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新冠後遺症
」 長新冠 後遺症 新冠肺炎 腦霧 確診40歲男長新冠2年無法行走 家屬意外發現他「吐血暴斃」陳屍臥室
按世衛組織(WHO)的定義,長新冠症候群是在新冠狀病毒感染後發生的一些徵候,恐怕會長達1年以上甚至更久,按照各國統計,約有9大器官系統引發的10大以上的症狀,可能仍有病毒殘存、潛伏在人體某些角落,未料在泰國,一名男子近日被發現陳屍於自家房間內,嘴角還流血,據家屬表示,死者2年前感染新冠肺炎後,便罹患長新冠,導致他無法行走,懷疑死因與長新冠有關。泰國一名男子被發現陳屍於自家房間內,嘴角流血,懷疑死因與長新冠有關。(圖/達志/美聯社)根據泰媒Thaiger 報導,這名來自北欖府的40歲男子,近日被家屬發現陳屍於臥室內,屍體呈現仰躺姿態,且嘴角還有血跡,疑似生前吐血,遺體則未有明顯外傷與受虐的情況。報導引述死者母親說法稱,死者因為感染「長新冠」長達2年,自從感染新冠肺炎後,後遺症導致他的一條腿無法正常行走,平時都待在家中,鮮少外出。她強調,兒子生前沒有任何病史,暴斃前一天還能在家中飲酒,當時她更開玩笑跟兒子表示,喝酒會讓身體不舒服。泰國一名男子被發現陳屍於自家房間內,嘴角流血,懷疑死因與長新冠有關。(圖/達志/美聯社)根據衛福部官網指出,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長新冠定義是,最初感染COVID-19或SARS-CoV-2後持續或發展的體徵、症狀和狀況,體徵、症狀和狀況在感染初始階段後持續4週或更長時間。這有可能是涉及多個器官系統的,並且可能表現為反覆發作-緩解的模式,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走向病癒或惡化,甚至在感染後數月或數年也可能會發生嚴重危及生命的事件。 一般來說,長新冠後遺症最常見的症狀是:極度疲倦、呼吸急促、嗅覺喪失、肌肉疼痛等,由於這名男子死因依舊是謎,泰國警方初步調查現場並拍照存證後,已將死者遺體交由救援人員送往法醫研究所驗屍。泰國一名男子被發現陳屍於自家房間內,嘴角流血,懷疑死因與長新冠有關。(圖/翻攝自 X)
逾300萬人染疫後「思考障礙」 失智或腦霧?專注力測驗可分辨
台灣感染新冠肺炎患者超過1000萬人,根據網路社群統計,「腦霧」排名新冠後遺症第5名,另外約有1/3的新冠患者在康復後仍然會感到腦霧症狀,例如注意力不集中、思考能力下降及疲勞等。精神科醫師更推算,全台腦霧後遺症的人數超過300萬人!這些症狀可能會持續數月或更長的時間,並且對生活、工作和家庭產生負面影響。40多歲公務員王先生,去年新冠確診治療後身體逐漸康復,但最近卻明顯感覺思考出現障礙、注意力無法集中,甚至偶而因「斷片」遺漏重要的工作,與同事溝通還出現雞同鴨講,最後被主管約談及告誡,差點工作不保!由於症狀愈來愈嚴重,最後到精神科診所檢查,醫師先幫他施作「專注力測驗」CPT(Continuous Performance Test),發現短期注意力值出現異常(指數大於70),顯示他在短時間的專注力出現嚴重障礙,而衝動值與警覺值(長期注意力)準確度都高於正常人均值(小於30),需要進一步接受藥物治療,經過調整生活作息及搭配藥物治療後,症狀大幅減輕,也找回工作自信。精神科楊聰財醫師表示,「腦霧」是一種常見的長新冠後遺症,與常見的精神疾病,如失智、注意力缺陷、過動症等,皆屬於神經系統認知障礙。腦霧若短期沒有改善,除了生活品質大幅下降,還可能演變成焦慮症。目前針對腦霧已有許多自我評測表,但這些都是主觀認知,還是需要依靠「專注力測驗CPT」,也稱「知覺測驗」,用科學的方式去佐證才能真正對症下藥。楊聰財醫師說明,「專注力測驗CPT」是一種透過電腦軟體技術測試,用於評估患者的注意力、反應時間、反應正確率等指標,並且可以檢測出腦霧的存在,該測試已經被廣泛應用於診斷和監測腦部疾病,包括精神疾病、認知障礙及腦損傷等,CPT可以在診所或醫院等地方進行,測試時間通常在15分鐘到30分鐘之間。楊聰財醫師說,對於CPT測驗出現異常的患者,若檢測結果為「不穩定」等級者(指數30-69),可以建議先調整生活作息,並保持充足的睡眠和適當的運動,減少壓力和焦慮來源,有助提高注意力和認知能力。若比較嚴重的異常(指數大於70)患者,就會建議進行心理治療與藥物治療,透過認知行為治療及心理諮商,幫助患者控制和管理自己的行為模式,必要時可以搭配藥物和營養補充品,增加腦部神經傳導物質的濃度,從而提高患者的注意力和認知能力。楊聰財醫師提醒,不管是否曾經感染過新冠病毒,平常都應該多留意自己是否有注意力不集中的症狀,因為腦霧也可能是失智前兆。如果您感到腦袋疲勞、注意力不集中、無法專注等症狀持續數周,應及時就醫並接受相關檢查,以便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立法院辦新冠肺炎公聽會 醫療公衛專家提疫後政策建議
立委林為洲、溫玉霞、立法院厚生會和財團法人厚生基金會今(13)日共同主辦「新冠肺炎回顧與展望」公聽會,並針對抗病毒藥物的實際使用狀況、新冠肺炎重症風險因子評估,以及長新冠後遺症治療方針等議題進行討論,與會立委要求行政部門須採納專家學者意見,檢討評估相關政策,以降低新冠中重症和死亡發生。新冠肺炎對國人健康危害逐漸降低,但病毒的傳播力與重症、住院率還是明顯高於季節性流感,公聽會今日針對抗病毒藥物的實際使用狀況、新冠肺炎重症風險因子評估、長新冠後遺症治療方針,以及基層確診醫療制度等議題進行討論,並由疾病管制署長莊人祥代表將專家建議帶回進行政策討論和研議。長庚大學醫學院教授黃景泰表示,患者症狀需要進行嚴重度分級,進而針對不同嚴重度的患者進行相對應醫療處置。他說,在預防重症上,除了接種疫苗外,最重要的是抗病毒藥物治療,藉此降低高危險族群發生重症或病程延長的可能性,建議放寬高危險因子定義,例如下修年齡規定及納入更多相關共病。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表示,新冠肺炎死亡率至今仍明顯高於季節性流感,政府應參考國外最新研究文獻、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指引,擴大重症風險因子判定範圍,包含納入年齡大於60歲、小於64歲,以及BMI大於25、小於30,現在或曾經吸菸者、未及時接種疫苗者,以及高血壓患者。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秘書長王宗道表示,國外抗病毒藥物實際使用風險評估結果,顯示高血壓患者使用抗病毒藥物後能有效降低重症風險,高血壓及腦血管疾病也應該被視為新冠肺炎重症風險因子之一。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長林文元表示,美國肥胖定義為BMI≧25,新冠肺炎重症風險因子納入肥胖,台灣參考美國CDC,同樣納入肥胖作為新冠重症風險因子,但建議至少將現有的重症風險因子BMI≧30下修至27。台大醫學系系主任盛望徽認為,疫苗接種很重要外,早期給予抗病毒藥品可以降低長新冠風險。中央研究院生醫研究所研究員何美鄉則期盼,針對確診死亡案例的給藥時間進行相關分析研究,釐清確診死亡與給藥時程的關聯性。溫玉霞建議,因應60歲以上高死亡率,應研擬放寬60-64歲使用,依專家建議將高血壓、BMI≧25均列入高風險族群。與會的立委黃秀芳也要求,新冠病毒流感化後,要確保藥物準備量充足,藥品的公費和自費應有明確機制。針對公聽會與會專家建議和委員的要求,會議主席林為洲要求行政部門納入相關政策檢討評估,以利降低新冠中重症和死亡發生。
防長新冠!康復1個月內勿進補 飲食清淡「避免邪毒殘留」
COVID-19急性感染一般症狀會在4週內好轉。但部分病人康復後,可能會因新冠病毒感染引發生理病理變化、急性感染引發的免疫系統失調及發炎性損傷,與重症相關後遺症等,影響日常身體活動功能,可能造成呼吸、血液、心血管、神經精神、腎臟、皮膚等系統出現新的、反覆的、持續的症狀。這些症狀通常在3個月內痊癒,而部分病人的症狀可能持續超過3個月或陸續有新的症狀出現。世界衛生組織(WHO)將因罹患新冠肺炎產生的長期影響稱為COVID-19急性感染後徵候群或長新冠,定義為確診或疑似感染新冠病毒3個月後,仍有無法以其他診斷解釋且持續至少2個月的症狀,並通常對日常生活或身體活動功能造成影響。根據WHO估計,約10~20%的新冠感染康復者會出現長新冠後遺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中醫科醫師張馨予指出,長新冠後遺症最常見症狀包括全身倦怠(47%),呼吸困難(32%)、肌肉酸痛(25%)、咳嗽(20%)、頭痛、關節痛、胸痛、嗅覺味覺的喪失、腹瀉等,而且可能會有腦神經系統、精神、心血管、腸胃等系統併發症。張馨予說,以腦霧為例,可能有注意力不集中、思考變慢、健忘、類似腦中風等症狀。以中醫來看,新冠病毒感染屬於疫病範疇,病因爲感受疫癘之氣,病機特點有濕、毒、瘀、虛。中醫典籍中也有提到瘟疫後遺症如瘥後發瘡、瘥後發腫、瘥後發痿、瘥後咳嗽、瘥後怔忡、瘥後不寐、瘥後昏沈等,皆是描述各種可能的後遺症症狀。新冠病毒感染時,急性期濕毒之邪流竄、困阻氣機,容易化燥傷津,恢復期主要病機爲氣陰兩傷甚至陰損及陽。同時新冠肺炎本身濕邪黏滯的特質使其更容易病症纏綿難癒產生後遺症。張馨予表示,長新冠常見中醫證型包含脾肺氣虛、氣陰兩虛、肝鬱氣滯及氫氣不升等。脾肺氣虛型常見症狀有疲倦、胸悶、胃口不佳、腹脹、解便稀軟等。氣陰兩虛型常有疲倦、胸悶、口乾、心悸、乾咳等症狀。肝鬱氣滯型常見憂鬱、焦慮、失眠、咽喉梗感等症狀。淸氣不升型常見症狀有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衰退、思考變慢等類似腦霧症狀。這些都可以到中醫門診開立合適對證藥物治療改善。平時也可以通過穴位按摩改善一些新冠後遺症個症狀,例如在思緒不清晰、無法集中精神時可以按摩頭頂的百會穴及四神聰穴,可以幫助醒腦開竅。疲倦、胸悶、腹脹、解便稀軟時可以按摩肚臍下方約隔2指寬的氣海穴及膝下前側四指寬偏外的足三里穴幫助身體補氣理氣及調理脾胃。張馨予提醒,新冠感染康復後1個月內,建議避免自行進補。新冠肺炎恢復期,在飲食上建議以清淡、容易消化的食物為主,避免過飽過飢、肥甘厚膩、生冷瓜果、烤炸辛辣的食物,以免助長濕邪化熱或邪客脾胃影響消化。生活上也建議保持心情愉悅、充分睡眠、適當活動、注意保暖避免溫差大而著涼、維持個人防護如佩戴口罩。
每3人就有1人罹「皮蛇」 併發神經痛恐致「大小便失禁」
根據疾管署研究計畫報告指出,台灣人得到帶狀疱疹的機率是32.2%,即每3個人中就有1人可能罹患帶狀疱疹「皮蛇」,比罹患流感重症或新冠重症的機率更高!而帶狀疱疹常見的疹後神經痛更如同「長新冠」,即使皮膚病灶復原了,仍有可能一直無法從疾病中痊癒,轉而成為長期的慢性疼痛疾病。帶狀疱疹的主要原因是水痘病毒再活化,台灣疫苗推動協會榮譽理事長李秉穎醫師說,「我們一生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機會,會得到帶狀疱疹」,因為小時候得過水痘,水痘帶狀疱疹病毒就會終生潛伏在體內的神經節裡,等到年紀大或是身體免疫功能比較差,無法抑制病毒時,潛伏的病毒就會伺機活化,沿著神經分布、蔓延發病,最終在表層皮膚呈現出水泡的樣子,且伴隨著劇烈疼痛。高齡之於帶狀疱疹是一個重要的危險因子,再來是免疫缺陷問題。此外,骨髓移植跟幹細胞移植的患者,因其長期使用化療藥物、生物製劑等免疫抑制劑,都會影響自體免疫力功能,屬於高危險族群。罹患帶狀疱疹常伴隨急性疼痛,且好發於身體單側,沿著神經走向表現,宛如皮膚上的蛇紋,民間說法的「皮蛇」才不脛而走。帶狀疱疹有機會引發頭痛、疲倦甚至輕微發燒等症狀,甚至可能在癒後留下慢性後遺症「疹後神經痛」。李秉穎醫師認為「疹後神經痛」是帶狀疱疹最嚴重的併發症。因為病毒沿著神經感染,會對神經造成傷害,雖然復原後的疱疹乾掉結痂,但底層受損的神經可能依舊非常疼痛,讓患者無法好好睡覺,導致長期失眠,甚至因長期疼痛而終至憂鬱,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是痛到讓人想自殺的那種痛」李醫師說。帶狀疱疹雖然很少引起死亡,但如果蔓延到重要的神經叢,例如顱眼神經、顏面神經等就可能會造成生命功能的缺損,使視覺、聽覺受到影響,或是感染到臀部附近的神經時,還有可能造成大小便失禁,影響生活起居。慢性後遺症在後疫情時代,逐漸受到民眾關注。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的研究指出,感染過新冠肺炎的成年人中,平均每5人就有1人痊癒後仍有慢性後遺症,如呼吸道、疲倦、肌肉骨頭疼痛等問題,這種一直無法從疾病中痊癒的情況,就稱為「長新冠後遺症」(Long Covid)。帶狀疱疹常見的疹後神經痛就如同長新冠一般,且更好發於確診者中,即便帶狀疱疹表面皮膚的病灶痊癒,仍約有30%的患者無法從疾病中痊癒,持續地有疱疹神經痛的痛感,疼痛時間可長達數個月甚至數年之久,通常年齡越大疼痛時間越長。林口長庚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陳志榮表示,通常50歲以上的患者有超過半數的機率,在痊癒後留下疱疹神經痛,從此飽受長期疼痛之苦。陳醫師分享自己20歲長帶狀疱疹的過程「一開始是半邊頭在痛,兩天後開始沿著顱眼神經、三叉神經冒出一些水泡,大概痛了兩個禮拜才慢慢癒合。疼痛指數大約是量表中的5-6分,痛到無法入睡需要鎮痛藥物介入的程度。」事實上,帶狀疱疹發病前只有痛覺,經常是莫名疼痛卻找不到原因,因為還沒有皮膚病灶時是無法診斷的,疹子發出來通常需要兩天,其明顯沿著神經分佈的樣態,終能清楚診斷為帶狀疱疹。免疫力通常從50歲開始走下坡,而帶狀疱疹及疹後神經痛都是年紀越大越容易發生的疾病。因此,非活性疫苗就是一個很好的預防方法,疫苗的目標是不讓帶狀疱疹發生,幫助50歲以上民眾達到92%的保護力,減少病毒活化的發生,還能預防疹後神經痛達8成以上。陳醫師認為如果有很有效的預防針就應該去打,如此一來即便罹患了也比較不會痛,待急性疼痛期過去後,也能降低慢性後遺症的機率,是最有效率的方法,「所以我會建議年過50歲,就應該要打帶狀疱疹疫苗」他說。李秉穎醫師認為「時代越進步,得到帶狀疱疹的發生率就越高。」因此,帶狀疱疹能夠發展出疫苗,就是很重要的事情,因為社會走向高齡化及現代化,使得與免疫力息息相關的帶狀疱疹多了許多趁虛而入的機會,畢竟與免疫力相關的預防方式,就是保持健康的生活型態,讓生活作息正常,不要熬夜、不要過度疲勞、不要日夜顛倒。健康是給父親最好的禮物,及早接種帶狀疱疹疫苗,擁有抑制病毒活化的抵抗力,人生從此不怕受到帶狀疱疹及疹後神經痛的急性及慢性疼痛。父親節將至,帶雙親接種疫苗、預防帶狀疱疹,避免併發症風險及慢性後遺症,才能讓年過半百的父母有個安穩的生活,不用擔心水痘帶狀疱疹病毒的侵襲,趁著長輩免疫力降低的時候,伺機活化破壞了他們的健康。
英醫學期刊:全球2700萬人喪失嗅味覺 長新冠後遺症恐引發下一場公衛危機
新冠病毒肆虐逾2年,近期《英國醫學期刊》(BMJ)分析指出,全球有約5%的確診個案(2700萬人)在染疫後6個月仍有嗅覺及味覺喪失的症狀,不但容易影響情緒,甚至還有可能引發心理疾病,且女性較難恢復。此外,伯明罕大學日前也分析了英國超過240萬名輕症者的匿名電子健康記錄,並發現長新冠(long COVID)後遺症除了常見的嗅味覺喪失之外,還包括腦霧、脫髮、性功能障礙或性慾衰退、排便失禁、快感缺乏症等,也讓專家憂心恐引發下一場公衛危機。於當地時間27日在《英國醫學期刊》發表的一份報告指出,研究人員分析了18項透過北美、歐洲及亞洲不同族群,近3700名患者各個染疫時期的嗅味覺數據,並指出,其中有約75%的患者在感染新冠肺炎後30天內恢復,但5%左右的患者則是在染疫6個月後仍通報有「持續型功能障礙」(persistent dysfunction)的相關症狀。其中女性患者嗅味覺恢復的機率低於男性,而平時有鼻塞症狀的患者也較難康復。未參與分析的西雅圖華盛頓大學鼻竇中心鼻科醫師賈法里(Aria Jafari)指出,他的病人中有約50%疑似在染疫後被剝奪嗅覺,且嗅味覺喪失的患者更容易罹患心理疾病、抑鬱及焦慮症,其中不乏有廚師、品酒師、巧克力製造商和其他在工作上高度依賴這2種感官知覺的患者。另外更有許多病人在恢復嗅覺後,可能聞到不存在的味道,例如燃燒的橡膠、煙味等異常難聞的氣味。事實上,已有研究表明嗅覺喪失與老年人高死亡率有關,且對情緒及心理健康有重大影響,若全球有數百萬人因長新冠後遺症導致嗅覺能力下降,恐將引發新一場公衛危機。此外,新加坡中央醫院耳鼻喉科主任Song Tar Toh也表示,相較於患者自我通報,客觀的嗅覺測試能夠識別出更多嗅覺喪失的病例,「受影響的真實人數可能遠遠高出我們的估計。」美國史丹佛大學鼻科專家帕特爾(Zara Patel)也懷疑新冠康復者出現嗅覺障礙的真實比例可能超過20%,而女性又因為嗅覺平均比男性敏銳,而更容易通報知覺喪失。她還發現,Omicron的原始毒株對嗅覺的影響似乎較小,但最新的BA.5可能扭轉局面。近期,由伯明罕大學公共衛生臨床副教授哈倫(Shamil Haroon)博士領導的一項涉及240萬筆健康紀錄的新研究在近期已被發表在《自然醫學》期刊上,使用的數據是依據2020年1月至2021年4月間的未住院新冠輕症患者紀錄所收集而來,並將這些長新冠後遺症分了成3大類,包括呼吸道症狀、精神健康與認知問題,以及更廣泛領域的症狀。其中最常見的後遺症為疲勞(55%),接續是呼吸急促(32%)、咳嗽(23%)、肌肉酸痛(23%)。同時他們還發現了一些新的慢性後遺症,包括快感缺乏症(Anhedonia)、肌肉運動失調症(Apraxia)、失憶症(Amnesia)、脫髮、排便失禁、勃起功能障礙或性慾減退、肢體腫脹等。
英大學公布研究結果 脫髮、快感缺乏、性功能障礙、排便失禁皆為長新冠症狀
日前伯明罕大學分析了英國超過240萬名輕症者的匿名電子健康記錄,以協助衛生官員認定新冠肺炎的確切症狀,以及如何治療「長新冠」(long COVID),也就是感染新冠肺炎後12週以上出現的慢性後遺症。據該份研究數據顯示,這些被發現的症狀包括腦霧、脫髮、性功能障礙或性慾衰退、排便失禁、快感缺乏症等。據英國ITV新聞的報導,伯明罕大學公共衛生臨床副教授哈倫(Shamil Haroon)博士表示,長新冠的慢性症狀非常廣泛,生活方式的風險因素或慢性疾病也沒辦法完全解釋。哈倫博士領導的一項涉及240萬筆健康紀錄的新研究在近期已被發表在《自然醫學》期刊上,使用的數據是依據2020年1月至2021年4月間的未住院新冠輕症患者紀錄所收集而來,並將這些長新冠後遺症分了成3大類,包括呼吸道症狀、精神健康與認知問題,以及更廣泛領域的症狀。其中最常見的後遺症為疲勞(55%),接續是呼吸急促(32%)、咳嗽(23%)、肌肉酸痛(23%)。同時他們還發現了一些新的慢性後遺症,包括快感缺乏症(Anhedonia)、肌肉運動失調症(Apraxia)、失憶症(Amnesia)、脫髮、排便失禁、勃起功能障礙或性慾減退、肢體腫脹等。伯明罕大學的研究還發現,某些族群的統計數據更有可能發展出長新冠的症狀。包括女性、年輕人或黑人、混血等種族的人面臨更大的風險。此外吸煙、超重或肥胖症患者,以及本來就有健康狀況的人也可能會出現持續性的長新冠症狀。哈倫博士指出,研究數據所顯現的症狀有助於醫生在臨床上對長新冠的診斷和治療,還可以協助新冠疫情指南人員改善對長新冠的影響評估。
嘴邊長痘以為火氣大 蔡詩萍確診康復後染帶狀皰疹蔓延到鼻腔
資深媒體人蔡詩萍日前確診,康復後出現長新冠後遺症,臉部出現紅腫痘子,蔓延至鼻腔逼近眼眶,產生刺麻的不適感,被醫生診斷為帶狀皰疹,對於染疫後的免疫系統修復,醫師表示:「太激烈的運動,會讓免疫系統失調的身體,很不容易抵抗外來病毒。」蔡詩萍在臉書向大家分享,自己感染帶狀皰疹的過程,表示自己在康復後,恢復馬拉松的訓練,嘴角出現幾粒很小的痘子,他以為是「天熱火氣大」所以不以為意,直到痘子大爆發,變大呈現紅腫狀,發覺事態嚴重,才前往皮膚科就診。蔡詩萍熱愛馬拉松運動,染疫康復後迫不及待恢復訓練,再度感染帶狀皰疹。(圖/翻攝自蔡詩萍臉書)醫生提醒,蔡詩萍可能是感染帶狀皰疹,但情況不嚴重,給予內服和外擦藥物的治療,沒想到症狀未見好轉,顆粒逐漸蔓延至鼻腔、面部,甚至逼近眼眶,在老婆林書煒打電話和醫生進行照片確認後,證實感染「帶狀皰疹」。蔡詩萍表示:「帶狀皰疹攻擊臉部,可以是很嚴重的一樁事,可能導致顏面(視覺和聽覺)神經受損」,在感染帶狀皰疹的那幾天,他充分感受到視覺和聽覺神經受損的威脅,輕壓耳朵連結臉頰的部分,會出現輕微刺痛感,眼睛閉合間,總有「一沙一世界」的不適感,醫師表示,這就是病毒攻擊視覺和聽覺神經的訊號。蔡詩萍藉此告訴所有染疫的朋友:「千萬不要不信邪,染疫後不妨好好休息吧!」他的主治醫生也進一步表示:「染疫後免疫力下降,之所以建議大家多休息,少做劇烈運動,是為了讓免疫系統慢慢恢復,太激烈的運動,會讓免疫系統失調的身體,很不容易抵抗外來病毒。」
染疫康復卻「斷片」!國小生失眠、目光呆滯 醫曝這3穴位有效
台中一名12歲國小學童染疫康復後,卻出現睡眠障礙、精神恍惚等症狀,家長日前帶孩子到中醫兒科求診,但國小生竟對當時的確診記憶幾乎消失。經由醫師診斷,學童症狀為長新冠後遺症「腦霧」,透過中藥調理後已無大礙。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兒科主任賴琬郁表示,這名小學生是她固定看診的病患,在確診康復後家長帶孩子回診,並表示孩子發病後期開始出現睡眠障礙,每天都要到清晨3、4點才入睡,白天精神狀況恍惚。當醫生詢問孩子有哪些症狀、身體有無不適時,孩童只是眼神空洞且反應遲緩地望向遠方,對於醫生提問僅不斷重複「不知道、不清楚、忘記了!」賴琬郁醫師診斷後指出,孩童的情況是長新冠後遺症「腦霧」,她開了一些健脾疏肝通竅的藥物,並以雷射針灸搭配治療。三日後,孩童精神狀況好多了,也總算能入睡,補問之前詢問他的問題,都能正確回答出來。醫師也建議家長,孩子如果出現腦霧、失眠等症狀,可以按摩百會穴、神門穴、照海穴等3穴位,來舒緩孩童的不適症狀。
清冠自費幕後1/清冠一號不能併開西藥 醫界:影響西藥商利益
外傳清冠一號公費使用對象將大幅限縮,指揮中心雖回應全案檢討中,七月暫不實施,但衛福部中醫藥司司長黃怡超受訪時證實,確實接到指揮中心研擬調整清冠一號使用對象的指示,本周將開會討論。朝野立委則競相質疑,今年一到五月僅開出9萬份公費清冠一號,花掉紓困預算1.3億元,就喊撐不下去,相較指揮中心花在新冠抗病毒西藥的錢,是清冠一號的200倍之多,簡直天壤之別;更有藥界人士質疑,此舉是為了維護抗新冠西藥進口商的利益。值得注意的是,國民黨在今年五月初曾舉行記者會力挺公費清冠一號,文傳會主委王育敏當時說,中醫藥界普遍反映,患者使用清冠一號後效果不錯,副作用輕微,建議政府先暫停外銷出口,全力供貨國內,讓有需要的民眾立即取得,不要讓民眾到黑市花大錢買來路不明、品質無GMP認證的藥材。言猶在耳,指揮中心現在卻要限縮清冠一號公費使用對象,箇中原因令人好奇。一位資深中醫師透露,中藥界盛傳,限縮清冠一號公費對象是因為「清冠一號需求量突如其來,早已超過中醫藥司原本匡列的900萬元預算額度」。但該中醫也說,根據立委調查,清冠一號四月列入公費藥後,迄今也不過花掉一億多元,衛福部就嫌燒錢想喊卡,懷疑另有內情。醫藥界人士分析,清冠一號不能與抗病毒西藥併用,成本又比西藥低,中醫在國內向來弱勢,而新冠藥物的餅就那麼大,一旦開藥排擠到西藥、影響西藥商利益,優先被檢討不令人意外。民進黨立委陳瑩關切清冠一號的用藥問題,呼籲指揮中心維持現有公費清冠一號補助規模,並質疑是否因為衛福部中醫藥司未認真爭取預算,才要民眾承擔恐需自費買藥的後果。(圖/報系資料庫)針對限縮公費清冠一號使用對象一事,中華民國防疫學會理事長王任賢指出,新冠肺炎就是需要公費治療的五級傳染病,清冠一號是治療藥物,當然應公費提供,限縮公費使用對象是不對的。他說,新冠一號相較西藥相對沒那麼貴,外界都不清楚「限縮」理由為何,但就算真的如外傳預算花光了,指揮中心也要設法找到預算,繼續公費支應,畢竟不論中西新冠藥,都是為避免患者轉重症甚至死亡,人命不能以「金錢」做衡量標準,更不能讓經濟弱勢患者因買不起清冠一號而無法用藥。對於突然傳出指揮中心恐限縮清冠一號公費對象,朝野立委也競相反對。民進黨立委陳瑩在臉書上說,「為何要限縮使用對象?與公費預算不足有關」。陳瑩說,公費清冠一號到五月底開出9萬劑,支出近1.3億元,就得被檢討預算超支,但這個數字與指揮中心採購西藥抗病毒藥物204億預算相比,簡直就是九牛一毛。她還質疑,對抗疫情,疫苗、快篩、口服藥都要錢,各單位也都在搶預算,是否因衛福部中醫藥司沒硬起來認真爭取預算,才讓民眾承擔(自費購買),這是什麼道理?國民黨立委馬文君則說,防疫特別預算編了8400億元,應提供全民足夠疫苗和藥劑,減少中重症或死亡,政府高價買高端疫苗、快篩,讓廠商發大財,卻罔顧四、五口之家,若不慎輪流染疫,又未必符合新公費條件,自費買清冠一號也許就要花好幾千元,若想省錢不買,又擔心轉中重症及嚴重長新冠後遺症。指揮中心斤斤計較公費清冠一號花錢,而被踢爆賣黑心快篩的「大鑫」,若當初將黑心快篩全賣給政府,利潤將高達990億元,食藥署卻仍在推卸責任;她呼籲指揮中心應苦民所苦,別大開防疫倒車。針對外傳清冠一號公費使用對象將移除13歲至64歲確診民眾,指揮中心雖回應還未定案,但國民黨立委馬文君認為,防疫應減少確診民眾轉中重症,衛福部若要移除新冠治療藥物公費使用對象,根本是防疫大開倒車,圖左是清冠一號藥方中的10種中藥材。(圖/張文玠攝)
每5名確診者就有1人有「長新冠」 中醫設康復門診對症下藥
41歲陳小姐確診新冠肺炎,經過治療後轉陰性,回到職場後仍有咽痰、咳嗽等後遺症,另一位35歲李先生染疫康復後,竟出現注意力不集中、健忘、常感疲倦感、爬樓梯到三樓就會喘等後遺症。求診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康復門診張烱宏醫師,治療後總算真正康復。雖然確診新冠肺炎Omicron病毒致病大多數以輕症居多,但是臨床上發現感染後即使是已經轉成陰性患者,卻出現不少後遺症,根據研究報告指出,新冠肺炎康復的成年人,每5人就有1人會出現「長新冠後遺症」,有疲倦、咳嗽、易喘、睡眠障礙、腦霧健忘、注意力不集中、紅疹…等症狀,除了造成患者身體不適,大大影響工作和生活,另外像咳嗽症狀往往旁人異樣眼光,造成同事間關係的緊張。陳小姐「長新冠後遺症」為咽痰咳嗽,不咳就不咳,一咳就咳不停,同事避之唯恐不及,深怕被傳染。經張烱宏醫師診斷仍有慢性發炎和病理產物所致,給予「止咳方」,包含薑半夏、杏仁、桔梗、枳殼等化痰止咳中藥,治療後咳嗽大為改善,同事間職場關係終於舒緩。李先生平日身體強健,有慢跑習慣,表示此次確診後整個身體一直提不起勁,出現注意力不集中、健忘、常感疲倦感,即所謂的「腦霧」,且爬樓梯到三樓就會喘,讓他深感體力下滑。張烱宏醫師根據患者四診分析推斷為濕熱所致,經診斷後給予「元氣醒腦方」,為紫蘇、陳皮、茯苓、白朮等化濕醒腦多種中藥組成,漸漸恢復體力和注意力,似乎有充電感覺,一掃「腦霧」陰霾。 南市醫中醫團隊平日擔負起確診者視訊門診外,目前成立「長新冠中醫康復門診」,透過診斷針對不同症狀給予止嗽方、元氣醒腦方…等等,以及合谷穴幫助舒緩咳嗽、百會穴、足三里穴協助醒腦,已經讓一些新冠後遺症的患者真正達到康復,回歸正常生活和工作。
清冠一號怎麼吃才對?中醫師全聯會教戰 中藥治療長新冠也有效
台灣新冠肺炎本土疫情進入高原區,確診者在接受治療時,如果想吃中藥「清冠一號」,該怎麼吃呢?中醫師全聯會昨天發布新聞稿表示,清冠一號這款中藥方,一個療程為5天,中醫師經過診斷,會依個案情況調整劑量和服用天數,並非一定要服完整盒,但民眾切勿亂從來路不明的管道取得,還是要經過專業的中醫師診斷與開立藥方;另外,中醫藥治療長新冠的成效不錯,確診者在康復後,若有長新冠的後遺症,也可考慮尋求中醫的幫助。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發布新聞稿指出,依照最新衛生福利部的治療參考指引,感染Omicron服用「台灣清冠一號」,一個療程為5天,但中醫師可依個案情況,評估調整服藥天數。中醫師全聯會表示,由於每家藥廠產出的新冠一號,使用劑量都不同,且出廠時為方便保存與運輸,都是採取盒裝,但包裝型態與民眾使用劑量並無無關,染疫者不是一定要服完一整盒,才是吃了正確劑量,中醫師經過診斷,會依據藥方不同廠牌、患者年齡與體重等考量,給予合理劑量及包數,所以正確服用方式,還是要以醫師開立的劑量為主。而在新冠一號的劑量方面,中醫師全聯會指出,成人部分,順天堂藥廠劑量為每天15至20g、其他藥廠則是每天20至30g;兒童建議要依體重調整,原則為10公斤以上1/4劑量、20公斤以上1/2劑量、30公斤以上3/4劑量、40公斤以上正常劑量。此外,部分康復者在癒後有持續出現胸痛、呼吸困難、睡眠障礙等症狀,可能與長新冠後遺症有關。目前有不少長新冠病友,經中醫治療後已慢慢痊癒,有相關問題的民眾,可多加利用。
腦霧忘很大2/工程師靠「高壓氧治療」拯救金魚腦 醫苦笑「在沒辦法中找方法」
為什麼會出現「長新冠」?醫學界目前仍然不清楚,因此並無特殊治療方式,為要協助患者恢復正常生活,衛福部提供跨科別「整合門診」及「住院整合照護」服務,三總胸腔內科醫師劉佳鑫說,「轉介高壓氧治療,就是在沒有特殊治療中找方法。」據英國國家統計局統計,全國大約有170萬人受長新冠所苦,其中67%長新冠後遺症者認為自己的日常生活受限,19%認為日常活動嚴重受限。將近7成民眾回報症狀已經持續了3個月,45%症狀持續至少1年。美國疾病管制中心資料,約有5分之1染疫康復的成年人,至少都經歷過一種「長新冠」症狀,尤其65歲以上長者甚至高達4分之1。另一項美國研究指出,長新冠患者約有76%在得到新冠肺炎時是輕症。「正因為病況不嚴重,所以許多民眾反而輕忽病毒的威力,沒有積極以藥物治療,所以才讓病毒鑽進體內各器官肆虐。」鄒瑋倫中醫師表示。也就是說,民眾遭受冠狀病毒急性感染,病毒雖清除了,但病毒所觸發的人體免疫反應可能仍持續,因而引起併發症。三總胸腔內科醫師劉佳鑫表示,近期收治一位Omicron康復個案,為一名來台攻讀博士學位的國際學生,4月份輕症康復後,因為記憶力變差、失眠、倦怠等問題求診。來診時主訴原本能簡單操作的實驗,染疫後卻因記憶力與失眠問題無法完成,研究差點中斷。後經轉介高壓氧治療後,身體功能才從僅存的4成恢復到8成,但個案同時還有咳嗽、胸悶、活動時呼吸困難等症狀,目前仍持續做肺部復健改善症狀。另一位36歲女性工程師,近期確診雖為輕症,但後續出現注意力無法集中、記憶力明顯退步,同事上一秒講的事,她下一秒就忘了,彷彿「金魚腦」一般,後來經過高壓氧治療,注意力及記憶力也稍有改善。醫師認為,若能在發病5天內及時服用抗病毒藥物或清冠一號,就能減少後遺症的機率。(圖/黃耀徵攝)劉佳鑫表示,高壓氧過去多用於治療慢性傷口癒合不良與一氧化碳中毒,治療新冠肺炎後遺症的機轉雖未明確,但院內去年有針對20名自費使用高壓氧治療的康復者進行統計,近半數表示有顯著進步,另一半則表示沒有變差,「這與高壓氧可以促進組織修補有關」,但劉佳鑫也坦承,高壓氧就是在沒有特殊治療中找方法。為幫助染疫者盡快重回正常生活,衛福部提供確診解除隔離後6個月內之康復者,跨科別「整合門診」及「住院整合照護」服務,照護期限為6個月。整合門診會安排全面評估,例如胸腔內科會做肺功能檢查、呼吸困難指標評估;家醫科做骨密度檢查、微量元素檢查;復健科提供心肺運動功能測試;身心科醫師會檢測是否憂鬱、焦慮、失眠等身心狀況評估;營養師也會投入營養評估等。劉佳鑫提醒,Omicron確診個案多屬無症狀或輕症患者,沒有明顯肺炎或重症,但確診者康復後常出現疲倦、注意力無法集中、情緒低落、睡眠障礙等,確診後1個月症狀持續,就要小心是長新冠後遺症,建議可到新冠整合門診追蹤治療。
腦霧、長新冠後遺症頻傳 蔣萬安籲衛福部升級「染疫康復者指引」
台灣疫情在短時間內突破百萬大關,有越來越多民眾除陸續康復解除隔離,回歸正常生活外,還有許多確診者陸續出現胸痛、心悸、嗅味覺失靈,以及「腦霧」認知障礙等「長新冠」(Long COVID)症狀,且不少人是輕症或無症狀患者;對此,立委蔣萬安今(25)日呼籲,請衛福部升級「染疫康復者指引」,並正視染疫康復者權益。「解隔不是終點,染疫的後遺症更不能忽視!」蔣萬安表示,為了讓染疫康復者及家屬獲得必要的協助,去年7月他就公開呼籲衛福部,儘速訂定「染疫康復者指引」並設立「整合性醫療門診」。他指出,歷經半年努力,目前已有超過100家醫療院所加入「COVID-19染疫康復者門住診整合醫療計畫」,但衛福部公佈的染疫康復者指引內容,仍有許多待改善的地方。蔣萬安指出,英國國民保健署(NHS)去年就設置「Your COVID Recovery」網站,甚至還能切換繁體中文,內容對於染疫後常見的生理症狀、什麼時候應該就醫,都有很詳盡的說明。此外,針對情緒低落、焦慮等心理影響,提供簡易評估測驗和判斷指標。相較之下,蔣萬安說,衛福部公佈的染疫康復者指引,扣除封面、目錄等,篇幅只有短短十幾頁,資訊相對簡略、單薄,能給予民眾的協助十分有限。他認為,各國經驗都有可以參考的地方,WHO也公佈了「COVID-19康復指導手冊」,政府應該持續跟進疫情的變動,擴充指引內容,支持民眾走過康復之路,不要落到連「翻書考」都能不及格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