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血糖藥
」 糖尿病 降血糖藥 血糖 減重 食藥署「大腹人家」太危險!腹部脂肪過多將致癌 醫籲「5條件中3」要留意了
腹部內臟脂肪是健康的最大殺手!營養功能醫學專家劉博仁醫師指出,腹部脂肪細胞本身是一種內分泌細胞,會分泌出許多發炎激素,這些物質會不時在體內各器官「放火」,造成衰老、慢性病、癌症等;他強調,腹部肥胖的人容易誘發代謝症候群,若在「5條件」中含有3項,包括腰圍過粗、三酸甘油酯偏高等等,就要特別注意。劉博仁日前於臉書粉專提到,當遇到減重的患者時,除了看對方的體脂率以外,一定會看觀察是不是「大腹人家」,因為腹部內臟脂肪可以說是一種「包藏禍心」的脂肪,在10大必須減重理由之首,「腹部內臟脂肪簡直就是您健康的最大殺手」。劉博仁進一步表示,脂肪組織一般會分佈在皮下以及內臟之中,原本的功能是提供身體保暖以及內臟保護的作用,但當過多的脂肪細胞在腹部內臟儲存時,就會形成「蘋果型肥胖(腹部肥胖)」,相當不健康,甚至可以說是萬惡淵藪。劉博仁引述研究指出,腹部脂肪細胞本身就是一種內分泌細胞,會分泌出許許多多的發炎激素,這些物質會不時在您身體各器官「放火」,導致衰老、慢性病、癌症等,「您腹部像座火山,如果不儘早減掉腹部脂肪,遲早火山會爆發的」。對此,劉博仁透露,醫學專家最早就注意到腹部肥胖的人容易引起胰島素阻抗,產生第二型糖尿病,後來更慢慢發現這些病人會合併高血脂以及高血壓等慢性病,因此逐漸有共識定義出「新陳代謝症候群」,簡稱「代謝症候群」。若在以下5項條件中符合3項,就代表是代謝症候群的患者:1.男生腰圍≧90公分,女生腰圍≧80公分,或是BMI≧27kg/㎡。2.三酸甘油酯≧150mg/dl。3.高密度膽固醇男性<40mg/dl,女性<50mg/dl。4.血壓收縮壓≧130mmHg或是舒張壓≧85mmHg,或是有使用降血壓藥物。5.空腹血糖≧100mg/dl或是使用降血糖藥物。
腹部脂肪恐在身體各器官「放火」 醫示警:5指標符合3項要注意
肚子的脂肪要注意,營養功能醫學專家、醫師劉博仁提醒,腹部內臟脂肪可以說是一種「包藏禍心」的脂肪,在10大必須減重理由之首,「我必須強調,腹部內臟脂肪簡直就是您健康的最大殺手。」劉博仁在粉專《劉博仁營養功能醫學專家》表示,脂肪組織一般會分佈在皮下、內臟之中,原本的功能是提供身體保暖以及內臟保護的作用,但是如果肥胖發生了,過多脂肪細胞就會儲存,在腹部內臟儲存過多的脂肪是挺麻煩的,大家聽過肥胖分為水梨型肥胖(臀部肥胖)以及蘋果型肥胖(腹部肥胖),蘋果雖說健康,但這裡所說的蘋果型肥胖就相當不健康了,甚至可以說是萬惡淵藪。劉博仁指出,根據研究,這腹部脂肪細胞本身就是一種內分泌細胞,它會分泌出許許多多的發炎激素,包括IL-1、IL-6、IL-8以及TNF-α等等,大家如果不懂沒關係,但是只要知道這些物質會不時在身體各器官「放火」,造成衰老、慢性病、癌症等,「所以我在各處演講時都會指著有腹部肥胖的朋友說,您腹部像座火山,如果不儘早減掉腹部脂肪,遲早火山會爆發的。」劉博仁也提到,最早醫學專家就注意到腹部肥胖的人容易造成胰島素阻抗,產生第二型糖尿病,後來慢慢發現這些病人還會合併高血脂以及高血壓等慢性病,因此逐漸有共識定義出「新陳代謝症候群」,簡稱「代謝症候群」。至於代謝症候群(Metabolic syndrome)的定義,劉博仁說明,以下5項判定標準,只要符合3項就屬於代謝症候群患者。1. 男生腰圍≧90公分,女生腰圍≧80公分,或是BMI≧27kg/㎡。2. 三酸甘油酯≧150mg/dl。3. 高密度膽固醇男性<40mg/dl,女性<50mg/dl。4. 血壓收縮壓≧130mmHg或是舒張壓≧85mmHg或是有使用降血壓藥物。5. 空腹血糖≧100mg/dl或是使用降血糖藥物。
不按醫囑服藥恐導致病情惡化? 3步驟有效提升用藥配合度
在台灣,由於健保藥品價格低廉,許多民眾將看病當成一種安心的習慣,但看病後卻不按醫囑服藥,成為健保資源浪費的主要原因之一。食藥署在facebook粉專《藥博士 正藥說》中指出,許多民眾抱怨「為什麼一直吃藥都沒有好?」、「我感覺病情好轉,可以不吃藥嗎?」這些問題反映出用藥配合度不佳,是導致醫療資源大量浪費的關鍵原因。用藥配合度不佳的影響若患者未能按時、按量服藥,醫生難以有效評估和調整治療方案,病情可能因此惡化。此外,隨意停藥不僅可能導致疾病加重,還會增加未來治療的複雜性。未使用的藥品過期或被廢棄,長期累積將對健保預算造成沉重負擔。提高用藥配合度的方法1.遵從醫囑:不自行調整藥物劑量,若感覺病情好轉,應回診與醫生討論,由醫療人員進行專業判斷。2.記憶力不佳者:可設定鬧鐘或使用藥盒等方式協助記憶。3. 同時服用多種藥物者:需特別注意服藥時間,避免混淆。忘記服藥的處理方式食藥署建議,如果一天需服藥兩次,例如分別在早上8點及晚上8點,若忘記服藥,可在下午2點前補服原本的早上劑量。下午2點後則不建議補服,以避免服用過量藥物。若為類固醇、荷爾蒙製劑或降血糖藥等,應在諮詢醫生或藥師後再做補服。藥品儲存及廢棄處理1. 儲存方式: - 一般藥品存放於室溫,避免陽光直射或濕熱環境。 - 藥品應存放於兒童不易取得的地方。 - 保持藥品原包裝完整,保留藥袋或說明書。2. 廢棄處理: - 將剩餘藥水倒入夾鏈袋,沖洗藥罐後再倒入夾鏈袋。 - 藥丸集中於夾鏈袋中,並與泡過的茶葉、咖啡渣或擦手紙混合後密封,與一般垃圾一起清除。 - 特殊藥品如含鹵化元素有機物及抗腫瘤藥,應帶回原醫療院所進行回收。男女用藥差異需重視食藥署指出,男女在生理結構上的差異,會影響疾病罹患率、病情嚴重程度及對藥物的反應。女性因體重較輕、脂肪比例較高、腸胃蠕動較慢等因素,會影響藥物吸收速度和程度。女性荷爾蒙亦會影響肝臟代謝藥物的效率,導致某些藥物在女性體內停留時間更長。透過個人化醫療方式,才能真正滿足不同性別患者的健康需求,提升用藥配合度,減少健保資源浪費。
根除C肝進度「台灣成亞洲標竿」 衛福部加碼!篩檢費調高至370元
「全球消除肝炎聯盟」今年底將來台參加國際肝病研討會並檢視台灣C型肝炎根除現況及進度,台灣可望在明年(2025)交出亮眼的成績單,提早達到世界衛生組織為全球設定的2030年C肝根除目標。面對根除C肝的最後一哩路,全台仍有約四萬名C肝感染者不自知,其中糖尿病、腎臟病與高血脂患者是屬於C肝感染中度風險的族群,需盡快被診斷出來並加以治療。衛福部BC肝辦公室臨床醫療組召集人、長庚大學醫學院教授、林口長庚醫院肝膽胃腸科主治醫師簡榮南指出,「一腎三高(血糖、血脂、血壓)」是C肝中度風險族群,若同時感染C肝且能及時治癒,除了可遠離肝硬化、肝癌,還可改善現有疾病,一舉兩得,呼籲全國各醫療院所應積極運用慢性病照護網與成人健檢進行全篩、全治。而45至79歲民眾則可主動接受政府提供終身一次免費BC肝篩檢。肝病是國病,C肝更是肝病三部曲與肝外病變的重要殺手。台灣在2018年發佈國家消除C肝政策白皮書,宣誓在2025年要根除C肝,早於世界衛生組織設定的2030年。過去幾年來全球因為新冠疫情打亂根除C肝的步調,但台灣在根除C肝的範疇仍屬前段班。亞太肝臟研究學會今年三月在京都舉行年會,亞洲各國分別發佈根除C肝進度,台灣在國家政策支持之下,全力執行C肝篩檢與治療,表現十分亮眼並超前領先日、韓等國,被與會學者視為亞洲標竿。累計至今,全台C肝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人數已突破十六萬五千人,預估明年底可治癒十八萬人。簡榮南教授說,若以地區來分,濁水溪以南的C肝高盛行縣市有卓越的防治成果,除了優等生的彰化縣之外,雲嘉南、高雄與屏東也都有耀眼成績。濁水溪以北的縣市則有待急起直追,如雙北、基隆與桃竹苗。目前以人口數最多的新北市防治行動最為積極。若以罹病風險來看,簡榮南教授進一步指出,糖尿病、腎臟病與高血脂患者的C肝盛行率較高,約6%到8%,是一般民眾的兩倍。這些病人若不治療C肝,不但有肝硬化、肝癌的風險,原本的疾病還會加速惡化,因此這三類病人應全面篩檢、積極治療。倘若治癒,更可有助於原本疾病的控制、延緩惡化,對促進病人健康、增進國民生產力,均有好處。簡榮南教授補充,以感染C肝的糖尿病患為例,若將C肝治癒,可大幅改善糖尿病的控制,「少數病人原本需要施打胰島素,治癒後可改為口服降血糖藥物;血糖控制的重要指標『糖化血色素』則平均可下降1-2%;少數原本服用口服降血糖藥物的病人,也有機會停藥。」簡榮南教授同時表示,感染C肝的慢性腎病不論處在哪一個階段,治癒C肝可減緩慢性腎病的進展,「C肝口服藥療效好,只要能治癒,即可延緩洗腎的風險。」另外,感染C肝的高血脂患者,若治癒C肝,也可降低冠心病及中風的風險。簡榮南教授提醒民眾,肝臟是「沉默的器官」,大部分肝病並無明顯症狀,導致容易忽略追蹤與治療,一旦發現不適,通常可能已進展為肝硬化或肝癌。C肝全口服新藥只需服藥8週或12週,治癒率高達98%,藥費約20萬元,全由健保給付。提醒民眾應早篩、早發現、早治療,減少對肝臟及健康的危害。為了積極達成全民根除C肝,衛福部加碼多項利多,今年起提高成人預防保健B、C肝篩檢的服務費用,由200元提升至370元,同時鼓勵醫療院所主動關心病人。另一方面,衛福部與勞動部、法務部跨部會合作,鼓勵勞工健檢加入C肝篩檢,並從今年起針對高風險族群的受刑人,入監時全面篩檢C型肝炎病毒。國健署也積極推動全台地方衛生局加強C肝防治,預計明年底前達成90%的C肝篩檢率,並壓線達標完成世衛組織的要求。簡榮南教授說,C肝篩檢與治療去年納入醫院評鑑試評條文,鼓勵各醫學中心支持國家政策,大大提高院內C肝篩檢率及治療率。他期待新政府可將此概念擴及區域醫院、地區醫院,同時將糖尿病、腎臟病及高血脂病患的全篩全治納入政策追蹤,搭配各地衛生局督導,相信可更有效篩出社區內潛在的C肝病人。
3歲童吞150顆維他命D 醫驚「嚴重恐致命」揭緊急處理3步驟
嬰幼兒愛把東西往嘴裡塞的「習性」,總讓家長及照顧者們繃緊神經,深怕孩子吞下不該吃的東西。小兒專科醫師巫漢盟則分享一名3歲半孩童吞下150顆維他命D案例,表示過量攝取維生素D不只會造成不適,嚴重還會致命,並介紹處理3步驟。巫漢盟在臉書粉專「阿包醫生陪你養寶兒-小兒科巫漢盟醫師」指出,日前藝人許維恩10月大女兒誤吞別針導致臉色蒼白事件,讓他想起學妹同學的3歲半孩子一次吞下150顆維他命D的多年前案例。巫漢盟直言,當時聽聞覺得發毛,因為150顆不是小數目,雖然孩子看起來沒事,「但我不禁拿起計算機,計算吃下去的維生素D劑量有無達到中毒濃度」。他進一步指出,攝取過量維生素D會造成高血鈣、高尿鈣,並有異常口渴、眼睛發炎、皮膚搔癢、厭食、嗜睡、腹瀉、頻尿等症狀,鈣也會在血管壁、肝臟、肺部、腎臟、胃中異常沈澱,出現關節疼痛等問題,「甚至造成心律不整,嚴重亦會致命」。巫漢盟指出,若發現孩子誤食異物可採取以下3步驟狀況1:吞入異物→移除、避免催吐狀況2:確認噎到→拍背壓胸或哈姆立克法狀況3:不確認物品→盡速就醫另外,降血壓藥、降血糖藥、維他命藥片、兒童藥水等藥物;玩具零件、鈕扣、電池、紅豆、綠豆、花生、迴紋針、硬幣等細小物品;清潔劑、殺蟲劑、包粽強鹼水等藥劑洗劑,都是孩童誤食的常客,家長們務必要注意。
她服排糖藥加斷食減重! 全身無力陷「酮酸中毒」危機
54歲蔡女士是第二型糖尿病患者,近2年改服用排糖藥,血糖控制得不錯,糖化血色素大都小於7,日前進行186斷食(每天進食控制在連續的6小時內,其他18小時不進食),沒幾天後出現全身沒力,本以為只是肌餓虛弱,沒想到接著又出現呼吸很喘的情況,才趕快到急診就醫,確診為酮酸中毒。SGLT2抑制劑降低血糖 還有助減少心衰竭風險及延緩腎病變惡化衛福部彰化醫院腎臟內科主任蔡旻叡表示,糖尿病用藥有很多種,其中,SGLT2抑制劑是近年新藥,其作用機轉在腎小管,可以抑制腎臟再吸收尿糖的功能,將多餘的糖從尿液排出,達到降低血糖的功效,也因此可能減重,研究還發現能夠減少心衰竭風險及延緩腎病變惡化,其單方或複方藥被視為近幾年來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的最新夢幻藥物,服用者持續增加。酮酸中毒導致腹痛噁心、想吐無力 有致命風險蔡旻叡說,蔡女士斷食,空腹的時間很長,糖分來源攝取不足,但因排糖藥的藥效,腎臟仍在進行排糖,導致身體無法利用血糖產生能量,依身體的機制會改分解脂肪產生脂肪酸作為身體所需能量,脂肪酸進一步在肝臟被轉換成酮體,使得血中酮體濃度上升,造成代謝性酸中毒,即為酮酸中毒。酮酸中毒的臨床症狀為腹痛、噁心、想吐、虛弱無力,嚴重者會呼吸加快變喘、感到呼吸困難,有致命風險。蔡旻叡指出,排糖藥不能做為第一型糖尿病患者的用藥,因為引發酮酸中毒的風險太高了。至於引發第二型糖尿病酮酸中毒,發生率大概只有1%,雖然不高,但發生的後果可能很嚴重,特色是病人的血糖數值通常不高,甚至是正常的,被稱為「血糖正常之糖尿病酮酸中毒症(Euglycemic diabetic ketoacidosis, euDKA)」。排糖藥減重非人人見效 多喝水是關鍵蔡旻叡說,排糖藥對於糖尿病患者有許多好處,其減重的功效更是吸引人,但不見得每個人都有效。蔡旻叡強調,患者大都知道,服用排糖藥最重要的是要多喝水,以避免泌尿道感染,但也要關注斷食或禁食的風險,不要輕易嘗試,如果因手術之故必須禁食,也要向醫師說明,評估是否停藥或以其他降血糖藥替代。
瘦瘦針增自殺傾向?歐盟本周審查 美國FDA初步認定無關連
在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等名人的帶動下,俗稱「瘦瘦針」、「減肥針」的GLP-1藥物(Glucagon-likepeptide-1 agonists類升糖素胜肽-1受體促效劑)成為炙手可熱的減肥聖物,但從去年起便傳出可能會增加輕生傾向,歐洲藥品管理局 (EMA) 將於本週召開一次會議,審查有關 GLP-1 類減肥藥物與自殺傾向是否有關聯的報告。中國附醫健康醫學中心副院長、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長林文元表示,GLP-1藥物本來是一種降血糖藥,在研發過程中,發現血糖下降的同時,體重也在下降,所以在國外很早就用於減重。瘦瘦針藥物種類相當多,目前台灣大致有Liraglutide、Dulaglutide、Semaglutide等3大類,隨著民眾搶買減肥針,全球都出現短缺狀況。歐洲藥品管理局去年接獲冰島通報,1例使用抑制食慾的胰妥讚(Semaglutide類藥物)後導致出現自殺念頭、1例使用善纖達(Liraglutide類藥物)想自殺、另1例使用善纖達出現自殘想法。Liraglutide、Semaglutide類藥物均由諾和諾德(Novo Nordisk)製造。目前歐盟藥物產品訊息中並未將自殺行為列為副作用,相關產品的安全性將由「藥品監測暨風險評估委員會」(Pharmacovigilance Risk Assessment Committee, PRAC)進行評估,日後將考慮是否將審查範圍擴大到「類升糖素胜肽-1受體促效劑」(GLP-1 receptor agonists)的其他藥物。諾和諾德對此回應,GLP-1受體促效劑應用於治療第2型糖尿病已有超過15年的歷史,用於治療肥胖症也有8年的歷史。從大型臨床試驗項目和上市後監測收集的數據中,並無證據顯示其藥物與自殺自殘傾向存有關聯。諾和諾德強調會持續監測正在進行的臨床試驗和實際使用其產品的數據,並與當局密切合作,以確保患者安全和向醫療保健專業人員提供足夠的信息。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 (FDA) 今年1月的初步審查發現不存在自殺關聯,不過,FDA同時警告,鑑於數據有限,不能完全排除有這種風險的可能性,之後將繼續關注這一問題。
吃藥後頭暈易跌倒!尿不出來 長輩用藥注意3重點
65歲以上的長者,每6人就有一個人曾經發生跌倒。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跌倒是造成64歲以上長者住院跟急診的最主要原因。食品藥物管理署在粉專「藥博士 正藥說」提醒,服用特定藥物可能會導致姿勢性低血壓、跌倒機率增加、排尿困難,可事先向藥師諮詢藥品風險,若感到不適請醫師評估是否更換處方,讓用藥更安心。這些藥物會增加跌倒風險 先諮詢醫師或藥師▲鎮定安眠類藥物,可能會增加如廁頻率、暈眩。(擷取自「藥博士 正藥說」)長者的跌倒風險會因為藥物的作用、副作用或是藥物交互作用而增加。「藥博士 正藥說」表示,這些藥物可能因為具有鎮靜安眠、增加如廁頻率、姿勢性低血壓、低血糖造成的暈眩、或是視力模糊等等的作用,所以會增加病人跌倒的風險。常見會增加跌倒風險的藥物有:中樞神經藥物苯二氮卓(Benzodiazepines)類藥物、抗精神性藥物、抗憂鬱藥物等等心血管用藥包括降血壓藥物以及利尿劑降血糖藥物緩瀉劑抗癲癇藥物青光眼藥水造成跌倒的危險因子還有很多,除了藥物以外,也需要評估正在服用的其他中草藥或保健食品。此外,長者也可能因為肌力不足、視力不良、失智、外在環境或是不合適的服裝而增加跌倒風險。如果發現是因為藥物造成的跌倒,可以請醫師或是藥師協助評估並更換藥品,以減少再次跌倒的風險。服藥發生「姿勢性低血壓」 3步驟自我管理▲降血壓藥物、血管擴張劑、抗巴金森氏等藥物,可能會引起姿勢性低血壓。(擷取自「藥博士 正藥說」)至於「姿勢性低血壓」,指的是改變姿勢站起來的時候,血壓突然明顯下降,常見症狀包含頭暈、輕微頭痛、視力模糊等等。年紀大的人常因身體機能退化,導致調節血壓的能力下降,加上糖尿病、飲酒、神經受損都有可能導致姿勢性低血壓。但藥物也可能會引起姿勢性低血壓。常見可能會引起姿勢性低血壓的藥物如下:降血壓藥物特別是鈣離子通道阻斷劑與甲型受體阻斷劑血管擴張劑包括心絞痛藥物、勃起功能障礙藥物抗心律不整用藥抗憂鬱藥精神科用藥抗巴金森氏症用藥麻醉劑、鎮靜劑藥物引起的姿勢性低血壓,其原因可能包含藥物本身降血壓作用、擴張血管導致相對血壓降低、引響中樞神經的血壓調節等等。如果有懷疑藥物會引起姿勢性低血壓,可以先透過下列步驟進行初步管理:1確認高風險藥物以及調整藥物處方2評估液體、鹽、營養的攝取狀況3接受預防跌倒、暈眩的衛教防範藥物引起的姿勢性低血壓對於老人的跌倒管理非常重要,這個問題有可能會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因此需要特別留意。「藥博士 正藥說」強調,藥物引起的姿勢性低血壓通常在服藥初期就會發生,如果持續發生姿勢性低血壓的情形,就需要諮詢醫師是否需要對藥物處方進行更改。如果不清楚是不是因為藥物造成的姿勢性低血壓,也可以先諮詢社區藥局的藥師,評估藥物的風險。吃藥竟導致尿不出來 2患者當心「抗膽鹼效果」「藥師,我最近去看感冒,結果發現尿尿都尿不出來欸!你幫我看一下跟我吃的藥有沒有關係好嗎?」你知道藥物也可能導致排尿困難嗎?▲具有「抗膽鹼效果」的藥物常見的作用包含:尿滯留、口乾、視力模糊、便秘等。(擷取自「藥博士 正藥說」)「藥博士 正藥說」解說,具有「抗膽鹼效果」的藥物是常見的老人潛在不適當用藥,抗膽鹼效果常見的作用包含:尿滯留、口乾、視力模糊、便秘、精神錯亂、記憶障礙等等。患有某些疾病的長者會因為抗膽鹼作用而會加重疾病,因此這些患者在用藥時需要特別注意。1前列腺(攝護腺)肥大患者會導致尿滯留,難以排尿2狹角型青光眼患者可能會導致急性青光眼發作至於常見具有強力抗膽鹼作用的藥物有第一代抗組織胺肌肉鬆弛劑抗蕈毒鹼類藥物例如膀胱過動症用藥、解痙攣藥物抗精神用藥三環類抗憂鬱藥根據研究指出,隨著年齡的老化,人體內的膽鹼生成的數量會減少,膽鹼受體的敏感性增加,這些因素都會使老年人對於抗膽鹼藥物的敏感度增加。因此,如果因為服用藥物而導致身體不舒服的話,都可以諮詢身邊的社區藥局藥師協助,趕快發現問題的所在。
婦女騎車自摔又無故打人! 檢查竟發現是「胰島素瘤」搞鬼
47歲黃婦兩年前開始出現語無倫次及在地上翻滾等怪異行為,甚至停紅綠燈時從摩托車上自摔,嚇得路人通報消防隊,之後更變本加厲莫名毆打同事,事後卻一問三不知,家人都以為「腦袋壞了」,但就醫後遲遲找不出原因,直到最近發現低血糖,醫師深入檢查後揪出是胰島素瘤惹禍,安排手術切除總算恢復正常。空腹抽血值飆高 患罕見「胰島素瘤」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王子源表示,後患者到診所健康檢查抽血,發現她的空腹血糖值竟然只有26mg/dl(正常值為70~100mg/dL),可說是嚴重低血糖,經轉介來門診尋找病因,由於過去曾診療過類似的病例,綜合前述異常舉止及自發現低血糖,當下懷疑可能是患有罕見的「胰島素瘤」,於是安排病患住院檢查。當心低血糖症狀 可能胰島素異常患者住院期間接受72小時禁食試驗後出現低血糖,且血中胰島素及「C-胜鏈胰島素」(C-peptide)偏高,證實是內源性胰島素分泌過多,於是安排腹部電腦斷層及內視鏡超音波檢查,發現胰臟的頭部有一顆約1.4公分的腫瘤,經由外科手術切除後,確認是「胰島素瘤」,幸好患者術後血糖逐漸恢復正常,脫序行為也不再發生。王子源醫師指出,低血糖症狀絕大部分以糖尿病患使用口服降血糖藥物或是注射胰島素不當所引起,胰島素瘤造成的案例十分少見,一般典型低血糖症狀為冒冷汗、臉色蒼白、心悸、手抖等,而這位病患低血糖時卻發生種種怪異行為,因此一般醫師很難立即聯想到是低血糖造成。雖多為良性腫瘤 仍須精細檢查王子源醫師提醒,因患者無法在患病初期就立即診斷並確認疾病,往往要等到病患出現意識障礙、昏倒,發現低血糖,才會轉診至新陳代謝科,再經由抽血及影像檢查抽絲剝繭後,才找到真正病因,因此剛開始常被誤診為精神疾病或癲癇發作,因而錯過治療時間。王子源醫師建議,胰島素瘤幾乎都是良性的,僅須手術切除腫瘤即可,少數病患也可以用藥物控制,民眾如果突然出現語無倫次或怪異行為,除了懷疑是精神科或神經科病症外,也可能是少見的胰島素瘤引發低血糖所致,建議有行為異常狀況可以到新陳代謝科就醫找答案,才能及早治療、盡快恢復正常生活步調。
2024投資「八個機會」看美日墨 法人:聚焦科技防禦控糖減重製藥
由於全球總體經濟增長放緩,金融市場震盪,台北富邦銀行副總經理蔡玉惠28日指出,全球資產配置重點可多留意在美國、日本、墨西哥股市,掌握8個機會。台北富邦銀行副總經理蔡玉惠表示,隨著2024年的到來,升息循環將近尾聲,地緣政治仍有高度不確定性且金融市場持續震盪,投資人可以留意五大投資趨勢,包含「製造回流,美國經濟正向循環」、「改革題材帶動錢進日股」、「美國友岸外包政策,墨西哥搶占先機」、「半導體庫存縮減,邁向復甦」與「控糖減重商機,開拓生技製藥新藍海」。2024富邦財經趨勢論壇28日登場,蔡玉惠預估美股2024年EPS將增長達12.2%,高於MSCI世界指數(扣除美國)盈餘的增速6.9%,以過去經驗來看,當美股盈餘成長快過其他區域時,美股表現通常較全球股市來得好。展望回流體現在企業獲利上,美股盈餘動能重回成長,可觀察到第一個機會是「大型權值股獲利展望佳」,由EPS來看,資訊科技、通訊服務類股領軍的前十大權值股,2024年EPS增長引擎仍由大型股發動。日股部分,日本首相岸田文雄為了提高日本家庭投資收益,2024 年1月1日起將實施新NISA制度,取消個人儲蓄帳戶的股息稅和資本利得稅,使用方式更彈性、額度更高,以此鼓勵民眾進行投資,目標為未來5年內讓日本家庭金融資產收益成長一倍。展望個人投資帳戶修法及加薪有望推動投資買盤,可觀察到第二個機會是「負利率有機會走入歷史,日本銀行股PBR長其低迷,表現可期」與第三個機會是「日本試圖重拾昔日輝煌」,可見到2022年日本半導體銷售額達492億美元,正在追回失去的35年。蔡玉惠並進一步提到可觀察到的第四個機會,是「日本企業掌握關鍵材料,長期保持國際競爭力」,日本半導體優勢在於半導體產業鏈最上游的設備、材料,後者日本企業擁有約五成的全球份額,進而可看到第五個機會「化合物半導體專利數日本領先」,主要是近幾年美、日、中、韓及歐洲等國,都在積極發展第三代半導體,化合物半導體成為全球發展趨勢,其高功率、高頻且低耗電的特色,已成為5G、電動車等產業提升產品效率的關鍵材料。接著看墨西哥市場,展望勞動成本低廉,美加墨貿協加持,吸引車廠、科技大廠進駐,可以觀察到第六個機會「墨西哥股市估值低,後市可期」,墨西哥股市股市估值面具優勢,預期本益比遠低於10年均值,亦低於MSCI新興市場及MSCI全球指數。對於半導體庫存縮減的復甦前景,蔡玉惠認為展望AI將成為下一個十年科技主流,可以觀察到第七個機會「設備出貨週期顯示,2024年半導體將迎來復甦擴張階段」,2023下半年全球半導體處於終端需求的復甦階段,衰退幅度已連續三個月收窄,預計至2024年有望轉為擴張階段(增速>0)。至於降血糖藥兼具顯著減重效果,帶動大型藥廠積極研發生產血糖藥及減重藥龐大商機,蔡玉惠表示,受惠於控糖減重商機,主導全球慢性體重管理市場的歐系、美系兩大寡占製藥廠商近來股價大漲,帶動追蹤全球製藥大廠為主的MVIS 製藥25指數表現亮眼,展望全球慢性體重管理市場將迎來高速成長,觀察到第八個機會「製藥產業將乘風再起」。
男子服用10年中藥險洗腎! 醫警告「這些中藥材」勿碰
獨居的74歲陳先生看到地下電台及電視台推銷的黑藥丸,標榜強身健骨,可治病還能保養,陳先生信以為真,長期購買服用這種來路不明的中藥已近10年多年,最近覺得身體每下愈況,出現喘氣、水腫症狀,在鄰居建議下至醫院抽血驗尿檢查,發現尿素氮和肌酸酐值偏高,已經出現腎病變現象,差一點就要洗腎,後來經醫院西醫及中醫開立藥物搭配治療、並改善用藥及生活習慣、也全面停用黑藥丸,幾個月後腎功能數值恢復正常。濫用藥物恐致慢性腎臟病 這些中藥材要注意臺中榮總嘉灣分院傳統醫學科中醫師唐佑任表示,台灣腎臟病及洗腎患者眾多,除常見因高血壓或血糖控制不良造成外,「濫用藥物」也是國人常見的致病因子,尤其是中草藥屢被質疑是導致慢性腎臟病的原因。目前醫界發現常被用於快速減肥的馬兜鈴酸與腎小管腎病變有關,我國醫界也呼籲禁用含馬兜鈴酸的中藥材,例如廣防己、青木香、關木通、馬兜鈴、天仙藤等,但是也讓部分民眾對中醫及中藥材的治療望而卻步,埋沒中藥材對慢性腎臟病治療的好處。正確使用中藥 恢復人體正常機能唐佑任醫師說明,「是藥三分毒,藥毒猛於虎」,中藥帶有「偏性」,在人體生病時氣血陰陽偏盛或衰,此時若能正確使用藥物的偏性來治療疾病,譬如「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可使人體氣血陰陽恢復平衡,症狀一旦改善則「中病即止」,若長期不正確的使用,反而會讓藥物偏性影響人體正常機能,所以有問題的是使用者錯誤用藥,而非藥物本身的偏性。中西醫合併治療 降低惡化、死亡風險臨床研究指出,慢性腎臟病或末期腎臟病患者除常規西藥治療,搭配黃耆類中藥處方,可改善蛋白尿的持度;糖尿病腎病變的患者併服抗發炎、抗氧化作用的六味地黃丸,可緩解降血糖藥物的副作用;腎陽虛證型的糖尿病腎功能不全患者,使用濟生腎氣丸不僅可改善糖化血色素值,也能改善臨床症狀及提升生活品質。唐佑任醫師進一步補充,慢性腎臟病患者在接受一般西醫照護,再加上合格的中醫師治療,可降低惡化成腎臟衰竭的風險,並能降低死亡率,也呼籲民眾服用中藥,一定要找合格的專業中醫師,勿購買或聽信友人服用來路不明的草藥,以免對腎臟造成莫名不可逆的傷害。
「炎」來是這樣! 醫揭患發炎性腸道疾病照護細節
為推廣發炎性腸道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認知,台灣發炎性腸道疾病學會攜手台灣腸治久安協會日前於台北市長官邸辦理了《「炎」來是這樣》發炎性腸道疾病病友會活動,病友及家屬們齊聚一堂,一起瞭解「發炎」在IBD當中的角色。發炎性腸道疾病是潰瘍性結腸炎與克隆氏症的統稱,台灣腸治久安協會楊式光理事長表示,許多病友們都與IBD相伴一生,大家積極治療的心情令人動容。本次舉辦病友會活動,除邀請林口長庚醫院胃腸肝膽科副教授級主治醫師李柏賢及台北馬偕紀念醫院胃腸肝膽科資深主治醫師林煒晟分享疾病衛教,也因應疫情解封國境開放,安排疾病控制優良的病友分享IBD出國旅遊的注意事項,並規劃軟性課程,教導病友們探索自己的腸胃道張力,更有長達40分鐘的Q&A環節,讓病友們能將疾病照護大小事,諮詢現場專家,達成更好的疾病控制。免疫系統自己打自己 適當用藥有機會免開刀李柏賢醫師指出,腸道發炎性疾病是免疫系統自己攻打自己,而戰場就在腸胃道,造成發炎、潰瘍,以拉肚子、血便、肚痛的方式表現出來。若疾病控制不佳,免疫系統恐會攻擊腸道外部位,導致關節炎、皮膚病灶、心血管阻塞等問題。醫病溝通決策在治療中扮演重要角色,除了傳統藥物外,IBD目前也有新型生物製劑及小分子藥物等治療武器。「統計資料發現,生物製劑的使用不只改變治療模式,更看到許多病人因此無需開刀。」李柏賢醫師補充,除生物製劑外,目前亦有健保有條件給付的小分子藥物,病友無需長時間在醫院接受注射治療,讓IBD也能達成「返家治療」的治療模式。IBD害怕大腸鏡檢查? 醫暴:有重要意義李柏賢醫師表示,IBD的治療目標為內視鏡黏膜癒合。當黏膜癒合,病人需要手術治療、反覆住院的機率會隨之下降,未來其他併發症及癌症風險也隨之降低。腸道反覆發炎與修復,若修復出錯就可能變成大腸癌,因此確認黏膜狀況相當重要,呼籲病友不要害怕大腸鏡檢查。「糞便鈣衛蛋白」是IBD的重要指標,李醫師進一步表示,當數值大於300,就能預測在未來一個月內會急性發作,因此若發現糞便鈣衛蛋白數值飆高時,建議與醫師討論治療策略。留意FODMAP 避免腹部脹痛問題林煒晟醫師分享,日常飲食中,病友們應有FODMAP的基本概念:意即可發酵的寡醣、雙醣、單醣及多元醇,若屬於高FODMAP食物,則食物分子小、滲透壓高、腸道不好吸收,水分容易跑到腸道,創造細菌發酵的環境,造成病人易腹脹、腹痛。林煒晟醫師指出,低FODMAP飲食較適合IBD病友,例如:胡蘿蔔、黃瓜、葡萄、雞肉、蛋、馬鈴薯等。隨着食物吃下肚,也有纖維素的考量。纖維素分爲水溶性纖維及非水溶性纖維,水溶性纖維可幫助減少膽固醇及血糖,並增加腸道好菌種,維持身體健康;而非水溶性纖維有助於排便更順利。許多病友可能遇到腸道狹窄問題,這時水溶性纖維對身體較有幫助,例如去皮蘋果、胡蘿蔔、黑豆等。研究顯示,克隆氏症病友注意纖維攝取,相較未注意者可減少40%的復發機會。林煒晟醫師補充,薑黃素具有抗發炎及抗氧化的作用,因其脂溶性特性,建議飯後攝取較佳。研究顯示,IBD維持期若能適度攝取薑黃素,有助於減少疾病復發及發炎問題,但薑黃素也容易刺激胃酸分泌,且有服用降血糖藥、抗凝血劑的病友,需留意交互作用的產生。身心有狀況? 醫:IBD發炎有影響「我們常常以爲病人有憂鬱傾向,是因爲長期罹患疾病的結果。」林煒晟醫師指出,研究顯示,IBD患者有4成都會伴隨焦慮、憂鬱的身心問題,其實竟是與發炎時,整體循環較差,發炎物質跑到肝臟、腦部而造成的影響,因此可以推測,好好控制IBD,對身心狀況改善也有幫助。台灣發炎性腸道疾病學會王鴻源理事長表示,IBD有病情上下起伏的特性,病友常需要調整藥物,能與醫師緊密保持醫病溝通是最重要的。目前趨勢是跨科團隊照護,包含腸胃科、營養師、護理師、心理師等,協助病友及家屬更完善照護疾病,本次活動相當樂見病友們彼此交流,期待未來在多方資源投入下,能將病友IBD控制做到最好。
連假就放縱熬夜追劇打電動? 醫師提醒:會對腎臟6項重傷害
整整5天的清明連假,相信不少人除了忙著返鄉祭祖外,也有人會利用這段時間追劇、打電動,甚至放縱的通宵玩樂。但現在有醫師提醒,熬夜其實超級傷害腎臟,甚至會對腎臟有6項重大傷害,呼籲民眾就算是連續假期也不要熬夜。腎臟科醫師洪永祥日前在粉絲專頁上發文,內容中指出,台灣人名列全世界第二晚睡的國家,民眾普遍認為「熬夜會爆肝」,但事實上,熬夜對於腎臟的破壞更甚於肝臟。洪永祥也整理醫學文獻,指出熬夜對腎臟的6大傷害:直接破壞腎臟根據一項發表於《科學報告》期刊上的研究,長期熬夜可能會直接引起腎臟的損傷和功能障礙。這種損傷主要是由於熬夜會干擾腎臟的正常尿毒素代謝,另外熬夜也會降低腎臟的血流速跟含氧量,熬夜讓腎臟沒得休息,增加腎臟處理代謝產物和廢物的負擔讓腎臟過勞而功能衰退。血糖失控、糖尿病風險增加導致腎功能惡化在台灣洗腎第一名的原因是糖尿病,家中有家人有糖尿病會自己測血糖的糖友或家屬一定知道,即使你都有規則服用降血糖藥物或打胰島素只要一熬夜隔天血糖就爆表。一項發表於《國際糖尿病雜誌》期刊上的研究發現,一般人長期熬夜會增加患上糖尿病的風險。這種風險的增加主要是當睡眠時間減少或睡眠品質下降,會使得交感神經活性上升,腎上腺素分泌增加,造成葡萄萄耐受性變差與胰島素阻抗性上升,影響體內的血糖調節,導致血糖上升,最終導致糖尿病的發病。正常來說,在早上起床、大約7~8點的時候,身體會開始分泌「壓力荷爾蒙」皮質醇,幫助身體分解肝醣、脂肪,變成血糖來補充一天的所需的能量,所以這時血糖會升高;而在晚上11點~凌晨2、3點的時候,是皮質醇最低的時候,血糖則會降低,讓身體進入休息的狀態。但這些激素同時也會配合「睡眠週期」來更改分泌的時間,所以如果睡眠不正常、飲食不規律,激素亂掉,很可能就會讓血糖一直維持在高點。血壓升高導致腎功能惡化高血壓腎病變是台灣第二名洗腎的原因,熬夜還可能導致血壓升高,進而對腎臟造成重傷害。根據一項發表於《美國心臟協會期刊》上的研究,。熬夜會干擾人體的生物時鐘,進而導致人體分泌的荷爾蒙和神經傳導物質發生異常,長期熬夜會導致腎上腺素與正腎上腺素分泌過多導致血壓升高,進而影響血壓的調節。這種血壓升高可能會對腎臟造成壓力,導致腎絲球硬化,進而導致腎臟損傷和功能障礙。增加腎結石形成與痛風的發作腎結石與痛風是兩種常見破壞腎臟的疾病,其形成與熬夜有一定的關係。根據一項發表於《美國泌尿科學會期刊》上的研究,長期熬夜可能會增加腎結石的風險。這種風險的增加可能是由於熬夜會增加尿酸的產生,進而導致尿酸在腎臟中的沉積和結晶,最終形成腎結石。尿酸一高痛風的發作頻率也增加,此外,熬夜降低了鈣吸收率,熬夜還可能會干擾腎臟的水分代謝,進而導致身體脫水尿液濃縮,也是腎結石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導致泌尿道感染熬夜還可能會增加泌尿道感染的風險。根據一項發表於《美國泌尿科學會期刊》上的研究,長期熬夜可能會增加泌尿道感染的風險。這種風險的增加除了熬夜導致的免疫能力下降外,熬夜會干擾腎臟和尿道的正常功能,導致夜間頻尿、身體脫水、尿中蛋白質與糖分的滲漏增加進而促進細菌感染的發生。導致蛋白尿與慢性腎臟絲球炎慢性腎絲球炎是第三名造成洗腎的原因,其發病與熬夜有一定的關係。在門診只要是慢性腎絲球炎的腎友一熬夜隔天小便都是泡泡,蛋白尿明顯上升,根據一項發表於《國際腎臟病學雜誌》上的研究,長期熬夜可能會增加慢性腎絲球炎的風險。這種風險的增加可能是由於熬夜會對於免疫系統的混亂,導致腎臟腎絲球處再一個高度發炎狀態,造成嚴重的蛋白尿與尿潛血,進而影響腎臟的功能,最終導致慢性腎絲球炎的發生。對此,洪永祥也針對「正確健康的睡眠」提出建議,尤其是對於那些已經有慢性衰竭慢性腎絲球炎更需要注意:11點前入睡,睡足6-8小時,甚至建議可以設一個入睡鬧鐘,鬧鐘一響就準備睡覺不要再追劇滑手機。晚上入睡除了全部關黑燈光,不要把手機筆電帶進臥室,躺在床上使用手機或筆電會讓藍光直接抑制我們褪黑激素的分泌,打亂了我們的夜間睡眠週期。睡前不要運動喝刺激性茶飲與吃宵夜,會影響到睡眠品質,每天起床若有陽光去曬個5-10分鐘的陽光,可以讓生理時鐘的日夜週期更健康且規律。規律的運動與每天靜坐冥想,對於睡眠有極大的幫助。若有餵食到逆流、打呼、呼吸終止、夜間頻尿等打擾到睡眠,務必積極矯正。若真的還是有睡眠困難,可以尋求神經與精神專科醫師的幫助。
減肥新革命1/馬斯克瘦9公斤成活招牌 瘦瘦針藥廠市值飆升3260億美元「成全球第二」
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日前現身瘦了一大圈,全球網友驚訝不已,他回覆「靠著禁食與減肥藥Wegovy,30天減少9公斤」,這款「瘦瘦針」瞬間爆紅,研發藥廠丹麥諾和諾德(Novo Nordisk)股價大漲近一成,市值衝上3260億美元為全球第二大藥廠。專家預言瘦瘦針將主宰未來減重市場,其他藥廠也紛紛搶進馬斯克使用的瘦瘦針,尚未在台灣上市。「就我了解,Wegovy已經拿到台灣減重的適應症執照,但可能是全球缺藥、或是一些程序還沒走完,所以目前還沒上市,推測應該在今年底或明年初就能在台灣合法用於減肥。」中國附醫健康醫學中心副院長、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長林文元表示。Wegovy是藥廠研發的減肥針劑藥物,屬於GLP-1藥物的一種,研究顯示可減去體重的17%,由於大受歡迎,諾和諾德藥廠的成為全球市值第二大藥廠,其他藥廠也紛紛跟進搶市,GLP-1藥物(Glucagon-likepeptide-1 agonists類升糖素胜肽-1受體促效劑),與人類進食後所產生的腸胃荷爾蒙相似,這種腸胃型荷爾蒙在食物進入腸道後便會開始分泌,刺激胰島素產生,同時減少升糖素分泌來調節血糖。「GLP-1藥物本來是一種降血糖藥,在研發過程中,發現血糖下降的同時,體重也在下降,所以在國外很早就用於減重。」林文元向CTWANT記者解釋,GLP-1藥物可活化大腦下視丘的飽食中樞,又能延遲胃排空的速度,所以容易有飽足感、抑制食慾,進而達到減重效果。瘦瘦針藥物種類相當多,目前台灣大致有Liraglutide、Dulaglutide、Semaglutide3大類,其中只有Liraglutide(善纖達)取得減重的適應症執照,Dulaglutide(易週糖)、Semaglutide(胰妥讚)僅有糖尿病的適應症執照。「雖然如此,但醫師還是可以開給患者『非適應症』使用,只是需要自費,大約一支1000元左右,所以很多想減重的人紛紛搶購,才造成現在的缺藥問題,為了不損害糖尿病患的用藥權益,目前衛福部規定只有糖尿病患才能使用,不開放自費。」丹麥藥廠諾和諾德生產的瘦瘦針Wegovy引發搶購風潮,市值瞬間翻倍成長,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藥廠。翻攝(圖/翻攝自Novo Nordisk官網)台灣近期出現的瘦瘦針搶購潮,以Semaglutide成分藥物為主。「它的高劑量藥物品牌名稱為Wegovy,每周注射2.4毫克(低劑量約每周0.25毫克),目前的臨床試驗顯示68週可減重17%,是所有瘦瘦針藥物中效果最好的,善纖達減重效果只有8~9%,而易週糖則更低。」由於過去有效的減重似乎難以同時兼顧安全性,因此醫藥界對Wegovy在內的「瘦瘦針」GLP-1藥物充滿期待。根據《經濟學人》報導,GLP-1市場規模可望在2031年達到1500億美元,將與癌症藥物市場相去不遠,普及程度將堪比降血壓或降血脂藥物。Wegovy在美國、丹麥和挪威已可購買,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近來瘦身有成,他回覆網友詢問時,也透露「是靠著禁食跟Wegovy」,正因為效果顯著,Wegovy頓時成為眾人追捧的「減肥神器」,歐洲藥品管理局甚至發出警告,指Wegovy在2023年一整年都將面臨缺藥問題。正因為「瘦瘦針」需求很大,《經濟學人》認為投資人就和剛瘦下來的使用者一樣飄飄然,也讓生產Wegovy的諾和諾德藥廠市值2年翻倍至3260億美元,成為全球市值第2大的上市藥廠。
誤食降血糖藥…1歲男童失明「慘成植物人」 嬤崩潰自責:想把眼睛給他
大陸河南一名1歲4個月男童日前誤食了降血糖藥,導致患嚴重低血糖腦病,且沒有及時發現,引起了腦血腫、藥物中毒,從而成為植物人,讓奶奶相當自責,說是自己沒有顧好孫子,相當愧疚。綜合陸媒報導,河南新鄉延津,一名1歲4個月男童誤食降血糖藥,導致患嚴重低血糖腦病,當時奶奶只是轉頭倒個水,結果發現藥不見了,因不確定藥是掉地上了,還是被孫子吃下肚,所以沒有及時發現,結果引起了腦血腫、藥物中毒,從而成為植物人,且眼睛看不見,耳朵也聽不見。奶奶自責表示,「我就扭頭倒水,沒想到他吃進嘴裡了,孫子現在眼睛失明,我想把我的眼睛給他」,崩潰痛哭;醫生指出,男童誤食降血糖藥,導致嚴重低血糖腦病,腦部受損,另外還有藥物中毒的症狀,導致意識障礙昏迷,從昏迷到植物人狀態到如今的微意識,康復恢復有進步。消息曝光後,網友紛紛留言「一轉身,就是孩子的一生…」、「所以藥物不要亂放,早日康復」、「藥物品還是要獨立收納放在小孩拿不到的地方,願小孩早日康復」、「當時就催吐就好了」、「帶娃半點都馬虎不得,得謹慎謹慎再謹慎。決定生就要自己帶,當爹媽的都有疏忽的時候,更別說老人了」。
糖尿病患者堅守1原則 義大利麵、壽司和甜食都能吃!
為了不讓血糖飆高,有些人說可以吃些清淡的食物,例如可以吃火鍋最愛加的冬粉、美味的義大利麵或是日式料理的壽司;沒錯,要控制血糖,其實任何食物都可以吃,只是因為義大利麵、壽司或冬粉等,都屬於澱粉類(五穀根莖類),一樣得照著量份吃,不能超標。一份主食(1/4碗飯)約70大卡,同樣是70大卡,冬粉則因為熱量低,所以可以吃到1/2碗,可以吃的份量比米飯還要多,而且比較有飽足感,但是,吃太多血糖還是會高。另外,很多病患認為要預防糖尿病就是不吃甜食,但甜食並非不能碰,主要看是哪一類的甜食,如果是加工類甜食(例如餅乾、蛋糕等),不只含糖類、澱粉,還有很多油脂,能少吃是最保險的,如果真的很想吃,就要盡量避開鮮奶油,以減少脂肪的攝取。做好總量控制,吃得健康又滿足國泰綜合醫院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陳瑜忻特別提到,糖尿病患者會有個別差異,剛診斷出來的糖尿病患,比較無法精確掌握食物的量,建議先試著吃吃看,並測量血糖,例如基本上,糙米雖然比白飯安全,但有些病患吃糙米時,血糖也會快速升高,應該要多注意,並配合醫師或營養師給的建議。另外,像有些人白天的工作量大不能挨餓,因此,白天可以多吃一點主食類,晚餐時間就要吃少一點,醫師也會因為病人體形胖或瘦,給予每日攝取卡路里的建議,但均衡攝取的飲食原則不變,加上只要是天然食物,沒有什麼是絕對不能吃的,主要就在份量的控制,太多太少都不好。六大類食物均衡吃、不過量、避免精緻加工製品,只要掌握住這些飲食原則,不管是已經在使用降血糖藥物的糖尿病患者,或只是血糖偏高、但還未到吃藥的程度者,甚至健康的人,都可以吃得健康又滿足。飲食不受控,高血壓、高血脂跟著來不只有糖尿病會影響三高中的另外兩高(高血壓、高血脂),飲食攝取也會影響高血壓、高血脂,所以,若沒有建立良好的飲食型態,不管有沒有糖尿病,都很容易出現高血壓和高血脂。而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族群,即便年紀還輕,也要及早預防,尤其糖尿病已越來越年輕化,20、30歲就得到糖尿病已經很常見了。文章授權提供/常春月刊
吃藥吃出一堆病!男子吃控血糖藥 20年後才知道「根本沒有糖尿病」
知名家醫科醫師陳柏臣日前在節目上表示,他曾遇過一位罹患糖尿病、吃了20多年降血糖藥的病患,因為一連串的身體不適而前往醫院就診。結果檢查後發現,該名男子根本沒有罹患糖尿病,這20多年來根本都是吃錯藥。家醫科醫師陳柏臣日前在出席《健康2.0》節目錄影時,提起一個過往曾經遇到的病例。病患是一名40多歲的男子,自稱自己從20多歲以來就被確診糖尿病,也因此就開始服用控血糖藥物。但自從服藥之後,男子的身體就出現一連串不舒服的行為,自己擅自停藥後又被家人指責,長期下來身心俱疲,甚至因此延伸出睡眠問題。而男子後來前往醫院精神科就診,最後竟然發現有內分泌失調、憂鬱症方面問題,之後男子身上也出現高血壓、高血脂等問題。陳柏臣表示,基本上年長者才會出現的慢性疾病,該名男子幾乎全部都得了。後來在幫該名男子重新檢查後,陳柏臣發現,該名患者根本不是胰臟出問題、也沒有糖尿病,男子是因為甲狀腺功能低下,所以容易水腫、血糖偏高,如果此時又服用控血糖的藥物的話,反而會讓血糖過低、身體發生嚴重不適的情形,而男子的憂鬱症,則是因為甲狀腺低下的原因所導致。也就是說,男子的一身問題,幾乎都是吃錯藥所導致的。
蔡阿嘎也打「瘦瘦筆」減下10公斤 「醫護呷好逗相報」減重名氣才傳開
被暱稱為「瘦瘦筆」的血糖藥,由於兼具減重效果,因此吸引大批瘦身族群瘋搶,眾多醫美診所甚至推出瘦瘦筆的減重療程,就連網紅蔡阿嘎都打過,一年瘦下10公斤。由於國際貨源不充足,國內的需求量又暴增,因此部分「瘦瘦筆」從半年前就開始缺貨,由於影響部分糖尿病患用藥,衛福部長薛瑞元今天承諾會盡力保障糖尿病患的權益。到底什麼是「瘦瘦筆」?其實它的主要成分是GLP-1 (類升糖素胜肽-1),這與人類在進食後所產生的腸胃荷爾蒙(腸泌素)相似,這種腸胃型荷爾蒙在我們吃下的食物進入腸道後便會開始分泌,刺激胰島素產生,同時減少升糖素分泌來調節血糖。所以瘦瘦筆除了可以延緩胃部排空,讓食物停留在胃部的時間拉長來增加飽足感之外,還能影響腦部中樞,抑制飢餓感,進而達到控制體重的效果。其實瘦瘦筆這類腸泌素降血糖藥物,在國外除了適用於糖尿病患之外,也可作為減肥使用,但目前台灣僅有一款能夠合法使用於減重,其餘兩款都只能用於治療糖尿病。不過,由於減重效果不錯,最早是在醫護人員間廣為流傳,建立一定的「口碑」後,就慢慢有更多的親朋好友加入。目前僅有合法用於減重的腸泌素藥物無缺貨問題,但它的價格也是其中較為昂貴的,大約一枝6000~7000元左右,而僅能用於治療糖尿病的腸泌素藥物大約一枝1000元,兩者比較之下,大家自然會瘋搶較便宜的「瘦瘦筆」,因此也造成如今的缺貨問題。食藥署藥品組科長楊博文表示,目前將發文提醒醫療機構,優先將適用於降血糖的腸泌素藥物提供糖尿病患使用,以確保患者的用藥權益。醫師提醒,瘦瘦筆常見的副作用是噁心、便祕、頭暈、嗜睡或精神不振等,包含甲狀腺髓質癌病史、甲狀腺低下、肝腎功能不全、發炎性腸道疾病、75歲以上或18歲以下者、懷孕婦女、備孕婦女、正在哺餵母乳者,都不建議使用,以免影響自身健康。
「瘦瘦筆」全台大缺貨!估25萬名糖尿病患無藥可用
受到減重民眾大量使用影響,國內降血糖藥易週糖、胰妥讚近期傳出缺貨,食藥署今天證實,目前國內以每周使用的易週糖缺貨狀況最嚴重,胰妥讚則是受到外溢效應影響也缺,已請廠商加緊供貨,將發文提醒醫療機構優先將藥品提供給糖尿病患使用。國內糖尿病患約250萬人,近期因降血糖藥物易週糖、胰妥讚等亦被稱之為「瘦瘦筆」的產品,受到廣大減肥民眾歡迎,掀起一股囤貨風潮,導致國內約有25萬名糖尿病患無藥可用,必須改用其他藥品。食藥署藥品組科長楊博文表示,這類被民眾稱之為瘦瘦筆的產品,其實都是含有腸泌素的藥品,目前國內共分為兩種劑型,其中一種為每週使用的易週糖、胰妥讚,另一種則是要每天使用的善纖達、胰妥讚,而國內允許用於減重的腸泌素藥物,目前僅有善纖達,其餘如用在減重,均為適應症外的使用。楊博文指出,目前國內已易週糖缺貨問題最嚴重,胰妥讚則是受到外溢效應影響,近期也有缺貨情形,目前均已要求廠商加緊進貨程序,不過這兩款藥物在國際間確實也有供不應求的情形,已請廠商先提醒供貨醫療機構,優先將這兩款藥物提供給有需要的糖尿病友使用。至於另一款善纖達,目前則無缺貨疑慮,楊博文說,易週糖、胰妥讚的適應症雖然非減重,但並非所有適應症外的使用都被禁止,因此目前將發文提醒醫療機構,優先將這兩款藥物提供給適應症內的病患使用,以確保糖尿病患用藥權益。食藥署提醒,最佳的減重方式仍是少吃多動,呼籲國人不要過度依賴藥品,如有用藥需求也應優先使用適應症內的藥物,醫師開立藥物時也可用其他藥物替代,千萬不要與糖尿病患爭搶降血糖藥物。
「瘦瘦筆」蔚為風潮!降血糖藥成「減肥神器」 衛福部長:已向廠商接洽
由於降血糖藥有附帶控制體重的作用,因此近幾年普遍被大眾拿來當作減肥神器,也就是外界俗稱的「瘦瘦筆」,但卻也因此導致糖尿病患的藥品短缺。對此,衛福部長薛瑞元於今天(24日)出席立法院衛環委員會時表示,目前降血糖藥有出現全球性缺貨的現象,食藥署目前已向廠商接洽,盼糖尿病患用藥能夠充足。薛瑞元24日出席立法院衛環委員會,並針對「醫療服務點值長久失衡、人力科別與地域分布不均,應如何於總額支付制度中達到全民健康保險經營永續與保障醫療權益等目標」進行專題報告,並備質詢。會前薛瑞元接受媒體聯訪,被問及「瘦瘦筆」猖獗,導致糖尿病患無藥可用的情況時,他表示,目前降血糖藥面臨全球性大缺貨,因瘦瘦筆這個藥的適應症中,也有所謂減肥項目,導致減肥人士趨之若鶩,讓本來主要提供給糖尿病患者使用的藥物供不應求。薛瑞元補充,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已經向廠商接洽,期盼能確保國內糖尿病患者的用藥供應充足,另外他也希望醫師在開立處方時,能考慮有沒有其他類似降血糖藥的替代藥物可使用,以及針對減肥者,是否一定建議患者使用瘦瘦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