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中暑
」 高溫 中暑 天氣 夏天 熱傷害雙北等3縣市高溫!中颱珊珊最新路徑曝 午後西半部防雷雨
今、明(24日、25日)兩天台灣各地及澎湖大多為多雲到晴,金門及馬祖有零星短暫陣雨,午後西半部地區及其他山區有局部短暫雷陣雨,並有局部較大雨勢發生的機率。氣象署預報,今(24日)台灣各地及澎湖、金門、馬祖大多為多雲到晴的天氣,各地高溫仍約33至36度,戶外活動請注意防曬並多補充水分以預防中暑;午後西半部地區及東半部山區有局部短暫雷陣雨,中南部地區降雨機率較為提高,雨勢方面,北部山區及中南部近山區平地易有局部大雨,請留意旺盛對流伴隨之短延時強降雨、雷擊、強風等劇烈天氣現象,前往山區溪河附近活動注意溪水暴漲,此外,中南部地區降雨可能持續至晚間,建議外出攜帶雨具備用。高溫資訊。(圖/氣象署)氣象署也發布高溫資訊,提醒民眾,天氣高溫炎熱,今(24日)中午前後台北市、新北市為橙色燈號,有連續出現36度高溫的機率,請加強注意。屏東縣為黃色燈號,請注意。氣象專家吳德榮在《三立準氣象.老大洩天機》專欄指出,中央氣象署今(24日)2時「路徑潛勢預測圖」顯示,中颱「珊珊」受其東側太平洋高壓的導引,向北北西轉西北、朝日本方向前進,下周二至周四(27至29日)再轉向東北大迴轉,下周二登陸前達最強。今(24日)2時「暴風圖抵達時間及侵襲機率圖」亦顯示,下周二至周四、侵襲日本機率很高,但登陸地點仍因大迴轉而有較大的「不確定性」,若有日本行程,應密切注意其動態。中颱「珊珊」預測路徑。(圖/氣象署)吳德榮分析,最新模式模擬顯示,下周一、二(26、27日)「太平洋高壓」減弱、天氣仍偏熱,注意防曬、防中暑;午後局部雷陣雨在近山區發展,部分平地受到影響。下周三至周五(28至30日)盛行西南風、天氣仍偏熱;清晨與「陸風」輻合、西半部偶有局部短暫陣雨,午後近山區局部雷陣雨發展,擴展至部分平地。前中央氣象局長鄭明典則在臉書表示,台灣晴空加上背風渦旋,從不規則雲型可看出來,風速偏弱;東南側有個小背風渦旋,表示大氣相對穩定,西南風繞地形而過,才會有背風渦旋;西南風環境低層水氣多,清晨大晴空,上午日照強,午後對流機率就相對高,但應該是偏在山區。
大範圍「季風環流圈」建立…有機會發展颱風 台灣天氣變不穩定
可能又有颱風!日本東南方外海有大範圍的「季風環流圈」建立,環流圈中可能有2~3個低壓中心同時存在,有機會進一步形成熱帶性低氣壓,或是發展為颱風。天氣風險公司在臉書指出,周末受到太平洋高壓脊籠罩的影響,預估只有山區會有局部午後熱對流雷雨,平地的天氣大致都比較穩定,整體降雨較少,適合安排出遊活動,但是要到山區活動的朋友還是要注意一下午後的天氣變化,尤其中部以南的山區,仍有遇到午後雷雨的機會。由於天氣穩定,溫度將會偏高,各地高溫普遍上看33~36度,甚至有些地方會來到37~38度高溫。雖然適合安排假期活動,但是戶外活動一定要注意做好預防中暑、熱傷害的準備,同時也要做好防曬,以免被強烈的陽光所曬傷,預估這樣的天氣可以持續到5日。下周天氣將有所轉變。(圖/翻攝自天氣風險 WeatherRisk臉書)接著,要開始注意台灣以東大範圍低壓區的發展及變化,由目前的預報資料來看,下周在台灣以東、日本以南將有相當大範圍的「季風環流圈」建立,環流圈之中可能會有2~3個低壓中心同時存在,並且有機會進一步形成熱帶性低氣壓或是颱風。不過目前的預報趨勢,大多顯示這些發展的擾動系統,往北影響日本的機會較高,往台灣靠近的機會較低。只是隨著發展和調整,台灣附近到了下周後半,風向有轉變為偏西風到西南風的趨勢,即使不直接靠近,台灣附近的水氣也會增加,天氣將會變得比較不穩定。
「大暑」將至!10大禁忌小心別犯 4生肖注意健康
《黃帝內經》一年四季春夏秋冬,自然界的陽氣運行狀態分別有著「生、長、收、藏」的特點,所以春天要懂得養「生」氣,夏天要懂得養「長」氣,秋天要懂得養「收」氣,冬天要懂得養「藏」氣。 2024年7月22日15點45分節氣來到「大暑」,是全年溫度最高、陽氣最旺盛的節氣,在養生保健中有「冬病夏治」、「寒病夏治」,意思是一些在冬季比較容易發作的病應該在夏季治療,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支氣管哮喘、腹瀉、風濕痺症等陽虛症,暑期是最佳的治療時機。所謂「小暑大暑,曬死老鼠。」高溫來襲,人體排汗多、消耗大,易動肝火,感到心煩意亂、睏倦乏力、食慾不振、急躁焦慮等,這個時候就不得不注意「大暑」的一些禁忌和養生了。俗話說:「心靜自然涼」,心態宜清靜,越是天熱越要「心靜」,以避免不良刺激。 2024年「大暑」這半個月,健康要注意的生肖是屬牛、馬、羊、豬,容易過度勞累而引起神經緊張,失眠多夢的毛病,但只要多些時間放鬆休息,終究問題不大。腸胃方面容易出問題,對於生冷油炸類食物少吃爲宜,生活作息要有規律。 以下提供食、衣、住、行、育、樂的「大暑」開運養生及禁忌:一、食的開運大法:1.飲食宜「以清為補」:「大暑」養生飲食宜「以清為補」,宜補氣清暑,宜健脾養胃,宜藥粥進補。清補食物有綠豆、百合、黃瓜、豆芽、鴨肉等;補氣清暑食物有冬菇、紫菜、西瓜、番茄等,亦可選用西洋參、太子參、黃芪;健脾養胃食物有赤小豆、薏米、南瓜等;藥粥有綠豆粥、扁豆粥、蓮子粥、薏米粥等。2.宜吃三種苦味食物:苦瓜,可清熱解暑,苦菜,可防治貧血,苦蕎麥,可清腸排毒等。苦味食物不僅清熱,還能解熱祛暑、消除疲勞。所以,大暑時節,適當吃苦味食物,可健脾開胃、增進食慾,遠離濕熱邪氣,還可預防中暑。此外,苦味食物還可使人產生醒腦、輕鬆的感覺,有利於人們在炎熱的夏天恢復精力和體力,減輕或消除全身乏力、精神萎靡等不適。3.宜吃三種瓜類:西瓜,可生津止渴,甜瓜,可清熱利尿,哈密瓜,可緩解焦慮。夏天,酷熱的天氣使人體過度出汗,消耗了大量體液,並消耗了各種營養物質,因此很容易感覺到身體乏力和口渴。吃瓜要適量,不可過量,如果大量吃進生冷瓜果、寒性食物,會損傷脾胃陽氣,使脾胃運動無力,寒濕內滯,嚴重者則會出現腹瀉、腹痛等癥狀。4.宜喝三種湯:雞湯,可提高免疫力,冬瓜荷葉湯,可降血壓,綠豆湯,可消暑、除煩惱。夏天一般以清淡的滋補食品為主,另外,瘦豬肉、鮮瓜果、芡實等食品都是夏天用以清補的食療聖品。5.宜吃薑:俗語:冬吃蘿蔔夏吃薑,不勞醫生開藥方。6.忌油膩食物:吃了大量的油膩食物會加重胃腸的負擔,使大量血液滯留於胃腸道,輸送到大腦的血液相對減少,人體就會感到疲憊加重,更容易引起消化不良。7.忌喝冷飲:很多人喜歡以喝冷飲、吃冰品等方式消暑降溫,這太寒涼,非但不能降火,對身體反而會造成傷害,消暑切勿吃太寒涼,當心物極必反。8.忌大量飲水:應該採取少量、多次飲水的方法,每次以不超過300毫升為宜,切忌狂飲不止。因為,大量飲水不但會沖淡胃液,進而影響消化功能,還會引起反射排汗亢進,結果會造成體內的水分和鹽分大量流失,嚴重者會發生熱痙攣。9.忌空腹飲茶:忌空腹飲茶,尤其是腸胃狀況不是很好的人。二、衣的開運大法:忌曝曬:大暑室外溫度高,若長時間曝曬,會造成人體脫水、中暑等症狀,中暑之後,人體體溫調節功能失調,體內熱量過度積蓄,從而引發神經器官受損。要穿吸汗排熱功能及輕便舒適的服裝,大太陽底下行走要戴帽子遮陽。三、住的開運大法:1.忌長時間吹空調:夏天使用空調給人們帶來舒爽,同時也帶來"疾病",長時間在空調環境下工作學習的人,因空氣不流通,環境得不到改善,會出現頭昏、鼻塞、打噴嚏、耳鳴、記憶力減退、乏力等症狀,以及一些皮膚過敏的症狀,例如皮膚發緊發乾、易過敏、皮膚變差等,這類現象在現代醫學上稱之為"空調綜合症"或"空調病"。2.忌冷水洗浴:夏季天氣炎熱,人的毛細孔均處於開泄狀態,因此,寒氣極易侵入人體,導致陽氣暗損。身體在燥熱的情況下,突然下到冷水裡,身體受到冷的刺激,會造成不適,一冷一熱更容易得風濕。即使是熱水洗浴,亦要注意洗浴後避風,嬰兒及小孩更需注意。四、行的開運大法:忌熬夜:「大暑」炎熱,容易耗氣,最好能早點休息,不要熬夜。要調整起居,讓睡眠充足,中午應午睡半至一小時,因睡眠與情緒和免疫力密切相關,睡眠不足抵抗力會變差。五、育的開運大法:忌大量勞動:大暑天氣悶熱、潮濕,人體感覺不舒服,容易中暑。因此,要避免過度勞動,同時減少運動量,少出門活動。六、樂的開運大法:切勿急躁:「大暑」高溫酷熱,易動肝火,容易心煩意亂、食欲不振、急躁焦慮等;靜心養生,俗話說「心靜自然涼」,心態宜清靜,越是天熱越要「心靜」,以避免不良刺激。
一進冷氣房「莫名頭痛」小心中暑!營養師教戰:多吃6食物助散熱
不少民眾有感今年夏天特別炎熱,中暑意外也不時傳出,營養師余朱青提醒,若進到冷氣房卻突然感到頭暈、頭痛,小心可能是中暑跡象,建議可食用「6食材」幫助體內散熱消暑。余朱青在臉書發文表示,由於台灣環境相對濕度偏高,也會影響身體的排汗能力,因此只要氣溫高於攝氏32度,中暑機率就會大幅增加,而常見的中暑症狀除了體溫上升、皮膚乾躁發紅、心跳過快、呼吸急促、低血壓之外,還可能因為情況惡化讓體溫調節機能失效,導致體溫飆高、頭昏、噁心、嘔吐、視力障礙、抽筋甚至昏迷。對此,余朱青也分享「預防中暑3方法」,第一、補充足量水分、避免電解質不平衡:每日至少喝1500-2000c.c.水分,選擇冷開水協助降溫,且需分次小口慢慢喝,若在戶外每小時則建議補充至少500c.c.水分;若大量流汗也可適度飲用運動飲料,補充流失的電解質。第二、選擇利尿排汗食材:像是紅豆、綠豆、薏仁、西瓜、香蕉、奇異果等食物都是高含鉀量食材,多吃可幫助身體排水、排濕氣,藉此達到散熱的效果。第三、避免高溫時段外出:一天當中陽光最猛烈的時間點落在上午10時至下午2時,若要進行戶外活動,應避開紫外線最強烈的時段,並適時選擇陰涼處休息,才能預防高溫帶來的熱傷害。
今「極端高溫」條件達標恐飆近40度 午後雷雨要下一整週
時序進入夏季,氣象署表示,未來一週天氣持續高溫炎熱,各地白天都有32度以上高溫發生的機率,其中中南部近山區易有36度左右高溫發生的機率,前氣象局長鄭明典指出,海峽上出現「弧狀雲線」,今晚會影響台灣西南部,然後持續北上。氣象署指出,今(29)日環境轉為西南風,清晨南部已出現局部降雨,隨著時間中南部尤其是雲林以南出現短暫陣雨或雷雨的機率會愈來愈高,雨勢方面也會增大,至於其他地區上午大多為多雲到晴,但午後雷陣雨還是很明顯,中部以北、東北部及東部地區及其他山區午後降雨機率偏高,容易出現局部大雨,應注意短延時強降雨、雷擊及強陣風等劇烈天氣現象,若行經山區路段應提高警覺,留意土石鬆軟、地滑、崩坍及落石,並留意自身安全;氣溫方面,今日沒下雨時天氣炎熱,各地高溫約32至36度,大台北地區、中南部近山區有37度左右高溫發生的機率,外出活動請做好防曬並多補充水分,慎防熱傷害。氣象專家吳聖宇也表示,隨著太平洋高壓勢力稍微減弱,台灣附近的大環境風向轉為西南風,今明兩天週末假期的天氣型態也會變得有些不一樣,西南風帶來的水氣增多,面迎西南風的南部地區從昨晚開始到今天清晨陸續有些下雨的狀況,這種西南風降雨一整天都有可能斷斷續續會發生,夜晚清晨配合海陸風環流,出現降雨的可能性又會更高一些。再來就是今明兩天週末期間的午後雷雨也將會比較明顯,尤其是配合台灣地形的輻合作用,在北部、東北部局部地區以及中部山區一帶有出現午後大雷雨的機會,提醒大家午後外出務必要多留意,前往山區、溪流邊活動的朋友更要注意安全,如果發現天氣狀況不對,務必要盡速遠離危險的區域。吳聖宇說明,雖然降雨增多,但是週末的溫度還是一樣炎熱,各地高溫普遍預報都還是有34至36度,其中在台北盆地內、中南部局部近山地區以及花東縱谷內局部區域有36度以上高溫發生的機會,因為西南風增強的關係,台東地區還有可能出現局部焚風現象,如過安排戶外活動的話,務必要做好預防中暑、熱傷害的準備,盡可能待在室內會比較好一些,另外也要做好防曬,這種陽光的強度可能只要曝曬超過15分鐘就會有被曬傷的風險。吳聖宇指出,下週一之後太平洋高壓有逐漸增強的趨勢,不過一直到週三可能午後雷雨發生的機會還是很高,要等到週四之後高壓更為增強,甚至高壓中心都接近到台灣附近,午後雷雨發生的情況就會有明顯減少的趨勢,也會更加集中在山區內,平地的天氣將會比較穩定。這種午後雷雨較少的天氣型態有機會持續到7月8日或9日,再來高壓又會減弱,午後雷雨的情況也會跟著增多。值得注意的是溫度的部分,下週後半降雨減少,高壓中心來到台灣附近,整體的溫度將有更為升高的可能性,發生極端高溫的範圍也有可能再擴大,後續的預報變化需要持續觀察。今日台北市信義區氣溫飆破37度,雲林斗南和高雄美濃的氣溫也接近38度,氣象專家吳德榮也在《三立準氣象‧老大洩天機》專欄中指出,從今日起至7月5日,滯留鋒在華南至長江流域一帶南北徘徊,台灣位於鋒面前的暖氣團內,空氣偏暖,加上受太平洋高壓壓制,基本上具備了出現「極端高溫」的條件,各地氣溫預計在36至38度,甚至更高,由於高壓沉降偏弱,無法壓制大氣的「潛在不穩定度」釋放,因此近山區中午過後容易有對流發展。吳德榮也補充道,西南地區不定時會有局部陣雨,午後對流範圍擴大,需特別注意大雷雨或豪雨的威脅,平地需防範「急雨積水」,這種午後暴雨的天氣,預計要到7月5日高壓勢力增強後才會有所緩解。此外,前氣象局長鄭明典也在臉書上表示,海峽上出現了「弧狀雲線」,「這是一股增強南風的前緣,這股南風增強今晚會影響台灣西南部,然後持續北上,值得觀察」。
下過雨更涼爽? 日專家籲「小心雨季中暑」:恐釀隱性脫水
台灣常年氣候潮濕,到了夏季更是使人悶熱難耐,不少人會認為午後下雨能更加涼爽,但有日本專家指出,其實「雨季中暑」的發生率相當高,係因在溼度高的地方,汗水不易排出,反而讓體溫下降緩慢,更容易增加中暑的風險。根據日媒《每日新聞》的報導,崎玉慈惠醫院副院長藤永剛,有從事中暑患者急救工作25年的經驗,他表示,從潮濕天氣或封閉體育館等高濕度環境中,送來的中暑患者層出不窮,而藤永剛也猜測,可能是忽略了喝水的習慣。依東京消防局統計,2023年夏季,氣溫約在攝氏25至35度、濕度50%到80%時,因中暑而送醫院的人數往往較多,即使室溫只有26度,濕度過高的情況下,尤其是濕度約在80%的雨季,更容易有中暑的風險。藤永剛提到,雨季中暑的3個主因分別是「隱性脫水」、「汗水不易蒸發」、「身體不適應炎熱」,就像是雨季衣服很難晾乾一樣,汗水此時也難以排出,導致體溫下降變慢;而在雨季,人們也較少感覺到口渴,若忘記有意識地引水,就可能出現脫水症狀。另外,藤永剛提醒,若想要預防中暑,關鍵在於多運動、充足飲水和飲食,並透過運動、洗澡來讓自己習慣出汗,注意蛋白質的攝取,才能增強得以更好維持水分的身體機能。
快訊/基隆北海岸大雨特報 臺東縣慎防焚風高溫
中央氣象署今(18日)5時指出,今金門及馬祖有短暫陣雨或雷雨,馬祖並有局部較大雨勢發生的機率,臺灣各地及澎湖大多為多雲,清晨至上午西半部地區有零星短暫陣雨,午後中部以北、東北部、東部地區及其他山區有局部短暫雷陣雨,大臺北、東北部地區及中部以北山區有局部大雨發生的機率,東南部地區亦有焚風發生的機率。氣象署今6時35分也發布大雨特報指出,對流雲系發展旺盛,易有短延時強降雨,今基隆北海岸有局部大雨發生的機率。高溫資訊方面,由於西南風沉降影響,臺東縣有焚風發生的機率,今臺東縣為橙色燈號,有連續出現36度高溫的機率,請加強注意。此外,今上午蘭嶼、綠島易有強陣風,今、明兩天馬祖及金門易有低雲或局部霧影響能見度。氣象署續稱,明(19日)金門及馬祖有短暫陣雨,臺灣各地及澎湖大多為多雲到晴,午後中部以北、東北部、東部地區及其他山區有局部短暫雷陣雨,大臺北、東北部及中部以北山區有局部大雨發生的機率。本周天氣方面,氣象粉專《天氣風險 WeatherRisk》分析師吳聖宇指出,在台灣北方海面徘徊多日的梅雨鋒面今仍然還在,而且隨著鋒面上有低氣壓發展向日本東移,比起昨天還更靠近台灣了一點,因此今天台灣還是處在鋒面前方比較不穩定的環境內,要留意白天配合熱力作用,陸地上有比較旺盛的熱對流發展降雨機會,預報資料來看包括各地山區以及北部、東半部的平地到了中午過後都要注意,可能出現局部短時較大的雨勢,外出要記得攜帶雨具,到山區以及溪流邊活動要小心天氣突然變化的情況。此外,今天各地溫度偏高,高溫普遍有32至34度或以上,吳聖宇提醒,戶外活動要做好防曬、多喝水預防中暑,另外也氣象署持續針對台東地區發布橙色高溫燈號,還是有焚風高溫出現的可能性。明天開始隨著太平洋高壓逐漸西伸增強,台灣北方的梅雨鋒面將會逐漸向北調整,台灣也會跟著擺脫鋒前不穩定的環境,轉變為受到太平洋高壓外圍偏南到東南風環境的影響,天氣型態將會變得更像夏季型。吳聖宇說明,明後天(19至20日)上午各地為多雲或有陽光的天氣,中午過後各地山區以及北部、東半部平地有機會出現熱對流發展擴散帶來局部短暫陣雨或雷雨,熱對流發展的區域還是有可能出現局部單點較大雨勢的機會。溫度持續偏高,各地高溫可達32至35度或以上,戶外活動要持續做好防曬、防中暑的準備。至於週五(21日)起到週末(22至23日),吳聖宇解釋,從預報資料來看太平洋高壓的勢力有更增強的趨勢,台灣持續位於高壓外圍,風向維持偏南或東南風,天氣可能更為穩定一些,不過各地山區午後仍然會有局部熱對流發展帶來短暫雷雨的機會,熱對流發展後也可能擴展到鄰近山區的平地,因此午後的天氣變化還是要留意,到山區、溪流邊活動的朋友更要小心謹慎。天氣更穩定之後,溫度的預報也變得更高,各地高溫普遍有33至35度或以上,出現36至37度等極端高溫的機會也明顯增加,因此週末期間如果有安排假期戶外活動的朋友一定要注意可能出現的高溫情況,做好預防中暑以及防曬的準備,避免熱傷害的情況發生,吳聖宇也提醒,如果可以的話,還是盡量在室內活動會比較理想。
4月熱傷害已增加1倍! 國健署署長提醒:3招預防中暑、熱昏厥
根據衛福部疾管署「即時疫情監測及預警系統」通報急診就醫資料顯示,今(2024)年4月熱傷害就診人次為231人次,相較去年同期(111人次)增加1倍以上。端午節後開始進入夏季天氣,若未多加留意,可能會增加熱傷害風險。尤其嬰幼童、65歲以上長者、慢性病患者、戶外工作者、運動員、體重過重者等熱傷害6大高風險族群更要留心,國健署署長吳昭軍提醒,民眾外出活動時,應避免或減少曝曬於高溫環境下,並牢記預防熱傷害的3字訣「涼、補、心」。預防熱傷害第一招: 保持「涼」爽人體在溫度及濕度高的環境下,若汗水排不出體外、水分攝取不夠等,可能會讓體感溫度漸漸升高,導致熱傷害。因此,預防熱傷害第一個方法就是保持「涼」爽,國健署表示,民眾可以從4方面著手,包括:衣著:建議穿著輕便、淺色、寬鬆、透氣及抗UV的衣服。戶外活動時,可依個人需求,適度使用防曬用具,且能具有散熱效果。避免陽光直射:室內窗戶可以加裝遮光窗簾,並關掉非必要的燈和電器設備,避免產生更多的熱氣。另外切勿將幼童及寵物單獨留在車上,因為不論車內有無空調,都有一定的危險性。加強散熱:可透過增加環境空氣流通、灑水降溫、加強通風設施、採用空氣調節器等方式來加強散熱。適當休息場所:儘可能待在室內涼爽、通風或有適當空調的地方;若是戶外工作者,雇主應提供適當休息場所,避免長時間暴露在高溫或陽光直射的環境中,以降低熱傷害的發生。預防熱傷害第二招: 「補」充分水分第二,則是要「補」充分水分,國健署提醒,民眾應定時補充水分,不可等到口渴才補充,而且應維持每天攝取至少2,000㏄白開水的好習慣,切勿選擇含酒精、咖啡因及大量糖分的飲料,以免身體流失更多水分。而水分攝取量也應依活動強度、身體狀況、氣候環境等適度調整,不過若患有疾病或經醫囑須限水者,則不包括在上述的補充水分建議原則中。另外,若是長時間從事高強度活動或工作者,除了會流失大量水分,電解質也會流失,因此國健署建議,這時也要適度補充含有電解質(鹽分)的液體,避免脫水、熱痙攣、無力、頭暈、抽筋等狀況,但有鹽分攝取限制者,則應遵循醫師建議。預防熱傷害第三招: 提高警覺「心」第三,民眾也要提高警覺「心」,國健署表示,應留心氣象預報,留意中央氣象署所發布的高溫警訊,嬰幼童及長者避免於上午10時至下午2時外出,如果必須外出,建議行走於陰涼處並注意防曬措施。而且要注意身心狀況,國健署提醒,戶外活動者、運動員等,應隨時留意自己及身邊友人的身體狀況,若有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加速等情形,應儘快休息並補充水分。如果已出現無法流汗、頭痛、頭暈、噁心、嘔吐,甚至神智混亂、抽筋、昏迷等症狀,更應立即離開高溫的環境,並設法降低體溫(如: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等),必要時應立即就醫,尋求專業的協助。
密集閃電盤據台灣上空!雨區擴大狂降到下週…「這天」雨勢最猛
今(27日)受對流雲系發展旺盛及西南風影響,易有短延時強降雨,氣象署在下午1點20分發布大雨特報,北部、東北部、嘉義、台南、高雄有大雨或局部大雨機率。(圖/氣象署)氣象署針對基隆、新北、台北、嘉義、台南、高雄、屏東發布大雨特報,並指澎湖、金門、馬祖也會逐漸轉為局部短暫陣雨或雷雨;大台北、東北部、中南部及各地山區注意大雨或短延時豪雨發生。預報員林秉煜表示,目前台灣上空雲系偏多且閃電密集,午後有雷陣雨且閃電分布在台灣各地;眀(28日)清晨及上班時間,鋒面將持續往南壓,西半部、東北部雨勢明顯,尤其西半部有局部豪雨或大雨,要到當晚才緩解。週三(29日)鋒面抵達台灣南端乃至巴士海峽,但降雨範圍會稍微縮小;週四(30日)受到在西側華南一帶的鋒面影響,水氣增多,降雨範圍逐漸增多;週五(31日)又受另道鋒面與西南風影響,午後易有局部較大雨勢;週六、日(6月1日、2日)天氣也不穩定。眀天28日雨勢最明顯。(圖/翻攝自「天氣職人-吳聖宇」臉書)天氣風險公司氣象部經理吳聖宇在臉書「天氣職人-吳聖宇」指出,這禮拜天氣變化多,因此預報變化也較大,是典型的梅雨降雨型態,西半部即使不下雨,也會是十分悶熱不舒服天氣,外出活動要預防中暑。眀(28日)則是本週降雨最明顯的一天,西半部及東北部上半天要特別注意局部大雨或更強降雨,但溫度有望稍微轉涼;29日北台灣高溫約26到28度,中南部、花東也有機會在30度以下;週四及週五仍需留意局部較大雨勢或短暫陣雨,溫度也會再變得悶熱;週末期間變化仍要觀察,目前預測會有短暫陣雨或雷雨,但鋒面結構會弱一些,降雨較小且分散。
梅雨鋒面到!雷雨橫掃全台 雨勢將持續5天
今(21)日受到鋒面影響,各地易有短暫陣雨或雷雨出現,其中西半部及東北部地區降雨範圍較廣、時間也較長,有局部大雨發生的機率,而雨勢也將延續到周六,氣象署於今早對澎湖縣發布大雨特報。氣象署指出今日的雨勢會比昨天更為明顯,鋒面影響期間,易有中、小尺度對流出現,產生短延時強降雨,伴隨雷擊及強陣風,提醒民眾外出要注意天氣的變化,並攜帶雨具備用;今日氣溫方面,各地低溫為24、25度左右,而白天高溫普遍為28至30度,沒下雨時仍較為悶熱。氣象署也表示周三至周五仍會受到鋒面影響,各地降雨機率高;周三降雨範圍廣、也較明顯,各地有局部短暫陣雨或雷雨,尤其西半部地區整日斷斷續續有中、小尺度對流移入,有局部大雨發生的機率;周四、周五鋒面結構稍減弱,降雨空檔長,不過各地仍有局部短暫陣雨或雷雨的機率,請留意降雨雖短暫,但雨勢仍強。氣象署說明周六鋒面就會逐漸遠離,不過水氣仍多,西半部及東北部地區有局部短暫陣雨,而整體降雨越晚越趨緩,其他地區轉為多雲,午後有局部短暫雷陣雨;周日、下周一環境為偏南風,各地暖熱,東部及東南部地區有局部短暫陣雨,其他地區為多雲到晴,午後有局部短暫雷陣雨。不過後續28日至30日又有鋒面將再度南下影響,天氣不穩定,各地降雨機率增加,易有短暫陣雨或雷雨。氣象專家吳聖宇也表示,今、明兩天預期中的鋒面系統逐漸建立在台灣附近,預報上來看各地都是有短暫陣雨或雷雨的天氣,雖然因為北邊南下的冷空氣很弱,因此鋒面本身的結構並不好,但是大氣條件不穩定度高,因此還是有機會在台灣附近發展出對流系統,帶來局部較大雨勢的機會,由於對流系統的發展並不太能事前準確預估,所以除了要提醒大家今明兩天外出時記得帶雨具之外,也要隨時多留意最新的雷達降雨回波變化,同時山區、低窪危險地區、溪流邊等地也都暫時要避免前往比較安全。此外,吳聖宇也說明,這幾天因為降雨機會較高,雲量也比較多,各地高溫普遍都不會太熱,預報資料來看除了南部的高溫有機會超過30度以外,其他地方都在26至29度之間,不過因為濕度高,不下雨的時候還是會有點悶熱感,比較不舒適一些。週末期間隨著天氣轉為夏季型,溫度也將明顯升高,各地高溫有機會來到32至34度或更高一些的情況,周末期間如果要外出,提醒大家要記得做好預防中暑的準備。
13歲童「愛喝飲料」竟腎結石 醫示警1事:痛到又哭又吐
台灣手搖飲盛行,有些民眾會因為喝了飲料就很少喝水,日前彰化秀傳醫院急診兒科醫師黃士倫就分享一個他經手的案例,表示有一名13歲的弟弟因為左側腰痛「痛到又哭又吐」,送醫檢查後才發現他左側輸尿管結石合併腎水腫。黃士倫醫師在粉專《黑倫醫師x健康諮詢》提醒大家,「一定要跟家中孩子說要多喝水」,並分享近期的一名病患,一名13歲男孩因為左側腰痛,痛到又哭又吐,被家長緊急送醫救治,而在超音波檢查後,發現他左側水腎,電腦斷層報告結果則是顯示他左側輸尿管結石合併腎水腫,在照會泌尿科醫師後安排住院,後續將進行輸尿管鏡檢查。男童愛喝飲料,幾乎很少喝水。(示意圖/翻攝Pexels)黃士倫也說明孩子幾乎很少喝水,只愛喝飲料,再加上有結石的家族史,「這個孩子是我遇過年紀最小的腎結石」,他也在留言區提醒家長,體重跟大人差不多的小孩,可以用體重乘以30來計算一天該喝多少水,「果汁牛奶都算水份,但不要超過總水份的1/3」衛福部也曾指出,每日建議成人飲用6-8杯水(240 ml/杯),國小學童至少飲用1,500 ml水,可以分次小口慢慢喝,並隨著當日安排的活動行程、環境而適度調整,多喝開水除了可以避免血液太黏稠、減少熱量攝取,擺脫肥胖及慢性病威脅外,亦可維持恆定的體溫預防中暑,並藉由排尿、流汗以及排便等方式,清除體內廢物,促進腸胃蠕動進而預防便秘,以及避免尿道發炎,維持身體的健康,謹記處於高溫環境時,要多補充水分,不要等到口渴才喝,如患有疾病建議諮詢醫師喝水量。此外,正常情況之下尿液多呈透明狀,顏色由淡黃色到黃褐色,尿液的顏色會隨著食物、藥物、維生素以及疾病的影響而有所不同,因此尿液可作為人體是否需要補水或是身體情況是否良好的基礎簡易指標,使民眾能做到每天自我審查身體狀況。
別中暑了!南部2縣市飆破36度高溫 未來一週鋒面報到北台將有雨
小心高溫!中央氣象署今(14)日針對台南市、高雄市發布了高溫警示,已為黃色燈號,中午前後氣溫將來到36度以上,提醒民眾外出時要注意防曬、多補充水分,預防中暑不適的狀況。氣象署提醒,台南市、高雄市高溫將達36度以上,民眾應減少戶外活動及勞動,避免劇烈運動、注意防曬、多補充水分,並要慎防熱傷害;室內也要保持通風及涼爽,適時採取人體或環境降溫的方法,如搧風或使用冰袋降溫等。氣象署針對台南市、高雄市發布了高溫黃色燈號警示。(圖/中央氣象署提供)氣象署也說明,目前各地低溫普遍在22至25度之間,白天較溫暖偏熱,預測北部、東半部能達29至31度,中南部則會來到34度左右,台南市與高雄市則有36度高溫警訊。另外,未來一週受到鋒面接近影響,今晚北部天氣將變得不穩定,明天下午鋒面報到後,北部、東半部地區、中部山區及馬祖會出現局部短暫陣雨,其他地區和澎湖為多雲到晴,週四東半部地區亦會有局部短暫陣雨,週五、週六東南部地區也將有局部短暫陣雨對此,在高溫的影響下,應該要適時關懷老人、小孩及慢性病人,減少長時間處在高溫環境,而由於近期地震頻仍,非必要應避免前往山區活動。
週末高溫飆36度「熱如夏天」!微弱鋒面通過 防午後短延時降雨
今天(13日)微弱鋒面通過,東北部地區、西部山區及金門、馬祖有局部短暫陣雨或雷雨機會,尤其是午後短延時降雨最為顯著。對此,台灣大學大氣科學博士林得恩也表示,明天(14日)各地高溫將會「更熱」,直言「跟夏天沒有兩樣!」北部、東半部有超過30度以上高溫的機會,中南部普遍也會有32至34度高溫,局部區域甚至會來到35至36度或以上,提醒大家要持續注意高溫,外出時要做好防曬防中暑的準備。林得恩今凌晨在臉書《林老師氣象站》發文稱,「週休二日,太陽特別大!」今日受微弱鋒面通過影響,臺灣大台北地區、東北部、東半部地區、西部山區及金門、馬祖有局部短暫陣雨或雷雨機會,尤其是午後短延時降雨最為顯著;其它地區及澎湖則維持為多雲到晴天氣。至於溫度部份,林得恩解釋,由於位於鋒面暖區內,台中以南高溫仍高攀至攝氏30度或以上;尤其是南、高、屏高溫甚至有機會衝上攝氏33至34度或以上。明天(14日)各地高溫將會「更熱」,直言「跟夏天沒有兩樣!」天氣風險公司分析師吳聖宇今早也在臉書《天氣職人-吳聖宇》發文指出,目前來看13至14日比較需要注意的是中午過後因為熱力作用所造成的降雨情況。今天因為有微弱鋒面掠過,午後降雨會比較明顯,各地山區在中午過後出現短暫陣雨的機會較大,平地部分則是以大台北、東半部地區比較有可能受影響,西半部平地的天氣大致維持穩定。吳聖宇續稱,明天鋒面遠離,轉為偏南風影響,午後降雨將會減少許多,只剩下局部山區午後還有下點雨的機會,平地大致都是多雲或晴的天氣。週末這2天溫度都是偏高的,尤其14日因為天氣更好,溫度將會比今天更高,包括北部、東半部都有機會出現30度以上高溫,中南部局部地區甚至會有局部34至36度或以上的高溫出現,提醒大家外出時要做好防曬,並且多補充水分預防中暑。吳聖宇分析,下週一(15日)開始連續數天,微弱鋒面大致都在台灣北方海面呈現南北徘徊,有時可能較為接近北台灣陸地,不過最新的預報資料看起來暖空氣勢力整體較為偏強,台灣大多數時間都在暖區的範圍內,主要受偏南到西南風環境影響,北台灣因為離鋒面較近,雲量有機會較為偏多,但是需要留意的可能都還是午後降雨的變化,在環境風向的因素下,北部、東半部地區受午後雲層發展帶來降雨影響的機會較高,中南部天氣就相對較為穩定,只有山區有機會出現局部的午後降雨,平地預期持續是多雲到晴的天氣為主。至於溫度方面,吳聖宇解釋下週預期可能會持續偏熱,由於鋒面影響不大,暖空氣勢力較強,北部、東半部有超過30度以上高溫的機會,其中雲量變化的多寡對高溫發生的影響很大,如過當天雲量較多,高溫也有機會相對稍低一點。中部、南部天氣較為晴朗,陽光加熱作用配合西南風暖平流,溫度持續偏高的機會大,普遍會有32至34度高溫,局部區域甚至會來到35至36度或以上。雖然還沒有進入夏天,但是預報資料來看高溫的情況已經蠻明顯的開始出現,加上降雨可能較少,陽光較強,提醒大家要持續注意高溫,外出時要做好防曬防中暑的準備。
把握好天氣…下周二前「火爐在旁」高溫飆34℃ 北東這天轉雨
今、明(11日、12日)兩天台灣東部及東南部地區有零星短暫陣雨,其他地區及澎湖、金門、馬祖為多雲到晴,午後東北部地區及西半部山區有局部短暫陣雨。氣象專家林得恩在粉專《林老師氣象站》表示,以為是夏天到了,今(11日)起,受東南風到偏南風影響,台灣各地氣溫明顯回暖,北部、東北部及東半部地區高溫上探到30至31度,中南部高溫也將持續飆升,目前評估在32至34度或以上。至少到下周二(16日)之前,都是火爐在旁。天氣職人吳聖宇在《天氣風險 WeatherRisk》指出,自清明連假以來,好幾天受到鋒面雲層水氣以及東北季風影響而不太穩定的天氣終於告一段落,今(11日)隨著環境風向開始轉東南風,各地白天大致為多雲到晴天氣,不過各地山區午後因為熱力作用,雲層比較容易發展,有機會出現局部短暫陣雨,到山區活動的朋友還是要注意午後的天氣變化,白天溫度也跟著天氣好轉而偏高,尤其是前幾天都比較偏涼的北台灣、東半部,今天高溫有機會來到28-30度,中南部局部地區的高溫更可以來到32-33度或以上,外出時要留意溫度偏熱的情況。吳聖宇分析,明(12日)一直到周末(13-14日)的天氣型態類似,台灣北方仍有低壓、鋒面系統活動,不過位置相對較偏北,沒有直接來到台灣上空,台灣位於鋒前暖區內,風向大致為偏南到西南風,天氣上要留意的是午後因為熱力作用而在山區發展的雲層降雨,如果熱力的對流作用較為旺盛,也不排除有局部熱雷雨出現的機會,甚至有可能往北部、東半部的平地擴展,因此中午過後的天氣變化比較大,已經有些夏季型天氣的感覺,要前往山區活動或是午後才要外出的朋友可能要留意一下;溫度方面持續偏高,北部、東半部高溫維持在28-30度,大台北地區有機會超過30度以上,中南部則持續有32-34度或以上高溫機會,嘉義以南局部區域甚至會來到35-36度或以上,外出時要留意做好補水,預防中暑的可能性。吳聖宇指出,下周一(15日)仍是要注意午後山區雲層發展降雨的天氣,下周二(16日)鋒面逐漸接近,下午至晚間會來到台灣附近並且通過,除了午後雲層發展降雨外,北部、東半部地區到了晚間仍將持續有短暫陣雨機會,後續環境轉為東北風到偏東風影響,一直到下周三、周四(17-18日)北部、東半部的天氣都比較不穩定,降雨的機會又會比較偏高,下周五(19日)風向轉南風,天氣稍微穩定一些,但是可能很快到了下周末(20-21日)又會有新的鋒面要影響台灣。
中「陰暑」刮痧恐越刮越虛 醫曝解暑聖品:豆腐效果最佳
炎炎夏日又濕又悶容易引起中暑,除了多補充水分、降溫外,中醫師黃獻銘推薦,可以試試豆腐和味噌湯,傳統豆腐能夠補充鈣質、平衡電解質,味噌湯則能補充養分、鹽分及水分,讓中暑的機率減低。另外,他還提醒,豆腐水也是相當重要的補品,不會越喝越渴,還得以回甘消暑。中醫師黃獻銘在YouTube頻道「阿銘師x鍼還傳」上分享,如果當下中暑又無法及時去看醫生,建議直接去超商買豆腐來吃。他解釋道,傳統豆腐常用的賦形劑是石膏(硫酸鈣)和鹽滷(主要成分為氯化鎂),而石膏於中藥材上常用於散熱、清熱,不過現今多改用葡萄糖酸內酯,效果較差。黃獻銘認為,傳統豆腐解暑效果比蜂蜜水、青草茶更好,還有預防中暑的作用,當鈣質充足、電解質平衡代謝,身體有足夠養分,就更不容易中暑;但要注意的是,市面上像是雞蛋豆腐、嫩豆腐等又細又滑的產品,或者是純喝豆漿,都沒有什麼消暑效果。中醫師黃獻銘建議可以直接飲用豆腐水,也有回甘消暑的作用。(圖/翻攝自YouTube/阿銘師x鍼還傳)黃獻銘還提到,若是因中暑感到口乾舌燥,也可以飲用烏梅汁、酸梅湯、蜂蜜水等等,而綠豆沙一般過甜及過冰,容易把火氣悶住、生痰,反而不適合解暑。另外,他也建議,日本國民美食「味噌湯」亦為消暑聖品,在發燒、中暑時喝,可以幫助身體補充養分、鹽分和水分,通常味噌湯裡又含有豆腐,能夠助於清熱降火,但凍豆腐、百頁豆腐則不算在傳統豆腐的範疇內。不少人會選擇在中暑後刮痧,黃獻銘解釋,吹太多冷氣造成的「陰暑」並不適合刮痧排毒,還可能越刮越虛;是因過度曝曬陽光、熱氣太多導致的「陽暑」,則可嘗試藉刮痧來將熱氣洩掉,但他也提醒,現代人陰暑比例較高,刮痧可以嘗試,但不是必要。
10萬年最熱1/台灣高溫紀錄「這6城市包辦」 最危險時間出爐!加倍「燒」恐致命
根據《CNN》日前報導,今年恐是地球10萬年來最熱的一年。台灣自7月以來連日高溫,約在攝氏34~36度之間,高溫紀錄由台北、新北、台東、台中、新竹、金門6個城市包辦,專家直言「8月更熱!」「一天24小時都有中暑風險」,尤其要注意下午1~2點,此時「太陽熱」加上「輻射熱」更具致命性。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研究員龍世俊也分析近20年健保數據,指數達「注意」時,熱傷害急診人數成長8成,「警戒」人數增加1倍。全球飽受熱浪折磨,日本東京一日破百人中暑急救,希臘雅典竄出野火,美國加州死亡谷更出現飆破攝氏56度的可怕高溫,打破90年來氣象觀測史上最高紀錄。7月17日,台灣一名78歲男子前往富基漁港海邊採草藥,採到一半時中暑昏倒,送醫前就已死亡。據《CNN》報導,7月以來全球日平均氣溫已3度打破紀錄,根據伍德威爾氣候研究中心(Woodwell ClimateResearch Center)資深科學家佛朗西斯(Jennifer Francis)表示,從樹木年輪、珊瑚礁等狀態推測出數千年的氣候數據,估算現在恐怕是地球10萬年以來最熱的時候,主要原因是氣候變遷、再加上聖嬰現象所致。台灣也無法倖免,觀察氣象局資料,過去平均2~3年才會有一個夏天飆破38度,但近10年縮短為每隔1到2年,就會出現一個飆破38度的夏天,且「更早開始熱」,5月4日台南市北寮就創下今年第一個高溫紀錄38.8度。進入7月後,台灣每天都有10多個縣市發出高溫警報(36度以上),氣象局指出,台灣已進入夏天以來最大規模的高溫天氣,持續時間長、且影響範圍大。觀察氣象局資料,可以發現近年來的夏天愈來愈常飆破38度,而且更早開始出現高溫,今年甚至在5月初就測得38.8度。(示意圖/周志龍攝)查閱氣象局自1971年以來的高溫紀錄,2020年7月25日大武站、2004年5月9日臺東站觀測到40.2度,是有氣象紀錄以來的最高溫紀錄,其他還包括2020年7月26日大武站的40度、2004年7月1日的台中站39.9度、2023年5月6日大武站的39.7度。綜觀近52年的高溫紀錄,前30名全由台東、台中、台北、新北、新竹、金門所包辦,其中台東不僅囊括前三名,還佔了17個名次,主要原因是焚風現象所致。而台北、新北也佔7個名次,除了人為排放熱源多的都市熱島效應之外,也因為盆地地形難以散熱通風。中國附醫健康醫學中心副院長林文元表示,「以前都認為早上10點到下午2點比較熱,但現在溫度實在太高了,我認為只要有陽光就要小心!」中醫大新竹附醫中醫師王禎佑則提醒,對老人、嬰幼童等危險族群來說,其實24小時都需要預防中暑,隨時都要注意補充水分與散熱,但最危險的時間點就是下午1~2點左右,因為此時太陽熱與輻射熱同時存在,兩種熱源相加之後更加可怕,一不小心恐怕會更快速的導致熱中暑、橫紋肌溶解等疾病,可能危及性命,最好避免外出。
東京八王子市飆出今年日本最高溫 39.1度出現急發中暑警報
日本氣象廳今(12)日公告日本東京八王子市,出現了今年以來偵測到的最高溫,高達攝氏39.1度,出現在今日當地時間下午的13點10分。氣象廳也發出中暑警報,提醒民眾要注意補充水分,避免外出盡量待在室內。日本各地出現高溫狀況,今日中午11點30分東京都的八王子市就飆出38.4度的高溫,沒想到在13點10左右溫度來到39.1度,突破今年日本觀測的最高溫紀錄,且隨著夏天可能繼續飆出更高的溫度,因此日本氣象廳也發出中暑警報,呼籲民眾盡量避免外出,待在有空調等的涼爽室內。並提醒不要在高溫下運動,確認附近的暑熱壓力指數,採取預防中暑的行動。告知身邊的老年人,要全天24小時使用空調等。除老年人外,兒童、慢性病患者、肥胖者、殘障者等也容易中暑。經常休息並補充水分(每天飲用約1.2L),要在感到口渴之前,更加主動並定期飲水。不過日本的氣象預報員也表示,預計活躍的雷雨雲,很快將襲擊大阪和京都地區。明後兩日日本部分地區會雨勢,溫度也會稍微降低,但需要密切注意低地(例如地下通道)的淹水狀況。
天氣轉熱小心熱傷害!6族群風險最高要注意 這3招預防中暑、熱衰竭
天氣漸漸炎熱,民眾從事戶外活動或工作時,應小心「熱傷害」。常見的熱傷害,包括熱痙攣、熱衰竭、中暑等。國健署表示,熱傷害若處理不當,嚴重會導致器官衰竭甚至死亡,而且死亡率超過30%。國健署署長吳昭軍表示,熱傷害有6大高風險族群,應減少高溫曝曬,並牢記「涼、補、心」三字要訣,預防熱傷害。熱傷害有死亡、意外風險 6高風險族群勿輕忽當人暴露在高溫環境下的頻率、時間增加時,容易因此感到炎熱、心情煩躁、頭痛、噁心等中暑或熱衰竭現象。嚴重時可能會導致抽搐、心律不整、肌肉無力,甚至面臨死亡風險,或釀成意外事故,產生死傷等不幸事件。吳昭軍署長呼籲,以下熱傷害高風險族群,更應注意避免或減少曝曬於高溫環境下,包含:嬰幼童65歲以上長者慢性病患者戶外工作者運動員體重過重者如何預防熱傷害? 3字訣記下來!此外,國健署提醒,民眾應掌握3招預防熱傷害,保持「涼」爽、「補」充分水分、提高警覺「心」,記住「涼、補、心」3字訣。1.保持「涼」爽:衣著:穿著輕便、淺色、寬鬆、透氣、抗UV的衣服;戶外工作者,可使用個人防護用具。避免陽光直射:在室內,窗戶加裝遮光窗簾,並關掉非必要的燈和電器設備,以減少產生更多的熱;在車內,勿將幼童及寵物單獨留在車內 。加強散熱:增加環境空氣流通,或以灑水降溫、加強通風設施及採用空氣調節器。適當休息場所:儘可能待在室內涼爽、通風或有適當空調的地方;雇主應提供戶外工作者適當休息場所,避免暴露在高溫或陽光直射的環境中,以降低熱傷害的發生2.「補」充分水分:定時補充水分:不可等到口渴才補充水分,每天應喝至少2,000c.c.白開水。水分補充可依活動強度、身體狀況、氣候環境等適度調整,而患有疾病或經醫囑須限制飲水量者,則不包括在上述的飲水建議量。補充電解質:若長時間從事高強度的活動或工作者,身體勢必流失大量的水分,同時體內的電解質也會跟著流失,這時須適度補充含有電解質(鹽分)的液體,避免脫水、熱痙攣、無力、頭暈、抽筋等狀況。若為鹽分攝取限制者,應遵循醫師的建議。避免亂補充:勿選擇補充含酒精及大量糖分的飲料,以免身體流失更多水分。3.提高警覺「心」:留心氣象預報:留意氣象局所發布的高溫警訊,嬰幼童及長者避免於上午10時至下午2時外出,如須外出,建議行走於陰涼處及注意防曬措施。注意身心狀況:戶外工作者、運動員或密閉空間工作者,應隨時留意自己及身邊同事的身體狀況,如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加速,應儘快休息並補充水分。緊急送醫治療:如出現無法流汗、頭痛、頭暈、噁心、嘔吐,甚至神智混亂、抽筋、昏迷等症狀,應立即離開高溫環境,設法降低體溫(如: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等)。必要時,應立即就醫尋求專業協助。安全衛生教育訓練:雇主應安排預防熱傷害相關課程,使戶外工作者認識熱傷害的症狀,若發現同事間,出現熱傷害等現象時,可適時提供協助,並強化預防熱傷害的發生。
立夏禁忌「正門口穿鞋」恐惹怒門神 吃熟蛋、喝綠豆湯可預防中暑
二十四節氣中的「立夏」將在本月6日來臨,命理專家小孟老師就分享立夏的禁忌與習俗,透露古人通常都喜歡把立夏,當成是溫度開始要明顯升高,酷暑即將到臨,並且雷雨增多,梅雨將要開始,農作物也將要進入生長的重要節氣。夏天即將來臨,立夏的習俗也都是提醒民眾要迎接夏季了。(示意圖/翻攝自pexels)小孟老師表示,立夏的禁忌有4點要特別注意,更透露了習俗會吃的東西,包含吃煮熟的雞鴨鵝蛋,可以解「疰夏」(中暑)。還有吃些溫涼性的水果,對解暑熱也有幫助。立夏禁忌:不可以坐門檻:民間相傳立夏是門神的生日,因此不要坐在門檻上,以免擋住門神出入,據說擋住門神前途容易黑暗。不要在正門口穿鞋:立夏門神生,在正門口穿鞋容易惹怒門神,因此建議在門口旁穿鞋避開門神比較好。忌吃過補氣食材:立夏不宜吃太補,若吃太補氣容易導致上火,喉嚨乾癢,胸悶,氣血循環變差,因此立夏要多吃退火食材。忌躁動與衝動:立夏不可以躁動,因為夏天炎熱容易與人有所結怨,因此不宜講話太直,也不可以衝動投資以免投資失利。立夏習俗吃立夏蛋俗話說:「立夏吃了蛋,熱天不疰夏。」立夏這天起天氣漸漸炎熱,小孩的食慾容易減退,後被稱之為「疰夏」。後來女媧娘娘指點百姓,可以吃煮熟的雞鴨鵝蛋,可以解「疰夏」。因此後來的人才會在立夏吃蛋。立夏飲食可以吃一些涼性與溫性水果為佳,如蘋果,檸檬,櫻桃,葡萄。立夏這天也不宜吃過飽,要給胃多留下一些空間。蔬菜可以吃苦瓜、小黃瓜,也可以多喝綠豆湯,青草茶來解暑熱。《CTWANT》提醒您:民俗傳說僅供參考,請勿過度迷信。
東北季風增強!北台溫度下探「20度以下」 天氣職人曝梅雨季時間
今天(30日)是勞動節連假第二天,受到東北季風增強影響,北部、東半部為多雲或陰有局部短暫陣雨天氣,北台灣溫度明顯轉涼,白天高溫僅19至21度。不過明日(5月1日)開始,冷空氣減弱,白天溫度也會回升。此外,今年梅雨季開始的時間可能會延後到5月下旬後。吳聖宇在臉書專頁《天氣職人-吳聖宇》發文指出,「東北季風增強北東局部降雨溫度偏涼,明起天氣好轉溫度回升。」吳聖宇指出今日仍為多雲或陰有局部短暫陣雨天氣,不過整體來看華南東移的水氣不如預期來得多,降雨量並不大,比較容易降雨的區域偏向迎風面的地形上,大部分地方以多雲或陰為主。中部、南部維持多雲到晴的天氣,僅山區有零星局部短暫陣雨機會。未來一周降雨情形。(圖/氣象局)他補充,因為東北季風帶來較涼空氣的關係,北台灣溫度明顯轉涼,白天高溫僅19至21度,花東地區高溫也只有24至27度,中部、南部不受影響,高溫仍可到29至31度以上,南北之間溫差變化較大,提醒南來北往的朋友要多加注意。吳聖宇指出,明天周一大致為多雲天氣,中南部地區也是多雲到晴,山區午後有局部短暫陣雨機會,整體來說還蠻適合外出的,想趁假期尾聲外出走走的朋友可以好好把握。北台灣溫度回升,白天高溫將回升到23至25度,花東地區25至28度,中南部持續有超過30度以上高溫的機會,南北之間仍有較大的溫度差異存在。至於周二到周六(5月2日至6日)受到高壓迴流偏南風暖空氣影響,水氣會變少,各地大致都是多雲到晴的天氣,東北部、東部有零星地形降雨,中北部山區午後有局部短暫陣雨。溫度偏高,各地高溫都將來到30度以上,甚至來到32至34度以上,很有夏天的感覺,外出時要多補充水分預防中暑,同時也要做好防曬準備。此外,下一波鋒面預估將在週日(5月7日)影響台灣,不過看起來水氣仍然不多,主要受影響的區域仍以北部、東半部為主,有出現短暫陣雨機會,中部、南部受影響程度有限,後續的預報變化還有待觀察。另外,時序進入5月份的梅雨季節,但是短時間內仍然沒有典型顯著梅雨要建立的跡象,今年梅雨開始的時間可能會延後到5月下旬以後,詳細的時間點還要持續留意,「在梅雨開始前降雨可能都很有限,請大家持續節約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