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節體溫
」 脫水 高溫 中暑 美國夯劇「影后」情節引熱議!專家呼籲:別讓腋下濕態成為失態的隱形社交阻礙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Netflix熱播劇《影后》中,透過女明星的故事展現演藝圈生態與人生百態,每一個環節都讓觀眾爽當吃瓜群眾、討論不完!最近引起一波討論熱度的就是,黃仲崑飾演的豬哥王董角色在飯局中,因腋下濕成一片留下明顯痕跡,引發廣大觀眾共鳴與熱烈討論。不少人坦言,類似腋下濕的尷尬情境在日常生活和社交場合中時有發生,當事人甚至不自覺,而是由別人提醒才發現。皮膚科洪翊騰醫師指出:台灣十個人當中就有一人受到腋下多汗以及異味問題困擾,然而這些腋下問題因他人難以啟齒,因此常被忽略,一不小心就可能成為社交中的隱形殺手。」小心多汗及腋味 社交不濕禮!洪翊騰醫師進一步解釋「皮膚主要有兩種汗腺組成:小汗腺和大汗腺。小汗腺分泌的汗水主要含水和鹽分,用於調節體溫,遍佈全身皮膚,多汗症主因是小汗腺排放比較多且異常,在情緒壓力高漲或受賀爾蒙影響時小汗腺就會啟動,當這些汗腺神經過度反應時就會讓小汗腺分泌過多的汗水。狐臭的成因是因為腋下大汗腺(頂漿腺)發達,頂漿腺所排出的含蛋白質及脂質的汗水在皮膚表面與特殊的細菌作用後,這些成分會被分解成短鏈脂肪酸以及氨,產生類似『洋蔥』或是『酸臭』的一種特殊氣味,這也就是狐臭的主要來源。過去多數患者會選擇使用止汗劑或香水等方法來暫時掩蓋,但僅能暫時緩解,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肉毒桿菌素治療多汗和狐臭雖然盛行,每次治療的注射點須多達10-20個以上,且效果最多僅能維持半年,並非一勞永逸的方式。傳統運用旋轉刀手術刮除汗腺的方法術後恢復期長,兩周內不太能有抬高雙手動作,常造成生活不便且較可能伴隨疤痕,對於需要快速恢復日常生活的現代人而言,接受度有限。重塑社交自信 終結「濕腋」就找清新門診隨著醫療技術進步,非侵入式的清新微波技術正成為腋下多汗症的治療主流選擇。洪翊騰醫師強調:清新微波運用專利的微波熱能,可精準聚焦於大小汗腺最為密集的真皮層與脂肪層的交接處,一次就可有效的同時改善腋下多汗以及狐臭問題,同一層次的毛囊也會被破壞掉,因此亦具除毛功效!經長庚教學醫院臨床證實,微波熱能止汗術效果可媲美手術開刀,平均可減少82% 腋下汗水及93%大(味道)汗腺數量,永久除毛效果也有七成之多,滿意度更高達九成以上,因爲不需要開刀因此成為很多醫師治療建議的優先選項。洪翊騰醫師表示:有了這項新科技患者不須忍受術後無法生活自理及冗長的手術修復期,更無需擔心手術留疤!此項治療時間僅需一個多小時,最重要的是可以同時解決腋下三大困擾,這種方便、高效的治療方式,特別適合忙碌的上班族以及需要頻繁參與社交活動的人群。」現代社會中,良好的體味管理已成為社交禮儀的重要一環。洪醫師提醒狐臭問題沒有季節之分,冬天在不通風的環境下,更容易讓味道露餡。儘早接受專業諮詢接受治療即可避免不必要的社交困擾,民眾可至官方網站查詢合格具認證的「清新門診」預約專業諮詢,讓自己輕鬆告別腋下困擾,迎向清新自在的生活!
她感冒「聽醫囑狂喝水」 1天喝下4公升險喪命
雖然說多喝水有助於身體健康,但喝太多也可能會出事。澳洲一名41歲女子尼娜蒙若(Nina Munro)因感冒不舒服,為了加速康復,她按照醫師指示大量喝水,卻差點因此喪命。根據外媒《鏡報》的報導,蒙若起初出現咳嗽、喉嚨痛、耳痛等症狀,6週內就診了5次,期間接受了多輪類固醇和抗生素治療,並使用鼻噴劑與退燒藥。然而她的病情未見改善,反而因服藥使鈉含量下降。當地醫師認為這是類固醇戒斷現象,建議她多喝水以改善症狀。隨後蒙若連續嘔吐3天,某天喝下約4公升的水但未進食,她表示,「我以為需要喝掉大量的水來排出體內毒素。」然而當晚她的情況惡化,丈夫緊急呼叫救護車送醫。檢查結果顯示,蒙若的血液鈉含量降至每公升100毫當量,遠低於正常範圍的135毫當量。經過5天住院治療,醫師確診蒙若的低鈉血症是由於過量飲水和藥物引起。所幸經治療後她的健康逐漸恢復,並已順利出院。衛福部曾在官網指出,水分可透過腎臟幫忙排除體內廢物,並透過流汗來調節體溫等重要功能,連細胞內脂肪代謝時也需要水。適當的飲水能預防便秘發生,所以水真的很重要。水分過多或不足都會由腎臟來調節,所以如果有腎功能異常,則可能因水分無法排出而產生水腫。會以為喝水體重增加,通常是因為吃太鹹,鈉的攝取過多,身體為了稀釋鈉濃度而保留水分,就造成水腫。不過衛福部提醒,水分固然重要,但是喝太多反而會過度稀釋體內的鈉濃度造成低血鈉症,也是俗稱「水中毒」(例如在正常情形下,飲水量卻高達4000至5000 cc/ 日),導致身體浮腫和頭痛,嚴重的話會致死。腎臟功能差、血壓高,則應依身體狀況調整飲水量。
女大生每日僅兩餐「暴肥5公斤」 醫師曝光炎夏3大肥胖理由
炎炎夏日,許多人都胃口不好,甚至有人以此萌生少吃減重的想法。但減重專科暨家醫科醫師許芷瑜醫師表示,先前就曾接獲一個個案,一名每日僅2餐的女大生在短時間內暴肥5公斤,仔細詢問後才知道,原來是「吃錯食物」。根據媒體報導指出,一名19歲女大學生因短短一個月內體重驟增5公斤而感到困惑不已,遂前往診間求助。經過詳細檢查,醫生發現這名女學生的血液檢驗結果一切正常。許芷瑜醫師在詢問患者的日常飲食後,發現該名女大生為了減重,將三餐縮減為兩餐,主食多以超商涼麵或輕食為主。此外,為了消暑,他每天都會飲用手搖飲料,當中也添加大量紅豆、豆花,晚上還會額外享用桶裝冰淇淋。許芷瑜醫師指出,這種飲食模式容易導致體重增加。許芷瑜醫師解釋,患者的飲食雖然看似減少了正餐熱量,但實際上攝取了大量碳水化合物。再加上冰品甜點中含有高油脂和高糖分,這些因素共同導致了體重的快速上升。所幸患者並無其他健康問題,在醫師的指導下,女大生開始採用211餐盤比例進行配餐,並戒除含糖飲品,輔以核心運動。兩個月後,該名女大生的體重從65公斤降至58公斤,體態比之前更為優美,甚至收穫暗戀已久的男同學的告白,在七夕前夕結束了單身生活。許芷瑜醫師解釋,夏季容易導致體重增加的原因主要有三個。首先,夏天氣溫較高,身體調節體溫所需的能量消耗較少,不像寒冷季節會啟動棕色脂肪產熱來維持體溫。其次,為了避暑,人們外出頻率和活動量往往會減少,久坐時間相對增加。最後,夏季食慾不振時,人們傾向選擇涼麵、三角飯糰等碳水化合物為主的食物,過度攝取可能影響血糖和胰島素阻抗,導致脂肪堆積和營養素缺乏。此外,夏季甜品通常熱量很高,更是減肥的大忌。對於想在夏天既消暑又不想發胖的人來說,許芷瑜醫師推薦飲用無糖果醋。醋酸能改善身體代謝,增加胰島素敏感性,有助於穩定血糖,使身體更容易燃燒脂肪。然而,許芷瑜醫師強調,無糖果醋雖然有助燃脂,但仍不能取代水的重要性。此外,許芷瑜醫師建議腸胃較弱的人應控制攝取量,最好在飯後飲用,以避免造成不適。
感冒流汗好更快? 醫示警:小心脫水「變更嚴重」
相信不少人都聽過或是相信「感冒流汗好得快」的說法,會在感冒時選擇去運動,甚至在大熱天裡,蓋厚棉被試圖逼汗。對此,輔大醫院耳鼻喉科主任胡皓淳醫師則表示,流汗並不能消滅病毒,且多流汗還要小心脫水感冒變更嚴重。胡皓淳解釋,流汗是人體調節體溫的一種方式,當我們的體溫升高時,身體會通過出汗來散熱。此外,流汗還能排出體內的一些代謝廢物和毒素。然而,流汗並不是治療感冒的直接方法。感冒的根本原因是病毒感染,流汗並不能消滅病毒。胡皓淳說感冒時,身體可能會出現發熱的症狀,這是身體對抗感染的一種方式。發熱時,人體透過提高體溫來創造一個不利於病毒繁殖的環境。此時,身體也會自然地出汗來調節體溫。然而,故意讓自己多流汗並不會直接加速感冒的康復,反而可能導致脫水和電解質失衡。胡皓淳表示,多流汗會導致體內水分流失,特別是在沒有適當補充水分的情況下。脫水會使人感到虛弱,並加重感冒症狀。因此,保持體內的水分平衡非常重要,感冒期間應該多喝水,補充身體所需的水分,這有助於稀釋黏液,減少鼻塞和咳嗽。而流汗不僅會帶走水分,還會使體內的電解質(如鈉、鉀等)流失。電解質對於維持身體正常功能至關重要,如果電解質失衡,可能會出現肌肉痙攣、頭暈等不適症狀。因此,在感冒期間,除了補充水分外,也應注意補充適量的電解質,可以喝一些電解質飲料。至於正確治療感冒的方法,當然就是多休息、多喝水、就醫等等。
3天逾百人次熱傷害就醫!預防熱中暑 學「3招2步」保平安
近期,全台各地連日受到高溫肆虐,據衛福部資料,2024年6月因熱傷害就診飆破700人次,遠超過2023年同期的517人次;7月1日至3日更已累計百人次就醫。台北市政府衛生局發布公告,分享「3招」預防熱中暑,同時也傳授「2步驟」協助熱中暑患者,讓民眾夏日保平安。台北市政府衛生局表示,熱中暑是一種嚴重的高溫相關疾病,當人體無法通過正常的散熱機制來調節體溫時就會發生。熱中暑不僅危及生命,而且在夏季相當常見。隨著全球氣候變遷,極端高溫天氣越來越頻繁,了解熱中暑的風險、預防措施和應對方法變得尤為重要。熱中暑的發生原因有許多種,環境是主要誘因,如長時間暴露在高溫高濕的環境中,當環境氣溫超過35°C、且相對濕度較高時,人體難以通過出汗降溫,就增加了發生熱中暑的風險;當中,自身生理因素也扮演重要角色,特別是當人體的體溫調節機制失調時,某些群體更容易受到影響,包括老年人、嬰幼兒、慢性病患者,以及需要長時間在戶外工作或運動的人。此外,某些藥物也可能影響體溫調節,增加熱中暑的風險。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急診科主治醫師鍾稟彥表示,識別熱中暑的症狀至關重要,早期症狀包括:頭暈、頭痛、噁心、皮膚發紅發熱且乾燥、心跳加快和呼吸急促,如果不及時處理,症狀往往會迅速惡化,出現高燒(體溫超過40°C)、意識混亂、抽搐、甚至昏迷。值得注意的是,熱中暑與熱損傷的主要區別在於,熱中暑患者往往皮膚乾燥無汗,這是因為體溫調節機制已經完全失效。預防熱中暑的關鍵在於採取適當措施,首先應盡量避免在最熱的時段(通常是中午到下午3點)外出或進行戶外活動,如必須外出,要確保充分補水,每15至20分鐘喝一次水,即使不口渴也要主動飲水;穿著寬鬆、淺色、透氣的衣物有助於散熱。在室內時,使用空調或風扇來保持涼爽。對於必須在高溫環境工作的人,應調整作息,增加休息頻率,並在陰涼處休息。特別是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更要注意避免暴露在高溫環境中,並保持室內涼爽。如果疑似熱中暑,立即採取緊急施救措施,首要任務是將患者移到陰涼處,脫去多餘的衣物;可以用冷水淋浴、冰敷或用濕毛巾擦拭身體來迅速降溫,如果患者意識清醒,應給予水份或運動飲料補充體液和電解質,但不要讓其大量飲水。如果症狀嚴重或患者出現意識不清的情況,必須立即撥打急救電話請求協助就醫。在等待救援的過程中,持續監測患者的體溫和意識狀態非常重要。鍾稟彥強調,熱中暑是一種可以預防與治療的嚴重疾病。通過了解其熱損傷的風險因素、及時辨別症狀,並採取適當的預防措施,可以大大降低發生熱中暑的機率。在炎熱的季節,個人都應該多留意自身和周遭的狀態,避免熱中暑產生不可預期的後果。
吹電風扇「頭痛又抽筋」! 專家建議正確使用觀念
近日,全球都在面臨著異常高溫的問題。雖然開冷氣是個舒適的好點子,但是月底看到帳單時也有很多人開心不起來,因此電風扇就成了許多人退而求其次的選擇。不過小心,如果電風扇使用不得法,也會造成我們的身體不舒服。由於歐美國家陷入了罕見的高溫氣候,這些家裡沒安裝冷氣的國家們正在重新學習電風扇的用法,據英國資訊網站《LADbible》報導,睡眠專家表示,儘管白天長時間吹電風扇不會有太大問題,但如果睡眠時持續開著電風扇吹,可能會造成使用者身體不適。專家表示,由於電風扇的冷風直吹會導致我們體外乾燥,而乾燥情況特別嚴重時,身體會因為代償作用分泌過量的黏液,可能導致鼻塞、鼻腔不適或是因鼻竇炎引發的竇性頭痛。除了鼻竇問題,長時間使用電風扇還會刺激乾燥的皮膚;集中的冷風也可能導致肌肉的僵硬和抽筋。當然,使用電風扇也有好處,比如能夠促進空氣流通、調節體溫。如果你住在噪音較大的地方,電風扇還是一種便宜而有效的白噪音來源,可以淡化外界的噪雜。專家建議,如果吹電風扇引發了過敏和氣喘的症狀,或是導致皮膚、眼睛、口腔和鼻腔乾燥,就應該避免整夜開著風扇,至少讓電風扇進行旋轉。此外,專家建議選擇帶有定時功能的電風扇,讓它在入睡後一定自動關閉,藉此保護您的健康。
16歲少女腋下多汗還飄濃烈狐臭 「微波除汗」助擺脫煩惱、重拾人際關係
16歲女國中生小蓉個性活潑,擁有好歌喉和繪畫等多項才藝,是一位校園風雲人物。但是小蓉的腋下卻常常會流很多汗,而且飄散濃烈狐臭,讓人不敢靠近,除了狂用止汗劑,連噴香水都無法掩蓋味道,長期把自己關在家裡足不出戶,嚴重影響人際關係。皮膚由2種汗腺組成 大汗腺是造成體味原因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皮膚科黃昭瑜主任指出,皮膚主要有兩種汗腺組成:小汗腺(eccrine sweat gland)和大汗腺(apocrine sweat gland)。小汗腺分泌的汗水主要含水和鹽分,用於調節體溫,遍佈全身皮膚;大汗腺分泌的汗水含脂肪酸和蛋白質,通常在腋下、外耳道和外陰部等區域分布最多,形成人體特有的體味-「費洛蒙」或「狐臭」。而多汗症主因是小汗腺排放比較多且異常,在情緒壓力大時排放過多汗水;至於狐臭則是頂漿腺出問題,分泌異常時就容易產生狐臭。改善狐臭困擾 治療方式一次看黃昭瑜主任說明,腋下多汗症可以透過碘澱粉測試,精準判斷出汗的部位。腋下流汗較多時狐臭的味道會更明顯,治療方式可使用止汗劑短暫讓汗腺分泌受阻,但有些病人可能會過敏,使用時需注意其成份是否可能在長期塗抹後造成皮膚炎或是致癌。另外也可打肉毒,因為肉毒蛋白是純化蛋白,可抑制汗腺分泌,大概4至6個月後會慢慢代謝掉,後續需要定期施打。至於傳統侵入性的螺旋刀手術,則可切除頂漿腺改善狐臭困擾。新式微波除汗治療 精準、無傷口黃昭瑜主任提及,目前新式的微波除汗(Miradry)治療,是透過微波原理精準地讓腋下汗腺萎縮,主要是針對「腋下多汗」,比如社交恐懼等造成的困擾,因為讓汗腺得以控制,同時可以減少狐臭的問題。而微波除汗施打過程中並沒有傷口,在操作儀器時有「吸」的動作,讓皮膚表皮可能會產生瘀青和破皮,由於有熱能在汗腺加熱,所以施打完一週後會有「輕微」腫脹和瘀青。腋下多汗日常這樣做 提高生活品質黃昭瑜主任提醒,若有腋下多汗情形,在日常生活保養方面建議應該保持乾爽,選擇排汗功能的衣物和除毛,以減少悶熱感,也可以使用抗菌清潔產品,調整飲食,並且在需要時使用止汗劑。
湖中驚見鱷魚變冰棒 牠冰面下「時間暫停」專家曝超狂真相
今年冬天最強寒流來襲,全台有感降溫,而冬季的北半球也是天氣寒冷,近日多地迎來寒流,包括美國的北卡羅來納州和德州,氣溫都降至零下,而北卡羅來納州的沼澤公園(Swamp Park)近日出現一段有趣的畫面,原來是鱷魚在湖中被「冰封」,不過為了呼吸,鱷魚全身被凍在湖面下,僅露出鼻孔在水面,引發網友熱議。對此,專家則是透露鱷魚的神奇保命方法。從沼澤公園工作人員派瑞(Scott Perry)近日分享一段影片可見,鱷魚只露出一個鼻頭在水面上,派瑞還用手觸摸鱷魚的鼻頭直呼,「我這輩子從沒想過會做這種事」,不過他也提醒民眾,千萬不要模仿。另外,在德州博蒙特的鱷魚村救援中心(Gator Country rescuecenter)也出現類似情況,根據救援中心的負責人索拉奇(Gary Saurage)拍攝的畫面可見,一隻鱷魚同樣一動也不動地被冰封在湖中,只剩下鼻頭露在湖面上,影片曝光後立刻引起熱議,甚至懷疑「天氣冷到連鱷魚都撐不住了」、「看上去應該是被凍死了」、「直接被凍成標本」。針對這樣的情況,索拉奇解釋,鱷魚其實還活著;由於鱷魚屬於冷血動物無法調節體溫,遇到嚴寒狀態時,會自動進入類似冬眠的「低代謝狀態」(brumation),才會看起來一動不動。鱷魚只留鼻孔在水面上,是為了確保在水面結凍時仍能呼吸。根據《華盛頓郵報》也引述澳洲新英格蘭大學爬蟲類動物生態實驗室負責人艾瑞克(EricNordberg)的說法,一般來說,爬蟲類或兩棲動物會在寒冷時降低體溫、心率、呼吸、新陳代謝率,藉此在無法覓食、移動或交配的狀況下節省能量。美國北卡羅來納州和德州近日迎來零下氣溫,鱷魚都被冰封在湖中。(圖/翻攝自 X)
治癒禿頭的希望來了 科學家用3D列印技術讓人類毛囊細胞生長
有錢也買不到的東西?幸福、快樂,以及頭髮,但長出新髮這件事依然無法列入人類可控制的範疇,其實「治禿」的內服外用藥存在已久,但要價不菲,就算負擔得起,大多只能減緩頭髮流失,不過,這個現象可能改變,科學家發現新方法,能夠在實驗室裡用3D列印,培養出人體皮膚組織中的毛囊。美國紐約州的倫斯勒理工學院科學團隊,近日在實驗室環境下,利用 3D列印技術,成功培養出人體皮膚組織中毛囊。(圖/Science Advances)根據《太陽報》報導,位於美國紐約州的倫斯勒理工學院(RensselaerPolytechnic Institute)科學團隊,近日在實驗室環境下,利用 3D列印技術,成功培養出人體皮膚組織中毛囊。研究團隊成功在實驗室培養的人體皮膚中重現人體正常毛囊結構,這個重要突破不僅驗證這項新技術在皮膚組織再生中的潛力,也開啟了衍生應用的新紀元。專家表示,毛囊其實非常重要,負責產生汗液,幫助調節體溫,並且含有有助於皮膚癒合的幹細胞。毛囊也是外用藥物和化妝品的切入點,使其成為皮膚病學測試的重要組成部分。美國紐約州的倫斯勒理工學院科學團隊,近日在實驗室環境下,利用 3D列印技術,成功培養出人體皮膚組織中毛囊。(圖/翻攝自推特)根據領導領導該研究的邦凱卡蘭德教授(Pankaj Karande)表示,「目前的開發成功僅僅是概念驗證,確認可以用 3D 生物列印的方式,以高度精確,可重複的方式創建毛囊結構。這種自動化過程是使未來的皮膚生物製造成為可能所必需的」。這項研究結果發表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雜誌上,該成果在再生醫學和藥物測試中具有潛在的應用,預計未來幾年可應用於長出頭髮的工程皮膚移植物,看來在未來,「禿不禿,真的可由自己決定」。科學家的3D列印技術毛囊,預計未來幾年可應用於長出頭髮的工程皮膚移植物。(圖/Science Advances)
喝熱飲能降溫嗎、哪些情況不宜喝? 專家這樣說
當氣溫居高不下,來杯冰涼的手搖飲消暑暢快!不過有的國家偏好喝熱飲降溫,例如日本、孟加拉、印度和沙烏地阿拉伯,熱茶一整年都受到民眾歡迎。這聽起來似乎有違常理,喝下熱氣騰騰的飲料是否能讓人在炎熱的天氣裡降溫呢?倫敦國王學院研究體溫調節的藥理學教授彼得麥克諾頓(Peter McNaughton)表示,只要天氣不過度潮濕,喝熱飲確實可以降低人的體溫。熱飲和辣椒類似 刺激神經調降溫度許多人發現熱天喝熱茶可以提神,在傳統中醫中,特定茶飲即使泡熱飲也具有清涼的特性。熱飲真的能讓人在炎熱的天氣裡降溫嗎?麥克諾頓說明,如果飲料溫度比人體溫度高,一開始喝下去會讓人感到更熱。但是人類和所有恆溫動物一樣,會不斷調整體溫以保持恆定的內部溫度。熱飲和辣椒類似,會刺激人體神經中的一種名為TRPV1的受體(離子通道蛋白,能傳遞熱覺、痛覺等訊號),告訴身體需要降溫。為了調節體溫,身體會開始排汗。大量汗水黏在皮膚上令人備感不適,但如果有微風或風扇,吹過的空氣有助於汗水蒸發,帶走熱量。總體來說,人體維持生命與出汗相關,流汗可以幫助人類在地球表面高溫地帶生存,至少在乾熱條件下是這樣。不過在高濕度情況下,人體出汗的效果較差,因為空氣中已經充滿了水蒸氣,皮膚無法吸收那麼多的水蒸氣;也因此在高濕度下,適合人生存的溫度就降低許多。2012年發表在《生理學報》(Acta Physiologica)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發現,當汗水蒸發後,喝熱飲可以幫助人體暫時降溫。這項研究觀察了騎自行車的人在乾爽氣候下騎車速度是否快到可產生微風,這是讓汗水蒸發的理想條件。相反的,冷飲會降低體溫,然後刺激大腦減少出汗,使體溫回到基礎水準。美國國家衛生院於2018 年發表的一篇論文表明,若是風較小、濕度較大或存在其他出汗障礙(例如消防員穿厚衣服),透過飲用碎冰來降溫,會比較有效。麥克諾頓表示,冷水肯定會讓身體更冷,它也會抑制出汗。如果人已經熱到大汗淋漓,那就非常適合喝冰水。感知口渴能力下降 年長者應多喝水倫敦大學學院的臨床研究員西尼巴努(Cini Bhanu)研究了英國年長者的飲水情況,對許多長者來說,含咖啡因的熱茶通常是他們習慣喝的飲料。就算不是水,而是喝10杯茶,也對人體保持充足水分有好處。由於感知口渴的能力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下降,巴努建議年長者無論是否感到口渴,都盡量全天喝水。另外,喝茶的人添加奶油、糖或鹽還有一個額外的好處,可以像運動飲料般補充因出汗而流失的電解質。呼吸急促、心跳加快 不宜喝熱水職場熱量諮詢專家馬特布里爾利(Matt Brearley),也發現了人們對飲料溫度和水分的另一項誤解。2017年《工作安全與健康》雜誌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雖然許多戶外工作者熱愛冰水,但他們誤認為寒冷會衝擊身體系統,經常避免飲用冷水。由於這種觀念,許多戶外工作者攝取水份的總量更少,體內水分也更少。布里爾利在澳大利亞炎熱潮濕的地區工作,當地工人由於容易出汗,難以降溫,很少喝冷水若熱水。他建議戶外工作者「想喝冰水就喝」,同時也需要更多休息時間與冷氣來維持人體運作。不過有一種情況應避免喝熱飲,專家提醒,當身體無法擺脫多餘的熱量,產生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等症狀,此時就建議避免喝熱飲,免得適得其反。 原文出處:Can hot drinks help you cool down?
全球唯一一隻! 無斑紋長頸鹿誕生於美國
長頸鹿一格一格的斑紋是鹿爸爸、鹿媽媽遺傳下來的,但美國田納西州發生一件相當罕見的事情,在布萊茲動物園(Brights Zoo)誕生了一隻沒有斑紋的長頸鹿,也被認為是世界上唯一一隻純棕色的長頸鹿!生物學家暨長頸鹿專家達格(Anne Innis Dagg)認為,長頸鹿身上的斑紋可以遺傳給下一代,包括斑紋的形狀、數量、面積大小和顏色。目前已知所有長頸鹿都有獨特的斑紋,儘管過去曾有純色長頸鹿,但幾乎都是白變症所致,罕見的是,布萊茲動物園的這隻沒有斑紋的小長頸鹿是棕色的。專家認為牠是世界上「唯一一隻純棕色」的長頸鹿。(圖/截自MariettaDaviz推特)據當地媒體報導,這隻沒有斑紋的小長頸鹿出生於7月31號,目前身高182公分,由長頸鹿媽媽及動物園工作人員一起照顧。同時布萊茲動物園宣布舉辦一場公眾競賽,為小長頸鹿命名。目前入圍的選項是「Kipekee」,在非洲史瓦希利語中解釋為「獨特」,還有意為不尋常的「Firayali」,以及代表最美麗的「Shakiri」及「Jamella」。斑紋對於長頸鹿而言,與牠們的生存、繁殖能力有關,可以幫助躲避肉食性動物、調節體溫、辨認親人或個體,並且動物學家德瑞克李(Derek Lee)深入坦尚尼亞北部花了4年的時間研究長頸鹿的斑紋,德瑞克李表示,長頸鹿的膚色是均勻的深灰色,但每一隻長頸鹿的斑紋花樣差異很大幾乎是各種形狀都有,且長頸鹿身上的斑紋不會隨著年紀增長而改變,所以可利用斑紋來辨識長頸鹿。同時他們也發現,斑紋面積越大、斑紋形狀越接近圓形的小長頸鹿,存活率比較高。布萊茲動物園也表示,希望這次可以藉由罕見純棕色長頸鹿的誕生,去突顯「長頸鹿在世界上面臨的挑戰」,在過去30年裡,受到非洲棲息地破碎化以及非法偷獵的威脅,野生長頸鹿族群正在悄然走向滅絕,一共有40%的野生長頸鹿族群消失。
雨下不停「濕氣重」身體會出事! 醫曝6招有效避免頭暈水腫皮癢
受到雨季和颱風的影響,近日總是陰雨綿綿,不僅環境潮濕,體內積累的濕氣也會影響人體的正常代謝和循環,進而導致頭暈、胃脹、水腫、皮膚過敏等等。對此,重症醫師作家黃軒在臉書提供了6個改善濕氣的方法,包括少吃甜食、多喝溫開水、開窗通風,來讓身體能更加健康。黃軒於臉書粉專「黃軒醫師 Dr. Ooi Hean」分享,表示濕氣會影響健康,若濕度過高,身體會很黏膩難受,潮濕的環境也會造成生活不便,因此他整理了6點專家建議的方法,得藉此改善濕氣,也就是體內積聚的水分和痰涎。1.少吃冷飲、油膩、甜食若克制不住冷飲、油膩、甜食的渴望,可選擇較健康的食品來替代,如不加糖的茶、咖啡、水果隻或低脂牛奶,用烤、煮、蒸或生肉、蛋類、豆類、堅果來代替油炸食品,並以乾果、黑巧克力、優格、全麥餅乾來代替甜食。2.多喝溫開水可幫助稀釋和排出體內濕氣,促進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還可活化內臟,幫助燃燒脂肪、消水腫、促進排便。3.適當運動,如跑步、健走、游泳可減少濕氣對身體的影響,促進身體新陳代謝和血液循環,加速濕氣和毒素排出,並增強活力、免疫力,進而提升抵抗濕氣和病菌的能力。4.充足睡眠可改善心情、情緒,減少濕氣對精神和神經的影響。而睡眠也可以調節體溫汗水分平衡,防止濕氣造成水腫、發炎。5.保持衣物、環境乾爽避免穿著潮濕、未乾的衣服,或直接睡在潮濕的地板上,致使體外濕氣侵入體內。6.開窗通風多開窗讓室內外空氣對流,帶走多餘的水分和熱量,並降低室內溼度和溫度,減少室內濕氣的積聚。
身體太濕易生病!醫師教戰「6招除濕撇步」:多喝溫水活化內臟
台灣氣候高溫潮濕,若是經常感到疲勞、頭腦昏沈、皮膚過敏等情況,小心恐是體內「濕氣過重」導致。對此,胸腔暨重症醫學科醫師黃軒教戰「6招身體除濕」撇步,建議多喝溫開水、多運動、少吃垃圾食物,才能保持健康與活力。黃軒在臉書粉專發文表示,體內積累的水分和痰涎就叫「濕氣」,若濕氣太高則會影響人體的正常代謝及循環,導致頭暈、胃脹、水腫、皮膚過敏等症狀,以下為6大身體除濕方法:第一、調整飲食習慣:少吃冷飲、油膩、甜食等食物,建議攝取無糖茶、咖啡、牛奶等飲品代替含糖飲料;食用肉類、蛋類、豆類及堅果種子來代替油炸、油膩的食物;甜食部分可吃乾果、黑巧克力、優格或全麥餅乾來代替。第二、多喝溫開水:多喝溫開水可以活化內臟,當內臟溫度升高1℃,基礎代謝率也跟著提高10%~12%,燃燒脂肪的效率更佳;攝取充足水分也能促進體內循環,幫助消水腫、排廢物、促進排便。第三、適當運動:運動可以促進身體的新陳代謝和血液循環,也可以增加身體的活力和免疫力,提高抵抗濕氣和病菌的能力,像是跑步、健走、游泳等運動,都有助於加速濕氣和毒素的排出。第四、保持睡眠充足:睡眠可以改善心情和情緒,減少濕氣對精神和神經的影響,也可以調節體溫和水分平衡,防止濕氣造成的水腫和發炎。第五、保持衣物和居住環境乾爽:盡量不要穿潮濕、未乾的衣服或睡在潮濕的地板上,避免體外的濕氣侵入了體內。第六、多開窗通風:室內空氣與室外空氣產生對流,能帶走多餘的水分和熱量,降低室內濕度和溫度,減少濕氣在室內積聚。
自然災害的頭號殺手 極端高溫致死難察覺
根據外國研究統計,在所有自然災害中,極端高溫是頭號殺手,造成的死亡人數比颶風和龍捲風死亡人數的總和更多!好在大多數高溫導致死亡和健康危害的問題是可以避免的,最常見的3種高溫造成的疾病為脫水、熱衰竭和中暑,嚴重度依次遞升。尤其中暑來的突然且容易迅速惡化,輕者器官受損,嚴重恐導致死亡,預防勝於治療才能將傷害降到最低。據《CNN 》報導,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環境流行病學家塔里克本馬尼亞(Tarik Benmarhnia)表示,酷熱最嚴重的問題在於「鬼鬼祟祟」,它不像颱風或其他自然災害引人注意,而是偷偷摸摸的奪走人命。2021年的一項研究發現,自1980 年以來,高溫致死的人數增加了74%。隨著氣候變遷,預計高溫將變得更加嚴重,熱浪將持續更長時間;另一項研究顯示,極端高溫與至少17種死亡原因有關,大多數與心臟和呼吸問題有關,令外還包括自殺、溺水和他殺。脫水:難以察覺缺水警報人體需要水和液體才能運作,當流失的水分大於攝取的水分時,人就會脫水。輕度或中度脫水可以透過多喝水來穩定健康狀況,但嚴重脫水則需要就醫治療。問題在於,身體無法及早讓你知道「缺水警報」,當人口渴時才喝水就已經遲了,而且老年人通常在脫水之前不易感到口渴。專家表示,當人不得已在炎熱的天氣外出時,出門前務必喝水,以確保提供身體所需。尤其在高溫下工作或運動時,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建議至少每15-20分鐘喝一杯水(8盎司,約227ml),但每小時的飲水量不要超過48盎司(約1360ml),否則會導致「低血鈉症」(俗稱水中毒),引起混亂、噁心、頭痛等症狀。從炙熱戶外進入室內後,民眾仍應保持水分,喝足夠的水分來補充因出汗而流失的水分,以免慢性脫水增加罹患腎結石、尿路感染等機率。熱衰竭:嚴重恐失去知覺、變成中暑當身體出汗過多而流失大量的水分與鹽分時,就會發生熱衰竭。例如暴露在高溫且高濕的環境下,或者進行跑步或踢足球等激烈體力活動時,就會發生這種情況。熱衰竭的症狀包括皮膚濕冷、起雞皮疙瘩、大量出汗、感覺虛弱或疲倦、心跳異常、肌肉痙攣、頭痛或噁心。一旦發現自己或其他人中暑,建議到陰涼處或冷氣房休息一下並補充冷水。如果症狀沒有改善,務必及早就醫,「到那時就沒那麼舒服了」西北大學急診醫學助理教授史考特德雷斯頓(Scott Dresden)表示,急診室治療熱衰竭的方式為浸冰塊浴、濕敷床單和吹大風扇。中暑:損害大腦甚至造成癲癇與死亡根據美國CDC統計,與高溫相關的疾病是美國高中運動員死亡和殘廢的主要原因。德雷斯頓強調,極端高溫造成最嚴重的後果是「中暑」,會造成中樞神經系統散熱調節機制失靈。身體在正常溫度下,會透過流汗、呼吸和上廁所排出水分,但當濕度超過75%時,汗水無法排出就會增加中暑風險,只有當外界溫度低於體內溫度(約為攝氏37度)時,身體才能散發熱量。如果人體的溫度快速攀升,身體的自然冷卻機制「出汗」就會失效,體溫可能會在短短10-15分鐘內飆高至攝氏41度甚至更高,導致殘廢甚至死亡。中暑患者會大量出汗(也可能不出汗)、意志不清、昏倒,甚至發生癲癇。若無及時治療,中暑會迅速損害大腦,導致心臟跳動過快,造成身體停止運作。中暑高風險族群包括兒童、銀髮族、服用β受體阻滯劑和抗憂鬱症藥物。還有脫水、飲酒、穿太多、曬傷,也都會使身體難以調節體溫,進而中暑。要避免中暑,專家建議穿著寬鬆輕便的衣服、防曬、補充大量水分,並且避開在一天中最熱的時候在戶外工作或運動,若要在夏季跑馬拉松或從事其他戶外激烈運動,建議先讓身體適應高溫。當發現有人神智不清、皮膚潮紅、呼吸急促或頭痛,請協助將患者移至陰涼處或有冷氣的地方,並用冷水、冰袋或濕毛巾敷在脖子、頭部、腋下和腹股溝處以降溫,並儘快尋求醫療協助。如何在酷暑下保持健康?除了身體健康,研究顯示,暴露在極端高溫下可能會導致心理健康問題、孕婦健康問題和不良分娩結果。因此即使沒有在戶外工作或運動,在極端高溫下都應小心。維吉尼亞州洛磯山的急診室醫生史蒂芬妮拉羅(Stephanie Lareau)提醒,不僅要注意溫度,還要關注「酷熱指數」(heat index),是一種綜合空氣溫度和相對濕度的熱指標,這對於與極端高溫造成的疾病至關重要。專家呼籲民眾在計劃活動時,盡量讓大家遠離高溫,特別是小孩與老人較不能承受高溫,應確保每個人都有攝取足夠的水分。拉羅表示,不用攝取特別大量的水,重點是在口渴前與口渴時適度補充,就能夠預防高溫造成的疾病。 原文出處:How extreme heat can kill and how you can stay safe
茶、咖啡、風味水也算 營養師曝光「1日黃金飲水公式」
水對於人類而言,可以幫助新陳代謝、調節體溫、促進血液循環等好處。但你可知道,許多人「口渴時才喝水」其實是一個錯誤觀念,營養師蔡宜庭就曝光成年人「1日黃金飲水公式」,更表示「茶、咖啡、風味水」其實也算是飲水的範疇內,只是要注意其中的成分。營養師蔡宜庭日前在IG上貼文,內容中表示,很多人都是等到口渴了才想起來要喝水,但其實有點晚了。他自己習慣用500ml保溫瓶裝水,用水瓶來提醒自己飲水,每天裝3次就差不多是一天要喝的水量。而成年人一天到底要飲用多少水呢?蔡宜庭也在文章中分享了「1日黃金飲水公式」,成年人的一日飲水量就是「體重x 30至40ml」,50公斤的成人,每天喝水量大概抓50 x 30=1500 ml。如果是夏天在外活動,水份流失較多,就要額外補充更多。蔡宜庭也提醒,上述的計算只是一個概算,若有特殊情況,如:有慢性腎臟疾病、泌尿道感染或結石者,水量的建議和調整請諮詢醫師及營養師。而在喝水方面也有講究,蔡宜庭表示,喝水時千萬不要大口大口地灌水,建議少量、分次喝,每次大約喝100-200 ml。至於現代社會中,許多人會習慣用茶、咖啡、風味水來代替日常的飲水,蔡宜庭解釋,其實這些飲品、包含湯、牛奶都是算在水份的攝取量中,但是要特別注意這些液體中的成分,太鹹、鈉含量過高都不行,他也建議,如果是喝茶、咖啡,盡量不要添加奶精、糖。他也提醒不要使用含糖飲料當作水分的來源。如果喝不慣白開水的話,蔡宜庭也建議,可以在水中放檸檬片增加風味,或是選擇無糖的茶,以此滿足日常的飲水攝取量。 View this post on Instagram A post shared by 珍妮絲營養書 (@janicenutrition)
汗水本身沒味道 醫曝臭味主因「不是太多細菌」2舉動超NG
天氣炎熱或是運動後流汗是正常現象,但如果有異味就會讓旁人尷尬。醫師指出,汗液本身沒有味道,在被皮膚的菌叢分解後會產生味道,但不要因此過度清潔皮膚,因為汗臭不是因為太多細菌,而是有太多「不對的細菌」。家醫科醫師李思賢在臉書專頁提到,流汗除了是調節體溫的方式,也是排出毒素的管道,所以即使患者不喜歡運動,他也會建議可以去桑拿烤箱流汗,被動使汗水排出也會有效果。他指出,汗水主要由水、礦物質、乳酸、尿素4種物質組成,其中的礦物質包括鈉(最多)、鉀、鈣、鎂,而身體的汗腺主要又分為小汗腺和頂漿腺。李思賢解釋,小汗腺分布全身,包括額頭、手掌、腳掌及其他大大小小的部位,終其一生調節體溫,分泌的汗液是水和一些電解質,屬於水樣的汗;頂漿腺則分布腋下、乳頭、會陰部和頭皮,受到「性荷爾蒙」的刺激,青春期之後會分泌特別旺盛,屬於濃稠性的汗,含有更多的醣類、蛋白質和脂質。汗水本身沒有味道,是因為接觸不好的細菌,才會產生異味。(示意圖/翻攝自pexels)值得注意的是,頂漿腺的汗液本身沒有味道,但在被皮膚的菌叢分解後會產生各種味道,也就是俗稱的「體味」或「汗臭味」。不過,別因有汗臭而過度清潔皮膚,因為皮膚隨時都有成千上萬的細菌,屬正常現象,但不好的細菌會將汗液分解出不好聞的成分,過度清潔或塗抹過多的香水,會破壞皮膚的好菌,導致壞菌過度生長,問題會越來越嚴重。李思賢說明,汗腺老化或退化是非常需要改善的問題,不少患者因為少動或糖尿病造成神經損傷以致於流汗困難,久了就越流不出汗,此時可以藉訓練讓流汗的效率增加3倍,包括增加運動強度,像是高強度間歇性運動、補充足夠水分、保暖的衣物,可以蒸氣浴或是桑拿輔助流汗,不正常的流汗可能和血糖、甲狀腺、自律神經、荷爾蒙、生理期有關,需要找醫生幫忙鑑別診斷。
冷到震!福壽山藍茵湖零下4度結冰 錦鯉被「冰封」成奇景
藍茵湖都出現結冰狀況,但近日結冰情況是今年來首次。(圖/福壽山農場提供)福壽山花草被冰雪覆蓋,銀白色的世界讓今年的耶誕節很有過節的氛圍。(圖/福壽山農場提供)今天清晨梨山零下5度冰天雪地,果園內地上都是冰塊,果樹枝幹上都吊滿冰柱,別具一番詩情畫意。(圖/翻攝羅進玉臉書)寒流持續發威!台中市福壽山農場24日清晨出現零下4度的低溫。副場長王仁助說,海拔2574公尺的藍茵湖結冰,湖面結上一層冰層,湖內錦鯉也像是被「冰封」在池水中,讓人驚呼連連;錦鯉只是靜止在冰下,天氣寒冷才會一動不動,冰層底下溫度仍在零度以上,遊客不必擔心錦鯉會凍死,魚類本來就會自己調節。天氣冷颼颼、讓人直打抖擻!福壽山農場的藍茵湖零下結冰,工作人員拿木棒敲打池面發出清脆聲響;藍茵湖旁草地覆蓋一層冰霜,彷彿冰雪奇緣般,讓今年的耶誕節增添氛圍!和平區民代表羅進玉說,今天清晨梨山零下5度冰天雪地,果園內地上都是冰塊,果樹枝幹上都吊滿冰柱,別具一番詩情畫意。王仁助指出,幾日內因氣溫驟降,藍茵湖都出現結冰狀況,結冰情況卻是今年來首次,藍茵湖上次結冰是發生在去年2月。很多朋友關心藍茵湖中的鯉魚是否會被凍死?傳統24孝「臥冰求鯉」其來有自;因水底溫度仍高於零度,且鯉魚能自行調節體溫,大家不用擔心鯉魚會被凍死。王仁助說,冬天河面上結了一層厚厚的冰,這層冰就像是給河面上蓋了一層厚厚的棉被一樣,不管外面天氣多冷,冰下面的河水都可以保持在4°c左右;其實水下比水上還更暖和,更合適魚生存。魚兒可以照樣游來游去,不會被凍死,只是游的比較慢,沒有夏天那麼活躍。王仁助強調,福壽山的錦鯉早已適應此地氣候,基本上不會凍死;若異地引進的魚,尤其是熱帶地區引進的魚,冬季不保溫的話就可能被凍死,所以,呼籲大家不要放生,是很有道理的。
喝水也會中毒?毒物專家曝「這時刻」猛灌水最NG 高危險族群出爐
常聽長輩說「沒事多喝水」,除了可以幫助體內代謝,還有助於排毒。不過,毒物專家招名威表示,不是什麼時候多喝水都多多益善,尤其是運動完後喝水,如果只是一昧猛灌水,讓身體裡一下子多了大量的水份,反倒是會瞬間造成體內電解質的失衡,就可能會造成身體不適,嚴重的話,就可能會造成「水中毒」。招名威指出,「為什麼喝水也會中毒?說穿了,水也是一種物質,當然也會有劑量超量的問題。其實水進到身體內,雖然可以幫助我們維持正常運作、調節體溫、維持新成代謝、排出毒素,但一次喝太多水,反而會稀釋體內鹽分,破壞鈉、鉀、鎂離子的平衡,從正常的血鈉含量 135-145 mEq/L 降到 120 mEq/L 以下」。專家表示,「電解質失衡後,就會產生低血鈉症的中毒症狀,包括感覺遲鈍、頭暈眼花、神智不清、嘔吐、虛弱無力、心跳加快等,嚴重的還可能出現痙攣、身體麻痺、昏迷甚至危及生命等。所以只要掌握其在體內的劑量,不過少,也不過多,其實上述的症狀都不易發生。」招名威說明,「水中毒,最擔心的就是低血鈉症。它最常出現在運動時間長、低強度的耐力性運動中,例如馬拉松、三鐵、騎車環島、登山健行等運動。發生的原因可能是長時間(2 小時以上)的運動造成過度流汗,電解質大量流失,讓抗利尿激素荷爾蒙(antidiuretic hormone, ADH)持續分泌,但若只補充水分,就很可能造成潛在水中毒,這尤其容易發生在有過高或過低的BMI的人身上。」至於喝多少水會中毒?招名威提到,根據衛福部的規範,若用簡單公式計算成年人水份攝取量(每公斤體重需攝取 30 c.c 的飲水量),70 公斤的健康成年人每日所需水分最少 2100 c.c,若從事高強度運動、工作的人則需要再依身體狀況自行增加水分攝取量,但以不超過 3500 cc 為原則。
熱中暑恐致死「6族群最危險」 2飲料別喝!身體會流失更多水分
6月已進入夏天的高溫氣候,人體若長期處在高溫環境無適當防護措施,身體可能因無法正常調節體溫,就容易發生熱傷害的情形。一般常見的熱傷害,包括熱痙攣、熱衰竭、中暑等,其中又以中暑最為嚴重,若處理不當,會導致器官衰竭,甚至死亡,而且死亡率超過30%。其實,熱傷害是可以預防的,為預防高溫熱傷害發生,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醒,熟記「熱傷害三要訣」,一起遠離熱傷害。尤其熱傷害的高危險族群,包括65歲以上的長者、嬰幼童、戶外工作者、運動員、密閉空間工作者、慢性病患者等,更應小心謹慎面對。預防熱傷害三要訣為避免熱傷害,切記掌握三要訣「保持涼爽、補充水分、提高警覺」1.保持涼爽,例如穿著寬鬆、透氣及抗UV的衣服;室內窗戶加裝遮光窗簾,避免陽光的直接照射,並關掉非必要的燈和電器設備,以避免產生更多的熱。另外,不論時間長短,絕不可將幼童單獨留在車內。2.補充水分,不論活動程度如何,都應該隨時補充水分,不可等到口渴才補充水分,建議成人每天飲用6-8杯水(240ml/杯)的白開水,分次小口慢慢喝,並隨著活動強度、身體狀況、氣候環境等而適度調整,但患有疾病或經醫囑限制水量者,應遵循醫師的建議,並詢問醫師天氣酷熱時,應喝多少量的白開水較為適宜。另外,避免補充含酒精及大量糖分的飲料,以免身體流失更多水分。3.提高警覺,嬰幼童及長者應避免於上午10點至下午2點或天氣炎熱的時間外出,如果必須外出,建議行走於陰涼處,並塗抹防曬霜、戴寬邊帽以及太陽眼鏡。如出現以下熱傷害的警訊,例如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加速,嚴重者還會出現無法流汗、頭痛、頭暈、噁心、嘔吐,甚至神智混亂、抽筋、昏迷等症狀,務必迅速離開高溫的環境、設法降低體溫(例如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等)、可提供添加少許鹽的冷開水或電解質飲料,並以最快的速度就醫。
慢性熱謀殺1/酷暑讓人難眠「死亡率竟飆升」 穿襪子竟能降溫?醫揭原因
近來氣溫直線上升,不少人已經忍不住打開冷氣,而今年的夏季電價已從6月1日開始,除了每月用電度數基本120度不調整之外,整體漲幅預估落在13%至27%間,若依照台電推估每戶每月平均用電達433度來計算,電費恐來到1058元,每月將突破千元。雖然開冷氣會傷荷包,但睡覺時若體溫過高,恐帶來更嚴重的失眠問題!根據哥本哈根大學研究發現,由於人體需要降低體溫以進入睡眠,因此溫度每升高1度,就會減少人類大約0.3分鐘的睡眠,英國《衛報》也報導,隨著溫室效應,地球持續升溫,使得全球每人1年失去44小時的睡眠、每年有11晚睡不足7小時。不只如此,美國智庫公司蘭德研究也指出,每晚睡眠時間少於6小時的人,死亡風險比睡滿7小時的人高13%,若是失眠問題更嚴重,猶如一種「慢性謀殺」。雖然失眠原因有非常多,但有一個共通點就是體溫不能太高,國泰醫院精神科醫師單家祁說,夜間準備入睡時,人體的體溫會逐漸下降,最後進入深度睡眠,這是一種自然機制,但如果體溫過高,除了不易入睡,也會嚴重影響睡眠品質,所以夏天比較適合入睡的臥室溫度,大約在22~24度左右。單家祁說,如果體溫太高,身體需要散熱,便會啟動交感神經,當交感神經持續興奮時,人們會感覺心跳加快、口渴、煩躁,這會讓人難以入眠,如果長期處於睡不好的狀態,身體就會更容易發炎,「雖然沒有研究直接證實,睡不好會增加各種心血管疾病或癌症的發生率,但這之間的確有所相關。」夏季電費6月1日啟動,台電統計用電量將增加4成,平均每戶每月的電費將破千元,其中以冷氣費最為大宗。(圖/CTWANT資料照)如果不想冷氣「開好開滿」,可以透過散熱原則,讓體溫下降。根據《Patient》報導,家醫科醫師Jan Sambrook指出,睡覺時在腳旁放一個溫熱的熱水瓶,或是穿上襪子會有所幫助,因為當皮膚附近有溫暖的東西時,皮膚血管會擴張來散熱,就能幫助身體冷卻。單家祁認為這個方法「理論上可行」,但不如直接洗個溫水澡,效果可能更快!「許多人會覺得需要洗冷水澡,事實上溫水澡就可以讓體溫下降,又不會過於激烈。」如果不想那麼麻煩,單家祁建議睡前讓手腳稍微沖一下冷水,因為四肢具有調節體溫的作用,因此當四肢溫度下降,體溫也會跟著降低,進而達到快速降溫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