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醫
」 柯文哲 京華城 民眾黨 車禍 肺腺癌慢性蕁麻疹確診難、病程久 抑鬱症罹病風險增6倍
正值入秋、天氣變化之時,正是蕁麻疹好發、加劇的時間點。據統計,近500萬國人一生至少會有一次以上症狀,而蕁麻疹可分為「急性」與「慢性」,兩者成因與維持時間大不同,但因為名稱、症狀相近,加上對於疾病的迷思讓民眾難以分辨而延後就診,導致症狀頻繁發作或惡化。適逢10月「世界蕁麻疹日」,為提高病識感與提供患者全面性支持環境,臺灣皮膚科醫學會推出「蕁麻疹資訊站」LINE@,並將疾病具象化為「蕁寶」,打造全方面衛教資訊平台,助民眾及早發現問題與治療。蕁麻疹是國人常見的皮膚病症之一,其中急性蕁麻疹通常為急性過敏,症狀多半在數日或一至二週內消失。反之,當症狀反覆持續六周以上,很大機會就是慢性蕁麻疹。據統計,臺灣高達十六萬人口受慢性蕁麻疹影響,其中以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為大宗,女性罹患風險較男性兩倍。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陳俊賓表示,雖然慢性自發性蕁麻疹一般可依發病時間做簡單區分,但門診觀察許多患者對慢性自發性蕁麻疹具有迷思而延後就醫。像是當全身皮膚會出現形狀不規則、大小不一的紅疹時,患者會以為忍一下就好,或是與急性蕁麻疹、過敏等混淆等,嘗試調整生活習慣、改善環境、避免特定食物等,但卻未好好就醫治療,使得症狀一直反覆出現、無法痊癒。因此,慢性自發性蕁麻疹從出現症狀到確診平均長達兩年,較其他皮膚疾病較久。他提醒,遇到皮膚疾病時要先釐清成因、症狀與發作時間。慢性自發性蕁麻疹大多數和食物、空氣髒污無直接關係,主要成因為自體免疫系統過度活化,進而錯誤地攻擊自身的皮膚組織與觸發炎症反應,難以自然緩解。而在症狀頻繁發作下,將容易合併多種不同疾病,像是甲狀腺炎、焦慮症、抑鬱症、及自體免疫疾病等。慢性自發性蕁麻疹有許多不同的誘發因素,如持續的壓力、過度憂鬱將影響免疫反應,加劇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症狀。陳俊賓醫師進一步說明,持續的炎症反應也會影響大腦中的神經傳遞物質平衡,以及生理的不適也會讓患者感到壓力、無助和焦慮,影響心理健康。國外研究指出,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症狀嚴重程度與憂鬱、焦慮分數呈顯著正相關。以及1/3的慢性自發性蕁麻疹患者同時罹焦慮或抑鬱症,而得抑鬱症風險更為常人六倍,可見心理問題與症狀環環相扣,增加患者壓力,形成負向循環。而且,慢性自發性麻疹病程久,研究指出半數以上的患者病程會超過一年!臺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卓雍哲表示,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為皮膚免疫系統過度活化,如同箭在弦上一般。當誘發因素出現,比如說壓力、慢性發炎等,開始產生蕁麻疹症狀。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的女性病患約為男性的兩倍,門診時常見許多現代的三明治族女性。他分享臨床案例,一名40多歲的劉小姐,身為標準的三明治族群需負擔家庭經濟。不僅對外職場工作繁忙,下班後對內也要面對長輩照顧和孩子成長,進而開始出現不明紅疹,一開始很像是蚊子咬的小疹子,自認為過敏後自行排除奶蛋等過敏源,卻只有得到部分改善後復發,甚至出現情緒不穩定影響日常生活還不自知。但也因為工作繁忙,所以只能抽空去藥局買成藥,但效果也仍然有限。直到工作上下屬以無法承受她「情緒不穩」、「脾氣暴躁」為由提出離職,才驚覺壓力和紅疹已經對生活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因而開始積極就醫確診為慢性自發性蕁麻疹。慢性自發性蕁麻疹對患者影響深遠,不僅是皮膚上腫脹、搔癢的不適感,以及心理健康的雙重打擊,研究指出七成患者工作效率受影響,平均缺勤率更達三成六,生活品質大打折扣。因此,卓醫師也表示,過往病患習慣以發作時的照片提供給醫師看診,但實際上應有更多、更好的檢測方式可以及早介入與持續治療。慢性自發性蕁麻疹可以依照現行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的治療共識逐步治療,第二代長效型抗組織胺為第一線用藥,須每天服藥。若治療效果不彰,可以考慮依照治療共識的建議,增加長效型抗組織胺的劑量或加入生物製劑進一步治療。在用藥過程中持續記錄蕁麻疹檢測表,並與醫師溝通討論最佳藥物治療策略。另外,壓力管理和保持心理健康也是很重要的輔助治療方式,患者可調整生活節奏與作息,紓解壓力,幫助改善病情。
智慧醫療新世代 衛福部成立三大AI中心
衛生福利部於今(7)日正式宣布成立「負責任AI執行中心」、「臨床AI取證驗證中心」,以及「AI影響性研究中心」。各中心將透過建立跨層級、跨體系醫院之合作,有效解決AI應用於臨床場域所面臨的「落地」、「取證」及「給付」三大關鍵議題。此將不僅為國內AI醫療應用重要里程碑,更展現臺灣政府推動智慧醫療之前瞻性政策。三大類型AI中心補助計畫於今年7月23日公告並舉辦全國性教育訓練,8月1日截止收件,各層級醫院熱烈參與,共計30家醫院提交48案,經過國內外委員三階段評選,共計16家國內醫院通過決選(19案),包含臺大、中榮、北榮、成大、中醫大、三總、林口長庚等指標醫院。衛福部說明,各國在推動智慧醫療時,面臨的挑戰包括 AI 軟體在臨床應用時可能出現的偏見、不透明性以及資安與隱私問題。此外,AI 產品在取得食品藥物管理署(TFDA)認證過程中,需要廣泛的數據來進行驗證,驗證數據取得困難。最後,一些關鍵應用如何透過科學方法來評估其健保給付,並驗證臨床效果,這些都是智慧醫療推動時所面臨的主要挑戰。因此,衛福部指出,先進國家開始推出一些法案架構和共識指南,作為監管的指引方向,例如世界衛生組織(WHO)之負責任AI六大原則,歐盟之AI法案,以及美國AI運算法透明及資訊共享規則(HTI-1)等。然而,這些政策宣示尚未在各國具體落實成為推動中心。為前瞻布局,衛生福利部輔導臺灣醫院成立三大類型AI中心,作為解決推動智慧醫療最後一哩路。以下分別對三大類型AI中心進行介紹:第一類「負責任AI執行中心」透過制定符合資安與隱私保護的管理辦法,公開AI模型、資料和效能等重要資訊,提供可解釋性分析結果,提升AI透明度,同時建立AI模型生命周期管理辦法,以確保AI在臨床使用具有持續可靠性。第二類「臨床AI取證驗證中心」為衛生福利部資訊處和TFDA合作,旨在解決國內醫療AI軟體取證過程冗長及蒐集具臺灣人群代表性驗證資料集的困難,以往AI外部驗證機制缺乏跨層級醫院協作、系統性常設機構和專責人員,該類中心將預先組成醫院聯盟,常設機構和專責人員串接跨體系及跨層級之電子病歷資料,藉以協助廠商驗證AI模型,提升驗證速度以及在臺灣人群的準確性,促進產品商業化進程,幫助國內民眾更快速享受到高品質的智慧醫療產品。第三類「AI影響性研究中心」為衛生福利部資訊處和中央健康保險署合作,旨在解決國內AI醫療應用爭取納入健保給付的挑戰,由於AI產品的價格無法依循傳統醫療器材從製造端進行成本評估,中心將建立跨體系、跨層級的臨床試驗機制,並由多專業團隊設計研究,進行AI臨床效益評估,確保AI產品兼具臨床有效性與健康效益,同時建立科學性的定價基礎。衛福部也與健保署合作,透過AI影響性研究中心協助國內AI醫療應用爭取納入健保給付,由於AI沒有耗材,難以比照傳統醫療器材從製造端進行成本評估,中心將建立臨床試驗機制,進行AI臨床效益評估,確保在臨床的有效性與健康效益,再交由專家評估是否納入健保。三大AI中心召集人、臺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表示,全世界百工百業都在使用AI,唯獨醫療產業進展最滿,由於醫療牽涉到健康、生命、法律問題,要在確保服務品質安全的前提下處理。吳明賢認為,台灣醫院數位資料庫完整,已具良好大數據基礎,也有法規協助推動,三大AI中心的成立,證明台灣能在醫療產業領航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