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光
」 X光 確診 咳嗽 受傷 疼痛中年男子心臟「腫大如文旦」 心衰竭難察覺 「5類人」要注意
心臟是人體最重要的能量供給器官,一旦罹患心衰竭,宛如失去核心馬達的機器人般,無法正常運作。然而心臟功能衰退或疼痛的感覺,往往容易與胸痛或其他器官不適混淆,使多數民眾難以察覺而延誤就醫。一位50歲中年男子長期出現明顯水腫與氣喘吁吁的症狀,後期甚至無法躺平睡覺,緊急就醫後安排X光檢測,才發現應為自己拳頭大小的心臟已腫大到一顆文旦般大,這位患者檢測心臟超音波時射出分率(EF)竟僅10%! 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心臟內科趙書平醫師提醒,心衰竭不僅會造成頭暈目眩、認知功能失調等症狀,嚴重更可能導致心律不整、心包膜積水,並且常與慢性腎臟病、糖尿病互相影響,危險性不容小覷。 研究預估,2050年時台灣心衰竭患者將高達80多萬人,屆時將嚴重影響我國社會生產力。趙書平醫師指出,能否早期篩檢並確診才是左右治療成效的關鍵因素。近年心衰竭已有多種治療藥物問世、更有能兼顧心糖腎的藥物加入治療行列,若能及早發現、積極治療,患者仍有機會穩定症狀、逆轉心臟功能。衛福部資料指出,台灣心衰竭患者死亡率比「國病」癌症更高,5年死亡率高達50%,可說是我國最危險的疾病之一!心衰竭主要是由於心臟收縮或舒張功能受損,導致無法有效泵出足夠血液滿足身體需求,趙書平醫師說明:「心衰竭常見症狀為累、喘、腫,尤其患者躺下時感覺更喘,這時更應及早就診,避免延誤治療。」醫師提醒,患者時常將累喘症狀與工作勞動所造成的疲勞混淆,導致錯過黃金治療期,隨心臟功能不斷衰竭,最終引發患者失能或死亡,因此,建立民眾對於心衰竭的正確認知更加重要。 趙醫師亦強調,若民眾有吸煙、飲酒等習慣,或符合以下5大高風險族群類別,更需積極注意自己是否有心衰竭風險,5大族群包括:中高齡者、有心臟疾病或心衰竭家族病史者、三高患者、腎臟病患與糖尿病患,都應定期篩檢以利早期發現心衰竭。 心衰竭早期並無特異性症狀,民眾感知度不高,往往是造成錯失黃金治療期的主要關鍵,所以,從共病著手預防心衰竭,逐漸成為近年來國際治療上趨勢。數據指出,急性心衰竭患者併發腎功能惡化比例達45%、並有約40%心衰竭患者同時患有糖尿病,證實心衰竭、糖尿病與腎臟病三者息息相關,因此包括美國與歐洲心臟學會治療指引中皆建議,評估心衰竭治療時,應注意是否合併其他共病,顯見「共病共管」成為當今心衰竭治療重點。 有鑑於此,近年醫師們也會針對高風險族群患者提供更多共病衛教與管理方針,以降低心衰竭對台灣社會可能帶來的影響性。趙書平醫師表示,過去曾遇過患者雖為高風險族群、但因對心衰竭症狀不了解,且未有定期篩檢習慣,最終就醫時心臟已十分腫大,導致治療更加困難。所以除了對患者建立基礎衛教認知,高風險族群患者更應注重定期健檢,並可加做心電圖、胸部X光及心臟超音波,及早阻險護心。 心衰竭治療多以藥物治療為優先,常見藥物包括腎素-血管張力素-醛固酮系統抑制劑、交感神經系統抑制劑、SGLT2抑制劑、利尿劑等。近年隨共病共管成為評估標準。原本用於治療糖尿病的SGLT2抑制劑,因同時具有保護心臟、預防腎病變的效益,目前也成為國內外指引推薦的心衰竭患者標準治療藥物。趙書平醫師説:「這樣的藥物在心、糖、腎共病管理中具扮演重要作用,研究指出,患者治療後可減少因心衰竭或心血管事件住院風險7,糖化血紅素顯著降低,也能有效降低腎衰竭風險、延長患者生存期,足見目前藥物發展對心衰竭患者疾病管理的全面性。」 近期適逢9/29世界心臟日,趙醫師提醒,民眾除了應認識心衰竭基本症狀,日常也可以透過穩定運動習慣與均衡飲食來維持心臟健康,最重要的是要搭配定期健檢與心臟超音波等,檢測自身心臟功能是否正常,而對共病或心衰竭患者來說,呼應共病共管概念,若想穩定控管心衰竭,則應同步監測糖化血紅素、腎功能、尿蛋白等數值,定期服藥、禁菸禁酒,以利共同管理心、糖、腎風險,守護心健康。
明年寬乳癌篩檢年齡! 專家提醒「3個及早」把握治療黃金期
10月是國際乳癌防治月,不少國內外知名人士紛紛響應,在胸前別起粉紅絲帶,倡議乳癌防治。在粉紅絲帶的風潮下,乳癌防治的議題已逐漸受到重視,鼓勵婦女把握三個「及早」:「及早預防、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擁抱健康,把握早期發現及治療的黃金時機。正視粉紅十月 喚起防治意識根據國民健康署110年癌症登記資料及衛生福利部112年死因統計顯示,乳癌是我國女性癌症發生率第1位及死亡率第2位,乳癌發生高峰為45歲至69歲。目前仍有約34.5%的45歲至未滿70歲婦女從未接受過乳房X光攝影。為遠離乳癌風險,國民健康署呼籲年齡45歲以上至未滿70歲的婦女,以及40歲以上至未滿45歲具乳癌家族史(祖母、外婆、母親、女兒、姊妹曾有人罹患乳癌)婦女,每2年接受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擴大篩檢年齡 提高早期發現率為因應高齡化社會及乳癌患者有年輕化的趨勢,國民健康署自明(114)年起,放寬乳癌篩檢年齡,上下各增加5歲,擴大至40歲以上未滿75歲婦女,鼓勵符合資格且有意願接受檢查者,請攜帶健保卡至醫療院所,或逕洽各地衛生局(所)或健康服務中心,接受乳房X光攝影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乳房X光攝影檢查 有效提造揪出乳癌乳房X光攝影檢查是目前國際上最具科學實證,可有效提早發現並改善預後的乳癌篩檢方法,可偵測出乳房鈣化點或微小腫瘤,並發現無症狀的0期乳癌。我國於112年有92.3萬名婦女接受乳房X光攝影檢查,共發現5,392多名乳癌個案,等於每篩檢169名女性中約有1名罹患乳癌,而因篩檢發現乳癌的婦女,有59.7%病例為早期(0+1期),證明乳癌篩檢的高效益。
高雄女為減肥「超慢跑」兩周 竟腳痛罹患「足底筋膜炎」
從日本紅到台灣的「超慢跑」(Slow Jogging)是一種極慢的跑步方式,速度每小時通常在4至6公里以下,甚至可以在原地跑步,因此被稱為「最有效的懶人運動」,然而近期高雄一名45歲的徐小姐為了減重,每天超過一小時的超慢跑後,出現足跟疼痛症狀,經診斷後確診為足底筋膜炎。據悉,超慢跑是一種低強度的跑步形式,強調以非常緩慢的速度進行,比普通跑步速度慢很多,接近快走。這種跑步方式由日本運動生理學家田中宏暁(Hiroaki Tanaka)博士推廣,旨在讓更多人以輕鬆、無壓力的方式進行跑步運動,獲得健康益處,成為許多人減肥的首選。根據《ETtoday新聞雲》報導,高醫岡山醫院骨科主治醫師李文瑋指出,徐小姐為了減肥,從同事那裡得知超慢跑這種運動後,兩周以來天天練習,端午連假也不間斷。最近幾天她開始感到足跟疼痛,即使坐下工作一段時間後,足底仍有輕微酸痛感,最終決定到骨科求診,確診為足底筋膜炎。李文瑋解釋,儘管超慢跑不容易感到疲勞與疼痛,且易於上手,有助於養成規律運動習慣,但長時間過度使用仍可能引發足底筋膜炎。典型症狀包括早晨下床時腳跟處的嚴重刺痛,雖然走幾步後疼痛會緩解,但久坐或長時間休息後疼痛可能再度出現。如果未及時處理,可能演變成慢性疼痛,影響日常生活。衛福部台中醫院曾指出,足底筋膜炎是一種足底筋膜的發炎現象。足底筋膜是位於足踝底部的軟組織,它是由跟骨沿著足部向前延伸到腳趾處,若長期過度使用就會造成局部的細微撕裂傷,進而引起組織的發炎現象。若是平時沒有適度注意保養,那麼,這症狀不僅不會消失,還會反覆不斷發作,甚至會影響到膝蓋,造成膝部疼痛,尤其是有跑步習慣的人更要特別注意。台中醫院表示,根據統計,每十個人就會有一個人會有這種問題,通常它都與腳部長時間的承重有關,足底筋膜炎的診斷通常都只需要臨床的理學檢查就可以確定,這些檢查包括檢查病患的足部和觀察病患的站姿和走路步態,另外,由於足底筋膜炎也算是一種退化性疾病,所以有時候需要同時間拍攝足部X光片,或是診斷性超音波來排除跟骨骨刺的問題。台中醫院說明,關於治療部份,病患可以自行在家做的治療方式包括有休息、按摩、足部伸展運動、減重、適當的足弓支撐,另外若是上述治療都沒有改善,那麼給與消炎藥物、物理治療或是局部類固醇注射也是可以考慮。其中,類固醇注射雖然會改善症狀,不過它可能帶來的副作用卻可能造成足部其他部位的脂肪消失,進而引起未來更嚴重的足部疼痛,因為足部缺乏脂肪的緩衝,其他構造的負擔壓力增大,只會更容易引起發炎疼痛;另外,因為類固醇注射後會導致足底筋膜變得比較脆弱,也可能會導致足底筋膜斷裂,因此目前仍傾向於使用保守治療方式來治療此種疾病。
悲痛!瓦拉米步道台灣黑熊「左胸中彈」身亡 疑遭夜間盜獵者誤殺
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的保育巡查員,在瓦拉米步道進行例行巡查時,於山風2號吊橋下的瀑布旁發現1具台灣黑熊遺體,經解剖發現在熊左側胸腔背側有卡子彈,推測已死亡超過3天,疑似在夜間遭盜獵者誤殺,全案已移送保七總隊進行後續偵辦。根據玉管處的介紹,這隻中槍的黑熊是屏東科技大學教授黃美秀,所領導的研究團隊於2021年4月所繫放追蹤的個體,研究項圈編號BB03,這隻成年公熊當時體重達100公斤,健康且無缺趾,研究項圈於2021年9月層脫落,未料竟於2024年4月於山風2號吊橋下的瀑布旁發現黑熊中彈身亡。經屏東科技大學獸醫系動物疾病診斷中心解剖,結果於牠的左側胸腔背側檢測出致死的子彈,且根據遺體的腐爛狀態推斷,這隻黑熊已死亡超過3天,且黑熊死亡地點距離國家公園邊界僅300公尺,可能是遭夜間盜獵者誤殺。經解剖照X光發現子彈卡在黑熊左側胸腔背側。(圖/翻攝畫面)研究顯示,編號BB03的台灣黑熊在監測期間提供大量有價值的資訊,半年活動範圍達33平方公里,並且通過遺傳資訊確認牠是曾被採樣個體之一的父親,這隻黑熊的活動範圍主要在遠離人類聚落的原始林地,多數時間在國家公園邊緣活動,有40%的時間在園區外活動。據悉,近年來研究架設的自動相機,和公路監視器紀錄到台灣黑熊,及民眾在園區或周邊目擊黑熊的次數均遽增,其中還能看見母熊帶小熊的溫馨畫面,但台灣黑熊進入部落、果園、雞舍或山屋覓食的情況及衝突也漸增,人熊衝突成為日益嚴重的問題。玉管處強調,台灣黑熊一般不會主動攻擊人,建議民眾在遇到或發現黑熊時保持冷靜,安靜地離開現場,民眾在野外活動時,應該遵守相關規定,避免任何形式的盜獵行為;另外,如發現黑熊誤中陷阱或是受傷情形,請立即撥打通報專線0800-000-930或1999及時救援,只要不是刻意獵捕黑熊,立即通報就不用擔心會被究責。
男子手腕受傷久痛不癒! 關節鏡微創手術順利復原
台中一名40多歲上班族王先生,在半年前騎車下班時發生車禍,當時下意識以手撐地後開始出現手腕疼痛無力現象,經過醫療院所檢查、照X光後都顯示沒有大礙,後來歷經了復健、推拿、打針、吃藥後不但沒效,還越來越嚴重,連手機都痛到拿不住,最後經診所轉介至光田綜合醫院骨科部的手外科就診。關節鏡微創手術 治癒車禍後手部無力 骨科部楊鎮源部長表示,王先生的症狀起源於三角纖維軟骨複合體(簡稱TFCC)破損,在經過腕關節鏡微創修補手術三個月後,疼痛與握力大幅改善,手部的功能復原狀況良好,才能重拾正常生活。楊部長解釋所謂的「三角纖維軟骨複合體」,是手腕功能的重要基石,它位於腕骨、橈骨、尺骨間的三角空間中,由相鄰纖維軟骨與韌帶組成的複合體,除負責緩衝手腕的承重,更重要的是能夠穩定手腕橈骨與尺骨間的關節,常見損傷原的原因包括有如跌倒手撐地、搬重物/牽機車等造成的意外創傷,或如廚師、早餐店員、裁縫師等手腕過度使用的職業傷害。腕關節鏡看傷口 病灶一清二楚受傷後往往會發現手腕尺側(小指側)疼痛,在做撐、扭轉、負重時加劇,無法騎機車、扭毛巾、開瓶蓋,甚至手機都拿不穩,大幅影響生活與工作品質。患者往往照過X光查無異狀,嘗試過各種治療仍無改善後,最會轉介至手外科門診處理。王先生在經過理學檢查後,發現的手腕尺側有明顯壓痛點,在手掌扭轉、背曲、尺側擠壓的動作下更為嚴重,導致關節活動度與握力受限;同時發現遠端橈骨與尺骨間關節鬆動也因此不穩定、容易出現喀喀聲響。雖然核磁共振(MRI)可協助診斷TFCC的破損,但目前國際學會對於診斷的標準仍以腕關節鏡檢查結果為主。腕關節鏡不僅可以直接觀察並修復各種程度的損傷,對於處理TFCC損傷具有重要意義。楊鎮源部長指出,在TFCC急性受傷期,可透過手腕護具保護或增生治療注射等方式進行6至8周的保守治療,讓身體自然修復;但若受傷狀況較嚴重,保守治療都無效才會建議手術。透過腕關節鏡可以微創方式進行修復手術,讓手術過程更精確,且僅需使用少量縫合線即可完成,術後約需3至6個月的康復期。腕關節鏡TFCC修補手術論文 獲歐洲外科雜誌刊登值得一提的是,楊鎮源部長將改良後的腕關節鏡TFCC修補手術的臨床成果投稿至歐洲手外科雜誌(European Volume),研究論文獲得刊登。改良後的手術方法明顯提升了患者的術後疼痛、活動度、遠端橈尺關節穩定度、握力以及手腕功能等評分。這不僅有助於恢復日常生活功能,回歸工作,還可以讓受傷的運動員重返運動場地,甚至是參加激烈的比賽。楊鎮源部長建議,若因車禍或其他意外造成手腕持續疼痛或無力,千萬不能置之不理,因為情況可能會惡化。此外針對上班族,避免過度使用手腕是預防損傷的關鍵。若症狀無法緩解,應及時就醫確診,以避免進一步損害。
背部突然「啪」一聲 看護幫患者翻身竟致腰椎骨折
63歲的李太太是一位居家看護,平常的工作是照顧長期臥床需要翻身的患者。某次幫患者翻身時,突然聽到自己背部發出「啪」的一聲,感覺身體突然震了一下,這個背部的疼痛越來越嚴重,甚至痛到有點挺不直腰,至診所求診,服用止痛藥後雖有改善仍隱隱作痛。李太太求診台南市立醫院家醫科顏秉辰醫師,X光檢查發現第一節腰椎壓迫性骨折:並安排雙能量X光骨密度檢查,發現有骨質疏鬆的問題。與李太太討論治療計畫,決定壓迫性骨折採保守治療,並進行藥物治療來避免骨質流失、增加骨密度,持續追蹤三年,李太太的骨密度從原本的-3.1(T-Score)進步到-2.4(T-Score)。顏秉辰醫師表示,大多數人以為骨折是要承受很大的力道才會發生,但壓迫性骨折大部份並非承受大力道,有時甚至只是輕微的傷害就出現。而這其實跟骨頭強度跟品質變差有關,也就是「骨質疏鬆症」。「骨質疏鬆症」是骨頭變得比較脆弱易斷,造成的主要原因為年齡、性別、體重過輕、髖部、脊椎骨、腕部骨折、身高減少 (超過4公分)、父母髖部骨折史、抽菸、飲酒過量、長期臥床、衰弱症或少動;而其中年齡則為一個最重要的危險因子。 根據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的建議,以下主要族群,建議應接受雙能量X光骨密度檢查,65歲以上的婦女或70歲以上男性、65歲以前且具有危險因子的停經婦女、即將停經並具有臨床骨折高風險因子的婦女,如體重過輕、先前曾經骨折、50至70歲並具有骨折高風險因子的男性、脆弱性骨折者。 顏秉辰醫師表示,台灣即將在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老年人口占比大於20%),而骨質密度與年齡具有高度關聯,面對超高齡化社會的醫療照護,建議符合應檢族群都該接受雙能量X光骨密度檢查,早發現早治療。此外,也要補充足夠的維他命D及鈣質,並視自己能力選擇合適的運動,以預防骨質疏鬆症。
園藝大叔手指關節莫名腫痛! 檢查竟是類風濕性關節炎惹禍
一名熱愛園藝的55歲的李大叔(化名),每天看到親手栽種的植物結出果來,總讓他充滿喜悅與成就感。然而某天手指關節卻莫名腫痛,疼痛難耐好一陣子,後來甚至連最心愛的園藝都無法耕作,就醫檢查,確定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收治個案的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風濕免疫科高瑞鴻醫師表示,初期李大叔先以傳統的免疫調節藥物治療一段時間,但症狀無法控制很完善,後來達到用健保條件申請生物製劑介入治療,大概幾個月之後,症狀有明顯的改善,李大叔能夠重拾快樂園藝的生活。關節僵硬腫脹 嚴重恐變形影響生活品質高瑞鴻醫師說,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發炎疾病,會導致關節腫脹及疼痛,尤其在早晨時會感到關節僵硬,持續時間可能長達半小時以上。這個疾病經常好發在手、腳關節,對患者日常生活影響很大,例如:吃飯、穿脫衣物或行走,若無妥善治療,發病後的一兩年內,檢查就能看到關節骨頭被侵蝕現象,長期會造成變形,嚴重影響生活品質。高瑞鴻醫師指出,類風濕性關節炎主要出現在中年女性身上,男女的比率為1:3,與一般關節炎不同的是,患者活動後反而較能減緩疼痛跟僵硬,但若症狀反覆出現,且超過一個月都沒有改善,就要提高警覺,應及早就醫檢查。抽血加超音波組合 精準診斷類風濕性關節炎高瑞鴻醫師說明,目前類風濕性關節炎臨床診斷主要會觀察關節發炎表現,包括疼痛、腫脹程度,並搭配抽血檢測類風濕因子跟抗環瓜氨酸抗體,這兩個抗體都跟類風濕性關節炎有密切關聯性,另外也會藉助超音波或X光等影像工具,判斷關節破壞及發炎程度,最後綜合以上檢驗結果進行疾病診斷評估。生物製劑精準阻斷發炎因子 懷孕與疾病控制可兼顧高瑞鴻醫師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目前還是以藥物為主,藥物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以類固醇跟消炎止痛藥為主;第二類為免疫調節藥物,又分為傳統的口服免疫調節劑與新一代的生物製劑或小分子藥物。其中生物製劑是以一種生物科技製造出的蛋白質,可以拮抗患者體內發炎因子,並針對個別不同發炎因子進行調控,讓類風濕關節炎的發炎路徑能夠被精準阻斷,改善患者關節疼痛,並讓疾病達到穩定的控制。對於有考慮懷孕及哺乳的女性患者,目前也有適合的生物製劑,只要與醫師充分溝通,可以讓懷孕跟疾病控制獲得兩全其美的治療目標!高瑞鴻醫師提醒,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應積極配合醫囑,治療期間也應留意自身狀況,有問題應隨時回診檢查,避免相關併發症產生,才能擁有快樂的人生。
掉髮好苦惱,居然是甲狀腺失調 名中醫周宗翰公開解方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冠廷報導】小美最近一兩年頭髮掉得很兇,而且頭髮明顯變很細,髮際線也越來越高,總是以為是雄性禿造成了掉髮,擦生髮水了一陣子沒變好,效果也不佳,而且開始覺得疲勞,容易疲倦,氣色也不像以前一樣神清氣爽。這其實在臨床上非常常見,只要異常掉髮通常都會有原因,是一大警訊。中醫師周宗翰認為,通常是新陳代謝及循環出問題,其中又以甲狀腺的代謝調節出問題為大宗,建議去新陳代謝科檢查,很有可能是甲狀腺問題,不管是亢進或是低下都有可能產生異常掉髮。由中醫調整甲狀腺與新陳代謝的穩定,2、3個月後,頭髮都可以明顯變粗、變健康。甲狀腺低下、亢進都可能異常落髮甲狀腺亢進一般症狀是失眠、心悸、怕熱,體重減輕、手抖、大便頻繁,頭髮細等,容易增加掉髮的速度;而甲狀腺低下則無法合成頭髮所需的材料,長頭髮的速度比不上掉髮的速度,周宗翰中醫師表示,在中醫來看調整甲狀腺,就是在調整免疫系統,免疫系統錯亂,與內分泌失調及過敏有關,治療甲狀腺低下都會以補益氣血為主,甲狀腺亢進則以疏肝理氣為主,多數經過治療,頭髮會再長回來。避免高溫吹整頭髮 飲食多攝取含膠原蛋白食物甲狀腺機能低下症和甲狀腺機能亢進症患者必須面對脆弱、乾燥和易斷裂的頭髮問題,然而,掉髮問題造成的壓力會讓甲狀腺問題的症狀惡化。周宗翰中醫師說明,情緒不穩與壓力,會讓狀況變得更糟糕,如此惡性循環,所以及早治療,荷爾蒙活動與頭髮健康之間存在必要的關聯。首先要適當調適自己的情緒,平時吹頭髮時避免高溫以及接觸熱源,如電棒、離子燙板、以及其他的加熱設備是頭髮健康的頭號敵人,尤其是已經因甲狀腺問題而弱化的頭髮。周宗翰中醫師建議,多攝取含有膠原蛋白的食物,含氨基酸的蛋白質能夠強化頭髮和增加彈性,是保持良好狀態所必須的營養素,通常建議木耳,動物的膠質為佳,飲食上不宜過食肥甘厚味,如肥肉、火腿、鹹魚、臘肉、香腸、胡椒等,以免助熱、助濕、生痰化熱。也應避免菸酒、咖啡、油炸物、辛辣及刺激性食物和海帶、海苔、紫菜、海鮮等含碘較高的海產品,青菜中如果含碘只要不吃多就沒有關係。四物湯、八珍湯、十全大補湯等溫補中藥,甚至當歸鴨、羊肉爐、麻油雞、薑母鴨等熱性食補,食用前應先經由中醫師評估體質證型,切勿自行進補。本身有內分泌失調的問題,不宜作太劇烈的運動,當甲狀腺亢進發作時會大量消耗心臟功能,心跳快又紊亂,打出血液量也可能不夠,一旦心臟無法負荷,容易喘並引發心律不整,甲狀腺疾病患者若要運動應適量即可,另外,應食用不含碘的食鹽;服用綜合維他命時,也要注意維他命是否含碘。而如照X光要打顯影劑時,也應提醒醫檢師自己有甲狀腺亢進的問題。
海虎潛艦落海意外3人未獲救 失蹤士官妻心痛聲喚「外面很冷,老公回家吧」
蔡英文總統26日到國軍左營總醫院探視海軍艦隊指揮部256戰隊海虎潛艦7名搜救落海弟兄而受傷的官兵,約停留20分鐘,對於3人仍失聯,蔡英文允諾「會」持續搜救,海軍將於27日帶失聯官兵的家屬到西南海域持續搜尋,而失蹤的張姓士官妻子則錄製1段24秒音檔,強忍悲傷呼喚:「外面很冷,老公回家吧」,聽了令人相當鼻酸。海軍海虎潛艦21日發生6人落海意外,包括林姓士官長、顏姓及張姓士官3人至今行蹤不明。由於至24日仍找不到3人,軍方決定再延長72小時搜救,軍方與海巡署至26日持續搜救。蔡英文昨傍晚到達醫院後,向媒體揮手示意,隨即步入醫院探視受傷官兵,她在鼓勵與探視傷兵後離開醫院,離去時簡單表示會持續搜救失聯的3人,住院7名海軍弟兄與家屬表達感謝總統關心之意。對於7名海軍弟兄傷勢,國軍左營總醫院院長洪恭誠說,7人都屬於肢體挫擦傷,其中2人傷勢較重,其中1名右手中指與無名指骨折,22日送到醫院時已手術,經檢視術後X光,骨折已復位,這2天傷口復原不錯。另名弟兄身體有較深傷口,醫護人員每天換藥,於25日全身麻醉後做傷口擴創手術與簡單縫合,26日觀看傷勢也恢復不錯。至於因為落海產生的心緒問題,洪恭誠表示,國防部長邱國正交代要請社工師、精神科醫師介入,因為有急性創傷症候群的可能。目前2名弟兄情緒較激動,經這幾天治療,目前7人心緒還算穩定,後續將逐日減量鎮定劑等治療藥物。
桃機二航電力異常已排除 機場公司回應了
桃園國際機場第二航廈23日一早疑似跳電,導致電力異常,讓行李輸送帶無法正常運送,讓櫃檯的行李大塞車。目前桃機供電已恢復正常,行李安檢也已正在消化中。今日早上6時55分許,桃園國際機場第二航廈出現電力異常,因為電力跳脫保護裝置啟動,導致暫停供電,雖然桃機已啟動緊急供電,但是部分設備及行李安檢等皆需要重新啟動。有網友在台大PTT提到,今早準備出發至日本札幌,卻發現櫃檯被大量行李堵住,無法正常通過安檢,「辛苦的地勤只好每個旅客都留電話,很擔心行李到不了會冷死在當地」。目前桃機供電已恢復,不過X光機重新啟動仍需要較長時間,卡在櫃檯的大量行李仍在慢慢消化當中。針對電力異常,機場公司也發布說明,桃園機場今(23)日第二航廈行李處理場06:55發生供電異常情形,06:56立即投入備援發電機供電,並同步啟動緊急應變機制派員檢修設施,影響範圍為第二航廈行李處理場、報到行李轉盤及航警安檢X光機等,09:46全數設備恢復正常運作。機場公司表示,切換電源重新供電後,部分設備需重新開機致報到櫃檯較多託運行李等待輸送,機場公司與航空公司及地勤人員致力協助旅客完成報到及託運手續,暫存櫃檯的行李已於10:16完成安檢託運並清空,已無媒體報導行李山情形。此事件造成11航班延遲30分鐘以上,約2980旅客受影響,期間旅客等候報到及託運行李安檢造成不便,機場公司深表歉意,會檢討事件原因積極改善。機場公司對造成旅客及等候經初步檢查可能為高壓電力迴路異常啟動保護裝置,隔離故障點後以備用迴路供電,尚後續詳細檢查,確保供電設施穩定。
10歲兒住院逾1周「呼吸器仍不能放」 女星嘆:黴漿菌抗藥性不好惹
台灣知名模特兒及藝人可藍2013年嫁給從事廣告業務的男友,目前育有2名兒女。最近從香港回台的她日前也馬上帶著10歲兒子掛急診,住院超過1週,她昨晚(28日)發文感嘆,「這黴漿菌本菌沒想到很不好惹的,讓人無力感」,直呼真的讓人心疼!「期待下週聽到好消息!治療完整好好的回家。」可藍昨晚在臉書粉專《可藍 Colleen wei》發文透露連日陪著兒子對抗肺炎黴漿菌的過程,直呼「這黴漿菌本菌沒想到很不好惹的,讓人無力感」,醫師也表示,她兒子目前肺部雜音仍明顯、肺損傷有點嚴重,血氧不穩定,呼吸器還是不能放,要自主呼吸恢復到95才及格,但又不能過度訓練還是要讓受傷的肺慢慢復原。可藍昨晚在臉書粉專發文透露連日陪著兒子對抗肺炎黴漿菌的過程。(圖/翻攝自Facebook/可藍 Colleen wei)她心疼說,這次兒子是黴漿菌肺炎,還是抗藥性的,一開始先到家裡附近家醫,他們判斷是腸胃型感冒用藥3天,持續沒有退燒,再去另一間診所照X光,兩邊肺有一點白白的,判斷為黴漿菌,於是開始用第1種抗生素,中間因為禮拜天所以停藥一天,週一馬上回診因為還是沒有退燒,醫生給出轉診單。於是她周二凌晨從香港一回到台灣,帶著兒子直衝醫院急診,照X光發現肺變嚴重之外右下有點積水,母子在急診待了1晚,隔天幸運有健保病房,這8天兒童病房裡面,有A型鏈球菌也有黴漿菌氣喘的,「看著他們一個一個出院,而我們還在奮鬥。」可藍也自我打氣,「至少一關一關打怪過關」,從用到頂的抗生素後需要關鍵2晚不發燒,血氧數值離開缺氧階層慢慢往上爬,吸入的氧氣從8可以調到現在5,現在睡得較好,不光靠點滴補充營養,也能吃下食物,「食慾從一天半個御飯團到現在胃口大開, 能跟點滴說掰掰!真的是很棒!可以吃食物,吃有營養才能對抗!」她也在文末表示,「現在就是相信醫生,認真繼續治療,期待下週聽到好消息!治療完整好好的回家。」
運動跌倒「前十字韌帶撕脫性骨折」! 微創手術順利治療隔天立即出院
17歲的小蘭是直排輪的好手,每到週末都會跟好友相約一起去公園或溜冰場溜直排輪。然而,卻因為一個不小心和朋友撞在一起,跌倒後左腳膝蓋劇烈疼痛腫了起來。家人帶去看中醫和民俗療法始終未見改善,經朋友介紹到大里仁愛醫院骨科門診,檢查後發現其左腳膝關節的前十字韌帶在脛骨處產生撕脫性骨折(Avulsion fracture),立即安排桃園長庚醫院運動醫學科張世昇主任與大里仁愛醫院運動醫學中心劉永川醫師共同進行微創關節鏡骨折復位固定及韌帶修補手術。小蘭在手術後馬上開始練習做關節活動的訓練,目前已恢復正常生活,在週末的溜冰場上又看到小蘭矯健的身影。前十字韌帶受傷 恐致膝關節提早退化劉永川醫師表示,前十字韌帶受傷可能的症狀有膝蓋疼痛、腫脹、膝蓋不穩定或是腿軟無力。診斷的方式除了病史詢問理學檢查外,X光或電腦斷層也可以看到撕脫性骨折的證據,核磁共振則可以進一步提供韌帶、半月板和關節軟骨是否有因為膝蓋不穩定造成受傷的資訊。一旦傷害產生容易造成膝關節提早退化。微創關節鏡縫線縫合固定技術 獲全球醫師引用張世昇主任指出,前十字韌帶撕脫性骨折根據骨折的程度大小可以選擇開放性或微創關節鏡手術,固定的方式也可以選擇使用螺釘、錨釘或是使用縫線縫合並經由隧道鑽孔固定在脛骨上。由基隆長庚醫院副院長詹益聖醫師研發的「微創關節鏡縫線縫合固定技術」是使用健保的縫線縫合修補前十字韌帶後再將脛骨上隧道鑽孔固定。這個微創技術適用各種程度的前十字韌帶撕脫性骨折,術後病人恢復快通常隔天即可出院,兩週後再回診拆線觀察傷口。此技術發表在知名的國際期刊Arthroscopy上獲得全球相當多的醫師引用。青少年運動傷害多 這樣做避免不可逆憾事現在台灣的運動風氣越來越盛行,發生運動傷害的青少年也越來越多。前十字韌帶撕脫性骨折的案例在臨床上並不少見且容易被忽略。「微創關節鏡縫線縫合固定技術」在生長板還未癒合的青少年也適用且不會影響生長;另外,在手術中也可以加上高濃度血小板生長因子(PRP)的注射來幫助骨折韌帶癒合修復。劉永川醫師建議,若有前十字韌帶撕裂性骨折的情況,可以尋求專業骨科醫師評估與建議。
肌腱斷裂疼痛不堪! 竟是類風濕性關節炎侵蝕惹禍
一名45歲的家庭主婦怡君(化名),每日忙於照顧孩子及整理家務,兩年前手指出現莫名腫脹,且常常起床時感到全身痠痛,多次就醫都無法緩解疼痛,後來連騎機車或打開醬油瓶都出現困難,常常痛到忍不住對家人發脾氣,親朋好友卻直指她是想偷懶不做事,讓她苦不堪言。後來轉診到風濕免疫科,經診斷確認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醫師檢查發現怡君手部關節異常突起,經骨骼肌肉超音波檢查顯示肌腱已因長期發炎造成嚴重侵蝕,造成伸指肌腱斷裂,最後決定手術開刀修復,另外因發炎指數持續過高,評估後協助申請健保給付的生物製劑介入治療,半年後成功控制類風濕性關節炎,讓她重獲快樂的家庭生活。類風濕性關節炎易破壞關節及韌帶 合併共病恐少活十年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蔡凱倫醫師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全身性的自體免疫發炎疾病,正常的關節裡有一層薄薄的關節滑膜細胞,主要作用是保護關節表面及潤滑,維持關節正常運動,若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就會造成身體內的免疫系統亂掉,導致滑膜細胞異常增生和發炎,進而擴散到全身各個關節,特別是手指、手腕、掌指關節及指尖關節等部位,嚴重會導致關節永久變形,造成握持筷子、湯匙或進食等動作變得很困難,有些甚至會侵蝕韌帶,造成韌帶斷裂影響關節正常功能。蔡凱倫醫師補充,類風濕性關節炎因長期慢性發炎,會影響關節功能及消耗身體營養素,引發關節外的併發症產生,例如心血管、大腦神經系統,或引發貧血、脂肪代謝、膽固醇升高及血脂異常,甚至會導致骨質疏鬆及憂鬱症。根據調查顯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若合併上述併發症或共病時,壽命會比平常人少10歲。骨骼肌肉超音波檢查 大幅縮短疾病診斷時間蔡凱倫醫師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疾病進展相當緩慢,民眾不易察覺,建議平時可透過333法則先自我評估,若關節疼痛部位超過三個;晨間僵硬超過30分鐘以上及關節疼痛超過三週,就應立即就醫檢查。專科醫師在診斷時會參考2010年歐美風濕病學會的建議,評估患者症狀持續時間是否大於六週、關節侵蝕位置程度及患者抽血的發炎指數(例如:類風濕因子、抗環瓜氨酸肽抗體anti-CCP...等)來做綜合判斷,並透過X光片、核磁共振或骨骼肌肉超音波詳細檢查是否有關節侵蝕現象,其中骨骼肌肉超音波檢查在診間就可以進行,大幅縮短疾病診斷時間。遵從治療三部曲 生物製劑精準治療緩解症狀蔡凱倫醫師說明,類風濕性關節炎治療可分為三部曲,第一部就是「救急症狀緩解」,醫師會使用類固醇或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來緩解疼痛;第二部曲是「基礎打底免疫治療」,使用免疫調節藥物減輕發炎症狀;第三部曲是採「高專度專一性治療」,也就是使用標靶藥物(針劑生物製劑、口服小分子藥物),可針對特定發炎物質或細胞進行專一結合,精準治療達到減少發炎和保護關節的目標。建議患者可以跟醫師充分溝通,選擇適合的治療藥物。蔡凱倫醫師提醒,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免疫疾病,民眾應養成良好生活習慣,避免誘發疾病。除了不要吸煙及維持牙齒健康,減少有害物質刺激外,適當的飲食習慣、規律運動、保持愉悅心情、控制體重及良好的睡眠都可以幫助疾病管理和緩解症狀,治療期間要定期回診檢查和按時服藥,就可以擁有快樂的正常生活。
胸口痛到後背!婦人血管90%塞爆 壞習慣惹禍醫生直搖頭
北部一位60歲婦人因胸悶胸痛,且疼痛感一路延伸到肩膀及後背,前往醫院緊急加掛,就醫馬上進行心電圖及胸部X光,結果令醫生震驚!收治個案的心臟科醫生陳冠任表示,患者心臟有2條血管狹窄超過90%,詢問原因後發現竟是1壞習慣惹禍,直言:「不處理隨時會有猝死的可能」。新光醫院心臟內科醫師陳冠任5日在臉書粉專《冠任醫師的異想世界》發文分享,某天下午門診快要結束前,一位60歲左右的大姐匆匆忙忙趕來加掛最後一號,稱這幾天常常感覺會胸悶及胸痛,甚至一路痛到肩膀及後背,當天早上已經至診所求治,但被認為病情相當嚴重、要求轉診至大醫院進行完整檢查及醫療。當陳冠任問婦人有沒有慢性病時,婦人則坦白說:「我三個月前抽血,醫師說有膽固醇過高的問題,目前在用藥物控制,不過有時候會忘記吃。」陳冠任點開患者雲端病歷一看,驚見患者三個月前壞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高達236mg/dL(標準值應低於130mg/dL),他驚訝地說:「妳的膽固醇真的很嚴重欸,超出正常值非常非常多!」遂馬上安排做心電圖跟胸部X光。沒想到,心電圖檢查結果婦人竟然是急性心肌梗塞,需要立即做緊急心導管手術,陳冠任急著向患者說:「大姐,妳的心臟血管真的塞住了,不趕快打通會有生命危險」,並且著手安排去急診要立刻通血管。不料婦人似乎還不了解嚴重性,遭要求連絡家屬來醫院時還猶豫「可是他還在上班欸。」,陳冠任則表示:「這種人命關天的事一定要立刻過來」直言若不處理隨時會有猝死的可能。所幸手術相當成功,陳冠任也表示,目前兩條已經暢通,不舒服症狀也改善許多,也希望那位婦人能正視不定期吃藥的根本問題,否則血管病變還是會反覆發生,而且不是每次發生,都能像這次這麼幸運救得回來。60歲婦人2條狹窄血管術前(左)及術後對比照。(圖/翻攝冠任醫師的異想世界粉專)
林志穎首揭車禍X光「滿滿釘子」 「鼻→下巴全斷」帥臉靠20顆鈦合金骨釘護住
在演藝圈有「不老男神」稱號的48歲男星林志穎,去年7月駕駛特斯拉發生嚴重車禍,性命一度垂危,他的臉部、肢體受到重傷,不但做了顏面骨折重建手術,手臂還植入11支骨釘固定。還好經過專業診療,加上一整年的積極復健,最近他登上大陸綜藝《披荊斬棘》,與外界分享這一年來受傷跟復健的經歷,他在節目中曝光了幾張自己當時傷勢的X光照片,除了手臂植入11支骨釘,他還因為半張臉的骨頭,從鼻子到下巴幾乎斷掉,臉上現在鎖了多達20幾個鈦合金骨釘,到現在還沒有完全恢復。林志穎表示,在車禍發生當下,他的傷勢十分嚴重,尤其他的顱骨破裂,面部還骨折,差一點點就半身不遂。他並指出,自己顴骨部分碎裂,「這邊都碎掉(顴骨下方),然後這裡…(右邊)上顎從這裡斷裂到這裡(左邊顴骨下方)」,所以臉部鎖了20個鈦合金骨釘。他並在節目上坦言,自己從鼻子到下巴的部位,全部經過手術重建。除了面部傷勢嚴重,林志穎還曝光了自己因為車禍,手臂也裝有鈦合金板和11個鈦釘的X光照片,全是滿滿的釘子。他還透露自己現在雖然能看似康復的出現在螢光幕前,但其實他的手臂目前只能舉到及肩這麼高,傷勢並未完全康復。回首過去這一年漫長的復健之路,林志穎坦言在過程中,他等於從鼻子到下巴,全都經過手術重建,期間自己最大的心靈支持力量,來自粉絲的留言和鼓勵。他也強調,是粉絲的鼓勵跟支持,才幫助他鼓起勇氣站上舞台。
年紀輕輕就患類風濕關節炎 徵兆出現應及早治療勿耽誤
「什麼?原來我20年前就得類風濕性關節炎?」今年39歲的琪琪(化名),19歲時就出現手部關節疼痛,以爲是打籃球造成的運動傷害,因此沒放在心上。多年來手部關節脹痛情況時好時壞,疼痛成為她的朋友,到處求醫也找不出原因;就在生完兩個可愛孩子,中間曾經停藥一段時間,琪琪發現四肢關節疼痛得越來越嚴重,甚至抱小孩都有困難,而且手指已明顯變形嚴重,輾轉到風濕免疫科就醫,經檢查問診綜合評估確定罹患診斷為「中重度類風濕性關節炎」。收治個案的林口長庚醫院風濕過敏免疫科詹天明醫師説,當初琪琪走進診間時,可明顯看出她的手部關節嚴重變形,讓醫師感到非常訝異!後來聽她主述病史竟然可能已長達20年,卻未被正確診斷與積極治療而錯過黃金的治療時機,相當可惜。幸好琪琪積極配合醫師,也符合使用生物製劑介入治療,病情獲得明顯改善與控制,現在能夠重拾快樂的生活,與孩子們共度美好時光。關節莫名紅腫熱痛、活動度受限 應及早就醫檢查詹天明醫師說明,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自體免疫性疾病,其特點是會引發關節異常發炎,早期症狀包括關節無故出現紅腫、發熱和疼痛,另外關節活動度也會因受限而無法靈活自如。值得注意的是,類風濕性關節炎最大特點就是多關節發炎腫痛,早上起床時會感覺關節特別僵硬,休息也不會改善,如果出現這些徵兆和跡象,應及早就醫進行評估和診斷。詹天明醫師補充,目前診斷類風濕性關節炎,除了詢問病史及症狀以外,還會進行一些抽血液的檢驗,例如紅血球沉降速率(ESR)、C-反應蛋白(CRP)、抗環瓜氨酸肽抗體(anti-CCP)、類風濕性因子(RF)、抗核抗體(ANA)...等,外加手部X光或超音波等綜合評估來診斷,患者應耐心配合醫師診斷與治療。多元藥物可選擇 與醫師溝通以尋求最佳治療目前治療方面,詹天明醫師表示,一旦確定診斷為類風濕性關節炎,就會開始使用免疫調節藥治療,搭配消炎藥物或類固醇,過程中若發現使用了兩種以上免疫調節藥物且足夠劑量,但症狀仍未明顯改善,可能就會考慮使用健保給付的生物製劑或小分子標靶藥物介入治療。生物製劑是由生物系統製造的大分子蛋白質,可以針對特定的免疫反應進行調節,通常是通過阻斷或干擾特定的免疫細胞、蛋白質或分子的功能,從而調節免疫系統的過度反應。生物製劑具有一定的選擇性,能夠針對疾病的致病機制進行精準治療,醫生會根據患者的病情、醫療需求和風險評估,與病患溝通最佳的治療選擇。正向積極面對疾病 切勿相信偏方治療詹天明醫師提醒,目前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方式非常多元,可以使用的武器相當多。患者千萬不要感到沮喪,應該積極正視面對它。這就像是NBA球員在整個賽季中的過程一樣,一開始他們會努力保持穩定的表現,而季後賽則是一個競爭激烈的舞台。在這個時候,球員必須繼續保持專注,這樣才能更好地控制類風濕性關節炎,避免關節變形,並在這場「比賽」中獲得勝利。
喝醉男將「玻璃杯插肛門」自嗨拔不出 3天後才求救
玩太嗨?一名47歲男子因為喝醉將玻璃杯插入肛門自娛,事後他想拿出來卻失敗,在這期間他都沒有排便,忍了3天才就醫,最後經由外科醫師手術取出。據《每日郵報》報導,男子表示,他在3天前將玻璃杯插入肛門,最初他否認自己是有目的的插入,之後才承認他是喝醉後想自娛,而這2天他都沒排便,只有放屁沒腹脹,更沒有直腸出血。醫師在《尼泊爾醫學協會雜誌》上發文說,這名住在加德滿都的已婚男子,在試圖取出玻璃杯失敗後才尋求幫助。據了解,該病例報告沒有透露,事件發生的日期。男子的X光片。(圖/翻攝尼泊爾醫學協會雜誌網站)醫師表示,經過檢查,病患的情緒和行為模式皆正常,也沒有精神疾病史,X光片顯示,他的直腸和結腸有一個倒過來的水杯。醫師無法直接用手拉出杯子,也擔心杯子會破裂,最後只好切開男子的胃部,進行乙狀結腸切開術才成功取出杯子。報導稱,術後5天後,該名男子又能順利排便了,他在一周後出院,2個月後的複診也沒有併發症。醫務人員指出,會發生直腸插入的男性,年齡大約在3、40歲。英國國民保健署醫師說,大多患者插入物品時通常是喝醉了,據去年數據發現,英國有400見肛門異物處理案件,這會耗費每年34萬英鎊(約新台幣1226萬元)的納稅人花費,用於治療藥物和醫護人力。據了解,有些人會將物體放入肛門中增加性快感,對男性來說,可以刺激前列腺,但這也存在許多風險,可能會讓物體卡住,還可能導致腸道穿孔,嚴重則會致命,因為消化道中的物質會溢出到的其他身體部位造成感染;對於女性來說,可以間接刺激陰道的某些部位。英國國民保健署建議,任何玩肛門遊戲的人都應該注意安全,並使用喇叭形底座的物體,避免它在裡面迷路。
個人化「雞尾酒式化療」有效控制疾病進展
根據數據統計,過往胰臟癌多發生在60歲以上的長者,不過台北榮總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姜乃榕發現,近年患者年齡似乎有下降的趨勢,在門診中常見50多歲或更年輕的女性,無高風險因子卻也罹癌!此外,多數胰臟癌患者在初確診時已為晚期,存活時間僅半年左右,有些患者甚至會因腫瘤狀況已不適合開刀,而放棄治療。對此,姜乃榕醫師表示,現有的組合雞尾酒式化療選擇多元,患者可與醫師討論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組合雞尾酒式化療不僅可有效控制疾病進展,若成功縮小腫瘤後,患者也有機會再進行手術治療,延長存活時間。「癌王」不易篩檢或預防 腸胃道不適症狀難察覺胰臟位於後腹腔,平常透過X光或超音波等都不容易檢測到胰臟的狀況,姜乃榕醫師指出,等到患者出現長期消化不良、腹痛、背痛等不適狀況就醫,通常大部分是晚期且無法開刀。這些症狀容易很被忽略,若出現黃疸、茶色尿、體重減輕等症狀,就一定要去就醫做進一步檢查。胰臟癌目前並沒有非常明確的致病原因,以前多發生在60歲以上的長者,但目前胰臟癌也有年輕化趨勢,姜乃榕醫師分享臨床觀察經驗,若有家族癌症病史,如:卵巢癌、乳癌、攝護腺癌;反覆胰臟炎、或50到60歲左右患者有新發生的糖尿病,以及罹患肥胖症或既有的糖尿病但血糖控制不佳,且平時有飲酒習慣的民眾,都要特別留心身體警訊。晚期胰臟癌以化療為主 複方組合療效更佳根據數據顯示,有六到七成的胰臟癌患者,在確診時已發生轉移、無法開刀,必須以全身性化療作為主要治療方式,但若為局部晚期還可搭配放療,目前僅少數患者在經過腫瘤基因檢測後,可適用標靶或免疫治療。現行的化療以兩種或以上的藥物組合形式為主,相較單一化療治療效果更佳1,姜乃榕醫師說明,台灣主要有三種化療組合,如國際常見的二合一、四合一組合,或台灣自行研發的四合一組合。前兩者已有健保給付,且二合一組合單次療程可於門診進行,約1至2小時便可完成,不需住院,患者平均一周施打一次(一個月施打三次);施打四合一藥物的患者,雖整體存活期可能較長,但單次療程需住院三天兩夜,患者可能面臨排不到床位的情況,如此恐導致治療時程延誤、甚至影響成效。而台灣自行研發的四合一藥物,施打一次約2至3小時,返家後需每日服用口服藥,整體療程約兩周;醫師說明,口服藥雖較便利,但對於腸胃道吸收功能不佳或口服藥物有困難的患者較不適用。針對藥物副作用,使用較多藥物的組合如四合一化療,雖可能有較好的療效,但同時副作用通常也會較為強烈。姜乃榕醫師強調,副作用的發生率及嚴重程度因人而異,且通常無法事先預測。事實上,現有的三種第一線的化療組合成效都不錯,通常醫師會依患者的年紀、病情、對副作用在意程度、是否可接受較長的輸注時間、或想要在門診完成療程等考量,與患者討論後選擇合適的化療組合,且施打劑量及頻率也會依照患者的情況做適當的調整。此外,姜乃榕醫也表示,晚期胰臟癌的治療目的除了延長生存期,保有生活品質也是醫病間主要的共識,醫師在治療中會先改善患者的不適症狀,如疼痛控制、引流膽汁緩解膽道阻塞所引起的黃疸,再進一步評估造血及肝腎功能等,最後選擇最適合的化療藥物。胰臟癌組合化療延長患者生存期 還有機會縮小腫瘤開刀組合化療藥物的療效已可將原本半年左右的平均存活期拉長至一年以上,二線化療藥物也越來越進步,可接續在一線化學藥物失敗後繼續治療。姜乃榕醫師門診中也遇過原本無法開刀的患者,使用組合化療後腫瘤明顯縮小,進而可以手術移除殘餘腫瘤。姜乃榕醫師呼籲,患者應該多給自己一次機會、不要放棄「胰」線希望,現在大部分化療藥物都有健保給付,可減輕治療的經濟負擔,同時也有越來越多新藥正在發展中及有臨床試驗可以參與,患者應與醫師討論後積極治療、共同一起努力有品質地延長存活時間。廣編ONC-TW-2200106參考資料1.台灣癌症防治網-認識胰臟癌
下背痛、腎結石又肚子痛 烏正妹:抱歉占用台灣醫療資源
烏克蘭正妹譚雅(Tanya)近日身體健康亮紅燈,她先是因為下背痛就醫,之後又出現腎結石,還有因為肚子痛去看中醫,隔幾天牙齦又流血。她說,對佔用台灣的醫療資源感到很抱歉。譚雅近日接受YouTube頻道《不要鬧工作室》訪問表示,她的下背之前就很痛,以為過一段時間就會好卻沒有,這讓她要再跑一趟醫院,「他們要求我做尿液、超音波、X光檢查。」她聽完嚇到了,因為沒有健保不知道會花多少錢。醫師要譚雅多喝水。(圖/翻攝YouTube頻道Stopkiddinstudio)之後檢查結果出爐,她還有腎結石,「其實我平常根本不太喝水,我比較喜歡喝茶。」而且她也因為不敢上公廁,所以經常憋尿。譚雅說,這次去大醫院看診花了她2000元,她也對自己發誓不要再生病了。過幾天,她又因為胃炎肚子痛了一天,這次她選擇去看中醫,看診費花了100元,5天份的藥花了500元,「雖然這費用不太貴,但我覺得我已經很浪費你們的醫療資源了。」譚雅的肚子痛完,她的牙齦又因為發炎流血,所以她又跑去看牙醫,這讓她不敢相信自己竟然花了那麼多錢看醫師,譚雅開玩笑的說,這兩周她甚至跑遍全台灣的醫療診所,她聽說拜拜能祈求好運,這也是她接下來會去做的事。此影片曝光後,網友紛紛留言「不需要道歉,醫療資源提供在需要的人身上不是浪費」、「Tanya不要担心,看病要緊,没有健保,有Johnny保」、「這並非資源浪費,這只是醫療提供的條件符合你的需求」、「台灣醫療很發達,但是妳要會照顧自己喔」、「地窖待太久,餵食系列完後推拿系列,推拿系列完後醫療系列」。
緬甸蟒行蹤詭異 研究員追蹤驚見這幕傻了「直接被生吞」
美國邁阿密動物園的研究人員近日在追蹤一隻野生的緬甸蟒蛇(Burmese python),發現牠移動出現異常現象,追蹤後竟發現緬甸蟒的定位發射器是在一條看起來吃得相當飽的食魚蝮(cottonmouth)體內!食魚蝮是美國佛羅里達州大沼澤區的原生物種。(圖/翻攝自Zoo Miami臉書)根據美國《福斯新聞》(FOX NEWS)報導,邁阿密動物園(Miami Zoo)的研究人員為了追蹤一隻較小型的緬甸蟒蛇的行蹤,在牠的身上植入了信號發射器,做為定位。不過,研究人員近期發現蟒蛇的移動路線出現了與以往不同的軌跡。研究人員發現異狀後於是進行定位,發現發出信號的主人不是原先的緬甸蟒蛇,而是一條很明顯是飽餐過的食魚蝮。由於這條長1.09公尺長的食魚蝮只比原先追蹤的緬甸蟒蛇略大,半信半疑的研究人員將食魚蝮帶去照X光,真的發現了緬甸蟒蛇,還有信號發射器都在食魚蝮體內。食魚蝮是美國東南部沼澤地的一大惡霸,也是當地10大致命毒蛇之一,長度雖然在2公尺以內,但生性兇猛,例如魚類、蛙、小型哺乳動物、鳥類、蜥蜴、其他蛇類和短吻鱷的幼體都是牠捕食的獵物。食魚蝮是美國原生蛇類,緬甸蟒則是外來物種,所以不少美國網友興奮表示,緬甸蟒遇到了本土剋星。不過也有網友關心,食魚蝮吃掉了裝有信號發射器的緬甸蟒蛇,信號發射器能排得出來嗎?對此,邁阿密動物園要網友無須擔心,因為他們後續追蹤,發現約一周後,食魚蝮已經將信號發射器排出體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