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變質
」 食物中毒 冰箱保鮮膜別包「3種食物」 毒理專家示警:小心塑化劑吃下肚
保鮮膜是許多家庭必備的消耗品,用來阻絕空氣中的水氣或細菌,延緩食物變質。不過,只要用了保鮮膜就可以安心嗎?台大毒理學研究所陳佳煌博士指出,使用保鮮膜時,要避免包裹「3類食物」,免得熔出塑化劑,反而危害健康。台大毒理學研究所陳佳煌博士在健康談話性節目《奕起聊健康》中提到,市面常見的保鮮膜,大致可以分為PE、PVC、 PVDC,及較耐高溫的PMP四大類。其中PVC、PVDC的延展性佳,但裡面可能添加塑化劑,使用這2種保鮮膜要特別注意,建議民眾不要用於包覆「高溫、酸性、高油脂」的食品,可能熔出塑化劑。所謂高溫,指的是避免保鮮膜長期接觸溫度大於80度的熱食。酸性,則指避免直接接觸含有番茄醬、醋這樣的酸性調味料,免得塑膠單體產生分解。高油脂則指,保鮮膜應避免與過油食物裝在一起,以減少塑膠單體的溶解。陳佳煌進一步提到,從2023年7月開始,已規定台灣禁用含PVC材質的包材,停止製造與輸入,但在2023年7月前製造的PVC保鮮膜,則不受規範,所以民眾購買前,可參考製造日期,還有仔細看保鮮膜的材質,使用上才較安全,另外建議盛裝食物的容器,最好挑選玻璃或陶瓷材質。
中元普渡拜過食物容易壞?譚敦慈揭2原因 營養師也曝真相:細菌鬼作祟
中元節普渡時,許多人會擺設各式供品祭拜好兄弟,但祭拜過的食物真的更容易壞嗎?對此,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護理師譚敦慈指出,拜拜後食物容易壞,是因為恰逢農曆7月,室外溫度高易滋生細菌;而水果特別容易變爛原因,是祭拜時多種水果擺在一起,「手牽手」一起釋放乙烯,導致很快就熟了,「科學上來講是這樣」。營養師高敏敏表示,中元普渡供奉的食物容易壞,一切都是因為「細菌鬼」在作祟。(圖/翻攝自臉書)譚敦慈在《健康零距離》節目中表示,第一個原因是食物容易滋生細菌的溫度為7到60°C,細菌能快速生長繁殖,可說是食品的「危險溫度帶」,加上拜拜時節是農曆7月,戶外溫度都非常高。至於拜拜後的水果為何容易爛掉?譚敦慈指出,拜拜時大家習慣將多種水果擺放在一起,有很多水果屬於後熟型,「手牽手」放在一起就會共同釋放出「乙烯」。舉例來說,若把香蕉分成一根一根就會熟得較慢;若把整串香蕉放著很快就會熟了,除此之外,像是蘋果和香蕉放一起,香蕉就容易發黃變熟。另外,營養師高敏敏先前也呼籲,拜拜後的食物應做好即時低溫保存,食用前充分加熱,才不會吃壞肚子。高敏敏在個人粉絲專頁發文分析,祭拜過的食物為什麼容易壞一事,她指出5個原因,第一是太陽直射,中元節普渡通常會在戶外,太陽直射或高溫環境下祭拜,其實食物在高溫、陽光直曬的情況下,只要10分鐘就可以讓細菌倍增,更不用說在戶外曬2小時,細菌量可是祭拜前的100倍以上。第二點則是拜後食物未及時保存,由於食物在室外祭拜容易孳生大量細菌,拜完沒有趕快冰起來,會使食物變質的機率更高。第三個原因,燒香產生的乙烯屬於一種植物性賀爾蒙,會催熟水果,所以水果熟的比較快、或是有過熟的情況;另外香火不完全燃燒時會產生一氧化碳,容易和肌紅蛋白結合,讓肉類呈現粉粉紅紅的顏色,實際上已經變質。再來就是蚊蠅、灰塵污染,高敏敏指出,若將食物包裝袋打開祭拜,容易增加蚊蟲、蒼蠅、灰塵接觸到的機會,易導致食物污染變質,建議還是要用保鮮膜包起來。最後則是水果的呼吸作用,高敏敏表示,天氣熱、高溫環境下,水果的呼吸作用會加速運作,使脂質、蛋白質、醣類等等成份分解成小分子,造成果肉味道不一樣、甜度下降。營養師高敏敏表示,中元普渡供奉的食物容易壞,一切都是因為「細菌鬼」在作祟。(圖/翻攝自臉書)
冰箱「3大致癌地雷」曝!毒物專家慟揭:母親癌逝是省出來的
百萬暢銷兩性作家小彤老師今年3月因黃疸就醫,卻意外發現自己罹患了「癌王」胰臟癌,緊急手術後還需進行12次的預防性化療,而毒物專家招名威的母親也因不敵胰臟癌於多年前病逝。近日,他在節目中坦言,其實母親的癌症是「省出來的」。招名威近日在節目《聚焦2.0》中提及,已故的母親當時退休1年後,經常突然無故發燒、體重減輕,直到前往血液腫瘤科檢查才發現,胰臟竟有顆約1公分的惡性腫瘤,確診罹患胰臟癌,怎料手術切除患部1年半後又開始發燒,再度被檢查出壺腹位置腫瘤復發,歷經14個月的癌症治療,最終仍不敵病魔辭世。招名威透露,過去家中有4個冰箱,其中一個是上掀式冰櫃,媽媽經常購買大量魚、肉類回家冰,但常常放到忘記,讓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家裡的紅豆、綠豆因為保存不當又久放,一拿出來整個發霉變「黑豆」。招名威示警,冰箱有「3大致癌地雷」使用習慣,包括「以為東西只要進冰箱,就能常保新鮮」、「東西發霉不丟掉」、「不是能盛裝的容器就能當食器」,由於冰箱其實是一個非常潮濕的環境,容易孳生細菌及黴菌,若食物沒有加蓋、密封或真空便放入冰箱,就會導致食物變質腐壞。此外,招名威提醒,廚房容器也要慎選,切勿購買來路不明的鍋具,以免將毒素吃下肚,「如果它是一個不安全的材質,那就會煮出一些重金屬或釋放其他不明物質」,呼籲民眾無論是烹煮或盛裝食物,都不要使用沒有安全認證的容器。
西非馬利熱浪飆48度 冰塊超搶手「比麵包還貴」
西非馬利高溫創紀錄,而民眾搶買冰塊,價格比麵包還貴,一小包要100非洲法郎(約新台幣5.3元),有些甚至要500非洲法郎(約新台幣26.5元),民眾表示,長時間停電,冰箱不能使用,只好拿冰塊保存食物。 據BBC報導,首都巴馬科一名15歲少女亞塔拉(Fatouma Yattara)在買冰塊時說,因為天氣太熱,也因為長時間停電,冰箱不能使用,她只好拿冰塊來保存食物,在48度的熱浪中保持涼爽。亞塔拉指出,儘管冰塊有效但太貴了,一小包要100非洲法郎(約新台幣5.3元),有些甚至要500非洲法郎(約新台幣26.5元)。這價格比麵包貴,一個法國麵包250非洲法郎(約新台幣13元)。也有家庭主婦說,她現在被迫每天做飯,因為有時一整天都沒電,為避免食物變質,不煮也只能丟了。據悉,該國1年前就出現這問題,國家電力公司近年累積數億美元的債務,許多地方沒有備用發電機,因為補充燃料費用太貴。而沒電也等於晚上沒電風扇吹,住在郊區的年輕人馬伊加(Soumaïla Maïga)說,他們很痛苦,因為晚上最熱可以到46度,他頭暈目眩,必須喝水才能緩解。馬利部分地區自3月以來飆到48度,100多人死亡,老年人和幼兒首當其衝。醫師托洛巴(Yacouba Toloba)說,每天都有15人因為脫水住院。據了解,一些學校因為熱浪關閉,當局也建議,穆斯林不要在齋戒月禁食。
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 鮮為人知但致命的粒線體毒素
營養師柏辰說明,米酵菌酸一種強效呼吸道毒素,可顯著損害粒線體 ATP/ADP 交換,進而導致身體無法順利代謝葡萄糖,最初會先高血糖,然後快速變成低血糖、快速失去能量、細胞沒辦法順利運作,嚴重將會出現肝臟衰竭,酸中毒、腦部心臟、肌肉都會癱瘓。自 1975 年以來,已記錄超過上千位米酵菌酸中毒病例,病死率非常高 (40-60%),潛伏期很短,在中毒後30分鐘就可能發病。在中國、印尼和莫三比克,過去已有多數米酵菌酸中毒病例都是在食用當地生產的發酵食品後發生。米酵菌酸源自發酵玉米和椰子產品的生產過程中,受到唐菖浦伯克氏菌污染後產生。這種細菌在富含脂肪酸的食物中大量繁殖,特別是椰子和玉米中的脂肪酸,以及溫度在攝氏 22 至 33 度和中性 pH 值(6.5–8.0)的環境中。米酵菌酸的毒性強烈,無色無味且在高溫下穩定,即使經過烹煮也無法完全消除毒性。米酵菌酸主要影響肝臟、腦、腎等重要器官,造成嘔吐、腹瀉、尿滯留、腹痛、過度出汗等症狀,一項研究指出,1–1.5 毫克對人類可能致命,另一個則建議口服 LD50 為3.16毫克/公斤。米酵菌酸包含「發酵米及榖類製品」,像是腸粉、河粉、年糕、糯米、湯圓等,另外像是「久泡的木耳、銀耳」只要這些食物變質就可能含有米酵菌酸。營養師柏辰提醒,米酵菌酸不會因洗滌或烹飪而被破壞,因此預防與減少誤食是關鍵,以下是我們可以減少暴露的一些方法:l 天然香料(大蒜粉、洋蔥粉、辣椒粉和薑黃粉)可以有效減少唐菖浦伯克氏(B. gladioli pv. Cocovenenans)的作用,進而減少米酵菌酸的產生。l 避免在家中發酵玉米或椰奶食品,因為需要嚴格衛生規範下的專用設施和/或流程才能安全生產。l 可透過添加檸檬汁、醋或乳酸等酸來確保混合物呈酸性,減少毒素形成的機會。l 若需要浸泡雪耳或黑木耳一整晚,請在冰箱中浸泡,盡量減少細菌生長。l 發酵食品時採取良好的衛生措施,例如:對所有食品接觸表面進行消毒,以防止細菌對食品造成不良污染避免重複加熱米飯、麵條。
怎知粿仔條變質?老店業者傳授「聞看摸」3招:發黏別吃下肚
台北市遠百信義素食餐廳「寶林茶室」爆發集體食物中毒案,導致2人死亡、5人重症命危,引起民眾對於「粿仔條」等米麵製品聞之色變。對此,粄條老店業者提醒,若是發現粄條等麵類發黏、變黃或散發酸味,這都是食物變質的現象,小心別吃下肚。寶林茶室發生嚴重食安風暴,連帶造成不少消費者擔憂其他麵食類也出問題,甚至有店家乾脆不賣粿仔及粄條,就是為了打消民眾對食材的疑慮,而粄條是否變質又該如何判斷?對此,屏東百年粄條老店業者表示,不論從視覺、味覺甚至是觸覺,都能觀察出異狀,若是粄條壞掉不新鮮,外觀會變黃發霉、聞起來有酸味、摸起來會黏黏的,而最佳的保存溫度是在冷藏10度以下。至於此次釀禍的毒素「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有多可怕?腎臟科醫師王介立表示,米酵菌酸是一種粒線體毒素,會對人體細胞發動「無差別攻擊」,導致細胞全面性壞死,且只要被人體攝入1至1.5毫克就能致命,死亡率高達4成以上。王介立指出,由於米酵菌酸為高度脂溶性,推測一旦遭到感染恐遍布人體,而這也意味著採用血液透析或血漿交換等治療方法移除毒素,效果並不佳,且目前沒有解毒劑,因此「米酵菌酸中毒」對醫師而言相當棘手。
這「12種食物」別放冰箱保存 生機飲食專家:周圍食材會一起爛
相信許多民眾都習慣,不管是哪種食物,都會一股腦地放到冰箱內進行保存。但現在生機飲食專家王明勇卻表示,其實有12種食物不適合放在冰箱內保存,長期保存後不僅會變得難吃,更有可能害的周遭的食材跟著腐爛。生機飲食專家王明勇日前在粉絲專業分享一篇貼文,指稱有12種食物其實非常不適合放在冰箱中。其中包含了十分常見的番茄、黃瓜、青紅椒、地瓜等物。而他也點名洋蔥,放入冰箱保存後不僅自己變質、變難吃,也有機會導致周邊食材一起腐爛。生機飲食專家王明勇建議不得保存冰箱的食材如下:1.番茄不耐寒,放冰箱久了表面會出現黑斑,肉會變軟爛影響口感,以及酶的活性被抑制,風味物質不能合成,就會變得淡而無味。2.黃瓜屬於冷敏性蔬菜,從失去脆脆的口感,三天之後黃瓜皮就會變又黃又爛,建議放冷藏後盡速吃完。3.青紅椒在8度以下就會變壞,放冰箱的話2~3天就會變軟,青紅椒的含水量很高,溫度過低會變成冰坨,化開之後口感不佳。4.地瓜最適合地瓜的溫度是10度到14度,放冰箱會導致地瓜變硬,但煮過的地瓜放冰箱沒問題,只要記得帶上保鮮袋。5.馬鈴薯在溫度低,濕度高的地方容易發芽,而發芽的馬鈴薯就不能吃了,甚至低溫環境下會使得馬鈴薯中的澱粉物質發生反應,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馬鈴薯口感。6.胡蘿蔔不耐寒,香味和口感容易消失,放冰箱一個禮拜容易變質,放在陰涼透氣地方,用報紙或廚房紙巾包起來即可。7.生薑在潮濕的環境長大,但不抗凍,保存溫度不要低於10度。8.洋蔥放冰箱不只會自己變質,也會導致周圍的食物變質,因洋蔥水分多腐爛速度快,而洋蔥內的澱粉也會在低溫轉化成糖影響口感。9.茄子放冰箱時間為3~4天,放冷藏太久外部容易發黑或內部變質。10.柑橘類水果柚子,檸檬,橘子,水果皮上有很多氣孔,會讓大量濕氣從氣孔進入,會讓果肉變爛,放在室溫下保存時間會更長。11.蜂蜜蜂蜜含有很多微量元素,這些物質在低溫下容易發生反應結晶變白,放在室溫就可以保存好幾個月不用擔心。12.奶粉奶粉類講求的就是乾燥,冰箱屬於潮濕的地方,容易發生受潮結塊。
「5食物」藏一級致癌物超傷肝! 醫曝:沒洗乾淨的筷子也算
吃不完的食物全部放在冰箱,很多東西又捨不得丟,若保存不當可能變質、腐壞,進而產生致癌物質。肝膽腸胃科醫師王威迪提到,「黃麴毒素」是由食物孳生的一級致癌物,不僅會影響肝功能,還可能致癌,而像是發霉的花生玉米、變質的米飯,都容易藏有黃麴毒素,甚至沒洗乾淨的筷子,也會有致癌的風險。王威迪醫師在《健康好生活》分享,有位70歲的婆婆會定期做抽血檢查,而某次檢測出肝指數較高,才發現有2公分的肝癌,最後經切片、問診後得知,婆婆平時習慣將吃不完的食物都放在冰箱,可能因保存不善,吃到不少過期米飯、花生、玉米,而這些變質食物又容易藏有黃麴毒素,讓她體內長期累積了一級致癌物,才會導致肝癌的產生。關於肝癌,王威迪醫師介紹,台灣九成以上的肝癌,大部分是因B型肝炎、C型肝炎、喝酒或肝硬化導致,而少數肝癌患者則是由於長期常吃變質食物,讓毒素影響肝臟的代謝功能,其中黃麴毒素更是誘發癌症的主要毒素之一。他透露,發霉的花生玉米、變質的米飯、發苦的堅果、劣質芝麻醬、小作坊自榨油(可能因欠缺精細儀器,食材容易變質),甚至沒洗乾淨的筷子都容易藏有黃麴毒素,應當特別小心。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的相關衛教資訊顯示,為了預防黃麴毒素,建議少吃內臟類、醃漬類食品,並改變錯誤的飲酒習慣。除此之外,應挑選新鮮的魚肉蔬果,將其置於冰箱保存,若發現食物發霉、過期要立即丟棄,尤其食物上若只有一小部分發霉也不該食用,雖然外觀正常,其實菌絲已在內部孳生,輕則導致噁心、嘔吐,重則可能休克死亡。
夏天要命習慣3/你也錯了嗎?剩飯「放電鍋保溫」超危險 「這細菌」長年害人不淺
天氣愈來愈熱,食物若不及時冷藏保存,很容易變質腐敗,專家表示,看似無害的米飯,卻經常是造成食物中毒的原因,兇手就是仙人掌桿菌,因為許多主婦習慣將剩飯放在電鍋內保溫,一旦溫度低於攝氏60度以下就有中毒危險。根據食藥署最新資料,仙人掌桿菌長年是最常見食物中毒排名第二的細菌,110年甚至造成1271人受害,超越金黃色葡萄球菌,由此可見其威力。根據食藥署資料顯示,最常見的食物中毒前兩名細菌為仙人掌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仙人掌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都廣泛存在於環境中,仙人掌桿菌屬於孢子型態,存活時間可長達數周;金黃色葡萄球菌會釋放腸毒素,加熱也無法除去毒性。金黃色葡萄球菌常見於肉、蛋、乳製品等,較廣為人熟知;而仙人掌桿菌多存在於米飯等澱粉類製品。「許多家庭主婦常有一些錯誤迷思,例如認為米飯沒有調味,所以比較不會壞,很常將剩飯直接放在電鍋繼續保溫,一旦溫度沒有管控好,很容易孳生仙人掌桿菌,造成食物中毒。」程涵宇營養師說,仙人掌桿菌中毒會引起嘔吐、頭暈、發燒或四肢無力等。食藥署也特別提醒,食品加熱的中心溫度需超過攝氏70度,細菌才易被消滅。保存溫度方面,熱存溫度需高於攝氏60度,冷藏溫度需低於攝氏7度,才能降低細菌生長速度。而溫度介於攝氏7~60度之間稱為「危險溫度帶」,因為許多細菌在此段溫度間會快速生長繁殖。食藥署指出,當電鍋電路切換至保溫功能時,傳統電鍋鍋蓋因非完全密封,較難確定保溫時可維持在超過攝氏60度的狀態,若不小心落入「危險溫度帶」,反而容易助長細菌大幅孳生,保溫時間太長,食品就越容易有腐敗變質的情形發生。食物放冰箱不保證絕對安全,除了不要放置過久,也要注意冰箱內的環境是否衛生,例如生熟食應分開放置,會比較安全。(示意圖/黃鵬杰攝)除此之外,白飯冷藏過久也同樣危險。程涵宇說,95%的仙人掌桿菌中毒都是這樣發生的,建議如果白飯沒吃完,就要趕緊在降溫到攝氏60度前冷藏或冷凍保存。「以我自己為例,我會立刻先放冷凍,再盡快吃完,最晚在3個月內吃完;如果放冷藏,就建議在2天內吃完。」程涵宇也建議冰箱的生熟食應分開存放,同時要注意食品是否過期,若等到出現異味或發霉才清理,很容易讓食物在氧化作用下,產生乙烯及異味分子,或是和細菌、黴菌、酵母菌等酵素或微生物作用,使食物變質,一旦食用這些變質食物,將可能導致食物中毒。另外,夏天外時也要格外小心,例如小吃攤的炒麵、炒米粉,若是長時間處於保溫狀態,也可能孳生細菌,建議選擇現炒的餐點較為安全,同時也多注意餐廳衛生,才能吃得安心。想要避免食物中毒,程涵宇建議掌握5原則,包括調理食品前後都需洗手、食材與水源新鮮衛生、生熟食分開料理、加熱再食用、保存環境溫度低於攝氏7度,才能大啖美食又維持健康。
孩子腹瀉如何照顧 補充水分是關鍵
兒童腹瀉是最為常見的兒科腸胃道疾病之一,尤其在臺灣季節交替,氣溫不穩定、溫差大、陰雨綿綿氣候潮濕,這樣的天氣容易使得食物變質發酵或細菌、病毒滋生,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提醒家長或家中照護者,急性腹瀉好發於兒童及嬰幼兒,然而解稀水便不一定就是腹瀉,需伴隨次數增多、氣味或顏色改變才算數,另外兒童腹瀉時也應注意:一、瞭解引起腹瀉原因:最常見的急性腹瀉發生原因是腸胃道受到細菌或病毒(如輪狀病毒、諾羅病毒、沙門氏桿菌)感染,而造成腸道發炎,此外不新鮮的食物、牛奶或飲食過敏,以及接受抗生素藥品治療也可能導致腹瀉。二、注意腹瀉時的飲食,適時就醫治療:急性腹瀉的首要處置為即時補充水分及預防電解質失衡,以避免脫水。須以清淡飲食為主,避免高油食物及含糖飲料、果汁、茶飲等食物刺激腸胃,造成腹瀉或嘔吐加劇。而市售運動飲料因糖含量高、電解質含量低,一般不能用來代替「口服電解質水溶液」。如果糞便有血絲、嚴重脫水、持續腹痛併有發燒等症狀未改善則應就醫,切勿擅自服用未經醫師指示之止瀉劑。若需服用藥品,請遵照醫師指示,另外服用數日後,症狀若不見好轉,或更加惡化,也應再儘速就醫。三、養成良好飲食衛生習慣,避免腹瀉情形發生:預防細菌或病毒性腸胃炎,應注意飲食衛生,家長於處理食物前應勤洗手,食物食用前應充分加熱煮熟,避免生食、生飲。另外,如果家中有諾羅病毒及輪狀病毒性腸胃炎的孩童,家長應特別注意環境消毒,接觸到孩童之嘔吐物或病菌殘餘物,應小心處理,可使用適當稀釋後之漂白水,清潔與消毒被污染之環境,避免交叉感染。另提醒,針對諾羅病毒及輪狀病毒等無套膜之病毒,酒精乾洗手效果不佳,應加強用肥皂濕洗手,才能達到預防的效果。文章連結:https://ssur.cc/CM45BN7 (文章來源/食藥署)
30歲OL得「炒飯症候群」 就醫發現已中毒不斷狂吐
一名30歲的女上班族因中午上班太忙,於是午餐延後了3小時才吃,沒想到到晚上就開始嘔吐不止,肚子也相當不舒服,於是趕快就醫求診,醫師一看就問她是不是上一餐吃了炒飯,原來是仙人掌桿菌引起的「炒飯症候群」。不少人都會有隔餐甚至等食物放涼才吃的習慣,但這樣的行為有可能就會因室溫太高,而造成食物變質。(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肝膽腸胃科的執業醫師葉秉威就在《健康好生活》節目中,分享這個吃炒飯中毒的案例,他透露因為這名上班族把食物放在外面室溫,隔了3小時才食用,本以為只是食物涼掉的問題,沒想到吃完到了晚上就開始出現不舒服的狀況,甚至半小時就吐一次,只好上門求診。醫師也表示仙人掌桿菌感染的狀況。(圖/翻攝自《健康好生活》)葉秉威也表示,這就是典型的「仙人掌桿菌感染」,又稱「炒飯症候群」。食物煮熟在室溫下放了幾個小時,此實細菌與灰塵昆蟲都可能會汙染食物,久了就會讓食物變質,甚至增加許多毒素,因而引發仙人掌桿菌食物中毒。
男打開焗豆罐頭意外出現「眼睛」嚇翻 廠商:空氣跑進去造成
英國普利茅斯(Plymouth)德文郡(Devon),1名54的工人馬丁(Martin Ford),近日自當地一間大型連鎖超級市場中購買了焗豆罐頭,打開後正準備做晚餐時,卻驚恐發現罐頭內竟出現了疑似「眼睛」的異物,讓他瞬間背脊發涼。事後廠商則表示,應是因為空氣跑進罐頭中所導致變質,目前相關單位正針對此事展開調查。男子打開罐頭,意外發現裡面有「眼睛」嚇壞。(圖/翻攝自太陽報)根據《太陽報》報導,馬丁表示,自己最喜歡的食物就是焗豆,當天在結束了一整天的工作後,他回到家打開了焗豆罐頭,卻驚恐發現當中的豆子內出現了一隻「眼睛」,詭異的景象讓他瞬間嚇壞,「豆子是我的最愛,所以我打開一個罐頭後就把它倒進碗裡,但就在我拿起叉子要吃時,我看到了一隻眼睛透過豆子盯著我看。」罐頭內的食物中混合著一顆疑似眼睛的異物。(圖/翻攝自太陽報)馬丁形容,他看到豆子裡面的這隻「眼睛」後差點昏倒,「從那以後我就(對豆子)感到噁心;我非常喜歡吃豆子,但我不確定在這之後我是否能夠再次食用它們。」食品業者獲知消息後立即派人前往了解狀況,事後該間公司發言人則發出聲明表示,透過馬丁所提供的照片來判斷,懷疑應該是罐頭有破損,使得空氣進入密閉的空間中,讓食物變質產生黴菌,「像這樣的罐頭損壞情況很少發生,很可能是因為在罐頭運輸或儲存時所發生。我們將聯繫消費者進行進一步調查,並對因此事引起消費者的困擾與不適致上最深的歉意。」而食品標準局也表示,已收到此事的相關通報,目前正與有關當局共同進行調查。
吃隔夜菜會致癌還出人命? 外食這「兩種菜」千萬別打包
上周國慶連假才剛過,很多民眾都趁假期出遊、大吃大喝,但藝人錦雯卻待在醫院照顧媽媽,原來是老母親愛當「省婆」,不停加熱隔夜菜吃,結果隔夜菜吃到中毒險死。到底吃隔夜菜,或是家長幫孩子準備隔夜菜便當,有沒有健康疑慮?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護理師譚敦慈提出幾項建議,教育大眾怎麼吃隔夜菜最安全。據《TVBS新聞網》報導,隔夜菜對健康最大的傷害,不在食物本身,而是隔夜菜容易因為保存不佳,出現「細菌污染」等問題。所以如果家長想幫孩子把前一晚煮好的飯菜裝成便當,最好是一煮好上桌,大家還沒開動前,就先裝好便當,而不是等全家都吃差不多了,才開始把剩菜裝進便當盒。而裝進便當的餐食,只要摸外盒不燙手,最好就趕快拿去冰冰箱,降低食物變質、孳生細菌等問題。譚敦慈並提到,有幫孩子帶便當的家長,建議如果前一晚要打包便當,最好不要帶深綠色蔬菜。她表示,因為一方面,深綠色蔬菜放涼再蒸,口感、外觀都不夠好;而且綠色蔬菜成長過程中,需要吸收環境中的氮肥,第二天透過蒸便當再加熱,會轉化成更多容易致癌的亞硝酸鹽,建議便當菜最好選擇像是白色的蔬菜和根莖類食物等不容易蒸過變色的蔬菜,相對較安全。另外,很多人如果外出吃大餐,吃剩的食物因為怕浪費,多會要求店家打包帶走。譚敦慈提醒,餐廳大菜若想打包,也不是什麼菜都適合帶回家,她建議「魚蝦貝類」與「冷盤菜」最好放棄。她解釋,因為魚蝦貝類容易有海洋弧菌等細菌,且蛋白質放隔夜後,也易形成有毒的亞硝胺,如果當餐沒吃完,最好直接放棄;而冷盤拼盤的菜,通常都是已經煮好、放涼再冰過,離起鍋時間隔太久了,細菌孳生機率比較高,也不建議打包帶回家。譚敦慈建議,外食若想打包剩菜,最後預先算好可能留下來的份量,還沒開吃前就先打包起來,有湯汁的食物,最好只打包料、不打包湯;帶回家後應立刻冰起來,隔天要先充分煮沸加熱後再吃,光用微波加熱是不夠的,而隔夜菜若都到了第2天還吃不完,建議直接放棄丟掉,比較安全。
要挑有理賠傳染病的旅遊險 和泰富邦產已納新冠肺炎登革熱
近期不少國家疫情卻又死灰復燃,短期之內國境恐難解封,加上從7月1日開始,有觀光局的「安心旅遊」補助, 讓國內旅遊市場迅速升溫,因此,各產險為了更符合國人的國內旅遊的需求,紛紛推出提升國內旅綜險保障,希望可以提高國人投保國內旅平險的比率。儘管國內新型冠狀肺炎疫情控制良好,但在全球新冠疫情流行期間,不少產險公司如和泰產險、富邦產險等都在旅綜險保障中加入「法定傳染病補償金保險」。和泰產險表示,針對國內旅遊平安險, 推出新型保障內容,包含「法定傳染病補償金保險」,如登革熱、新冠肺炎等法定傳染病,旅途中若不慎感染,都能獲得相關保障針對國內旅綜險。富邦產險、國泰產險除了一般國內旅綜險之外,還針對自助旅遊、跟團旅遊包裝出不同方案,甚至更精準區分自駕族群、租車族群及跳島族群設計出合適的保障項目。國泰產險在近期升級國內旅遊綜合保險承保項目如「租車事故補償費用」、「交通費用補償保險金 」、「國內班機延誤」及「信用卡盜用損失費用」等,即使讓國內旅遊保障範圍更加完整,也有不同方案,民眾可依不同情境選擇適合的國內旅綜險方案讓民眾安心出門 、放心遊玩。 富邦產險表示,富邦產險的國旅險增加了四項保障,除了提供一般人身意外保障外,也包括旅遊不便保障,如了行動電話被竊、食品中毒、旅行期間居家竊盜、火災補償等保障。民眾國內旅遊,除了參加團體旅遊搭遊覽車或者自駕車外,大部份民眾都是先搭乘高鐵、台鐵等大眾交通工具到了當地再租車出遊,因此,不少產險如和泰產即國旅險保障多加了租車險,如駕駛他人汽車車體損失責任保險金及駕車第三人責任險。和泰產險表示,該公司國內旅平險可補償保戶自負額最高1萬元的損失。 隨著夏日高溫影響,出遊在外餐餐外食,若遇食物變質造成食物中毒現象,其中「食物中毒慰問金保險」便能補償相關損失,因 此,和泰產、旺旺友聯、泰安產以及國泰產等都有將此項保障列入國內旅平險之中。另外,一家老小出遊,和泰產險和旺旺友聯產險均表示,老人小孩最需要 的「重大燒燙傷保險」,也是不可或缺的保障項目之一。臺灣產物在旅綜險中還包括個人旅遊責任、人身保障與旅遊居家風險等全方位綜合性旅遊保險。臺灣產險表示,有些民眾在旅遊期間不小心毀損飯店的物品,甚至弄壞了店家內擺設的貴重商品都可藉由旅遊責任險獲得理賠。此外,在居家風險規劃方面還包含了旅遊期間住居所動產與第三人責任,最低只要不到一杯咖啡的錢,就可獲得居家雙重防護。 臺灣產險說,若國人全家出遊期間住所遭受火災、瓦斯爆炸甚至小偷趁機闖空門,家中遭竊盜的物品如筆電、名牌包、折疊自行車或精品鞋等財物就能透過投保得到保險給付,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遭竊後門鎖可能同時被破壞,包括貴重的電子鎖或防爆鎖等,該門鎖修復或置換的費用也都在承保範圍內。另外,發生火災或瓦斯爆炸除了須面對自宅的損失外,極有可能同時波及鄰居而造成他人傷亡面臨鉅額的賠償責任。
夏菌大爆發5/冰箱放太滿難散熱 「過期有異味」禍及全部食物
冰箱管理也要做好,「美國FDA建議食物最好儲存於攝氏4度以下,可以大幅降低食物中毒的風險。」陳柏存說,要維持冰箱的「冷度」,首先就是不可囤放過多食品,最好大約「七分滿」就好。程涵宇也建議冰箱的生熟食應分開存放,同時要注意食品是否過期,若等到出現異味或發霉才清理,很容易讓食物在氧化作用下,產生乙烯及異味分子,或是和細菌、黴菌、酵母菌等酵素或微生物作用,使食物變質,一旦食用這些變質食物,將可能導致食物中毒。食物中毒最典型的症狀是上吐下瀉,但如果合併發燒、血便,最好進一步住院觀察,以免引發敗血症。圖為新北市安康高中學生畢業旅行,疑因食物中毒送醫。(圖/報系資料照)陳柏存提醒,一般細菌導致的食物中毒,常見的症狀是嘔吐、腹瀉,建議民眾先觀察糞便型態。若以水瀉為主,大多數是因為細菌分泌的腸毒素所造成;若為血便,就可能是破壞性較強的細菌如志賀性桿菌。急性期時,建議民眾多補充水份及電解質,並避免剌激性食物,減輕消化道的負擔,大多數食物中毒經過症狀治療之後,等待消化道黏膜再生後就能恢復健康,一般不需要使用抗生素,也不需住院治療。但如果是血便、又合併高燒,就可能合併為細菌感染,恐怕會有敗血症風險;另外,或是因腹瀉產生脫水、電解質失衡、腎功能缺損的狀況時,也可能需要住院接受進一步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