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診
」 癌症 肺癌 護理師 腫瘤廣西嬤用殺蟲劑給孫女洗頭導致中毒! 陸網友驚「都洗過」:我們小時候挺難殺的
近日,中國廣西桂林市一名父親帶著2名小女孩到醫院求助,原來是奶奶發現2個孫女頭上長了蝨子,於是用沒有稀釋過的殺蟲劑「敵敵畏」(DDVP)原液替孫女們洗頭,2個孩子很感到身體不適,因此父親帶著她們緊急就醫。經醫院搶救後,2名小女孩最終無大礙,然而當消息傳開,中國網友驚訝發現,這種危險的處理法竟然是流傳在中國多處地區的偏方,許多人小時候都被長輩用這種方式除過蟲,最後笑稱:「我們小時候挺難殺的!」據陸媒《都市時報》報導,廣西桂林市一名父親日前帶著2名頭髮濕漉漉的小女孩到醫院求診,表示中午奶奶剛替2個孫女洗了頭,2個孩子不久就覺得渾身難受、頭疼,於是到醫院求助。醫生進一步追問才發現,原來是2個小女孩最近頭上長了頭蝨,因為頭皮發癢向奶奶抱怨,奶奶就拿沒有稀釋過的殺蟲劑「敵敵畏」原液替孫女們洗頭,還怕效力不夠,洗完拿毛巾將2個小孫女的頭髮包住,沒幾分鐘後孩子們就開始喊難受。醫生立即用大量的清水沖洗2個小女孩的頭部並抽血化驗,顯示孩子已經輕度中毒,好在經過及時搶救,2個小女孩都轉危為安。消息曝光後,有網友難以理解的表示:「什麼時代了怎麼還會長蝨子?」、「這奶奶太過分了,應該了解一點知識。」然而有更多網友表示,在7、80年代的中國,這是一種在農村地區普遍流傳的偏方療法,大家發現小孩生了頭蝨,就會用各式各樣認為有除蟲功能的藥液稀釋後替孩子們洗頭,網友們報出洗頭的藥劑包含中藥、醋、煤油、白酒、蟑螂藥、除蚊藥、甚至老鼠藥與農藥,使用方法更是五花八門,包括直接對著頭噴,洗完用塑膠袋、毛巾包頭等。許多人甚至自曝,自己還被「洗」過不只一次。最後大家感嘆:「能活這麼不容易啊」、「活下的大家就是偏方的成功案例」、「小時候我們真的挺難殺的!」(圖/翻攝微博)(圖/翻攝微博)
每10人就有1人偏頭痛 40歲女還爆腸躁症「新藥+肉毒桿菌」緩解
40歲的林小姐從青春期開始就有偶發性頭痛症狀,近幾個月天天頭痛,思考不順暢,甚至伴隨腸躁症,嚴重影響工作表現。求診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神經科龔瑋翎醫師診治,使用新型藥物並配合肉毒桿菌注射雙管齊下,經住院三天治療後,頭痛顯著改善,患者情緒穩定,腸胃問題緩解,連思考也變得更順暢,生活品質大幅提升。神經科龔瑋翎醫師表示,偏頭痛和交感神經亢奮有關,許多患者對頭痛認識不足,往往長期忍痛,因為頭痛一直吃止痛藥,伴隨憂鬱、失眠,導致腸胃不好,引發腸躁症,甚至胃潰瘍吐血。長期吃止痛藥,對頭痛恐會造成不良影響,影響腎臟功能,建議用正確藥物減少頭痛發作頻率,不須吃到止痛藥。偏頭痛為全球盛行的疾病,在台灣平均每10人中就有1人受偏頭痛困擾,許多患者處於經濟主力年齡,若未妥善治療,不僅影響工作成效,甚至影響家庭生活及人際關係。龔瑋翎醫師表示,偏頭痛治療近十年來全球發展迅速,幾乎每兩三年都有新藥問世,帶給患者更多選擇。除了已知的肉毒桿菌素注射及針劑抗CGRP生物製劑外,今年更推出口服專一CGRP通道拮抗劑,惟部分藥物仍需自費使用,不過仍讓許多過去治療失敗的患者重獲「頭腦輕盈」的感受。龔瑋翎醫師指出,偏頭痛跟過敏一樣,有些人終其一生都在跟偏頭痛共處,有睡眠問題或長期處在高壓環境,或是長期使用咖啡因,容易造成頭痛頻率增加。透過藥物和打針治療緩解後,需要搭配生活習慣調整,例如運動,降低生活壓力等。神經科陳睿正主任強調,每位患者的病況不同,選擇適合的治療方案需經神經科醫師審慎評估,單一治療或”偏頭痛雞尾酒複合療法”都需因人而異。本院設立偏頭痛特別門診,透過與神經專科醫師的雙向溝通,患者及家人能在治療後,對工作、生活有積極影響。
前警政署長張四良猝逝!急診醫列「10大徵兆」示警:伴隨出現恐有問題
警政署前署長張四良昨(19)日凌晨驟逝,享壽83歲,而他過世前一晚還與老部署及友人聚餐,席間並無異狀,怎料就傳出噩耗,讓外界都相當訝異。急診專科醫師魏智偉曾在節目《健康好生活》列出10大猝死徵兆,包括經常莫名感到疲勞、盜汗、經常頭暈、出現不明原因疼痛等等,尤其盜汗更是值得注意的關鍵,請民眾務必提高警覺。魏智偉過去曾於節目《健康好生活》分享,有位50多歲的男子,因胸悶不舒服、呼吸不順求診,而護理師發現他有冒冷汗的狀況,上衣更因此濕透後,便將男子推進急診室。後來,經由他初步診斷,男子可能出現心血管方面的問題,「最快速需要處理,就是心肌梗塞,所以人都還沒到定位,我們已經叫心電圖的機器來,手術服都先準備了,心電圖一做,果然是急性心肌梗塞」。魏智偉說,醫師在問診時,有些訊號往往是很重要的參考依據,尤其猝死前有10大徵兆,常常會伴隨著出現,因此應特別小心留意:1、反覆胃腸道症狀。2、經常莫名感到疲勞和累。3、胸悶。4、出現不明原因疼痛。5、頻繁心悸。6、經常出現眼前發黑、單側、雙側肢體麻木。7、盜汗。8、經常頭暈、昏厥。9、憋氣、口唇發紫。10、失眠、被憋醒。魏智偉接著解釋,假設出現胸悶狀況,可能會伴隨下巴、左邊肩膀麻或不舒服,此時就得懷疑可能是心臟的問題;或當發生頻繁的心悸、心律不整,或是眼前發黑、經常性頭暈或暈厥等等,可能代表心血管已經不是那麼健康。魏智偉也提到,若是睡眠常常被中斷,有時候真的是心臟不舒服者,在長時間躺平後,喘氣可能不是那麼順暢,導致突然在半夜醒來。魏智偉還強調,關於盜汗、冒冷汗的狀況,由於人在極度不舒服時,自律神經若過度興奮,就會冒冷汗,如果有伴隨著胸痛症狀,恐怕意味著有嚴重的疾病要發生。
男大生超重想減肥!驗血竟得糖尿病 醫曝「4無痛症狀」:視力模糊也要小心
衛福部健保署統計,全台灣糖尿病患者已突破250萬人大關,且據「2017-2020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資料顯示,全台18歲以上國人糖尿病盛行率高達11%。初日診所新陳代謝專科醫師周建安就指出,若開始出現皮膚變黑、體重不正常減輕、多吃多喝多尿、視力模糊的「4大無痛症狀」,就要注意自身是否罹患糖尿病了周建安醫師在「初日診所」的YouTube頻道中分享,他曾收治一名年約18、19歲弟弟,原先對方是為減重求診,怎料一抽血後竟發現,他的糖化血色素、血糖平均值高達9.2%(正常值上限為5.6%),是為糖尿病患者,且肝功能、尿酸及血脂肪全部都爆表。周建安曾在專欄中提及,這名男大生從小到大一直超重,身高173公分,體重達到110公斤,經詢問後才知,對方每天吃速食,份量是常人的2倍,每天喝全糖飲料、不喝水,再加上課業繁重、壓力大、幾乎不運動,最終導致糖尿病。當被問到「是不是都不會發現自己有糖尿病?」周建安說,其實糖尿病是有跡可循的,若出現以下4種症狀,不需要太過焦慮,因為糖尿病的診斷仍要靠抽血才準確,也建議要盡快就醫確認治療:1、皮膚變黑:常見於皮膚的皺褶處如脖子、腋下,因為糖尿病導致角質的變化,讓皮膚產生黑色素沉澱。2、體重不正常下降:糖尿病會造成患者身體大量脫水、體重驟降。3、吃多喝多尿多:人體出現血糖問題後,這些糖分都無法被身體吸收進去,讓人不斷地跑廁所,身體也因為脫水狀況而有口渴的狀況。4、視力模糊:高血糖會導致眼角膜水腫,若突然出現視力模糊,經檢查也不是老花眼、近視,可能是糖尿病的前兆。
加國男子接受右腿截肢手術 麻醉醒來傻眼:他們鋸錯腿了
近日,加拿大發生一起嚴重的烏龍醫療事故,一名男子到醫院接受右腿截肢手術,然而當他從麻醉中醒來,卻發現自己被鋸掉的卻是左腿。目前,執行這項手術的醫院與當地有關部門已經對此展開調查。據《鏡報》報導,48歲的甘迺迪(Jason Kennedy)是一名漁民,他因為右腳疼痛和出血,在2024年10月23日前往加拿大曼尼托巴省(Manitoba)溫尼伯市(Winnipeg)的一間社區醫院「七橡樹綜合醫院」(Seven Oaks General Hospital)求診。在那裡,醫師判斷他的右腿感染了嚴重的骨髓炎,告訴他必須去大醫院為右腿進行截肢手術。骨髓炎(Osteomyelitis)是一種難纏的骨骼及骨髓組織受感染、發炎疾病,是骨折後常見之併發症,尤其是開放性、複雜的骨折。此類骨折常伴隨嚴重的軟組織破壞、血管破壞和組織腫脤,當骨頭內部血液循環遭阻斷時,便成為細菌滋長的溫床。早期骨髓炎可使用抗生素治療,晚期必須手術治療,而且極難根治,嚴重甚至可能截肢。由於醫師向甘迺迪解釋,如果對此置之不理,他有可能會失去雙腿,因此他接受安排,在10月31日前往同樣位於溫尼伯市的另一間地區醫院「恩典醫院」(Grace Hospital)進行右腿截肢手術。然而,當他從麻醉中醒來,難以置信地發現,執行截肢手術的外科醫師竟然截錯了腿,他的右腿還好好留在身上,而他比較健康的左腿卻消失了,「我真希望這只是一場惡夢,我的右腿現在還在痛,就在我們說話的時候,它還在發痛。」溫尼伯市健康管理局(Winnipeg Regional Health Authority)的發言人通過電子郵件發表聲明,表示由於患者的隱私,他們無法對事件透露太多消息,但醫療團隊已經與患者會面、表達歉意,並且對後續的處理展開對談。發言人還補充說明,當局的醫療安全部門正在對這起事件進行審查,以尋找潛在的系統改進機會,審查結果將在調查完成後與患者分享。甘迺迪則表示,他收到了施行手術的外科醫生以及「另外2名同事」的當面道歉。他雖然對失去一條健康的腿感到難以接受,但最終仍選擇寬恕了對方。但他仍選擇公開此事,是為了喚起其他民眾的警惕,避免發生在他身上的悲劇重演。甘迺迪的母親伊馮娜‧楊(Yvonne Young)則告訴媒體,她為兒子展現的寬恕美德感到驕傲,但她還是認為醫院應對此負責,並且對兒子提供賠償,「他理當得到賠償,這是對他的傷害,而且『這太不應該發生了』。」她主張醫院應該為兒子提供義肢並承擔相關費用,以幫助兒子繼續生活。甘迺迪則表示,自己過去也曾在無家可歸的狀況下度過幾年,直到2023年才穩定下來找到住處,然而現在平白失去一條腿,而另一條腿也狀況不佳有待截肢,讓他對未來感到非常擔憂。
隨身帶漂白水消毒也擋不住!1歲寶寶染腸病毒 醫曝媽媽「這步驟」做錯了
據疾管署12日提供監測資料顯示,11月3日至11月9日間,門、急診就診共計20913人次,較前一週上升4.7%,表示目前腸病毒疫情不僅呈上升趨勢,且處於「高原期」。兒科醫師王韋力日前在節目中表示,一名母親對此相當謹慎,平常會攜帶漂白水消毒寶寶身邊的物品,也用心減少寶寶與人群的過多接觸,然而寶寶仍確診腸病毒。他一問之下,才發現這位媽媽消毒的「這個步驟」完全做錯。王韋力醫師在健康談話性節目《醫師好辣》中分享,一名媽媽帶著罹患腸病毒的一歲寶寶前來求診,表示自己平常都不會讓孩子與同學有過多接觸,連到公園都是等沒有人的時候才去,不僅如此,進到診間還隨身攜帶一瓶稀釋過的漂白水。該名母親表示,自己明明已經非常小心謹慎消毒,結果孩子還是罹患了腸病毒,讓她對此十分不解。王韋力表示,該名母親告訴她,自己會用漂白水去擦拭物品,且是以100cc泡10公升,「每月初泡一次用到月底」。他嘆氣解釋,第一天還是稀釋漂白水沒錯,然而到第二天就僅僅是「帶水出去而已」,因此務必注意漂白水的使用方式。王韋力解釋,腸病毒一般最好的消毒方式,是用「稀釋的漂白水」消毒,而漂白水的主要成分,則是次氯酸鈉(Sodium hypochlorite),以使微生物蛋白質變質的方式,有效殺滅細菌、真菌及病毒。然而,次氯酸鈉會隨著時間慢慢揮發,因此稀釋完的漂白水,24小時後殺菌效果就會漸漸減弱。王韋力還稱,在門診都會用1比10比例的漂白水去擦拭,不過他提醒切勿用噴的,因漂白水刺激性較強,直接噴到皮膚上都會不舒服,建議要用的時候務必重泡。此外,王韋力還提到酒精殺菌對於新冠、流感等呼吸道症狀都有效,不過很多在腸道的病毒「用酒精殺菌並沒有效果」,因此用酒精洗手沒有辦法預防腸病毒。另外,紫外線是所有生物皆會害怕的東西,但務必記得用紫外燈消毒時「人不能在現場」,因紫外線照射到皮膚,很可能會導致癌病變、眼睛受傷等。他也提醒,在照紫外燈的時候有照到才有效果,因此會將旁邊物品淨空,以達到最佳效果。另外王韋力補充,小朋友得到腸病毒後,可能有「嘴破」、「吃不下」的情況,因此像是布丁、豆花、冰淇淋、優格等流質食物都很好。若還是不舒服,他建議可以讓小朋友含冰塊,融化後也可當成多補充水分。當孩子有起疹子情況時,則可以擦一些止癢藥膏使症狀舒緩,以度過7天的痛苦過程。
年輕愛運動不是無敵星星!20歲體保生校園突暈倒 「天天2杯手搖飲」送醫血糖飆破千
雖然在印象中,糖尿病多發病於年長、肥胖、家族病史者身上,不過隨著現在人飲食習慣改變,即使是愛運動的年輕族群,恐怕也有罹患糖尿病的風險!營養師許瓊月在節目中分享,有名熱愛運動的男大學生從小愛吃炸雞、高中起每天喝2杯手搖飲,有天竟在校園昏倒送醫,檢查發現「血糖值破千」,年僅20歲就已罹患第2型糖尿病。許瓊月在節目「震震有詞」中分享,這名求診的男大學生從小愛吃炸雞,高中讀體育專班時,更養成每天要喝2杯手搖飲的習慣。儘管父母都叮嚀他要均衡飲食,多吃青菜,不過男大生認為自己還年輕,不需要過度注意這些,直到有一次他在校園中暈倒,送醫後竟發現血糖值飆到一千多,被確診出罹患第2型糖尿病。許瓊月表示,這名男大生狀況嚴重,需要急性治療,後來透過施打胰島素,總算才把血糖降下來。許瓊月提醒民眾即使年輕又有運動習慣,若不控制飲食,一樣會罹患糖尿病。根據衛福部數據,2023年國人十大死因糖尿病高居第5位,依據2019至2023年國民營養健康調查統計,20歲以上國人糖尿病盛行率為12.8%,每年近萬人因糖尿病死亡。對糖尿病友來說,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規律運動、飲食控制以及定期監測血糖是防止血糖失控的關鍵。
蹲廁所最好別超過10分鐘 美國醫警告:超過會增加痔瘡風險
隨著智慧型手機的普及,不少人都會習慣在上廁所的時候滑滑手機,也因此讓上廁所的時間變得越來越長。但有美國的醫師提出警告,指稱人們上廁所的時間最好在5至10分鐘內就結束,否則會因為姿勢的問題造成血液循環不佳,嚴重的話甚至會增加罹患痔瘡的風險。根據《CNN》報導指出,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University of Texas Southwestern Medical Center)達拉斯分校的結直腸外科醫生賴雪(Dr. Lai Xue)表示,長時間坐在馬桶上可能增加痔瘡風險,並削弱骨盆肌肉。這是因為坐在馬桶上時,地心引力會使身體的血液難以回流,尤其坐在馬桶的姿勢,會讓血液無法正常循環,增加直腸和肛門附近血管的壓力,導致痔瘡的風險增高。除此之外,長時間如廁還會削弱肛門和骨盆底肌肉的力量,進而增加直腸脫垂的風險。直腸脫垂是一種大腸的一部分滑出並從肛門突出的現象,這些問題在長時間如廁的情況下更加容易發生。骨盆底肌肉的弱化對排便過程有直接的影響,因為這些肌肉負責協調排便動作,一旦遭受過多壓力便會導致排便困難。紐約長島(Long Island)石溪醫學中心(Stony Brook Medicine)炎症性腸病中心主任蒙祖爾(Dr. Farah Monzur)表示,人們最理想的如廁時間應控制在5到10分鐘左右,超過這段時間不僅無益,還可能造成健康風險。蒙祖爾醫師表示,人們往往因為滑手機而失去時間概念,導致長時間坐著並不自覺地用力排便,這種行為增加了肛門直腸的壓力,同時也削弱了肛門括約肌。而為了避免長時間坐在馬桶上,加州橙縣希望之城(City of Hope Orange County)介入性胃腸病學醫生烏拉多莫(Dr. Lance Uradomo)建議,人們在如廁之前,應該把手機、雜誌和書籍留在浴室外。蒙祖爾也強調,人們要避免以「待很久」的心態上廁所,這樣只會讓人想帶些東西來消磨時間,反而對健康不利。賴雪醫師也提到,如果民眾發現自己難以排便,建議在馬桶上待到10分鐘後就停止,改為站起來四處走動,因為走動能夠刺激腸道,幫助排便更順暢。同時,賴雪醫師也建議,民眾應多攝取高纖維食物,例如燕麥和豆類,並且保持充足的水分攝取,這樣有助於軟化糞便,減少排便時的壓力。報導中也引述美國癌症協會的資料,指稱自1990年代中期以來,55歲以下人群中結直腸癌的發病率不斷上升,2024年預計將有106,590例結腸癌和46,220例直腸癌的新病例。烏拉多莫醫師也表示,他回憶自己的職業生涯,許多年輕人因為痔瘡和便秘來求診,而其中有不少年輕人後來被診斷出患有直腸癌。
巴基斯坦有毒霧霾太嚴重「太空也能看到」 數千萬人受影響「學校被迫關停」
自10月起,有毒的濃厚霧霾就籠罩著巴基斯坦東部與印度北部,其嚴重程度甚至可以從太空中清楚看見。透過NASA Worldview的衛星圖像可以看到,巨大的灰色霧霾覆蓋巴基斯坦旁遮普省(Punjab),並向東延伸至印度,甚至越過首都新德里(New Delhi)。根據《CNN》報導指出,由於有毒霧霾的威脅,當地數千萬人面臨嚴重的健康危機,巴基斯坦當局不得不關當地閉學校和公共場所。巴基斯坦的拉合爾(Lahore)和木爾坦(Multan)兩個城市幾乎沒有視野可沿,因為濃厚的霧霾完全吞沒街道,遮蔽建築物,基本上無法無法辨識。為何巴基斯坦當地會有如此嚴重的霧霾,主要是因為每年冬季當地農民焚燒農業廢料,再加上燃煤電廠的排放、車輛交通,以及當地無風的冬季氣候,幾個因素結合在一起,再加上冬天乾冷的天氣會束縛住污染物,無法像天候溫暖時那樣流通帶走污染物,因此空氣質量惡化,當地也因此每到冬天就被有毒霧霾覆蓋。巴基斯坦拉合爾官員表示,今年霧霾的危害程度是前所未有的。根據全球空氣質量監測機構IQAir,拉合爾在11日的空氣質量指數達到1200以上(正常標準必須在300以內),這已經是被認為對人體有嚴重的危害。在旁遮普省的一些地區,過去一週的空氣質量指數數次超過1000。在木爾坦市,11日當天所測得的PM2.5濃度超過世界衛生組織(WHO)安全標準的110倍。據了解,PM2.5主要是來自燃燒石化燃料、沙塵暴和野火,當PM2.5被吸入人體時,會深入肺部組織,進而進入血液系統,會讓人體產生哮喘、心臟和肺部疾病、癌症以及其他呼吸系統疾病,甚至還會對兒童的認知功能產生不良影響。(圖/達志/美聯社)根據《美聯社》報導指出,因為霧霾的關係,巴基斯坦的醫院和診所擠滿因空汙而求診的病人,旁遮普省衛生官員表示,超過3萬名病人在霧霾嚴重地區發生呼吸道疾病。巴基斯坦環保局表示,在費薩拉巴德(Faisalabad)、木爾坦和古杰蘭瓦拉(Gujranwala)等地區,肺部、呼吸系統疾病、過敏、眼睛和喉嚨刺激的病患數量「前所未有地上升」。也因為如此情況,拉合爾已經下令關閉學校、公家機關至17日。旁遮普當局於8日關閉18個地區的所有公園、操場、博物館、動物園和歷史遺址。在11日當天甚至進一步擴大禁令,禁止所有戶外活動,包括戶外體育賽事、展覽、節慶活動及餐廳的戶外用餐。除藥房、加油站及必要的食品和醫療商店外,市場、商店和商場也必須要在晚上8點前關閉。巴基斯坦環保局發言人巴希爾(Sajid Bashir)表示,這些新限制的目的是讓人們留在家中,避免不必要的外出,以減少健康風險。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表示,巴基斯坦當地有超過1100萬名5歲以下的兒童暴露在霧霾中。UNICEF駐巴基斯坦代表法迪爾(Abdullah Fadil)表示「隨著霧霾在旁遮普省持續肆虐,我對被迫吸入受污染、有毒空氣的幼兒的健康感到極度擔憂。幼兒受到空氣污染的影響最大,因為他們的肺部較小,缺乏隨著年齡增長而來的免疫力。」拯救兒童會(Save the Children)巴基斯坦國家主任貢達爾(Khuram Gondal)表示,空氣污染和高溫嚴重影響兒童的教育與生命安全,他呼籲當地政府「緊急解決空氣污染問題」,並找到長期解決方案來應對這個每年反覆發生的問題。報導中也提到,根據《英國醫學期刊》(BMJ)2023年11月的研究,每年全球有510萬人因石化燃料產生的空氣污染而死亡。世界衛生組織(WHO)則表示,每年有670萬人死於環境和家庭空氣污染的綜合影響。
女子連日加班後忽視線不清、雙腿無力 竟患罕病「多發性硬化症」
中國湖南省一名約30歲的年輕女子,因連日加班、過度勞累,竟出現視物不清、雙腿無力等徵狀,赴醫院檢查後確診俗稱「美女病」的罕病「多發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 MS)。據陸媒《瀟湘晨報》報道,2023年2月,90後女子小文(化名)因連日加班,出現視物不清、雙腿無力、走路不穩等徵狀,到湖南省中醫院神經內科求診後,確診「美女病」,經過一年多的治療,小文複診發現各種徵狀已經得到明顯的改善。據醫生介紹,小文的徵狀是一種累及視神經和脊髓的中樞神經系統炎性脫髓鞘疾病,原因可能是連續加班後、過度勞累引起免疫力急劇下降所致。這也是近幾年來,逐漸被大家認識的一種罕見病,通常認為與遺傳、環境及感染、免疫力下降等因素相關,容易復發且致殘性高,因為好發於中青年女性,所以又被俗稱為「美女病」,其真正名稱為「多發性硬化症」。「多發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 MS)是一種罕見的自體免疫疾病,會讓中樞神經系統反覆出現發炎反應,偏偏疾病症狀表現差異性極大,從頭到腳都可能出現神經症狀,哪處中樞神經受到影響,就會出現對應的症狀,造成平衡、知覺、認知功能、運動等功能障礙。湖南省中醫院醫師提醒,為避免復發,不應隨意減藥停藥、熱刺激等。患者應盡量保持心情舒暢,不飲酒、戒煙、規律作息、適當運動,堅持定期複診。過去,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神經內科部部主任羅榮昇醫師曾對多發性硬化症進行說明,他表示多發性硬化症患者的身體免疫系統會引起相關發炎反應、並展開自我攻擊。不同的多發性硬化症患者情況差異大,若病灶發生於視神經,可能造成視力喪失;發生在小腦,可能會平衡失調;發生在脊髓,則會四肢無力、麻木;發生於大腦則會影響認知功能;其他常見症狀還有感覺異常、對冷熱異常敏感、疲倦、運動失常等。
女子患乾燥症20年!眼睛乾到人工淚液也無法緩解 中西醫合療改善症狀
林女士確診修格蘭氏症(俗稱乾燥症)已將近二十年,長期飽受乾眼症困擾,眼睛不僅經常痠澀、灼痛,甚至伴隨頭痛等症狀,對她的生活和工作都造成了極大的影響,多次嘗試人工淚液,仍無法獲得持久的緩解。因聽聞臺北榮總傳統醫學部有一專研修格蘭氏症的醫療團隊,即前往求診。接受中藥及針灸治療,經過滋陰潤燥活血通絡藥物以及臨床針刺風池與攢竹,口眼乾燥部份獲得極大的改善,尤其是淚液分泌可以從0達到9 mm,重拾明亮、清晰的視界,工作和生活也恢復平衡。修格蘭氏症、乾眼症:難纏的慢性病 如砂礫不斷摩擦眼球臺北榮總傳統醫學部整合醫學科張清貿主任團隊,長期致力結合中西醫智慧,探索改善修格蘭氏症及乾眼症的整合性治療方案。修格蘭氏症候群與乾眼症是一類難纏且深具挑戰性的慢性疾病,而修格蘭氏症候群的眼乾(淚液分泌小於5 mm)又遠比一般乾眼症(淚液分泌小於10 mm)嚴重很多。許多患者形容,這種不適感就像有砂礫持續摩擦著眼球。科學方法助中西醫互補互助 顯著提升淚液分泌量張清貿主任指出,乾眼症不只是眼睛的病痛,而是深深影響生活品質的沉重負擔,因此與研究團隊針對修格蘭氏症及乾眼症展開一系列臨床研究,結合傳統中醫與現代醫學,嘗試從調理免疫系統、增強淚液分泌的深層治療入手。暨2023年證實以「中藥複方SS-1」對免疫系統的調控及淚液分泌的改善效果,及「春雨清化飲」中藥茶包能顯著提升淚液分泌量後,近期再以「針刺療法」研究證實淚液分泌量顯著增加。張清貿主任特別強調,針刺與中藥療法各有其優勢與特點,但只有在嚴格科學設計的前提下,中西醫才能真正互補互助,為患者提供最有效的治療方案。
燒錢徒勞2/管控超級細菌事倍功半 政府橫向整合應提升指揮位階
號稱是國家級的抗生素抗藥性管理5年計畫明年即將上路,但除立委葉元之踢爆衛福部未強制要求醫療機構通報院內超級細菌感染病例,統計結果恐嚴重失真外,專家也提醒國內感染科人力不足、抗生素抗藥性根源複雜等棘手難題,必須由衛福部、農業部、環境部通力合作才能控制,建議該國家計畫的主管層級應提高到政院,各部會齊心協力才能事半功倍。中華民國防疫學會理事長王任賢醫師指出,感染科醫師主責病患生死的緊急狀況,例如高燒不退、術後感染陷入昏迷,不像慢性病可以長期找醫師拿藥看病,在「業績」掛帥在現實環境中,感染科醫師的健保點值難與其他科醫生相提並論,薪資也受到衝擊,感染科醫學生人數少,醫師人力自然吃緊。王任賢表示,台灣濫用抗生素問題嚴重原因複雜,包括病患迷信抗生素效果、醫生怕病患病情惡化超前給藥,以及環境性的抗藥性因素(例如動物飼料摻雜抗生素或醫院含排放抗生素廢水,進入人體食物鏈)等。但對照目前法定傳染病都要通報衛福部,感染超級細菌卻不用,對病患威脅就可能被低估,更可能對醫院制訂政策、分配預算有不利影響,衛福部應要求醫院,將超級細菌視同法定傳染病強制通報,不僅能提醒醫院重視防範控制,亦可提升感染科醫師在醫療機構中必要性。感染科醫生特別提醒民眾,有病要看醫生,不要自行到藥局買抗生素,以免體內累積過多抗生素,產生抗藥性,危害健康。(圖/趙世勳攝)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秘書長王政太醫師則表示,該學會已向健保署爭取試辦感染科醫師「審核」醫院內部抗生素使用狀況時,也能比照醫師開藥獲得健保點數給付,但更期待未來「試辦」可以長期實施,讓感染科醫師付出與回報成正比,鼓勵更多醫學生投入感染科領域。王政太指出,免疫不全性病患,包括癌症病人因接受治療而免疫不全,及侵入性治療(例如開心手術)術後病患,都是感染超級細菌的可能高風險族群,感染科醫生責任就是全力降低術後感染機率。高風險(染病)族群除應按醫囑做好健康管理(飲食睡眠等)、接種疫苗強化免疫力,也要避免自己與親人濫用抗生素。至於民眾抱怨親人住院感染後,抗藥性檢驗太慢錯失換後線抗生素時機,王政太也說,最新尖端快速檢驗感染設備(例如使用聚合酶連鎖反應PCR偵測),就算醫院願意添購採用,檢驗費也不斐,常需患者自費(千元到五萬元不等),即使家屬接受,要全面落實到地方型醫院或診所也仍有困難,現階段降低醫療機構內部感染比例,仍是防治超級細菌的關鍵。「抗生素抗藥性根源複雜,之前食藥署原本計畫針對優酪乳、乳酸菌飲料調查菌種抗藥性,也與此有關。」基層藥師協會理事長沈采穎說,雖然後來衛福部對該研究態度保留,但其實隨著醫藥、食品科技進步,連胃酸抑制藥都有研究顯示可能會增加病人發生院內感染肺炎的風險,優酪乳菌種既可能與抗藥性有關,自然也應研究釐清。她表示,要預防抗藥性出現,除了病患要有不直接買藥、或逕行要求醫師開藥的衛教警覺,避免在不知情的狀況下,累積抗藥性風險外,由於目前抗生素使用紀錄,並未強制登載健保卡的就醫紀錄中,若民眾仍自行買抗生素使用,一旦緊急就醫,醫生未必能精確掌握抗生素使用史,就可能錯失及時投入後線抗生素控制病情,衛福部除應強制要求醫院通報院內感染超級細菌病例,也應要求診所、藥局若開抗生素藥品,應登載在病人健保卡上,才能完整紀錄病患使用抗生素史,作為就醫參考。不少學術研究都指向業者在家禽飼料中未依規定添加抗生素,可能導致食用者體內抗生素超高,成為產生抗藥性的高風險群,對健康恐造成危害。圖為業者養殖家禽畫面,非新聞當事人。(圖/黃耀徵攝)「若真要控制抗藥性,應由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統籌衛福部、農業部、環境部等相關單位通力合作」沈采穎認為,嚴格管制食用家禽濫用抗生素(農業部主管)、嚴格控制醫療機構排放含過量抗生素廢水(環境部主管),都屬於抑制抗藥性工作的一環,若僅由衛福部逕行要求其他部會配合,欠缺橫向合作,將如同植物生病不找出病源,卻只是修剪染病樹葉,最終恐淪於紙上談兵。
「看面相」能知會不會打呼 醫曝5特徵:建議求診治療
許多人睡覺會打呼,甚至出現睡眠呼吸障礙問題。耳鼻喉科醫師陳亮宇便分享,可能從5個面相判斷是否會打呼,若問題嚴重應立即就醫,否則可能導致心肌梗塞,會有生命危險。陳亮宇在臉書專頁表示,面部特徵若有脖子特別粗短、下巴有些後縮、雙下巴有點肥厚,這些人多數都會打呼,從外觀來看,可以簡單快速地做初步判斷,但詳細是否有睡眠呼吸障礙,仍建議尋求專業醫師評估,做進一步的睡眠檢查。如何從面相判斷會不會打呼?1.脖子粗短男性頸圍大於38公分,女性頸圍大於35公分2.舌頭肥大扁桃腺或舌頭肥大,易導致呼吸道阻塞3.下巴後縮下巴窄小、內縮,導致壓迫4.顱顏異常例如:鼻中膈彎曲5.男性男性罹患機率是女性的2~8倍陳亮宇提醒,睡不好是百病根源,若有嚴重打鼾問題,建議積極求診治療,以免憾事發生。據了解,睡眠呼吸中止症最常見的症狀就是打呼,因為氣流經過被阻塞的呼吸道(包括鼻腔和咽喉處的上呼吸道)所發出的聲響,除了會造成患者白天精神不濟,工作效率變差外,也可能在騎車或開車時,由於疲累、打瞌睡而發生車禍,長期下來也會對血壓、心臟和腦部血管功能造成影響,增加心臟病及腦中風的危機。
參加「禁尻11月」精神都變好了? 他事後首尻痛噴「咖啡色果凍」嚇壞求醫
在網路傳言中,「打手槍」是一種有害男性健康的行為,網路上甚至有人發起「禁尻11月」活動,邀請參加者在每年11月「停槍熄火」,感受自己的變化。不過泌尿科醫師王建勝在網路上分享,他遇到一名來求診的患者,表示自己參加「禁尻11月」活動後,第一次尻尻竟然噴出「咖啡色果凍」狀的精液,而且感覺異常疼痛,因此嚇壞求醫。王建勝則解釋,人體會持續分泌精子與精液,若「放置太久」其實也會變質,甚至變成固體狀。因此他建議男子不要特地戒尻,就保持正常「清槍」頻率,其實多幾次就正常了。還表示「刻意禁慾對身體沒有特別的好處」。「禁尻11月」(No Nut November,縮寫NNN)是一項自外國網路社群發起的活動,意即在每年11月份時,禁止任何自慰致射精的行為,相關迷因自2011年開始,自2016年後逐步放大成年度的網路現象。有參與者聲稱,自己在活動中發現戒除射精和觀看色情影片有益身心健康,感覺自己集中力也提高了。不過此一說法並未獲得科學上的支持,反而有不少科學實驗證實,適度手淫對健康有正面的好處。泌尿科醫師王建勝近日則在臉書粉絲專頁分享,日前遇到一名求診病患,表示自己參加了「禁尻11月」挑戰。然而活動結束後,他重新開始「清槍」時,發現自己射出的竟然不是正常的精液,而是「咖啡色」、「果凍狀」的精液,而且射精時感覺「超級痛」,以為自己的健康出了狀況,趕忙求醫。王建勝說明,事實上男性體內的精子與精液一直都在分泌,因此他身為泌尿科醫師,不會特別推薦男性「禁慾」、「禁尻」,覺得「對身體沒有太大的幫助」。他解釋,男性的精子、精液原本是白色的,放久即變成黃色、再放得更久會變成咖啡色,「就像飲料放久會壞掉一樣。」最後,王建勝告訴這位求診病患,無須太過驚慌,保持正常頻率「清個槍」,「多來幾次就沒事了」。而他也藉著短片告訴民眾:「這邊還是建議大家定期的清槍,特別去禁慾對身體沒有特別的好處。」
中西醫合療治肺癌 太極養肺法助術後康復
56歲蘇小姐去年初健檢時胸部X光和電腦斷層發現右肺下葉結節(最大為2cm),懷疑是原發性肺癌。後轉至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外科方信元副院長診治,施行影像輔助胸腔鏡手術右下肺葉楔形切除術,病理報告顯示為肺腺癌,屬第IA2期肺癌。術後蘇小姐覺得體虛,呼吸喘促症狀,偶發咳嗽且感覺有痰、只要多說一點話,或者是吹到冷氣就會咳,讓她十分困擾。為改善術後不適,蘇小姐尋求中醫內科馬培德醫師協助,參加馬培德醫師開設之太極拳運動課程。經過三個月訓練後,蘇小姐的咳嗽和呼吸喘促症狀獲得改善,體能與免疫力也獲得提升。另一位63歲柯先生,因持續慢性咳嗽月餘、睡眠中斷、偶爾因劇烈咳嗽出現血絲症狀等不適感,轉至本院胸腔外科求診。從胸部X光影像中顯示支氣管前基底段上方有支氣管腫瘤。在胸腔外科方信元副院長建議下進行左下肺葉切除手術和左上肺葉楔形切除術,其病理報告顯示為肺腺癌,屬第IB期肺癌。術後出院,柯先生參與三個月的太極拳運動介入來維持或加強肺功能,養成每日規律練習增加心肺耐受性,進而改善日常生活中容易呼吸喘促的症狀。中醫大附醫肺癌多專科團隊負責人涂智彥主任表示,病人接受西醫手術切除、放化療後,治療副作用如切除肺葉可能肺活量會減少、胸悶、氣喘,或因過度害怕疼痛,不敢深呼吸、咳嗽等,可藉由中醫的輔助治療如氣功、太極拳、吐吶方式(腹式呼吸)等運動,緩解其不適感,中醫大附醫中醫部馬培德醫師為術後患者安排輔助性治療計畫,提供術後康復照護,助患者提升健康狀況與生活品質。中醫部馬培德醫師表示,肺癌病人在術後肺功能會有不同程度的減少,適度的運動對體力及肺功能的恢復都有益處。肺癌目前最好治療方式是以西醫治療抗邪為主,中醫扶助正氣並減少副作用為輔,修復西醫治療過程中所造成的身體損傷,具有相輔相成的治療效果。馬培德醫師補充,以中醫來說,傳統的太極拳運動不但具有運動好處,還可以促使四肢、軀體經絡暢通。太極拳運動在「動的部份」,就是藉著伸展筋骨,達到活絡氣血、神清氣爽的效果。而其最重要「靜的部份」,可增強體內能量,調和五臟,使體內的五行得以平衡,陰陽得以調和,在練習鬆柔沉靜中,逐漸舒緩緊張僵滯的身心,讓精氣神日漸飽滿。他強調,希望透過「太極養肺法」讓更多肺癌病人在術後有意願和能力開始從事適合的運動,藉由改善身體活動,進一步增進生活品質與存活率。
家庭主婦手指腫痛無力!常摔破碗盤 就醫檢查竟是「類風濕關節炎」
一位42歲家庭主婦,原本以為自己只是兩手中指和食指有腫痛無力的感覺而已,不以為意,偶爾到藥局買止痛藥吃吃,雖然有一定的止痛效果,但不吃又痛,痛了又吃,這樣持續了一年多,直到最近因頻頻摔破碗碟,心生害怕,才到醫院求診。經一連串檢查,確診罹患類風濕關節炎。腕關節長期腫痛 罹患類風濕關節炎澄清醫院免疫風濕科孟家駒醫師表示,經由身體檢查、按壓該婦女的手部各關節,發現多隻手指的掌指關節、近端指間關節、兩手的腕關節都有腫脹、疼痛的情形。再經由抽血檢查,發現類風濕因子陽性、發炎指數偏高,為了進一步瞭解她關節炎影響的範圍,以超音波檢查後發現,雙手的五個掌指關節、兩個近端指間關節、兩手的腕關節都有發炎的情形,符合類風濕關節炎的典型特徵,證實她罹患了類風濕關節炎。致病因與這些有關 免疫調節藥物改善症狀孟家駒醫師強調,手部的掌指關節、近端指間關節、腕關節,是類風濕關節炎最常見的侵犯部位。目前醫學上統計,女性和男性罹患類風濕關節炎的比率是3:1,且以30歲到60歲的女性居多,致病的原因除基因外,與抽菸、牙周病、感染後導致的免疫功能失調有關。該婦女確診類風濕關節炎後,經服用免疫調節藥物後,手指關節和腕關節的疼痛無力現象,已獲得很好的改善。關節出現這些症狀6週以上 應盡速就醫孟家駒醫師呼籲,如有兩個以上的關節持續腫脹、疼痛、僵硬、無力或是活動度受限達六週以上,尤其雙手關節同時出現症狀,千萬不可輕忽,須趕快尋求專科醫師的診療。對已罹患類風濕關節炎者,關節疼痛時應多休息,減少患部關節過度彎曲,當症狀緩解後,需避免大角度活動、避免手指負重過大,早上起床需先做適度關節活動後,再進行日常工作。
她「忽略1警訊」再求診已是胃癌第4期!醫嘆:當時有聽話也許能避免悲劇
2023十大癌症死亡人數中,胃癌位在第8名,死亡率為10.0(每十萬人口),共奪走2327人性命,其中有高達80~90%是由胃幽門桿菌(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所引起。營養功能醫學專家劉博仁就透露,曾有一名40歲出頭的女子,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及胃幽門桿菌感染,當時建議她服用2周抗生素以清除胃幽門桿菌,但對方自覺胃沒有不適而忽略,再次求診時已是胃癌第4期,這使他不禁感嘆「如果她當時有聽我的話……是不是就可以避免這悲劇的發生?」劉博仁日前在臉書粉專發文分享,該名女子2年前曾因患有自體免疫疾病「類風濕性關節炎」就診,當時已用到生物製劑,係針對發炎因子來抑制免疫發炎的藥物,「不過也有報告指出,使用這類藥物,可能會增加感染、結核菌感染或是少數腫瘤案例的發生」。劉博仁說,當年檢查發現她體重偏輕,且有胃幽門桿菌感染,是為國際癌症研究署列的一級致癌物,便建議她可以考慮以2周抗生素清除幽門桿菌,「我擔心她免疫力低下後,會導致胃部病變……可是後來她就沒回診了」。劉博仁表示,女子此次回診,帶來的病理報告及腹部斷層光碟顯示,她已經是胃癌第4期,對方才坦言,雖然當時醫生建議將胃幽門桿菌先清除,是因擔心使用生物製劑會讓免疫力變差,「可是我當時胃也沒有不舒服,所以也就不當一回事。可是1個月前,我因為食慾不佳,體重下降,後來做了胃鏡,醫師告訴我得了胃癌,電腦斷層檢查出來居然已經是第4期,現在只有化療……我當初怎麼沒有聽你的建議先把這該死的幽門桿菌殺掉」。對此,劉博仁無奈道,眼前面對一位當初曾提醒要注意的患者,居然一語成真,免疫失衡加上身上帶的細菌導致胃癌,而且一發現就很嚴重,「如果她當時有聽我的話清除胃幽門桿菌,或是更謹慎使用免疫生物製劑,或是持續以營養醫學調理免疫力,是不是就可以避免這悲劇的發生?」
病因相反卻可能同時出現! 「食道弛緩不能症+胃食道逆流」怎麼治療?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儀文報導】「賁門」是胃跟食道的交接處,若賁門過度鬆弛、沒辦法緊縮,就會導致現代人常見的疾病「胃食道逆流(GERD)」;相反的,若賁門括約肌過度緊縮、沒辦法張開,就會造成「食道弛緩不能症(Achalasia)」。不過,這兩個完全相反、互相衝突的疾病卻有可能同時發生在同一個人身上。中西醫整合針灸門診楊龍駿醫師分享,自己在診間曾碰過2、3位這樣的患者,同時有胃食道逆流及食道弛緩不能症的情況其實很少見,對西醫來說這樣的情況幾乎是沒辦法治療,只能兩者取其一,不過針灸可以同時改善這兩個問題。胃食道逆流又食道弛緩不能症 一般只能取其一治療胃食道逆流可能會造成胸口灼熱、喉嚨有異物感等,楊龍駿醫師表示,不論西醫或中醫,治療主要都以藥物為主,如果藥物效果不好,西醫還有手術治療,像尼氏胃底摺疊手術、熱射頻手術等,不過成功率都不高而且有很多副作用。而食道弛緩不能症則是賁門括約肌過度緊縮,導致食物無法順利進入胃部,回堵在食道、喉嚨,造成嘔吐、胸悶、胸痛、呼吸困難等症狀,嚴重甚至連水都喝不下,更會讓體重快速下降。楊龍駿醫師提到,食道弛緩不能症治療通常以手術為主,透過氣球擴張術撐開賁門,或經由內視鏡手術將賁門肌肉切開等。由於食道弛緩不能症無法進食、體重下降會引發更多的健康問題,因此楊龍駿醫師表示,當胃食道逆流及食道弛緩不能症同時存在時,西醫可能會以食道弛緩不能症為主治療,但這樣的治療方式不完整,還會有很多後遺症,像氣球擴張術可能會造成食道破裂,而手術切開賁門肌肉則有可能破壞神經,導致賁門無法收縮,造成永久性胃食道逆流。雖然,食道弛緩不能症也能經由肉毒桿菌注射,讓緊縮的賁門肌肉放鬆,使食物能進入胃裡,但楊龍駿醫師表示,肉毒桿菌效果短暫,當藥效過了以後,症狀又會開始出現。針灸具雙向療效調節神經傳導 不動刀就能同時改善不過,針灸可以不動刀就同時改善胃食道逆流及食道弛緩不能症的問題,楊龍駿醫師指出,賁門的開關主要是由神經傳導反射控制,透過針灸刺激能讓神經傳導慢慢恢復,當神經傳導功能正常,賁門就能恢復正常運作,而且針灸有雙向療效,當身體有不足的地方可以加強它的功能,也能將功能過度的部分抑制下來,適合用於同時有胃食道逆流及食道弛緩不能症的患者。可是楊龍駿醫師提到,傳統針灸效果沒那麼好,中脘穴、足三里等一般常用的穴位實際上都只能調理而已,或許會有輕微改善效果,但是無法完全根治,所以治療會以頭皮針、耳針為主,去刺激內臟反射區,讓神經穩定並加強賁門的功能,通常患者治療4、5次後就會有明顯改善。最近楊龍駿醫師就透過針灸治療了一位60歲的男性患者,這名患者白天沒辦法吃東西,吃一兩口就吐出來,甚至也沒辦法喝水,短短2個月體重就掉了14公斤,但到了晚上的時候卻出現胃食道逆流的症狀,只要躺下來胃酸就逆流,讓他沒辦法好好睡覺,經過醫院檢查確認同時有胃食道逆流及食道弛緩不能症。雖然醫院有給予治療處置,但這名患者都覺得沒有效果,因此求診於楊龍駿醫師。楊龍駿醫師表示,這名患者經過第二次針灸治療後,慢慢就能開始進食,一個療程後已經恢復9成,除了還有點胃酸逆流、吃東西覺得有些卡卡的之外,都能正常飲食、吞嚥,體重也漸漸恢復了。楊龍駿醫師建議,經過檢查確定同時有胃食道逆流、食道弛緩不能症的患者,第一時間先不要急著開刀,因為開刀的後遺症是不可逆的,造成的破壞有時很難去彌補,手術是不得已的下下策,目前針灸也有很高的治療成功率,民眾可以多方了解再選擇適合的治療方式。
23歲男逛完夜市胃劇痛 醫一查「肚藏3公分活蟑螂」…揭恐怖後果
夜市好吃的東西多,但食安問題往往很嚴重!日前印度有一名23歲男子在逛夜市後,出現消化不良、嚴重胃痛的狀況,就醫一照發現他的腸胃裡有一隻3公分大的活蟑螂,立即動手術取出。有專家揭露若蟑螂死在人體內,經消化後恐導致人體得到傳染病。根據《印度快報》報導,印度德里當地醫院近期出現一起驚悚病例,有一名23歲男患者因嚴重胃痛、消化不良來求診,表示自己進食後有腹脹的狀況,主治醫師替男病患進行內視鏡檢查,竟然在他的小腸裡發現一隻3公分的活蟑螂,連從醫多年的醫師都很震驚。醫師立即替男病患動手術,火速取出體內的活蟑螂,手術僅耗時10分鐘;事後男病患透露,他不敢相信體內有一隻活蟑螂,推測應該是日前逛夜市時,不慎把蟑螂吃下肚卻沒發現。當地精通腸胃病學的高級顧問舒巴姆(Shubham Vatsya)博士聽聞此病例後指出,萬一活蟑螂在人體內死亡,又經過人體消化後,恐怕會導致宿主得到傳染病,影響健康狀況。過去日本70年代的節目上,曾爆出有男子吃蟑螂後死掉,主因是蟑螂在胃裡繁殖,咬破胃和內臟,但這個說法至今沒有被證實。日本一名昆蟲料理研究家內山昭一則表示,人類胃酸很強,活蟑螂吃下肚不會在胃裡繁殖,但吃蟑螂死亡的可能性不是沒有,要一次大量吃下或是蟑螂引發過敏,才可能導致休克死亡。
天氣轉涼!A流、上呼吸道患者暴增 醫揭「2主要症狀」:今年很反常
近一周天氣明顯開始轉涼,耳鼻喉科醫師張弘指出,最近上呼吸道患者增加,也驗到多位A型流感陽性患者,主要症狀為高燒、全身酸痛,趕緊給予克流感藥物,皆得到明顯改善,但藥物也用到快斷貨,「今年是反常的一年!流感於夏季5~6月仍流行,7~8月轉淡後,10月又開始增加,疫情會不會又上去,需密切觀察」。張弘10日於臉書粉專發文表示,近1、2年延燒的新冠肺炎及流感疫情,在今年7、8月轉淡,隨著天氣轉涼後,他觀察到上呼吸道患者增加,挑戰診所醫療量能,診所也驗到多位A型流感陽性的患者,主要症狀多為高燒、全身痠痛,服用克流感藥物後,都得到明顯改善,但同時藥物也用到快斷貨。張弘說,他和患者比喻,得流感就像生了一場重病,即使過關,還有可能久咳、精神不濟的後遺症。對此,他強調,今年是反常的一年,流感於夏季5~6月仍流行,7~8月轉淡後,10月又開始增加,「疫情會不會又上去,需密切觀察」。對此,張弘建議,民眾應趕緊施打流感疫苗,出入人多的公共場所,注意配戴口罩、勤洗手。張弘幾天前曾透露,他接診一位5歲女童,連續4天高燒39至40度,且出現站立、行走困難的不尋常狀況,家人被驗出A型流感陽性而求診。張弘指出,此時可能要考量是否為「流感病毒併發『橫紋肌溶解症』」,若不及早治療,可能導致永久性腎臟受損,所幸患者經過後續檢查、治療,順利化解危機。另外,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提到,今年新冠、流感疫情,原本預估落在11月底到12月初,但東北季風報到、氣溫轉涼,不排除呼吸道疫情可能至11月初上升,也呼籲符合資格的民眾盡速接種流感及新冠疫苗,並可同時「左流右新」一起接種,獲得雙重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