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患者
」 新冠肺炎 疫情 確診 後遺症 重症赴日民眾須注意!東京黴漿菌疫情創新高 當地醫示警「有患者出現抗藥性」
東京都的黴漿菌肺炎疫情再度創下歷史新高,東京都政府近日公布,9月29日為止的一週內,黴漿菌肺炎患者數量已達每家醫療機構平均2.96人,再次超越前一週的2.80人。日本政府呼籲民眾勤洗手,並徹底做好咳嗽禮儀,如果出現長期咳嗽等症狀,應及早就醫。根據日本媒體報導指出,黴漿菌肺炎是由細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主要見於兒童,透過飛沫或接觸傳播。感染後患者會出現發熱、全身倦怠感、頭痛及咳嗽等症狀,有些患者因肺炎惡化或高燒衰弱需住院,甚至少數情況下可能引發腦炎。尤其在感染初期,症狀可能僅限於發熱,無咳嗽,這使得診斷變得更為困難。在東京都杉並區的一家小兒科及內科診所內,黴漿菌肺炎患者數量持續增加。當患者訴說有發熱或咳嗽等症狀,被懷疑為黴漿菌肺炎時,診所會進行採血、X光及PCR檢測以確認是否感染。該診所表示,從4月到10月2日,曾對142人進行了PCR檢測,確認有83人感染黴漿菌,其中13人的細菌對抗生素具有抗藥性。3日,一名4歲男孩在上月28日發熱,2日起咳嗽加劇,後來在診所被確診為黴漿菌肺炎。診所院長田村剛表示,自7月的學期結束以來,小學生患者數量急劇增加,雖然盂蘭盆節後略有減少,但從上個月起再次增加,且成人和未入學的幼兒感染情況也不少。田村剛強調,這是他開設診所以來首次遇到如此多的患者,數量堪稱是前所未有。田村剛也指出,黴漿菌肺炎透過飛沫和接觸傳播,呼籲民眾徹底做好手洗、佩戴口罩等基本防護措施,感到不適時應休息,若症狀持續且用藥無效,應及早就醫。日本黴漿菌學會理事、杏林大學的皿谷健教授指出,這次感染擴大的原因與去年行動限制解除後,民眾對手洗、佩戴口罩等防護措施的鬆懈有關。在新冠疫情期間,黴漿菌患者數量非常少,但隨著防疫限制放寬,感染迅速擴大,除了兒童,成人在家庭中被感染的情況也日益增多。皿谷教授還提到,在他所屬的大學醫院,每天都會有數名感染者,其中約有5%同時感染新冠等其他呼吸道疾病。他指出,黴漿菌肺炎的初期症狀與感冒相似,診斷困難,但如果強烈咳嗽或高燒持續超過三天,就可能是黴漿菌感染。個人應該徹底執行的防護措施包括手洗、佩戴口罩,以及與不適者保持距離。
被低估的新冠2/疫苗不打嗎?確診後失智風險增8成 「腦霧」讓智商降6分
你打了幾劑新冠疫苗呢?隨著疫情爆發進入第4年,部分民眾對接種疫苗感到疲乏,黃振國醫師向CTWANT記者透露,新冠病毒變異的速度非常快,一定要隨時更新疫苗才能因應,也有民眾擔心疫苗副作用,最新研究顯示確診新冠會增加8成失智風險,且會傷害認知功能,最多會讓智商下降6分,權衡利害之後建議還是接種疫苗較有保障。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罹患糖尿病多年,屬於新冠重症的高風險族群,他曾透露自己為了預防感染,因應病毒變異,至今已接種9劑新冠疫苗,他建議民眾不必計算打了幾劑疫苗,該打就打,才能保護自己的健康。「病毒是難以預測的!」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理事長黃振國表示,新冠病毒至今仍持續變異,目前流行的變異株為JN.1以及其子代變異株,如KP.2、KP.3等,跟先前的XBB變異株已有40個變異點,差異相當大,所以就需要更新疫苗。黃振國說,10月即將開打的JN.1新冠疫苗,不僅可以預防JN.1病毒株,對於KP.2、KP.3也具有交叉保護的效果,因此無論過去有無接種新冠疫苗,都要記得接種最新的JN.1疫苗,以更新抗體,確保體內有保護力。黃振國醫師表示,新冠病毒持續不斷變異,建議民眾應適時更新疫苗,才能增強保護力。(圖/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提供)但仍有許多民眾擔憂疫苗副作用如心肌炎,根據疾管署數據,心肌炎主要出現在12至17歲的男性接種BNT第二劑後,發生率約為百萬分之126.79,與國際間報告的數據相近,屬於罕見的不良反應,而確診後的心肌炎機率反而較高。不只如此,美國凱斯西儲大學醫學院一項針對600多萬名65歲及以上新冠肺炎患者的研究顯示,這些患者確診後一年內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比對照組高50%至80%。亞東醫院失智中心主任甄瑞興表示,新冠病毒嚴重時會導致血氧過低,腦部跟著缺氧就可能造成所謂的血管型失智症。倫敦帝國學院一項針對14萬人的研究也指出,新冠病毒可能對認知和記憶能力產生影響,尤其是感染後出現「腦霧」後遺症的民眾,記憶、推理、執行的都出現明顯退步,分析發現,曾確診但已康復的人,IQ測驗分數與比未感染者相差約3分;而新冠症狀持續超過12周的人,智商則下降6分,因此預防感染仍然相當重要。
大感染潮1/新冠再起?台灣確診人數「1個月增5成」 跨年後單日恐2萬人中鏢
根據疾管署資料,11/14~11/20單周確診新冠人數為210人,自此一路上升,直到12/19~12/25已達326人,相較之下增加5成以上。面對即將到來的2024年,全台北中南東十場以上萬人跨年晚會紛紛登場,由於今年無防疫措施,疾管署也發出警告,認為跨年後單日確診人數恐達2萬人!再加上新變異株JN1傳染力極強,醫師建議最好先接種新冠疫苗,同時戴上口罩,才能保護自身健康。疫情解封後,民眾迫不及待地渴望回歸正常生活,走在街頭,戴口罩的人明顯已愈來愈少,但病毒其實卻從不曾消失,當人們對它已失去耐心與無感時,病毒正慢慢一步步入侵。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表示,近期新冠的併發症跟死亡病例數都寫下近期新高,再加上聖誕節、跨年連假效應,預估在1月中下旬達到高峰,屆時每天可能有1.8萬至2萬人染疫。歐美疫情也升溫,根據英國《Daily Mail》報導,英國在12/13後新冠確診人數飆升,相較2周前翻倍成長,以重災區倫敦為例,平均每16人就有一人感染。其中新變異株JN.1最令人擔憂,世界衛生組織(WHO)已在12/13 將JN.1列為需留意變異株,迄已超過40個國家檢出「JN.1」。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指出,目前美國44%的新冠肺炎患者都是被JN.1病毒感染,比率比2周前高1倍,新加坡JN.1病毒比例更高達6成,丹麥也達5成。而台灣在10/20就有自日本境外移入的JN.1病毒個案,10/30也檢出本土案例,目前仍是零星檢出,本土占比低於5%。羅一鈞說,JN.1是Omicron次病毒BA.2.86的子代,依現有證據顯示,JN.1可能具有較高免疫逃脫性及傳播力,所以會快速傳播,以台灣為例,預估1月中旬將成主流病毒株。研究顯示,XBB疫苗對新變異株JN.1仍具有一定的保護力,醫師建議65歲以上高危險族群盡快接種。(圖/報系資料照)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邱政洵表示,「臨床上已看到JN.1病毒案例逐漸增加,但目前規模還不大,不過65歲以上的高風險族群要特別小心!」依據疾管署資料,新冠重症患者65歲以上長者占78%;死亡個案中更占90%。邱政洵因此建議「盡早接種XBB疫苗!」根據WHO在12/15公布最新疫苗建議,新冠疫苗不須更換疫苗株,繼續沿用XBB.1.5即可,最近何大一團隊發表的研究,由人類血清中和試驗顯示,XBB.1.5疫苗對XBB品系子代(EG.5,、HK.3、HV.1)及新興變異株(BA.2.86、JN.1)都有保護力。羅一鈞則提醒,年末聚餐及跨年活動參與人數眾多,今年已無嚴格防疫管制措施,如於人潮聚集且無法保持適當距離或通風不良之場所、與年長者或免疫低下者密切接觸時,建議戴上口罩保護自己與他人安全。台大醫院兒童感染科醫師黃立民建議,如果本身健康狀況沒那麼好,跨年大型聚集活動還是少參加,如果要前往,就要做好2大保險措施,分別是完成新冠XBB疫苗接種、戴好口罩。
黴漿菌10大誤解 醫曝「會走路的肺炎」真實意思:別過度解讀
大陸近期爆發黴漿菌等7大傳染病疫情,讓不少民眾人心惶惶。兒科醫師徐嘉賢表示,最近在門診遇到咳嗽的患者,幾乎都會問「這是不是黴漿菌」,發現民眾有很多誤解需要澄清,因此列出10大誤解。徐嘉賢在粉專《黑眼圈奶爸Dr. 徐嘉賢醫師》指出,大部分人認為黴漿菌一定會發燒,若得到會很嚴重,還要住院,甚至可能以後會變氣喘或變肺炎,其實很多都不會發燒,發燒只有佔一部分而已,所以很多家長會否認自己的孩子得到,只因為他沒有發燒;另外也有一個說法是絕對不會流鼻涕、乾咳,徐嘉賢表示,不一定,非絕對。徐嘉賢說明,若得到黴漿菌大部分不需住院,藥物治療在家裡休息即可,真的需要住院的比例很少,至於快篩的部分,要跟大家說,快篩非100%準確,主要靠臨床判斷;至於會不會變氣喘,徐嘉賢直言,不會,但會被咳嗽煩到變得厭世,可若是本身有氣喘的患者,如果感染到,會很容易引起氣喘發作,而得到黴漿菌大部分是輕症,只有少部分肺炎,不要太過擔心。醫師透露,近日門診遇到的咳嗽患者幾乎都會問自己是否為黴漿菌。(圖/翻攝自臉書/黑眼圈奶爸Dr. 徐嘉賢醫師)徐嘉賢也提到,黴漿菌不會終身免疫,所以會重複感染,而且以往重複間隔會比較長,但是自從疫情解封之後,最近發現重複感染的間隔縮短。另外,吃了日舒抗生素沒有效,就不是黴漿菌?徐嘉賢說,這一個理論可能在很多年前還可以成立,但是現在已經不一定,現在的黴菌菌60%對azithromycin抗藥性,但是還有別的藥可以使用,只是病程比較長。針對有人誤解,黴漿菌是新型病源,台灣目前大流行。徐嘉賢強調,再重申一次,黴漿菌是一個很古老的疾病,並不是新的病原體,一年四季本來就有,目前台灣無大規模流行,它有細菌的特性,同時有病毒的特性,無法準確地歸類在哪裡。另外,黴漿菌有所謂「會走路的肺炎 walking pneumonia」的說法,徐嘉賢指出,並不是說每個得到黴漿菌的都會變成肺炎,它在形容的意思是,一般肺炎患者看起來會很虛弱,會喘或者高燒,但是得到黴漿菌引起的肺炎,看起來精神可能還很好,並不是得到黴漿菌都會變成走路的肺炎,不要過度解讀。
逾300萬人染疫後「思考障礙」 失智或腦霧?專注力測驗可分辨
台灣感染新冠肺炎患者超過1000萬人,根據網路社群統計,「腦霧」排名新冠後遺症第5名,另外約有1/3的新冠患者在康復後仍然會感到腦霧症狀,例如注意力不集中、思考能力下降及疲勞等。精神科醫師更推算,全台腦霧後遺症的人數超過300萬人!這些症狀可能會持續數月或更長的時間,並且對生活、工作和家庭產生負面影響。40多歲公務員王先生,去年新冠確診治療後身體逐漸康復,但最近卻明顯感覺思考出現障礙、注意力無法集中,甚至偶而因「斷片」遺漏重要的工作,與同事溝通還出現雞同鴨講,最後被主管約談及告誡,差點工作不保!由於症狀愈來愈嚴重,最後到精神科診所檢查,醫師先幫他施作「專注力測驗」CPT(Continuous Performance Test),發現短期注意力值出現異常(指數大於70),顯示他在短時間的專注力出現嚴重障礙,而衝動值與警覺值(長期注意力)準確度都高於正常人均值(小於30),需要進一步接受藥物治療,經過調整生活作息及搭配藥物治療後,症狀大幅減輕,也找回工作自信。精神科楊聰財醫師表示,「腦霧」是一種常見的長新冠後遺症,與常見的精神疾病,如失智、注意力缺陷、過動症等,皆屬於神經系統認知障礙。腦霧若短期沒有改善,除了生活品質大幅下降,還可能演變成焦慮症。目前針對腦霧已有許多自我評測表,但這些都是主觀認知,還是需要依靠「專注力測驗CPT」,也稱「知覺測驗」,用科學的方式去佐證才能真正對症下藥。楊聰財醫師說明,「專注力測驗CPT」是一種透過電腦軟體技術測試,用於評估患者的注意力、反應時間、反應正確率等指標,並且可以檢測出腦霧的存在,該測試已經被廣泛應用於診斷和監測腦部疾病,包括精神疾病、認知障礙及腦損傷等,CPT可以在診所或醫院等地方進行,測試時間通常在15分鐘到30分鐘之間。楊聰財醫師說,對於CPT測驗出現異常的患者,若檢測結果為「不穩定」等級者(指數30-69),可以建議先調整生活作息,並保持充足的睡眠和適當的運動,減少壓力和焦慮來源,有助提高注意力和認知能力。若比較嚴重的異常(指數大於70)患者,就會建議進行心理治療與藥物治療,透過認知行為治療及心理諮商,幫助患者控制和管理自己的行為模式,必要時可以搭配藥物和營養補充品,增加腦部神經傳導物質的濃度,從而提高患者的注意力和認知能力。楊聰財醫師提醒,不管是否曾經感染過新冠病毒,平常都應該多留意自己是否有注意力不集中的症狀,因為腦霧也可能是失智前兆。如果您感到腦袋疲勞、注意力不集中、無法專注等症狀持續數周,應及時就醫並接受相關檢查,以便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20日起確診免隔離 蔡英文:一步步往正常生活邁進
指揮中心公布自3月20日起新冠肺炎患者,輕症免通報、免隔離。對此,總統蔡英文昨(9)日表示,特別感謝所有第一線的醫療人員及所有防疫夥伴的付出。政府會視情況調整防疫措施並繼續一步步往正常的生活邁進。蔡英文昨天晚間在臉書發文表示,3月20日起,輕症免通報、免隔離,0+n自主健康管理。蔡總統表示,從台灣宣布放寬室內戴口罩的規定後,這一個月以來,國內、外疫情都維持穩定。總統指出,為了減少確診對民眾影響,以及醫療端的通報負擔,指揮中心在今天宣布,如果疫情持續穩定,自3月20日起,確診輕症將採取免通報、免隔離,0+n自主健康管理。她同時表示,要特別感謝所有第一線的醫療人員以及所有防疫夥伴的付出。政府會視情況調整防疫措施,繼續一步步往正常的生活邁進。
情人節夠「硬」嗎? 全台軟男超過百萬!竟僅3%敢面對現實
「情人節到了…但這陣子每次老公要放進去,都突然無法繼續下去」,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男性功能中心主任邱鴻傑醫師分享,一名年約50歲女性單獨前來門診求助表示,想與老公運動卻總是等不到老公升旗,即使靠甜言蜜語老公也不願面對問題。最終因老公尿尿速度變慢,擔心攝護腺肥大的危機,在陪同就診時與邱醫師擠眉弄眼、百般暗示之下,才終於同步解決先生硬度不足問題、重拾幸福。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男性功能中心主任邱鴻傑醫師表示,常常在診間聽到男女生對於勃起硬度的不同想法,卻很少有雙方一起就診的案例。邱鴻傑說明,逾半數40歲以上男性有不同程度的勃起功能障礙,全台超過百萬男性恐為勃起功能障礙所苦。然而一項台灣研究指出,所有年齡層男性都低估了自身硬度不足的問題,50-59歲男性僅3%男性認為自己有硬度不足,實際透過國際性功能指標(IIEF-5)問卷調查表評分,盛行率竟高達31%,相差10倍之多。邱醫師更提醒,高達45%的男性對自己的硬度預期高於伴侶,若伴侶間對硬度認知有所差異,男性面臨硬度不足的病程將更長,因此可以將性事上的認知有落差視為一大警訊。邱醫師提醒,年節過後本土疫情升溫,數據指出,若曾經感染COVID-19的男性患者,出現勃起功能障礙的機率更是一般人的 3.3 倍,且新冠肺炎患者在康復後,依然常見「長新冠症狀」,包含腦霧、慢性疲倦、呼吸系統受損等,其中「勃起功能障礙」更是長新冠症狀鮮為人知的一塊,應特別注意長新冠對男性勃起功能的影響,研究更發現,新冠病毒不僅攻擊人體器官,也會嚴重影響男性的生理機能,可能導致性愛過程中面臨呼吸困難、噁心反胃感。不僅如此,新冠肺炎對於男性心理健康造成不小的影響,疫情後景氣不佳的狀態,也會增加男性心理壓力,讓床上表現更不理想。此外,新冠病毒可能導致內皮細胞功能障礙,加上染疫期間產生的焦慮和抑鬱,亦會導致性腺激素分泌不足等問題,使勃起功能障礙的機率還會再進一步提升。邱醫師分享,根據門診經驗,多數患者前來求診時,對於硬度分級幾乎是毫無概念的,專業醫療有勃起硬度級數表EHS (Erection Hardness Score)將勃起硬度分為四級,第一級是蒟蒻,依序是剝皮香蕉、帶皮香蕉和小黃瓜,若勃起後硬度如剝皮香蕉或蒟蒻,在浪漫情人夜便可能無法順利進入激情完事。邱醫師提醒,若明顯感受到硬度下降一段時間,就應該尋求專業協助,市面上有許多宣稱可以助硬的偏方藥物或道具,除了可能造成金錢上的損失之外,更可能會傷身,得不償失!情人節若想要「硬」景應把握三大重點:多多運動、增進伴侶溝通、必要時前往泌尿科就診,便有機會能重返黃瓜硬度,擁抱浪漫情人節,一起共同創造更美好的「性福」生活。
日本政府有意降低新冠肺炎分類等級 「部份醫療費用」需民眾自付
由於疫情趨緩,再加上政策態度改變,不少國家都紛紛選擇開放國境。而目前也有消息傳出,日本政府有意調低新冠肺炎在傳染病防治法的等級,從原本的第二級下降到與季節性流感相同的第五級,具傳聞可能會在20日開會決定。根據《產經新聞》報導指出,目前日本傳染病防治法的等級從嚴重到輕微總共有五個等級,數字越少、管理越嚴格,而原本新冠肺炎是在第二級、與SARS屬於同類,而目前傳出日本政府有意下修新冠肺炎的等級到第五級,與季節性流感同等級。而調低等級也不是單純的文字差異而已,實際上也是有明確的影響,像是如果將新冠肺炎調整至等級五,屆時新冠肺炎患者除非有發燒、患者本身是高齡、有慢性疾病者,才需要配戴口罩,其餘民眾皆無須配戴,幾乎等於解除口罩禁令。而原本新冠肺炎的患者在確診後必須要隔離七天,密切接觸者要自我隔離5天,這些措施將在新冠肺炎調低至第五級後而取消。除此之外,在費用方面,原本新冠肺炎在第二級的時候,所有醫療、住院費用皆是由政府負擔,但調低至第五級的時候,部份醫療住院費用會由民眾負擔。而報導中也指出,在目前過渡時期中,日本政府還是會採取公費支付,屆時才會改成一般性的保險之付,以此來度過這段過度時間。
大陸疫情政策鬆綁 多地緊急採購救治重症設備
澎湃新聞報導,大陸疫情防控逐漸鬆綁,各地正在加緊擴充重症救治資源,這也是近期多地工作會議上部署的重點工作,其中有部分省分還定下近期重症醫療資源建設目標。例如,大陸重慶大足區人民醫院及中醫院16日啟動應對大規模收治新冠肺炎重症患者設備緊急採購,預算分別為1875.1萬元(人民幣,下同,約合新台幣8265.17萬元)及1593.35萬元;四川綿陽市安州區人民醫院發熱門診留觀病區改建新冠肺炎患者重症病區,正緊急採購醫療設施設備。山東曹縣人民醫院的新冠病毒重症急用呼吸機等醫用設備應急採購專案,專案預算金額為500萬元;河南登封市人民醫院的新冠肺炎重症救治設備採取競爭性談判方式緊急採購,內容包括醫用吊塔、監護儀、侵襲性呼吸器以及葉克膜(ECMO)等。黑龍江哈爾濱市17日召開會議強調,要加強定點醫院建設、亞定點醫院升級改造,重症醫療服務能力建設和重症醫學人員隊伍培訓;加強發熱門診(診室)建設,不斷擴容救治床位等。廣東東莞市同日也強調,要挖掘定點醫院床位資源,市鎮兩級要全面摸查ICU等救急資源等。浙江省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15日表示,加快定點醫院、亞定點醫院床位建設。12月底前,確保全省床位數總量不低於10萬張;全省三級綜合醫院和中醫醫院綜合ICU床位不少於總床位數的4%,另按不少於總床位數4%再準備可轉化ICU床位數,最大程度滿足重症救治需求。海南省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13日介紹,海南力爭迅速擴容重症醫療資源,一是要求年底前全省二級綜合醫院按照開放床位總數的4%完成獨立重症監護室設置;二是要求年底前全省三級綜合醫院按照開放床位總數的4%確保綜合ICU床位可隨時使用,同時確保開放床位總數的4%能夠在24小時內轉化為重症監護床位。三是要求年底前三家定點醫院,海口市人民醫院、三亞中心醫院、海南西部中心醫院按照開放床位總數的10%完成重症床位設置,平急結合可轉化10%床位為ICU床位。
研究:茹素者染疫重症率降低逾7成 慈濟證實65歲長者差異更顯著
台北慈濟營養師侯沂錚的研究團隊,最近展開了一項研究,特別針對茹素長者罹患新冠肺炎重症的比例進行回顧,結果發現,65歲以上的茹素患者,確實能有效降低重症發生率,而且差異比起其他年齡層尤其顯著,這項研究成果目前也已刊登在國際知名醫學期刊Frontiers in Nutrition。其實之前就有英國醫學雜誌曾針對6個歐美國家收集了2884個擁有不同飲食習慣的新冠肺炎患者,包括素食、海鮮素主義、葷食進行研究,研究發現:茹素者竟然可降低73%的重症比例。台北慈濟醫院營養師侯沂錚的研究團隊,也基於這項研究進行了一個茹素與降低老年得新冠重症機率的相關研究。而新冠疫情至今,台北慈濟也總共收治了1千7百多位染疫者。慈濟研究團隊參考了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的分類標準,將病患分成輕症、中症、重症3組。最後根據邏輯性回歸統計出:茹素的患者中,重症人數都比葷食者明顯降低,尤其在65歲以上的患者差異更顯著。侯沂錚的研究團隊認為之所以會有這種差異,是因為飲食對於腸道微生物的影響極為重要,更與傳染病的風險和嚴重程度有相當的關連性。尤其過去的研究指出,素食營養豐富,其中包括高濃度的多酚、類胡蘿蔔素、纖維素、維生素A、C、E、葉酸、鐵、鉀和鎂等。「茹素飲食可以強化免疫系統、預防高血壓、發炎及氧化壓力還有降低心血管疾病、併發症的風險。」侯沂錚說可能是這次研究發現茹素者重症發生率較低的主因,將來相關研究也會納入疫苗施打狀況、是否食用營養補充品等因素來進行更深入的探討。
地中海飲食6招「再加5營養素」 防感染也降低「長新冠」機率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延燒,不少民眾確診後都得在家居隔,此時確診者的營養狀況、免疫力和從疾病中恢復的能力就顯得相當重要,可降低「長新冠」機率。當感染新冠肺炎時,發炎反應和氧化反應都會升高,導致免疫力降低,也會對營養狀況產生負面影響。國泰健康管理新竹中心營養師林怡妏建議,可採取抗氧化和抗發炎的飲食模式,再搭配5大關鍵營養素補充,以幫助增加自體免疫力,對抗體內新冠病毒,加速身體恢復健康。想要抗氧化、抗發炎、增加免疫力,可以採取地中海飲食,飲食重點如下1.攝取足夠新鮮蔬菜水果,補充維生素C及植化素。」2.以富含魚油的魚類如鯖魚、秋刀魚、鮭魚…等,或是雞蛋取代紅肉如牛肉,以及加工肉食品如培根、貢丸。3.以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的橄欖油,及含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堅果類,取代高飽和脂肪酸油脂如椰子油、棕櫚油、奶油以及豬油。4.以全榖雜糧類為主要澱粉來源,並減少甜食攝取,如十穀、糙米、地瓜、玉米、燕麥等食物來取代精緻型澱粉如白飯、麵包、麵條、糕點等。5.每天適量攝取乳製品,特別是發酵乳製品,如優格與天然起司。6.每天足夠水分攝取,建議攝取量約為30~40ML乘以每公斤體重。另外也加強以下特定營養素:1.維生素D 研究發現維生素D可與新冠病毒接受體相互作用,阻擋新冠病毒結合,同時維生素D可以通過破壞體內的病毒附著來幫助保護肺部。:常見食物來源為蛋黃、沙丁魚、鮪魚、曬乾香菇。2.類胡蘿蔔素和維生素A皆具抗發炎特性,研究發現可能對治療新冠肺炎和呼吸道感染有幫助,且維生素A可減少發炎炎症和氧化反應,增強免疫反應,降低疾病的嚴重程度。常見食物來源為肝臟、紅蘿蔔、地瓜、胡蘿蔔、南瓜、菠菜。3.鋅研究發現鋅缺乏與新冠肺炎感染風險增加和預後較差有關,鋅可降低細菌感染的風險,並降低ACE2受體的活性(ACE2受體是新型冠狀病毒的靶標攻擊目標),還可以保護肺組織的健康,且鋅為具有抗發炎特性的必需礦物質,可能有益於新冠肺炎患者。常見食物來源為海鮮、牡蠣、黑巧克力、南瓜籽。4.Omega-3脂肪酸Omega-3多不飽和脂肪可以降低體內發炎反應和新冠肺炎中產生“細胞因子風暴”的可能性(一種不適當的免疫反應),且另一個潛在好處還能改善確診者的情緒、焦慮和抑鬱方面的作用。常見食物來源為鯖魚、秋刀魚、柳葉魚、鮭魚、鱈魚。5.維生素C 研究發現給予新冠肺炎患者服用維生素C可能有助於在疾病過程中恢復和改善,維生素C為一種抗氧化維生素,可增加免疫健康及降低患肺炎的風險。常見食物來源為芭樂、奇異果、彩椒、花椰菜、香椿。林怡妏說,現代人因工作及飲食模式多為外食,或有食物購買、烹飪上的困難,適度使用營養品輔助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但因每個人身體狀況及營養素缺法不盡相同,建議可以諮詢專業人員後再進行補充會比較安心且安全。
台灣國際醫療展16日登場 秀醫材創新力
「台灣國際醫療暨健康照護展(Medical Taiwan)」,將於2022年6月16日至18日於南港展覽二館展出,聚焦「專業醫材」、「防疫用品」、「原料與組件」、「智慧醫療」、「紡織應用」、「美容保養」六大重點領域,結合機械製造、醫療、紡織、化工、資通訊等各產業,打造最完整的媒合採購平台,同時也展示臺灣醫材創新力。主辦單位外貿協會表示,隨著智慧化發展,大數據、AIoT、自動化應用逐漸進入一般生活中,帶來新形態數位健康革新,台灣國際醫療暨健康照護展攜手台灣數位健康產業發展協會特別打造「健康生活,新日常 (New Healthcare, New Lifestyle)」情境館,呈現日常個人健康管理、科技防疫、遠距看診、智慧監測、照護輔具的情境體驗,讓參觀者身歷其境感受科技結合健康的生活樣貌。參展廠商部分,紡織大廠聚陽實業跨足健康領域,將於醫療展中展示EMS(Electrical Muscle Stimulation)應用,透過電流刺激皮下神經與肌肉群,帶動肌肉群運動收縮放鬆,以鍛鍊不易訓練與缺少運動的肌肉群,產品結合時尚的紡織元素,與輕薄無線材的特點,不論居家外出、辦公空間或健身場皆可方便使用。致力於醫療照護領域的雃博Wellell今年將主打Optima系列高階醫療氣墊床,展出自動翻身減壓氣墊床及俯臥位氣墊床等新產品。俯臥位氣墊床提供單人護理的轉頭模式操作,擁有客製化獨立單管洩氣,以及獨特減壓面枕可避免壓傷生成,提升中重症新冠肺炎患者俯臥位照護效果及品質,在全球疫情期間,已成為醫院醫護人員減輕照護病人負擔的重要醫材。老牌醫材大廠CSD中衛今年適逢成立75週年,現場將展示75年所累積生產醫療耗材經驗及全新國際品牌COLO形象。此外,也將展出多樣新品,包括可用於眼睛術後照顧的「眼部清潔棉」以及添加木醣醇及鈣的「潔牙濕巾」,提供更多樣化的家庭照護與選擇。
醫護崩潰線1/醫療拉警報!重症「溢」出加護病房 指揮中心統計數字恐失真
台灣社會近來對新冠疫情的兩個關鍵數字焦慮不已,一是單日死亡率攀高,二是醫療量能夠不夠。5/13台灣單日新冠肺炎死亡人數41人,創新高的這天,基隆2歲染疫男童發高燒,找不到醫院收治,最後找到台北榮總,男童卻病逝。截至5/16,已有282人死於新冠肺炎。旅居台北的美國國家癌症研究院研究員倪誠志(Chase Nelson),曾在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領導跨國團隊研究新冠肺炎病毒基因和進化,他接受英國媒體每日電訊報《The Telegraph》訪問時表示,確診案例從發病、死亡到登記,有2至4周的時間延遲,若以平均每天新確診增加15%至20%計算死亡率,不久後台灣每日確診達10萬例時,單日死亡至少100例,屆時恐癱瘓醫療體系。在疫情攀高之際,究竟台灣醫療量能是否足夠?對此,指揮官陳時中再三強調「醫療量能至今十分足夠」,然醫界人士卻持保留態度,甚至認為,不但「床位」統計明顯失真,還漏掉照護人力及患者人數的統計。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感染科主任張凱音認為,真實的醫療現場未被如實呈現,「指揮中心的醫療資源統計表,都只看空床數,目前並沒有要求醫院降載(減病床數),如果醫院主動降載,就可能會影響未來醫院申報健保,所以沒有醫院敢這樣做,所以統計表上看起來床位十分充足,但實際上我們都快掛了!」張凱音說,病床沒有降載,就沒有多餘的人力去照顧專責或加護病房的患者,「一般病床大約是1位護理師照顧15床病人,專責病房是1比5,換句話說,就是要關掉15床,才能多出一位護理師去專責病房。」而在沒有關床的情況下,護理師仍要去照顧新冠肺炎患者,所以事實上人力是非常吃緊的。醫師田知學經常以文字、圖片反應第一線醫護的真實情況,她期盼能給醫護多一些尊嚴與喘息。(圖/翻攝自田知學臉書)第一線醫護人員的感受最真實。急診科醫師田知學就連續多日在臉書上PO反應心情,她寫道「當大家一直看著大量民眾確診數字的同時,知道也有大量醫護確診嗎?提前解隔方案是為什麼?就是讓傷兵提前回戰場!」田知學說,「看著同事們精疲力竭,有些輕症無症狀的確診醫護自願留下來照顧確診者!這才是現實狀況!醫療量能足??請給醫護基本尊嚴與喘息!」她也表示,急診醫護上班覺悟就是「有機會上廁所就很好了!對精疲力竭的醫護而言,有時候確診反而是一種解脫。」「指揮中心應該要直接統計各醫院的照護人力與患者人數,才能真實了解前線戰場的模樣。」張凱音特別強調,「重症人數被低估」,官方只統計加護病房裡的重症患者,事實上有更多的重症患者「溢出」到一般病房中,都沒有被統計到。除了病患人數沒有確實統計,更嚴重的是重症患者的照護品質大幅下滑。「舉例來說,加護病房裡的護理師是採1對1的照顧方式,但一般病房就會變成1比15或1比5,人手不足的情況下,只能依靠監視系統來幫忙注意病人,在這樣的情況下,很難有良好的醫療品質。」張凱音坦言,如果有重症的危險因子,真的要多自求多福,當務之急一定要打滿3劑疫苗。日本東京都將染疫人數、床數清楚列出(左圖),醫療量能是否充足可以一目了然;反觀台灣的醫療資源圖僅有空床位與比例,卻沒有顯示染疫人數與照護人力。
染疫2年後 陸最新研究:55%康復者仍有後遺症
新冠肺炎疫情仍未停止,越來越多臨床與研究結果顯示,染疫患者即使康復,仍對健康留下長期影響。大陸研究團隊12日在《柳葉刀呼吸醫學》(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線上發表最新研究,追蹤2020年間,1119位新冠肺炎患者從武漢金銀潭醫院出院後的健康變化,即使在感染2年後,有55%康復者出現疲勞、睡眠困難與心悸等後遺症。大陸研究團隊說明,無論染疫嚴重程度,康復者的身心健康隨著時間發展,都有改善,多數人在2年內可重返工作崗位。但後遺症負擔仍不小,2年後健康狀況仍明顯低於普通人,且有一半在2年內出現「長新冠症狀」(long COVID),生活品質更低於沒有長新冠症狀者。所謂長新冠症狀,依世衛組織(WHO)臨床定義是指確診者或可能被感染者,「在染疫後3個月出現、持續至少2個月,並且無法由其他診斷解釋」,表現症狀包括疲倦、氣喘、胸痛、記憶力退化等。國際間雖也有類似研究,但追蹤時間較短、不超過1年,且未與普通人群比較。此次發表研究報告的大陸團隊,是由中日友好醫院教授曹彬、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教授王健偉率領的團隊完成,題目為「COVID-19患者住院治療後2年的健康結局:一項縱向佇列研究」,迄今這是全球研究時間最長的新冠患者隨訪研究。澎湃新聞報導,接受調查對象是2020年1月7日至5月29日,從武漢金銀潭醫院出院的新冠患者,症狀嚴重程度各不同,最終有1119人在感染後2年完成分析與面訪,隨訪時間包括6個月、12個月和2年。透過該研究顯示,在最初發病6個月後,68%受調者表示至少有一種後遺症,直到感染2年後,該比例雖下降,但仍有55%。此外,出院患者在2年後的健康狀況,仍比普通人群差,31%表示疲勞或肌肉無力、31%有睡眠困難,與對照組相比,出現相關症狀的比例分別為5%、14%。另外有約13%表示,他們有關節疼痛、心悸、頭暈和頭痛等症狀。在心理健康方面,接受調查的康復者比一般人更常表達出焦慮與憂鬱,在出院後6個月時比例為23%,2年後降至12%。曹彬表示,研究結果表明,對一定比例的康復者來說,需要2年多才能從感染中完全康復,特別是有長新冠症狀的人,進一步探索康復計畫,至關重要。
新研究!女性易有新冠後遺症「機率增58%」 免疫反應成雙面刃
若感染新冠肺炎,女性比男性更可能有後遺症!而且機率高出58%。根據馬來西亞《詩華日報》報導,馬來亞大學(University of Malaya,馬大)研究人員從去年7月至9月間調查732名受訪者,發現其中21.1%曾出現長期新冠,最常見的症狀包括疲勞、思維遲緩、抑鬱、焦慮、失眠、關節或肌肉酸痛。首席研究員、馬大流行病學及公共衛生教授梅鳳鳴表示,其中發現女性出現長期新冠症狀的比例較高,推測是因為受到遺傳及荷爾蒙因素影響,女性免疫反應較男性強,「這有助於出現更積極的免疫反應,其中,白細胞的啟動以及炎症標誌物和抗體的產生,比男性更強」。但這樣的特性也成為一把雙面刃,一方面似乎能降低重症及死亡風險,但也可能引發免疫性炎症症狀。研究也表明,中症急性患者出現長期新冠的機率高出26.7%,重症者則高出30.4%。梅鳳鳴對此表示,這可能是因對新冠病毒的免疫反應刺激細胞因子及其他炎症介質產生,在病情較重者體內濃度較高。過去研究認為,會增加新冠肺炎患者病癒後出現「長期新冠症狀」的原因,包括:性別、身體質量指數(BMI)、合併症以及急性冠病嚴重程度這4項,但根據馬大的研究發現,只有性別以及急性新冠肺炎的嚴重程度,才是導致發生「長期新冠症狀」等後遺症的重要因素。
百萬確診海嘯3/網傳「醫師建議2救急藥物」 藥師轟:孩子出事請找他負責!
近來家長群組瘋傳一則貼文,是由一位知名醫師撰寫,文中寫道「新北中和2歲男童的家長,若知道耐適恩與紅黴素,4/14早上男童發燒就馬上讓他服用,也許可以撿回一命。」醫師同時補充,耐適恩(Nexium 40 毫克)1顆、紅黴素(Erythromycin 500毫克)早晚各吃一次(成人劑量),兒童以成人60公斤體重等比例減低劑量。內文中寫道,「請把這處方傳出去,疫情期間,兒童發燒,先吃耐適恩與紅黴素,篩檢可做可不做。」發文後,這位醫師似乎覺得不妥,因此便刪除文章,不過卻已有家長備分,且廣為分享流傳。藥師公開抨擊該位醫師亂傳偏方,提醒民眾濫用藥物恐怕造成無法挽回的憾事。(圖/翻攝自張小風臉書)這樣未經臨床研究證實的推斷,雖也有部分醫界人士贊同,但更多人覺得不妥,不少藥師、感染科醫師都大加撻伐,甚至說孩子出事一定要冤有頭債有主,請找這位醫師負責。《張小風藥師的藥學人生-Pharmalife》臉書粉絲頁就公開撻伐,發文批評「作為一位受過實證訓練的藥師,我最不能忍受的就是這種亂傳偏方的行為,特別是醫療人員自己帶頭亂傳。」張小風藥師認為,紅黴素(Erythromycin)的交互作用又多又複雜,有些藥物跟紅黴素併用,不僅可能會發生致死性的心律不整,也有可能發生無法逆轉的骨髓抑制。張小風問「你有處理過在家醫科診所開秋水仙素colchicine(常用於治療痛風),在內科診所開紅黴素,病人一起吃了之後產生嚴重的骨髓抑制,來急診白血球被壓制到剩不到100顆,最後死於嚴重感染的嗎?」如果沒有,你怎麼會有勇氣去讓民眾試這種沒有臨床實證支持療效的高風險配方?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感染科主任張凱音也贊同張小風的看法,認為不要隨便濫用藥物,「這是會害死人的處方!」那可以先準備哪些藥物與物品?中醫處方「清冠一號」公費補助已經上路,染疫的藝人徐乃麟也公開表示「早備好清冠一號」。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柯富揚表示,確診者在居家照顧期間,可以使用健康益友APP、中醫師公會官網、即將上架的中醫1.0 APP,或者直接致電各縣市的諮詢專線,找到中醫師協助診療取得清冠一號。再由親友協助領藥,或者由中醫院所送藥。中醫師林芷瑜提醒,要確診陽性或有喉嚨痛等感冒症狀才能服用清冠一號,若想作預防之用可採用防疫茶,一般民眾都能提升抵抗力。防疫茶配方如下,黃耆3錢、防風2錢、白朮2錢、藿香2錢、桂枝2錢、薄荷3錢、桑葉3錢、魚腥草3錢,藥材先以冷開水過水沖洗,再燜泡於600c.c.熱水20分鐘,每日可2服。清冠一號屬於處方藥,適合確診或已有相關症狀者服用,若想作為預防保健,建議諮詢中醫師調整配方。(圖/報系資料庫)藥師公會也推薦6大類常備藥物,以因應Omicron變異株所引起的常見症狀,包括喉嚨痛、發燒、流鼻水等,萬一確診隔離可以幫助緩解症狀。1.解熱止痛藥常見解熱止痛藥包括乙醯胺酚、布洛芬,由於中樞止痛藥可提高人體對痛感閾值、降低體溫,服用後可以幫助減少不適症狀,並儲備體力對抗病毒,只要療效相同,不必執著於特定品牌。2.止鼻水藥(抗組織胺)由於Omicron輕症症狀像一般感冒,流鼻水也是常見的症狀之一,因此可以預先購買止鼻水藥(抗組織胺),以在症狀發生時能及時緩解。3.止咳化痰藥若有咳嗽症狀,或出現有顏色的痰液,建議服用化痰藥水或是錠劑幫助緩解。4.腸胃藥、電解質補充劑除上呼吸道症狀,由於新冠肺炎患者有時也會出現腹瀉等症狀,建議可以常備具止瀉功能的腸胃藥,在另一方面,也可預防在家吃壞肚子造成腹瀉、腹脹;另外,為避免腹瀉到脫水,也建議準備電解質補充劑以備不時之需。5.體溫計、血氧機監控體溫及血氧,是觀察是否從輕症轉換成中、重症的必須動作,因此建議常備體溫計、血氧機監測生理數值及身體狀況;若家中沒有這些器材,可自身觀察是否出現呼吸困難、喘,或是有無指甲、嘴唇發青的情形,若有則須儘快就醫。6.維生素B、C適時補充維生素B、C可以幫助增加抵抗力,且兩者均屬於水溶性藥物,較不易傷身,可作為疫情間常被藥物選項。
新研究:感染新冠後數月內肺部血栓機率大增 輕症患者也有風險
新冠肺炎疫情延燒不止,專家學者考慮「與病毒共存」策略,不過根據《英國醫學雜誌》週三(6日)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感染COVID-19的患者,在染疫3個月出現內深部靜脈栓塞(DVT)的風險增加,且研究還指出,在染疫後6個月內,患者肺部出現危險性血栓或肺栓塞的風險也跟著增加,就連輕症患者也有因此而死亡風險。根據醫學專業媒體「medpage today」等外媒報導,瑞典于默奧大學(Umeå universitet)臨床微生物學家康諾利(Anne-MarieFors Connolly)在比較超過百萬位新冠肺炎患者與400多萬位健康人士後發現,新冠肺炎患者罹患深部靜脈栓塞(DVT)、肺栓塞等出血性疾病風險增加,尤其是在染疫後3個月內尤為明顯。研究發現,新冠確診者在感染新冠肺炎後30天內,罹患肺栓塞風險增加33倍、出現DVT的風險增加5倍,其他出血性疾病風險也增加約2倍,且在感染6個月後,相關風險仍然存在。事實上,過去就有研究指出,新冠重症患者出現血栓風險最高,不過新研究指出,即使是新冠輕症患者也有出現肺栓塞、DVT風險,分別增加了7、3倍。哥拉斯大學公共衛生學者Frederick Ho指出,這項研究表明,新冠肺炎帶來的併發症強度、持續時間相當強且長,即使是輕症患者,罹患血栓的風險也在增加,這項發現有助於專家了解疫苗與血栓風險間的關係。
2.1萬份輝瑞新冠口服藥抵達南韓 南韓食藥處:用藥5天無通報副作用
南韓政府曾先後與輝瑞、默沙東藥廠簽約採購新冠肺炎口服用藥,目前輝瑞的新冠口服藥Paxlovid,已經有2.1萬人份藥物於13日抵達南韓。南韓政府於14日開始在境內投藥,而南韓食藥處表示,投藥至今,目前尚未傳出有任何副作用的通報,讓外界相當振奮。綜合外媒報導指出,南韓政府先前對輝瑞藥廠採購76.2萬人份的Paxlovid、對默沙東藥廠採購24.2萬人份的莫納皮拉韋(Molnupiravir)。而目前南韓政府是優先針對65歲以上、免疫能力低下、出現症狀5天以內的新冠肺炎患者投藥。首位服用Paxlovid的南韓民眾是一位74歲的男性,在服藥第2天之後,症狀就明顯獲得改善,甚至消失。相關報導中指出,該名男性過去曾接種過2劑AZ疫苗、1劑BNT疫苗作為加強劑,而他本身罹患糖尿病超過10年,4年前曾接受過前列腺癌手術,本身就被歸類在新冠肺炎感染的高風險族群中,而他於14日確診後,之後接受醫院的視訊治療後,在14日晚間就開始服用Paxlovid。而在服用藥物之後,該名患者接受訪問時表示,14日晚間開始服藥,16日上午就明顯感覺到症狀好轉,17日當天所有症狀都消失了,身體感覺回到了染疫之前的健康狀況。
瑞典科學家發現 「擁有這基因」可以降低20%染疫後重症機率
瑞典卡洛林斯卡研究所(Karolinska Institutet)研究團隊發現,擁有特定DNA片段的人們,當他們在染疫後,面臨重症的機率將比一般人還低上20%左右。而擁有如此特定DNA片段的人,有一半的人是擁有尼安德塔人的血統。根據《The free press journal》報導指出,卡洛林斯卡研究所研究人員總共列出6項指標,追蹤2787名非裔新冠肺炎患者、以及對照追蹤130,997人之後。發現有80%的非裔血統攜帶了保護基因變體「rs10774671-G」,而這種基因可以決定基因編碼蛋白質OAS-1的長度。在之前的研究中證明,基因編碼蛋白質OAS-1的長度越長,越能有效分解新冠病毒。而在他們分析保護基因變體「rs10774671-G」的同時,發現除了非裔民族外,擁有這項保護基因變體的人們,其中有超過一半的人擁有尼安德塔人的血統。而體內擁有保護基因變體「rs10774671-G」的人,平均發生重症的機率比一般人降低20%左右。目前這項論文已經在科學期刊《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發表,論文共同作者加拿大麥基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學者理查茲(Brent Richards)表示,透過這項研究,我們注意到基因遺傳是開發新冠肺炎新藥的關鍵。
前環球小姐「打嗝停不了」超崩潰 一查是新冠肺炎症狀…篩檢後確診
29歲前澳洲環球小姐奧莉薇(Olivia Rogers)在IG上擁有超過17萬粉絲,近日她確診新冠肺炎,讓不少粉絲都相當擔心。她分享了自己確診後的心路歷程,「我一直不停打嗝,查了資料後,發現這也是新冠肺炎的症狀,只是不那麼常見。」根據《每日郵報》報導,大多數新冠肺炎患者典型症狀包括喉嚨痛、咳嗽以及發燒,不過奧莉薇的症狀相當特別,竟是不停地打嗝。奧莉薇表示,與家人到南澳洲旅行慶祝聖誕節後,返家就覺得身體怪怪的,一直打嗝,後來篩檢呈現陽性。奧莉薇說,「這有點滑稽,我用Google搜尋了一下,顯然這是新冠肺炎胃腸道症狀的一部分,雖然不那麼常見。」隨後她分享了新冠肺炎可能的相關症狀,提醒粉絲一定要注意,若覺得不對勁的症狀,就要快點去就醫篩檢。奧莉薇透露,確診後陸續出現眼睛發紅、頭痛、疲勞、關節痛、喉嚨痛、頭暈、嘔吐、流鼻涕和脖子痠痛等症狀,目前人仍在居家隔離中。由於1個月後即將與男友步入禮堂,奧莉薇希望自己能快點好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