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抗體
」 新冠肺炎 陳時中 抗體 Delta 確診住院孩童有5成染「黴漿菌」 醫提醒:過敏兒更需多加注意!
日本感染黴漿菌人數暴增,國內似乎蠢蠢欲動,亞大醫院兒科醫師發現近一週來,因黴漿菌感染住院的病童比例大增,症狀以發燒、久咳不癒及喉嚨痛表現,甚至出現肺炎重症,讓家長忙得不可開交。住院五成感染「黴漿菌」 多經由飛沫傳染、傳染力極強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兒科醫師鄭詩橤表示,每到秋冬季節就是流感、黴漿菌、呼吸道融合病毒、腸病毒等呼吸道病菌流行高峰,尤其腸病毒目前還處於流行期,近來卻發現黴漿菌感染比例逐漸攀升,目前住院病童中,就有將近五成檢驗出感染黴漿菌,其中還有病童出現肺炎症狀,「肺部X光白了一片」!鄭詩橤指出,黴漿菌是兒童常見呼吸道病菌之一,全年可見感染案例,潛伏期約1至4週不等,感染途徑多經由飛沫傳染,傳染力極強,因此常見同班同學或全家人接連「中標」,症狀則包括發燒、咳嗽、頭痛、喉嚨痛、聲音沙啞、肌肉痠痛和輕微腹瀉等,臨床上會藉由抽血檢查血清抗體或快篩檢驗加以確認。「會走路的肺炎」 過敏兒恐久咳引發過敏性氣喘由於患者初期會先以低燒症狀表現,精神狀態多半都還算良好,有些人因為免疫力較佳,甚至可能完全沒有症狀,因此也被形容為「會走路的肺炎」,很容易被忽略,往往都是等到燒退,卻發現久咳不癒,甚至咳上1-2個月,才會就醫治療揪出病因,不少幼童因免疫力較弱,可能重複感染,不斷進出醫院,讓家長們疲於奔命。鄭詩橤表示,目前院內住院病童中,有將近一半抽血檢驗後,確認是感染黴漿菌。尤其對過敏兒來說,萬一久咳引發過敏性氣喘,會讓病情拖得越久、更複雜,治療過程也更加棘手。外出戴口罩、勤洗手 流感疫苗可降「合併感染」風險因此,鄭詩橤提醒,平時盡量避免進出人潮擁擠的公共場合,一旦外出,也要戴好口罩、勤洗手,做好自我防護工作,加上即將進入流感高峰期,雖然流感疫苗無法防範黴漿菌肺炎,但可降低「合併感染」風險避免病情加重,因此鼓勵民眾或兒童施打疫苗,以提升防護能力。
新北登革熱再添15例 潛伏期多曾有高風險管制場域活動史
新北市登革熱疫情擴大,新增15例本土登革熱病例,4男11女,年齡介於34至77歲,為新店區8例、中和區7例,發病日介於9月16日至9月24日,於潛伏期間多曾有目前高風險管制場域活動史,研判感染區域未擴大。累計已有29例。衛生局指出,今日15例中有12例的血清抗體IgG呈現陽性,表示感染至少一週以上,主要是市府在高風險區設置篩檢站主動發掘之已無傳染力個案。另昨9月26日於中和區興南市民活動中心總共篩檢126位攤商,快篩皆為陰性。衛生局長陳潤秋說明,為積極找出隱性感染者,市府24日至26日於高風險區域設立篩檢站主動進行社區擴大篩檢,總共篩檢378人。截至9月26日本市累計29例本土登革熱中,便有15例是透過擴大篩檢找出,且多數已無傳染力。為防堵疫情擴散,市府持續執行區塊防治計畫,並針對中和區景新公園、三介廟至新店區天山公園環山步道之管制區域加強巡邏,禁止人員進入。新店區公所及中和區公所將於28日動員進行社區孳生源清除活動,籲請民眾響應配合「周六新北市民清潔日」,共同維護社區清潔,保護自己及親友的健康。清除積水容器避免孳生病媒蚊是預防登革熱不二法門,請民眾積極檢視戶內外環境清除積水容器以及容器減量,減少病媒蚊孳生。若經防疫人員査獲陽性孳生源,將依傳染病防治法處3000至1萬5000元罰鍰。衛生局提醒,此次登革熱疫情主要是由第二型病毒引起,部分患者曾出現噁心、嘔吐、腹瀉等症狀,或是多次就醫才被通報,呼籲醫師提高警覺,診間詳細詢問TOCC,視需要使用登革熱NS1快篩試劑輔助診斷,以利衛生單位快速啓動防治措施,防範疫情蔓延。
中國黴漿菌大流行台灣恐現疫情 羅一鈞:國內呼吸道疫情連7周降「不像大陸激增」
中國大陸近期的呼吸道疾病發生率上升,流行病原體一口氣包含新冠病毒、黴漿菌、呼吸道融合病毒、腺病毒和流感病毒等7種類,情況引發國際關注,就連世界衛生組織也要求中國回報疾病數據,台灣也提高戒備,就怕遭受波及。對此,疾病管制署副署長羅一鈞今(28)日公布最新疫情監測,國內呼吸道疫情已經連續7周呈現下降趨勢;另根據林口長庚醫學中心資料,黴漿菌占呼吸道病原比例僅不到1%,屬於低度流行,並沒有像中國大陸激增趨勢。根據羅一鈞表示,黴漿菌非病毒分離可以檢驗,但透過林口長庚醫學中心資料顯示,國內黴漿菌在呼吸道病原占比僅1%不到,處於低度流行,也由於黴漿菌症狀沒有像流感那麼嚴重,可能比較往診所就醫,監測黴漿菌到醫院就醫、住院占比也相當低。羅一鈞指出,社區不是沒有黴漿菌,不過整體評估目前並沒有大流行,根據疾病管制署28日表示,11月19日到11月25日門急診類流感就診人次為5萬2361人次,對此,羅一鈞分析,國內呼吸道疫情在9月底達到高峰之後,過去7周整體呈現下降趨勢,沒有像中國大陸呼吸道疫情大舉攀升,而近四周合約實驗室分離呼吸道病原體以流感病毒(32%)為多,其次為腺病毒(26%)、副流感病毒(14%),另有呼吸道融合病毒及新冠病毒等。另外,坊間診所使用黴漿菌快篩協助民眾確診,台北榮總胸腔重症加護室主任陽光耀表示,一般民眾沒必要這樣做,因為黴漿菌快篩不像新冠肺炎有家用快篩,僅有醫用快篩,且需要抽血檢驗,加上有一定比例的偽陽性問題,其實臨床治療也不太會常規做血清抗體檢驗,而是依據症狀給予藥物治療,建議疑似有症狀還是盡快就醫。國內呼吸道傳染病疫情現況。(圖/疾管署提供)
台解封指數已達標 學者籲推「過渡期」政策放寬口罩規定
新冠肺炎疫情趨緩,公衛學者指出,台灣7月初的解封指數已降至0.5以下,達0.4,預估到了月底將進一步降至0.3。目前歐、美、亞洲各國都已陸續推動「過渡期」政策,鬆綁口罩令,多數都僅要求公共場所、人口密集處、大眾運輸上戴口罩。學者認為,台灣的口罩防疫文明仍須維持,無法完全放掉,但可要求在高傳播地點、老年人或慢性病患維持戴口罩措施,這也是台灣走入地方流行的原則。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表示,台灣截至7月1日,各區流行已逐漸收斂至地方流行指標,介於0.1~0.2%之間,這說明了已能和地方流行做接軌。若進一步區分不同年齡族群,0~19歲及20~49歲每日感染率收斂至0.2%,50~69歲及70歲以上收斂至0.10~0.15%,各區疫情皆受控,年輕族群的防火牆已築起,這是也是中重症個案減少的基礎。陳秀熙表示,以台灣目前情形推估,台灣7月初的解封指數為0.4,已達到低於0.5的標準,而在7月底,接解封指數更將下降至0.3,這顯示台灣目前符合解封條件,有助於走向地方流行。若能採取大流行到地方流行的「過渡期」監視政策,就能讓疫情受控,避免超額死亡。依模型推估,在未考慮「過渡期」監視政策之下,台灣在走入地方流行後7月底每日感染人數為2萬7126例,8月底降至2萬3469例,然而若能採取「過渡期」監視政策,7月底每日感染人數將為1萬2738例,8月底降至6426例。若僅靠疫苗保護力、抗病毒藥物,未改善醫療能量緊縮問題,台灣將無法回到新常態生活,7~8月超額死亡仍可能達10~15%。在大流行到地方流行的「過渡期」,台灣應採取流感化監視政策。台北醫學大學教授陳立昇表示,相關做法包含使用定點監視,透過門診、實驗室、公衛部門來監視新病例是否有新變種病毒,另以抽樣方式進行抗原檢測以監視感染盛行、利用血清抗體調查評估族群免疫情形。口罩過渡期政策方面,講師黃聖雯以歐洲為例,多數國家的口罩政策從「硬性」規定轉變為「軟性」建議,僅有德國、西班牙規定在醫療機構、大眾運輸上配戴口罩,葡萄牙則要求在大眾運輸上戴口罩。而瑞典、芬蘭、冰島、丹麥、英國、法國、希臘都已取消口罩,其中英國建議在擁擠封閉的公共場所戴口罩,法國、希臘則建議在大眾運輸上戴口罩。至於美洲,美國、加拿大也已取消口罩令,僅有南美少數國家要求公共場合戴口罩。美國政府建議在搭乘大眾運輸時戴口罩,加拿大則建議在公共室內環境配戴口罩。亞洲方面,則採條件式放寬,紐西蘭、澳洲、馬來西亞等,建議在公共場所、封閉環境及大眾運輸上仍需戴口罩;日、韓則建議若無法保持社交距離時需要配戴口罩。泰國政府取消口罩政策,但建議在擁擠的地方患有慢性病及健康狀況不佳者仍須戴口罩。新加坡取消安全距離,僅室內環境戴口罩,戶外環境可自行決定,但鼓勵配戴。陳秀熙表示,由此可見,單日感染較低的國家,口罩措施放得比較鬆,而單日感染率比較高的國家,如新加坡、紐西蘭、澳洲等,都還是維持一定的口罩規範。亞洲國家比較保守,因疫苗施打條件不如經濟發展高的國家,多數要求公共場所、人口密集、大眾運輸上配戴。台灣的口罩防疫文明要繼續維持,還無法完全放掉,主要原因是台灣還在地方流行適應的期間,因此在過渡期,可限制高傳播地點、老年人、慢性病族群戴口罩,這也是台灣走入地方流行的原則。
BA.4、BA.5再進化?重症醫曝最新研究數據:恐易感染肺部細胞
新冠肺炎Omicron亞變種BA.2成為多國主要流行病毒株後,近期BA.4、BA.5也逐漸在各國出現,讓人憂心新一波大感染再現。重症醫師黃軒透露,日本東京大學病毒學家發現,BA.4、BA.5在人類支氣管和肺泡細胞中的傳播力更強,可能已進化成容易感染肺部細胞,「病毒看起來正在轉向回到更危險的感染形式」。黃軒今(20日)在臉書發文,「日本東京大學病毒學家佐藤(Kei Sato)研究BA.4和BA.5,對比BA.2在人類支氣管和肺泡細胞中的傳播力更強,在老鼠實驗中,更具致病性,體重明顯下降、血氧降低,呼氣曲線更差,更出現肺泡、支氣管嚴重發炎。那是因為初步研究數據顯示,BA.4、BA.5及BA.2.12.1可能已經進化成容易感染肺部細胞,而非上呼吸道組織,與早期的變異株更為類似」。貼文提到,「東京大學的研究數據進一步指出,BA.4、BA.5、BA.2.12.1在肺臟細胞的複製效率與再生數(reproduction number)都比BA.2更高,且BA.4、BA.5似乎對患者先前感染Omicron時產生的抗體具有抵抗能力。東京大學的研究人員斷言,Omicron亞變種,特別是BA.4、BA.5,對全球的健康風險可能高於BA.2。『病毒看起來正在轉向回到更危險的感染形式,並向下進到肺部』?」黃軒提醒,雖然現在防疫標準逐漸放寬,但外出時還是要配戴口罩、勤洗手,並定期快篩,且最好要施打加強劑,「之前很多文章顯示,接種疫苗後產生的抗體可以交叉免疫反應(cross-reactivity),尤其是在疫苗接種的加強劑,會對其他的變異株,可以會產生有效的抵抗力」。醫師強調,「日本研究人員又發現,那些BA.1/BA.2自己感染後產生的血清抗體,根本是對BA.4/BA.5完全無效的。而那些有接種過BA.1/BA.2疫苗的人,其抗體要對抗BA.4/BA.5病毒仍然不足的,有在交叉免疫反應對抗下,或許也勝過於完成沒有接種疫苗或自然感染所產生的抗體。」
疫情3年醫護堅守崗位 她前線奮鬥惹兒心疼問:媽媽什麼時候回家?
台灣新冠確診數日漸趨緩,不過仍有許多醫護堅守前線崗位,正在台北市劍潭檢疫所服務的護理師徐培雅就是其中一員,身為單親媽媽的她獨自扶養2名分別為13、11歲的孩子,雖然在前線抗疫,讓他長時間看不到小孩,尤其先前疫情嚴峻,孩子也會鬧脾氣問她「媽媽什麼時候休假?」但有了家人做後盾,讓她更加堅定防疫信念。根據《蘋果新聞》報導,2005年到林口長庚醫院服務10年,而後從事居家護理7年,接著轉為居家護理師的徐培雅,於疫情期間加入北市健康關懷天使的行列,除了支援採檢工作,也參與過校園疫苗接種、萬華社區血清抗體檢測等工作,印象最深刻的是,去年5月本土疫情爆發初期,出現「快樂缺氧」個案,由於患者血氧下降初期多未能被察覺,讓她覺得無力透露,當時她能做的,只有持續給予氧氣,並穿著隔離衣陪伴等救護車。談到家庭支持,身為單親媽媽的她育有13和11歲的小孩,雖然孩子們很懂事,清楚她對醫護工作的熱情,因此一直很支持她,但在先前疫情嚴峻,孩子們平日都與她見不到面,還曾哭著問道「媽媽什麼時候回家?」讓她心酸。不過徐培雅也表示,雖然自己的母親也曾因為工作風險,卻她辭職,但經過溝通,家人已經成為她最大的後盾,讓徐培雅更堅定醫護信念,也讓她從未想過離開前線,立志要做到疫情整個結束。
小孩確診後有免疫力不用打疫苗? 他拿哈佛醫學院數據給建議
本土疫情嚴峻,兒童確診數持續攀升。有記者問重症醫師黃軒說,「小朋友去年得了COVID19感染,就有免疫力,不用再疫苗接種?」,對此,黃軒引用國外研究報告做出解答。黃軒9日在臉書發文表示,美國哈佛醫學院上月底刊登在《自然通訊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的研究報告指出,哈佛醫學院研究人員在2020年至2021年於波士頓兒童醫院,收集染疫兒童的血清抗體,想看他們是否能抵抗Omicron,而研究人員發現,「只有不到10%的兒童血清抗體,可以有效對抗Omicron病毒,研究人員認為這是因為之前自然染疫的兒童,並沒有中和抗體,可以抵擋Omicron病毒感染。」醫師黃軒。(圖/翻攝黃軒臉書)黃軒表示,「研究人員發現發現:無接種疫苗的兒童,即使之前有自然感染過,也容易感染到Omicron病毒」,他們發現小孩如果打滿2劑,體內的中和抗體較高,能抵抗Alpha、Beta、Delta、Omicron等病毒變異株。黃軒呼籲家長,「兒童,即使自然感染COVID19病毒,仍然易受Omicron病毒感染,除非,兒童有去接種疫苗注射,才能有足夠抗體,抵抗Omicron病毒的侵襲。」黃軒在貼文末尾也特別強調,指揮中心有提醒民眾,如果兒童染疫後要接種疫苗,需等「3個月後」。
Omicron一年內仍會N次感染? 醫示警:免疫力不佳依然有風險
台灣疫情升溫每日確診個案不斷暴增,但也有不少民眾染疫後康復,更有人認為感染過一次後便如取得「無敵星星」,不用再擔心確診。對此,北市聯合醫院醫師姜冠宇昨(4日)在臉書PO文示警,「短時間感染第2次、一年N次感染會不會發生?答案是:會!」姜冠宇日前在臉書粉專發文指出,Omicron比Delta更容易重複感染,也可能會短時間內二次感染打三劑的人,「可能是因為序列變化多端所導致。但真的導致你重症、長新冠的機會,會越來越小,除非你是一張白紙才會受威脅。」姜冠宇解釋,得過抗體的人頭1個月很活躍,有2至3個月續航力,但二次感染的病毒序列差異較多,若免疫力不好,抗體效果不夠,依然有感染風險;他也舉例說明,「短時間會不會兩次流感、兩次感冒、兩次肺炎住院?免疫力差,當然會啊!容不容易而已啦!」姜冠宇接著也提醒,「不過有些專責病房病人陰性解隔後,到一般病房,呼吸症狀再次變嚴重、衰竭,那是急性後期的後遺症,不是再感染喔!」他隨後指出病毒特性,「OMC贏在序列變化多端,就算感染大致相同的OMC序列,血清抗體效價還明顯比對付原始株低,似乎有潛在打折。」姜冠宇認為,OMC之後的時代,對乖乖接種疫苗的人而言應會逐漸成為流感化的模式,但對未施打疫苗的族群來說則恐會成為如世紀瘟疫般的威脅,「所以幼兒接種可能要趕快評估了!」姜冠宇醫師在臉書發文提醒,Omicron比Delta更容易重複感染。(圖/翻攝自姜冠宇醫師Pro'spect臉書)
Omicron比Delta更容易「重複感染」? 醫揭這族群要小心
昨日北市有議員重複確診,對此,北市聯合醫院醫師姜冠宇4日在臉書上指出,短時間感染第2次、一年內n次感染會不會發生,答案是會,且OMC比Delta更容易,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NPR)也有相關報導討論這個議題。姜冠宇表示,OMC也會短時間二次感染打三劑的人,可能是因序列變化多端,就算感染大致相同的OMC序列,血清抗體效價還明顯比對付原始株低,似乎有潛在打折效果,但真的導致重症、長新冠的機會,會越來越小,除非你是一張白紙才會受威脅。姜冠宇指出,有些專責病房病人陰性解隔後,到一般病房,呼吸症狀再次變嚴重、衰竭,那是急性後期的後遺症,不是再感染。他也呼籲,OMC之後的時代,對按政策接種的人是流感化,對於白紙的人就是世紀瘟疫威脅,所以幼兒接種可能要趕快評估。姜冠宇指出,染疫後獲得的抗體都是第一個月很活躍、有二到三個月續航力,如果第二次感染,病毒序列差異有點多,免疫力也不好的人,抗體效價不夠抵抗病毒入侵,還是會中。此外,二次感染的人是否應再被隔離,再吃抗病毒藥物,姜冠宇表示,理論上應該要,尤其ct值重新小於25的人,因為藥物就是阻止病毒複製,不過是不是再次感染,要交給臨床醫師就病人個別狀況評估。
國內首份追加劑研究出爐 莫德納最強!全劑量抗體增47.7倍
國內COVID-19疫苗第三劑追加劑接種率已突破4成,朝5成邁進。究竟追加劑的效果如何呢?林口長庚醫院今(17)日發表國內第一份COVID-19疫苗追加劑接種研究成果,總計招募340位受試者,發現不論是使用哪一種廠牌的疫苗當追加劑,皆可有效提升受試者體內抗體生成效果,也更能有效對抗Omicron變種病毒。而施打後的副作用,則以莫德納比例最高,高端比例最低。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也是這項試驗計畫主持人的邱政洵表示,希望這項結果有助於台灣進一步推動COVID-19疫苗的施打,並且建議民眾在接種完前兩劑疫苗後,都應在間隔3-6個月接受第三劑追加接種,以提升疫苗對人體的保護力,預防新冠病毒變異株感染。邱政洵副院長指出,林口長庚醫院自去年12月起,執行醫療照護人員施打兩劑腺病毒載體AZ疫苗(AZ+AZ)後,以mRNA疫苗(莫德納、輝瑞)或蛋白質次單元疫苗(高端)做第三劑追加接種之臨床試驗,進行受試者施打完第三劑一個月後免疫生成性分析與不良反應。此研究共招募340位已施打兩劑AZ疫苗的醫療照護人員為受試者,隨機分派接受莫德納(Moderna)全劑量、莫德納半劑量、輝瑞(BNT)或高端疫苗接種為第三劑追加劑。邱政洵副院長說,分析時排除了2位不符收案條件者,研究結果發現,在施打完第三劑後的第28天,不論是使用哪一種廠牌的疫苗當追加劑,皆可有效提升受試者血中之中和抗體濃度,達到體內抗體生成效果,而上升倍數分別是:莫德納全量47.7倍、莫德納半量39.8倍、BNT 32.2倍、高端12.7倍。針對現今流行的Omicron變種病毒,研究也顯示施打第三劑之後產生的中和抗體能力,和接種前相比,可以更有效對抗Omicron。而和預防重症相關的T細胞免疫反應四組都有顯著上升,上升倍數分別為:莫德納全量4.2倍、莫德納半量3.9倍、BNT 3.1倍、高端3.3倍。至於接種完第三劑的疫苗副作用,則是以莫德納副作用比例最高(局部疼痛約97~100%、發燒約15.3~29.5%),高端疫苗施打後的副作用比例最低(局部疼痛76.5%、發燒4.8%)。邱政洵副院長表示,由實驗結果可看出,針對施打兩劑AZ疫苗的醫療照護人員,不論是使用何種廠牌疫苗做為追加劑,施打後一個月的血清抗體生成性,或細胞免疫反應,都有顯著提升。以抗體增加的幅度來看,mRNA疫苗仍優於蛋白質次單元疫苗;T細胞免疫反應則是在不同疫苗追加劑之間並沒有明顯差異。
「2大藥廠合作」新冠疫苗傳捷報 中和抗體最高提升153倍!
賽諾菲與葛蘭素藥廠共同研發的重組蛋白新冠疫苗,由賽諾菲提供重組蛋白技術及執行臨床試驗,葛蘭素史克提供AS03佐劑,共同研發而成,在第三期臨床試驗中顯示出非常正面的結果,也即將向美國與歐洲監管機構提交審核,將為基礎與追加劑市場增添強力生力軍,造福全球人民。賽諾菲與葛蘭素疫苗是重組蛋白疫苗,使用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S2-P專利抗原並採用葛蘭素史克專利佐劑AS03,在一項多中心、隨機分配、雙盲、安慰劑對照、第三期臨床試驗 (VAT08)初步分析顯示,預防有症狀感染保護力達57.9%,預防重症與住院保護力達100%。(收案期間含括多種主流變異病毒株)另外, VAT02 二/三期延伸性臨床試驗也顯示,賽諾菲與葛蘭素重組蛋白疫苗作為自身或其他機轉疫苗的追加劑,皆可產生明顯的免疫反應。此重組蛋白疫苗在做為基礎疫苗接種 (primary series),對新冠病毒有症狀感染保護力可達 57.9%,這對當今各主要變異病毒株預期的疫苗保護力相仿。臨床試驗結果也顯示對預防新冠重症和住院風險的有效性達100%,在預防中度或重度疾病風險方面有效性達75%,安全性良好且達標。臨床試驗指出,此重組蛋白疫苗在做為基礎疫苗接種並作為追加劑 (booster)時,追加後的中和抗體提升84 至 153 倍。在接種兩劑其他廠牌的新冠疫苗 (mRNA或腺病毒載體疫苗)之後,施打此重組蛋白疫苗作為追加劑,可以將中和抗體提升18至30倍。並且重組蛋白疫苗能在正常冰箱溫度下儲存,針對仍有大量人口尚未接種疫苗的開發中國家,更容易處理與運輸。賽諾菲疫苗事業部執行總裁Thomas Triomphe 表示,「我們對這樣的數據結果非常滿意,當今疫情仍深具挑戰,但我們看見這個共同研發疫苗展現強大的有效性,並且在此期間,全球並沒有其他第三期臨床試驗有參與如此多的變異病毒株,而這些有效性數據與其他已授權疫苗的臨床數據接近。」香港台灣賽諾菲疫苗事業部總經理詹靜如表示,「我們樂觀其成看見目前臨床試驗正面結果,也非常期待能有機會為台灣的公共衛生,共盡一份心力。」香港台灣賽諾菲疫苗事業部醫學事務處處長葉庭瑜醫師表示,「這一個不同機轉的新冠疫苗,期待能造福對目前基礎或追加劑無法耐受的族群,早日達成全體接種,離疫情終結更近一步。」追加前與後的血清抗體值幾何平均效價(Geometric mean titers, GMT) (上圖是18-55歲,下圖是56歲以上)。(圖/賽諾菲提供)
北投男入境31天後確診⋯市府曝足跡 天母SOGO、陽明山上榜
台北市SOGO天母店19日晚間爆出有確診者足跡消息,店家因此當晚6點緊急關門清消,20日也停業一天;對此台北市衛生局說明,該確診者是一名自中國大陸入境的境外移入個案(案20028),上月18日入境後過了31天,為出國再度採檢竟為陽性。台北市政府今日(20)召開防疫記者會說明,案20028位於台北市北投區,是一名於1月18日入境的50多歲男性,採「7+7」方案進行檢疫,上月31日檢疫期滿,於第7天時採檢為陰,檢疫期滿再採亦為陰性。不過,案20028由於有出國需求,因此於2月18日自行採檢,卻出現陽性反應,Ct值為29。北市衛生局同時公布個案足跡,包括北投區陽明山臻愛樓、鼎泰豐天母SOGO店,以及士林監理站共3處,個案2名同住家人同時遭衛生局匡列隔離,另有92人被匡列需居家隔離。北市衛生局另外表示,個案入境31日後才傳確診,目前已經送交血清抗體,待檢驗結果出爐,才能釐清個案是否於國內感染。北市府公布確診個案20028足跡。(圖/北市府提供)
因應疫情嚴峻 指揮中心5大監測方案持續強化防疫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9)日表示,因應國際COVID-19疫情嚴峻及Omicron等新型變異株於國內社區流行風險,自去(2021)年8月30日起啟動各項COVID-19加強監測方案,及時偵測國內病例阻斷傳播鏈,截至本(2022)年1月22日辦理情形如下:一、社區加強監測:於全國21個縣市共計274家基層定點診所,發放公費COVID-19家用快篩試劑,由醫師評估對於具呼吸道症狀民眾發放試劑,再由民眾居家篩檢及回報快篩結果。累計發放17,834劑,其中1人後續經PCR檢驗研判為確定病例,呼籲民眾如出現呼吸道症狀,請善加利用此機制至公費快篩試劑發放診所掛號就醫。二、國際機場/國際海港特定高風險工作人員重點監測:於桃園、臺北、臺中與高雄等4個國際機場及12處國際商港、工業港及離島兩岸通航(小三通)港口之特定高風險工作人員,每7天以公費家用快篩試劑採檢一次。累計檢測80,456人次,其中2人快篩陽性後經PCR檢驗研判為確定病例。三、廢汙水監測:持續辦理全國汙水SARS-CoV-2病毒監測,由11處監測站累計採檢176件汙水檢體,SARS-CoV-2病毒核酸檢測均為陰性。四、邊境進口冷凍食品包裝監測:持續於邊境採樣檢驗進口冷凍肉品、水產品及水果之內、外包裝,監控進口冷凍食品內、外包裝之SARS-CoV-2病毒污染狀況,累計抽驗30個國家之253批產品,共978件樣品,SARS-CoV-2病毒核酸檢測均為陰性。五、捐血人血清抗體陽性盛行率調查:針對去年4至7月份我國捐血中心捐血人之血液存檔樣本,已完成抽樣5,000支檢體進行抗體檢測,僅1支檢體抗核蛋白(N)抗體及抗棘蛋白(S)抗體檢測結果皆為陽性,陽性率為0.02%,整體自然感染陽性率低,與該區間同年齡層確診率相當,本次調查未發現大量未診斷之潛在病例。指揮中心強調,為因應Omicron新型變異株威脅,及維護國內社區安全,將持續強化邊境與社區監測等各項防疫作為,及早發現可能病例,阻斷傳播鏈,並依據疫情態勢,適度調整加強監測方案。
找到了!案17307疑為桃機群聚感染源 恐因接觸「行李轉盤」染疫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7)日公布國內新增62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4例本土個案(案17368-17371)及58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無新增死亡。指揮中心表示,本土個案(案17368-17371)分別為本國籍1例男性、3例女性,年齡介於20至50多歲,均為桃園機場感染事件相關個案。指揮官陳時中說,桃機群聚事件的感染源頭,目前初步判定可能是案17307,因為其血清抗體N抗體是陽性,代表先前可能遭感染,另外Ct值也較其他人高,一採33.8,目前28.8,發病時間為12月28日也較早,因此目前會認為是這起群聚較可能的感染源頭。此外,案17230、17266、17309、17238、17239五位坐的巴士路線是中壢線,案17307、17308則是坐八德線,另案17238、17307曾經在同一行李轉盤區域工作。媒體提問,是否可能是案17307從行李轉盤上接觸到病毒,再陸續傳染給其他確診者;或者是在廁所感染?陳時中表示,這兩種可能性跟他所想的差不多,但仍需疫調來加以確定。陳時中說,清潔人員及防疫計程車司機的家庭接觸者,目前檢驗結過均為陰性,整體來看,從案17230衍生的社區接觸者,2278人檢驗疾果都為陰性,案17238的6名接觸者也是陰性。比較需要再檢視的是案17240,因為其病毒定序與其他桃機確診者不同,但無論如何,至少目前所有的親密接觸者、家人檢驗結果都為陰性,在這一圈情形來看,目前看來是比較安心的。
桃機群聚8確診「已有數波感染」 北市防疫旅館Omicron群聚:天花隙縫導致
桃園機場群聚感染擴大,累積8例本土個案,包含7名清潔員和1名防疫計程車司機,已知4名清潔員曾搭同班次交通車,1名清潔員和司機均感染Omciron變異株;對此,就有醫師直言,確診清潔員絕對都不是第一波感染者,應該比照諾富特飯店群聚,全機場工作人員做PCR採檢和抽血驗抗體,才能知道誰在傳播;此外,去年12月31日公布的案17127境外移入病例,經疫調後改判為本土病例,為案17073相關感染,而據了解,該旅館位於北市中正區, 這已是北市近期第四家旅館群聚。陳時中視察桃園機場。(圖/疫情指揮中心提供)指揮官陳時中表示,6日新增3例本土個案,案號為17307、17308、17309,即為5日傳出的3例清潔員本土個案。這新增3例不是和原來個案搭同交通車,交通車經查有混搭情況,因此匡列所有相關清潔人員,當中1位有與17238在同一個洗手間做清潔工作,1位與17239於白天教育訓練有接觸;另一位案17309工作地點則沒有固定,主要負責巡迴支援的人力,他Ct值19.5、3日有喉嚨癢症狀,5日確診。陳時中也說,有關案17230採檢情況,機場防疫車輛577人566人陰性,1人陽性;清潔外包人員,隔離116人都是陰性;自主健康管理與自我健康監測765人,也都是陰性。陳時中還表示,目前朝交通車群聚作為主要關注點,不過職場訓練接觸的確診案和交通車並沒直接接觸,所以群聚又更複雜,需有更多資訊再說明。案17230個案關聯圖。(圖/疫情指揮中心提供)另外,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則表示,先前確診的案17238、17239定序結果都為Omicon,彼此的序列將再比較,7日會報告,所以目前桃機共有4人確定感染Omicon。王必勝也指出,8日會安排「全員居家採檢」,針對信實清潔公司所有員工,將密集、頻繁採檢。至於桃機群聚可判斷至少有幾波感染,陳時中表示,從時序來看,確實有發生幾波感染可能性,但目前做這些判定仍太早;羅一鈞也補充,目前個案症狀都是咳嗽、喉嚨不舒服等,1位有發燒,但目前沒有症狀中、重度的感染者,而台大兒童醫院院長、感染科醫師黃立民則表示,血清抗體檢驗結果搭配詳細疫調,可以進一步了解過去何時不舒服、是否曾就醫,蒐集這些資料,就可釐清情況。桃園機場進行採檢。(圖/報系資料照)不過黃立民也提到,若清潔員有共同休息室,可以對休息室進行環境採檢,不過最重要還是找出誰在傳播,所以需同時做PCR和血清抗體檢驗,針對這起群聚至少已2例染Omciron,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感染科醫師邱政洵認為,Omciron變異株有幾個特性,首先就是感染後症狀無特異性,因此難抓發病日,再來傳播者與感染者的發病日間隔時間短,感染者2至3天就發病,疫調上會有困難,所以要非常小心。北市近期有第四家旅館群聚,感染途徑懷疑是房間天花板的縫隙。(示意圖/報系資料照)除此之外,北市近期有第四家旅館群聚,針對北市防疫旅館的案17127,陳時中說明,此個案也屬Omicron病毒,僅與案17073差一個位點,發病日則是案17073較早,研判案17073傳染給案17127,因此將案17127從境外移入個案改判本土個案。這起新的旅館群聚,同樓層匡列人數2人仍在館,3人已離館且檢驗為陰性,其他飯店員工18人的採檢也都是陰性,而案17127同住家人有3人都為陰性。案17127和案17073關聯圖。(圖/疫情指揮中心提供)羅一鈞也表示,目前發現2個案所住803、805房相鄰,天花板隔間有小隙縫,已要求相關匡列者改住防疫旅館,並要求業者清消環境,專家複驗後才可入住。針對案17127被改列本土病例,北市觀傳局回應,該案所住的中正區防疫旅館將清空,採取只出不進措施,該局已協助媒合防疫旅館移置同層旅客,衛生單位也會安排環境檢測及空調技師查核空調設備,並請旅館依規定改善。
清潔工不是第一波!桃機疫情爆發 名醫:比照諾富特抓傳播者
國內新冠肺炎疫情又起,近日桃園機場群聚感染持續擴大,累積已有8例本土個案,包括七名清潔員和一名防疫計程車司機,其中一名清潔員和司機均感染Omciron變異株。面對變種病毒來勢洶洶,有醫師研判,目前確診清潔員,絕對都不是第一波感染者,建議現在應該要比照當初諾富特飯店群聚案,把全機場工作人員做PCR採檢和抽血驗抗體,才能知道到底是誰在傳播。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5日)下午宣布,桃機群聚已累計五例確診,包括四名清潔員及一名防疫計程車司機,另外也擴大採檢861名清潔員和577名防疫計程車司機,不過昨晚再傳壞消息,證實又有三名清潔人員確診,導致桃機群聚案確診人數,累計已經到了八個人。據《蘋果新聞網》報導,台大兒童醫院院長、感染科醫師黃立民受訪時表示,血清抗體檢驗結果,若再搭配詳細疫調,可以了解確診者是何時開始不舒服、病程等,蒐集這些答案,到底傳播源在哪,答案就會慢慢浮現;而要找出到底是誰在傳播,還是需要同時做PCR和血清抗體檢驗。針對已有兩例染Omciron病種病毒的本土個案,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感染科醫師邱政洵說,Omciron變異株感染後症狀無特異性,發病日很難抓;其次,傳播者與感染者的發病日間隔時間短,感染者大約2至3天就發病,疫調上會有困難。
台大醫示警「已是第二波感染」 桃機恐有隱藏感染者
桃園機場出現4例新冠確診本土病例,其中的清潔人員(案17230)初步研判感染Omicron變異株。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晚發布新聞稿說明,陳時中已到桃園機場視察,並成立前進指揮所,由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王必勝擔任指揮官,統籌指揮相關防疫工作,另外也啟動評估現場作業、入境動線風險及快速篩檢等3大任務。針對可能的感染途徑,台大兒童醫院院長、感染科醫師黃立民受訪表示,目前確診的4人發病時間非常接近,不太可能是4人互相傳染,因為感染後要經過一段潛伏期才發病,進而傳染給下一人,所以他認為這3位清潔工不是互相傳染,而是被同一人傳染,3人是第二波傳播,「問題是傳染給他們的人還沒被找出來。」黃立民推測,桃機群聚事件可能是航站內有幾位隱藏感染者,黃立民認為,由於案17230最晚發病,不太可能是她傳染給另外兩位清潔工,所以指揮中心推測的第一種傳播途徑就難以成立。至於防疫計程車司機怎麼被傳染,是否被境外移入確診者傳染,現在還不清楚,要等病毒基因定序結果。黃立民表示,航站內的隱藏感染者可能已經康復,如果只擴大做PCR檢驗,可能還是抓不到,應同時做血清抗體檢驗,才有辦法知道誰曾感染而且接觸過3位清潔工。他建議機場工作人員都要盡快追加第三劑疫苗,並且加強感控訓練。
桃機群聚感染4人確診 台大醫分析「發病日」憂:機場有隱形感染源頭
桃機群聚爆增至4例確診個案,感染源頭仍未明朗,個案中感染Omicron變異株者還曾到忠貞市場擺攤,讓國門與社區壟罩在陰影之下。指揮中心昨(4日)依據目前掌握訊息,推測2條可能的傳播途徑,但卻有台大感染科醫師持不同看法,認為4人發病日太接近,互相傳染機率低下,指出現階段應同時進行PCR和血清抗體檢驗,早日揪出航站中的隱性染疫者。根據《蘋果日報新聞網》報導,桃園機場中負責第二航廈公務停車場廁所,以及行李轉盤區和辦公區廁所的清潔員,加上防疫計程車司機在內共4人染疫;其中1人還感染Omicron病毒株,並在去年的12月30日、31日前往忠貞市場擺攤,也曾和另外兩位清潔員搭乘同一台交通車,至於防疫計程車司機,則是在12月26日和31日載過境外移入的確診個案。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目前依據現有訊息,推測2種可能的傳染途徑,一為境外移入確診者傳染給防疫計程車司機,司機到停車場上廁所後,藉由環境傳染給清潔工,清潔工後續搭乘交通車時再傳染給其他兩人。第二種傳染途徑,則可能是行李轉盤區的清潔人員,因接觸來往旅客被感染,搭交通車時再傳染其他兩人,後續清潔工進行打掃作業時,由環境傳染給司機。對此,台大兒童醫院院長、感染科醫師黃立民則表示,透過疫調來看,4人發病時間相近,由於感染後病毒有潛伏期,因此他認為相互傳染機率較低,「所以這3位清潔工不是互相傳染,而是被同一人傳染,3人是第二波傳播,問題是傳染給他們的人還沒被找出來。」另外,防疫計程車司機的感染途徑,其實也尚未明確,需要等病毒基因定序結果才能確認是否遭境外移入確診者傳染。黃立民分析,假設航站內的隱藏感染者已經康復,目前僅擴大做PCR檢驗還不夠,應該同時做血清抗體檢驗,才能抓出曾感染且接觸過三位清潔工的源頭。
返台第四關才攔到病毒 姑姑解隔後送急診卻驗出陽性…他超怒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目前只要從國外返台,都得進入防疫旅館進行隔離,不過近日發生一件事情,也讓民眾質疑,在旅館隔離14天是否真的安全?有民眾指出,姑姑月初從新加坡返台,隔離14天期滿出關,之後因其他因素送急診,不料卻驗出陽性,連帶導致他得被隔離,原本的工作也被延遲,令他相當不滿;對此,指揮中心也給出回應。據《蘋果新聞網》報導,民眾林先生提到的確診個案為案16887(本國籍女性,60多歲),一共打過1劑AZ疫苗以及2劑默德納疫苗,本月1日持離境前3天陰性報告搭機來台,在入境以及檢疫期滿都呈現陰性反應,於16日出關。林先生表示,案16887是自己的姑姑,16日午夜去台北市林森南路某防疫旅館接姑姑解隔,不過姑姑在搬行李時卻不慎扭傷腳,隨後就送急診,但因檢疫期滿的PCR檢測報告是透過電話通知,無書面證明,所以在醫院又做了一次,沒想到這次的檢測結果卻呈陽性。林先生表示,相信政府政策,認為規定14天檢疫期滿出關,就是安全,沒想到姑姑從檢疫、入境一直到解隔都呈陰,好險有去醫院才驗出陽性,不然接下來去市場、看房子恐怕會傳染給其他人,而他自己也因此得做居家隔離,原本要出國工作的行程大受影響。針對這起個案,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指出,案16887於16日採檢Ct值32.7、血清抗體S蛋白呈陽性,這代表過去曾染疫,結果隔天又轉陰,處於時陰時陽的階段,而莊人祥也強調,這起個案不具傳染力,昨天已進行採檢,不過目前結果未知,如果呈陰或是CT值大於30,她和她的家人就可以解隔。
今本土「嘉玲」 新增9例境外移入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1)日公布國內新增9例COVID-19境外移入確定病例;另確診個案中無新增死亡。指揮中心說明,今日新增9例境外移入個案,為4例男性、5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60多歲,分別自丹麥(案16632)、印尼(案16633)、美國(2例,案16634、案16635)、肯亞(案16636)、新加坡(2例,案16637、案16638)、柬埔寨(案16639)及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案16640)入境,入境日介於今(2021)年10月29日至11月19日。(圖/指揮中心提供)指揮中心指出,案16636為20多歲肯亞籍女性,曾於肯亞確診(確診日調查中),9月28日及10月21日於肯亞接種AZ疫苗,10月29日持搭機前3日內檢驗陰性報告自肯亞來臺參加比賽,並於機場採檢後至防疫旅館進行居家檢疫;個案入境當日採檢及11月10日檢疫期滿前採檢之核酸檢驗結果均為陰性,11月14日檢疫期滿後移至其他住所進行自主健康管理,11月20日依防疫規定再次進行採檢,於今日確診(Ct值32,住院後採檢之核酸檢驗陰性、血清抗體陽性)。個案在臺期間並無症狀,衛生單位共匡列接觸者12人,其中11人為同行入境選手,因在自主健康管理期間與個案一同練習,故均列居家隔離,餘1人為賽事工作人員,列自主健康管理。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4,310,870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4,292,189例排除),其中16,529例確診,分別為1,885例境外移入,14,590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另累計111例移除為空號。2020年起累計848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836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412例、臺北市321例、基隆市29例、桃園市27例、彰化縣15例、新竹縣13例、臺中市5例、苗栗縣3例、宜蘭縣及花蓮縣各2例,新竹市、南投縣、雲林縣、臺南市、高雄市、屏東縣及臺東縣各1例;另12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共同嚴守社區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