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分享
」 流感 近視雷射![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52/395252/sm-04b5a16e0f6da2eb08220d2c2c71bf52.jpg)
40歲女罹胃癌3期…忽視1警訊 醫揭驚人數據:90%患者都有
胃癌是台灣常見癌症之一,每年約有3700名新確診病例,近日營養功能醫學專家、醫師劉博仁指出,有一名40歲女患者確診第3期胃癌,罹病關鍵在於忽視「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此危險因素;另外,劉博仁更透露,有研究顯示,約90%胃癌患者曾罹患此菌,所以若能及早篩檢與根除幽門螺旋桿菌,能有效降低胃癌風險。劉博仁醫師日前在臉書發文提到,胃癌是台灣常見的癌症之一,據衛生福利部資料顯示,每年約有3700名人新發現胃癌,其中男性發生率為女性的兩倍。而劉博仁醫師分享一則案例,有一名年約40歲的女性患者,她因未重視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確定罹患第3期胃癌;慶幸的是,經過積極治療和調理,花了3年時間恢復良好。劉博仁醫師進一步表示,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被視為胃癌眾多危險因子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並提出有研究顯示,「約90%的胃癌患者曾感染此菌」。另外,若經常食用高鹽、醃漬、煙燻或燒烤食物,抽菸、過度飲酒,以及家族遺傳等因素,也會增加罹患胃癌的風險。事實上預防胃癌是能從日常生活著手,劉博仁建議民眾要有健康飲食,除了以上提到應該避免的食物種類,減少對胃黏膜刺激,也要避免食用不潔食物與飲水,飯前後都要勤洗手;可以戒菸,吸菸者罹患胃癌的風險較非吸菸者高出2.52倍,過度飲酒同樣會增加風險。不僅如此,還有要定期做身體健康檢查,有長期胃痛、胃脹、消化不良、食慾不振等症狀,應及早就醫;有胃癌家族史或其他胃部疾病者,建議與醫師討論是否接受幽門螺旋桿菌檢測,染者應接受除菌治療並定期檢查。 國民健康署在部分縣市,有針對45歲至74歲民眾提供終身一次的幽門螺旋桿菌糞便抗原檢驗,據悉,未來預計將此篩檢擴大至全國。◎提醒您:吸菸有害健康、吸菸害人害己。◎喝酒勿開車!飲酒過量,有害健康,未滿18歲請勿飲酒。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46/395046/sm-c186711e105ac06b317eb74f4be46e63.jpg)
纖維比蘋果高4倍 「台灣特產水果」抵1盤高麗菜:籽也要吃
均衡飲食才能維持腸道健康,降低罹患相關疾病的風險。醫師分享,除了的優格、優酪乳或膳食纖維補充劑,還有許多隨口可的的「隱藏版食物」,經常被民眾忽略,但其實效果很好。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黃郁純在《健康2.0》網站指出,一般人認為膳食纖維含量最高的水果是蘋果、奇異果或藍莓,但含量最高的其實是台灣特產的百香果,每100克的百香果含有24克的膳食纖維,是同等重量蘋果和奇異果的4倍以上。一天只要吃2顆的份量,就可以抵掉不少高麗菜。黃郁純解釋,百香果的膳食纖維主要來自於內部的小黑籽,食用時可以咬碎以攝取更多纖維。另一方面,百香果也富含鉀,含量與木瓜相當,但腎臟病患者要酌量食用,避免攝取過量。此外,許多人喜歡吃巧克力振奮心情,除了能帶來好心情,也對腸道健康有幫助,尤其是黑巧克力,含有抗氧化劑及多酚,能保護腸道細胞,抵抗外來損傷,並減少發炎反應。根據研究,黑巧克力能穩定腸道菌相,並促進腸道微生物產生血清素,減少憂鬱情緒的產生。每天食用100克72%以上的黑巧克力,可以對下消化道產生顯著改變,提高糞便的黏稠度,不過這不代表必須天天攝取,均衡飲食才是關鍵,建議一天攝取20~25克,就能維持身體良好狀態。黃郁純也提醒,選購黑巧克力要留意成分表,盡量選擇不含棕櫚油的產品,以純粹的黑巧克力最為理想。透過攝取高纖的百香果和優質的黑巧克力,搭配多元均衡的飲食,可以輕鬆維持良好的腸道環境,增進整體健康。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64/394764/sm-09402e944fd2b02611e3333ad5a57795.jpg)
眼袋、黑眼圈、細紋全方面改善 林美貞親身體驗【5D亮睛術】重現迷人雙眸
年紀是女人的秘密,但隨著現在醫美、保養品的進步,比起實際年紀,大眾更在意「視覺年齡」這件事,希望外觀不要隨著實際年齡同步增加,林美貞就是凍齡的代表之一,多年來一直都有女神稱號的她,在《今夜一起為愛鼓掌》中飾演的性感熟女更是風情萬種,除了在演藝事業上持續發光發熱外,也開創自己的網路甜點品牌「manis manis甜.覓室」,生活忙得不可開交的同時,對於自身的保養也毫不馬虎,無論是身材還是臉蛋,都維持得十分勻稱。 隨著年齡的增長,林美貞坦言自己在保養上有花費更多時間精力,但唯獨眼袋的浮現讓她覺得困擾不已,無論是按摩、消水腫都沒有辦法改善。陳彥瑋醫師(https://www.ton-yen.com.tw/doctors.php#a27)解釋到,老化的過程中,眼輪匝肌萎縮、眶隔膜鬆弛,會使眼袋、細紋出現,若再加上膠原蛋白的流失,使下方的蘋果肌凹陷、下垂,會更顯老態,傳統眼袋手術比較無法處理多種眼周問題,後續也有可能再次復發。新的眼袋術式【5D亮睛術】不僅可以處理眼袋凸出、蘋果肌、淚溝凹陷的問題,同時黑眼圈及眼周細紋也能改善,達到眼部整體視覺年輕化的效果。陳彥瑋醫師(https://www.ton-yen.com.tw/doctors.php#a27)進一步解釋,【5D亮睛術】藉由「脂肪轉位」的技術,透過將眼睛下方的淚溝韌帶放鬆並重建,使原本在眼袋位置的脂肪往下移,並與下方的蘋果肌做固定,一次術式可改善眼袋、淚溝凹陷、修飾黑眼圈、使蘋果肌澎潤,同時可以修皮使眼下細紋減少,眼周部位整體年輕化。藝人林美貞:「以前也看不少眼袋復發的朋友案例,即使覺得眼袋在梳化時滿困擾,但還是一直猶豫不決。但在詳細了解【5D亮睛術】之後,原來一次療程不僅處理眼袋,就連淚溝、蘋果肌、黑眼圈、細紋等問題同步改善,這點是讓我非常動心不已,身為女藝人當然希望能面面俱到囉!因為【5D亮睛術】是很細緻的手術所以時間稍微長了一些,大約有2個小時左右,但術後的保養及恢復期都非常簡單快速,術後一周我就拆線了,緊接著的工作行程完全沒有人發現我做了什麼,大家只說我拍照時整體更亮眼了!過去未有醫美經驗的我,這次對我來說絕對是非常滿意的效果!」陳彥瑋醫師分享眼周老化的過程,並詳細解說5D亮睛術(圖/光澤診所提供)。陳彥瑋醫師(https://www.ton-yen.com.tw/doctors.php#a27)最後提醒,【5D亮睛術】不同於一般的眼袋手術,因一次術式可改善多種眼周困擾,所以手術過程較細緻,所以時長也相較其他眼袋手術較久,術後的恢復期大約是七到十天,若有遵照醫囑術後三天冰敷及一周溫敷,並少碰菸、酒、辛辣食物,恢復會更加快速,此外恢復期也幾乎不影響日常生活,可以快速回歸職場,若有任何問題也需要立即請教醫師以確保術後恢復順利。療程效果因人而異,並非保證每個人都有相同的效果;有關適應症、禁忌症等副作用等問題,療程前務必親自諮詢醫師,由醫師為專業說明和診斷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12/394512/sm-c9aab86ddd494e7a4e631a14b784d4ed.jpg)
日韓旅遊夯!流感重症恐奪命 醫籲:接種3疫苗保命
知名藝人到日本旅遊感染流感,病情加劇併發肺炎不幸離世,震驚各界。國人瘋日韓旅遊,今年過年出國人次更是創下歷史新高!然而,國際間呼吸道疾病疫情升溫,出外旅遊除備妥遊玩攻略外,更應為自身免疫力做好準備!林口長庚醫院兒童感染科主任、長庚大學醫學系謝育嘉提醒,預防感染的積極措施在於接種疫苗,加強保護力、預防重症,才能避免發生遺憾。國內類流感就診人次創新高!醫:接種疫苗為預防關鍵 流感、新冠及肺鏈疫苗缺一不可!根據衛福部疾管署公布,我國近期類流感門急診就診人次為近十個流感季同期最高,近兩週更超過25萬人次,其中肺炎鏈球菌也不容小覷,截至去年底也創下近5年來新高。謝育嘉醫師指出,流感與肺炎鏈球菌的協力作用從過去就息息相關,當流感病毒增加時,肺炎鏈球菌所誘發的肺炎也會隨之增加。臨床上也常見病患在檢測出流感病毒時,肺部已發現白了一大塊,且發炎及白血球指數都偏高,這就是典型的細菌性肺炎型態。當免疫力下降時,潛伏在鼻腔內的肺炎鏈球菌就會與病毒合作引起感染。若發生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更可能導致敗血症、肺炎、腦膜炎等重症。謝育嘉醫師提醒,台灣肺炎鏈球菌抗藥性高,即便透過有效的抗生素治療,死亡風險依舊很高,因此接種疫苗才是預防的關鍵。疾管署去年已首度同時開打「左流右新」,民眾可同步接種新冠、流感疫苗,同時獲得保護力。對此,謝育嘉醫師提醒,感冒後容易誘發肺炎鏈球菌感染,因此無論是流感、肺炎鏈球菌以及新冠等疫苗都非常重要。以肺炎鏈球菌疫苗而言,不分季節皆鼓勵民眾前往接種。若接受度較高者可同時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流感疫苗及新冠疫苗。但若年長者無法承受,也可先「左流右新」,一星期後再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避免遺漏疫苗接種 成人疫苗接種手冊助一把面對各種疫苗資訊,如接種時程、劑數等不同,為避免成人重複接種或遺漏疫苗等問題,李慶雲兒童感染暨疫苗發展醫學文教基金會所推出的「成人疫苗接種手冊」,方便管理疫苗接種記錄;謝育嘉醫師分享,診間常見民眾表示不清楚、甚至不記得自己是否已接種而重複接種。透過接種手冊紀錄每一次的接種日期、名稱等,對於民眾以及醫護人員都是一大福音,讓保護力更全面。目前基金會也有與新北市、嘉義縣和高雄市當地的里長合作,推動手冊索取活動,歡迎有興趣的民眾,可就近向里長詢問並領取手冊。「成人疫苗接種手冊」線上下載連結:https://supr.link/qlpHJ【延伸閱讀】流感正處流行期!北市府衛生局列「常見4大QA」解惑 牢記防範6招流感致死率暴增 醫曝「保命關鍵」:呼吸困難快就醫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4285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70/394170/sm-afd1646b4d8d59229c197c33323b7ffb.jpg)
大S流感猝逝!他出國得流感引發肺炎險送命 醫揭「7種流感併發症」
大S與家人赴日旅遊期間,不幸感染流感併發肺炎離世。對此,營養功能醫學專家劉博仁醫師分享類似病例,一名50歲的壯年男子開心出國旅遊,回國後卻突然高燒不退、呼吸困難,送醫確診為流感引發肺炎,併發呼吸窘迫症候群,在加護病房待了1週才脫離險境,隨後又在普通病房休養1週,才終於康復出院,該名男子不禁感嘆「沒想到開心出國,卻差點連命都沒了」。劉博仁日前在臉書發文表示,流感是一種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除了影響呼吸系統外,還可能引發嚴重併發症,包括肺炎、心肌炎、腦炎、橫紋肌溶解症等,嚴重時還可能會導致呼吸衰竭或死亡。劉博仁指出,目前台灣與日本的主要流行病毒株為A型H1N1,今年施打的流感疫苗與該病毒株吻合,能有效提供防護。不過台灣的流感高峰通常出現在農曆新年後,提醒民眾仍應保持警覺,特別是家中有高風險族群,包括65歲以上長者、孕婦、慢性病患者、醫護人員等,應盡快接種疫苗降低感染風險。許多人擔心2月才接種流感疫苗是否來得及,劉博仁解釋,雖然流感疫苗每年9月至12月開打,但2月接種仍然有效。由於疫苗需要約兩週時間產生抗體,若尚未感染,接種仍能提供保護,特別是對於高風險族群而言,更能有效降低重症與併發症的機率。劉博仁強調,隨著流感高峰期到來,民眾應提高警覺,養成勤洗手、戴口罩、避免觸摸眼口鼻等衛生習慣,才能有效降低感染流感的機率。以下是流行性感冒(Influenza,簡稱流感),可能引發的併發症:1. 肺部相關肺炎:最常見的嚴重併發症,可能由流感病毒本身或二次細菌感染(如肺炎鏈球菌或金黃色葡萄球菌)引起。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嚴重肺部發炎導致呼吸衰竭。2. 心血管系統心肌炎:病毒感染引起心臟發炎,可能導致心律不整或心臟衰竭。心包膜炎:心包膜發炎,導致胸痛與心臟功能異常。3. 神經系統腦炎:流感病毒直接侵犯中樞神經系統,可能導致意識混亂、癲癇或昏迷。吉巴氏症候群:一種自體免疫反應,導致肌肉無力或癱瘓。4. 肌肉骨骼系統橫紋肌溶解症:流感可能導致肌肉細胞損傷,造成急性腎衰竭的風險。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43/394043/sm-bd25b34aa3952de88f21df68c62069c1.jpg)
「這時間」喝咖啡最健康! 研究:助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不少人都有每天來杯咖啡提神醒腦的習慣,而咖啡也已被許多研究證實對健康有多項益處。不過,過去的研究多數集中在探討「咖啡攝取量」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或死亡風險的關係,卻沒有進一步分析「一天之中喝咖啡的時間」不同,對健康是否也會帶來不同的效果。腎臟科王介立醫師分享,近期一項研究指出,只在早晨喝咖啡的人,心血管疾病和全因死亡風險皆較低,而從早到晚都喝咖啡,對健康的益處則較不明顯。「早晨」喝咖啡助護心!分散全天喝效果不顯著王介立醫師在fb粉絲團分享,這項研究由美國杜蘭大學(Tulane University)團隊帶領,探討「咖啡飲用時間」對死亡風險的影響,以及「飲用時間」是否會修飾(modify)咖啡總攝取量與死亡之間的關係。研究採用美國大型健康與營養調查NHANES的資料,在排除懷孕、熱量回報過高或過低,以及診斷過心血管疾病或癌症者後,共分析了40,725位18歲以上成人的資料,並從1999年開始進行了10年的追蹤紀錄分析,觀察參與者的死亡狀況。研究人員根據一天24小時,將咖啡攝取時間分成:早晨(凌晨4時至早上11時59分)、下午(中午12時至下午4時59分)及晚上(下午5時至隔日凌晨3時59分)。參與者中有36%是幾乎只在早晨喝咖啡的「早晨型」、16% 為從早到晚都有喝咖啡習慣「全天型」,「不喝咖啡」的則有48%。研究結果顯示,相較於不喝咖啡的人,早晨型的全因死亡和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皆明顯較低,但在全天都喝咖啡的人身上,風險降低程度在統計上並不顯著,無法確認咖啡的保護效果。另外研究也將「咖啡飲用量」和「早晨型/全天型」進行交互作用分析,結果發現早晨型即使是喝3杯以上的咖啡,依然和較低的全因死亡與心血管死亡風險有關,而全天型喝各種杯數,都沒有顯著的保護效果。咖啡助抗發炎或適合早上喝!太晚喝影響睡眠 可能削弱益處王介立醫師也指出,該研究推測,上述研究結果可能與以下三點有關:生理節律(circadian rhythm)與睡眠:咖啡含咖啡因,在下午或晚上喝咖啡可能引起睡眠中斷、作息混亂,進而削弱咖啡本身可能帶來的益處。早晨喝咖啡則與自然睡醒作息較吻合,或許就較不會干擾夜間的褪黑激素(melatonin)分泌。抗發炎、代謝效應:咖啡富含多種生物活性物質(如多酚),具有抗氧化、抗發炎效果。早晨本身是一些發炎標記物自然較高的時段,此時咖啡成分的抗發炎作用,可能對心血管代謝更有幫助。生活習慣的標記(marker effect):不排除早晨型咖啡使用者整體生活型態較健康,例如早起運動、均衡飲食、晚間規律就寢等。雖然研究已試著校正多種混雜因子(年齡、BMI、抽菸、飲食分數、睡眠時數等),但仍可能有殘餘混雜(例如是否輪班、起床時間等)。掌握喝咖啡時機 享受美味又能有益健康不過,王介立醫師也強調,上述研究是觀察性研究,無法得出「早上喝咖啡導致壽命更長」的直接因果結論,只能說存在關聯性和統計上的顯著結果。然而,咖啡確實已被證實具有保護作用,且對身體安全性良好,因此這項研究還是能夠提醒民眾,若想獲得咖啡的健康效益,最好在早晨時段飲用完畢,下午或晚上盡量少喝或不喝。若在下午或晚上工作、需要靠咖啡提神,也要留意個人對咖啡因的敏感度,以及是否導致失眠。長期睡眠品質不佳,可能不利於心臟及全身健康。此外,民眾也不需過度擔心每天喝2至3杯,甚至 3 杯以上的咖啡會帶來負面影響,但建議要在中午前喝,同時也要考量個人身體狀況與敏感度,並持續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 【延伸閱讀】不只提神醒腦!研究:每天喝茶、咖啡罹「頭頸癌」風險降 無咖啡因也行喝咖啡六大好處 據研究可預防失智、心血管疾病 更能減緩頭痛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4202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64/393764/sm-6d07735abe43a6a33c126487d2f5f2d9.jpg)
連吃「1蔬菜」一個月!他肝指數狂降 醫驚喊:連膽固醇、血糖都改善
春節9天連假結束,不少人在過年期間大吃大喝,年後常出現健康危機,家醫科醫師分享,只要連吃「1蔬菜」一個月,並維持正常作息,便能護肝、降低膽固醇,還能有效控制血糖。家醫科醫師李思賢在臉書粉專分享診間案例,表示一名病患近日前來求診,檢查後發現他的肝功能、膽固醇、血糖等數值明顯超標,確定該名患者並未感染急性病症及肝病毒後,他請對方連續吃3至4周、一天約25到50公克的「花椰菜芽苗」,並盡量維持每天達7小時以上的睡眠時間,沒想到回診後,身體狀況竟出現驚人變化。醫師分享,「花椰菜芽苗」擁有豐富的蘿蔔硫素,不僅能改善肝指數,還能有效降低膽固醇、三酸甘油脂及血糖。(圖/擷取自Facebook/思思醫師,陪你健康的好朋友)李思賢透露,該名病患除了肝指數GOT從98U/L降到55U/L之外,膽固醇、三酸甘油脂、血糖、空腹胰島素與尿酸均有大幅改善,患者看見紅字數據在短短時間內明顯下降,決定將花椰菜芽苗列入日常飲食習慣。李思賢指出,由於蘿蔔硫素和keap1蛋白結合後,能加快啟動體內抗氧化「Nrf2」的循環,而花椰菜芽苗不僅擁有豐富的蘿蔔硫素,加上又是容易取得的食材,打成汁後飲用,能有效增加蘿蔔硫素,不過該名患者則是直接食用,仍見不錯效果,並呼籲民眾若要減少對肝臟的傷害,食物只能作為輔助療法,戒酒及減少攝取精製碳水化合物才是不二法門。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71/393571/sm-3648ead3de46ed9a8300c1af1b40e4ae.jpg)
高鐵上演廁所驚魂記!泌尿科醫師分享「尿急實用小妙招」
春節連假進入尾聲,許多人紛紛踏上返程之路,泌尿科醫師呂謹亨近日發文分享,他們一家四口從嘉義故宮南院返回台中的高鐵驚魂記,幽默描述車廂內的「廁所攻防戰」,也提醒民眾長途旅行時應注意的「尿急小妙招」,呼籲大家避免憋尿,以免引發泌尿系統問題。呂謹亨醫師昨(1日)在臉書發文表示,他在大年初四趁著診所開工前,帶著家人前往嘉義故宮南院一日遊,讓孩子盡情放鬆,並欣賞了東坡肉和翠玉白菜等知名展品。然而,為了避開年假收假的擁擠人潮,一家人決定提早回家,未能在嘉義享用當地美食便匆匆趕搭高鐵。儘管高鐵車廂內人潮爆滿,所幸仍勉強擠上車。不料,返程途中卻上演了一場「廁所驚魂記」。呂醫師描述,他的兩個孩子在擁擠的車廂走道上突然表示很想上廁所,起初還能安撫他們「快到了」,但孩子們最終還是憋不住並嚎啕大哭。呂醫師與妻子只好一人抱起一個孩子,穿越擠滿乘客的車廂,他形容這段路程是「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所幸,車廂內的乘客們展現了高度的同理心與互助精神。呂醫師感動地表示,孩子的哭聲彷彿成了「警笛聲」,走道上的乘客紛紛讓路,甚至主動幫忙移開大型行李,讓一家人順利抵達廁所,化解了這場危機。針對春節期間常見的塞車與尿急問題,呂謹亨醫師也提供了實用小妙招。他建議民眾平時可在車上準備雨傘套或塑膠瓶,以備不時之需;女性則可準備塑膠袋。雨傘套折疊後不佔空間,使用後綁緊即可,既方便又衛生。呂醫師強調,長時間憋尿可能導致感染、發炎、血尿,甚至膀胱受損,嚴重時還需就醫治療,呼籲大家切勿輕忽。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dist/imageholder.jpg)
刺青傷健康?哈佛研究揭「惡性淋巴癌」機率飆21% 每5個就1人中鏢
隨著觀念的進步,刺青不再是負面的象徵,而是一種藝術。不過,醫師分享哈佛大學研究,發現有刺青的人發生惡性淋巴癌的機率,比一般人高出21%,而且與刺青面積大小無關,引發一番討論。家醫科醫師陳柏臣在臉書指出,現在刺青越來越多,好多人都開始在做身上的一些小刺青,但他提醒如果要刺,建議先看一下研究結果。根據2024年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的一份哈佛研究指出,不管身上有多大或多小的刺青,發生惡性淋巴癌的機率是比一般人更高出21%。陳柏臣強調,淋巴癌是惡性,就算只是一個小小的刺青機率也是很高,研究顯示跟面積大小無關,只要有就可能會出現,幾乎每4~5個人就有1個,發生的時間在刺青完後2年,或者是刺青完之後及第11年。陳柏臣提醒,天然的染劑記得看一下有沒有「連苯三酚類」(pyrogallol),如果含有這個成分,也是致癌物,目前在歐盟是禁止使用。連苯三酚類的用處包括攝影底片的顯影劑、染髮、染色、在氣體分析和實驗中吸收氧氣、殺蟲劑。事實上不只刺青,台灣有不少女性有繡眉、霧眉、紋唇,早期也有紋眼線,也需要特別注意,其中是否有使用含有「連苯三酚類」的染劑。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42/390242/sm-be904ab42d4f618be96b21c91bd97815.jpg)
年輕人腦中風機率上升 醫教「3方法」遠離腦中風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每42分鐘就有一人因腦中風失去生命,且年輕族群罹患腦中風比例逐漸上升。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理事長暨三軍總醫院神經科主任周中興醫師表示,終其一生每四人就有一位面臨腦中風發生危險,更有四成患者會出現失能現象,造成自己與照顧者的負擔。台南新樓醫院神經內科謝鎮陽醫師表示,想降低腦中風發生機率,必須要健康飲食、規律運動及控制體重,從生活上調整才是最重要的預防方式。全家心動別超重 遠離三高不抽菸周中興醫師表示,腦中風發生有八大危險因子,如家族是否有相關病史、心房顫動或心律不整、體重或BMI值超標、運動量不足或無規律、是否患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三高)及長期吸菸習慣,都會導致腦中風機率上升。周醫師指出,目前台灣心房顫動盛行率約1.5%,若超過65歲以上每100人就有4位,80歲以上每10人就有1位罹患,且隨著高齡化,患者恐越來越多,因此呼籲65歲以上民眾都須留意是否有心房顫動或不規則跳動的狀況。肥胖、三高為萬病之源 從飲食改善謝鎮陽醫師指出,三高慢性病或肥胖容易引起心血管、免疫系統等相關疾病,若想要降低腦中風發生風險,須從改善飲食及降低體重開始。謝醫師說明,透過精算每餐的熱量攝取,若每日消耗熱量大於補充的熱量,長期下來體重就能有所減輕。也可採取「地中海飲食」,減少食用紅肉、加工品,多攝取新鮮蔬果、魚肉、堅果類等植物蛋白,有效降低血脂、血壓以及體重。此外,血糖過高容易傷害腦血管,必須減少糖類的攝取,民眾可與營養師討論,如何正確飲食才能有效減重,並降低疾病發生的風險。「規律運動」是最經濟又有效的保健方式謝鎮陽醫師分享,根據醫學文獻及過往經驗,與其購買昂貴保健食品,不如選擇運動才是最經濟實惠且最能有效預防腦中風的方式,不但能增加新陳代謝、消耗熱量,更能夠降低三高等相關疾病。根據衛生福利部建議,中高齡民眾一週進行3次中強度有氧運動、一週達150分鐘,若青壯年或體能較好的民眾,可選擇一週達75分鐘的3次高強度有氧運動。許多民眾希望能儘早改善健康狀況,渴望在短期內看到明顯效果,然而這種心態往往導致他們選擇過於激烈或不適合自己體能的運動方式,增加腳踝扭傷、足底筋膜炎等運動傷害的風險,甚至可能因此長達半年無法持續運動。謝醫師呼籲,除了規律運動,更要因應個人體能來調整強度,民眾可諮詢健身教練指導,依循指示以達到減重效果,並降低腦中風和心血管疾病等風險。查明發生原因 避免二次中風根據統計數據,中風發生後一年內再次中風的機率為10%、五年內再次中風的機率高達30%。周中興醫師表示,目前造成二次中風的原因包括三高、未定時服藥及吸菸等。三高慢性病患者須積極配合治療並按時服藥,定期接受抽血追蹤,若本身有長期吸菸習慣,可透過藥物來緩解戒菸過程中的不適。周醫師表示,也曾有患者體內缺乏葉酸,造成血液中的同半胱胺酸(Homocysteine)過高而引起血管硬化,導致腦中風及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因此,希望能在患者第一次中風時查明原因,以便有效改善、減少二次中風的機率。「微笑、舉手、說你好」腦中風發生來的又急又快,患者可能工作到一半就突然出現口齒不清或雙手無力等現象,若要提前察覺相當不易。周中興醫師表示,民眾可透過口訣「微笑、舉手、說你好」,來辨識是否為腦中風。微笑時表情不對稱,舉手時單手無力下垂,說你好時是否有咬字不清、模糊或是答非所問,以上三項是最常見指標,若發生請立即撥打119,並明確記下發生時間,把握「搶救黃金時段」,以免造成嚴重的腦部損害。預防腦中風衛教資源和平台謝鎮陽醫師表示,現今網路資源非常多,民眾可自行上網查詢預防腦中風的相關訊息,例如台灣腦中風學會、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等,也可參與定期健康講座,認識更多腦中風相關衛教知識。良好的血糖對於中風的控制相當重要,更多中風相關資訊可至台灣腦中風學會民眾衛教專區了解https://www.stroke.org.tw/GoWeb2/include/index.php?Page=8-2 【延伸閱讀】【不中風、這樣做】血壓控制不能只靠藥 醫師授三大重點【不中風、這樣做】血糖控制不佳小心腦中風!糖尿病、中風患者該如何控制血糖?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3656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80/389380/sm-387005d566da5ca04a2f8658baf9aad8.jpg)
低溫急凍早上被冷醒!醫揭棉被「三明治蓋法」 實測30分鐘超有感
近日台灣受到大陸冷氣團及輻射冷卻影響,氣象署發布低溫特報,各縣市氣溫驟降,今(12)日清晨更有多地跌至10度以下低溫,有不少民眾被冷醒。天氣越來越冷,民眾在家保暖尤其是睡覺時,棉被怎麼蓋能更溫暖顯得特別重要,有日本睡眠科醫師分享「三明治蓋法」,經實測短時間有見效。每到冬天,不少人睡覺時直接把厚重羽絨被和毛毯通通往身上蓋,但早上還是被冷醒,曾有日本綜藝節目請來專門研究睡眠的醫師中山明峰分析,被冷醒的話應該是蓋棉被方法有誤,並分享在寒冬如何蓋棉被有效保暖,將保暖效果發揮最大化。中山明峰說明,要利用「三明治蓋法」,先在床鋪鋪上一層毛毯,成為人體和床面的隔絕體,避免肌膚直接碰觸冰冷床面,也能使人體散發的熱氣被保存起來;等到人躺下後,再蓋上厚羽絨被子,阻隔熱氣往外擴散,接著在羽絨被上披一層薄毛毯,讓冷空氣不會吹到棉被裡,就完成超級保暖的「三明治蓋法」。有電視節目針對這個方法,用不同蓋棉被的順序比照,實測30分鐘後,「三明治蓋法」的棉被內溫度比另一種蓋法溫暖至少1度,且實驗還是在室溫24度的狀態測試,若在急凍低溫下差距勢必更明顯。除此之外,中山明峰也提醒寒冬睡覺要注意的事項,包括注意肩頸部保暖,否則容易乳酸堆積影響血液傳送;留意溫差,蓋棉被後裡外會有極端溫差,可以在室內開暖氣,以防臉部沒蓋到棉被會受寒,導致鼻塞或流鼻涕的狀況;四肢保持體溫調節,戴手套或穿襪子睡覺恐無法讓身體正常調節溫度,反而會影響睡眠,如果要穿戴可以選擇透氣度較好的材質。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78/388578/sm-6db1ef9d339ac7e5e161471f08feb119.jpg)
麻疹疫情延燒中!「免疫失憶」副作用常被忽略 醫示警:影響可達數年
近日國內外麻疹疫情開始流行,國內中部群聚感染事件擴大,累計確診病例為16例,已掌握接觸者共3,123人,泰國、越南和柬埔寨等東南亞國家也陸續有疫情傳出,使得民眾人心惶惶。台北榮總婦女醫學部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醫師就指出,民眾普遍對麻疹的印象就是會引起發燒、紅疹,以及傳染力強,但「免疫失憶」(immune amnesia)這一副作用卻經常被忽視!醫師表示,麻疹病毒會消除人體建立的免疫抵抗力,在康復後的好幾年仍會悄悄地持續削弱人體健康。麻疹病毒刪除體內抗體 恐釀其他病毒、細菌反覆感染張家銘醫師分享,哈佛大學一項研究發現,免疫系統裡有一個「記憶檔案庫」,記錄曾接觸過的病原體,當這些病原體再次來襲時,免疫系統能迅速辨認並發動攻擊,但麻疹病毒就像「免疫系統的電腦病毒」,會把這些「記憶檔案」刪除!研究團隊測量了感染麻疹的孩子體內抗體數量,發現麻疹病毒能刪除11%至73%的抗體。這些抗體本是用來保護人體免受其他病毒和細菌,如水痘、肺炎、疱疹等的感染,但是感染麻疹後,免疫系統會變得遲鈍,甚至完全忘記這些「老敵人」。張醫師舉例,一個人在感染麻疹前,若有100種針對水痘病毒的抗體,感染後可能只剩下50種,對水痘的防禦力也跟著減半;如果失去的是特別重要的「中和抗體」,再次感染的風險將更高。影響持續數月至數年 醫籲民眾接種麻疹疫苗麻疹看起來只是急性疾病,但潛在影響卻遠比想像的要更深遠。張家銘醫師強調,免疫失憶的影響可能持續數月至數年。研究人員發現,感染麻疹的孩子需要好幾年才能逐漸恢復丟失的免疫記憶,對營養不良或免疫系統較弱的孩子來說,更可能壓垮他們的健康。張醫師舉例,當民眾得了麻疹,兩年後又因為肺炎住院時,可能難以聯想到兩件事的關聯。實際上,麻疹病毒摧毀了免疫記憶,讓身體對其他疾病「敞開大門」,可能就是這場「健康風暴」的起點,而這些隱患需要花費很長時間才能修復。對於要如何預防麻疹,張家銘醫師表示,接種麻疹疫苗是最簡單的方法,不僅能防止麻疹感染,還能避免病毒對免疫系統的破壞,保護人體對抗其他疾病的能力。此外,張家銘醫師也建議可以適量補充維生素A,幫助免疫系統的恢復,並減少麻疹併發症的發生。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45/383445/sm-325986cb6c423426c85c969493ddd27f.jpg)
喘禍要人命!台灣200萬人患氣喘 5成病況差1成恐命危
台灣換季氣溫變化大,每到季節轉換之際、常讓人有胸悶、喘吁吁的感覺,這竟可能是氣喘前兆!據統計,台灣成人氣喘盛行率約1成左右,其中5成控制不佳、1成恐會危及性病。由於氣喘屬於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需終身與疾病共伴以外、更隨時可能面臨突發性惡化的危機。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陳育民理事長指出:「嚴重型氣喘患者雖約僅占氣喘人口的3-10%,但疾病引發的住院與死亡風險更高,使治療成本約佔氣喘總醫療成本的60%,顯見提升嚴重型氣喘的治療效益是目前醫學界面臨的關鍵問題。」台中榮民總醫院胸腔內科傅彬貴醫師以過去協助病友劉小姐治療的經驗分享。劉小姐因飼養寵物,導致嚴重型氣喘發作,肺功能一度下降至僅剩40%。使她在家中僅爬到二樓都氣喘吁吁,也無法繼續自己最喜歡的教學工作,而放棄一手打造的事業、提早退休。研究顯示,嚴重型氣喘患者使用新型生物製劑治療後,不僅可有效降低67-77%氣喘急性惡化發生率、更降低患者85%因急性惡化而住院風險,顯示新型藥物有效協助患者穩定疾病、降低症狀發作,提供廣泛表現型的嚴重型氣喘患者更全面、精準的治療選擇。嚴重型氣喘患者若無穩定管理疾病,不僅可能引發呼吸急促,嚴重更可能引發昏迷、意識混亂、胸腔靜息等狀態,此時即須緊急安排住院治療,以免危及生命。劉小姐便曾在新冠疫情期間,因呼吸道阻塞,而出現嚴重呼吸困難和血壓升高,情況危急下最終由家人緊急送醫治療。傅彬貴醫師分享,劉小姐的病情經過轉換新型生物製劑治療後,獲得了穩定的控制。過去嚴重影響其生活品質的喘鳴、咳嗽和呼吸困難等症狀有了顯著改善,肺功能也迅速提升至70%。目前已能夠維持正常的生活作息,甚至能進行中強度的運動。最重要的是,目前也不再需要仰賴急救型藥物以及口服類固醇等輔助治療,幫助劉小姐重拾生活步調、回歸職場。衛生福利部健康保險署石崇良署長說明,氣喘治療發展是我國重要的醫療投資,嚴重型氣喘患者治療權益更是首要關注目標,新型生物製劑近日已納入健保給付範圍,相信將可使醫療資源運用效益更大化,讓患者未來可積極與醫護團隊討論個人化的治療方案。氣喘為全球最常見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之一,台灣盛行率約為10%-12%、意即我國竟有高達200萬人深受氣喘所苦!陳育民理事長說明:「氣喘無法完全治癒,加上受患者個人習慣,以及環境中的氣候變化與製造、能源、化工業汙染源等影響,都可能誘發氣喘發病與進一步惡化,因此建立患者長期控制與追蹤疾病的正確觀念,是影響氣喘治療成效的最大關鍵。」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副主委林鴻銓醫師表示:「近年新型生物製劑加入,有別以往的生物製劑作用機制,是由上游阻斷訊息傳導、不須特定生物標記,並可適用於所有類型的嚴重氣喘患者。患者無須累積口服類固醇的健保給付條件及其所帶來的副作用,更可大幅提升治療效益。」石崇良署長指出,於今年6月將新型生物製劑納入健保給付範圍,完備嚴重型氣喘患者治療權益,也提供患者更可近的治療選擇,未來也期許有需要的患者積極與醫師討論、選擇合適的藥物。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41/381541/sm-b1226c4dbfdd8f7f3b9e3aa1259cae81.jpg)
愛美女性必讀!想做醫美如何挑選合適的醫師? 整形外科醫師來解答
愛美是女人的天性,為了追求美麗有些女性會尋求醫學美容協助。除了臉部以外,隆乳、私密處整形等也是現代女性討論度相當高的整形項目,不過這些手術不只涉及技術、專業、安全,也牽涉到美感。愛美的女性該如何選擇適合的醫師進行適當的療程,才能讓自己的女性之美更上一層樓呢?醫美診所整形外科醫師何于甄一一解答!如何選擇適合的醫師?具專科醫師背景是基本條件民眾如果想要進行醫美療程,在挑選醫師時,何于甄醫師建議,應選擇一位專科醫師來做治療,專科醫師的訓練具有規範較為嚴謹,能提供專業、技術,為安全及風險把關,以女性私密處整形手術為例,建議執刀的醫師至少要是一位婦產科或泌尿科醫師,不過以整形外科醫師的角度來看,在醫美這部分,最好的選擇還是整形外科醫師。何于甄醫師分享,以前擔任整形外科住院醫師時,光是縫皮這件事就花了許多的時間訓練,如何將皮膚縫好、讓疤痕的產生降到最低並符合骨骼、神經、血管的走向等,整形外科醫師都會經過大量的學習與練習,而且離開醫院後,也會參與年會及課程的交流,持續進修了解最新的技術及治療。像國內整形外科年會、美容外科年會,幾乎是整形外科醫師必去的兩大年會,而何于甄醫師也曾在COVID-19疫情前、後參加韓國美容外科年會,了解疫情前後醫美趨勢的改變,另外今年也參與了世界美容外科年會。何于甄醫師表示,有很多手術、治療可能經過一段時間後才會發現它其實是有害的,因此持續進修對整形外科醫師來說相當重要,需要很負責任地承擔起患者的安全。醫美應兼具安全與美麗 醫師「審美」也是考量點之一此外,「審美」也是民眾在選擇醫師時需要考量的重點之一,何于甄醫師認為,相較於其他醫師,在審美這部分整形外科醫師其實也有更好的訓練,因為整形外科主要就是負責顏面及身體的重建,在訓練及經驗累積之下,醫師能了解到皮膚的狀態、神經血管的自然分布,以及臉部與身形的黃金比例,幫助患者呈現出「自然和諧的美」。何于甄醫師分享,長庚整形外科在整形外科領域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自己在長庚整形外科訓練期間從中慢慢淬鍊出不同層次的美感。她強調, 在醫美這部分,不一定每個人都要鼻子很挺、下巴很尖才是最好的,而是應該搭配整體的美感,讓臉部的美及和諧感達到一致性,但這事實上是需要很多經驗的累積,並經過許多的思考、規劃才能達到。進行療程前一定要與醫師實際諮詢 貨比三家再做決定而在選擇醫師時,能不能實際與醫師面對面諮詢更是重要。何于甄醫師表示,現在很多人都是由諮詢師或其他人員進行諮詢,提醒民眾應與負責治療的醫師面對面溝通討論、評估自己的需求及適合的療程,並了解後續的風險再進行治療。在諮詢的過程中,也能看看醫師是不是有實際的臨床案例,了解醫師有多少治療經驗再來進行療程會更安心。何于甄醫師提到,尤其私密處整形相對來說屬於新的領域,資訊比較不充足,也比較看不到後續風險及問題,更應透過與醫師諮詢的過程多加了解會比較好。而且何于甄醫師提醒,選擇醫師最好「貨比三家」,至少找3位醫師諮詢找出共同的建議、更了解自己的狀態後,再來決定要進行什麼療程,不要看到親友或網路上評論某個療程很好就去做,畢竟每個人的狀態不同,需要的療程也不盡相同。以私密處整形為例,醫師建議可以諮詢整形外科、泌尿科、婦產科醫師多方了解再做決定。另外何于甄醫師認為,身為女性整形外科醫師在諮詢、治療上其實也會更了解女性的需求,同為女性會更有耐心地聆聽、討論,並更有同理心,以女性的角度來給予衷心的建議,提供較細節性、客製化的治療選擇。 審慎評估選擇專業醫師 勿被網路行銷手法蒙騙現在網路相當發達,醫美相關資訊相當多元,也有許多醫師會透過社群媒體、廣告等宣傳。何于甄醫師提醒,民眾在進行醫美療程前,一定要慎重選擇,就像買車、買房都會審慎評估再購買一樣,對於自己的身體更要慎重看待,不要輕信網路廣告宣傳,具有專業經驗的醫師其實會花更多時間在治療上,再次提醒民眾一定要實際走訪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諮詢討論,為自己的安全與美麗把關。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14/380714/sm-7c6288527d7394a69c351565e17858a5.jpg)
天冷心血管事件大爆發 芳療中醫師分享護心小秘訣
冷氣團一波波來襲,心血管疾病發作也明顯變多,心肌梗塞的新聞層出不窮,台灣冬天雖沒有大雪紛飛的景色,但溫差劇烈,容易讓交感神經興奮,血壓上升;低溫也會刺激末梢神經收縮,血管阻力變大,血壓上升,心跳加快,血液也容易凝結形成血栓,造成心臟病發作。腳冷健康拉警報!中醫師教遠離寒氣帶來的循環障礙中醫診所院長同時也是植物精油康復理療師的賴睿昕表示,要改善全身循環,腳絕對是首要重點,腳是身體陽經的末尾、陰經的開頭,是人體陰氣最重的地方,所以腳部比其他部位更容易受寒。若受到外部寒氣侵襲,腳部的血液就會淤積,導致循環不暢,進而引起微循環障礙。此外腳掌遠離心臟,血液供應少,表面脂肪薄,保溫力差,且與上呼吸道,尤其是鼻腔黏膜有密切的神經聯繫。所以,腳一旦受寒,就可能引起鼻塞過敏等支氣管疾病,這時可以適當使用「精油」來幫助自己。除了幫助舒緩情緒 精油還能提升暖意目前有些中藥已被萃取成精油方式應用於人體。精油的好處很多,除了可以透過嗅覺舒緩神經系統,讓心情放鬆外,還有舒張血管促進循環,達到溫暖身體的作用,並且儲存方便,使用容易上手。賴睿昕中醫師擅長使用生薑精油塗抹腳底,具暖和身體效果,有利於身體代謝,也能放鬆緊繃肌肉。鼠尾草精油,具有舒緩情緒的效果,能夠幫助身心放鬆。還有對心血管最有幫助的乳香精油,常用於舒緩情緒及促進身體放鬆,適合作為日常保健的一部分。此外乳香精油有加深呼吸及放慢的效果,搭配擴香木使用,能為呼吸帶來舒適感受。從宗教祭祀到冥想按摩 放鬆思緒、穩定心神全靠它過去乳香已常被使用在宗教祭祀活動中,可幫助心靈平靜,淨化思緒。尤其適合做瑜珈、冥想搭配乳香精油擴香,達到放鬆思緒、集中精神的效果。加上沈穩的香氣助於放鬆,因此常被拿做按摩、冥想用油,對於心臟的穩定度有一定幫助。使用精油放鬆,賴睿昕建議除了擴香機之外,可以在泡腳或泡澡時,用3~4滴精油混合沐浴鹽加入水中,或是滴1滴在手掌心作嗅吸,就能感受到安神、促進循環的效果。冬季護心攻略 早臥晚起、微微出汗是關鍵冬天保護心臟應把握「早臥晚起,必待日光」原則,賴睿昕中醫師認為陽氣可以推動五臟六腑的運作,也是人體溫暖的來源。充足的睡眠可以補充陽氣,早上等身體暖了再出門,避免清晨嚴寒著涼,想要外出運動,也要避免過早出門,最好等到天亮、氣溫升高再開始。冬季運動也不宜太激烈,只要能微微出汗就好,快走、打太極都對身體都很不錯,可以減少因為溫差大,血管急遽收縮,導致心臟病、中風發作的風險。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51/380451/sm-8cd39d58c33d0cbd8160f2acf373a763.jpg)
6旬婦「喉咽不適」!就醫竟是食道癌前病變 「微創治療」避免食道全切除
數年前名人嚴凱泰因食道癌過世引起恐慌,民眾因此建立了食道癌篩查的觀念,日前女星方文琳因健康篩查得宜,發現早期食道癌而及時處理,再次喚醒民眾對食道癌的重視。一位60歲女病患因喉咽部不適,且吞嚥時常有緊繃感,偶有胃酸逆流症狀而就醫,檢查出食道癌前病變。早期癌或癌前病變常無症狀 內視鏡篩查有機會早期發現台北市中山醫院簡錫淵醫師說明,早期癌或癌前病變通常是沒有症狀或只有非常輕微的徵象,無症狀民眾初發現的契機常是因為一些篩檢數據異常(如CEA指數異常、糞便潛血檢查陽性、幽門螺旋桿菌測試陽性……),藉由內視鏡篩查才發現這種非常早期的病變。這位患者便是經由內視鏡主機系統(Olympus EVIS X1)搭配窄頻光影像(Narrow Band Image, NBI)發現了位於食道高位、約2cm大小的病變,切片病理化驗報告顯示為即將變為癌症的「癌前病變」(High Grade Dysplasia高度細胞變異)。微創治療無切口、恢復快 避免重大手術風險現在早期癌與癌前病變已能用先進的「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來治療,這是以內視鏡(胃鏡、腸鏡)操控微小電切刀進行剝切的微創技術,因為胃腸鏡是通過生理開口(口腔、肛門)進入體內處理,所以身體皮膚表面不會有任何切口,且能保留器官完整,不對食道、胃體、腸道進行截斷重接的動作,是種需要高度專業的微創治療。簡錫淵醫師分享,這位病患在接受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術程非常順利,由於是微創治療,術後恢復很快,術後當日流質食物、隔日固體食物,術後僅2天能出院返家休息,而切除檢體經病理檢查確認病變完整切除,無需再追加其他治療,接下來只要安排定期的術後追蹤即可。菸酒、檳榔、酒精不耐及家族史是風險因子 應定期篩查簡錫淵醫師提醒,食道癌風險因子為菸、酒、檳榔、酒精不耐症(喝酒易臉紅)及食道癌家族史,即使是睡前少量的酒,長期下來也有食道癌風險,具有風險因子的病患應定期尋求精細的內視鏡篩查。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10/379010/sm-2d6e028085151eae4ad963ab506f752b.jpg)
煩躁易怒易誘發子宮肌瘤?中醫師分享調理心境、理氣順經茶飲秘方
子宮肌瘤的成因不僅僅是賀爾蒙分泌過多,而是賀爾蒙波動過大,這種不穩定的分泌模式往往誘發子宮肌瘤。頤鳴堂中醫診所周宗翰醫師指出,女性情緒易波動,尤其在情緒受到壓抑或夫妻生活不和諧時,更容易導致內分泌紊亂和賀爾蒙失調。古籍中提到,情緒抑鬱會導致氣血阻滯,久而久之即形成子宮肌瘤。學會排解情緒是預防子宮肌瘤的第一步周宗翰醫師表示,子宮肌瘤與情緒壓力密切相關,壓抑情緒容易導致「肝氣鬱結」,影響內分泌和氣血循環,累積一段時間就會進而形成肌瘤產生。對女性來說,調整情緒、保持開朗是預防子宮肌瘤的重要方法。遇到焦慮時,可以透過深呼吸放鬆心情,或進行戶外運動,將注意力從負面情緒中轉移出去。尋求支持 保持豁達心態當產生不良情緒時,周醫師建議適度向朋友、同學、親人傾訴,以獲得支持和理解以及解決問題的新思路。同時,嘗試換個角度看事情,保持樂觀心態。當轉變心境,注意到事物的正向一面時,會發現一切苦惱、難題都迎刃而解,心境隨之改變,即能達到真正的情緒紓解。理氣順經茶改善子宮肌瘤體質周醫師介紹了一款理氣順經茶,能幫助改善氣血循環,減少經痛或經絡阻塞的問題。配方包括益母草、香附、玫瑰花、紅糖和紅茶,益母草有溫經活血的效果,香附有疏肝解鬱的作用,玫瑰花能安神理氣,紅糖和紅茶則有溫經補血的功效。將益母草2錢、玫瑰花2錢、香附2錢與紅糖適量及紅茶些許,加入1000cc水煮沸後,放涼去渣飲用,每週2-3次,有助於身心調理。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29/378329/sm-00c30e2cc6eeb445cd6e9aeb81070a28.jpg)
如何「切洋蔥不流淚」? 美國醫用「這物品」直接搞定
常下廚的民眾都知道,切洋蔥的時候,時常會因為內部的物質導致自己淚流滿面。坊間有不少破解方式,像是把洋蔥放到水裡面切也是其中一個方法。而近期美國加州急診醫師惠廷頓(Dr. Joe Whittington)在網路上分享一個更簡單的防淚秘訣,就是拿一張濕紙巾放在洋蔥旁。根據《紐約郵報》報導指出,惠廷頓醫師解釋,洋蔥在切開時會釋放出一種叫做丙硫醛-S-氧化物的硫化合物,這種物質與酶反應,會形成刺激眼睛的氣體,最終導致眼淚流出。而這背後,主要是洋蔥為了自我防禦而產生的化學反應。惠廷頓醫師也提到,白洋蔥、黃洋蔥和紅洋蔥這3種洋蔥,比甜洋蔥、青蔥和蔥含有更高濃度的酶,因此更容易導致眼睛刺激。為了防止這種刺激,惠廷頓醫師建議在切洋蔥時,將一張濕紙巾放在洋蔥旁邊。因為濕紙巾會吸收這些刺激眼睛的硫化合物,減少對眼睛的刺激,從而有效防止流淚。惠廷頓醫師分享的方法後續也在網路上引起討論,也有人跟著實測,證實這個方法真的有效。網路上也有人分享其他避免落淚的切洋蔥法,像是提前將洋蔥冷凍、保持根部完整、在切菜板旁放置風扇、使用超鋒利的刀快速切洋蔥,甚至戴上護目鏡等等。有網友是直接用濕紙巾當砧板切,也有網友是直接把濕紙巾放切口處。(圖/翻攝自Redd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