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內科
」 失智 偏頭痛 健康 頭痛 中風![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87/394287/sm-f15810475e400aabb8249fb01c3b9253.jpg)
大S猝逝/網友「誤以為普通感冒延誤就醫」 專業醫強調:流感不是感冒
藝人大S徐熙媛在春節期間於日本因流感併發肺炎,最終不幸猝逝,享年48歲。消息傳出後,震驚演藝圈。而也因為此事,讓流感也開始成為民眾關注的焦點。近期就有網友在網路上分享女兒得到流感的經驗,甚至直言「流感的可怕在於一開始誤以為是普通感冒而延誤就醫」。而復健科醫師侯鐘堡也藉此機會,在粉絲專頁撰文分享流感的錯誤觀念。近日有網友在社群平台Threads上發文,開頭就表示「流感的可怕在於一開始誤以為是普通感冒而延誤就醫」。該名網友表示,2024農曆年前,網友的女兒女兒因A型流感住進重症加護病房。網友表示,一開始以為女兒只是一般感冒,所以讓他在家休息。當晚女兒出現囈語,半夜嚷著要到樓下客廳,而直到這時候,網友還只覺得女兒因為躺太久想起來走走。而直到隔日中午,雖然女兒還能稍微喝點湯,但開始出現反覆詢問同一個問題,並且傻笑的情況。網友突然意識到,女兒短期記憶喪失,極有可能是大腦出現問題。因此立即將女兒送到大醫院急診。到急診後,雖然醫師及時投以退燒藥,女兒也明顯退燒,淡卻仍意識不清,因此留在急診病床繼續觀察。等網友買完餐點返回急診室扶起女兒時,女兒突然步伐不穩、而且答非所問。所以網友急忙通知急診醫師,而且很幸運的遇到值班的小兒神經內科專家。後續醫師立即將網友的女兒送往加護病房,並要求網友夫妻簽署放棄急救同意書。進入加護病房後,醫生考慮抽取女兒腦脊髓液檢查是否感染,但因女兒腦部腫脹,所以先使用點滴降腦壓,觀察隔天狀況。而好在,在隔日上午,網友的女兒不僅清醒,而且意識還恢復,在隔一日便轉到普通病房,觀察一晚後就平安出院了。網友表示,過去自己傾向相完全自然療法,崇尚不依賴藥物,即使發燒也盡量用身體的自癒力來應對。然而這次經歷讓網友明白,有些突發狀況可能來得又快又猛烈,讓人措手不及。此時無論是治標還是治本,只要能穩定眼前的危機,就是最大的幫助。而針對流感一事,雖然因為大S猝逝的關係,重新讓民眾關注。而復健科醫師侯鐘堡也藉此機會,在粉絲專頁撰文分享存在於許多民間流感的錯誤觀念。侯鐘堡醫師表示,在讀醫學院免疫學與流行病學時,也曾對流感(Influenza)與感冒(Common Cold)之間的差異感到困惑,直到上完課才明白這兩種疾病在病毒種類、致病機制、嚴重程度、併發症以及死亡率方面存在極大差異。侯鐘堡醫師解釋,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如H1N1、H3N2等)引起,其毒性強、傳染力高,可能導致嚴重併發症,如肺炎、心肌炎、腦炎和敗血症,甚至在1918年西班牙流感大流行時全球死亡人數超過5000萬;而感冒主要是由鼻病毒、冠狀病毒等引起,症狀較輕,主要表現為鼻塞與流鼻涕,因此許多人誤以為流感僅是感冒的加劇版本,而忽視了其致命風險。侯鐘堡醫師也提到,當時老師們經常接到類似「再看看」的病患案例,這種情況在臨床上非常常見,因為患者對自己的狀況往往不夠了解,錯過就醫的黃金時間。流感常常引起的併發症,可能會迅速惡化病情,即使是健康的青壯年也有可能因免疫系統過度反應,發生細胞激素風暴(Cytokine Storm),使得身體器官受到攻擊,這在1918年的流感大流行中尤為明顯,青年死亡率因此反而較高。因此,即使是曾經認為自己從未患過流感的人,也不能掉以輕心,因為流感病毒每年都會不斷變異,每年都需要接種最新疫苗來保護自己,雖然疫苗並非百分之百防護,但它能有效降低感染、減輕症狀及降低住院和死亡風險。侯鐘堡醫師表示,不少人對流感疫苗存有誤解,有人認為疫苗會導致感冒或生病,實則流感疫苗不含活病毒,所引起的輕微不適如肌肉痠痛和低燒只是免疫反應,副作用極低,與流感帶來的嚴重風險相比微不足道。而當大多數人接種疫苗時,不僅能降低自身感染風險,還能保護免疫力較弱的嬰幼兒、長者及慢性病患者,從而整體上降低社區內流感爆發的機會。侯鐘堡醫師提到,過去許多人誤認流感只是普通的發燒而已,認為休息幾天就能痊癒,但事實上流感可迅速引起嚴重併發症,甚至致命。這種誤區常導致患者延誤就醫,錯過最佳治療時機。尤其是那些自認健康的年輕人,也可能因為免疫力強而忽略了流感的危險性。實際上,流感對20至40歲的青壯年來說風險也是不容小覷,因為激烈的免疫反應反而可能導致不可挽回的後果。侯鐘堡醫師建議,無論是否曾患流感,都應該重視接種流感疫苗。每年病毒株更新,需要每年重新接種以獲得最新的保護效果。這不僅能降低感染率,還能在感染後減輕症狀,使病程縮短,並有效防止併發症的發生。侯鐘堡醫師最後也強調,流感與感冒有著本質上的不同,認識這一點對保護健康至關重要。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41/392641/sm-fe5f532f08f893808167fad601acbc97.jpg)
林葉亭85歲失智父失蹤成遺體 醫示警春節高峰期「2件事別做」
藝人林葉亭的85歲失智父親,失聯11天後被發現台北市至善路一處民宅的水池裡,讓家人痛心不已。對此,醫師提醒春節前後是失智者走失的高峰期,有2件事要特別注意,能免則免。據了解,失智者在疾病進展過程中,生活能力將持續下降,對於辨認人、環境、時間等等會更加困難,導致失智者離開家後,迷失方向不知如何返家,發生意外的機會較高。若能預先做好預防走失準備,可讓照顧者減少擔憂、失智者安全返家。根據衛生福利部於2024年3月21日公布最新台灣社區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結果,全國社區65歲以上長者失智症盛行率調查結果為7.99%,亦即100位65歲長者中約有8位可能罹患失智症,與10年前台灣失智症協會調查結果相近(8.04%)。高醫大神經科學研究中心主任、神經內科醫師楊淵韓告訴《中時新聞網》,失智並非正常老化,是一種認知功能退化的疾病,春節期間看顧者較忙與出遊機會增加,是失智者走失的高峰期。楊淵韓提醒,失智者對空間辨識感差,沒有辦法學習新的事務,要防範走失,最主要就是避免讓他們到陌生、複雜的環境,例如年假期間到觀光景點走春,或到國外旅遊,這些都是陌生的環境,加上人潮眾多,失智長輩容易不安,也會增加走失風險,因此要盡量避免。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64/391064/sm-f9a8fe2cf96235c7f036b9beb6efc1df.jpg)
確診A流「笑不出來」嘴角歪斜 醫:侵犯到顏面神經
大陸一名張姓女子確診甲流(A型流感),經過治療病情逐漸好轉,豈料沒多久發現自己左臉僵硬,無法正常微笑,眼睛也難以完全閉合。醫師直言,一看就是典型的周邊性顏面神經麻痺,近期已經接診多例類似患者,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在流感發病後不久。根據陸媒《揚子晚報》報導,42歲張姓女子日前出現發燒、咳嗽、全身酸痛等一系列症狀,確診為甲流(A型流感),經過治療後,病情逐漸好轉。然而,就在自覺復原時,她突然發現自己左臉僵硬,無法正常微笑,眼睛也難以完全閉合,還伴隨耳後疼痛。近日,她在家人陪同下前往東部戰區空軍醫院神經內科就診,診斷為顏面神經炎。神經內科主任醫師焦冬生指出,病人來的時候,一看就是典型的周邊性顏面神經麻痺,近期已經接診多例類似患者,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在流感發病後不久,出現了顏面神經炎的症狀,包括嘴角歪斜,眼睛閉合困難,出現大小眼,額紋變淡或消失等,有部分患者還會出現舌前端味覺減退,喝水時漏水,甚至流口水的情況,容易殘留在口腔內,影響正常生活。焦冬生表示,由於顏面神經負責控制臉部表情肌的運動,一旦受到免疫攻擊,就可能導致急性週邊性顏面神經炎的發生,「不同流感亞型引發的免疫反應不完全一樣,就類似於先前新冠病毒會造成部分人的嗅覺、味覺減退,而這次的流感病毒可能相對更容易侵犯到顏面神經。因此,即便是免疫力較強的人,也可能因過度免疫反應而中招。」焦冬生說明,在規範治療下,大多數顏面神經炎患者可在7至10天內明顯好轉,約1/3患者可能需1~2個月才能完全恢復,但如果治療不及時,約10%的患者可能留有後遺症,如面部歪斜、肌肉無力等,「有人初期還以為只是牙痛,等嚴重了才來醫院,可能已經錯過最佳治療期。」焦冬生強調,顏面神經炎如果完全不治療或是待其自愈,後遺症的發生率會大大提高,尤其是老年人,應盡快就醫,“因為除了面神經炎外,還需警惕急性腦中風的發作。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42/390242/sm-be904ab42d4f618be96b21c91bd97815.jpg)
年輕人腦中風機率上升 醫教「3方法」遠離腦中風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每42分鐘就有一人因腦中風失去生命,且年輕族群罹患腦中風比例逐漸上升。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理事長暨三軍總醫院神經科主任周中興醫師表示,終其一生每四人就有一位面臨腦中風發生危險,更有四成患者會出現失能現象,造成自己與照顧者的負擔。台南新樓醫院神經內科謝鎮陽醫師表示,想降低腦中風發生機率,必須要健康飲食、規律運動及控制體重,從生活上調整才是最重要的預防方式。全家心動別超重 遠離三高不抽菸周中興醫師表示,腦中風發生有八大危險因子,如家族是否有相關病史、心房顫動或心律不整、體重或BMI值超標、運動量不足或無規律、是否患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三高)及長期吸菸習慣,都會導致腦中風機率上升。周醫師指出,目前台灣心房顫動盛行率約1.5%,若超過65歲以上每100人就有4位,80歲以上每10人就有1位罹患,且隨著高齡化,患者恐越來越多,因此呼籲65歲以上民眾都須留意是否有心房顫動或不規則跳動的狀況。肥胖、三高為萬病之源 從飲食改善謝鎮陽醫師指出,三高慢性病或肥胖容易引起心血管、免疫系統等相關疾病,若想要降低腦中風發生風險,須從改善飲食及降低體重開始。謝醫師說明,透過精算每餐的熱量攝取,若每日消耗熱量大於補充的熱量,長期下來體重就能有所減輕。也可採取「地中海飲食」,減少食用紅肉、加工品,多攝取新鮮蔬果、魚肉、堅果類等植物蛋白,有效降低血脂、血壓以及體重。此外,血糖過高容易傷害腦血管,必須減少糖類的攝取,民眾可與營養師討論,如何正確飲食才能有效減重,並降低疾病發生的風險。「規律運動」是最經濟又有效的保健方式謝鎮陽醫師分享,根據醫學文獻及過往經驗,與其購買昂貴保健食品,不如選擇運動才是最經濟實惠且最能有效預防腦中風的方式,不但能增加新陳代謝、消耗熱量,更能夠降低三高等相關疾病。根據衛生福利部建議,中高齡民眾一週進行3次中強度有氧運動、一週達150分鐘,若青壯年或體能較好的民眾,可選擇一週達75分鐘的3次高強度有氧運動。許多民眾希望能儘早改善健康狀況,渴望在短期內看到明顯效果,然而這種心態往往導致他們選擇過於激烈或不適合自己體能的運動方式,增加腳踝扭傷、足底筋膜炎等運動傷害的風險,甚至可能因此長達半年無法持續運動。謝醫師呼籲,除了規律運動,更要因應個人體能來調整強度,民眾可諮詢健身教練指導,依循指示以達到減重效果,並降低腦中風和心血管疾病等風險。查明發生原因 避免二次中風根據統計數據,中風發生後一年內再次中風的機率為10%、五年內再次中風的機率高達30%。周中興醫師表示,目前造成二次中風的原因包括三高、未定時服藥及吸菸等。三高慢性病患者須積極配合治療並按時服藥,定期接受抽血追蹤,若本身有長期吸菸習慣,可透過藥物來緩解戒菸過程中的不適。周醫師表示,也曾有患者體內缺乏葉酸,造成血液中的同半胱胺酸(Homocysteine)過高而引起血管硬化,導致腦中風及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因此,希望能在患者第一次中風時查明原因,以便有效改善、減少二次中風的機率。「微笑、舉手、說你好」腦中風發生來的又急又快,患者可能工作到一半就突然出現口齒不清或雙手無力等現象,若要提前察覺相當不易。周中興醫師表示,民眾可透過口訣「微笑、舉手、說你好」,來辨識是否為腦中風。微笑時表情不對稱,舉手時單手無力下垂,說你好時是否有咬字不清、模糊或是答非所問,以上三項是最常見指標,若發生請立即撥打119,並明確記下發生時間,把握「搶救黃金時段」,以免造成嚴重的腦部損害。預防腦中風衛教資源和平台謝鎮陽醫師表示,現今網路資源非常多,民眾可自行上網查詢預防腦中風的相關訊息,例如台灣腦中風學會、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等,也可參與定期健康講座,認識更多腦中風相關衛教知識。良好的血糖對於中風的控制相當重要,更多中風相關資訊可至台灣腦中風學會民眾衛教專區了解https://www.stroke.org.tw/GoWeb2/include/index.php?Page=8-2 【延伸閱讀】【不中風、這樣做】血壓控制不能只靠藥 醫師授三大重點【不中風、這樣做】血糖控制不佳小心腦中風!糖尿病、中風患者該如何控制血糖?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3656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16/386316/sm-30555a372eeb20c9824cc2033bf0d00d.jpg)
打嗝打不停竟是「這些原因」! 醫示警:恐和癌症有關
打嗝打不停是很多人都遇過的困擾,對此,醫師葉秉威就示警,若發生超過1個月的「頑固性打嗝」強烈建議要就醫檢查,恐與6種癌症有關。很多人都有突然頻繁打嗝的困擾,若出現打嗝打不停,連吃飯、睡眠都受到影響,對此,肝膽腸胃科醫師葉秉威曾在個人粉專表示,絕大多數的打嗝,和胃部發炎、潰瘍、胃食道逆流等胃部病變,或喝碳酸飲料、飲酒以及某些藥物,如類固醇使用有關,這也是最常見造成打嗝的原因。葉秉威指出,大部分的情況可自行改善,但也提醒,若持續超過48小時,稱為持續性打嗝,超過1個月,就是頑固性打嗝,若狀況未好轉,建議一定要就醫,他也進一步列出莫名打嗝要檢查的系統,為以下5大類:1.胃部:症狀大多是胃炎、胃潰瘍或是胃食道逆流,可透過胃鏡來檢測。2.腫瘤:葉秉威提到,只要跟膈神經或是迷走神經路徑有關的腫瘤,都可能造成這類症狀,例如胃癌、胰臟癌、肝癌、肋膜癌、喉癌和食道癌等,可以透過適當的影像檢查判斷。3.中樞神經:譬如中風或腦炎等,可透過神經內科會診。4.代謝異常:例如低血鈉、低血鉀、低血鈣、尿毒和糖尿病神經病變等,可以透過抽血進行檢測。5.食物、藥物:像是氣泡飲料、酒精或特定藥物,例如鎮定劑或是類固醇。另外,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趙有誠也在《名醫觀點》頻道中指出,或許可先避開食用甜食、酸食與高脂肪類食物,或許會有幫助。趙有誠表示,在醫學上將打嗝細分為兩種,其一稱作「噯氣(belching)」指有氣體從嘴巴排出;另一種則為「呃逆(hiccup)」,有聲音但沒有氣,會發出hic、hic、hic短促的聲音。另外,不少患者出現打嗝打不停,甚至無法吃飯、睡覺,已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到門診求診。趙有誠指出,在此情況下會進一步檢查,以確認腹腔內是否有其他病灶,通常噯氣和呃逆都跟橫膈膜不正常的運動有關,不過在目前的醫學書籍上也無法說明詳細發生原因。趙有誠還表示,臨床上發現,呃逆給予藥物即可順利止住,而噯氣則與情緒、睡眠、壓力有關,「會比呃逆還要再頑固一點」,因此他建議,噯氣患者可以少吃甜食、酸食或高脂肪類的食物或許會有幫助。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30/383830/sm-ca6ae84566702310881ff484b36f0223.jpg)
力促安樂死合法化 前法務部長:台灣早晚要面對
近來受作家瓊瑤事件影響,安樂死能否合法,再掀爭議。曾任法務部長的亞洲大學講座教授邱太三直言,「安樂死」攸關家庭結構改變,是台灣早晚要面對的問題,他在擔任法務部長時就曾私下與衛福部官員討論此議題,最近也曾向衛福部長邱泰源提出建言。電視主播傅達仁癌末時選擇到瑞士安樂死,最近翩然而去的作家瓊瑤也曾表態支持安樂死,但各界仍有不同見解。邱太三說,現在社會兩代親情趨於薄弱,更不用說三代情感,即使夫妻遇到另一半生病,照顧問題也會是考驗。邱太三說,前立委江綺雯提「緩和醫療」時,他對安樂死議題就有想法;任法務部長時,曾與衛福部官員提過安樂死合法問題,並建議可由法務部提出相關法律支持,但台灣社會仍未正視此問題。他估算,未來約有8成至9成台灣人要面臨是否安樂死的選擇,但社會上少數道德情懷高的人一定反對。他認為,在生命尊嚴被折磨的過程中,多數人應該擁有選擇權。國民黨台中市議員楊大鋐支持安樂死合法化,但前提是當事者在有自我意識下,可以選擇接受安寧照護或安樂死,除非當事人是腦死或無意識,否則不應由子女為他決定。民進黨台中市議員周永鴻認為,台灣應研擬法案政策,讓每個人可選擇是否要尊嚴的離開。台中市衛生局長曾梓展表示,活得久也應該活得有品質,安樂死必須要有完整的法律和流程才能執行。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腫瘤科主任巫康熙雖「不反對」安樂死,但必須在「成人、意識清楚、自己決定」前提,以及成立委員會,討論後獲得共識,謹慎執行,否則恐有自殺、殺人疑慮。他強調,安寧療法、預立醫囑和安樂死並不相同,許多末期病患活著只剩痛,他看過太多這樣的病患。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醫師周希諴則持反對態度,他強調,安樂死是主動結束生命,並非簡單一個概念就能執行,目前法律並不完備;生命的結束不可逆,透過安寧緩和醫療和《病人自主法》簽訂預立醫囑,仍可在生命末期以非積極治療善終。邱太三直言,安樂死最關鍵在於政治面,要看政府與立法院如何看待,立法過程一定會面臨許多問題,即使合法化,部分醫師未必願意執行安樂死。社會若有共識,就必須成立第三方獨立機關,後續有許多配套問題待解決。(愛護生命 安心專線1925)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97/379197/sm-1ea22b7cc1bbb1012fe0ef88604588a4.jpg)
長期偏頭痛致無法正常工作、睡覺 中西醫合併治療助恢復正常生活
25歲的張小姐受慢性偏頭痛困擾十年,幾乎天天頭痛,白天無法工作、晚上難以入睡,嚴重影響生活品質;42歲的劉小姐大學時期偶發頭痛吃止痛藥抑制,卻逐漸演變成嚴重偏頭痛,被迫提前退休休養,每次發作疼痛時間超過24小時且伴隨噁心症狀,讓她無法盡情投入喜愛的志工活動。偏頭痛女性是男性三倍 可能演變每次15天以上慢性偏頭痛台灣頭痛學會統計,全台約有200萬人飽受偏頭痛困擾,整體人口盛行率高達9.1%,女性患者盛行率是男性的3倍,若未及時治療,可能演變為每月發作超過15天的慢性偏頭痛,且治療更困難,預後不佳,成為青中壯年失能的重要原因之一。偏頭痛治療有健保和療效限制 口服搭配雷射針灸成新選擇臺中榮總神經內科王其聖醫師指出,慢性偏頭痛治療方式多元,以藥物為主,過去研究也發現注射肉毒桿菌或抑鈣基因相關胜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新藥、傳統針灸等方式能幫助患者改善症狀。但是肉毒桿菌、抑鈣基因相關胜肽新藥健保給付有所限制,且尚有部分患者治療效果有限,傳統針灸則讓易暈針、害怕針扎的患者卻步。現在透過口服藥物搭配雷射針灸,提供患者中西醫共治的新選擇。雷射針灸與傳統針灸原理相同 副作用更低臺中榮總醫院傳統醫學部吳奐昀醫師說明,雷射針灸和傳統針灸的中醫治療原理相同,都是透過刺激人體特定的「穴位」,幫助身體達到「得氣」的感覺,進而達到治療效果。偏頭痛部分重要穴位,如眉毛前的「攢竹穴」、眉間的「印堂穴」和太陽穴等都位於臉部,傳統針灸施針可能會讓患者感到擔憂,相較之下,雷射針灸是非侵入性療法,副作用低很多,對於懼針或皮膚敏感的患者而言,是一項安全且有效的治療選擇。8成患者獲得改善 降低發病天數、疼痛程度臺中榮總偏頭痛治療團隊針對頑固性偏頭痛患者給予口服藥物及雷射針灸共同治療後發現,8成患者症狀獲得改善,且病患經過一個月8次的雷射針灸完整療程後,治療效果持續至第3個月達高峰,平均每月可降低7日發病天數,疼痛程度和緩,1/6患者在完成療程後10個月以來未再復發。相關成果已刊登於《BMC Complementary Medicine and Therapies》期刊。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5/378705/sm-6514cc150979d853d4557aeee83faee4.jpg)
40歲業務員蛀牙不理會 竟誘發蜂窩性組織炎!險沒命
一名40歲百萬超級業務員,每天忙於衝業績,應酬喝酒忙到沒空保健自己的牙齒,今年一場應酬後的意外,不但摔破頭,住院期間還因長期蛀牙未治療,四個月就三度併發蜂窩性組織炎,甚至一度併發肺炎命危,幸好醫療團隊及時啟動整合治療,成功保命還他一口健康牙齒。未養成潔牙習慣 感染導致蜂窩性組織炎臺中醫院牙科主任林佳詠說,幫他進行口腔檢查時,發現他長期未保健牙齒,下牙床蛀牙嚴重,另一顆橫長的智齒長不出來也讓他齒齦發炎,加上生病臥床期間未養成潔牙習慣,才會接連感染導致蜂窩性組織炎。經召開整合會議,醫療團隊結合牙科、胸腔內科、神經內科、神經外科、家醫科與心臟內科,為他穩定腦傷與治療蛀牙等症狀,還他一口健康牙齒。蛀牙併發症恐致命 定期檢查莫輕忽蛀牙雖然是常見的口腔疾病,但忽略了不只會牙痛,蛀牙的併發症卻可能讓自己陷入心內膜炎、鼻竇炎、腦膜炎,甚至牙齦癌、舌癌的致命危機中!林佳詠主任提醒,國民健康署提供成人每六個月洗牙、65歲以上長者或三高、洗腎、自體免疫系統疾病等特殊族群三個月塗氟等牙齒健檢服務,以及提供65歲以上高齡長者假牙補助,但很多民眾忙於工作或學業,都忽略了牙齒保健的重要與權益,呼籲民眾把握自己的健康權益,定期牙齒健檢,才不會讓平日就可以檢查跟治療的小蛀牙,變成併發腦膜炎、肺炎的致命威脅。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47/375747/sm-8603e1b4814cdc07c1c897bed7c8bbcd.jpg)
女子連日加班後忽視線不清、雙腿無力 竟患罕病「多發性硬化症」
中國湖南省一名約30歲的年輕女子,因連日加班、過度勞累,竟出現視物不清、雙腿無力等徵狀,赴醫院檢查後確診俗稱「美女病」的罕病「多發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 MS)。據陸媒《瀟湘晨報》報道,2023年2月,90後女子小文(化名)因連日加班,出現視物不清、雙腿無力、走路不穩等徵狀,到湖南省中醫院神經內科求診後,確診「美女病」,經過一年多的治療,小文複診發現各種徵狀已經得到明顯的改善。據醫生介紹,小文的徵狀是一種累及視神經和脊髓的中樞神經系統炎性脫髓鞘疾病,原因可能是連續加班後、過度勞累引起免疫力急劇下降所致。這也是近幾年來,逐漸被大家認識的一種罕見病,通常認為與遺傳、環境及感染、免疫力下降等因素相關,容易復發且致殘性高,因為好發於中青年女性,所以又被俗稱為「美女病」,其真正名稱為「多發性硬化症」。「多發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 MS)是一種罕見的自體免疫疾病,會讓中樞神經系統反覆出現發炎反應,偏偏疾病症狀表現差異性極大,從頭到腳都可能出現神經症狀,哪處中樞神經受到影響,就會出現對應的症狀,造成平衡、知覺、認知功能、運動等功能障礙。湖南省中醫院醫師提醒,為避免復發,不應隨意減藥停藥、熱刺激等。患者應盡量保持心情舒暢,不飲酒、戒煙、規律作息、適當運動,堅持定期複診。過去,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神經內科部部主任羅榮昇醫師曾對多發性硬化症進行說明,他表示多發性硬化症患者的身體免疫系統會引起相關發炎反應、並展開自我攻擊。不同的多發性硬化症患者情況差異大,若病灶發生於視神經,可能造成視力喪失;發生在小腦,可能會平衡失調;發生在脊髓,則會四肢無力、麻木;發生於大腦則會影響認知功能;其他常見症狀還有感覺異常、對冷熱異常敏感、疲倦、運動失常等。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95/372095/sm-551d1cdc916c34bc427dbee23cdd48d1.jpg)
台灣335萬慢箋長者 逾半有多重用藥問題
台灣2018年進入高齡社會,明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健保署統計資料顯示,國內門診處方28天以上慢箋的長者,從2018年的256萬人,2023年增至335萬人。其中,使用至少5種藥品者從130萬人增至178萬人,增加了36.9%。健保署統計,國人使用至少5種藥品者,2018年至2023年,占率從51%提升至53%,即每兩名領有慢箋的長者,就有1人有多重用藥問題。進一步分析去年335萬慢箋長者使用的藥品,降血脂藥最多,達54%,180萬人使用。其次依序為治療高血壓、心臟衰竭及糖尿病的腎素-血管收縮素(51%),以及抗凝血藥(34%)、糖尿病藥(34%)及降血壓的乙型阻斷劑(30%),都是慢性病用藥。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鍾伯欣指出,人口老化、醫學進步下,病人年紀一定是越來越大,面臨的問題也相當多。他舉例一名心臟科病人,還需到腎臟科、內分泌科、腸胃科、神經內科、精神科就醫,6科必須回診,無法一天看完,得分散在一周或一個月內,平均一科開立5種藥,領取的藥物共達20~30種。台北市藥師公會顧問、前理事長張文靜分析,多重用藥是高齡社會一定的趨勢。年紀大、患有糖尿病的人,若沒有照顧好,可能會併發腎臟、心血管問題,一些長者因腎功能不佳,沒辦法吃太多蛋白質,將會導致肌肉不足、活動減少,但若都吃澱粉,又會造成血糖問題。張文靜進一步舉例,另一些長者牙齒不好,無法咀嚼,只能吃糊狀食物,長期下來不僅營養不足,還會連帶影響腸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年紀越大,健康狀況通常都會越不好,國健署、健保署必須聯手,從營養、運動的方向來改善。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64/371464/sm-b76a3dbdecc38b8001a064624b8b19e3.jpg)
老牌藥商「和安行」二代長女爆掏空公司!涉夥同名醫尪海撈上千萬
台灣藥界前五大藥品代理商「和安行公司」由創辦人盛維恩自1974年開設,創立至今已有半世紀,怎料身為和安行總座的「盛維恩長女」盛寶嘉竟遭控,涉嫌夥同丈夫掏空公司,涉案金額高達上千萬,盛寶嘉及其甄姓丈夫也遭台北地檢署搜索約談,檢方今(24日)訊後依涉犯《刑法》背信罪,諭知盛寶嘉200萬元交保、甄姓丈夫無保請回。據了解,和安行創辦人盛維恩逝世後,由時任和安行總經理、女兒盛寶嘉接手公司經營,而盛寶嘉接掌和安行後,隨即又與國內神經內科權威醫師甄姓丈夫成立「亨俐貝爾公司」,並於2019年至2023年間,供貨帕金森氏症藥品給和安行。不過盛寶嘉夫妻卻疑似將進貨藥品「拉抬價格」後,高價出售給和安行,從中再賺一手,不僅如此,亨俐貝爾公司於2021年間還兜售「即期」藥品,導致和安行無法供貨藥局,損失數百萬元。後續因和安行股權變動,新團隊加入經營後才發現,盛寶嘉夫妻害公司損失上千萬,故提起告訴。台北地檢署昨(23日)指揮刑事局第一大隊,兵分5路前往盛女夫妻的住所及亨俐貝爾公司等地展開搜索,並約談盛寶嘉、甄姓丈夫及和安行許姓顧問等人到案說明,經檢察官訊問後,依涉犯《刑法》背信罪諭知盛寶嘉200萬元交保、許姓顧問50萬元交保,甄姓丈夫則是無保請回,全案持續偵辦中。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98/370298/sm-126f6457e9554e281703df1c37a892b7.jpg)
台中男愛吃重鹹食物 「右腦梗塞性中風」險丟命
台中有一名男子明知自己有高血壓,卻不按時服藥,且平時愛吃重鹹,抱怨妻子煮的菜太清淡,總是自己加料。10月初,他因無法起床被緊急送醫,經檢查發現是梗塞性腦中風,馬上手術,20分鐘移除血栓,經過治療後,已順利出院。大甲李綜合醫院神經內科醫師張峻誠表示,該患者有高血壓家族史,平時不按時服藥,飲食也不正常,導致胃潰瘍和胃出血。10月初全台放颱風假時,患者21時入睡,凌晨1時醒來時發現左側手臂有輕微無力,但他不以為意繼續睡覺。直到中午家人叫他起床吃飯時,才發現他根本無法起身,左手屈曲不能伸直,且眼球飄向右邊。家人緊急送醫檢查,發現血壓飆高至180mmHg,確診為右腦梗塞性中風,隨後轉院至大甲院區進行緊急取栓手術。雖然當天是颱風天,但門診依然正常運作。院方迅速聯絡各值班醫師,並請榮總醫師支援進行手術。兩院醫師密切合作,患者於下午14時56分進入導管室,15時16分便完成取栓手術,整個過程僅花了20分鐘。術後患者被送入加護病房觀察,病情穩定後轉入普通病房,最終已順利出院。患者表示,經過這次教訓,他將更加遵從醫師的話,直言:「我真的很幸運,雖然在海線偏鄉,依然有優良的醫療設備和醫護團隊,讓我在颱風天能緊急手術,救回一命。」而他的妻子則抱怨道:「我煮得清淡就是為了控制他的高血壓,這次中風,把全家人都嚇死了」。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19/370219/sm-f4bce34c3ae2cd759d54c473a410436b.jpg)
長者健忘不一定是失智! 醫示警「6原因」恐釀認知障礙
失智是一種疾病現象而不是正常的老化,失智症的特點是患者的認知功能障礙及日常生活功能逐漸的退化,然而認知障礙並不等於失智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神經內科主任劉建良指出,認知障礙症涵蓋範圍廣泛,除了失智症外,還可能來自於憂鬱症、焦慮症、睡眠障礙等因素,並非只有老年人會面臨這樣的挑戰。台北市政府於官網分享一起案例,78歲的王先生是一位退休教師,過去生活規律且充實,然而近兩年來,他發現自己的記憶力逐漸下降,對日常活動也越來越提不起興趣,甚至過去熱愛的散步與聚會活動也漸漸停止。他在家人的陪伴下前往醫院檢查,儘管身體健康狀況良好,但醫生診斷他患有輕微的憂鬱症,並說明這是導致他認知功能退化的原因。所幸在家人的細心關懷下,王先生的生活逐漸有了轉機。尤其是當家中迎來一位新成員小孫女的誕生,這讓他重新找回生活的熱情。每天與孫女的相處,讓他充滿了活力,記憶問題也隨之改善。幾個月後,醫生檢查發現王先生的認知功能已恢復正常,他的生活不再空虛,而是充滿了與孫女相伴的美好時光。劉建良醫師也呼籲,認知障礙並非無可挽回,早期診斷和適當的治療至關重要劉建良醫師指出,患者如果能在初期發現認知功能減退的跡象,通過適當的醫療和生活方式調整,將可以有效控制病情,甚至逆轉某些症狀的進展。及早診斷的好處包括了,及早診斷認知障礙,尤其是在疾病初期,能夠讓患者有更多的時間接受適當的治療。某些可逆性認知障礙症,如甲狀腺功能低下、維生素B12缺乏、憂鬱症、水腦症、藥物副作用等,通過適當的介入治療能夠顯著改善。此外,及早診斷也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即使透過完整評估工具,在早期就確診退化型的阿茲海默症,早期診斷也能幫助患者和家屬更好地應對生活變化,及早規劃財務與醫療照護選項,強化支持系統,維持生活功能,延緩症狀惡化;而在確定病因後,可提供妥善診斷後支持,讓失智症家庭能夠逐漸理解疾病,減少焦慮與不確定感。家屬也能在早期建立應對機制,減輕日後的照護壓力。劉建良醫師表示,提高認知障礙認知的社會責任,除了醫療機構的支持外,社會大眾對認知障礙的認識和接納也至關重要。家庭、工作場所及社區應共同合作,創造一個失智友善環境,幫助認知障礙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尊嚴與獨立,早期支持和介入更顯得至關重要。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91/369691/sm-1f7272b4266b5f0357bf5578f06aebe3.jpg)
泰國爆豬型鏈球菌…台男也感染「1疏忽險致命」 醫揭預防方法
泰國東北部4個省份接連爆出12起因感染豬鏈球菌死亡、上百人失去聽力的案例,就連台灣也傳出病情。一名53歲男子因出現感冒症狀、高燒不退、脖子僵硬、劇烈頭痛與雙耳耳鳴等症狀,被送到醫院急救,到院時人已經昏迷、意識不清,診斷證實受到豬型鏈球菌感染導致腦膜炎。據了解,男子是飼養豬隻的業者,罹患糖尿病、高血脂慢性疾病,免疫力較弱,發病前曾拔牙有傷口,到養豬場接觸豬隻後沒洗手就碰觸口腔,以致於細菌經由口腔傷口侵犯腦部,造成腦膜炎並右邊聽力受損,所幸進行抗生素治療,住院18天後順利返家休養。童綜合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楊自強說明,豬型鏈球菌腦膜炎是因為豬型鏈球菌侵入人體腦部腦脊髓液,造成腦膜炎發生,甚至可能引發敗血症、心內膜炎、關節炎及支氣管肺炎等,感染途徑主要透過人體傷口、黏膜接觸病菌,或食用未煮熟的豬肉,潛伏期為數小時到3天就會發病。楊自強提醒,豬肉切勿生食,豬肉、豬內臟或豬血應煮熟,料理過程也要使用不同砧板或器皿來避免生、熟食混雜導致交叉感染,處理時也要注意接觸的皮膚,應做好防護避免傷口直接接觸,處理後也要徹底洗手;若身體出現任何不適症狀,要儘快就醫,找出致病原因,才能獲得良好的預後效果。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32/368532/sm-b97b5c0e352abb1fa943c8541f1eafbb.png)
19歲女大生突然偏頭痛2月!她吃藥也沒用 醫見「1症狀」竟是大腦長腫瘤
民眾若突然出現偏頭痛情況可要注意,神經內科醫師朱海瑞就分享,一名19歲的女大生因偏頭痛頻繁發作,且還有身體半邊無力的情況,這名女大生吃藥也沒用,為此就醫檢查才得知「腦部長腫瘤」,所幸經開刀後症狀成功好轉。神經內科醫師朱海瑞就分享,一名19歲的女大生因偏頭痛頻繁發作,且還有身體半邊無力的情況。(圖/翻攝自醫師好辣YT) 朱海瑞在節目《醫師好辣》上分享,過去曾遇過一名年僅19歲的女大生在父母的陪同下看診,女大生自述過去沒有頭痛困擾,但最近1、2個月卻開始出現左邊頭痛的情形,且服藥後狀況未獲得改善。女大生自述過去沒有頭痛困擾,但最近1、2個月卻開始出現左邊頭痛的情形,且服藥後狀況未獲得改善。(圖/翻攝自醫師好辣YT)朱海瑞聽完女大生的症狀後,要求對方做了「雙手平舉」的力氣測試,沒想到僅僅不到10秒,女大生一側的手就開始往下掉,出現了輕微無力的症狀。對此,朱海瑞立即幫對方安排腦波掃描、核磁共振等檢查,最後果真在女大生的左邊大腦發現一顆腫瘤,研判應是造成頭痛、無力的原因。朱海瑞聽完女大生的症狀後,要求對方做了「雙手平舉」的力氣測試,沒想到僅僅不到10秒,女大生一側的手就開始往下掉。(圖/翻攝自醫師好辣YT)這名女大生最終轉診到神經外科,所幸經開刀治療後,症狀也成功好轉。對此,朱海瑞也提醒,頭痛雖然是常見的症狀,但若有併發半身無力等其他神經學症狀的話,務必提高警覺、儘速就醫,以免錯過治療時間。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20/366720/sm-b3db22a3324150e69927d52a88be3541.jpg)
醫院自主研發AI軟體 「僅需5分鐘」警示惡性腦水腫風險
透過AI輔助與警訊,臨床醫師5分鐘就可以預知病患是否屬於高風險惡性腦水腫。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在院長陳自諒帶領下,副院長阮春榮和UrAiTaiwan (我愛台灣)團隊自行研發出多款UrAi軟體,其中UrStroke軟體系列,病患做完核磁共振後,把資訊傳送給UrStroke AI軟體系統判讀,5分鐘即可提供AI預判輔助資訊,將病患區分為低、中、高度之惡性腦水腫風險等級,輔助醫師把握黃金時間,精準判讀並提供精準治療。院長陳自諒表示,UrStroke軟體系統獲得國科會SPARK Taiwan辦公室與美國史丹佛大學的認證,推薦到今年在美國史丹佛大學舉行的2024 SPARK Taiwan VC Day發表。阮春榮副院長也將這份成果和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范揚政教授分享,UrStroke目前正在中國醫藥大學醫療體系進行體系內多院區的驗證中,預計接下來會進行大型、多中心的臨床驗證。外科部長黃祥銘表示,惡性腦水腫未經適當的治療有高達百分之90的死亡率,提早減壓手術可將死亡率降低至百分之30。透過UrStroke AI 判讀的好處是可以在磁振造影檢查後快速預知惡性腦水腫發生的高風險並提出警示。神經內科陳睿正主任表示,根據過去的臨床經驗,病患做完核磁共振後,醫師無法立即確認病人是否屬於惡性腦水腫高風險,只能將中風病患送到加護病房進行密切觀察,但是嚴重患者可能在三天後就因為惡性腦水腫而離世。現在,在核磁共振檢查之後,經過UrStroke 的即時AI判讀,可提供預判輔助資訊,包含中風體積,水腫類別、惡性腦水腫的風險指標以及三個月後良好預後之指標,可以輔助醫師精準判讀和治療。副院長阮春榮強調,UrStroke軟體系統可以提供AI初步預測屬於細胞性水腫或是血管性水腫病症,輔佐醫師決策並及時進行適當的抗水腫治療。同時,AI判讀五分鐘也可將AI預測結果提供給神經內科醫師,醫師如果確認病患屬於惡性腦水腫高度危險者,醫師可以和病患或家屬精準溝通並且即時會診神經外科醫師實施減壓手術,不用等到昏迷指數太低時才發現惡性腦水腫已經發生且為時已晚。如果,兩天前可以預估兩天後的危急,醫師與病患、家屬可以即早透過醫病共享決策進行醫療規劃。副院長阮春榮指出,UrStroke軟體系統主打『GIVE ME FIVE,SAVE YOUR LIFE』。只要給AI五分鐘,就可以救你一命。這套系統得到國科會認證,到美國史丹佛大學發表,並積極爭取美國創業投資的資金,繼續研究,造福更多的病患。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62/366362/sm-5be2de01ff23924fd76fbd1d269e524f.jpg)
女子持續兩年頭暈! 復健意外發現「頸因性頭痛」
王小姐22歲,間歇性常常頭暈頭痛已經1-2年,起初一兩個月發作一次,近幾月常頻繁發作,症狀常先出現後頸部緊繃,如果沒有休息持續忙碌工作,就會往上延伸引起頭暈頭痛,但又不會有看見閃光等典型偏頭痛症狀,偶爾也會出現眼窩附近痠脹不舒服,曾至神經內科及眼科多次就診及詳細檢查,都告知沒問題。頸因性頭痛 局部類固醇注射改善最近因手肘痠痛前往復健科就診,看診當天剛好頭痛發作,自行吃了止痛藥也無法改善,經門診問診後執行X光檢查,側面X光影像顯示頸椎變直(正常應為C形)但無其他異常,整體判斷應為「頸因性頭痛」,與患者討論後執行局部類固醇注射,頭痛瞬間緩解。反覆疼痛至手麻 椎間盤突出導致頭痛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復健科主任武俊傑指出,因3C產品普及,頸因性頭痛患者有逐年增加的趨勢,門診常見到許多患者反覆疼痛數年,直至手麻之後才來復健科就診,此時已合併頸神經根壓迫症狀,經2-3個月漫長的頸部牽引等復健治療後,手麻及頭痛都消失了,此時才知道原來多年的頭痛頭暈及眼窩痠痛是頸因性頭痛。引起頸因性頭痛的主因係長期固定同一姿勢(如:看電腦、追劇、長時間使用手機等),導致椎間盤突出而後壓迫頸椎附近神經及頸部肌肉緊繃牽引至頭部肉導致頭痛,至於引起眼窩附近不適的機轉則未明。避免長時間專注3C每30分鐘做30秒伸展運動要預防頸因性頭痛,武俊傑提醒,應避免長時間專注3C產品,每30分鐘做30秒的頸椎伸展運動,按摩、熱敷也是放鬆方式,若經神經內科檢查已排除其他問題,頸因性頭痛應是可能原因,可藉由藥物及復健來逐漸改善。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13/365413/sm-1ddf1d66d68f49e25fc3e8ad94574a5d.jpg)
中年胖男打呼太吵被老婆踢下床 醫:「這症」多和肥胖有關
你睡覺會打呼嗎?內科暨減重專科醫師陳威龍分享,一名45歲男性患者體重近100公斤,睡覺因為打呼太吵被老婆踢下床,「我建議他睡前戒除酒精,而且必須減重,因為呼吸中止症多數患者都跟肥胖有關。」陳威龍在臉書發文,「我遇到的這名45歲男性患者,他的體重將近100公斤,他太太發現枕邊人怎麼打鼾聲越來越大,把他趕到客廳沙發上睡,隔天起床夫妻兩人都沒睡好,精神狀況也很差,雙方情緒欠佳,影響夫妻感情,險些鬧出中年婚姻危機。這位患者到大醫院看了耳鼻喉科、神經內科、胸腔內科,診斷出睡眠呼吸中止症。除此之外,還合併 高血壓、高血脂 以及 血糖偏高等問題。」陳威龍說,胸腔內科醫師也強烈建議患者減重,不然要做手術,但患者不但不減還愛喝酒,生活習性讓症狀惡化,「他來我的診間跟我聊聊男人的煩惱,從檢查數據和身體數值看來,他患有嚴重肥胖合併代謝症候群,因此除了藥物治療外,我幫他制訂了一套健康計劃,包括飲食調整、運動規劃和生活作息建議。一個月後,他成功瘦了5公斤,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症狀有了明顯改善,暫時免去手術的擔憂,也讓夫妻之間恢復了和諧。」陳威龍解釋,「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是一種睡眠中呼吸反覆停止的疾病,會導致睡眠期間反覆缺氧。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症狀通常是由枕邊人先發現的,例如睡覺時發現對方『鼾聲如雷』,甚至有呼吸停止的現象。另外,也有一部分的人是因為睡眠品質不好,常常半夜感覺吸不到氣而驚醒,自己發覺不對勁而就醫,這些都是典型的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徵兆。如果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置之不理,長期缺氧會增加高血壓、心臟病、中風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甚至可能導致猝死。」陳威龍說,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是最常見類型,通常是肥胖、頸部脂肪堆積等情況引起;第二種中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較少見,常見於心臟衰竭、腦部疾病等患者。至於如何改善?陳威龍表示。減重能減少頸部脂肪堆積,也要避免喝酒,因為酒精會放鬆喉嚨肌肉,也要避免仰睡,因舌頭和軟顎容易阻塞氣道,側睡阻塞氣道,「中重度患者可以在睡覺時使用正壓呼吸器(CPAP),幫助維持呼吸道暢通。」陳威龍強調,「如果懷疑自己有睡眠呼吸中止症,應儘早找醫師進行檢查和評估。最重要的,要維持良好的生活和飲食習慣,也要適宜控制體重,降低潛在的併發症風險。」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51/359851/sm-21c8e077ddbb87828dc5ee9bcf0b9799.jpg)
疲憊就補充維生素B12? 醫示警:恐增癌症風險
有些人可能因為飲食習慣、食物偏好、或健康狀況等原因,無法從日常飲食中獲取足夠的營養素,因此就會購買保健品來補充,像是許多人精神不濟時會吃維生素B12。然而神經內科醫師方識欽就示警,現代人普遍並不缺乏B12,若長期大量補充,可能會增加癌症風險。神經內科醫師方識欽在《小宇宙大爆發》節目中提到,根據衛福部2011年的統計數據顯示,台灣人普遍不缺乏B12,且有研究指出,一些接受乳癌或肺癌化療的患者,在因感到虛弱而服用B12後,發現B12反而可能為癌細胞提供能量,進一步增加復發風險。方識欽指出,自己每次在門診抽血時,發現缺乏B12的人極少,反而有許多人B12濃度超過正常上限。他說明,B12是一種大分子,因此吸收相當困難,主要在細胞內參與DNA合成和增加粒腺體能量。如果過量補充,可能會在高能量和大量DNA生成的情況下,增加癌症風險。方識欽提到,過去英國基層醫療系統的一項研究對75萬人進行統計,結果發現血液中B12濃度高於1000的人,與正常低濃度的人相比,癌症發生率高達4.7倍,尤其是肝癌和肺癌等實體腫瘤的風險顯著增加。此外,方識欽解釋,B12需透過胃吸收,因此多餘的部分沒辦法排出,且B12可以儲存在肝臟中,並可持續使用長達10年,這意味著B12會在體內積存。方識欽強調,目前沒有任何研究顯示,B12濃度過高會帶來更多健康益處,反而研究表明,B12過高與癌症風險增加有關。而一般成人每日建議攝取量為2微克,但市面上一些補充劑的劑量就高達1000微克,因此應避免過度補充。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11/353911/sm-df4bf8929841e86e7ced0a3b16e23519.jpg)
到底誰有病3/權威精神科醫院診斷...父母都有病 只有精神病兒「一切正常」
中國山東一名少年莫楠(化名)自高中起,並被母親逼服用精神病藥物。考上大學後,因為父母離婚,不願出學費,逼他休學。更被父母哄騙進精神病院看診,隨即被當地精神病院判斷有重度精神病,被強制住院監禁綑綁、電擊83天。他事後出院後一方面進行維權,一方勸說父母分別去看精神科,沒想到父母也分別被診斷出精神疾病,莫母更被強制扣留在病院15天無法出院。讓人分不清楚,究竟是少年一家都有病,還是當地精神疾病診療的體系生了病。自從疑心精神病院的診斷出了問題,2023年11月、12月,莫楠的父母分別前往山東省精神衛生中心就診,全都被醫生診斷出「未分化型精神分裂症」,莫父主訴為「妄聞多疑8年」;莫母則是「疑心大、孤僻8~9年」。懷抱換間更加權威性醫院的心情,2024年2月,莫楠一家前往北京求醫。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第六醫學中心診斷莫楠父母2人為「焦慮狀態」(即俗稱焦慮症)。同日下午,一家再前往中國知名的精神疾病專科醫院「北京安定醫院」。北京安定醫院醫院診斷莫母為「失眠」、「焦慮狀態」,而莫父則為「情緒衝到」、「焦慮狀態」、「酒精有害使用」、「酒精依賴綜合症」和「高血壓」。諷刺的是,莫楠在北京安定醫院的檢查結果是「一切正常」。莫楠對此苦笑,「這個結果對我維權一點用都沒有,只會讓人家認為我經過這麼多年的治療,終於被他們治好了。」莫楠會如此執著於「維權」的原因,是因為他的檔案上,因為精神病院的診斷,被列為「中型精神病患者」,並且被社區進行「重點管控」。因此已經不符合中國國家公務人員考試的資格。然而他大學學習的專業是農業技術,將來不能考公務員,等於是斷了他未來的生路。莫楠的父親自從被多家醫院診斷出患有精神疾病之後,才開始支持兒子進行維權,因為他打從心底認為自己沒病,「我能賺錢能養家,能和朋友好好相處,沒有社會危害,醫生胡說八道!」他現在覺得兒子遇到的部分醫生「診斷過於隨意」、「想怎麼診斷就怎麼診斷,絲毫不負責任」。而莫楠的母親自從被多家醫院診斷出患有精神疾病之後,同樣開始懷疑醫院對兒子的診斷是誤診,但是她並不支持兒子的維權行為,覺得能不能「好好過日子」,「以前是媽媽錯了,你看咱們現在生活越來越好,你現在也有工作了,這事我們不想了行不?」莫楠自從大學畢業後,便一邊打工,一邊收集資料,多次向中國官方有關單位發起申訴,不過未獲任何具體結果。不過華商報記者指出,中國全國人民大會代表,山東省立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盧林在2021年也注意到民眾「被精神病」的可能風險。他2021年曾提案建議修改精神衛生法,警惕醫學權力被濫用,造成民眾「被精神病」的風險。莫楠一家三口的「精神互害」新聞曝光後,在網路上引發熱烈討論,有人認為這個故事「既紀實又黑色幽默」,還有人同情莫楠的遭遇,指責他父母控制慾太強,令人窒息。也有人指出,莫楠一家三口的故事,反映的是當下中國精神疾病判定的隨意、管理的混亂,以及精神衛生法的不健全。