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誤觀念
」 火災 營養師 保養 治療新竹某幼兒園拒過萬聖節 「不給糖就搗蛋」害錯誤觀念
隨著萬聖節將至,許多學校、甚至是補習班都出現變裝活動熱潮,然而新竹市的一家幼兒園近日在臉書上發文,向家長們宣布「我們不過萬聖節」,引發討論。該幼兒園解釋,考量到不具西方文化背景,以及避免給孩子帶來錯誤觀念,決定不參與萬聖節相關活動。此外,也顧及家長們為準備變裝費心費時,可能影響當天活動課程的進行。幼兒園說明,萬聖節的由來可追溯到2000年前,起源於凱爾特人的「薩溫節」。凱爾特人認為,在這一天活人世界與亡靈世界的界線會變得模糊,因此會扮成鬼怪,以防止惡靈侵擾。然而這樣的傳統與該校的教育理念不符,幼兒園表示,不僅沒有西方文化背景,裝扮活動也不適合孩子們的日常運動課程,「我們每天都要運動,這樣的打扮實在不適合運動」。幼兒園進一步指出,他們不提倡「不給糖就搗蛋」的活動,認為這種行為會讓孩子產生錯誤的觀念,不利於禮貌教育。此外,糖果過量攝取也對健康有害。幼兒園因此呼籲家長,不需要為萬聖節費心準備孩子的裝扮,因為當天依然會按照正常課程進行活動。園方還提到,他們不僅不過萬聖節,也不特別慶祝聖誕節,但會在年底透過簡單的聖誕樹布置來營造節日氛圍,並強調感恩的意義。至於萬聖節的影響,僅限於部分班級會在課堂上利用萬聖節色彩進行創作活動,讓孩子們透過美勞作品認識色彩搭配。公告曝光後也獲得了一些家長的認同,「非常認同,謝謝老師們的用心」、「很感恩新科不過萬聖節,幾年下來我們用製作點心跟勞作帶孩子感受萬聖節氛圍,讓他們知道國外的傳統,欣賞其他人的裝扮,但是我們從不參加討糖的遊街活動,不讓他們覺得萬聖節那天大人給他們糖果是理所當然」、「再認同不過了」。
不孕治療年齡逼近38歲 壓線求醫恐步入治療陷阱
國健署自2021年人工生殖擴大補助今已滿三年,申請人數持續上升中,三年來已有超過2萬名試管嬰兒順利出生,其中更有2,314對不孕夫妻再度申請使用試管應兒補助來孕育第二胎。然而,接受人工生殖治療的女性平均年齡,從民國87年的32.7歲延遲至37.9歲,從生殖醫學角度來看,五年的差距使女性身體機能和生理條件因年齡增長而顯著下降,增加了治療的挑戰。台灣生殖醫學會理事長蔡英美憂心,不少民眾嘗試自然懷孕至將近40歲後,才尋求生殖醫學協助,導致排卵刺激療程出現「過度在意數值高低」、「隱忍嚴重治療副作用」與「以為生殖醫學成功率高」三大錯誤觀念。蔡英美醫師指出,許多不孕夫妻認為AMH數值、取卵數等數字越高才是成功率的保證,客觀來說AMH值在臨床上的意義是能夠協助醫師判斷卵巢功能與庫存,並於後續治療上給予合適的建議,因此AMH數值高低並不代表生育力成功與否;而另一個患者常在意的取卵數也並非越多越好。國內外研究即發現,活產率雖隨著取卵數上升,但取卵數量若超過20顆,在取卵週期新鮮植入胚胎的活產率反開始下滑。另外,以試管嬰兒治療來說,最重要的階段排卵刺激治療是透過刺激賀爾蒙,讓多一些的卵泡有機會發育成熟,以利後續療程使用。但排卵刺激治療所引起的賀爾蒙變化可能導致心理壓力、煩躁、情緒波動,反應較強的患者則可能會出現腹脹、噁心嘔吐、呼吸困難等。然診間卻有不少患者認為不適是必經之路而隱忍副作用。中華民國生育醫學會理事長黃貞瑜醫師也分享,許多不孕夫妻求助生殖醫學前,會嘗試自然備孕、傳統療法與宗教信仰等,並將生殖醫學視為最後的生育手段,直到一直懷孕未果後,才會踏入生殖醫學尋求協助。由於男女精卵品質隨著年齡上升而下降,不管自然懷孕或是生殖醫學,其懷孕及活產成功率只會越來越低。國健署最新人工生殖報告書即顯示,以新鮮植入週期活產率來看,小於35歲的成功率還有44.6%,而41-42歲剩餘18.7%,42歲後更僅剩7.6% 5。為避免排卵刺激階段的心理壓力影響後續求子進度,蔡英美、黃貞瑜醫師也提出「3不3要」指引,鼓勵正在不孕治療過程中的夫妻確實掌握正確原則,方能破解失敗循環,降低治療壓力:治療要點1「不衝高、要適合」:AMH不是絕對,每個患者都有屬於自己的治療方案。蔡英美醫師表示,目前排卵刺激治療以注射型性腺刺激素為主流(俗稱排卵針),除了有高純度尿液萃取製劑,還有透過倉鼠細胞基因工程合成的製劑,以及人體細胞株基因工程合成製劑,因此會根據患者的不同數值進行藥物評估。例如藉由AMH數值可推測女性卵巢卵泡的庫存量,並依據年齡、身體狀況及各項檢測數值,預測能取出的卵子數目來決定合適的排卵刺激療程組合和劑量,確保治療時能兼顧安全和成功率。治療要點2「不過量、要品質」:取卵數並非越高越好,卵子品質是成功受精的關鍵根據每個患者身體數值的不同,經排卵刺激治療後會有不同的成熟卵子數量。黃貞瑜醫師說明,取卵數多確實能增加懷孕成功機率,但卵子能否成功受精成為好胚胎,成功著床、產子的過程中,精卵品質是最主要的影響因素。因此提醒患者,切勿只關心取卵數的多寡,也須同時掌握卵子品質。治療要點3「不隱忍、要安全」:副作用不是迎來寶寶的必要,身體舒適安全讓療程更順暢由於排卵刺激治療會影響女性荷爾蒙分泌,因此若出現情緒波動、乳房脹痛等,都是屬於正常生理變化。但若以嚴重副作用如OHSS來說,會出現腹脹、噁心嘔吐、呼吸困難等現象,嚴重者恐須暫停療程。因此副作用若已影響日常生活,建議應立即與醫師反應,切勿自行隱忍不解決。生殖醫學治療日新月異,治療手段豐富,國際研究也解釋,相較傳統治療,最新排卵刺激治療組合在出現副作用的比例上也較低。在安全性與患者身體的適應性都能得到保障,除了提升取卵數,也讓取出的卵子有好的品質,讓患者能在更舒適與安全的環境中實現生育的夢想。帕運國手桌球教練蔡貴蘭分享,因長期征戰國際賽,與丈夫一直無法如願懷孕,隨著年紀增長體會到與時間賽跑的壓力,便與醫師討論後進入試管嬰兒療程。儘管蔡教練有多囊性卵巢綜合症和雄性激素偏高的問題,但仍保持正面心態面對,不過度在乎數值高低、也不因自身狀況而氣餒,抱持著永不放棄的運動家精神,最終成功圓夢。而身為生殖專科的張至婷醫師,也以正確觀念面對不孕,27歲備孕一年未果立即尋求生殖醫學協助,30歲即成功透過試管療程誕下寶寶。張醫師分享,由於年紀輕輕就接受治療,卵子和胚胎質量相較40歲患者,都表現更優異,也有更多時間和機會來拼第二胎。國健署副署長魏璽倫則表示,政府擴大試管嬰兒補助已經成功幫助1萬8千多對夫妻迎來2萬多名試管嬰兒,呼籲民眾及早規劃生育外,若有試管嬰兒療程需要,亦可善用補助資源及早投入療程,更鼓勵未來有意第2胎、第3胎的民眾多加利用,並於治療旅程中適時與主治醫師討論合適的治療方案,邁向舒適安全又成功的求子之旅。
被低估的新冠3/「左流右新」疫苗一起打安全嗎?研究曝「最大副作用是它」
中秋節過後,疾管署打出「左流右新」口號,10/1新冠、流感疫苗首度同步開打,,左手打流感疫苗、右手打新冠疫苗,由於一次接種2疫苗,引起民眾擔心副作用將更嚴重。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根據國際研究顯示,同時打新冠、流感疫苗者,半數都會在注射部位出現局部疼痛,其他則會頭痛、疲倦,但症狀都不超過48小時。「根據國健署統計,台灣近5成長者患有3種以上慢性疾病,當慢性病越多、新冠死亡風險就越高,若患有2~5種慢性疾病會提升死亡風險達2.6倍。」成大醫院家庭醫學部吳至行主任表示,如果本身有心血管疾病,新冠死亡風險更提升4倍,若為透析患者,死亡風險最高更飆至430倍。再觀察疾管署資料,無論是疫情初期或現在,可以發現新冠重症、死亡案例中9成是65歲以上的長輩,雖然風險如此高,65歲以上長輩的新冠疫苗接種率卻僅有1~2成,因此疾管署今年首度讓流感、新冠疫苗一起打,期盼能提升長輩接種新冠疫苗的意願。為何長輩不肯打疫苗?最常見的原因是認為不出門何必打疫苗。「這是錯誤觀念,新冠病毒會在家庭成員間傳播,所以不出門也會感染。」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理事長黃振國說,研究顯示7成指標病例是學齡孩童,許多孩子會從學校將病毒一起帶回家,這也是學童列為第一波新冠疫苗接種對象的原因之一。疾管署規劃新冠、流感疫苗於10/1同步開打,第1階段開放接種對象包括65歲以上長者、學齡前幼兒、醫事及衛生防疫相關人員等11類對象。第2階段則是從11/1日開始開放施打,新冠疫苗接種對象為出生滿6個月以上未列於第一階段者,流感疫苗接種對象為50~64歲無高風險慢性病成人。65歲以上長者是新冠重症、死亡的危險族群,若是有多種慢性共病,死亡風險更會大為增加。(示意圖/非當事人/記者黃耀徵攝)新冠和流感疫苗同時打,許多民眾害怕副作用太強,「根據以色列團隊針對醫護人員在2022-2023年接種流感和新冠疫苗的分析研究結果,發現同時打新冠和流感疫苗者,與只打新冠疫苗者的身體反應相似。」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副作用並沒有增強,同樣都有約一半出現注射部位的局部症狀,也都有約四分之一出現頭痛、肌肉酸痛、疲倦等全身性症狀,且症狀絕大多數不超過48小時。該以色列研究也發現同時打兩種疫苗不會影響新冠疫苗的免疫反應。吳至行說,依照過往新冠疫情的趨勢來看,下一波高峰應該會落在12月,現在病毒株正在轉換,本來是JN.1,但現在KP.3正在慢慢上升,而11、12月氣候越來越冷,群聚機會也越來越多,疫情就會慢慢升溫,加上10月有國慶假期,一路到12月就會爆發。建議規律施打新冠疫苗,除了可以降低重複感染的風險,若是真的不幸染疫,也能有效減緩症狀、副作用。
29歲女靠吃素減重 「1錯誤觀念」半年後變重度脂肪肝
大陸浙江一名女子健檢後診斷出輕度脂肪肝,她自認是葷食吃太多導致,決定吃素減重改善,每餐只吃燙青菜和雜糧;半年後她瘦了5公斤,但脂肪肝卻變成中重度。對此醫師表示,脂肪肝並非胖子才會有,過度節食、蛋白質攝取不足,反而會加重脂肪肝。據《中國藍新聞》報導,浙江寧波一名29歲劉姓女子半年前做健康檢查,發現患有輕度脂肪肝,因為她認為自己平時葷食吃太多,太胖了才會得脂肪肝,下定決心減重,戒掉葷腥類食物和精緻碳水,每一餐改吃水煮的燙青菜和蒸過的雜糧;半年左右劉女成功瘦了5公斤,小腹也變平坦。劉女本來很滿意自己減重成功,但接受超音波追蹤脂肪肝狀況,卻發現從輕度轉為中重度,讓她嚇了一大跳。醫師對此表示,大多數人誤會脂肪肝是胖子的專利,其實是錯誤觀念,不健康不科學的減肥,過度節食下容易蛋白質攝取不足,這樣反而會加重脂肪肝。先前華山醫院脂肪肝門診林蘇主任醫師也提過,臨床上有許多因節食導致脂肪肝的案例,過度節食會導致營養素(特別是蛋白質)攝取不足,肝臟中的三酸甘油酯無法排出,容易引發營養不良性脂肪肝。林蘇醫師提醒,一般來說,輕度肥胖者,1個月減重不應該超過3公斤;中度肥胖者,1個月減重不應該超過6公斤;BMI指標正常,但小腹肉多的人群,1個月減重1.2公斤左右。而減重最重要的並非體重變化,而是如何健康減脂,能透過減少熱量攝入,並結合運動,促進身體減少脂肪,增加肌肉,達到減重效果。
高雄「米奇屋失火」屋主疑因濃煙窒息亡 消防示警「躲廁所恐害命」
高雄市三民區一處公寓於昨(30日)晚間發生火警,警消獲報後也迅速趕往現場,由於現場雜物眾多,消防員只能一邊搬離雜物一邊搜救,最終在廁所發現女屋主時,其已失去呼吸心跳,送醫搶救後仍不幸身亡。消防也提醒,其實火災「躲在浴室」是錯誤觀念。據了解,這起事件發生在昨日晚間9時許,高雄市三民區建武路一處公寓4樓發生火警,68歲的林姓女屋主平時獨居,屋內堆滿雜物,被稱作是「米奇屋」,沒想到晚間住處突然冒出火煙,鄰居發現後迅速通報警消。警消指出,接獲火災報告後,消防局出動8輛消防車和17名消防員前往現場搶救,警方也協助現場交通管制。警消接獲報告後立即趕往現場救援,但由於屋內堆滿雜物,甚至到達天花板的高度,導致救援難度大增,一度無法找到女屋主的蹤影。消防人員花了34分鐘才清出五分之一的物品,經2度搜索,最後於屋內廁所發現女屋主蹤跡。警消認為她可能是想要躲避火災而跑進廁所,由於女屋主身上無明顯燃燒痕跡,推測是因為濃煙窒息,而其被發現時已失去生命跡象,經搶救後仍宣告不治,目前警方已報請檢方相驗釐清詳細死因。事實上,火災要「躲廁所」是錯誤觀念,消防局指出,一般浴室的門為排氣一定會留通風口和縫隙,無法阻絕濃煙,其次,浴室門板大部分為木門或塑膠門,無防火功能,塑膠門一接觸火源就燒熔了,加上一般浴室無設置對外窗口,新鮮空氣無法流通,反而危及避難者的生命安全。消防局也強調,當發現房間外起火,且已有大量濃煙無法逃生時,應立即關閉房門,避免濃煙竄入,並以衣物或棉被將門縫塞住;若房間內有對外開口,應將開口打開,同時向119報案,並說明受困位置等待救援。警消提醒,民眾在面對高溫、高熱、濃煙密佈的火災現場,往往會驚惶失措,因此平日應勘查逃生避難動線、確認有無兩個出口,熟記「火災『關門』保命法」,讓正確觀念保護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安全。
皮膚科醫師最重視的夏日保養關鍵:「保濕」「防曬」順序這樣做!
面對高溫盛夏,好像很多人肌膚都開始出狀況,讓皮膚科診所也大排長龍了!而被患者們問到夏天到底該怎麼保養,才能養出好膚質?這次請到皮膚專科曾涵琪醫師為大家解答。曾涵琪醫師說明,其實夏天最重要的就是要正確「保濕」跟「防曬」,她指出雖然現代人都有保濕補水觀念,然而多數保濕成分僅能停留皮表,即使認真塗抹,保濕工作也等於完成50%而已,再加上夏日高溫導致肌膚缺水更加嚴重,因此想做好保濕,除了保濕需直達肌底,讓效果快速加倍,還須同時讓肌膚回歸原生的保水能力,才能避免缺水引發的暗沉、鬆弛、細紋!貝膚黛瑪的「B3藍繃帶保濕精華」以超導水繃帶專利AQUAGENIUM™搭配「水光繃帶修復科技」,可以將滿滿水分緊鎖肌底,由內而外散發水光彈潤肌。(圖/品牌提供)推薦還可在精華前先擦上「B3藍繃帶保濕修復精華露」,先幫肌膚開啟水通道,後續保養效果更UP!(圖/品牌提供、取自31margindrive IG)而且不只是化妝水、精華、乳液的保養步驟要保濕,很多人常忽略清潔步驟這一塊,以為洗後要緊繃乾澀才是洗乾淨?但這可是錯誤觀念!要小心過度清潔反而會破壞肌膚屏障。醫美品牌舒特膚便提出用對潔顏產品「清潔比不清潔更保濕」主張,溫和潔膚系列包含控油潔膚露、溫和潔膚乳、全效泡泡潔膚乳,皆蘊含B3、B5、甘油的保養成分,洗後清爽卻不緊繃,一次解決粗糙、脫屑、搔癢、乾燥的困擾。依照不同膚質量身訂做的舒特膚溫和潔膚乳、控油潔膚露、全效泡泡潔膚乳,可依個人需求來挑選。(圖/品牌提供)另外,曾涵琪醫師也提醒,夏天除了做好保濕之外,防曬工作更是不可或缺!避免因長時間日照引發後續肌膚問題。m̄enom̄eno耗時兩年才研發出的兩款純物理性防曬乳-「Sb友善全護防曬乳」跟「St安心潤色防曬乳」,特別以美國專利永續成分取代矽靈,再加上無礦物油無矽油,不怕造成肌膚負擔,全膚質、全年齡都能安心使用。(圖/品牌提供)
「阿彌陀佛姐」出車禍骨折送醫 背景大起底…自爆19年被撞20次:都沒事
新北市永和中正橋昨(26日)晚發生一起機車追撞腳踏車的車禍,而被撞的女子,竟是常常出現在夜市、市場,以唱歌方式宣揚佛法的「阿彌陀佛姐」,當下全身多處擦傷、左手骨折送醫。事實上,她曾被車撞高達20次,但因為獲得「阿彌陀佛」加持,所以都沒事。現年62歲的「阿彌陀佛姐」曾接受YouTuber博恩訪問坦言,任何眾生講「阿彌陀佛」她會很高興,「為什麼高興?你們消業障!」接著提到自己唱阿彌陀佛19年,沒用過健保卡,也沒自費看過醫生,甚至新冠疫情的3年期間,吃素的她擔心疫苗有動物成分,所以沒有去打疫苗,仍每天出門唱佛,但是沒確診過,「代表念阿彌陀佛會很健康」。「阿彌陀佛姐」希望大眾常念阿彌陀佛。(圖/翻攝自曾博恩YouTube)「阿彌陀佛姐」解釋,阿彌陀佛其實是梵文,翻成中文是「無量壽佛」,也就是「無量壽命的佛,長壽的意思」,她剛開始唱佛前幾年常常被打,被認為是在觸霉頭,甚至有人直接罵她「妳家死人」,但她完全不為所動,依舊照常念佛,利益眾生。神奇的是,她被打都不會感覺到痛,「我親身經歷到N次了,因為我被打N次了,都不會痛,為什麼呢?佛力不可思議,佛力加持啊!」表示民眾不懂,才會有錯誤觀念。「阿彌陀佛姐」更坦言,學佛以前是音樂白痴,什麼歌通通都不會唱,強調都是佛力加持,不僅很健康而且會很平安,更自爆19年來被車撞過大約20次,但是都沒事,「真的是阿彌陀佛的加持啦!佛力不可思議」。
端午節喝雄黃酒?源於白蛇傳的一場誤會 衛福部示警:會中毒!
今天(10日)迎來端午節,由於夏季是時序進入陽氣外散,濕熱深重,也是蛇蟲橫行,疫病容易流行的季節,因此中國傳統習俗通常會在端午節喝雄黃酒以辟邪除蟲,但根據衛福部的說法,雄黃為含硫和砷的礦石,經加熱後會被氧化為劇毒成分三氧化二砷(As2O3),兩者皆是有毒之化學成分,食用可能會對人體造成損害,建議端午節不要喝雄黃酒。衛福部過去曾發新聞稿指出,雖然中國傳統習俗通常會在端午節喝雄黃酒以辟邪除蟲,但依據現代知識,雄黃為含硫和砷的礦石,經加熱後會被氧化為劇毒成分三氧化二砷(As2O3),兩者皆是有毒之化學成分,食用可能會對人體造成損害。輕者引起上吐下瀉,嚴重可危害神經細胞,並可引起肝、腎、脾及心肌等實質器官的脂肪變性和壞死。因此,建議端午節不要喝雄黃酒。清 雄黃石佩。(圖/翻攝自國家文化記憶庫2.0)透過故宮最新推出的特展「端陽時節」,也可以發現古人在端午節會隨身配戴「雄黃」,但不是直接拿來喝。例如長5.6公分、寬4.3公分的橢圓形雄黃石佩,「色紅近珊瑚。外壁以花葉紋為地,刻二並排如意雲紋外廓、蝙蝠、福山壽海為飾。古人認為配戴雄黃石,可以驅除蚊蟲邪毒,以保護自身。」事實上,作為一種中藥藥材,雄黃可以用做解毒劑、殺蟲藥,於是古人認為雄黃可以克制蛇、蠍等百蟲,「善能殺百毒、辟百邪、制蠱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也符合上述配戴「雄黃」的做法。因此若探究端午節喝雄黃酒的說法,最早恐是源自《白蛇傳》的故事,當中法海和尚要求許仙誘騙變成人形的蛇精白娘子喝下雄黃酒,目的是為了傷害蛇精,使其失去法力、現出原形,可不是喝身體健康的,因此端午節喝雄黃酒以辟邪除蟲的錯誤觀念恐是源於一場天大的誤會。
遇到火災如何自救? 消防局澄清7大常見錯誤觀念
新竹東區慈雲路28樓社區大樓「晴空匯」於26日深夜發生火警,導致大樓共351名住戶受困,消防人員耗時10餘小時全數救出,也讓民眾擔憂發生火災到底該如何自救,過去台南市消防局也曾宣導火場求生常見錯誤觀念,像是火場逃生原則應往上或往下、如何採低姿勢下樓梯等。台北市消防局指出,如果火焰高度「超過 25 公分」( 達到火災成長期 ),或是民眾認為自己無法控制火勢時,就應直接認定火勢已經無法控制,此時就不建議滅火;另只有看到濃煙看不到火焰時,也不建議貿然進行滅火;當下應立即以關門、避難或逃生為最高原則。台北市消防局也說明,報案內容清楚,就能更有效率的讓消防隊前往救援,因此民眾在打電話時,應該說清楚現場地址、是否有煙或是火舌冒出來、幾層樓的建築物、有沒有人受困、受困何處、建築物是什麼用途等,資料越詳細越容易讓消防隊救人、滅火。台南市消防局也指出,火場有7個民眾常見的錯誤觀念:火場逃生原則應往上或往下? 很多人認為往下跑會遭遇火煙侵襲,往上跑最起碼離火煙越來越遠,安全上應該更有保障,事實上這是一個非常錯誤的想法,如果往下跑會遇到煙,代表梯間已受到汙染,往上跑也會碰到濃煙,而煙每秒上升速度3-5公尺,如果往上跑將使自己暴露在濃煙中,而往下跑最起碼跟煙做的是相對運動,只要能跑到起火層以下的樓層,我們就安全了,所以火場逃生原則上往下,但是如果比較晚發現,火災已經擴大了!比方說當打開門發現門外面或是向下樓梯間充滿濃煙高熱,不能往下避難,這時候,只要一個動作:「關門」!關門這個動作,可以暫時阻擋濃煙、為你爭取時間、等待消防隊救援。房門外有高溫及濃煙時該怎麼辦? 當今天摸門後,發現門的溫度非常高,或門外有濃煙(濃煙通常會伴隨著高溫),有一個非常簡單卻非常實用的保命方法-關門,如果打開房門時,門外已經是大量濃煙,請立刻關緊房門等待救援。大火不會立即燒毀房門,待在房間反而是安全的。根據美國NFPA實際燃燒實驗發現,當房門外的溫度高達150℃時,如果房門一直是關起來的,房內之溫度則僅有25℃,足證關門可以有效阻隔火煙,如果起火點在屋內,逃離家門時將門關起來,可以將火勢侷限於屋內,減緩火勢的延燒速度,方便其他房間或樓層的人逃生,這個基本的火場逃生觀念『關門』,可以自救也可以救人 火災時如何採低姿勢下樓梯? 火場逃生有許多技巧及要領,在水平面上要記住讓自己維持在煙層底下,呼吸煙層下面較為新鮮之空氣,但是如果面臨下樓梯時,應採取『頭上腳下』的姿勢,採倒退之方式往下爬,避免重心不穩而跌倒。火場中可不可以用乾毛巾幪住口鼻?過去傳統的觀念,是火場中可以利用濕毛巾掩口鼻來協助自己逃離火場,因此大家就推出乾毛巾不可用導致很多人面臨火災時,因一時之間找不到水,無法將毛巾弄溼,就放棄了利用毛巾幪住口鼻的逃生技巧。利用毛巾幪住口鼻最主要是防止高溫的碳粒子進入肺部,溼毛巾既然能將碳粒子隔離,乾毛巾也有同樣的功能,只是溼毛巾多了一個降溫及更佳之吸附碳粒子的效果,但濕毛巾擋不住濃煙中的毒氣,當然毛巾弄濕了一定得擰乾,否則掩住口鼻後的呼吸過程一定會吸到水,大家可以做個實際的體驗試試看,對於這一點的爭議應當不大。但火災現場瞬息萬變,在把握時間逃生的前提下,基本上皆建議直接逃生(低姿勢),別再浪費時間找毛巾及沾水弄濕等動作。 如果房間外都是煙和火而逃不出去的話,可否躲在浴室裡?不行,這是錯誤的觀念。首先請大家一起檢視自己家中的浴室,浴室大門的材質是否為耐火材質,還是只是一般的塑膠材質、木質或是連有通氣百葉口或玻璃等的大門,相信大部分家中浴室大門為塑膠材質居多。這時我們必須面對的是,火災發生後,不僅需遭受濃煙的侵襲,千萬不要忽略火場高溫的威脅。因此即使大家躲在浴室中,做到關門、用濕毛巾塞門縫的動作,因為火場所產生的高溫,仍然會使非耐燃材質的浴室大門因高溫而產生熱熔,進而導致大門毀壞,而導致濃煙與高溫進入浴室造成人命威脅,更別說是還想利用浴室內馬桶及排水孔中的空氣存活。另外,如果家裡的浴室大門設計就是耐燃材質,這樣就能躲嗎?這時候就需要考量另外的問題,就是浴室內是否有通往戶外的出口,這裡所指的出口,並非專只有門的才叫出口,窗戶亦包含在內,而且還須考量浴室的隔間材質,如果浴室並非木質隔間,且亦有耐燃大門,浴室內並有通往戶外之出口,那麼在無法逃生退而避難的情形下,這樣條件的浴室似乎是一個好的相對安全區,您可以在此透過窗外逃生,亦可以依著窗邊呼吸新鮮空氣等待救援。火災時浴室可不可以避難?浴室門下沿有氣窗不易填塞防阻濃煙竄入,浴室門大部分不是木造就是塑膠製,容易軟化或著火;浴室天花板大多也是塑膠材質,容易軟化或著火;軟化或著火後,相對安全區防火防煙區劃就被破壞了;躲在浴室則已無其他逃生出口,形成死胡同,影響逃生;所以浴室並不是待救時第一選擇場所。火場有濃煙可不可以逃生?不可以,記得火場逃生八字訣:小火快逃,濃煙關門,當逃生方向有煙霧時,應朝煙霧反方向逃生,當所有逃生方向均受阻時,不可強制逃生,更不可低姿勢沿牆壁找出口,而應退回相對安全區、塞門縫、設法告知外人受困位置、等待救援。
「煎野草茶飲」70歲婦人頭暈腹瀉 中醫:養生5字訣保健康
一名70多歲的婦人聽信偏方,因此採摘野草製作成茶飲,後來感到頭暈腹瀉而就醫,幸好休養後已恢復健康。台灣多元醫療環境中、西醫並行,加上近年疫情影響,清冠一號對新冠肺炎的療效讓民眾對中醫更有信心,導致錯誤服用中藥情事時常發生。南投縣衛生局局長陳南松表示,日前接獲民眾因聽信偏方,煎煮野草茶飲,造成身體不適的案件。南投縣中醫師公會理事長胡雲瑜醫師也表示,南投縣民風純樸,有許多老人家,普遍存有「吃中藥,有病可治病,沒病可補身」的錯誤觀念,甚至常把農田、林園、鄉間小道旁等,自行採收的草藥,當成傳統中藥使用。又或者聽信偏方,自行購買、服用來路不明的中藥,導致腹痛、腹瀉或造成身體過敏反應,嚴重者甚至引發肝、腎功能異常之病症,非但無法治療疾病,反而危害自身健康。胡雲瑜提醒民眾,中藥用藥安全5字訣:「停、看、聽、選、用」。1.「停」:停止不當看病、購藥及用藥行為。2.「看」:看病請找合格中醫師診治,並且清楚說出病情及目前服用的藥物。3.「聽」:聽仔細專業醫師、藥師的囑咐。4.「選」:選購衛生福利部核准合格,有許可證字號的中藥藥品。5.「用」:服用中藥時應依照醫師或藥師的指導,正確用藥才安全。透過以上「停偏方、看中醫、聽仔細、選合格、用對藥」,才能真正讓自己的病情妥善治療、藥到病除,讓中醫成為守護民眾健康的好夥伴。胡雲瑜建議,對於服藥有任何疑慮的民眾,可至中藥藥品許可證系統查詢(https://dep.mohw.gov.tw/DOCMAP/lp-874-108.html)、若有中西藥併用,應該主動告訴醫師或藥師同時使用的藥物品項,由醫師或藥師判斷是否可以中西藥併用,才能避免因為藥物交互作用造成的不良反應,並依醫師或藥師囑咐之方法與數量服藥。
挨轟「歧視資源班」遭廠商封殺…網紅7寶媽急道歉 網怒了:拿小孩當擋箭牌
網紅「林叨囝仔」7寶媽Sydney日前在業配直播中提及「資源班」學生,但輕蔑訕笑的態度卻引起網友不滿,質疑她是在歧視特殊學生,而該業配廠商「讀書共和國」昨(25日)火速發出聲明,指因7寶媽的不當言行,雙方已終止合作關係,對此,7寶媽深夜也發出道歉影片了。7寶媽周三(24日)晚間在直播業配「讀書共和國」時,被網友問及兒子是不是讀資源班?她先是笑出聲後,接著把兒子拉進鏡頭說「什麼資源班啊?太扯了!」接著問兒子班上是否有資源班的學生,而兒子則回覆班上沒有問題兒童,只有稍微不正常的同學,她聽聞後又再度強調,「他們班沒有人在資源班啦!我有問過老師!」言論一出,不少網友認為她是在揶揄資源班學生。對此,網路書店「讀書共和國」在臉書發出聲明,表示反對任何對資源班或個別學習狀態的歧視或嘲諷,已立即終止雙方的合作關係,「因7寶媽的不當言行,先前業已終止前述活動,並停止所有合作,相關活動連結也已經失效或刪除」,往後會更慎重選擇合作對象。失言風波延燒,7寶媽昨(25日)深夜發出道歉影片,針對在直播中的言行舉止,讓大眾感到不舒服、覺得被冒犯,感到相當抱歉,「任何一個人,不管是家長或是任何一個學生,有感覺到不舒服,或是心裡難受,在這邊都跟大家說聲對不起」,並強調自己並未有歧視的想法。不過,7寶媽在道歉影片中還提及,當下沒有聽清孩子說什麼,導致兒子用詞不當,之後也會加強孩子的教育。道歉影片曝光後,網友顯然不買單,紛紛留言砲轟,「他居然還拖孩子下水,拿小孩當擋箭牌!OMG!」、「是媽媽帶領的,怎麽會推給孩子啊」、「道歉沒有誠意,只是想要做給廠商看而已,她應該要直接承認錯誤觀念,並保證教育自己的小朋友正確的認知觀念」、「看影片妳不但聽得一清二楚,說完資源班3個字也笑得非常非常大聲耶!我們可是聽得清清楚楚!!」
專業醫解釋「熱食是否能放冰箱?」 連帶釋疑「落地3秒可食用原則」
在這次寶林茶室信義A13所引發的食安風波,目前仍越演越烈,由於是台灣第一次出現米酵菌酸釀禍,再加上整起事件影響甚鉅,因此引發外界關注。而小兒感染科李尚謙醫師則趁此機會,在FB粉絲專頁上發文,針對一些常見的食安問題進行釐清、釋疑,其中包含了「熱食到底能不能放冰箱」以及「食物落地3秒內到底能不能吃」。小兒感染科李尚謙醫師在FB粉絲專頁發文,內容中針對6個常見的食安問題進行事宜,詳細內容分別如下:迷思:食物中毒就是因為我最後一次吃的食物。除了某些毒素和病毒外,大多數食物中毒需要比幾小時更長的時間才能讓你生病。食物中毒的症狀可能在食用受污染的食物後的幾小時至幾週內出現。因此,你的上一餐食物可能是無辜的。迷思:食物中毒最壞的情況只是肚子痛。這次有人死亡就說明了這是錯誤的想法。雖然大多數食物中毒案例都輕微,只會出現一兩天的症狀。但是,食物中毒不僅會導致胃部不適。其他常見症狀包括發燒、腹瀉、嘔吐和脫水 - 有時這些症狀很嚴重,需要就醫。其他少見但可能嚴重的症狀包括癱瘓、腦膜炎和死亡。迷思:食物掉到地上3秒內就可以撿起來吃!雖然看起來和聞起來都沒問題,但是,掉到地上沾到髒東西就是髒了。不會因為小於3秒就沒問題。還有有些食物雖然看起來和聞起來都沒問題,但是不代表吃下肚子就沒問題,所以請不要單純依賴視覺跟嗅覺來判決食物是否腐敗。引起疾病的細菌不會影響食物的味道、氣味或外觀。迷思:不能把還是熱的食物放入冰箱。超級多人有這種錯誤觀念。熱食可以放入冰箱。食物應該分成小份,以便在冰箱中更快的冷卻。易腐敗食品應在兩小時內放入攝氏4度或更低的冰箱中。如果你將食物放在外面冷卻,並且超過兩小時後忘記了,那麼應該丟掉它。在室溫下超過兩小時的食物上細菌可能會快速繁殖。如果食物放在室內或室外溫度高於攝氏32度的地方,則應在一小時內冷藏或丟棄。迷思: 微波爐可以殺死細菌。微波爐不能殺死細菌。迷思: 食物只要加熱過後就沒事了。一些細菌,如仙人掌桿菌(Bacillus cereus)分泌的毒素跟這次的米酵菌酸都不能透過加熱被分解。食物中毒最惡名昭彰的細菌就是仙人掌桿菌。 仙人掌桿菌周身佈滿短鞭毛,形如仙人掌因而得名,可由細菌本身或由細菌產生之毒素而導致食品中毒。中毒型態可分為嘔吐型跟腹瀉型。嘔吐型時常跟米飯(炒飯)放太久重複加熱有關。腹瀉型則跟肉湯肉汁比較有關係。
小林製藥拖2個月釀4死106病 資深記者戳破日企「先求自保」醜惡嘴臉
日本製藥大廠「小林製藥」所生產的紅麴保健食品,造成服用者出現腎臟疾病,目前已接獲超過3000件不良反應通報,甚至造成4人死亡,以及106人住院的嚴重事態。然而日本資深記者投書媒體,剖析這次事件與其說是企業「反應遲緩」,不如說是企業「求自保」陋習所造成。他並悲觀預言,即使經過了小林製藥的慘痛經驗,日本企業往後恐怕也會有多大的改變。日本資深記者窪田順生投書媒體,表示隨著這次事件的延燒,日本社會開始出現檢討小林製藥「反應遲緩」的聲浪,然而事實上,小林製藥在2024年1月15日就接獲醫師通報,得知消費者疑似罹患腎臟疾病,且案例不斷增加的報告。社長小林章浩日前在記者會上曾表示,自己2月6日收到該份報告,並在當時做出「回收產品」的決定。窪田指出,日本內閣府食品安全委員會在2014年就曾警告,紅麴有健康安全疑慮,因為在歐洲有過服用紅麴保健品而出現健康問題的案例。換句話說,民眾因服用紅麴保健品而入院,對於小林製藥來說,與其說「晴天霹靂」,不如說是「擔心10年的事情還是發生了」。如果是這樣,那麼為什麼從小林章浩社長2月6日做出回收產品的決定,到小林製藥3月22日宣布主動回收產品之間,要花上大概一個半月的時間?據小林製藥解釋,推遲主動回收產品的原因是「人手不足」。小林製藥信賴性保證本部長渡邊純曾在記者會上解釋說:「由於調查人員數量有限,我們無法確定這些症狀是由該產品引起的。」從一般消費者的角度來看,這無疑是相當令人惱火的解釋,一般大眾的看法是,既然住院病例已經被通報,為了阻止損害擴大,應該立刻公開事實並且主動回收產品。然而小林製藥卻花了一個半月多的時間進行「調查」而推遲發布公告,被評論家和專家批評是「致命的判斷錯誤」。為什麼像小林製藥這麼大的公司會做出如此荒謬的決定呢?為什麼他們推遲了每個人都應該首先考慮的「防止損害蔓延」呢?窪田從自己過去為發生類似事件的公司提供危機管理諮詢的經驗來看,認為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源自日本企業一種普遍的錯誤觀念,認為「危機管理就是確認事實、調查原因」。確認事實並調查原因對於危機管理當然很重要。然而,日本企業卻過度執著於此,以至於除非能夠查清事實原因,否則他們就無法進行下一步動作。即使有企業內部有聲音要求盡快宣布,高階主管和部門負責人也不可能同意。這種判斷的基本立場是,如果企業匆忙發布公告卻將無法解釋原因,會讓利益相關者以及一般民眾感到恐慌。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發生,首先要確認事實,調查原因,收集到一定數量的資訊並且企業能夠提供解釋,才會將其公開。如此一來,企業不僅可以回應消費者和商業夥伴的擔憂,還可以應對地方政府和監管機構的追究。日本企業認為,這樣才是「控制危機的最佳方式」。窪田一針見血的指出,乍看之下這些做法似乎是關心消費者、商業夥伴等「組織外的人」,但實際上他們優先考慮的,是要保護「組織內的人」的地位和面子。因為企業中每個人都只是平凡的上班族,出事了誰都不想負責,所以各部門與其先考慮消費者和社會,更先考慮「自我保護」,先做好充分的準備,以免被誣陷為「戰犯」。例如,開發部門說,「我們需要時間調查原因」,以免責怪他們。品管部門也表示,「我們需要時間來檢查為什麼這個問題被忽視了。」銷售部門也表示,「我們需要客觀的數據,以便與業務夥伴進行溝通並提供解釋。」因次,小林製藥從1月15日收到第一份醫生報告,到3月22日主動召回,歷時兩個多月。人們批評它「反應遲緩」,但作為親眼目睹企業危機管理現實的人,窪田並不感到驚訝,只是想,「好吧,就是這麼一回事。」窪田在投書中,還表示其中最可怕的是,即使像自己這樣的外部顧問再強烈地指出這個問題,日本企業的高層主管也不會改變,他們會想:「公司的做法就應該是這樣」。事實上,在這次新聞發布會上,小林章浩低頭道歉表示:「如果你(指媒體)說這個決定太晚了,那你是對的。」聽起來他們根本放棄了改進的想法,認為「不可能根據組織內部的邏輯做出快速決策」。窪田最後表示,自己會站出來揭露真相,就是希望負責日本負責企業危機管理的人員能夠不要屈服於組織內的同儕壓力,不要顧著自我保護,能夠真正改進,迅速做出反應。
肥胖易便秘,不是因為宿便引起,而是這9個壞習慣!
肥胖者普遍多有便秘的問題,但肥胖並不是因為宿便增加重量的關係,而是其背後所隱含的不良飲食及生活習慣因素;肥胖者平時多愛吃油炸、不喜歡吃含有豐富纖維質的蔬菜、水果及全穀類食物。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廖朝聖表示,若又加上平時大多不喜歡運動,這些因素造成了肥胖之後,肥胖者又因為肥胖更不愛動,結果因為腹腔脂肪多,不慬代謝變慢,腸胃活動也會受到影響,有些人則因為便秘脹氣,晚上腰圍會比早上大個1吋~2吋,看起來又更胖,於是在肥胖與便秘之間陷入了惡性循環。而便秘者有哪些不良的飲食及生活習慣呢?1.沒有養成定時排便習慣一般來說,1天有3次排便,或是3天排1次便都算正常的範圍,但如果能養成天天排便的習慣是更好的,可以減少宿便停留在腸道內的時間,降低糞便水分被吸乾的機會,便秘也就比較不會發生。跟所有的習慣一樣,每天排便的習慣是可以訓練養成的,習慣一旦養成後,大腦便會固定在那時候發出訊息,啟動體內機制準備排便,而每天早上起床時,是大腸反射活躍的時候,不妨在這個時候能去廁所蹲個幾分鐘,順勢養成每天排便的好習慣。2.平時常憋忍上廁所這種情形最常發生在女性朋友身上,如果長期有意識控制排便,會導致排便反射減弱或喪失,結果想排便的時候,反而排不出來,還有不少人上廁所時,總是愛帶著一本書或報紙一邊如廁一邊看,不專心大便的結果,大腦容易忽視正常的便意,該解便的時候不解,結果糞便在腸道中存久了,水分會被愈吸愈乾,造成糞便更乾、更排不出,形成便秘的惡性循環。3.水喝太少水分可以刺激腸胃道蠕動增加便意,同時可使糞便吸水變軟,避免太乾排不出來,不少人便秘的原因追根究柢起來只是因為水喝的不夠。但現代人不愛喝水、愛喝飲料,尤其天氣冷時,活動量降低,汗水出的少,水就喝得更少,便秘也就跟著來了,很多人以為喝飲料就是在補充水分,事實上,這是兩回事,飲料再怎麼喝,還是不如一杯白開,還是喝開水最好,最可以幫助改善便秘。4.生活步調緊張、工作壓力大人體長期處於精神緊張狀態,沒有適當的抒發,長期下來易導致自律神經紊亂,同時排便中樞亦會受到抑制,進而影響到腸胃蠕動,便秘的問題也就跟著山現。現代人生活步調緊湊,職場工作壓力大,平日又缺乏調節抒發,像是受到壓力的彈簧,長期下來,即便壓力拿開了,彈簧也疲乏恢復不了原來的樣子,不少人因而鬧腸胃問題,最常見的就是便秘,適時抒壓有其必要,才能避免身體問題的產生。5.飲食少蔬果、喜歡西式飲食食物中的纖維素對腸胃的消化及吸收非常重要,纖維素能促進消化液的分泌、促進腸胃蠕動,同時提供益生菌很好的滋養環境,值得一提的是,纖維素還能增加糞便的分量,並刺激大腸的蠕動,更有吸水、膨漲及潤滑大腸的效果,糞便因而變得柔軟濕潤,有助於順利排出。但現代人飲食過於精緻少渣,所吃的食物當中缺乏這些對腸胃道消化吸收扮演重要角色的纖維素,不僅如此,受到飲食西化的影響包括炸雞、漢堡及薯條等,這些食物當中肉的比例高,蔬菜的比例相當的低,使得民眾纖維素攝取偏低的情形更加雪上加霜。 6.久坐不動、少運動運動對於促進腸胃蠕動是絕對有幫助的,因為運動能加強腹肌收縮力,促進胃腸蠕動及增加排便動力,但現代人一上班就在辦公室坐上好幾小時不動,下班後又累累的,假日又想補眠休息,壓根就懶得運動,長期下來的結果,導致流向腸道的血液循環減少,腸道蠕動力道就會減弱、變慢,糞便在腸道中待久了,糞便中的水分就會被愈吸愈乾,結果糞便就會更為乾燥、更排不出來,便秘問題就愈嚴重。建議在辦公室時,最好能一定時間就站起來走一走、動一動,在消除疲勞的同時,也能讓便秘的問題減到較低,而運動亦可遵循﹁3、3、3﹂原則,即1天運動30分鐘、運動時心跳超過130下及1星期運動超過3天以上,則可保持便便順暢。7.減肥藥的使用減肥的人會便秘,主要與其減肥藥物的使用有關,多數的減肥藥主要都是為了要促進腸胃蠕動、、腹瀉及降脂肪來達到減肥的目的,但有些藥物能減輕體重、防止體重的增加,但其亦會影響腸胃道,引起脹氣及消化不良,另有些年輕女性,為了減肥節食,飲食已經不均衡、纖維素攝取不足,這些因素已不利腸胃道之外,還長期服用所謂的排毒養顏減肥藥物,有些藥物來路不明,其不良結果之一就是嚴重地損害胃腸功能,使得便秘的問題更為嚴重。8.長期喝酒長期嗜酒會使得胃及腸道運輸減慢,進而影響到糞便的排出,而紅酒中因含有單寧,亦會引起便秘,喝酒淺酌即可,千萬不要過量。9.長期依賴使用刺激型瀉劑有便秘困擾的民眾第一時間大多不會先行就醫,而是到藥妝店買瀉藥,也有民眾以為每天都必須要排便才是正常的錯誤觀念,以致濫用瀉劑,久用習慣後,不用藥反而無法排便,所用的瀉劑劑量也愈用越多、愈用愈偏向刺激型,例如番瀉葉成份等。瀉劑會刺激腸道神經叢、增加腸道蠕動,進而將糞便排出體外,但長期使用會影響腸道蠕動,反而造成更嚴重的便秘,一般建議使用一週後無效,就應停藥並立即到醫院就醫,另有不少人便秘也會使用甘油球,其可以潤滑腸道及軟化糞便,有助於糞便的排出,但很多人會誤以為甘油球安全且立即見效,因而過度使用、甚至到了依賴的程度,甘油球的過度使用亦會影響腸道蠕動,使得便秘的問題更加嚴重。文章授權提供/常春月刊
胖子罹患COVID-19比率高!兒童肥胖更有「這些」影響 專家籲正視肥胖衝擊
肥胖不只是外觀問題,對於健康也會產生極大影響。國健署副署長賈淑麗指出,國人十大死因中有7+1項其實跟肥胖有關,包括癌症、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慢性下呼吸道疾病、腎病,以及COVID-19,許多研究顯示肥胖者罹患COVID-19的比率及其住院比率都比正常體位者來得高。為了讓民眾正視肥胖帶來的影響,今(2024)年世界肥胖日主題便訂為「Let’s talk about obesity and its impact正視肥胖衝擊 即刻開啟對話」。國健署、台灣肥胖醫學會、台灣兒科醫學會也共同提出4大提醒,幫助民眾釐清減重觀念,特別是兒童族群,家長千萬別認為小時候胖不是胖!70%兒童肥胖成年繼續胖 個人、家庭、社會都受衝擊根據國健署資料顯示,至2020年止,國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約為50.3%,也就是說每2人就有1人有體重過重的問題。賈淑麗副署長進一步指出,教育部調查顯示,國小肥胖比率也從過去的25.4%上升至27%,國中生則由29%上升至31%,不只是成人肥胖比率上升,兒童的肥胖盛行率也一樣處於上升的狀態。台灣兒科醫學會倪衍玄理事長指出,70%兒童肥胖超過成年後仍會繼續肥胖,可能會造成睡眠呼吸中止症、性早熟、身高和體重的不正常發展,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風險也會提早發生。而且肥胖不只會對個人健康帶來影響,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長林文元表示,當肥胖人口攀升,醫療、健保開銷也會越來越多,家庭、社會也會產生衝擊,這是肥胖帶來的中期影響,而長期將會衝擊生產力。世界衛生組織在2022年的報告中指出,全球肥胖的年度成本,約為9,900億美元。林文元理事長提到,預估2035年肥胖成本將會達到4兆3千億美元,佔全球GDP近3%,而這還只是直接成本,還有間接成本沒有計入。國健署、醫學會聯合呼籲 4點釐清觀念、正視肥胖因此,國健署、台灣肥胖醫學會、台灣兒科醫學會針對肥胖問題,共同提出以下4點提醒:正視衝擊:肥胖問題不分年齡,衝擊全民,影響個人健康、國家健保開銷,甚至是全球經濟問題。少吃多動:缺乏運動、不健康飲食是促成國人肥胖的主因,因此應飲食控制加上規律運動,建立良好的生活型態才能長久維持健康體態。用藥安全:12歲以下應由改善生活型態、運動來減重,而12歲以上的兒童若經醫師評估有必要時可透過藥物輔助減重。但是,切記合法減重用藥需經由醫師開立處方使用,千萬不要在網路上自行購買藥物亂用,應尋求專業醫療團隊協助,由醫師、藥師把關正確用藥。開啟對話:特別鼓勵家長主動開啟對話,因為孩子的生活型態是以家庭為單位,孩子有很大一部份會依賴家長、受家長影響,因此建議家長可以透過學校的健康報告關心孩子體位狀態,必要時諮詢兒科醫療團隊,從日常生活著手,導正錯誤觀念。而針對兒童肥胖的問題,國健署也自去年起與兒科醫學會在「健康促進學校」內和教育部合作,進行衛教宣導。不過,除了兒童肥胖外,其實國人35-54歲的肥胖盛行率也高達52%。因此賈淑麗副署長表示,今年重點更多會放在「健康促進職場」,目前正在與勞動部合作,希望能讓飲食健康、運動成為職場的普遍氛圍,透過正確的飲食及規律運動打擊、正視肥胖相關的問題。
耳朵不用清!棉花棒恐害耳道受傷 醫師籲「耳燭」也要避免
許多人都會用棉花棒清潔耳朵。不過英國就有位醫師表示,其實耳朵不需要用棉花棒清潔,因為耳朵會自我清潔;因此,如果長期將棉花棒深入耳朵中,就很有可能會造成傷害。英國醫生「Dr Sooj」在TikTok上發布一段影片分享,因為有許多人不當使用棉花棒清潔耳朵,導致不少耳垢堆積在耳膜上,還可能釀成聽力困難、耳鳴,甚至頭暈的問題。Dr Sooj就表示,如果耳朵出現異常,就應立刻就醫檢查、治療,並聽從醫護人員指示,交給他們使用專業工具處理。耳鼻喉科醫師克莉絲(Kris Jatana)也說,大家常常有2個錯誤觀念,包含「耳道需要清潔」,以及「棉花棒是好工具」。克莉絲指出,耳朵通常有自我清潔機制,如果長期使用棉花棒清潔耳道不僅會將耳垢推到更深處外,還可能間接對耳道造成傷害。根據2017年來自俄亥俄州全國兒童醫院進行的研究發現,自1990年至2010年間,美國有接近26.4萬名兒童因使用棉花棒清潔耳朵而造成傷害;而每天約有1.25萬人因耳道清潔受傷,平均每天就有34起。另外,現在很流行的耳燭也應避免,且Dr Sooj表示「這種做法已經被大部分醫生否定」,因此他呼籲大家應該要正確清潔耳朵,更要過濾不實資訊導致無形中傷害耳朵的健康。
膽固醇高少吃雞蛋?醫師解釋「觀念錯誤」 營養師點名僅1類人須注意
許多人都認為雞蛋膽固醇高,要吃的話也別吃太多,但敏盛醫院副院長江坤俊則表示,這完全是錯誤觀念。營養師高敏敏也解釋,其實只有血液膽固醇過高、動脈血管梗塞病史、肥胖或脂肪肝患者這類的患者,才需要注意雞蛋的攝取量。敏盛醫院副院長江坤俊在YouTube頻道《健康2.0》的影片中解釋,之所以會有「一天只能吃一顆蛋」的說法,主要是源自於美國過去的飲食安全指南,該指南上表示,人類1日能攝取的膽固醇僅有300毫克,而雞蛋本身就有250毫克的膽固醇,所以基本一天不能吃超過一顆蛋。但江坤俊表示,「一天只能吃一顆蛋」這樣的說法,其實早在2015年就廢止了,因為後來研究發現,人體內的膽固醇有80%是人體內自行製造的,只有20%是透過食物攝取的,所以大多數透過飲食攝入的膽固醇,不會影響到體內的膽固醇濃度。再加上雞蛋內的卵磷脂可以保護心血管,適量的吃雞蛋,不會影響身體太多。營養師高敏敏過去也曾表示,許多人吃雞蛋都只喜歡吃蛋白,不喜歡吃蛋黃,但是蛋黃的維生素A、葉酸、鈣質都比蛋白豐富很多!可以幫助黏膜的健康、對備孕懷孕的媽咪們很好、增加保護力。蛋白則是無膽固醇的優質蛋白質來源 很多健身運動人士很愛!幫助增肌減脂。而他當時也提到「食物膽固醇對血膽固醇的影響並不大」,過多的壞脂肪才是刺激身體合成壞膽固醇的主要原因。例如甜點、炸物、麵包奶油⋯等。高敏敏也提到,雞蛋含的卵磷脂、膽鹼等 可以幫助脂肪代謝,所以吃蛋時最好整顆吃,才能完整的營養。高敏敏也點名,除了沒有高膽固醇血症、高血脂症的人,每天吃到2~3顆雞蛋對身體是OK的。但若本身有血液膽固醇過高、曾罹患動脈血管梗塞、肥胖或是脂肪肝患者,一天應少於1顆(雞)蛋黃的攝取量。(圖/翻攝自高敏敏FB)
打工搶劫團2/「偏門打工」專門拐騙邊緣人 警:年節前「收簿」最熱門
新北市1名34歲白牌車司機蔡男因為缺錢,竟上網用假帳號上臉書「偏門工作」組搶劫團,原本正常的打工網站儼然成了犯罪分子招攬人才庫;另針對主嫌蔡男自認「自己不下手就沒事」的想法,律師直接打臉,點出蔡男謀劃搶劫的犯意明確也有同夥指認,證據確鑿,被起訴定罪機率頗大。本刊調查,臉書社團「偏門打工」上頭工作五花八門,多以「收簿」為主,包括帳戶、銀行卡等,由於近來新聞報導有太多關於人頭帳戶者遭監禁凌虐事件,就怕沒人敢應徵偏門工作,因此招募標題直接「洗白」表示「不出國、不違法」,「銀行卡每張8到12萬,租用3到5天」、「別傻傻被騙,我這一律面交、給錢」;也有公司主打「誠信」2字,連控不控車(意即「拘禁監控」)都明白寫出來讓你自己選「可控18萬一本起,不可控6萬起」。「偏門工作」社群上常有徵人啟事,喊出高額佣金或以大把鈔票吸引社會邊緣人,資深員警點出找車手和收簿2類為大宗。(圖/翻攝自臉書「偏門工作」)除了收簿,詐團持續找「豬仔」、「PK(詐騙)人員」,但為了撇清鬧上國際的柬埔寨黑工、KK園區割器官刻板印象,詐團改換台詞為「出國工作,單純工作」、「海外大公司徵才,不黑龍轉桌全部呈現給你看」,但事實上是換湯不換藥。不過他們鎖定的徵才對象是走投無路的「北風北」、被女友騙錢背債、小額借貸但天天要還錢的「日日會」人們,加上公司提供「絕佳的團體生活、包住宿」,活脫脫是被控制行動自由的「豬仔」。有趣的是這種徵才啟示底下的留言,有好心網友轉貼人頭帳戶、豬仔新聞示警,要大家小心。一名資深員警表示,臉書、Telegram等社群軟體群組上,通常以「收簿」和「找車手」2類最多,通常會從社群轉加Telegram私聊,約面交時間地點等。近期農曆年關將近,看準社會邊緣人需錢孔急,徵最多的是不用任何勞力,只需要銀行帳戶的「收簿」,一本行情價5到10萬相當誘人,不過能不能拿到錢又是一回事。員警指出面交時民眾可能直接被抓走囚禁、帳戶被搶,如有不從就遭虐待毆打,直到戶頭被通報為警示用戶,時間已經過了2、3個月,「沒有利用價值」才會被釋放,「能平安保命已經萬幸,遑論要拿錢」。 針對主嫌蔡男自認不親自下手不用吃官司,律師王志超指出,種種證據加上同夥指認,已涉犯《準強盜罪》。(圖/本刊資料照)至於蔡男策畫千萬名錶搶案,人在現場督軍不下手,就自認能逃過法網,對此,律師王志超表示,蔡男以為能脫鉤,完全是錯誤觀念。他指出,蔡男事前上網找人行搶、鎖定該隻千萬名錶下手、到現場督軍整起搶劫過程,已有明確犯意聯絡;加上犯案前後都變裝企圖製造斷點,以及落網的2人指認他是主謀,種種證據顯示已涉犯《準強盜罪》,「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以強暴、脅迫、藥劑、催眠術或他法,致使不能抗拒,而取他人之物或使其交付者,為強盜罪,處5年以上有期徒刑。」
客家人都看不下去!拜拜完請員工吃零食 婆婆竟批浪費「偷換過期食品」
愛惜食物固然是件好事,但太極端恐吃壞肚子,反而得不償失。有人妻近日便在網路上抱怨,她那有囤積病的婆婆喜歡把新鮮的食物放進庫存,每次都吃陳年食物,甚至還強迫原PO拿過期食品來請員工吃,讓網友直呼「極端珍惜食物其實也是一種病。」有人妻近日在臉書社團《毒姑九賤婆媳討論區》發文抱怨,婆婆都有個錯誤觀念認為,食物只要封起來,裡面根本不會壞;外包裝如果沒有壞,東西都還可以吃;外包裝如果壞了,聞起來沒壞,也是可以吃,還批評她「年輕人只知道浪費。」不僅如次,只要是新鮮的包裝食物,她都會先收起來,再拿出陳年庫存食物出來吃,所以即使婆婆煮菜手藝不錯,她的兒子們有時候還是會藉口加班,故意在外面吃飽才回家。有一次店裡要大拜拜,所以他們去好市多搬了一堆零食餅乾、茶包以及咖啡包,拜完直接放在零食櫃給大家自己取用,結果「婆婆到店裡看到零食櫃滿滿的零食,整個人都坐立難安,隔幾天婆婆不忍了,故意叫我去零食櫃前,小聲的跟我說教。」小氣的婆婆教訓人妻「你如果要吃這些東西,把這些東西收好,看要放哪裡,不要放在這裡,都會被他們吃光光。」原PO因此回應「我就是要請他們吃的呀!這些東西都拜過了,趁新鮮給大家吃,不然要放到過期再拿出來喔?」結果婆婆卻著急喊:「哪有人上班還可以吃零食的,上班就是要工作,哪有時間吃東西。你騙人沒上過班嗎?哪有這麼好的公司?」但不管原PO再怎麼跟她解釋,她都說不聽,最後還是硬要人妻把這些零食通通收掉,不准放。而原PO也不甘示弱回嗆,「這我買的東西,我愛放哪就放哪。」結果,婆婆事後竟然偷偷地拿了一些餅乾跟罐裝飲料放在零食櫃,後來更幾乎換走了櫃上一半的零食餅乾,「我很認真的看了一下上面的製造日期,果然又是不知道哪裡要來的過期食品,包裝上面還有灰塵;我私底下去全聯買一模一樣的東西回來擺著,把她帶來的零食飲料通通丟掉。」之後婆婆每天都會檢查櫃子,她「感覺哪裡怪怪的,可是又說不上來,三不五時守在櫃子前面,櫃子裡的東西根本沒少過(員工也不敢拿),我直接把我買的零食私底下塞給員工帶回家,只留下婆婆帶來的零食飲料替換品。婆婆在死守糧倉將近一個月後,可能覺得累了,也就不管了。」後來這個零食櫃沒有再放新的零食,而婆婆那些被人妻調包的零食飲料,印象中放超過1年都沒有人動過,有一天被不知情的新員工大掃除,「直接整個清空。」貼文曝光也引發網友熱議,「喜歡就叫員工裝肚子痛上醫院,跟她說過期食物中毒要她賠人家錢,給她狠狠教訓」、「這婆婆的奇葩事,真是每天都有,每次都很新鮮刺激吶!」「好誇張的婆婆,省錢也不是這樣欸」、「之前看過一篇報導,說對食物極端珍惜其實也是一種病。」
西濱詭異路標「左轉靠右」引兩派網友論戰 當地人表示:其實這樣才安全
台灣道路設計屢屢遭到放大檢視,一名網友就在臉書社團「路上觀察學院」貼出路標照片並寫下「反人類設計」,照片中的路標指引三線車輛可行駛方向,其中左線與中線分別可直行與右轉,右線反而是左轉車專用道,讓許多網友不解為何要左轉要靠右,但經常行駛該路段的網友出面駁斥:「這樣反而才安全。」文章Po出後,短短一天內吸引超過3000名網友按讚,也紛紛討論道路設計的合理性,「台灣交通領先全球」、「汽車也要兩段式左轉?」、「左轉靠左,右轉靠右,但交通部覺得這樣設計很困難」、「原Po根本少見多怪,這種設計很常見,不然怎麼維持維持台灣的高事故率。」不過也有網友抱持正向觀點表示,「不能只看路標,連同路面狀況一起拍攝才能分析」、「這是快速道路快慢車道的分流設計,難道要在內側快車道停下來左轉?」「其實有很多地方都是相同設計,內側是快車道,要左右轉的提前滑出去慢車道」也有網友一眼看出此路段便是竹北西濱路一段並解釋,新竹西濱的左轉就閘道的概念,右切出去再等左轉燈,而且內側是快車道,左轉車輛減速慢行、待轉反而會有車流回堵或是煞車不及的狀況發生,所以這樣的在實際行駛時其實沒甚麼問題。但仍有網友不買單強調,道路設計應該秉持左轉靠左、右轉靠右的原則,不該有太多的因地制宜,全世界只有台灣很愛搞特例,最基本的左轉避車彎都沒做,累積過多的錯誤設計,反而讓不少台灣駕駛也有改不過來的錯誤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