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血管疾病
」 腦中風 中風 心血管疾病 心臟病 心肌梗塞![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68/394168/sm-a4ef2fa751586253286658f94a00d821.jpg)
6週大寶寶發燒就醫…竟抽出「整管牛奶血」家長嚇呆 醫揭嚴重後果
「天哪!我們孩子的血怎麽會這樣?」大陸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檢驗中心的抽血台前,望著剛從孩子體內抽出的「牛奶血」,僅6週大的楠楠(化名)媽媽發出了驚呼,一旁的爸爸也嚇了一跳。最近楠楠出現了發燒、咳嗽、呼吸急促的情況,醫生懷疑存在肺炎的可能,建議孩子先做抽血檢查,誰知竟抽出乳白色血液。綜合陸媒報導,經過血液檢測,楠楠的甘油三酯水平高達21mmol/L,遠超正常值20倍,最終被確診為嚴重的高甘油三酯血症,即高脂血症。醫師表示,高脂血症臨床上主要分為高膽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混合性高脂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血症等4種類型。事實上,高脂血症並不是大眾所認為的成人病,甚至老年病。據研究,大陸兒童和青少年血脂異常的患病率高達20.3%~28.5%,其中高甘油三酯血症的患病率為9%,在臨床上高膽固醇血症則更為常見。兒童高脂血症的原因多種多樣,包括遺傳因素、不良飲食習慣、缺乏運動等。像楠楠剛出生就罹患嚴重高甘油三酯血症,往往是由於遺傳因素導致。浙大兒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鄒朝春表示,門診中經常能聽到一些家長詢問,不明白自己的孩子怎麽會突然得高血脂,孩子並沒有任何的不舒服和症狀。然而,不論是兒童或成人,很多高血脂的患者初期都沒有任何不適感,大部分都是在體檢驗血時偶然發現,或者成年後患有心梗、腦梗住院後查出來血脂高。若高脂血症不加以控制,後果比想像更為嚴重,它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隱形殺手」,可使血液黏度增加,動脈血管內皮受損,血管硬化、粥樣斑塊形成,進而誘發高血壓、心梗、腦梗、腦中風等嚴重疾病;甘油三酯明顯升高,還可能引發急性胰腺炎。等到出現這些嚴重的併發症時,再想著控制血脂,已經完全來不及了。鄒朝春指出,除了遺傳因素,不良生活習慣是導致兒童高脂血症的重要因素,建議家長控制兒童合理飲食,督促孩子適量運動,建立健康的生活習慣。此外,由於兒童在9至11歲時血脂水平相對穩定,因此建議該年齡層的孩子進行常規血脂篩查,排除高脂血症風險,一旦發現孩子存在高血脂的情況,一定要及時就醫,遵從醫囑,嚴格控制孩子的血脂。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56/388056/sm-7b8de6aa904a210d5e55a5729a3f5675.jpg)
天寒地凍氣溫急降!低溫要注意心血管疾病 有11症狀馬上就醫
近期由於大陸冷氣團影響的關係,氣溫可以說是直線下降,而在這天寒地凍之際,有心血管疾病的民眾真的要特別注意。而國民健康署也發文提醒,如果胸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噁心、冒冷汗、頭暈、暈厥等心臟病症狀,或出現無法執行「微笑、舉手、說你好」此三動作之中風徵兆,應立即就醫,把握黃金治療期。國健署發文表示,衛生福利部112年國人死因統計,心臟疾病及腦血管疾病分別位居第2名及第4名,奪走約3.6萬條生命。「三高」(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與心腦血管疾病息息相關,每當氣溫驟降與天氣濕冷時血壓易升高,增加急性心肌梗塞和中風風險,有三高或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以及年長長輩,需特別注意保暖和氣溫變化。國健署也在文中強調四大重點,呼籲民眾應盡量遵守以保身體健康:1.調整外出時間:清晨和傍晚是溫度最低的時段,建議避開低溫和溫差較大的時段出門,並結伴同行相互關照。2.穿搭保暖:根據天氣變化適時增添衣物,並特別注意頭頸部及四肢末梢的保暖,穿著除保暖外亦須注意靈活活動。3.隨時補水:儘管天氣寒冷,身體仍會流失水分,身體水分不足,可能導致血液過於黏稠,流動性不佳,造成風險,戶外活動中,建議每15分鐘飲用200-300毫升溫水,並避免飲用含高糖分、咖啡因或酒精成分之飲料。4.留意心臟病或中風徵兆:民眾若出現胸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噁心、冒冷汗、頭暈、暈厥等心臟病症狀,或出現無法執行「微笑、舉手、說你好」此三動作之中風徵兆,應立即就醫,把握黃金治療期。國民健康署也在文末提醒民眾,如果民眾為三高偏高或為心腦血管疾病高風險群,在這天寒地凍之際務必提高警覺,若有服用藥物者需規律服藥,減少寒冬帶來的遺憾。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77/387577/sm-cad790af4e08d34a0e04875d69f0fe35.jpg)
「小寒」到!命理師曝冬季養生原則 「做1事」獲正能量運勢也會旺
2025年1月5日10點35分節氣來到「小寒」,天氣寒冷,大冷還未到達極點,所以稱為「小寒」。「小寒不寒寒大寒」,意思是說,如果這一年的小寒不是很冷,就往往預示大寒會冷。小寒大寒寒得透,來年春天天暖和: 此句諺語代表如果接下來的小寒與大寒都十分寒冷,表示氣候正常,那來年的春天就會格外暖和跟舒適。小寒大冷人馬安: 意思是小寒如果寒冷,那人畜就會平安,不易受到天災和瘟疫的影響,因為該冷的節氣不冷、該熱的節氣不熱,就代表氣候異常。《黃帝內經》中記載:「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冬季萬物斂藏,養生應順應自然界收藏之勢,滋補內臟。當以收斂、封藏為主,以保護人體陽氣,使其閉藏、內養而不被打擾,神氣不外露,以養精蓄銳。所以要保持心情舒暢,勿過喜過悲,心境平和。《黃帝內經》上說寒冷冬天的養生首重「去寒就溫」,如何做到「去寒就溫」防體寒、維護身心健康呢?以去寒就溫養腎養元氣為主。“寒為陰邪,易傷陽氣”,人體陽氣源於腎,數九寒冬,禦寒保暖,首當養腎。另外,天氣寒涼,容易導致腸胃功能紊亂,所以小寒養生要注重養腎、保胃。飲食原則是「健脾胃、養肺腎。」養生原則是斂藏精氣,固本扶元,以“防寒補腎”為主,進補食物可選擇栗子、大棗、桂圓肉、淮山、蓮子、枸杞等。但體質偏熱、偏實及容易上火者,則要注意涼熱的合理搭配。冬天宜養腎陽,可食入腎鹹味食物,如海帶、紫菜和海蜇等,但不宜過多,否則腎水更寒而擾心陽。腎主水,宜吃溫熱及黑色食物,如羊肉登溫腎壯陽、熱量高的肉類,而黑米、黑豆、黑芝麻、黑棗等黑色食物及杏仁、核桃、大蒜、栗子、桂圓等食物,均有補腎益腎作用。冬季的養生重點是「藏」,要將熱量、能量儲存藏在體內。寒冷時刻,在起居上一定要多注意保暖,尤其有關節痛、頸椎病或心腦血管疾病的人,這時候很容易發病,對肩頸、手腳等常受涼部位要加倍呵護。「冬應腎而養藏」,腎主冬,冬萬物閉藏,作息宜早睡晚起,待日光出現再起,若反道而行會傷腎氣。小寒時期早睡可以養人體的陽氣,晚起可以養身體的陰氣,使身體內的陰陽平衡滋養臟腑,增加身體的強壯程度。寒冷低溫天氣裡,為避風寒,應適當早睡、晚起。「冬天動一動,少鬧一場病,冬天懶一懶,多喝藥一碗」,這說明不少人因為冬天天冷,就不願運動,其實冬天運動對身體有益,有助於增加免疫力,能夠預防感冒、肺炎、支氣管炎等疾病。但晨起運動要避免邪寒入侵,惡劣天候時不要到室外練身。身體血液冷了就容易停滯生病,所謂「血遇寒則凝」,因此多運動,可以排毒又保健,戶外活動還能兼具吸收大自然的能量與天地氣場。冬季大自然處於“陰盛陽衰”狀態,而人應乎自然也不例外。冬天常曬太陽,能起到壯人陽氣、溫通經脈的功效,對調節情緒、改善人體狀態有很好的作用,有益身心健康。曬太陽獲正能量,小寒養生,曬太陽,是天然溫補良方,頭部保暖好,身體自然充滿正能量,運勢也就旺旺旺。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78/387578/sm-4e0b5917a1457a339e9324d48d46a9a2.jpg)
46歲男拚酒猝死!醫師點尾牙5大禁忌行為 切勿「飯後抽菸」
年末至年初是各大公司尾牙旺季,苗栗一間外商公司上月底舉辦尾牙,一名46歲吳姓男員工參賽拚酒,隔天被發現陳屍溪頭某飯店廁所,死因為「心因性休克」猝死。除了拚酒行為涉及人身安全之外,重症醫學醫師黃軒點出尾牙5大禁忌行為,切勿空腹飲酒、也不要飯後抽菸,會加重心血管負擔。禁止空腹飲酒黃軒指出,酒精吸收速度更快,空腹時,酒精會直接進入小腸並迅速被吸收,導致血液酒精濃度快速上升,更容易喝醉,還會刺激胃黏膜,可能引發胃痛、胃炎,甚至胃潰瘍。且空腹飲酒會讓酒精代謝更困難,導致隔天宿醉症狀更嚴重。酒精會干擾肝臟釋放葡萄糖的能力,可能導致血糖過低,出現頭暈、乏力甚至昏厥。禁止飯後抽煙取暖抽煙會導致血管收縮,降低血液循環,反而使身體保暖能力下降。寒冷環境中抽煙會加重心血管負擔,可能引發高血壓、中風或心肌梗塞等急性疾病。加上冬季室內外溫差大,頻繁進出可能對心血管系統造成壓力,增加猝死或腦血管疾病的風險。禁止自己開車前往避免酒駕風險,即使少量飲酒也可能影響駕駛判斷力和反應速度,增加交通事故的風險,還有可能面臨高額罰款、吊銷駕照等處分。禁止過度飲酒或強迫他人喝酒過量飲酒可能導致急性酒精中毒,對肝臟、心血管系統和腦部造成嚴重損害,甚至危及生命。還有可能導致情緒失控、行為不當,破壞聚會氣氛,甚至引發爭執或暴力。禁止再續攤黃軒解釋,續攤通常伴隨更多飲酒,可能導致急性酒精中毒、宿醉,尤其參與者可能低估自己的酒精濃度,引發健康問題,續攤後的深夜返家也增加酒駕風險。根據現行法規,酒測值標準為,酒精濃度每公升0以上未滿0.15毫克(不罰)、每公升0.15毫克以上未滿0.25毫克(僅行政罰)、每公升0.25毫克以上(行政罰+刑罰)。雷皓明律師提醒,一般市售的罐裝啤酒,容量大約在330c.c左右,假設體重若是70公斤,大約只要喝3.3罐啤酒,就無法通過酒測。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7/386207/sm-0f56e1fb7ac771349304dd830fa3a39c.jpg)
全台急凍!天冷應預防腦中風 營養師推「6大飲食」:早晚1杯奶補鈣
受強烈大陸冷氣團及輻射冷卻影響,各地氣溫明顯偏低,昨(28)日晚間至今(29)日清晨多地區更出現9到11度的低溫。而當天氣一冷,除了血壓容易升高,也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峰期,營養林世航就建議,可透過6種「日常飲食小撇步」,來有效遠離腦中風的風險。林世航日前在臉書粉專「好食課」發文表示,根據衛福部統計,腦血管疾病高居國人十大死因第4名,大約每40幾分鐘即有1人因此而喪命,民眾也要從日常開始注重腦心血管疾病的預防。為此,他就提供了6個日常飲食小撇步,有助於遠離腦中風:1、選擇全穀及未精緻雜糧:如糙米、紫米、地瓜、南瓜等,相比於精緻澱粉,因為含有較多纖維,能穩定血糖波動,對心腦健康有益。2、每日2份乳品:攝取足夠的鈣質(如牛奶、起司),有助血管預防高血壓,建議每天早晚1杯奶,也可以2片起司代替1杯奶來補足鈣質。3、吃足3蔬2果:富含纖維的蔬果幫助改善血脂,促進腸胃蠕動,預防便秘,每日最好吃足2個拳頭大的水果,跟3個半碗的熟蔬菜。4、善用植物性蛋白:毛豆、豆腐、豆乾等豆製品含較少的飽和脂肪酸,並且無膽固醇,可大大減少心血管疾病風險。 5、選擇低脂蛋白質:除了豆類外,蛋白質還可優先選擇魚、蛋類,魚類含有的Omega-3脂肪酸可幫助抗發炎,每週建議吃超過2份魚貝類,一份約半掌心的大小,蛤蠣或牡蠣則大約3湯匙的份量,肉則可優先挑選家禽等較低脂的白肉。 6、適時補充水分:每日喝足體重x30~40cc的水,並以白開水、無糖茶為主,維持身體新陳代謝。此外,林世航提醒,可特別留意腦中風的3大徵兆,包括「Face」臉部表情不對稱,嘴角歪斜;「Arm」單側手臂或腳無力;「Speech」口齒不清,喪失言語溝通能力,若碰到上述情形,發現者要趕緊記下患者發作時間,並趕緊打119求救。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34/384134/sm-46ee8b2699461d8429494fd5834a4f7e.jpg)
愛吃「超加工食品」大腿會變粗! 研究示警:增加膝蓋退化性關節炎風險
現代飲食中充斥著各式各樣的「超加工食品」,吃多不僅會變胖,還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癌症及失智症風險。對此,林口長庚風濕過敏免疫科也在粉專發文分享研究結果顯示,常吃超加工食品,大腿肌肉上會有更多脂肪堆積,會加重膝關節的負擔,因而增加膝蓋退化性關節炎的風險。臉書粉專《林口長庚風濕過敏免疫科》近日分享北美放射學會(RSNA)年會發表的一項研究,這項研究共找來666位測試者,平均年齡為60歲,來觀察他們的飲食習慣與大腿肌肉骨骼間的變化。研究指出,吃超加工食品會使更多脂肪囤積在大腿肌肉上,而脂肪增加會加重膝蓋關節的負擔,因而增加膝蓋退化性關節炎的風險。除此之外,研究團隊也發現這樣的脂肪堆積,與卡路里的攝取或運動量無關,食用超加工食品越多,大腿肌肉的脂肪就會越多。粉專續稱,不僅如此,從研究結果得知,食用超加工食品會影響肌肉脂肪的堆積,因此建議民眾日常飲食中應選擇營養價值高的食物,才能養成健康體質,更能為我們帶來健康的生活。據悉,超加工食品(Ultra-processed foods)添加了更多成分,除了糖、鹽、油之外,還會添加多種化學成分(防腐劑、甜味劑、色素等食品添加物),試圖讓食物外表變得更吸引人、把味道變得更濃郁等,如含糖飲料、玉米脆片、餅乾、蛋糕、超商販售的包裝麵包、香腸、薯條、微波即時食品等都是屬於這類食品至於吃超加工食品對健康有什麼影響?超加工食品吃多了會誘發胰島素反應增加,使吃下去的營養轉變為脂肪儲存起來,在相同份量下,高熱量食物容易造成熱量攝取過量,導致體重增加。2019年權威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發表的前瞻性世代研究也指出,攝取超加工食品與心血管疾病、冠狀動脈疾病以及腦血管疾病的發生率增加有正相關。此外,研究指出,飲食中超加工食品的比例增加10%,就會增加12%整體癌症、10%乳腺癌風險,就連罹患失智症的機率也會增加25%。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78/382478/sm-cfc03e758b501ed1fb3a454d95e1588f.jpg)
「低溫假」標準是什麼?停班停課條件、定義5大QA一次看
週末冷氣團南下,最冷時間點落在週日(15日)清晨,包括中部以北和東北部低溫將來到11至13度。而在今年1月霸王級寒流來襲時,全台多縣市低溫下探7度,就有多所學校經評估後宣布停班停課,並向教育局備查,至於「低溫假」的標準是什麼?CTWANT也整理了關於「低溫假」的5大QA。「低溫假」的標準、定義是什麼?根據現行「天然災害停止上班及上課作業辦法」第3條規定,只有風災、水災、震災、土石流及大規模崩塌災害、其他天然災害被列在停班課範圍內,並未包含低溫、高溫。不過,第8條也說明了「其他天然災害」的定義,只要是造成交通、水電供應中斷或供應困難,影響通行、上班上課安全,或有致災之虞、必須撤離或疏散時,各縣市首長得在評估後,決定發布停止上班及上課。內政部長林右昌則曾表示,若天氣寒冷對社會運作及學生上學造成影響,地方政府可以依照相關權責宣布停班停課。包括山區學校在內,學校評估上學狀況後,可依據現有的「天然災害停止上班及上課作業辦法」規範,向教育局提出報備,申請停止上班上課。上班族也有「低溫假」嗎?勞動部職安署曾解釋,「天然災害停止上班及上課作業辦法」僅適用政府機關和學校,民間企業並不適用,若民間企業決定停止上班,則依法令規定,由勞資雙方協商處理。另據勞動部「天然災害發生事業單位勞工出勤管理及工資給付要點」建議,雇主在天然災害發生時,應注意勞工出勤的安全,避免勞工因「繼續工作而發生危險」,並採取足以保障勞工安全之必要措施。若放「低溫假」可以領薪水嗎?「天然災害發生事業單位勞工出勤管理及工資給付要點」指出,如果勞工居住所在地或通勤路線所屬縣市首長宣布停止上班,勞工可以不出勤,雇主不得視為曠工、遲到或強迫勞工以事假或其他假別處理,且不得強迫勞工補行工作、扣發全勤獎金、解僱或其他不利處分。但勞工若應雇主要求而出勤,雇主除當日工資照給外,宜加給勞工工資,並提供交通工具、交通津貼或其他必要協助。戶外工作怎麼辦?職安署於2021年訂定「寒冷天氣期間戶外作業安全健康指引」,要求雇主在寒流期間應做好勞工禦寒保暖措施,防止低溫引起的危害。若雇主未依相關法令規定,採取低氣溫環境的應變措施,從而導致勞工罹災,最高可處3萬至15萬元罰鍰。職安署也說,對於戶外作業的勞工,雇主應特別採取安全健康管理措施,包括提醒勞工穿著適當防寒衣物、安排適當作息時間及提供熱飲、建立工作伙伴互護機制、視勞工身體健康狀況適當進行工作調配,儘量減少勞工暴露於寒冷天氣的時間,及留意中高齡及患有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者的健康情形等。低溫會帶來那些危害?職安署指出,往年均有發生勞工因戶外低溫引發心臟及腦血管疾病等職業災害死亡案件,勞工如具高血壓症、動脈硬化、糖尿病、心臟病等相關疾病,容易因低氣溫導致惡化及促發腦血管及心臟疾病,雇主應適當進行工作調配,減少於室外作業時間,降低危害風險。依據相關條例,勞工恐因低溫引發心臟病、腦中風、心肌梗塞、流感、過敏性鼻炎、氣喘、末梢血液循環障礙等等疾病,提醒雇主及工作者應注意保暖和安全措施,同時留意健康狀況,避免造成傷害。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15/379115/sm-7e4a35723b1b5156c37ac0375f2cdf91.jpg)
天氣變冷冒「7症狀」要注意 醫示警:冷死人是真的
台灣近期正式進入冬季氣候,民眾能明顯感受到氣溫降低,天冷的狀況保暖相對重要。胸腔暨重症醫師黃軒指出,「冷真的會死人的」還常常是「冷不防」,因此提醒民眾有7症狀應及早就醫,避免造成不可挽回的悲劇;此外,黃軒也分享5招保暖技巧,讓大家能平安度過寒冬。黃軒醫師在臉書解釋為何天冷容易猝死,寒冷的環境會刺激交感神經,導致血管收縮,血壓急升,增加心臟負擔,而誘發急性心肌梗塞或腦血管疾病;寒冷的冬天也會降低血液流速,血液變得黏稠,就容易形成「血栓」阻塞血管;最後老人或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的患者,心血管功能較弱,難適應寒冷。另外黃軒點出要注意7種症狀,包括突然胸痛或胸悶、呼吸困難或氣急促、感覺異常疲倦或有頭暈、冒冷汗等異常症狀,就儘快就醫,否則真的可能「冷死人」。為了幫助民眾對抗寒冷天氣,黃軒也分享5招實用的保暖技巧,首先是合適的穿著,以分層穿衣法保持身體溫暖且不悶熱,重點是加強四肢保暖,手腳因末梢血液循環差,能戴手套或穿厚襪,必要時可以使用暖暖包。第2招是室內保持20至24度,特別是睡眠時的溫度不要過低,避免被冷風直吹,有時也能開暖氣。再來就是飲食上多喝熱湯或薑茶,攝取高熱量且易消化的食物能提升身體熱量,補充維生素C、E也有助於增強免疫力;以及培養運動習慣,每天做簡單的拉伸或室內活動促進血液循環,但避免激烈的運動,以防心臟負荷過重。最後是慢性疾病患者要留意血壓與血糖,按時服藥外,隨身也要攜帶急救藥物。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69/375069/sm-119e08f01fd77ffe6d8cbc0ba147f317.jpg)
漱口水爭議1/酒精濫殺好菌「恐影響血壓升降」 換季防爆發心血管疾病
在商業廣告多年的宣傳下,許多人都認為漱口水是必備的口腔清潔用品,事實上並非如此,甚至有醫師警告,使用含酒精漱口水可能會影響血壓,甚至會進一步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尤其秋冬換季溫差變化大,三高族群需特別當心。 秋天氣溫瞬息萬變,正是心血管疾病發季節,根據衛福部最新公布的2023年資料,心臟疾病高居國人十大死因第二名,僅次於癌症,每年超過5.6萬人死於心血管疾病,平均每42分鐘就有1人死於腦血管疾病,尤其最常發生在季節交替時。 林口長庚腦中風中心主任張庭瑜表示,血壓是最大關鍵,幾乎8~9成的腦出血都跟血壓有關。「每到冬天腦出血患者就增加約3成,除了溫差大會刺激血管收縮,天氣冷也容易讓血壓上升,增加腦出血風險,所以首先要定時服用血壓藥,同時做好保暖工作,再來就要注意症狀。」 但血壓無聲無息,很多人血壓高也不自知,萬一無意中刺激血壓上升,可能就會引爆心血管疾病,而日常生活常見的漱口水,竟然可能是肇禍兇手? 美國心臟外科醫生Jeremy Londonb日前在社交平台PO文表示,為了心臟健康,他不會使用含酒精的漱口水,因為這類漱口水會殺死口腔內所有細菌,其中包括好的細菌,這些好菌有助人體產生一氧化氮,能幫忙血管壁擴張,有助於調節血壓,當這些好菌都被殺死之後,自然就會影響血壓,尤其對患有高血壓的人更不好。 「英國也有這樣的相關研究,關鍵就在於一氧化氮。」林口長庚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表示,一氧化氮可刺激血管的內皮細胞擴張舒張血管,使血壓下降,同時增加血流量,改善全身血液循環。此外,一氧化氮也可避免血管內壁形成斑塊、血栓阻塞,減少中風和心肌梗塞的機率。 多數民眾依賴漱口水緩解口腔不適症狀,醫師建議度過急性期後,還是要根本治療病因才是解決之道。(圖/報系資料照)國際期刊《自由基生物學與醫學》2022年時曾進行研究,找來19名健康民眾開始每天用2次含酒精漱口水,並測量血壓。結果發現,24小時內,血壓上升了2到3.5毫米汞柱,而血壓每升高2毫米汞柱,死於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分別升高7%和10%。 「除了殺光好菌,含酒精漱口水也會影響唾液分泌!」柏登牙醫診所院長黃斌洋表示,口腔唾液中含有許多免疫球蛋白與酵素,含酒精漱口水因為容易揮發,所以會進一步影響唾液腺分泌,導致口腔唾液變少,也可能影響血壓升降。 黃斌洋提醒,只要好好刷牙、使用牙線,其實可將漱口水作為選擇性輔助用品,除非是雙手較不靈活的長輩或中風患者、或剛動完口腔手術者才需要。大多數民眾可能是因為牙周病、牙齦發炎等原因使用漱口水,建議先治療好口腔疾病才是根本之道,而非依賴漱口水。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99/374299/sm-baf311cbcde1108e1ac5217cf09bf702.jpg)
不僅預防病毒感染! 新冠、流感疫苗有助減少「中風」機會
公費流感、新冠疫苗在10月同步開打,並在11月1日開放第二階段接種對象施打。接種疫苗能夠預防流感、新冠感染,不過有研究顯示,施打疫苗後不只能預防這些呼吸道傳染病,還有助於減少中風的機率。預防中風要小心新冠、流感 「這些」會加重發生機會天氣漸漸變冷,受到溫度影響,腦中風等心血管疾病風險也會因此增加。亞東醫院中風中心唐志威主任提醒,若要預防腦中風,除了要控制本身的慢性疾病外,這個秋冬也要特別注意新冠、流感,一旦感染會加重腦中風發生的機會。唐志威主任說明,這主要是因為在腦中風血管硬化的過程中,發炎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致病機轉,一旦感染、發炎造成血管嚴重硬化後,就容易造成血管栓塞,導致腦中風的發生,而流感、新冠感染後會造成一個全新的發炎反應,這樣的發炎反應會導致血管硬化加速。另外,流感、新冠感染後可能會造成發燒、心跳加快、呼吸喘等症狀,唐志威主任指出,這些也會加重心血管系統的負擔,一旦超過負荷,就會導致心血管系統相關併發症的發生。研究證實打疫苗除了能預防感染 還能降低中風風險不過,接種疫苗可以降低流感、新冠感染,減少發炎、血管損傷的機會,國外已有許多研究證實接種流感、新冠疫苗確實可以減少中風的發生。唐志威主任指出,加拿大有一篇大型研究顯示,在2020年的時候發現打流感疫苗可以降低22.5%中風發生的機會。唐志威主任表示,另外在英國也有類似的研究發現,打新冠疫苗可以降低中風及腦動脈相關併發症的機會達2-3成,這些研究皆顯示民眾確實可以透過接種疫苗來降低中風產生的機會。接種疫苗除了可以預防感染之外,還可以保護大腦、心臟功能,因此唐志威主任呼籲,符合疫苗接種資格的民眾應打疫苗降低風險,特別是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這個時候記得要去施打流感及新冠疫苗,減少中風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96/366496/sm-8ba4ee8e391654bd7a38eb1259cb8318.jpg)
每3人就有1人皮蛇上身 神經痛達數月「嚴重恐中風失明」
公費流感疫苗今日正式開打,為預防病毒引發嚴重併發症,政府每年也積極呼籲50歲以上、特別是慢性病患等族群及早接種流感疫苗。然而,對於免疫力較弱的高風險族群,如患有慢性腎病、糖尿病、癌症病史等,單單預防流感是不夠的,另一個常被忽略但同樣具威脅性的疾病~帶狀疱疹(俗稱皮蛇)也需格外留意。成大醫院家庭醫學部吳至行主任指出,50歲以上、尤其免疫功能不佳的患者,不僅是流感的高風險族群,也是帶狀疱疹的高風險對象,隨著年齡增加,帶狀疱疹的感染風險會顯著提高,最高可達一般人的3.8倍,因此更應及早預防。帶狀疱疹的重症高風險族群輪廓與流感類似,皆為50歲以上、慢性病患等免疫力不佳者;吳至行指出,慢性病(如慢性腎病、糖尿病等)會影響患者免疫功能,也因此更容易罹患帶狀疱疹、流感等感染性疾病,尤其帶狀疱疹病毒平時潛伏在脊髓神經節,身體免疫力下降時易誘發。研究指出,糖尿病患者發生帶狀疱疹機率比一般人高2倍,其他像是曾接受免疫抑制劑的腫瘤癌症患者,罹患帶狀疱疹的相對風險更為一般人的10倍。不只如此,即便帶狀疱疹痊癒,病毒也仍會在神經節潛伏,更可能併發嚴重後遺症。舉例來說,糖尿病患者痊癒後,留下帶狀疱疹後神經痛的機率比一般人高出了將近50%,痛楚可能持續數天至數年,還可能提高心血管與腦血管疾病風險;血液病患者罹患帶狀疱疹則可能容易出現瀰漫性帶狀疱疹、疱疹性腦炎等嚴重後果。許多中壯年容易覺得帶狀疱疹離自己很遙遠,然而依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研究,高達99.5%的40歲以上成人體內存在水痘帶狀疱疹病毒。疾管署發布的研究報告指出,台灣民眾一生中發生帶狀疱疹機率約為32.2%,等於每三人就有一人可能皮蛇上身,免疫力下降如熬夜、壓力大或換季,均可能引發帶狀疱疹發作。且根據2024最新研究,曾感染COVID-19的患者相比未感染者,帶狀疱疹風險恐增加2.16倍。吳至行提醒,帶狀疱診即使痊癒,病毒仍會潛藏在民眾體內,約一成的民眾會經歷帶狀疱疹復發,且最快兩個月內就可能再次發作,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此外,帶狀疱疹還可能造成不同器官的功能性損傷,以眼部為例;眼部周圍帶狀疱疹約占所有帶狀疱疹病例的10-15%,若未及時治療,恐導致嚴重視力受損,甚至中風與心臟病機率大增,因此及早採取預防措施格外重要。吳醫師呼籲,除了維持健康的生活型態、適當紓壓外,對於中壯年及高風險族群而言,及早接種帶狀疱疹疫苗是預防嚴重後遺症的關鍵措施。因此,鼓勵高風險族群可把握公費流感疫苗施打時機,與專業醫師討論適時的帶狀疱疹預防措施;也同時提醒,特定人群(如免疫抑制者或慢性病患者)應在接種前與醫師討論,以確保疫苗接種的適當時機。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56/366356/sm-c7a7ab956b61abd9778fa4ccdf23682a.jpg)
7生活習慣「超傷心臟」!不吃早餐「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22%
現代人在繁忙生活中經常忽視一些日常行為,這些行為看似無關緊要,卻可能對心臟健康造成嚴重影響。對此,胸腔暨重症醫師黃軒就指出,長期不吃早餐、有壓力、過胖、過勞、久坐、打呼、熬夜,都會增加罹患心臟病的風險,甚至可能導致心因性猝死。黃軒今晨在臉書粉專「黃軒醫師 Dr. Ooi Hean」發文指出,心血管疾病是全球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而我們的生活方式常常成為推動其風險的關鍵因素,「因此了解改善不良生活習慣,對保護心臟極為重要。」為此他也列出下列7種不好的生活習慣,長期下來不僅會增加心臟病的風險,甚至可能導致心因性猝死。一直不吃早餐:會使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增加22%,死亡風險增加25%。根據研究發現,規律吃早餐有助於降低血壓,預防心血管疾病風險。一直在打呼:你的收縮壓會上升3mmHg,舒張壓上升4mmHg。如果打呼是由阻塞性睡眠中止症候群(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引發的,更加危險!長期的OSA會使心臟衰竭的風險增加至140%。一直有壓力:生活壓力使我們的身體長期受到壓力荷爾蒙(cortisol)的影響。這些反覆長期的刺激會導致血壓升高,膽固醇和血糖也會隨之升高。在長期生活壓力下,你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可能增加近2倍。一直久坐不動:如果你一直坐著不動,心血管風險會增加30%。每小時久坐會使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5%。一直過勞:研究人員發現,相比每周工作35至40小時的人,每周工作超過55小時的人,心肌梗塞風險增加17%。腦血管疾病風險增加35%。一直過胖:體重過重和腰圍過寬是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體重指數(BMI)超過27.6,心血管疾病風險提升3倍以上(3.3至5.3)。男性腰圍超過99公分、女性腰圍超過93公分,均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4倍以上(3.8至4.8)。一直在熬夜:熬夜使睡眠品質變差,長期睡眠不足會使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67%。尤其是那些睡眠不足5小時的人,研究顯示這些人的冠狀動脈鈣化程度會增加200%至300%。黃軒也補充,透過對這7種常見的日常習慣進行分析,我們發現許多看似平常的行為實際上可能對心臟健康構成巨大威脅。無論是忽視早餐、久坐不動,還是熬夜和過度勞累,這些習慣的累積效應都會顯著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此,合理安排飲食、管理壓力、保持適當運動和充足的睡眠,將有助於維護心臟健康,降低心臟病發作的可能性。透過改變生活習慣,我們可以大幅改善心臟健康,延長壽命,並擁有更健康的生活品質。」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96/360096/sm-369277db347ac31a5afe37ae730bf041.jpg)
運動後喝冰水傷身體? 營養師揭4大好處
天氣炎熱,時常聽到運動後,若要補充水分,不能喝冰水。對此,好食課Oliver楊哲雄營養師表示,不少人運動完怕喝冰水會傷身體,只喝溫開水,其實目前並沒有足夠的證據能說喝冰水會傷身,相反地,運動喝冰水可是有不少好處。運動喝冰水好處:1提升運動耐力:幫助身體冷卻,減輕過熱疲勞。2延緩核心溫度升高:長時間處於高溫下,運動量過大,容易導致核心溫度升高,而有中暑風險,因此運動後適度喝冰水,反而可避免體內溫度升高造成身體「當機」。3降低心臟負擔:降低心率,減少心肌收縮次數。4增加補水意願:冰水適口性佳,可增加補水次數。楊哲雄也說若擔心不適或嗆到,有3個飲水建議:1提前退冰。2慢慢喝,不要過急或太大口以避免嗆到。3少量多次補充。若為心臟或腦血管疾病患者,切記不可一次大量飲用冰水,需分多次適量補充。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10/357110/sm-43d6093a24f43a45f8bc05a76383db7f.jpg)
高血壓不治療恐「增加這風險」 研究證實:失智症緊接而來
高血壓不治療恐引發失智症!醫師指出,許多高血壓的研究顯示,如果好好控制血壓,上了年紀之後發生失智症情況會明顯減少,據研究顯示,40歲以前就有高血壓,50歲之後有可能發生認知功能障礙。根據《福斯新聞網》等外媒引述一項研究顯示,未經治療的高血壓患者,除了會導致嚴重的健康問題,增加心臟病發作和中風的風險外,還會有失智症及阿茲海默氏症的風險會顯著增加。這項發表在《神經學期刊》的研究,透過研究人員對3萬1千名年齡平均為72歲的人進行了4年追蹤研究後發現,未經治療的高血壓者,被診斷為阿茲海默症的風險比血壓正常的人高36%,這數據包括服用藥物的患者。根據這項研究作者、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的倫農醫生(Matthew J.Lennon, M.D., PhD)指出,高血壓是「中風和腦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它可以透過藥物控制,從而降低個人罹患這些疾病的風險」,倫農醫生更補充,「我們的綜合分析研究了年長者,發現未治療高血壓確實可能增加的風險」。透過這項研究結果表明,隨著年齡增長,治療高血壓仍然是降低阿茲海默症風險的重要因素,另外,美國稍早也有一項追蹤 30 年的研究顯示,若在 40 歲前就有高血壓的患者,來到50歲後,就有可能發生認知功能障礙,而且可以從醫學影像上面看到腦部的退化。據了解,失智症主要分為血管性的腦部退化、阿茲海默症,而高血壓確實會引發血管硬化、血液循環不良、造成腦部缺氧和認知障礙的情況,另據美國心臟協會表示,50%的高血壓患者甚至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壓,而降低血壓的兩種自然方法是定期運動,不食用含過多鈉的食物。放任高血壓不治療?最新研究指出,高血壓導致老人失智症風險。(圖/翻攝自X)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12/356112/sm-b33415298b09478508af68472e2f994f.jpg)
26歲女「1天喝6杯珍奶」 胸部流出綠膿醫看傻:飄陣陣惡臭味
手搖飲料喝太多,身體恐無法負荷!急診科醫師柯世祐曾遇過一起驚人病例,一名26歲體態豐腴的女子稱發燒掛急診,但檢查後沒異狀,直到她表示胸口會痛,衣服掀開秒竄出惡臭味,還發現右胸下流出黃綠色膿汁,確診是蜂窩性組織炎感染;而柯世祐一問之下,發現她不愛喝水、愛喝奶茶,一天還能喝到6杯,才知道病因是病態性肥胖。日前柯世祐醫師在節目《醫師好辣》分享一起和肥胖相關的驚悚病例,他說病患是一名26歲女子,身高160公分、體重卻有120公斤,她到醫院就診時發燒到39度,但沒有其他症狀,也確認過沒有遭蚊蟲叮咬。但病患表示她胸口會痛,掀開衣服發現胸部下緣因為她過胖、常常摩擦,大面積皮膚都紅紅的還「皮都破破爛爛的」。令柯世祐醫師驚訝的是,女病患右胸下緣還不斷流出黃綠色膿汁,惡臭陣陣撲鼻,他當下推斷女病患是蜂窩性組織炎感染;對此,女病患不好意思地說,她胸部摩擦狀況有段時間了,最近才出現感染的症狀。柯世祐醫師告知女病患,傷口需要好好換藥,並服用抗生素,但最大關鍵是她已經是病態性肥胖,得到減重門診減肥才行。柯世祐醫師詢問她平日飲食是否過量,女病患自稱自己吃不多,但從小到大都不喜歡喝水,偏好喝奶茶解渴,出社會後特愛珍珠奶茶,1天喝6杯都不是問題,讓柯世祐聽了很震驚。據悉,衛福部公布的國人十大死因統計中,癌症、心臟相關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下呼吸道慢性疾病、腎臟相關疾病、肝臟相關疾病」這8種,都與肥胖有關,尤其現代民眾常常喝手搖飲料,過度攝取糖分就容易造成肥胖。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62/347562/sm-ca07b264bf7aa69f9973cf3dfde10d0f.jpg)
台北市2023年10大死因曝光!新冠降到第5 前三為癌症、心臟病、肺炎
台北市衛生局7月3日發佈2023年最新死亡統計數據,癌症依然是台北市民的主要死亡原因,而新冠則從第3位下降至第5位。性別方面,男性死亡率顯著高於女性,尤其在事故傷害、慢性下呼吸道疾病、新冠和肺炎方面。男性死亡率為每十萬人951.1人,女性僅為708.5人。台北市衛生局指出,2023年台北市共有20555人死亡,比前一年減少492人,減幅達2.3%。主要是因為新冠的死亡人數大幅減少了所導致。全市死亡率也從每十萬人841人下降至823.4人,標準化死亡率也有下降。根據數據,台北市十大死因依次為癌症、心臟疾病、肺炎、腦血管疾病、新冠肺炎、高血壓性疾病、糖尿病、慢性下呼吸道疾病、腎病和事故傷害。這些死因佔總死亡人數的76.2%,其中7項是慢性疾病所致,占比60.9%。與2022年相較,癌症及心臟疾病續居死因前2位,新冠肺炎則由第3位降至第5。肺炎回復至第3位(同2016年至2021年),事故傷害回到十大死因(2022年退出十大死因)。死亡率的顯著變化反映在多個疾病上。與2022年相比,2023年的新冠死亡率大幅下降35.8%,慢性下呼吸道疾病下降13%,心臟疾病下降5.8%,糖尿病下降8.3%。然而,肺炎的死亡率上升了20.5%,事故傷害上升了17%,高血壓性疾病上升了8.7%。在事故傷害中,跌倒是主要原因,占事故死亡的30.8%,其次是運輸事故,占27.7%。台北市衛生局還指出,依年齡觀察,死亡率在65歲後快速上升,死亡總人數中有82.2%為65歲以上長者。十大死因中死亡人數65歲以上占比超過90%者,有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占95.4%)、肺炎(占93.9%)、新冠肺炎(占93.0%)、高血壓性疾病(占91.2%)。死亡年齡中位數為81歲,十大死因以事故傷害死亡年齡中位數70歲最低,癌症73歲次低。深入探究各年齡組前3位死因,分別為15至24歲組:自殺、事故傷害、癌症。25至44歲組:癌症、自殺、心臟疾病。45至64歲組:癌症、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65歲以上組:癌症、心臟疾病、肺炎。此外,北市衛生局還指出,在2023年,男性死亡率顯著高於女性,尤其在事故傷害、慢性下呼吸道疾病、新冠和肺炎方面。男性死亡率為每十萬人中有951.1人死亡,女性僅為708.5人。男性的十大死因中,除了腎病一項,其他原因的死亡率全都高於女性。癌症依然是台北市主要的死亡原因,占總死亡人數的25.9%。在各類癌症中,氣管、支氣管和肺癌居首,其次是結腸、直腸和肛門癌,第三位為女性乳癌。與去年相比,癌症死亡率有所上升,主要因為人口老化。然而,女性乳癌、口腔癌和卵巢癌的死亡率有所下降。台北市衛生局呼籲,癌症已超過50年居台北市首位死因,十大死因中,慢性疾病更占了7項。市民朋友應更加注重自己和家人健康,落實良好生活型態,並定期健康篩檢及接受預防接種。衛生局亦會積極推動各種健康促進及預防保健服務。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13/346713/sm-532cb55e120b202ed3e60798427d7983.jpg)
不要再跟風跳「16蹲」了! 醫曝5下場:恐暈厥
近期台灣男團ENERGY帶起「16蹲」風潮,吸引了海內外的明星、粉絲紛紛模仿挑戰。然而,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提醒民眾,如果沒有訓練核心肌群運動,這是非常傷膝蓋的動作,且短時間內的劇烈運動會導致5大症狀發生。黃軒在粉專《黃軒醫師 Dr. Ooi Hean》以「不要再亂16蹲了」為題發文指出,日常生活中的錯誤使用膝蓋,會不斷加劇膝關節損傷,而膝蓋是日常生活中承受巨大壓力的關節之一,蹲和跪是2個常見的動作,但卻可能對膝蓋造成傷害。醫師解釋,當你強烈蹲下時,你膝蓋承受的壓力,也可能是你站立時的16倍,據統計和平躺時的比較為,站立或行走膝蓋承受壓力是體重的1至2倍;跑步、爬樓梯膝蓋承受壓力是體重的4倍;打球、運動膝蓋承受壓力是體重的6倍;快速蹲跪膝蓋承受壓力是體重的8至16倍,而如果你蹲得太深,膝蓋的壓力會更大。因此在16蹲下,在快速蹲站、蹲站的過程中,你的韌帶、肌腱和肌肉都有可能受到很巨大的拉力和壓力。前提要把深蹲練好,並且保持膝關節周遭的一些韌帶和肌肉的健康有力。不僅如此,醫師表示,16蹲跳對於平時不經常運動的人,短時間內的劇烈運動會導致各類症狀發生:a.心血管負荷增加16連蹲跳包含下蹲、分腿、起立等動作,整個過程快速且極限,對心臟負荷較大。如果你有心臟病、高血壓等心腦血管疾病基礎,可能會引發心絞痛!b. 半月板和韌帶損傷蹲跳時,膝關節屈曲會擠壓內側半月板後角、前方髕股關節,容易引起半月板和髕股關節軟骨的損傷。過度運動還可能損傷髂股韌帶、膝內外側副韌帶、交叉韌帶等。c. 肌肉和頸椎損傷劇烈運動會引起肌肉纖維撕裂,導致肌肉酸痛不適。頻繁快速甩脖動作同樣具有一定的危險性,可能造成頸椎損傷。d. 暈厥風險從下蹲姿勢迅速站起,可能引起腦供血不足,出現頭暈、眼前發黑等症狀,嚴重時甚至會暈厥。e. 16蹲跳包含了下蹲,分腿,起立,同時伴揮臂和甩脖等動作,整個過程都是快速而極限的,極具爆發性的全身運動,這對於運動者的核心肌群、腿部力量、各關節的穩定性、靈活性及整體的協調性等諸多方面有著很高的要求,如果盲目模仿,很容易受傷。且每天蹲超過2小時的人,患上中重度膝骨關節炎的風險,也將比普通人群增加2倍。最後,醫師建議,若要減少蹲下對關節的影響則可以:a. 加強核心肌肉核心肌肉的訓練有助於支撐膝關節、髖關節和腰關節。腹肌、背肌和臀部肌肉的強化可以減輕膝蓋的負擔。b. 適度運動運動有助於保持關節靈活性和肌肉強度。選擇適合的運動,例如游泳、騎自行車或瑜伽,可以減少對膝蓋的壓力。c. 控制體重過重會增加膝蓋的負擔,容易導致退化性關節疾病。保持健康的體重有助於減少膝蓋的風險。E. 如果你想嘗試這個動作,建議先從較低強度的訓練開始,逐漸提升肌肉力量和靈活性。同時,監測心率可以幫助評估運動強度,確保不過度運動。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38/343938/sm-39dc74b708dbf25b85ebebca37ce95de.jpg)
國人最新十大死因 癌症仍居榜首!交通運輸為事故死亡首要原因
2023年十大死因國人最新十大死因出爐,衛福部公布2023年國人十大死因,癌症連續42年占據首位。隨著新冠肺炎的影響漸緩,去年全國死亡人數減少2863人,新冠的死因排名也下滑到第6位。事故傷害則名列第8,是唯一非疾病死亡原因,其中「運輸事故」占了43.4%為最多,且各年齡層都是因運輸事故死亡為首要原因。衛福部統計,2023年國人死因排名為癌症、心臟疾病、肺炎、腦血管疾病、糖尿病、新冠肺炎、高血壓性疾病、事故傷害、慢性下呼吸道疾病,以及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十大死因排序多數和2022年相同,僅新冠肺炎排名從第3下滑到第6,而肺炎、腦血管疾病、糖尿病則上升1名,回到疫情前水準。衛福部分析,去年全國死亡人數20萬5575人,雖然人口持續老化,但死亡人數較前年減少2863人,下降14%,主要因新冠肺炎死亡人數減少所致。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表示,去年新冠死亡數較前年減少5705人,降幅近4成,各年齡層死亡數皆有下降,預估今年(2024)新冠肺炎可降到國人死因第15名之外。另外,自殺死亡位居2023年國人死因第11位,自殺死亡人數達3898人,較前一年增加2.9%,標準化死亡率為每10萬人口12.7人;各年齡層中,僅65歲以上自殺死亡率首見下降,較前一年下降4.9%,其餘年齡層有回升到2019年疫情前水準趨勢,且在1到14歲、15到24歲、25到44歲等年齡層,皆排到前3大死因。事故傷害則是十大死因中唯一非疾病死因,意指「非蓄意傷害事件」。衛福部表示,去年事故傷害死亡人數7063人,較前年增加110人;其中以運輸事故3068人最多,占比43.4%,其次是跌倒1665人,占比23.6%。進一步分析各年齡層事故傷害主要死因,皆以運輸事故排名居首。0到14歲以意外溺死排名第二,15到24歲、25到44歲則以接觸毒藥品意外中毒排名第二,45到64歲、65歲以上高齡者,均以跌倒排名第二。消基會交通部召集人李克聰認為,去年幾波交通平權的抗爭,但交通部公布今年第1季數據,行人死亡人數卻還在上升,可見目前最需要的是建立「停讓」文化,無論是禮讓行人還是車輛間彼此相讓,都要有更扎實的教育,警方執法也要有更務實的依據。他強調,教育、工程、執法都需要長時間執行才能出現成效。交通部表示,經統計今年1至3月全國整體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數較去年同期降低,減少39人,機車、高齡者、酒駕、兒少族群都在減少,目標2030年降低死亡人數30%、行人死亡人數下降50%。交通部表示,在工程方面,與內政部共同推動4年400億元永續提升人行安全計畫。另就提升揭露資訊的完整性,增加民眾參與管道,也會推出「道路交通號誌標誌設計規則參考指引」,以改善標誌標線號誌各地不一致的情形。全國各縣市自殺防治專線1925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40/341140/sm-8e9c5ac22933ebf86c8aa5f72426b0db.jpg)
36歲男子夜間「頻尿」就醫 竟是嚴重糖尿病!因狂喝「1飲品」惹禍
在餐飲店工作的36歲王先生,近1年來頻尿,晚上常要起床好幾次,睡得極不安穩,就醫發現醣化血色素高達13%,已是非常嚴重的糖尿病,他卻不自知。血糖過高會出現尿糖 尿蛋白過高腎已受損衛福部彰化醫院家醫科醫師郭馨鎂說,第二型糖尿病年齡持續往下探,這起個案的王先生只有36歲,一開始因為頻尿前往泌尿科看診,但並非泌尿系統問題,轉介到家醫科,發現其醣化血色素(HbA1c)達到13%(正常值4.0~5.6%),而且已出現尿糖;微蛋白尿達42 mg/Dl(正常值小於30mg/dL)。郭馨鎂解釋,尿糖代表腎臟的腎絲球過濾液的糖過多,腎小管無法全部吸收,由尿液排出,通常血糖過高會出現尿糖;尿蛋白過高,代表腎臟受損,無法好好留住蛋白質而隨尿液排出。也就是說,這起個案的糖化血色素非常高,確診為糖尿病,而且已經嚴重到開始破壞腎臟。遺傳及肥胖體型高風險因子 喝含糖紅茶、少喝水也是肇因個案管理師邱小佳表示,在餐飲店工作的王先生,白天很少喝水,渴了就喝店家免費提供給顧客自取的含糖紅茶,這樣最省事,而且還會在下班帶回家喝,長期少喝水,以喝含糖飲料為主。 郭馨鎂指出,王先生有家族糖尿病史,其祖父及爸爸都是糖尿病患者,加上他飲食沒有節制,愛吃炸物,以含糖飲料當水喝,而且他的身材高大,體重達110公斤,屬肥胖體型,這些高危險因素釀成不到40歲就糖尿病,其來有自。糖胖症血糖難控制 器官病變機率高郭馨鎂說,根據統計80%的第二型糖尿病者有肥胖或體重過重的問題,被稱為糖胖症(Diabesity),王先生屬於糖胖症,這種患者在血糖控制上更為不易,未來出現眼睛病變、神經病變、腎臟病變或合併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的風險也比較高,必須更嚴肅面對。日常這樣做 控血糖、減少腎傷害邱小佳表示,經過衛教後,王先生除了藥物控制,也同時改掉喝含糖飲料的習慣,每天喝3000毫升以上的水,每天下班運動,嚴格執行飲食管理,規律作息,如此才比較可能控制血糖,也才能減緩腎臟的傷害。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40/340240/sm-464fa50d122f4c42e426a9e807886a98.jpg)
90%腦中風可預防 8大風險因子曝!「中3個」屬高危險群
腦中風是造成全球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世界中風組織(World Stroke Organization, WSO)呼籲,高達90%的中風其實是可以預防的,只要民眾掌握對腦中風危險因子及健康行為的認知,並積極採取行動,都可以預防腦中風及降低風險。依據衛生福利部111年國人死因統計,111年腦血管疾病共計奪走1.2萬人生命,為國人十大死因第5名,換言之,在台灣每42分鐘即有1人死於腦血管疾病;腦中風除了致死率之外,中風所引起的失能及後遺症,更是不容輕忽,不僅造成病患與照顧者沉重的負擔,亦嚴重影響餘生的生活品質。國建署長吳昭軍提醒,民眾可以檢視自己及家人,如有高血壓、糖尿病、膽固醇過高、心房顫動、運動量不足、體重過重、吸菸及腦中風家族史,上述8項之中有任3個,就屬於腦中風高危險群,更應特別注意。國建署指出,依據國民健康署106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三高」(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為國人自述曾經醫師診斷罹患最常見慢性疾病或病症之一,而民眾到底要如何控制三高,建議遵守以下4要點。●安排定期健檢民眾可透過國民健康署提供年滿40-64歲民眾每3年1次,及35歲以上且罹患小兒麻痺者、55歲以上原住民及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免費成人預防保健服務,或學生健檢、勞工健檢、軍人體檢,定期健檢掌握自身的健康數據。●自我掌握數據如何判斷三高數據是否異常呢?血壓部分,18歲以上民眾每年至少要在家量一次血壓,並搭配722原則-「7」連續七天量測、「2」早上起床後、晚上睡覺前各量一次、「2」每次量兩遍,取其平均值,建議平均血壓值≦120/80 mmHg。血糖部分,需定期抽血檢驗血糖,確保血糖在正常範圍內,空腹血糖標準值為70-99 mg/dL。血脂部分,俗稱壞膽固醇的「(LDL-C)」,無併發症的一般民眾應<130 mg/dl。●評估罹病風險民眾亦可透過國民健康署建置的「慢性疾病風險評估平台」輸入健檢報告數據,掌握未來10年內罹患5種慢性疾病(冠心病、腦中風、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風險。●維持良好習慣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規律有氧運動、調整個人作息、保持情緒穩定及遵循「三低一高 (少油、少鹽、少糖及高纖) 」飲食原則,持續監控三高數值,若數值超過建議標準值持續監控而未改善,可進一步諮詢醫療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