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部纖維化
」 新冠肺炎 肺部纖維化 肺纖維化 確診 乾燥症眼乾口乾爆瘦12公斤!就醫檢查竟肺纖維化 醫籲定期檢查把握治療時機
一名58歲的男子在今年6月中旬出現發燒症狀,隨即前往醫院就診,醫師發現他的肺部積水情況嚴重,且已有超過三成的肺纖維化現象。經住院檢查後,男子確診罹患自體免疫疾病「乾燥症」,且已併發肺纖維化。男子才回想起自己過去時常有眼乾、口乾的情況,這才驚覺原來早已患上乾燥症。確診至今已超過兩個月,男子體重驟降了12公斤,肺纖維化的範圍更快速擴展至五成,住院期間還經常因劇烈咳嗽與呼吸困難而感到體力不支,體能狀況迅速惡化到如同85歲的老年人。幸運的是,經由跨專科醫療團隊的討論後,確認他的病情符合乾燥症併發肺纖維化及漸進性肺纖維化的臨床定義,並申請抗纖維化藥物治療,期望藥物能有效控制病情並延緩肺部惡化的速度。漸進性肺纖維化對自體免疫疾病患者的影響非常大,包括呼吸困難、急性惡化以及肺功能下降,不僅影響生活品質,甚至可能威脅生命。因此,過敏風濕免疫科與胸腔內科醫師提醒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即便沒有明顯的喘息、咳嗽或疲倦症狀,也應該與醫師討論安排肺功能檢查,以掌握自己的肺部健康狀況,及早發現問題。自體免疫疾病併發肺纖維化 死亡率恐比癌症還高!自體免疫疾病不僅會對病友的免疫系統產生影響,還可能引發多種併發症,其中肺部纖維化是一種常見且嚴重的共病,由於症狀不具特異性,病友日常容易輕忽,也是自體免疫族群死亡主因之一。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鄭添財理事長指出,根據統計資料顯示,每10位自體免疫疾病患者中,就有1位會併發肺纖維化,而這類纖維化會造成不可逆的肺部損傷,最終導致呼吸衰竭,死亡風險甚至比許多癌症還要高。收治上述案例的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盧俊吉秘書長表示肺纖維化是乾燥症中最常見也最嚴重的併發症,加上病友最初並不知道自己罹患乾燥症,導致確診時已相當嚴重,一旦併發肺纖維化,除了肺功能可能受損,也會提高併發感染或呼吸衰竭的風險,甚至可能在短短一至兩個月內急性惡化,這也突顯了輕忽肺纖維化的嚴重後果。同時強調,自體免疫疾病患者應該建立定期肺功能檢查的習慣,以便及早發現異常,就能透過高解析度的電腦斷層掃描(HRCT)來進行進一步的評估與診斷,進而介入治療。抗肺纖維化藥物助延緩肺功能惡化 病友卻因缺少肺功能檢測記錄恐錯失治療黃金期抗纖維化藥物已被證實可有效延緩57%的肺功能受損速度,並大幅降低74%急性惡化及死亡的風險。然而,許多患者由於缺乏肺功能檢測紀錄,在需要申請藥物時可能無法及時獲得治療。盧俊吉秘書長呼籲,肺功能檢測紀錄對申請藥物治療相當重要,患者應及早與醫師安排檢查,以備日後的治療需求。最新調查:高達六成病友尚未有肺功能檢測記錄 逾七成仰賴醫師安排為深入了解自體免疫疾病族群對於肺功能健康的認知程度,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與病友協會聯合發起的「肺功能檢測行為」最新調查顯示,有高達六成的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從未進行過肺功能檢查,即便有檢查紀錄的患者,也有超過五成超過一年未檢查,進一步觀察病友接受肺功能檢測原因發現,有超過七成病友仰賴過敏風濕免疫科與胸腔內科醫師安排。可見許多患者對於肺部健康的警覺性不足。盧俊吉秘書長強調,患者常將咳嗽等初期症狀誤以為是一般呼吸系統疾病,因此錯失了早期診斷和治療的機會。只有透過定期檢測,才能及早發現問題,並採取對應的治療方案,阻止肺部功能的進一步惡化。隨著9月國際肺纖維化月的到來,鄭添財理事長呼籲,所有高風險族群都應該密切關注自己的肺部健康,若出現呼吸急促、咳嗽或極度疲倦的症狀,應立即與醫師討論並安排影像檢查,以便及早發現並治療肺纖維化,減少病情惡化的風險。
菜瓜布肺比癌症致命? 確診急性惡化一年內身亡
你常忽略咳嗽、喘不過氣等肺部症狀嗎?近年國人對於「肺纖維化」這個名詞已不陌生,但初期症狀不明顯,容易與其他呼吸道疾病混淆,甚至誤當成小感冒而不以為意,導致延誤治療。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今年首度攜手社團法人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於919台灣肺纖維化日前夕9/17(日)在大安森林公園舉辦「肺常有意思 健走嘉年華」活動。呼籲國人應建立正確肺部健康觀念,留意「咳、喘、累」三大症狀外,也應定期檢測肺功能。比許多癌症更致命 醫授護肺三招俗稱「菜瓜布肺」的肺纖維化,成因非常多元,較為大眾所熟知的有發病原因不明的「特發性肺纖維化」。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王鶴健醫師表示:「特發性肺纖維化不可逆,病友容易因外部因素刺激導致肺功能急速下降,嚴重者走幾步路就覺得氣喘吁吁,甚至感到呼吸困難,由於疾病進展因人而異且變化多端,若未及早發現並適當治療,五年存活時間比許多癌症還低。」社團法人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鄭添財醫師強調,自體免疫疾病病友也是肺纖維化的高風險族群,提醒病友對於呼吸道症狀或身體異狀千萬不可掉以輕心。為提高大眾對於肺部健康的警覺,健走日當天活動現場醫師更傳授護肺三招,教大家為自己的肺部健康把關!第一招:出現「咳喘累」可能是肺正發出求救訊號肺纖維化常見症狀為「咳、喘、累」,臨床觀察到,民眾往往都要咳到無法入睡,或是打擾到別人時才願意就醫諮詢,一旦確診為肺纖維化,此時肺功能早已嚴重下降,不僅要透過補充氧氣來維持日常活動外,嚴重者還需住院插管治療;此外,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也是大家容易忽略的嚴重呼吸道疾病,民眾如出現「濕咳、多痰、易喘」症狀且持續達三周以上,也請儘快到胸腔內科尋求專業診療。▲「肺常有意思 健走嘉年華」齊走畫面第二招:高危險群應落實「聽診後背下肺葉」的完整檢查肺纖維化的發展過程是由肺底往肺尖方向移動、周邊往中心方向蔓延,「就像溫水煮青蛙一般!」王鶴健醫師分享曾收治一名企業高階主管,平時就有咳、喘症狀,自認身體還很硬朗仍能負荷這些小問題就不以為意,也沒有「聽診後背下肺葉」的完整檢查觀念,在一次健康檢查時發現CA19-9指數偏高,誤以為是惡性腫瘤,轉診至胸腔內科才發現肺部已嚴重纖維化,並確診特發性肺纖維化,很快地病情發生急性惡化,不到一年即病逝。目前特發性肺纖維化的成因尚不清楚,但50歲以上男性、有吸菸史、肺纖維化家族病史、長期胃食道逆流或是曾暴露於高粉塵環境工作者,都是罹患特發性肺纖維化的高危險族群。王鶴健醫師指出,當肺部開始有纖維化的跡象,醫師在聽診後背下肺葉時,就可聽到有如魔鬼氈撕開的聲音,若有出現「咳、喘、累」三大症狀且已經持續八週以上,儘快到胸腔內科檢查,當醫師懷疑是特發性肺纖維化者,則會進一步安排高解析度電腦斷層掃描以判斷是否確診與疾病侵犯的範圍。第三招:自體免疫疾病者 應定期肺功能檢查自體免疫疾病病友因免疫系統錯亂而導致敵我不分地攻擊全身器官,侵犯到肺部就可能發生肺纖維化。鄭添財醫師呼籲類風濕性關節炎、硬皮症、乾燥症、皮肌炎、多發性肌炎、紅斑性狼瘡等自體免疫疾病病友,無論是否出現「咳、喘、累」症狀,都建議在醫師的專業評估下,每3-6個月定期安排肺功能檢查,追蹤觀察是否有肺纖維化的狀況。鄭添財醫師也感嘆地提起過去曾有一名硬皮症病友,在類固醇等傳統藥物治療下,硬皮症狀得到控制,但肺部纖維化卻持續進展,肺功能如自由落體般的快速下降,隨著身體衰退、病情惡化,還來不及得到有效治療即抱憾離世。雖然肺纖維化無法根治,對肺功能的傷害亦不可逆,所幸近年已有抗肺纖維化藥物可協助病友改善症狀,恢復生活品質外,更能延緩肺功能下降程度,避免疾病持續惡化,鄭添財醫師強調,病友也要配合醫囑,若有症狀都要即時向醫師反應,切勿自我診斷,錯失黃金治療時機。
肺癌合併治療副作用更多?沒有緩解方法? 專家來解答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儀文報導】第3期非小細胞肺癌,即使無法開刀移除癌細胞達到所謂的「治癒」,但也不需因此太過絕望。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主任涂智彥表示,現在3A、3B、3C無法開刀的特別族群,使用合併治療,例如同步化放療(CCRT)搭配免疫療法有機會提高根治的希望。不過,許多民眾認為化療、放療副作用已經很大了,再加上免疫治療就有如毒上加毒。但實際上同步化放療(CCRT)搭配免疫療法的副作用真的有這麼可怕嗎?涂智彥主任依研究及臨床治療經驗情形為民眾一一解答。第3期肺癌無法開刀 化放療+免疫可提高根治希望非小細胞肺癌可分為0-4期,第1-4期又可細分為A、B、C不同期別。涂智彥主任提到,一般肺癌需開刀切除乾淨才可稱為「治癒」,3A以前的非小細胞肺癌屬於早期,標準治療就是開刀,3B以後則屬於晚期不能開刀的族群。而大部分的肺癌患者發現時都已屬於晚期,但仍有治療的希望。涂智彥主任表示,3A、3B、3C比較特別的族群,以縱膈腔淋巴結轉移來講,屬於N2、N3的3A、3B、3C患者化放療(CCRT)是標準的治療,而現在搭配免疫療法或其他進階療法可以讓腫瘤獲得更好地控制,提高根治的希望。▲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主任涂智彥涂智彥主任指出,傳統治療5年存活率3A(37%)、3B(22%)、3C(17%)加起來平均不到3成,但根據目前最新研究結果,這類的病人治療方式也有很多種選擇,依放療、化療、免疫治療等方式以及治療先後順序,可排列組合出許多治療方法,而現在的標準治療之一是同步化放療(CCRT)後加免疫治療,使用後存活率比單用同步放化療(CCRT)高。另外,涂智彥主任也提到,以前抽菸的肺癌患者預後都不好,做完傳統治療後腫瘤仍會惡化,但有個3B鱗狀上皮細胞肺癌的54歲男性患者,本身有抽菸史,使用免疫治療後追蹤一年半腫瘤沒有惡化且存活時間拉長,過程中也沒有特別的不適,只有皮膚癢、紅疹等副作用,治療效果相當不錯。合併免疫治療可能增加副作用 緩解方法有「這些」不過,還是有許多人會擔心副作用因而害怕治療,對此涂智彥主任表示,一般CCRT副作用包括化療造成的體力變差、白血球下降等,或放療造成的肺炎、食道炎等,若加上免疫治療,其實副作用增加的幅度並不高,臨床上觀察到副作用增加的幅度大概約3-5%左右。然而每個人身體對藥品的反應不盡相同,需要醫療人員定期監測療效及副作用,以確保用藥安全。若懷疑出現副作用,請盡速聯絡醫療人員。涂智彥主任提到,以研究結果、臨床治療經驗來看,有些病人會增加一部份的副作用發生,例如:肺纖維化、荷爾蒙失調(甲狀腺素低下、腎上腺素低下等)皮膚癢等,但這些副作用都是可控、非致命的。像甲狀腺素、腎上腺素低下可以補充荷爾蒙改善,涂智彥主任表示,原本荷爾蒙低下造成的疲倦也會因這樣的補充緩解,至於肺纖維化會定期做X光檢查,也可同時了解治療效果,如果有肺部纖維化的情形,提早停藥、給予適當的類固醇治療其實就可以改善。因此,涂智彥主任建議,第3期非小細胞肺癌無法開刀的患者,仍有根治希望,首先應該接受同步放化療(CCRT) ,並且可選擇搭配鞏固性的免疫治療或其他進階治療法,近年來肺癌治療方法蓬勃發展,希望患者不要放棄希望,應與醫師討論,了解治療、副作用緩解方法,找出更好、更適合的治療方式。
全台首例!再生醫療合併治療馬匹肌腱韌帶 12天即開始修復
動物治療新里程!全台首例使用再生醫療當紅的材料外泌體(Exosome)加間質幹細胞治療馬匹肌腱韌帶損傷,不到兩週即看到韌帶開始修復!開拓台灣馬匹細胞治療的先驅賴紹文醫師表示,喪失運動能力的馬匹,是導致經濟價值大幅損失的主要因素。以往馬匹若罹患退化性關節炎及肌腱韌帶損傷,因為先天結構、體型較大,修復期最長達一年半,嚴重可能終止其運動生涯,現在採用訊聯製備的外泌體加間質幹細胞,透過超音波引導注射肌腱韌帶損傷的患部,短短12天即明顯發現韌帶開始修復,此為全台第一例採合併療法的個案,大大激勵了後續的收案,為馬匹運動傷害治療帶來更大的改變。外泌體是當今全球最受注目的新世代生物技術。綜觀國際,外泌體學術研究激增,2021年論文發表數較於2015年成長10倍。據Grand View Research報告,全球外泌體市場至2030年複合成長率高達32.8%,預估在外泌體大量應用於治療動物疾病的趨勢下,市場將有更大的躍進,並引領台灣在生技產業中的領導地位。獸醫師常見的家貓慢性腎臟病,也有望透過外泌體結合細胞的再生醫療方式來治療。根據農委會統計,2021年家貓高達87萬隻,2022年一年登記數再新增13.2萬隻,登記數已連續2年超越家犬,而慢性腎臟病是全年齡的家貓常見的疾病之一,15歲以上更有50%發病率。因此,中和杜瑪動物醫院江明憲院長、曼哈頓動物醫院譚大倫院長、杜瑪動物醫院鍾昇樺院長與訊聯生技、牧騰生技攜手合作臨床試驗,通過中華民國獸醫內科學會–臨床動物試驗研究倫理委員會(IACUC)核准,分別運用外泌體及間質幹細胞治療腎貓,目前收治案例治療後腎臟指數皆明顯改善,且生活品質大幅提升。江明憲院長表示,根據國外文獻指出,外泌體除了富含特殊的細胞激素,也能藉此特性挑出具有許多抗細胞凋亡、抗纖維化功能的幹細胞。此案也將首度在第38屆世界獸醫師大會(WVAC 2023)中發表,透過再生醫學療法,加上醫師評估最佳治療時間點,對於家貓腎臟病的治療將會有更實質的幫助與改善。此外,越來越多毛孩飽受骨關節炎困擾!據統計,貓狗毛孩各年齡層有3成罹患退化性關節炎(OA),8歲以上犬隻更高達8成。台灣獸醫再生醫學會理事長林昇全醫師指出,透過田間試驗收案許多行走困難甚至下身癱瘓的狗,以間質幹細胞治療短短3個月,活動力明顯改善!而「以人類間質幹細胞」治療豬的退化性關節炎,國立屏東科技大學2019年與訊聯合作、經IACUC核准的學術研究成果,將首度在WVAC中發表,計劃主持人屏科大熱帶農業暨國際合作系許岩得教授表示,研究結果發現,異種間質幹細胞不但沒有排斥反應,修復與抗發炎的效果更好,證實幹細胞在動物和人類軟骨再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高。訊聯生技蔡政憲董事長表示,訊聯不僅將人類特管法細胞治療與再生醫學經驗,平行應用到寵物細胞治療,也率先帶動將外泌體用在寵物健康市場。訊聯集團的新公司「訊聯細胞智藥公司」並著手新藥研發,包含用外泌體治療國人常見的乾眼症,間質幹細胞所治療的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進入人體臨床2期試驗,肺部纖維化、慢性腎衰竭、急/慢性傷口癒合、退化性關節炎皆邁向人體臨床1期。
當心「後新冠」找上門 專家揭1族群需注意
45歲陳女士,過去有氣喘的病史,平常熱衷於登山健走,身強體壯,去年底確診新冠肺炎,康復至今已超過一個月以上,雖然症狀已改善,但偶爾還會乾咳,且感覺體力虛弱,經醫師診斷為後新冠病況,針對其症狀進行藥物治療,如今已順利康復。染疫康復「後新冠」病況約一成 兒童較少發生奇美醫學中心胸腔內科醫師張庭嘉說明,感染新冠肺炎(COVID-19)後,經過前面4週的急性期,大部份成人會從新冠肺炎的症狀中痊癒康復。根據英國2021年國家統計資料顯示,約二成的民眾症狀會持續或未完全恢復超過4週的時間,即為美國CDC(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定義的後新冠病況(Post-COVID conditions,或稱長新冠)。而後新冠病況延續超過三個月者只剩不到一成,兒童確診者則幾乎很少發生後新冠病況。後新冠免疫力低 須慎防病毒入侵引感染張庭嘉指出,後新冠病況的原因係因感染後產生急性發炎,身體從虛弱逐漸恢復的過程,由於免疫力、抵抗力較低的狀態下,體內潛在的病毒可能再活化或被外在環境的細菌黴菌趁虛而入,引起繼發性的感染,且身體免疫力要從免疫系統紊亂的狀態重新調整過來,需要比一般感冒更長的時間。常見的症狀包括,呼吸系統(咳嗽、呼吸困難、體力耐力下降)、神經系統(記憶力專注力減退、認知功能變差、嗅覺味覺喪失)、心血管系統(心悸、胸悶胸痛、活動喘)、皮膚系統(紅斑、蕁痲疹、腳趾凍瘡)、其他(疲倦、肌肉痠痛);精神方面亦可見憂鬱、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及焦慮,急性期嚴重發炎者甚至可能形成肺部纖維化等不可逆的傷害,影響到日常生活基本的肺活量。好發於中年女性 慢性共病者為高風險族群2021至2022年美國國家級的資料庫顯示,後新冠病況短短四個月內即有78,252位,女性佔了六成以上,其中六成的後新冠病況者,過去具有慢性病症病史,而少部分病人為相對健康的成年人。張庭嘉提醒,後新冠病況好發於中年女性,尤其以40至60歲者居多,另慢性共病症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抽菸、氣喘、肺阻塞、慢性腎衰竭、肥胖)及新冠肺炎急性期即具多重症狀者,亦都為潛在高發生風險族群,應特別當心!
爸媽各捐一肺救愛女 催生「全台首例」活體肺葉移植
台大醫院於2022年10月27日為一位因呼吸衰竭且依賴葉克膜維生長達四個月的11歲女童,成功執行台灣罕見高難度的「活體肺葉移植手術」,兩位健康器官捐贈者分別為女童的父母親。11歲廖姓女童去年5月因蜂窩性組織炎引發敗血症、呼吸衰竭,造成肺部纖維化,依賴葉克膜維生長達4個月,急需肺葉移植。廖爸爸說,女兒原本在等待大愛捐贈肺葉,但當醫院告知可以活體捐贈後,他跟太太很快就決定進行。台大醫院胸腔外科主任徐紹勛說,活體肺葉移植需要兩位血型相容、18歲以上55歲以下的五等親以內親屬,各捐一側下肺葉,在女童父母同意下,最後廖爸爸捐出右下肺葉、廖媽媽捐出左下肺葉,手術非常成功。台大醫院於2005年7月獲得衛生署(現為衛福部)核准執行「人體之活體肺葉移植」新醫療技術。此次廖姓女童手術費用由台大醫院支付,手術也為台灣器官移植寫下新的里程碑,為急待移植器官拯救生命的國人,開啟另一種治療選擇。術後廖爸爸已順利返回職場工作,廖媽媽也已恢復正常作息,專心陪伴女兒的術後復健。
婦人手舉不起來一查不是50肩 原因竟是「免疫疾病」作祟
58歲何姓婦女近幾個月感到疲軟無力,走點路就氣喘噓噓,連梳頭髮都沒氣力,體重也快速下降,她懷疑肝臟有問題,也可能有五十肩,才會手舉不太起來,後來因呼吸急促掛急診,經檢查才發現是免疫疾病多發性肌炎。多發性肌炎 影響到呼吸就危險衛福部彰化醫院免疫風濕科醫師王仕凱表示, 多發性肌炎的特點是對稱性的上下肢近端出現肌肉無力,以及包含肝功能指數在內的肌肉酵素升高,何女比較危險的是,她不只是四肢近端肌肉受侵犯導致無力,呼吸系統的肌肉也受侵犯,以致呼吸急促,用類固醇及免疫抑制劑治療後,目前穩定恢復中。罕見自體免疫疾病 好發中年女性王仕凱醫師說,多發性肌炎為少見的自體免疫疾病,好發於中年女性,常合併惡性腫瘤,最常見於鼻咽癌,此個案經會診後,排除合併癌症,讓何女鬆了一口氣。何女回診時向醫師表示,現在終於可以梳頭、也可以輕鬆刷牙,疲累感也漸漸消失,最重要的是她終於可以再下田去,不過,還是擔心會再復發。維持良好生活作息 降低復發機率多發性肌炎發生原因仍不明,研判可能是免疫系統有缺陷,在病毒或細菌感染時,引發抗體攻擊自己。王仕凱醫師指出,一般認為,作息正常、紓解壓力,應能降低復發的機率,最重要的是定期追蹤,才能在合併癌症時早期發現治療;另有研究發現約5成的病人會因為肺臟受侵犯出現肺部纖維化,也要定期檢查。
陳冠霖投資百萬做副業 曝確診嚴重後遺症
陳冠霖今(25日)宣布投資百萬做保養品牌「朵美拉」。因為一年半前跌倒破相,傷及鼻樑與眉心,他才接觸保養品牌而投資,第一次做副業,他心態很佛系,「我不是事必躬親的人,我們團隊沒人想看報表,很隨興。」而好搭檔李燕也是發展保養品副業,豈不成了競爭對手?他回:「我跟夥伴只想把好產品推廣出去。」陳冠霖5月確診新冠肺炎,康復後仍有嚴重後遺症,今天講話時常喘不過氣,他表示,後遺症讓肺部纖維化,肺活量大不如從前,有時候晚上會夜咳到無法入眠。不怕競爭眾多,陳冠霖投資百萬做保養品牌「朵美拉」。(圖/焦正德攝)最近《一家團圓》因搭檔李燕離開劇組,他轉而演出一個落海失憶的總裁,近一個月都是素顏上陣,但竟有酸民說他出現老態「不適合再演戲」,陳冠霖EQ頗高,非但沒生氣,還幽默說:「完全素顏的狀態下拍戲,是我的工作,我只是求個溫飽而已。」斜槓保養品副業之餘,他明年還想考政大EMBA,繼續唸書,他說最近和張鳳書合作,看到她拍戲空檔還在線上念「西洋美術史」,決心以她為榜樣,精進自己,也打算等戲殺青後,開設小型畫室,無酬教中低收入戶畫畫。
酒精不是量多就是好…「這樣用」很危險 毒物專家:可能導致肺部纖維化
國內新冠肺炎疫情嚴峻,不少民眾都會使用酒精清潔消毒,但要小心,防疫酒精不是量多就是好,過量暴露會造成很多負面影響。毒物專家招名威示警,過量暴露會造成包括增加肝臟疾病、癌症、退化性神經疾病和胰臟炎的風險,但若用吸入的方式,就不只會傷肝,還會直接導致肺部功能受損,特別是最近看到許多人紛紛購買酒精霧化器來做清消,看起來很方便,然而若使用方式錯誤,是可能會導致肺部受損,甚至肺部纖維化的。招名威在臉書《招名威教授 毒理威廉》說明,原因一,在於噴灑霧化機吹出來的霧,主要粒徑大小是5至10微米,但手壓式噴灑瓶噴出來的粒徑則是50至100微米,由於體積不同,小於10微米以下的液態粒子較易懸浮空中,雖然殺菌效果較好,但若在密閉空間使用這種霧化機,就會大大增加誤吸風險。原因二,因為粒徑較小,霧化的酒精能夠直接進入支氣管,甚至氣泡位置,繼而產生一系列的化學發炎反應,導致肺部纖維化。招名威提醒,雖然少量吸入無太大影響,因為酒精會揮發,相反的不當使用也會有火災危險,如果是漂白水、次氯酸水這種消毒劑,吸入太多了可能長期留在肺部,惹來中毒風險,這些問題,尤其是老人、孩子或患氣管敏感人士就更應注意,許多醫療院所也會擺放霧化器,相對比較沒危險是因為,大家都戴口罩、空間比較大、空氣有在流通非完全性密閉、大家停留時間不久,相比家庭環境就不是這麼適合了。他表示,手壓式噴灑瓶就可避免以上風險,所以大家在挑選防疫產品的時候,記得不要只是看功效,更要去了解自身身體與居家條件是否合適。
新冠中西藥都傳「惜藥如金」 藍綠都要指揮中心速改
新冠肺炎本土確診人數不斷激增,但傳出國內整備82萬份抗病毒口服藥,到目前為止卻僅開立約1.5萬份,用藥比率僅1.7%,遭質疑過低。但不儘西藥的新冠口服藥開藥比例,遭質疑「比例低到不成比例」,民進黨立委高嘉瑜也爆料,屬於中醫新冠用藥「清冠一號」,也有相同狀況,從110年12月1日至今確診染疫者共96萬8112人,卻只有2540人拿到公費清冠一號,能領到者僅約0.26%,難怪民眾會擔憂,「恐慌性」的搜刮市面上的類似中藥儲備。高嘉瑜在臉書上表示,清冠一號黑市已經喊價到5000元,國人甚至還必須從國外網站購入,除了突顯產能不足的窘境,更令人擔心從藥廠到經銷商是否真的有如數交貨?她呼籲衛福部,除應要求廠商提高產能,更要了解公費清冠一號目前申請跟使用的狀況,盡量滿足民眾的需求。為瞭解清冠一號的使用狀況,高嘉瑜日前去函衛福部,要求提供相關數據,並在臉書公布相關數據,衛福部說明,目前清冠一號個人療程約5天,一個月有84400人份的生產能量,但弔詭的是,衛福部卻說,全省中醫院目前所已開出的公費清冠一號大約是2540人份。該數據再度引發高嘉瑜質疑,清冠一號每月能生產8萬人份,但半年來卻只有2540人拿到公費清冠?依據衛福部提供資料統計,從110年12月1日至今確診染疫者共96萬8112人,卻只有2540人拿到公費清冠一號,足見清冠一號公費申請根本難上加難,能領到的人只占百分之0.26,要求衛福部盡快再度調查產能數字是否有誤?否則為何月產八萬份,但病患拿到公費清冠一號卻僅佔患者總數不到1%?國內疫情急遽飆升,但是醫界卻質疑指揮中心「惜藥如金」,民進黨立委高嘉瑜及國民黨文傳會主委王育敏都直言,中藥清冠一號的給藥率太低,指揮中心應設法改善(圖/報系資料照、臉書)對於國內新冠用藥,不論是中藥或西藥,統計數字都顯示指揮中心似乎「惜藥如金」,國民黨也呼籲政府應提供民眾足量的免費快篩,並確保新冠藥物充足。文傳會主委王育敏說,過去每一千人確診,只有大約六個人可以拿到新冠藥物,凸顯政府目前給藥的速度太慢,應加速開設核心藥局,加快給藥速度。政府之前說要將核心藥局增加到二千四百家,指揮中心應說明何時可以達標。醫師沈采穎則表示,中醫清冠一號可以有效防止肺部纖維化,預防中重症,政府應盤點清冠一號庫存,並考慮禁止清冠一號外銷,即刻下放社區藥局販售,開放中醫視訊問診,讓所有病患有機會即早診斷及早治療。醫師蔡明忠也說,政府應要讓確診者馬上給藥,把握黃金治療期,而非用特定的框架限制誰才能進入醫療院所,中央必須給足免費快篩,讓有症狀者早期服用藥物,避免發生中重症,否則後續花費的國家資源將無窮無盡。此外,針對指揮中心對外表示,目前新冠西醫口服藥已經儲備達總人口數的3%不算低,根據「中國時報」報導,振興醫院感染柯主任李明政認為,全世界僅剩少數國家還在新冠流行期,藥物應該會比之前更好買,建議指揮中心至少加購1倍的抗病毒藥,達到總人口數的7%,讓更多確診者一確診即可在五天內用藥,如果擔心治療效果比較好的Paxlovid會有其他藥物的交互作用,中央也應多採購另一種藥莫納皮拉韋,對18歲以上確診者全面投藥,讓所有患者都能在第一時間就拿到藥,全力降低清症演變成重症甚至不幸死亡。
關懷據點咳嗽遭霸凌老師還叫他「別來了」 老翁氣憤公廁喝鹽酸抗議
彰化縣永靖鄉70多歲張姓老翁因過去長期吸菸而導致肺部纖維化,常因呼吸不順而咳嗽,疫情期間卻遭鄰里排擠,他日前在公園拖口罩咳嗽挨批沒良心,甚至連關懷據點的老師都叫他「不要來了」,老翁一氣之下,今上午到公廁喝鹽酸抗議,所幸急救後已無大礙,確切原因則仍須釐清。據了解,老翁平時與女兒同住,其兒子則在大陸經商,他有憂鬱傾向,曾在家中輕生被救下,且因長期吸菸而導致肺部纖維化,老翁偶爾會因呼吸不順而咳嗽,這卻導致他被鄰里間酸言酸語、冷嘲熱諷。老翁平時喜歡到社區長照站與同齡人相處、學習,他卻因時常咳嗽而被其他長輩排擠,連關懷站老師都要他「別來了」,老翁近日在公園散步,他因喉癢難耐而脫下口罩咳嗽,卻被一旁民眾狠酸,認為他「咳嗽還出來亂跑」,老翁一氣之下竟做出激進舉動。今日上午,老翁跑到公廁喝鹽酸試圖自盡,被發現後立刻送醫急救,所幸經過洗胃,老翁已無大礙,目前意識清楚尚在醫院休養,家屬則希望能知道事情真相,別讓老人成為獵巫目標。老翁家屬提到,長輩咳嗽本來就難免,他也理解疫情期間大家會擔心害怕,但這樣霸凌式的感覺,讓爺爺很難過,昨天回家就悶悶不樂,遭受這樣異樣眼光看待,甚至是排擠的方式,讓家屬無法諒解,而據點的老師們問什麼都不說,態度又很惡劣。家屬提到,家裡的小朋友在學校被霸凌,都期望老師能了解並協助解決,長輩的心情應該也是同樣需要被照顧的,不幫忙就算了,也跟其他長輩一起獵巫,他也不是帶原者,到據點也都符合相關防疫規範,這樣的處理態度不是家屬所能樂見,今天他的長輩被這樣對待,下一次會不會有其他長輩也會有相同遭遇。
「2大高齡問題」細胞治療有解 再生醫療專法下周送行政院
衛福部推動《再生醫療三法》,其中三法分別為「再生醫療發展法」、「再生醫療施行管理條例」、「再生醫療製劑管理條例」,加上去年底通過「生技醫藥產業發展條例」,「3+1」的架構期盼加速台灣在國際醫療上的競爭力。「台灣再生醫學多元影響力」論壇今(21日)舉辦,衛福部常務次長石崇良致詞時表示,再生醫療專法下周將送行政院,希望可以用國家立法更完整地勾勒出醫療的產業發展、人才培育等,因為再生醫療需要多方面、多產業的彼此協助,才能展現全戰力。論壇也邀請再生醫學領域專家,分享再生醫療三法啟動元年後,醫界與產業跳躍式的進展。論壇有兩大主軸。首先,主要聚焦在法規開放後對民眾與醫界5大效益,包括費用更親民、銜接新藥、量產化、擴大科別適應症,以及呼應高齡與寵物、運動、顏值經濟等廣大社會需求。其次,也深入探討細胞治療技術,分享再生醫療多元應用的趨勢與發展。三軍總醫院整形外科戴念梓教授表示,細胞事先製備成藥物製劑,可立即取用,一旦有緊急需求,可快速用於療程,也能大幅降低治療費用,像是八仙塵爆嚴重燒燙傷。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血液腫瘤科巫康熙醫師也補充,面對急重症患者如COVID-19所引發的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與肺部纖維化等,也能搶在黃金治療期作處置且療程短,更可因應即將在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所帶來的高齡與長照問題。訊聯生技董事長蔡政憲博士表示,三法通過後,訊聯除了在特管法的收案外,在新藥開發上,如虎添翼,得以雙管齊下運用已核准的自體細胞治療銜接至異體細胞的新藥申請。以退化性關節炎為例,新光醫院、童綜合醫院與臺中榮民總醫院皆為核可的施行院所。新光醫院骨科暨微創中心釋高上主任表示,國人膝關節退化的盛行率約15%,在臨床上診斷出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顛覆既有的印象,越往「兩極化」的趨勢發展。除了基本盤高齡患者外,也受到全民瘋運動的影響,門診中常遇到大型運動盛會後,負傷來看診的年輕族群。論壇特邀縱橫體壇30年的中華女籃總教練錢薇娟,分享運動傷害的親身經歷。錢薇娟年輕時參與無數比賽,19歲膝蓋就開過一次刀,40歲退休前雙膝累積已開3次刀,也接受過各式各樣的療法,只求以最快的速度重返球場。隨著年紀增長,全身疼痛加倍奉還,大大影響到日常生活!錢薇娟慶幸現今醫療技術不斷推陳出新,治療運動傷害能也有更全面性的規劃,選擇盡量降低傷害性與副作用的治療方案,像是用自己脂肪中的間質幹細胞,治療膝關節軟骨的缺損,不同於過往侵入性的治療,細胞治療僅須透過注射的方式,即可達到細胞再生的效果,有望根治退化的膝關節。釋高上主任補充,隨著法規開放,細胞治療技術得以銜接新藥,大幅降低治療費用,相信能幫助到廣大的高齡與運動族群。而人口快速老化,另一大隱憂是長照中的慢性傷口照護,大大突破以往的迷思,慢性傷口不限於糖尿病患者和血液循環不易到達的四肢、甚至會發生在頭部!三總整形外科戴念梓教授分享,近期與訊聯生技合作收治一位八旬的婦人,因長期佩戴髮飾,金屬固定夾積年累月的摩擦頭皮,導致頭皮受傷。原先不以為意,僅以藥膏處理患部。然而,傷口竟長達半年都無法癒合,深到見骨!急忙求助於門診,透過清創手術搭配自體脂肪幹細胞,噴灑與注射患部周圍等合併治療後,促進血液循環、血管新生及組織再生,只進行2次療程,傷口復原情況良好,也省下6成治療費用。本次論壇的第二大亮點,更深入的探討再生醫學的多元應用範疇。廣邀鑽研於各種細胞類型的醫學專家—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眼科部馬惠康醫師、新光醫院精準醫學中心賴泓誌主任,分享國內外細胞研究的顯著成果,以及法規開放後適應症得以生物製劑治療的效益,應用範圍橫跨眼科(眼角膜、視網膜、黃斑部病變到乾眼症)、皮膚燒燙傷到牙科(如牙周病、傷口潰爛)等,大幅提高復原的可能性。具有3千例慢性傷口照護經驗的何鈞軒醫師表示,衛福部統計,每年需要傷口照護的民眾高達657.8萬人,其中慢性傷口超過51萬人。患者大多會選擇在基層診所治療(35.4%),超過醫學中心(31%)與地區醫院(21%)。然而,全台灣診所一萬兩千間,僅有8間通過醫策會品質認證可申請施行細胞治療慢性傷口。為此,診所醫師非常樂見法規的開放,也能將細胞治療應用在更多適應症上,例如:生物製劑應用於急性燒燙傷、毛囊幹細胞應用於植髮…等。
本土疫情爆發 全家染疫他躲過「打疫苗隔天竟猝死」
全球飽受新冠肺炎肆虐,許多國家如火如荼施打疫苗,希望可以降低染疫重症和死亡率,卻也傳出不少接種疫苗後死亡的案例,讓人猶豫到底該不該施打。有醫師就分享一個家庭的悲傷故事,感嘆「命運作弄人」。重症醫師蘇一峰今(3日)在臉書透露,北市有一戶人家,疫情爆發期間,家庭群聚感染新冠肺炎,只有單獨住在安養院的爸爸沒事,家屬決定要讓爸爸打疫苗,沒想到爸爸打完疫苗後,隔天突然猝死。不只如此,蘇一峰還提到,這家人的媽媽來看診時,肺部看起來有纖維化的情況,而子女的嗅覺異常還沒恢復,讓他忍不住感到心疼。事後,他也補充,「家屬送解剖仍然找不到爸爸死因,目前認定死因與打的AZ疫苗無關,家屬對於他們的遭遇,真的非常無奈…」。施打疫苗可以預防染疫後重症及死亡。(示意圖/林士傑攝影)貼文曝光後,引發網友討論,「好難過唷」、「打疫苗死亡已經超過染疫」、「現在是不是應該建議每個人每年做一次CT檢查?總覺得COVID19應該會以無症狀的情形繼續存在於台灣這裡」。根據疾管署資料,截至11月1日16時累計疫苗接種通報之不良事件通報數、嚴重不良事件通報數、與死亡不良事件通報數等資訊,累計接種25,182,013劑疫苗,其中AZ接種12,387,143劑、Moderna接種6,141,805劑、高端接種1,390,611劑、BNT接種5,262,454劑。值得注意的是,疑似疫苗接種後死亡案例中,AZ有728例、莫德納234例、高端30例、BNT有14例,總共1006例,而台灣因新冠肺炎死亡的人數有847例,遠遠超越染疫人數。
今死亡個案+5!本土確診1例、5境外 70多歲女肺纖維化離世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9日)公布國內新增6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1例本土及5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5例死亡個案。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1例本土病例(案16006),為本國籍50多歲男性,近期無國內外旅遊史,今(2021)年8月18日陪家人就醫,因家人需住院治療,故於同日接受陪病者採檢,於今日確診(Ct值22.7);個案為無症狀感染,衛生單位已啟動醫院及社區調查與防治,相關接觸者匡列中。指揮中心說明,今日新增5例境外移入個案,為4例男性、1例女性,年齡介於20多歲至50多歲,分別自美國(案16002)、立陶宛(案16003)、越南(案16004)、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杜拜) (案16005)及伊朗(案16007)入境,均持有搭機前3日內檢驗陰性報告,入境日介於8月6日至8月17日。(圖/指揮中心)指揮中心說明,今日新增5例死亡個案,為3例男性、2例女性,年齡介於60多歲至80多歲,發病日介5月24日至6月13日,確診日介於6月2日至6月15日,死亡日介於8月13日至8月17日。(圖/指揮中心)死亡個案部分,一名70多歲女性本身有高血壓、糖尿病史,6月1日出現喉嚨痛、發燒等病徵,6月2日確診,後因為感染新冠肺炎出現肺部纖維化現象,於8月15日不治;序號2之70多歲男性有大腸癌病史,解隔離後又於8月因為大腸癌相關病徵住院最終不治;序號5之60多歲男性有腎臟移植的病史,1月份就因為腎臟移植相關排斥反應住院,後因為感染新冠肺炎合併腎臟移植排斥反應而病逝。指揮官陳時中另外說明,台電大樓感染相關案例,其中一名確診者之親密家人確診,為一就讀幼兒園之幼童,其就讀之幼兒園已經停課,該個案將列在明日(20日)之確診數。
尪確診氣切!妻「肺纖維化」含淚做這件事 醫眼眶紅:被台灣人善良感動
新冠肺炎爆發至今,全球持續對抗疫情,而有不少確診案例都出現「肺部纖維化」的症狀,病患可能會因呼吸衰竭導致死亡。台北市立聯合陽明醫院胸腔醫師蘇一峰昨(28日)感性表示,在門診被許多台灣人的善良感動到了。蘇一峰日前就曾透露,臨床上越來越多新冠肺炎的倖存者產生肺纖維化情形,嚴重肺纖維化將會縮短10-20年的剩餘壽命,也可能讓人生提早依賴氧氣與呼吸器,人生從此變黑白。他強調,越早使用抗纖維化藥物能幫助減少日後發生肺纖維化。只是目前健保不給付抗肺纖維化藥物,因此窮苦弱勢族群吃不起藥物;蘇一峰提及,一周藥費5000至一萬,至少吃3個月才能看出效果,約5到10萬元一個療程。確診婦人捐3萬元買抗纖維化藥物。(圖/翻攝自臉書/蘇一峰)不過蘇一峰昨(28日)被一名婦人感動,「中年婦女感染後來檢查發現有肺纖維化,當下她決定要捐出3萬元買抗纖維化藥物,給需要但買不起藥物的人使用,而她的先生現在還在其他醫院的加護病房,已經氣切了每天努力脫離呼吸器中。」婦人流淚告訴蘇一峰,「我經濟上還有能力,所以想幫助其他病人,最慶幸的是同住的2個孩子沒有被感染。」一席話讓蘇一峰聽了眼眶泛紅。另外有網友提出,「這類藥健保要出才對啊!」對此蘇一峰回應,「我之前出來呼籲健保給付,可是被無視了。」
確診痊癒者「肺纖維化」短命20年 醫悲揭藥費1周1萬:弱勢吃不起
新冠肺炎爆發至今,全球持續對抗疫情,而有不少確診案例都出現「肺部纖維化」的症狀,病患可能會因呼吸衰竭導致死亡。台北市立聯合陽明醫院胸腔醫師蘇一峰表示,嚴重肺纖維化將會縮短10-20年的剩餘壽命,人生從此變黑白。蘇一峰透露,目前手上有3個新冠肺炎痊癒者產生肺纖維化,其中一名患者甚至沒辦法脫離氧氣;臨床上越來越多新冠肺炎的倖存者產生肺纖維化情形,而過去大陸研究也指出,中度新冠肺炎患者有8成會在之後出現肺纖維化,重度患者則全部產生肺纖維化。蘇一峰提及,越早使用抗纖維化藥物能幫助減少日後發生肺纖維化,但目前健保不給付抗肺纖維化藥物,窮苦弱勢族群吃不起藥物。他補充,一周藥費5000至一萬,至少吃3個月才能看出效果,約5到10萬元一個療程。而最近,他為了一名買不起肺纖維化治療藥物的肺纖維化患者,拚命打電話拜託幾家廠商幫忙,終於得到一家廠商的回覆,提供一盒免費的藥物給窮苦的肺纖維化患者使用,但總不能一直凹藥廠免費提供治療。他不禁大嘆,「不知該如何幫助這群窮苦患者。」蘇一峰強調,產生嚴重肺纖維化將會縮短10-20年的剩餘壽命,也可能讓人生提早依賴氧氣與呼吸器,人生從此變成黑白的,因此希望大家還是要好好保護自己,做好防疫工作。
康復路迢迢1/新冠肺炎患者嘆「回不去了」 心跳血壓全走鐘
「進隔離所五天都是高燒不退,幾乎都昏昏沉沉的,想大口吸氣就會不停咳嗽。」小冠(化名)是新冠肺炎確診者,確診當時因為檢疫所床位不足,在家裡自我隔離了三天才被通知入住檢疫所。其實小冠入住之前就已經發燒了三天,住進了檢疫所還繼續發燒了五天。「體溫大概就維持三十九度,吃了退燒藥就好一點,藥效過了馬上又燒起來,身體疲累得幾乎不想離開床舖。」讓小冠更難受的是只要稍微大口一點吸氣就會不停咳嗽,也時常覺得氣管縮起來,呼吸不到空氣的感覺。進到隔離所第五天狀況終於穩定下來,衛生單位也安排中醫師電話問診,最後給了五天份的清冠一號與其他藥粉,終於在進到檢疫所十天後康復離開檢疫所。新冠肺炎患者因氣管及肺部遭病毒攻擊,容易出現喘、咳等症狀,即便靠著清冠一號(左圖)等藥物康復後,仍可能留下後遺症。(示意圖,非當事人)(圖/123RF、員生醫院提供)最讓小冠困擾的是,現在康復一個月了,身體都還沒有恢復到生病前的狀態。小冠生病前運動量相當大,平常量血壓、心跳大約都在110/70、60下,但現在血壓卻一直在120~130間,心跳平均增加到73、73左右。雖然平常走路不會喘,但是騎腳踏車強度稍微高一點就會變得比較喘一些。「離開檢疫所前沒人告訴我身體狀況怎麼樣,也沒叫我要去哪裡追蹤。」小冠說,自己是想要回醫院去檢查看看,畢竟聽人家說,罹患新冠肺炎肺部容易出現纖維化,如果沒有積極治療恐會影響肺功能。在身體處於低血氧狀態下,新冠肺炎患者的肺部發炎狀況難以改善,因此醫療人員會以高流量氧氣鼻導管全配系統(HFNC),協助恢復血氧值,避免插管。(圖/報系資料庫)「SARS與新冠肺炎雖然同屬冠狀病毒,但兩者基本上還是有很大不同。」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主任周百謙說,SARS當年因為發展時間快沒有特效藥,只知道要用氧氣,沒想到卻增加肺部氧化壓力,肺部很快就被病毒所佔據,只能使用類固醇藥物控制,因此才會留下不可逆的肺織纖維化。但是新冠肺炎則不同,周百謙指出,透過分子醫學進步,科學家很快就能掌握病毒特性,馬上推出疫苗、單株抗體、高流量給氧等有效方式,減少病毒在肺部的破壞。而且對付組織破壞主要是來自病毒,並非像SARS一樣來自自體免疫細胞攻擊,所造成的傷害也比較可逆,但仍需後更多研究觀察。新冠肺炎與SARS雖同為冠狀病毒,但現在有疫苗、單株抗體等藥物,可提供較有效的治療。圖為新冠肺炎患者住院照。(圖/萬芳醫院提供)
康復路迢迢2/後遺症千變萬化 醫師建議成立康復特別門診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主任周百謙醫師表示,新冠肺炎病毒攻擊非常多元化,從上呼道的鼻黏膜到下呼吸道的肺泡組織,都可能因病毒肆虐受到傷害。多數輕症患者主要以氧氣治療為主,但若有原先存在的氣管性疾病,例如過敏性鼻炎、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等,一定要先維持病況穩定,才能增加病毒清除機會。至於胸腔科醫師最擔心的下呼吸道纖維化問題,周百謙認為,目前由於病程發展迅速導致病患快速死亡;許多病理報告切片都只發現病人肺部發炎,還未進入纖維化階段。但是為了避免纖維化所造成的影響,應該要提前防範。周百謙提出精準治療概念。「新冠肺炎確診患者每個人受到病毒傷害位置不同,治療方式也不一樣;例如大小氣管受損可以用吸入性藥物進行保養治療;如果是肺部纖維化,則要避免運動中缺氧,同時利用藥物減緩纖維化程度。」新冠病毒主要攻擊呼吸道及肺部,因此民眾篩檢時會從鼻腔採檢,若發現確診且氣管受損,可利用吸入性藥物,幫助氣管擴張或保養治療。(示意圖,非當事人)(圖/彭子桓攝、123RF)不僅要關心肺部問題,新冠肺炎患者康復後遺症比想像中更複雜。周百謙指出,根據一份來自歐洲的研究發現,即使是輕症居家隔離者,還是會產生虛弱、失眠、記憶力變差、呼吸偏喘等後遺症,相關單位絕對不能輕忽。周百謙建議,相關單位應該要趕緊建立治療通則,釐清不同病患狀況;最好是能成立「新冠肺炎復原門診」,透過醫病之間的討論,評估危險因子,不僅是針對肺部功能,而是全面進行復原治療。高雄長庚醫院副院長林孟志指出,肺部組織一旦進入肺纖維化後病程不可逆,所幸目前有新型藥物研發,可以延緩肺纖維化程度與急性惡化機率。現在相關學會也在推動肺復原計畫,可以在專業物理治療師監督下進行肺功能復健。醫師林孟志建議,新冠肺炎患者康復後,可以透過騎自行車、舉啞鈴、腹式呼吸等運動,幫助復原肺功能。(示意圖,非當事人)(圖/報系資料庫、123RF)林孟志說,肺復原主要透過有氧運動、阻力運動與呼吸運動,針對每個病患不同狀況進行訓練。有氧運動像是踩腳踏車、跑步;阻力運動則為彈力帶、啞鈴、登階運動;呼吸運動則是以腹式呼吸為主,利用腹式呼吸搭配擴張運動,進行深度的肺部擴張。林孟志提醒,一般民眾也可利用這三種運動訓練心肺功能與肌力,如果是已經有纖維化,建議應該在專業人員監督下進行,學習正確方式較有效率。要了解自己肺功能狀況,可以進行一分鐘登階測試。若是一分鐘內可以登上五十階樓梯,代表肺功能及格,若少於五十階則建議前往胸腔科就診。醫師表示,民眾可透過登階測試肺功能,若1分鐘登階數低於50階,建議至胸腔科就診。(圖/123RF)
肺部纖維化多可怕?染疫病患重症「無法脫離氧氣罩」 醫喊話:趕快打疫苗
新冠肺炎爆發至今將近2年,全球持續對抗疫情,不少確診案例出現「肺部纖維化」的症狀,病患可能會因為呼吸衰竭導致死亡。對此,胸腔科醫師蘇一峰曝光確診重症病患的照片,看了讓人怵目驚心,因此他喊話:「趕快打疫苗!」蘇一峰在臉書PO文,貼出感染新冠肺炎重症後,肺部纖維化的照片,因為出現在院內自己人身上,讓他非常難過。更提到,昨天打了好幾通電話想辦法,但病人目前仍無法脫離氧氣,他也向第一線人員喊話:「高危險醫護人員趕快打疫苗,不想肺纖維化就趕快打疫苗」。確診重症病患的肺部X光。(圖/翻攝自蘇一峰臉書)病患肺部出現纖維化。(圖/翻攝自蘇一峰臉書)網友看完都十分擔心,紛紛留言:「難過!祈福,早日康復」、「好嚴重,祝平安度過危機」、「醫師辛苦了,疫苗接種重要」、「還沒完整施打的醫護真的要盡速施打」、「希望大家都能順利接種疫苗,趕快恢復正常生活!也不要浪費疫苗!」事後,蘇一峰補充:「很多醫護人員第一劑打AZ,要等兩個月以上才能打第二劑AZ有的人等待的中間就被感染了…AZ混打mRNA疫苗中間只需隔一個月,保護力就可以等同mRNA兩劑,真的不能考慮看看嗎…」,同時PO出瑞典混打研究刊登在NEJM,「AZ混打莫德納後,產生的有效中和抗體濃度是10倍以上!混打的副作用較高,但是沒有達到統計學上有意義的增加!」他表示很期待台大AZ莫德納的混打研究,只是還要再等2個月。蘇一峰希望疫苗可以混打。(圖/翻攝自蘇一峰臉書)
仁武群聚真相逆轉!染疫源頭遭誤診「肺癌末期」 妻淚曝完整經過:真的很怕
國內新冠肺炎疫情延燒,高雄市日前爆出仁武家庭群聚感染,60多歲的案14359疑似從新北恩主公醫院帶病毒回高雄,傳染給家中其他成員及相關接觸者,造成10多人染疫,引發不少網友撻伐。對此,個案妻子出面還原狀況,強調丈夫當時被誤診「疑似肺癌」,才會造成一連串狀況,誰知竟被外界過度渲染。以下為當事人聲明全文:我是仁武家庭群聚案的確診者家人,我有話想說在這裏我想把所有經過以及網路上甚至新聞媒體報導的言論做一個說明首先我想先為這次的事件對社會大眾道歉因為我們的疏忽而造成社會的恐慌非常抱歉,對不起!新聞媒體說的癌末確診者是我的丈夫(因工作獨居於桃園,我與孩子則在高雄,丈夫兩邊往返),這邊先澄清丈夫後來診斷報告並非癌末,文章後段會一一說明事情開始於丈夫發現膽結石,並在新北三峽恩主公醫院(5/24~28)住院做開刀治療,申請住院前都有依照規定做篩檢,抽血報告及快篩跟PCR結果皆為陰性。(5/28)我開車接丈夫回高雄照料並且靜養,所有南北往返皆因回診、丈夫身體抱恙需家人陪同照料,#並非新聞陳述的端午節返鄉聚餐!因此新聞一出,網路上民眾漫罵聲連連,我與孩子們恐懼之虞也不知所措,無權要求大家諒解,但此舉完全出於對家人無人照料的關懷之意,絕非刻意也絕非對疫情置之不理。我們真的不是故意確診,也絕對沒有故意要隱匿病情、不顧疫情多次的南北往返。甚至在網路社團被公布我們家人、外甥女家住址的確切地段,在全家(除了我)都確診的這個當下,我們真的身心俱疲也真的很害怕出院後會遭受到居民異樣眼光或是攻擊?丈夫在家靜養期間開始出現咳嗽跟呼吸道症狀。(6/3)第一次回診恩主公醫院拆線時,有和醫生反應出現咳嗽、呼吸道症狀,醫生回應:可能是手術插管的時候傷到,修養即可,並未做篩檢。(6/7)第二次回診,也有再次跟醫生反應咳嗽、呼吸道症狀,醫院開藥讓丈夫服用(6/17)第三次回診,再次跟醫生反應咳嗽、呼吸道症狀,並且照X光發現肺部一大片陰影,醫生當下判「斷疑似肺癌」及「進展快速」以上三次回診皆向院方反應咳嗽及呼吸道症狀,皆未此做篩檢。也因為丈夫診斷「疑似肺癌」且進展快速,一切真的很突然,我們真的很害怕、覺得在跟時間賽跑(怕丈夫很快就離開我們…),當時丈夫已把後事逐一交代妥善,我們才決定緊急去拍全家福(小兒子年僅4歲、我與丈夫則沒有拍過婚紗照,深怕留下遺憾,#因此我們希望在可能僅存的時間裡能夠留下最後的合影作為紀念),並不是像新聞媒體及網友所說的我們不顧疫情期間急著拍婚紗照(看到網友留言:疫情都這樣了還拍什麼婚紗照!準備變拍遺照……..抱歉,我們當下的用意也許真的是如此。我能理解大家的憤怒,承受這樣的言論我想是必然。也藉此學習到,事情一體或許有兩面可以解讀,也提醒自己以後千萬不要犯錯)。在往返回診期間,丈夫一直有出現咳嗽及呼吸道症狀,未出現過發燒情況,由於院方在最後一次回診判斷「疑似肺癌」,#我們一直把丈夫的症狀誤以為肺癌導致。後來家人(除我與小兒子未出現任何症狀)女兒與女兒男友陸續出現發燒及嗅覺異常,就醫時診所醫生未判斷需要做篩檢,服藥後即退燒、嗅覺也3-4天慢慢恢復(此時不知丈夫已染疫,女兒男友則平時就有過敏性鼻塞,因此我們誤把以上症狀當成是一般感冒所致),所以全家都沒有察覺異常,一直到知道外甥女也有同樣症狀,才察覺不對勁並相約篩檢,採檢後於(6/21日)接獲確診通知(除我以外,丈夫、小兒子、女兒及男友、外甥女皆確診),接著確診事件開始發酵,(6/23日)我透過新聞記者會才知道,原來恩主公醫院早在(5/29日)就有確診者(丈夫出院隔一天),且 #丈夫就住在確診者的隔壁病房,#我們於三次回診皆沒有收到通知,#期間也沒有被匡列,#最終是透過新聞才知道此事。我不禁納悶:為什麼恩主公醫院有確診者,卻完全沒對丈夫進行匡列動作?新北市政府也完全沒通報?與確診者在同一樓層裡是多麼危險的事!?何況丈夫就謹住在離確診者隔一間病房內,醫護人員是照料整層樓病房的病人,那在這個狀況下,交叉感染的機率不是非常高嗎?為什麼都沒通報及匡列?就在6/23醫院發來丈夫的肺部診斷報告,不是肺癌末期,是單純肺部纖維化(據我所知這是COVID-19的症狀或後遺症?)我們一方面鬆了好大一口氣,一方面對恩主公醫院的醫療疏失(不管是誤診肺癌或是告知咳嗽呼吸道症狀問題時的處理方式)及防疫流程(沒有確切匡列及告知病患及家屬)產生非常大的疑問…?才會讓一個62歲開刀的病人在開刀恢復期最虛弱的時候染上COVID-19不自知,進而讓感染源一直擴大最初疫情延燒開以來,看著確診人數一直往上攀升,新聞媒體的報導大家都人心惶惶,我們也是。病毒看不見也摸不著我們永遠不知道哪裡有隱形的病毒,或是身邊是否就有無症狀的感染者?一開始我們摸不著頭緒到底在哪裡染疫?高雄市衛生局疫調後往回追查才知道當時恩主公醫院早就有確診案例,甚至前後三次回診都如實告知有咳嗽、呼吸道症狀及肺部症狀,院方皆未為此採取行動、做任何篩檢。為此次仁武家族確診案件說明,並不是要推卸責任、怪罪給誰,而是希望彼此都能在錯誤中學習並改進,我們得到的教訓是失去健康的身體和對社會大眾的愧對,也希望未來在防疫的流程上,自己、相關單位能更加謹慎小心嚴防疫情擴散。「染疫」絕對不會是任何人想要的結果,包括我以及我的家人們。再一次為我們的疏忽,謹相信醫療資源給的答案就鬆懈了自己,感到非常抱歉,對不起。也望大家能諒解在以為即將失去親人的恐懼下我們的活動(拍全家福),非常抱歉,對不起。當事人妻子透過市議員發聲明。(圖/翻攝自邱俊憲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