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口悶痛
」 猝死 心肌梗塞酷暑衝擊!7月1188人次熱傷害 老年人、小孩要當心
氣候變遷衝擊之下,夏天越來越高溫,曾有學者示警,往後每年都會是餘生最涼的夏天。衛福部最新統計顯示,全台7月共1188人次熱傷害,比去年的887人次要高。醫師提醒,老年人、10公斤以下的小小孩,都是熱傷害的高危險群,一些老年人早起運動,趕不及到陰涼處休息,就熱昏送醫;小小孩則因體積小,流失一點水分就會脫水,提醒民眾多留意。振興醫院急診重症醫學部代理主任田知學指出,熱傷害由輕至重可分為熱痙攣、熱暈厥、熱衰竭和中暑。其中的中暑,英文名字叫heat stroke,也就是熱的中風。一旦中暑,體溫調節就會失控,達到40度以上,就算吃退燒藥也無法壓下來,也會如同中風一般,出現神經學症狀,如譫妄、意識不清、無力、抽筋、癲癇等,每2人就有1人會死亡。田知學表示,台灣夏季氣溫不致於太高,中暑通常是意外所致,例如臥床的老人,自身不擅表達,家中的電毯沒有關掉,一不小心就熱昏。而早起晨運的老人,若沒人陪伴,沒及時到陰涼處就倒下,也會讓狀況加劇,從熱痙攣演變為中暑。10公斤以下的小小孩,流失一點水分,對身體來說已很多,往往容易熱到脫水,也是高風險族群之一。中暑時,人體組織的水分不足,就會往血液中找水支援。田知學提醒,本身就有三高者,更要當心。當血管的水流失,將加速血管變扁,出現中風、心肌梗塞。慢性病患若身體狀況不佳,前一晚睡不好,就別外出晨運。根據田知學臨床經驗,熱到送醫的老人,大多是從公園,或軍艦岩、象山等小小的山送來,即便沒有三高,老年人的心血管仍比一般人差,務必多加小心;年輕人也別大意,過度運動、水分沒喝足,熱傷害照樣會找上門。台南市立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吳柏青提醒民眾,穿著輕便、透氣的衣物能幫助身體散熱,且要盡量待在陰涼處或空調環境中。若為老年人,更要經常監測體溫變化,一旦出現心跳加速、頭暈、胸口悶痛或意識不清等症狀,務必迅速離開高溫的環境、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設法降低體溫、補充電解質飲料,並立即就醫。
吃一點就飽以為小鳥胃…台南女胸痛就醫 驚見「胃跑到胸腔」扭轉變形
台南1名53歲的林女士多年來進食只要吃一點就有飽足感,稍微吃多則會出現胸口悶痛及灼熱感,一直以為自己是小鳥胃,最近因為左胸疼痛至奇美醫院急診,經進一步檢查發現為橫膈膜裂孔疝氣導致,胃已經移至胸腔並產生扭轉,並在心臟後方造成壓迫,甚至擠壓到左側肺臟,影響肺活量。奇美醫院胸腔外科主治醫師陳照坤會診後,經過團隊檢視、溝通及充分的術前準備,替患者安排腹腔鏡微創手術,將胃和腹腔組織復位修補疝氣,並進行抗逆流手術。林女術後恢復良好,進食狀況穩定,幾日後順利出院,目前定期門診追蹤。陳照坤指出,橫膈膜裂孔疝氣,也稱為食道裂孔疝氣,是指腹腔內器官經由橫膈膜上原本經由食道經過的通道跑到胸腔內,其危險因子多半為因年紀大造成裂孔附近肌肉老化鬆弛、長時間腹壓過大或是外傷外力引起。橫膈膜裂孔疝氣按照程度可分為4種類型,其症狀和治療方式也有所不同。醫師說明,橫膈膜裂孔疝氣第一型為滑動型疝氣,病人占比約90%,原本在腹腔的賁門滑動到胸腔,大部分病人並無症狀,一般以藥物治療為主;第二型為食道旁疝氣,賁門仍在腹腔,但是胃的一部分進入胸腔;第三型為混合性,即第一和第二型的混合型態,通常較為嚴重;第四型疝氣除了胃之外,還合併有其他腹腔內器官一起進入胸腔,如大腸、小腸、脾臟等,病人症狀最為明顯,可能因為壓迫心臟或肺臟產生胸痛、胸悶或是呼吸不順等,嚴重時需要立即緊急手術。陳照坤提到,橫膈膜疝氣可以透過3方式做鑑別診斷。(圖/奇美醫院提供)陳照坤提到,橫膈膜疝氣可以透過3方式做鑑別診斷,首先是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除了直接評估疝氣的狀況外,也可以診斷病人是否由胃食道逆流或是巴瑞特氏食道症 (Barrett’s esophagus),甚至切片診斷是否有其他疾病,如癌症等;接著是上消化道鋇劑攝影檢查,口服顯影劑經由X光攝影檢查,可以看出食道和胃的相對位置;最後是電腦斷層檢查,能清楚知道整個胸腔及上腹腔的解剖構造,以及排除食道及胃外面的其他可能原因。醫師進一步解釋,治療上來講,因為橫膈膜裂孔疝氣的症狀大都是因為胃食道逆流所造成的,所以都是以控制或治療逆流性食道炎。初步建議是改變生活型態,如:戒菸、減重、避免吃太飽、睡前2至3小時不要進食以及平躺時上半身墊高等等。第二步採取藥物治療,服用制酸劑、黏膜保護劑、H2 阻斷劑、質子幫浦抑制劑或是促進腸胃蠕動劑等。情況嚴重時,則建議手術治療。陳照坤說,手術治療係將跑至胸腔的器官復位、橫膈膜裂孔進行修補以及考慮抗逆流手術,目前以微創腹腔鏡手術的方式進行,可減輕病人術後疼痛,降低對於呼吸的影響,並促進病人的恢復。醫師提醒,整體來講,橫膈膜裂孔疝氣的病人大多沒有明顯的症狀,如果有胃食道逆流的症狀,或是有胸悶、胸痛、心臟不舒服的情形,應列入鑑別診斷,並視醫師診斷類型,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
日喝1公升黑咖啡 上班族「火燒心」急看診…醫嘆:一堆白點
不少研究指出喝黑咖啡能協助燃燒脂肪、促進新陳代謝,還能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但一名「日喝1公升黑咖啡」的上班族,卻因此被檢查出「腸壁多處被侵蝕」充滿白點,胃也有輕微發炎及潰瘍。該名上班族每天早上就開啟咖啡當水喝模式,且只要工作繁忙,就會不自覺喝黑咖啡紓壓,有時一天飲用高達1000c.c.黑咖啡,偶爾還會搭配甜食喝,長期下來導致胃食道逆流加重卻不自知。上班族因胸口悶痛、心臟部位不定期刺痛求助心臟科,檢查無異狀後因為曾有胃食道逆流病史,與自述下腹偶有疼痛,被安排進一步檢查,後確認有嚴重的十二指腸潰瘍。大甲李綜合醫院的台中榮總肝膽胃腸科主治醫師彭彥鈞表示,上班族的腸壁有多處受到侵蝕;胃部有輕微發炎與潰瘍,經2個多月用藥治療與後續追蹤後,症狀已有顯著改善。他表示,上班族可能因工作壓力大、情緒緊繃促使胃酸分泌,加上吃東西太快、過量喝咖啡,導致壓力性潰瘍與胃食道逆流;胃酸逆流刺激食道的灼熱感則讓他誤以為是心臟出了問題。彭彥鈞表示,咖啡、茶等含有較多咖啡因的食品,會導致食道下端括約肌鬆弛,更易出現胃食道逆流,建議節制食用刺激性食物以舒緩病症。
胃食道逆流根本不需要忌口! 中醫針灸有效改善問題
40多歲A女士因為胃食道逆流,常有胸口灼熱、疼痛等問題,吃了很多藥、經過許多治療,症狀都沒改善,甚至喉嚨痛到沒辦法說話,嚴重影響睡眠,原本經營的公司也因此收掉了,而且疼痛問題讓她連進食都有困難,胃食道逆流遲遲找不到解方再加上無法工作、人生無味讓她相當憂鬱,甚至連遺書都寫好了。中西醫整合針灸門診楊龍駿醫師表示,許多人和A女士一樣受胃食道逆流所擾,吃了許多藥、限制飲食但都沒改善,甚至得到憂鬱症,不過胃食道逆流其實跟飲食無關,不需忌口,而且可以透過針灸治療,不需吃胃藥,像A女士經過針灸治療後已經完全康復,可以正常飲食,現在退休到處遊山玩水,遺書也撕掉了。胃酸逆流問題出在「賁門」 根本不需忌口針灸可改善許多人都聽過「胃食道逆流要注意飲食」,什麼食物要先吃、什麼要後吃、哪些東西可以吃、哪些不能吃,零零總總相當複雜。但楊龍駿醫師指出,其實治療重點根本不在飲食,因為胃食道逆流主要的問題是在「賁門括約肌鬆弛」,不需要限制飲食,只要賁門恢復正常功能,吃什麼、喝什麼都不會有問題。賁門是胃、食道相連的部分,其括約肌的作用主要是為了防止胃內容物逆流。楊龍駿醫師表示,胃在蠕動收縮時會產生壓力,一旦賁門括約肌鬆弛,胃酸就有可能因此往上衝,嚴重甚至連食物都會跑上來,但是目前中、西醫都沒有針對賁門治療的藥物,都只是退而求其次消極地減少胃酸分泌,避免造成症狀。不過,楊龍駿醫師從針灸方面去研究發現,可以透過某些穴位利用頭皮針、耳針直接刺激賁門收縮,使胃食道逆流的問題漸漸獲得改善。楊龍駿醫師提到,目前統計,平均治療約2個療程(1個療程=10次治療)後,9成以上的胃食道逆流患者都會痊癒。針灸後注意2重點 正常飲食、好好保養避免復發在針灸治療過程中不需要忌口,也不用配合藥物治療,楊龍駿醫師表示,治療後通常只要注意以下2點,好好保養,就不會再讓胃食道逆流復發了:吃飯不要吃太快。飯後不要擠壓胃部,如:劇烈運動、仰臥起坐、趴睡等,都有可能會增加胃部壓力使胃酸逆流。胃酸逆流可能會灼傷食道、喉嚨等,造成胸口悶痛、胸口灼熱、喉嚨異物感、喉嚨腫痛、咳嗽、聲音沙啞、吞嚥困難等症狀,長期未改善可能會造成食道發炎、食道狹窄,甚至產生癌前病變「巴瑞特氏食道」,進而變成食道癌,建議有胃食道逆流問題的民眾應及早就醫,與醫師討論最適當的治療方式。
7旬嬤胸口常悶痛、呼吸喘!竟是心臟主動脈狹窄惹禍 「心臟手術置換」成功續命
71歲林姓婦人胸口常悶痛、呼吸易喘,原以為是年紀大氣衰體弱,診斷後才發現是主動脈狹窄,同時心臟血管也堵塞,症狀嚴重,在臨床上判斷只有3-5年存活率。主動脈狹窄 無症狀、死亡率高主動脈瓣是主動脈與心室之間的門,主動脈瓣因結構導致無法完全敞開時,會造成心臟血流無法順暢流動,滯留在心臟裡,就會對心臟造成額外的壓力,也影響全身的血液循環。初期可能無症狀,但主動脈瓣開口會隨年紀逐漸縮小,症狀加重,可能產生心絞痛、昏厥甚至猝死,不可輕忽。主動脈瓣膜置換術 手術難度高且複雜羅東博愛醫院心臟外科主任賴韋良表示,主動脈瓣膜置換術過程需要讓心臟暫時停止跳動,改成由機器體外循環維持全身血流暢通,由醫療團隊修剪原本的心臟瓣膜、放上新瓣膜再重新啟動心臟血流,帶動血液循環,手術過程難度高且複雜。團隊經6小時馬拉松手術後,成功為林婦置換人工瓣膜,並在加護病房密集觀察適應度,5天後確認林婦身體安全無虞,才轉回普通病房。冠狀動脈繞道手術 1次改善2心臟問題賴韋良醫師也提及,雖是為林婦進行主動脈瓣膜置換,但術前的心導管檢查中發現林婦血管堵塞,因此術中同步為林婦做冠狀動脈繞道手術,一次改善兩項心臟問題。術後,林婦反映有感心絞痛症狀不再,呼吸順暢許多,感覺重獲新生,可以重拾參加學校的志工活動,也能自在參加社區運動聚會。與醫療團隊積極評估 避免被疾病拖累羅東博愛醫院院長王文斌表示,臨床上高齡長者會對疾病的處理治療較為消極、害怕手術,但其實隨醫療資源普及與高齡化社會來到,老年人口健康程度普遍提升、人均壽命也逐年增加。發現疾病時若能與醫療團隊一同評估各種可能性,並在具備體力時積極治療、康復,便有機會能夠扭轉老後臥床、被疾病拖累的日子,迎接樂齡新生。
氣溫驟降ICU爆滿...護理師籲養成「這習慣」 無奈喊:別再等了!
近日氣溫高低起伏大,心血管疾病患者人數急劇增加。護理師林婷在臉書分享,一個晚上內加護病房就接了6名中風和心血管疾病患者。她呼籲大眾,特別是高風險族群,若血壓不正常,伴隨脖子痛、頭痛、背痛、胸口悶痛等症狀,請「別等了」應及早就醫。護理師林婷在在「林婷一下吧 icu護理師」臉書粉專上發文,最近天氣變冷,加護病房接近滿床狀態,有一天一晚8小時內,就接了6床的心腦血管病患。她提到,許多人即便出現症狀,還是不願儘速就醫,常常一拖就已經演變成中風、心肌梗塞,當發現血壓超過標準值就不要再等了,請趕緊就醫,給醫師評估。林婷說,高危險群自身要養成規律量血壓習慣外,家中有年長者的民眾也要格外留意。隨著天氣變冷,老人獨自在家的安全問題更需被關注,天氣變冷時,記得打電話關心阿公阿嬤,確認他們身體無虞。另外,除了老年人外,林婷還強調,在昨晚的急診中,因感染支氣管肺炎而住院的兒童人數驚人,發燒、上吐下瀉、喉嚨痛更是人山人海,加張應有警覺心,建議即使是輕微感冒的症狀,也應該讓兒童戴上口罩,最好能避免上學,儘快休息康復。林婷無奈地說,大家都知道自己及家人生病真的很累很累,然而「最不痛的治療就是預防」,唯有健康,其他都是小事。
打嗝停不下來?伴隨「這些症狀」可能是胃在求救!醫示警:嚴重恐是癌症
打嗝是一種常見的生理反應,雖然打嗝通常無害且會自動消失,但若打嗝一直停不下來,小心可能是胃部的求救訊號!醫師提醒,如果打嗝持續48小時以上,並伴隨著胃部不適、咽喉灼痛、胸口悶痛感等症狀,需盡快就醫,很有可能是胃部疾病的徵兆,最嚴重恐是癌症的警訊。鄭泓志說明引起打嗝的原因。(圖/翻攝自臉書個人粉專「你的腸胃科醫師鄭泓志內科慢性病」)究竟打嗝是怎麼引起的?腸胃科醫師鄭泓志在個人臉書粉專說明,打嗝通常是因膈神經受到刺激,造成橫膈膜肌肉收縮,使氣管閉合,產生一種短促的聲音。引發打嗝的常見原因有很多種,像是進食速度過快、吃得太飽導致胃脹氣、喝碳酸飲料或邊吃飯邊說話等,這些行為都會在無形中吞下太多空氣,甚至情緒激動、壓力過大也可能會刺激到膈神經,引發打嗝。雖然大多數的打嗝都對身體無害,只要適當調整呼吸、喝水,並用按摩或改變姿勢等方法,就能緩解打嗝。不過,鄭泓志警告,如果打嗝現象持續48小時以上,並且伴隨著胃部不適、咽喉灼痛、胸口悶痛感等症狀,甚至演變成長達1個月的「頑固性打嗝」,這個現象很有可能是以下5種胃部疾病的徵兆,要盡快就醫。 1.胃食道逆流:由於食道和胃之間的閉鎖機制受損,讓胃酸進入食道,刺激神經進而引發打嗝。2.食道裂孔疝氣:胃部經由食道裂孔上移至胸腔內,可能造成逆流和打嗝。3.腸胃炎:胃黏膜的發炎可能會導致食物和液體逆流到食道,刺激神經後,就會引起打嗝。4.胃潰瘍:若是出現胃或十二指腸的潰瘍,代表胃酸分泌過多,可能造成逆流和打嗝。5.食道癌:食道癌或其他胃腸道相關的腫瘤若是壓迫到神經,就會引起打嗝。持續性打嗝通常較難自行消失,那該如何治療呢?鄭泓志提到,有許多藥物可治療打嗝,例如肌肉鬆弛劑、鎮靜劑、止痛劑、抗癲癇藥物、抗精神病藥物等,一般服用5-10天就能有效緩解症狀。但如果藥物治療無效,可能會評估動膈神經手術,植入可充電的呼吸調節器,以電流刺激膈神經以改善橫膈肌的功能。一般來說,醫師會安排照腸胃鏡或抽血檢查,以確定造成打嗝的真正原因,並針對病症治療。鄭泓志提醒,打嗝不僅會讓人感到不適且專注力下降,嚴重的話還會影響睡眠、進食困難,甚至增加憂鬱症風險!不過別擔心,一般打嗝可以透過改變飲食習慣來避免,例如吃飯細嚼慢嚥不說話、少喝碳酸飲料或酒精、不暴飲暴食導致胃脹,以及飯後多走動,都可以避免打嗝發生。如果出現持續性打嗝,一定要趕緊就醫,妥善治療才能根除症狀。
台北馬拉松40歲男跑者無呼吸心跳倒地 醫師提醒「注意3徵兆」防猝死
2023台北馬拉松於17日正式登場,但是在比賽過程中,一名年約40歲的男性跑者突然倒地不起,醫護人員抵達現場後,發現該名男子已無呼吸心跳,目前已經緊急送醫。而中華民國心臟醫學會專科指導醫師劉中平也呼籲民眾,激烈運動時要避免注意心臟病發作,一旦出現胸口悶痛、頭暈眼發黑、手腳發軟等症狀,務必要馬上停止運動,以免發生猝死危機。中華民國心臟醫學會專科指導醫師劉中平在FB粉絲專頁上表示,根據美國非常正式的研究報導,在跑步中或是結束的一小時內,參加馬拉松的選手有百萬分之五的心臟猝死機會,每10萬名跑全馬的選手則有一位病發的危險。因為馬拉松的參賽人數都是成千上萬人,因此比賽中的猝死事件也就不意外了。劉中平醫師也解釋,運動後發生心臟意外的原因,包括有冠狀動脈硬化導致突發性血栓、心臟血液供應不良或是肥厚性心臟病變。 激烈的運動可能會造成血管流速改變、或是血管的擠壓造成血管內的病灶容易破裂,運動中的交感神經興奮也有可能讓血小板活化,讓血栓在破裂的血管斑塊上凝集,最後導致心臟血液不夠,發生心肌梗塞。劉中平醫師表示,沒有好好訓練過的心臟,或是天生肥厚的心臟,也有可能在運動的時候缺少血液供應,而容易發生致命性的心律不整。他也建議民眾平常就要保持身體健康,最好先做過完整的健康檢查,以策安全。他也提醒民眾,有研究顯示抽煙者在運動中的猝死機會特別高,建議戒菸之後再去跑馬拉松比較好。除此之外,劉中平醫師也呼籲民眾,如果民眾在運動過程中發生以下症狀,要馬上停止運動:胸口會悶、會痛,心臟突然加速起來要小心是否心肌梗塞發作,或是心律不整產生了頭暈、眼前發黑要擔心是否腦部循環不良,有可能是心臟無法供血到腦部了,也可能是腦中風的前兆手腳發軟、不聽使喚要注意是否血液循環不良,也有可能是電解質失衡,導致肌肉無法收縮劉中平醫師表示,如果民眾有出現類似症狀,應當要立刻停止運動,同時尋求旁人協助,以避免猝死風險。
42歲男胸痛險猝死 回溯症狀竟只有「肩頸痠麻」
42歲工程發包商江先生在北部工作,前陣子因與親友相聚回到中部,晚餐過後突然出現胸悶、冒冷汗等症狀,緊急送至臺中醫院急診室,經診治後,發現患者為心肌梗塞引起之急性心律不整(心室顫動),在會診心臟科醫師,並將阻塞的冠狀動脈之左前降枝予以打通,且放置支架,江先生才逐漸恢復健康。江先生表示,自己在此之前,並沒有心血管方面的疾病史,就連家族史也沒有。「只是發病的前幾天,覺得肩頸非常痠麻,雖然之前也有類似的症狀,但這次感覺特別不同。」但由於當時江先生工作相當繁忙,也就忽略了這個警訊。沒想到過幾天到中部與親友聚餐後,突然感到胸口悶痛,冷汗直流,因此緊急赴臺中醫院急診室診治。談起這個案例,臺中醫院急診室主任陳大中回憶,該名患者在送至急診室時,心電圖與心肌酵素皆在正常指標內,接著安排電腦斷層血管攝影,也未有主動脈剝離的狀況,但由於患者症狀未解除,因此仍堅持讓患者留院觀察。在留院三小時後,病人突然出現抽搐、意識不清等症狀,急診室立即給予心臟電擊,患者才恢復意識,此時急診室確認患者為急性心律不整,也立即通知心臟科醫師啟動心導管診治,並發現江先生的冠狀動脈左前降枝阻塞,在打通後放置支架,讓血管暢通後,病人已逐漸恢復健康。提起這段過程,江先生仍心有餘悸,表示當時實在是嚇壞了。「其實我生活很單純,也幾乎不抽菸,只是因為忙比較少運動,吃也比較沒有注意,但沒想到自己才42歲,竟然會得心肌梗塞。」因此江先生也非常感謝臺中醫院當時讓他留院,現在才能重拾健康生活。陳大中主任表示,心肌梗塞所導致的心室顫動非常容易引起猝死,它會讓心臟不規則跳動,無法有效率地將血液帶到全身,等於讓全身缺氧,若未把握短短的5-10分鐘進行急救,就有可能死亡。「所以還好當時患者人在急診室,才能把握住這短短的幾分鐘,若在院外就危險了。」陳大中主任也發現,近幾年心肌梗塞有年輕化的趨勢,可能與飲食西化、肥胖、運動不足、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疾病未控制有關。因此他提醒年過四十的「中生代」們,要對自己的健康狀況多加警覺,做好飲食控制、多運動,仍是預防心肌梗塞的最佳方法。此外,陳大中主任也提醒中生代們,多留意身體小症狀,不要太過逞強。「像江先生之所以能及時診治,就是他的警覺性高,不舒服就盡早就醫,才能早日診治。」尤其是一開始他的心電圖與心肌酵素都還正常,容易讓醫護人員「放過」患者而錯失診療時機,因此他建議若患者一時未診斷出病因,但胸痛、胸悶等症狀卻未解除,最好還是多留院一段時間,別急著離開,以免錯失心血管治療的黃金時期。
爛醉狂吐恐奪命!醫示警「胃酸流進胸腔」:小心引發敗血症
歲末年初總會有各式活動,像是尾牙、春酒等聚會,免不了要小酌一番助興,不過就有醫師提醒,應避免大吃特吃後又喝酒,否則太撐導致劇烈嘔吐,恐會釀成嚴重疾病,甚至引發可怕的敗血症,呼籲大家千萬不要「飽到吐」或「催吐」。新泰綜合醫院肝膽胃腸專科醫師江承翰表示,突然的劇烈嘔吐,恐將導致馬魏氏症候群(Mallory-Weiss syndrome)及博爾哈夫症候群(Boerhaave syndrome)等嚴重疾病,前者起因為嘔吐造成胃食道交界處撕裂傷,引發大量出血、吐血,「年輕人還好,但老人家或是有在服用抗凝血劑的朋友們,可能會出血過多導致生命的危險!」江承翰進一步說明,若撕裂傷嚴重到穿孔,那便是「博爾哈夫症候群」,當食糜胃酸流進胸腔肋膜時,將導致一連串的併發症,而此疾病是由18世紀一位荷蘭醫師命名,當時他曾替海軍上將Baron Jan van Wassenaer診治,由於該名將軍凱旋而歸後,在慶功宴上大吃大喝,酒足飯飽之際開始大量嘔吐,怎料回到宴席上竟感到胸口悶痛、喘不過氣,最終因敗血症身亡。江承翰提醒,儘管聚餐會放肆大吃,但千萬要注意,飽了就不要勉強進食,也不要過量飲酒,更應避免刻意催吐,否則可能引病上身,後果不堪設想。
天冷「胸口悶痛」!以為只是感冒 就醫竟是急性心肌梗塞險喪命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冠廷報導】授,忽然感覺胸口悶痛,延伸到脖子和下巴,原本以為是天冷的小感冒,但隨症狀越趨嚴重,緊急就醫經心電圖檢查為急性心肌梗塞,合併有心律不整和心因性休克,屬於分級中最嚴重的第四級,死亡率極高。所幸心臟醫療團隊啟動緊急心導管手術,將阻塞的右冠狀動脈打通,並放置金屬塗藥支架,讓他順利撿回一命心血管三高疾病者 留心冠狀動脈疾病高市聯醫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戴大信提到,連日持續低溫,導致多起急病救護案件發生,除了保暖之外,有心血管或三高疾病的患者,應額外注意冠狀動脈疾病的發生,若出現胸口悶、痛、呼吸喘,甚至是盜汗或昏眩等症狀,就有可能會引起腦中風或心肌梗塞等,務必注意身體狀態。天氣寒冷心血管收縮 易導致急性血栓戴大信進一步說明,天氣寒冷時,人體新陳代謝與血液循環較慢,天冷加速血管收縮、增加心臟負荷,一旦血管內急性血栓產生,就容易發生心血管疾病,加上飲食三高(高油、高鹽、高糖),血中低密度膽固醇長期過高時,更會加速動脈硬化,使血管狹窄並失去彈性。除了血壓增加外,也會使血管產生血脂肪沉積產生血管斑塊,容易造成血管硬化阻塞嚴重,健康就會出現問題。做好保暖措施 胸悶、痛、喘、盜汗應儘速就醫戴大信提醒,不管是在室內還是室外,都要隨時做好保暖措施,年長者如果有外出運動,一定要做好伸展和暖身運動,在洗澡或泡溫泉的時候,也要避免溫差過大;另外有心血管疾病患者也要定期做血壓的量測,並遵守醫師指示服用藥物。值得一提的是,寒流期間,同住家人更要加強關心家中長輩狀況,一但有胸悶、痛、喘、盜汗等疑似心臟病症狀,要儘速就醫,甚至打119叫救護車,避免錯失黃金治療時機。
天冷「心痛」勿輕忽 防範心血管疾病發作
連日持續低溫,導致多起急病救護案件發生,高市聯醫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戴大信提醒民眾,除了保暖之外,有心血管或三高疾病的患者,應額外注意冠狀動脈疾病的發生,若出現胸口悶、痛、呼吸喘,甚至是盜汗或昏眩等症狀,就有可能會引起腦中風或心肌梗塞等,不得不重視!血壓增加阻塞 小心心肌梗塞隨著全球暖化、每到冬季溫度急速變化之際,更是心血管災情的高峰期,天氣寒冷時,人體新陳代謝與血液循環較慢,天冷加速血管收縮、增加心臟負荷,一旦血管內急性血栓產生,就容易發生心血管疾病,加上飲食三高(高油、高鹽、高糖),血中低密度膽固醇長期過高時,更會加速動脈硬化,使血管狹窄並失去彈性。除了血壓增加外,也會使血管產生血脂肪沉積產生血管斑塊,容易造成血管硬化阻塞嚴重,健康就會出現問題。戴大信醫師提到,近幾日有一位63歲鄰近大學教授,忽然感覺胸口悶痛,且這種疼痛感覺輻射到脖子和下巴,原本以為只是天氣冷小感冒,不願意就醫,在症狀越來越嚴重的情況下來到急診,經過心電圖檢查為急性心肌梗塞,而且心跳只有每分鐘40下,血壓只有80毫米汞柱,合併有心律不整和心因性休克,這在急性心肌梗塞分級中屬於最嚴重的第四級,死亡率極高。戴大信醫師強調,心肌梗塞極度危險,回想整個過程,病患要是再晚一點到急診就醫,可能危及生命。運動前先暖身 不濫用藥物不管是在室內還是室外,都要隨時做好保暖措施,年長者如果有外出運動,一定要做好伸展和暖身運動,在洗澡或泡溫泉的時候,也要避免溫差過大;另外有心血管疾病患者也要定期做血壓的量測,並遵守醫師指示服用藥物。寒流期間,同住家人更要加強關心家中長輩狀況,一旦有胸悶、痛、喘、盜汗等疑似心臟病症狀,要儘速就醫,甚至打119叫救護車,避免錯失黃金治療時機。戴大信醫師也提醒大家,心血管疾病目前位居國人十大死因的第二名,常見的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大致為年齡、肥胖、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抽菸和家族遺傳,罹患冠狀動脈疾病,除了與醫師配合定期服用藥物或手術檢查,還需積極控制危險因子、規律運動改善飲食及生活型態,才是治本的不二法門。
臉紅、盜汗是心衰竭?醫曝「5大警訊」嚴重恐猝死:吃飽會喘要注意
臉紅、吃飽容易喘竟是心臟衰竭的前兆!台北榮總實驗外科主任張效煌表示,主動脈瓣膜狹窄有3大主要徵兆,包括易喘、胸口悶痛、暈倒等,嚴重恐將導致猝死。對此,他也呼籲民眾,控制三高並定期健檢是遠離主動脈瓣膜狹窄的預防重點。張效煌在YouTube頻道《名醫觀點》表示,主動脈瓣膜狹窄最主要的3個症狀,包含心臟衰竭容易喘、胸口悶痛及昏倒,其中心臟衰竭最不易被患者發現,但仍可透過幾種跡象觀察,由於不管是吃飽飯、洗完澡或活動過後,血液循環都會增加,同時也會增加心臟的負擔,所以若出現易喘、冒汗以及臉部漲紅等警訊,均需多加留意。張效煌指出,主動脈瓣膜狹窄並非少見疾病,通常好發於75歲以上的長者,大約有3%會出現這樣的狀況。因此,他也特別點出4大高危險族群,第一大類為「75歲以上」,由於老化造成瓣膜鈣化,所以瓣膜不容易打開,因此就會引起主動瓣膜狹窄,且男女發生的比率是一樣的;第二大類為「先天性瓣膜異常」,正常瓣膜有3片葉片,若先天只有2片的話,瓣膜較不耐用,可能在40至60歲就會提早發生主動脈瓣膜狹窄;第三大類為「風濕性心臟病」,若是年輕時瓣膜遭到細菌感染,將導致瓣膜提早老化;第四大類為「鈣質及磷代謝異常」病患,像是副甲狀腺長腫瘤或是洗腎患者,較易引起瓣膜提前鈣化、老化,不得不注意。對此,醫師也呼籲民眾,預防主動脈瓣膜狹窄的重點在於控制三高、定期健康檢查,若是出現走路容易喘及心臟衰竭等症狀,則建議另外安排心臟超音波檢查。
男熱舞祭神突癱倒猝死 爸聞死訊崩潰也「跟進倒地亡」
超離奇!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近來發生難以解釋的死亡事件,一名35歲男子曼尼許(Manish Narapji Sonigra)在鎮上參加祭神慶典時,熱舞到一半時突然發生不明原因胸痛,接著整個人就癱軟倒地不起,送醫後宣告身亡,沒想到父親聽到兒子死訊時也崩潰到突然倒下,不幸當場死亡。這起事件是發生在本月1日,當時在印度帕爾加爾區的Virar鎮,舉行九夜節(Navratri)慶典,當地人會向杜爾加女神(Durga)祈福祭拜,男子曼尼許,當天在會場隨著音樂熱舞,但跳舞跳到一半,他突然不明原因胸口悶痛,接著就瞬間倒地不起。曼尼許倒地後,被父親納拉普吉(Narapji Sonigra)緊急送醫,但搶救後仍宣告死亡。而當醫師宣布兒子的死訊時,納拉普吉因為聽到消息太震驚,人也突然倒下,不幸當場身亡。警方目前已針對父子兩人遺體送去驗屍,希望查明父子都猝死的原因。當地媒體也指出,類似事件也發生在古吉拉特邦的阿納恩德縣(Anand),也有一名年輕男子在慶典活動上,跳舞跳到一半也瞬間倒地死亡。醫生後來判斷,該名男子應該是因為突然心臟病發才死亡。
雙北試辦「輕症在家隔離」 相關懶人包看這裡
由於本土疫情持續升溫,近2日確診人數接連破千。目前傳出新北市、台北市將會開始試辦「輕症在家隔離」,目前基隆、宜蘭、花蓮、高雄、台中等縣市也傳出正在向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詢問相關細節。《CTWANT》就整理相關資訊,方便讀者一次理解。根據目前資料顯示,輕症在家照護的適用對象除了輕症確診者外,確診者的同住者年齡須在64歲以下,同時必須未懷孕、不需洗腎等條件。如果不符合此條件者,還是會依分流收治原則送加強版集中檢疫所、防疫旅館或醫院。而在居住條件部分,基本是1人1室1浴為原則,但如果均為確診者,可以多人1室。而如果同屋簷下有其他未確診者,最多以4人為上限。如有共用衛浴、空間等需求,每次使用後本人需進行清消,或是用稀釋漂白水、酒精來進行消毒。在於解隔離條件方面,確診者須符合「有症狀者須退燒至少1天且症狀緩解」與「距發病日或採檢日第10天以上,使用家用快篩陰性,或是PCR為陰性或Ct≥30」,如此情況可以解除隔離並進行7天自主健康管理。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醫療網北區指揮官黃玉成也呼籲,如果民眾在居家隔離期間有出現頭痛、發燒等症狀,可以服用普拿疼等藥物。如果出現流鼻水、打噴嚏等症狀,可以服用治療過敏的抗組織胺類藥物。如果還有其他症狀,可以預約視訊診療。而如果輕症患者在居家照護期間出現症狀,例如成人出現抽搐、意識不清、意識改變、呼吸困難、急性胸口悶痛、冒冷汗、嘴唇發青等症狀,應即刻撥打119前往就醫。對於目前坊間提到的抗病毒口服藥,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該藥物主要是給65歲以上、或具風險因子的確診者,避免其變成中度或重度症狀,該藥物會在醫院或集檢所直接投藥,符合居家照護的輕症患者很少需要。
海邊游泳左臂突「觸電劇痛」 22歲男遭最小毒水母螫傷險死
英國一名22歲男子詹姆斯(James Soale),本月(3月)8日和23歲的女友薩凡納(Savannah Callaghan)前往澳洲度假,沒想到正當兩人在昆士蘭的海灘游泳時,卻突然被有劇毒的伊魯康吉水母(Irukandji)螫傷,詹姆斯當時立即趕到呼吸困難被送往醫院搶救,經過醫師治療後,目前他已慢慢康復中。根據《太陽報》報導,詹姆斯表示,事發當時自己和女友正在海邊遊玩,游到一半突然感到左手臂像是觸電一般疼痛,隨即他便感到呼吸困難與胸口悶痛,女友和附近遊客見狀趕忙通報救護人員前來將其送往醫院治療。詹姆斯抵達醫院後,醫護人員趕忙先替其中和毒液,這才救回他一命。詹姆斯回憶被螫傷當下的狀況表示,「感覺就像觸電一樣,我覺得牠是一種水母,但不知道是哪一種、有什麼危險,我試圖在疼痛加劇之前把牠弄走,我告訴救生員後,他們就迅速將所有人從海中撤離,那是一個可怕的經歷,痛苦又令人難以忍受,我以前從來沒有發生過這樣的事情,救生員後來在我們游泳的海域裡發現了三隻這樣的水母。」男子在度假時,不慎被有劇毒的水母螫傷險送命。(圖/翻攝自太陽報)報導指出,詹姆斯被水母螫傷後住院密切觀察了10個小時,女友薩凡納也擔憂表示,「我們到達醫院時,毒液已經滲入詹姆斯的心臟,醫生擔心他會心臟驟停,經過急救後大約十個小時,醫師持續給他用藥後,他才穩定下來。」經過兩個多禮拜的休養,曾與死亡擦肩而過的詹姆斯目前已經完全康復出院,繼續享受自己的假期。據報導,螫傷詹姆斯的是一種名為伊魯康吉的水母,是世界上體型最小、毒性最強的水母之一,大小約一至兩公分,主要棲息在澳洲周遭海域,能夠用刺絲胞把毒液注入受害者體內,並引發特定的症狀,嚴重者可能引發腦出血,澳洲平均每年都有50至100人遭此水母螫傷送醫。
高端開打3天4死!家屬淚求真相 台大醫籲政府應速查
高端疫苗23日開始施打至今僅3天便已傳出有4人接種後死亡,家屬乍聞惡耗紛紛難以接受,淚求親友死亡真相。而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統計,國產疫苗施打首日,民眾報到率約92.8%,24日卻掉至88.4%,顯示出人民對國產疫苗信心似乎已開始動搖。對於接種疫苗後死亡案例頻傳,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認為,政府應盡快檢視詳細相關資料,找出個案確切的死亡原因。國產高端疫苗開始施打後,截至目前為止已有28萬6957人進行接種,其中施打疫苗後死亡的個案狀況皆不盡相同;已知死亡案例中,有1例為主動脈剝離、1例有吸毒前科、1例則有慢性病史。此外,24日另有1名家住基隆、41歲的王姓女子,上午接種高端疫苗後,下午突感身體不適,送醫後猝逝的死亡案例。據了解,王女接種後並未有異狀,直到下午前往拜訪客戶後,在台北捷運西門站突然發生胸口悶痛,經同行同事緊急報案,送往台大醫院救治,卻仍於晚間宣告不治,經醫院初步判定死因為「心肌梗塞」;而王女父母對於女兒驟然離世難以接受,25日向立委蔡適應和議員林旻勳陳情。王女父母表示,女兒身體一向康健,並無慢性病與心臟病史,僅血壓些微偏高,無法理解為何接種高端疫苗後便突然死亡,希望透過解剖查清女兒死亡真相。對此,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25日說明,王女送醫後經電腦斷層掃描,發現其主動脈剝離嚴重,且範圍延伸至心臟,加上心包膜破裂才會搶救無效,後續將應家屬要求進行司法檢驗;議員林旻勳亦表示,目前已將解剖時間定在9月3日,將靜待結果出爐。對於施打高端疫苗後死亡案例頻傳,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則分析,這4起死亡個案情況皆不同,尚無法斷定是否真為疫苗引發,建議政府應立即設置專家小組,將個案資料進行全面檢視,查清真相,讓民眾能放心接種。
南投「新增3例」11天零確診破功! 2人連結彰化宗教傳播鏈
國內今日新增78例本土個案,雖看起來疫情減緩,但南投縣今增加3例,連續11天零確診破功。南投3確診案例中(案14227)、(案14224)與彰化縣里長夫婦鏈有關、1例(案14228)則是跌倒骨折後送醫採檢確診。據了解,新增案例(案14227),為66歲男性住在竹山,是彰化縣確診里長夫婦的匡列接觸者,昨日PCR採檢為陽性確診,該個案目前無症狀,目前送往集中檢疫所收治治療中,曾有的公共場合活動史,包含住家自設神壇、全聯大名門市等。另外,(案14224)為66歲女性,為(案14227)之接觸者,昨日PCR採檢確診,由於無症狀,送集中檢疫所治療中。曾有公共場合史為(案14227)的自家神壇、全聯竹山店、台灣中油竹山交流道站等。而(案14228)為77歲女性,家住南投市,昨(21)日在家中跌倒骨折送醫,經醫師評估需住院,入院前經PCR檢測,結果為陽性確診新冠肺炎,目前收治治療中,而患者曾表示20日有呼吸困難、胸口悶痛等症狀,且16日有接種AZ疫苗,近期沒有公開活動史。衛生局表示,(案14224)與(案14228)和彰化確診里長夫妻相關,由於確診里長娘在員林市開設神壇,有問事解惑及祭祀等等,6月6日因為疫情嚴峻辦理「驅疫法會」,其中還有1名台北萬華的宗教工作者留宿7天,聚集來自南投、高雄、雲林等地的信眾。法會後,不但里長娘夫妻先後確診,曾參加該場法會的(案14227)也染疫,回南投還傳給另位女性(案14224),該場法會似乎成為防疫破口,彰化縣政府正在調查當天參加法會的民眾、若違反三級警戒規定將開罰。
天冷吃鍋溫差過大當心「心血管問題」 醫提醒:餐後要補充水分
全台氣溫驟降10多度,人人都冷到受不了!日前就有民眾因氣溫驟降而猝死,醫師提醒,寒冷的冬天大家都愛吃火鍋、薑母鴨暖身體,但在店內暖呼呼,一出店外就冷颼颼,溫差過大,容易引發心肌梗塞,所以民眾務必記得吃完大餐後要多補充水分,以免餐後血液過於濃稠,導致心血管阻塞機率增加。根據《ETtoday健康雲》報導,血管外科醫師吳欣岱指出,有民眾可能到薑母鴨、火鍋店裡進補暖身,店內雖然溫暖舒適,但步出店外馬上受到冷風直吹,胸口悶痛就可能引起心肌梗塞等狀況,相當危險。吳欣岱表示,心肌梗塞就是供應血管的心臟被塞住所致,心臟的血管比小拇指還細,特別是年齡大、有抽菸、患有3高的族群,血管品質都較差,天氣一旦冷,被塞住的機率就更高。尤其是連續的歲末跨年大餐,享用美食後,血液濃稠度大增,甚至被油脂佔滿。因此她提醒大家,吃完大餐後應當注意補充水分,若有3高或心血管風險因子的人,本身就要避免太油、太豐盛的飲食,就算破戒也要記得多補充水分,稀釋濃稠的血液。此外,如果吃完大餐有虛累、頭腦脹等情況,也要記得補充水分,1天平均要喝到至少2000c.c,但要注意並非是喝茶類、咖啡等飲品,因為裡頭含有的咖啡因也可能造成不良影響。走出餐廳前也要記得先穿上外套,以免內外溫差過大,使心臟收縮而造成心血管問題。
奪命登山團2/商業組隊登山風險高 民代呼籲列入納管
受新冠肺炎衝擊,國境遲遲未開,國內旅遊逆勢成長,許多登山團趁勢朝向商業團的方式經營,但也導致山難事件大幅增加,今年10月就發生旅客揪團登山遭丟包,險遭喪命的爭議,11月一名29歲的葉姓女子在參加商業登山團的過程中,則因脫隊迷路而不幸離世。台北市議員陳炳甫就呼籲,應該將商業登山團納入管理。針對商業登山團所衍生的亂象,陳炳甫表示,「今天登山團朝向商業化發展並非壞事,但如果營運形態已接近旅行社,就應該以法律納管,保障團客登山的安全和權益,也維護永續的登山環境。」中華民國山難救助協會表示,攀爬百岳時,若出現高山症的症狀,恐有致命的風險,如果民眾的體質未能適應海拔高度的氣壓及含氧量,高山症就容易發作。協會人員強調,高山症容易會有頭痛、反胃、胸口悶痛等症狀,輕微的症狀可以服藥,並應儘速移動到較低海拔的地方,若有肺水腫的症狀,則需要立刻送醫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