430億歐元支持歐洲半導體產業,以解決歐洲新冠疫情期間過於依賴國外生產晶片的問題,並計畫在十年內能將歐盟半導體供應鏈的市場份額從10%提高至20%。
八仙塵爆案15人死、499人燒傷 98人求償判賠4億、八仙免賠
八仙樂園2015年6月27日發生塵爆重大死傷案件,造成499人燒傷、其中15人死亡,消費者文教基金會代表98位被害者求償26億546萬4888元,士林地院民事庭今天審結,判決「彩色派對」活動主辦人呂忠吉、玩色創意公司、瑞博國際整合行銷有限公司共須連帶賠償4億餘元,至於八仙樂園董事長陳柏廷及總經理陳慧穎等人,則因非「彩色派對」活動共同舉辦人,判決免賠,全案還可上訴。當時45歲的呂忠吉以他經營的玩色創意等公司名義,租用新北市八仙樂園舉辦「彩色派對」,因現場噴灑大量色粉,被舞台高溫燈具引燃,隨著粉塵顆粒瞬間在派對現場蔓延,造成重大傷亡,呂遭判處業務過失致死罪5年徒刑定讞。消基會指出,八仙公司將未取得使用執照的乾泳池出租給呂忠吉辦彩色派對,再與呂忠吉及其所屬公司互搭活動賣門票,應屬服務共同提供人,均有應注意能注意卻未注意之過失責任,由於八仙公司違法將泳池變成舞廳,提供不安全的場地舉辦彩色派對,導致塵爆;活動當天也沒有提供完備的救災設備與人員,依法應負賠償責任。衛福部健保署統計,本案共造成499人燒傷,其中15人不幸身亡;平均燒傷面積達41%,復健之路迢迢無期,且事發至2016年6月22日屆臨一周年時,健保給付醫療費用共計約7.65億元;日本紅十字會曾捐贈2730片人工真皮、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燒燙中心醫療團隊有5名燒燙傷專家來台協助,更緊急向荷蘭、美國皮庫購買大體皮膚,以及社會諸多的捐助,方才讓因這起重大災難事件受害的消費者傷痛不再加劇,但受害人及其家屬心中苦痛卻終身難以彌平。
中國先後進行制裁 美2機構:絕不妥協
蔡英文總統此次出訪中美洲友邦,並過境美國紐約和加州,中國外交部7日為此宣布制裁美國哈德遜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及雷根總統圖書館(Ronald Reagan Presidential Library),指其為蔡英文在美國從事「台獨」分裂活動,提供平台和便利。2間被制裁的機構先後回應,堅決不會對北京政府妥協。蔡總統出訪期間,於3月30日在紐約接受哈德遜研究所頒發「全球領導力獎」,並在回程時於5日在加州雷根圖書館與美國眾議院議長麥卡錫及跨黨派國會議員會談。中國外交部因此也發布對美國的制裁措施,對象包含哈德遜研究所、雷根圖書館等2間機構及相關4名人員,並限制中國高校與其進行交流。對於北京的制裁,「雷根總統基金會暨研究所」7日在推特上發布聲明說,該機構總裁兼執行長特魯里奧(David Trulio)對於決定主辦「蔡麥會」感到自豪,強調不會辜負已故美國前總統雷根的期望,會讓以他名字命名的圖書館充當一個「充滿活力的知識論壇」。哈德遜研究所亦以遭制裁的總裁兼執行長華特斯(John Walters)名義發出聲明表示,很自豪能表彰蔡總統抵抗暴政的巨大勇氣與決心。聲明指出,中共長期在國際間挑釁並壓迫中國人民,並企圖壓制國內外反對聲音,這種作法過去從未奏效,現在也不會。該研究所強調:「我們堅定地與台灣站在一起,反對中共及其殘忍的種族滅絕政策。我們也將堅定不移地促進美國及其盟友的安全、自由和繁榮。」美中關係已經非常緊張,未來10年將朝何方發展?美國約翰霍普金斯高等國際研究學院(SAIS)教授蘭普頓(David M. Lampton)對前景不表樂觀。他說:「我認為當前沒有任何力量將我們推向更有建設性的方向,事實上我們正在經歷一種所謂的『行動-反應循環』」(action-reaction cycle),特別是在安全領域、武器發展和軍事建設方面。」蘭普頓為資深中國問題專家,剛在中國參加博鰲論壇返回美國。他稱:「我認為現在的方向是一種『以牙還牙』的螺旋式下滑,很難看到它何時會結束。」
英協會揭「10種罕見恐懼症」 最嚴重恐呼吸困難
害怕「廁所」、「香蕉」、「頭髮」,這些恐懼症聽起來很奇怪,但它們不僅真實存在,而且帶給患者莫大的痛苦。英國一位21歲女性患有香蕉恐懼症,看到就覺得噁心,以至於她無法忍受與香蕉共處一室。根據外媒《現場科學》(LIVE SCIENCE)報導,害怕蟲子或怕高很常見,不過有些人卻罹患異常的恐懼症,例如害怕香蕉。香蕉對一般人來說一點也無害,但香蕉恐懼症卻是一件嚴肅的事情。美國醫療集團約翰霍普金斯資料指出,恐懼症不僅僅是恐懼。患有恐懼症的人會竭盡全力避免他們無法控制且巨大恐懼的根源,當被迫遇到令他們恐懼的人事物時,恐慌症狀(心悸、大量冒汗、顫抖、無力、呼吸困難、胸悶、噁心等)就有可能發作。一、香蕉恐懼症:無法忍受和香蕉共處一室聽起來很滑稽,但「香蕉恐懼症」真實存在,顧名思義就是對香蕉的恐懼。《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一個案例,英國一位21歲女性患者一直以來都害怕香蕉,原因是小時候哥哥惡作劇把香蕉藏到她的被窩,她突然感覺到可怕的黏稠物被壓在身體下,從此對香蕉產生恐懼,看到就覺得噁心,以至於她無法忍受與香蕉共處一室。這位女性患者只要經過水果攤便會閉上眼睛以免看到香蕉,造訪友人家只要看到香蕉就會立刻離席。好在她經過心理治療,加上小孩喜歡吃香蕉,她不得鼓起勇氣到水果攤買香蕉,也因此逐漸克服對香蕉的恐懼。二、廁所恐懼症:害怕上廁所或被偷窺英國恐懼症協會表示,「廁所恐懼症」是指人在使用廁所時遇到各種障礙的統稱,症狀體現在怕離廁所太遠、怕使用公共廁所,或者害怕上廁所時被偷窺或竊聽等等,患有這些疾病的人會竭盡全力避免上廁所。英國一名16歲少女罹患廁所恐懼症,不敢用馬桶,鮮少排便,最後因長達2個月沒排便,腹內壓增高壓迫胸腔,導致心臟停止跳動。進行死因調查時,醫護發現少女腸道內堆積巨量糞便,導致腹部嚴重伸展、壓縮胸腔、器官移位、下肋骨被推到比恥骨還遠,令人震驚。三、氣球恐懼症:害怕氣球的爆破聲或氣味《英國醫學期刊》2013年刊載一篇文章說明,氣球恐懼症是一種對氣球的恐懼,患有這種疾病的人看到、觸摸甚至聞到氣球時會產生強烈的恐懼。不過,大多數人只是害怕氣球爆裂的聲響。四、衣服恐懼症:害怕緊身衣等特定衣物根據《Grand Rounds》雜誌2011年發表的病例報告顯示,衣服恐懼症(Vestiphobia) 是一種對衣服的恐懼,患有這種疾病的人會害怕某件特定的衣服,或者害怕會讓人感到束縛的緊身衣服。在極端情況下,患者恐會完全退出社會以避免穿衣服。一名21歲的中國役男並無精神病史,沒有身心科治療史,也沒有參加過軍事活動。然而,當開始野戰訓練後,該役男出現心悸、胸悶和痙攣等症狀,他稱自己穿上防護背心觸發症狀,緩慢步行後症狀逐漸惡化。五、密集恐懼症:害怕重複的孔洞圖案根據《精神病學前沿》雜誌(Frontiers in Psychiatry)2018年發表的一份病例報告指出,密集恐懼症是一種對重複孔洞感到恐懼或排斥的症狀,患有這種疾病的人一看到泡泡包裝紙、蜂窩和種子莢(例如豌豆或蓮蓬)等物體時,會感到過度強烈的恐懼。六、花生醬恐懼症:厭惡黏牙感《Food Bites》雜誌2008年發表一篇文章報導,花生醬恐懼症(Arachibutyrophobia)是一種對花生醬黏在上顎的恐懼。患有花生醬恐懼症的人並不是害怕食物本身,而是害怕黏牙的感覺。除了花生醬,患者也會避開類似會導致黏牙的食物。七、長詞恐懼症:看到太長的字詞就崩潰長詞恐懼症(HIPPOPOTOMONSTROSESQUIPPEDALIOPHOBIA,也稱為 sesquipedalophobia),病名實在有夠長!據《BBC》報導,對於患有這種病症的人來說,這個超長病名聽起來就很令人崩潰。此病症常是由患者早年說出太長的字詞時,遭受羞恥和尷尬的不悅經歷而引發的身心症。這種恐懼症對於閱讀障礙患者影響甚鉅。八. 肚臍恐懼症:無法觀看或觸摸肚臍患有肚臍恐懼症的人,無法觸摸肚臍區域或是看別人的肚臍,甚至用想的都會感到身心不適。《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了這種罕見恐懼症的一例,一位女性患有肚臍恐懼症,她為了克服恐懼症並完成醫學學位,接受了認知行為療法。九、恐懼恐懼症:對恐懼症的恐懼此病症是「對恐懼症的恐懼」。根據《神經與精神疾病雜誌》(The Journal of Nervous and Mental Disease)1983年發表的一項病例研究報告指出,研究人員將其描述為「自由浮動的焦慮」,是恐慌發作的重要促成因素,往往與焦慮症同時被診斷出來。患者會因為害怕產生呼吸急促、心悸等症狀,並且擔心這些症狀威脅到生命或造成永久性傷害,或是害怕自己罹患特定恐懼症。十、毛髮恐懼症:害怕髮絲或絨毛動物2022年《TNNMC心理健康護理雜誌》(TNNMC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Nursing)報導指出,毛髮恐懼症是一種對頭髮的恐懼,患有這種疾病的人可能害怕洗頭、剪頭髮或接近毛茸茸的動物。原文出處:10 unusual phobias that actually exist
美中競逐非洲稀土礦 8成精煉鋰被中國掌握
非洲礦業投資大會(Indaba Mining Conference)上周在南非首都開普敦舉行,與會專家認為美國正與中國競逐非洲稀土元素開採。美國國務院主管經濟成長、能源與環境的次卿費南德茲(Jose Fernandez)指出,電動車將在2030年占據全球市場一半,鋰的需求到了2040年預計增長42倍,然而世界有8成的精煉鋰被中國掌握。費南德茲呼籲擁有豐富稀土資源的非洲國家,減少對中國的依賴。稀土之於現代文明不可或缺,不僅是生產智慧型手機、電動車和風力渦輪機的關鍵材料,對於快速發展的綠色能源領域也尤其重要。中國長年來在非洲稀土精煉與供應占主導地位,以美為首的西方國家試圖趕上。費南德茲在大會致詞時說:「我不需要提醒你們,當供應鏈中斷或過度依賴單一供應鏈會發生什麼事,我們在新冠大流行期間已經歷過,這是我們需要共同根治的弱點。」剛果民主共和國總統齊塞克迪(Felix Tshisekedi)說,政府數年來向中國要求更好的條件,仍未從「以礦產交換建設」中獲益。天主教教宗方濟各最近訪問民主剛果時,譴責存在非洲的「經濟殖民主義」,也被視為對北京的抨擊。費南德茲則向與會非洲國家保證,美國重視環境、社會、管理等面向標準。投顧公司菖蒲資本(Acorus Capital)總監卡洛爾(Tony Carroll)就說,這次大會對西方而言恰逢其時。美國總統拜登政府去年組織「礦物安全夥伴關係」(MSP),民主剛果是出席首場會議的非夥伴國之一。隨後在拜登12月舉辦的美非峰會上,民主剛果與尚比亞都和美國簽署協議,共同發展電動車電池的供應鏈。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非洲研究項目兼任教授卡洛爾(Katarina Carroll)告訴美國之音,美國雖然晚一步加入戰局,如今「已經覺醒」,對於在採礦、加工領域「和志同道合的夥伴結盟雄心勃勃」。
搜奇/彗星撞地球係金耶 NASA執行防禦測試成功將行星「撞歪」
電影上經常上演彗星撞擊地球,造成重大災難、人類滅絕的情節,但第一顆已知撞擊地球的流星,卻真實的在8年多前發生過。為了避免「彗星撞地球」,美國航太總署NASA似乎透過實驗找到解決的方法。為了避免「彗星撞地球」,美國航太總署NASA似乎透過實驗找到解決的方法。(圖/翻攝自NASA)根據《CNN》報導,美國太空司令部近期發佈的檔案,研究人員發現了第一顆已知的撞擊地球的星際流星。報導指出,這顆星際流星是一種來自太陽系外的太空岩石,這種情況實屬罕見。這顆被稱為 CNEOS 2014-01-08 的流星,於 2014 年 1 月 8 日在巴布亞紐幾內亞東北海岸墜毀,幸未釀成重大災害。NASA「行星防禦測試」插圖。(圖/達志/美聯社)為了避免科幻災難電影《彗星撞地球》的情節上演,美國太空總署NASA過去與歐洲太空總署,進行為期7天的模擬演練。狀況是假設,有一顆小行星正衝向地球,結果發現,即便第一時間發現,人類還是無法改變行星的飛行路徑。根據模擬,這顆行星6個月後會墜毀在東歐,造成大規模傷亡。透過模擬,假設一顆小行星距離地球約3500萬英里,大小介於35到804公尺之間,即使立刻被發現,人類能有6個月的時間應變,但科學家從模擬結果發現,根本沒有改變小行星軌道,或讓地球避免被撞擊的方法,最後這顆小行星被預測墜毀在東歐,從北歐的挪威瑞典丹麥,到南歐的巴爾幹半島全都受害,造成大規模傷亡。不過,NASA為了保衛地球,還進行了名為DART的「雙小行星改道測試」。由獵鷹九號火箭發射太空飛行器,飛行器會以時速15000英里撞擊小行星,預計將能夠讓小行星的速度改變1%。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天文學家項目的領導者安迪里夫金博士(Dr Andy Rivkin)表示,「大多數情況下,我們想要做的,是把到來的物體速度改變大約每秒一公分距離,這不是很快,但如果你提前足夠時間完成,你可能會讓它完全錯過地球」。據《英國廣播公司》報導,NASA在2022年的9月底,成功以DART擊中寬160公尺的小隕石Dimorphos,若未來有其他星體或物體要撞擊地球,都可以使用這類技術,使該物體偏離原本運行的軌道,遠離地球,避免人類如恐龍在白堊紀末期一樣,因隕石撞地球而滅絕。
狂聽老歌是變老徵兆?日學者引爆網友戰翻…「這類型」音樂恐對年長者有害
人真的會越老「樂」固執嗎?日本東大統計學學者西內啓在個人推特指出,大部分民眾都聽過的「人一輩子只聽年輕時喜觀的音樂」現項,其實可以用「大腦老化」來解釋,結果推文一出,立刻引發兩派網友論戰。西內啓表示,除了文獻中提到的多數人終生只聽年輕時喜歡的音樂外,看漫畫習慣也是大腦是否老化的重要指標,因為當一個人因大腦退化而在學習上難有突破時,自然較難接受新事物,從而加速老化與更不愛聽新音樂。但這一說法遭到部分網友反對,「不是大腦退化的問題,是歌曲內容的問題」、「現在的人也不太會聽廣播或看電視,除非主動去找,否則沒有機會接觸新的音樂」。不過也有人認同西內啓的看法,「不只是音樂,很多人就是喜歡沉浸在過去。這正是變成『老害』的第一步」、「以前聽長輩抱怨新歌難聽,現在開始換我們討厭新的歌曲」、「年輕時笑『老人都是這樣』,結果等我們變老時可能也是那個樣子吧」?實際上,老化與聽音樂習慣是否有關,目前還無法蓋棺論定,音樂平台Spotify的數據分析曾指出,人們從33歲開始就幾乎沒聽新歌,原因是「想聽老歌回憶過去」。Deezer過去對其1000名英國用戶的分析也發現,最愛聽新歌的年齡為24歲,其中有75%的人每周會聽至少10首新歌,但當人們超過24歲,聽新歌的次數就逐年下降。有趣的是,其中有19%的受訪者表示,「歌曲太多」是少聽新歌主因,其次依序為工作太忙、沒時間了解新歌,以及家庭緣故。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一項研究則表明,聽音樂、尤其是聽新的音樂,能刺激腦部活動進而幫助大腦保持年輕,但另項英國研究指出,追求年輕貌美、負面老化的「流行樂」可能對有年紀的聽者的健康有害。因此,一個人是否「老了」,可能無法單獨靠聽音樂習慣來認定。
張善政小內閣名單公布 王明鉅、蘇俊賓出任副市長
國民黨桃園市長當選人張善政今(19)日發布未來桃園市政府人事,2位副市長由前台大醫院副院長、台大醫學院教授王明鉅,及由前行政院新聞局長、桃園縣政府環保局長蘇俊賓出任;市政府秘書長由現任新北市政府工務局長詹榮鋒出任,副秘書長則由新北市政府參事賴淑華、中原大學資訊管理學系副教授金志聿出任。 張善政新人事方向,強調桃園航空城、智慧科技城市,專業執行人才及大數據背景為選任標準,並以發展在地智慧醫療為重點方向,兩方向打造桃園經濟發展、在地優質生活;人事佈局從業界、行政體系延攬人才,除穩定人事佈局之外,也帶給桃園未來發展全新氣象。 張善政強調,桃園市政府用人唯才,此次小內閣從業界、各級政府大力延攬優秀人才,局處首長在各領域皆是一時之選,也對桃園市發展有共同的願景。他希望未來借重王明鉅、蘇俊賓2位在各領域歷練豐富的副市長發揮長才,讓小內閣就定位,以最快速度推動整體桃園市政各區域發展。 此外,都市發展局長延攬在工務界聲譽卓著的江南志出任,江南志曾任桃園縣政府工務局局長、新北市政府工務局副局長,對都市發展擘畫熟悉且具遠見;社會局長由具備多年社工經驗、現任台北榮民總醫院社會工作室簡任主任陳寶民擔任,工務局長則由工程界大力延攬汪在宙出任。 經濟發展局由中山科學研究院雄風計畫上校總工程師、美國太空總署(NASA)反物質磁譜儀研究專員張誠博士出任;桃園市政府第一大局民政局長,則由前桃園縣中壢市副市長、現市府參事劉思遠出任;教育局長由曾任教育部學生事務及特殊教育司司長、現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館長的劉仲成出任。 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主委特別邀請前新北市政府研考會主委、中原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特聘教授吳肇銘出任;新聞處長則延攬雲林縣政府新聞處長羅楚東出任,資訊科技局長由前行政院院長辦公室參議、國民黨資訊中心主任王智弘擔任。 由市議員轉任的局處有原住民族行政局長陳姿伶、客家事務局長林昭賢,文化局長由前台北市文化基金會副執行長、大霹靂國際整合行銷公司總經理邱正生擔任,農業局長由前新竹縣政府綜合發展處處長陳冠義出任;衛生局長由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療政策與管理博士、敏盛智慧醫療城院長劉宜廉出任。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技監陳世偉出任環保局長,青年事務局長由前全國青工總會總會長侯佳齡接任,體育局長許彥輝為前中華職棒大聯盟副祕書長;法務局長由前桃園律師公會理事長賴彌鼎擔任,秘書處長由前桃園縣政府社會處長許淑真接任。 另外,由原局處處室主管、真除、副局長升任則有交通局長張新福、勞動局長李賢祥、消防局長龔永信、地政局長蔡金鐘、地方稅務局長姚世昌。而由張善政市府留任局長或轉任他局則有,水務局長劉振宇、財政局長歐美鐶、捷運工程局長劉慶豐,觀光旅遊局由交通部觀光局旅遊中心主任施照輝擔任副局長,並代理局長一職。
強勢美元害慘全球!新興市場通膨飆升、瀕臨倒債 斯里蘭卡成血淋淋例子
美國聯準會(Fed)激進升息,導致美元指數持續走強,為新興市場貨幣帶來毀滅性影響,其中以辛巴威最慘,今年以來辛巴威的即時總額清算元(Zimdollar)兌美元匯率已重貶76.74%,迦納塞地(cedi)則居次,貶幅來到56.87%,古巴披索(peso)也下跌了56.36%,位居第3。據《全國廣播公司商業頻道》(CNBC)的報導,2022年美元持續走強,導致新興市場貨幣面臨如「死亡螺旋」般的沉重貶值壓力,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應用經濟學教授漢克(SteveHanke)整理的「2022年表現最差貨幣前10名」榜單顯示,辛巴威即時總額清算元是今年表現最差貨幣,自1月以來兌美元匯率已重貶76.74%;同一時間,迦納塞地兌美元匯率的貶幅也來到56.87%;古巴披索則位居第3,下跌56.36%。本國貨幣的大幅貶值導致這些國家目前都陷入嚴重的通膨和外債危機。例如辛巴威的國家統計機構(ZimStat)便發布報告指出,該國10月份的通膨率為268%,但經濟學教授漢克更為悲觀,他預估實際數據恐是417%。辛巴威在2020年時曾無法償還170億美元的外債,成為疫情期間首個債務違約的非洲國家。迦納目前也陷入通膨和外債危機,迫使政府轉向尋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援助,這一舉措一反常態地得到了執政黨和在野黨的支持。漢克也於上週在推特發文表示,迦納塞地已是「央行垃圾貨幣」(central bank junk currency)之一。古巴同樣面臨飆漲的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漢克的通膨模型顯示,古巴的通膨率高達166%。另外,埃及鎊(Egyptian pound)兌美元匯率也在上週跌至24.42的新低點,躋身漢克公布的2022年表現最差貨幣前10名。世界3大信評機構「惠譽國際」(Fitch Group)最近也下調埃及的信用評級至負面,理由是外部流動性情勢惡化以及債券市場准入減少等風險正在加劇。與此同時,埃及的外匯儲備也從3月份的350億美元降至10月份的不足320億美元。另外,斯里蘭卡盧比(Sri Lankan rupee)、委內瑞拉玻利瓦爾(Venezuelanbolívar)、獅子山利昂(Sierra Leonean leone)、緬甸緬元(Myanmar kyat)、寮國基普(Lao kip)和烏克蘭赫里夫尼亞(Ukrainian hryvnia)也擠進了漢克的2022年表現最差貨幣前10名榜單中。《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先前便以「美元走強,給全球經濟帶來麻煩」為題發表文章指出,美元正經歷百年一遇的反彈,而美元狂飆有可能導致全球經濟增長嚴重放緩,並加劇全球央行的通膨問題,一些脆弱的新興市場國家更會因此陷入債務危機,斯里蘭卡已是血淋淋的例子。
美跨性別軍醫洩密 夥同妻子向俄羅斯提供美軍健康機密
俄羅斯通往歐洲的兩條北溪天然氣管線,近日接連傳出三處不明原因漏氣,各國懷疑是俄羅斯蓄意破壞,但俄國將矛頭指向美國,而美國駐俄羅斯大使館在當地時間9月28日發佈公告,建議在俄羅斯旅居的美國公民儘快離開俄羅斯,同時警告美國公民謹慎前往,沒想到如今又傳出,美國司法部對一名軍醫及其妻子提出指控,稱他們向俄羅斯政府提供美國士兵的個人醫療資訊,特別的是,這名軍醫還是美國首位公開跨性別身分的現役軍人。美國首位跨性別軍醫和妻子涉嫌向俄羅斯提供美軍個人健康機密資料。(圖/翻攝自推特)根據《紐約郵報》引述美國司法部的起訴書內容,指36歲的約翰霍普金斯醫院麻醉師賈布里連(Anna Gabrielian),涉嫌向「俄羅斯特工」提供美軍個人醫療資訊,而這名特工實際上是FBI探員假扮。這名FBI探員自稱是俄羅斯駐美大使館的僱員,並在8月聯繫賈布里連,數個月前,賈布里連曾向俄羅斯大使館表示,自己和丈夫、現年39歲的亨利(Jamie Lee Henry)願意向俄國政府提供幫助。賈布里連在巴爾的摩(Baltimore)的一間飯店和特工見面,並稱她是出自於「對俄羅斯的愛國主義」,即便知道會面臨坐牢危險,還是願意提供幫助。美國司法部在起訴書中指出,熟悉俄文的賈布里連涉嫌向「俄羅斯特工」提供美軍個人醫療資訊,而這名特工實際上是FBI探員假扮。(圖/翻攝自推特)賈布里連還向特工表示,她的丈夫在加州布拉格堡(Fort Bragg)擔任陸軍少校兼軍醫,除了可以給予士兵的個人醫療資訊外,還能提供美軍在戰爭期間如何建立醫院與烏克蘭軍隊的培訓資料,還強調這些資料非常重要。起訴書還指出,在另一次見面中,亨利稱自己曾考慮加入俄羅斯軍隊;而亨利手上擁有美軍「秘密」(Secret)級別的安全許可。起訴書還指出,亨利在8月與特工會面時,提供了1名陸軍軍官、國防部雇員和3名退伍軍人配偶的健康紀錄,此外,亨利和賈布里連已經替全家制定了逃往土耳其的計畫,而亨利早在2015年就公開自己跨性別的身分,成為美軍首位公開跨性別的現役陸軍軍官。賈布里連和亨利在29日上午被捕,出庭後獲釋回到家中但不得外出,同時受到全天候監視;根據美國法律規定,共謀最可判處最高5年監禁,而洩漏個人健康資訊可判最高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