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治療
」 語言治療 語言發展 復健 治療 語言能力嗓音會跟隨年紀老化! 專家授「6護嗓妙招」
隨著年齡增長,許多人會開始注意到自己出現皮膚鬆弛、關節不再靈活等身體各部位的變化,但有一個常被忽視的重要部分,那就是「嗓音」。嗓音隨老化改變原本音色 常見這些音質變化亞東醫院耳鼻喉部語言治療師林峯全指出,嗓音也會隨著老化逐漸變得沙啞、微弱,甚至失去原本的音色。老化的聲帶可能會出現變薄、失去彈性等狀況,導致聲音沙啞單調,還容易因長時間說話而感到疲勞,進而出現嗓音顫抖、音高或音量難以控制的問題。保持健康嗓音 六招有效保養嗓音是溝通的重要工具,對銀髮族來說,保持良好的嗓音狀態尤為關鍵。透過適當的保養,不僅能延緩嗓音老化,還能維護聲帶的健康。林峯全語言治療師鼓勵銀髮族以正向心態看待嗓音變化,理解這是自然老化的過程。只要以積極的心態面對嗓音變化,並結合適當的保健與運動,就能持續享受與他人溝通的樂趣,維持身心健康。1、保持聲帶濕潤:聲帶濕潤對嗓音健康至關重要。聲帶過於乾燥會使黏膜的震動不穩,影響聲音的清晰度,很難發出好聽的聲音。銀髮族應養成定時喝水的習慣,尤其在說話或唱歌前。此外,應避免攝取含咖啡因和酒精的飲品,這些飲品會導致脫水,進一步加重聲帶乾燥。2、適度使用嗓音:適度說話或唱歌有助於維持聲帶健康,避免因缺乏用而萎縮。不過,用聲過度也會導致聲帶疲勞。因此,在無其他喉部感染或異常症狀下,每天適度用聲最為理想。3、接受嗓音訓練:就如同鍛鍊身體可以保持肌肉健康,適當的嗓音練習有助於保持聲帶的彈性和力量。銀髮族可以在語言治療師的指導下,進行一些簡單的發聲練習,不僅能維護聲帶健康,還能改善共鳴,使嗓音更有穿透力。4、注意呼吸運動:呼吸是發聲的動力來源。當呼吸淺而急促時,會影響嗓音的穩定度。建議每天練習深呼吸,維持規律的運動習慣,提升肺活量與呼吸控制能力,促進整體嗓音健康。5、避免刺激物質:避免吸菸和暴露在二手菸中,煙霧中的有害物質會嚴重損傷聲帶。此外,減少食用辛辣食物及飲用過熱飲品,以免刺激喉嚨,影響發聲功能。6、定期接受檢查:嗓音保健與其他健康問題一樣,需要定期檢查。建議銀髮族定期至耳鼻喉科檢查嗓音狀況,若發現異常變化應及早就醫。早期發現問題有助於及時採取措施,防止病情惡化。
骨瘦如柴…南投1歲7月女嬰「僅5.5公斤」遭安置 生父強制接受教育
南投縣政府社工月前訪視,發現1歲7個月大的女嬰骨瘦如柴,體重僅5.5公斤,不及體重評估標準標準最低標8.3公斤,研判女嬰的父親和繼母疏於照顧,啟動緊急安置,安排女嬰先住院治療,再交由機構安置,縣府向南投地方法院聲請延長安置,並強制女嬰父親接受親職教育。縣府指出,社工4月訪視時發現,1名1歲7個月大的女嬰父母離異,平時由父親和繼母照顧,疑似疏於照顧,女嬰體重僅5.5公斤,智力等發展比同齡幼兒落後許多,即使生病也未就醫,立即啟動緊急安置,7月時安排女嬰父親至機構探視,發現女嬰父親也欠缺照顧小孩的能力。女嬰經延長緊急安置,安置6個月期間,體重明顯有回升,經醫師評估,確認女嬰發展遲緩,安置機構已安排物理、職能與語言治療,不過女嬰父親的親職能力還有待加強,生母不知去向,也沒有其他親屬可立即性提供女嬰妥適照顧,因此縣府再向南投地院聲請延長安置3個月。南投地院法官認為,女嬰的父親有穩定工作收入,不過他欠缺照顧小孩的能力,親職教育有待加強,強制接受親職教育;權衡幼兒的權益和後續照顧,徵詢後其父親意見,同意縣府延長安置3個月的聲請。◎尊重身體自主權,請撥打113、110。
孩子突然變乖要小心!8歲調皮妹狂睡不說話 就醫檢查竟是「腦炎」
1名8歲女童連續2天頭暈,第3天出現嚴重嗜睡且無法言語,送醫後發現電腦斷層有輕微腦水腫,並轉入加護病房給予降壓藥與預防性抗生素及抗病毒藥物,後續檢查診斷小女孩是因為感染造成腦病變,經與中醫合併治療及積極復健,住院一個月後總算可以活蹦亂跳的出院,回到原本古靈精怪、調皮搗蛋的樣子。馬偕兒童醫院兒童神經科主治醫師黃佳雲表示,腦炎可能是身體對病毒或細菌感染的正常或過度反應,也可能因為自體免疫因素導致體內免疫細胞攻擊健康組織所產生;腦炎的預後很難評估,有些患者對治療反應良好、有些可能出現癲癇和更長期的學習問題,也可能導致永久性損傷或有致命的危險。黃佳雲指出,個案自急診轉入加護病房後,團隊第一時間即給予高劑量類固醇及靜脈免疫球蛋白,因觀察腦波有異常放電現象,因此也採取預防性抗癲癇藥,經腦部磁振攝影疑似發現雙側大腦,右側橋腦及部分胼胝體有多處影像增強,懷疑是「急性播散性腦脊髓炎(ADEM)」,在治療後,除在病房即掌握時間安排復健外,更同時會診中醫科進行針灸治療。馬偕紀念中醫部針傷科主任王宏銘說明,針灸對於中風、腦外傷、腦炎等神經系統疾病已有非常多臨床經驗,為搶治療時機,在病童進入加護病房後即合併中醫針灸治療,由針傷科醫師團隊針對腦炎所造成意識不清的問題,以「開竅醒神」效果的穴位,包括腳底「湧泉穴」,針對手腳無力的狀況,以「足三里穴」及「合谷穴」等穴位合併治療,1週3次,1次15至20分鐘。一般而言,急性期以開竅清熱醒神為主要治療方式,待意識逐漸改善後,則以疏通經絡改善肢體活動功能等為主。相較於病人住院時一度只能靠鼻胃管進食,脊髓磁振攝影也顯示有急性橫斷性脊髓炎,在進行血漿置換後肢體動作逐漸好轉,住院一個月期間接受中西醫及復健合併治療的情況下,病情獲得改善,出院後一個月的門診追蹤,小女孩跑跳、說話及吞嚥功能完全恢復正常。醫師解釋,部分病人的腦炎是自來於自體免疫原因所引起,此次個案的急性播散性腦脊髓炎(ADEM),通常發生在感冒之後,透過對抗自己的神經髓磷脂造成所謂「脫髓鞘」疾病。治療方式採取高劑量皮質類固醇,大多數兒童對藥物反應很好且大都能完全或接近完全康復,如果此法效果不佳,也可以改用血漿置換或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等治療方式。黃佳雲提到,診斷腦炎需要結合一系列病史詢問(包括免疫史)以及檢查,包括大腦影像來排除其他腦部結構的問題、腰椎穿刺檢查來檢查是否有細菌和病毒等感染、腦波可以偵測潛在癲癇發作、血液、尿液和糞便檢查看有沒有其他感染跡象,這些都有助於病人的治療決策。據了解,腦炎一開始可能因出現一些非特異性症狀而加深診斷的難度,但仍有幾點觀察方向值得家長注意,臨床表現包括發燒、頭痛、對光敏感度、頸部僵硬、皮疹、噁心、嘔吐、活力/食慾喪失、嗜睡、意識混亂或產生幻覺、說話困難、行走困難、癲癇發作。醫生提醒,由於腦炎通常是由病毒引起的,也需要注意到與病毒感染的其他症狀同時出現或隨後出現的症狀,例如上呼吸道感染或胃腸道問題,如腹瀉、噁心、嘔吐或皮疹。也可能在被攜帶疾病的病原體感染後發生,包括蜱蟲(萊姆病)、蚊子(西尼羅河病毒)和貓(巴爾通體,也稱為貓抓病),或其他動物暴露、環境暴露(例如在水中游泳)。馬偕兒童醫院兒童神經科為各種類型神經系統和發展障礙的嬰兒、兒童和青少年提供全方位照護,由於腦炎造成腦組織無法正常運作,病人可能會出現癲癇發作、精神錯亂或行為改變。而腦炎在臨床上常常無法找到明確的致病原因,治療目標會從控制病情預防併發症,讓大腦在發炎情況中慢慢恢復,急性期之後,仍需要定期門診追蹤,接受物理、職能及語言治療。
颱風災後逢醫事人員國考 今1700前可更改考區
凱米颱風重創全台,中南部出現嚴重災情。考選部今天表示如有因凱米颱風造成應試考區交通中斷情況,致無法於原定考區應試者,於26日下午5時前向考選部申請更改考區應試,或於考試後15日內申請退還報名費。今日考選部透過新聞稿表示,「113年第二次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高等考試營養師、護理師、社會工作師考試、113年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高等考試心理師、法醫師、語言治療師、聽力師、牙體技術師、公共衛生師考試、高等暨普通考試驗光人員考試」將自本周六起(7月27日至29日)如期舉行。考選部表示,如有因凱米颱風造成應試考區交通中斷情況,致無法於原定考區應試者,請應考人依據「考選部因應重大天然災害臨時更改應考人考區或試區處理要點規定」,於7月26日下午5時前向考選部申請更改考區應試,或於考試後15日內申請退還報名費,考選部將評估交通狀況、此次考試所設置考區量能、對應考人最有利等原則盡速處理。
巴金森接力動起來:411世界巴金森日系列活動
4月11日是國際世界巴金森日,鬱金香動作障礙關懷協會、R基金會、帕促會、花蓮慈濟醫院巴金森研究中心、臺中榮民總醫院巴金森症暨動作障礙中心攜手推動「Move up Parkinson's 巴金森接力動起來」系列活動與講座,一同為戰勝巴金森氏症發聲!今年巴金森氏症相關團體首度在將巴金森日擴大為巴金森月,呼籲大眾關心這神經系統疾病,同時鼓勵患者透過運動和不同復健策略延緩病情,包括:瑜珈、桌球比賽、太極拳、國際標準舞、音樂治療、語言治療等。首場活動將於3月23日在台中愛心家園舉辦「巴金森氏症深腦刺激術DBS分享QA」及桌球體驗,而且,參加本場活動,還有好書送給你:《帕金森病,病友與家人該知道的事 》。鬱金香創會理事長陳新源醫師分享,雖然目前尚無法根治巴金森氏症,但透過合理藥物治療、持續性運動,能夠有效延緩病程。當藥物治療無法有效改善動作併發症時,深腦刺激術(DBS)成為一項極為有效的手術選擇,為巴金森氏症患者帶來新的希望。此外,陳醫師強調運動對巴金森患者具有卓越效果,改善動作障礙與非動作障礙。根據日本Ken-ichi Inoue醫師的研究,每週打1次乒乓球,3至6個月後,能有效提昇巴友的自我照顧能力,改善生活品質。全球各地的巴友早已發現,打乒乓球不僅使身體更靈活,還因增進人際互動而讓人心情開朗,遠離焦慮、憂鬱的情緒。今年是「Move up Parkinson's 巴金森接力動起來」首屆,盼活動匯聚各地區的能量,號召更多的患者、家屬、醫療專業人士和社會大眾共同關注巴金森氏症,鼓勵巴友們持續動起來,活動訊息歡迎追蹤R基金會、台灣鬱金香動作障礙關懷協會FB或搜尋#巴金森接力動起來。巴金森接力動起來活動時程:3/23「戰勝巴金森氏症講座暨桌球體驗」4/10「過暮不忘 動智森友會:戶外瑜珈」4/11「2024巴友動起來,作伙來帕球」桌球比賽4/25-7/11每週四「12周線上靜心瑜珈」5/10-5/31每周五「給巴金森氏症的音樂和語言治療工作坊」活動相關歡迎洽詢RBI瑞金抗齡照護研究教育基金會/04-22601983台灣鬱金香動作障礙關懷協會 /0963586585
剴剴之死/家長太擔心「孩子過得好嗎」 專家曝5重點:避免拷問、誘導問答
北市1歲男童剴剴(化名)遭劉姓保母凌虐致死,期間不僅受到暴力毆打,還被拔光指甲、餵食廚餘,消息一經曝光便迅速引起大眾憤怒。對此,部分家長也開始擔心孩子在外的狀況,卻又煩惱「不知從何問起」,而語言治療師葉俊亞、簡彣如就曾指出5個問話重點,建議可先從閒聊、自然情境開始,並要避免誘導式問答,再藉由觀察他們的情緒、肢體動作等,好好瞭解自己的孩子。語言治療師葉俊亞、簡彣如先前在臉書粉專「BaeGo培果教育」談論過類似議題,若家長想知道孩子在學校發生什麼,但又不知道從何問起,尤其牽涉較為敏感的話題,如霸凌、排擠、不當懲罰時,需要特別注意5個較為重要的問話重點:1.從自然情境開始:可以挑選氛圍輕鬆、不逼迫的場合,例如邊吃飯邊聊、睡前自由談心,允許孩子有「現在不想講」的權利,避免進行拷問式問答。2.先從其他話題閒聊:從相關或時間點相近的事情開啟話題,慢慢繞往核心問題,在過程中引導孩子思考,像是當老師寫聯絡簿表示孩子午休時間都不睡覺時,就可以先從「午餐吃了什麼」、「吃完會想睡覺嗎」、「老師為什麼會希望大家睡覺呢」來切入。3.問題盡量聚焦且開放:如果問題太大會很難回答,也要避免提出只有二選一答案的問題,如好吃、不好吃。4.避免誘導式問答:這種問法會讓孩子以為問題有「標準答案」,進而去依據大人的問答方式,湊出可能不合乎實際內容的回答,諸如「我再問一次,這很嚴肅」、「你確定嗎」。5.沒說出口的,有時候比說出來的更重要:可以試著觀察孩子的情緒、語調、眼神、坐姿、肢體動作等細節,這就是所謂的「相信直覺」,畢竟沒有人比父母更了解自己的孩子。《CTWANT》提醒您:若自身或旁人遭受身體精神虐待、性騷擾、性侵害,請打110報案再打113找社工。
新娘說「我願意」下秒突暈倒 300名賓客嚇壞畫面瘋傳:以為不想婚了
美國路易斯安那州一名女子凱薩琳(Catherine Franks)在婚禮上說出「我願意」後,突然在300多名賓客前昏倒,嚇壞所有賓客,慌亂現場情況也在網路上瘋傳,獲得50多萬人次點閱,還有網友以為新娘是太過開心要婚了,或者是多不願意嫁給新郎才暈倒。從畫面可見,凱薩琳講完「我願意」後,瞬間就倒在地上,嚇得觀禮賓客立刻從座位上跳起來,據《紐約郵報》報導,來自路易斯安那州布羅布里奇市(Breaux Bridge)的凱薩琳,是名語言治療師,她在婚禮上昏倒的影片在TikTok上爆紅,而她事後也還原發生經過。據凱薩琳表示,當時婚禮在2023年7月7日舉行,由於她穿著厚重服裝,在高達37度高溫下站了長達40分鐘,在交換誓言的那一刻,她突然感覺一陣頭暈,當場昏了過去。凱薩琳表示,「我醒來時,只看到一堆人的鞋子,發現大家都在看著我,我當時只想著,『我一定要起來完成婚禮』,聖壇上的燈光實在是太熱了」,婚禮隔天她便因為脫水,被送進急診室治療。凱薩琳指出,「當時因為婚禮被毀掉覺得很傷心,但現在回想起來會覺得好笑,是相當難忘的婚禮」,而她也將在4月產下女兒,對於這段特殊經歷,她透露不排斥把這個有趣故事在未來分享給兒女。新娘婚禮上說出「我願意」後,突然在300多名賓客前昏倒。(圖/翻攝自X)
南投醫院設立「兒童早療中心」! 幫助孩童及早評估就醫
2022年全國疑似發展遲緩兒童的通報數超過3萬名,為了協助家長發現兒童發展遲緩狀況,以利把握機會,盡早進入早期療育,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於今年起設立兒童早療評估暨復健中心,以優質的專業能力,讓家長能夠掌握孩子發展情形,後續的療育安排則有機會強化孩子與同齡族群相同的日常生活能力。早期療育介入 減輕發展遲緩現象依據衛生福利部資料指出,引起發展遲緩兒童的原因很多,大多數成因仍是不明的,其中包括環境因素、社會文化因素、心理因素及腦神經、肌肉系統疾病等。若能透過早期療育的介入,可能使兒童的發展遲緩現象減輕,甚至一部分的孩子可以經過早期療育而趕上,減少對家庭及社會的負擔。兒童早療評估暨復健中心 提供個別評估、療育建議南投醫院復健科物理治療師王瓊敏表示,兒童發展評估除了評估孩子目前的能力是否落後於同齡孩童,也能分析能力落後原因是否因教養方式或因某疾病所影響,解決家長心中的疑問,朝正確的方向帶領孩童成長。0-6歲是孩子發展重要階段,洪弘昌院長為了提升兒童發展健康識能,為6歲以下孩童成立了「兒童早療評估暨復健中心」。該院整合了小兒科、小兒神經科、兒童身心科、復健科等專業醫師,以及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語言治療師、心理師、社工師等專業評估人員,提供粗大精細動作、認知、語言、心理、家庭功能等各方面發展評估,確切地了解孩子的發展現況,安排個別化評估服務及提供後續療育建議,透過單一服務窗口、跨專業醫療團隊,建立完整專業的兒童發展評估系統服務,以利提供家長全方位的掌握兒童發展情形。孩童發展較慢或有社交問題 可就醫接受聯合評估王瓊敏表示,只要孩子與同齡孩童能力較慢或有社交上的問題,例如粗大動作(還不會跳或走路方式不正常)、精細動作(不會握筆),還不會說話或說話發音不正確,其他如情緒、行為失控等,擔心有自閉症或是過動傾向,皆可接受聯合評估。
患高血壓還時常熬夜 他腦中風靠復健恢復自理生活能力
42歲徐先生是高血壓患者,平時沒有運動習慣,且常常熬夜打電動,在半年前某天早晨,被家人發現失去意識緊急送往急診。經電腦斷層檢查丘腦出血,為腦部出血型中風,徐先生昏迷不醒且有感染情形。丘腦出血型中風 加馬刀手術處理中榮嘉義分院復健科主任楊立群表示,該患者為丘腦出血型中風,進行第一次復健評估時,當時意識狀況仍不佳,指令遵從也有問題,右側肢體完全癱軟且連坐著都會搖來晃去,後續因血壓較高問題,只能先建議於病房休息暫停復健,在生命徵象較穩定後,由中榮嘉義分院神經外科主任蔡孟洋建議,以加馬刀手術處理腦內動脈畸形,其肢體功能與意識狀態才慢慢開始改善且慢慢能夠配合指令,正式開始其中風後的復健之旅。每日高強度復健 以盡早日恢復自理生活能力在加馬刀術後一週,開始每日高強度復健,物理治療運動訓練、平衡訓練,職能治療手功能訓練、日常生活功能訓練,以及語言治療吞嚥訓練及語言功能重建,由物理治療師指導家屬協助患者輪椅轉位、再到坐及站的訓練,職能治療師衛教並指導個案如何用省力及殘存的動作功能完成日常生活功能以及手部精細動作訓練,例如:穿衣技巧、省力取物、手功能提升等,語言治療師則利用冰塊或電療機去刺激吞嚥反應,以利徐先生儘早脫離鼻胃管能自行吞嚥。把握治療黃金期 配合治療改善動作障礙楊立群主任說明,因為徐先生自己及家屬積極的態度,於3週的急性後期照護住院復健下,在返家前便已由原本臥床到能夠坐得穩妥,甚至在旁人扶持下都能夠站立。因為中風為不可逆的腦部細胞受損,徐先生目前右側肢體仍有很大的動作障礙,行走時右腳會受張力及部分肌肉控制能力缺失影響,無法像正常人一樣快速穩定地向前跨步。但他仍然樂觀向前,總說:「遇到了就是要面對啊!就配合治療慢慢改善就好」,也因為他常保持快樂正向的態度並持續積極治療,目前自行如廁、家中行走、上下樓梯除動作較慢外,完成度都沒太大問題。
孩子不說話3/語言能力行不行?5指標判斷 專家透露「這能力」是關鍵
究竟孩子的語言能力行不行?專家建議,孩子1歲後就可觀察5個指標,若對聲音無反應、不看人、流口水、無說話動機、落後同儕語言能力很多等,就建議諮詢專業意見。另外,專家認為,孩子「主動模仿」的能力非常重要,建議家長多花時間與孩子互動,引導孩子模仿練習,就能進一步增強語言能力。奇美醫院復健部語言治療組陳璟綺組長表示,1~2歲左右時就可以初步觀察孩子的各項發展,例如若擔心孩子的語言能力有發展上的疑慮,可先測試孩子對聲音是否有反應、或是否能跟人有眼神接觸,藉此來判斷是否有聽力或其他疾病的可能性,另外,如果孩子2歲還伴隨有明顯的流口水的症狀,也可能有口腔動作發展的問題,都建議趕緊就醫諮詢,進一步接受專業的兒童語言發展評估。自行開業語言治療師林育榮、陳佳儀則表示,大多數的孩子在1歲左右會說出第一個字,接著就會逐漸進入詞彙爆發的階段,開始說出大量的單詞,然後當單字量足夠時,就會逐漸組合成一小句話,例如媽媽抱抱,所以如果一開始的單字量太少,就會難以說出一個完整的句子。林育榮說,如果發現孩子對說話完全沒有動機、或是與同年齡的孩子相比落後很多,都建議諮詢專業意見土城醫院語言治療師林立竺則透露,許多孩子都是上學後才暴露出語言發展的問題。「許多人家中可能都只有一個孩子,所以一直都覺得孩子很正常,直到上幼兒園之後,經過老師提醒,才知道孩子的語言發展和同學相差很多,因此才來就診。」部分孩子甚至到4歲上幼兒園時才發現異常,雖然仍能透過早療改善,但過程相較之下就會比較辛苦。若對孩子的語言發展有疑慮,可多觀察是否對聲音有反應,藉此釐清是否為聽力問題。(示意圖/非當事人,報系資料照)「其實家長平時跟孩子的互動更重要!」林育榮說,根據國外研究顯示,每周12小時的語言練習會有較好的進步效果,但這無法單單靠安排治療課程達成,所以如果家長能在家用對練習方法,更有助於孩子的語言發展。陳佳儀也分享培養孩子「主動模仿」的能力尤為重要,家長可以在日常生活互動中示範玩具或活動操作給孩子看之後,引導孩子「主動」想一想怎麼做並跟著做。陳佳儀說,培養孩子主動模仿的能力、誘發孩子主動嘗試的動機,進而引導孩子主動模仿大人說話!照顧者減少過多的協助,並在給予動作或口語示範的同時多一點等待,讓孩子自己學習思考並自發跟著模仿,從日常生活的細節中引爆孩子的學習動機。除此之外,也建議可以多帶孩子探索環境,例如公園、菜市場,過程中盡量使用語言描述周遭的環境、感受,例如「你看這裡是市場的水果攤,有紅紅圓圓的蘋果」,讓孩子可以將語言與環境做結合。林立竺建議家中若有1~2歲幼童,父母可在陪伴玩耍時當「旁白」,用語言訴說情境、事物,用詞要簡單,但聲調要誇張,才能吸引孩子的注意;3~4歲的孩子則建議一起共讀故事書,不必拘泥於文字,可用看圖說故事的方式增加趣味性,能夠親子互動才是最重要的事。
孩子不說話1/「疫情關在家」兒童語言遲緩增1倍 醫師震撼!2歲童竟不會講話
疫情高峰已過,但疫情間誕生的幼童已出現「後遺症」。多位醫師向CTWANT透露,近來幼童語言遲緩門診量暴增1倍,甚至發現一位2歲孩子一個字都不會說,「連貓狗的模樣都不知道,實在令我非常震撼!」專家提醒,語言遲緩應是疫情間沒機會外界接觸所致,恐拖累學習與社交,容易情緒異常,有可能影響孩子心理健康。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兒童青少年心智科主任林秀縵說,近來的早療評估初診發現一半的孩子都有語言遲緩,門診量大約增加1倍。土城醫院語言治療師林立竺表示,近2~3年明顯感覺1~2歲的孩子「不太發出聲音」,求診人數也增加,以今年8~10月為例,相較於去年同期就增加5~6成。林秀嫚說,日前一位2歲的孩子在幼兒園老師建議下就診,一般2歲孩童至少有50個字的詞彙量,但這個孩子完全不會講話,因此進入幼兒園後,不只無法與其他人溝通,就連一般生活自理能力都有問題,老師認為需要尋求專業協助。「進一步了解後,發現孩子只會看圖片,尤其熟悉手機,卻對一般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完全不了解。」林秀縵說,原來這個小朋友出生在疫情期間,長時間都待在家中,養成看3C的習慣,常常一看就是好幾個小時,在這樣的情況下,就減少與別人溝通的機會,也無法正常發展語言能力。孩童若有語言遲緩的情形,不只影響溝通能力,也可能會造成情緒問題,長期下來恐影響心理健康。(示意圖/123RF)自行開業的語言治療師林育榮、陳佳儀,經常到各學校、幼兒園服務有語言需求的孩子,也深有同感。「疫情期間出生的孩子目前大約2~3歲,正是語言快速發展的階段,但近一年許多幼兒園老師都反應有語言發展疑慮的孩子,比過去增加了約2~3成。」林育榮說,可能是這些孩子因疫情較少外出、與人交流,或是見到人的時候都戴著口罩,所以造成語言能力稍微落後。林立竺也發現,由於疫情期間長期戴口罩,少了觀察嘴型的機會,許多幼童更難以學會說話,不只如此,由於經常聽到隔著口罩說話的聲音,甚至也會造成孩子們說話時帶著一種「悶悶」的音調。「早療評估中語言遲緩的孩子通常都伴隨情緒障礙。」林秀縵觀察到,語言遲緩直接影響溝通能力,當孩子無法與別人互動,就會進一步影響人際關係,若年紀再大一點,也會影響學業,更重要的是,當孩子心裡想說的話,無法順利表達出來,或是說得不夠好,這中間的落差就會導致孩子容易出現情緒反應,甚至衍生出心理問題。林育榮建議,當孩子因為說不出來而哭鬧時,家長可以鼓勵孩子嘗試說話,只要孩子說出話後,就立即滿足需求,循序漸進讓孩子了解「原來說話可以更快得到東西」,多給予孩子正向的經驗,建立好的循環,就能減少負面情緒反應。
孩子不說話2/語言治療擠破頭!大醫院至少排半年 專家揪「真正禍首是它」
兒童語言治療的需求大幅增加,也讓醫院門診出現爆量情形,醫師透露「大醫院至少需排隊半年」,而且這種情況早在疫情之前就已出現,關鍵就在於太多父母習慣3C育兒,專家提醒,孩子需要與活生生的人互動,才能從活潑的語調、有趣的表情中學習說話,而這些都是冷冰冰的3C無法做到的。「疫情前,語言治療至少就需要等半年左右,才能安排上課。」奇美醫院復健部語言治療組陳璟綺組長表示,政府大力推動兒童早療,加上父母注重孩子發展,所以疫情前兒童語言治療需求就已供不應求,疫情間醫院降載,上課人數大幅減少,疫情解封後人潮再度出現。台大醫院復健部語言治療技術科張綺芬主任表示,不像生病就吃藥,語言治療需要一定的時間,若單純是發音問題或語言發展較慢,大約需要3~6個月左右治療時間,若合併有智力、自閉症或染色體異常問題,則需要半年到一年。「每個語言治療師都有固定的上課時間,也排滿了患者,一定要有人畢業,才有新名額可補進來,目前最快3個月、最慢一年才能上到課。」針對初診的病患,台大醫院會盡量在就診一個月內先做第一次的語言評估。張綺芬說,「主要是先讓家長明白孩子目前的狀況,再一起討論後續安排,例如幫孩子進行早療轉介,可以就近到住家附近的語言治療所或復健診所,如果一定要在台大就診,可能就要等待一陣子。」專家認為「3C育兒」是阻礙孩童語言發展的最大原因,缺少真實互動與表情音調的刺激,會減少孩子說話的動機。(示意圖/非當事人,報系資料照)張綺芬說,在這些第一次進行語言評估的孩子中,大約有3成其實不需要上課,只要家長稍微調整教養,就能有很好的改善。「最大的問題就是3C,有太多孩子整天都在看iPad或手機,雖然這些影片的聲光效果都很棒,但它們不會對孩子說話,也沒辦法互動,長期下來,孩子的語言發展就會受影響。」張綺芬明白家長下班後的疲憊,但若能每天抽出一點點時間,就能幫助孩子的語言發展,例如固定在睡前跟孩子一起看故事書,或是坐下來陪孩子一起玩遊戲,而非買一堆玩具給孩子。陳璟綺認為,疫情期間無法頻繁接觸外界、或需要配戴口罩,並不是影響兒童語言發展的主因。「兒童的語言發展應落實在日常生活中,建議家長可在家裡提供或創造更多與孩子遊戲、陪伴、互動、溝通的機會,盡量減少過度使用3C育兒,因為如果父母只丟3C給孩子,而不多多與孩子相處互動,那無論是不是處在疫情,孩子的語言發展、人際互動,可能都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
醫護今號召上街爭勞權 衛福部回應了
行政院上月拍板護理師夜班費補助政策,引發醫界及護理界反彈,反映出國內醫療投資不足、醫事人員執業環境欠佳等困境,台灣醫療工會聯合會今天將號召千名醫療人員走上街頭。據了解,衛福部趕在遊行前,於昨(21)日下午召開意見交流會,針對薪資和健保給付問題,衛福部長薛瑞元坦言,「未來可能需要更多的投資」,已和各公會團體表明了政府努力的方向。衛福部21日晚間臨時召開記者會說明下午會議情形,共有21個醫事公會全聯會、29位代表出席,歷經2.5小時。薛瑞元指出,大家發言踴躍,列出來的問題非常多,一大部分是薪資和健保給付問題,其次是人力問題,另外則是業務面,例如法規進一步鬆綁。醫事團體同時也提出薪資及健保給付不足問題,薛瑞元說,未來可能需要更多的投資,已和各公會團體表明了政府努力的方向。至於人力問題,有些新的職類人數不夠多,或是設立或評鑑標準需要合理調整,例如牙體技術師、驗光師、語言治療師、聽力師、諮商及臨床心理師等,衛福部將進一步盤點,並通盤檢討。衛福部次長王必勝指出,所有與會團體提出的問題都會入案辦理,部分問題已當場約時間細談;預計每年召開2到3次會議,針對各團體提出相同性質的問題,展開分組討論。對於工會團體今天將走上街頭遊行,王必勝表示,工會的訴求主要和勞動權益相關,衛福部也非常重視他們的意見,本次會議亦有邀請工會團體出席,但他們希望遊行過後再討論,目前預計本周邀集14個工會團體來談一談。
彰化女車禍腦重創 昏迷1個月甦醒吐心願「想煮飯」…原因藏洋蔥
25歲的洪小姐8月6日從工作的台北回到彰化溪湖老家,想要煮菜替爸爸過父親節,媽媽騎機車載她到超市買菜途中卻被小客車追撞,媽媽骨盆及腿部多處粉碎性骨折,她腦部重創,經手術取出血塊仍生命垂危,在加護病房昏迷1個月才醒過來,展開復健。她樂觀地說,要趕快出院,完成遲到的父親節大餐。衛福部彰化醫院神經外科醫師張昕煥表示,洪小姐雖然有戴安全帽,但腦部受到猛烈撞擊,嚴重大片硬腦膜下腔出血,經緊急手術取出血塊及放置監測器,在加護病房輔以低溫療法,減少自由基二度傷害腦細胞,兩週後在顱內壓監測器下由骨科醫師完成大腿骨骨折固定手術,術後配合中醫師針灸及復健治療,1個月後終於睜眼逐漸有意識,在完成顱骨成型手術後脫離維生管路後轉至普通病房。張昕煥說,洪小姐傷到左腦語言區,腦幹也受到壓迫,造成語言功能受損及四肢無力,神經外科、中醫科、復健科及高壓氧中心全力整合治療,洪小姐從甦醒之初要搭配紙筆溝通,現在已能完整言語表達語意,肢體部分也逐漸恢復,展現醫療整合的成果。在病房裡,中醫科主任馮天祥在洪小姐頭頂及臉部針灸14針。他說,從加護病房就開始針灸,主要是開竅醒腦,進行穴位和反射區的刺激,幫助腦部功能恢復。語言治療師也是每天到病房進行語言復健,從說故事當中刺激說話及邏輯。洪女車禍腦重創昏迷1個月,想完成遲到的父親節大餐。(圖/衛福部彰化醫院提供)在復健治療室,職能治療師指導她一再反覆做出夾東西及綁蝴蝶結等動作,曾是輕而易舉的動作,現在卻顯得困難,但日漸進步,原本夾東西放不進目標的左手已經大大提高完成率。多處骨折手術、也還在復健中的媽媽坐著輪椅到場鼓勵洪小姐復健,爸爸和哥哥、姊姊也為她加油。為了早日康復出院,她十分努力復健,全家人的情感因車禍更加凝聚。洪小姐家人指出,小妹原本在台北工作,父親節前夕回到老家,8月6日星期天下午和媽媽決定到超市買菜,想煮頓大餐替爸爸過父親節,都還沒到超市,就在途中遭車子撞飛。小妹在1個月昏迷期間,他們飽受煎熬,媽媽更是身體痛,心也痛。洪爸爸表示,希望妻女早點出院,他可以再重新過一次父親節。洪媽媽說,看著女兒一天天變好,期待可以早日恢復過往的日子,快快樂樂。洪小姐用微弱的聲音說,她要加緊復健,早日出院,真正煮頓飯菜幫爸爸過父親節,雖然遲到了,但她衷心期待。
換季災難2/鼻竇炎大魔王是它!吸空氣就可能感染 妙齡女子切頭骨保命
台灣每年都有超過百萬人因鼻竇炎就醫,尤其黴菌性鼻竇炎要格外當心,黴菌可能會侵犯到眼睛、大腦,甚至藉由血液流竄全身,嚴重可能致命。美國一名25歲女子去年底鼻竇炎復發引起腦部感染,最後切除部分右頭骨清除膿瘍才得以保命。醫師提醒,黴菌廣泛存在於環境中,光是吸一口空氣就可能含有黴菌,若本身免疫功能差、或罹患免疫系統疾病,都要特別當心。56歲鄭女士左側鼻塞持續一年多,且時常有黃色濃稠的鼻涕並偶爾會聞到「魚腥味」,奔波多家診所得到的答案都是鼻竇炎,但長期吃抗生素卻未改善症狀,最後到大醫院進行電腦斷層檢查,並且進行內視鏡手術後,才確定是黴菌性鼻竇炎。台中榮總耳鼻喉科主任梁凱莉表示,大自然到處都充滿黴菌,就連空氣也不例外,身體健康者可透過免疫系統將黴菌排除,但如果鼻腔清潔功能不佳或免疫功能失衡時,就可能產生呼吸道的黴菌感染;就算同一種黴菌,不同患者也會產生截然不同的症狀,免疫健全者可能只會感染鼻竇造成症狀,免疫不全者還會影響到鄰近的眼睛、大腦或中樞神經,產生嚴重的併發症,甚至死亡。黴菌性鼻竇炎單靠藥物治療效果不佳,可考慮採取內視鏡手術清除黴菌,若免疫力不佳,還需搭配抗黴菌藥物。(示意圖/國泰醫院提供)竹山秀傳醫院院長莊碧焜表示,過去黴菌性鼻竇炎患者大多是老人家、免疫不全者,但最近發現許多年輕病患,推測可能是工作壓力導致免疫低下,提醒若出現味嗅覺異常等鼻竇炎症狀時,要積極就醫,千萬不要認為年輕就是本錢,否則延誤治療可能會付出代價。美國一名25歲的女子Natasha Gunther就有慘痛經驗,根據外電報導,Natasha過去曾出現5~6次鼻竇炎症狀,但最後都是自行痊癒,所以去年底當她感冒又出現症狀時也不以為意,直到後來出現嘔吐、頭痛才趕緊就醫。結果醫師發現她的大腦已遭感染,於是緊急進行二次開顱手術,為了清除膿瘍必須切除部分右頭骨,手術後Natasha無法像過去一樣教授柔道,同時必須進行語言治療。莊碧焜說,黴菌性鼻竇炎無法吃藥治療,透過內視鏡手術較能根除病灶。梁凱莉則表示,若免疫力健全,的確靠手術就能清除黴菌,但如果是免疫不全或免疫力較差者,例如化療患者、糖尿病患等,除了手術之外,還需要搭配抗黴菌藥物,同時還要解決免疫問題,才能真正根除。
「二十四孝爸爸」高山峰好失落 兒子升國中第一次「空巢期」
高山峰日前錄影《阿姐萬歲》,聊到主題「生活處處是壓力?一腳踹開壞心情!」他表示目前是自己人生第一次「空巢期」,因為兒子從小到大狀況比較多,在兩歲時確診「語言障礙」,老婆一開始還以為兒子是大舌頭,後來發現不對,就趕緊帶他去語言治療,大一點又有過動症,之後又發現有扁平足、假性近視,高山峰就這樣一路陪伴著兒子克服許多困難。但兒子升國中送去花蓮唸書後,變成是高山峰有問題了,「因為照顧了12年的小孩,一下子好像不需要你陪伴了,兒子到學校第一天視訊時還哭,到第二天就完全感受不到了,但我已經習慣兒子的依賴,我就變得很失落」。主持人陳志強則笑高山峰說:「二十四孝爸爸好失落。現在沒事就找我去看球賽,我現在是高山峰的生活重點。」苗可麗也深有同感的表示應該是大人自己放不掉這一塊,其實年輕人適應力強。另一位來賓陳子玄說拍戲壓力大時自己會一直吃,像背劇本時就會一直吃洋芋片,有時吃很飽還是會繼續吃鹹酥雞、漢堡、拉麵,吃太多變水腫,第二天臉就很明顯變胖,結果製作人還打給經紀人問說:「子玄昨天是不是昨晚去打玻尿酸?臉頰下巴都變胖了。」讓她哭笑不得。張靜之則是笑說自己一拍戲就會對食物沒興趣,大家都叫她「仙女」,因可以一整天都不拿便當,只喝水跟黑咖啡,還被長官關注說不要再瘦了,臉頰太凹感覺命苦。
香菸燙、棍歐頭!狠父殘虐1歲兒 導致終生癱瘓
高雄一名未滿1歲的吳姓男童大白天哭鬧,吵到經營網拍、作息日夜顛倒的吳父,吳男竟拿塑膠棍抽打男童大腿,還拿煙蒂燙男童。男童痛苦尖叫,吳男打得更兇,直接朝男童頭部抽打,一度導致男童昏迷,送醫急救雖撿回一命但有終身失能風險、且被評估為中度身心障礙,高雄地院依重傷害罪判狠父8年10月,可上訴。23歲的吳男平時經營網拍,作息日夜顛倒,去年8月起,吳男疑似不滿兒子白天哭鬧、吵到他補眠,開始懲罰兒子。一開始只是罰男童靠牆站,但制止無效,便拿塑膠棒朝男童大腿抽打,甚至用菸蒂燙男童。去年11月10日晚上7點多,吳男又對男童下重手,男童被打到當場昏迷,夫妻倆趕緊將孩子送醫,男童長期受虐的事情也才曝光。醫院急救時檢查發現,男童顱內出血、顱骨骨折、頭部軀幹四肢多處瘀傷,雙側視網膜出血,急救時一度昏迷,3天後進行左側腦室引流術,術後轉小兒加護病房照護,一個禮拜後再進行右顳骨硬膜下出血清除術和積液引流術、腦室腹腔分流術,男童才存活下來,去年底才從加護病房辦理出院。醫院轉報男童受虐事件後,吳男受到調查,但因對案情始終避重就輕,遭檢方聲押獲准。檢方審酌男童母親全程並未參與虐待,偵結處分不起訴。「我是一個從小被打到大的人,所以延續我家的教育方式,我知道我錯了」吳男開庭時坦承犯行,供稱他平常做網拍很累、想要休息,但小朋友會摔東西、吵鬧,他才拿棍子打他,他情緒非常失控時,才會打小朋友的頭。高雄地院法官發現,男童雖然性命無虞,但腦傷造成他左側偏癱、全面性發展遲緩,需持續接受物理、職能及語言治療,後續可能造成失能、發展遲緩、癲癇等長期後遺症等重大難治傷害,經評估屬肢體中度之身心障礙,迄今需輔以多樣、大量之醫療、復健等資源,未來需高度依賴社會福利及教育資源持續復原。最後依重傷罪判吳男8年10月,全案仍可上訴。
講話很虛?恐是單側聲帶麻痹 「可調式甲狀軟骨成形術」2小時獲新「聲」
42歲的小華,非先天性言語功能障礙患者,但在說話這件事日漸感到困擾,經常有氣無力,就醫檢查發現左側聲帶麻痺且以注射玻尿酸仍無法改善,後來改採可調式甲狀軟骨成形術及語言治療輔助,恢復情況良好,已可重返職場並到教會唱詩歌。69歲的市場攤販王先生,食道癌手術後也出現說話氣息音與喝水易嗆咳等問題,無法叫賣對生活影響極大,曾接受過一次玻尿酸治療注射但效果不符期待,改接受可調式甲狀軟骨成形術治療,目前術後2年追蹤良好,不僅聲音宏亮,還可以每天唱卡拉OK,大幅改善生活品質。馬偕紀念醫院耳鼻喉頭頸外科系喉科主任謝麗君醫師表示,嗓音障礙的個案中除了聲帶水腫或聲帶長繭外,單側聲帶麻痺也十分常見,有高達2~3成的病人發生原因不明,常見的症狀有聲音沙啞、因聲帶無法完全閉合而出現講話氣息音、發聲費力、音量減小,嚴重時還會伴隨吞嚥困難及嗆食。謝麗君醫師表示,在採取保守的「嗓音及行為治療」下,一般而言,可能在3至12個月內自然恢復,解決「失聲」的問題,但若受到腦、肺、食道或甲狀腺腫瘤等壓迫聲帶致使神經受損,或接受甲狀腺、心臟、頸椎等手術後造成的單側迷走神經或喉返神經受損時,則會使肌肉喪失收縮能力,造成聲帶無法運動,導致聲門閉鎖不全的問題。針對這些患者長久性發聲功能受到影響或因工作無法配合長達1年的等待期,可進一步選擇「聲帶注射手術」,採取注射玻尿酸或自體脂肪等物質填補聲帶麻痺造成的空隙,患者可不需住院,但因注射物質會被人體逐漸吸收,持久度因人而異,一般而言可以維持半年至1年左右。另外,無法接受效果短暫且需反覆注射手術的永久性單側聲帶麻痺者,可以選擇持久度與穩定度較佳的「甲狀軟骨成形術」,由於此術式複雜度高,需仰賴醫師高端的技術與豐富的經驗,目前馬偕紀念醫院率先亞洲與全球同步參加「可調式新式咽喉植入物」臨床試驗,目前此新式可調整植入物已通過食藥署審查取得醫材證。謝麗君醫師表示,最新的「可調式甲狀軟骨成形術」,有別於過往需在植入前由醫師仔細雕琢適合大小,且植入後無法調整,可能發生「失之毫釐,差以千里」的遺憾;而可調式甲狀軟骨成形術的特點在於,手術時間約2小時,只在頸部留有4至5公分傷口,醫師於手術中即可讓病人嘗試說話,並對發出的聲音立即進行反饋調整,手術當天聲音就能有明顯的改善,在術後聲帶消腫後,若對聲音不滿意,還可以於門診進行微調到最佳「美聲」,且不需特別復健、練習及保養,恢復正常生活。謝麗君提醒,若出現氣音、聲音沙啞、失聲或喝水容易嗆到的情形時要盡早就醫,若診斷為單側聲帶麻痺,應積極尋找原因,配合醫師、語言治療師的治療,患者應避免聲帶乾燥,多喝水,減少長時間說話,減少胃食道逆流或是刺激性飲食;此外,18歲以下孩童聲帶因會隨著生長而發育,有聲帶麻痺困擾時,不建議採用植入物的方式,而改以神經接合術治療為主。
親子共讀好難? 語言治療師:注重「共」而非「讀」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冠廷報導】當家中寶貝出生之後,許多父母都會費盡心思為孩子準備教具或安排活動,希望對孩子的成長有幫助。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表示,其實最簡單方便的方式便是陪伴孩子親子共讀,能促進幼兒語言能力和認知發展,而且爸爸陪伴共讀的成效比媽媽單獨陪伴共讀的效果還要好。親子共讀有利無弊 培養閱讀興趣、促近親子關係南投醫院復健科林宛臻語言治療師指出,親子共讀的好處很多,能夠大量擴充詞彙量,提升語言的豐富度和精細程度;透過共讀過程指認文字,能促進孩子的識字能力;促進孩子的整體的認知發展;提升語言溝通能力及社交互動能力;激發孩子的想像力和好奇心;培養對閱讀的興趣和專注力以及促進親子關係等。睡前共讀繪本 增加孩子的認知能力那該如何安排親子共讀的時間?以及該怎麼進行?林宛臻語言治療師表示,可以安排在孩子就寢前由爸爸或是媽媽陪伴共讀,選擇一本適合年齡及程度的繪本陪伴孩子一起閱讀,對於不擅長說故事的爸媽而言,共讀的過程可採用直接念讀繪本的文字再搭配指認繪本圖畫來幫助孩子聆聽故事,閱讀的過程中爸媽可從逐一指讀故事名稱開始,一字一個音來建立孩子對於文字符號的認識,共讀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不同的名詞、動詞、量詞、形容詞,爸媽也可以提供相對應的內容來增加孩子的認知能力。關鍵在於「共」而非「讀」 爸媽別感到壓力林宛臻語言治療師強調,最重要的是親子共讀的過程中,建立了與孩子之間美好的感受,並促進孩子未來良好的閱讀習慣。不過爸媽也別因此感到壓力,親子共讀的關鍵在於「共」而非「讀」,父母和孩子都能擁有「快樂的親子共讀」,而不是「強迫的親子共讀」經驗。共讀雖然有些注意的小技巧,但基本精神是:幫父母找話題,闔上書本後能和孩子敞開心談天說地。只要父母不厭其煩,不感到挫折沮喪,對親子共讀「輕鬆以對」卻「持之以恆」,這樣就會成功,也能漸進式的看到孩子的成長。
31歲台灣女律師遊大馬遭撞!保住一命「智商剩7歲」 老父接機噴淚
台灣1名31歲蕭姓女律師,今年2月間到馬來西亞沙巴旅遊時,遭車子撞飛重傷命危,經搶救後智商只剩7歲,在外交部協助下,4月8日終於返台,而高齡75歲的蕭父在機場見到愛女差點認不出來,當場噴淚,更憂心無力面對後續龐大醫療費用。據外媒報導,蕭女今年2月22日到沙巴亞庇旅遊,在過馬路時遭車輛撞飛,昏迷約2周,一度沒有生命跡象,經過1個月轉診復健及治療,直到4月初病情好轉,可以自行日常生活。在外交部協助下,蕭女在4月8日返台,老父親哭著到機場接機,甚至一度認不出愛女。經查,蕭女原本是名律師,如今遭遇車禍,導致只剩7歲智商,返台後需要接受包括以鈦合金做頭蓋骨重建手術,且需做神經復健、物理治療,同時需要語言治療師等;由於蕭家並不富裕,未來將面臨漫長復健之路,以及高額醫藥費,讓已經高齡7旬的蕭父相當憂心。當地警方針對蕭女在大馬過馬路遭撞一案,事後不斷尋找目擊證人,還原車禍過程,家屬代表透露,警方已掌握肇事者,是1名40多歲的華裔女性,不過她並未肇事逃逸,正在釐清肇責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