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鎧紋
」 地震 郭鎧紋 餘震 花蓮 中央氣象署嘉南地震「比去年多4倍」 專家籲留意3條斷層:大地震前兆
今年嘉南地震頻繁,數量是去年的4倍,學者提醒是大地震的前兆,要民眾做好防災準備,並建議氣象署派專人分析3個斷層,規模3以下微震的發生情形。地震專家郭鎧紋指出,今年嘉南地區已經發生117次地震,但2023年僅發生28次,今年地震活動是去年的4倍。中正大學地科系副教授石瑞銓示警,上個月的地殼移動加速,恐是大地震前兆,也顯示嘉南地區的地震活動異常狀況。對此,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系退休教授李錫堤在臉書透露,過去數十年來,梅山斷層附近加密的臨時地震網,多次連微震都測不到,但最近卻測出微震加多的現象。根據國外學者研究,一個受隱沒帶控制的地區,地震會有等同於海溝巨型斷層活動周期的地震周期。就一條斷層而言,斷層特徵地震的發生也有周期現象,在斷層大動後,接著會有一大段連微震都沒有的平靜期(Q1),待能量再累積到一定程度後才會有微震出現,到一定年限後會再大動。國外學者Scholz 歸納,約在周期的3分之2後,才會有比較明顯的微震出現,約在周期的6分之5後會,再出現一小段平靜期(Q2),最後在臨震前還會有一極短暫的平靜期(Q3),接著就會發生大地震。李錫堤指出,梅山斷層目前可能處於Q2與Q3之間,且會跟著嘉義和台南平原下的盲斷層一起活動,提醒民眾確實做好防災準備。另外,他也建議氣象署,派專人分析台灣測震網在梅山斷層、嘉義盲斷層及台南盲斷層規模3以下微震發生情形,觀察有無Q1、Q2平靜期的現象,希望能抓到Q3的平靜期,為可能大地震提前做好準備。
嘉南地震數暴增「是去年4倍」! 專家曝1情況:恐是強震前兆
台南市學甲區、嘉義縣新港鄉昨(16日)晚間分別在7時及8時17分,發生芮氏規模3.8及3.9有感地震,同屬極淺層地震。對此,地震專家指出,2024年台灣嘉南地區因為有4個區域群震太頻繁,導致地震數量已達117個,是去年的4倍之多。還有專家示警,彰化到嘉義一帶上個月的地殼移動速度明顯加快,有可能是「致災性強震」的前兆。前中央氣象局地震預報主任郭鎧紋表示,昨晚台南學甲的地震震央,正好位於嘉義義竹布袋群震與台南麻豆佳里群震之間,目前雖然僅發生單次地震,但是否發展成群震仍需要持續關注。此外,郭鎧紋分析數據後也發現,今年截至昨日,嘉南地區合計顯著有感地震25個,小區域地震92個,合計117個;但2023年嘉南合計顯著有感地震為3個,小區域地震25個,合計僅有28個,擺在一起看就會發現,今年還沒過完,嘉南地區的地震數已經是去年的4倍多。郭鎧紋也指出,有上述現象主要是因為嘉義縣朴子太保群震、義竹布袋群震、中埔群震,以及台南麻豆佳里群震太頻繁,造成今年嘉南地區的地震數量暴增。地震專家石瑞銓則說明,根據監測資料顯示,嘉義、台南地區近2個月地震頻頻,而且都屬於極淺層地震,不過因為愈接近地面破壞力相對較輕,所以並未傳出太大的災情。然而,值得關注的是中央氣象署11月份觀測到中台灣的彰化經雲林到嘉義,上個月的地殼移動速度有明顯加快的趨勢,石瑞銓認為有2個可能原因,首先是該區域因近期的多次地震導致地殼移動,此種狀況的威脅性較低;而第二個則是持續移動,這就有可能會引發致災性強震。對此,中央氣象署也提醒民眾加強防震意識,尤其是位於地震頻繁區域的居民,做好地震防災準備。
日本恐發生百年一遇大地震 專家示警「這5地」先別去
美國加州於5日發生規模7.0的地震,就有專家示警「全球可能進入規模8以上強震」的週期。由於近期也是日本昭和東南海地震(M8.2)80周年紀念,這場地震曾造成超過1200人死亡。前中央氣象局地震預報主任郭鎧紋表示,南海海槽發生規模8至9的巨大地震機率高達70%至80%,而地震後引發的大海嘯最快在5分鐘內就會侵襲靜岡、和歌山、三重及高知等地區,19分鐘內抵達宮崎縣。他也呼籲民眾近期應避免前往這些高風險地區。根據媒體報導指出,郭鎧紋分析,南海海槽的地震特性通常表現為東側先發生強震,接著西側可能會有更大的地震。在歷史上,1854年的安政東海地震規模達8.6。32小時後,安政南海地震便以8.7的規模發生。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1944年,規模8.2的昭和東南海地震發生後,1946年後昭和南海地震再度以8.2規模重創日本。這些地震引發的海嘯高度達8到10公尺,造成了近3000人死傷或失蹤。2023年8月8日,日本宮崎縣發生規模7.1的強震,震央位於南海海槽西側。日本氣象廳隨即發布「南海海槽地震臨時情報」,警告未來一周內可能發生更大的地震。雖然實際上,後來並沒有發生更大地震,相關警報也在5天後解除,但郭鎧紋提醒,無法排除地震先在南海海槽西側發生,然後蔓延至東側的可能性。郭鎧紋表示,地震後周圍50公里內的地區,大地震發生的機率會提高5倍。通常規模8以上地震在一周內的機率為0.1%,但若發生規模7以上地震,該機率會升至0.5%。此外,與2011年311東日本大地震不同,南海海槽地震引發的海嘯速度極快,僅5分鐘便可抵達岸邊,幾乎沒有預警時間。先前日本政府因應如此威脅,制定「南海海槽地震臨時情報」,提醒國民提高警覺。南海海槽地震被視為「百年一遇」的災難,其影響範圍廣泛,最壞情況下可能導致超過30萬人死亡,30米高的海嘯衝擊太平洋沿岸。郭鎧紋建議,近期若計畫前往日本旅遊,應特別關注是否有南海海槽地震的相關訊息,並盡量避開靜岡、和歌山、三重及高知等地區,以降低可能的風險。
加州7.0大地震「約16顆原子彈威力」 專家示警:不排除發生更大地震
美國加州北部海岸12月5日上午10時44分(台灣時間2時44分)發生規模7.0的極淺層地震,震央位於洪堡郡外海,震源深度僅10公里,一度發布海嘯警報。對此,地震專家、前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郭鎧紋表示,這起地震相當於16顆原子彈釋放量,該地區地震活躍,未來不排除發生更大地震。據了解,這起地震發生在當地時間5日上午10時44分,規模為7.0、震源深度10公里,震央位在加州洪堡郡外海,屬於極淺層地震。據悉,該地區有50萬人透過手機收到警報,這些警報的發送範圍,最北到奧勒岡州班德(Bend),最南則至加州薩利納斯(Salinas)。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當天也發布了海嘯警報,但警報已在當地時間中午之前被撤銷,因為該地區目前不存在海嘯危害風險。加州州長紐森(Gavin Newsom)則告訴記者,地震損害仍在評估當中。為此,他也簽署了緊急狀態聲明,以便根據需求,為應對救災工作提供更多資源。對此,地震專家、前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郭鎧紋表示,此次地震釋放的能量相當於16顆原子彈,破裂面積約900平方公里,相當於台灣彰化縣的大小。地震發生在北美板塊、太平洋板塊與戈爾達板塊交界處,該地區地質活動頻繁,未來不排除有發生更大地震的可能,但機率較低。郭鎧紋指出,截至今年12月5日,全球已發生9起規模7.0以上的地震,仍低於平均每年15起的標準。其中包含台灣花蓮4月發生的規模7.2地震。她也提醒,今年台灣地震活動明顯增多,尤其南嘉地區近期頻繁出現群震,南部地區民眾需特別留意,持續關注地震動態,做好防震準備,減少災害可能帶來的損失。
台南震不停!專家示警「不對勁」 提醒恐有更大地震
台南市昨(22)日連續發生14個地震,其中20時40分發生芮氏規模5.4地震,震央在台南市政府北方23.2公里處,深度7.7公里,最大震度5弱,屬於極淺層地震。地震專家、前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郭鎧紋指出,台南地震異常頻繁,情況不尋常,請民眾特別小心。郭鎧紋指出,這幾天震央主要都集中在麻豆區,昨18時45分,麻豆就有規模4.5的地震出現,20點過後麻豆旁邊的佳里區接連發生地震,最大規模達到5.4,另外還有規模3、規模3.5、規模4.3的3起地震。郭鎧紋說:「這樣的地震頻率異常頻繁,現在看起來地震是一個接一個發生,南台灣民眾要特別留心。」郭鎧紋提及,昨天在台南佳里的地震,和前幾天麻豆的幾起地震是同樣的群震,詳細狀況還有待研究統整,提醒民眾近期一定要特別小心餘震,甚至可能有更大的地震出現。郭鎧紋提及,今年在西半部出現的地震次數,已是2011年以來平均值的3倍,範圍縮小到嘉義縣更是5倍之多,不過地震數量變多,也意味著有在適當的釋放能量。關於2024年的地震狀況,郭鎧紋分析除了0403花蓮大地震衍生的餘震,在嘉南地區也頻繁出現地震,但兩者應該無關,「若受到東部大地震影響,那西部的地震分佈應該會相當集中,但統計上沒有這樣的趨勢。」郭鎧紋日前曾解釋今年西半部地震頻繁原因,除了原本地震活動就少之外,這些區域過去都有發生大地震,像是10月26日嘉義中埔地震的震央,接近造成360人死亡的1941年中埔大地震;而11月9日苗栗三義地震的震央,則鄰近造成3279人死亡的關刀山強震,然而西半部從921至今,發生地震次數較少,因此民眾還需多注意。
全台地牛頻翻身!今年西半部地震比平均值多3倍 專家示警2數據
昨(18日)全台地牛大翻身,包括花蓮、台南麻豆、高雄桃源皆發生地震。對此,地震專家郭鎧紋今(19日)坦言,今年西半部地震活動確實偏多,是十餘年來平均值的3倍,主要原因是嘉義與台南地區出現不少群震。他也提醒,西半部部分區域都有發生過大地震,且地震次數在921後偏少,因此民眾還是要注意。昨日全台地牛頻翻身,8起小區域地震中有6起發生在花蓮,其餘2起則分別位於台南麻豆、高雄桃源。而今天凌晨至今也至少發生5起地震,其中1起在台灣東部海域、2起在宜蘭近海、2起在台南麻豆。對此,前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郭鎧紋也說明,從昨天到今天,大致可區分為花蓮403餘震、宜蘭近海地震,還有台南麻豆、高雄桃源的地震。其中宜花本來就是台灣地震較多的區域,倒是今年西半部地震確實偏多,而且今年西半部得地震次數,也是2011年以來平均值的3倍。郭鎧紋也解釋今年西半部為何有不少區域發生地震,除了原本地震活動就少之外,這些區域過去都有發生大地震,像是10月26日嘉義中埔地震的震央,接近造成360人死亡的1941年中埔大地震;而11月9日苗栗三義地震的震央,則鄰近造成3279人死亡的關刀山強震,然而西半部從921至今,發生地震次數較少,因此民眾還是需要多注意。
台南麻豆連2震!專家曝與「板塊碰撞活躍區域有關」 未來規模逾7機率曝
台南市麻豆區16日接連發生兩起地震,3點01分芮氏規模4.5地震,震央在台南麻豆區,地震深度11.7公里,隨後3點07分又發生芮氏規模3.4的餘震,震央同樣在台南麻豆區,地震深度10.9公里。對此,地震專家表示,兩起地震位於「臺南前緣構造」,未來發生規模7.2地震機率為1%;另外,中央氣象署也指出,兩起地震並非0403餘震。台南麻豆短短6分鐘內接連發生兩起地震,一起規模4.5、另起規模3.4,根據《ETtoday新聞雲》引述地震專家郭鎧紋說法,這兩起地震震央應該位於學界所說的「台南前緣構造」,該構造在中央大學所整理逾40個「未來50年台灣孕震構造」當中,學者估計未來50年發生規模7.2地震為1%,所以也不算太高。郭鎧紋指出,台南從1995年迄今,30年來台南市的顯著有感地震131起,小區域地震355起,合計486起,等於一年約16起,而今年至今共發生19起,包括今天兩起,整體而言,地震活動次數並不多。另外,中央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主任吳健富表示,這兩起地震和4月3日花蓮強震距離相當遠,研判並非0403餘震,發生成因與台灣位於板塊碰撞活躍區域有關。由於西部因能量逐漸遞移,在岩石較脆弱處就會釋放能量,但大多是在15公里內的淺層地震,且發生頻率較為零星,但他坦言,今年中南部地震確實較去年來得多,後續仍要觀測了解。台南麻豆地區在下午接連發生兩起地震,第一起發生在下午3點01分,芮氏規模4.5,震央在台南市麻豆區,地震深度為11.7公里,屬於極淺層地震,從台中到屏東與台東及離島澎湖都有感受到地震搖晃威力,其中台南佳里最大震度達4級,隨後3點07分又發生規模3.4的小區域地震,震央同樣位於台南市麻豆區,地震深度僅10.9公里,台南市佳里最大震度達3級。
嘉義昨晚4.4地震「與10月1天連8震同震央」 專家證實:有3群震正在發展
昨(9日)晚嘉義縣中埔鄉發生芮氏規模4.4地震。對此,中央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證實,這次地震與今年10月27日嘉義縣1個多小時內連8震,是同一個震央。氣象署地震報告顯示,這起地震發生在昨晚間19:42,芮氏規模為4.4,地震深度則為5公里,震央位於嘉義縣政府東南東方19.8公里的嘉義縣中埔鄉,最大震度為嘉義市4級。另依據地震測報中心紀錄,今年10月27日下午1個多小時內,嘉義縣中埔鄉也有發生8起有感地震,而且震央皆在嘉義縣政府東南東方20公里左右,最大芮氏規模為4.9,深度則都在10公里以下。對此,前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郭鎧紋也說明,中埔鄉其實從10月26日起至今,已有15起有感地震,9月也有紀錄到1起,且今年嘉義縣更有3個群震在發展,包括中埔鄉群震、義竹鄉和布袋鎮群震、朴子市和太保市群震。
苗栗三義3.9地震!郭鎧紋曝「震央鄰近關刀山強震」 當年3279人死亡
苗栗縣三義鄉今(9)日上午10時49分,發生芮氏規模3.9小區域有感地震,地震深度為26.7公里,苗栗縣地區最大震度2級,對此,地震專家郭鎧紋表示,三義鄉14年未發生地震,且距離震央約3公里處,,曾發生台灣史上最慘3279死大地震,要多加小心。苗栗縣三義鄉發生規模3.9地震,郭鎧紋表示,震央附近曾發生關刀山大地震。(圖/中央氣象署提供)這起芮氏規模3.9小區域地震,震央在苗栗縣政府南方約22.8公里處,地震深度26.7公里,屬於極淺層地震,苗栗市、彰化市、南投市與台中梧棲最大震度達2級。據郭鎧紋表示,從氣象署的資料顯示,該地區從2011年有紀錄以來,從未發生過地震,這次發生規模3.9小區域地震屬淺層地震,經他確認,這起震央在魚藤坪斷層上,附近正是知名景點龍騰斷橋(魚藤坪斷橋),而距離此次震央不到3公里處,就是台灣史上最慘重、導致3279人喪命的「關刀山大地震」震央。關刀山大地震發生在1935年4月21日,芮氏規模7.1,當年的大地震在目前的台中后里區與清水區一帶災情最嚴重,房屋全倒超過1.7萬戶,造成3279死亡,輕重傷超過1萬人,也是台灣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地震,而龍騰斷橋正是關刀山大地震留下的遺跡。據郭鎧紋表示,過往台灣每年「顯著有感地震」數量約130起,不過2023年只僅85起,今年截至目前有490起,釋放的能量等同46顆原子彈,與每年平均的8個原子彈有顯著差距,郭鎧紋指出「台灣和日本一樣,都進入大地震時代」。
台灣進入「大地震時代」 今年規模5.5已35起創14年新高
台灣東部海域11月7日凌晨接連發生3起地震,最大一起規模達5.5,稍早中央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也表示3起地震都是屬於「0403強震」的餘震。根據《ETtoday新聞雲》報導,今年規模5.5以上地震已超過35起,創下14年以來新高,據地震專家郭鎧紋指出,台灣與日本儼然進入「大地震時代」。地震專家郭鎧紋表示,三起地震的震央都圍繞在0403地震的震央,釋放的能量相當於0.088顆原子彈,且規模5.5地震是「0403強震」的餘震,震央位於「0403強震」震央的南邊,預估未來會有餘震,呼籲民眾務必做好地震防範措施。而且郭鎧紋表示,規模5.5以上地震從2011年的14年以來每年平均6至8起;超過30起的僅有2022年的33起,2024還沒過完已發生35起,其中30起地震圍繞在今年發生的「0403強震」的震央,而且今年還沒過完就發生35起,預估未來還可能發生規模5.5以上的餘震,民眾仍要注意。
嘉義發生3.1地震 專家示警「和中埔大地震同位置」
昨(26日)凌晨1時58分,嘉義縣中埔鄉發生規模3.1的地震,震源深度為5.6公里。對此,地震專家、前中央氣象局地震中心主任郭鎧紋也指出,這次地震的震央與1941年發生的中埔大地震相同,警示台灣可能已進入大地震時代,需提高警覺。根據氣象局資料,嘉義縣於凌晨1時58分發生規模3.1的地震,震源深度為5.6公里,中埔鄉嘉義市及台南白河地區的最大震度達2級,嘉義民雄則有1級。根據《ETtoday新聞雲》的報導,地震專家郭鎧紋指出,雖然此次地震規模不大,但這次地震的震央與1941年發生的中埔大地震相同,警示台灣可能已進入大地震時代,需提高警覺。郭鎧紋指出,這次地震發生的地點位於木屐寮斷層南邊,九芎坑斷層北邊,還有彰化斷層、六甲斷層和口宵里斷層交匯的區域。這些斷層帶是彰雲嘉南平原與東部丘陵的交界處,也是造山帶的前沿地帶,屬於地震活動頻繁的區域。郭鎧紋強調,雖然這次地震規模不大,但過去曾有大地震的歷史,加上震央位於地震活躍區,台灣及日本都已進入大地震時代,民眾應該保持警覺,隨時留意地震安全相關資訊。據了解,1941年12月17日發生在嘉義中埔的強烈地震,規模高達7.1,對當時的台南州(即現今的雲林、嘉義及台南地區)造成嚴重災害。這場地震導致360人喪生、729人受傷,並大規模摧毀超過1萬戶住宅。除了帶來重大的人員傷亡,地震還引發了草嶺地區的山崩,形成堰塞湖,對當地的生態環境產生了持久影響。此外,這場大地震之後,餘震頻繁發生,特別是在主震後的一週內餘震次數較多,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減少。根據觀測,主震後一直到翌年2月底,共發生了1,259次餘震,其中有感餘震達到227次。
太平洋將逐漸消失「形成超大陸」 專家揭台灣未來位置:長久存在
科學家研究表明,馬里亞納海溝每年吞沒約30億噸海水,從建模研究來看,未來太平洋將逐漸消失,最終形成新的超大陸「阿美西亞」(Amasia)。對此,地震專家、前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郭鎧紋表示,預測顯示台灣將位於這個未來超大陸的核心,並將長久存在。根據《NOWnews今日新聞》的報導,2018年美國科學家發現馬里亞納海溝數百萬年間已吞噬約3000萬億噸海水,換算後每年約吞沒30億噸,相當於120萬座奧運標準泳池的水量。郭鎧紋解釋,未來超大陸的形成依賴地球深處的熱點活動,包括來自地函的上升熱流和隱沒帶的火山活動,而馬里亞納海溝吞噬的海水正參與這一過程。他認為,未來超大陸將位於從堪察加半島延伸至紐西蘭、澳洲和西藏的三角形區域,台灣位處其中的核心地帶。事實上,科學家表示,根據建模研究,海洋岩石圈的強度是決定超大陸如何形成的關鍵因素。地球內部的熱量在數十億年內逐漸流失,導致大洋中脊地函熔融程度降低,海洋地殼隨之變薄,並形成新的岩石圈。澳大利亞科廷大學與中國北京大學的研究指出,隨著地球地函逐漸冷卻,海洋板塊整體強度減弱,太平洋將縮小,最終將比大西洋和印度洋更小。阿美西亞的形成過程包括美洲向西移動、亞洲向東移動,南極洲靠近南美洲,非洲的一側與亞洲接壤,另一側則與歐洲連接。不過這一超大陸的形成預計至少還需2至3億年。「阿美西亞」這一名稱來源於美洲與亞洲兩塊大陸的碰撞結合。上一個超大陸「盤古大陸」(Pangea)於約1.8億年前解體,分裂成今天的各大陸,當時這些大陸被環繞在一個名為「泛古洋」(Panthalassa)的巨大海洋之中。
台灣有2無震區地質堅硬 專家認證「每年地震平均不到4次」:安全縣市
台灣位在地震活躍區環太平洋火山帶中,菲律賓海板塊和歐亞板塊交界上,因此地震頻繁。最近有學者發現,台灣過去30年發生超過80萬起地震,但桃園台地和北港高區這段期間每年地震平均不到4次,屬於真正無震帶地區,主要原因是兩處地底下是堅硬岩盤結構,因此位處2區的桃園、彰化和雲林算是安全的縣市。今年是921強震25周年,國家防災科技中心與國內地震學者專家合作出版著作《台灣地震帶》,內容匯集台灣過去30年(1990年至2020年)超過80萬筆地震活動統計數據,發現台灣有5個極少發生地震區域,包括北港高區、桃園台地、高屏麓山帶、琉球增積岩體以及脊樑山脈中段。在極少發生地震的5個區域中,台大地質系名譽教授陳文山指出,北港高區和桃園台地兩處為無震帶,因為高屏麓山帶、琉球增積岩體以及脊樑山脈中段雖然觀察期間少有地震,但陳文山和其他專家依學理研判這三處仍具有發生地震潛能的區域,特別是琉球增積岩體位於花蓮東側海域,過去30年僅發生235起,但該處位於隱沒帶,未來極具發生規模7.5以上大地震的潛能。桃園台地和北港高區在觀測期間,前者和後者分別發生108起地震和94起地震,平均下來每年不到4次。依照氣象署資料統計,桃園台地和北港高區極少發生地震的主因,推判是地底下為堅硬岩盤的台地結構,這兩處前者主要是在桃園市,後者則分布在彰化與雲林,氣象署地震中心前主任、地震專家郭鎧紋也表示,這兩處分布的地區算是台灣最安全的縣市。
今年地震多不尋常!規模逾6已10起 專家:台灣恐進入新地震時代
近2日地震頻繁,繼15日宜蘭近海規模5.7極淺層地震後,中央氣象署才示警未來1周須注意餘震,16日一早花蓮外海又發生規模6.3強震,最大震度4級,全台有感,提醒3天內可能有5.5以上餘震。地震專家郭鎧紋說,今年地震多,不尋常,可能開啟新地震時代。中央氣象署昨上午原表示,這起地震深度9.7公里,判斷為菲律賓海板塊隱沒所致,位置靠近0403餘震區,但其餘震能量釋放已達一個階段,不納入餘震序列;但稍晚經完整分析後,地震深度由原9.7公里更新為19.36公里,震央略西移,並調整參數,改為納入0403餘震序列。氣象署統計,0403主震加餘震已發生408起顯著有感地震與1245起小區域地震,累計達1653起。郭鎧紋說,是否屬餘震應觀察在同個震源區,若其能量未調整完,就可能有餘震,甚至持續很久,大陸唐山大地震經30年後仍有餘震。「台灣可能進入新地震時代!」郭分析,台灣每年地震平均釋放8顆原子彈能量、規模6以上約3起,但2022年發生12起規模6以上地震,原以為平靜期將至,豈料今年又增加,已有10起規模6以上地震,累計釋放能量達47顆原子彈,若持續至年底,可能打破921大地震當年的15起紀錄。針對台灣接連2天發生有感地震,內政部昨召開海嘯整備因應作為會議,並與20個臨海縣市政府視訊,了解及模擬日本南海海槽地震可能引發海嘯的影響評估,強化減災、整備與應變機制。內政部長劉世芳表示,因應日本南海海槽地震假想設定,將海嘯第一波影響陸地的時間、疏散所需時間、避難設施強度是否容易被大型漂流物破壞等因素納入整備考量,以降低海嘯造成的人命與財產損害;各地方政府應評估海嘯影響範圍,重新檢視地區災害防救計畫。交通部長李孟諺昨視察花蓮航站、港口時,遇上有感地震,除喊話要大家幫助推廣花蓮特色,也提到花蓮的觀光確實需要夠多的關心跟協助,因颱風天災路斷靠航運接駁發揮成效,至於未來是否能將航運變成常態性,並加入觀光有關的疏運工具,會再繼續努力。
地震前麻雀、燕子聚集疑是前兆 鳥類專家出面解釋了
台灣連2天發生有感地震,氣象署統計,今年規模5以上地震已有50起,比往年都還多,在地震發生前12小時,彰化二林鎮及員林市就有民眾捕捉有燕子及麻雀瞬間群聚的畫面,認為這是地震前兆。對此,專家表示、目前恰逢鳥類遷徙季節,燕子經常會集中覓食棲息、而黃昏時麻雀也會成群歸巢和地震較無關聯。宜蘭縣及花蓮近海從15日傍晚接續發生芮氏規模5以上的有感地震,全台多縣市明顯感受到搖,不過在彰化二林鎮,疑似有地震前兆的異象,15日晚間7時許,當地民眾直擊大批鳥群出現在天空中盤旋,數量之多引發當議民眾嘖嘖稱奇,持續時間長達5分鐘以上。根據目擊者表示,這種景象在當地連續有半個月,鳥群會密集盤據在電線上,地面上鳥大便也越來越多,尤其晚上一到6時30分過後,就會聽到一陣陣啾啾鳥叫聲,甚至擔心外出被鳥屎「攻擊」,由於在當地極為罕見,讓人感到不安。除此之外,員林市區15日傍晚也有民眾捕捉到數百隻麻雀聚集在電線上,大車一經過,麻雀們便會一轟而散,但不久又飛回電線上,讓附近居民也感到奇怪。對此根據《ETtoday新聞雲》引述野鳥協會總幹事李益鑫的說法,從二林鎮民眾拍到的畫面研判是燕子,由於時逢夏秋之際,鳥類正在遷徙,且燕子在遷徙過程中就會群聚,當時是偏黃昏,而黃昏也是群聚覓食的主要時段,大概就會找到夜棲的環境,不管是覓食或是夜棲,都會大群體聚集。至於鳥類群聚是否跟地震有關聯?李益鑫解釋,地震確實會影響野生動物的行為,不過台灣的鳥類大部分處於地棲型環境,地震主要影響是地殼變動,除非大到類似森林大規模變動,否則台灣的鳥類受到地震影響的機率不大。有許多民眾認為,今年地震似乎比往年多,據中央氣象署統計,從1月到現在規模高達5以上的地震有50起,其中最大的是4月3日的花蓮地震,規模為7.2。包括地震專家郭鎧紋也表示,今年的地震確實比往年多,他表示,直到今天上午發生6.3地震為止,規模6的地震在今年已經累計了10起,但921那一年則大約有15起。據郭鎧紋的說法,今年很有可能會打破921那一年的紀錄,變成有史以來地震次數最頻繁的一年並補充「可能是新的地震時代開始」。
規模5以上地震「已累計50起」!氣象署認了:今年情形較異常
台灣進入地牛活躍期!宜蘭縣外海昨(15日)下午5時6分發生規模5.7地震,最大震度5弱,全台多處有感搖晃,怎料花蓮地區今(16日)上午7時35分又發生芮氏規模6.3地震,最大震度4級,12縣市國家級警報大響。對此,中央氣象署表示,截至目前台灣已發生多達50起的規模5以上地震,坦言今年的情形「較異常」。宜蘭近海昨(15日)下午5時6分發生芮氏規模5.7地震,震央位在宜蘭縣政府南南東方38.3公里處,地震深度僅9公里,屬於「極淺層地震」,最大震度為宜蘭5弱,花蓮、桃園、新北市也有4級震度。氣象署前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郭鎧紋表示,宜蘭近海規模5.7地震威力「等同0.18顆原子彈」,不過主震發生後還是會持續釋放能量,未來7天內恐有規模5.2餘震的發生機率,提醒民眾隨時做好地震防災準備。對此,據中央氣象署統計,從今年1月起至今,台灣規模5以上的地震已累計逾50起,其中規模最大為4月3日的花蓮7.2強震,而規模6至6.9的地震有8起,規模5至5.9的地震則有41起。至於為何今年地震特別活躍?中央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副主任蕭乃祺說明,今年的地震頻率比起往年偏多「情形的確較異常」,主要是因為4月3日花蓮規模7.2強震後,帶出不少規模5以上的地震,不過昨天宜蘭近海的地震與403花蓮大地震無關。
秘魯發生7.2強震「威力堪比32顆原子彈」 專家示警:超過千日無規模8地震
秘魯於28日半夜發生規模7.2強震,震央接近秘魯第二大城阿雷基帕(Arequipa),甚至一度傳出要發布海嘯警報。地震專家郭鎧紋表示,往年全球平均有15次規模7以上強震,但今年截至目前為止,僅發生4次,而且已經超過千日沒有發生規模8以上的地震,要特別留意。根據媒體報導指出,地震專家郭鎧紋表示,這次秘魯地震的原因主要下方納斯卡板塊所造成的,納斯卡板塊每年向東移動3.7公分,沿著秘魯智利海溝隱沒到南美洲板塊下方,是所有板塊中最快的絕對運動之一。這次秘魯7.2強震,其威力堪比32顆原子彈,這也是自4月3日花蓮強震後,全球在2024年第4起規模7以上的地震。但地震專家郭鎧紋提到,過往平均每年全球會發生15次規模7以上的地震,整體而言,今年截至目前為止僅發生4次,次數偏少,再加上已經超過1千天沒有出現規模8的地震,因此要特別留意。除此之外,郭鎧紋也提到,納斯卡板塊與南美洲板塊這個交界,自1900年以來就發生過20起規模8以上的強震,其中在1960年,當地曾發生規模9.5的強震,也是有紀錄以來規模最大的地震。
餘震不斷!花蓮「第4波地震活動」快來了 專家示警:最大規模恐達6
4月3日花蓮發生7.2強震後,據氣象署統計,截至4日上午8點16分,已發生1356起地震,其中規模6到7地震就有5起,讓全台民眾人心惶惶。對此,地震專家、前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郭鎧紋指出,403地震到3日為止,已有3波主要地震活動,且規模都在6以上,目前第3波已經趨緩,但接著就會有第4波,並出現規模6左右地震,以921地震經驗,推估未來仍有4波餘震活動。403強震後,據氣象署統計,截至4日上午8點16分,已發生1356起餘震,其中規模6到7的地震有5起,規模5到6地震有64起,規模4到5地震有419起,規模4以下地震則有867起,總計顯著有感地震為341起,小區域地震1015起。對此,郭鎧紋分析,從403的7.2主震發生到3日為止,總計出現3波主要地震活動,第1波是從4月3日至20日,403當天地震個數最高達247個,最低為17至20日,其有感地震降為4個,這段期間除7.2主震外,還出現規模6.5、6.2共計2個規模6以上的餘震。郭鎧紋說明,第2波是從4月21日至26日,其中23日當天就出現規模6與6.3的2個規模6以上餘震,第3波則是從27日到5月3日,其中27日有感地震達25個,並出現1起規模6.1地震,最低則是3日的2個。郭鎧紋認為,403還會有4波地震活動,他表示每一波地震活動開始前,餘震次數會增加,之後再出現規模6左右地震,接著地震活動減少。目前雖然推估還有4波餘震活動,但根據過去經驗,每波餘震的總數會逐漸減少,間距也會慢慢拉長,因此民眾不用太過擔心。
台灣有高達36條斷層「住哪裡安全」 專家點名這3個區域:堅如磐石
0403及0423地震過後,花蓮縣截至目前為止已拆除的危險建築物或圍牆、建築裝飾等共計10件,另有3件拆除中及2件待拆,面對災情不斷,網友就好奇,台灣有高達36條斷層,「哪裡才安全啊」,對此,台灣3大地質專家陳文山、郭鎧紋和李錫堤教授分析出最安全的3個區域,引起關注。近日民視的《新聞觀測站》節目就邀來台大地質系名譽教授陳文山、前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郭鎧紋和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教授李錫堤,3 位專家指出,當有較大規模地震發生時,林口、桃園的台地因有堅實地盤,傷害會比較小,反觀台北盆地的震動則會比周邊大。除此之外,3位專家也表示,彰化到雲林的海邊,如彰濱工業區一帶,因為「活動斷層較少」被歸類為無震帶,近30年僅發生200次左右的地震,相對其他以萬起跳的地區安全。另外《ETtoday新聞雲》先前也引述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教授顏宏元說法,桃園因為「斷層活動平穩」、「台地地形」這兩大原因,是台灣最不受地震影響的縣市。所謂的「斷層活動平穩」,是指自發性的地震機率很低(震央);「台地地形」則受場址效應影響小,也就是若地震發生,會淡化地震能量的強度,所以4月3日桃園震度達5弱卻沒有傳出什麼災情。包括從經濟部地調所調查顯示,台灣本島19縣市只有桃園未發現活動斷層;統計資料也顯示,1972年至2018年,這46年間震央在桃園且規模超過4的地震只有2起,還是在同一天,地質研究則指出,桃園屬台地又沒有土壤液化,加上無斷層活動,相較比其他縣市安全。
餘震位置轉移…台北盆地「震波放大」 專家曝921地震經驗
自4月3日花蓮發生規模7.2強震,至今已經超過1200多起餘震,一般而言餘震數量會愈來愈少,規模也會變弱,但昨(23日)凌晨卻接連發生2起規模2以上地震,研判是應力調整,餘震可能至少持續半年至1年,而台北因為盆地的地形,地震波會有放大效應。花蓮昨天凌晨2時26分、2時32分,接連發生芮氏規模6.0及6.3強震,導致原本因403強震已被判定為危樓的花蓮統帥大樓、富凱大飯店,均發生嚴重傾斜。前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郭鎧紋指出,餘震分布最早在地震北邊完全被卡住,是一個地震空白帶,從2022年到今年4月都沒在動,能量都聚集在那,所以那邊就是震前的空白帶,也是震後的餘震密集帶,是氣象署所說的北方屏障減弱,做應力轉移。雖然判斷是餘震,但發生的位置略有不同,推測是4月3日花蓮地震主震後,產生應力轉移作用而觸發。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副教授詹忠翰指出,由於台北是盆地的地形,建立在相對比較鬆軟的土層上,以地震學角度來看,不館地震波從哪個方向來,都可能造成所謂的放大效應。以921地震經驗來看,餘震可能持續半年到1年,雖然照往例來說,會逐漸減少,但不能排除還是會有規模6地震發生,提醒民眾做好防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