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期壽命
」 壽命 預期壽命 心臟病 癌症 新冠肺炎6大折壽食物曝光!每吃1支熱狗縮短36分鐘
飲食習慣會大大影響壽命,美國密西根大學的最新研究發現,每吃1支熱狗,會減少壽命約36分鐘,其他折壽的潛在食物,還包括醃肉、雞蛋三明治、起司漢堡、培根、含糖飲料等,尤其如果在5歲左右開始喝含糖飲料,到55歲時,壽命可能已經縮短近1年。據《每日郵報》的報導,美國國家衛生統計中心(NCHS)發布的最新報告顯示,大約一半的2歲以上美國人,平均每天飲用2杯含糖飲料;而密西根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添加糖是問題所在,這種混合物與多種癌症、慢性腎臟病和心臟病有關。然而,即使是代糖也會引發類似的健康問題。 上述研究指出,每天只喝2杯含糖飲料,包括蘇打水和果汁,可能會讓壽命縮短24分鐘。尤其若在5歲左右開始喝蘇打水,到55歲時,壽命可能已經縮短304天,也就是將近1年的時間。研究還發現,最可能折壽的食物是熱狗,每吃1支就會讓壽命縮短約36分鐘;其次是醃肉,每吃1份可能減壽26分鐘;再來依序是早餐吃雞蛋三明治約減壽10分鐘、吃起司漢堡約減壽9分鐘、吃培根可能縮短6分鐘的壽命。這意味著如果在1年內每天食用2種含糖蘇打水與1個熱狗和雞蛋三明治,那麼這個「殺手級組合」,可能會減壽約18天;若過程中再吃點醃肉,每年的平均壽命會縮短25天。著名食品安全專家德維勒(Darin Detwiler)在評論密西根大學的這份研究報告時指出,這項研究強調,對飲料習慣進行微小而持續的改變,可能會延長預期壽命,並改善整體健康狀況。「從字面上看,一個健康的20歲成年人,預期壽命可能為79歲,若開始每天喝2杯蘇打水,那他可能會因飲用這些飲料,而失去3到4年的壽命。」不過,德維勒也強調,這項研究存在侷限性,因為結果是「觀察性而非科學性」,這意味著研究結果「不能明確證明因果關係」。儘管如此,他還是鼓勵民眾多去注意這些發現,並利用它們來適當調整飲食。而且有一點肯定的是,戒掉含糖飲料肯定會改善你的生活質量,包括降低心臟病、糖尿病和其他慢性疾病的風險,「這還可以改善體重管理和整體健康。」
體重破1噸!世界最大圈養鱷魚「卡修斯」過世 享壽110歲
位於澳洲昆士蘭的野生動物保護區於2日宣布,世界上最大的圈養鱷魚「卡修斯」(Cassius)已於近日去世,享壽110歲。根據外媒《CNN》的報導,這條鹹水鱷魚長達5.48公尺(18英尺),體重超過一噸,自1987年被帶入昆士蘭州凱恩斯附近的美拉尼西亞鱷魚棲息地海洋公園以來,成為該地區的旅遊亮點。美拉尼西亞鱷魚棲息地海洋公園(Marineland Melanesia Crocodile Habitat & Gift Shop)在臉書的公告中透露,卡修斯自10月15日以來健康狀況逐漸惡化,最終於2日不敵病情去世。該公園在聲明中表示,「卡修斯的壽命已遠超過野生鱷魚的預期壽命,他的離世讓我們深感悲痛,但他永遠留在我們心中的愛與記憶將不會消逝。」卡修斯於2013年在菲律賓鱷魚「Lolong」去世後,被金氏世界紀錄認證為「世界上最大的圈養鱷魚」。自他1987年從北領地運抵保護區以來,這隻巨鱷成為遊客前來參觀的熱門焦點,並在全球範圍內享有知名度。保護區表示,儘管卡修斯離開了,但他留下的記憶與影響將繼續激勵著人們關注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的保護工作。
學秦始皇追求長生不老? 普丁要全國科學家研發「抗衰老療法」
俄羅斯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今年宣布一項在2030年拯救17.5萬人生命的法令,要全國的科學研究「抗衰老」療法。一位醫生6月收到信件表示,政府給的期限如此緊迫,這很不尋常。據Newsweek報導,俄媒指出,俄羅斯衛生部6月發函給俄羅斯研究機構,要科學家緊急提出建議,維護國民的健康。據悉,科學家被要求開發醫療產品,減輕細胞衰老的負擔。今年5月,普丁表示,他第五次總統任期的目標之一,就是在20230年把俄羅斯的預期壽命提高到78歲,2036年提高到81歲,據《基輔郵報》報導,俄羅斯聯邦國家統計局(Rosstat)7月發布的數據顯示,去年7月至今年6月間,俄羅斯人的平均壽命有所下降,為73.24歲,與2017年持平。俄羅斯副總理戈利科娃(Tatyana Golikova)說,近年人口趨勢為醫療保健帶來新挑戰,發展先進醫療技術是該國的重點,這能提高預期壽命。據NDTV報導,一位俄羅斯醫生6月收到信,他表示,政府給的期限如此緊迫,這很不尋常,他是第一次看到這情況,通常都會召開幾次會議,更開酸,「當然,我們要努力恢復這些老頑固的健康。」其他研究人員也擔憂,這研究成本可能非常高昂。克里姆林宮一位消息人士說,普丁親信、庫爾恰托夫研究所長科瓦爾丘克(Mikhail Kovalchuk)一直在提倡此研究,他對永生和俄羅斯基因組議題有濃厚的興趣。
延遲退休不會早死?研究顯示:加班過勞和貧窮才會
「越晚退休,壽命越短」是真的嗎?近期多項研究皆顯示,無論退休年齡早晚,都跟晚年的死亡率關係不大。真正會減少壽命的,是加班過勞,以及生活水平低落,也就是貧窮!據穀雨數據的報導,退休年齡改革近期又成為大陸公眾的焦點。起因是根據大陸新一輪應對「人口老化」決定,「穩妥有序推進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改革」將在未來開展。原文件並未提及「65歲」作為退休年齡節點,但「90後男女退休年齡統一為65歲」的猜想在網路上流傳。也有大陸網友隨即轉發1張「退休年齡與平均壽命」的截圖,根據截圖說法,退休年齡升至65歲,平均死亡年齡則會降至66.8歲。但「越晚退休,壽命越短」是真的嗎?人們普遍相信這個說法,是因為上班通常很累,且大多都是不快樂的。然而,現在的研究取得了一個跟大家預期相反的結果:早點退休的人,很可能壽命更短、身體更差。例如,美國經濟學會旗下頂刊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經濟展望)曾發表一項大型研究顯示:提前退休似乎對60歲出頭的人的認知能力產生顯著的負面影響。報導發現,這項影響具有因果性。並不是因為身體狀況較差的人,才選擇早早退休。大陸學者的研究發現也是如此。北京師範大學Jiannan Li等人,也比較了2015年後是否選擇晚退休的中老年人,在2018年的健康狀況。他們發現,晚退休的中國中老年人,擁有更好的身體機能和認知狀態。排除職業身分等干擾因素後,結果依然如此。根據學者推測的原因,退休後,人們動得少了,腦力活動也逐漸減少,這無益於身體健康。加上孤獨等情況,閒下來的中老年人是更容易罹患憂鬱症的族群。特別是,如果老一輩退休前在單位已有一官半職,工作內容輕鬆,又或者體力勞動居多,那麼退休招致的負面影響可能會更大。就跟之前在網路上流傳的一種說法一樣,老闆為什麼喜歡上班?因為職場受人尊敬,比退休後收穫的情緒價值高多了。至於是否影響死亡,有研究傾向於「沒什麼關聯」的結論。也就是說,無論退休年齡早晚,都跟晚年的死亡率關係不大。瘋狂加班和貧窮,才會真的短命!上班之所以讓人感到「折壽」,問題的實質並不是上班,而是加班。1份《刺胳針》的研究表明,長時間工作(每周超過55小時),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增加68%,感染風險(例如細菌感染)增加37%。同時,長時間工作也與糖尿病(風險成長18%)、肌肉骨骼疾病(風險成長15%)有明確關聯。也有研究證實,過於勞累的族群,更容易罹患癌症等重病。隨著職場環境變遷,90後與00後面臨的工作與生活壓力越來越大,大陸人的加班現象正在越來越嚴重。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5年以來,全國企業就業人員周平均工作時間逐步上漲,2023年達到49小時周平均工時,為歷史新高。這意味著,即使1週工作6天,中國人平均每天也要工作8小時以上。這項數據也是世界高點。根據經合組織資料(OECD),墨西哥人年平均工作時長為2246小時,為所統計國家第一,但中國人的工作時間比墨西哥人還要高出13%,達2548小時。此外,無論個人退休年齡如何,壽命方面的社會經濟差距都持續存在。簡單來講,就是沒錢,才是最影響壽命的。德國學者發現,社會收入差異對預期壽命的影響很大,而這種差距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進一步增加。因此大陸學者也呼籲,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延遲退休,需要對退休年齡限制進行收入階層上的彈性安排。
76歲男被定罪9次「60年都在坐牢」 才剛出獄!又要被抓進去關了
新加坡一名葉姓男子剛服刑完20年,豈料又因為缺錢花用,再被判9年預防性監禁。回顧其人生,幾乎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坐牢,時間長達60年,不是在坐牢,就是在坐牢的路上。根據星洲網報導,葉男現年76歲,自1963年以來已9次被定罪,罪刑包括入室行竊、偷竊,去年11月才刑滿出獄,不料隔不到2個月,竟又因缺錢花用,潛入一間咖啡店偷竊。案發當天2023年12月29日凌晨1時30分,葉男從牆爬進去,接著搜刮200新元(約新台幣4920元)、100令吉(約新台幣1434元)。原本葉男還撬開上鎖的抽屜欲拿走6450新元(約新台幣15.8萬元),甚至小心翼翼把錢包裹在白布裡,結果最後竟忘了拿。據了解,葉男被捕後,還很懊悔沒拿走6450新元(約新台幣15.8萬元),讓檢方相當傻眼。報導指出,檢方原求刑20年,因為其不知悔改,但考量其年齡,因此下修。而葉男的律師則以平均85歲的平均預期壽命,提出8年半監禁。法官審理後,最後判葉男9年預防性監禁。
比戰爭、自然災害影響更大!新冠疫情衝擊 全球預期壽命縮短1.6年
美國華盛頓大學健康計量評估研究中心(Institute For Health Metrics and Evaluation)11日於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發布研究指出,全球預期壽命於新冠疫情期間(2020至2021年)縮短了1.6年。研究員指出,新冠疫情造成的影響比半世紀內所有戰爭與自然災害更廣泛。目前國內新冠疫情仍處高原期,疾管署14日將討論是否比照美國,讓長者再接種一劑XBB疫苗。研究分析全球204國數據發現,疫情期間全球成年男性死亡率上升22%,女性死亡率上升17%。先前研究顯示,1950至2021年間全球預期壽命已成長23年,研究團隊稱新冠疫情象徵「預期壽命連續數十年延長後的逆轉」。研究第一作者、研究員舒馬赫(Austin Schumacher)指出,疫情期間有84%地區預期壽命下降,顯示出新冠病毒毀滅性的潛在影響。他表示,對世界各地的成年人而言,新冠疫情造成的影響甚至比半世紀內所有戰爭與自然災害都更加廣泛。在疫情初期便有所行動的澳洲與紐西蘭則取得相對較佳的結果。澳洲是預期壽命在疫情期間不減反增的32國之一,2021年死亡率只上升0.01%,紐西蘭則是超額死亡率最低的國家。國內疫情方面,過去一周共新增408例新冠中重症確定病例,較前一周新增523例,下降22%。死亡個案共60例,較前一周少10例,但疫情仍處於高原期。死亡病例中,最年輕為北部1歲男童,無慢性疾病,未曾接種XBB疫苗。男童染疫後,併發多重器官衰竭,心跳停止,使用葉克膜治療,仍不幸死亡,發病到死亡僅間隔5天。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說,美國建議65歲以上長者、免疫力不全及低下者,再接種一劑XBB疫苗。為增進高風險族群免保護力,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將在14日討論是否跟進。
腰圍越大「壽命越短」 醫警告:慢性病、代謝症候群風險增加
腰圍不僅是衡量肥胖程度的重要指標,更是內臟脂肪累積的重要指標,根據衛福部數據顯示,成人女性正常腰圍數值應該約80公分,成人男性正常腰圍數值應該約90公分以下,不過現代人時常上班久坐,而忽略了日常運動,導致腰圍越來越大,對此,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就直言,「腰圍越大,壽命越短」。黃軒在臉書發文稱,近年來,研究愈來愈多的研究顯示,腰圍和壽命之間存在有密切的關係,「男生每增加5公分腰圍,死亡率增加7%;女生每增加5公分腰圍,死亡率增加9%」,而另一項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誌》的研究發現,男生腰圍超過120公分,死亡風險是比腰圍小於90公分的男生高出2.02倍;女生腰圍超過110公分,死亡風險是比腰圍小於75公分的女生高出2.36倍。因此與正常腰圍的人相比,那些腰圍過大的民眾,預期壽命會變得較短。而為什麼腰圍愈大,壽命就會愈短?黃軒提出了2個原因說明。1. 慢性病風險增加腰圍過大,會增加患慢性病的風險,像是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癌症等疾病的風險。2. 代謝症候群風險增加代謝症候群是指一種代謝綜合疾病,包括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肥胖等多種因素,而腰圍過大就是代謝症候群的一個重要危險因素。黃軒也強調,儘管多項研究證實腰圍和壽命的密切關係,但仍有學者指出,光是依賴腰圍作為健康指標仍存在局限性,其他指標像身體質量指數(BMI)和體脂率也是判斷健康狀態的重要因素。不過腰圍仍可視為一個簡單易測的指標,即時反映個體的健康狀態和潛在疾病風險。黃軒還提醒,除腰圍外,應綜合考慮BMI、體脂率等多個因素。保持合理的腰圍,透過均衡飲食、少油、少糖、少鹽的食物,再加上規律運動,是增加壽命的重要途徑。黃軒表示,近年來愈來愈多的研究都顯示,腰圍和壽命之間存在有密切的關係。(圖/翻攝自黃軒醫師 Dr. Ooi Hean臉書)
千萬元CAR-T細胞治療納健保 給付條件、可執行治療7醫院名單曝!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儀文報導】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的患者,經過化療、骨髓移植等前線治療反應不佳或發生復發後,雖然還有CAR-T細胞免疫治療可以選擇,但卻需自費至少1千萬元。不過今(112)年11月,健保署正式將CAR-T藥物納入健保,讓過去因無法負擔千萬藥費而不能獲得適切治療的患者有了一線曙光。健保署署長石崇良表示,CAR-T細胞治療將暫時性支付2年,預估每年約有100人受惠,健保估計每年需挹注約8億元,不過CAR-T治療需要經過嚴格認證、訓練才可執行,而且治療後可能會引起免疫風暴,需要整個專業醫療團隊協助,因此目前只有7家醫院可執行,分布在北中南東各區,增加治療可近性。CAR-T治療昂貴、製備時間長 納入健保帶來治療希望魏德聖導演最新電影《BIG》,以癌症病童為主題講述6個家庭的故事。其中有一位女童罹患白血病,最後卻因化療無效、骨髓移植失敗而病逝,石崇良署長在11月2日記者會上提到,如果是現在,她還有另一個選擇就是CAR-T,有機會可以戰勝疾病改寫電影結局。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秘書長暨臺大醫院內科部血液腫瘤科黃泰中醫師表示,CAR-T細胞免疫治療是取出患者的T細胞送往國外進行基因工程改造,再回輸到病人體內的一種高度個人化治療方式,無法事前量產,整個治療製備時間需要約30天。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理事長李啟誠表示,CAR-T治療自費需要千萬元,過去常想「這麼貴的藥真的有可能健保給付嗎」,沒想到終於在11月1日正式給付,目前花蓮慈濟醫院已有一名和疾病纏鬥9年的病患,專程從台南到花蓮治療,他的資料已送往審查,若通過將會成為CAR-T健保給付的受惠者。CAR-T健保給付條件為何? 哪些醫療院所可執行?花蓮慈濟醫院幹細胞與精準醫療研發中心免疫治療科黃威翰副主任表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好發於3歲至5歲的兒童,但成人仍有發病機率,而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則好發於高齡者,在經過化療合併標靶藥物一線治療後,大部分患者都可獲得長期控制。但仍有部分病人治療反應不佳、復發,或無法接受骨髓移植。因此,CAR-T細胞免疫治療藥物可提供這些病患作為後線治療的新選擇,而今年11月起若符合以下條件,可獲得健保給付:給付資格:急性淋巴性白血病: 患有難治型、移植後復發、第二次或二以上復發之B細胞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年齡25歲以下經過兩線標準治療,或經判斷無法進行移植者預期壽命至少3個月以上,且生理機能具一定指標 患有難治型、移植後復發、第二次或二以上復發之B細胞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年齡25歲以下經過兩線標準治療,或經判斷無法進行移植者預期壽命至少3個月以上,且生理機能具一定指標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 治療經兩線或兩線以上全身治療後之復發性或難治性的成人病人經自體移植治療失敗,或經判斷無法進行移植預期壽命至少3個月以上,且生理機能具一定指標 治療經兩線或兩線以上全身治療後之復發性或難治性的成人病人經自體移植治療失敗,或經判斷無法進行移植預期壽命至少3個月以上,且生理機能具一定指標補充事項:需證實癌細胞仍帶有CD19終身限給付1次療程,需在特殊專案審查通過後6個月內完成輸注不得為HIV或活躍期之B肝、C肝之感染者不得有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不得有活躍的次發性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癌侵犯執行治療之醫師與醫療院所,需符合健保署規範之資格目前,可執行CAR-T治療的醫療院所共有以下7間:北區: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癌醫中心分院、林口長庚紀念醫院中部: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台中榮民總醫院南部: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東部:花蓮慈濟醫院癌症希望基金會靳秀麗董事表示,健保給付估計每年約有100位病患受惠,但其實背後關係到的不只是這100個病患,而是100個家庭,現在北中南東都有團隊可以提供治療服務,增加病人可近性,也減少病人因病而窮的情形。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柯博升理事長提到,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與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正密鑼緊鼓的舉辦教育課程,盼能提高我國醫療量能,讓患者可以就近治療,之後也將有CAR-T專區上線,幫助民眾面對治療。
「1吸菸族群」心臟病、癌症及失智症風險更高! 專家曝2戒菸動力
根據調查顯示,台灣中老年吸菸者戒菸的主要原因為健康因素,尤其是行動功能惡化或重大健康事故(如住院),此外,配偶及家人的支持亦會影響戒菸意願,無菸家庭是重要的保護網,是養成吸菸習慣的阻力,由此可見,健康因素及家人的支持是吸菸者戒菸的動力來源。全球每年800多萬人因菸死亡 老年人更危險吸菸與多種不良健康後果有關,且全球每年導致800多萬人死亡。老年人常罹患多重慢性病且併用多種藥物,而菸草中存在的有害物質可能與藥物產生交互作用,導致老年人健康狀況更容易惡化、疾病更難以康復。研究證實,老年吸菸者與老年不吸菸者相比,死於心臟病的風險比高出約60%、死亡率增加83%;老年吸菸者罹患癌症和死於癌症的風險分別增加1.4倍和2.2倍,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增加1.6倍。戒菸延長30%預期壽命 陪伴鼓勵增強戒菸毅力雖然與年輕人相比,老年人戒菸後健康情形改善的速度稍慢,但戒菸仍是減少因吸菸而導致相關健康風險最有效的方法,即使是60歲的吸菸者,透過戒菸也可以將預期壽命延長30%。另有研究指出,孤獨感會讓人產生繼續吸菸的念頭,而老年族群常使用1次戒菸服務後即因身心症狀而中斷戒菸,因此陪伴鼓勵長輩戒菸,可大幅強化長輩的戒菸意願跟毅力。戒菸永遠不嫌晚 多管道讓您知道自去(111)年5月15日起已免收戒菸服務藥品部分負擔費用,戒菸的途徑除戒菸合約醫事機構(醫院、診所及藥局)提供的戒菸藥物治療服務與衛教諮詢、支持與關懷外,民眾也可至地方政府衛生局(所)尋求戒菸服務,如果對戒菸有任何的疑問,可撥打免付費戒菸專線0800-636363,與專業人員一對一諮詢,量身打造個人戒菸計畫,亦可透過Line通訊軟體獲得戒菸諮詢服務(ID:@tsh0800636363)。
普丁疑「心臟驟停躺ICU」克里姆林宮否認 醫曝若屬實:併發症風險高「他恐短命」
俄羅斯總統普丁(VladimirPutin)22日再度驚傳健康出狀況,一度因心臟驟停陷入昏迷,並被送入加護病房。對此,克林姆林宮發言人佩斯科夫(Dmitry Peskov)闢謠,表示普丁一切安好,強調只是假消息。不過美國的專家認為,若傳聞屬實,心臟驟停嚴重性不容小覷,代表迫切需要醫療干預,這也顯示普丁預期壽命恐怕大大縮減。根據Telegram頻道General SVR近日指出,普丁22日晚間心臟驟停昏迷,被發現倒在臥房地上抽搐,尚未脫離險境,對此,克宮發言人佩斯科夫(DmitryPeskov)24日駁斥,「普丁一切安好,這絕對又是另一則假新聞」,更稱他使用替身的謠言是樁荒謬騙局。雖然克里姆林宮出面否認,不過美國佛州健康專家阿里(Naheed Ali)接受《每日星報》訪問時表示,若爆料內容屬實,普丁往後日子恐堪憂,「若報導是真的,嚴重性不可低估。心臟驟停並非短暫胸痛,而是心臟需要立即進行醫療干預的迫切呼救」。由於普丁揮軍入侵烏克蘭,阿里研判,普丁恐承受難以想像的壓力和睡眠不足,身體狀況相信較多數人更脆弱,阿里也坦言,目前無法得知他的病情究竟有多嚴重,「70歲出頭若發生這種健康問題,可能面臨更高的併發症風險,相較同年紀的人,預期壽命恐怕短很多」。根據報導,General SVR日前就曾爆料普丁去年11月30日當天疑似因為腳滑而在自家樓梯摔倒,不僅傷到尾椎,還因為「胃腸癌症」失禁排便,這個頻道多年來多次聲稱普丁罹患各種絕症,但至今仍未拿出實際的證據。推特上轉傳General 報導普丁健康出狀況,不過醫生救回一命。(圖/翻攝自推特)
美國人最新「10大死因」出爐 專家示警:預期壽命恐持續下降
專門分析美國人口、政府財政等數據的非營利組織「USAFacts」於美東時間5日指出,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最新公布的2021年美國成年人10大死因數據顯示,第1名為心臟病,其次為癌症,新冠肺炎(COVID-19)則位居第3,上述前3大死因占總死亡人數346萬人的50%以上,前10大死因的占比更是高達74.5%。據美國《福斯新聞》(Fox News)的報導,總部位於華盛頓的USAFacts深入分析CDC發布的美國成年人年度主要死因報告,以識別死亡率及死因趨勢,若根據2021年最新的數據顯示,該年度一共有346萬人死亡,超越2020年的338萬人,死亡人數整體上升了2.4%,其中有多達74.5%的案例全都是肇因於前10大死因。以下為美國2021年10大死因與相關死亡人數:心臟病:695,547人癌症:605,213人新冠肺炎(COVID-19):416,893人事故(意外傷害):224,935人中風(腦血管疾病):162,890人慢性下呼吸道疾病:142,342人阿茲海默症:119,399人糖尿病:103,294人慢性肝病與肝硬化:56,585人腎臟疾病:54,358人統計資料顯示,在1999年至2021年間,有6種死因的年齡調整死亡率(age-adjusted death rate)呈下降趨勢,其中流感和肺炎(-55.3%)、心臟病(-34.8%)以及中風(-33.3%)的死亡率降幅最大。值得注意的是,儘管美國癌症和心臟病的死亡率在過去20年來一直緩步下降,這2項死因仍穩定排在前2名。然而,並非所有死因的死亡人數都有所下降。USAFacts指出,阿茲海默症的死亡人數便大幅增加了88%,而意外傷害的死亡人數也增加了83%。另一方面,美國孕婦的死亡率呈現上升趨勢;與肥胖相關的心臟病死亡人數也在20年內增加了2倍。佛州神經外科醫生奧斯本(Brett Osborn)博士也解釋:「部分死因的上升導致 2021年的總死亡人數有所成長,尤其與COVID -19封城期間有關的自殺和暴力犯罪等死因,這些年都呈現上升趨勢」。他也感嘆:「美國人的整體健康狀況不佳,無論是精神上還是身體上。」奧斯本續稱,新冠疫情著實為美國人帶來負面影響,據身體質量指數(BMI)標準,將近75%的美國人進入體重過重或肥胖的標準,而肥胖又幾乎會提升所有與年齡相關疾病的發病率,例如心血管疾病、癌症和阿茲海默症,「在過去20年間,阿茲海默的發病率與多數美國人的BMI數值形成正比。」奧斯本也示警,除非整個社會做出調整,否則美國人的預期壽命將持續下降。相比之下,大部分已開發國家的預期壽命已在新冠疫情後有所回升。
隱藏版死因第一?「關鍵心臟密碼」不得不知 助遠離心血管疾病
中秋佳節將至,總少不了親朋好友相聚大啖烤肉,然而,高鹽、高油、高糖及加工食品的攝取,卻也暗藏心血管疾病危機。今年中秋節恰逢9月29日世界心臟日,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以年度主題「用心,懂心,掌握你的心臟密碼1234」邀請民眾歡渡中秋之餘,也要一同關心心血管的健康。全球十大死因頭號殺手 心血管疾病不容小覷隨著醫學進步,全球人口預期壽命持續提高,儘管如此,心血管疾病仍是全世界十大死因之首。根據調查,全球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數從1990年1200萬人攀升至2021年逾2000萬人,漲幅超過60%,衛福部統計顯示,心血管疾病已位居我國十大死因第二長達二十年之久,2022年死亡人數更高達23,668人,且有持續增長的趨勢。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執行長陳文鍾醫師指出,雖然十大死因中,合計所有癌症死亡人數後,癌症為排名第一,但若將心腦血管相關疾病合計,總死亡人數其實高於癌症總死亡人數,可謂是隱藏版國人死因第一。盤點護心八大要素 醫暴飲食原則很關鍵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副執行長王宗道醫師分享,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HA)公佈最新指南,提出「護心八大要素(Life’s Essential 8)」,包括均衡飲食吃得巧、保持活躍多運動、戒菸並遠離二手菸、充足睡眠、控制體重、血壓、血脂和血糖。王宗道醫師進一步解釋,飲食是最不容忽視的一環,每天應至少攝取五份蔬果,每份相當於一個拳頭大小,以少鹽、少油、少糖為最高原則,盡量避免含糖飲料及加工食品,且飲酒要節制,能不喝最好,若無法避免則建議一天攝取不超過20公克。用心,懂心 掌握你的心臟密碼1234響應今年(2023)世界心臟日,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以「用心,懂心,掌握你的心臟密碼1234」口訣幫助民眾以行動顧心,意即「勤運動,每1步都算數」、「戒菸並遠離2手菸」以及「均衡飲食3多4少:多喝水、多蔬果、多全榖根莖、少油、少鹽、少糖、少飲酒」。中秋連假將至,在與親友歡聚、享受美食之餘,醫師提醒民眾烤肉聰明吃,切記吃得適量、勿暴飲暴食;減少醬料的添加、不要過度調味;此外,最多人忽視的就是烤肉油煙,其危害與二手菸無異,建議盡量在通風環境烤肉。即將來臨的10月,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將推出系列社群活動,包括顧心居家運動教學、護心外食心法及社群插畫貼文串聯,邀請大家一起「用心,懂心,掌握心臟密碼1234」,詳情請持續關注《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FB粉絲專頁。
8種健康行為可延壽! 新研究證實:可多活8.9年
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Heart Association,AHA)近期頒布了8種符合健康生活的行為,例如健康飲食、充足睡眠、不吸菸、定期運動等,最近一篇發表於國際期刊的研究指出,若遵循這8種行為,平均可延長壽命約8.9年。美國心臟協會頒布了8種可改善和維持心血管健康的關鍵措施,包括健康飲食、控制體重、適度運動、戒菸、充足睡眠、降膽固醇、控制血糖、控制血壓,這8種健康行為和健康因素被稱為「Life's Essential 8」。其中,健康飲食包括天然原型食物(wholefoods)、大量水果和蔬菜、瘦肉蛋白、堅果,以及使用非熱帶植物油(如橄欖油和菜籽油)烹飪。控制體重方面最佳的BMI則為25。至於適度運動,成人每週應進行至少2.5小時的中等強度運動或75分鐘的劇烈運動。小孩每天則應該有至少60分鐘的玩耍和運動時間。而充足睡眠是指每晚睡7至9小時;控制血壓是指血壓保持在可接受範圍內,建議收縮壓、舒張壓應分別低於120毫米汞柱、80毫米汞柱。本月10日發表在《循環》(Circulation)期刊的一項研究,針對2005至2018年「全國健康和營養檢查調查」的23003名20至79歲受試者進行研究,研究人員將受試者對於這8種行為遵從度進行評分,以了解這8種行為與預期壽命增加之間的關聯性。結果發現,總分最高的受試者相較於平均得分最低者可多活8.9年。此外,戒菸行為、睡眠、運動與血糖數值對延長預期壽命的效果極為顯著。
陸國務院發表《美國侵犯人權報告》 批美已成「全球人權發展攪局者」
中國大陸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8日發表《2022年美國侵犯人權報告》,指控美國雖自詡「人權衛士」,卻難以消除金錢政治、種族歧視、槍支氾濫、警察暴力、貧富分化等國內問題。更遺憾的是,華盛頓無力解決自身人權問題的結構性頑疾就算了,還恣意以人權為武器攻擊他國,在國際社會製造對立、分裂和混亂,堪稱是「全球人權發展的攪局者和阻礙者」。據《新華社》的報導,報告分為序言、公民權利保護制度嚴重失能、美式選舉民主日益空心化、種族歧視與不平等愈演愈烈、底層民眾基本生存危機加重、婦女兒童權利歷史性倒退、恣意侵犯他國人權踐踏正義,共7部分。報告指出,2022年是美國人權狀況標誌性倒退的一年。自詡「人權衛士」的美國,金錢政治、種族歧視、槍支氾濫、員警暴力、貧富分化等痼疾難除,人權立法司法大開歷史倒車,美國人民的基本權利和自由被進一步架空。此外,美國是一個由極端暴力定義的國家,民眾遭受暴力犯罪和暴力執法的雙重威脅,公民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監獄人滿為患,成為現代奴役場所,強迫勞動和性剝削司空見慣。例如,《紐約時報》2月25日就披露,美國多家知名品牌工廠涉嫌參與剝削經濟,無視實施將近1個世紀的童工法,明目張膽僱用入境美國的未成年難民童工,且這種剝削經濟遍布美國多州各行各業,規模上看8萬逾人。《紐約時報》2月25日披露,美國多家知名品牌工廠涉嫌參與剝削經濟,明目張膽僱用入境美國的未成年難民童工。(圖/達志/美聯社)報告還指出,美式民主已失去民意基礎。美國的選舉費用一再飆升,「黑金」捐贈暗中操控選舉走向,政治極化和社會撕裂導致民主共識難以達成,人們對美式民主普遍感到絕望。與此同時,美國種族主義愈演愈烈,少數族裔遭受廣泛歧視;人均預期壽命大幅下降,藥物濫用致死人數持續攀升;兒童生存環境令人擔憂。美國在兩極分化的經濟分配格局、種族衝突的社會格局以及資本利益集團操控的政治格局相互作用下,近年來進一步陷入制度失靈、治理缺位、族群撕裂、社會動盪的泥潭。然而,服務於寡頭利益的美國政客,不僅日漸喪失了回應普通民眾基本訴求、捍衛普通公民基本權利的主觀意願與客觀能力,無力解決自身人權問題的結構性頑疾,反而還恣意以人權為武器攻擊他國,在國際社會製造對立、分裂和混亂,已成為「全球人權發展的攪局者和阻礙者」。《美國侵犯人權報告》在2019年以前被稱為《美國的人權紀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的年度出版物,內容記錄了美國人權及美國對他國人權侵犯的狀況。該報告首次發布於1998年,曾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作為對美國國務院在《國別人權報告》中批評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權的回應,導言或序言中會提及《國別人權報告》;2021年起不再提及《國別人權報告》。
2023全球幸福指數排名出爐!芬蘭連6年奪冠 台灣名列亞洲第2
聯合國永續發展網站新公布2023年全球幸福報告,對超過150個國家的人民進行調查,發現人民普遍的幸福感,並未因過去3年的新冠疫情而下降;全球最幸福的國家中,位於北歐的芬蘭,又拿下第一名,芬蘭已是連續第6年蟬聯冠軍;至於台灣則是排名全球第27,亞洲的第2名。綜合外電報導,這份全球幸福報告,是對每個國家人民幸福感去排名,主要根據蓋洛普全球民意調查(Gallup World Poll),調查依據包括健康的預期壽命、人均GDP、社會支持、腐敗程度、做出人生重要決定等自由,以及人們照顧彼此的慷慨程度去做評比。除了芬蘭以外,多數北歐國家都有上榜,前10名的名單依序是芬蘭 7.8、丹麥 7.6、冰島 7.5、以色列 7.5、荷蘭(尼德蘭)7.4、瑞典 7.4、挪威 7.3、瑞士 7.2、盧森堡 7.2與紐西蘭 7.1。至於其他先進國家,美國以6.9排第15名;英國以6.8排第19名。亞洲國家方面,台灣排名全球第27名,幸福指數在6.5,僅次於新加坡的6.6,高於日本6.1、韓國6.0、泰國5.8、越南5.8、中國5.8及香港5.3。至於全球幸福指數最低的5個國家,清一色都在中東和非洲,分別是民主剛果共和國3.2、辛巴威3.2、獅子山共和國3.1、黎巴嫩2.4、阿富汗1.9。
中國大陸61年來首次人口負成長 人口學會副會長「人口紅利仍在」
截至2022年末,中國人口比上年末減少85萬人,這是近61年來中國首次人口負增長。這組統計數據引發輿論熱議。人口是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變量,也是影響綜合國力和國家安全的重要因素。中新社專訪中國人口學會副會長、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杜鵬,解讀中國的人口紅利是否在消失?這個負增長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將帶來哪些影響?在未來的全球人力資源結構中,中國又如何找到新機遇?等議題。「負增長」後,中國人口紅利仍在中新社記者:「人口負增長」意味著什麼?中國會不會就此正式進入「長期人口負增長」週期?杜鵬:人口負增長是指總人口數量開始減少這一標誌性轉變,其源於生育率的下降。上世紀90年代初,中國總和生育率就下降到了2.1,2.1也被稱作世代更替水平,即低於更替水平就相當於已經踩下了人口增長的剎車,或早或遲就會出現人口負增長。因此,中國人口負增長起因於30年前,只是到了2022年,直觀的數據才顯示出真正進入人口負增長階段。需要注意的是,2022年中國人口負增長,它還伴隨著出生人口首次少於1000萬這一事件。觀察歷史,1963年中國出生人口接近3000萬,10年前都還在1500萬人以上,2022年降到了956萬。未來的幾十年,中國可能都要處於人口負增長狀態,只是速度快慢問題。中新社記者:中國取得的發展成就在人口結構中曾獲得哪些好處?「人口紅利」是不是真在消減?杜鵬:中國的人口紅利依然存在。人口紅利是經濟學概念,它不僅取決於人口結構,更關鍵的因素是能不能充分利用人口機會窗口。改革開放前,中國勞動力就非常豐富,但這並不是後來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改革開放本身充分釋放了中國人口數量和結構的優勢,這才創造了人口紅利。我們說如今人口紅利依然存在,基於三方面原因:其一,中國勞動力數量仍然非常龐大。到2022年,中國16-59歲勞動年齡人口達8.76億,規模依然龐大。其二,中國在從人力資源大國轉向人力資本大國。中國8億多勞動力中,絕大多數受過良好教育,15歲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已增長到近11年。2022年,中國高校畢業生人數達1076萬,而中國一年新增就業人口在1300萬人左右,如果實現充分就業,絕大多數新增就業人口都是高教育素質人口。我們的勞動力數量可能在未來一些年出現緩慢下降,但勞動力素質在提高,這給我們充分利用龐大的高素質勞動人口提供了非常好的機會。其三,中國進入新發展階段,體制機制在進一步完善,可以不斷促進勞動力供給和就業需求更好匹配。促進城鎮化過程中,農業剩餘勞動力進一步轉移到城鎮,實現了更有效的人力資源配置。因此,必須看到,我們依然有龐大的勞動力隊伍,有更好的勞動力素質結構,有更完善的機制使高素質勞動力更緊密地與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所以人口紅利依然存在。政策放寬,為何有些年輕人不願生孩子?中新社記者:去年8月,大陸國家衛健委曾刊文談到,低生育率成為影響中國人口均衡發展的最主要風險。這裡的「風險」主要包括哪些?杜鵬:人口負增長後,一方面人口總量特別是勞動力數量在下降,另一方面人口在老齡化,特別是未來十年,中國人口老齡化將呈加速趨勢。「少子」是人口負增長最主要動因,要解決這個問題,還是要關注未來幾十年中,生育率能否得到有效提升。這個「提升」不是恢復到一、二十年前的狀態,而是首先使它不再進一步下降,同時,使有生育意願的人們能夠充分實現生育意願。導致出生人口減少的相關因素,如果我們不能夠在未來5-10年盡快解決,可能人口負增長就會進入加速過程。而從長期來說,雖然人口增長總會進入到一個負增長階段,但我們還是要力爭生育率不出現急劇下降,不出現出生人口數量長期低迷,這樣才有利於人口長期均衡發展。中新社記者:近年來,中國不斷調整優化生育政策,釋放生育潛力。那麼,政策調整後,出生人口為何不升反降?為什麼現在有些年輕人不願生孩子了?杜鵬:生育率下降背後有多方面因素。第一,社會保障普及後,養老不再僅依靠子女,人們的生育觀念也會隨之受到影響。第二,醫療衛生水平和人民健康水平在提高。如今,全國人均預期壽命已經達到78.2歲,東部地區部分省市已經超過80歲,這也對生育水平產生了影響。人口結構變化以後,年輕的育齡人口在減少,所以在同樣出生率的情況下,每年生育的人數也在減少。第三,男女平等觀念深入人心。中國女性就業率非常高,女性要去平衡生育和職業發展的關係。第四,教育水平在提高。我們常說教育水平越高,生育水平越趨於下降,這裡有觀念的變化。同時,教育時間延長,初婚初育年齡也隨之推遲,職場女性在生育方面付出的代價會更高,這也會導致生育人口數量下降。綜合來看,育齡婦女人數在減少,初婚初育年齡在推遲,離婚率、不婚率也在提高。同時,年輕人也會遇到工作和生育之間平衡的難題。這些因素疊加,使得2022年的出生人口數創下了新低。「量的優勢」與「質的優勢」中新社記者:當「少子老齡化」成為常態,人口結構的「一減一增」之間,中國發展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什麼?我們做好準備了嗎?杜鵬:中國在進行全面的準備。早在2006年,國家層面就已提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此後又將應對人口老齡化上升為國家戰略,中共二十大報告將「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等放在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部分進行部署。從實踐來看,這些年我們也在不斷探索解決「一老一小」難題,諸如不斷完善生育政策,探索普惠托育,促進教育公平等,減輕年輕人在孩子擇校、課外輔導等方面的焦慮或撫育成本。此外,養老措施發揮作用與提高生育率也密切相關。家裡的第一個孩子,一般老人會照看,如果第二個孩子還讓老人照看,老人就要有8-10年時間全部用來為子女照看孩子,這就提出新挑戰:老人是否願意幫助子女承擔撫養責任。跟養老一樣,這裡會涉及很多社會保障問題,怎麼促進老人和子女共同居住,怎麼在稅收等方面給予年輕人優待,怎麼解決老年人的異地醫保問題等等,這些方面國家一直在不斷完善相關措施。當然,政策路徑上已非常清晰,但政策落地實施,還要有幾年時間才能夠看到真實成效。中新社記者:應對「少子老齡化」,國際上不少國家已有探索,我們能從其他國家獲得哪些經驗或教訓?當前,最需要做的是什麼?杜鵬:近年來,我們也在借鑒一些國家鼓勵生育的相關措施。但是,總體上來說,我們需要做的,一是戰略重視,要從戰略上關注和促進生育率的提升或穩定;二是綜合施策,不能單從某一方面著力;三是博採眾長,不同國家的好經驗,要結合自身國情進行取捨借鑒。歸根到底,中國還是要走出一條自己的道路。中新社記者:最近,美國耶魯大學高級研究員斯蒂芬·羅奇談到,通過提高個體勞動者的生產率來解決勞動年齡人口減少的問題。中國人口從「量的優勢」到「質的優勢」轉變,需要在哪些方向重點著力?杜鵬:首先要明確,我們不是擔心人口負增長導致勞動力不夠用了,而是更關注龐大受過良好教育的年輕勞動力群體,能不能獲得與自己相匹配的就業崗位,使勞動力供給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更加緊密結合。當然,與此同時,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中,發展方式也會越來越關注於靠技術密集型產業去促進未來的發展。羅奇的觀點也非常重要,他強調個人要素、全要素的生產,也就是我們不能簡單比較勞動力數量,更要比的是勞動力素質、勞動力結構以及現代化的發展模式。中國如何找到新的人口機遇?中新社記者:聯合國的人口預測稱,印度將在今年4月超過中國,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在未來的全球人力資源結構中,中國如何找到機遇?杜鵬:人口數量第一、第二,本身沒有優劣可言,我們沒必要過分關注人口規模排第幾,而更應關注人口對經濟社會發展是否更有利,人們的幸福感、獲得感是否在持續提高,更應關注人口結構變化會帶來哪些優勢與挑戰。優勢方面,無論是人口受教育程度、健康水平還是人口城鎮化進程,與印度相比,我們都高得多。挑戰方面,我們的生育率較低,人口老齡化較快,也意味著在社會保障方面,要花更大力氣去提升生育水平,解決托育養老問題、教育公平問題、地區間城鄉間差距問題等等。因此,不必拘泥人口數量的排名,我們必須看到過去40年,特別是過去10年的發展成就,從而利用自身優勢和發展勢能,立足人口國情,去走好自己的現代化道路。
「毒品濫用」成全美最大公衛危機! 社區街頭淪「屍樂園」
美國公共衛生領域專家指出,毒品氾濫已成為該國最具破壞性的公共衛生危機之一,近幾年全美各地因芬太尼(fentanyl)、賽拉嗪(xylazine)服用過量而死的案例以驚人的數字逐年激增,甚至還有年輕化的趨勢。據英國《每日郵報》的報導,芬太尼被認為是美國人過去3年預期壽命急劇下降的部分原因。僅僅2毫克的芬太尼就足以致命。如今,被簡稱為鎮靜劑(tranq)的大型動物用肌肉鬆弛劑「賽拉嗪」現在更加劇這場毒品危機,愈來愈多吸毒者在海洛因、古柯鹼及芬太尼中添加它,導致該藥用量在全美大增,更可怕的是「賽拉嗪」的注射點常會引起潰瘡,導致患者不良於行,最終傷口將遍及全身,甚至搞到需要截肢,慘狀猶如行屍走肉。美國街頭淪為「屍樂園」!(圖/達志/美聯社)據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網站2日的報導,美國藥物評價與研究中心物質使用和行為健康中心副主任索科沃夫斯卡(Marta Sokolowska)博士指出,用藥過量危機已成為影響美國最具破壞性的公共衛生危機之一。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的臨時資料顯示,在截至2022年8月的12個月期間,發生了超過10.7萬起藥物過量死亡。報導稱,近10年美國毒品死亡人數激增,甚至還波及青少年及嬰兒。其中美國芬太尼致死人數在2010年代激增,起初有2666名美國人死於芬太尼過量。到2016年,這一數字飆升至19413人。新冠疫情使情況變得更糟,2021年有創紀錄的72484人死亡。官方資料顯示,2021年,加州有5622起與芬太尼有關的過量死亡事件——其中近225例是僅15歲的青少年。另據美媒The Daily Caller的報導,芬太尼和其他毒品的大流行正在傷害嬰兒,無論是在出生後還是在母親子宮內,在某些情況下將引發致命後果。專家稱,接觸相關藥物的嬰兒會出現新生兒戒斷綜合症(Neonatal Abstinence syndrome)等嚴重的戒斷症狀。美國街頭淪為「屍樂園」!(圖/達志/美聯社)美國緝毒局(DEA)特種行動部門前負責人瑪律茨(Derek Maltz)則表示,芬太尼等強效藥物對美國最年輕的受害者構成了更大的威脅,許多人未能倖存下來。「芬太尼一直是美國歷史上最具破壞性的毒品。除了導致14歲以下兒童創紀錄的死亡數外,更有嬰兒不幸的接觸到這類有毒物質。」據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發表的一項研究,美國每25分鐘就新增一例新生兒戒斷綜合症的診斷。雖然這些數字令人震驚,但藥物過量死亡的統計資料還無法準確的描述美國正在遭遇的危機。報導指出,從華盛頓到麻薩諸塞州的社區,從路易斯安那州到費城的街頭,因吸食芬太尼和賽拉嗪而神智不清、充滿開放性傷口的「僵屍們」集體倒臥,或蹣跚的行走在佈滿針頭的路邊,景象宛如喪屍末日電影「屍樂園」。
生育率創新低!2021年香港人口741萬 平均壽命上升走向高齡化
香港政府統計處今天出版《香港人口趨勢1991-2021》,報告顯示香港人口30年間持續走向高齡化,生育數字於2021年創下新低。報告指出,香港人口由1991年的575萬人,增至2021年的741萬,30年間平均每年增長率為0.8%。人口年齡中位數由1991年的31.6歲,升至2021年的46.3歲。生育數字方面,香港的生育水平過去30年呈現下跌的趨勢,總和生育率由1991年的每千名女性相對1281個活產嬰兒下降至2001年的901個。該比率2012年回升至1285個,然後逐漸下降至2019年的1064個,再進一步下降至2021年的772個,以每千人口計算的粗出生率僅5.0,創30年最低。同期間,由於死亡率持續下降,以致平均預期壽命上升。男性的出生時平均預期壽命由1991年的75.2歲增加至2021年的83.2歲,同期間女性的出生時平均預期壽命則由80.7歲增至87.9歲。婚姻趨勢方面,香港遲婚情況十分普遍,2021年初婚新郎及初婚新娘的年齡中位數分別是32.2歲及30.6歲,1991年的相應的年齡中位數分別為29.1歲及26.2歲。至於頒布離婚令的數目由1991年的6295件,顯著上升至2021年的16692件。
美國人均壽命連2年降低 除新冠肺炎外還有「這原因」
美國疾病防治中心(CDC)日前宣布,美國人的預期壽命為76.4歲,已經是連續2年下降,同時也創下近25年來的新低。CDC也分析,除了新冠肺炎疫情導致外,藥物過量使用問題也是導致預期壽命降低的原因。根據《CNN》報導指出,美國CDC日前公布資料,指出美國人2021年預期壽命為76.4歲,除了低於2020年的77歲外,也低於2019年的78.8歲,同時這數字也是美國近25年來的新低。美國國家衛生統計中心主管安德森認為,預期壽命會直線下降的原因,新冠肺炎的大流行會是主要因素。而在2021年期間,美國民眾的死因有接近12.5%是因為疫情的關係,遠高於2020年的10%,是去年美國第三大主要死因,而第一名則是心臟病、第二則是癌症。而報導中也指出,除了新冠肺炎外,藥物濫用與使用過量也是導致預期壽命下降的主因。在疫情期間,美國當地吸毒人口直線上升,因為吸毒而死亡的案例也創下新高,單是在2021年就有10.7萬人死於吸毒過量,這相較於2020年上升了14%之多,而與類鴉片止痛劑「芬太尼」(fentanyl)有關的死亡人數也增長了22%。
大陸結婚人數持續減少 初婚年齡推遲
大陸《第一財經》1日報導,中國結婚人數近年來持續減少,初婚年齡推遲,單身群體日益擴大。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結婚登記為764.3萬對。這是自2003年以來,結婚人數首次低於800萬對大關。從2022年前三季數據看,結婚人數仍在下滑。結婚登記數據包括初婚人數和再婚人數,相比再婚人數,初婚人數與出生人口的關係更為密切。根據大陸國家統計局編著出版的《中國統計年鑒2022》,2021年中國初婚人數為1157.8萬人,比上一年減少70.8萬人。這也是多年來初婚人數首次跌破1200萬人,為1985年(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22》、大陸國家統計局網站公布的1999年以來的歷年統計年鑒中的數據得出)以來的新低。去年大陸初婚人數跌破1200萬創37年新低,今年更低。(圖/觀察者網╱大陸國家統計局 )以省分看,廣東初婚人數以98.74萬人第一,河南以92.12萬人第二。江蘇、四川和山東分列三到五位。從歷年數據看,2013年是中國初婚人數的最高峰,達到2385.96萬人,也就是說,近8年來,中國初婚人數下降了51.5%。初婚人數持續下滑,有多個方面原因,包括適婚人數減少、初婚年齡推遲、經濟壓力、婚戀觀念變化等。近年來中國青年初婚年齡大幅推遲。根據《中國人口普查年鑒-2020》,2020年中國的平均初婚年齡28.67歲,比2010年的平均初婚年齡(24.89歲)增加了3.78歲。2022年1月20日,國家衛生健康委人口家庭司副司長楊金瑞在回答記者提問時稱,「90後」「00後」作為新的婚育主體,絕大部分成長和工作在城鎮,受教育年限更長,面臨的就業競爭壓力更大,婚育推遲現象十分突出。《第一財經》報導,人口專家、廣東省人口發展研究院院長董玉分析,整對當前年輕人對於結婚的必要性、重要性,對於婚育的社會價值的看法都發生了變化,有的人認為結婚生育並不一定是人生的必修科目,甚至認為單身更自由。特別是在大城市,許多大齡青年還處於未婚未育狀態,盡管他們的父母和親人十分焦慮,但他們自己卻並不著急。「還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自己的能力有限,結婚帶來的負擔,承受不起,如此等等。這些思想觀念意識及其行為選擇,對於結婚都不是積極的。」董玉整說。此外,大城市化、經濟壓力以及婚戀觀念變化,也使得結婚年齡不斷推遲,晚婚甚至不婚的人越來越多。例如,高學歷群體,很多人碩士畢業一般都25、26歲了,工作幾年就接近30歲了。另一方面,新冠疫情也影響了青年的婚戀。11月28日,內蒙古自治區統計局網站刊發的《疫情之下內蒙古居民結婚對數創新低》介紹稱:「持續3年的新冠疫情,不僅對我區經濟帶來巨大的衝擊,也影響著我區居民的正常生活,結婚率也在下降,2021年全區依法辦理結婚登記居民13.27萬對,創2004年以來全區居民登記結婚對數的新低。」大陸民政部近期發布的數據顯示,前三季中國結婚登記人數為544.5萬對,比2021年同期下滑7.5%。也創下2007年(民政部公布有2007年以來歷年前三季數據)同期新低。董玉整說,結婚人數、初婚人數的下降,也必將對未來的人口發展產生較大影響:一是出生人口數量更加減少,出生率繼續降低;二是人口自然增長率也受到影響;三是伴隨人們平均預期壽命的不斷提高,人口結構將進一步老化。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65歲以上人口比例已達到14.2%。董玉整說,由於初婚人數減少等原因,這個比例會繼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