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胃道
」 食物中毒 癌症 腫瘤 食物 食安55歲女罹肺腺癌「天天吃1菜」5年沒復發 醫揭飲食關鍵
肺癌是全球癌症死因第1位,但健康飲食可能對預防復發和提升生活品質起到關鍵作用。腎臟科醫師洪永祥近期分享了一個病例,一名55歲女性患者在術後透過飲食調理,5年過去該患者的肺腺癌未再復發,健康狀況也明顯改善的經歷。洪永祥在節目《健康新生活》中分享自己接手的個案,一名55歲女性患者體型微胖,患有高血壓,並有肺腺癌家族病史,其父親因肺腺癌過世。病患因咳嗽長達半年回診,洪永祥立即安排其接受胸腔科檢查,結果顯示右肺上葉發現一顆直徑0.7公分的結節。胸腔科醫師診斷後認為該結節可能為惡性腫瘤,建議進行手術切除。術後患者向洪永祥詢問如何調理身體以促進康復。洪永祥建議患者多攝取以下三類食物,蔥薑蒜辣椒、五顏六色的蔬果以及十字花科蔬菜。患者按照建議,每日攝入大量十字花科蔬菜。而後5年過去,該患者的肺腺癌未再復發,且體重和血壓也有所下降,整體健康狀況明顯提升。洪永祥進一步說明,十字花科蔬菜之所以具有強大的健康效益,是因為其含有「硫代葡萄糖苷」,這種成分經人體代謝後,會轉化為具有抗癌性質的「異硫氰酸酯」或「葡萄硫素」。洪永祥表示,食用十字花科蔬菜不僅有助於防癌,還有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預防骨質疏鬆、保護視力、保護腸胃道、抗發炎、抗衰老以及穩定血糖等八大優點。洪永祥建議,民眾可以將十字花科蔬菜如花椰菜、甘藍、白蘿蔔等納入日常飲食,以增強健康防護力並降低疾病風險。
嗑鍋養生1/颱風後「四大名補」正對時 中醫:亂加蔬菜當心烙賽
颱風一個接一個來,緊接著東北季風又報到,讓台灣陷入下雨、驟冷、潮濕的境地,「此時正是『四大名補」吃鍋養生的好時機,包括十全大補、藥燉排骨、燒酒雞、羊肉爐』,鄒瑋倫中醫師告訴CTWANT記者,這些集合老祖宗千百年智慧的藥膳具有提神養氣的功效,不過她也提醒,「若是亂加蔬菜恐會導致腹瀉,反而得不償失。」十全大補、藥燉排骨、燒酒雞、羊肉爐的藥材配方已廣為流傳,無論是中醫診所或市售商品都可買到。「十全大補適合經常手腳冰冷、頭昏眼花、貧血氣虛;藥燉排骨促進血液循環,可補充精神體力,四季都可以吃;羊肉爐適合倦怠疲勞想補充體力的人,由於羊肉屬熱性食物,所以較適合秋冬食用;燒酒雞能補氣養身,但含有酒精,適合對酒精接受度高的人。」鄒瑋倫說。「它們都非常適合跟食材一起烹煮,例如雞肉、羊肉、排骨,單純喝煲湯、吃肉就能暖胃暖心,還能促進腸胃道消化、提振食慾,也可以促進循環,提升睡眠品質。」鄒瑋倫說,這四大名補歷經千百年不斷修正後,調整成如今的配方,但因台灣人十分熱愛火鍋料理,這四大名補又被當成火鍋食用。「例如店家已經調製好一鍋很棒的藥燉排骨,但許多人卻又另外加一堆火鍋料,或是甚麼蔬菜都加進去,食物的寒、熱、溫、涼、平等屬性全都混淆一起,很容易造成腹瀉,然後有些人就誤會是因為太補了!」鄒瑋倫解釋,蔬菜中含有草酸,若與補湯中的中藥材、肉類混在一起,很容易產生不好的氣味,甚至可能增加結石、尿酸增加導致痛風的風險。鄒瑋倫中醫師認為單喝藥膳補湯最能滋養身體,若要加蔬菜則要適量,以免食物屬性混淆。(圖/CTWANT資料照)「單純喝補湯是最好的,身體也最能吸收藥膳的精華。」真要加蔬菜,鄒瑋倫建議把握「三蔬三根」的適量原則,也就是三樣蔬菜、三樣根莖類。「盡量單純一點,再視個人狀況選擇,例如糖尿病患不要選擇芋頭這類的根莖類食物,以免增加血糖波動。」但也有專家認為藥膳加蔬菜沒問題。「我自己吃羊肉爐時,最喜歡加高麗菜、大陸妹些蔬菜了!」李思儀中醫師說,她的許多病人也都是以藥膳包當成火鍋湯底,然後加入想吃的蔬菜,不曾聽過有不適的情形。熱愛吃鍋的營養師程涵宇認為,就營養價值上,藥膳火鍋不僅能調節體質,還能吃出好氣色。「藥膳火鍋中的中藥材如黃耆、人參、枸杞等有助提升免疫力,搭配當季蔬菜簡單燙煮一下就起鍋,保留更多的維生素與礦物質增強代謝。」另外,紅棗含豐富膳食纖維、枸杞有維生素A,具有養血滋陰作用,有助於改善氣色、潤膚養顏。程涵宇說,寒涼性的蔬菜如白菜、竹筍、冬瓜、絲瓜、茼蒿,吃較多時可能會稍微減少溫補藥材的藥性,建議選擇平性的蔬菜,如木耳、青江菜、香菇、菠菜,較不會與藥材起衝突。鄒瑋倫建議品嘗藥膳補湯時,若有任何狀況都可與中醫師討論,或許是體質不適合某些藥材,或是另外加入的食材有問題,這些都需要進一步討論與釐清。另外,也不要一邊喝補湯、一邊喝手搖飲料、汽水、冰飲,都會讓藥膳效果打折,如果擔心上火,可再準備水果如水梨等平衡一下。
日喝2000cc開水「竟取出六顆膽結石」 醫曝原因是這個!
一名58歲的王姓病患,在工作中突然上腹疼痛直冒冷汗,痛在地上打滾,緊急到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急診就診,經電腦斷層掃描,發現在有六顆膽結石,一般外科醫師李博彰立刻進行3D立體腹腔鏡微創手術,經過約半小時,取出六顆膽結石,最大顆大約1.5公分,病患隔天即出院。李博彰醫師表示,該名病患膽道異常,左右肝管外露於肝臟門脈區,膽囊管連接到右側肝管,而一般正常是連接到總膽管處,讓手術的風險增加不少,因為手術最怕膽道損傷,所以選擇執行3D立體腹腔鏡微創手術,在視野清楚情況下,安全將膽囊管及右肝管分開並切除膽囊,並未造成後續的併發症。李博彰指出,病患之前完全沒症狀,也無疼痛狀況,每天力行喝2000cc的開水,但是因為病患膽道系統異常,膽汁排泄不好,造成膽汁很容易滯留,長期以來,容易造成膽結石,塞在膽囊管出口,造成急性疼痛。李博彰醫師表示,病患屬於先天膽道異常,造成後天膽結石產生,只能透過高階電腦斷層或是核磁共振掃描膽道,才能檢查出來,總膽管和膽囊管是否有異常。李博彰強調,該名病患膽發炎嚴重已經切除,成為無膽之人,但對營養吸收並不會造成太大影響,由於消化脂肪,必須靠膽汁來協助消化,現在膽汁直接排到十二指腸,如果吃了大量脂肪或太油膩,很容易造成消化不良,刺激腸胃道,造成腸胃蠕動過快,容易拉肚子,因此,飲食建議吃清淡一點。另外,雖然是微創手術,傷口大約一公分,但是傷口癒合及縫線吸收需要60到90天左右,如果腹部用力造成腹壓增加,在傷口還沒完全癒合,容易造成傷口撕裂,長久會產生切口性疝氣,可能又要再一次手術處理疝氣,因此,術後建議一個月到一個半月,千萬不要提重物或重訓。
高雄便當店驚爆食物中毒事件 已知60人上吐下瀉、8人住院
高雄市三民區山東街「金禾家便當店」疑似發生食物中毒事件,衛生局24日接獲醫院通報,有3人在23日食用便當後出現嘔吐、腹瀉、發燒等症狀,據高雄市衛生局調查,已陸續接獲60人通報出現疑似食物中毒不適症狀,其中46人就醫,至今仍有8人住院和急診待床。1名高醫學生在網路論壇Dcard發文,「這2天有人吃金X家便當嗎?吃了有腸胃道症狀或其他不舒服的可以聯絡衛保組,並趕快就醫」。當同校學生詢問發生什麼事時,得到原PO回應:「全班80人,有20幾人吃完便當後腹瀉發燒嘔吐。」高雄市衛生局指出,24日接獲醫院通報,有3人於23日中午購買三民區金禾家便當店便當食用後發生嘔吐、腹瀉、發燒、頭痛等症狀,經調查23日中午該店供餐410份,稽查期間至25日仍陸續接獲多家醫院通報,截至目前食用當日便當出現不適症狀計有60人(含高醫學生29人),就醫人數累計46人(高醫學生20人),就醫後住院人數7人,急診待床1人。高市衛生局派員前往現場稽查,發現便當店垃圾桶未加蓋、從業人員未體檢、未張貼洗手掛圖、冰箱溫度記錄表、未有常規病媒防治作業等疏失,但有投保產品責任險。目前已飭令業者10月30日前完成限改,複查合格才能復工;由於現場已無當日食餘檢體,採集同製程可疑食品及環境進行採檢檢體共5件,檢驗致病原,並針對廚工及就醫民眾採檢人體檢體12件檢驗中。此外衛生局還表示,為落實風險管理及損害控管預防性措施,衛生局亦要求業者於10月24日至10月30日停業7日期間澈底清消改善,並由衛生所衛教督導環境清消、關懷衛教發病個案,復工前須經衛生局複查合格,如未改善完成,可依照「食安法」第8條和第44條處6萬元到2億元。據《自由時報》報導,高醫大也發聲明表示,雖發生食品中毒的餐店不在校內,但校方在第一時間接獲通知即啟動應變機制,除到醫院慰問關切學生;高醫急診與衛生局保持密切聯繫且遵循通報機制,目前所有學生已獲及時診治與照顧,大部分學生已經返家休養,恢復狀況良好。
全台單週262班停課!腸病毒創5年新高 醫揭「重症5前兆」快就醫
國內腸病毒疫情下降,惟仍高於流行閾值,據最新全國停課統計,第39週(9月22日至9月28日)單週262班,為5年同期最高,其中幼兒園197班、國小18班、托嬰中心等其他機構47班,預估疫情在11月中旬脫離流行期。對此,小兒科醫師巫漢盟列出5項重症前兆,如果孩子出現類似情形,應立即就醫。巫漢盟在臉書粉專「阿包醫生陪你養寶包-小兒科巫漢盟醫師」表示,今年腸病毒疫情反常,原本應該在入秋後就漸漸脫離流行期,這次不但沒有,甚至就診人次突破以往。醫生指出,腸病毒傳染途徑主要透過腸胃道(水、糞、口、食物感染)和呼吸道(飛沫、噴嚏、咳嗽)傳播。巫漢盟進一步說明,腸病毒輕症前兆包括發燒、手足口症(四肢與臀部紅疹或水泡)、疱疹性咽峽炎(發燒、嘔吐、咽峽小水泡或潰瘍)、呼吸道及腸胃道症狀(咳嗽、鼻水、腹瀉),如果孩子出現類似狀況,建議家長讓孩子在家休息並持續觀察,嚴重時要儘速送醫;若家中有其他孩子,須做好隔離照護。醫生提醒,如果小孩有嗜睡、肢體麻痺、肌躍型抽搐、嘔吐不止、未發燒時呼吸急促及心跳加速等情形,恐怕是腸病毒重症前兆,應立即就醫。巫漢盟說,想對抗腸病毒,除了加強免疫更要充足睡眠、均衡飲食、運動,平時注重個人衛生,用肥皂勤洗手,因為酒精無法殺死腸病毒。巫漢盟建議,可以用稀釋漂白水(水:漂白水=1000cc:10cc)進行環境與物品消毒,並謹慎處理患者糞便與分泌物至康復,「這波腸病毒疫情預估在11月才會脫離流行期,大人自己也得注意,因為得到後的症狀可能比孩子嚴重更多,記得要做好衛生管理,才能避免感染喔!」
減肥喝「炸馬桶特調」體重不減? 醫:恐陷糖害危機
許多人有肥胖困擾,在減重時可能會排便卡關,網路上也有許多「清腸胃神器」或「炸馬桶特調」,而減重專科醫師楊智雯說,喝「清腸胃神器」體重也可也可能不減,養好腸胃道比較重要。楊智雯在臉書發文,網路的「炸馬桶」特調,基底用優酪乳,再加上無糖綠茶、美式咖啡、綠拿鐵等,短期看似可以清胃排便,「但是阿雯醫師要在這邊提醒大家,如果我們喝『炸馬桶特調』或『清腸胃神器』是希望達到減重效果,最重要的優先事項,是養好腸胃道,因為腸道微生物群(腸道菌群)在體重控制、代謝調節以及整體健康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腸道不健康的話會讓身體處於慢性發炎,進而導致肥胖。」楊智雯說,她遇到一位45歲女患者,近兩年追蹤時發現子宮肌瘤,患者150公分,體重69公斤,還有中度脂肪肝,體脂肪率43%,平常要吃軟便劑才能排便,買了「炸馬桶特調」,排便順了,體重卻沒變化。楊智雯指出,患者腸道慢性發炎,腸道好菌和壞菌比例失衡,體內雌二醇極高,原來是患者用餐習慣出問題,「吃進去的營養素明顯不足,影響肝臟代謝雌激素的功能,不健康的腸道菌也影響雌二醇的排出,造成體內雌二醇濃度過高,因此囊腫和肌瘤愈來愈嚴重。」楊智雯強調,「我們要的是「腸道健康」,而不是「只要有排便就好」,與其尋找排便的方法,我們更需要的是腸道健康,腸道健康,排便自然順暢。」清腸胃特調不是不能喝,但要評估自己的身體狀況,像超商綠拿鐵含有26.2克的糖,每天喝2杯反而陷糖害危機。楊智雯呼籲,「真正的健康減重是落實在每一天,從均衡飲食和規律生活習慣開始,而不是只靠某一種飲品或單一食物來實現。」
新北市「檸檬草板橋店」爆食物中毒!17人上吐下瀉 衛生局命暫時停業
新北市板橋24小時茶店「檸檬草美食茶房板橋店」爆出食物中毒!有民眾在臉書社團上爆料,自己和一群朋友吃了之後上吐下瀉,疑似食物中毒。新北衛生局昨(16)日表示,有24人於13日用餐後,陸續有17人腸胃道不適、上吐下瀉,其中15人就醫,皆無住院。衛生局昨日命店家即刻起暫停營業。據《東森新聞》報導,近日有民眾在臉書社團上發文表示,這個月13日,一群朋友共27人到新北板橋這間美食茶坊用餐,點了鬆餅等輕食,一人還喝了一杯飲料,但當天就有18人陸續出現上吐下瀉的腸胃炎狀況。該店家16號下午無預警宣布暫時停業不接客,但店員還在裡頭忙進忙出,之後突然在門口貼出公告,寫下16號到19號內部整修暫停營業。這時間點和衛生局稽查太湊巧,內部員工私下透露,因通報食物中毒事件,正在配合稽查。衛生局表示,接獲受害民眾舉報,因出現疑似食物中毒症狀,且就醫人數15人,數量已達暫停作業標準,昨日稽查後,命店家即刻起暫停營業。就醫的15人在醫師診療後,已經返家休息,無人住院。衛生局昨日派員查核,針對設備未保持清潔及垃圾桶、廚餘桶未覆蓋等缺失,命業者限期改正。另查核現場抽驗冰塊、珍珠奶茶及鬆餅等產品,若檢驗結果與規定不符,經命業者限期改善,複抽仍不符規定,可處新台幣3萬元以上,300萬元以下罰鍰。衛生局說,後續待業者改善完成後,向衛生局提具改善報告書,審查通過及環境衛生複查合格,才可以恢復營業。
中正預校爆食物中毒「僅一年級生出事」!衛生局曝:恐有其他傳染病
高雄中正預校驚傳食物中毒事件,42名一年級學生周一(14日)吃完校內供餐後,陸續傳出發燒、嘔吐、腹瀉等腸胃道症狀,所幸就醫後均無大礙,高雄市衛生局獲報後立即派員前往現場稽查,發現廚房內竟有蟑螂、死老鼠,已勒令業者清消並停止供膳7日。只是為何僅一年級學生出現不適症狀?對此,衛生局也回應,「不排除有其他傳染病」。衛生局表示,接獲中正預校學生集體食物中毒通報後,已立即派員趕赴現場展開稽查,當場查獲多項衛生缺失,包括食材未離地、未覆蓋、冷藏區及冷凍區未有溫度記錄表、洗水槽未擺放洗手液、擦手紙、病媒防治未確實,現場有老鼠、蟑螂、蒼蠅等病媒蹤跡。衛生局指出,為避免疫情擴散,已請廠商即日起至113年10月21日停止供膳7日,執行環境清消,待缺失改善完竣複查合格後始得復工,如若屆期未改善,將依《食品衛生管理法》第8條第1項及第44條第1項規定,處以6萬元至2億元以下罰鍰。衛生局說明,經追查得知中正預校的膳食外包廠商,是委由桃園市平鎮區的「家珈企業有限公司」烹煮提供,當天供應學生晚餐的菜色為烏龍麵、炒飯、青菜、蒸蛋、滷雞腿、冬瓜綠豆湯等,食材則是向「副食供應中心干城副供站」採購,目前已採回44件食餘檢體、4件環境檢體進行檢驗,待結果出爐後將依法辦理;另針對發病個案及廚工共16人進行人體採檢,以釐清感染病原。然而,明明全校師生都有食用團膳,為何僅一年級出事,且受害的42名學生當中,還有17人出現「呼吸道感染」症狀,懷疑該案並非單純的食物中毒,恐有其他傳染病在校內流竄。對此,衛生局回應,本案送醫學生經醫院診斷後,確認大部分為食物中毒表現,目前將朝食物衛生方向進行追查,不過仍不排除有其他傳染病。
50歲以上「血糖異常」恐是罹癌王 醫示警3類人注意
胰臟癌被稱為「癌王」,由於症狀隱匿,早期發現困難,常在診斷時已屬晚期,存活率偏低。家醫科醫師魏士航指出,目前胰臟癌尚無有效的預防方法,但可以透過2預兆來發現,血糖升高與體重減輕是早期胰臟癌的重要徵兆。衛福部曾在官網說明,胰臟癌是一個高度致命的惡性腫瘤,在診斷時有近80%至85%的患者為局部晚期或轉移性疾病,已無法開刀治癒。魏士航日前在YouTube影片中提到,50歲以上才診斷糖尿病的人,應該關注胰臟癌風險,因為血糖異常和體重減輕往往是胰臟癌的早期警訊。雖然胰臟癌預防措施有限,魏士航指出,若能早期發現,仍有7到8成的胰臟癌患者能接受手術治療。他建議,屬於高風險族群的人應定期檢查,以提高早期診斷機率,進而提高治療成功的機會。魏士航也特別提醒3類高風險族群應該提高警覺,包括50歲以上才首次確診糖尿病者、有遺傳性胰臟炎患者、以及家族有胰臟病史者。若這些人還伴隨有體重減輕的情況,就可能是胰臟癌的前期徵兆,應儘早就醫檢查。事實上,衛福部嘉義醫院副院長暨肝膽腸胃科醫師陳詩典曾在官網衛教說明,胰臟癌之所以為令人聞之色變的癌症,主要有兩大原因,第一是很難早期發現,第二是復發率高。由於胰臟位於腹腔比較深層,胰臟癌初期通常沒有症狀,患者自身難以覺察異常,即使出現症狀,很容易被誤認為是腸胃道不適而忽略,等到真正有症狀時,大部分已進展到中晚期,癌細胞已侵犯胰臟周遭重要血管,難以開刀處置。因此陳醫師建議,有胰臟癌家族史者、慢性胰臟炎患者、吸菸者、酗酒者、糖尿病患者、肥胖者等高風險族群,可每年進行健康檢查1次。如果已出現症狀,如全身無力、體重減輕、食慾不振、腹痛、黃疸、持續性腹瀉或糞便呈灰白色,務必要即早就醫以提高整體治癒率。建議民眾平時應維持均衡飲食、正常作息及養成定期做健康檢查的良好習慣以即早預防。
快訊/中正預校爆集體食物中毒!42學生「發燒、上吐下瀉」急就醫 廚房查獲死老鼠
中正預校驚傳食物中毒事件,高一學生昨(14日)吃完校內供餐後,陸續傳出發燒、嘔吐、腹瀉等腸胃道症狀,截至今(15日)上午已累計42名學生不適送醫。高雄市衛生局獲報後立即派員前往現場稽查,發現廚房內竟有蟑螂、死老鼠,已勒令業者清消並停止供膳7日。衛生局表示,接獲中正預校高一生集體食物中毒通報後,已立即派員趕赴現場展開稽查,當場查獲多項衛生缺失,包括食材未離地、未覆蓋、冷藏區及冷凍區未有溫度記錄表、洗水槽未擺放洗手液、擦手紙、病媒防治未確實,現場有老鼠、蟑螂、蒼蠅等病媒蹤跡。中正預校驚傳42名學生集體食物中毒,衛生局前往現場稽查,發現廚房內竟有蟑螂、死老鼠。(圖/高雄市衛生局提供)衛生局指出,為避免疫情擴散,已請廠商即日起至113年10月21日停止供膳7日,執行環境清消,待缺失改善完竣複查合格後始得復工,如若屆期未改善,將依《食品衛生管理法》第8條第1項及第44條第1項規定,處以6萬元至2億元以下罰鍰。衛生局說明,經追查得知中正預校的膳食外包廠商,是委由桃園市平鎮區的「家珈企業有限公司」烹煮提供,當天供應學生晚餐的菜色為烏龍麵、炒飯、青菜、蒸蛋、滷雞腿、冬瓜綠豆湯等,食材則是向「副食供應中心干城副供站」採購,目前已採回44件食餘檢體、4件環境檢體進行檢驗,待結果出爐後將依法辦理;另針對發病個案及廚工共16人進行人體採檢,以釐清感染病原。
長胃息肉就該切除嗎? 專業醫解釋「1狀況」才要快切
許多民眾都是在進行健康檢查的時候,透過胃鏡檢查才發現自己有胃息肉,後續就陷入「是否要切除」的判斷中。聯安診所內視鏡室主任徐兆甸表示,胃息肉是由器官黏膜層的細胞增生所形成的突起物,與大腸息肉類似,膽囊和胃部也可能會出現息肉。胃息肉可分為三種類型,分別是胃底腺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及腺瘤性息肉。了解這些類型及其成因,對於判斷是否需要切除非常重要。根據媒體報導指出,徐兆甸主任解釋,胃底腺性息肉是最常見的,約佔所有胃息肉的九成,通常屬於良性息肉,並不會對身體造成不適或影響,尤其當息肉小於1公分且非生長在特定位置時,無需過度擔心。這類息肉在內視鏡中呈現偏白色且均質規則的粘膜狀,對於1公分以下的胃底腺性息肉,醫師通常建議只需定期觀察即可,但若超過1公分,則建議切除以預防未來可能的病變風險。第二種類型是增生性息肉,這類息肉多是由於刺激性飲食引發的胃部炎症或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所引起,特別是在慢性胃炎患者中較為常見。增生性息肉通常小於1公分,並屬於良性息肉,雖然大部分情況下無需切除,但如果息肉超過1公分,醫師同樣也會建議進行切除,以免日後變化。第三種類型則是腺瘤性息肉,也被稱為胃腺瘤,雖然所佔比例非常低,但這類息肉被視為胃癌前病變,因其內部可能含有惡性胃癌細胞。約有30%的腺瘤性息肉已含有惡性細胞,因此無論大小,一旦發現醫生都會建議立即切除,以防止癌變風險升高。報導中也提到,腺瘤性息肉的成因包括幽門桿菌感染、萎縮性胃炎及家族性腺瘤息肉病,特別是當腺瘤性息肉超過2公分時,惡化的風險更高。至於胃息肉的處理方式,徐兆甸主任建議從30歲開始,就要開始進行完整的腸胃道篩檢,包括糞便潛血檢驗、腫瘤標記、大腸鏡及胃鏡檢查,並且養成每1至2年定期檢查的習慣。尤其對於發現腺瘤性息肉的民眾,除了及早切除外,還應進行幽門桿菌的檢測與殺菌治療,以確保根除幽門桿菌,減少未來癌變的風險。
6歲童如廁「馬桶都血便」 醫一查不是吃壞肚子…罹罕見疾病
排泄物就能反映身體現況!台中一名6歲男童上廁所後驚見大量鮮紅色血便,就醫照大腸鏡,大腸內有許多鮮血,小腸也有潰瘍的狀況,進一步檢查得知男童罹患罕見自體免疫疾病「克隆氏症」;所幸經過藥物治療後,男童已經順利恢復健康。童綜合醫院兒童醫學部小兒腸胃科醫師胡書瑋分享一起病例,有一名6歲男童被家人帶來就醫,男童上廁所大出血便,但他沒有腹痛、腹瀉、便祕或發燒等情形,確定不是吃壞肚子,決定透過大腸鏡、梅克爾憩室掃描及腹部電腦斷層等檢查,查明他血便的原因。胡書瑋從檢查結果發現男童大腸正在出血,小腸潰瘍且淋巴結腫大,和男童家長商量後決定再用胃鏡和膠囊內視鏡檢查;經過1天後結果出爐,胡書瑋從影像判讀中,研判男童罹患罕見疾病「克隆氏症」,好在還是早期,使用藥物治療止血成功控制病情,男童出院後也持續回診追蹤治療。兒童醫學部小兒腸胃科胡書瑋醫師筆指處即為小腸潰瘍和出血處。(圖/翻攝畫面)胡書瑋說明,克隆氏症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會造成腸胃道慢性及反覆性發炎,主要症狀有腹瀉、腹痛和發燒,伴隨一些肛門的合併症,像是膿瘍、肛裂,瘻管等,但發病初期常常只有部分症狀。另外指出,兒童在成長發育期間患病,長期腸道發炎就會造成營養吸收不良,因此兒童罹患克隆氏症恐導致發育不良的狀況。除此之外,胡書瑋指出,男童無痛性血病的情形,臨床上會懷疑是梅克爾憩室導致,這是一種先天性胃腸道畸形,發生比例約2%,男性多於女性,在孩童身上比較常見。不過男童最後診斷是克隆氏症,在台灣發生比例約10萬分4.7,好發於20歲至30歲青壯年,男性多於女性,鮮少發生在兒童。
烈日下曝曬工作 花蓮男突發癲癇送醫不治
時序入秋季,炎熱暑氣仍未退,花蓮1名39歲男子在豔陽下工作,突發癲癇症,到醫院時體溫已飆升超過攝氏40度,經搶救仍因多重器官衰竭離世。面對高溫的「秋老虎」,花蓮門諾醫院心臟外科醫師楊凱迪13日說,此一時刻更容易熱感冒、中暑,提醒在外工作一定要補充水分,避免熱傷害意外。8月下旬,花蓮1名39歲男子在戶外烈日下長時間工作,因耐不住高溫,突然癲癇發作,患者到院時體溫已飆升達到攝氏40度,情況危急,院方雖立即降溫處理,但心律不穩,生命徵象低,一度裝設葉克膜搶救生命,仍因多重器官受損及腸胃道大量出血不治。院方說,男子年紀還是壯年,但過度肥胖,對於體重過重或平時缺乏運動的人來說,豔陽下工作或突然劇烈活動,會增加熱中暑,導致器官衰竭等風險。楊凱迪表示,花蓮地區白天溫差大,尤其「秋老虎」威力仍不可小覷,在烈日曝曬下,氣溫升高速度快,在戶外從事體力勞動,未即時補充水分,人體水分很容易快速流失,務必定期補充水分,並保持警覺,隨時注意身體狀況;若出現不適應立刻休息,並且最好與人同行,以便在突發情況時及時求助。楊凱迪也提醒,身體狀況特殊或有慢性疾病如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等高危險族群,因為這些疾病會降低身體對溫度變化的調節能力,體重過重或肥胖者,也可能因代謝負擔較重,同樣要避免長時間暴露在高溫環境中。
女子突在家中暈倒 就醫一查竟是右側升結腸長腫瘤!
八旬婦人在家突然暈倒,送到住家附近醫院急救,診斷為嚴重貧血,接受輸血後返家。婦人為找出貧血原因,至醫院就診,醫師安排詳細檢查後,發現婦人升結腸處有腫瘤,切片檢驗證實為大腸癌。右側大腸的管徑較大難發現症狀 貧血成為重要線索台中慈濟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方佳偉醫師解釋,臨床上常見的貧血多與慢性出血有關,尤其是腸胃道出血。婦人的貧血正是由於大腸癌腫瘤持續出血所引起。方佳偉醫師指出,右側大腸的管徑較大,因此腫瘤在早期通常不會有明顯症狀,只有當糞便通過並摩擦到腫瘤時才會出血。婦人的腫瘤位於右側升結腸,正是不容易察覺的位置,因此貧血成為發現腫瘤的重要線索!3D微創腹腔鏡手術 傷口小、恢復快還好婦人發現得早,癌細胞尚未轉移到淋巴。方佳偉醫師為婦人進行3D微創腹腔鏡手術,成功切除腫瘤。3D微創腹腔鏡手術具有傷口小、恢復快的優點,特別適合年長病人。手術後僅五天,婦人就順利康復出院,只需定期回診追蹤即可。大腸癌初期症狀難察覺 早發現治療存活率高達9成方佳偉醫師提醒,大腸癌初期症狀不明顯難以察覺,呼籲五十歲以上或有家族史的高危險族群,定期做糞便潛血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存活率都可達到九成。他補充,年長者貧血常被忽視,卻可能是腸道腫瘤的早期徵兆,千萬不可輕忽!
北市動物園傳噩耗!白犀牛、孟加拉虎同日離世 最後1隻美洲野牛也走了
臺北市立動物園最後一隻美洲野牛「角娃」(24歲10個月)在6年多前陸續出現白內障、青光眼、胃腸道消化吸收效率逐漸變差等症狀。保育員及獸醫師觀察到牠的體重持續減輕、伴隨著腳部關節病變,「角娃」在今天(4日)平靜離世。另外,前幾日白犀牛「犀敏」和孟加拉虎「新春」同樣因年老多病也相繼離去,讓照顧與陪伴牠們一生的保育員及獸醫師們難過不已。臺北市立動物園園長諶亦聰表示,美洲野牛「角娃」(雌)1999年10月在園內出生,在動物園已度過了24個年頭邁入老齡,是臺北市立動物園老齡的個體之一。隨著歲月的增長,「角娃」視力漸漸老化、牙齒磨損且消化吸收能力下降,加上年老運動量少,整體肌肉結實的程度不若年輕時的狀態。「角娃」6年多前被診斷出白內障、青光眼及胃腸道消化吸收效率差、體重減輕,照養團隊針對眼部疾病開始投與用藥降低眼壓,提供葡萄糖胺等藥物保養四肢關節。今年初,國際大動物專家米勒博士(Michele Miller)來臺進行野牛麻醉教學時,曾參與討論「角娃」照養狀況,建議提供老年動物在飲食及環境上需要的特別照顧,如每日給予新鮮狼尾草,增加適口性,引導動物能進食足夠的營養,添加草食獸益生菌,維持腸胃道健康。44歲的雌性白犀牛「犀敏」。(圖/臺北市立動物園提供)園方在日糧添加綜合維他命、礦物質補充動物所需;地面保持乾燥,鋪設牛床墊緩衝趴下對關節的壓迫感,也考量其視力不佳,盡可能保持環境少變動,讓「角娃」可以透過其他感官,在熟悉的環境中穩定生活。可惜臺北動物園美洲野牛家族的最後一位成員「角娃」,仍於今天在平靜中與世長辭。保育員表示,「角娃」是隻很敏感的動物,動物園獸醫團隊中有位照顧牠特別長時間的獸醫師,在臺灣規定偶蹄獸打口蹄疫疫苗的年代,正好都是這位獸醫師在照顧「角娃」。每年到了打疫苗的時間,只要「角娃」聽到這位獸醫的車輛聲音靠近,馬上會躲到牆後面讓獸醫找不著。而其他獸醫過來看牠時,卻都一副沒事的樣子,可以觀察到牠所有正常的活動。這麼聰明的「角娃」今天離開了,讓長期照顧牠的照養團隊都非常難過。臺北動物園非洲區最資深的住民之一,44歲的雌性白犀牛「犀敏」,也是園內數一數二高齡的白犀牛,在今年1月開始出現進食障礙及營養狀況變差、體重減輕等問題,體重從去年8月1750公斤左右持續下降,單今年內就少了300公斤。孟加拉虎「新春」。(圖/臺北市立動物園提供)「犀敏」因為老化與吞嚥困難,在1月進行檢查發現牙齒磨損及口腔軟組織肥大,照養團隊調整食譜、定期投予營養劑及消化道粘膜保護藥物,持續監測評估健康狀況,期間也曾與國外大動物及犀牛專家透過線上及實地勘查討論「犀敏」病歷,直到前幾天「犀敏」開始出現呼吸囉音、食慾減退、行動緩慢及器官逐漸衰竭情形,在9月2日上午因呼吸器官衰竭離世。同日,熱帶雨林區也傳來令人難過的消息,保育員觀察到孟加拉虎「新春」(23歲8個月)右側髖骨再度出現褥瘡,食慾下降、體型跟體態自老化以來一直偏瘦。患有慢性腎臟疾病的「新春」,終究走上所有高齡動物必須面對的生命旅程,在保育的陪伴下與世長辭。
男子肚子悶痛!就醫檢查竟是巨大腫瘤阻塞腸道 醫曝:是免疫疾病造成
一名40歲壯男,近兩年上腹持續悶痛,藥物治療未見好轉,因為腹痛合併噁心嘔吐就醫,檢查發現腹腔有顆5公分大腫瘤造成腸道阻塞,治療過程出現全身性發炎反應,進一步檢查確定罹患俗稱「假性腫瘤」的免疫系統疾病igG4症候群合併布納氏腺瘤。肚子悶痛多年 原以為是腫瘤臺中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吳明駿指出,患者自訴2年前就開始出現肚子悶痛的感覺,不舒服就就近到附近診所就醫拿藥,但症狀不見好轉,因為噁心嘔吐就醫,檢查時發現除胰臟發炎指數偏高,超音波發現十二指腸腸壁異常增厚,胃鏡檢查更驚覺十二指腸前端有1顆至少5公分大的腫瘤,嚴重懷疑是惡性腫瘤。由於斷層掃描顯示腫瘤造成十二指腸嚴重狹窄導致腸阻塞,經與家屬討論後,決定進行十二指腸切除手術,並進一步進行檢體化驗﹔切片檢查解果並未發現癌細胞,反而發現患者出現布納氏腺瘤Brunner's gland adenoma BGA」合併一種全身性發炎纖維化、俗稱「假性腫瘤」的免疫系統疾病igG4症候群。IgG4相關疾病 為免疫失調造成 吳明駿醫師說明,IgG4相關疾病是一種免疫失調造成的全身性發炎反應,從頭到腳都可能受影響,好發在唾腺、淚腺、淋巴、或胰臟,腸道IgG4相關疾病很罕見,主要以腹痛、腹瀉、或黃疸等腸胃道症狀為主,因為與腸胃道疾病症狀相類似而容易被忽略,直到出現腸道嚴重阻塞或巨大纖維性腫瘤時才會被發現﹔治療包括類固醇、免疫抑制劑及B細胞清除療法(B-cell depletion therapy)。患有布納氏腺瘤 是因胃部感染所致至於同時出現的布納氏腺瘤是十二指腸黏膜下腺體,主要功能是分泌鹼性黏液來中和胃酸,並產生消化酵素幫助蛋白質的吸收,發生布納氏腺瘤可能與胃酸過多或幽門桿菌感染有關。吳明駿醫師提醒民眾,不要輕忽身體的警訊,早期發現並診治,及早找病因,避免不必要的治療也減少遺憾。
開學季腸病毒恐迎第二波高峰 醫師曝「4重症前兆」速送醫
國內腸病毒疫情持續延燒,各級學校於今(30)日開學,不少家長在為孩子準備上課用品的同時也正擔心會不會被這波疫情「燒到」;衛福部金門醫院急診科主任戴克穎透露,前陣子地區有部分幼兒園確實偶有出現腸病毒群聚的現象,如今又遇到開學,很有可能會迎來第二波高峰,如患者出現「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請務必立即送醫診斷。戴克穎指出,「腸病毒」屬於小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為一群病毒的總稱,適合在濕、熱的環境下生存與傳播,全年都有感染的個案發生;國內腸病毒疫情每年約自3月下旬開始上升,於5月底至6月中達到高峰,而後於9月份開學後再度出現一波新流行。以年齡層分析,患者以5歲以下幼童居多,其中重症比例也較高。戴克穎說明,人類是腸病毒唯一的傳染來源,主要經由腸胃道(糞口、水或食物污染)及呼吸道(飛沫、咳嗽或打噴嚏)傳染,亦可經由接觸病人皮膚水泡的液體而受到感染。在發病前數天,喉嚨部位與糞便就可發現病毒,此時即有傳染力;感染後潛伏期約2-10天,平均3-5天會開始出現症狀,通常以發病後一周內傳染力最強,而患者會持續經由腸道釋出病毒,時間可長達8到12周之久。戴克穎表示,腸病毒有很多是無症狀感染,或出現類似一般感冒症狀,也最常引起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及泡疹性咽峽炎(herpangina),患者於口腔、咽峽及四肢出現小水泡,或僅咽峽部出現小水泡或潰瘍,疼痛得難以下嚥,而有時會引起較特殊的表現如無菌性腦膜炎、病毒性腦炎、心肌炎、肢體麻痺症候群、急性出血性結膜炎(acute hemorrhagic conjunctivitis)。戴克穎說,腸病毒感染症目前並沒有特效藥,只能採取支持療法,如退燒、止咳、打點滴等,絕大多數患者會在發病後7到10天內自行痊癒,僅有少數患者會出現嚴重併發症;但在幼兒感染腸病毒後的5天內,家長與其他照顧者要特別注意病情變化,如果出現「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躍型抽搐(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請務必立即送到醫院兒科門診或急診室由醫師進行判斷,如有符合重症跡象就必須要安排住院治療。戴克穎最後提醒,腸病毒的傳染力極強,但可透過簡單的衛生保健動作,包括指導孩童勤洗手,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均衡飲食、適度運動及充足睡眠以提昇免疫力;兒童玩具,尤其是帶有絨毛的玩具要經常清洗、消毒;生病時應盡速就醫,請假在家多休息;注意居家環境的衛生清潔及通風;流行期間,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以降低感染的機會。
8旬翁不明腹痛多日「肚子痛到無法走」! 一查竟是罕見小腸癌 醫揭6徵兆:多數已晚期
苗栗一名85歲老翁因多日不明原因腹痛到處求診,卻都查不出病因,最後因肚子痛到無法直立行走,被家人送急診,經電腦斷層檢查,赫然發現其小腸處有個近10公分的大腫瘤,且已經破裂、內出血,所幸透過開腹手術,順利切除腫瘤和部分小腸連接處,而病理報告也證實為極罕見的「小腸癌」。85歲老翁因腹痛就醫,檢查出罕見的小腸癌,且已破裂造成內出血。(圖/大千醫院提供)這名廖姓老翁因多日不明原因腹痛到處求診,卻未被診斷出原因,最後因腹痛難耐,由家人送往苗栗市大千綜合醫院急診,經電腦斷層檢查後,赫然發現其小腸處有一個將近10公分的巨大腫瘤,而且已經破裂,造成內出血,醫師於是緊急進行開腹手術,順利切除小腸腫瘤和部分小腸連接處。根據大千醫院外科部主任馮啟彥表示,廖姓老翁的病理報告證實為非常罕見小腸癌,所幸病人術後恢復良好,並持續配合使用口服抗癌藥物。他繼續指出,一般腸胃道癌症最常見的是大腸癌,其次是胃癌和食道癌,小腸癌僅佔1%,實屬非常罕見,小腸包含十二指腸、空腸和迴腸等部位,長度達3至4公尺,癌症初期較不易被察覺,且一般胃鏡或大腸鏡很難診斷出來,容易延誤病情。當出現明顯症狀,包含腹痛、腹脹、嘔吐、食慾不振、體重減輕或貧血時,多數已是晚期。馮啟彥也表示,小腸癌發生原因不明,但可能造成的危險因子有許多,例如罹患其他腸道疾病(克隆氏症、大腸直腸癌、乳糜瀉)、淋巴水腫、遺傳、抽菸、飲酒和高油脂飲食等。由於小腸癌初期症狀不明顯,馮啟彥同時提醒,民眾應避免小腸癌的危險因子,如有不明原因腹痛等相關症狀,一定要儘早就醫,安排高解析度的電腦斷層檢查,才不致於延誤病情。
星巴克喝到最後「吐出大蒼蠅」!肚破噴蛆 她崩潰手抖
台中一名消費者日前到中清路某間星巴克購買飲料,結果喝到最後覺得口感怪怪的,吐出發現竟是一隻大蒼蠅,旁邊還有死掉的蛆,讓她噁心到連講話都在發抖。對此,台中市食安處表示,將前往稽查。原PO驚恐地說,「最後喝一口,我喝到這個東西,我沒猜錯這應該是蒼蠅,我到現在手都還在抖,真的很可怕。」據了解,原PO到台中市中清路某間星巴克購買一杯「冰芝麻抹茶那堤」,結果喝到後面覺得有異物,吐出來一看竟是蒼蠅。檢視影片,是一隻超級大隻的蒼蠅,且肚皮已經破了,旁邊還有數隻已經死亡的蛆,看起來相當噁心,令人反胃。對此,台中市食安處表示,將前往稽查,如有發現缺失,複查未改善依法可處6萬元以上、2億元以下罰鍰。衛生福利部台中醫院急診室主任陳莉瑋則向媒體表示,倘若民眾在飲食裡面,誤食到昆蟲或是蒼蠅等微小動物,最擔心是病原體的部分,食物部分來講會造成腸胃發炎狀況,噁心嘔吐、腹部絞痛、拉肚子等狀況。她指出,不用擔心蒼蠅會在腸胃道孵化,造成活體在腸胃道內繁衍,不過在攝取食物時,也要儘量注意來路不明的異物等,若發生有狀況,也可以就醫尋求醫療協助。
日溫泉勝地爆大規模食物中毒 天然泉水疑遭「諾羅病毒」汙染
日本九州大分縣「由布院」地區,是頗受海內外旅客喜愛的溫泉勝地。不過該地一家名為「黑嶽莊」的旅店,近日發生嚴重的諾羅病毒集體中毒事件,有458人遭到諾羅病毒的感染而身體不適。目前當地政府已經勒令該旅館停業,避免疫情進一步擴大。據日媒《讀賣新聞》報導,「黑嶽莊」是一間主打天然碳酸泉的旅店,但從8月3日到12日期間,有191組客人,共計506人造訪了黑嶽莊,其中有來自18個不同地區、共458名旅客事後出現發燒、嘔吐等不適症狀,其中有2名旅客因為反應嚴重,一度被送醫急救,不過現在已經康復出院。大分縣政府調查發現,從顧客及服務人員的檢體中驗出諾羅病毒,引此最初認定可能是旅店提供的膳食有問題,然而由於部分出現症狀的民眾並未在旅店進食,只是飲用了旅店內的泉水卻也出現症狀,因此懷疑泉水也可能遭到汙染,呼籲民眾切勿生飲此處的泉水以防染病。大分縣政府在接獲通報後,已勒令黑嶽莊8月13日至15日停業三天徹底清消,不過到了8月16日,黑嶽莊仍自主停業。諾羅病毒(Norovirus)是一種可感染人類引起腸胃道發炎的病毒,患者症狀主要表現為噁心、嘔吐、腹瀉及腹絞痛,也可能合併發燒、寒顫、倦怠、頭痛及肌肉酸痛,症狀通常會持續1至2天,之後就會逐漸痊癒。諾羅病毒的感染途徑包含食用被病毒污染的食物或飲水、接觸被病毒污染的物體,再碰觸嘴、鼻或眼睛黏膜傳染、與病人密切接觸、吸入病人嘔吐物及排泄物所產生的飛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