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血幹細胞
」 白血病 幹細胞 治療 大陸 神經母細胞瘤兒罹急性白血病…夫妻募款265萬治療費 5年後全歸還:不想欠別人
受人滴水之恩,必當湧泉以報!中國安徽有一對夫妻,兒子5年前罹患急性白血病需要用錢,但因為治療費用龐大,只好在網路平台發起募款,結果籌得將近59萬(人民幣,下同),幫助他們度過難關,事後一筆一筆退還給曾出手協助的好心人,實現善款「原路返回」。據《大皖新聞》報導,這對夫妻育有1對兒女,兒子2019年6月在高考中考了高分,排名全縣第35名,但不久卻診斷出白血病,就在收到學校錄取通知的同一天,醫院下達病危通知書,他沒能踏進高中校門,不得不開始求醫治療。由於家境不富裕,兒子的病情讓原本幸福的一家人走向絕望,經過放療、化療、造血幹細胞移植、移植排斥、感染風險、併發症困擾,總算挺了過來,但治療費100多萬,對他們是相當沉重的負擔。夫妻將募來的款項歸還好心人。(圖/翻攝自大皖新聞)對此,母親帶著極度悲傷的心情,在募款平台寫下文章,「如果我死1萬次能夠換我兒子平安的話,那我肯定去了,但孩子的病終究是在他身上,錐心之痛,痛不欲生」,結果感動眾多網友,短短2小時就籌到40萬,而拿到善款的當下,他們就決定未來會歸還,「就是單純地不想欠別人的,我們全家都支持這個決定」。到了2020年,終於有合適的造血幹細胞捐獻者,在兒子即將進行骨髓移殖時,母親又透過平台籌錢,這次籌到18萬餘元,2次募款的金額達58萬9092元,再次下定決心,「這些錢,我們一定會還」,因此致病同時,夫妻倆也拚命打工賺錢,外送、擺攤、打零工等,欣慰的是兒子回到學校後,讀書很認真,成績名列前茅。母親於今年11月8日,將賺來的錢一一還給當初的好心人,夫妻倆一直沒有忘記將近3萬名曾出手協助的網友,一直努力籌錢想還錢,「我只是完成了早就認準的一件事情,如今心裡的石頭總算是落了地。只希望全家人都能健康平安,過好當下每一天」。
8旬翁騎腳踏車暈眩跌倒! 送醫檢查竟是「急性血癌」
一名80歲葉老先生日前在路上騎腳踏車時,突然一陣暈眩而不慎跌倒在地,被路人叫救護車送往醫院,經醫師檢查後發現老翁罹患「急性骨髓性白血病」,隨即安排住院治療。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好發於65歲以上男性 初期症狀不顯著依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110年癌症登記報告指出,白血病發生率的排名於男性第9位、女性為第12位,診斷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患者佔了三成以上。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血液腫瘤科陳筠方主任指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好發於65歲以上男性長者,初期症狀不具特異性,容易被誤以為是感冒而忽視,因此許多患者是透過健康檢查等意外發現。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常見貧血、疲倦、莫名瘀青陳筠方主任說明,急性骨髓性白血病主要是因為骨髓母細胞產生癌變,導致骨髓中芽細胞(Blast cell)大量增生。而芽細胞是白血球的前身,不具備正常白血球的功能,它的大量增加會擠壓到其他正常造血細胞的生存空間,導致紅血球及血小板的數量下降,患者進而出現貧血(疲倦、臉色蒼白、頭暈無力)、凝血功能下降(身體異常瘀青、流鼻血、牙齦流血)等症狀。不明原因發燒不退應盡快就醫治療 才有機會控制白血病由於白血病病程發展相當快速,盡快治療才有機會獲得控制。醫師會根據病人的整體狀況來做治療選擇,有化學治療、造血幹細胞移植、標靶治療及CAR-T等不同的治療方式。陳筠方主任表示,60歲以下會安排強度較高且密集的治療方式,並會考慮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而年紀較大且身體機能較不佳的患者則採取相對緩和的治療及輸血,達到病情控制並且改善生活品質。
24歲姑娘腿上驚現「小紅點」 竟是奪命預兆!早期死亡率達9成
大陸24歲花季姑娘小馮(化名),去年夏天剛在杭州找到工作,某次外出遊玩,她意外發現自己雙下肢出現不少紅點,看起來像是過敏,於是去醫院就診。沒想到,小馮竟被診斷為爆發性極重型再生障礙性貧血(FVSSA),早期死亡率高達90%,如果不能及時治療,很可能就此殞命。《都市快報》報導,當地醫院皮膚科醫生接診後,讓小馮化驗了血常規,報告單上赫然標註著危急值,血小板僅有14,「你的情況非常危險,隨時有大出血的可能,趕緊去血液科看看!」小馮拿著檢驗報告單,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回到杭州後,小馮立刻來到某大型三甲醫院就診,被診斷為爆發性極重型再生障礙性貧血(FVSSA)。醫生告訴她,面對這種急性疾病,造血幹細胞移植幾乎是治療的唯一選擇。在醫生的強烈推薦下,小馮慕名找到了浙江省中醫院血液科葉寶東主任。「再生障礙性貧血」也被稱為「軟癌」,是一種骨髓造血組織減少,造血功能衰竭,導致周圍血全血細胞減少的綜合病症。葉寶東表示,「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骨髓不造血了。」極重型再障患者的早期死亡率高達90%,如果不能及時治療加以控制,病人很可能出現嚴重感染和出血,導致死亡。入院時,小馮面臨著血三系重度低下、持續高熱和重症感染的多重威脅。葉寶東迅速選派醫療組,優化治療方案:調整抗感染策略、加強營養支持等,以期穩定小馮的病情。吳筱蓮護士長組織護理業務精幹,制定了詳細的護理計劃,細緻做好每一項護理操作,同時運用貼敷療法、中藥泡腳等多種中醫護理方式緩解症狀。然而,治療之路並不一帆風順,敗血症的出現讓原本艱難的治療雪上加霜。在這場與死神的較量中,每一步都顯得尤為關鍵,每一個決策都可能決定生死。醫療團隊緊急召開了多次全科會診,他們決定採取挽救性造血幹細胞移植這一大膽的治療策略。治療方案確定後,醫療組迅速行動起來,進行HLA配型、DSA檢測等移植前的準備工作。然而,命運似乎並不打算輕易放過這個家庭。在供者選擇這一關鍵環節,他們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由於小馮的父親已不在人世,她作為獨生子女,沒有兄弟姐妹可以提供幫助。中華骨髓庫的匹配過程漫長,而小馮的病情卻不容等待。在這種絕望的情況下,小馮母親的半相合配型成為了唯一的希望。就在即將移植的關鍵時刻,命運再次給了這個家庭沉重一擊,馮母不幸感染了新冠,無法作為供者。醫療組不得不面對一個艱難的選擇,就是啟用旁系親屬(小馮表哥)作為備用供者,這在移植史上幾乎是一個禁區。旁系供者的成功率遠低於其他供者,這無疑給小馮的治療前景蒙上了一層陰影。面對灰暗的治療前景,血液科醫護團隊並沒有放棄。他們不僅在醫療上全力以赴,更在精神上給予小馮極大的支持。移植中心的毛小培護士長和她的團隊不僅精心照料小馮的生活起居,還時刻鼓勵她,用溫暖的話語驅散她的孤獨和恐懼。面對持續的高熱和感染,醫療團隊想盡一切辦法積極創造移植條件,多次多學科會診後,專家組決定最後一搏,強行為小馮進行造血幹細胞旁系供者移植。這是一次大膽的嘗試,也是對傳統移植禁區的挑戰。去年8月,小馮迎來了回輸手術,醫療團隊都繃緊了神經,他們知道這可能是小馮唯一的生機。手術在緊張而有序的氣氛中完成,醫療組沒有絲毫鬆懈,他們密切監控著小馮的每一個生命體徵。一周後,奇跡出現了,小馮的體溫開始下降,她也從移植前忐忑不安的焦慮情緒中走出來。術後,小馮出現了胃納差、噁心、體重進行性下降等情況,鄧姝副主任中醫師果斷採取了中西醫結合的治療策略。在移植後的2週內,小馮的身體狀況逐漸向好,檢查結果一項項地轉為正常,體溫穩定、炎症指標下降,白細胞和血小板數量回升至健康水平。3週後的STR檢測更是帶來了喜訊,結果顯示完全嵌合,沒有任何移植併發症的跡象。在克服了重症感染和供體條件不理想等重重障礙後,移植手術宣告成功,小馮順利從移植艙出院。轉眼,距離手術已經過去半年了。複診時,胡通林醫生細心地詢問小馮的近況,「最近有沒有感冒?皮疹的情況有沒有改善?月經是否已經恢復正常?」胡通林醫生也對小馮的強大內心表示讚賞,他提到,面對生死的重大考驗,小馮姑娘並未被悲傷所困,而是展現出了難得的冷靜與堅韌。
氣溫變化大!氣喘發作恐沒命 醫曝「這1型」風險激增
季節交替,氣溫變化劇烈,患有氣喘等呼吸道疾病的人更需格外注意氣喘發作。氣喘是一種常見的慢性呼吸道疾病,甚至可能危及生命。患者的呼吸道長期處於發炎狀態,易受刺激物影響,若控制不佳,氣喘易反覆發作,嚴重時甚至可能導致呼吸衰竭或死亡。別輕忽嗜酸性白血球 過量恐導致呼吸道嚴重發炎氣喘的臨床表現型態多元,根據症狀對患者生活的影響程度,可分為一般氣喘與嚴重型氣喘。根據國外資料顯示,嚴重氣喘的盛行率約占氣喘患者的5%-10%。亞太呼吸學會(APSR)氣喘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暨亞東醫院胸腔內科鄭世隆主任解釋,當血液中嗜酸性白血球數值高於150 cells/uL時,會被診斷為嗜酸性白血球型嚴重氣喘。嗜酸性白血球(Eosinophil, 簡稱Eos)是白血球的其中一個種類,由骨髓中的造血幹細胞製造,經由血液運送到身體各個器官和組織中。當嗜酸性白血球數值過高時,會刺激呼吸道慢性發炎,導致氣管腫脹、狹窄,進而產生胸悶、咳嗽、哮鳴、呼吸困難等症狀。在嚴重情況下,患者可能需要急診或住院治療。嚴重氣喘症狀難控制 確認類型對症下藥一般氣喘與嚴重氣喘患者的初期治療,以長效型支氣管擴張劑與吸入性類固醇為主,但因嚴重氣喘症狀較為複雜難控制,且症狀常影響患者的生活品質,因此傳統作法會再搭配口服類固醇進行治療。如果在使用高劑量吸入或口服性類固醇藥物後,仍無法控制氣喘,應及早進行相關血液檢測以確認嚴重氣喘的類型,並採取相對應治療;對於嗜酸性白血球數目偏高的嚴重氣喘患者,如果進行治療後仍無法有效控制,還可以考慮使用生物製劑作為治療搭配選擇。嚴重氣喘需採取個人化治療 患者務必遵守醫囑用藥鄭世隆醫師呼籲,嚴重氣喘患者除了需要採取「型」動確認型別外,更應遵從醫囑,按時用藥並定期回診。同時也建議患者定期紀錄病情變化,進行自我評估與預防措施,就能降低嚴重氣喘發作機率,使症狀得到更良好的控制。
狂咳3個月吃藥沒用…「全套檢查做完」抓不出原因 他走進廁所懂了
近來多重呼吸道疾病流行,流感和新冠病毒頻發,不少民眾都掛病號,加上總統大選剛落幕,許多人上街參加造勢活動,引來人潮聚集,感染病毒的風險隨之增加。大陸一名網友表示,自己咳嗽了2、3個月,期間做了各種檢查、拍了CT,都沒發現什麼異常,中醫和西醫都試了,就是沒治好咳嗽,直到走進廁所才發現原因。《都市快報》報導,該名網民近日發文表示,自己咳嗽了2、3個月,也去做了各種檢查、拍了CT,都沒發現什麼異常,中醫西醫都試了,就是沒治好咳嗽,後來發現家裡的馬桶下面有密密一圈黑色的黴菌,其實就是曲黴菌的聚集地,隨即清理了一下、重新封了一下膠,咳嗽竟然神奇地好了。浙大二院感染性疾病科吳學傑副主任醫師表示,曲黴菌是一種典型的絲狀真菌,佔空氣中真菌的12%,主要以枯死的植物、動物的排泄物及動物屍體為營養源,在門診中曲黴菌感染並不少見,尤其是曲黴菌性肺炎,「南方天氣潮濕,潮濕的地方就容易滋生曲黴菌,家裡洗手間的地磚、牆縫上可能都有很多的曲黴菌。」醫師說明,曲黴菌是一種條件致病菌,特定的人群處於曲黴菌的環境中較易被感染,第一類是中性粒細胞缺乏超過10天的(腫瘤化療或肝病患者),第二類是有血液系統腫瘤或造血幹細胞移植的患者,第三類是長期使用激素的,第四類是本身就存在基礎疾病的,如慢阻肺、肝硬化、糖尿病、慢性腎臟病等。吳學傑提到,一般免疫力好的人就算吸入曲黴菌,也會被免疫系統控制清除,所以不會造成病症,但如果存在潛在免疫問題,例如流感久久未痊癒、本身免疫系統較弱的人,很可能也會遭到曲黴菌的「荼毒」,嚴重時恐導致支氣管「全黑」、肺炎。醫師指出,感染曲黴菌後的症狀一般是咳嗽、咳痰、胸悶、氣急、咯血,很多患者難以鑑別其與感冒、流感等疾病症狀,因而沒有採取對症治療,導致病症越來越嚴重,「曲黴菌的確診也比較困難,做肺穿刺才能確定。」吳學傑說,影像學檢查出現典型的新月形空洞或空洞內有真菌球,痰菌檢查或培養有真菌生長,對診斷有幫助,但精準度不如病理檢查好。
為捐造血幹細胞拚了 醫學系胖男「4個月減15公斤」
大陸一名醫學系學生為了捐造血幹細胞,每天慢跑5公里。4個月減了15公斤,救了一名17歲少年,也甩掉了重度脂肪肝。網友大讚,「好人有好報」。據《今日頭條》報導,湖北武漢一名後醫學生李彤,8月得知一名17歲的白血病患者需要幫助,而他想到對方正年輕,卻被急病折磨,就想為他做點什麼。李彤想捐造血幹細胞,但他的體重太重,有100公斤,醫生說他要捐,至少要減15公斤,而他平常不愛運動,又愛吃零食,對他來說是個困難挑戰。李彤每天早上都慢跑5公里,就算是低溫他也沒放棄過,而他放棄高熱量食物,轉吃清淡、健康飲食,有時甚至沒吃飯。4個月後,他成功減了15公斤,體檢通過後,也完成捐幹細胞的任務。這時他明白,自己的努力沒有白費,他救了那位年輕人,也甩了脂肪肝,李彤強調,他很開心,因為透過自己的熱血,讓別人的生命之花再度盛開。此文曝光後,網友紛紛留言「這也許是他挽救的第一個人」、「他以後或許還會挽救很多很多人」、「有毅力又有愛心」、「救人救己,沒有比利己又利人更好的啦」、「好人一生平安!傳播正能量」。據悉,造血幹細胞移植是將正常骨髓細胞或是周邊血液造血幹細胞等,用輸血形式給病人,而病人接受移植前要接受超高劑量的化學藥物治療和放射線。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如何兼顧療效與生活品質?醫病共享決策來助力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冠廷報導】對於需要長期服用標靶藥物的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如何平衡藥物的有效性與副作用是相當重要的關鍵。55歲的王女士在健康檢查中被發現白血球數高達14萬,經醫師診斷有脾臟發炎,確診為慢性骨髓性白血病,隨即開始接受標靶藥物治療。王女士起初很開心各項癌症指數在用藥後有明顯改善,不料隨之而來的頭痛、嘔吐、水腫等副作用卻讓她苦不堪言,甚至萌生放棄治療的念頭。所幸,王女士在提出副作用問題後,與醫師討論更換新一代標靶藥物,治療至今沒有出現任何副作用,病情控制也非常穩定,讓王女士得以重返職場,回歸正常生活。慢性骨髓性白血病不能等 延誤治療恐大幅縮短存活期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血液腫瘤內科教授蕭惠樺醫師表示,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是一種血液癌症,起因為基因突變刺激造血幹細胞異常增生,使患者的脾臟腫大,進而出現左上腹脹痛、骨頭痠痛、疲倦無力等症狀。雖然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病程進展緩慢,但由於臨床症狀難以察覺,若未早期診斷、治療,一旦惡化成加速期或急性期,治療效果將會大打折扣,大幅縮短存活時間。目前醫學上已經發展出多種針對慢性骨髓性白血病之突變基因所設計的標靶藥物,儘管相較於早期化學治療與干擾素,不僅藥物反應率好,副作用也較低,但仍有部分患者會面臨無法達到預計治療目標或副作用的問題。以患者為中心 醫病共享決策討論合適治療目標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血液腫瘤科副科主任王銘崇醫師指出,隨著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藥物不斷與時俱進,目前治療觀念也從早期控制疾病惡化到現今的維持生活品質,甚至是評估日後達到停藥的可能性。醫師會以「新的治療目標」與「停藥議題」兩大課題,透過「醫病共享決策(Shared Decision Making, SDM)」的方式,綜合患者的治療期待與醫師的專業評估結果,共同討論合適的治療目標。舉例來說,對於剛開始治療的患者,是否達到主要分子學緩解(MMR)就是攸關存活時間的重要指標,而已經治療一段期間且達到主要分子學緩解的患者,則可以就更深度的分子學反應、較低的副作用、停藥的時機等不同治療期待與醫師討論。與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共存 定期回診與規律用藥很重要響應2023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日,台灣髓緣之友協會也舉辦慢性骨髓性白血病衛教講座,提供病友正確的衛教資訊。台灣髓緣之友協會柳學治理事長分享,自從進入標靶藥物時代後,治療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就猶如慢性病一般,鼓勵病友積極面對疾病,只要配合醫師定期回診、規律用藥,不要輕信來路不明的偏方草藥,相信在病友與醫師共同努力下,加上病友團體的支持,多數病友都可以和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和平共存。
長輩倦怠食慾差「當心罹白血病」 新一代口服標靶藥首納健保
血液癌症主要可分為三大類:血癌(白血病)、淋巴癌、多發性骨髓瘤,下又細分多種類別,分類複雜民眾難以分辨。而血癌當中的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好發於60歲以上銀髮族,因初期無明顯症狀,出現症狀也容易與老化混淆而被忽略,因而被稱為「沉默殺手」。慢性淋巴性白血病是歐美國家最常見的白血病,但在亞洲的發生率很低。根據國健署109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CLL患者共計 241 人,占白血病發生人數約9%,即使病人數相對少確有逐年緩慢增加的趨勢。多數患者早期並無症狀,都是健檢時因白血球過高而確診。常見七大症狀包括:(1)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半年內下降1成以上)、(2)不明原因的反覆發燒、(3)夜間盜汗、(4)淋巴結腫脹、(5)全身倦怠、(6)食慾不振、(7)全身乏力,由於症狀不典型,常被誤認是老化而延誤治療。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理事姚明醫師表示,對於慢性淋巴性白血病高危險患者來說,目前唯一可能根治方式為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但患者確診時大都已經60-70歲,且超過90%都有合併一種以上的共病,身體難以負荷副作用極大的移植治療,因此治療上以「無症狀者定期追蹤;有症狀者介入治療」為基準,目標以維持患者生活品質、延長病人存活期為主。17p染色體缺陷患者對化療反應不佳 國際治療準則建議:第一線應採標靶治療「基因變異」是慢性淋巴性白血病重要的預後因子,可藉此評估病人接受治療後反應是否良好、疾病進程、治療難易度。CLL病人間基因表現的歧異度非常大,約有數十種基因變異,其中具有17p染色體缺陷的病患通常較早出現症狀且預後最差 6 。傳統CLL的治療是以化療為主,近年雖有標靶藥物加入,但在使用時機上,仍被規範在化療加單株抗體兩種藥物治療失敗後,才有機會在後線選擇使用標靶藥物。由於患者多為中高齡者,化療帶來的嚴重副作用如噁心、嘔吐、頭暈等,往往使患者難以負荷持續接受療程。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秘書長蔡承宏醫師說明,由於17p染色體缺陷患者對化療反應不佳,研究顯示,國內有約10% 的患者具有17p染色體缺陷,中位數存活期僅3-4年,顯著低於沒有基因變異的患者,而這樣的結果也與過往可選擇的治療方式有關。因此此美國國家癌症資訊網治療指引(NCCN Guidelines)建議,具有17p染色體缺陷的患者,第一線應使用標靶藥物治療。蔡承宏醫師補充,過往一線治療選擇有限,患者需先進行化療,但實際上卻反應不佳,反而讓病人錯失治療良機。日前,血液癌症患者前線治療迎來曙光,台灣慢性淋巴性白血病治療也往前邁進一大步,接軌國際治療指引趨勢,不但將新一代口服標靶BTK抑制劑納入健保給付,作為慢性淋巴性白血病高風險族群(17p染色體缺陷)一線用藥;此外針對難治/復發型被套細胞淋巴瘤(rrMCL)患者,也成為二線健保給付用藥。蔡承宏醫師強調,相較傳統治療,新一代口服標靶BTK抑制劑可顯著提升患者存活率,安全性較高、亦能降低心房顫動、高血壓、出血等副作用,進一步提升患者生活品質。尤其納入健保給付成為一線用藥,也讓高風險的CLL患者少走冤枉路,免於接受不必要的化療過程,幫助患者重拾精彩生活。
3歲女童發燒腳痛「確診兒童癌症之王」治療費破百萬 母淚崩:砸鍋賣鐵也要救
好心疼!中國湖南省郴州市有一名3歲女童,罹患神經母細胞瘤,由於病情複雜,醫生建議先進行化療、放射性治療,再進行造血乾細胞移植手術。目前持續進行化療,但後續治療費用預估至少要20萬人民幣(約89萬新台幣),然而女童父親開貨車,一個月僅賺5000多元人民幣(約2.2萬新台幣)的工資,完全負擔不起,現在只能希望各界善心捐款,幫助他們度過難關。據了解,女童是第3個孩子,她去年5月因為感冒發燒,後來喊腳痛,在醫院做了全面檢查,醫生建議住院,怎料一個禮拜後,持續發燒不退,淋巴結、肝、脾相繼腫大,血小板也下降到臨界值,抗病毒治療沒能控制住病情,反而讓病情加劇,半個月後終於檢查出原因,女童確診神經母細胞瘤。女童進行化療,副作用很嚴重。(圖/翻攝自微博)女童第1次化療副作用很嚴重,噁心煩躁、整天哭鬧,看著孩子的模樣,讓母親很心疼不已,「可我能做的就是每天淚流滿面地抱著孩子,其他的什麼都做不了」。做完第3個療程後,女童進行惡性腫瘤切割手術,術後雖然留下20公分的傷口,但恢復得很好。正當家人為女兒病情好轉歡喜時,基因檢測報告出爐,卻顯示為原發性,復發機率很大。醫生建議儘早做造血幹細胞移植,因為每復發一次,對孩子身體會多一重損傷,到時就真的無能為力了。從女童發病至今,已經花了16萬人民幣,移植還需要20萬人民幣左右,去哪生出這筆錢成了問題。女童母親坦言,他們已經借遍親戚朋友,就算把老家賣了也是杯水車薪,現在只能靠老公的工資維持治療,雖然很困難,但每看到女兒對她笑,她就會告訴自己:「即使是砸鍋賣鐵也要不顧一切救她」。
3歲男孩反覆嘔吐發燒…竟罹「兒童癌症之王」 醫藥費90萬家長大崩潰
中國湖南省衡陽市一名3歲男童,因反覆發燒和嘔吐,加上不愛走路,檢查發現罹患俗稱「兒童癌症之王」的神經母細胞瘤(Neuroblastoma),目前為止已經做過7種療程的化療,後續還有25個療程放射性治療以及造血乾細胞移植,加上抗感染、抗排異治療,所需花費保守估計要20萬人民幣(約90萬新台幣),讓父母十分心疼。男童和爸媽以及5歲姊姊一家住在農村,爸爸靠做水電工維持生計,不料兒子去年4月診斷出神經母細胞瘤,家長為了救孩子,在省城租了一間狹小的房子,拿著這些年僅有的8萬人民幣積蓄,陪兒子開始了漫長的治療,也斷了收入,「看到兒子天真的笑臉,真的不忍心放棄,他還那麼小」。家長不想放棄希望。(圖/翻攝自微博)醫生給的治療方案是,先化療等腫瘤變小後切除,但男童在第1個療程就出現強烈反應,包括噁心嘔吐、發燒不止,甚至全身皮膚變黑、雙腿浮腫、頭髮掉光,就連走路都有困難,和伴隨各種感染,讓爸媽相當擔憂,「我不知道這種煎熬要持續多久」。醫生指出,男童需要盡快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否則會有生命危險,由於費用至少需要20萬人民幣,就算移植成功,後期排異和康復費用也是天文數字,但是當爸媽看到兒子的笑臉,仍決定不放棄,因此拿起手機打電話,向親朋好友借錢。同時,公益平台也協助籌集費用,希望社會上的愛心人士伸出援手,幫助他們度過難關,而現在也達到門檻了。
「半相合移植效果好」邵之雋兒打敗病魔 追問細節!竟成治療關鍵
財團法人金融法制暨犯罪防制中心董事長邵之雋的兒子2年多前罹患極重症再生不良性貧血,邵之雋為兒子到處尋求治療方法,所幸在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陳榮隆醫師的治療下,邵之雋的兒子目前已經痊癒。陳榮隆醫師將治療成果,發表在國際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上,邵之雋名列在第三作者,憑著對兒子的愛,竟讓他登上醫學期刊的作者群中,也讓外界對堅毅的父愛佩服不已。陳榮隆醫師表示,再生不良性貧血是骨髓裡的幹細胞無法發揮功能,因此無法製造紅血球、血小板等,整個骨髓「空空的」,屬於相當罕見的重症之一,更重要的是具有「致命性」。「30多年前,當時只能以輸血、抗生素治療,大約只有1/3~1/4患者能存活超過2年,主要原因是出血與感染,許多病況穩定的患者,可能一個頭痛就引發腦出血,或是一個感染才結束、又出現另一個感染。」陳榮隆說。隨著醫療進步,再生不良性貧血目前已有免疫抑制性治療、造血幹細胞移植兩大類治療可選擇,陳榮隆醫師表示,以西方國家為例,若沒有兄弟姊妹相合的幹細胞可選,就會先採取免疫抑制性治療,但目前發現治療效果差異相當大,有些患者恢復狀況良好,但10~20年後卻有10~20%轉變為血癌。相較之下,幹細胞移植並不會發生血癌。陳榮隆解釋,過去幹細胞移植以相合移植為主,因為半相合移植非常困難,但隨著移植治療技術愈來愈進步,以邵之雋兒子為例,雖然採取的是半相合移植,但目前狀況非常好。「原本邵之雋小女兒的幹細胞跟哥哥是相合的,但考量到妹妹當時才1歲多,年紀太小,所以就選擇爸爸半相合的幹細胞移植。」陳榮隆說,邵之雋兒子在接種流感疫苗2周後,發現身上出現許多出血點,覺得有異便就醫檢查,發現紅血球等數值都過低,再轉診到台大才確診再生不良性貧血,後來邵之雋問遍各醫學中心,包括藥物有無長期副作用、其他治療方式等,最後決定在和信進行幹細胞移植。陳榮隆醫師表示,隨著技術進步,半相合幹細胞移植的治療效果成績斐然,圖為來台進行半相合移植的印度孩童AARUSH,目前他的恢復狀況也相當好。(圖/和信醫院提供)「邵爸爸在每個診斷與治療細節與過程,都跟醫療團隊詳細討論互動,有些還請國外專家提供意見,也由於他相當注意任何一個細節,所以也讓醫療團隊可以做出更好的決定。」陳榮隆舉例,移植時正是新冠疫情爆發之時,若將幹細胞先冷凍保存會比較好處理,當時邵之雋疑惑冷凍與新鮮幹細胞是否有差異,結果一查知後發現竟有18%~19%的差別。也因為邵之雋在兒子治療過程中,扮演許多關鍵角色,所以陳榮隆便邀請他加入研究,列名第三作者。陳榮隆說,此研究中共有12位案例,其中8例採取幹細胞移植治療,其中1例由弟弟捐贈相合的幹細胞、1例採取非親屬的幹細胞,其他6例都是採取半相合幹細胞,目前所有患者移植後都狀況良好,最久的已移植10年。「我剛剛才接到消息,之前來台進行半相合幹細胞移植的印度孩童AARUSH狀況相當好,甚至當初第一位移植的患者如今都結婚生子了。」陳榮隆醫師表示,移植後都會定期追蹤,因為可能會有內分泌或心肺系統的異常等等,但目前移植治療的成績都相當好,所以近來醫界也有許多人認為,或許可將移植列為優先治療的選擇,畢竟相較於免疫抑制治療,整體成績更好。
抗癌第一步靠「診斷」! 1方法避免治療痛苦漫長又無效
根據衛福部資料顯示,癌症是國人十大死因之首,且已蟬聯榜首40年,民眾一聽到癌症就聞之色變,聽到需切片診斷,未來治療還須面對各種副作用更是心慌而無能為力。不過隨著科技進步,可以藉由血液中各種細胞,透過擴增技術達到診斷、治療效果。台大醫學院名譽教授林凱信醫師表示,造血幹細胞一直是醫學研究核心之一,因為可做為將來針對許多疾病皆可以運用的幹細胞治療。癌症診斷要精準、正確 不讓治療白費癌症治療常面臨各種副作用,若是從第一步「診斷」不夠精確,漫長的抗癌治療就容易白費,林凱信醫師表示,診斷正確是治療的第一步,選對癌症檢測方式相當重要。癌症診斷需先透過身體檢查、影像檢查,再進一步對腫瘤進行切片確立診斷,但傳統切片往往具侵入性而且有風險存在。切片大部分需要局部麻醉,最常是抽骨髓、淋巴結,若是在肺臟、肝臟或是腸胃道就要內視鏡切片,一定要取得腫瘤組織檢體,且切片或多或少都有些風險,不然會有誤診可能。隨著科技進步,切片方式有了新的發展,像「液態切片」透過抽血取得腫瘤細胞後將細胞擴增,不僅能用於診斷,還能用於免疫細胞訓練、藥敏測試、基因分析等,發揮更大的功用。林凱信醫師提到,有了新技術僅需抽血,能避免過往病人聽到要切片就嚇到拒絕,比較沒有侵入性,接受度也比較高。▲台大醫學院名譽教授林凱信醫師造血幹細胞治療已獲核准 挑選儲存機構注意「這三點」目前衛福部已核准造血幹細胞移植應用於惡性腫瘤、血液功能異常與免疫功能異常疾病,其中周邊血造血幹細胞是免麻醉非侵入式的取得方式,較傳統骨髓幹細胞更常用於臨床治療。知名預防醫學陳炯瑜醫師也特別提醒,周邊血造血幹細胞治療要有好的效果,挑選儲存機構三要點:幹細胞本身的活性、凍存後的幹細胞存活率,以及專業醫學團隊,這三要素缺一不可。如果想要有較好的幹細胞活性,陳炯瑜醫師建議,可以趁年輕時進行幹細胞儲存,越年輕,細胞的活性、數量、品質就越好。而採集到活性良好的幹細胞後,要能夠用於臨床治療,凍存後的存活率是關鍵,因為當幹細胞回輸到體內,只有活著的幹細胞才能發揮分化與修復的能力,陳炯於醫師指出,這也是為什麼相關監理與認證機構會針對活性率需達90%以上要求的原因。而從幹細胞的採集到使用,都需要有專業人員進行完整嚴密的掌控,以及醫學領域的臨床醫師與專家的密切合作,才能達到最好的療效。趁年輕為自己做好健康風險管理!趁年輕、健康時及早檢測、儲存幹細胞,為自己與家人留一份健康上的安心保障在這人口老化、文明病、各類型腫瘤及慢性病好發的時代,幹細胞儲存不只自己能使用,直系血親的配對機率為1/4,旁系血親的配對機率為1/10,趁身體健康與年輕時儲存周邊血幹細胞,是替自己及家人的未來多一個治療疾病的選擇,做好健康風險管理。
首屆人文藝術週在關渡登場! 「醫療科技人文藝術」3結合推動「善」影響力
12月有許多的節慶、節日,但在歡慶的同時,全球仍在COVID-19疫情影響中,俄烏戰爭持續不斷,還有氣候變遷及飢荒等問題仍在持續發生中,今年和信醫院、台北捐血中心、慈濟人文志業及民間企業,共同舉辦「第一屆關渡人文藝術週」,希望集結各界力量,推動善的影響力。首屆關渡人文藝術週 集結科技、人文、藝術人文藥草園點燈暨關渡人文藝術週,於12月22日在關渡靜思堂前舉辦開幕記者會,並在會中進行點燈活動,而這些燈光在會後每晚都會點亮,主辦單位表示,祈願點點星光,凝聚眾人之力,用微光照亮全球黑暗的角落。第一屆關渡人文藝術週由和信醫院、台北捐血中心、慈濟人文志業及和碩、華碩等民間團體及企業共同舉辦,期待能集結「科技、人文、藝術」的力量。和信治癌中心醫院副院長褚乃銘表示,科技、醫療的進步是來自於人類的需求,但是有了科技、醫療後,最重要的還是要有人文、藝術的元素,才不會讓生活過於單調。透過各界支持、合作,主辦單位期盼關渡人文藝術週能形成一股共善動能,讓愛在關渡周邊社區中流轉,形成「新的社區生活方式」。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合心精進長姚仁祿表示,雖然關渡離台北市中心有點遠,但仍希望能把它創造成一個幸福快樂的地方,再將其推廣到其他地區。未來關渡人文藝術週也將成為每年年底最後一個週五、週六的長期運動,期望能進而推動善的影響力到全世界。12月底嘉年華、音樂會登場 也可挽袖參與「熱血活動」關渡人文藝術週,在12月30日有人文薈萃音樂嘉年華活動,邀請到雲門舞集、朱宗慶打擊樂團、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大環男孩楊世豪等世界級的表演藝術團體演出。寒冬中也添加熱血活動,台北捐血中心在關渡人文藝術週也會舉辦捐血活動,還有慈濟造血幹細胞捐贈驗血建檔活動。台北捐血中心企劃課長劉俊宏表示,雖然捐出的血液只占身體的十分之一,但它能夠救一條人命,在參加這些精采活動的時候,希望民眾也能一起挽袖捐血,盡一份心力。而12月31日還有適合親子同樂的人文薈萃音樂嘉年華~親子音樂會,陣容包括朱宗慶打擊樂團、台北愛樂少年合唱團、達斯克劇團、靜思書軒小志工與大愛真健康主持人盧柏任帶動親子幸福動一動,用健康的步調過完2022年最後一天。
新研究!基因編輯突破「壽命限制」 實驗小鼠延命30%抗衰老有成
健康長壽一直是人們想要追求的目標,而最近醫界在健康長壽的研究上有了突破性進展!這是由基隆長庚醫院研究團隊所發表的研究成果,將小鼠造血幹細胞裡的一個造血轉錄因子KLF1利用基因工程技術進行基因改造建立了一個Klf1K74R/K74R小鼠模型。深入研究後發現KLF1基因改造小鼠成功的突破了壽命的限制,與普通小鼠相比其平均壽命增加了10%,最長壽小鼠的壽命差異更是高達30%。同時也發現在這隻Klf1K74R/K74R小鼠身上許多老化生理變化指標與老化相關的疾病都有明顯的改善。進一步研究還發現利用這些基因改造小鼠的免疫細胞輸入血液中可以治療癌症,並且透過多次輸入基因改造小鼠的造血幹細胞也能夠延長壽命且延緩各種衰老的症狀。這項研究證實了KLF1基因改造小鼠除了可以突破壽命的限制外,還可以維持良好的健康狀態,並且利用細胞輸入的方式可以達到延長小鼠壽命並改善老化相關的疾病與治療癌症。此傑出成果已於今年9月榮獲國際頂尖期刊《先進科學》(ADVANCED SCIENCE)刊載,主題為「Genetic Disruption of KLF1 K74 SUMOylation in Hematopoietic System Promotes Healthy Longevity in Mice」(影響因子17.521)。長庚決策委員會程文俊主任委員表示,目前此一Klf1K74R/K74R健康長壽小鼠動物模型與KLF1(K74R)基因改造造血幹細胞的應用,均已在長庚產學合作中心與中央研究院智財技轉處努力之下,完成相關專利的全球部署,有望成為未來開發抗衰老治療策略上不可或缺的關鍵資源。基隆長庚醫院社區醫學科研究中心徐于喬研究員表示,自有歷史以來,人類對於長生不老與實現永生的追求從沒停過,根據聯合國公布2019年全球平均壽命約73歲,由於全球人口結構快速高齡化的趨勢,「健康長壽」的研究也成為先進國家積極挹注的重要研究項目。在台灣也有許多研究團隊長期致力於長壽與逆轉老化的研究,其中基隆長庚醫院更是積極的研究與實踐者。在長庚醫療財團法人、國科會計畫與中央研究院長期支持下,基隆長庚醫院社區科研中心徐于喬研究員、外科部黃挺碩部長、腎臟科潘恆之醫師及林口長庚心臟內科程文俊教授等不同專科醫師共同組成的研究團隊,協同院外李棟樑博士(博嵙生物科技)與沈哲鯤院士(台北醫學大學),進行長達十年的長壽研究,終於將這個在抗老化領域中的突破性研究成果公開發表,成果斐然。徐于喬研究員指出,此篇研究論文中作為研究的Klf1K74R/K74R小鼠模型,為單一點基因工程改造長壽動物模型。研究團隊利用基因工程技術,改變了小鼠造血幹細胞裡紅血球生成調控因子KLF1的第74個氨基酸離氨酸,改造成精氨酸(KLF1K74R)。KLF1基因改造小鼠除了變得更為長壽且比普通小鼠有更低的癌症發生率,透過分析健康長壽小鼠中特定免疫細胞的數量組成發現,CD8+ T細胞和自然殺手T細胞的腫瘤浸潤效應有顯著的提升,因此他們輸注健康長壽小鼠的淋巴細胞來對罹癌小鼠做細胞治療,結果證明使用健康長壽小鼠的淋巴細胞做輸注,對於小鼠的抗癌能力的提升與延長存活壽命的都有顯著的功效。基因改造小鼠的許多老化的生理變化指標,並未隨著年齡增長而出現明顯變化,其中像是老化相關的外表、毛色、脫毛狀況、體重變化,以及肌力退化導致的運動能力下降與行動遲緩,都與普通小鼠有著相當顯著的差異。譬如在莫里斯水迷宮試驗中,年老的基因改造小鼠的空間學習和記憶能力也都比年老的普通小鼠維持更好。研究團隊進一步研究發現,在基因改造小鼠中,老化相關的疾病的發生率也是明顯低於正常小鼠,其中像是老化常見的心臟和血管、腎臟與肝臟等組織的纖維化與其功能的衰退都有相當顯著的改善,研究團隊將其稱之為「健康長壽小鼠」。 此外,他們將健康長壽小鼠的造血幹細胞來對年老普通小鼠進行造血幹細胞輸入治療,在接受了健康長壽小鼠的造血幹細胞輸注後,明顯提升年老普通小鼠的抗癌能力以及延長壽命與改善健康狀態,這對於目前幹細胞的研究以及臨床應用將會是一個極為重要的突破性研究成果。基隆長庚醫院賴旗俊院長表示,近年來有多個應用基因編輯技術之人類基因療法已被美國FDA核准通過,並應用於臨床治療基因缺陷遺傳疾病。基隆長庚醫院這樣一個創新的健康長壽小鼠動物模型,除了可以用來進一步了解老化的分子與細胞基礎外,在轉譯醫學之應用上也能作為開發抗衰老治療的極佳實驗動物平台,進一步實現將KLF1基因改造造血幹細胞應用於治療各種老化疾病,對許多進入高齡化社會國家所致力發展的健康老化政策提供一個可行的解決方案。
北榮「智慧化血液暨骨髓移植中心」啟用 科技讓病房更人性化
依據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統計,今(111)年1至10月國內外有超過1600位患者尋求非親屬幹細胞捐贈者的配對,約有200位患者獲得血液骨髓幹細胞移植,為因應國內外患者治療的需求,把握黃金治療期,臺北榮總特別整建「智慧化血液暨骨髓移植中心」於今(23)日啟用。陳威明院長表示,在當實習醫師時即立志要成為血液腫瘤科醫師,但下鄉跟著外科學習,因緣際會成為骨科醫師。臺北榮總骨髓移植曾締造許多輝煌紀錄,包括亞洲首例周邊造血幹細胞移植、國內首例ABO血型不合異體骨髓移植、非親屬間骨髓移植,成人及小孩非親屬多源臍帶血移植等,全新的骨髓移植中心將以最新穎的設備,提供病友全方位的照護。臺北榮總血液科蕭樑材主任說明,智慧化血液暨骨髓移植中心設置8間無菌病房,空間增大1.5倍,每間病房都有對外窗,藉由陽光照拂可穩定病人情緒;為方便探視並維護病人隱私,特別裝設「探視窗防霧科技玻璃」,可選擇屏蔽或透明;另設置「智慧床墊」,病人離床發出警示,提醒護理站人員;每床都設有「生理監視器」,連結護理站,即時掌握病人各項生理資訊;以電子版取代紙本紀錄病床資訊,呈現醫囑(如禁食、限用飲水量等告示),方便提醒病人;特製物品傳送送箱,醫療人員定時集體進出,保持無菌環境,降低感染風險,透過各項智能系統,提升病人安全。臺北榮總於民國73年(1984)成立骨髓移植病房,由血液科、小兒血液科、輸血醫學科、放射腫瘤科、感染科、免疫科、社工室、營養部及護理部專業人員組成幹細胞移植團隊,除進行「全相合」幹細胞移植技術外,也有困難度相對更高的親屬間「半相合」幹細胞移植,至目前為止已完成超過2500例,移植數目持續穩定成長,逐年攀升。110年雖受COVID-19疫情影響,臺北榮總幹細胞移植團隊仍克服困難完成132例幹細胞移植,包括4位國際醫療病人,包括兩位來自越南及印尼半相合移植的病人、一位美籍「異體全相合」病人及一位印尼移工,卓越技術享譽國際。
籌白血病母醫藥費 姊姊休學帶妹街頭開直播賣畫
真暖心!近日大陸街頭一對姊妹在街頭直播賣畫引發關注,因為媽媽罹患白血病需要龐大醫藥費,而姊姊還因此休學到醫院照顧母親,姊姊說,現在換她幫媽媽撐傘了,孝順之情讓人動容。媽媽準備進行第4次治療。據《瀟湘晨報》報導,該故事發生在四川成都,媽媽馬運春在今年5月突然倒下,就醫後發現媽媽罹患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20歲的張芮說,「晚自習結束接到電話說媽媽暈倒了,確診白血病,我一個孩子我什麼也沒有。」還在就讀大學的張芮甚至選擇休學,到醫院照顧媽媽。張芮的父親在她8歲那年過世,媽媽帶她和妹妹重組家庭,媽媽和繼父還生了一個小妹,而繼父在外地工作。而張芮決定帶著妹妹到街頭賣畫傳醫藥費,她擺了一張簡介,和一個簡易的手機支架,一張長椅、畫板,就成了戶外直播室。張芮在簡介中寫,「大家好,我家在四川省達州市宣漢縣土黃鎮,我的媽媽馬運春在2022年確診白血病,目前在成都京東方醫院治療。我媽媽急需幾十萬費用,家裡無處籌借,已經負債很多了。妹妹是大一新生學畫畫,請好心人買一幅畫,幫幫我們救媽媽。」儘管生意沒想像中的好,張芮和妹妹還是不放棄,一名男子日前下訂了一隻綠蝴蝶的圖案,她們並沒有給畫作訂價,價格隨男子開,張芮表示,「怕訂價太高了沒人買。」目前,媽媽已進行第4次治療,準備接受造血幹細胞移植手術,而符合移植條件的只有張芮、妹妹以及舅舅,張芮希望她能救媽媽,張芮說,「我以前是媽媽傘下的小笨蛋,現在是給媽媽撐傘的大傻瓜了。」
8歲弟罹罕病…爸出車禍「雙腳殘廢」放棄治療 拖斷腿跑車:錢全留給兒
大陸遼寧省營口市男童小川(化名)今年8歲,在他出生前2年,奶奶才因車禍左腳截肢,右半身癱瘓,開顱;爺爺則因腦血栓後遺症影響,右手不方便,但惡運並沒有放過一家人。2020年,小川被診斷罹患髓系肉瘤,不料爸爸因疲勞駕駛車禍,雙腿骨折,但他為了把錢留給兒子,選擇放棄治療。綜合陸媒報導,2020年8月,小川家人發現小孩突然一個月瘦了8、9斤,伴有腿疼、發燒、流鼻血、走路無緣無故摔倒、沒力氣等症狀。 有一次家長給小川洗澡,發現他大腿窩有很多疙瘩,去瀋陽醫大二院做了檢查,透過骨掃描、各種超音波,發現了病原:椎管內外占病變、盆腔占位病變。小川爸爸從事運輸司機工作,是唯一的經濟來源,為了能陪兒子看病,連夜從外地開車回家,因疲勞駕駛追尾發生車禍,導致雙腿骨折、半月板損傷、髖骨兩處骨折,多處軟組織挫傷。為了兒子的治療費用,爸爸放棄復健,把車禍賠償款留給孩子,自己則拖著打滿鋼釘的雙腿繼續開車,因此留下不少後遺症。8歲弟罹罕病。(圖/翻攝自微博)隨著骨髓穿刺結果出爐,小川被診斷為髓系肉瘤,必須先做椎管解壓手術再化療,這時他已因腫瘤壓迫神經無法走路。由於醫療費用壓力太大,親戚朋友紛紛勸夫妻倆放棄,媽媽知道孩子領回家就是等死,無奈身上實在沒錢,所幸透過病友介紹募款,再加上借親戚朋友和孩子學校捐的,才勉強湊了12萬多。從確診至今,小川的治療已花費45萬左右,目前正在醫院接受放療,但是現階段只能延緩病情,治療期間已復發2次,主治醫生建議盡早爭取造血幹細胞移植機會。小川媽媽表示,「我的媽媽已經走了,不能再失去孩子」,希望各界人士伸出援手,救救這個因疾病而瀕臨破碎的家庭。
細胞治療突破!一次殲滅癌細胞軍隊 「戰勝白血病」女童慶10歲生日
2012年美國有位小女孩Emily,在罹患了急性淋巴性白血病之後,成為全球第一個接受CD19 CAR-T細胞治療的兒童。目前檢查結果在她身體内的癌細胞已經完全根除,這十年來每一年Emily都會PO一張照片,向全世界宣告自己沒有受到癌症的侵襲,又健康的活過一年了。2022年4月,臺大醫院率先成為台灣首家可提供正式臨床使用CD19 CAR-T細胞治療之醫學中心,在臺大醫院協助之下,台灣也有了第一位接受正式CD19 CAR-T細胞治療的小女孩亭亭。亭亭當初因兒童B細胞急性淋巴性白血病住院治療,在臺大醫院的治療及照護下,現在已經完全康復,展露笑容慶祝今年10歲生日與重生。癌症是兒童的第二大死因,台灣每年約有500位新發病癌症兒童,其中約2成屬於「兒童B細胞急性淋巴性白血病」,這群癌童目前在第一線治療即有不錯成績,但其中仍有約1.5成患者治療反應不佳或復發,以往的治療策略是需要進行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由於移植需找尋合適的幹細胞捐贈者並需長期服用免疫抑制劑,以避免發生排斥反應,癌童的抗病戰爭從2至3年變成一輩子,無論是居家生活與返校學習品質或是自我實踐都受到強烈限制,不僅對於孩童而言身心負擔極大,父母更是不捨看到孩子一輩子要活在疾病限制中。CAR-T細胞是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s)的簡稱,CD19 CAR-T細胞治療適用於難治與復發型的「B細胞急性淋巴性白血病」與「B細胞淋巴瘤」患者。CAR-T細胞治療仰賴高技術的基因工程,先從病人體內分離出T細胞,並透過基因改造,在T細胞上安裝可以鎖定癌細胞的導航標靶,籌措一支可精準、持續消滅癌細胞的免疫大軍,一次性注射即有望為癌末病人帶來治癒希望。有鑑於CAR-T細胞治療是全球癌症治療趨勢,臺大醫院歷經數年努力,全力籌設符合現行法規之細胞製備場所(GTP實驗室)與臨床細胞治療中心及引進國際細胞治療品質管理系統,並於今年4月率先成為台灣首家可正式提供臨床使用CAR-T細胞免疫療法之醫學中心,也帶領台灣成為亞太地區可提供該尖端醫療服務之國家。對於「兒童與年輕成人B細胞急性淋巴性白血病」以及「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的患者而言,即刻起只要把握治療時機,也能像亭亭一樣順利康復。
「重症基因庫暨細胞/藥物研發」獲捐助 造福更多罕病孩童
細胞/藥物治療是處置許多兒童重症的利器,但在其有效性及副作用之間的平衡,仍是最大難題。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陳律佑副研究員與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陳榮隆醫師將結合基礎研究及臨床醫療,就此關鍵議題展開合作「重症基因庫暨細胞/藥物研發」計畫。本計畫在台灣重症兒童協會勸募下,獲得證券期貨業者的捐助,首批捐助金額1000萬,今(16)日於中研院分生所共同舉辦捐助儀式記者會,出席記者會貴賓包含中研院院長廖俊智、前副總統陳建仁、中研院分子生物研究所所長程淮榮、中研究院院士姚孟肇、台灣重症兒童協會理事長楊慈雲、台灣重症兒童協會遺傳醫學基金主任委員周志道等人。廖俊智院長表示,重症兒童的治療非常棘手,由於人數不多缺乏商機,一般藥廠較少開發新藥,「重症基因庫暨細胞/藥物研發」這樣的捐助在國內相對少見,未來若能打開這樣的風氣,就能造福更多重症兒童。前副總統陳建仁也說,今天的捐助計畫是科技與人文關懷的結合,也代表智慧跟慈悲,正是國家變得更美好的動力。「重症基因庫暨細胞/藥物研發」計畫在台灣重症兒童協會勸募下,獲得證券期貨業者的捐助,首批捐助金額1000萬,今(16)日於中研院分生所共同舉辦捐助儀式記者會。(圖/黃耀徵攝)陳律佑副研究員提起此計畫源起的契機,是在2014年時接到陳榮隆醫師的電話,原來陳醫師有位先天性角化不全症的小病人,後來兩人合作透過基因定序找到小朋友染色體中的端粒突變點,因此幫助病童進一步進行骨髓造血幹細胞移植。陳律佑說,當時第一次覺得基礎研究原來可以幫助病人,因此與陳醫師有更進一步合作,希望能解決更多重大醫療問題。 陳榮隆醫師表示,「重症基因庫暨細胞/藥物研發」計畫主要分成3個平台,分別是重症基因庫、建立特異性免疫細胞製作流程、精準藥物,目前重症基因庫、精準藥物的部分已經在進行,可以提早找出比對出變異基因,進一步預防疾病,或是利用精準藥物來減少治療中的副作用。而建立特異性免疫細胞製作流程的部分則是最困難的。陳榮隆說,其實在獲得此次的資金捐助之前,計畫已經展開好幾年,在這段時間內幫助了20~30位小朋友,尋找變異基因點的過程十分繁複漫長。陳律佑說,每個人都有2萬個基因,其中包含數10萬個基因變異點,他們需要透過一連串的研究、比對,慢慢把基因變異點的範圍縮小,最後再鎖定目標研究,所以時間相當漫長,若是變異基因是已知的,最快也要1~2個月時間。記者會貴賓相當多,包含副總統陳建仁(前排右七)與中研院院長廖俊智(前排右八)。(圖/黃耀徵攝)此計畫幫助的小朋友不需要負擔任何費用,但也並非全部孩子都適用,在目前已經進行的20~30個孩子中,僅有1/3能成功找到變異基因進行研究。陳榮隆說,醫學研究日新月異,只要持續研究,相信未來基因庫會愈來愈大,能夠幫助更多重症兒童,他舉例,過去核醣體突變需要花一年多的時間才能找到突變點,現在隨著技術進步,縮短成只要一個月,相差甚多,也證明醫學研究的重要性。捐助此計畫的台灣重症兒童協會理事長楊慈雲感性表示,2年前得知兒子罹患極重症再生不良性貧血時,是她人生中最大的噩耗,但如今兒子健康的站在她身邊,她心中只有滿滿的感謝,她也特地一一感謝陳榮隆醫師、方麗華藥師等和信醫療團隊,她認為醫療研究十分重要,一方面可以解決病人的絕望,一方面又能創造出更多的奇蹟,造福更多病人,她也承諾台灣重症兒童協會將會持續捐助「重症基因庫暨細胞/藥物研發」,因為這是她與上帝的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