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控制
」 糖尿病 血糖 肥胖 截肢 減重![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92/393192/sm-af00c964f0a917864e55196dc0c705d6.jpg)
吃砂糖橘皮膚變黃「謠傳會致癌」? 專家解答:這3類人少吃
砂糖橘又稱為「沙糖橘」、「珍珠蜜柑」,除了果實小巧玲瓏外,口感更是香甜。但最近有網友發現,吃完砂糖橘皮膚變黃色,甚至網路上還謠傳「砂糖橘含大量果糖致癌」,也讓民眾不免心慌慌。對此,大陸中華預防醫學會健康傳播分會解答了。綜合陸媒報導,中華預防醫學會健康傳播分會常委鐘凱說到,柑橘本身含有β-胡蘿蔔素、天然色素,若短時間內大量食用,人體無法及時代謝,就會造成「胡蘿蔔素血症」,此時皮膚可能開始泛黃,「不過,只要停止食用,皮膚顏色很快就會恢復正常」。關於有傳言稱「砂糖橘含有大量果糖,會促進腫瘤生長」,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營養與食品安全系教授范志紅解釋,如果過量攝取果糖,確實對健康不利,但一般來說正常的食用量並不會出問題,而相關研究表明,必須每天吃好幾十克果糖,也就是吃好幾斤水果、喝大量果汁,才可能攝取過量。報導指出,比起其他柑橘類水果,砂糖橘的含糖量非常高,大約在11%左右,只要吃10顆就達到了人一天的糖攝取上限。專家也提醒,吃了砂糖橘若出現「一吃就停不下來」、「上火」的感覺,其實意味著糖分已經攝取過多。值得注意的是,口腔若處在高糖分的環境中,將是細菌滋生的溫床,如果不及時漱口,可能會有口舌生瘡、牙齦紅腫的症狀。而糖分吸收能力較差的人,在吃下大量的糖後,恐出現口渴、喉嚨痛等狀況。另外,專家建議,一天最多吃1至2顆橘子為佳,但由於柑橘類水果鉀含量高,腎功能異常的民眾在食用時,應遵循醫囑,避免使得血鉀過高;而糖尿病患者,只要在血糖控制穩定的情況下,每天也可食用拳頭大小的橘子1個;至於患有消化系統疾病(如胃食道逆流、胃酸分泌過多導致的胃潰瘍等)的人,則不建議食用有機酸含量較多的柑橘類水果,以免加重病情。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24/390724/sm-4b4e5d59cf4ab492306e44e1c09d7c40.jpg)
妊娠糖尿病恐影響母體健康 產後還需追蹤管理血糖情況
34歲的胡小姐,目前懷孕28週。懷孕24週於婦產科診所進行常規孕期檢查時,被檢測出妊娠糖尿病,轉診至醫院新陳代謝科接受進一步治療。胡小姐並無過往病史或不良嗜好,但其母親有糖尿病史,可能為重要風險因子之一。妊娠糖尿病可能導致母胎健康風險 嚴重致難產與死胎林新醫院新陳代謝科廖哲頡醫師說,妊娠糖尿病是由於孕期荷爾蒙變化引起的胰島素抵抗增加,若未妥善管理,可能導致一系列母胎健康風險。對母體的影響包括:羊水過多症、酮酸中毒、難產、妊娠高血壓、水腫、血糖上升、白色念珠菌陰道炎、泌尿道感染等,引起早產的比例也提高許多;對胎兒則可能出現胎兒先天畸型、胎死腹中、新生兒死亡、巨嬰症、新生兒呼吸窘迫症候群、低血糖症、黃疸症或低血鈣症、子宮內生長遲滯、新生兒紅血球增多症和膽紅素過高等問題。此外,長期的高血糖環境也可能對胎盤功能及胎兒發育造成不良影響,甚至提高胎兒未來罹患代謝性疾病的風險。均衡飲食與適量運動為首要 無法改善則以胰島素治療針對胡小姐的病情,廖哲頡醫師制定了一套全面管理策略,強調「均衡飲食、少量多餐」的重要性。治療計劃包括在不影響胎兒生長的情況下,控制熱量的攝取,特別是減少澱粉及甜食的份量,可使血糖較平穩。同時確保足夠的蛋白質、鈣質、葉酸及其他重要營養素攝取。廖哲頡醫師表示,少數孕婦在飲食與運動調整後仍無法控制血糖,則需輔以胰島素治療。胡小姐每天也進行適量運動以提升胰島素敏感性,並定期監測血糖,維持空腹血糖值在80-95 mg/dl及飯後兩小時血糖值在100-120 mg/dl的理想範圍。經過治療,胡小姐的血糖控制達到穩定水準,並可正常生活及工作。即使通過孕期挑戰 產後仍需追蹤與管理血糖變化廖哲頡醫師強調,妊娠糖尿病不僅是孕期的健康挑戰,產後仍需持續追蹤與生活方式管理,以降低未來罹患第2型糖尿病的風險。他呼籲孕婦定期檢查,關注血糖變化,及早發現與治療,確保母胎雙方健康。【延伸閱讀】孕媽咪們快用4招控糖! 妊娠糖尿病者血糖控制建議達「這目標」孕婦「妊娠糖尿病」母嬰健康風險高 專家教你如何輕鬆控糖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4082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42/390242/sm-be904ab42d4f618be96b21c91bd97815.jpg)
年輕人腦中風機率上升 醫教「3方法」遠離腦中風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每42分鐘就有一人因腦中風失去生命,且年輕族群罹患腦中風比例逐漸上升。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理事長暨三軍總醫院神經科主任周中興醫師表示,終其一生每四人就有一位面臨腦中風發生危險,更有四成患者會出現失能現象,造成自己與照顧者的負擔。台南新樓醫院神經內科謝鎮陽醫師表示,想降低腦中風發生機率,必須要健康飲食、規律運動及控制體重,從生活上調整才是最重要的預防方式。全家心動別超重 遠離三高不抽菸周中興醫師表示,腦中風發生有八大危險因子,如家族是否有相關病史、心房顫動或心律不整、體重或BMI值超標、運動量不足或無規律、是否患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三高)及長期吸菸習慣,都會導致腦中風機率上升。周醫師指出,目前台灣心房顫動盛行率約1.5%,若超過65歲以上每100人就有4位,80歲以上每10人就有1位罹患,且隨著高齡化,患者恐越來越多,因此呼籲65歲以上民眾都須留意是否有心房顫動或不規則跳動的狀況。肥胖、三高為萬病之源 從飲食改善謝鎮陽醫師指出,三高慢性病或肥胖容易引起心血管、免疫系統等相關疾病,若想要降低腦中風發生風險,須從改善飲食及降低體重開始。謝醫師說明,透過精算每餐的熱量攝取,若每日消耗熱量大於補充的熱量,長期下來體重就能有所減輕。也可採取「地中海飲食」,減少食用紅肉、加工品,多攝取新鮮蔬果、魚肉、堅果類等植物蛋白,有效降低血脂、血壓以及體重。此外,血糖過高容易傷害腦血管,必須減少糖類的攝取,民眾可與營養師討論,如何正確飲食才能有效減重,並降低疾病發生的風險。「規律運動」是最經濟又有效的保健方式謝鎮陽醫師分享,根據醫學文獻及過往經驗,與其購買昂貴保健食品,不如選擇運動才是最經濟實惠且最能有效預防腦中風的方式,不但能增加新陳代謝、消耗熱量,更能夠降低三高等相關疾病。根據衛生福利部建議,中高齡民眾一週進行3次中強度有氧運動、一週達150分鐘,若青壯年或體能較好的民眾,可選擇一週達75分鐘的3次高強度有氧運動。許多民眾希望能儘早改善健康狀況,渴望在短期內看到明顯效果,然而這種心態往往導致他們選擇過於激烈或不適合自己體能的運動方式,增加腳踝扭傷、足底筋膜炎等運動傷害的風險,甚至可能因此長達半年無法持續運動。謝醫師呼籲,除了規律運動,更要因應個人體能來調整強度,民眾可諮詢健身教練指導,依循指示以達到減重效果,並降低腦中風和心血管疾病等風險。查明發生原因 避免二次中風根據統計數據,中風發生後一年內再次中風的機率為10%、五年內再次中風的機率高達30%。周中興醫師表示,目前造成二次中風的原因包括三高、未定時服藥及吸菸等。三高慢性病患者須積極配合治療並按時服藥,定期接受抽血追蹤,若本身有長期吸菸習慣,可透過藥物來緩解戒菸過程中的不適。周醫師表示,也曾有患者體內缺乏葉酸,造成血液中的同半胱胺酸(Homocysteine)過高而引起血管硬化,導致腦中風及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因此,希望能在患者第一次中風時查明原因,以便有效改善、減少二次中風的機率。「微笑、舉手、說你好」腦中風發生來的又急又快,患者可能工作到一半就突然出現口齒不清或雙手無力等現象,若要提前察覺相當不易。周中興醫師表示,民眾可透過口訣「微笑、舉手、說你好」,來辨識是否為腦中風。微笑時表情不對稱,舉手時單手無力下垂,說你好時是否有咬字不清、模糊或是答非所問,以上三項是最常見指標,若發生請立即撥打119,並明確記下發生時間,把握「搶救黃金時段」,以免造成嚴重的腦部損害。預防腦中風衛教資源和平台謝鎮陽醫師表示,現今網路資源非常多,民眾可自行上網查詢預防腦中風的相關訊息,例如台灣腦中風學會、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等,也可參與定期健康講座,認識更多腦中風相關衛教知識。良好的血糖對於中風的控制相當重要,更多中風相關資訊可至台灣腦中風學會民眾衛教專區了解https://www.stroke.org.tw/GoWeb2/include/index.php?Page=8-2 【延伸閱讀】【不中風、這樣做】血壓控制不能只靠藥 醫師授三大重點【不中風、這樣做】血糖控制不佳小心腦中風!糖尿病、中風患者該如何控制血糖?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3656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27/388827/sm-696a0bce9a4a35b7b5d738329da14c5c.jpg)
韓國女生最近瘋「血糖減肥法」!除了每天喝冰美式,早上起床「這杯飲料」能幫助消化連貝克漢老婆也愛喝
韓國女生真的很會自我管理,到韓國玩也發現他們身材都偏瘦而且很緊實,這篇就要來介紹韓國女生間流行的減肥小秘訣,趕快學起來~韓國女生減肥秘訣1:每天至少一杯喝黑咖啡早上來一杯黑咖啡應該已經成為他們的生活習慣,韓國女生上課前、上班路上、甚至連偶像上台前都是人手一杯黑咖啡,無糖黑咖啡對燃脂瘦身、提高身體代謝、幫助穩定食慾都有很大的幫助,可說是減肥必備神隊友。(圖/取自 sooyoungchoi IG)韓國女生減肥秘訣2:血糖減肥法韓國女生最近在瘋「血糖控制」減肥法,像是早上不會選擇升糖速度太高的食物,然後起床會先喝一杯「蘋果醋(要加水)」,這樣做不但能促進消化還能穩定血糖,這招也是貝克漢老婆維多利亞維持身材的小秘訣。(圖/取自 sooyoungchoi IG)小編推薦:東璧堂 康普茶順暢飲EX繼2022年推出累積銷售10萬瓶的「康普順暢飲」,改良新包裝推出「康普順暢飲EX」,1包康普順暢飲=2碗生菜沙拉,專注腸道健康的全方位守護,這款新品正是專為這些需求而設計,採德國專利康普茶、專利益生菌後生元及葡萄王獨家技術開發,溫和調理體內環境。東璧堂 康普茶順暢飲EX 30ml,一盒12包/1,080元(圖/品牌提供)韓國女生減肥秘訣3:注重吃飯順序韓國女生也很注重吃飯順序,嚴格遵守先吃蔬菜再吃蛋白質、脂肪,最後吃碳水的原則,這樣讓血糖慢慢升高才不容易有饑餓感。(圖/取自 sooyoungchoi IG)韓國女生減肥秘訣4:早餐吃蘋果+一湯匙花生醬除了蘋果醋、黑咖啡減肥法之外,他們也流行「花生減肥法」,尤其早餐會選擇蘋果+花生醬的組合,因為花生中的不飽和脂肪能防止血糖急速上升然後又有飽足感,盡量選無糖花生醬喔~(圖/取自 sooyoungchoi IG)小編推薦:BUNO 雲朵可可奶昔邵雨薇提到自己特別重視身體線條,每天持之以恆的重訓因此會搭配MIXX 電商的嘴饞輕代餐救星「BUNO雲朵可可奶昔」,簡單沖泡就能喝到美味又營養滿滿,在想要做好飲食控制時真的很有幫助。BUNO雲朵可可奶昔/770元(圖/品牌提供)韓國女生減肥秘訣5:每週運動2~3次很注重運動質量的韓國女生,每週會固定運動2~3次,不管學業或者工作再忙他們也堅持運動規律,尤其韓國偶像們經常行程滿檔還要開演唱會也照樣狂曬健身房運動照,就是知道想要長期保持好身材就一定要練出肌肉量,他們稱肌肉就是最好的控糖劑。(圖/取自 sooyoungchoi IG)韓國女生減肥秘訣6.隨身攜帶營養補給品韓國女生很懂吃各種營養補給品來養身,像是益生菌、紅參石榴液、高麗紅參液、膠原蛋白、維他命C、維他命B、添加許多美容成分的營養果凍...,尤其減肥時期補充保健食品對氣色跟皮膚都會比較好。(圖/取自 sooyoungchoi IG)小編推薦:DHC 持續型維他命B群這款「持續型維他命B群」不但富含能互發揮所長的8種維他命B群(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B6、維生素B12、菸鹼素、葉酸、泛酸、生物素),同時並添加HPMC(羥丙基甲基纖維素),成功讓水溶性維他命B群緩慢地釋出,改善體況、促進活力。DHC 持續型維他命B群30日份(60粒)/200元(圖/取自 dhc_official_jp IG)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43/385243/sm-d0758e8ee672cede156e45590297ecfc.jpg)
身體毛病不斷?營養師建議補足「酵素」與「抗氧化」防線 遠離健康危機
隨著年齡增長,體內酵素逐漸減少,導致修復力和新陳代謝下降。同時,自由基(ROS)引發的氧化壓力失衡,可能引起糖尿病、免疫疾病及各種炎症等健康問題。營養師陳品言建議「要遠離這些健康危機,補充天然的抗氧化物是關鍵。青木瓜酵素因其高活性與天然的抗氧化能力,是對抗自由基、守護健康的好夥伴!」一、什麼是自由基?為何要調節它?自由基是體內氧分子不完全代謝的產物。在正常水平下,自由基有助於細胞信號傳遞,維持身體機能。然而,當自由基過量時,會攻擊細胞中的蛋白質、DNA及脂肪,導致細胞損傷並引發炎症與疾病,如糖尿病、腸炎和骨關節炎等。研究顯示,維持體內自由基的平衡,有助於保護身體免受損害,保持健康。那麼,缺乏酵素與自由基失衡究竟會帶來哪些健康問題呢?二、缺乏「酵素」與哪些疾病有關?當身體長期處於高氧化壓力和自由基失衡的情況下,容易引發以下健康問題:糖尿病:自由基會引起慢性發炎,損害胰島細胞功能,使血糖控制變得困難。免疫問題:自由基傷害免疫細胞,讓身體抵抗病原菌的能力下降,甚至可能讓免疫系統攻擊健康細胞。腸道疾病:如炎症性腸病,自由基會損害腸道細胞,導致腸道問題加重。骨關節炎:自由基會損害軟骨細胞,加速關節退化,引發疼痛與發炎。既然這些健康問題與自由基息息相關,補充青木瓜酵素又是如何發揮作用的呢?三、青木瓜酵素如何調節自由基?提升「抗氧化」防線!營養師陳品言指出,青木瓜在1到1.5個月大時,含有最多的木瓜酵素(酶)。經過低溫發酵與乾燥處理後,每3克青木瓜酵素可提供高達18,000,000單位的活性酵素。這些活性酵素能有效加速清除體內的自由基,提升抗氧化能力。簡單來說,酵素就像天然的抗氧化劑,能將有害的自由基轉化為無害物質,同時啟動細胞內的抗氧化系統,有效幫助減少發炎反應,維護身體健康。四、選對「青木瓜酵素」,健康更給力!青木瓜酵素是大自然送給我們的健康禮物,富含高活性的酵素,能幫助身體調節自由基,減少發炎,提升健康。不過,營養師陳品言提醒,選購酵素產品時要注意以下重點:高活性單位:選擇標示高活性酵素單位的產品,效果更好。有機認證:確保青木瓜來源有機純淨,無農藥殘留。無添加物:避免含有不必要的化學添加物,讓健康更有保障。青木瓜酵素,高活性、天然純淨,是你守護健康的最佳選擇!從今天開始,補足抗氧化防線,讓健康更有保障!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68/382568/sm-0e08e3ca9c99eea19e077948f46b354b.jpg)
糖尿病患者足部泡完熱水後潰瘍 緊急截肢保住一命
53歲的阿全在泡熱水浴後,腳部出現燙傷水泡,便自行擦藥包紮,過幾天傷口越來越痛,且發黑流膿,緊急前往醫院就診。醫師發現阿全是第二型糖尿病患者,但長期忽視血糖控管,導致足部神經周邊的小血管破壞嚴重,已出現神經、腎臟及視網膜病變,這次被熱水燙傷的小傷口形成嚴重潰瘍,情況危急,醫師立刻將阿全收治住院,清創並採取抗生素治療,後續阿全因足部壞疽造成四根腳趾壞死,進行截肢手術保住一命。導致足部潰瘍 常見這些危險因子台灣約有150萬名第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每年約2%的患者因糖尿病足相關病變接受治療,住院率高達6成,更是國人非創傷性下肢截肢的主要原因。臺中榮總灣橋分院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張育睿醫師表示,形成足部潰瘍的風險因子包括周邊血管疾病、神經病變、皮膚保護喪失或視力不佳增加跌倒碰撞機會,而糖尿病的高血糖容易損傷血管,引發神經及視網膜病變,大幅提高足部潰瘍及惡化風險,因此要十分重視血糖控制及皮膚保護,定期檢查以早期治療。足部潰瘍大於2公分 需手術介入避免致命張育睿說到,醫院通常會安排初診斷為糖尿病足部感染的病人做患部X光,檢查鑑定骨骼是否有變形或被破壞等異常情形,經評估傷口有感染會以抗生素治療。當足部潰瘍大於2公分之蜂窩性組織炎,或發生腫脹疼痛、惡臭、分泌物等跡象,屬於中度以上足部感染,臨床上通常需儘早會診外科醫師評估是否有手術介入治療的必要,避免併發症或傷口感染導致重症,危及生命。 每年一次末端神經病變篩檢 日常這樣做有助預防張育睿表示,糖尿病患者每年至少進行一次末端神經病變篩檢,透過足踝與手臂收縮壓比值(ABI)檢測及節段性血壓檢查,評估是否有周邊血管疾病,以早期接受治療。另外,體重、血壓管理及血糖控制相當重要,保持糖化血色素不超過8.5%,有效降低併發症發生,也能增進生活品質。張育睿補充,許多糖尿病患者因神經功能病變,對疼痛感受度不足,不易察覺足部受傷,患者應避免赤腳或穿著薄底拖鞋,建議使用包覆性鞋具,必要時選用治療鞋、客製化鞋墊或足趾輔具,預防足部潰瘍或復發。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41/382141/sm-7a02bdf3a8f917fadeddb6c00ddd7765.jpg)
林照雄逝世享壽85歲!生前患糖尿病酮酸中毒 醫曝「呼吸飄水果香是警訊」
資深藝人林照雄8日逝世享壽85歲,過去女兒、女星林姿佑曾在節目上透露,父親有段時間沒食慾,未料帶他去吃點心,林照雄隔天卻送急診,隨後發現是糖尿病引發酮酸中毒。對此,醫師指出,酮酸中毒者常伴隨頭暈、嘔吐、疲倦,最特別的是呼吸中會飄散著「水果香」,若有上述症狀一定要盡快送醫。林姿佑曾在《聚焦2.0》節目中透露,家族有糖尿病史,算是患病高危險群,不過林照雄身體無異狀,「爸爸本身壯壯的,平常也吃很多」,直到林照雄短時間內爆瘦、食慾不振,家人以為他心情不佳,帶他去吃點心,隔天林照雄就病懨懨,送醫才知道早已得糖尿病,且併發酮酸中毒。據了解,由於早年家境辛苦,林照雄為了省錢,拍戲後僅以白飯搭醬菜配花生果腹,對此,營養師李立慈在《生活智多星》節目上以林照雄為例,指早期很多台灣人都像林照雄這樣,白飯配醬油或是配醬瓜裹腹,當下吃了多白飯、有吃飽,可是沒有其他營養素,甚至有些人認為沒體力,吃了兩碗飯不夠再吃第三碗,但吃的都是醣份,造成血糖上升,增加糖尿病罹患風險。另據中醫師吳宏乾指出,糖尿病患者因為胰島素不足或阻抗,沒辦法分解身體葡萄糖作為能量,必須靠其他功能分解身體脂肪,脂肪被分解後,會產生脂肪酸,脂肪酸分解會產生酮體,酮體本身是酸性,若體內一直在分解脂肪,就會產生很多脂肪酸和酮體,甚至產生酸中毒,就是酮酸中毒。一般來說,酮酸中毒患者常會合併頭暈、嘔吐、疲倦、乏力以及呼吸中飄出水果香,這時候就要儘速就醫,否則酮酸中毒會有生命危險。另外,食藥署臉書粉專「藥博士 正藥說」也發文說明,指糖尿病引發的酮酸中毒,通常是因體內胰島素不足,使得血中的糖分無法進入細胞,細胞在缺乏養分的狀況下,會進行無氧呼吸來獲得能量,但這也使得體內酮酸大量增加。當酮酸的濃度過高時,將使人感覺噁心想吐、排尿量增加、呼吸急促、嚴重者甚至會昏迷,這類患者通常患有非常嚴重的高血糖,因此做好血糖控制非常重要。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60/381460/sm-07b298b3ad0b4d31cc5d0784b993d065.jpg)
廣東伯剪指甲破皮「發黑腫脹」慘截肢 醫揭惡化2原因
指甲變長就要修剪,但要小心剪到手指,嚴重可能要切除。中國廣東佛山有一名55歲老伯,前陣子在家中剪指甲,豈料竟將手指剪破,沒有看醫生而是自行敷藥,但手指不但沒好轉,反而惡化,最後不得不截肢。據《星視頻》報導,老伯是糖尿病患者,幾個月前在家剪指甲,不慎剪破了手指,傷口慢慢滲水、腫脹,他認為沒什麼大礙,就自行敷草藥,但情況卻愈來愈嚴重,只好到醫院就診。老伯透露,他去本地的醫院檢查,醫生看完搖頭,建議要把截肢,切掉整個手掌,但他沒有同意,「截肢就沒辦法掙錢了」。為了保住自己的手,輾轉來到佛山的醫院尋求治療,但結果依舊相同。老伯本身有糖尿病,因為傷口沒辦法修復。(圖/翻攝自微博)醫生表示,老伯來就診的時候,整隻手指的中遠端全是黑的,手背和前臂都是腫脹的,之所以這樣主因是糖尿病,長期血糖控制不好,加上剪破手指遭細菌感染,血糖持續性飆高,老伯體內的蛋白和免疫其實量都很低,傷口沒辦法修復,這種情況一定要找專科醫生處理。經過手術保住手掌,不過感染的手指還是切除了。據了解,糖尿病患者若沒控制好血糖,就可能導致神經病變,特別是腳趾和手指,也容易產生潰瘍,當潰瘍愈深,細菌感染深入到骨頭,就會變成「骨髓炎」,骨頭壞死就連抗生素也救不回,最後只能動手術移除。因此一定要特別注意,別讓小水泡、小擦傷,演變成需要截肢的程度。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89/376289/sm-b9f630cf00d2fc3aa1af6d9a53ecf992.jpg)
83歲糖友染皮蛇「右手肌肉竟萎縮」 醫籲接種4大疫苗預防
83歲的陳爺爺罹患糖尿病多年,某天洗澡時他感覺右側胸部皮膚又紅又癢,隔天起床就發現大片皮疹從右前胸蔓延到後背,還起了水泡。起初他並不以為意,以為是困擾已久的濕疹又發作了,經塗抹治療濕疹藥膏仍不見好轉,患部還會又刺又痛,只要抬起右手拉扯到患部就會感到劇烈疼痛,忍了快一個禮拜才在家人陪同下就醫,經醫師診斷是感染帶狀疱疹惹的禍!糖尿病衛教學會秘書長李淳權醫師說明,帶狀疱疹俗稱「皮蛇」,是水痘-帶狀疱疹病毒再活化的表現,此種病毒初次感染時會引發水痘,並潛伏在背根神經節或腦感覺神經節中,直到再度活化引發帶狀疱疹。根據台灣研究統計,每個人終其一生會罹患帶狀疱疹的機率高達32%,即每3人就有1人可能罹病。發病後不只皮疹、發癢、起水泡,引發的神經痛更是讓人痛不欲生。研究指出,即使皮膚表面的急性症狀消失,疱疹後的神經疼痛仍會持續數月、甚至數年之久,常令患者痛不欲生。值得注意的是,曾得過帶狀疱疹者,仍可能再度復發,帶狀疱疹後神經痛更被許多患者形容「比生產痛還要痛」。罹患帶狀疱疹的高風險族群包括50歲以上成人、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腎臟病、心血管疾病、免疫不全者、生活壓力大或作息不正常、曾感染過帶狀疱疹。李淳權秘書長指出,一般來說,帶狀疱疹只要好好處理,在皮疹發作後72小時內投予抗病毒藥物,就能有效抑制病毒增殖、減輕神經疼痛,通常可在五週內痊癒,但免疫力較差的病人所需時間會比較久。像本身是糖尿病友的陳爺爺就因延誤治療,儘管確診後馬上投藥,皮膚症狀仍持續了一個多月、疱疹後引起的神經疼痛更是拖了超過半年才逐漸好轉,因為老年人易患肌少症,即便藥物治療後皮膚症狀恢復,仍留下右手肌肉萎縮無力的後遺症,握力至今仍無法完全恢復,症狀就像中風過的病人一樣,連握筷子都顯得吃力。李淳權秘書長說明,根據患者自述,發病後不僅身體又刺又痛,奇癢難耐,還會因為身上的紅疹、水泡,連穿衣服都感到無比劇痛,半夜也經常因為壓到患部而痛醒、無法翻身、睡都睡不好、無時無刻都像是被火燒般疼痛,連帶導致爺爺食慾不振、鬱鬱寡歡,治療期間使用了各種不同強度的止痛藥還是無法改善。李淳權秘書長強調,發疹期間,愈早使用抗病毒藥物愈有效,提醒民眾,若有症狀務必盡快就醫,以免留下不可逆的後遺症。國內研究指出,五分之一的帶狀疱疹患者為糖尿病患。對此,李淳權秘書長解釋,糖尿病患者因慢性高血糖的關係,會使免疫系統功能下降變差,除了容易受到其他病毒、細菌感染,且隨著免疫力降低,若體內有潛伏水痘-帶狀疱疹病毒也容易再度激活,進而引起帶狀疱疹。糖尿病患者罹患帶狀疱疹的比例是一般人的2倍,且疱疹後神經痛的風險也增加50%,若不幸感染,可能導致血糖控制惡化,並引發心血管疾病或視力問題等併發症。此外,罹患帶狀疱疹容易造成血糖急速升高,惡性循環下去,也容易出現嚴重併發症,根據研究顯示,糖尿病患者罹患帶狀疱疹後住院率比一般人高出超過六成,顯示帶狀疱疹對糖尿病患者的健康威脅不可小覷。每年的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2024年至2026年世界糖尿病日主題為「糖尿病與健康(Diabetes and well-being)」,提醒糖友關注身體、心理及社會健康。李淳權秘書長表示,響應國際糖尿病聯盟(IDF),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持續推動「健康生活」,呼籲糖友保持良好健康作息及運動習慣、均衡飲食、積極接種四大疫苗(流感及新冠疫苗、肺炎鏈球菌、帶狀疱疹),透過日常保健及接種疫苗,提升防禦力。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53/374953/sm-1c10c5ea045654cdbc4d59c3ed5470d2.jpg)
糖尿病盛行率創新高! 年輕化時鐘快轉「恐影響台灣勞動力」
最新台灣糖尿病年鑑結果顯示,台灣盛行率創新高達10.6%,遠超日本、韓國、香港等鄰近國家,總罹患人數恐突破300萬人關卡,且年輕化時鐘快轉,小於40歲的勞動人口中,糖尿病粗盛行率從0.77%上升至0.98%。醫師提醒,國人發病時間愈來愈早,併發症也順勢提前爆發,恐影響台灣勞動力。糖尿病相關疾病健保負擔已逐年增加,實質影響台灣競爭力。延緩併發症出現,日常血糖監測為關鍵,近年有賴數位醫療科技發展大躍進,現已有連續葡萄糖監測(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簡稱CGM)科技,可制定個人化治療,只要落實理想糖值達標率(Time In Range,簡稱TIR)的紅綠燈管理原則,就能在日常生活中輕鬆控糖,降低併發症風險。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黃建寧理事長指出,台灣的糖尿病盛行率已超越日本、韓國及香港,位居亞洲前列,糖尿病對國人健康的威脅日益嚴重。過去,臨床上主要依賴糖化血色素(A1c)作為糖尿病管理的唯一指標。然而,A1c只能反映過去2至3個月內的血糖「平均值」,無法呈現長時間內血糖波動的全貌。隨著科技的進步,連續葡萄糖監測(CGM)技術的誕生,讓糖尿病管理從傳統的單點測量進化為持續監測。透過CGM,糖友能夠追蹤理想糖值達標率(TIR),TIR代表血糖在標準範圍內的時間百分比。TIR越高,代表血糖控制越穩定。根據臨床證據,TIR每增加10%,A1c大約會降低0.8%。相反地,若TIR降低10%,微量蛋白尿的發生率會增加40%,而視網膜病變風險則會上升至64%。相比於A1c,TIR能提供更完整的血糖波動資訊,不僅能即時監測糖友的血糖情況,還能全方位展現血糖的波動狀態,幫助糖友更有效地調整日常生活作息。黃理事長強調,目前八大國際學會共識,推動以TIR評估糖尿病的管理表現,以紅黃綠三個顏色反應葡萄糖濃度的數值,讓指標更加直觀,目前共識建議第1型及第2型糖友應維持TIR比例7成在綠燈範圍。台灣糖尿病管理也持續依照國際共識滾動式修正治療指引。糖尿病衛教學會歐弘毅理事長指出,糖尿病除靠定期回診的醫療照護外,更有賴日常生活中自我的監測及管理,而以臨床經驗來看,青壯年糖友在日常中最大困境不外乎不方便或認為不需要,而無法規律監測血糖,然而血糖波動過大,對於周邊血管及組織的傷害就越大,這也是併發症提前報到的主因。現透過連續葡萄糖監測產品,藉由傳感器每日24小時,連續14天偵測葡萄糖濃度,並能產生葡萄糖圖譜,及計算TIR理想糖值達標率,讓糖友有更完整的數據可以調整日常作息,確實藉由這樣的產品先落實個人化糖尿病管理,幫助糖友延緩併發症出現。成大醫院杜業豐醫師從臨床經驗指出,飲食控制和規律自我監測是大多數糖友的共同難題,但CGM技術突破了傳統血糖監測的局限,能全面掌握葡萄糖波動,幫助糖友建立個人化飲食控制對策。以美食部落客黃小姐為例,初期因視網膜病變確診糖尿病後,對澱粉類食物充滿恐懼,擔心病情惡化。配戴CGM後,她發現蛋糕對自己的血糖影響比預想中小,反而地瓜和紫米燒肉飯糰更容易讓葡萄糖飆升。黃小姐說:「CGM(俗稱小圓餅)幫我破解了控糖迷思,別人的地雷食物在我身上並沒有那麼邪惡」醫師提醒,透過科技輔助,糖友可以隨時調整飲食策略,找回控糖的信心,更加安心飲食、自在生活。杜業豐醫師更提到,由於糖友的情況各異,制定個人化治療方案一直是重大挑戰,並分享病友案例:「CGM也能有效幫助調整處方。即使這位大學教授糖化血色素已經控制在6.1,但糖值波動大就還有空間讓控糖品質更好。」CGM不僅幫助自我監測,還能即時分享數據給家人或照護者,並提供完整葡萄糖數據給醫療團隊,便於制定個別治療計劃,讓照護者與醫療團隊成為強大的後盾,打造更完善的糖尿病照護網,進而增進國民健康,提升台灣競爭力!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44/374544/sm-b5f275fee0ac6147a5c52ced9ba6abcf.jpg)
血糖健康新指標!妥善運用連續葡萄糖監測系統,降低併發症風險!
根據國健署「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資料顯示,18歲以上國人糖尿病盛行率為11.1%,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值介於100-125mg/dL)盛行率約25%,也就是每10人就有1人罹患糖尿病,每4人就有1人正處於罹患糖尿病的高風險中。糖尿病患者血糖長期控制不良,可能會增加視網膜病變、膀胱炎、腎臟炎、血管、神經病變等併發症風險,需特別注意。耕莘醫院新陳代謝內分泌科主任馬文雅表示,如果一個糖尿病個案血糖是120mg/dL和160mg/dL,另一個糖尿病個案血糖是70mg/dL和210mg/dL,單就糖化血色素(HbA1c)的數值評論,這兩位個案的表現相同;但以血管風險來說,會是120mg/dL和160mg/dL的糖尿病個案比較低,這其中的關鍵是血糖變異度。血糖變異度 血糖健康新關鍵CV(Coefficient of Variation,變異係數)是項用來評估血糖波動性的指標,計算公式是血糖的標準差除以血糖的平均值後,再乘以100以得到百分比。CV數值越高,表示血糖的波動性越大,這可能會影響到糖尿病的控制和管理。一般建議CV應該低於36%,將血糖的變異保持在相對穩定的範圍內。CV過高可能預示著患者的血糖穩定性相對不佳,需要調整飲食、運動或藥物治療來改善血糖穩定性; 而定期監測血糖和計算CV能有助於患者了解自身的血糖變化,並進行適當的調整與管理。如何監測血糖變異度連續葡萄糖監測系統(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System, 簡稱CGM)在2017年被美國糖尿病學會(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ADA)認可為重要的血糖管理工具。有別於傳統血糖機每次扎針只能得知當下的血糖數值,連續葡萄糖監測系統在皮下組織植入軟針後,能持續監測數天組織間液中葡萄糖濃度,再將估計的血糖數值回傳到手機App上。因此連續性葡萄糖監測系統( CGM )的優勢在於可以長時間觀察血糖數值變化與趨勢; 再透過這些數據去計算各項血糖管理的指標表現,讓使用者在App上就可以即時查看! 因此CGM這個新型的數位血糖管理工具,可說是目前最簡便,在家就可以查看血糖變化全貌的工具。妥善運用CGM 就從TIR判讀開始馬醫師表示,有些人覺得自己很認真遵從醫囑,回診時糖化血色素卻沒有達到預期,這種狀況可以透過連續葡萄糖監測系統(CGM)來了解究竟是什麼原因。許多糖尿病患者在安裝了連續性葡萄糖監測系統(CGM) 看到自己的血糖變化後,卻往往不知道如何應用這些數據,著手調整自己的飲食、運動或用藥。其實 CGM 最常用的追蹤指標為TIR(目標範圍的時間佔比),代表著在監測的這段時間中有多少時間血糖是達標的,一般建議讓第一型與第二型的糖友,血糖目標設定在70-180 mg/dL,且TIR維持在70%以上,血糖控制的穩定性較為理想。當TIR的數值越高,代表血糖達標的時間越長,通常血糖變異度就會越小,也可以降低併發症的風險。數據會說話,CGM是您最佳控糖夥伴過去傳統血糖機的時代,血糖數據的蒐集全仰賴糖尿病患者扎針測量;現在,連續葡萄糖監測技術的發展使得患者不再需要頻繁扎針,即可隨時輕鬆查看自己的血糖數值,甚至可以回顧血糖是如何變化,患者直接在手機上就可以看到飲食、用藥或是運動對血糖控制的效果; 而透過資訊的整合分享,醫療團隊也能根據完整的數據記錄,協助患者揪出控糖的盲點,進而輔助醫療決策。安裝CGM之後,糖尿病患者不再侷限於三個月定期回診才能檢視這段時間的血糖表現,而是能夠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持續追蹤控糖指標。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55/374255/sm-2ecd0d4a44ff0385d73c11af981b9be6.jpg)
吃素更健康?「5種陷阱蔬菜」單吃恐害血糖飆高 醫推3類食物最佳
吃素是健康的觀念,對於血糖控制也有一定幫助。不過,減重專科醫師吳榛槿透露,很多人以為只要吃素就能穩定血糖,事實上素食的選擇和搭配方式非常重要,否則很可能掉入「假蔬菜陷阱」,導致血糖控制失敗,越吃越不健康,其中5種常見蔬菜富含澱粉,對血糖影響大,若單吃或攝取過量會使血糖快速上升。吳榛槿醫師在臉書粉專表示,5種富含澱粉的蔬菜首先是馬鈴薯,若升糖指數高,吃多容易讓血糖劇烈波動;再來是地瓜,雖然營養素比白米飯還多,但現在地瓜都被改良得很甜,應適量攝取;第三是南瓜,雖然營養豐富,但碳水化合物含量不低;接著是芋頭,因含有不少澱粉,避免過量;最後是蓮藕,含有較多的碳水化合物,特別是磨粉燉煮過後,更容易引起血糖上升。醫生提到,吃素的人在控制血糖時,建議可以選擇以下3類食物,這些食物有助於穩定血糖。1、綠葉蔬菜(如菠菜、空心菜、芥藍等)綠葉蔬菜富含膳食纖維,有助於延緩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速度,減少餐後血糖急劇上升,可以有效幫助維持血糖穩定。2、豆類及大豆製品(如毛豆、豆腐、豆漿)豆類食品含有高量的植物性蛋白質和膳食纖維,有助於延長飽足感並減緩糖分的吸收速度,還能提供蛋白質來穩定食慾。3、酪梨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抗氧化抗發炎,有益心血管健康。吳榛槿強調,吃素的確對健康有益,能幫助控制體重和血糖,但同時要注意飲食的搭配,選擇健康的食材和烹調方式,才能達到最佳效果,記得多攝取膳食纖維、蛋白質、好油脂以及適量的優質澱粉,讓血糖更穩定,身體更健康。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69/370769/sm-0232dc6a6ea55d53b64d32f0c02e28d7.jpg)
晚餐後別吃甜度高水果! 專家揭5大原因:恐影響體重管理
台灣有水果王國的美稱,不只種類越來越多,品質更是不斷進步,不只外國人愛吃,許多國人也都習慣在飯後攝取水果,然而營養學者洪泰雄近日則提醒民眾,晚上應該少吃甜度高水果的5大原因。1.血糖控制:甜度高的水果通常含有較高的天然糖分(如果糖和葡萄糖),在晚上食用可能會導致血糖水平迅速上升,這對於糖尿病患者或需要控制血糖的人來說尤其重要。2.消化問題:晚上進食高糖分的食物可能會影響消化,尤其是在睡前不久食用時,這可能導致胃部不適或影響睡眠質量。3. 熱量攝入:高糖水果通常熱量較高,晚上攝入過多熱量可能會影響體重管理,特別是如果您在晚上活動量較少的情況下。4.影響睡眠:某些研究表明,過多的糖分攝入可能會影響睡眠質量,導致入睡困難或夜間醒來。5.口腔健康:晚上吃甜食可能增加蛀牙的風險,因為口腔中的糖分會成為細菌的食物,進而產生酸性物質,損害牙齒。洪泰雄建議,若想在晚上吃水果,可選擇一些低糖的水果,如莓類、柚子或蘋果等,這些水果的糖分相對較低,且富含纖維和其他營養素,更適合在晚上食用。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30/368730/sm-11c562ade0acf84b23e76fb8f5b763ca.jpg)
雙管齊下「即時監控血糖、精準給予胰島素」 糖尿病童免扎針之苦
長期需要監測血糖變化的糖尿病人,除了可仰賴連續血糖監測系統之外,配合胰島素幫浦更可以達到精準胰島素給予,避免血糖的過度起伏、降低低血糖風險、增加病人日常生活的便利性。一名剛入小學的小豪(化名)就是以這個方式,取代定時注射胰島素,入學一個多月來血糖控制平穩,學習能力良好,一點都看不出來他是第1型糖尿的病人。馬偕兒童醫院兒童內分泌科主任丁瑋信表示,小豪在10個多月大的時候,奶量雖然每餐可以喝到200 ml,且副食品的食量也很好,但體重卻不增反減,一開始家長以為是奶量不足,試圖想要增加,後來因為一次嚴重感冒,嘔吐、呼吸急促與難以安撫的哭鬧,緊急就醫抽血後才發現竟是糖尿病酮酸中毒。進入加護病房治療,情況穩定後,改為皮下胰島素注射,但是血糖起伏極大,一天內的血糖值可以從50到400 mg/dL間產生劇烈變化,所幸經醫療團隊仔細調整胰島素劑量、並詳細教導小豪父母糖尿病控制技巧,總計住院10天後,血糖才獲得控制順利出院。然而出院後,由於嬰兒每日用餐間隔時間短,餵食前需頻繁採血確認血糖值,遇上孩子哭鬧不打緊,「採血針扎在兒身、痛在娘心」,更常讓家長於心不忍。於是與家長商討治療計畫後,讓小豪在左上臂處裝置連續血糖監測(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CGM),可以每5分鐘自動監測記錄血糖值,並即時顯示血液中的葡萄糖濃度,平均一天共可測得288個血糖值,完全清楚掌握血糖變化趨勢。丁瑋信表示,第1型糖尿病為一緩慢漸進性的自體免疫疾病。病童體內存在著會破壞自己胰島細胞的自體免疫抗體。胰島細胞是分泌胰島素的細胞,胰島素是體內維持血糖穩定、幫助細胞成長、抑制肝醣分解很重要的荷爾蒙,當80-90%左右的胰島細胞被破壞後,臨床上便漸漸出現糖尿病的症狀。而第1型糖尿病的治療,即規則監測血糖,並且定時補充胰島素。小豪在以往只能仰賴家長定時皮下注射胰島素來控制血糖穩定。由於第1型糖尿病患者非常依賴胰島素的適時補充,為考慮小豪上學後注射胰島素的不便,加上生活作息的調整可能成為血糖不穩定性的影響因子,於是在和醫師充份討論後,決定於就讀小學前選擇能與CGM密切搭配的胰島素幫浦。胰島素幫浦是一種可以精確控制劑量,透過導管定時向體內輸注胰島素的小型裝置,模擬胰島細胞功能的正常運作。常安裝於腹部、臂部或大腿等皮下脂脂較厚之處。最新的胰島素幫浦可以同時接收CGM的血糖訊息,並根據血糖的變化來調胰島素的劑量,在血糖高時自動增加、在血糖低時自動減少甚至停止胰島素的輸注,達到減少血糖波動、穩定控制血糖的目的。但上述醫療器材並非健保給付的範圍且需定時更換耗材,平均每月需負擔2萬多元。丁瑋信表示,小豪在使用CGM與胰島素幫浦後,透過「即時監控血糖、精準給予胰島素」,回診時發現血糖控制情況良好,小豪的家長與學校老師充分溝通,也給孩子正確的觀念。雖然第1型糖尿病人必須終生在血糖控制這件事上努力,但也因正確的觀念與醫療科技的進步,讓孩子的生活及學習力完全不受影響,也可以和一般孩子一樣,盡情享受人生。丁瑋信表示,研究顯示保持血糖在目標範圍(70-180 mg/dL)內的時間比例(Time in Range, TIR)與減少糖尿病併發症有密切關係。血糖控制講求的是「精準度」與「即時性」,使用CGM的病友,因有血糖的即時監控,可以大輻降低嚴重低血糖的發生。此外,由於CGM可以配合飲食、運動等記錄,讓患者可以彈性調整生活步調,也有助於醫師更科學地調整治療方案,以避免長期併發症的發生,丁瑋信也提醒,使用者應與醫師充分溝通,經由專業評估後再決定治療計畫。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79/368479/sm-901f49a1de0a50c0a6faaff1aa7c63f2.jpg)
冬粉取代白飯能減肥? 醫公布3食物「防血糖暴衝」
想要瘦身的人,只要一聽到「澱粉」就心驚驚!白飯、麵條能免則免,先前就有網友好奇是否能以「冬粉取代白飯」,認為該作法更有助瘦身。對此,家醫科醫師李唐越表示,由於冬粉不一定是以綠豆製成,原料可能含有澱粉類食物,小心吃了變更胖,李唐越就推薦3款有助於穩定血糖的食物,分別是根莖類、五穀雜糧糙米飯,以及蒟蒻麵或豆腐麵。李唐越指出,雖然蒟蒻麵或豆腐麵看起來像麵條,但實際上組成還是一些比較優質的食物。(圖/達志/美聯社)李唐越在《早安健康》YouTube頻道中指出,很多要瘦身的人,會以冬粉取代白飯,但其實這是相當NG的行徑,因為冬粉不一定都由綠豆製成,可能是採用馬鈴薯澱粉,因此對減重的人來說相當不利,除此之外,包括血糖控制者也沒幫助。若想要瘦身或者控制血糖,李唐越推薦3款食物,首先就是根莖類食物,例如玉米、南瓜和地瓜等,上述的根莖類食物屬於中低GI值(升糖指數)食物,加上含有大量膳食纖維,對血糖波動影響較小。再來就是五穀雜糧糙米飯,據李唐越表示,五穀雜糧糙米飯除了富含膳食纖維外,還含有維生素和花青素等,對健康好處多多。最後則是蒟蒻麵或豆腐麵,李唐越指出,蒟蒻麵或豆腐麵雖然看起來像麵條,但實際上組成還是一些比較優質的食物,喜愛麵食但又想吃的健康,件以可以更換為上述兩款食物取代一般麵體。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17/365817/sm-f9823239971392e57006b802ee5d4318.jpg)
「這運動」做3個月逆轉糖尿病! 醫曝不只控血糖「還有5好處」
糖尿病患者可多嘗試透過跑步控制血糖!胸腔暨重症醫學科醫師黃軒表示,跑步流汗是最簡單、最有效預防細胞老化的方式之一,「這類短期耐力運動能夠提升血清胰高血糖素(Glucagon),這能激活胰島β細胞中AMPK信號,減輕了胰島素抵抗β細胞衰老速度。」黃軒醫師昨(27日)在臉書粉專發文指出,門診來了1名糖尿病患者,對方好擔心自己的血糖控制不好,問黃軒有沒有日常的方式,可以改善自己的血糖控制,「我告知他:跑步,可以使血糖控制更平穩的。」3個月後,對方再來門診,氣色變得很好,糖血色素也恢復正常。黃軒接著補充,跑步流汗,是最簡單、最有效預防細胞老化的日常習慣之一,這些減緩,包括了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的生理老化現象!「糖尿病的一個顯著特徵,就是細胞老化加速現象,例如端粒縮短了、線粒體DNA耗竭了、膠原蛋白老化了等問題。這些細胞老化,會導致胰島素細胞組織,也完整性受損,甚至功能逐漸喪失!而預防這種老化,逆轉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跑步運動了。」黃軒也整理出運動不只可以控制好血糖,還對糖尿病患者有5大好處:降低血糖:運動有助於肌肉細胞更有效地利用葡萄糖,從而有效降低血糖。控制體重:運動能消耗熱量,有助於減少體脂肪、控制體重,對於糖尿病患者尤為重要。改善胰島素敏感性:運動可提高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性,緩解細胞老化速度,有效減少胰島素阻抗,血糖自然更穩定。保護心血管:運動有助於降低血壓與膽固醇,從而降低糖尿病患者因心血管疾病猝死的風險。提升心理健康:運動可減少壓力和焦慮,提升整體心理健康,使精神也變好。黃軒也解釋,運動之所以能改善身體狀況,主要是因為它能夠促進全身的血液循環,增強心肺功能,並且通過消耗能量來調節代謝過程。此外,運動還能增強肌肉力量和耐力,改善身體的整體功能,「固定堅持,持續連續三個月後,你就會感受到你的身心更健康了!」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57/364557/sm-43514f1159eb7368d876f0372dc36b9e.jpg)
喜愛這類食物「大腦恐變漿糊」 醫示警:容易得糖尿病
吃錯東西竟會讓大腦變笨!胸腔暨重症醫學科醫師黃軒揭露,有研究指出食用高油高糖飲食,幾個星期就能使大腦神經發炎,腦神經細胞外基質變得「漿糊化」,進而阻擋胰島素進入大腦,容易得糖尿病。黃軒也分享保持健康的飲食習慣,讓胰島素發揮作用,就能有效預防糖尿病且保持好腦力。黃軒醫師近日在臉書粉絲專頁「黃軒醫師 Dr. Ooi Hean」發文,提出國外有研究發現,人只要幾個星期內不健康飲食,容易使大腦神經元發炎,導致腦神經的細胞外基質(ECM)重塑變得厚又黏;簡單來說,只要常吃高糖油脂食物,就是在破壞大腦神經,使其變得像一片漿糊。而大腦變漿糊後,阻攔胰島素進入下丘腦神經元,去下達旨令磷酸化處理,造成更多血糖堆積,就變成「胰島素阻抗」或「胰島素不敏感」,很快就會導致糖尿病。不過黃軒透露,澳洲墨爾本大學研發人員在對小白鼠的實驗中,發現一種消除粘膠質的酶「氟胺的分子」,可以成功消除動物大腦中因漿糊粘性造成的堵塞,增加大腦飢餓神經元對胰島素的攝取,能有效降低血糖控制;若將來能應用於人類,就是一種新的治療模式。最後黃軒表示,「高油高糖食物,就會高黏高稠,漿糊化了你的腦袋瓜」,健康飲食習慣才是保護大腦最根本也最有效的方式,呼籲「好的習慣,你就是天堂!不好習慣,你就得上天堂!」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79/363179/sm-0d88008b0a3a2f66e4ce5b10a857a5b3.jpg)
愛女返台過中秋!他吃「3食物配酒」 視力突模糊血壓飆升380
台中一名65歲王姓男子,因為遠嫁美國的女兒回台過中秋節,因此他相當開心,便大吃烤肉、蛋黃酥跟綠豆椪,還配了幾杯酒。沒想到,王男隔天突然感到口乾舌燥、視力模糊,就醫檢查後竟發現,血壓飆升到了380。衛生福利部臺中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醫師林建良指出,65歲的王姓男病患雖有10年的第二型糖尿病,不過平常相當自律,會定期服用藥物,飲食也相當配合醫師的叮嚀。但因為中秋節與久別的女兒相聚太開心,不小心吃下了2顆蛋黃酥和1個魯肉綠豆椪,還跟女婿喝啤酒配烤肉聊天。林建良表示,結果隔天王男起床後,就感覺到口乾舌燥、疲勞無力,原先以為是前一天太累,沒想到,後續又出現視力模糊的情況,立刻趕往醫院就醫。後來經過檢查,發現王男血壓飆升至380 mg/dL,三酸甘油酯也超過1500mg/dl,將他緊急收住院治療,最終經過注射胰島素與口服藥物治療後,順利在一周後康復出院。林建良透露,其實中秋節前後因為血糖失控就醫的民眾比平日高出四到五成。因為月餅因屬於高糖、高碳水化合物,糖尿病患者攝取過多糖分後會導致血糖急劇上升;烤肉則是高脂肪、高鹽,多食易增加血脂,讓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困難,增加心血管健康風險。對此,林建良提醒,中秋節期間如大吃大喝後突然出現口渴、疲勞和視力模糊等症狀,應該立即就醫,避免因血糖急速飆高併發糖尿病高血醣高滲透壓危證(HHS)或中風、心肌梗塞等致命風險。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4/362804/sm-9941a2f5df9cf0a11088c8f94778c792.jpg)
「包皮龜頭發炎」恐是三高警訊 年輕男飲料當水喝釀禍
中秋團圓難免放縱吃喝,不少人都知道飲食過度可能造成三高(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等代謝症候群,卻不知道其實很多泌尿問題也可能跟代謝疾病有關。顧家醫療總院長顧芳瑜醫師提醒三種泌尿科常見的疾病,背後成因可能是由代謝性的疾病所引起,包括包皮或龜頭發炎、勃起功能障礙、膀胱過動症。一、包皮或龜頭發炎顧芳瑜提到有不少因包皮或龜頭發炎來問診的個案,經抽血檢查發現糖化血色素過高,才發現有糖尿病。也由於血糖過高導致傷口癒合過慢,因此病患會疑惑為何傷口裂開一直沒好。而這樣的族群還有不少是年輕人,詢問生活習慣發現大多是習慣把飲料當水喝,仗著年輕,以為不會跟三高扯上邊,卻不曾想糖尿病早已找上門。二、勃起功能障礙高血脂及糖尿病都是造成勃起功能障礙常見的慢性病,由於三高常伴隨動脈硬化,陰莖血管徑窄小,往往在動脈硬化初期就容易先反映出症狀。因此若有勃起功能障礙,也應該找醫師診斷是否有三高的問題。三、膀胱過動症血糖高神經傳導也會受到影響,導致有些人會有膀胱過動症問題,男女都可能發生。有膀胱過動問題的患者常常需要跑廁所,平均1-2小時就得上一次廁所,半夜也常需要爬起來上廁所,可說苦不堪言。不過顧芳瑜也提醒,有膀胱過動症的病人很多,不是只有糖尿病問題會導致膀胱過動,生活壓力和自律神經失調也是常見原因,但在臨床上會優先排除可控因素,因此若有糖尿病,日常應多注意血糖控制。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45/362745/sm-0e147edb924957275796827a0d462dc3.jpg)
吃飯「這壞習慣」恐增肥胖、糖尿病風險 醫:每餐至少進食15至20分鐘
現代人因生活節奏快速,進食時常常狼吞虎嚥。對此,家醫科醫師魏士航也提醒,長期進食過快其實會對身體帶來諸多危害,包括易造成胃脹氣、胃食道逆流、消化不良;提高肥胖風險;引發胰島素阻抗並導致第2型糖尿病。因此建議每餐至少花15至20分鐘進食,用餐時避免使用手機或電腦。魏士航昨(12日)晚在臉書粉專「魏士航醫師|航向健康減重新體質」發文表示,口水(唾液)不僅是幫助吞嚥的液體,它還在我們的消化和抗菌防護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沒有讓它好好發揮功能時,對健康也會有極大影響。魏士航表示,自己曾遇到1個個案,她是43歲急診護理師,長期受到胃食道逆流和腹脹的困擾,動不動就感覺腹部脹氣,隨身都攜帶制酸劑,一有不舒服就馬上服用,但她對這樣的頻繁用藥感到非常無奈,擔心這樣下去會引發慢性疾病,常常嘆氣說:「每次都得靠藥物,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魏士航發現她的消化系統已經因長期進食過快而增加了許多的負擔,並且有代謝問題的早期徵兆,建議她也許可以從「放慢進食」開始,細嚼慢嚥慢慢吃,一頓飯至少要吃15至20分鐘,「在這樣微小習慣的調整下,她也開始逐漸甩開那些藥物了。」現代人因為工作忙碌,多數人用餐習慣都是囫圇吞棗,沒能夠好好在用餐時刻品嘗食物帶給我們的美味。魏士航對此也提醒,「雖然吃太快並不會直接引發糖尿病,但這樣的飲食習慣會讓我們更容易肥胖,進而提高糖尿病的風險。」魏士航補充,肥胖本身就是引發第2型糖尿病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進食速度過快的習慣,可能加速這個過程,對我們的代謝健康造成長期危害,「長期進食過快會影響胰島素的敏感性,尤其是在原本血糖控制不佳的人群中,更容易加速糖尿病的發展。」魏士航還列舉了吃太快對健康的危害:影響血糖調控:吃太快可能導致餐後血糖急速上升,增加胰島素負擔,久而久之可能引發胰島素阻抗,導致第2型糖尿病。肥胖風險提高:吃太快會讓我們不自覺地攝取過多熱量,這些多餘的熱量難以消耗,導致脂肪堆積,逐漸引發體重增加。消化系統負擔:快速進食使食物在口腔內沒有得到充分咀嚼,食物分子過大,進入胃部後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胃脹氣、消化不良等問題。飲食失控:吃飯吃太快通常會忽視食物的品質與均衡攝取,增加了不健康飲食習慣的風險。魏士航也示警,其實不要小看狼吞虎嚥這件事,若唾液(口水)中的澱粉沒有辦法幫助食物好好做澱粉消化,當這些不完全消化的澱粉進到胃時,就會加重胃的負擔,延長胃排空的時間,這時候很容易發生胃食道逆流、胃脹情形,沒有被良好消化的澱粉到了腸道,也會加重腸道負擔,讓細菌發酵,進而引發脹氣或排氣增多。千萬別忽略唾液的重要性,魏士航解釋,它是維護消化、抗菌和保護口腔健康的好幫手,要從生活面著手,靜靜生活、好好睡覺、「慢慢吃飯」,除了避免進食過快,培養細嚼慢嚥的習慣外,也可以設定用餐時間,每餐至少花15至20分鐘進食;用餐時避免使用手機或電腦,專心享受每一口食物;學會在感到7、8分飽時停下來,不要等到完全飽足才結束用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